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时间:2022-10-27 12:34:33 化学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论文(精选15篇)由网友“可爱的小精灵”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论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篇1: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一、捕捉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源泉,是激发思维的动力,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使学生耳目一新,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通过化学实验变得生动直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操作,亲历探索发现化学规律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是学习者的基本素养,实验现象稍纵即逝,认真观察,及时捕捉实验现象,发现实验中的变化和特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化学实验中,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化学学科从实验中发展起来,抽象的化学知识通过实验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产生条件,发生的过程和特征。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铁丝在燃烧前的颜色和状态,在氧气中燃烧时,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放出大量的热,燃烧后集气瓶底生成的黑色固体,实验结束后,分析探究实验现象的原因,观察伴随整个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现象直观生动,实验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生通过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初三化学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科学素养。教师精心钻研化学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探究性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化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促进学生更深刻地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化学实验,依据探究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实验结果。例如,“酸碱中和反应”教学时,教师设计如下探究实验:取一支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向里面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另取一支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向里面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入盐酸溶液,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第一个试管中溶液变成红色,第二个试管中,随着盐酸溶液的滴入红色逐渐变浅,最后消失。面对这一神奇的现象,及时提出探究的问题:“溶液变红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红色会消失?”步步设问,通过实验探索和逻辑推理,化解了难点,得出结论。教师要树立探究理念,把握探究本质,将探究教学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把教学中的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经验,建构知识,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教师为学生打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丰富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化学科学魅力。

三、开发课外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家庭小实验趣味性强,灵活可行,选用仪器简单,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补充,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探索解释生活问题,体现了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目标,从生活中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设计开展生动多彩的家庭小实验,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实验,更要重视化学实验的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创新思维素质。实验教学实现简单化、生活化和微型化,开展绿色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例如,“质量守恒定理”的实验教学,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讨论筛选出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及时调整实验方案,通过探究得到“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守恒”的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巩固了化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化肥合理施用”教学,教师发动学生到农科所访问,了解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如何合理施用化肥,减少化肥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酸碱指示剂”教学,教师鼓励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从家中带来花瓣、蔬菜等植物自制酸碱指示剂,用制成的指示剂检测学校土壤的酸碱性,寻找学校花园适合种植的植物。通过家庭小实验巩固了知识,开发了智力,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扩大了视野,培养了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水污染的教学,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水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珍爱每一滴水,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很多学生就节水和防止水污染问题提出了独到的建议,通过实验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总结

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树立新课程理念,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形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封增波 单位:山西芮城阳城中学

篇2:初三化学备课组实验教学的工作计划

初三化学备课组实验教学的工作计划

一、实验教学目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实验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调控实验过程,学会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本学期,在化学教学方法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实验措施:

1、分清本学期的实验内容:见附表

2、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并尽可能地自制教具,多做实验。

3、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1)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索能力

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目的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各抒己见,设计合理的.实验,养成良好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2)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在上课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知道观察的重点,细致观察善于分析现象,总结出化学规律。

(3)分散思维的培养

多让学生做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4)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将实验现象与自己生活中的现象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严格操作、仔细观察、准确地观察反应的现象,并能明确其实质,要准确详实地记录,善于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

演示实验安排:

实验单元实验单元名称教学时数

第二周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1

第五周走进化学实验室—认识实验室3

第十一周过滤2

第十六周电解水研究、氢气的燃烧2

篇3:化学实验教学探讨论文

化学实验教学探讨论文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教师观念的陈旧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我们长期徘徊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应试教育的怪圈里,直到现在还有部分教师把演示实验甚至学生实验课作为讲读课来上,根本谈不上什么探索性、开放性的实验课,有悖于新课标的精神和新教材的要求。

因此,作为教师,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树立创新的观念,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实验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保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和创新精神,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让学生由教的对象变为学的主体、创新的主力,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创新意识是指在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索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在化学实验中,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变色、沉淀、产生气体和状态的改变等有趣的实验现象去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魔幻的学科,进而激励他们去求知、去探索、去创新。

随着化学学习的发展,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不再满足于观察演示实验,他们迫切希望自己动手做一做,自己去探索化学知识。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开设学生实验,把化学变化显现出来,实验的成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化学实验探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使学生兴趣上升到更高层次。

另外,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进行扩展和深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反映,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氧气的物理性质时,氧气在101千帕时,温度降到-183℃时,得到的液氧是一种淡蓝色的液体,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看到过液氧。在教学中可以制作电脑多媒体把液氧展示给学生,并将一朵鲜花放到液氧中,过一会儿把它取出,发现鲜花颜色没有发生变化,而花瓣却像玻璃一样脆,这不仅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将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活跃学生的实验思维

1.尊重学生的个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学生得到了尊重,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这才可能有创新和超越。首先,教师必须发挥民主,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感。其次,教师还必须建立开放的教育环境,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

2.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造就了大批缺乏创新意识的学生,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笔者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实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增加探究性实验

教育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再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预先安排,学生只好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实验,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对实验的“神秘感”和探索欲望,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选取具有灵活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再引导学生精心收敛思维,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从而激活创造思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例如,讲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把学生分成几组,观察生锈的铁钉,让同学们讨论后猜想铁钉为什么会生锈?生锈的条件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根据讨论进行实验设计,每天观察铁钉生锈情况,观察十天,并认真做好记录。通过对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的探究,看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止钢铁制品锈蚀有什么建议?

4.重视实验观察

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本身。教师对每一次演示实验都应制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基础,预见到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缺陷,精心策划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措施,变简单的'实验“观看”过程为实验“观察”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打好创新的基础。例如,镁带燃烧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这一本质特征,所以,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反应前镁条的颜色、状态及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从而得出生成物是一种不同于原物质的新物质,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正确结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观看”镁带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这一明显但粗浅的实验现象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不同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教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总之,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说、去练、去做,让化学实验课堂成为学生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舞台。化学实验的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勤于探索、勇于开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使新课程条件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3]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摘要: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使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篇4:小学实验教学论文

小学实验教学论文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各位同学们,我们看看下面的小学实验教学论文吧!

小学实验教学论文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抛去“画实验”、“讲实验”,不注重实验探究过程,只注重实验结论的陈旧教学观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知识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问题;方案;实验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实意义

它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节,实验检验了理论,巩固了理论并深化了理论教学的效果。达芬奇也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的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谬误的”;实验是小学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也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志趣,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开展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从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重知识传授,轻视实验教学

由于应试教育,教师多以讲授为主,“画实验”、“讲实验”、“看实验”、“背实验”替代了学生的动手实验。实验是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和创新的重要手段。实验活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生动、直观的现象,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有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意识。教师灌输式的授课,只会令学生被动的被告知,没有主动的去思考,更谈不上动手动脑学科学。

(2)注重实验结果,忽略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过程

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过分强调实验步骤、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实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于是,有的学生迟迟不敢动手去做,更有学生不动脑筋,直接从资料书上抄袭结果来应付老师。

(3)注重验证性实验,忽略探究性实验的创设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试验时,往往多以验证性试验为主,探究性实验涉及很少。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就会停留在低层次的感知和操作层面,难以形成相对持久的探索兴趣和创造兴趣。学生的基础知识虽得以落实,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却难以落实。

(4)实验教学忽略实际生活题材的利用

教师对教材上出现的实验教学已充分重视,却忽视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外资源。教师的实验教学仅局限于书本,这样就导致学生对科学失去兴趣和求知欲,走向“科学脱离我们的生活”、“科学与我们无关”、“学科学无用”……的误区。科学实验应置于广阔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中,这样学生便能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方式观察、思考问题,并试图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实验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教学观念的片面性还有赖于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中不断加强课程标准的理论学习,正确理解新课标,科学把握新教材,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三、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究

新课程实施以前,实验教学大致遵循这样的教学模式:预习演示――教师讲述步骤、操作要点――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小结得出结论。其中,实验、过程的教学以教师灌输式讲解为主,学生实验又以简单模仿为主。笔者认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采取以下模式更能体现新课标要求: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优化实验教学方案、问题情景设置----学生自主操作实验、探究实验方案――分析事实、归纳总结-----鼓励拓展探究。该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将重点放在创设出让每个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的学习情景中,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去参与实验探究活动,把课堂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这样就抓住了学生思维的脉搏,为教学的成功打下基础。现就新教材三年级科学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马铃薯的`沉浮实验”为例设计如下实验教学方案:

(一)、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1)、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为什么在第一个水槽里会是沉的,在第二个水槽里全变浮了?学生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究科学。

(2)、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瓶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会验证结论。

(3)、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观察到二号水槽里的滴液变干后留下的白色粉末痕迹,能推测马铃薯上浮的原因。

(4)、学会合作探究,会做实验记录,并能用文字交流。

(5)、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帮着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6、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二)、优化实验教学方案

(1)、教学准备

小组试验观察用:酒精灯、铁片、木夹、打火机、大玻璃瓶、搅拌棒、食盐、勺等。

教师准备:玻璃水槽两个分别成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天平一架、量筒一只、大小相同的塑料杯两个、铁片、滴管。

(2)、教学方法

问题观察法、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法。

(三)、问题情景设置

观察马铃薯沉和浮的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为什么在一号水槽里全是沉的,在二号水槽里全是浮的?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这个时候的沉浮与马铃薯本身的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么是什么引起了马铃薯的沉浮变化呢?学生从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中产生了新的关于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发现问题的过程。同时又是它的在一次经历通过变量来分析原因的过程。

(四)、学生自主操作实验、探究实验方案

研讨马铃薯的沉浮与两个水槽里的“水”有关。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会试着做出这样的推测:两个水槽里的水不一样。用什么方法来鉴别两个水槽里的水不一样呢?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经历鉴别方法的探究、设计、改进的过程(由直接品尝到分别加热蒸发的方法)。从而证实1号水槽里的是水,2号水槽里是盐水。水里溶解了盐以后使马铃薯浮了起来。

(五)、分析事实、归纳总结

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实验,制作一杯盐水,来验证马铃薯在盐水中能浮起来。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和记录。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个问题:1、是否在水中加盐马铃薯就马上浮起来?2、马铃薯浮起来是否与加盐的多少和杯中水的多少有关系?是不否在水中加盐马铃薯就马上浮起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过程。所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产生问题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推测和验证的过程。

(六)、鼓励拓展探究

(1)、研讨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

通过前面的推测和实验观察,发现马铃薯的沉浮原来与水槽里的液体有关。学生在实验中会提出新问题,为什么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变浮呢?根据这一问题,先让学生推测一下盐水重还是清水重?在讨论怎样比较盐水与清水的轻重?教师演示试验验证。相同体积下:盐水重,浮力大;清水轻,浮力小。

讨论: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么?相同体积下:越重的液体浮力越大,越轻的液体浮力越小。

(2)、观察铁片在清水中、盐水中都沉,在水银中飘浮,为什么?来进一步理解体积相同时,越重的液体浮力越大。

(3)、教师介绍死海情况,激发学生会家继续揭开死海奇观之谜。鼓励学生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信息,丰富自己的认识。

总之,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教学方案,努力创设教学情景,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在平时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实验课的实效,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科学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不懈的追求。

篇5:药理学实验教学论文

摘 要 药理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传统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以提高药理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药理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药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药理学中理论的内容大多数都来源于大量的实验,所以药理学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通过药理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

药理学实验教学存在一些弊端,为改变现状,提高药理学实验教学质量,药理学教研室对药理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调整,收到一定的成效。

1 药理学实验教学现状

首先,现在有些专业的药理学实验教学学时少。

如针灸推拿专升本的学生,只有药理学理论教学的学时,没有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学时。

笔者在和学生交谈时发现,针灸推拿专升本的学生在大专学习期间就缺少实验动手操作的机会,到了本科阶段,又缺乏实验教学实验动手的机会。

针对这种情况,应合理安排他们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让他们在本科阶段,既能补充更多的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还有的只有12学时或18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学时,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

其次,现有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多数是教师设计好实验,让学生进行一些验证,基本程序都是学生提前预习实验教材,教师课堂上讲解、演示操作步骤,然后学生按部就班进行操作,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上不需要动脑去思考更多问题,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上实验课的兴趣。

2 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2.1 适当调整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学时

为了更好地提高药理学实验教学的质量,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适当增加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学时。

比如,药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很可能要从事药理学的基础研究,而以前药学专业的学生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学时只有12个,只能做3次实验,再加上药理学实验课上还要培养大家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所以每个实验小组一般有3~4个学生,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动手的机会不多。

由于学生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不强,每次实验课都紧张进行,学不到太多的东西,这样会打击他们上实验课的积极性。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药学专业学生的药理学实验教学学时已经增加到30个学时,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2.2 积极调整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容

以往的实验多数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

如给药途径对药物效应的影响这个实验,实验用到的药品是硫酸镁,通常是在理论课上把硫酸镁不同给药途产生的不同药理作用先给学生讲清楚,然后才上实验课,在实验课上验证一下硫酸镁是不是有这样的作用。

学生按照教师讲的方法,结合实验教材一步步操作,总想得到预期的、事先已经知道的实验结果。

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常是围绕这些结果而问一些问题。

现在为了提高学生上药理学实验课的积极性,为了提高药理学实验教学的质量,把这个内容先在实验课上安排,而后才安排理论课上这部分内容,在实验课前不让学生预习实验的内容,在实验课上只给学生讲一下动物的基本操作,比如如何灌胃给药,如何注射给药,告诉他们硫酸镁做实验时用到的给药途径是灌胃和注射,让学生自己观察硫酸镁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为了提高实验课的质量,可以扩大每组动物的样本数,并且要求学生做完实验之后,当堂把整个教室这几组的实验结果汇总到一起得出结论,这样既扩大了样本数,减少了误差,也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方法实施以来得到学生很大的认可。

2.3 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

以前的药理学实验课上,教师经常会问结果怎么样这些问题,对实验的操作过程重视不够。

现在改变教学方式,在实验课上更加重视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重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比如,在体液因素和药物对离体蛙心活动的影响这个实验中,要用到10来种药物,每一种药物对离体蛙心活动的影响都事先不能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实验过程中观察。

实验教材上都有一定的用药顺序,一般学生都是按这个顺序来加药的。

但是有些组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时间过长或者受到蛙本身的个体差异影响,导致离体蛙心突然停跳,他们直接就说:“老师,做不成了,蛙心不跳了,实验失败了。”等等。

此时,就要启发学生:在这个时刻应该试着通过什么途径来努力使蛙心回复活性而搏动?学生会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的会想到心脏按压,有的会想到使用肾上腺素。

当他们用这些方法去做的时候,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很多情况下,蛙心还能恢复搏动,实验就能继续进行。

此时学生会无比兴奋,通过勤于思考解决了问题,激发了上药理学实验课的积极性。

2.4 客观评价实验成效

以往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往往只看实验报告和实验考试的成绩,有些学生会拷贝同学的实验报告。

现在,为了提高学生上药理学实验课的积极性,为了切实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课上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算入实验成绩,大大提高实验课上学生动手操作的主动性,也调动了他们思考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积极性。

3 小结

总之,现在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药理学实验教学的质量,还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不同方面继续改进、继续提高,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巧云,石乐鸣,徐理华,等.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3(4):33-34.

篇6:药理学实验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在药理实验带教过程中的教学体会,提出对药理实验教学环节的思考和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构想。

对实验教学环节,提倡精选能反映本学科发展的现代化水平的实验内容,并针对不同专业调整实验内容。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规范操作,加强课后的学习和讨论,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对开展探索性实验,提出具体的展开形式以及开展探索性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拟定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药理学 实验教学 探索性实验

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过程的实践,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相关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二是通过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和作风[1]。

但是,目前的药理学实验仍以验证性为主,教学目的在于验证课堂理论,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这种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思维单一、僵化,对学生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显得很不够。

笔者认为要纠正目前药理学实验中的弊病,使它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重视实验教学环节

篇7:实验教学控制工程论文

实验教学控制工程论文

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体制过于传统,验证型实验过多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过于死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大多数是验证型实验(如:化工原理实验、PLC编程原理实验等),都配有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步骤一步步操作就能完成实验任务。这种毫无探究性的实验只能训练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而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具体的应用,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调查中还发现,课表安排的个别实验没能落实。如化工容器设计实验,由于是在高压下进行的,实验室空间有限,存在安全隐患,故没能按计划开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2.实验成绩评估体系缺乏激励性

目前的实验成绩评定基本上都是根据实验报告质量的优劣或者实验结果正确与否来决定,而忽视了实验的操作情况,不能促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完成实验报告时,只要参考实验讲义或者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即可,从而造成抄袭现象严重,实验效果下降。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正在全方位深入进行。其中,实验教学改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室则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创新意识、提高工程实验能力的重要实践基地。同时实验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精神、严谨周密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提高实验教学地位的同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三个层次训练体系。还要对现行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丰富实验内容,改变实验教学方式,提升实验教师素质,在实验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去积极思考、探索并动手完成实验,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完善传统的化工容器设计实验和无损检测实验

化工容器设计实验包括内压容器薄膜应力测定实验、外压容器失稳实验、内压厚壁容器爆破实验在内的三个经典实验。为能更好地配合此实验的`进行,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已经配备对应的实验设备,只要做出具体的实验安全防范措施,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即可进行实验。无损检测实验形成了八个经典实验,即超声波测标准试块的厚度、超声波探测试件内的缺陷、超声波探伤仪探头的标定、涡流法测金属裂纹、涡流法测金属电导率、超声波与涡流法探测实验比较、渗透探伤和磁粉法对焊缝探伤。在建立无损检测实验室时按照实验项目配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即可开设此实验。

2.建立计算机仿真实验室

计算机仿真实验是通过软件对物理设备及实验过程的虚拟仿真,利用计算机及相应的模拟程序,通过人机对话界面和动画仿真操作来完成实验过程。计算机仿真实验能够完成电工电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与DCS、过程装备传动控制等专业实验,弥补我们实验教学资源的短缺,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

3.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数量

综合性实验是运用已开设课程内容综合分析某一问题或现象的实验。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经过一定的分析思考和综合运用不同课程知识才能完成相关实验。通过实验,能够掌握不同设备的联合使用与操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应用与渗透能力。设计性实验是在学生明确实验目标的基础上,只为学生提供必需的仪器、材料,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组装、操作仪器并完成实验报告的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方案设计,流程组装及测试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其综合实验能力。压缩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的个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这是我们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

4.开设选修实验课程,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开设选修实验课程,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1)将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实验室,便于管理,实验效果也会相应提升。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一到两门研究性实验认真去完成。实验前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培养其综合应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资源。如实验室拥有的THSA-1型过控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实验平台,一共可以做26个实验,但由于实验课时有限,平时只开设6个实验,这就造成实验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结束语

提高实验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与实验教学时间及实验室的投资成本有限,是长期存在于实验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科学校面临的共同问题,“过控”专业作为延安大学创办的新专业,经过对实验室的不断建设与完善,基本做到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目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相信经过认识―改革―健全的过程,延安大学“过控”专业的实验教学会达到更高的水平。

篇8:实验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实验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一、推动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重视学生技能培养

微生物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推动实验教学的发展,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成绩的提高。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需要优化实验内容,强化实践环节,从而强化微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一)推动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改革

实验是学生学习和了解微生物的重要渠道。通过实验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到实验教学工作的不足,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了解、观察实验,便于学生开展实验工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充分锻炼实验技能,加深对微生物性质、特性的理解,从而提高知识水平。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可以以实验为契机,让学生了解环境治理中可能涉及的`相关细菌集群的问题,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同时,了解该知识领域的动向,为学生的后续课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通过微生物实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后续科研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二)强化实验课程中的实践环节

在微生物实验过程中,实验涉及许多未曾接触过的问题。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未知的环境和问题,在此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们要将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验课程中学生实践环节的比重,引导学生正确开展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微生物实验教学实践总结

微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发展,应当在强调基础知识、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技术条件,通过实验工作进行创新,从而强化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工作的效果。实践教学可以很好地将基础知识与实验相联系,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与环境实际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微生物教学工作的效果。为了方便实验工作的进行,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拓展基础知识面,方便教学工作。在微生物实验过程中,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佳。通过对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强化教学效果。对于实验工作的改革,我们应当增加实验中学生参与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开展实验。同时,对于学生的实验工作效果应当进行监督校准,从而强化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同时开设两个小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对比,可以减少学生动手锻炼的时间,又可以减少实验的次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在环境工程教育工作发展过程中,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目前我国微生物实验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推动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既符合我国微生物教学要求,又是素质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微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当推动教学工作改革,强化教学效果。

篇9: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在《科学》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而做好实验教学十分重要。

关键词:科学 实验教学 策略

新课程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在《科学》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几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而做好实验教学十分重要。小学科学实验根据实验的环境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家庭实验。根据实验人员的不同可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那么如何搞好科学实验教学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

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二、注重科学实验中的科学猜想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

如在教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让学生猜一猜猪肉被烤熟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大胆猜测,并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又如在《金属热胀冷缩》实验中,先让学生猜测铜球加热后会通过铜环吗?为什么?因为有前面《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两课做基础,学生都能正确猜测并说出科学依据。然后用科学实验证实学生的猜测。看到自己的猜测一个个被证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的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与学生预想相反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氧气》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氧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我演示了烧红的木炭、烧红的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体在空气里会怎么样?在氧气里又会怎样呢?多数学生猜测回答:会慢慢地熄灭。但演示的结果是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燃烧的更剧烈。顿时,课堂热闹起来,个别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小结得出: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为了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锅里的油烧起来了,怎么办?”、“卧室的地板小面积起火,怎么办?”、“酒精灯的酒精倒出来后,起火了,怎么办?”……学生各抒已见,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准备好丰富的实验材料

科学课必须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没有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科学的教学也成了无本之水。如我在上五年级科学课之前,我就担心第三单元《电》的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如:小灯座、开关、电池盒等等)。还好,我区教育局给学校新配置了许多实验仪器,里面就有电流实验的相关材料,再加上我向学校申请购买的大电池,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在第1课“点亮我们的小电珠”活动中,学生人手一套材料,他们通过看一看(观察各种器材的特点)、连一连(利用手中的器材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画一画(将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如实地画出来)、猜一猜(猜测电的流动路线)、想一想(有的连接方法为什么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认识短路与断路)这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建立了电流、短路与断路这些科学概念。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又出现了新的材料:电池盒与小灯座。在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配备器材中灯座与灯泡的连接,电池盒与导线的连接有一定问题,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大大降低了实验探究的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学校原来实验盒中的材料(导线、电池夹等)与新配备的仪器相结合,能保障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每次上课之前,我都要检测一下实验材料,亲自动手做做实验,因为有时候看似简单的实验,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教师做一做才能发现问题。同时,我建议大家在上课前多准备1—2套分组材料,这样万一有小组因材料出现问题时就可以及时更换,确保教学效率。科学教师不仅担负着备课、上课的教学工作,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

篇10: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小学的创新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研究与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实验;思考

对学科教学而言,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能够创设一个巧妙的促进思维发展的情景,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感性知识,在分析研究实验过程中从生动的直观现象到抽象的思维知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化学实验还能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在整个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着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

二、完成教学模式的革新

(一)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应能自己找出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并选择实验仪器。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亲自参加了化学问题的提出、假设、实验及问题的验证解决等活动过程。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二)开放化学实验室,提供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实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这对实验室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规定的实验内,按学生个性化和要求来准备仪器将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轮流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以补充时间及设备的不足,实验时可以以两人或四人为一小组,开展探究实验研究。开放实验室要求有专职教师负责,负责老师要有科学探索精神和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三)增加实验探索的机会,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当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如在新课标中的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增加一些后继实验,提高学生探究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即每一小组中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创新教育的原则就是让学生主动创新。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只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明确基础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核心,才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

篇11:浅谈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探讨论文

浅谈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实验是研究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是流体力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探讨实验教学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流体力学,实验教学,创新意识

流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流体的平衡和流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在工程实际中应用的一门学科。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遇到流体,所以流体力学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是航空航天、水利工程、采矿冶金、给水排水、空调通风、土木建筑以及环境保护等学科重要的理论基础,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实验方法是研究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由于流体运动的复杂性,使得流体力学离不开科学实验。现代流体力学就是在纯理论的古典流体力学与偏重实验的古典流体力学结合后才蓬勃发展起来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计算是其三大支柱。因此,实验教学是流体力学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达到如下目的。

1、增强感性认识,巩固理论知识。

流体力学由于其理论的抽象、较多公式的繁杂,学起来普遍会感到比较吃力,时间一长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只满足于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理论,不善于思考推究,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实验却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实验,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液流现象,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在帮助理解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雷诺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层流、紊流的流态及其转换特征;测定临界雷诺数,掌握流态判别准则。实验过程中,先通过调整阀门开度,改变有压管中水流的流速,观察液流的流态转化,可以看到:管中水流流速较小时,颜色水是一条清晰的规则的直线,说明此时水流是分层流动,各流层间互不掺混,流态为层流;随着阀门逐渐开大,流速逐渐增加,管中颜色水开始出现摆动,由原来的直线变为曲线;继续增大流速,颜色水弯曲越来越厉害,终于不再保持一个线条,而是向四周扩散,与周围的清水混到一起,使整个管中的水流全部着色,表明此时液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是极不规则的,各部分流体互相剧烈掺混,该流态为紊流。学生通过观察这一具体的、有趣的液流现象,极大地增强对粘性液体流动的感性认识,深刻地理解层流和紊流的本质特征;并且实验过程中还要求测定临界雷诺数,理解为什么把临界雷诺数作为流态判别准则。

2、观察液流现象,培养分析能力。

流体力学实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在观察液流现象,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还要思考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分析并总结流体的运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其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严谨的工作作风。

如流动现象演示实验可以观察管流、射流、明渠流的多种流动现象,演示边界条件对水头损失的影响。在逐渐扩大段可看到边界层分离而形成的漩涡,而在逐渐收缩段,主流和边壁没有分离,没有形成漩涡——说明逐渐扩大段的局部水头损失大于逐渐收缩段。在突扩段出现较大的漩涡,突缩段在收缩断面后出现较小的漩涡区,可见突扩比突缩有较大的局部损失,而且突扩、突缩比渐扩和渐缩漩涡区长,水头损失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工程中多采用圆弧形管嘴或喇叭形取水口而较少采用直角锐缘形管嘴的原因。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探索能力。

传统的理论教学,教师往往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结果是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要在这一方面有所改进,实验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 如单圆柱绕流实验可以看到边界层分离状况、分离点位置以及卡门涡街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卡门涡街在工程实际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实验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为什么风吹电线,电线会发出共鸣?解决绕流体的振动问题有哪些途径?

而多圆柱绕流实验可看到流体混合、扩散、组合旋涡等流谱。多圆柱绕流广泛应用于传热系统的热交换器中:流体流经圆柱时,边界层内的流体与柱体发生热交换,柱体后的'旋涡起掺混作用,然后流经下一柱体,再交换,再掺混,换热效果较好。

由此可见,将实验现象与工程实践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实验的主动思维和积极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是流体力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助于强化理解书本上抽象、艰涩的理论知识,而且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流体力学实验内容分为演示型和验证型两部分,其中以验证型实验为主。这些实验方法单一,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地做下去,测量几个实验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就可形成一篇完整的实验报告。这种实验过程,学生只是在被动参与,其主观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发挥,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实验教学中有必要在演示型和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增加几个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采用流体力学综合试验台,各管段采用丝扣连接,便于对不同材质管段进行替换,管线可以自由选择连接,在研究新型管材及其连接件时,可直接组合安装在管道上进行测量。如能量方程实验管段,其上既有测速管,又有测压管;既可测定断面平均流速,又可利用二者组成毕托管,测量管道中某点流速,还可利用测压管测定流动阻力。实验时,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查阅实验资料,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不同的管材和管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组合安装,记录完整的实验数据,进行严谨的数据分析,最后形成一份详实的实验报告。这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完成从设计、操作到分析的一个完整过程,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极大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结语。

流体力学是很多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而实验是将流体力学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一方面,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验证上,实验课有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在锻炼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分析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上,实验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有必要在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设备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蔡增基,龙天渝。流体力学泵与风机[M]。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吴班。流体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唐山学院学报,,3(2):105—106

[3]杨晓新。流体力学综合试验台的开发与应用[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1):73—74

[4]王英,谢晓晴,李海英。流体力学实验[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篇12: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物理实验,他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是在我国的物理教育中,存在着这样的漏洞,老师们普遍偏重于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教学的方法,只是一味的传授知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物理中的动手能力。对于最终的考试结果过度重视过程比较松懈。这样少与物理实验相结合的物理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收获甚微。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

高中生想要更好的将物理知识融会贯通,在物理学习上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就需要和物理实验相结合。但是物理实验真正发挥效用还需要好好做好物理教学的工作,对于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需要很好的认识分析,才可以看到物理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从而找到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1.忽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高校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老师及学校的管理者都认为,只要基础知识够扎实,高考照样可以拿到高分,这和物理实验并没有多大的关系,随着这种错误观念的延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越来越被轻视。在一些硬件条件不足的学校,实验教学的设备得不到保障,实验教学当然无法实现。而一些条件较好的的学校,教学实验设备齐全,但是却存在教育者的敷衍了事,认为实验教学也不过地得到结果的手段中的一种。这些都让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难以好好的发现下去。

2.实验教学得不到预想的结果

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实验的最终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多数的老师,他们在做物理实验的时候,自己在讲台前面做实验,学生只能在一旁看着老师做实验进行抽象的学习和思考。有些老师也是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亲自进行实验操作,但是他们已经把实验的步骤过程及结果告诉学生,并让他们按照自己所给的步骤来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就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老师的规矩来进行实验。这样一来,学生虽然完成了实验,但是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及知识便不复存在,而且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3.物理实验的评级体系不够健全

高中物理实验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物理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还存在一定的漏洞。现在,高中生的在进行高考时考试的内容主要还是书本上的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没有一定的评价体系。虽然目前教育界已经对于高中物理实验有了一定的关注,但是依然没有产生特别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在高考中设立物理实验的考试科目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题的研究发现,实验题大都都是教材中的老题目,那些具有新意的实验题目寥寥无几,这个问题在全国卷中尤为突出。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验评分的体系还不够完善,操作起来存在比较大的难度。然而这样也导致了实验中的创新意识评分的缺陷。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来,高考中的一些实验试题出现了一些创新。会考制度的产生使得物理实验得以进行评分,但是也是徒有形式,所操作的实验均是书本上最基础的实验,创新性质的实验还是没有出现,这样就无法考察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能力。

二、问题的提升对策

1.改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观念

将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提高,让老师充分意识到物理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很好的学习物理知识需要结合观察和实验。不可以仅仅把实验教学当做一个任务,或者知识为物理教学的服务的一个平台,要知道物理实验室物理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双方相铺相成。要将物理学好两者缺一不可。

2.知识与技能的重视

现今,大部分的教师对于知识与技能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教学中过程及方法也并不是知识与技能的附属品,这是两个个体的单独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同等的道理,他们都有独立存在的意义,然而将这三个个体整合在一起便很好的'体现出了新课程的意义所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中的不断探索和学习,便使得自我思维的突破和提升,最后在不断的学习提升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传统物理实验的突破

问很多学生,你做这个实验的目的以及意义何在?学生的回答是,老师让做的,我们按照老师所演示的,结合课本上的步骤作出这个物理实验。这样才可以得到和老师及书本上的标准答案。这样看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老师的复刻机,他们做物理实验的最终目的也只是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所以在新课改革的背景下,物理实验也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整体改革,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的完成物理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对所有的实验问题要进行探究学习。

4.高中物理实验课中突出学生的主导位置

在物理实验课中需要改掉教师手把手教学的的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多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知识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堂物理实验中不应该占用太多的时间来演示,而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贵安,刘婵玉,王较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云”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6)

[2]韩瑛.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03)

篇13:生物实验教学论文

生物实验教学论文

摘要:生物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但如今它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虽然生物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在很多学生的眼中这是个“小科”,大部分学校都认为生物这门学科是一门“副科”,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并没有给予该学科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定位很迷茫,缺乏学习兴趣。如何才能使学生改变对生物学科的看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现今生物教学模式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生物;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高中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即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延续,又是为中国未来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身教育,学生对各门学科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升学及以后的学习情况。而高中生物学以其自身的特点,在高中众多学科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如何在课堂上教好生物学,让学生们学好生物学是多么的重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素质教育,而不是千篇 一律的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现今仍然统治着绝大多数高中生物课堂,学生只是围着书本、老师转,并没有多少机会进行独立的思考,这种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在潜移默化的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造成高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不高,生物成绩优秀率低,生物课堂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另外,这也与当今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做好高中生物教学工作就成了摆在眼前的一个重要问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曾经指出:“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是充分的考虑教学原则、方法和现代教学的特征,实现教学系统的内外统一。”为了有效的实现这一标准,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在他们之间的平等地位,这是教学模式转换的基础。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实这种教学和生物教学是相悖的。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有86%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枯燥,容易形成厌学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处在认知年龄的学生,学校的教育应该避免让他们被动的接受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探究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转变教学模式,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把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实践,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造全新的生物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对生物学这一学科的正确认识。

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新教学模式在推广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困难。许多学校的生物学教学观念一直没有变化,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基础性的教学开展不起来,在新的课程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难以快速推广新教学模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许多教师和学生沟通只有一种形式,这样往往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学生也不能很快适应教师的教学思想。

其次,固化思维的教学形式。虽然许多教师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模式,但只是停留在教学表面上,课堂中的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课堂的安排上也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第三,课堂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没有在课后进行有效的训练,也没有课外实验兴趣小组,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显得非常的重要,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当今生物教学中存在的种种教学缺陷,使课堂生动有趣,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高中学生对生物这一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老师可先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遗传学的渴望。那么,如何提高高中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呢?

一、转变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实践是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产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仍然有一些学校忽略生物学科的地位,从领导到教师不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这种情况使学生对生物的厌学心理更加明显。因此,需要正视生物在学校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实现“让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的同时,学校主管部门也要转变自己的理念,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也发生转变,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课后也可以让学生把他们的问题和想法写在一张小纸条与老师交流,或开展有关生物学习的班级主题活动使之有利于师生互动和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素质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了解自己的学生,要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尊重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尊重,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向成熟的阶段,所以教育工作不能是单纯的传授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然而教师良好的品格会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另外,大多高中生是因为喜欢哪个老师,才进而喜欢上哪门课,学生常常会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将对老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该学科的喜爱。最后,教师的本职工作便是传授知识,自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又如何传授他人知识,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强大,不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又如何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人才呢?所以,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如此快的年代,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学识,接受最新最前沿的教育理解,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习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作为生物教师,这确实要引起重视。事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讲授“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并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

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认识多少癌症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癌症是否会遗传”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等等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实例式教学情景

传统的教学,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实验、观察、参观和实习都是很好的实例式教学情景方法。在做好教材要求的实验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多观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把观察到的生命现象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从事于生命科学的热情。

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方式

生物学是一门实际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十分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拥有多样信息,它所展现的图、文、声、像并茂,生动,具有剧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可以说是个得力的助手,它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科学和技术的使用可以

清晰的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课本知识。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变笼统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例如,在讲述“减数分裂”时,应用课件,把细胞减数分裂的全进程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把握每个时期染色体和DNA的变化特点这一重点内容。如何打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展现有丝分裂的动画,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然后再加以说明,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很快可以把握重点知识。在解释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时,传统的教学使用多张的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基本过程,有时因为光线的原因致使一些学生不能看的很清楚,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生物的兴趣,教学效果很差,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这个动态过程以Flash的形式展示出来,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实现细胞分裂过程的直观化,教师只需要加以简单的讲解,学生就可以完全理。因此作为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绪,完善教学方式,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有趣。

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学校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生物是一个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课程,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刻板的规定把教科书的理论被动的灌输给学生,只能是禁锢学生活跃的思想。现在的考试试题越来越开放,这些知识不全是从教科书中获得答案,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总结出自己的看法。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尝试找到新的结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安排一些小实验,然后对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在实验后指导学生的汇总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集体讨论自己找出答案,再做详细的记录,独立思考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会有大幅度提升。

七、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课本中的生物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可以被追溯到,所以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的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自身的现状来讲授课本中的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对知识的记忆。高一的学生刚刚从初中毕业,知识水平有限,在教学上不能急于求成。

篇14: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初探论文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初探论文

摘要:实验教学的主要原则,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探究性、渐进性、灵活性。创设情景 、探究内容和容量、有效指导、整合。

实验教学是实施化学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能迅速诱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帮助内化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同时启迪学生思维,体验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化学实验改革是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站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线教师,我积极溶入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之中。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实验教学的主要原则

1、探究性原则:立足于学生的现时发展和终身学习而倡导探究实验,是新课程实验教学的本质价值取向。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在积极、主动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受到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渐进性原则:学生刚开始做实验进行探究很茫然,教学中实验教学设计应循序渐进、有计划地进行。如第一次做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好能起引路作用的问题链,通过提问点拨,使学生进入有效探究状态并顺利完成探究报告。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老师逐渐放手。 3、灵活性原则:新教材中增添了大量新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学校又没有专职实验员。为克服不利的实验条件,教学中我采取灵活度高、针对性强的教学策略。对重要的实验,如CO2的制取和性质,尽最大努力在实验室进行,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对其他的探究实验,则采取在教室由学生自带实验替代品分组试验或学生代表上讲台操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而对探究过程中的关键几个环节:发现问题,大胆猜测;设计方案,实验验证;解释结论,质疑反思;评价交流,新的发现,则根据实验内容不同,有针对性的让学生重点探究。如在Fe生锈的探究实验中重点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验证环节。

二、实验教学中几点体会:

1、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

根据教学内容用实验故事或创设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景等, 诱发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兴趣。当学生有了想亲自探究实验现象的原因或规律的兴趣时,教师的课已成功了一半。如在《生活中常见的盐》中,以《三国演义》中哑泉和药泉的故事引入,立即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又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中,我先展示一瓶饮料向学生质疑:你怎能确定其中溶有二氧化碳呢?学生顿时兴趣高涨,讨论设计方案并动手实验证明。接着我又发问:由饮料你还能想到什么?分析得出:既然饮料中可逸出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用了很多方法,如探究对比实验:取两瓶内盛等量水的塑料瓶,一个中充入二氧化碳,一个中是空气,充分振荡,观察两瓶中的现象,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这时我又问:为什么一些饮料商标上写碳酸饮料而不写二氧化碳饮料?“很自然激起又一轮探究高潮。

2、选择探究内容和容量,确保探究的有效性。

在目前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时间内,保证探究的时间,保证学生思考的充分展开和深入,保证学生充分表达、师生充分交流,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基础,选择探究重点和容量,确保探究的有效性。否则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

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因学生缺乏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和查阅溶解性表的能力,如果设计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直接探究为何不用碳酸钙和浓硫酸的原因,不但浪费宝贵时间,且意义不大。而教师设计对制取装置选择的探究中,如果教师拿出多套不同装置的仪器,让学生进行设计,并讨论装置的气密性检验,这样,学生既要掌握锥形瓶、烧瓶、广口瓶等仪器代替试管连接简易装置,又让学生学生使用长颈漏斗的使用方法,探究容量和难度太大,学生会探究盲目或无所适从,没有效率。教师应将探究内容分散,一环套一环,且适当引导。

3、精心设计,有效指导,确保实验探究有序进行。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而应更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由学生指明探究方向和传授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即:探究的进度能否由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否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使探究流于形式,有时则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这些都须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和设计。

比如”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一节,鉴于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过氧气的制法,已具备一些制备气体的简单知识,可让学生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

(1)反应原料的选择:课前教师可先让学生预习P113的习题5并动手操作P119的”家庭小实验“,上课时教师再补充学生想不到的反应碳酸钠和盐酸、碳酸钙和浓硫酸等部分反应,师生讨论确定反应原理。

(2)继而提出”你能当一个小设计师,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设计出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吗?“学生们都表现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这时再让学生阅读资料:决定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的因素,然后让学生联系制二氧化碳的原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的探究活动,(我开始不要是几套装置的仪器都准备或展示给学生)最后把他们的设计绘出装置图展示出来,并介绍他们的设计意图和他们所设计的装置的优点。我对学生的设计都给以点评,充分肯定其设计中的优点。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请学生根据自己桌上的仪器组成一套装置,并制取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4)组织讨论:①二氧化碳与氧气实验装置的异同并归纳出实验装置的确定方法。②各种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③装置中的仪器你能否找到代用品。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实验,不但使学生牢固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而且使学生知道探究的重要环节。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整合、拓展或完善,深一步实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如都是按书本”照方抓药“,简单机械的重复,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不利于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想像力、独立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有时我在学生预习的情况下,对实验提出新要求或实验的不足,引导学生大胆探究,设计实验完善方案;不仅使学生更易掌握化学知识,且能更有效的培养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如在学习《溶解度》一节时,我提出:为了探究NaCl在一定量水中最大溶解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你能对书本上的实验提出改进方案吗?学生经过讨论后,选出设计好的四人小组上台实验。其中增加对试管底部还有固体的饱和NaCl溶液加热,观察底部固体是否溶解,再冷却的变化。小小的改动不但使学生牢固掌握了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且直觉感受到:不同物质(如NaCl、KNO3)在一定量水中随温度变化溶解最大量的变化趋势不同,对后面学习溶解度作下很好的铺垫。又如为了增强对浓H2SO4吸水性的认识 ,我请两个同学上台用两只试管分别放入少量的CuSO4 5H2O,在分别滴入浓H2SO4和稀H2SO4,观察现象。学生很容易分析出正确结论。再启发联想:将浓H2SO4露置于空气中,质量如何变化?将萝卜挖个洞加浓硫酸可能出现的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回归到知识点上,将该性质与趣味实验的猜想相结合,即拓展和巩固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了第七单元CO2的性质后,我们帮助学生设置了如下认知思维空间,测定空气中 O2 的含量非得用红磷吗?然后启发诱导学生:要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必须将O2去掉或将 N2 除掉,而不引入新的气体或引入新的气体又能通过适当的化学反应即时除掉。经过点拔,学生的思维空间迅速打开,通过自己学习,查阅资料,互相商讨后,不少同学将自己的设计方案交了上来。如(1)用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但原集气瓶中的水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代替。(2)用注射器和白磷测定空

篇15:物理实验教学论文

初中教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物理学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相关设备、实验仪器产生的效果才能对物理知识进行相对直观地了解和汲取.因此实验教学法是当前提升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办法.实验教学法,就是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最终提高学生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过程.通过相关设备设施、仪器、道具等可以模拟物理现象,通过实验来验证物理定律、原理和概念等,帮主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法分为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和边学习边演示的实验法.需要教师注意的是,这几种演示方法不可错乱顺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分别进行,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演示实验

当前,基本上绝大多数学校都配备有教学仪器.因此,进行新的课程讲解时,教师需要携带相关仪器和设备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物理现象,这样能够使得学生对物理知识加深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物理学科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演示实验,有时候教师也会让个别学生参与实验,课堂上进行的教学实验,有助于刺激学生的兴趣,具有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感觉,通过这一系列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另外教师在实验演示的过程中要进行规范的教学操作,如果教师操作不规范则有可能发生危险或者给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造成误区,因此正确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在课堂操作上非常重要,课前,教师就应该提前准备好教学所需的实验器材和重点知识点的展现.这样在课程中才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物理课程中“大气压强”这一课时中,通过大气压强的拖杯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简单的仪器来实验,玻璃杯、水,硬纸板等实验器材,首先应该将玻璃杯装满水,然后将硬纸板覆盖,将水杯倒置用手托住纸板,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猜测,如果仅仅是一张纸,悬浮空中尚有难度,又怎能拖住一杯水呢,这样通过激发学生心中的矛盾来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程的求知欲.最后将托住硬纸板的手拿开,学生会惊奇得发现水并没有流出,而这一现象的出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认真操作,为学生做好示范,适时给学生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实验操作的时效性.

二、学生自主实验

物理教学实验对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只看不操作也是不行的,课堂的参与者有老师也有学生,教师应该遵循将知识点理论和实验都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再将理论和知识实验还原到实践中来的过程.学生实验也是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它是教师讲解物理知识和演示实验之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求证的,当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了解和具体掌握了实验的操作过程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只有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才能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对自己产生的问题的再次研究,才能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巩固已经学习过的物理知识.因此,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就是一个通过大脑与双手打开知识与实践的一个重要步骤.比如,“小灯泡功率”实验,学生应该对每一步都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首先应该做出用以记录数据的表格,检验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准备到位(灯泡、电阻、开关、电流表、、电压表、电池、电线),然后按照自己实现设定的连接办法将电路图进行连接,之后检查自己所连接的电路是否正确,确认无误后将电阻滑向最大值,然后闭合开关,滑动电阻,记录电压和电流数据,实验完成之后断开开关,整理实验器材,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这样一来,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就完成了.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要进行指导,诱导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实验,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将该实验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说:电池的安装、电流表电压表不同的安装方法、滑动变阻器安装的必要性等等,以及在实践中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等,让学生清楚知晓小实验中的大道理.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或者试验中都可以教导学生随时随地自己动手收集实验器材、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智慧去验证物理原理.例如天平的试验,如果天平的砝码丢失,那么有心的学生会去找一些与砝码同等质量的道具去替代;电流功率测试实验中如果因为设施的原因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丢失,那么有些学生就会用电阻最小的铜丝或者锡纸去替代.这些道具都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初中教学,应该大力倡导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物理实验,研究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了解生活的来之不易,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品德.

三、联系实际实验

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可谓无处不在,仅仅课堂上的演示还远远不够,多数学生觉得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很少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常识,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下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自主实验和验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自主进行物理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已经学习的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比如“探究水缸外部出汗”“窗玻璃出汗与结冰”“鱼塘中鱼为什么沉不下去”等等问题,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物理作为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学科,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熟悉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物理实验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得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通过实验把物理现象直观的反映给学生,将物理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融合,教师课堂上做好实验演示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让学生自主实验,获得学习体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学习能力获得提升.

初三化学毕业班教学总结

初三化学下学期教学总结

初三年级工作总结

初三化学学期教学总结

初三化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初三化学教学个人计划

秋初三化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初三年级物理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化学教学总结

初三年级物理备课组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论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初三化学上学期教学总结2022-12-27

初三化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2023-07-20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2023-01-25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2022-11-24

初三化学上册教学总结2023-04-17

初三教学反思2024-02-22

初三化学学习计划的提纲怎么写?2023-03-16

初三下物理教学总结2022-07-22

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方案2022-12-24

初三工作计划2022-09-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