戏曲教学计划

时间:2022-05-04 03:19:06 其他教学计划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戏曲教学计划((精选20篇))由网友“格里戈呀”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戏曲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戏曲教学计划

篇1: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不同于西方的歌剧、舞剧、话剧等,它是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目录概念内涵特点种类收缩展开概念

戏曲(traditional opera)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戏曲是中国汉族特有的民族艺术,历史上也称戏剧。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是汉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戏曲虽然产生的比希腊、印度晚一些,但是早在汉代就有了百戏的记载,在13世纪已进入成熟期,其鼎盛时期是在清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数计。世界上把它和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而在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内涵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名句、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豫剧、越剧等各种地方戏。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特点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汉族的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一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戏曲始终扎根于汉族民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看戏至今仍然是汉族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一般说来,北方人多喜看京剧,南方人则多爱好越剧,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种类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越剧。 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豫剧、越调、越剧、黄梅戏、评剧、曲剧、昆曲、秦腔、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赣剧、潮剧、闽剧、庐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绍剧、婺剧、四平调、等五十多个剧种。 此外还有:柳琴戏等许多剧种。

篇2:戏曲

戏曲

戏曲xì qǔ[释义]

①(名)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曲、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

②(名)一种文学形式;杂剧和传奇中的'唱词。

[构成]  并列式:戏+曲[例句]  二人转是东北的一种地方~形式。(作定语)

篇3:戏曲的

关于戏曲的750字

“台上花开又一季,台下风雨几时起,凭谁问,花解语,笑春风,数传奇。”

记得我儿时在家乡生活时,有一个规模不大的戏班子。

那时的戏曲早已无明清时的盛行了,老百姓也只是把它当做再寻常不过的消遣娱乐。

戏班里为首的花旦名叫容娘,真名早已无处考证,长相极是秀美,年龄也不是很大,黄鹂般的软嗓,仿佛注定为戏而生。

妇女们仿佛对戏子有着偏见。总是警告孩子莫与戏子来往太深。我问祖母为何,她总是摇摇头,道“戏是融进他们血液里的,会把生活也当戏来看待。”

我自然是不懂她说的话的,家中管束不严,我便常常去戏班逛逛,拉弦的老师父磨拭着自己的京胡,对我略略点头示意。武生与刀马旦在台后舞蹈练枪,十分热闹。我前去找容娘,她端坐在锦凳上,一笔又一笔的.描眉,给自己画上粉墨戏妆,她的头面是点翠的,据说是用翠鸟的尾羽制成,很是珍贵。

小城的戏便在节日如水的月色中拉开了帷幕,戏台下坐了许多观众,都是手捧瓜子与点心,心思浑然不在戏上,家长里短,热热闹闹地聊着。

我总是坐在最靠近戏台的位置,随着细密的锣鼓声,云锣声响起,容娘便轻移莲步上台,谨然有致,步子不出丝毫差错,大小云手翻飞,水袖轻舞,唱腔优雅甜润,像是一捧水,伸手就能掬了去。

我那时年纪尚小,不大能知道那是哪个角色,只依稀记得几句唱词。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

那应当是《贵妃醉酒》吧,艳绝的红颜,在最灿烂的年华逝去。

后来,小城里的人不再听戏,他们觉得这再寻常不过的,不需要了。

戏班子似乎要去远方,临了,容娘想再唱一曲,她说,戏不寻常,这是流在她骨子里的血液,她今生无法舍弃的命。

在低扬的琴中,在高亢的胡中,在清脆的云锣声中,盛世的繁华,终究是落了幕。

容娘离开了这座城,大山挡住了戏班子的身影。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戏中繁华,戏腔婉转,眉眼盈盈,锦瑟年华,尽前世今生。

篇4:戏曲谚语

1.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2.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3.字不清,唱不明。

4.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5.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6.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7.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8.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9.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10.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11.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12.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13.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14.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15.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16.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17.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18.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19.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20.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篇5:《 戏曲大舞台》

一、课题:七年级(下)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二、教学对象分析:戏曲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我国传统戏曲还不是很了解,通过此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三、活动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理解戏曲中的脸谱,行当等含义,并通过学戏,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

3、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和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

四、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还有很多关于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激发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兴趣,认识戏曲大舞台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

(二)戏曲知识知多少:检验知识的收集,整理,有学生来主持。

(三)考考你:检验学生对戏曲知识的了解,掌握。

(四)出谋划策:

(五)作业

(六)全班齐唱“唱脸谱”。

六、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困难

媒体设计

对戏曲的系统认识

利用幻灯片展示戏曲知识及配合学生表演的戏曲影视

课堂气氛的活跃

七、课程实施

(一)导入:(激发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兴趣,认识戏曲大舞台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

师: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主义,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分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的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贵,昆剧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板书:戏曲大舞台)

(二)戏曲知识知多少:检验知识的收集,整理,有学生来主持。

1、介绍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2、介绍戏曲的行当:生、旦、净、丑。由屏幕展示其画面,学生介绍。

3、主要戏曲剧种简介:

昆剧:介绍其形成及特点。

京剧:

A、京剧的形成及特点。

B、京剧旦角流派。

C、自制脸谱欣赏。

D、模仿秀:“斗智”选段,“红灯记”选段,学生点评。

黄梅戏:

A、黄梅戏的特点。

B、模仿秀“女驸马”选段,“天仙配”选段。

豫剧:

A、豫剧的特点。

B、模仿秀“花木兰”选段。

(三)考考你:检验学生对戏曲知识的了解,掌握。

1、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戏曲剧是什么?(中国戏曲)

2、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3、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

4、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5、我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6、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京剧)

7、戏曲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手法(手,眼,身,法,步)

8、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没有实物的表演:虚拟)

9、发展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剧种是(黄梅戏)

10、京剧“四大名旦”是(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

(四)出谋划策:刚才我们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也欣赏了戏曲的名段,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它博大的内涵,悠长的韵味,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同学们面对此现象,你们开动脑筋,谈一谈,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

(五)作业

1、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2、在你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趣的经历,把它写下来。

(六)全班齐唱“唱脸谱”。

《 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戏曲大舞台

很多剧中,都有其独特的演变过程。如大家都知道的京剧,就是由安徽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及昆曲、秦腔糅合发展而来的;东北的吉剧,是由民间说唱艺术二人转衍化而来的。 来自:作文大全 中国的戏曲和西方戏剧不同,他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演体系。比如我们经常在洗礼看见的大花脸,那就是戏曲中的一个行当。戏曲剧种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表演上也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协议特点,比如用几个龙套表演就代表千军万马,舞台上开门关门等也往往用虚拟的动作来表下。 中国的戏曲,真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戏曲”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只是一个上代人爱看的节目,远远不及现代的动画片,所以我从来没有看过,根本不了解“戏曲”的所有相关资料。 “戏曲”这个词突然变新鲜了,我真想回到从前,看那古代的戏曲表演。 《戏曲大舞台》这篇优秀的“初一作文”由收集,来源于互联网和会员投稿,仅供参考和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7:戏曲倡议书

新时代的青年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现在的辉煌。

特别是中国的戏曲,它在世界的舞台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的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戏曲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国社会长期孕育而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在中国拥有几百个剧种、多达上万个剧目的戏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扎根在广大群众之中。正是由于戏曲表达了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和它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及说、唱、表兼重的戏剧形式,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交流、冲击、甚至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在东西方文化较量中,作为世界最早的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中国戏曲,无疑是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成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戏曲出现衰退现象,戏曲团体萎缩,戏曲走进低谷。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将这“国粹”抛在了脑后,他们宁愿往耳朵里灌国外的流行音乐,也不愿聆听自己国家的瑰宝。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记者到街上进行随机采访,对象都是一些年轻人,记者说出一些老戏曲艺术家的名字,问他们知不知道,而大多数被采访者都表示没有听过。现在,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新一代的偶像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间流传。有许许多多的现代偶像的粉丝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认为那样的艺术、文化不适合喜欢追赶潮流的自己;对老一辈艺术家和传统节目一无所知,认为父母那一代人知道,并不等于他们也应该去知道。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因此,我向广大青年人提出以下倡议:

一、了解中国戏曲的历史及基本知识

二、多鉴赏中国优秀戏曲,感受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

三、业余时间多与身边的老一辈戏曲艺术者聊聊戏曲,从中学习。

四、加入戏曲协会向协会中有名的一些戏曲艺术者学习。

五、多开展些关于戏曲的活动,如知识竞赛、舞台剧表演等。

毛泽东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它应该得到发扬光大,它的未来有了我们这群富有创造力、富有激情的年青人的参与,必然会更加美好!让我们大家共同携手,把我国的国粹发扬光大!

篇8:戏曲大舞台

备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关于“构建主题课堂,实施大量阅读”的研究方案。其中提到:随着我省新课程计划的规范落实,语文中高年级课时大大缩减,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在现行教材内容不发生调整的情况下,每篇课文的学习习近平均不足一课时。

课标要求,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如果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恐怕鞭长莫及,落实起来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传统课堂上一节一课或多节一课,又完成不了阅读任务。因此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减时求效,去粗求精,追求学习的主题性、整合性、综合性”势在必行。

基于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确定了以“戏剧大舞台”为本节课的主题,以藏戏为载体,并与京剧、黄梅戏、吕剧等地方戏进行有效组合与整合,努力探索尝试一条全新的“主题课堂”的语文教学之路。

《藏戏》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文章,本组文章主要介绍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藏戏,是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因为这篇文章极具民族特色,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因此在课前预习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一张“自主学习读书卡”,围绕《藏戏》一课进行自主学习:课前搜集藏戏的有关知识;了解藏戏的形成与特色;搜集你知道的其他地方戏的有关资料。

课堂上,我首先“播放戏曲,激趣导入”,让学生欣赏喜闻乐见的豫剧《花木兰》选段,从中感受戏曲的魅力,激发喜爱戏曲的情感,同时也为本节课的学习营造浓郁的戏曲氛围。

接着在下一环节中,我充分挖掘连接语的作用。在略读课文中,连接语所起的作用就如同精读课文中的课后题,它是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领路人,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但这些要求和方法又往往不是特别清楚明显的摆在学生面前,所以在学生从连接语中提取出信息之后,我又引导他们从找到的信息中梳理加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

接下来学生便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了文本,朗读课文,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主研读“藏戏形成”部分,通过朗读――复述――评价――感悟等方式,学生感受到藏戏形成的传奇色彩以及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同时也重点训练了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和复述的能力。

在自主研读“藏戏特色”部分,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并在小组内交流,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针对此环节谈得感受非常深刻,并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全班交流,尤其是藏戏的面具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再次朗读感悟藏戏的面具特色之后,教师相机引入京剧脸谱的有关知识,为了使学生对国粹――京剧有初步的了解,又让学生欣赏《说唱脸谱》中的京剧选段,根据脸谱知识提示,感受京剧的脸谱同藏戏的面具一样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此环节的学习,同学们一下子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尤其是当《说唱脸谱》的音乐一响起,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随音乐唱了起来。

当播放戏曲黄梅戏《天仙配》时,同学们的演唱声再次响彻课堂,伴随着悠扬的黄梅戏曲调,同学们进入了《配套练习册》第15课《黄梅戏》这篇文章的自主阅读。

在阅读《黄梅戏》时,充分体现了默读的优势。我想默读是一种非常有成效的读书方式,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需要在默读静思中完成,学生只有静下心来,默读文本,沉浸其中,才能真正独立的体会情感,理解文本。同时还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标注自己的阅读收获。

在本节课即将接近尾声时,又增设了一个“小戏迷,展才艺”的环节,再掀学习的新高潮。看到同学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登台表演,当时,我觉得自己突然间真正体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让学生们感兴趣、真正动起来的环节是多么的重要,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兴趣,他才愿意主动动脑去学习,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乐此不疲。

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更多的自主权留给学生自己。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只是一个欣赏者,评价者,鼓励者。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在感受藏戏的特色时,如果能让学生观看一段藏戏演出时的录相,我想比只阅读文字资料会更直观一些,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努力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研讨,我受益匪浅,让我知道了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需,不断的探索语文教学新规律,深入理解高效课堂,改进教学,加大语文课堂容量,以大量阅读代替空洞的说教,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研究性、综合性学习。

新课改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树立新的语文教育观,建立单元主题教学意识,具有重组文本的气魄,具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精神,努力探索构建主题课堂的教学基本模式。

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主题课堂”语文教学之路会走得更长更远。我也相信在我们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构建主题课堂,实施大量阅读”的开展与不断深入,一定会燃起学生读书的热情,整个课堂会充满了浓郁的油墨书香,书香也将为孩子的一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篇9:戏曲大舞台

1.关于我国的戏曲剧目。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很多的剧种,都有独特的演变过程。如有“东方歌剧”美誉的国粹是由安徽的徽调与湖北的汉调及昆曲、秦腔糅合发展而来的;东北的吉剧是由民间说唱艺术衍化而来的。(填戏曲名称)

2.我国传统戏曲中,很多段子都是脍炙人口的名曲。如《天仙配》是,《穆桂英挂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备选戏曲:湖南花鼓戏、豫剧、越剧、昆曲、黄梅戏、川剧)

3.中国戏曲虽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是很多的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都濒临“灭亡”,如何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出几招切实可行的办法。(两种方法即可)

4.为发扬光大中国地方戏曲,让世界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请你拟一条宣传标语,让中国的戏曲文化走向世界。

【答案】1.京剧、二人转

2.黄梅戏、豫剧、越剧

3.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宣传;培养传承人才;政策优惠,减少税收或实行补贴。

4.如,生旦净末演百态,字正腔圆唱古今;中华戏曲,世界文化园林的奇葩;中华戏曲,世界因你而精彩;东方戏曲,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

篇10: 戏曲谚语

戏曲谚语

1.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2.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3.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4.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5.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6.腔好唱,味儿难磨。

7.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8.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9.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10.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11.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12.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13.要想学好艺,先得做好人。

14.南京到北京,人生活不生。

15.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16.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17.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18.私下练,台上见。

19.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20.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21.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22.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23.生意不得地,当时就受气。

24.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25.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26.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

27.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28.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篇11:戏曲艺术论文

戏曲艺术论文发表 戏曲的美学特征

摘要院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创作的意境追求包含着虚实相生的深刻哲理,我国道家学派的奠基人老子就曾认为艺术最完美的境界就是虚与实的统一,虚实相结合的境界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包括诗歌、书法、绘画、戏曲及音乐,甚至在建筑方面也有所影响。虚实相生的境界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最大特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意趣。在这里我选取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戏曲,从这里入手来介绍“虚实相生”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院戏曲美学特征虚实相生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戏曲的美学特征可以有很多种概括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面来进行叙述,只要是符合戏曲艺术历史发展与现实发展的真实状况,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就可以成立。

在这里主要总结一下几个美学特征:

一、戏曲的综合性

戏曲是包含音乐、诗歌、舞蹈与表演艺术在内的综合的艺术,其中音乐、诗歌、舞蹈与表演艺术在艺术分类中是属于不同艺术门类,具有相对独立性,戏曲的综合性就是分析戏曲如何将各个矛盾因素组合凝聚在一起,构成特殊的存在。

二、规则程式和即兴创作的统一

在戏曲中,对动作身段、文学体制、音乐唱腔、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

戏曲是由不同的艺术家来演绎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就必定存在艺术家的二度创作,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诠释方式,这就是在即兴表演中的“自由”成分。

三、雅俗对立和雅俗共赏

从戏曲发展中两条不同的发展途径谈谈古典戏曲艺术家的美学追求,以及戏曲艺术与观众的关系。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追溯戏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最初戏曲都是与民间活动相关,都才进入宫廷表演,在民间要求戏曲艺术的通俗性,在宫廷就讲究一个“雅”字,这就势必造成两条发展路线。

四、虚实相生

虚拟和写实本是一对矛盾体“,虚实相生”就是分析它们在戏曲艺术中,如何不断发展、融合以构成的新的和谐的状态。

在戏曲中,为了以有限的艺术手段来反映无限的生活,通常都会在部分写实的同时利用虚拟的手段,从而充分利用舞台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表演。

1“、虚实相生”的哲学基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的“无”即是“虚”,“有”即是“实“”道”是“虚”与“实”的矛盾统一体。

甚至万物的生成都是“有无”运作的结果。

2“、虚实相生”的音乐美学观

老子的“大音希声”说含有音乐虚实相生的哲理,老子认为最完美的音乐是听不见声音的。

老子的本意并非是对音乐审美特点的解说,只是对“道”存在状态的形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似有似无、恍惚缥缈、虚虚实实。

我站为中国论文服务网,本站刊载大量美学论文范文格式,戏曲艺术职称论文。

供广大论文答辩需要者、评职称需要者参考。

3“、虚实相生”在戏曲艺术中的运用

3.1在剧本创作中的“虚实相生”

戏曲的脚本内容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民间故事或传说改编而成,二是剧作家基于时代特点创作而成。

戏曲剧本的创作通常在现实的基础上有虚拟的成分,就是为了使故事更加具有戏剧性,不论是哪一类戏曲,即使是剧作家创作的戏曲,也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编故事,就是所谓的“艺术来源于生活”。

3.2在舞台布景上的“虚实相生”

中国的戏曲是在演出场地简陋,舞台技术落后,物质条件并不良好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容易再现出多种多样的历史和现实生活。

戏曲观众又有欣赏尽可能广泛的时代场面的需求,希望无限广阔的生活场景都可能在戏曲舞台上得到展现,这样就产生了矛盾。

为了协调这一矛盾,就使得历代艺术家经过不断的积累、吸收、扬弃,凝结为虚实相生的戏曲舞台逻辑。

中国戏曲的舞台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固定的。

角色没有上场之前台上的幕布和一桌一椅不代表任何环境,只有角色上场后,随着角色的表演,产生的具体的环境。

以《长坂坡》为例,曹操站在山上观看赵云与自己的将士厮杀,如果用布景来表现这个立体空间的变化,山要多大才能还原本色呢?戏曲艺术的解决办法非常简单,它只用一张桌子便代表一座山。

“虚实相生”在舞台布景上的运用具体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时间的虚拟--戏曲的时间安排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的需要为准则,该长就长,该短就短,孙悟空被镇于五指山下不知多少年直至唐僧到来,这里就充分运用了时间上的虚拟性,突破时间的长河。

其次,在空间的虚拟--为了扩大舞台的容量,戏曲不仅运用了分场的形式,根据戏剧的内容,也需要在一个舞台平面上表现不同的空间。

通过不同的空间展示出的戏剧动作,起到交流、呼应、衬托和对比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渲染舞台气氛。

3.3舞台表演上的“虚实相生”

戏曲表演对生活的反应是通过唱念做打的手法来表现的,特别强调形式美。

许多都是从生活中的动作总结、概括出来的程式动作,在解决虚实、真假的矛盾是又很注重视觉上的美,让观众有美的享受。

如戏曲舞台上的醉人醉态的表演,并不一般的表现饮酒过后所引起的生理、心理、外形上的反常变化为主,而是经过仔细观察,从生活中提炼出一套醉步、醉形、醉眼的动作程式。

并不多强调醉人的状态,对狂喜、狂怒、乃至呕吐等都仅点到为止,力求美化,追求“醉中有美”的艺术境界。

篇12:戏曲艺术论文

戏剧论文:探究戏曲艺术的前景

【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了戏剧论文:探究戏曲艺术的前景,希望帮助您提供更多想法。

现代人讲求现实,他们喜欢的是电影、电视中逼真的武术格斗而不是虚拟的武打表演;喜欢的是节奏明快的情节推进而不是慢悠悠的抒情叙述;现代人喜欢的是悬念迭起的智力挑战而不是一目了然的脸谱化图解。

现代人眼界开阔,通过传媒对各种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见识得多,欣赏水平自然高了。

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人们对大段慢条斯理的唱腔难以容忍,更不用指望他们去理解那文绉绉的唱词了。

其二,大时代变了,大环境变了,人们的道德准则也变了,而戏曲所宣扬的道德意识不再被人们所接受。

在戏曲艺术最辉煌之时,宫廷御苑、瓦肆勾栏、村野庙会,无所不及;它迷醉的人群,上至达官士绅,下至草根大众,所剩无几。

这是为何?因为它贴近了人们的思想。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现代人看来是迂腐、愚蠢甚至不可思议的,而戏曲艺术在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中却还宣扬着“忠君”的臣仆意识、“夫为妻纲”的妇女“贞节观”和不论大是大非的“义气观”,自然是观者寥寥。

其三,青少年观众以及接班人的缺失。

从观众的构成上说,戏曲在今天的演出对象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中,鲜见有青少年观众。

有的年轻观众对戏曲知之甚少,似乎一染指戏曲便会被人视为老土。

对戏曲的误解如此之深,就更谈不上欣赏和传承。

现在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不管国营剧团还是民营剧团,台下观众大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年轻人寥寥无几。

试想这种情况如果不能改善,等到现在的老年观众相继过世,很难想象一二十年后的情形。

如今时代不同了,戏曲舞台风光不再,这是个严酷的现实。

让戏曲就此消亡,无疑是艺术界的极大损失,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一种缺憾。

因此,重新架构戏曲艺术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位置,使之以更新的演艺向现代人展示出其魅力,这就要求艺术家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与时代同步,不断开拓,不断攀登。

改革创新,戏曲才有发展

随着现代文化娱乐设施的逐步完善,演出活动,方法的不断丰富,人们处于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欣赏趣味也常因求新而多变。

而文艺工作者们也要在戏曲道路上继承传统、改革创新、勇攀高峰的原动力。

并以之鞭策自己永不停息地在舞台上追求美、创造美、传播美,继续探索、拼搏、奉献的精神,去争取艺术创造的新成果。

因此,振兴戏曲,要靠两组轮子互动。

可现在的情况是,人们太多的重视后轮了,以为后轮好了,就是一部好车子,就是不竭的动力,就能在时代的道路上把速前行。

结果后轮好了,在那儿拼命空转,车子却并没有前进多少,这决不是个别现象。

众多的演出团体,演艺工作人员不生产新戏或唱新曲,即使演出新戏唱新曲也只是为了参赛得奖而已。

因而把得奖当做了终极的目标,但如此带来的后果是虚假繁荣。

艺术生产只满足于得奖,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以为得奖就繁茂了当地戏曲艺术。

久而久之,演出的戏曲越来越少,观众群体越来越小,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

所以,我们倡导上新戏曲既要能够进赛场,又能够进市场,应以实际行动实践这一理念,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在改革创新中,各地要建立起长期有效的以市场为主导的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和好的作品脱颖而出。

可以让戏曲演出团体、个人公平竞争,让观众也能参与进来。

这样,人们期盼已久的“振兴”就会出现,有些戏曲也可能因为人民的喜爱,有了生命力,从而会进一步繁荣城乡戏曲事业。

培养戏曲新人,戏曲才有希望

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发展都一样,要靠年轻人去继承和发展。

新秀是一个剧种赖以延续和发展的遗传因子,是肩负着承前启后历史重任的时代精英。

大力培养新人,是戏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倘若不注重培养新人,这种宝贵的民间艺术瑰宝就会失传。

培养新人,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从学校中培养

要培养戏曲新苗,小学生是最好的对象。

如恩平市的小小红豆粤剧班就是成功的例子,该班的粤剧节目《爷孙戏群猴》获得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艺术比赛的金奖,以及第五届广东省少儿花会银奖。

又如开平市文化馆,自开始,一直以达德小学为示范点,开办少年戏曲培养班。

由文化馆派出专业干部进行上课,每周1至2节。

该班的学员经常参加各种类型的大型演出,深受家长和群众的好评。

该校的特色教育得到了各界领导和家长的肯定。

,该班的戏曲苗子小甄被广东省粤剧学校录取,今年,将又有一位学员报考粤剧学校,为省粤剧学校输送了人才。

通过在学校举办戏曲特色教育,在校内形成了全体师生热爱粤剧艺术的氛围。

在学生的带动下,家长和老师也受到感染。

一带十,十带百,形成了全校都爱粤剧的良好氛围。

以上例子证明,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此方法值得借鉴。

2、从家庭中培养

培养戏曲新人,要从娃娃抓起。

一些少年儿童,因受父母或祖父母的影响,从小就对戏曲有兴趣。

如开平市戏曲新秀谭富元,受其爷爷(开平民歌手)的影响,5岁便开始学唱开平民歌和粤曲,先后获得广东省曲协杯曲艺大赛“金奖”和“侯宝林奖”中华青少年曲艺大赛银奖,还代表广东省进京参加了“中国娃爱曲艺”全国少儿优秀曲艺节目汇演。

篇13:戏曲谚语

戏曲谚语大全

1、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2、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3、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4、私下练,台上见。

5、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6、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7、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8、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9、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10、名师出高徒。

11、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12、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13、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14、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15、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16、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17、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18、宁赠一锭金,不传一句春。(春:指行话)

19、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20、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21、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22、艺人的肚儿,杂货铺儿。

23、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24、腔好唱,味儿难磨。

25、字不清,唱不明。

26、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27、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28、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29、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30、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31、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32、宁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

33、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34、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35、要想学好艺,先得做好人。

36、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37、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38、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39、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40、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41、无祖不立,无师不传。

42、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43、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44、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45、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46、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47、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48、南京到北京,人生活不生。

49、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50、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

51、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52、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5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54、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55、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56、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57、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58、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59、艺多不压身。

60、拳不离手,唱不离口。

61、生意不得地,当时就受气。

62、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63、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64、打你今朝有过,为你将来成人。

65、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66、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67、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68、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69、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70、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71、四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72、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73、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74、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75、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

篇14:戏曲大舞台

欢迎阅读《作文:戏曲大舞台》,“”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初一作文”,请随时关注! 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中,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戏曲大舞台

。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昆曲的典雅精致,粤西的轻柔玩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宝贝――吸取天地之中,去感受他拨打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统计,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篇15:戏曲作文

“台上花开又一季,台下风雨几时起,凭谁问,花解语,笑春风,数传奇。”

记得我儿时在家乡生活时,有一个规模不大的戏班子。

那时的戏曲早已无明清时的盛行了,老百姓也只是把它当做再寻常可是的消遣娱乐。

戏班里为首的花旦名叫容娘,真名早已无处考证,长相极是秀美,年龄也不是很大,黄鹂般的软嗓,仿佛注定为戏而生。

妇女们仿佛对戏子有着偏见。总是警告孩子莫与戏子来往太深。我问祖母为何,她总是摇摇头,道“戏是融进他们血液里的,会把生活也当戏来看待。”

我自然是不懂她说的话的,家中管束不严,我便常常去戏班逛逛,拉弦的教师父磨拭着自我的京胡,对我略略点头示意。武生与刀马旦在台后舞蹈练枪,十分热闹。我前去找容娘,她端坐在锦凳上,一笔又一笔的描眉,给自我画上粉墨戏妆,她的头面是点翠的,据说是用翠鸟的尾羽制成,很是珍贵。

小城的戏便在节日如水的月色中拉开了帷幕,戏台下坐了许多观众,都是手捧瓜子与点心,心思浑然不在戏上,家长里短,热热闹闹地聊着。

我总是坐在最靠近戏台的位置,随着细密的锣鼓声,云锣声响起,容娘便轻移莲步上台,谨然有致,步子不出丝毫差错,大小云手翻飞,水袖轻舞,唱腔优雅甜润,像是一捧水,伸手就能掬了去。

我那时年纪尚小,不大能明白那是哪个主角,只依稀记得几句唱词。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

那应当是《贵妃醉酒》吧,艳绝的红颜,在最灿烂的年华逝去。

之后,小城里的人不再听戏,他们觉得这再寻常可是的,不需要了。

戏班子似乎要去远方,临了,容娘想再唱一曲,她说,戏不寻常,这是流在她骨子里的血液,她今生无法舍弃的命。

在低扬的琴中,在高亢的胡中,在清脆的云锣声中,盛世的繁华,终究是落了幕。

容娘离开了这座城,大山挡住了戏班子的身影。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戏中繁华,戏腔婉转,眉眼盈盈,锦瑟年华,尽前世今生。

篇16:戏曲作文

淮剧是我家乡中戏曲剧种之一,它原名叫江淮戏,流行于淮阴、盐城等地。

淮剧的表演人物不限,并且演员的服装、化妆不像京剧那么复杂、那么讲究。基本上只要穿上你所要表演的主角的人的衣服,化妆也是一样,如要扮演一位老太婆,只需穿一身老太婆的服装,和戴一头假白发,再化妆成一个老太婆的样貌就能够了,不像京剧,脸上画脸谱,服装还要穿得像

展翅要飞的燕子似的。

淮剧的唱声也不像京剧那么粗或细,并且淮剧表演的整个过程中,有很少的唱段,不像京剧表演过程中基本都要唱,还要在场上在走来走去,做出一些随表演的变化而变化的表情,可淮剧则就不那么麻烦,只要你稍稍改变一下声带,做一些极奇简单的动物和表情就能够。

比较有名气的淮剧有:《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和大戏“九莲十三英”(即《秦香莲》、《蓝玉莲》等9本带“莲”字的戏和《王二英》、《苏迪英》等13本带“英”字的戏)。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后,还编出了一些现代的淮剧。这些淮剧,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给我的家乡的人民带来了欢乐。

这就是我家乡的淮剧,一个具有活力、颇具魅力的戏曲剧种。

篇17:戏曲作文

中国的戏曲在国际上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因为它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渐渐地,我也随着时代开始排斥戏曲。

我的爷爷是个戏迷,自然爱看戏,爱听戏,也爱唱戏。每一天早晨,爷爷都会大展歌喉,边唱边比划:“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我趴在窗上,喊着:“爷爷,别唱了,过路的人都在看你呢!你唱的是哪一出呢!”唱哪出来来来,我告诉你。”爷爷向我挥挥手。我跑过去,爷爷说:“这曲叫《玉堂春》,不错吧”“噢,原先你们戏迷流行这曲呀!”“流行哈哈---”爷爷笑了,“对,我们就流行这曲。你们孩子流行啥呀”于是我得意地唱起了周杰伦的新歌:“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原先玄儿喜欢听蚊子哼哼的呀好吧,你听吧,听吧!”我看得出爷爷有点失落,但我决不喜欢,同学会说我老套的。这样,每当村里来了戏班子,爷爷一席都不缺,而我情愿一人在家里看《流星花园》,因为流行呀!

小时候跳舞,有一跳《艺苑新蕾》,服装上画了个大大的脸谱,我觉得它透着古怪,便扔在柜子底层,不见天日。直到几年后的一天,表姐惊喜地发现它后,爱不释手,我毫不犹豫地送给了她。之后到她家,我发现她房间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脸谱,收集了十分多戏曲光盘。我嘲笑她:“你好土呀!”“说什么呢”表姐嘴一撅:“你不明白吗脸谱和戏曲是我们中国的标志。挂着脸谱,无论到世界哪儿,老外都明白咱们是中国人……”之后,表姐给我上了一堂戏曲课,我也惊讶得半天没回过神来。

回到家,爷爷依旧在唱:“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爷爷,你们此刻还流行这曲啊”“对呀,我们永远都流行这曲。对了,你那蚊子哼哼不唱啦”“嗨,又过时了!”

我这才明白,戏曲不分时代,它不会过时也不会老套。从那时起,我不再排斥戏曲,因为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深长……

篇18:戏曲作文

“戏曲”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只是一个上代人爱看的节目,远远不及现代的动画片,所以我从来没有看过,根本不了解“戏曲”的所有相关资料。

小时候,在沉闷的假期里,按动电视遥控器,不时地会发现有一些关于“社戏”的节目,但我却毫不犹豫地跳过了,看那些趣味的动画片。

很多熟悉歌曲,都来自社戏。比如黄梅戏《天仙配》中的歌,常常在我妈妈嘴边挂着,不时还会哼两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我十分需要认识“社戏”,恰好我上了一节关于“社戏”的课。

课上,我们先听了一首歌叫《唱脸谱》,我觉得很趣味,因为歌里有现代的音调,也有古代的唱法。接下来是交流资料,因为我准备充分,自然也会学得很好。

社戏的主角分四大类:生旦净丑,是按胡须的颜色分的。“生”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净”分为做工和唱工;“丑”是扮演喜剧的主角。我国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我们还欣赏了几种戏曲剧的简介:昆剧——中国戏曲之母;京剧——东方“歌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我们欣赏了我最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粤剧《分飞燕》、豫剧《花木兰》。

我们还学了京剧的脸谱: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性质、主角和命运。红脸包含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日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戏曲”这个词突然变新鲜了,我真想回到从前,看那古代的戏曲表演。

篇19:经典戏曲谚语

救场如救火

舞台上的演出不能继续进行下去的时候,必须尽全力解决和挽救。因为京剧表演是一种在时间上必须连续进行的艺术。如果某个演员因故(如误场)不能按时出场,或 台上正在表演的某个演员因故(如发病或受伤)不能继续表演时,即使他是配角演员,也会给整个演出带来危机。这样的情况就是向后台的全体演员提出了“救场” 的任务。为了完成救场使命,即使台上需要的演员与自己的行当不一致,他应有的表演自己也不太熟悉,也应把个人的困难和影响个人在台上的形象等顾虑放在服从 的地位,勉为其难地顶上去。这种“救场如救火”的精神是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的整体意识、全局观念的表现,因而也是戏德高尚的表现。

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时

京剧演员成功的艺术创造,如某个唱腔的设计,某个绝技的运用,某个身段的安排,某个眼神的使用,某些台词的修改,某件戏装的制作……等等,虽然多是在很短时间内以颖悟的神思构想出来的,但其平时广泛深入和自觉进行的艺术积累都是这种艺术创造的基础,如果平时孤陋寡闻,缺乏积累,也就不会有艺术创造的神来之笔。譬如梅兰芒从古代绘画飞天中,得到了创造《天女散花》的许多亮相的启示;周信芳熟悉《天霸拜山》的表演技巧,因而在设计《义责王魁》的当场脱衣身段时,得以适当借用。这类例子举不胜举。它们说明京剧演员具有广博文化艺术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黄金有价艺无价

此谚意在强调演员表演艺术的珍贵。京剧演出既有自身固有的艺术价值,而以艺术商品的面目出现时,又具有一定的商品价格。这种商品价格受社会风尚、观众审美水平、演员知名度、宣传程度、剧场条件等艺术本体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它并不能精确地反映演员表演的艺术价值,演出的商品价格(即票价)定得再高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而演员的表演艺术成果却是经过继承前人的艺术精华,又加上多少年的勤学苦练、努力创造而逐渐取得的,往往由于其艺术的独特性而成为其他演员 所无法取代的,因而其艺术价值是无法以货币形式来定价的。这条谚语启迪演员珍爱自己的表演艺术而自尊自重,同时也要求社会各界尊重和热爱演员的劳动。

逢大必小,逢高必低

这条口诀是京剧舞台表演艺术法则之一。这里所说的“大”与“小”、“高”与“低”既可指身段动作,也可指唱念的声音。其含义为:通过反衬、对照手法的运用以强化艺术表现力和形式美。如《拿高登》一剧的高登,左手提开氅前襟,右手持马鞭,双臂撑开,如鹰展翅,以表现人物凶猛的气势,而在双臂张大之前则应先做出双臂缩于胸前的动作,先缩后张、先小后大,效果格外鲜明。再如《四郎探母》一剧杨四郎唱“扭回头来叫小番”一句时,为了突现“叫小番”的高腔(嘎调),前面“扭回头来”四字则必须使低平的腔。总之,在表演中只有根据戏的规定情景,灵活而适度地体现艺术的辩证法,才能取得精彩生动的表演效果。

篇20:经典戏曲谚语

【外练身法步,内练精气神】

练功要内外结合。内,指精气神,即驾驭技术的精神内涵;外,指动作的规法要领。在练功中,要做到内外结合,才能真正把握和运用好表演技术。另又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之说

未曾动身先动神 “神”,是演员饰演角色时的内在感情的表现。“身”,指演员外在的形体动作演员在台上的身段动作受内在精神的支配,是心灵感受的外在表现。演员在表演时只有调动心灵的活动,身段动作才能做得真实贴切。

【文不温,武不躁】

文戏中一般“唱”的比重较大,文戏演员多在提高演唱水平上倾致全力,而对包括武功在内的全面艺术造诣比较忽视,唱工虽具一定水平,但不能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塑造出丰满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整个演出气氛显得不够热烈,给人“温”的感觉。武戏以表现战争、搏斗等题材为内容,以有武功的人物为主角,以有开打场面为特色,对演员在武功技巧方面要求突出。重武轻文,重开打轻唱做,重形体动作轻内在韵致的偏颇在武戏演员中有一定普遍性。因此,文戏演员应做到文而不温,武戏演员表演要克服浮躁。

【演人不演行】

京剧表演中的行当只为演员创造角色提供基础,演员成功的扮演一个角色,除参照相应行当的造型特点和表演技术外,更重要的是不可忽略对所饰角色的思想行为和性格特征的研究。既参照行当造型特点,又能够从人物、剧情出发钻研角色,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把戏演得生动感人。

【演员不动心,观众不动情】

京剧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必须调动自己的情感,努力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在内心深处唤起角色的自我感觉,使观众受到感染。如梅兰芳在《霸王别姬》里饰演虞姬,当演到“别姬”时,悲痛感自心中而起。周信芳在《清风亭》时饰演张元秀,在演出“望子”等情节时,不禁伤心流泪

【演者不动情,看者不同情】

演员通过表演把所饰演的人物喜怒哀乐感情变化表达出来,才能引导观众入戏,感染观众。

【杨猴美,尚猴威,郝猴细】

杨小楼、尚和玉、郝振基三位著名京剧演员所饰演孙悟空具有不同风格特色:杨小楼饰演的孙悟空洒脱帅气,以美为特长;尚和玉饰演的孙悟空伶俐严峻,以威见长;郝振基饰演的孙悟空灵巧逼真,以细腻著称。

【要吃饭一窝旦,要砸锅花脸多】

京剧形成之初,以演老生戏为主。清末民初,社会上以旦角为主的戏逐渐增多,由此促进了旦角表演人才和旦行表演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以花脸为主的戏并不多,且不少净角多居于配角地位。因此,从演剧的需要以及戏剧班社的经济核算来说,控制了净角人数。

【要演深,通古今】

京剧演员要演好戏,尤其是要演好表现古代生活的传统戏,必须具备历史知识、当代生活知识,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

【要在台上走,先得心里有】

演员在对剧情和角色进行必要的体察和理解的基础上,在自己头脑中形成关于角色声音形貌的意象,并以此作为“唱、念、做、打、舞”等具体表演的依据,使头脑中的意象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角色形象。如果演员内心空虚,势必在表演中无所依凭,使形体动作和唱念都一般化,无法形成以形传神的审美效果。即使是在台上“走”台步,如果演员心中无戏,没有掌握恰当的艺术尺度,就不会走出人物特有的神韵。

【一哭二笑三话白】

架子花脸演员表演哭最难,其次是笑,再次是念白。架子花脸的表演与老生、青衣、铜锤花脸等行当相比,生活气息浓厚,因而架子花脸的哭笑也要富于生活气息。而生活中的哭与笑常常是人们纵情任意而发,因而在声音上缺乏控制而无美感。架子花脸的哭笑既要符合人物性格,表现生活气息,又要表现声音之美,因而其难度比念白更大。

【一台无二戏】

一台戏的演出,包括表演、音乐伴奏、舞台美术、角色装扮,都要遵循揭示剧本的主题思想和全剧的艺术设计。对全台演员来说,要做到一台无二戏,就要以剧本为依据,互相配合,彼此补台,不论戏的主人公还是配角,都要维护全剧表演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对表演的尺度进行控制,使表演的火候与整体演出的需要相适应。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

京剧强调基本功的锻炼,称之为“功底儿”、“幼功”。优秀的京剧演员,除了不断地通过舞台艺术实践得到锻炼和提高外,另一个重要环节即要不间断的、刻苦的进行基本功的练习,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一个艺术作品的成功,不仅是它的思想内容正确和情节的曲折动人,表演艺术家脍炙人口的艺术技巧和淋漓尽致的表演使作品的思想、人物深深地印在观众的心中。而这些艺术技巧,则是从深厚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上获得的。

【一响遮百丑】

京剧演员嗓音响亮、纯净是基本条件,响亮的嗓音往往能遮掩演唱时的部分缺点和毛病。但是,京剧演员不能只满足有好嗓音,要下功夫全面研究掌握唱念技巧。

【艺多了就傻,术多了就假】

在演员的表演中,情感体验的成分过多而功夫技巧不足,会使表演显得真而不美。反之,如果功夫技巧的成分过多而缺乏必要的情感体验,就会使表演显得美而不真。要使表演既含有充分的形式美,又具备必要的真实感就必须在表演过程中,将情感体验和表演功力适度地结合起来。“傻”,指表演不生动、不漂亮,缺乏形式美和愉悦性;“假”,指表演缺乏感人的真实性,单纯以技术炫耀和充斥舞台。

【艺高不如德高】

以道德水准与艺术水准相比,道德水准更重于艺术水准。一个艺德好的演员可以促使其艺术水平的提高;反之,一个艺德差的演员往往使其艺术走下坡路。

【因字设腔,字正腔圆】

在演唱中,演唱者只有依据字音、字义处理腔调,才能唱得准确完美。

【有板时若无板,无板时却有板】

在演唱[慢板][原板][二六][流水][快板]等有固定节拍的板式时,在遵循节拍规定的同时,要唱出流畅自然而不机械呆板的效果。在一段唱腔内要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变化演唱速度,使唱腔音乐节奏与表现人物情感、语气变化的自然节奏适当地统一起来。在演唱[导板][摇板][散板]等无固定节拍的板式时,要根据内容和声音形式美的要求,严格掌握适当的艺术尺度,创造性地赋予唱腔应有的节奏,而不是盲目、随意地处理这些板式的节奏。

【有板者易,无板者难】

有板的唱腔,如[西皮慢板][原板][流水板][二黄慢板]等,由于受到有规律的节奏限制,加上丰富曲折的旋律,唱起来比较容易掌握。而无板的唱腔,如[西皮散板][二黄散板]等没有严格的板眼限制,然而又要求唱得匀称、顺畅,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更高的演唱技巧和音乐修养。另有“有板若无板,无板却有板”之说,即有板眼的唱腔不应唱得过于拘泥死板,无板的唱腔应当唱得节奏匀称,不可松松散散。

【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特定角色,要有艺术的真实感,要成功地体现出角色的特殊性。首先,演员的扮相(即角色造型)要与角色应有的外在形象相符合,如金少山之所以有“金霸王”美誉,重要原因是他扮出霸王项羽高大魁梧,与角色的外在形象极其相像。其次,演员透过声与形显露出来的气质要与角色应有的身份和内心状态相符合,如杨小楼之所以有“活赵云”美誉,得益于他在《长坂坡》中的表演与赵云这一独特的古代将军应有的气质极其相近。

戏曲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5

《 戏曲大舞台》教学设计

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方案

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方案

为戏曲大舞台写开场白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讲话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

“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

《大舞台》教学设计

戏曲教学计划
《戏曲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戏曲教学计划(精选20篇)】相关文章:

《戏曲大舞台》活动试题及答案2023-07-17

戏曲随笔3002022-10-17

民族声乐发展中传统戏曲的渗透研究论文2022-12-06

戏曲大舞台优秀作文2022-04-30

戏曲训练活动总结2022-08-05

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研究论文2024-05-13

新世纪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发展论文2022-05-08

新媒体环境中传统戏曲的传播论文2024-02-25

戏曲脸谱说明文2023-09-10

开心大舞台大班活动教案2022-11-1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