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愉快情境”的创设教育论文

时间:2023-12-04 08:21:37 物理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愉快情境”的创设教育论文(精选11篇)由网友“峰璇天下第一”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愉快情境”的创设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愉快情境”的创设教育论文

篇1: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愉快情境”的创设教育论文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愉快情境”的创设教育论文

摘要:“愉快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中渗入一些闪现智慧的幽默和健康的兴趣,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融入物理教学过程中,以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愉快情境 趣味小品 生活实例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思维活动与情绪有极大的关系。情绪高涨、精神愉快,则记忆增强,接受的信息量增多,思维活跃,因此我们教师就应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求知。

“愉快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中渗入一些闪现智慧的幽默和健康的兴趣,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物理教学过程中,以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使师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下,进行传授知识和接受物理信息。本人经过近十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现就如何创设物理教学中的“愉快情境”,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利用物理史实创设“愉快情境”

引入物理史,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提高创新的素质。

比如,伽利略对落体的研究,是用逻辑推理与理想实验的研究方法得到落体运动规律,从而否定了统治人们上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观念。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人类对每一个物理现象的认识过程,都可能有充满失败的艰辛,由于错误观念而引发的弯路,还有科学思维火花的闪现而带来的成功的喜悦。物理学史体现出真正的富有人情味儿的研究过程,具有丰富的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和智慧,将其引入教学无疑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利用趣味实验创设“愉快情境”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也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教师要大力加强实验,为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感知和思维,并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如在讲“大气压强”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在班里找了两个“大力士”,做自制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半球没拉开,学生感到很惊奇,顿时哗然,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得了感性认识。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实验在创设物理情境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三、利用趣味小品创设“愉快情境”

物理小品一般短而精,占时二、三分钟,适合穿插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如物理科技、史料、人物轶事、小故事、小游戏等,多种形式的物理小品,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实践证明:这些物理小品能引起学生的'大脑神经兴奋,强化并活化抽象难理解的知识。

如讲到“运动和静止”这一节,我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行员顺手抓住了一颗德国的飞行的子弹的故事。每当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些物理小品时,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使其在愉悦的情感下轻松地理解和消化枯燥抽象的物理知识。

四、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愉快情境”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涵义已从狭义的教室扩展到课室以外的社区,因此学生的学习便可以在课室以外的地方进行,从而使学习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这对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社会和生活中提供了有意义的背景,具有积极的迁移意义。

如在操场上测学生爬竿的功率,步行或跑步的平均速度,用三棱镜或水槽在室外研究光的色散,等等。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物理与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由此可见,多联系实际,创设实在具体的相应的物理“愉快情境”是相当重要的,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总之,物理教学中“愉快情境”的创设远不止我所说的几点,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环境因素进行创设,只有教师常教常新,富有新鲜感,学生才有兴趣,在愉快的情境中传播物理知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理解、消化物理信息,其教学效果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篇2: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课堂实施的核心.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

作 者:郝存仁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庞各庄初级中学,河北唐山,063609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20 关键词: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   情境评价  

篇3: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点尝试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点尝试论文

摘 要:自从实施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以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已经成为每一位物理教师的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本文拟从怎样创设教学情境谈谈自己的尝试和体会。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设情境 实践尝试

一、选择学生体验较深的身边物理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新课程注重体验、重视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适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萌发主动获取物理知识的欲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摩擦力”时,创设了下面的教学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摩擦力大家都很熟悉,请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与摩擦力有关。

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立即想到刹车时车与地面的摩擦力、写字时笔与纸的摩擦力、擦黑板时黑板擦与黑板的摩擦力等等。

教师:什么是摩擦力?静止的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摩擦力?滑动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对摩擦力虽有感性的认识但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教师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猜想、小组间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知道了摩擦力的概念,有些静止的物体没有受到摩擦力,但也有一些静止的物体会受到摩擦力,认为滑动时的摩擦力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积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有关。

教师: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摩擦力并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要求自己探究,把你们的假设和猜想、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以及结论分组作以汇报。

在巡回检查和指导中,我发现学生比以往更投入。经过分组探究和试验,学生对探究的结果作了汇报,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事例,学生更是兴趣昂然。学生不但体验到了物理知识的价值,而且对摩擦力的知识记忆牢固、理解深刻,反映了新教材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积极作用。

二、选择实验过程的“异常”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实验是创造、发明的手段,是认识的工具。

物理实验在形成物理概念、理论,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同时物理实验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留心观察实验过程,注意捕捉“奇特”的实验现象,利用这些异常的实验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究,从而得到更重要的发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从这些见怪不怪的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从日常生活中学生都见过的现象――“灯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不怎么热”这一情境入手,引发学生对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想,进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三、选择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创设教学情境

具有重大影响的物理事件往往是人们街谈巷议的热点,也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情境来源。以具有重大影响的物理事件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和作用,诱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心向。如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事件、中国“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以及世界潜水新深度的诞生等等,这些都是生动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材料。只要教师在教学时合理选则素材,恰当创设情境,就能调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选择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争议,争议是学生思维参与活动、认知发生冲突的结果,也是科学发明的前提。一堂好的物理课,应该是在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求得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优化,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同一问题或现象的不同认识,结合学生经验和实验,揭示产生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如在学习了“奥斯特实验”后,教师适时创设教学情境:“电能生磁,反之磁能生电吗?”从而引发学生的猜想与争议,在争议和求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互补和拓展,并在探究磁怎样才能生电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选择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关的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环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教育是物理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环境意识,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如讲“令人厌烦的噪声”、热机的效率、燃料的热值等都可选择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进行讨论和探究。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选择适当的素材,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创设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引人入胜的、轻松和谐的、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富有创意的情境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掌握科学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篇4:谈物理探究学习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论文

谈物理探究学习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论文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如何合理地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是每个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尤其要突出功能性和实用性,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

这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创造火花的重要途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智力背景中,可以造成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知矛盾,激起探究的欲望,造成一种紧张心理,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

例如: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进行探究:

(1)有两个不同的物体,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哪个物体下落得快?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正确吗?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

(2)你认为静止自由下落的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

(3)如何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观点?

(4)设计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5)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记录哪些数据?

(6)测量这些你需要哪些实验仪器?这些数据在测量过程中有没有较大的误差?如何改进?

(7)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在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笔者又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供学生探究:

(1)如何运用你刚学过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测量你的反应时间?

(2)如何运用你刚学过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测量一楼层的高度?

二、创设活动情境

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发展,这是物理教学的一大特点。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演示小实验或创设一些探究性实验,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突破一些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从而使学生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在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容易提出“是否能用磁产生电”的问题。

教师介绍法拉第初期实验失败的史话后,根据现有器材(灵敏电流计、空心线圈、带铁芯的原副线圈、铜棒、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等),各学习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寻找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然后,组织交流各种方案和存在问题。学生热情高涨,灵感不断,其中有些是很有新意的问题,如“我已经切断电源了,为什么往线圈中插入铁芯竟也观察到产生了感应电流”。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讨论,对所用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类,分析各种措施的异同之处,不仅顺利地概括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普适条件,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三、创设故事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给学生介绍形象生动的物理学史、趣闻轶事或当代科技信息,创设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但更多地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进行创编,这样更具有实效性。

例如:在讲《行星的运动——开普勒三定律》这节内容的开始,我从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讲起,从哥白尼到第谷连续对行星位置的观测记录,再到开普勒对第谷观测资料的研究,怎样经过4年的刻苦计算,先后否定了19种设想,最后总结提出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定律。全体学生听得都入了迷,很快进入故事情境之中积极参与讨论,整堂课进行得相当成功。

四、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情境就是准备多种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操作,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情境,实验情境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可以是实物演示、也可以用语言描述、还可以用多媒体等进行模拟,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充分体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分析物理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他们主动地探究,从而提高物理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新课程所带来的快乐并与新课程同步成长。

篇5:浅析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的教育论文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的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数学课该怎样上?教师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和根据课堂情境,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教学中能否根据新课程提出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就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下面笔者就如何创设数学课堂情境谈一些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暂时不能理解的新奇事物在学生面前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就越明显,所产生的求知兴趣就越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

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再求出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最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

列式:60×7÷6-60=10(件)。

在完成了常规的解法之后,教师板书。

解法2:60÷6=10(件)。

许多学生以惊讶的目光盯着教师,一时摸不着头脑。

“7天的任务,6天完成。”教师提示。

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跃跃欲试,教师进一步提问、启发、引导,最后小结:

7天的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一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就分配在6天完成,所以60÷6=10,就是实际比原计划多做的件数。

通过设疑、激疑、解疑,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习兴趣。

又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有位教师设计了如下导入题:

甲、乙两修路队要修450米的一条路。甲队用15天可以修完,乙队用12天可以修完。两队同时修多少天可以修完?

学生解答后,教师把第一个条件改为“甲、乙两修路队要修900米的一条路”。学生解答后发现路的总长变化了,而结果却相同,疑虑顿生。这时,教师接着追问:“路的总长变化了,答案为什么没变呢?如果去掉‘路的总长’这个条件还能不能解呢?”

这样造成了心理上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二、创设活动情境,主动获取知识

《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直观教具,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形成概念,在观察比较中探索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原理、掌握数量关系。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在课前给每人发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通过割、补的办法,将其转化为容易求出面积的几何图形(长方形),让学生自己去分割、摆弄。

学生参与其中,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无疑比教师在黑板前简单的画图、抽象的讲解,要形象、有趣得多,同时又让学生感受了构造法的思维方法。

三、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习动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中,可以提高数学的真实感,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问:“还有20多天就到元旦了,班级准备举办联欢会,学生想怎样布置我们的教室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放一些花,有的说贴美丽的窗花,还有的说挂些彩色气球。教师肯定学生的设计方案后,说:“假如我们按红、黄、蓝、绿的顺序悬挂气球,请你猜一猜第30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学生都进行了猜测,教师说:“那我也来猜一下,是黄色的。都有谁猜对了?”教师接着说:“你们随便说个数字,看我能不能快速猜出来。”师生共同进行猜气球游戏,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时教师问:“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快速猜出来的,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吧。”这个环节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创设动画情境,提高教学感染力

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意注意占优势;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教学的感染力。

例如,在“角的认识”教学中,首先利用多媒体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一组实物图,教师告诉学生:三角形、五角星、扇子上都有角,与此同时图中的角不停地闪烁,然后将角从实物中平移出来,让学生感知一个个静止的角。接着屏幕上出示一个点,闪烁几下,再由这一点逐步延伸出两条射线。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时从动态上认识角。由于采用了先静后动的感知程序,使学生能够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角。

又如,在复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为了沟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综合使用电脑演示,先把上底缩短成一点,变成三角形(即:b=0);再把上底向一边延长,变成平行四边形(即:b=a);将上底由向一边延长变为向两边同时延长,使之变成长方形(即:b=a);最后先延长梯形的上底使之变成长方形,再延长长方形的宽使之进一步变成正方形(即:b=a=h)。由于电脑的交互控制,变化前后可以闪烁,变化过程可以重复,充满了趣味性,富于启发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通过图像的旋转、平移、闪烁、定格、放大等控制,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总之,教学情境创设必须兼顾到多个方面,科学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趣味是情境创设的内在需求,发展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取向,知识的动态生成是情境创设的源源动力,只有相互结合,才能把数学课上活、上好。

篇6: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问题及对策论文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情境创设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1教学情境创设的“无意识”与“下意识”:“无意识”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主动创设情境的意识,一般表现为不会创设情境、不敢创设情境或者认为不需要创设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下意识”,指教师教学时一般重视知识教学,针对知识点的讲解,创设的情境围绕知识点,而不会使能力与情感方面得以发展。

1.2教学情境创设的“功利”化:目前而言,很多初中物理教学对情境创设这一教学方法缺乏明确的目的。为了检验教学质量等,教师会开“公开课”,教师为迎合“公开课”而创设情境;为实现“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知识,创设情境。总之,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仅仅把情境创设作为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手段,日常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严重不足。在课堂上,老师更愿意把时间花在传授解题技巧上。在学习新知识时,通常是采取老师一人讲解的方式,不会给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学习的'时间。

1.3教学情境创设能力缺失: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情境教学的含义与意义,情境创设过于老套,甚至把“情境”理解为“场景”,而且一些教师选取情境素材的能力比较薄弱,创设情境达不到预期教学目的,规划情境的效果也不理想。有的教师几年甚至十几年都采用一个教学情境。比如,在讲解电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时,老师所举的例子大多是白炽灯通电后灯体会变热。这个生活常识很多学生早就通晓,老师频繁举这样陈旧过时的例子,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篇7: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问题及对策论文

要解决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明确教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与真正目的,提高情境创设的积极性;选择合适的方式提高教师素养,发挥“公开课”的真正作用,对情境创设教学有模范作用。

2.1结合切合生活的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境:物理学理论的理解有很大难度,在进行物理学习时,可以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使课堂变得十分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物理知识由抽象转为具体,方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这是物理教学魅力的体现,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设计有意义的物理实验,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例如:教学初中物理“液体的压强和液体深度的关系”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选用一个塑料瓶,在瓶子的不同高度分别弄三个孔,在瓶子上方快速注入水,学生会发现最下面的孔出来的水柱最远。在教学初中物理“磁场的方向性”时,为了让学生正确体会“磁场方向性”,教师创设情境:将几枚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周围的不同位置上,学生可以明显看到小磁针的N极指向各不相同。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肉眼观察,真正体会到液体的压强和液体深度之间的关系,明确磁场是有方向性的,也可以动手进行简单操作。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

2.2运用视频等计算机技术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这样才可以真正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视频等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将物理知识转化为图形、影像、音效、动画等形式,合理地设置视频情境教学,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机融入情境中,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内涵,给他们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于物态变化的学习和掌握课上,教师可以播放雾凇景观、漂亮的湖泊、冰雕等视频,或者制作幻灯片,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对物态形成产生一定的认识并有兴趣学习。

2.3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物理知识大部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有着很多奇妙特性。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也可以促进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进行研究。这是使学生思想与情感表达达成一致的方法,物理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生活。例如:在学习惯性这部分内容时,我们都有过切身体会,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看看是否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坐公交的时候,车到站停车的时候,会感觉身子向前倾倒,而启动的时候是往后倾倒;当我们奋力向前跑,突然遇到障碍物要停下来的时候,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向前,不注意还会摔一跤。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中的惯性知识,就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因为是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学生能很快接受与理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颁布和实施,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变化。情境创设这一教学方法逐渐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教师必须创设教学情境,避免在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方法时的一些常见问题,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教学,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不断探索与钻研物理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洪.初中物理中的趣味性教学探究.科技信息

[2]《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初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技巧论文

纵观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少心理学家都对“思维起源于问题”持有积极的态度。既然传统的知识灌输的方式无法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物理知识,那么,我们不妨在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导下,借助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这里所提及的问题并不是指传统教学中教师所依据的教材中的习题或者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而是将所要提出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借此使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自主地感知问题、探索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为其物理思维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将问题情境有效地落实到物理课堂呢?

一、探究教材,熟悉学生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脱离教材内容的问题可以说是没有价值的。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物理学习实际情况,将新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此其设计出来的问题才会实现知识的活化。而且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方能激发其解决的积极性,并使其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二、精选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不是教师随意想象的,而是在客观物理材料的支持下,精心设计的.。在创设物理情境的时候,教师需要精心地为学生打造出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问题场,使在多样化的问题引导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其进行探究。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除了与学生的物理学习实际情况和符合实际的教材内容有关之外,还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符合。也就是说,教师所选择的问题材料要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其在自主地感知情境的新鲜感的基础上,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多样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多种多样,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就常用的几种问题情境创设方式进行说明:

(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及教育的时候曾说到,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物理知识是抽象难懂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所接触到诸多事物都与物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为我们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即利用贴近学生,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作用下,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比如,我在组织“物体的沉浮条件”这一内容的时候,会直接借助生活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重的物体,诸如铁块、砖头等放进一桶水里的时候,很容易沉到底部。而轻的物体,诸如羽毛、纸张等放进一桶水里的时候,却漂浮在水面上,这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在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引导下,很容易联想到物体的重力、质量、密度以及水的密度等内容,这就为物体的沉浮条件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都知道,物理与实验是密切相关的,不少的物理结论都是从实验中获得的。而且直观的物理实验还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视觉冲击下他们会对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物理实验的时机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此,一方面可以提高问题的针对性,一方面可以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仍以“物体的沉浮条件”这一内容教学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会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诸如玻璃缸、苹果、橙子(苹果的体积大于橙子的体积)等来充当物理材料,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倘若同时将苹果和橙子放入水中,他们的沉浮情况会怎么样?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下,对该问题的讨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我开始实验:我向玻璃缸中注入三分之二的水,然后将苹果和橙子同时放进水中,并让学生观察现象。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苹果和橙子会出现不同的状态呢?学生在观察之后进行了积极的讨论,认为出现不同状态的原因是苹果的体积比橙子大,它排开的水的体积也就比橙子大,所以浮力也就会变大。也就是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与浮力有关。在学生结论的基础上,我继续实验:将一个与苹果体积差不多的土豆放进水中,学生观察现象,发现土豆沉到了水底。就这一现象我引导学生探究原因: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条件有哪些呢?如此学生在实验的引导下,自然会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在问题解决中掌握基础知识。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究物理问题,使其在问题解决中掌握有价值的物理问题,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曹兴辉.初中物理“学讲课堂”教学范式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23):11-13.

[2]黄林生.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J/OL].华夏教师,2017(11):51.[2018-01-24].

篇9:情境创设在作文教学中的初探教育论文

情境创设在作文教学中的初探教育论文

摘 要: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优化学生的写作心境,使学生消除畏惧的心理,自由快乐地写作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情境激趣

作文在许多学生的心里一直是件可怕的事,作文教学对许多教师来说也是一件繁重的事。如何让教师轻轻松松教作文、学生快快乐乐地写作文呢?假如,我们的作文指导也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假如,学生写作文也像玩游戏一样投入、一样有激情,那么,学生将会感受到作文课的幸福、快乐。这也是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的追求。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潜心研究如何把情境引入作文课堂优化学生的心境,让学生深深地爱上作文,快快乐乐地学作文、写作文。

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课标指出,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如教学观察作文“不倒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孩子们,你们从老师脸上发现了什么?生:老师脸上挂着微笑。师:美吗?生:很美。师:谢谢大家。师:就要过新年了,我给你们带来了新年礼物,猜猜看是什么样的礼物?生:是书本、布娃娃、文具……师(出示一个笑咪咪的不倒翁):孩子们,你们喜欢吗?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音乐响起,不倒翁在孩子们的手里传递)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在交流时,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绘声绘色地描绘着心爱的.不倒翁,有的孩子还发现了不倒翁不倒的秘密。通过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观察、探究、交流的兴趣,孩子不仅感受到了微笑的不倒翁给人带来幸福快乐的感觉,还有了新的发现,增长了知识。

二、创设多元情境,实现自由命题

要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旧的命题方式,解放孩子的心灵和大脑,释放孩子的嘴,开拓视野,把命题的自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从独特的生活经历中选取话题,从独特的心理感受中发现话题。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作文。比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教师出示“梦”,要求组词或补充成一道题材不同的选题。题目给学生留有许多的空间,许多学生思维活跃,出现了“美梦”、“恶梦”、“梦乡”、“梦的解析”、“梦的启示”等命题。孩子对做梦有很大的好奇心,为什么会做梦呢?他们对自己做了什么样的梦都愿意和同伴分享。在交流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班里笑声不断。这样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许多学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写,也非常乐意写。

三、创设生活情境,获取丰富的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到学生作文时指出:“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髓,且必经己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通。”游戏活动就是学生模拟社会实践。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童年生活中最绚烂的部分,从学生的游戏生活入手,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石头、剪子、布游戏大赛”,我选择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石头、剪子、布”作为教材,设计了游戏闯关活动:A、“小试牛刀”;B、“高手过招”;C、“巅峰对决”。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引导孩子学习认识生活、体验游戏生活,长一双“亮眼睛”学会观察、认真思考,同时品味游戏、感受游戏。这样以“玩”、“乐”为载体,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孩子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既训练了作文能力又培养了人。

四、创设感悟情境,发掘学生创作的潜能

新课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欧美国家历来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当然我们真正认同它、实践它,还需要有一段长路要走,要边教边摸索,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找到一条适合我们国情的教学之路。在欧美教学模式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可取,就是常常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获取新知识。我们人类对游戏所产生的结果记忆深刻,也很容易产生共鸣。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曾经有一天下午我给学生上作文课,先安排让学生做他们经常做的“老鹰抓小鸡”游戏。学生们玩得很开心,但很少对游戏产生感想。这时我就对学生说:“通过这个游戏你们学到了什么?你们有何感想?”结果学生们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自己领悟到:在游戏过程中,为了不被老鹰抓住,不仅要求带头人灵活,还需要我们每个队员齐心协力、积极配合。假如队员中有一个开小差,就会影响到整个团队,就会被老鹰抓住。接下来我就顺理成章地布置“老鹰抓小鸡”的题目,让同学们写一篇感想作文,明天上课时交上来。第二天上午,学生把作文交上来,我批改,感觉到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不小的提高。尤其有同学能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要发扬团队精神”等道理,印象非常深刻。通过这个游戏所产生的教学结果,不仅完成了作文对生活记录、对生活感悟的教学目的,而且对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联想能力以及树立团队精神,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容易达到的。

总之,把情境引入作文课堂,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趣味性、新颖性、多样性、时代性,更要考虑科学性、思考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不断有灵感产生,用生活中的情境巧创佳境,为让学生爱上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启一扇快乐之门。

篇10: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难题论文

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难题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面对此次新课改也应该有所行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仅需要转变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要求教师们改善其教学的方法。思想品德教师应理清教学思路,与学生们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们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兴趣,体现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教师们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提高实践的教育成效,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们以合作的方式学习,促进学生们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对策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基础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培养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造成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如何将这些问题有效的解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教学环节缺乏创新

虽然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但是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课堂上,有一部分教师仍然觉得教师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仍然沿用以教师为重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来给学生们传授知识,并没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比如,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只是通过说教来灌输的方法,严重影响学生参与思想品德课互动的兴趣。同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讲解考试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没有在学生们的学习与思想中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渗透进来,致使学生不能理解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的特殊之处。除此之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

(二)课堂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虽然有的学校已经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新型的教学方法,但是因为目前处于改革初期,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突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减少了很多课堂讲解的内容,让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自由思考,尽可能自己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导致了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重点,致使课堂教学效率很低。此外,还有部分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兴趣,营造活跃的氛围,在课堂上增加了很多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尽管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学到新的知识点。

(三)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使用不合理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不能结合实际,而是盲目地对教材中的内容照抄照搬,所以导致学生们对思想品德内容的学习同实际脱轨得很严重。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们的考量与观察

对学生们的人格培养和性格成熟的关键阶段就是初中阶段,这一阶段他们乐于探索,同时思想也极为活跃,但是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很难做到把握学生们的这一认知特点来设计,这就使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沉闷,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低下。

(五)教师在教学过程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对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并不只是在口头上的教导,也存在于实践过程中,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对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仅存在于形式上,难以真正达到规范学生们行为的目的。

三、针对思想品德教学问题提出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思想,也会让课堂变得异常沉闷,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在课堂上一味地进行讲解,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该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在一定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缺乏一定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对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有关珍爱生命的课程时,将这堂课比较重要的知识点通过生动、形象的素材,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命的价值,能够更加的珍爱生命,致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在授课前应该精心准备,并及时地和学生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学生达成在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然后通过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案例分析,这样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明白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从而使学生会更加关爱生命、珍爱生命,致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在未来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观点

教师应该改变单一、呆板的思想品德教学观点,并且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将教学内容和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并且还要尽可能地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来分析思想品德理论,让学生加强对思想品德理论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好地运用。除此之外,初中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经验,并且他们对陌生事物欠缺一定的判断,因此,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身的教学观点,鼓励学生步入社会,并且让学生对社会进行初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从思想品德教学中了解到做人的.道理,进而完善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教师在讲到“维护消费权”这一课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对社会人士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在调查中充分了解到社会人士是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并且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将调查表统计、分析、整理出来,在课堂上让每位同学都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报,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知道怎样维护自身的权益。再比如:教师在讲到“诚信是金”这一课时,应先告诉学生诚信是中国人应具备的品质,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诚信的重要性。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提高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实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应为学生预留出讨论学习的时间,致使学生能够从讨论中提高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能让学生不再一味地依靠教师来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一课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甘肃舟曲泥石流灾难”,灾难发生后,国家立刻做出全力抢救遇难群众的决定,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了首位。老师可以在看完这个视频后借此机会提问:“当灾难来临之际为什么国家会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排在首位?”引入思考,同时提出如“为什么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做到珍爱生命?”等问题,带着以上问题学生先看教材内容再交流自己心中的答案,先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讨论的方法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出来全班进行讨论,合作学习。还就例如,教师在讲到“生命与健康的权利”这一课时,首先可以把学生们分成几组,再让学生针对存在的生命健康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整理,最后让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总结。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加入到学习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提高。教师在最后应针对学生总结出来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结论并进行点评,以让学生知道自己思考上的误区,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善自身的思维。

(四)重视教材修订,不断充实新内容

在信息时代,不断传播的大量知识使学生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着,而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利用教材讲课时,教师应该做到在书中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实时关注时政问题,然后用此案例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五)开展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认知的重要来源就是实践活动,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前提下,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们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应该组织学生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在教学“与诚信同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进行自由分组,并进行合作互助学习,通过利用各种学习方式,查找出当前我国消费者对市场诚信的理解程度。

四、总结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并且对初中生未来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应该及时地转变教学观念,并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并及时地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考查,还应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从而让教师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在品德方面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坤.素质教育视野下的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出路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2]沙雪梅.关于创新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5(31).

[3]张虹.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116.

[4]梅华.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96-98.

[5]张亚平.基于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创新[J].赤子(上中旬),2015(14):261.

篇11:探讨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模式教育论文

探讨新课标下高中音乐歌唱模块教学模式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课的歌唱模块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索新课程中该模块的教学模式是高中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着重阐述了歌唱技能的教授方式、歌唱模块与音乐鉴赏模块的整合教学及合唱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音乐课 歌唱模块 新课标 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课程的内容由六个模块组成:音乐鉴赏、演奏、歌唱、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按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规定,音乐鉴赏作为优先开设的基础性模块属于必修模块。歌唱模块是大部分学生的选修课程,这一模块作为高中音乐新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施中需要特别关注。

一、加强歌唱技能的引导和训练

要想非常好地表现歌曲,一定要有很强的歌唱技能。歌唱技能的掌握是很关键的。传统音乐教学中,歌唱技能的训练主要是练声,虽然也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目的性不强,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新课标下的歌唱模块,应该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歌唱技能的训练,把歌唱技能训练贯穿到教唱的过程之中,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学欣赏能力和对音乐的判断力,教师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主要应该体现在对其歌曲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的培养上。要从歌曲作品出发,结合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能力,采用适合学生理解能力的方法,指导其进行歌唱训练。只有学生对歌曲作品有透彻的理解,才会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教师在教授学生歌唱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把歌唱的声音融合到音乐的情感之中。

基于学生对歌唱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同,实践中可以采取小组交流、协作的方式,强调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歌曲及所表现情感的感受。而在处理声音和歌曲情感的关系时,应该坚持声音服从于歌曲情感的表达这一原则,要学生做到在歌唱的过程中,能够随着情感的变化去调整气息、力度、共鸣、速度、吐字、咬字等关键点,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掌握歌唱技能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歌唱的乐趣,而且也能塑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二、与音乐鉴赏模块进行教学整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事实上,经验丰富的音乐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连续一段时间都上一门课程,学生就会感觉到乏味,产生疲惫感,这样就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音乐鉴赏课作为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这样的情绪。如果能够适时地给学生换换口味,在教授必修课的同时加入趣味性比较强的歌唱课,会极大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而且,歌唱与音乐鉴赏是互补的知识构架。学生在不断地听、赏、分析之后,具备了一定的音乐鉴赏基础,会迫切地想通过歌唱艺术的实践活动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如果仍继续以音乐鉴赏的方式教授,学生就会产生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在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之前,加入歌唱技巧的教授,会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已经逐渐形成了对音乐的初步审美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更倾向于在歌唱的艺术实践中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可见,音乐鉴赏课和歌唱课的交叉教学,比较适应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特点,可以提高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因此,在音乐教学计划中,老师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把两个模块进行有机结合,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把这两个模块进行整合后,将其作为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可以为高中音乐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更多的思路。教师反复熟悉教材、研究分析音乐,把教材中的音乐吃透了,也就理出了教学思路。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搜寻更多的音像资料,对其进行整合,优化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重视歌唱教学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歌唱能够直接抒发感情并愉悦身心,对于高中学生来讲,歌唱的表现过程就是实践音乐艺术的过程,因此,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际的音乐实践中获得审美体验和音乐知识与技能。

在歌唱课上,老师应充分发掘、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中,选择曲目时,教师不应该硬性地指定歌曲范围,而应让学生在其指导下主动去收集资料、选择歌曲,以启发学生主动分析和探索歌曲的难唱之处及特点,并找出应对办法。同时,在教授学生歌唱时,教师应从讲台走下来,以普通演唱者的身份与学生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进行某些歌唱艺术处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做讨论,让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出最终的艺术处理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有表情的演唱去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陈缨,刘羚驹.高中音乐新课程歌唱模块教学浅见[J].中国音乐教育,2007(4).

[2]欧阳宁.实施高中音乐新课程的积极探索――音乐鉴赏与歌唱模块教学整合[J].中国音乐教育,2007(4).

[3]官思渡.高中歌唱模块教学要求与评价的思考[J].音乐天地,2010(3).

[4]曲娜.高中音乐教学之我见[J].中国音乐教育,2008(4).

[5]郭声健.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M].湖南师范大学出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情景教学研究论文

新课标小学教学论文

新课标要求下我们怎么教语文论文

新课标下物理试题的编写论文

新课标下物理教师的新素质体现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标下如何创设高效课堂论文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

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愉快情境”的创设教育论文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愉快情境”的创设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新课标下物理教学中“愉快情境”的创设教育论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2023-09-15

谈新课标下物理教学趣味性的培养论文2023-03-16

浅谈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双重角色论文2023-10-29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2023-10-20

新课标下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2024-01-26

五年级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材料-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2022-08-28

浅谈如何开展新课标下的中学美术欣赏课2022-05-15

新课标环境下中职学校体育课探析论文2023-02-25

浅谈新课标环境下小学心理健康课教学设计论文2022-10-30

基于新课标下高中体育教学的优化方案202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