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课改物理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06 12:28:34 物理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十年课改物理教学论文((共19篇))由网友“㳀戚郁郁”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十年课改物理教学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十年课改物理教学论文

篇1:课改十年话计算论文

课改十年话计算论文

众所周知,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是令人终生受益的。许多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引以为豪的就是“计算教学”,中国儿童的运算能力也一直在全球领先。

上世纪,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非常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包括重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技能、训练技巧,运用计算解答应用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从 年我区进入省级课改实验,到今年正好十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计算教学值得深思的现象:以往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如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等,现在很少提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下降了,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而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们经过课堂教学调查研究,发现了目前计算教学的几个误区。

1.过分依赖情境。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10 多分钟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2.算法多样化成了“终极目标”。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一旦少了某种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牵引”。有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这样一来,往往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10~15 分钟。而且算法“多”了以后,没有适时优化。在计算时,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有的甚至于不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3.课堂练习时间少。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片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做习题就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翻来覆去“多样化”,挤占了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标准 版》重新把“运算能力”列为核心概念,赋予运算能力一些新的内涵。《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解读》中明确指出:“运算能力并非一种单一的、孤立的数学能力,而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等的有机整合。在实施运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善于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使运算符合算理,合理简洁。换言之,运算能力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标准2011 版的指引下,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应全面理解“运算能力”,更好地落实计算教学。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们在计算教学的实践中研究的一些对策。

一、从解决问题中“应运而生”———凸显计算的需求

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非常重视对知识的铺垫,一般按照“复习铺垫———出示例题———示范讲解———强化训练”的步骤进行。其最大优点是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起点,注重技能的掌握与形成。其缺点是枯燥、人文性弱,以致于很多学生不了解为什么要计算,为什么一定要用固定的方法计算,对于计算没有好感。

因此,课标实验教材中每一个计算例题都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引入计算的学习,赋予计算以实际意义。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运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要想到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选择什么算法来解决,然后再算出结果。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就是以两个班合乘一条船为情境,通过解决“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的问题,引入23+31、32+39 的计算教学,再从“(1)班、(2)这条船上还能上几人?”引出68-54 的计算教学。

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经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选择数据列式计算———最后解答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计算的需求是来源于生活,计算为生活服务,从而更好地激发学习计算的内驱力。

二、注重直观操作与指导———突出算理的理解

何为算理?顾名思义,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如计算24+35 时,就是根据数的组成进行演算的:24 是2 个十和4 个一组成的,35 是由3 个十和5 个一组成的,所以先把4 个一与5 个一相加得9 个一,再把2 个十与3 个十相加得5 个十,最后把5 个十和9 个一合并得59,这就是算理。

当学生进行了一定量的练习以后,发现了计算的规律:个位数只能与个位数直接相加、十位数只能与十位数直接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最后再把几个得数合并,这是学生感悟算理的过程;最后进行优化计算过程,为了便于计算一般写成竖式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普遍适用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出竖式,再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这就是算法。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是算法的理论依据。

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常常要借助学具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案例: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学生在引出36-8的算式后,教师让学生运用前面学习的不退位减法的基础,自主尝试计算。不一会儿,有学生露出了愁容。

师: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

生:6 减8 不够减……

师:是呀,个位6 减8 不够减,那怎么办呢?我们借助小棒来寻找方法吧!

(师带领学生先摆出36 根小棒,然后想办法拿走8 根,看看还剩多少根。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位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拿的。)

生1:我先拿走6 根,还差2 根,就从3 捆里面拆开1 捆,拿出2 根,这样就剩2捆零8根了

师:你是把8 分成了6 和2,先减6,再从10里面减去2等于8,最后把20和8合起来是28。(板书:36- 8 =28)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2:我是把一捆小棒拆开,和6根单根的放在一起,然后从这里面拿走8 根。

师:噢,你是从这16 根里面拿走8根,还剩8 根,再和2 捆合在一起,就是28。老师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板书:16-8=8 8+20=28)

生3:6 减8 不够,我是拿一捆拆开,从10 根里减去8 根,剩2 根。再和另外的26 根合起来,就是28 根。(板书:10-8=2,2+26=28)

通过小棒操作,学生经历了解决了“个位上不够减”问题的过程,借助直观,数形结合,将口算与学具操作对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落实思维的外化———重视算法的表述

算法是计算的程序和方法,是数学中人为规定的操作方法,主要解决“怎样计算”的问题。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而算法则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方法和规则,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

如教学口算“23+31”时,学生往往会借助笔算的基础,用“2+3=5 ,3+1=4,合起来是54”来表述,听听这位老师是如何引导的:

师:哪里的“2”?哪里的“3”?我不太明白……(作疑惑状)

生:是“23”十位上的2,“31”十位上的3。

师:那怎么表示才能看出是十位的“2”和“3”呢?

生:嗯……应该是20+30=50,3+1=4,50+4=54。

寥寥数语,就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算法,将思维的过程清晰而明朗地展现出来。

四、加强沟通与建模———超越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是计算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要求学生在研究数的基本运算方法的同时,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但叶澜教授认为:“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算法多样化”离不开“算法优化”。在计算教学中,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算法的“多样化”,也要重视算法的“优化”。算法多样化不是“终极目的”。把多种多样的算法呈现出来后,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反思和感悟各种算法,或同意或反驳,在交流中甄别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如何统一?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算法的交流和计算方法的体验上。“算法多样化”是由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看事物的着眼点、思考方式等不同所必然会产生的,而算法交流和算法体验是理解、优化算法的重要基础,学生在交流和体验中逐步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学生才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例如《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学生利用小棒操作后,交流了3 种不同的想法,师相机板书:

①36-6=30 10-2=8 20+8=28

②16-8=8 20+8=28

③10-8=2 2+26=28

师: 虽然3 位同学的想法不太一样,但在操作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生思考中)

师用红笔把算式中的“10、16”圈出来。

师:6 减8 不够减,不管是从10 里减,还是从16 里减,都需要从3 个十里拿出一个十,变成10 个一,再来减去8。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退一当十”。

教师不是一味地让学生交流“你喜欢哪种算法”,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发现共性,完成建模———“退一当十”。

五、沟通口算、估算与笔算的联系———关注计算的策略

课标实验教材非常重视计算策略的选择。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是选择精确计算还是估算?要根据具体要求而定。

课改十年来,我们认识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它为判断计算器、口算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

比如,面对不同的算式,学生有时用计算器计算,有时用精确笔算,结果对不对,特别是积的位数、商的位数,准确不准确,可以先用估算的方法,来确定一下它大致的取值范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来验证计算的结果。同时,在具体情境中估算,有利于学生提高判断、选择的能力,所以估算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有重要作用。

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中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2011 版课标》的推进使用,我们数学教师也要全面、与时俱进地理解、把握计算教学的内涵与作用,不断地在教学中落实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篇2:十年课改的反思

十年课改的反思

从参加工作至今,从教已近,从经验上虽不敢以“老教师”自居,但从教龄上来说,可担“资深”一词了。

从选择师范学校开始,虽不敢说我将多么深爱教育事业,但我确信,扎根教育将是我一生的职业,加之,没有圆滑的处事经验,所以,近二十几年虽在这个职业生涯中有过抱怨牢骚,但从未有过跳槽的想法。因此,从19岁走上讲台的那天起,总是试图做着能在这个三尺讲台上站出自己风采的努力。

当我所在的地方刮起课改的东风时,的确很有跃跃欲试的冲动。虽然,我不是这个职业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我也不曾全面研究过古今中外的教育典籍,仅凭我想干好这份事业的朴素理想,当初次接触到课改的理念时,我真的有过豁然开朗的刹那:教育就是要始终关注学生,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不就是我苦苦探寻的教育的理想境界吗?

于是乎,热心沸腾的我做着诸多的设想与尝试,当我还来不及梳理属于我的想法与做法的时候,“标本”就在眼前了,于是乎,跟着许多先进的示范,我在课改之路上跌跌撞撞地行走了。

一、流行化。

作为最基层的教师,我既没有是否选择改革的决策权,更没有选择哪种模式的自由权,我唯一有的是遵照上级有关部门的执行权。我先后被课改为东楼的导学案式,洋思的先学后教式,杜郎口的课堂超市式……恕我愚笨,我没有时间去寻找他们内在的本质性的先进教学理念,只是疲于学习一套又一套的“先进”模式,而且,我也绝对没有引领“流行”的先知先觉,刚在这个模式中尝试出一点点颇有心得的做法时,一个转身,又换“流行”趋势了,又得急速调整方向,更换“频道”。甚至有过得把以前自认为挺不错的一些做法全盘否定,这是个煎熬的过程,因为每一套自认为不错的做法背后都是我们一年或者几年苦心思考的历程。所以,曾经有那么一个阶段,我站在讲台上感到很恐慌,因为,我不知道到底该跟那股“流行风”。

二、模式化。

我从来不否认我曾经学习过的那些标本课改样式的确各有其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及精髓,因为这毕竟也是诸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的经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学生。可是,当我学习时,由于个人资质不甚聪慧,所以,我常常被模式化。“先学后教”,在课堂上学多长时间,教多长时间,得有严格的限定,超时,就是不合格课堂;“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没有学生主讲的课堂,没有板书问题的课堂就得不断学习,不断改进……

所以,我曾经把语文课上得像数学课,像历史课、像政治课,像知识抢答赛场,像……很多时候,课堂中并没有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内容理解得怎么样,疑惑在哪里,该怎样解决,我们主要的精力在考虑怎样把这个模式套像样

因此,我的课堂看似学生热烈讨论,激烈争辩,精彩展示,当然,这个过程中的确有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收获,可是很多时候,课堂没有创生性的东西,这是最让我遗憾和纠结的,课堂缺少思辨的智慧火花,缺少学生和文本最初碰撞的那颗“火星”,我们的模式化,磨掉了学生“灵性”的闪动,我们的课堂都成了预设的现成的展示秀。

三、指导的无奈化。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很能理解上级教育部门的苦衷,只要是能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良好发展,不惜一切让教师能够尽快适应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信息更替频繁的当今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上级教育部门除了推荐名校之外,似乎很少推荐名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思想,所以,或许,其本心并不想模式化,流行化,可是没有理念指导支撑的样本,岂不就让歪嘴和尚传经传歪了吗?而且,能够系统化地序列化地指导课改方向的、系统细化阐述课改理念的专家少之又少。

除了检查、监督、评比还是检查评比,指令不明确的评比啊,各个学校,各位老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导向不明确的检查啊,你让学校和老师们何去何从啊?当然有评比就得有结果,就得一二三四的排个队,力度大的时候,排名靠后的学校还得表态发言甚至还有人事变动,面对如此严峻的压力,上有政策,下一定得有对策,否则就会很惨的。怎么办?没有明确指导的前提下,那就得做出一些“样子”来好接受检查评比啊!于是啊,这就又模式化、流行化了

就这样摸爬滚打,十几年的教育生涯,我尝试着,改变着,困惑着,思索着:我的职业也可以说是我的事业叫做教育,我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花季少年,是一个个有着独立个性的人。特殊的工作对象决定了我们的工作绝对不能模式化,那么我们的课改是不是可以这样走着。

一、理念指导先行,样本参考在后。

只要从事教育工作,就得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才能站稳这三尺讲台,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才能在三尺讲台上站出教师的个人魅力。那么,每一次先进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尝试学习,不妨先让思想理念先行指导,让学校和教师根据先进的理念,先和自己固有的做法对照,取长补短,先自我摸索调整,再推荐比较先进的标本作为学校和教师学习的参考,或许这样就不那么突兀,不那么让学校和一线教师在面对新做法时手忙脚乱了。

二、允许百花竞放的课改局面。

地域的差异,科目的差异,教师自身性格的差异,学生个性品质的差异……诸多的差异决定课改是应该求同存异的,可以借鉴别人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课堂流程设计,但绝非生搬硬套,千篇 一律,尤其不能一刀切。允许学校和教师根据自己的特色,只要围绕突出学生主体性,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鼓励学校和教师有自己的个性,允许有自己的特色,允许百花竞放的局面,或许这样更有可操作性,更能体现教育的本真特色。

三、评价应有高屋建瓴意识。

没有评价就没有进步,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良好的发展,所以教育教学中评价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上级部门的评价指标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兴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成长进步。某个方面、某堂课可以体现出一个学校或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但一定不是完全,所以,评价观察面应放宽点,评价角度应多点,评价的目光应敏锐点,在关注课堂时是否也应该考虑课堂外,尤其要透过典型能看到普遍,透过现象能看到本质,应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高屋建瓴意识。这样的评价或许会比较客观全面点,这样的评价结果或许更具有指导性,在这样评价的督促指导下,或许课改的路会越走越宽。

当听到甘肃十年课改以失败而告终时,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普通教师,心中可谓五味杂陈,因为我们做过、累过、苦过、喜过、思过,而且我们还得做着、累着、思着,更重要的是还得更好的走着。

我不是教育理论家,我更不是出色的教育实践家,我仅是一名全心全意、踏踏实实想做好我的本职工作的一线教师,在课改的漫漫征程中,我将继续上下求索,只为能在已经选择的三尺讲台上站出我尽力的风采,陪伴一群群花季少年健康快乐地走过他们的青春年华季时少留点遗憾……

篇3:学校十年课改工作汇报材料

学校十年课改工作汇报材料

脚踏实地谋发展,课程改革绽新花

――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十年课改工作汇报

提纲:

一、健全管理机构,保障课程改革有效开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程执行能力。

三、抓实校本教研,优化师生教学行为方式。

四、抓好教育科研,提升教师新课程研究力。

五、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差异发展。

正文

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创建于20,是伴着新课改的脚步成长起来的一所学校。学校秉承“绿色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办学宗旨,以创建“省内一流,川南知名”学校为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全校教职工牢固树立课改意识、认真学习课改新理念、积极投身课改实践,主动推动课改进程。十年来,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以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为课改主阵地,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创新校本教研形式,探索教师梯级团队培养模式,开发校本课程,大胆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制度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初步显现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树立了良好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形象。现就我校课改工作汇报如下:

一、健全管理机构,保障课程改革有效开展。

坚强有力的课改领导机构是开展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首要条件。我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工作中,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教科室、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业务骨干为成员的课改组织机构,并协同学校相关部门负责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的管理、指导、实施和评价工作。形成了“五处九级十四组三十一点”的管理系统,即教导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校长办公室等五个职能处室共同负责课程该改革的规划设计,计划拟定、服务指导;九个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的教学管理工作,十四个教研组长负责本学科教研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教师培养工作,三十一个备课组长负责本学科本年段教材研究及资源收集。

组织管理机构实行分层工作,责任落实。一是管理层,课改领导组组长、副组长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校课改工作管理制度和年度课改工作计划对学校课改工作实施全程管理、监督和指导,并为学校课改工作提供人、财、物、时、信等方面的条件和保障;二是规划层,教科室、教导处在课改领导组的领导下,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学校工作实际,拟定学校课改工作制度、制定学校课改工作规划、落实教师培训计划、策划教学活动等,为学校课改工作规划可行性方案,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范文网 ) 三是执行层,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是具体执行学校课改工作的实施层面,通过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和各学科教师,执行学校课改工作计划要求。学科教师把学校课改规划同教学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学模式、坚持每月撰写课改杂记,及时总结课改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学科教师通过教育科研探索新课程改革途径和方法,在教育科研中实施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

健全的课改组织管理机构和分层管理的课改工作方式,使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目标明确、责任落实,课改工作有序开展,在教学、科研、师训等方面成效显著。形成了“事事有人干,事事能干好,人人有事干,人人乐干事”的氛围。

二、加强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课程执行能力。

新课改呼唤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和一套高标准、多梯级、系列化的教师培训规范和管理制度,有利于推动教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引领者、实践者。我校以“两室一工程六梯队”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1.建里“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名师化发展。为使教师在专业化方面有更高的追求,打造名教师队伍。我校以名师工作室建设为载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程改革能力。在名师工作室建设中,一是制定了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定位、工作目标、条件标准、职责任务、组织保障、考核评定等内容;二是成立了学校名师工作室的组织机构,确定了名师工作室总领衔人及专家顾问团队,为学校名师工作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理论支撑;三是在学校名师工作室的总领下,组建学科名师工作室,目前我校组建了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政史地、艺体学科共11个学科名师工作室,开展学科团队建设工作;四是根据名师工作室成员标准,在梯级教师队伍中遴选出名师工作室学科领衔人、带教成员,制定名师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规划,完善名师工作室基础条件;五是根据名师工作室职责任务开展名师工作室培训学习活动,课例研究、技能训练、自我研修、教材开发、集体备课等一系列课程改革活动;六是依托网络载体,建设学科工作室博客,搭建名师工作室工作的宣传、展示平台,增强名师工作室工作的透明度,形成教师队伍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良性竞争,有效激发教师工作动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促进教师名师化发展。我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发挥校内优质教师资源,在培养优秀教师的同时,成长优秀教师团队,确保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

2.组建“绿青椒工作室”,为青年教师找家。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学校的明天和未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尽量缩短青年教师成长的周期,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才,并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是学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组建“绿青椒工作坊”,是学校继成立“名师工作室”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团队拓展、心理咨询、亲子教育、业务研讨、关爱社会、亲近自然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培养青年教师爱生活、爱工作、爱家人、爱自然的积极情感,老师们可以在这里谈体会、倒苦水、发牢骚、缓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在相互倾诉中获得释放,从而激励青年教师把握学校发展的良好机遇,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将自己的成长同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借助学校宽广的平台,更好的、快速的成长,实现学校“蓝青工程”中提出的“三年站稳站台,五年成优秀,十年成骨干”的目标。

3.实施“蓝青工程”,开展教师结对帮扶工作。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方法欠缺,教育思想有待转变,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的实际,把青年教师与经验丰富,理念先进,教育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结成师徒帮扶对子,通过理论学习、教学指导、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经验总结等活动,以目标任务的形式发挥青年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在“蓝青工程”工作中,学校制定了“蓝青工程”实施方案、师徒工作目标任务、“蓝青工程”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确保“蓝i工程”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通过“蓝青工程”工作,有效地提高了青年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4.抓教师梯级团队建设。通过十年的努力,我校初步形成了“校教坛新秀、校骨干教师、区名教师、市骨干教师、省骨干教师、省教学名师”六个教师梯级团队。每个团队有相应的准入条件、完成的任务目标、具体推进策略和量化的考核标准,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激发教师工作动力,推动教师自我研修、专业发展、主动提高。

“两室一工程六梯队”工作与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工作交互进行、互为补充、互为借鉴,确保了全校教师100%进入相应的研究活动场域,都能体会到学校的关爱和重视。

三、抓实校本教研,优化师生教学行为方式。

课程改革是一场关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深刻革命,伴着新课程一路走来,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教师的发展意味着生存与竞争,持续发展意味着创造和动力,科学发展意味着生命和活力。强化校本培训、扩大对外交流、开展校外学习、组织团队合作,让教师在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培训中,通过创设特色情景,引导教师在活动的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点,在交流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的提高。

1.完善“八个一”研究制度:每天进行一小时阅读,每周听一节同伴随堂课,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设计,每学期上一节教学研讨课,每学期写一份教育科研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每学期命一套高质量的测试题,每年参与或主持一个课题研究。

2.坚持校内外听课学习“三四要求”:校内听课“三个一”,发现一个亮点,指出一点不足,提出一条建议;校外培训“四个一”,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照一张带有会标的照片,做一次交流汇报,把学习所得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有一点变化。

3.备课与教研一体制,推行“四五三九”制度。

精通教材,熟悉教法是实施新课程的基础。开展“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我与学生共同进步”活动,要求教师必须真正认识到教材本身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育人功能。在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具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具有收集、处理、交流使用信息的意识和技巧,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交给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一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突出“四个五”要求。学科教研组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加强教研组建设是纵深推进校本教研活动的有力抓手。我校教研组工作坚持做到“五有”:有制度、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有成效;“五定”:定主题、定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五化”:制度化、经常化、系列化、规范化、常态化,学校对校本教研工作管理做到“五有”:有跟踪、有评比、有奖励、有宣传、有推广。每学期学校都设有专项资金2万元对教研组工作进行团队捆绑式考核奖励,考核内容包括计划制定与实施、常规教研活动开展、自主教研活动的开展、成员的出勤率和参与度,成员完成教学科研(撰写文章、上公开课、课题研究等)的比例、教学成绩以及获奖情况等,强化在教研活动中没有个人,只有集体的思想意识。

二是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活动,推行“三步骤九环节”。我校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坚持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提高备课的质量,提高课堂有效性。为保证集体备课工作的有效实施,学校成立了以年级学科为单位的备课组,每周落实了半天时间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集体备课实行“三步骤九环节”的备课方式,主备人初备,备课组研究讨论联系领导参与检查、考核、评价的方式,保证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同时坚持备课、说课、议课、上课并进,使集体备课真正受到实效。

4.创设研究的平台和机会,出台“四多”政策。多给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多给教师锻炼的机会,多给教师研讨的机会,多给教师展示的机会。“请进来、走出去”,让教师不断接受新思想、新方法。学校先后邀请国家、省、市专家学者20余人次到校讲座,承办市级及以上大型教育教学活动40余次;先后派出400余人次参加省级及以上的培训学习。,学校与成都石室中学结成友好学校,名校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学方法为我校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指导。石室中学王明宪总学监、何建明校长、刘全斌校助以及“成都石室文翁名师工作室”成员到校进行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学校管理专题讲座和同课异构交流;组织我校教师到石室初中听课、观摩集体备课、主题班会等。在丰富的教学交流活动中提升了我校教师课改能力。

通过交流、讨论、切磋、协调、合作,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老师们深刻体会到在研讨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研究的素材,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都带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每一次精心的设计都是一次新的提升,每一次撰写都是一次教学的积累,每一次参与交流都是一次精彩的汇报。

5.示范引领,“教、研、修”一体

一是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充当校本培训的培训者。

二是对青年教师示范课的诊断研讨。组织“三课一赛”活动――骨干教师示范课,一课多讲,青年教师诊断课。落实说课――讲课――学生反馈――评课――反思――再听课――再评课――再反思实践的跟踪环节。

三是在教研组对中青年教师培养中重点抓“四查”、“三批”、“一参加”。“四查”――查教研组工作计划中如何体现学校工作计划的,能否体现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措施;查教研组对中青年教师“一课多讲”、“示范诊断研讨课”的讲评记录;查教研组在校本培训、学校讲座、进修学习、研讨座谈中青年教师的发言记录;查中青年教师对学生考核、考试反馈、分析写实。“三批”――学校领导对中青年教师备课记实、教案进行批语;学校领导对中青年教师学习心得、案例反思进行批语;学校领导对教研组活动进行批语。“一参加”――学校领导分工参加每周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并对有创造性的教研活动在全校进行推荐交流。

6.建立“零时空”培训模式

为了拓展教师培训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校给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无线网络和有限网络做到了全覆盖。培训中我们做到“三结合两模式”。

“三个结合”原则:把网络的开放和网络功能的多样性相结合;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和培训目标的统一性相结合;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培训管理的科学性相结合。

“两种模式”――单向静态式培训和双向互动式培训模式。网上培训是集中培训的延伸,又不是集中培训的简单迁移。“柳暗花明”――集中培训后交流学习中的问题与困惑的集散地,协同攻关,相互解答疑问与困惑;“回音壁”――小组实践后的交流平台,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实践活动后的反思等。

7.练就“两功”。一是“基本功”,抓三字两化(话),通过个人学习、集中培训、达标过关、技能比赛等形式粗提高,每学期,学校党支部、工会、教科室、教导处等通力协作,开展教师基本功技能竞赛。二是“内功”,通过实施“富脑工程”,丰富教师文化底蕴,订报刊、写读书笔记,开展读名著、讲名著、用名著的读书活动,引领教师在求索中收获思想、调整心态、提升教师理论和专业水平,提升教师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实践能力培训的专项培训,使教师练就“内功”。

四、抓好教育科研,提升教师新课程研究力

新课程改革既要有理论支撑,又要有实践平台,大力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新课研究力的重要途径,建校十年来,我们坚持以教育科研为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市、区、校级课题研究,认真做好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1.坚持以问题为课题,建立科研网络。学校倡导教师以实际问题为课题,以解决问题为研究目的,要求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构建了“问题―计划―行动―反思―再行动”的研究模式,形成了以协研国家级子课题为引领,主研市级课题为龙头,区级、校级微型课题研究为基础的科研网络。至目前为止,学校已结题的国家级子课题1个,市级课题6个,正在进行研究的国家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2个,区级课题3个。课题研究工作提高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在反思中总结,在建构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课题研究是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并把自己的感悟、经验、成果以文本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积累分析,总结提炼,从而建构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与模式。

十年来,我校坚持抓好教育科研工作,教育科研成效显著。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类知识、艺术等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我校教师撰写的420余篇课改经验论文分别荣获国家、省、市、区奖励;中学数学、英语三位教师获国家级说课和技能竞赛奖,小学数学、美术,中学政治、化学、地理、物理等学科7位教师获省级竞赛奖,中学生物、小学科学等2位教师获得省创新实验奖。中小学各学科参加市、区优质课、说课、教学技能竞赛获得优异成绩,40余位教师获奖。中学英语市级课题《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提高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水平》、中小学体育市级课题《体育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安全自救和应急避险能力研究》、小学数学市级课题《小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策略研究》、中学语文《在强化古代诗歌的诵读中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研究》分别荣获自贡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二、三等奖。

五、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差异发展。

新课程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倡导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此,我校在义务教育新课程建设工作中,坚持贯彻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秉着“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思路,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一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各年级根据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为保障课程计划的规范实施,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规定》、《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生学习常规制度》、《蜀光绿盛实验学校推荐素质教育的意见》等,以完善的制度来保障课程计划的规范实施。在教师配备方面,实行专业对口、竞聘上岗,文化基础知识学科、艺术专业学科都配备专职任课教师执教。对教师实行职业道德、教学业绩、科研能力的考核,最大限度规范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个性特长。

二是积极探索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突出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在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本着“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工作思路,努力创造条件,开发和丰富校本课程,让学生“动”起来,学习“活”起来。学校打破行政班级制,实行“走班制”,将校本课程的选课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走班制”的实施,实现了“四大变革”:

课程设置大变革。学校在完成课标基础课程外,利用和开发资源,开设校本课程,特别是音、体、美、科学等实验教学课程拓展变化最大。学校现阶段走班制课程主要有7类:基础学科拓展类、科普类、艺体类、语言类、书画类、棋牌类、人文类,学生从8门课到31门课,拓展了课程内容。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尊重学生个性,实现学生差异化发展。

班级概念大延伸。一至六年级各有每周五下午为走班,重新组合成了54个教学班。七、八年级每周二、五下午1、2节课走班,选修内容包括棋类、球类、田径、舞蹈、合唱、演讲、鼓乐、武术、纸艺、十字绣、小记者、盐都文化、摄影、电脑动漫制作等项目,完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兴趣、特长重新组合。“走班制”的实施,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半径,有益于学生情感的发展、协作能力的增强。

活动内容大拓展。我校依托师资和设备条件,创造性地开发了“读书节、学科节、艺术节、体育节”及主题月活动,每个学月的主题活动,已成为学生的期待和向往。结合阳光体育锻炼1小时活动,学校还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课间、下午课前等时间,按年级开展不同类别的体育锻炼,如一年级的踢毽子、二年级的短绳、三年级的乒乓球、四年级的羽毛球、五年级长绳,六年级体能素质训练,七年级武术操,八年级、九年级素质练习等项目的活动。

教师能力大提升。选修课程的设置,挑战了学校管理者的胆识和气魄,锻炼了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选编教材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拓展了教师的知识视野,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教师们编写校本教材有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小学国学经典诵读6册,小学数学思维训练6册,盐都文化等,校本课程有效地推动了新课程改革。

这些课程和活动,即充分发挥了学校场馆和器材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特长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组队参加“四川省航模锦标赛”获得团体冠军,中小学男女篮球和足球参加全市比赛对此获得前三名,近年合唱等多项艺术类比赛获得省市一二等奖,近三年参加四川省艺术人才大赛400余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20学校学校派出9人参加全国首届环保发明大赛,4人获得一等奖,4人获得二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占全国197获奖人数的4.6%。在国家“阳光宝贝”摄影比赛中,我校摄影组衣服作品获得优秀奖,并于3月底到北京参加颁奖活动,在自贡市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三个项目获得市一等奖。

回顾课改十年,我们有付出有收获。学校先后创建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程实验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全国消防教育示范学校、省校风示范学校、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省平安示范学校、省绿色学校、省卫生单位、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自贡市新发展学校、自贡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市的常规管理优秀级学校、市最佳文明单位、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先进单位、市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等。优异的办学业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四川教育》、《教育导报》、《自贡日报》、自贡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的办学特色。

回顾课改十年,我们也有失败和教训。新的教学行为方式还没有完全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个体发展参差不齐,名优教师层级、级别和数量不够,薄弱教师依然存在;校本教材开发不够系统,还没有投入普遍的应用;学生的学习习惯、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教师的课程资源能力和第二课堂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展望未来,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继续努力探索、大胆创新、形成我校特色,促进素质教育的扎实推进,切实践行学校“绿色教育,和谐发展”理念,实现“省内一流,川南知名”的办学目标。

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二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篇4:课改十年发言稿内容

有关课改十年发言稿内容

崔峦老师主题报告:课改十年话课改

一、成

绩与进步。

首先,指导我们的理念是正确的。就是指导我们制订课标的四个理念。 第二,我们语文教学的内容更丰富了。

第三,我们语文教学有进步,局部来说有提高。我们的教学观,我们的学生观,我们的教学行为都在发生变化。在这十年间,我们在识字、阅读、作文等方面都涌现了很多好的经验。儿童阅读在健康发展。

当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最好时机之一。

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声明,这很多问题是历史以来就存在的。 新的问题主要有:

有的时候我们的教学目标迷失。教学目标的意识还不够强。上一篇课文,我们朝哪个方向去?

1. 教学内容还不够确定。这是我们语文课程的短板。天生的弱点。和理科相比,我们的教学内容不确定。一篇课文信息量很多,知识点很多,我们教语文就是教课文,教课文就是教课文内容,这样实效性不高。

2. 我们的老师还过于强势。我们为学生的学着想还不够。我们还没有“让学”。让学生自己学,自主学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今天四位老师的课也是如此。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打开。昨天温儒敏教授说:看我们的`课,表演成份还比较多,不够自然。教师的语言不够亲切。他甚至说:我们有的课,形式大于内容。在这一块上,我们真不如国外,不如港澳台老师的课。他们教的跟我们真不一样。上个月在广州,台湾的苏兰教师已经是癌症晚期了,就是这样,她还来传经送宝,更让我感动的是:她的眼里还有每一个的孩子,她的课的追求,就是对孩子发展的追求。她说,一堂课,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朗读的机会。一节课,有三十多个孩子发言了。快下课了,她问:这一节课,还有哪一位同学还没有发言的机会?六个小孩子举起了手。她请这六位孩子来到台前,一个接一个把文章读了一遍,苏老师一个一个指导,问每个孩子,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有一个孩子谈得非常到位。我们平时的教学,眼里总是只有那几个孩子,总是关注了少数,冷落了大多数。我们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学,就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学懂,学会到会学。我们的老师,是为学生服务,是为每个学生服务,这才叫以学生发展为本。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关注每个孩子的教育,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要向丁有宽老师学习,偏爱差生。

3. 归结到一点,我有一个最大的遗憾,我们课改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但现在不

但没有减轻,反而有加重的趋势。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我们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我们师生的幸福指数还不高。

篇5:课改十年总结材料-工作总结

课改十年总结材料-工作总结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这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给学校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兴安二小在全面落实国家、地方两级课程的前提下,深入研究本地区、本校的教育资源,根据本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发展需要,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十年的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给学校的各项工作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发德育课程,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初,为了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校形成了“以校为本,全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工作思路。20XX年启动了“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的科研课题,形成了“一主两翼”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即:以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体,以“亲子社会实践、自主社会实践”为两翼,达到了校内外结合,课内外并举,融会贯通,整体优化的格局。

“小马过河自主社会实践活动”是此课题最具本校特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得到了提高和锻炼。这一活动是挖掘各学科教材,把那些最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证明的,最适合渗透德育的内容选择出来,融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设计成不同的主题,编辑成册,命名为《小马过河》。“小马过河”因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而得名,寓意在于提示学生:“不论什么事,自己不去试一试是不行的”。手册分寒暑假两版,共12册,每册由5―6个主题活动组成,供学生寒暑假自主实践时使用。所谓自主,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寒暑假学生多是独自在家,既无教师的现场指导,也无家长的在场帮助,只能独自去完成。其二是学生对活动主题具有选择权,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完成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活动。寒暑假学生的时间绝大部分是离开教师和家长而自己支配的,最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打破传统的看管式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因此,在实施中我们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淡化作业意识,按照《小马过河》的提示,完成自己喜欢的主题。例如二年级寒假版《小马过河》中有一个“缝口袋”的栏目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去亲自动手,讲起当时的情景,他们总是喜上眉梢。

再比如:三年级暑假版“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这一主题中设计了四项内容。第一个栏目“唱一首文明歌”中要完成的内容是:你最喜欢唱的一首文明歌曲是什么;你能说出几个音乐家的名字,请写下来;如果你还不会唱,那就学一首吧。在这里,不但涉及了音乐知识,实践中也锻炼了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二个栏目“画一幅文明画”中是这样要求的:假期在户外活动时,你一定见过很多文明行为,比如:路人把食品袋主动扔入垃圾箱等,请把你看到的画下来。这里,不但告诉学生要保护环境卫生,也是对美术学科知识的补充与巩固。第三个栏目“种一朵文明花”中说的是:文明之花处处开,把它请到家中来,用你勤劳的小手种下一棵文明之花;选择一种你想埋下花种亲手把它种在花盆里;培土、施肥、浇水,仔细观察,记下它的生长过程;看到亲手栽种的花儿开放了,你最想说点什么?可以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在这里,既涉及到了科学、综合实践学科的知识,也涉及到了语文学科的观察日记。而这些又都是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中完成的。第四个栏目“做一个文明人”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是一个文明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从我介绍的这一个主题,大家就可以感觉得到,学生们在完成主题活动时,不但巩固强化了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活动的整个过程贯穿了学生的唱、画、读、写、观察、动手实践等,而且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教育,更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办事,促进了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

如今,“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的课题早已在自治区结题。可以说,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二、开发蒙元文化课程,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主题,它与新课程改革相继提出,教育部已经把每年的九月作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可见这一主题的重要地位。为切实落实主题教育,我校从开发文化课程入手,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感染、熏陶及潜移默化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教育效果。从20XX年9月份起,我校就把“学习蒙元文化”确定为校本课的主题,确定这一主题主要基于两点考虑。

第一,蒙元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我们的家乡乌兰浩特是蒙古族地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蒙元文化资源。开设“学习蒙元文化课”的宗旨是让学生从小学习、了解和弘扬家乡蒙古族文化、红色文化、科尔沁文化,从而升华民族热情,培育民族精神。我们把“蒙元文化”列入课表,设专职教师授课。先后自编了四册教材,供不同年级使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家乡的地理、人口,蒙古族的语言、文字;了解了蒙古族的服饰、风俗习惯;体会到了蒙古族舞蹈、乐器演奏等艺术形式的魅力;走近了成吉思汗,忽必烈、关汉卿、王昭君、乌兰夫、巴拉根仓、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各类历史人物。经多方协调把中蒙药厂、蒙医院、罕山公园、蒙元饮食城、乌兰夫纪念馆、蒙古族小学等作为我校学生学习蒙元文化的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访问,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蒙元文化的博大精深。

“蒙元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种子,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开发经典诵读课程,陶冶学生情操。

经典是我国五千年文化艺术的瑰宝,为了让学生从小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同时,增加课外阅读量,我校校本课程编写组于编写了校本课程读本《小雨沙沙》。去年,我们又把这套教材进行了改编,改编后的《小雨沙沙》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经典性:这是这套读本最基本的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无论是诗、词、曲,还是美文,都是经典之作,每首诗词几乎都包含了流传几千年来的名家名句,如《别董大》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我们希望用诗心去激荡童心,用经典去叩启学生的阅读之门。

序列性:读本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的阅读能力不等有计划地安排了诵读的内容,努力让学生读到对他们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的经典之作。如:低年级除了经典诗词外,还安排了“晨读对韵”,中年级开始增加了“成语熟语歌”,高年级有了《陋室铭》《劝学》等文质兼美的古文。

原创性:这套读本从选择内容、打字、排版、校对,直至最后成稿,均由我校教师独立完成。

趣味性:教材中的诗、词、曲、名言、谚语、对联等内容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早读的教室里、放学后的校园里、晚饭后的家里,孩子们都要读上几句、背上两首,我校学生人人熟读成诵。里边的内容也是各年级语文学科学期末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

实用性:我校完成小学学业的孩子们,毕业的时候,仅这套校本教材就让他们已经积累了课本以外的200首诗、80首词、20首曲,名言、谚语、对联各150条。这厚重的积淀,必将对孩子们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许,不是百分这百的孩子都能完全背诵得下来,也许背诵过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忘掉一部分。但我们相信:细雨洒落大地,短暂的润泽之后,可能没留下什么痕迹,然而当嫩嫩的芽儿从黑色的泥土里冒出来的时候,我们会记起雨的光临。这也正是我们把这套校本课程取名为《小雨沙沙》的真正含义。

近十年的使用,我们发现,这套校本课程读本让学生丰厚了底蕴,并带动了更广泛的阅读;让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世界优秀文化,陶冶了学生情操,净化了学生心灵。

四、开发写字课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也是巩固识字教学、培养学生正确书写规范汉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开展好汉字书写教育,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多年来我校一直十分重视规范师生的语言文字工作,所以先后被评为盟级、区级、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如今,“读经典书、说标准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已成为我校鲜明的主题文化,丰富了“让生命因学习而精彩”这一校训的内涵。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不断地开发着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6:小学课改教学论文

小学课改教学论文

摘要:

伴随着小学体育新课改的浪潮,陈旧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观俨然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笔者通过把新课改标准要求与体育教学实践体会相结合,提出了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为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革新提供了优异参考。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小学新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课教学中得到进一步肯定,同时也给小学体育教学思想提出了挑战,促进了旧的体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更新,如何改进体育教学方法使其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为当前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成为新课改潮流下的必然趋势,笔者试图通过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与体育教学实践的体会结合,探究新课改下小学体育的教学方法,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革新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更新教学观念

新的课程标准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培养小学生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课程总体目标。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顺应时代的需求,更新教学观念,改变过去教什么学什么的教学模式,从那种已经被先进的教学理念所淘汰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树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到体育教学与活动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确保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融入到教学中,教师要当好“导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主动参与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并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锻炼,尝试新的体育项目,唤起其学习的需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养成勤于锻炼好习惯。同时,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挥教师新课改教学中重要的“从属”作用。

二、小学体育创新的教学方法

(一)依据儿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法

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内容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以有利于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灵活动用组织方法,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情景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或气氛,以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其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可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生疑的动机,发展创造性思维。情境的设计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特点,教学的组织形式、场景设置应以游戏、竞赛为主,使学生学得轻松,并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增进健康。整个课堂教学可以以音乐、舞蹈等为背景,让学生乐意按要求去完成一些项目或动作技术。例如,在“跳箱”一课中,大部分学生一看到箱就害怕,对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欣赏中国体操运动健儿在赛场上的精彩镜头,并惊叹于他们顽强的精神、娴熟的动作和优美的身姿。由此,通过美的形象和语言触及儿童的情感,把学生带人情境,使之对看似困难的动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使他们不仅能从体育的角度,更能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并努力去掌握,做到寓美于教,寓教于乐,使知识的传授与情感的滋润浑然一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逐步走进校门,进入了课堂。们要改革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陈旧式的教学手段,大胆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实践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动作的重点、难点都要由教师反复示范,一堂课要重复很多次,既浪费时间,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很好的弥补的这一缺陷,它将图像、声音和文字有效的结合起来,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如,在乒乓球的授课中,由于许多关键性动作迅速、连贯,他们很难看得清楚,分解教学又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收不到好的效果。而多媒体课件就很好的解决的这个难点,通过慢放、反复播放,结合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观、主动、立体的掌握动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小学体育新课改给小学体育教师带来了展示智慧、才能机会,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教法应用于体育教学,开拓了体育教学的新思路,为小学体育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篇7:关于教学的课改心得论文

我曾认为自己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成绩也很不错,还

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应该算一个比较优秀的教师了吧,而且还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稳扎稳打

、踏踏实实地继续沿着自己很熟悉的方向走下去,迟早会变得优秀的。可谁曾想,正在我夜以

继日地为自己既有的教学经验添砖加瓦的时候,却遇到了基础教育改革。它使我在短短的一年

之中就像被一阵飓风吹过一样,彻底改变了以前的观点。当我从报刊上看到课改这个话题时,

我对它并不以为然,以为这不过又是一次教学改良运动罢了,大家热闹一段时间就过去了。但

是,我很快便觉察到这次课改好像有点不同往次,报纸上对课改的宣传力度越来越大,市、县

教育部门也组织了各种规模、各种类型的培训。但我和大多数教师一样,一时之间还是很难转

过弯来,因为我们发现,课改对教师有太多的挑战:首先是观念、思想的挑战。课改要求在教

学中打破统一的东西,包括统一的教科书、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解读方式、统一的练习、

统一的考试、统一的答案等等,它要求在注重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孩子们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

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努力形成他们多姿多彩的个性。这些都是我们以前不太注重的。其次是

对旧的教学习惯的挑战,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对许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早已习惯了,而且

还对此自鸣得意,因为它们都是我们所驾转就熟的,且简便易行、容易操作。还有就是对我们

自身文化积淀和自身学养的挑战,因为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新课程

丰富的人文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之中关键就在教师自身的文化积淀和自身学养。以上的这些其实还不是课改对我们的全部

挑战,但它们却足以让我们这些已有多年教学经历的人大叫其苦了。因为它意味着我再也不能

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安于现状、自得其乐了,它意味着需要我从思想到行为一切从头开始,这不

是一件令人大伤脑筋的事吗?因此,在培训中我产生了一些消极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了。随着

对课改认识的加深,我越来越体会到这次像飓风一样的从上到下的教育改革竟然不是我想象的

那么简单,它和以往的那些教学改良真的完全不同,它触及到了每一个和它有关的人,使你不

理它还真不行,我这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了。而且更具挑战性的是

,学校竟安排我起草学校参与课改实验的实施方案,因为我校是全省参加课改实验的学校之一

。当时接受任务时,我确实矛盾了很久,因为连我自己的思想都不通,还能去搞什么实施方案

呢?可学校布置的任务是不能推辞的,于是我也只好接受了任务。

篇8:关于教学的课改心得论文

一、转变自身角色,跟上老教师步伐首先,多向其他教师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

仅要学习老教师对知识的处理和课堂的设计,更要学习他们的教育机智和人格魅力。学生对老

师的印象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果,他们更喜欢有人格魅力和知识渊博的老师。这就需要教师的

辛苦付出,因为业精于勤,有了付出才有可能有收获。其次,教师要在上课前一定要对本专业

的知识了解得更多更深,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先要将自己打造成一条常流不息的小河。最后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要透彻,讲解要生动,上课的形式要多样化,语言表达要风趣幽默,

还要善于创设各种情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事半功倍之效。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

讲指的是教师的“精讲”,做到内容精选、语言精练、简明扼要、提纲挈领、避免繁琐,达到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效果。切忌讲解的过多,造成一言堂,满堂灌,陷入注入式教学的泥潭

其次,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

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新课程倡导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其

身心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并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以

平等的心态去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

学活动。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因此,在新课程下,要求老师主动积极地进行教育

教学研究,从教书匠转变为学习者、探索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教师应使课堂教学多样化

,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情境,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习过程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和学习需求,与学生共同承担学习的责任,切实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多种方

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发展。

最后,我们要保持一种锐意改革的勇气。新课改实施这么多年来,并不是所有学校所有教

师都敢用新课改模式。这主要是许多教师放不下原有的程式化的教学方法与理念,总怕放手发

动学生,学生不会学怎么办;总怕让学生自主学习,上台展示,学生的分数考不出来怎么办。

但是,看着使用新课改模式的老教师把课堂设计的妙趣横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讨论交

流、思想的碰撞中解决问题、发展能力,并且一次次的考试也证明了新课改学生取得好成绩,

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我们的学生,习惯了老师挽扶着走,他们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当我们让

他们从小就练着自己走时,他们会更加懂得靠自己的力量与智慧去解决问题。所以,作为一名

新教师,要敢于迈出新课改的步代,并且保持这种锐意进取的精神。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之间的相

互交流、沟通、启发和补充。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 ”,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

的合作伙伴,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交流、思考、对话,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

惧感,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那么,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积极思考学生可

能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

已有的经验和具体体验,这对新概念的形成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将起到重要作用。

篇9:关于教学的课改心得论文

首先,以兴趣去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和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

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我们不妨从一首歌曲中有关物理现象的歌词出发,从一句存有物理知

识的诗词的分析中入手,从有趣的小实验或者出人意料的情景开始等,用这些学生普遍感兴趣

的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出由“物”到“理”的分析,深入浅出地展开教学,更容易引了

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兴致。比如,让班上两个力气大的男同学站出来,这时对学生们说,老师可

以一只手拉赢这两位同学,你们信不信?在学生半信半疑的目光中让两个力气大的男同学使劲

儿拉一根绳子教师则在中间一拉。学生看到老师取巧的方法,开心地笑了,同时也勾起了好奇

心,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拉动两位“重量级”的同学。此时,教师就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

开始与学生一起探索力的分解的问题。

其次,让问题作引导。“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的引导,关键在于

让学生发现问题,因为,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才引发研究与思考,

问题的发现者最好是学生本人。

最后,以合作、交流和探究去解决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差较大,但他们各有其长,有

的长于思维,有的想象丰富,有的擅长动笔,有的长于管理。而小组合作式学习在物理课堂上

的应用,能很好地起到互补互利,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作用。有时,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

题还可以与其他小组交流讨论,只要有一个学生解决了问题,那么他就可以充当小老师帮助其

他的同学,这相当于个别辅导学习,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增加了他们的成功感。

篇10:关于教学的课改心得论文

1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联系在一起,激发其理解抽象与具体关系的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数学。老师作为教育实施者要帮助学生在数学情境学习中,掌握学习主动权,在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快乐、满足、自信的情绪,从而高效地增强学习兴趣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在课堂后,教师可以创设教学大课堂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统计”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把统计班内人数、学生刊物数量及参加运动会各项比赛人数情况交给学生去统计,而老师在一旁指引。这些广泛而是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乐此不疲,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本身的魅力。

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更加符合小学教学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能更加轻松、活跃并高效地学习数学。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并非让数学课脱离情境,远离儿童生活,而是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更好地吸收知识,更高效的学习。

2 培养学生数学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往往与合作分不开,教师机智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举个实例,笔者是在一所农村小学工作,学校隔壁就是农场,六年级,刚认识了圆锥体,在不影响农民劳作的情况下,我会把学生分组,分别带领,前去“帮农民伯伯”算算那一堆小麦的体积约多少立方?表面积大概多少平方?今年能买多少钱?能磨多少面粉?同学们兴致勃勃,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计算,有人想出不同计算方法等等,回到教室,各小组派代表分别汇报改组的计算结果,然后比较,更正,验算。一节本该在黑板上演算的枯燥内容,就这样在同学们本身的测量中圆满完成,我也轻松,学生也情趣盎然。

3 小学生学不好数学应用题的原因及策略

3.1 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应用题一般文字较长,涉及生活常识广泛,科技术语多,有些概念和它的背景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生疏的,模糊的,神秘的,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感受实际问题的亲身经历,缺少生活实践,对数学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不深刻,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小学六年级期末考试有这样一道应用题:“李林家投保了“家庭财产保险金”,保险金额为10元,保险期限三年,按年利率0.5%计算,共需缴纳保险费多少元?”几乎难住了所有的学生。

3.2 阅读能力差,不能准确理解应用题题意。解应用题,首先要在阅读材料、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在利用数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数学结论,然后把数学结论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由于小学儿童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差,缺乏实际生活经验,思维形式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对有些概念容易模糊,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术语。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例如“除”和“除以”,应用题中的“相向运动"和“同向运动”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数学术语,否则儿童就很难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以至于不会解决问题。

课改心得论文

篇11:关于教学的课改心得论文

1. 先学注重巧引导。教师根据目标,确立自学的方法指导,展示其中某个小组学习活动,让组长掌握一定的组内学习方法,通过这些措施来保证自学的效果。

2.后学注重兵教兵。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使合作探究重效果,提升质量。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情,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发言等形式来解决先学中出现的问题,由此实现兵教兵。

3.分层训练不搞一刀切。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安排好训练内容,增强针对性,既不放松要求也要使学生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中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4.时时刻刻关注学困生。在学困生自学过程中小组内成立帮扶对子,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困难,及时地加以解决,减少学生的挫折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5.做好课改实验本地化工作,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现在我校语文课改七年级探索洋思流程课堂模式,八年级遵循洋思框架,以形成个性课堂,特色教学模式为主,例如课前细化预习内容,布置明确学习任务。课后采用灵活的检查方式,确保学生自学的效果。当堂训练,改变由教师包办的方法,适当引入学生互评机制。

6.目前,七、八年级的语文按照计划、进度有序有效的进行着,通过期末全市统考卷面分析,与上学期对比,成绩呈稳步上升趋势。

篇12:语文教学如何适应课改论文

语文教学如何适应课改论文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如何适应课改,对于稳步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极为重要与关键。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认真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着力优化教学体系,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等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新课改;思考

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之一。当前,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良性互动,已经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实施课程改革,最为根本和最为主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改革。因此,初中语文课程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必然就成为了其中的重头戏和关键内容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努力实现新的突破,争取有新的作为。那么,如何使初中语文教学适应课改的要求呢?笔者结合实际,认真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措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初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同志曾经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主要是把学习的方式方法教给学生。实际上,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往往是单纯的自己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采用了“一刀切”、“齐步走”等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依然固守着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

一般而言,教师都是照本宣科,客观分析和使用教材,不仅使自己成为了教材的奴隶和机器,而且根本没有艺术性可言,更别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

教师的这重貌似对学生比较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学生身心、潜力和发展的极大压抑与摧残,也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可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已经势在必行了。在新的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逐渐使自己成长为专家型、研究型和实用型的教师。不仅要能教会教,而且还要精通专业知识和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要认清时代赋予的职责和重任,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积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善于总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体会,并逐步把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进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初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改的客观需要。转变教学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逐步探索形成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也必然成为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要任务。但是,由于受到过去传统老汉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制约,人们往往过分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发现、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成为了单纯的被动学习的过程。这样,极大地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可见,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就是为了使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但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强调了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学习。要切实改变教学方式和状态,就必须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现、分析、探究、创新等能力凸显出来,使教学活动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此外,我们必须要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由此可见,思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过去,在传统落后的教育模式下,初中语文教学一般采用了“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教师不松手,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章等,全部都是老师说了算。对于学生而言,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严重地束缚和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当前,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敢于和善于打破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真正让初中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理解、质疑、思考和创新的舞台。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初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改的必然趋势。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强调师生交往,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与学生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实际上就是一种交往。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置疑、调查、分析与探究,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的时候,也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如何把交流把握好,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想法、个性等等细节,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性。

此外,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要积极创设能够合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环境和氛围,不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初中语文知识的能力,使所以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达到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的目的。

四、着力优化教学体系

着力优化教学体系,是初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改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实施教学和反馈体系。实际上,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一般都包括实施教学和反馈体系两个方面,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但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针对这两个方面的不同要求,我们应当遵循分层教学的原则,不能搞平均主义。我们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课堂结构,运用不同教学情景,进而使得全体学生都有动力,不断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创新精神,进而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也才能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此外,我们必须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过去,升学率高低成为了应试教育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分数则成为了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很多老师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平常上课时,不会顾及到各个学生的思想,像是在和一个人说话,要基于教学的交流,达到对学生成长的根本关心。

这样,考试必然成了教师的指挥

棒,学生存在的价值就是考试分数。如此一来,大大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中,我们必须要彻底摒弃过去以考试和分数的不良做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达到最优化。

五、发挥学生创造思维

发挥学生创造思维,是初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改的现实需要。初中语文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的反映。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成为一种满足自身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创设一切有利条件,帮助学生动眼看、动脑想、动笔写,不断提高他们探索创新的能力。

比如,经常布置一些新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充分地动手、笔,可以让初中学生写日记,观察身边事物,既可以懂得学生心理,又可以培养以上能力。

此外,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精心设计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与模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来,进而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终目的。我们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认真把学习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和动手等,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还学生一个真实的自我,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随时把握学生的情况,合理进行引导,使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结束语

总之,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不仅时间紧迫,而且任务繁重,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要使初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真正做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生动语言实践,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充分给予学生自己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卫红,高质量高水平实施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究[J],教学与研究,(03).

[2]钱广荣,初中语文课改革课需要理顺的几个关系[J],教育研究,(01).

[3]杨光,对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及其实施探讨[J],教育导刊,(05).

篇13:刍议课改论文

刍议课改论文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数学作为儿童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课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也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课程改革对学优生来讲,是给了他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发展能力的空间;但对学困生而言,他们却在获得发展自由度的同时无所适从。老师上课的节奏加快了,作业量减少了,专课专用,不能利用其它课给自己开小灶了……种种措施,使他们感到既开心、又担心。如何在课改的同时,关心学困生,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困生的内在潜能与克服学困生的厌学情绪,调动这些学困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辛工作。学生产生“厌学”因素是多方面的:

第一,多年来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家长的思想,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得不到和谐发展,特别对学习态度、习惯不好的学生,一但出现知识的漏洞,又没有及时弥补,学生在学习上将是越来越吃力。

第二,教师为了使学生“见多识广”和“熟能生巧”布置大量的作业习题,使学困生喘不过气来,造成学困生学习负担过重,最终导致“熟能生厌”。教师教育思想的陈旧,喜欢好学生,厌弃差生,造成一些学生和教师的抵触情绪,自暴自弃,教师也对其放任自流。

第三,父母教育的不谐调,造成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得不到一致的意见,在校又亏不到集体的温暖,终日惶惶不安,使这些孩子的思想品德滑波,学习成绩日趋下降。江河在课改的同时,帮助这些学困生提高学习成效,我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兴趣的前提

爱是教育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善于用夸奖的语言、亲切的微笑、友好的鼓励对年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平时应与学困生多接触、多谈心、了解他们的有、怒、哀、乐。兰他们遇到困难时伸出帮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当他们生病时伸出关怀之手.体贴他们的疾苦;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伸出援助之手,拉他们重新走入正常“轨道”;少一些责骂,多一些宽容。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教师那颗滚烫的爱心在温暖着他、关怀着他,尽管在他们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在我们心中不能存有“差生”这个名词。当师生间在情感上达到了心相通、情相融时,便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亲其师,信其道”。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在学生中产生移情效应,信任效应和感染效应,使学困生学习数学有了兴趣。

爱是人类情感的交流,而情感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上去要进行认知性的学习,也要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若能苦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最初发生的快息引询热情而紧张的思考,学生就会自然的产生兴趣,并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成绩。

二、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是激发兴趣的保证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经验知识,特别是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去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向,所以作为活动的动机是不可缺少的。而学困生他们往往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为和真实动机,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诱导,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1、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与应用

教师在讲授知识之前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与应用,是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激发他们学习的外部动机,我首先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买东西要算账,走路要选择最近的路,看地图要估算两地的距离,银行存款要算利息,看天气预报要懂得“降水标率”是什么意思。在教学“长、正方形面积”时,教师一方面讲清楚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还讲清楚它地实际中主应用广泛。如红狮队在体育中心比赛用的足球场地占地多少平方米?若你家装修房屋用多少块砖铺地才不会造成浪费?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感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有用性。这样一来,学困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数学只是枯燥无味的数字排列,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2、创设情景,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

学困生其兴趣范围是较狭窄、单一的,从兴趣的内容是看,学困生的物质兴起占主导地位,而对抽象的文字材料不感兴趣。为此:

(1)选用他们喜爱的动画片人物或卡通形象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可以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克服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尽快的进入到课堂氛围中来。

(2)在导入新课时,提出与要学知识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也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3、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来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应遵循学困生的感知特点、记忆特点的规律,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注意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具、多媒体计算机的作用,刺激他们的各种感官,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注意语言准确、明了、尽量符合各类学生的接受水平,注意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愉悦感。还应注意教学中的实践性和启发性,使学困生的手、眼、脑、口、耳都参与教学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和学习方法。

4、采用竞赛的方式来激发兴趣

学困生虽然能力较差,但是他们也和正常学生一样,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他们也同样需要家人、教师和同学的认可,赞扬和信任,为此在教学中采用竞赛的形式,也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之一。如在课堂上经常开展一些口算比赛、计算比赛、改错比赛。对于获胜者给予表扬,对于失败者给予鼓励。但要注意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比赛要分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机会,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起更强的信心。

三、有针对性地分级教学是激发兴趣的关键

分组教学是根据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的理论而采取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缺陷、生理缺陷、智商水平和学习上的表现,并根据教材内容和难易程度将学生组织在一起,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原则就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他自己该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1、同步分组――阶梯式教学

所谓同步分组――阶梯式教学,就是在教授知识时,集体授课,将学生接接受能力不同分成强、中、弱三档,即平时我们所讲的A档、B档、C档。分档的目的不在于区分学生的“档次”,而在于不同的要求,对A档生讲得深,要求高;对B档生要讲得适中,尽可能掌握;对C档生讲得细,不厌其烦,能掌握多少就掌握多少。

2、混合分组――伙伴式教学

所谓混合分组――伙伴式教学,就是将好、中、差学生配合分组。发挥集体优势互帮互学。采用这种分组教学的方法,学生们的积极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能力差一些的同学就地取材,学有榜样,再加上以小组为单位搞竞赛,在学困生中培养了竞争意识和创优意识。划分小组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分组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条件,原则就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照顾个体差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正确的评价是激励后进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首先从老师们的认识来看,既然是素质教育,就应扎扎实实地使学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别把分数看得那么重。平时的考核不是卡学生而是诱发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比如:老师课堂上口头提问记成绩,当学生回答不理想时,老师暂不记成绩,待启发后便问题的回答比较圆满时,再记录成绩,这样学生就不把课堂回答问题当成一种精神负担,有又利于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数学课上,因为课堂提问有限,有的同学就争着说;“老师,我才一个成绩,让我说吧!”

其次,从学生的认识来看,老师进行素质教育,应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有更多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机会,真的把学习当作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现在教师把每次学生作业的成绩都记录在作业本的封面上,有的记录在专用的作业成绩表中。作业干净、整齐、正确的,老师一次定分数(并附有红花、红旗、短语加以鼓励);作业有问题的,暂不定成绩;待改正之后,而且能自己找出病因的同学,老师还应适当的给以鼓励。评价应注重五兼顾原则:知识与能力兼顾、口试与笔试兼顾、平时与期末兼顾、动手与动脑兼顾、情感与态度兼顾。

总之,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研究学困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要使学困生的认知系统的优化和他们心理动力系统的优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挖掘其非智力因素,因材施教,要用教师一颗爱心去打开学困生的心扉,让他们抬起头来去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篇14:新形势下物理讲评课教学探讨论文

新形势下物理讲评课教学探讨论文

高中物理新课标将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评课是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学生在练习、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据,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帮助学生完善并优化知识结构,培养思维品质和能力的一种课型。如何在讲评课中落实三维目标。下面是我的几点初浅探讨:

1 注重激励,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情感和态度

每次测试后,总有部分学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或沾沾自喜或郁闷失落。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调控,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的思维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在讲评课上,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这种欲望。充分肯定学生答题中的优秀品质和成功的解答方法。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主体对于自身所从事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据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错误原因,是知识点的欠缺还是知识链的断裂不完整;是粗心大意审题不清还是思维定势和错误经验的干扰;是思维取向不当还是物理情境构建不起来。只有找到错误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消除他们的困惑和压抑,激发兴趣和信心,从错误中走向成功。

切忌把讲评课变成“批评课”,批评责备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会使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有时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影响师生的情感,后果难以想象。

讲评课应遵循正面教育的原则,即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信心,不应过多的苛求、指责。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

2 巧诱善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教学效果也要体现的`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讲评课同样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拔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动脑、动口、动手。如:让学生试着订正试卷,讨论存在的问题。试着分析错误的原因。

对解法有独到之处、有创意的,可让这些同学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独到思路和解法。这样做可大大激励这些同学的兴趣和信心。其他同学也可从他们身上学习、借鉴和效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还可针对学生在答题中暴露出的问题,设计一些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结合问题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去探究。这样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

讲评课切忌包办代替,一讲到底,使讲评课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因此,教师应把握好讲评的度,提高讲评效率。若教师输灌的太多,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3 突出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物理讲评课中,教师不能以先知先觉的姿态指明解题的方向,不能站到学生思维触点的前方去“启发”,而应以同行者的角色,民主地与学生一起探讨。教师应该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重视物理方法的迁移,重视解题思路的探索。教师应有技巧地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挖掘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内涵和外延;探讨已知条件与未知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图景,建立物理模型。

一些讲评课也有问有答,例如:“物体从A运动到B受几个力作用?”“哪些力对物体做功?”“物体原来的动能怎样表示?后来的动能又怎样表示?”“请用动能定理列出方程。”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很容易,思维依然停留在浅层次识记上。长期这样将使学生思维得不到锻炼,造成学生思维惰性,不愿意思考,学生很有可能出现“听得懂,不会做”的现象。其实这里老师只把思维的结果给了学生,而把精彩的思维过程略去了。

为什么要受力分析?为什么要分析哪些力做功?怎么想到要用动能定理?老师要把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给学生以示范;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要设置好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可站在学生的思维层次上发问,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暴露出来,老师在学生思维的“断点”、“拐点”上做文章,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给予指点,并经常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和他人的思维过程。将总结得到的方法运用到新情景问题中去,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深化。

讲评课不能就题论题,孤立地讲解。要善于抓住物理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发散式地讲解。可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这个问题与教材中哪个问题有联系?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有没有更一般的情形?用这种解法能否解决其他问题?这个问题中蕴含了什么样的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经常进行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学生从习题中“探出头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 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经历测试的得失之后,体会更深。因此,讲评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物理学习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①审题过程中作图分析让物理过程图景化,引导学生养成边读题边画图的习惯;

②让学生自己尝试修改错误,引导学生养成遇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③让学生对试卷中的知识点和方法进行总结,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习惯;

④通过解题的规范性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

物理解题规范包括审题规范、语言表达规范、方程式规范、演算过程规范和答案规范,解题后还要对审题过程、解题思路和方法及解题规律进行反思。通过这些方面的引导,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引学生在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篇15:课改:教学反思

课改:教学反思

教 学 反 思

赵团小学 梁恒香

过去,我们大多数教师普遍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它具体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应围绕着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学就是一厢情愿地灌输。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面对着这种教学方式,梁集乡教委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针对实际,自上而下展开了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中推出了导学案。它是老师集体备课的结晶。导学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的导学方案,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导学案在我校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深感我们现在所作的和它所发挥的.作用还只是冰山一角。个人存在以下困惑:

1、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如何找到导学案与教材衔接点、补充点,设计导学案。我的做法是吃透教材,分析学生,做到教材与学生想结合。

2、如何使用导学案组织教学?我的做法是根据教学过程相关要求组织教学。

3、如何有针对性的对导学案进行管理培训?(尤其是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如何管理导学案的问题)。我的做法是适时检查督促,保证导学案从书写、使用、保存等都尽可能达到其作用。发挥小组作用,对导学案进行定期评价。包括使用和管理两方面。

篇16: 课改教学工作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校一如既往地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强化常规管理,进一步转变观念,坚持“为每个孩子未来着想”的办学宗旨,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师生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具体做法与成效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课改管理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育变革。为使学校课改工作真正做到领导有力、措施落实,真抓实干,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各成员平时加强协商研究和对课改的领导和指导,及时跟踪、了解课改工作状况。

二、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教学艺术精湛,能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新世纪教育对学校的要求。

1、强化师德教育。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规范实施纲要》等规章制度,组织教工深入开展“创教育新风,树师表形象”的系列活动。透过课改沙龙“师德论坛”、撰写师德论文等活动,让教师们进一步认识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需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本学期涌现出局级优秀辅导员唐艳老师;校级优秀辅导员侯月兰、杨秀珍、王淑梅、任学琴、吴荣、余桂琴六位老师;校级优秀党员邵秀芳、李淑芳、党春霞老师。

2、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应对教育发展的信息化和综合化,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将会被无情的抛弃。我们重点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等。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个人自学、课改沙龙等。另外,我们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基本功硬笔书法比赛、优质课比赛,让教师在活动中成长,在成长中提高。

篇17:课改教学反思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渐渐适应老师新颖的教学方式,学生高度热情,每一节都精神振奋,这都离不开老师的引领。

我每一节尽量做到:

目标明确,奖罚分明,及时总结。

1不再浪费很多时间说训每一个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也要让学生明白,上课时间宝贵,一分钟都不能做无用的事情。

2特别关注后进生,不放弃不嫌弃每一个不及格学生,他们是非常落平均成绩的.,争取他们一天天进步,最后及格。

3充分利用小组捆绑式评价,并且及时总结,每一节还要对本节所有同学的表现做总结,号召全班学生发扬好习惯,摒弃不好的习惯,使同学们有目标,有榜样。

4尽量利用小组的力量互帮互助,使小组进步,每一个成员各方面越来越好。

孩子们都很努力,后进生进步很大,成绩显著。

有时我真怕把孩子们累坏了,可孩子们成功后的灿烂笑容证明他们在享受成功。

篇18:课改教学反思

6月19号,教研室徐主任带领城关中学、铜井中学、代庄中学三处学校的部分老师,来我们学校进行听评课交流学习,徐主任做了重要讲话,首先肯定了我们学校的变化:

1、教师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深入落实126策略,积极套用四段六部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已见成效。

2、学生的转变,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由原来听老师讲转变为自主探究、互助、交流、展示。教师退到幕后,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浓厚的课改氛围, 在曹校长的带领下,积极课改的领导和老师们,每天都忙碌着听课、评课、反思、总结、实践。所以课改已有了小小的成功。

课改以来短短的四个月,徐主任是第五次来孙祖中学听评课,作报告,可见,他对我们学校的课改是多么重视,有了徐主任的引领和大力支持,更加坚定了我们课改的决心。短短的四个月,已有十几个学校的领导和部分老师,来我们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可见,孙祖中学的课改已走在同行的前列, 同时他们的到来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动力,更坚定了我们课改的信心,我们继续努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定会取得课改的成功。

篇19:课改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入门课,刚开始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可是一段时间后,就有许多学生开始落后了。究其原因,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学习很用功,但其学习方法不对,自然学习效果就不尽如人意,故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在对学生进行交流、访谈时,发现很多学生反映物理好像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许多物理教师也认为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经过教学思索,我认为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初二学生学习物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

1、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不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出问题的关键。

②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时凭着感觉答。

③综合实验能力差:尤其是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④数理结合意识差: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简单运算失误太多。

⑤表达能力差:作图不严格,计算题解法不规范,逻辑性差。

2、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审题不够仔细,粗心大意;

②公式不明,乱代数据;

③表达不清,思维逻辑性差,解题无计划,书写太混乱;

④运算能力差,数据不准确,单位混乱。

二、存在如此问题的可能因素

1、与学科特点有关: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科学,它缘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时要有相当丰富的想象力,要能想象到发生的物理过程,相对而言是比较的抽象,并且要真正地弄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积累。然而,在这一方面相当地欠缺且未把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与平时的知识点的落实上也有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数学符号与物理专用符号的区别;图象结合物理情境的想象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单位、有效数字、方向以及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始终要引起重视。

3、与学生本身的素质有关:

学生应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计划性,自觉做好预习和复习。

三、采取的措施与策略:

1.扎实严谨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

要搞清物理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物理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物理规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物理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

2.联系实际

物理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物理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方法科学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

(2).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四、重视差生转化工作:

在我们农村的学校中,差生尤其是双差生占很大的比例,因此转差是我们很重要的教学工作。首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教好物理,还要关心、热爱差生,使师生间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喜爱物理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物理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起始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学习的推动力量.所以应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师除利用物理学研究范围广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外,还要设计、准备好高质量的演示实验,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等方面来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为了巩固差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不同类型差生获得程度不同的学习上的成功,以此保证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让各类差生尝试到成功学习的喜悦.成功教学可以增强和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优生们对学习物理有浓厚兴趣,甚至让入着谜的主要原因大多源于物理学科本身具有的强烈吸引力,而差生对物理是否感兴趣的首要因素则取决于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所以,转化差生的工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教师本人是否热爱物理、对物理学教学是否投入、教师对科学的价值体系是否信仰、教师教学观念、教师是否能从物理知识及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美等,这些对差生学好物理课程,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教室课改标语

特级教师的述职报告

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反思教学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骨干教师的培训心得体会报告

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

学校音乐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浅谈从教学反思的水平看教师专业成长

历史骨干教师培训个人心得体会

十年课改物理教学论文
《十年课改物理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十年课改物理教学论文(共19篇)】相关文章:

新课标下物理教师的新素质体现2023-08-21

物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023-06-17

贯彻课改理念,明确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论文2023-05-03

初三物理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2023-03-17

教研员的个人工作计划2022-12-17

基础教学系工作汇报2022-10-07

校园课改标语2023-03-04

学校老师课改心得体会2023-10-10

物理教师先进事迹材料2023-10-31

课改先进感言202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