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习亲切的数学论文(精选10篇)由网友“刘聪娇妻盛馨宇”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让学生学习亲切的数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让学生学习亲切的数学论文
让学生学习亲切的数学论文
关键词:数学学习,生活化,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关系和规律的提炼与升华。我们要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充满生命活力的。即:“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的亲切”。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自己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学习和学生原有的经验密切结合起来,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即:“生活实际数学化,增进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关系和规律的提炼与升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当成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我们要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充满生命活力的。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的亲切
数学总是给人以神秘难懂的印象,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数学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当然,数学语言本身也比较抽象,对于知识经验尚欠缺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的确不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那些经过抽象概括的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有一位教师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从生活中的实物入手,新课伊始,先出示牙膏盒、魔方、易拉罐和足球等实物,由学生分类、触摸,再推一推、滚一滚、搭一搭,让孩子们充分感知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将长方体的一个面“取”下来放到纸上。这一个生活化的数学描述立刻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倍感亲切。有的学生用铅笔沿着边儿画;有的学生将纸包在长方体的一个面上,顺着棱压出印儿;也有的学生将一张纸铺在桌上,下面垫上一本书,拿长方体像盖章一样印在纸上,再把印出的印儿描出来……
这样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从长方体上“取”下了平面图形,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触摸数学的本质,感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改变了教材中原有的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把教材例题中 “2.6元”和“3.4元”分别改成了“2元6角”“3元4角”,并出示了主题情景图(课本中的挂图):“小明去文具商店准备买一枝圆珠笔和一本笔记本,一枝圆珠笔2元6角,一本笔记本3元4角。小红至少应该带多少元钱?”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2元6角+3元4角,26+34,2.6+3.4。科技论文。学生解答后教师引导他们讨论这几种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2.6+3.4=6.0”的计算竖式应当怎样理解,能否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解释——
生1:竖式中的2表示2元,6表示6角,3表示3元,4表示4角,2元应当与3元相加,6角应当与4角相加。
生2:竖式中的2表示2个1,6表示6个0.1,3表示3个1,4表示4个0.1,2个1与3个1相加得5个1,6个0.1与4个0.1相加得10个0.1也就是1。
生3:计数单位相同的能直接相加。
生4:我们在计算整数加法是要求数位对齐,我想小数加法中是不是也要数位对齐?
教师将“2.6元”与“3.4元”变成了“2元6角” “3元4角”,这一改动虽小,但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用生活化的方式感受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试图用生活化的语言解释抽象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描述计算法则,显然这一尝试是成功的,并且这一成功的意义远不只在于这一个知识点、这一节课,也许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生活实际数学化,增进对数学的理解
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往往是一个经验被激活、利用、调整、积累和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学习和学生原有的经验密切结合起来,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位教师在教学“5”的组成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红家有3口人,今天爷爷和奶奶也来了,大家一起吃苹果。爸爸让小红去拿,小红应当怎样拿?
生1:应当拿5个,因为3口人再加上爷爷奶奶一共5口人。
生2:小红的手不够大,一次拿不来,可以第一次拿2个给爷爷和奶奶,第二次再拿3个。
生3:也可以第一次拿4个(每只手拿2个)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再拿1个给自己。科技论文。
生4:也可以先取2个给爷爷奶奶,再取2个给爸爸妈妈,最后取1个给自己。
……
一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景,学生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是这样安排的:
师:老师上周末在超市买了一些东西,这是购物发票(屏幕显示)。同学们能够从这张购物发票上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老师买了4瓶可乐,每瓶3.30元,共13.20元。
生2:老师还买了一箱牛奶54.60元。
生3:老师一共花费了108.74元
……
师:这些数是什么数?听说过吗?
生:小数。
师:关于小数你已经知道了哪些?
生1:我会读这些小数。
生2:我还会写这些小数。
生3:我知道小数都是有小数点的。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这些小数。每瓶可乐3.30元,这里面有两个“3”,它们一样吗?
……
购物发票是常见的,发票上的小数也是亲切的。这些信息成了课堂教学的资源,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小数”这一知识点在生活实际中的存在,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关于小数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3.30元这个数中的两个3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对新内容的探究,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获得体验,享受数学学习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总而言之,只有当我们带领着孩子们从学科世界走向他们的生活世界,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应不断攫取生活中的新鲜素材来充实我们的课堂,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生活实际数学化,使我们的数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篇2:让学生重新发现数学论文
让学生重新发现数学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一次知识的发现、创造过程,重新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结论。这样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摆脱了单纯地接受他人结论、跟着他人走的思维模式,对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的公式、法则、方法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和机会
探索,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运用比较、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或直觉思维及实际操作,探索获取新的知识。代数中的公式、法则、方法等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教师可以用旧知识求解旧问题或旧知识解出新问题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的公式、法则、方法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和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以设疑、激疑、导疑、释疑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意,置学生于“愤悱”情境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教同类项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单项式,如5a、7b、3a2b、-2b、-a2b、-4a2b、3a2b、3xy、-2xy,接着,学生思考、操作、议论:
1、请从这些单项式中,按你自己观察发现的规律或特点,每次选取两个单项式,求出它们的和。
2、你发现什么样的两个单项式的.和很好求?结果怎样?
3、你用的法则是什么?你的做法可以吗?有什么依据?你在小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
提供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首先感觉到有必要构建同类项概念,发现同类项的特征,寻找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依据、应用范围。学生在运用旧知识的基础上,也就发展了自己的创新意识。他们今后在遇到新问题时,就会先观察或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类似的问题,发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途径。
二、设计学生重新发现的过程,以训练他们观察、思考的能力
在几何教学中,许多定理的发现、习题的多种证法的获得,都可以设计为学生重新发现的过程,以训练他们观察、思考的能力。比如,《圆的周长》教学可这样设计:①设疑引入: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②实验操作:分组测量圆形学具的周长,填表后计算。③猜想结论: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猜想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④验证猜想:学生确定任意一个,用直径与圆周长比较进行验证。⑤教师介绍祖冲之和圆周率。⑥归纳总结:利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没有任何一个创新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几何教学要十分重视直觉思维的作用,因为几何图形能为重新发现数学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持,学生能够在图形的直觉作用下,探索出新的结论。因此,许多几何概念、定理的教学都是从图形出发,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探讨问题的答案。在几何证题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从图形的特征中思考证明的思路,发现独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周围环境中发现与提炼数学知识,发现问题的解答方法
初中数学中有些定义、定理、方法直接源于实际,应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周围环境中发现与提炼数学知识,发现问题的解答方法。如相反数、数轴、绝对值、两点间的距离等概念,都可以在生活实际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可以此设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重新发现这些概念的内涵。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也可从生活实际中找到类似的东西,学生就能够由此及彼,掌握数学方法。比如,在教学平面几何中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公理时,我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犯罪分子从一栋大楼的阳台上试验射击,子弹穿过另一栋大楼的一户人家的玻璃窗直射到室内墙壁上。公安干警沿着墙壁内的弹头和玻璃上的弹孔所确定的方向观察过去,直接找到了犯罪分子的准确位置。你能说说公安干警是如何判定的吗?学生通过分析描述,透彻地理解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并深刻体会到这一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篇3:让WindowsServer更加亲切
针对服务器的需求,Windows2003对声卡、显卡等硬件的默认设置做了处理,个人用户在使用时经常会碰到一些“故障”,
1.播放电影时画面粗糙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遭遇”:自己的电脑配置相当好,安装了Windows2003时显卡也能够被自动识别并安装,可是播放电影时画面非常粗糙,安装最新版显卡驱动后画面质量依然如故。其实这是因为Windows2003默认的显示选项没有根据个人用户的需要进行优化所致。
解决方法很简单:在桌面上点右键,依次进入“显示属性→设置→高级→疑难解答”,将“硬件加速”游标向右拖至“完全”,点“确定”退出。然后依次进入“开始→所有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系统信息”,选择“工具→DirectX诊断工具”(由于程序搜集系统信息,所以需要稍微等待一下,可能出现闪屏),选择“显示”选项卡,依次启用“DirectDrawAcceleration”和“Direct3DAcceleration”项,点“退出”即可。
2.声卡不工作或者打游戏时声音严重滞后在Windows2003中,多数声卡都能继续使用它们在Windows/XP中的驱动程序,而较老的声卡(如帝盟S90等)的驱动就只有手动安装了。在装好声卡以后,用户经常遇到以下两个问题。
1)声卡不工作驱动安装完成后,在Windows2003标准版中就可以正常使用声卡了,而在企业版中,系统还是不能发声,
解决步骤是:进入“控制面板→声音和音频控制设备”,勾选“音频服务”选项,点“确定”后重启计算机即可。
2)玩游戏时声音严重滞后解决方法是:进入“DirectX诊断工具”,选择“声音”选项卡,在“加速级别”中将游标向右拖动到“完全加速”,点“退出”即可。
3.IE总是提醒存在安全隐患“总觉得最新的版本最安全,没想到在Windows2003下浏览网页时,每访问一个页面,IE都会提醒存在安全隐患,询问是否继续访问,太不方便了”,经常有朋友这样抱怨。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Windows2003中的IE默认安全级别是“高”,这样虽然安全性得以提高,但却给我们日常上网带来许多麻烦。建议将安全级别调整到“中’,方法是:启动IE,选择“工具→Internet选项”,在“安全”选项卡中将安全级别设为“中”。
4.运行大型软件时系统反应缓慢服务器和工作站对系统资源的要求是不相同的,如果我们平时要运行诸如Photoshop、3DSMAX等软件,则应当将系统资源重新分配,修改为类似WindowsXP的状态。
设置步骤是:进入“控制面板→系统”选择“高级”选项卡,在“性能”栏里点“设置”按钮,选择“高级”选项卡,在“处理器计划”和“内存使用”两栏中均选择“程序”,最后点“确定”并重新启动计算机即可。
经过以上设置,你是不是觉得Windows2003更亲切了
篇4:让学生在感动中学习数学论文
让学生在感动中学习数学论文
摘要: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数学知识由于它的抽象、枯燥,缺乏应有的情绪色彩,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灵气和活力。作为数学教师,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激发学生自己的动力,才能让学生在感动中更好地学好数学。
关键词:
感动、学习、数学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数学知识由于它的抽象、枯燥,缺乏应有的情绪色彩,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灵气和活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激发学生自己的动力,才能让学生在感动中更好地学好数学。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感动中学好数学呢?
一、关注现实、贴近生活
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应当遵循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数学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让教学内容走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从生活中常见的车轮、钟面、硬币等开始,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最后,我用圆满一词总结全课,以鼓励成功,增加美感。
又如,我还通过秋游来对学生进行生活问题的数学教学,设计了乘车、买门票、租船等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要把讲台变为舞台,让学生充当生活中的角色,从生活中去感悟数学。只有这样,才能感动学生,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二、关注情境、体验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些与学生生活情境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学习背景,就能极大地感动学生,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要求,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如我在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中,利用电脑设计如下情境:一名少先队员为孤寡老人修椅子,他将椅子扭动几下,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接着一手拿起木档准备加固,就在这时,画面暂停,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应把木档钉在什么位置,才能使椅子不再扭动呢?利用计算机设置的场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又如我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播放各种图片,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长江源头海拔大约6543米等,同学们通过观看一副副壮丽的画片,一方面被祖国的美好河山所感动,同时感受到了自然界与数的关系,体验到了数的作用,加深了数感。
三、关注合作、促进交流
新课标把合作与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投入到互动式、交流式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投入情感,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我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分小组观察圆锥,讨论如何才能准确地测量出圆锥的高,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得出结论。整整一堂课,都是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同学们互不相让,共同观察、探究,情绪高昂,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闪现出了创新的火花。
四、关注评价,使学生享受成功体验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渴望被人尊重与认可,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如本班有一位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测验中得了65分,我在公布成绩时是这样给他评价的:“你的这个65分比别人的95分更让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你的这道题解法独特,很有创新,此法可以用你的名字来命名”,这时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们被感动了,学习情绪很快的被调动起来。我们的评价就是要给学生的全面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要努力构建让学生享受成功的评价。
五、关注教师的个人魅力,感动学生学习数学
好的数学教师常能培养出大批的数学爱好者,爱好数学的学生也大都喜欢上数学课,数学老师的外表、形象、风度应该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亲、可近。数学教师的语言应简明、风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注意用自己的数学智慧,对数学的激情、兴趣去感染和感动学生,从而使数学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受到感动,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体验思维的成功,孩子们将从感动中走向自信的人生。
篇5: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论文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论文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最后两种学习的效果相比,后者明显好于前者。原因是后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生活艰辛,从而增进了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与同情,达到教育目的。同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只重视书本内容的教学,不给学生进入到生活中感受数学存在的机会,不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引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时间久了,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趣味与意义,数学能力的提高就难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提倡“体验性学习”,需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本领,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走近生活,在情境中感受“活”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领悟并且接受知识的程度越高,原因是具体、生动、形象的生活更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应从生活中引入活水,引导学生将视野投向五彩缤纷的生活,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感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中感受数学生命的灵光。
1、课前走进生活,体验有价值的数学。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丰富,学起一些数学知识来,常常找不到生活中与其相关的数学知识原型,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之前,组织学生走进生活,或参观,或动手,或收集,与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结成亲密的朋友。如教学“统计”时,就可结合学校的“六一”节活动向学生提出“学校要买水果、糖果、书籍,购买的教师不知同学们喜欢些什么,你们能作出调查吗?”这个问题与同学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在课前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调查中去。正式上课了,教师根据同学们收集来的数据,引导他们作出整理分析,绘制统计图,帮助购买教师作出合理的决策。原本像“统计的意义、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过程”这些很难传授的知识,学生在亲身经历之后,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思路打开,上课热情很高,学习起来就很轻松。又如教学“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前,让学生在家与父母合作设计一个长方体;教学“面积测量与计算”前,让学生在家与爸爸一起量量自己房子、自己房间的长宽,算算它们的面积等。这些体验都将为学生课堂中的成功打下基础。
2、课中链接生活,开放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绝大部分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实际生活融入到学生学习中来,学生才会感到倍加亲近,才会感到数学其实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当数学学习与生活挂上了钩,数学知识就不再是抽象的,不再是个模型而已,而是活生生的有了生命了。学生学习兴趣浓了,探索欲望强了,这都来自对生活的体验。例如在一节计算教学课,教师让学生估计一下,下面哪个答案接近自己的年龄?A、500分;B、500天;C、500周;D、500 月;E、500小时。为了猜测出这个问题准确或比较准确的答案,学生将会进行必要的计算,在这过程中,体会到计算的运用意义——学数学是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又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摸摸自己指头的面、桌子的面,测测、量量、算算黑板、教室的面积,来到操场上,走走、跑跑,来到野外看看、想想,用目测法估计操场与田野的面积大小。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说出生活中一些与数字相关的号码的作用,如你穿几号的鞋子?报警电话是多少?你今年几岁了?通过对这些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数据体验,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含义,学起来也就不难了。
二、自主探究,在课堂中经历“学”数学。 1、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探究中去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对学习数学过程的体验。学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规律的第二次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这种再创造活动中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与经验找出自己心中的定律。实践经验进一步说明,那种只注重新鲜知识传授的做法必定要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必定会影响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定是失败的。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从情境练习出发,先让学生计算校园里一块长方形面积的草地,在完成之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教学楼右边那块三角形草地的面积?”这个问题的价值体现在两处:一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二是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数学思考方法,即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找到未学过的知识。有价值的问题常能将学生思维的焦点聚集在探究上,引导学生去体验知识获得过程。这一点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2、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
留够动手的时间。“活动是认知的基础”,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能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在头脑中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觉表象,有助于揭示数学问题本质特征和本质联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担心学生没有自主探究能力,达不到预期目标,不敢让学生动手太久。其实许多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差,很大原因是教师的不放心造成的。教师在一些数学活动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给足学生时间动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立方厘米与立方分米两个单位之间关系时,笔者让学生先猜1立方分米要多少个立方厘米?学生说100、500、1000……,然后让小组几个学生合作用多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叠,学生动手实践了足足有5分钟,40分钟的课堂,5分钟是宝贵的,但也是值得的。不管是叠好了,还是没有叠好,凡叠过看过的同学,对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都会有一个具体表象,此时引导他们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留够思考的空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数学也同样需要学与思相结合。当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当学生在学习后提出有争议价值的问题,教师也要抓住时机,给足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时间。我曾在一本杂志上阅读过一堂“典范”的美国数学课例,当老师问:“我们在体育课上都有跑步的'体验,为什么有人跑的快,有人跑的慢?”一学生思考后回答:“谁的个儿高,谁就跑的快,谁个儿矮谁就跑的慢。”在这个时候,老师默不作声,只是怪异的目光望着其他同学——等待。这一等待不要紧,等出了激励的争议,有的说:是这样的,班上A同学个高就跑得快;有的说:不是这样的,班上B同学个儿就没有A同学高,可跑得就比他快;有的说:这和个儿高矮没关系,和步子跨得快慢有关系……就这样,学生在争议中辩清了知识。教师的等待在我们课堂上经常会使用到,这是一种策略,老师像法官一样给学生的回答下结论是没有必要的。
数学课上,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舍得时间,还要提供探究的空间,笔者在教“行程应用题”时,就用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放学了,徐青和杨婧同学离开学校回家,徐青每分钟中走50米,杨婧每分钟走60米,15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许多同学一开始就列出式子(50+60)×15=1650(米),教师及时点拔,让学生从思维定势中回过神来,认识到自己原来只考虑到相背而行,实际上还可能是同向。之后还有学生提出“杨婧走了10分钟其实就到了家”等一些有趣而符合生活实际的情况。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既惊喜,又热情,课堂上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留够交流的时间。交流是数学课堂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只有在比较交流、合作交流、争辩交流中,一些模糊的数学概念,一些模棱两可的方法才会更加清晰。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对话、争辩,教师只要在他们唇枪舌箭的关键处恰当点拨与引导。正如有位特级教师所说的:教学无需色彩斑斓,精雕细琢,学生无需精心打造,涂颜擦色。只需供给他们这样一份自由的学习气息,他们会像学者一样去研究,去发现,去争辩,去想像,真正体验到新的一切。
三、实践活动,在快乐中感悟 “玩”数学。
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把学生学习圈固在小范围的课堂中,动口不动手,缺少实践操作。现代教学论要求:学生不光是口、耳要进课堂,手、脑甚至于整个身子都要在课堂上发挥作用,即就是要学生参与数学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来,在活动中玩数学,在玩中感悟数学,在感悟中深化情感,深化表象,在感悟中形成自己的数学能力。
1、在“玩”中培养兴趣。
实践证明,凡是丧失了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学生,一个“玩”字开始是很有效的方法。因为玩中有真情,玩中有快乐,玩能带给学生清晰的表象,玩能酝酿学生探索的内驱力。在“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之后,我和同学们“玩”起了快乐了游戏:我让大家拿出铅画纸,引导他们画出能折成正方体的图案来,并在图案的各个小正方形上分别写上每个面的代码,不管用数字还是字母。在完成后,我让学生走出座位找自己要好的同伴,开展“你猜我验”的游戏活动,验证的同学可出:“‘A’对面是什么面?‘B’在前面时,它的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等问题。猜的学生不仅要说出猜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说出理由。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忘记了疲劳。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空间观念、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在“玩”中捕捉数学规律。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时,教师要努力把课本中的一些知识转化成实践活动内容,营造符合小学生心理规律的学习氛围,来满足儿童天性。在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只是要求学生准备了供实践体验的学习材料: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硬纸板,一把剪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求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学生在剪、拼、凑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这种“玩”的过程,学生是终身难忘的。又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圆柱体表面积”时,就可以让学生摸摸圆柱体模型,分析各个面的组成规律,然后拿出长方形的纸,动手做做,在做的过程中分析圆柱体各个面与长方形各个面的关系,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圆柱体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侧面积加上上下两个圆的面积。在学生有丰富感性认识后,学生自己也能推出圆柱体面积计算公式。
四、回归生活,在现实中体验“用”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并非像数学课本中的数学一样现成与呆板,要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真正提高,就要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发展数学。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学生的运用意识就会提高,学生创造意识就能得到加强,在生活中运用也让学生得到了宝贵的体验——学有所用。在教学“乘法分配率”之后,学生对它的生活意义理解不了,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组生活问题:如果你在商店买东西,买了7只鸡蛋,每只0.8元,买了7袋黄酒,每代1.2元,又帮你爸买了 7包烟,每包8元,你能很快知道共要多少元吗?这时学生速度投入到运算中去,当有些同学很快就算出70元时,我请他说出理由,并点明主旨:看,乘法分配率跑到商店里来了,在其它哪些地方也会出现呢?在寻找过程中,学生感到了学数学的意义,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又如在教“圆的认识”知识后后,让学生想想马路上的路盖一般是什么形状,为什么?在学习了“圆锥”知识后,让学生回家测量谷堆或沙堆的体积;在学了“比例尺”后,让学生走出教室,画画学校平面图。数学就是这样精彩与浪漫。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常汝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1
②《新课程教学法》小学卷上/张卫涛.周卫勇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
③《教学月刊》.教学月刊出版社. 1至5月,1至3月
④《小学数学教学与思维能力培养》.华艺出版社,.7
⑤《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品读名师经典课堂〈数学卷〉),雷玲主编.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6
篇6:学生思维能力数学论文
学生思维能力数学论文
(一)营造一种影响力较强的思维氛围
营造一种较好的氛围对学生朝着积极地、健康的、乐观的方向发展起着较强的作用,因为它作为一种潜在的运动形态对学生的心绪和情感进行感染和影响,以此来达到作用学生的行为和认识的目的。加强对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培养,摒弃过去的只传授数学知识的培养的观点,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学习独立性以及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来,只有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良好的思维氛围,创建良好的思维环境,营造学生专心学习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拥有无限的思维空间,才能以此来达到开阔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勤于想象的能力想象力往往比知识更重要,对于学生来讲,拥有宽广的、自由的想象力,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培养思维的.关键所在。另外,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用数学的知识来科学的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这样就能够在巩固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又提升学生思维自觉性,增强学生基本的推理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多设置一些一题多解的题型和教学案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的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体现出来,并对学生提供的多途径的思维方式给予肯定和赞同,以此来为学生打开进入思维大门的钥匙.例如,一个长方体容器内盛有水,水面高2.5厘米,容器底面积是72平方厘米。在容器中放入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后,水面没有淹没铁块。这时水面高多少厘米?常用的方法是:设水面升高了X厘米。列出方程:72X=36(X+2.5),解得X=2.5。2.5+2.5=5(厘米)。另一种方法是先算出铁块的底面积6×6=36(平方厘米),72÷36=2,这就说明铁块底面积占了容器底面积的一半,因此铁块和水的底面积是1:1关系,那他们的体积也是1:1关系。如果把铁块当成水,那么水的体积就变成(72×2.5)×2=360(立方厘米),360÷72=5(厘米)。还可引导学生当铁块放进容器后因为铁块和水的底面积是1:1,所以水的底面积就变成72÷2=36(平方厘米)水的体积是72×2.5=180(立方厘米)180÷36=5(厘米)。通过一题多解的变化来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
(四)增强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刚刚脱离对教师的依赖性,不过,稍微不注意,就会被教师牵着思维走,所以应该不断的培养学生坚持己见的能力,并能够向权威挑战,培养学生打破定向思维的能力,推陈出新,并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例如,甲、乙两地的铁路长24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3/5小时行驶36千米。照这样计算,这列火车行驶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按常规行程问题是:先求出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速度=路程÷时间,即36÷3/5=60(千米)。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出240÷60=4(小时)但我班有位学生是这样做的:他先求出火车行驶1千米要多长时间?3/5÷36=1/60(小时),再算出行驶240千米需要的时间,240×1/60=4(小时)他这种独创性的解题方法受到全班同学的赞赏。
(五)注意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总体发展性的关系
学生拥有了独立思维能力以后,就会出现个体差异,数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向学生讲述数学知识,还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差异性,针对这些差异性展开教学,保证每位学生都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总之,小学生随着知识的累积,其思维品质也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也就为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进入成熟阶段打下了基础。教师也需要依照学生不同阶段的个体差异性,培养其特有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课堂学习质量。
篇7:数学论文:让数学贴近生活
为体现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对于简单的问题有意不借助电脑(不是为了用现代技术而用现代技术),而是先通过理论解决,同时,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和广度,使现有理论难以解决,逼迫其借助现代技术进行实验探索,这样做是有意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并希望学生在研究解决问题的同时,能感悟到“怎样从问题的提出到怎样地解决问题”的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篇8:数学论文:让数学贴近生活
――――谈《生活中的费马点》创作思路
本案所选材料,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并配以美丽的画面,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了问题的实际背景,为融合人文教育及德育教育于一体,特意渗入了人文材料(如:在播放景点画面时,副有诗意的旁白:……,尽管她没有原先的气派和雄壮,……让你……领略世界的风光,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灿烂和伟大。当你迈步在公园的小路上,你会陶醉、会神往、也一定会感慨万千,啊,世界多美!接着徐徐推出以西湖画面为背景的动态字屏:
杭州市为迎接世界休闲博览会的到来,提出了全面整治环境,创建绿色城市的口号,现正着力打造几个世界级的生态公园,为了既确保公园建设的质量又节省资金投入,市政府决定向各开发公司实行公开招标。现准备开发四种不同形状的公园四个。
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是为了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一开课
“请今天参加竞标的.公司举牌,哦!到场的均是本市很知名的大公司,我相信今天的竞标一定很精彩,我们每个同学均代表着公司的利益,你们要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争取为公司拿到标的,创造业绩”
是为营造竞拍氛围,激发竞争欲望而设置的。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开放式”教学,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讨论,目的是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励力争上游的竞争意识。在各公司抢着提交设计方案时,把课堂氛围推向高潮,意在让学生亲身经历现代社会创业的艰难与斗智斗勇的激烈场面,有意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问题的设计上,从“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上层层提高,不断加大探索难度。在最后又把问题推广到“任意多边形”是考虑到在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不懈拼搏的毅力。同时也是为了体现数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明确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解决一切实际问题的灵魂。
在解决问题的方式上,采用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先通过实践摸索,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自主绘制出各种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美丽设计图案,并让学生借用计算器算出各图案的总路线长度,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自主意识到相互间的差异,进而激励自己努力拼博,奋勇向上,培养坚强的心理意志。
为了考证中标者的图案是不是最佳方案,采用了验证与论证两种重要的常用方法,在这里既体现了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又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几何画板在此的作用非常明显,直观、明确、真实、可信。学生看了感受很深,由此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
为体现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对于简单的问题有意不借助电脑(不是为了用现代技术而用现代技术),而是先通过理论解决,同时,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和广度,使现有理论难以解决,逼迫其借助现代技术进行实验探索,这样做是有意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并希望学生在研究解决问题的同时,能感悟到“怎样从问题的提出到怎样地解决问题”的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在过程的小结归纳上,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意让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归纳、相互补充、逐步完善,教师只是做“配角”,在必要的时机作点拔,把主动权让给学生,高素质人才自主自律是必要条件嘛。
在本课的结尾处,为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特地安排了几个与相关学科或生活有关的“费马点”的发展性问题,以引向课外,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教室,意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使学生在生活中、在相关学科的学习中能常常联系数学,真正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篇9:,数学论文《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论文《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不是单纯的传统面授,也不是单一的电化教学,而是两种教学方式的融合与创新,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融合,表现为兼取两者之长,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创新,表现为两者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按教学设计理论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系统的优化设计。多媒体教学注重现代视听媒体的充分合理应用,真正做到视听组合,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全防卫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加符合学生学习与认识事物的'规律,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将长方体的6个面形象地战士在学生目前。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还有12条棱,分为3组,每组4条棱长相等的概念。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率高。
留点时间、空间,让学生表现自我,“以学生发展为本体”思想的体现。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当每个都有主人翁意识,才能彻底改变过去被动式的学习状态。而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根本点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因此,在教学中要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我,使他们的不同潜能能得到相应程度的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0:研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论文
研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论文
1、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的相关概念
1.1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观念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发现认识数学知识,或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一种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亲身体验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1.2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概念
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是针对“接受性学习”教学策略而提出的,目的是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陈旧模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充当好学习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2、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构建原则
2.1准备原则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准备不仅应保证他在新的学习中有可能成功,还应使他的学习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合理。因此,建构的教学策略,要能有效地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充分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经验和认知。
2.2启发性原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探索新知的原动力。小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少,其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与成人不同,一些成人认为平常的事情,他们却觉得很新鲜、很好奇,这就有可能引起他们的思考并从中发现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多跟现实生活接触,保护和发展他们的好奇心,以此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地探索。
2.3有序性原则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要结合数学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的掌握系统的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努力钻研教学内容,掌握知识间的衔接关系,突出重点和难点,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要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由近及远,由己知到未知,深入浅出地讲授,使学生顺利学习。把握好有序性原则,教师才能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研究性学习达到良好的预期。
2.4参与性原则
小学数学学习不但是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培养基本运算能力的过程,还是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主体的参与,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来获取知识,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构成自己个性的基本部分。所以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就需要教师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2.5实践性原则
建构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时还要遵循实践性原则,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不是以学生经过调查得出一两个结论而终结,而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得出的结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强调学生参与过程,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要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生活需要开放的数学教育,学生认知潜力的发展也需要开放的数学教育。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实验增强其感性认识,并给他们提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以便加强理解,牢固掌握,使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延伸,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深化。
3、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策略的具体方法
3.1关注学生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教学内容
案例一:倒数课始,教师用汉字作比喻引入“倒数”。指出:我国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左右结构,如果把“杏”字上下颠倒成了什么字?(呆);把“吴”字颠倒呢?(吞)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为另一个数,譬如“3/4”倒过来呢?(4/3)这就叫“倒数”。教师随即让学生翻开书本看第X页X行的结语: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自学课本后学生没有疑问。在案例一的教学中教师可谓做到了张弛有度,先以中国汉字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发兴趣,后果断请学生参阅教学用书来掌握倒数的意义,使学生学得很轻松。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采取研究性学习还是接受学习方式,要看具体的题材,如果有些题材涉及的是一些基本的概念、一些数学事实等己有定论的内容,不妨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探究,也并非所有内容都能有效探究。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问题再开展教学。奥苏伯尔认为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概括性或包摄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摄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他还认为,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是有意义学习必须具有的条件之一。由此,就要求教师在深入分析学生并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研究性学习”同“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者各不偏废,相互促进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求教师把:“你知道吗?”转变成:“你是怎么知道的?”,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应孩子们的天性,使他们主动获得知识,培养其全面的个性。
3.2创设合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人公编入既定的问题情境中:“春节快到了,大家都高兴的添置新衣。今天你和妈妈到商场去买鞋,服务员阿姨说适合你的鞋子原有16双,卖出了10双,问你能从多少双中挑出自己满意的鞋?”案例三: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课始,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班为了迎接学校举行的跳绳比赛,组织了18名男同学和10名女同学进行训练,可现在只有14根跳绳,应怎样分?”在学生画圆时,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能结合你的画圆体会,为圆规设计一份使用说明书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并主动接受。小学生一堂课集中精力的时间较短,并且很多孩子抓不住重点,导致以往教师“开门见山”式的讲授方式使许多学生错过新学的要点及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弥补了这一缺点。若教师设置问题合理,即难度适当且与所学知识相关度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上,避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提点造成的中途停顿,使课程得以顺利地展开,否则将会产生负面影响,干扰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提出难以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案例二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以真实场景设问,立刻使普通的减法计算生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大家的注意力,为后面的学习开了个好头。案例三,在教师设问后,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平均分,另一种是按男女同学的人数来分,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分法更合理,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研究”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去“研究”。而案例四,学生花了10分钟的时间,没有丝毫突破,教师只能再三启发,学生才‘稍微明白教师的意图。这是因为问题过于开放,学生无从下手。所以教师要防止问题过宽、难度过大、参与过窄等现象的发生,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教育走向生活,创设合理问题情境是第一步。教师要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合理情境同新知识结合,不能背离道德规范。教师的职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要处理好教学的各个细节,在课堂中潜移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从更高的层面出发,使学生逐步树立为祖国建设而学的动机,进而形成他们的创新思维习惯。
3.3适度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使他们学会求知,劳动,创造发展之道的根本措施。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核心。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渗透小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阵地。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集合思想、转化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展开,研究成为重点,只要教师要适度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应数学思想方法,随着教师对思想方法的不断渗透,学生必会开阔思路,培养出创新探索的能力。案例五便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找到规律,从而得出结论。以后学生在遇到相似问题时便会想到运用画图的方法寻求答案。
3.4合理表述结论,建构学生数学整体知识框架
西方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的著名观点:“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交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所谓“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是指适合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注重掌握学科的结构,而不是现成的正确答案,必然会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的经验与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结构的重组。同时,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与认识任务,在整体性、全局性的视野下更有利于部分任务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从建构观点出发,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表面上看一堂课使学生建构起对数学知识的框架是很难做到的事,但水滴石穿的道理深入人心,不可否认,一堂课绝对是建构学生知识框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习者在接触一陌生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己知的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一些。要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就像我们读书的目录一样,要让学生感到一目了然。知识是有脉络的体系,教授新知时,若使学生感到凌乱、突兀,就会适得其反,即便学生当时掌握了,但由于不牢靠还会产生混淆、遗忘的现象。案例六仅截取授课内容的一小段,从图2可以看出教师在教授平行四边形时纳入了以前学过的知识,使平行的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三者以图形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归纳总结了所学内容,为学生己有的数学知识体系添砖加瓦,达到了新旧的结合,又防止了三个图形间的混淆,在掌握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为梯形等更多图形的学习作了铺垫。
3.5恰当巩固知识,向生活中简单运用迈进
如果说教师从生活中选择素材创设问题情景是教育走向生活的第一步,那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巩固新知识则是其一个轮回的终点。学习的目的是使人成为社会人,是使受教育者能够运用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起点、过程都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呈现,那结果必将以实践的形式结束。案例七、案例八把知识的巩固与实际相结合,既增添了乐趣,又使学生学得主动。在案例八中学生不但会求圆的周长了,还掌握了测量圆直径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看待周围事物的习惯,如生活中常遇到的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数学。当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后,要求及时用新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也许对于一堂课来讲,时间、空间不允许学生走出教室,那像创设问题情境一样,把从生活中引发的问题情境再重新找回来,模拟生活现场,将新知识运用于其中,效果应当也值得大家期待。这个新的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创造让学生思考,也可以学生自己创造自己思考或同桌创造交换思考,通过这样的师生或生生互动实践,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4结语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只有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才能取得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需要我们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的实践中,正确把握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构建的五项原则,将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策略的具体方法落到实处,并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
★ 教师听课评语意义
★ 教师听课评语
★ 语文听课评语
★ 认识钟表评课稿
★ 小学教师听课评语
【让学生学习亲切的数学论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观摩课学习总结2022-11-19
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2023-04-10
初中数学送教下乡听课心得体会2024-05-03
老师作文难忘的启蒙老师作文600字2022-10-26
《认识钟表》一年级教学反思2022-09-15
老师听课评价评语2022-05-04
一年级《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2024-01-31
文章点评语2022-06-17
教学反思 找规律2023-02-06
课堂听课评价表评语20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