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训一体,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

时间:2024-02-23 07:37:00 化学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研训一体,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推荐13篇)由网友“dingkai2273”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研训一体,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研训一体,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

篇1:研训一体,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

研训一体,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新的目标,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对教师培养及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呼唤研训一体。

一、“研训一体”的涵义

这里所说的“研训一体”,对于我们教学管理人员而言是一种行为方式,就是有效地整合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及教师培训等资源,有序地开展研训活动,高效地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要承担“研”和“训”双重任务,并确保二者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教师研训学员要在“研”中“训”,“训”中“研”,促进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教学管理人员通过下校调研,充分了解本区域教学状况,深入进行教学工作反思,确定本区域具有共性的问题,根据共性问题确定相关的科研课题,并组织精干力量开展课题研究,努力解决问题形成相关的教育科研成果。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物化,将科研成果,通过培训的途径,让全区域教师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下校调研过程中对于某一学校或某一备课组在教学中存在个别问题,与学校教师共同研讨,确定为校本课题。教学管理人员作为课题的顾问,指导和督促教师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对研究成果在区域进行展示,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管理人员是基层教育教学研究者,既不是教育理论专业研究者,也不是教育行政工作者,属于一个特殊群体。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教学管理人员应该由单一角色向研究者、服务者、引领者、培训者与组织者多重角色的转变,确保“研训一体化”工作的有序、高效、规范运行。

二、“研训一体”实施的.基本模式

“研训一体”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一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发展教师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能力,三是提高教师的人格品质,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由此建立的“研训一体”的基本工作模式有“问题解决模式”、“课题驱动模式”和“项目引领模式”等三种。将这三种模式综合应用、有效实施,推进“研训一体”的常态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1、问题解决模式“研训一体”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模式以“发现问题――结合需要――形成课程――开展培训――实践检验”为主线,旨在促使教研工作由单一指导型向研训互通型转变。具体操作是:课程的开发、实施与实践以年级为单位,在全区范围将高一、高二、高三分别编制为三个班。通过下校听课、调研、访谈等多种方式发现教师在技术上和知识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通过培训解决问题,进而通过实践检验培训效果,及时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发现新的关注点,形成新的研训工作的循环。 此模式主要用于全区所有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具体通过备课组建设工程(创立问题驱动、自主备课、集体研讨、形成策略、个性实施、反思改进等集体备课环节)和“221”(即每个研训班级每个学期开设2个单位时间的专业理论学习或公共课培训,开设2个单位时间的公开课、研究课互动研讨活动,开设1个单位时间的受训教师汇报课展示活动,其中专业理论学习或公共课培训可以三个年级合并开课)研训活动落实。

2、课题驱动模式“研训一体”模式。

“课题驱动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时效性,这一模式以“提炼课题――团队研究――形成成果――实践检验”为主线,旨在促使研训工作由文本审读型向行动研究型转变。具体操作是:课题的提炼、研究、运用以年级或整个高中学段为单位。通过调研或借用教研所收集到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筛选、提炼,将典型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发挥团队研究和行动研究优势,通过课题内交流、同类课题交流活动,抓实研究过程,促进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效益。此模式主要用于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教师团队,具体通过国家、省、市、区及校本各级科研课题的研究落实。初中开设的是《化学》课程,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学习很不适应。在某校调研中,该校教师认为对于其学校的学生进行集中衔接教学效果不理想,考虑采用同步衔接教学,于是拟定了《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同步衔接研究》的校本课题,以该校高一年级备课组教师为课题组成员,教学管理人员为课题组顾问。教学管理人员为他们请来初中《化学》教材编委和初中骨干教师协同指导,将他们研究所形成各章同步衔接要点及时发往全区各备课组长电子邮箱,将成熟的教学设计发到区研训网,并进行优秀课例展示。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3、项目引领模式“研训一体”模式

“项目引领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人文素养,这一模式以“区域规划――项目设计――课程开发――组织实施――实践检验”为主线,旨在促使研训工作由规模数量型向集约精细型转变。具体操作是:项目的设计、实施与检验以学段为主线。综合问题解决式、课题驱动式“研训一体”研训情况和研训成果,结合全区教育教学工作阶段需求,通过项目培训引领教师教育工作。此模式可用于全员教师、骨干教师、新教师以及其他各种教师岗位培训、专项培训,具体通过集中培训和训后实践跟踪相结合的各种培训班落实。例如:在调研中了解到教师们普遍感觉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每天过于忙碌,工作压力很大,幸福指数很低,并且青年教师表现尤为突出,于是,教学管理人员主动与培训部联系,共同组织高中学段不同学科青年教师,开展以《教师的与专业化成长》主题的培训。又如在教师交来的论文、教案、试题等电子文稿中存在诸多文本不规范问题,我们确定了《Word中化学文本的输入与编辑》、《利用Flash绘制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专题,对全区化学教师进行培训。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三种模式虽有一定区别,但相互渗透,相互支撑,进而相得宜彰,充分显示出“研训一体”的优势。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的专业化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改善教研工作,“研训一体”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研”和“训”中要注重一体化,充分整合教研、科研、培训等方面的资源,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篇2: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

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

摘 要:新课程对学校教学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如何通过“校本教研”等活动,做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作,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发展中的重要课题。校本教研本身就是把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的研究。其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是通过教师自身的课堂实践来不断加以反思、改进,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校本教研的基点是学校,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来解决教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生成问题。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和过去的研究经验还不够,它更需要一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教研运行机制,需要教师团队的智慧,需要教师深入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在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于是“以课程改革为宗旨,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生成的问题为对象”的教研工作机制――新“校本教研”适应了这一需要。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的教研实践就“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作些粗浅的论述,希望能抛砖引玉。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内容,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应当立足教学实践本身进行研究,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很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

一、以主题研讨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知道“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是一种“对话文化”。如果在教研过程中要出色完成这种“对话文化”任务,我们就要在教研活动前确定好主题,预设好研讨方案,做好人员分工等,然后再定时间、定地点进行分组研讨、互动评课。

教师围绕主题展开研讨,记录者将研讨主题的背景、主题研讨的过程(包括师生双方的活动、教学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师的课堂评价性语言等)、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及效果都记录下来。互动评课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研讨。

研讨时允许组内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持不同看法,并真诚地提出改进意见。课后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或教育叙事的写作,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以课例为载体,提升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对课例的“学习――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上课教师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提出了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行动教育”模式,其基本模式为“三个阶段、两次反思”。“三个阶段”是指: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连接这三个阶段活动的是两轮由专业引领的合作反思:

1.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

2.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这种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模式,研究如何促进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真正落实,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当然,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课例载体研究,不是优秀课堂教学行为的展示,也不是优质课观摩,而是课前抓住教学中实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制定研究主题,选择课题;课中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反复试讲;课后进行反思、交流,不断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就此而言,校本教研的全部过程就是为了真实地体现与展示上课教师这个特定对象教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使全体参与者都能获得对于有效教学及其意义的理解,并最终达到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专业水平的目的。

三、以创建灵活的运行机制为重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可根据实际开展校本教研。如果以教研组作为研究小组,组织起来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大、效果不理想的话,我们也可以以备课组作为研究小组,同年级同教材研究起来会更集中、更投入,而且备课组人员少,便于统筹安排。这样采用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有机结合,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构建起校本教研灵活的运行机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实践证明: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能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发挥创造热情,使学校更具有活力,使教学更具有效力,使教师更具有能力;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在不断反思中学会了思考,增强了问题意识,在同伴间的研讨辩论中学会了交流与合作,在专业引领下提升了研究能力和水平。校本教研已经成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微山县欢城二中丁振刚《论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2]林建新《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时代发展同步》。

篇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论文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论文

教师队伍建设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这是历史的重任,是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新课程的推进,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败,而教师评价改革则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旧有的教师评价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利于教师的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评价要在评价内容、方式、主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教师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既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我们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我们的评价内容就应该以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基本内容。对教师的评价应该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职业角色、专业知识、学历提高、业务能力、教育科研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评价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评价的内容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评价教师时要面面俱到,而是提醒我们要用积极的眼光和多个角度去看待教师的成长。每一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能力和才能,有些教师教学能力强,有些教师管理班级有一套好方法,有些教师科研能力强,不一定要分出谁强谁弱,而是要通过评价引导教师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为自己教师生涯的发展和成长负责,能成为有自己教学风格的老师。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教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评价时要根据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师自我的纵向比较,以专业化为我们的最终归宿和目标,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持续性发展。

二、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1、鼓励教师开展自评。通过自评可以增强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可以使教师发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使评价过程成为自我激励和提高的过程。应用自评量表、教学反思日记、阶段性工作总结、个案分析或成长记录等自我反思方式进行自评,与可比对象比较,通过调查问卷、经验交流或问题诊断等分析他人对自己评价的方式进行自评。要能经常地反思,自觉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了解自己在教学中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如何,客观地分析别人的评价意见,确定自我发展的目标,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同事互评。教师之间交往较多,对工作态度、工作热情、教学思想、教学水平和能力了解比较全面,评价结果比较客观、可靠,可应用教学个案分析和研讨、说课、听课与评课、述职测评或展示成长记录等交流方式,以及调查问卷或互评量表等调查方式进行互评。要求建立教师个案研究制度,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互评,互评应持真诚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形成团结氛围,促进共同成长。

3、领导评价。可应用面谈、座谈、评课或教师述职的交流方式,通过日常观察、常规检查记录或教师成长记录等调查方式进行。领导评价时要实事求是,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关注教师个体差异和工作特点,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发展教师的闪光点和进步,帮助教师树立自信心,实现自我发展。

4、学生评价。可应用问卷调查、学生作业、学生素质测查或个别征求意见等调查方式,通过座谈会、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师生对话等交流方式进行。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讲真话、讲实话,适当顾及学生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不同接纳程度,以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为准。

5、家长评价。应用调查问卷等调查方式,通过家长开放周、座谈会、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和热线等交流方式进行。要信任家长,正确引导家长客观、动态地评价教师,鼓励家长讲真话、讲实话,适当顾及家长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不同接纳程度,有分析地看待评价结果。

多元评价权重分配可以考虑为:教师自评(结合教师互评)30%,学生评价(结合家长评价)30%,学校领导评价(结合评价小组评价)40%,评价结果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

三、教师评价方式的可行性

教师发展性评价必须坚持:

1、全面性原则。发展性评价体系要求做到全面性,全面评价的内容有三层含义:第一,被评对象的全员性,发展性评价是面向全体教师的,不是只面向少数优秀个体或较差个体;第二,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完整性、准确性,要求对于能反映教师个体的质的特性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第三,参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尽可能地扩大评价信息的来源渠道,使评价信息更加充分,使评价手段更加科学化,使评价结论更加公正、客观。

2、民主化原则。民主化原则要求评价过程中增加透明度,让参加评价的评价者和评价对象明白评价的目标、标准、方法、程序、要求,以调动各方面的参与积极性,并在评价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提高。

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制定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依据,要符合教育规律、教学原理、学科特点和本校实际,能为全体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所接受;另一方面,在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采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程序,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应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让评价真正起到激励教师努力工作、积极向上的作用。

惟有多一把尺子来评价教师,注重存量与增加的关系,结合地情、校情、师情正确评价教师,才能使发展性教师评价思想尽快地科学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从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4: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论文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途径论文

一、视频案例校本教研的过程

视频案例是用计算机及超媒体编辑系统,整合课堂教学视频片段及各种相关的教学素材,把大量的、多样性的数据采用可变的、非线性的、快速提取的方式链接,从而为案例教学及研究提供复杂的、多元表现的环境。内容大致包括背景介绍、课堂片段、课后反思、专案访谈、同行点评、学生反馈等,视频案例的载体为光盘或网络。我们学校开展视频案例校本教研走过了“看自己的一堂课视频教学研究”――“走班制视频教学研究”――“特色教学视频案例研究”三个历程。

听自己的一堂课视频教学研究――这是我校开展视频案例教学研究的初期开展的普及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全体教师们人人掌握视频案例教学研究技术,激发教师运用视频案例进行教学研究。这一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六步:

第一步,出课教师设计教学案:按照教师自我发展计划,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二步,听课录像:教师出课,本教研组人员参与听课并进行课堂教学录像。

第三步,自我诊断:教师自己观看课堂教学视频,进行自我分析,根据教学目标找出成功之处和有待改进的地方,提出自己的困惑,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步,小组评议: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评课活动,小组成员进一步观看录像资料,大家共同分析视频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假使我来教,该如何”展开同事片段点评和领导片段点评。通过大家相互交流、沟通,集思广益,酝酿在这一课题教学中应用该教学技能的最佳方案,为以后课堂教学的改进做好准备。

第五步,学生访谈:征求学生对上课的感受与建议。

第六步,制作视频案例:刻录光盘或发送网上,全校展示,成果共享。

新颖的校本教研大大激发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我校教师人人学会了课堂摄像,人人学会了课堂诊断分析,人人学会了进行网上视频案例教学资料交流,一个活动流程结束,教师们反响很好,收效很大。

走班制视频教学研究――在听自己的一堂课视频案例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运用比较教育理念,结合实际继续开展了“走班制”视频案例校本研究活动。基本流程是:

第一步,教师第一次课堂展示:每个教师按照出课计划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本教研组教师参与听课,全程录像。

第二步,修改教学方案:根据听课和录像回放,老师们参与评课后,该教师调整教学思路修改教案。 第三步,第二次视频教学录像研究:教师到同年级不同班级继续授课,全体小组人员参与听课,听课后观看录像进行评议。

第四步,对比整理:教师在听取了本教研组人员的.两次听课评议后,自己观看前后两次的录像,填写课堂教学流程粗放观察及分析表,写好教学反思,并将上课录像和教学对比反思整理在校园网上发布,供大家学习交流。

全校教师人人参与了走班制教研活动,人人观看分析了自己的两节教学录像,从观察到分析,从比较到提高,可以说,老师们切身感受到了自己的问题和提高,也切实认识到这种校本教研活动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很有效。

特色教学视频案例研究――每一个老师在教学中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成功的做法;每一个教学发展阶段,都有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为了引领教师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特色,为了引导教师做好教学问题的专项研究,我们推出了微格化视频教学研究。这一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是:

第一步,制定观察计划:教师在征求多方建议的基础上,确立观察计划,设计微格观察表。

第二步,同行观摩: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听课人员按照微格观察计划,评价出课人员的落实情况。

第三步,交流评议:出课人员解说自己的设计思路,听课人员畅谈自己听课的感受。

二、开展视频案例校本教研带来的变化

变化之一:视频案例教学真实直观地反映了教师的专业实践状态,为教师专业发展找到了一个基点和出发点,引领教师反思原有教育观念和行为,并在同事人员的帮助下,获取更多的新理念和教学实践选择方案,促使教师在未来的实践中做出深度选择,专业发展活动的针对性更强,加快了名师培养步伐。

变化之二:利用视频案例教学研究形式新颖,研究专题明确,针对性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老师们通过视频便于分析,便于确立正确的研究方向,少走弯路,还能够积累视频研究资料,为课题总结升华奠定基础。同时,老师们还能把在这方面学到的技能迁移到班级管理、节目排练等活动中去,提高了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变化之三:促进了教师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提高。经过视频案例教学研究,我们学校的教师达到了人人掌握多媒体实用技术、人人掌握摄像技术、人人掌握录像剪辑技术、人人掌握视频案例制作技术,从教师现代化教学素质发展上,实现了教师内涵发展的飞跃。

变化之四:为学校未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教学财富。每学期学校会把优秀教师的特色教学以视频案例的形式保存下来,整理归档,作为学校宝贵的教学资源传承下去,这对教师发展、对学校发展都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

篇5:研训一体-走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为

研训一体-走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为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训一体模式的产生,其理论背景是探索终身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的需要;现实背景是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已经难以为继.研训一体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通过教师的研究和培训的相互作用,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启发教师的专业自觉.其最鲜明的特征是指向教师专业的自为.

作 者:李科浪 Li Kelang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深圳,518060 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45 关键词:研训一体   继续教育   教师   自为  

篇6:构建优秀学习型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

构建优秀学习型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

哈尔滨市呼兰区利民二中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处哈市利民经济开发区。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政府投资异地重建了一所办学现代化的利民二中。学校办学规模扩大,教师队伍也随之壮大,年轻教师增多,教师专业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师资水平是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教师的发展是实现办学“洼地效应”,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我校以整体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重点,以构建优秀学习型团队为突破口,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参与本次成果展示的视频材料,是在哈市中小学教师岗位练兵展评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团队的语文组学习型团队论坛:《如何指导话题作文》。

1 主题介绍

团队成果展示的主题是:构建优秀学习型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以团队论坛的形式展示了团队教师在“专业切磋、经验分享、合作互助”的模式下,就《如何指导话题作文》进行了教学研究的全过程。我们要透过它印证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团队学习模式灵活多样,有个人自学、专题讲座、案例授课、教学论坛等。如果没有这些,也不会有“个性展示,思维碰撞”时的精彩纷呈。我们旨在用这样的一个缩影说明我校通过构建优秀学习型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 思路介绍

以如何构建优秀学习型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以方法介绍为核心和重点,以语文组学习型团队论坛《如何指导话题作文》的视频作为佐证材料进行具体汇报。

3 主要内容

3.1 环节介绍:①构建学习型团队的意义、目标;②构建学习型团队的具体做法;③构建学习型团队取得的收获。

3.2 主要内容。

3.2.1 构建学习型团队的意义、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学习在经济社会中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育只能为个人创造“贯穿一生”的教育条件,但不能为其提供“管用一世”的知识和能力,那种单靠传统学校教育的一次性“充电”,然后永远“放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学习不再是人生中某个时期的一种经历,而是将伴随人一生的主题。拥有知识并善于不断学习,将成为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和提高生存质量的保证。当今的继续教育首先要更新教师观念,应该把教师终身学习作为教育目标,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服务,让教师率先踏入学习型社会。基于以上认识和思考,我校以构建学习型团队为依托,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学习型团队的建设,为教师自愿、平等、合作学习提供了宽阔而自由的平台,使教师在团队的氛围和影响下,在有序、渐进的过程中,学会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学习型团队强调的是教师的自我超越,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使教师能够真正抓住教育的精髓,主动自觉地进行实践和反思,把已有的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读书、研究的习惯,视学习是生活、是工作、是责任,视学习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走向专业发展的新天地。所以说,学习型团队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2.2 构建学习型团队的具体做法。

3.2.2.1 强化团队研修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学习型团队建设是以学习为共同的理想和发展目标的。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团队加强研修学习:首先,团队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研修计划,借助书籍、网络等载体有针对性地自学。对所学知识注重积累与运用。及时记载学习随感,记录学习笔记,形成个人学习专项记录手册(即随感集、反思集、积累集)。其次,建立团队BBS论坛,让教师在互动中开阔视野。教师将教育教学中的经验、难点与困惑发送到团队BBS论坛进行探讨与交流,及时解决问题,有效促进教学工作。

通过这一模式的学习研修,团队营造了一个积极学习、持续学习、全员学习、互动学习的环境。为教师创造提供了一个民主、平等、多向沟通的良好氛围,为多方面提升教师的学习力、创造力、竞争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师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2.2 搭建团队活动平台,生成教师教学智慧。①加强备课研究,凸显集体智慧。在备课上,我们强调结合学科特点和年级特点采用以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专家引领和个人创造相结合、专题研究和合作共建相结合的方式备课研究,研究解决教师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使个人能力和集体智慧得以彰显。②进行互动研讨,解决教学困惑。 以团队为载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活动。我们按照“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的原则,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拟定教师自己开展的问题研究。各个团队组长负责汇总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抓住集中的问题,建立学校校本研修教师问题库,使组建的教师问题库符合学校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要求以团队为单位开展教学论坛、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活动。大家所看到的视频材料,就是我校语文组团队解决问题库中一个教学问题的'论坛,这支团队在哈市中小学教师岗位练兵展评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团队。这只是团队研讨活动的一个侧面,类似于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每学期都开展多次。我们视“教师研讨”是教师信息的发布场、独家之言的集中地、课改视角的展现点、辩论交流的承载间。利用研讨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困惑,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③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间团队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发展。追求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方法很多,但归根结底都要回到课堂中来,追求课堂的精彩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因此,我校也积极开展以下四种课例研究,以具体的课堂实例让教师共享经验,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团队骨干“引领课”:团队内骨干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源,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潜心研究,大胆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新一轮课改有其独到的领悟,具有学科“引领”的作用。每学期我校都开展骨干教师“引领课”活动。按照“骨干教师上课――说课――反思――团队内评课――现场互动交流――总结”六个环节进行。骨干教师们充满活力与智慧的课堂,真诚及朴实的说课,教师们热烈的互动交流,评课教师客观及充满感情的评价,校领导高瞻远瞩的期望,可以使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深感振奋。从中感悟“骨干引领”式的课例培训,感受到了骨干教师的魅力,找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方向。

团队教师“互助课”:同年组、同学科教师结成共同体,他们的教学环境和对象最接近,可借鉴学习的东西最具体,因此也是教师发展与成长最基本的土壤。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互相备课、听课、评课,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学习型团队的建设,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团队教学“研讨课”: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实践行为。针对这一问题,我校在各团队中开展“研讨课”活动,通过“同课异构”、“同课多轮”等形式的交流、讨论与反思,使课标提倡的先进理念与教学经验提升为实践行为,并内化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青年教师“汇报课”:为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以团队为依托、以课堂为阵地,边学习,边实践,边演练,边提高,每年都有侧重地开展一次教学汇报活动,老教师要全面点评,青年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切磋,为实现“一年入门、两年独立、三年成熟”的培养目标,搭建成长的平台。

聚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是学习型团队建设的重点,这种运用“行动教育”研究法开展的学习活动,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目前,我校有多名教师在市、区级教学大赛中获奖,也在不同学科中涌现出了一批小有名气的教师。

3.2.2.3 加强团队课题研究,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强化学习型团队建设必须以理论为指导,以课题为支撑。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边干边学,带着新一轮课改与和教师专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以课题拉动培训才能使团队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我校以课例研究为切入点,以学习型团队为依托,运用“行动教育”研究法,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研究,科学地关注教师的理念与行为的变化,在行动中提升专业素质。目前,我校各团队承担的市、区的“十五”科研课题都已结题,省、市、区级的“十一五”科研课题已进入验收阶段。

3.2.2.4 建立团队评价体制,保证学习持续发展。我们建立了学习专项奖励制和发展评价制度,学期末开展自评、互评、导评、审评活动。通过对教师学习的评价,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使评价过程成为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的过程,有效的沟通了思想感情,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形成了学习的群体。

3.2.3 构建学习型团队取得的收获。工作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型团队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全员性、实效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构建学习型团队,我校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师们深深体会到,终身学习,是教师提升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大法宝;教师的心态更加开放,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沟通合作的能力更强;“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们在学习、研究状态下思考,在实践、反思状态下工作,学习因研究而深刻,工作因学习而深入。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会在构建优秀学习型团队,促进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为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基、铺路。

篇7: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论文

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农村幼儿教师在从一名新手成长为一名专业化教师的过程中,活动反思是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工作负荷重、薪酬低、学历水平不高,是制约其活动反思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国家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幼儿园为教师搭建反思与交流的平台,对提高农村幼教质量,实现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活动反思专业化发展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幼教改革7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必须关注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是,要实现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是一跋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升农村幼教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制约农村幼儿教师活动反思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一)工作负荷重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依旧存在着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过大的现象。究其原因,与班级学生过多、农村幼儿教师短缺等有关一方面,教师要负责班内的各项工作(教育、保育及安全健康教育等);另一方面,又要忙着自家的农活与家务,没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二)薪酬低

目前,在我国幼儿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事实是教师工资收人低、_「作量大的问题,这种付出与回报严重不成比例的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由于工资较低及社会地位不高,一些刚从幼师院校毕业的年轻幼儿教师根本不愿到农村执教另外,即使部分已经在农村_〔作的幼儿教师,也抱着一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不愿再做出较大的努力与付出

(三)学历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主要以职高、中专为主。因为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较低,难以吸引优秀的年轻人积极投身到农村幼儿教师行业中来,这对农村幼教的发展而言更是雪土加霜,势必制约着农村幼教质量的提高及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社会典论的误导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交通闭塞、信息匾乏、条件低劣。因此,社会卜不少人认为,在农村幼儿园_L作没有前途,再加上农村幼儿园与公办园、城市私立幼儿园等相比,各方面条件差,不仅收人低,而且没有保障。这种现象导致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幼儿园工作,最终影响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幼教质量的提高。

二、活动反思在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一)活动反思能让农村幼儿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幼儿教师在活动反思的过程中,必然会提出很多的问题。什么是幼儿教育?幼儿的年龄特点是什么?什・么是尊重幼儿?如何与幼儿沟通与交流?幼儿园教学活动与小学有何不同等?农村幼儿教师如果要回答这些问题,需不断地进行专业学习。另外,幼儿园也应为教师提供一些反思与交流的平台,如开展一些园本教研活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公开课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幼儿教师活动反思能力的提高及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二)活动反思能使农村幼儿教师善于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活动反思就是幼儿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在一种更深层次、更理性化、更系统化上的经验总结。}’}因此,活动反思在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幼儿教师可根据日常教学中的某个主题或一个问题进行反思,教师可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在思考中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教师也可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的有益经验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发扬因此,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捉进幼儿教师活动反思能力及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提升。 (三)活动反思能促使参与者相互交流,汲取有益经验,提升自身的反思能力。

每位农村幼儿教师都渴望成长,更渴望得到同事、领导的赞赏,他们希望别人能和自己真诚交流,并且愿意在此基础上共同研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症结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研讨活动的开展,能够使管理者与实践者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形成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使反思更加全面和深人,从而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既漫长而又系统的工程,一方面要求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投人;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师也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专业学习,此外,幼儿园也应该积极地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交流的平台。

(一)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项漫长而系统的工作。它不应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而应成为社会的责任。为此,需要国家的政府在关注、重视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还要在法律、政策、经济、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支持,如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等,让她们没有后顾之忧。fzl只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高层次毕业生从事学前教育事业,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农村幼儿教师的队伍之中。

(二)农村幼儿教师应该加强专业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活动反思能力的必备条件之一。农村幼儿教师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并及时作好活动反思,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农村幼儿教师必须学习关于教学、活动反思等的相关理论,明白活动反思的本质和主要特征,发挥集体与团队合作学习优势,坚持业余时间自学、参加校外培训以及园本研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以此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此外,农村幼儿教师必须阅读一定量的理论文献,只有这样,农村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才能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中真正地得到培养。另外,教师每天在教育活动之余撰写活动反思笔记和进行活动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反思笔记一般是幼儿教师写下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记录这些事件的细节,尤其是那些记忆中特别生动的细节(包括幼儿的言语、行为等)。[3}活动反思笔记不仅能帮助幼儿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提升自己的活动反思能力;活动反思还能够帮助幼儿教师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能力,揭示自己在实际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及时记录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只有这样,农村幼儿教师才能够积累教育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才能够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农村幼儿园应该加强园本教研建设,为幼儿教师构建交流和反思的平台

农村幼儿园应该为教师积极构建交流和反思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交流平台是一种开放的心理相容的合作学习的宽松环境,培养反思型教师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经常的、众多的信息交流,以在彼此交流的冲撞中得到启示,产生新的理念、新的思想火花。!4,另外,以园本研讨的形式开展集体活动反思,可以在教研活动中帮助幼儿教师更清晰地找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从而促进对一些问题的深人探究,在下一环教学中解决问题。同时,结合平行班相互听课的方式,采取集体反思教学活动,有利于调动幼儿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是一墩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村幼儿教师在从一名新手成长为一名专业化教师的过程中,活动反思是促进其专业化成长的关键要素之一,而国家、社会的支持亦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篇8: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论文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化学教师要立足于化学专业,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拓宽学术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改变教学策略,注重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并实行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努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化学 课程改革 创新 教学反思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只有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一、革新教育理念

1.要革新课程目标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在获得化学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化学教师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过程,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2.要革新课程资源观和课程结构观。

教师要革新课程结构观,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以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使受教育者实现个性发展。首先,化学教师要积极建设和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库,开发各种化学教学软件、扩大化学课程资源库容量,提高其质量。其次,化学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外课程资源,主要体现在指导化学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3.要革新课程评价观。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因此,课程评价观要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①评价内容要综合化。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③评价主体要多样化。

二、提高创新素养

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要求。而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养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注重创新,要有突破传统的创新激情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这种创新意识融于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能迅速接受新课程的理念并突破各种习惯势力的阻挠,能主动学习化学学科和教育学科前沿专业

知识,提高专业文化素养,同时还要勇于打破传统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三、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1.提高认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反思。

教学中必然存在得与失、成与败。敢于正视教学中的不足,提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改进是一种反思,感受成功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活化也是一种反思,但个人理解毕竟有局限性,主动与他人对话、交流、征求不同意见则可以启迪思维,清晰思路,深化认识,使反思更深刻、更全面。

2.努力学习,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反思。

教学反思并不是简单地对教学过程的观察和记录,而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它必须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才能更加有效。坚实的理论基础既是提高教学反思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实现自我超越的关键。   3.加强探究,用辩证的`观点引导反思。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教师只有经常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和剖析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而只有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教学反思才有力度、有成效。

四、重视科研素养

1.要掌握化学教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化学教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要善于捕捉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主动反思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从中寻求有价值的课题。一方面,课题可以从化学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新情况中挖掘;从化学教学的问题中挖掘;从如何提升化学教学质量中挖掘。另一方面,可以运用资料分析法收集资料。

2.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

教学科研是对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或遇到的问题,运用教学理论加以总结、提升,寻找出对应策略,用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五、构建良好的管理体制,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有力保证。合格的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化学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健全的机制。首先,应该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把好化学教师专业化的第一关,保证化学教师的专业化、标准化、正规化。其次,努力改善化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机制,不断改善化学教师的专业教育,努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地位,从而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再次,对于化学教育的硬件配置,要尽可能绝对保证,要保持化学教师师资的平衡,促进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全面、和谐发展。另外,还要调整化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高质量的化学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化学学科的专家,而且是化学教育的专家。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高剑南.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J].化学教学,,(12):1-4.

[3]熊士荣,等。化学教学反思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6):59-63.

[4]夏正盛,等.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9-210.

篇9:构建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论文

构建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区分性教师评价特点专业化发展

论文摘要:文章从我国教师评价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教师评价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了更有借鉴意义的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并在总结其特点的基础之上尝试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区分性评价体系。

一、我国教师评价的现状

加强教师评价改革,建立保障教学质量并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立足于教师评价改革的实践,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就要认识我国教师评价体系的现状。

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师评价制度,即一种是指向教师的过去表现,用以检查教师的资格和能力,为教师的留任、晋升、加薪、解聘等提供人事决策依据的终结性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另一种是指向未来,用以改进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形成性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前者的弊端在于其终结性和方式上的自上而下性,给教师压力过大,教师与评价之间关系紧张,很难调动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后者由于其主张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评价体系虽然在大多数教师中间产生了共鸣,但这种评价却具有标准的模糊性、目的性和温和性,实施起来则需要一定的投资力度,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需要接受一定的专门培训等,仍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由于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在我国的根深蒂固,对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错误理解以及未能合理选择并使用适当的评价方式,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实施的教师评价仍然存在着不少弊端:目前的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根据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判断其完成教学任务和参与学校事物的情况,从而作为对其进行奖惩、晋升职称、奖金发放及是否聘任的主要依据。教师由于害怕不良的评价结果会直接影响未来的收入,因此会产生畏惧、担心、恐惧甚至憎恨等情绪,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多或少地在心理上抵制评价的进行,甚至在内部产生强烈的矛盾,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性。其次,以往的教师评价过于形式化或片面追求量化,用某种僵硬、外在的所谓客观尺度来衡量个性各异的人,使评价对象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而为这种尺度所操纵,这样,评价对象作为评价客体缺乏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这样的`教师评价未能考虑到教师的“差异”,缺少评价各要素的“区分性”,极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个性化发展,教育质量也难以得到提升。

二、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的特点

针对当前教师评价存在的各种弊端,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国外提出了一种更好的评价制度,即——区分性教师评价。这种制度的前提是:教师的发展水平和需求是参差不齐和各具特色的,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式来评价教师,即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学校领导应对这些处于不同水平和具有不同需求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根据教师的发展水平和需求采取一些适合的措施并使之制度化。

(一)强调区分性

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是一种针对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明确的教学标准、差异的评价程序以及专业的评价者来保证教师素质和工作绩效的监督模式。这一评价制度属于针对教师个人或群体进行评估的教师评价制度,它的实行往往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对教师进行“区分”,因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区分”可以是对教师进行甄别、分等排序,然后据此给予奖惩。而我们这里讲的“区分”,有“差异”的意思,“区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选拔而区分,不是想出不同的方法把教师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着眼于教师更好的发展和在学校中建立一个互相关心和合作的氛围,让教师不再厌倦评价,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体验成功。总之,区分评价的维度包括教师评价者职责的区分、评价对象的区分、评价标准的区分、评价时间的区分和评价方式的区分等。有人将这一特点概括为“建立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师评价体系”。

(二)注重发展性

区分评价也不是为了简单地取悦教师而使评价易于操作,而是要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和教学的真实、全面和复杂性,要使评价真正照顾和服务于每一位教师。在这种理念支撑下,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种被认为似乎最好的评价模式,可能并非适合于所有教师。总之,区分性教师评价的直接目标不是要比较出教师的高低,而是要在评价中尊重多元价值和个性差异,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辨析教师工作的是非优劣,实现保证学生学业成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两个评价目的,即针对不同的教师,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提供最适当的方式,使教师在最适合自己的成长环境中获得最佳发展。所以,在此提出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其实就是发展性教师评价进一步研究的结果。

三、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区分性评价体系

(一)要充分认识区分性评价的作用

从学校层面讲,应充分强调区分性评价的作用,树立“评价是帮助教师发展、保证教学质量的手段”的理念,评价的目的是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辨析教师工作的是非优劣,实现保证学生学业成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了实现教师自身发展及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价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可行的区分性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是统一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要充分关注不同阶段教师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新教师、经验教师、问题教师。新教师即初任教师,指参加工作1-3年的教师;经验教师也称资深教师、成熟阶段教师,指4年或以上教龄的、工作表现良好的教师;问题教师也称调整阶段教师或者求援阶段教师,指处于困境中的教师,成熟教师的绩效考核结果没有达到学校最低标准的自动转入调整阶段。当前一般学校的新老教师及问题教师评价考核在考核标准上趋于一致,以结果和工作成效作为绝对评价指标,这样往往不利于新教师的成长,问题教师的发展及经验教师的提高,不利于激发不同层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要求评估要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甚至个体的特点,制定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评价方式。也就是说,教师评价要兼顾教师的差异问题,促进教师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

科学的评价指标既能实现对教师绩效的有效评价,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由于教师在个性心理、职业素养、教学风格、交往类型和工作背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评价不应也不能只有一种模式、一种标准,而应根据这种差异,确立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以及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某一教师群体或个体教师提出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计划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特长,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主动性。

(四)要充分注重评价的可行性

任何一个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都必须具备简单易行、方法科学、成本低、收效显著的特点。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其一,必须逐步推展开来,减少运作过程中的阻力以先试点开展为主,待时机成熟收到一定成效后再深入全面展开。其二,必须使目标细化分级,使得评价客观公正,效果突出,把握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变化趋势,采取“密级勤晋”的策略原则,使评价目标相对容易达到,便于测量,减少争议,也让人人都能看到进步。

(五)要建立多元、全面的评价体系

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仍需要多元的评价主体以及全面的评价途径。当前通常教师评价主体构成有学校领导、同行、教师自己以及学生、家长,这种多元的评价主体让教师从多个角度获得有关自己教学的信息,更能清晰地从评价结果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自己在各方面的表现有更加客观的认识;更好地发挥自评的作用,促进自我发展。同时多元的评价结果也是学校对教师全面认识的一个依据和参照,从而为学校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供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规划。全面的评价体系实施必须要做到“三全”,即:(1)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不仅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果,而且要注重发展的过程。(2)全过程控制。发挥过程关注的督促、关心和指导作用。(3)全员性。不同层级的人员都参加到这个工作体系当中,并对评价内容负起责任。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98.

[2]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14-115.

[3]梁红京.区分性教师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

篇10:教师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

教师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的新工具。教师通过博客与更广范围的同伴交流,主动创造条件接受专家学者的专业引领,在交流、沟通和分享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完善和更新教育理念,发展教学能力,促进教育信息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教师教育价值的实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教师博客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反思专业引领教育信息化

一、前言

世界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媒介理解:人的延伸》中说,每一种媒介(媒介形成)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形式本身就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1]作为信息时代新的媒介,博客也不例外,它的传播形式、传播内容,正在影响着我国广大教师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从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教师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层面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个体的成长。[2]即教师通过系统地自我研究、研究别的教师和通过在实践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自主专业发展型教师是一种具有内在积极要求发展动机,不断反思,不断探究,不断进取,具有可持续发展素质,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条件的新型教师。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要求教师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和环境虚拟化。[2]从这一视角出发,博客作为一种个性化网络工具,天然地与教师专业发展联系到一起。

博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五个层面考察。

1.教育理念层面

20世纪美国知名女性思想家安・兰德认为:“理念是世界上最强大最重要的现实力量。”[3]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首要因素。但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将教育理念的学习与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反思结合起来。在教师应用博客的过程中,读他人博客日志的过程就是摄取教育理念的过程,教师自己写博客的过程也一定首先是表达自己教育理念的过程。教师通过博客表达、汲取、修正、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精神层面的食粮。

2.教育反思层面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3]反映了自我审视、自我省察、自我反思是获得人生意义的途径,也是人走向发展的渠道和动力。就教师职业来说,教育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主体意识觉醒的出发点。教师职业是需要更多反思的职业,善于反思成为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经验+反思=成长”。

教师应用博客的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网络教育叙事,就是教师以博客等网络媒介为工具,通过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事件,以期教育行为和活动得以诠释的意义建构方式。[4]这一方式的目的是借助反思和理性力量来唤醒叙事者的教育自觉和教育敏感性从而改变教育者的行为和观念。以网络为媒介的教育叙事,“真正将话语权还给教师,推动教师进入一个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发展、回归主体意识的时代。”[5]

马克思曾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6]以博客为主的教师网络教育叙事,使教师的教育反思、教育叙事有承载的空间,它“唤醒了教师多年积蓄在自己心中的经验、情感、愿望梦想,以及自己面对社会压力的心理障碍、失望、抗争等等。”[7]

教师以网络教育叙事的方式所进行的教育反思,其本质是教师自觉地将教育教学作为认识的对象,进行全面、冷静思考和总结来促进教育教学,其目标指向是下一个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是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内涵发展的过程,也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主动学习、不断内省、分享知识,从而在构建个体教育教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同伴交流层面

虽然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个体的成长,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封闭的环境不利于教师的发展,这意味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个体性的个别人的发展,而是教师群体性的发展,即教师在与同伴交流、分享与合作的过程中形成教育教学的工作和研究团队,在顺畅而广泛的交流、分享与合作中,实现教师的群体专业发展。

博客的理念核心是分享。[8]教师使用博客,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它可以突破空间、时间的界限,实现与本校、外校、本地、外地、外省区教育同伴的交流与合作,信息的互补性更强。在这样的教育博客平台中,参与博客的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省区、不同学校、不同兴趣、能力、个性的教师,但他们的共同志向却是一致的,就是在交流合作中促进彼此的成长。

在当前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中,教师出现困惑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对这种状况的了解有助于教师积极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根据课程标准进行尝试。在博客中网络交流的跨地域跨时空性加大加深了教师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使教师了解到自己面对的问题是大家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如此有益于教师能够坦然对新课程的实施进行探讨和交流,道出自己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对新课程的认识等,相互之间探讨和帮助。

由此可见,教师博客平台是实现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也为教师广泛交流与沟通提供了可能。教师使用博客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同伴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团体交流,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从而在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中实现个体专业发展的过程。   4.专业引领层面

符号互动理念认为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是人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在与其所处环境中的成员不断互动中,其专业知识、教育理念受到“他人”(如领域专家、同事等)的期望与示范的作用,不断发展与调整其专业能力的过程。[9]

当前,许多教育专家、学者都拥有个人博客,他们有来自高校、研究所的,也有来自中小学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应用博客的过程中,通过浏览和阅读这些专家、学者的网络日志,并以留言、回复、评论等方式形成互动交流。博客使专家能够更多地深入了解一线教师遇到的问题,解答教师的困惑、指导教师的实践。

理论层次较高的专家学者可以通过对一线教师的网络日志的指导,为其实践作理论支撑,让更多的教师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理念,使教育实践直接得到理念的指导。在博客这一平台上,教师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更多地得到各地各方专家学者的帮助和引领。教师应用博客的过程,就是“为自己创造机会与专家学者沟通”[10]的过程。

5.教育信息化层面

信息时代对教师专家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既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整个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从宏观上来看,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软件、硬件、潜件共同推进的过程,但其作用的关键还在于潜件的影响,即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观念、层次、能力和水平。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也是整个教育领域信息传递的过程。

这一过程在目的上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同归的。因为教师专业发展是由教师的改变与发展,改善教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通过“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经由技术的途径对学习过程与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解决问题,优化教育教学,实现人的发展,这其中既包括教师的发展,也包括学生的发展。”[9]教师博客的特点之一是零技术,但不是绝对的零技术。教师应用博客的过程,也是学习、应用和交流信息技术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三、结束语

博客表现出的与普通媒体不同的特性,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对博客的深入研究和博客技术性能的改进、完善和提高,它的优势必将越来越得以显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发展正成为教育改革及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博客作为信息工具,将越来越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利用。伴随着国家大力倡议和要求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形势,教师博客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必定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理解: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10).

[2]仇云龙.博客支持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3]亚伯拉.犹太箴言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5).

[4]朱治国.网络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

[5]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10).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刘良华.改变教育的叙事方式[EB/OL].www.jeast.net.

[8]汤富源.让教育博客助力我们的学习[J].中国教育现代装备,2007,(10).

[9]赵可云.网络博客促进教育专业化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6.

[10]王晔.教师博客研究――无锡市河埒中学的调查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11:研究所化学教育教师教研发展论文

研究所化学教育教师教研发展论文

摘要

本文分析了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意识和主动性不强、教研能力薄弱、教研成果生成和转化意识和能力欠缺的三大现状,认为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需要氛围更需要专业引领,要让中学化学教师愿意参与研究,为其提供平台和专业引领,还要让其研有收获。最后提出了搭建化学研究所平台助推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的具体举措:团结化学研究人才,形成研究队伍;研究所名师指导青年教师;研究所名师参与教师培训;研究所与市县教研部门联动;指导中学化学教师形成研究成果并发表。

关键词

化学教育研究所;研究平台;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包括教学管理),二是教研。教学与教研的关系很多学者都有过论述。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然而,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和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重教轻研”的现象依旧突显。从全国层面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比较热烈,教研的成果也比较多,教师的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也比较强,从福建省层面来看,厦门市中小学教师在教研方面做得比较好,与发达省市教师教研的差距相对较小,其他地市差距相对较大。作为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者和研究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立足岗位促进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研发展。通过近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通过学科教育研究所这一平台,可以有效助推中小学教师教研发展。本文,我们将以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在助力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为例和同行一起探讨如何搭建学科教育研究所平台助推教师教研发展。

一、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凸显的三大问题

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和教研实践中,通过对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并对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存在的问题不少,较为凸显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1.中学化学教师教研意识和主动性不强

很多中学化学教师对教学和教研的关系没有深刻的认识,认为教研对教学没有什么帮助,认为教研耽误了教学的时间。在调研中,有中学化学教师坦诚自己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备课、上课、设计练习、批改作业或试卷、监考、参加各种比赛等任务过于繁重,加上当前社会经济压力较大,自己无心主动参加教研。这反映出许多中学化学教师教研意识和主动性不强,需要加以引导。

2.中学化学教师教研能力薄弱

有很多中学化学教师表示自己也想进行教研,但是不知道如何进行教研,更不知道可以教研什么,教研能力薄弱。小到一个学校,没有教研能力强的教师引领,教师们教研能力都差不多,谁也指导不了谁,谁也引领不了谁。大到一个县区或地市,教育局下属的教研机构教研人员数量较少,分身乏术,无法对所有学校的教师进行全方位的、长期的指导。

3.中学化学教师教研成果生成和转化意识和能力欠缺

针对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在国内化学教育类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发表教研论文数量和质量与发达省市差距较大的问题,我们与中学化学教师进行了交流,不少中学化学教师认为我省中学化学教师的教研成果生成和转化意识和能力欠缺。我省中学化学教师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并撰写教研论文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的教师较少,能够出版个人学术专著的更是少之又少。有不少的中学化学教师把课余的时间用于编写教辅材料而没有用于总结、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将自己的研究心得转化成论文或著作。

二、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需要氛围更需要专业引领

基于调研和访谈的结果,作为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者和研究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促进我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的发展。我们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让中学化学教师愿意参与研究

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师教研发展的关键所在。应该通过扎根于实践的教学研究案例,让中学化学教师相信教研对于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让中学化学教师们看到教研在教师成长中的`巨大作用,让他们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让他们愿意参与研究,并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

2.为中学化学教师提供平台和专业引领

很多中学化学教师教研能力薄弱的原因在于没有研究的平台和缺乏专业的引领。我们有责任建立教研平台并凝聚专家名师为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专业上的引领。平台和团队的力量可以帮助中学化学教师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3.让中学化学教师研有所获

中学化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以后,要让他们感到研有所获。这种收获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内在的主要指通过教研活动,中学化学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识、理解和处理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得到了提升,他们的教学行为得到了改进,他们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升华。外在的主要指通过教研活动,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了论文并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他们的著作得到了出版,他们的知名度得到了扩大,他们的努力得到了教育部门和同行的认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最终成长为了一方名师。

三、搭建化学教育研究所平台助推教师教研发展

国内高校或教研机构成立化学教育研究所的并不少见,但是国内目前的化学教育研究所成立的目的更多的是立足于高校或教研机构自身的人员开展化学学科的课程教材教法研究,并形成一批成果,以扩大高校或教研机构的影响。作为专门专业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省级教师培训机构,我们将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和服务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学宗旨。我们认为,除了自己开展教研并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教研论文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引领中小学教师开展教研并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甚至引领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结集出版。近年来,我们成立了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期望通过化学教育研究所这一平台助推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的发展,主要的做法有以下五个方面。

1.团结化学研究人才,形成研究队伍

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成立之初就团结了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福建省各地市教研员、福建省中学化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以及有深入研究的高级教师,聘请专家名师作为研究所的特邀研究员。同时,广纳人才,通过中学化学教师自主报名、研究所审核的方式,吸收了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兼职成员。特邀研究员、兼职成员以及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研室教师构成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同时,这个研究团队是常年开放申请的,随时接纳有志于化学教育研究的同行加入。

2.研究所名师指导青年教师

化学教育研究所成立以后,我们要求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要对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兼职成员进行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技能、教学管理、专业成长等方面的指导。研究所骨干教师积极主动向研究所名师学习。并通过化学教育研究所年会的形式加强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和兼职成员之间的互动、研讨和交流。

3.研究所名师参与教师培训

除了研究所兼职成员要成长需要指导和帮助以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们也要积极参与教师培训,在培训中指导全省中学化学教师开展教研,并在培训中通过示范、辐射和反思,特邀研究员自身也得到进一步成长。

4.研究所与市县教研部门联动

由于各地市教研员均为本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因此各市县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的时候,都会积极主动地与研究所联系,由研究所与市县教研部门共同来策划、组织和完成一些教研活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研究所都会邀请一部分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或兼职成员参与,既是交流和示范,更是学习和反思。

5.指导中学化学教师形成研究成果并发表

以上介绍了四种常规的做法,在这些培训或教研活动过程中,研究所着力提升中学化学教师的成果生成和成果转化意识,指导中学化学教师申报省市县各种级别的教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课题研究论文,并向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投稿,以争取发表。对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研究所鼓励、支持他们将自己长期以来的研究形成专著公开出版。

作者:张贤金 吴新建 单位: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教师培训实践性课程形态探索:同课二次异构[J].中小学教师培训,(12).

[2]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课题研究发展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5).

[3]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课题研究”模式的化学教师培训改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0).

篇12: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化发展研究学科论文

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化发展研究学科论文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以成为现在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通过提高信息素养来进行校本教研活动已成为实际教学中的需要。使得信息技术也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工具、一种平台,也是改变教师教学研究的一种方式。然而学校在对教师进行技术方面的专业发展培训的时候,所关注的,往往局限于“专业知识”层面,也就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实践性知识”,也就是如何将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做得很少,甚至全然漠视。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概念介定为利用网络媒体与资源,通过开展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提出的意义我们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目前国内相同领域的研究状况来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学校信息技术装备的投入,网络在学校教育中的支持力逐渐加大。目前的研究现况侧重于网络与课程整合或师生借助网络提高课堂效率的相关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及使用信息技术的思想认识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率;其次,从我校的实践状况来看。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我校的校本教研逐渐推向纵深。但是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校本研究方式受时空的限制,不能全天候开展,教师的个体研究成果交流展示平台单一,学校跟踪、评价缺乏科学的效的手段,引入网络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校本教研的工具问题、平台问题、评价问题。我校开展此课题的研究可以在这一领域做出研究,以丰富信息技术研究的成果。第三,从教师信息素养来看。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必然使得老师们利用网络收集信息、整理、发布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下,随着网络在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平台已成为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在网络这样的平台下的校本教研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的,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寻求一种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师们的专业成长的模式,对教师们的不断发展、专业成长起到催化作用,更好的弥补传统校本教研的不足,取长补短,更好的发挥出网络的作用。

二、理论依据

《20××―20××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中提出的实施以“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要求,20××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三部分。

三、研究内容

学校的生力军是教师,学校的各项工作,如课程、教学创新、技术整合到教学等等,都得依赖于教师共同体的统一行动,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教师共同体能够综合广大教师共同的智慧和才能,这种综合的、高度的智慧成为推动学校改革的动力。本项目的主要内容在于力求形成一个具有共同努力方向的教师共同体,在教师共同体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将技术带进课堂、改进传统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一复杂的任务。

1、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关系的研究;

2、教师信息素养的学科性培训策略的研究;

3、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信息化平台的构建的研究;

4、教师信息素养的阶段性标准以及激励评价机制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教师信息素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概念以及相互关系,教师信息素养的阶段性标准划分依据以及划分方法,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划分依据以及划分方法可以借助文献研究方法。

2、测验研究;

对样本教师和对照组教师,在信息素养培训前后,就教师信息素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进行测验,并进行前后比对分析。

3、个案研究;

对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了解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给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4、行动研究;

学科特征的信息素养培训需要通过不断实施―反馈――修改来完善,设计出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最有价值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方案及激励评价机制。

[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年6月--―20××年10月)

1、宣传发动。

课题立项,召开全校教师会议,动员发动教师主动参加课题的研究,提高认识。

2、一步完善的制度,建全组织。

首先,在课题的研究机制上加以保障。从学校的工作计划、内改方案上加以制度化的保证。对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从考评考核、研究工作量、奖励上加以保障,使得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

其次,在课题研究的经费上提供保障。对于课题的研究所需的各项经费学校专门设置的专项资金,针对课题的研究实际情况足额的划拨给课题组。

根据学校制定的相关课题研究制度,确定课题组组长及成员,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目标、方法及研究步骤。进一步完善学校网络环境的建设,加强学校网站及校园资源的建设,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保障工作;

3、文献研究,学习有关教师信息素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概念;

4、文献研究,探讨教师信息素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互关系;

研究阶段(20××年11月--―20××年9月)

1、测验研究,对参与教师进行信息素养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测验,将测验结果接近的教师进行归类组合;

2、行动研究,选取具有学科特征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教材并对教师进行培训;

3、行动研究,搭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强对研究分析,加大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信息化的力度,提高教师利用信息的能力;

4、加强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考核及激励评价机制的研究;

5、组织相关比武、竞赛、交流、讲座等活动,及时调控研究进程;

6、注重过程性研究,加强对实验的过程性管理和阶段性总结。在实验中课题组采取课题组组长负责制,在研究过程中要不断的对实验进行反思,要建立起阶段性会议制度,及时对研究中出现的种种变量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分析,并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课题组成员要合作探索,互相提高;

总结阶段(20××年10月--―20××年2月)

1、测验研究,各研究小组对上述数据和起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形成结论;

2、个案研究,用质的研究方法,对教师进行个案分析;

3、总结研究,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报告;

4、课题结题:形成研究成果,结题鉴定,汇编成果集。

五、预期成果

1、20×× 年 6月--20××年8 月 研究计划、方案 文字材料

2、20××年 9月--20××年 12月 研究任务的分解、研究人员的培训

3、20×× 年9 月--20××年 3 月 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网络平台

4、20×× 年 9 月--20××年 10月 课件集

5、20×× 年 9 月--20××年 12 月 论文集

6、20××年3 月 中期报告 文字材料

7、20×× 年9 月--20××年11月 研究课及活动系列 录相

8、20××年 6 月--20××年2 月 研究报告

篇13: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一、小课题研究的内涵

小课题是相对于省市各级规划课题而言,是小的研究课题、小的研究项目,是源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有研究价值、需要探索解决的现实问题。小课题研究是在较短时间内,教师个人(或多人)运用基本的科研方法.探索解决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小问题,以提高工作能力和教育质量的研究过程或行为。

小课题研究以其小、近、实、活的基本特点。“小”体现在选题由小事、小现象、小问题人手,关注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一点及某个细节,其切口小、周期短.人员少、易操作、见效快。“近”体现在研究内容贴近教师、贴近现实、贴近工作.教师作为研究者,既是责任主体,也是利益主体。“实”体现在教师基于实际、量力而行,自发进行、自我负责.研究解决真实问题的常态化研究行为。“活”体现在选题自由、方法灵活,研究行动自主、人员组合自由,时间长短皆可、成果形式多样。

二、小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选好研究课题。“问题即课题”,要从其“价值度、可行性”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坚持价值度的“三看”标准:一看于“我”是否有价值,即强调“以我为本”的“属己性”;二看是否解决实际问题,即考虑研究问题的“应用性”;三看解决的是否为最突出的问题,即考虑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分出轻重缓急、选择最急待解决的问题、筛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坚持可行性的“小而精”原则:选择教师自己有能力驾驭、能搞得了且搞得好的题目。“搞得了”即充分考虑研究的主客观条件;“搞得好”即选择有较多经验积累或有一定成果但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明确课题类型。在选题基础上,应将研究问孙旭梅,山东省莱州市教学研究室教育广角题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提炼,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类型。一是直接性问题研究。直接性问题即明显存在、需要直接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厌学、纪律松散,考试粗心、不讲礼貌等,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发现解决,就会积少成多,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二是探索性问题研究。当自己不满足于工作现状,基于提升自身能力,或在将某些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活动实践时,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是探索性问题。如课堂教学的高效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而只有克服课堂中诸多无效或低效的环节和行为,才能达到有效境界。这是个艰难的过程,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过程。三是反思性问题研究。反思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行为进行回顾和思考,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如: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要一味指责,要反思教师的课堂是否具有吸弓I力:学生完不成作业,不要一味埋怨,要反思教师的作业布置是否有问题等。教师先反思自己、常反思自己,诸多纷繁复杂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由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复杂性、问题呈现和解决的多样性,研究课题的类型也往往是综合的,要充分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处理。

(三)制定研究方案。确立小课题以后。应遵循科研的基本规范制定研究方案,围绕“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样去研究”三方面.重点突出四个因素。一是提出研究问题。要明确选题的针对性及研究的实际意义。二是明确研究内容。要注意界定题目中的关键词.如研究的内容、重点、范围、对象等。三是规划研究过程。要详细规划研究的起止时间、每段时间的具体任务、分别采取的方法等。如先调查,然后反思设计,接着实践行动,最后总结反思。四是呈现研究成果。过程性成果包括课例、经验、教学反思、案例、调查数据等,对阶段成果要完整、有条理地进行汇总,最好以《小课题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四)选择研究方法。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经验总结、调查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等。

①经验总结法。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梳理、归纳、提炼一些比较成熟、典型、理性的做法。②调查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历史状况的材料。③行动研究法。将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相结合,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研究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问题,或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提升,形成可推广的经验,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自身专业水平。④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对象(个人或个别团体、机构)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⑤叙事研究法。用讲故事方式,追述、还原自己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的意义性“教育事件”。表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理论的感悟。

(五)注意把握好几个问题。一是研究方案的必要修订与调整。研究方案与实际研究一定是有差距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进入实践的层面,研究者才会更清楚地认识问题、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更直接地解决问题。修订调整是必须的、必要的,这个环节应该伴随研究过程的始终,使整个研究过程不断完善。二是广泛学习先进理论、虚心借鉴成功经验。学习教育理论、借鉴别人经验是小课题研究的捷径,任何一项研究都要有理论作指导、作支撑。把学习理论、探索实践与持续反思紧密结合起来.研究才可既不迷失方向又能有实际效果。三是贯穿始终的思考分析。教育科研的本质是促进思考,没有思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科研。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思维质量是决定研究成败的关键,唯有深入本质的思考,才可能使我们较快地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过程性材料的收集整理。它包括整个研究过程的前期准备,过程性工作、后期跟进等原始的、详实的文本、图片、影像等资料。要注意按照及时,细致、真实、全面的原则,做好收集整理工作。五是研究效果的适时监控。大效果是小效果组成的。最终效果是过程性效果积累而来的。研究者要及时总结取得好效果的原因,随时纠正导致不良效果出现的原因,保证效果反馈渠道的'畅通、多维、多兀。

三、小课题研究的成效

有效整合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学习的平台。

(一)有利于增强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小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正是源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际、来自教师切身体验的真实事件。

这就要求教师敢于面对老问题、善于发现新问题,及时捕捉敏感问题。深入提炼价值问题。二是增强分析加u年第一1 1、t 一 #} 精 矧 i《问题的意识。小课题研究离不开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师在“做”中学习并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逐步学会通过规范地做课题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研究中,学会使用专业领域的话语系统,基本能够运用概念、定义、原理去解释和说明事件和现象,并对自身研究昕涉及的基本概念能做出初步的解释、比较和推论,同时对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成果做到了解有数。三是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小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选择案例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叙事研究、文献研究等适合教师开展的方法。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学习,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的过程。

也是提高自己解决问题意识与能力的过程。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教育的洞察能力、评判能力和创新能力。小课题研究,有利于综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三种实践能力:一是教育洞察力.即教师对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的本质把握、深层次认识、理性判断的能力;二是教育评判力,即教师发现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的问题、矛盾及症结并进行教育分析评价的能力;三是教育创新力,即教师改善教育实践及建构新的教育实践的能力。这三种能力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前提和核心。一种新观念的形成、新思想的获得、新视角的出现、新方法的运用.能够扩展研究者的教育视野,提升研究者的教育趣味和教育品味。

形成评价教育实践行为的新标尺,激发创新热情,付诸变革现实的实际行动。

(三)有利于实现教师角色由教育者向反思者、研究者、成功者的提升。教师实施小课题研究始于“实践的困境”,其研究过程是思维活动贯穿始终的过程,教9币通过实践一反思一行动的方式,使反思与行为实现了有效互动。通过小课题研究,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不断尝试改变自己工作方式,使自己逐步成为反思者。二是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小课题研究更加贴近教育实践、更加贴近教9币实际,促使教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做研究:备课是一种策略性研究,上课是一种临床性研究,听课是一种比较性研究,评课是一种诊断性研究。教后记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研究中不断增强科研信心,积累科研经验,提高科研能力,真正体现“教师即研究者”,使自己逐步成为“科研型”教师。三是让教师成为成功者。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享受成功,逐渐学会超越实然、追求应然,超越现实、追求理想,超越自我、追寻幸福,体验到职业的尊严,激发对研究的热爱和创造的热情。

“三档一体”实现教师的自我管理

第一学期机电工程系数控实训工作总结

教师优秀年终工作汇报

信息技术学科工作计划

教师进修总结报告

校本研修心得体会

校本研修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的培训项目工作总结

校本研修的心得体会

初中英语校本研修总结

研训一体,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
《研训一体,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研训一体,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论文(推荐13篇)】相关文章:

心得体会:校本研修心得体会2023-05-16

教务处校本教研工作总结2023-06-29

线下校本研修活动心得体会2022-11-10

中学教研工作计划2022-07-30

校本教研上半年工作总结2024-02-08

学校本研修总结2023-11-21

长明中学校本研修总结2022-11-18

英语校本教研计划2023-02-12

高中英语校本教研计划2022-10-09

小学英语校本教研计划第二学期2023-10-2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