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课改理念,明确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论文

时间:2023-05-03 07:29:29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贯彻课改理念,明确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论文(集锦16篇)由网友“赤冧”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贯彻课改理念,明确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贯彻课改理念,明确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论文

篇1:贯彻课改理念,明确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论文

贯彻课改理念,明确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语文学科的性质也不断地被注入新的内容,这也标志着语文教学内涵与时俱进。课程标准第一次将“人文性”纳入语文性质的范畴,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内涵及发展趋向。

关键词:新课改人文性语文教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第一次将“人文性”纳入语文性质的范畴,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有助于全面提高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恰当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准确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格修养。

因此,语文学科在教育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方法的基础上,更多体现对学生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趣味,具体体现在:

一、深人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形成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对课文中人文性的理解,有人认为,人文性只存在于一些情感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中,实际上,人文的内涵也存在于一般性文章,其中包括一些议论性的文章。因此,着眼发挥语文学科对学生思想感情起熏陶作用的教育功能,深入领会并发掘深藏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是对语文老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先接触文本,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和作者对话,形成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发现阅读的问题和困惑,然后借助教学资源,深化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这个过程可分两个层次进行。

第一:尽量靠进作者,弄清文本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在文本的启发下引发新的思考。

这种思考应是具有时代意义与个性特征的。阅读者只能带着时代的眼光与之对话,在解读中赋予作品的时代气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中《行道树》有这么一句:“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关于这句话教学用书的解释把“悲凉”简单地理解是城市充满烟尘,这是其真实含义吗?只有在靠近作者深入解读,正确把握词的语境含义及作品的创作意图后,其深层含义才凸显出来: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者却得不到别人的体谅、理解,针对这一社会现实,作者借行道树这一形象,以物喻人,抒发他们内心苦闷和悲凉的情感。只有在深入解读、引发思考基础上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针对文本的个性,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才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这是实现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基础。

二、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培养他们独特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作为学生,在人生经验,感知视角,思维方式,言语储备,情感类型等方面的差别,都将会影响乃至制约着他们对文本的接受,导致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都是独特的。这种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多元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只有这种多元性才体现课文丰富的人文气息。那么,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用一成不变的同一答案去约束和要求这种阅读上的各异,把文本的思想或者教材的思想看成是完全正确的结论,留给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容不得与文本相左的思想和观点。

“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给学生个性思考、感悟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是实现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表现,“标准”还强调教师“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学生提出对问题的理解异于教材,甚至超出了教师对教材多元感悟的范围时,教师该怎么办?肯定和包容,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的尊重。学生的个别“独特体验”是其思维的'闪光点,在我教《木兰诗》的课堂上,在分析木兰这一形象时,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我的深思:木兰只能说是旧社会的一个传统孝女,而不是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这位学生的理由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是木兰从军的原因,她是为父分忧,其初衷并非为国出力,爱国从何说起?当时,我是惊诧于这位学生细致深刻的观察力,只有在仔细、深入阅读文本才能可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我们且不说这与教材相左的观点是对是错,学生通过与作品的对话,并将自己的主观认识注入到作品中,深入感悟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这个过程就显得难能可贵,也值得赞扬。

三、在探究问题中,开展多元对话,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呢?

其一:体验学习,当教师准备把一篇课文,一部作品传授给学生的时候,其终极目的并不是把自己对课文作品的多元感悟毫无保留地灌输在学生的脑袋里,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还原为学生自己对课文作品的多元感悟。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不防将对课文,作品感受、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乐趣。

其二:“对话”学习,对话不仅是学生与教材对话,更表现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课堂上,教师可作为一个评判者,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学生既做问题的质疑者,又做释疑者,让学生在质疑和解疑过程中不断获取信息,展示自己。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可依据情景设计这样的问题:“我该不该把爸爸送我的礼物转送给万芳呢?礼物送出去了能不能要回来呢?”然后把学生分成赞成与反对两方,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评论,各抒己见,在交流中不断碰撞思维的火花。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对问题的探究中都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改变过去“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现在“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教学模式,形成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是实现课堂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

总之,只有深入领会课改的思想精髓,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吐旧纳新,更新观念,把课改的精神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真正达到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黄振益,《网络科技时代》:18期。

[2]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分析 张辉,《文学教育下半月》:9期。

[3]语文课堂及语文课堂教学探析魏兰兰,《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期。

篇2:明确高职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价值取向论文

明确高职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的价值取向论文

1、教育、人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承继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这基本是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他们身有技艺,比一般没有受过教育或者仅受过较少教育的人们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在各种场合中有更突出的表现,并且在社会的变化中能够完美转身、华丽蜕变,只有这样的人我们才认为他受的教育是值得的。在最近几百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这样的教育目的培养出了大批劳动者,进而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大约一百年前,杜威曾经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关注儿童,关注社会,认为儿童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所受的教育就是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不应该只是为未来做准备。这实在是一个有远见的论断,纵观中国的实际,教育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正因如此,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功利性目的,社会对成人的倾轧最终转变为对孩子的不切实际的渴望和要求,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大学,教育被异化,这种倾轧让人喘不过气来。然而,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从蒙昧到现如今理性的高度发展,从物质的贫乏到如今人类的强大,无不需要教育实践,从庠序之教到如今灵活多样的教育制度,人类的教育和人类的发展一样,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罪恶。发展人的理性和智慧的同时,夹杂着对人性的蔑视,对人类苦难的忽视,“现代教育矛盾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运行,一方面是对人文教化功能的放弃,另一方面是道德教育的专门化。”人是万物之灵长,如果教育的目的包括增长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则不能不重视人性、生命,其实,教育的目的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教育无不希望彰显人性、提振人心,让个人和社会逐渐臻及止于至善的境界。教育实践最终要落实在具体的人身上,在由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教材内,便有一节提到“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古今中外的不少思想家都探讨过教育的目的,比如雅思贝尔斯的,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道德的`存在,他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社会属性,所谓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产,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所以,不论我们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为何教育他人或受教?生命到底是什么?难道生命不奇妙吗?飞鸟、花朵、翠木、蓝天、星辰、河流、游鱼……这一切都是生命。生命是贫穷的、富足的;生命是群体、种族、国家之间永不停歇的战役;生命是静思冥想;生命是所谓的宗教;同时它也是心灵中微妙的、隐藏的东西,包括羡妒、野心、激情、恐惧、成就及忧虑等等。这所有的一切以及更多的事物都是生命,然而我们通常只准备了解生命的一个小角落。显然,除非教育能帮助你了解广大生命的所有精微面——它惊人的美、它的哀愁及欢乐,否则教育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曾经听到过一个说法,一个人的童年就相当于是人类的童年,一个人的一生其实是人类的一生,那么,相当于人类童年的我们的儿童,难道不应该更加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吗?作为教育幼儿的教师,难道不应该更加具有人文关怀,更加了解人类的生命吗?

2、幼儿教师、人生与教育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的教育,却没有积淀出一个完整的、稳定的教育观念。未来的幼儿教师们,他们所受的教育同样是学校升学考试就业,以后出了学校的围墙,走上工作岗位,也是走进了一个个人生存的围墙。教师本人也在社会中,也在承受社会的压力,比如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也在影响着教师的教育信念和实践。把孩子培养成精英或许是评价幼儿园或者幼儿教师的指标之一,教师在个人的生命当中,也在体验各种恐惧,怕失去工作,怕传统,怕得不到认可,怕死亡。大半的人都有不同形式的恐惧,而一旦恐惧,便失去了智慧,而教育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不是随便地把学生捏成圆的或者方的,教育之所以具有特殊性,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培养的是人。我希望每个幼儿教师都能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你看,那群孩子在沙堆里玩,满头满身都是沙土,脸上是汗水混和着沙粒,可是他们的笑声是那么响亮,是那么发自内心,也许,他们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候,也就是这个时刻了。”

幼儿教师,对人的一生的影响,也许再重视也不为过,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人民教师应该怎么对孩子才能无愧于这个荣誉称号呢?人是情感动物,而孩子的情感比大人要更为敏感,“儿童很容易接受外部的影响,这种情况使在儿童面前表达出来的感情很容易得到内化。他效仿这些感情,然后再分享这些感情。他会因为见到被表达出来的痛苦而感到痛苦。他分享着他人的快乐;总之,他同情他人。这种同情心并不单纯是消极的,它可以把各种积极的行动暗示给儿童。”正是借助这个机会,幼儿开始进行社会化的初次尝试,朱小曼教授把情感教育比喻为儿童教育之根,她认为,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信念及其情绪。它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或者正如法语中表述得更为确切的,关注每个学生能够“Jesuisbiendanssapeau”(感到身心愉悦)(一九九五)。而石中英老师也认为:教育应该努力提升人生境界;而人生境界直接反映出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包括人性本然所必须面对和因应的死亡、奴役、有限、孤独、自我认同等问题。人性的问题,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活动。对人性的关注,是一种对教育学知识扎根的呼吁与努力,目的既是希望摆脱知识失根的困境,更为了弥补人性失落的窘态。这既是对教育者的召唤,也是对教育学的呼吁,值得整个中国教育学界深思。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力量,是幼儿园高品质教育的缔造者,是幼儿园一切先进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者。幼儿的头脑像是一块处女地,我们在上面播下种子,种子一旦生根,就会自行成长起来。教育的目的乃是“使个体成为一个为自己和同样的人谋幸福的工具。”(詹姆斯?米尔)尽管学校并不是唯一具有教化功用的场所,但学校和教师永远也不应该撤销这种功能,正因为今天我们发现我们身处至关紧要的处境之中,学校所能提供的服务才会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意义。

3、理论课程为未来幼儿教师“塑型”

在众多的大学专业里,学前教育专业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和素养。在高职教育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还是有挺大的优势的,他们技能突出,又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学前教育理论界的一个共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技能是为塑造学前儿童的健全人格和提高其智力水平而服务的,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欣赏或者娱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要求和艺术专业的学生当然不应该是一样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教育性”要求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要求的“灵魂”,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必要像艺术系的学生一样把大部分甚至全部时间都花在艺术的学习和训练中。那么对于理论课程呢?艺术课程中我们把“教育性”放在首位,那么理论课程中,又该秉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呢?

教育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不管什么样的教育,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教育者个人的思想、情感,一个害怕社会竞争的老师传递给学生的必然带有对社会的恐惧,一个不能热爱生活的老师传递给学生的必然是对生活的蔑视,而一个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老师,带给学生的更多的会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理论课程中,突出教育性,而非工科中的工具理性,是理论课程的天然优势。而借助理论课程的优势,或许能实现笔者所期待的结果,就像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是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内,内在地透视自己的灵肉,知识也必须随着整个灵魂围绕着存在领域转动。因此,教育就是引导‘回头’,即顿悟的艺术。由于教育的这一神圣本源,因此在其藏而不露的力量中一向存在着精神体认的财富,但教育只有经由顿悟才能达到对整个人生的拯救,否则这种财富将失去效用。”

你可能会怀疑笔者的论调是空洞的豪言壮语,对于我们去界定高职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会引入歧途,可是,仔细思考我们所处的社会,对人类的异化屡见不鲜,为了让教育可持续发展,彰显人性成为重要的进路。在高等院校中,突出理论课程设置在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理想和信念,职业价值观以及专业批判和反思意识,自主创新能力等核心素质形成中的“塑型”作用,将会对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圣埃克苏佩里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应该像如今关注儿童那样,当教师反身而诚地进行自我生命教育,其对于学生的潜移默化,就更能挥洒自如了。

篇3:重申课改理念中体育教学研究论文

重申课改理念中体育教学研究论文

一、职业高中体育教师要适应课改理念

这一轮课程改革借鉴了国内外多方的改革成果,更多地将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笔者以为这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而言,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从体育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乃至于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角度来看,其从理论成为现实首先决定于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变。从体育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当前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追求的已经不是纯粹的竞技性质,而是着眼于全体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的视角应当从单纯的身体素质中扩展开来,扩展到学生的体能、技能、心理健康、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等综合性方面。实际教学中,再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田径运动上,用三大球去应付一个学年的体育教学,而应当从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去研究、改编教学内容,以让学生的体能技能得到发展的同时,心理健康也有相应的提升,尤其是职业高中的学生需要面对技能学习与将来的就业,这其中需要学生的体能与心理健康作为支撑,体育教师在其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任务。必须强调的是,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要摆脱“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固有观念,而要作出这种改变,途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理性思考。

二、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要追求多样化

长期以来,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一大不足是教学的单一化,有资深的体育老师戏称十年前后看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有时几乎看不出变化。这说明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都要作出一定的改变,而在这个方面,体育教师本身首先要有多样化的追求。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材以及体育教学的经验(经验的作用有时甚至要高于教材),从课程设计(宏观层面)、教学内容的设计(微观层面)等方面着手,既注重学生的运动技术的训练,也注重学生的体育训练意识、观念、经验、方法、内容训练,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基础为本,强调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必要的时候还要突出实用性、娱乐性等,以让学生高效参与到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来。笔者实践的经验是,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吸纳学生的观点,如学生的'建议常常带有体育赛事的技术性,与某些电视节目的娱乐性,这些内容的采用,会让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显得十分的丰富多彩。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作为教学的价值取向。笔者以为这一教学理念至今仍然需要强调。职业高中的学生具有基础较弱、学习习惯与学习意识较差的特点,在体育课堂上常常表现为纪律的不遵守者,而体育教师往往又没有做细致工作的耐心,因而职业高中体育课堂上常常显示出较为强烈的“张力”。而要化解这种张力,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实施教学。笔者的一个经验就是紧紧依靠学生、认真研究学生,只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与特点,就能够找到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不应当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由于专业选择不同,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因此不同专业的不同学生常常显示出不同的学习特点。这种学习特点在体育课堂上也有充分的表现,因此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在于某个具体的方法,而在于在遵循“因材施教”的课程改革理念基础上,去结合学生的特点以确定教学方法。

三、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要注重细节性

为人们所熟悉的是“细节决定成败”,但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细节能够决定成败。在笔者看来,在做到以上两大点要求的基础上,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就应当关注教学细节了。也就是说只有在大框架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关注教学细节才是有意义的。从笔者的观点来看,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细节主要体现为这样的两个方面:一是体育课堂纪律的新理念落实。笔者倾向于通过学习动机的激发来自然体现出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纪律性,而不是通过强制的方法。职业高中的学生具有明显的叛逆性,而体育课堂往往又是叛逆性表现的重要场所,在这种情形下,“导”的作用显然要大于“压制”的作用;二是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的激发,这是传统体育课堂上所缺乏的。事实上笔者以为体育教师需要思考:为什么学生热爱体育课?为什么学生在体育课上难以取得教师期待中的收获?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可以发现职业高中的学生具有热爱体育的心理基础,同时又缺乏科学参与体育学习的方法。而这样的思考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正是体育课程改革理念所诞生的所谓智慧。笔者以为,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是更加需要智慧的,因为它面临的是一个特殊的教学对象,这种特殊不是学生的特殊,而是学生学习的特殊。体育教师在面对这种特殊时,同样需要坚持课改理念,认真细致地做好研究工作。

篇4:贯彻二期课改理念尝试小班主题活动的开展

贯彻二期课改理念尝试小班主题活动的开展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多元化已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课程之间需要整合、教材与生活需要关联、幼儿园与社会之间需要交流、师生之间需要互动、个体差异需要受到尊重,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实施能充分体现以上教育发展的新理念,而且自主性主题活动无论是从主题内容的产生、发展,还是成果的展示,又都能激发幼儿自愿参与主动,突出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那对于小班幼儿该如何开展“主题活动”呢?本学期我就为此进行了小班主题活动的一些尝试。

一、 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主题

小班孩子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及表达表现能力等都很有限,而主题活动又是将活动权全部还给孩子,由他们自己选择和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根据自己自由地意愿表达分享,因此,确定活动的主题至关重要,因为主题是活动展开的内容,是幼儿自主的体现,只有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才是激发他们探索的源泉,而且是幼儿看到过的、经历过的,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才能激起活动的愿望。

在强调儿童自主的学习,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共同生活和自由地表达表现,我们先后开展了与幼儿自身有着密切联系的“娃娃家”、“包糖果”、“手”“可爱的小动物”“水果”“不怕冷”“过新年”等主题活动。当一个主题确定后,幼儿通过自主学习与主动发现,产生了新的领悟,从而得出他们认为的结论后,这时应关注幼儿对这一主题活动过程的反应,以便以该主题为中心加以扩散、拓展,激起孩子们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如:刚开学,我们开展了“娃娃家”的主题活动后,发现此时幼儿对同伴开始逐渐熟悉,愿意与同伴交往了,而且在平时的`交往中还不时地相同版讲述自己的家庭成员,“我家里的饭是奶奶烧的”、“我妈妈也是老师”、“早上是我爷爷送我上幼儿园的”------于是我及时调整计划,让幼儿从“娃娃家”扩大到“同伴”再扩大到“家庭成员”,这样“好朋友”、“宝宝的一家”等活动主题就此产生了。由于这些主题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在这一系列主题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兴趣,积极参与,真正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二、创设丰富、宽松的环境,鼓励幼儿试一试

环境的创设是支持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表现的关键,创设内容丰富、自由宽松、适宜幼儿发展的活动环境,有利于幼儿大胆地、自主地表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在活动中教师除了提供丰富的废旧材料外,还要提供一些成品或半成品,这样才便于幼儿操作,幼儿才敢于去尝试。如:在“娃娃家”、“好朋友”“可爱的小动物”“过新年”的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表现出自己和好朋友,我除了提供废旧圆盒、瓶盖、毛线、皱纸等材料外,还为幼儿提供了剪好的大小、形状、颜色各异的纸等材料,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操作时可有目的地选择,于是能力强的幼儿用废旧的盒子、瓶盖、毛线及橡皮泥等制作出了“宝宝的一家”“好看的箱框”“可爱的小动物”而能力较弱的幼儿可用老师提供的成品圆形,半圆形的各色纸、盒子 、进行装饰 也愉快地完成了制作。

幼儿对“手会变”特别感兴趣,于是我为幼儿提供了蜡笔、水彩颜料、皱纸等材料,在这样的环境暗示下,激活了孩子们的想象,敢于大胆地用各种形式,尝试着创造性地表达。有的幼儿用蜡笔画下自己的小手,涂上喜欢的红色,再在它的周围添上“光芒”,一个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有的幼儿用颜料印下自己的手,看!绿色的树叶、鲜艳的花朵、展翅飞翔的小鸟等一一展现在你的眼前。

在这些活动中,幼儿没有很多言语的表述,而主要通过想象,以自己的“美术语言”、“想象语言”等表达充满童趣的内心世界,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使动手、动脑、交往、想象等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 家长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以往幼儿的教育活动主要由教师预设,并在幼儿园进行的,而现今,活动的开展成为师生共同构建、同步进行的过程。家园双向互动,多方支持,创造幼儿探索的空间。它改变了以前幼儿回家以后,家长只是帮助复习一首在幼儿园学过的儿歌这种被动配合的局面,而是将内涵扩大,探索的触角延伸到息息相关的家庭生活中去。

在“手”主题活动中,幼儿对手指的个数、手指的名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将幼儿探索的主题、产生的问题等这些信息公布在班中的信息栏中,家长们为孩子收集了印有手的彩色大图片,供孩子们观察、点数;有些家长在家还将

手指的名称告诉孩子,让孩子在园时可把这些本领传递给同伴,在家长的积极支持下,孩子们的疑惑得以解决,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得以扩展、提升。而在“宝宝的一家”主题活动中,同样由于家长的积极参与,拍摄一家的照片,使每个孩子都能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所拥有的一个幸福、美好的家。由此可见,家长的参与在“主题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家长能为孩子提供大量的物品和信息,这对于主题的展开与深入都十分有益。

以上是我经过一学期在小班开展“自主性主题活动”后的一些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断地学习二期课精神,继续开展实践活动,以引起小班幼儿对接近材料、摆弄材料、探索材料的更大兴趣,真正做好自主性主题活动的预备起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幼儿的巨大潜能才会自由释放和被充实

篇5:语文论文:立足课改研究 优化课堂教学

语文论文:立足课改研究 优化课堂教学

苏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简洁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每一位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相当灵活广阔的个性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我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教学,体现课改精神。

一、注重体现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语文学习

课堂的学习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以生活世界作为学生学习的背景和桥梁,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根本。我教学《升国旗》一课,首先播放国歌,让学生倾听,接着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听过国歌?国歌响起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畅所欲言。有的说“奥运会上我国的运动员夺得金牌时,就会播放国歌升国旗”;有的'说“北京天安门每天早上都升国旗,许多人都在旁边观看”;还有的说“升国旗想到了共产党,想到了解放军叔叔在打仗,想到了我们的国家……”老师在学生的述说中不断引入课文的词句让学生熟读。通过交流,学生认识丰富了,眼界开阔了,与此同时也充分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突出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

开学一个月后,我开始在班级里以四人异质小组的形式安排座位,全班分成七个小组,每组四人,设立一个组长。每节课中必有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在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上,我主要以四人小组合作和二人小组合作为主,并多在教学的小环节中进行。如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让组长组织组员自读、轮读、齐读,把课文读正确。熟读课文后,在小组里进行朗读比赛,读出感情。在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在合作中的情感态度: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乐于互助,是否能够耐心、能够谦让,并以后者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评选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拍档。

三、合理灵活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的有利因素

篇6: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有效教学”教学模式的启用,是对语文教育科学化的追求,也是提高、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要不断的自我剖析与反思,深刻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不够主动。长期以来,学生所习惯的学习过程就是教师把“已有”的知识进行传授,跟着教师设定的模式一步步接近现成的答案。所以,学生习惯了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方式,一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是积极主动,而是一脸茫然。即使有自探提示,学生也是被动的去思考,没有显现出极大的阅读兴趣。

2.不能用心去朗读。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扫清字词障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无暇顾及学生如何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文章蕴藏的情感。正是因为着眼于狭隘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忽略了思维因素、情感因素和审美因素。没有反复的朗读,恐怕学生难以理解句子中的滋味。

3.学生的个性体验不够。在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想法不对,错过展示自我的机会;有的则大脑一片空白,丝毫没有头绪;有的则想法浮于表面,不能感悟其中蕴藏的深意。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往往按照传统的师道尊严,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以牵牛鼻子走的形式,百般驾空、抑制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口语交际能力弱。语文园地这一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是老师最头疼的了,话题一出,全班鸦雀无声。老师单纯的.认为这是因为农村孩子视野窄,见识少造成的,对此环节几乎是匆匆而过,也造成学生表达能力差,与平日的口语表达形成恶性循环。

二、构建有效教学的途径

1.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学习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语文课阅读的兴趣尤为重要,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本内容,是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一个重要起点。首先,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并将情境设置的情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升华。真正做到以文促学,以情促学;其次,自探提示问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质疑,设计要有趣,分层推进、逐层深入地去探究文本,让学生方向明确,步步解疑、把握要点、理解难点、品味精美语句、体味作者情感、积累语言文字、受到感染熏陶、提高语文素养;还可以介绍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并从一节语文课的阅读,激发学生想要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相同风格的作品、文章内容的后续和发展等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形成较为浓厚的阅读兴趣;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览、阅读方法交流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注重学生的朗读。首先,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范读尤为重要;其次,注重学生的有情感朗读,在朗读中实现情感体验。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但是,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上,加以情感,这就使得学生在朗读上有了很大难度。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读后自身的感悟的不同,直接会影响学生朗读时的情感色彩。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实把握每一个环节不同情感的体现,进一步让学生通过课文进行情感体验之后进行朗读就会有更好的阅读效果;用充裕的时间来品读、悟读。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要进行充分的悟读。悟读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读读悟悟,不是通过讲解而是通过自己的品读感悟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悟读的教学价值在于高效与深刻,课堂上既洋溢着学生的朗朗书声,有涌动着学生揣摩品味的思维潜流,课堂教学的活跃外象与学生思维的深层触动同时生辉。

3.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巧妙创设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如: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通过插图或课件演示生活片段,让学生“走进画面”进行想象、扮演具体角色,表演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学生入情入境,克服心理障碍,情绪也会变得高涨,带着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交际活动,使之产生“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从而“情动而辞发”,滔滔不绝。其次,利用丰富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利用早课,结合生活实际组织一个话题,以朗诵、演讲、相声、辩论、故事会、课本剧等多种形式来开展活动,简单而不枯燥,短小而不乏深刻,多方位、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篇7:课改思考:新课程理念进课堂 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

课改思考:新课程理念进课堂 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的活动。课堂上一切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材、教师转,先教后学的教学机制,使得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这种传统教育造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下丧失了学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自学能力低下。

针对这一现象我国著名学者黄克剑先生曾指出:“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教育不是既定划一个的笔墨,用划一的教材和方法,把受教者加工成划一的‘标准件’,而是尊重受教者各自独特的天赋、气质、秉性趣味,以对于他们各自说来最恰当的方式,把他们成全为合于他们天性而又富于人文教养和创造精神的人”。

黄先生的这一观点正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鉴于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极富有创见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在认真学习研究了新课程理论知识后,就把这些崭新的教学观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中,我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性质与任务,重新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与角色,并以此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的活动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发言要举手,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予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也造就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精讲少讲,腾出1/3到1/2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操作和讨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和情景表演等几种教学组织形式。此外还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选择和组合运用多种形式,从而扩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主动活动的`空间,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充分发挥出教学效益。

二、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积极尝试自主学习途径

多向互动合作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和生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它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多向互动合作策略正是在这种新教学观指导下产生,发展的。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提的问题成为教师的资源,从而实现多向互动合作,如,教“中国石”8、9自然段时,我在学生初读这两节后,让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就提出了许多不理解但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中国石”屡屡夺魁,为什么只有它屡屡夺魁呢?为什么排长专门腾出一个抽屉放“中国石”?就这么区区一块小石头,为什么在我孤独寂寞的时候能给我温暖和快慰呢?“奉为至宝”是什么意思?等等,这些都是教学的宝贵资

[1] [2]

篇8:课改论文:课改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灵魂

课改论文:课改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灵魂

课改论文:课改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灵魂

口雷鸣

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版)》即将实施、对教师的培训即将开始之际,我们应该结合现状,深刻反思十年课改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还将怎样发展?对此我认为,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队伍远未形成,许多教师在把握并贯彻落实课改理念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当前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大都可归因为理念上的问题。教师课改理念的缺失性和教学行为的随意性,是当前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的主因。

一、课改理念未落实到位是课改实施中最大的问题

以来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以往任何一次课改不同,有其特有的理念作支撑,每一门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也确定了其基本理念。应该说要实施好课改,就必须理解和把握相关的理念,在日常教学中贯彻落实这些理念,以其来指导和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但事实上,真正这样做并具有课改理念素质的教师还差之甚远,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的学校则更甚。

课改十年,笔者听了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课上千节,认为真正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不到三成。最大的问题是:在我对近千名教师各种方式的交流了解中,98%以上的教师根本说不出本学科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有几条?具体是什么?中央教科所对一些省市课改调研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上“走近”与“走进”,“身进”与“心进”等,依然普遍存在。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前不久进行的相关网络调查显示:教师们对课程改革满意度不足三成,74%的受调查中小学教师表示认同课改理念。但我认为,仅仅认同理念或者对理念只停留在“认同”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落实,把理念转变为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课改的顶层设计还须终端操作来实现,课改的终端在课堂,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由课改理念到课程实践,最终只能由广大教师来承担,理念没落实到位,必定会在教学行为上出问题,行为上的问题则必定带来结果的问题!只有实现理念上的转变,才会有教学行为上的跨越。因此,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实施时,很有必要对课程改革的理念进行“补充”,重新凝聚课改共识,以课改理念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理念及作用

1.对理念的简要解读。

当今时代是一个“理念”的时代,“理念”已成为当下广泛运用的一个关键词。任何理念都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理念与时代处于一种相互诠释、相互创生的过程,对其含义有不同的解读。

理论上可以把理念理解为一种观念,但它又不同于观念。简单讲,理念是指一种体系或制度在建构和设计中内在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哲学基础,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实践。理念作为一种抽象的价值形态对事物具有规范性。它是一系列价值选择的结果,指向某种特定的目标,通常体现为具体的信念,这种信念在实际运作中能贯彻始终,而且能够得到验证(这是关键),体现着对行动的明确指引。从这点理解,理念也是原则、信念或价值观,是一种理智的思想,是一种方法、一种态度。

课改的理念有很多,大体上可分为课程理念、教学理念、评价理念等,有理论层面的,也有操作层面的,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这属于核心理念,它表明了开设思想品德课的终极目的,也是本课程的目标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是条件理念,即目标理念提出的前提条件;“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这是方法理念,是实现目标理念的关键。基本理念是对课程的认识,它分别表述了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目标、原则、方法和特点等方面的认定与追求,体现了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的文化观和设计观等诸多方面,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树立与遵循的宏观课程理念。

2.理念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作用。

新课程的建立有它内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就是其理念。版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一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构建这门课程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课标的内容和实施,必须符合这个理念或追求。”因此,可以说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是整个课改的基石,它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品质和意义,也集中体现了课改的方向。课程理念既是对课程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概述。课程框架设计思路的确立,课程目标的表达,课程内容标准的呈现,有关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建议,无不来自课程理念,或体现着课程理念的追求。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信念,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它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定位与教师教学都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导作用,这种作用是课改的题中之义。没有课改理念,教材就完全失去理论支撑和新意,正确的教育思想就没有基础,良好的教学行为就缺乏价值目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作用就体现在:指导课程标准的编制、教材的编写、课程目标的制定,指导教学行为、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等各个方面。一句话,教学实践必须符合并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但被誉为欧洲现代化之父的法国现代化理论家让・莫内有一句名言:现代化的关键是化人,或者说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因为现代化的机器要靠现代化的人来运转和操作,现代化的制度要靠现代化的人来制订和执行。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也指出: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其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向现代化转变,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同理,课程改革也要先“改人”后“改课”。“改人”就是要打造真正具有课改理念的教师队伍,而后才有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总之,赋有先进理念的新课程,体现先进理念的新教材,必须由具有课改理念的教师才能实施好。

三、理念与行为的关系

当前,课程改革已由“课改”转到了“改课”。研究课堂必然要研究课堂中的教与学、教师的理念与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结果等。而这其中,教师的理念及行为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但从教师方面看,缺乏的依然是对课程改革理念的把握,尤其是这些理念如何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这已成为困扰课改的最大难题。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理论也好理念也罢都没什么用,只要书教得好就行了。”其实.不是理论或理念“没什么用”的问题,而是“没去用”或者“没用好”的问题。因为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知道”、“做到”、“做好”是三种层次不同的境界。走进新课程,首先是思想观念要走进,如果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课程改革都只能是空谈,一旦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便会回到老路上去。因此,叶澜教授说: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理念的产生,有着哲学的根源。从理念和行为两方面看,理念是人行为的本源。理念与行为有着因果的关系,理念是因,行为是果;理念是行为的主导,行为是理念的实现。每一种具体的行为,都是在相应的理念支配下产生的。要想成功某项事情,首先必须选择正确的理念,其次行为本身也要正确,这是两个充要条件。正确的理念并不等于正确的行为,但错误的理念一定导致错误的行为。现实中,许多教师由于对理念的认识不足,理解不到位,在分析教学成功与不足的原因时,多是只关注行为本身,关注具体操作层面的东西,而忽略了对理念的判断与分析,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根本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

理念需要我们去认知,更需要去体知。体知是不同于一般感知活动的,它不是毫无目的的流盼,而是默会于心的认记,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体知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亲历性和在场感,是把认知活动和直接体验融为一体,把外在的知识和个人的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渐变成自我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理念的内化过程。当然,从课改理念到教学行为的实施存在着两种“错位差”:一是新理念与旧行为之间的“错位差”;二是新理念与新行为形成之间的“错位差”。如果旧的课堂教学行为仍在沿用,新的课堂教学行为就不能到位,课程的实施就会大打折扣,课改的推进就会延迟。坦诚说,依笔者视域,目前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依然处于第一种“错位差”状态,理念未“落地”。因此,改变教师教学行为,首先必须要改变他们与课程改革不相符的观念,不断地以新理念来革新旧行为,使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对接,逐渐磨合到位。

说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因为灵魂一般被认为能主宰人类的知觉与活动,比喻事物中起关键、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理念与行为是“魂”与“体”的关系。如此,“魂”就要附“体”,就要守舍。可见,理念对人的行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理念赋予人行动的方向与力量。

四、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对理念的把握程度,是判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

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判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强弱的标准,是看老师的课上得怎样,即常说的某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于是就说他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这样的判断标准过去或许没错,但现在看来却不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仅仅反映了该教师对教材的阐释能力强与弱而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怎样”而在于“怎样用教材教”,他们最大的价值体现不在于对教材本身的解读,而在于用课程改革理念来对待课程资源的使用,对待学生的学习状态。“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特征,“用教材教”才是具有课改理念教师应有的姿态。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学生是“学教材”还是“用教材学”,这已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尺。所以,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首要的任务是不断学习和把握课改理念,其次是坚持不懈地把课改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去,这样才可以为组织教学创造前提条件,也才会使教学符合课改要求。因此,考察一位老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就是看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并不断创新课改理念的能力,由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表现为学生学得精彩,而不是教师讲得精彩。这是课改的境界和要求,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微观上的操作不能体现宏观的理念,那这样的教学就有问题,就脱离了课程改革的轨道。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确立符合课改理念的教材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以此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

2.课改理念在教学中能否得以贯彻落实,决定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小。

课堂教学效益不是指教师教学内容的按时完成,而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应该学的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与进步没有?课程改革实践不断表明,课堂教学效益越高,理念的重要性就体现得越突出,理念与教学行为的一致性要求就越高,对理念的依赖性就越大。没有正确的理念,教师越是努力其课堂教学效益损失就越大。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理念无所不在地渗透于教学行为的每一个环节。没有课改理念作支撑或没有体现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是毫无生机的课,是“丧魂落魄”的课,这类课是不受学生喜欢的,其价值不是低效就是无效甚至是负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毫无意义。课改是教师在相关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用理念对照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找出并缩小理念与自己行为之间的差距,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只要这些理念对教师来说还是一种外在的要求,那么,他的教学行为就是具有被迫性的而不是自觉的,课改也难以真正长久地持续下去。课堂应该是落实课改理念的核心载体,学生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如果课改理念没有贯彻落实,课堂就不会有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行为的`突围其实就是教师个人观念上的突破与行为上的跟进。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不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更不在教龄、职称等方面,而是在课改理念上的区别。这些理念决定了教师的观念与角色转变与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等。课改理念是否确立,从教师的课堂言行中就能反映出来,哪怕仅仅是一句话、一个手势。如:“给我回答一下”“说给我听听”“做给我看看”……这类言行的最终指向都是教师,教师的这些习惯性言行经常出现,一是反映出其课改理念没有确立,教学观、师生观有问题;二是如果这类习惯性言行不断对学生强化,其结果只会使学生感到是在为教师而学,自己是“被说”和“被做”,会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在实践中把理念与教学行为融为一体,这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关键,也是创造性实施课改的保证。否则,教师的一句话就会使其课堂效益败损。

3.课改理念内化的过程,就是教师个人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

所谓教师个人核心竞争力,通常是指教师个人长期积累且独自拥有的、不易被别人复制替代、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给自己带来持续利益的一种竞争合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力,来源于对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与把握,来源于把课改理念内化为自己具体教学行为的广度与深度。教师具有的课改理念对其教学行为具有引领作用,是教学行为的基础和内在依据;教学行为不仅是理念的反映与应用,同时也有助于理念的理解与内化。内化就是要把课改理念变成自我自觉的行为,进而成为一种习惯,最终成为教师个人素质的一部分,使课改理念逐步在教学行为中落实到位。具有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教师,是课改理念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这类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课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受益于内生性专业成长动力,具有个人专业素质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度和驱动力,是锐进型教师,是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应该大力推崇的具有强劲竞争力和快速成长优势的教师。

反思十年课程改革实践中不同教师的崛起与平庸的背后,无不打上课改理念确立与否的烙印。教师可以因其课改理念的把握而迅速成长与发展,所上的课深受学生的喜欢;也会因为课改理念的缺失而固守成规,学生不喜欢他们的课,个人也没有发展与进步。事实表明,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师素质高低的根本区别就在其课改理念把握上的区别。

五、深化课程改革,“道”远重于“术”

在以往的培训以及日常教研中,很多老师认为讲理论没用,课改主要是教学技巧、方法、策略这些方面的改进与掌握。这是试图寻找捷径去追求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完全忽视了课程改革的内在实质。同时,这种重具体的教学预设、重具体事例的选择和活动设计,轻理论学习、轻课程改革理念的确立与引导,其结果只有课改的“形”而无其“神”,老师们所收获的只能是“鱼”而非“渔”。仅期望通过这些活动去学别人的一点具体技法,指望听(看)了就能懂,懂了就会用,实在是一种教学短见。事实上,听(看)了未必会接受,接受了未必会用。因为如果不进一步深究这些技巧、策略后面的理念支撑,就不明事理,也无法把握其中的精髓,其结果往往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或“画虎类犬”。要知道,同样的教案是不能复制出同样的教学效果的。所以我认为,技巧为术,理念为道;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体;就教学而言,术只管几年,道则数十年;小改小变靠术,大改大变则靠道。课改十年,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没什么变化,就是因其教学不得“道”。

综上所述,课改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灵魂,我们必须以此立主脑,切实促进课改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虽然这是艰难的,但却是推进课程改革必然要经历的“阵痛”过程;我们必须以课改理念为理想追求、精神感召和目标指引,去引领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品质与个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化课改。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

篇9: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摘要: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已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即积极打造有造性课堂教学,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进行解剖,继而根据当前小学生的学情现状,提出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态势下,教育部门也在加强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同时,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方在第一位,因此需要教师积极掌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改善当前教学现状的有效策略,希望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所助益,从而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一、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一)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业负担

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减轻学业负担、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已然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也是教师需要积极解决的难题。而有效性课堂教学理念的引入,则大大缓解了这一难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创新教学方式与理念,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以达到为学生减轻学业负担的目的。

(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有效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止关心自己的教学进度,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也是当前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此时,教师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有了更多思考的余地,不用再“赶鸭子上架”,强行跟着教师的进度走,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师应深入理解课改目标,从而有效引导课堂教学

课程教学标准为教师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考试依据与评估依据,同时也是教师落实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资源。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首先要深入理解课改目标和教材内容,并以此制定教学目标,在课前要根据课程目标预备课堂教案,才能有效引导课堂教学。如笔者在给三年级学生讲授《古诗两首》这篇课文时,会先设置好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过程和方法等三维目标。首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让学生掌握诗歌里的生词和诗歌的中心思想;其次,在过程和方法上,笔者采用朗读导入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方式进行教学;再次,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上,笔者则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中流露的情感和审美意象,以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与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设置与课标教学理念相吻合的课程目标,有助于把握教学进度与质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才能达成高效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小学语文老师需从深度、广度等多个角度来评估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调动其对学习的参与度与兴趣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如在讲授《赵州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利用提问的形式进行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你们走过的最宽、最好看的桥是哪座?”以引发学生对“桥”形状和尺寸的思考,吸引其进行课堂互动,这样不仅能让课文讲解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教学更为生动。

(三)加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养,锻炼其合作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中心所在,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提高其语文学习水平。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问问题,当他们有不懂的难题时,也能第一时间向教师请教,教师此时可让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再采取引导式回答等方式,来予以解答,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发现问题、乐于提问、积极讨论、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如笔者在教学《小苗与人树的对话》这篇课文的过程中,采取了情景演示法与小组式讨论法,先让学生分别扮演苗苗与季羡林的角色,进行采访对话,再针对与课文相关的重要知识点的问题,让各个小组互相讨论并进行作答,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导他们往正确的答案方向走,对于回答最积极的小组,给予一枚红旗徽章作为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多元化语言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良莠不齐,教师在统一授课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对学生给予语言鼓励,包括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以及书面语言等,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当学生踊跃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微笑示意,其回答完毕后,教师可以对其回答正确的部分表示鼓励,对其不完善的部分加以引导。如笔者在教授《落花生》这篇课文时,针对文中提及的花生的好处,让学生再列举几个优点,有位学生的答案出现跑题现象,笔者在对其加以指导后,肯定了学生回答的正确部分,适时纠正了学生答案的错误部分,让该学生的学习信心倍增。再如,在布置题为《最可爱的人》这篇课堂作文时,笔者所在的班级的学生写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的学生认为最可爱的人是父母、老师、朋友,有的学生认为最可爱的人是自己心仪的玩具娃娃,有的学生则认为最可爱的人是路边摊卖早餐的老奶奶等等,学生在作文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笔者给予不同的书面语言来对其进行评价,如“棒极了,妙笔生花”“语言很生动,句子很优美”等,从而增强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也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结合课堂现状和学生的学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采取分层分组、游戏或者故事导入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深刻领悟教学课改目标,有效引导课堂教学,积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多元化语言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宋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33):209.

[2]李芸.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教育界,2014,(29):94.

[3]陈建军.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J].新校园,,(08):32.

篇10: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论文

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论文

摘要:现在的语文味道不浓,语文课的特点在丧失。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回归到学生阅读背诵,回归到学生的人文自悟,恢复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回归;语文素养;阅读背诵

一个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一枚锈迹斑斑的古铜币。农民以为把古钱币上的锈迹去掉会更值钱,于是就把那枚古钱币打磨得平整光亮,结果这枚价值昂贵的古币变成了一钱不值的铜板。农民哪里知道古钱币的价值正体现在它那锈迹斑斑的“真实”上,失去了这份真,古钱便一文不值。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回顾新课改以来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味课堂中呈现出的那些“迷人景观”:教学评价“百般呵护”、情境创设“千姿百态”、合作交流“百家争鸣”、自主探究“百花齐放”,着实让我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华、虚假与做作,在貌似“完美”的面具下面,我们深究下去,却不难发现,这种“中看不中用”的课是以牺牲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代价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语文课堂上越来越多地重视讨论,却反而觉得“语文味道不浓,语文课的特点在丧失”。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提问和讨论,是营造氛围和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但体味、揣摩语言和感受形象,求得文本与读者的沟通和共鸣,就不只是课堂上讲讲说说而已,更多的是通过听说读写思的综合训练。在新课程改革中,如果把语文课上得与思想品德课、历史课等那样,或者按照一个普遍的课堂模式,那就脱离了语文学习的正确轨道,语文的学养性、人文性、情意性这些语文课堂的丰厚内涵也就无法显现出来,必然影响语文学习效率。

一、回归到培养语文素养上

应当承认,当前的语文教学受高考和评价体制的限制,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真”。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宇,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采取以下两种做法:走进教材,让学生体验人文精神,感受生命的活力。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叶澜教授认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语文课堂具有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生命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一堂课中显得非常重要。

二、回归到学生阅读背诵上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位外国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了。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叶圣陶先生多次重申“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在他的《精读指导举隅》一文中,力推“吟诵”。正如诗圣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圣先贤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我们当代的有些语文教师却束之高阁,去搞新花样。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口而诵,心而惟”,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己有。一味地读,一味地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幼童牙牙学语,启蒙老师没有什么句法分析与教学模式,不也成功了吗?今天的教师“为讲而讲”,学生“为学而学”,“方法”多样,而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或复习时却知之甚少,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仅是“到此一游”而已。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新课标“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经过多次实验得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真实的课堂也许不是完美的课堂,但只要是真正地为学生着想,真正地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即使并不完美,也像断臂的维纳斯、像倾斜的比萨塔,同样具有一种独特而真实的审美意义。“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本色,一如“锈迹”是古钱币的生命本色。任何事物,只有保留了自己的生命本色才最有价值。语文教学,请保留课堂的真实本色!

篇11:勃课改理念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勃课改理念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教师 教育课程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在反思我国教师教育指导理念、理论基础和课程编制的基础上,构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育的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课程体系。

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几个核心转变: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第二,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最新成果;第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第五,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第六,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第七,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第八,调整现行的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一、教师教育的现状

1.教师教育的指导理念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指导教育发展、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当然,终身教育理念也应成为教师教育必须遵循的理念,以适应社会迅速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但是,现在的教师教育鲜少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教育还是以职前教育为主,人职教育和在职培训还处在边缘地带。

2.教师教育的理论基础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指导理念发生了根本胜的变革。新课改实施前基本上是以“结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课改后,基础教育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新课改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内容与学会生活相联系,都反映了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观,可以说建构主义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但是建构主义还没有成为教师教育的指导思想,致使教师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课程编制不合理

第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合理。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过分注重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的知识传承价值,偏重于按照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来培养教师,忽视综合能力的发挥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二,课程结构不合理。拿教师教育中的学科专业课程来说,其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比重大,课程多。研究表明,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计划中,普通教育课占总课时的21%,学科专业课占70%,教育专业课占9%,并且选修课也儿乎都是学科专业课程。

二、教师教育课程构建

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公布了著名的调查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并迅速展开了确立和制订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运动。因此,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教师教育的课程建设,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人职教师教育课程和在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1.职前教育阶段

第一,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广泛开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在原来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师职业道德、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必修课,并且广泛开设文史哲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第二,专业基础课程部分:应提高专业基础课程在教育类课程的地位,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一是相关专业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是教育基本理论。它不再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课程,还应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第三,专业课程部分:在学科专业教育方面,使学生在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精深掌握1—2门专业课;在教育类课程方面.开设针对这1—2门课程的学科教学法、学科教学心理学、学科教材研究方法及学科教育技能等课程,培养师范生“如何教”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第四,活动课程程部分:通过有计划的`活动安排,使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师职业自豪感和锻炼师范生的社交、文体艺术等方面的能力。

2.人职教育阶段

将师范生职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等实践活动和教师入职教育结合起来,并增加师范生教育实习和人职教育的时间。这一阶段的课程应根据师范生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教师从理论上予以指导,分析问题的理论基础,探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情境中实施可行性方案。同时结合学生情况优化教育技术,逐步锻炼学生进行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能力。在反复实践中,将师范生在学生阶段习得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情意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师范生的教育教学风格。

3.在职教育阶段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职教育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教育阶段的课程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在课程中体现最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基础课部分:广泛设置开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展示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中产生巨大影响的理论成果;第二,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和教育基本理论最新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的完善,完善在职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第三,专业课程部分:补充与在职教师相关专业课程的更新内容,以及针对这门课程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科教育技能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第四,实践课程:加强实践课程,使在职教师在足够的实践中,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与教育知识加以整合、应用,使两者更好的内化为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

篇1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改的核心教育理论论文

【摘 要】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课堂教学中,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也是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课改以来,我和我们石马川九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研组的同事们,非常注重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绩。本文就我们的教学实践谈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课改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是课堂。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课改以来,我和我们石马川九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研组的同事们,一直非常注重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在学习同行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实际,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绩。现就课改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谈点个人看法。

一、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要想使孩子们喜欢数学首先要让孩子们喜欢老师。教师要面带微笑进入课堂,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用激情代替冷漠,用微笑代替批评,用风趣代替呆板说教;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迎接每一节数学课;在学生面前不要指手画脚,尤其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待优等生要表扬和激励,对学困生要给予关怀和帮助,善于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和鼓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近,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才会有兴趣走进数学课堂。课后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变化,了解他们的心理,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在你身边有安全感和信任感。让学生走进你,走进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

教师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良好开始,也是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提高自身文化科学知识、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每一节课都应当是有针对性的,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和教案。教师设计一节具体的课时,都应当把它当做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和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教学条件,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考虑学生实际,不分析和利用现有条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身边的事例教学

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用身边的事例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有用,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学习丈量土地一课中,在学生学会求种植棵数的应用题后,我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同学们通过丈量学校绿花园的面积和树木的行距和株距,求出了绿花园中种植树木的棵数。这次数学实践活动,一方面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所体会到的成功与欢乐将大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开掘他们的潜能。许多学生都说:数学知识真有用啊!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会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觉亲切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事件中学习数学。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现身边的事情还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不但能激发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如认识圆时,给学生不同的工具,让学生选择几种,通过交流合作画出一个圆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圆的特征,也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再如:我学习其他老师的经验,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设计了一次"我帮妈妈管家"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粮、油、副食、学习用品等基本生活用品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收集的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需要开支多少?你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等等。然后启发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发生在身边的问题,能极好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精心设计练习

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当一节课的最佳时间过去,学生感受到疲劳、注意力比较分散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如,教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例1"后,我设计了这个练习题:不久前在给汶川"抗震救灾,奉献爱心"捐款活动中,我校学生纷纷把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投入到捐款的行列中,我们四、五年级4个班的捐款情况如下,四(1)班共43人,捐款375元,四(2)班38人,共捐款305元,五(1)班共41人,捐款420元,五(2)班42人,共捐款425元,请算一下,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哪个班的人均捐款最多?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自己班里人均捐款额最多,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同时通过计算,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求平均数应用的解题思路,熟悉了总数、总份数、平均数三者之是的关系,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去练习求平均数,达到了巩固和灵活运用新知识的目的,更主要的是,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从小懂得伸出援助之手,献出一份爱心,这种主动探索知识,严谨求实的学风,对于形成一般科学文化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

篇13:新理念与旧教材的整合--非实验教师贯彻课改理念的尝试(人教版教案设计)

当实验区的教师努力贯彻课程改革理念的时候,当人们都在关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时候,朋友,你想了解非实验教师的情况吗?他们是在等待,还是在旁观,或者在参与?等你看完下面的两个教学片段以后,一定会得出自己的判断。

片段一

师: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生活的空间也是丰富多彩的。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同学的图画,请大家一起欣赏(教师出示图画)。

师:你们在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了房子、太阳、山、树……

生2:看到了美丽的山水。

(这是一节美术课吗?且慢下结论,让我们往下看。)

师:如果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会看到什么呢?

生3:有长方形、有圆。

生4:有三角形。

生5:有曲线,有线段,还有直线。

师: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线画成的。请同学们自己任意画一条线,然后和同组同学讨论一下,看可以把画分为几类。(学生画线、讨论。)

师:哪组同学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生6:我们组将线分为了两类,一类是直的,一类是弯曲的。

生1:我们组是按长短分的,也分为了两类,一类是有限长的,一类是无限长的。

师:同学们的分类方法都很好。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直的线。说起直的线,我们过去学过哪些知识呢?

生7:我们学过直线,直线是无限长的。

生2:我们还学过线段,线段可以度量长度,直线不能度量。

师:同学们学的知识真牢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画一条直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纸上画。)直线能完全画出来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

生4:我们不画端点,用直线的一部分来表示好了。

师: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你们能画出一条线段吗?

生: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学生画线段。)

师: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做线段。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相同?(学生议论。)

生1:直线和线段都是直的。区别吗?线段可以度量,直线不可以度量。

生2:线段有限长,直线无限长。

生3: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师:大家说的都对。还有一种直的线,同学们猜一猜,会有几个端点。(学生议论,纷纷说,只有一个端点。)对,这就是射线。我们把线段向一方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边说边画射线)。请同学们也画一条射线,然后和线段、直线比较一下,和小组同学说一下它们的异同。(学生画图、议论。)

生:我们认为射线也是直的,只有一个端点,因此是无限长的。

师:线段是有限长的,直线和射线是无限长的。请同学们先说出下面各组两条线的名称,再判断它们是否相交(出示图片)。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第三组相交而第四组不相交呢?

生:两条射线的方向不同。第四组的射线是向右下方无限延长的,不是向左上方延长的。

师:说的好!同学们对三种线的特征认识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商量一下,看能不能用两条射线画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议论,然后有一些同学画出了角。)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现在大家清楚了,这不是一节美术课,而是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将美术与数学进行整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热爱数学,学生感到亲切,学起来热情高,兴趣盎然。

课改以来,实验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改革,非实验教师也不甘落后,他们自觉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注意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每一个人在数学上都获得发展。在教学中,他们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实践新的教学思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丰富自己。】

片段二

师:课前,刘老师请大家回去收集与数有关的资料,现在就把你们收集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好吗?(请学生自由地将收集的数据粘贴在黑板上。)收集的数据好丰富呀!(随意请前来展示的学生)请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收集的数据表示的意义好吗?

生1:我收集的是50%,它表示的是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买的时候打了五折,就是按照原价的50%出售了。

生2:我向大家介绍的数是1/5,表示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

生3:我收集的是5这个数。我们班有5名班委,我希望我们的班委能齐心协力,团结奋进,使我们班有更大的进步。

……

师:喜欢这些同学带来的信息吗?让我们再次用掌声谢谢他们。其余的数据我们下课后再交流好吗?

师:听了这些同学的介绍,你会想到什么?谁来谈谈你的感受?

(沉默,思考,发言。)

生1:我会想到我们周围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数。

生2:我感到数是非常奇妙的,很有意思。

生3:……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确实非常广泛,而数又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紧密相伴,谁也离不开它。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数的意义。

【教师引导孩子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我们的生活。孩子收集的数据是真实的,可信的。在这里,数学不再是成年人的人为编造,不再是远离孩子的枯燥的东西,而是孩子身边鲜活的现实。】

教师板书:数的意义(出示课件:复习数的意义)。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生1:我想到了分数、百分数、自然数……的意义。

师:你能具体的说说吗?

生1:分数的意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你能把黑板上的分数读出来吗?

生1:2/3、1/5、1/2……

师:(随意指一个分数)2/3除了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以外,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1:可以表示2÷3的商。还可以看作2∶3。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说法吗?(竖起拇指)真棒!谁还愿意来说?

生3:我来说说百分数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师(指卡片):找一个你喜欢的百分数说说它表示的意义吧。

生3(观察寻找):就说40%吧,它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四十。

生4:我还知道自然数。当我们在数物体时,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师:是的,华罗庚爷爷也曾经说过:“数源于数。”

生5:我还知道整数0和自然数都是整数。

师(指黑板上的数据):我们还有哪种数的意义没有说?谁来试试?(生:小数。)

生6: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

师:说得真完整,大家听清楚了吗?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沉默,思考,发言。)

生1:小数的意义好像和分数的意义有点像。

生2:他们都把“1”平均分了,表示的都是其中的多少份。

生3:分数是指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小数则是指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

师:同学们可真棒,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实际上小数就是分母为10、100、1000……这样的分数的特殊写法。

(学生依次说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时,教师随即出示课件。)

师:看来,大家对数的意义都掌握得比较好了。请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数这样摆放着,你有什么感觉?

生1:乱、不整齐。

生2:简直是乱七八糟。(学生大笑。)

生:……

师:怎么办?

生1:整理一下。

生2:相同的数放在一块。

师:大家提的建议很好,下面就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整理这些知识。(请一组学生上前整理。教师巡视参与活动。)

【教师用一种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复习学过的知识,学生说到什么,教师出示什么。毫不做作。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丝毫的顾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尊重。接下来的整理,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小组的交流,非常顺利地完成了。】

看了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朋友,您是否可以感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到了每一位教师心中:不论是实验教师还是非实验教师,他们都在自觉地实践着新课程。有了这样的氛围和精神,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新课程的明天会更美好呢?

篇14:农村普高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改探索论文

农村普高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改探索论文

模式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理念的问题流程化。课堂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基于这些对模式的理解和肯定,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高级中学,在面临学生基础差和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的困境时,不断探究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了“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书写了一所农村普通高中的传奇。

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高级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生源是当地重点高中招生之后剩下的学生,教师是平均年龄不到30岁、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新兵”,至于硬件配备,就更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了。

近两年来,我们遵循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在课改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经过大胆改革,探索实践,反复修正,全面推行了“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新模式。

不可思议的是,模式不光解决了我校的基本问题,更让我校依靠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成绩跃居河北省示范性高中行列。河北省全面实行新课改,我校凭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勇于探索,锐意改革,成为河北省的新课改样本校。

我觉得,建昌营高级中学的今天,是“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造的奇迹。在我校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我认识到模式对一所学校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模式,会成就一所校园,幸福一方学生。

“三模九步”教学模式的演变

办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迷惑中,只要是想干事的人,总会找到突破问题的瓶颈。“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积累的结晶。

最初面对一所农村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为使教育成果真正落地,实现从以往面向部分学生的英才教育逐渐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确保年轻教师也能够上出结构完整、有效果的课,学校提出了非常朴素的“讲讲练练、想想记记”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分成5分钟左右的小环节,通过化整为零,使课堂教学每个环节都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也让老师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随着自觉课改意识的不断强化,我校认真研究和学习杜郎口中学先进的教改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又提出了“自学、点拨、检测”三阶段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语文学科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和灵活的内化课堂流程。数学、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划分为学生自学、自学检测、教师点拨、当堂检测、特别提醒等环节,更加细化了课堂流程,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具体任务,保障了课堂效果。英语、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遵循“自学、点拨、检测”三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在遵循“新课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学(基础知识)——自学检测(根据学科需要)——当堂检测”的流程前提下,各显其能,自由发挥,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和教师的教学特色。

虽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本质上并没有彻底转变传统课堂的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但在我们“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新模式形成的过程中,还是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

“三模“与“九步”

模式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念的问题流程化。课堂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正是基于这些对模式的理解和肯定,我们才有了对模式的探究,最终形成了“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模”就是依据高效课堂的理念把整个课堂划分为基础应用、能力提升、当堂检测三个模块,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的独学、对学和群学过程,让教师创造机会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全员参与课堂、积极互动展示、充分体验感悟。

基础应用主要是采用独学、对学的方式,对教材新知识的要点提炼、简单运用,使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有大致了解和认识,目的是抓住本节教学中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为下一模块的知识拓展或提升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师通常采用抽查或抢答的方式来烘托课堂氛围,调动各学习小组成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能力提升是通过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对前面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深化应用。全过程有教师在旁监督,这样就使教师在编制导学案、首次备课结束后,实行了二次备课。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高度,也在逐步的积累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此环节要避免由基础训练到能力提升的过渡突然性和学生的不适应性,应明确题目始终是能力考查的载体,要以训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探究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不要在能力提升部分只是简单出示一两道难题来取代学生能力提升的训练。要杜绝对学、群学的形式化,确保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的实际效果,课上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提高课时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当堂检测是在基础应用和能力提升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体验感悟的基础上,通过一两个题目的限时检测,让学生充分体会本节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为导学案中的“回顾反思”环节做准备。

当堂检测的题目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区分学生的层次差异,可以出现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题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独立训练来检测自己的进步程度。

“九步”就是把基础应用、能力提升、当堂检测三个模块,按照一堂课60分钟的时间进一步细化为九步操作流程,具体操作解读如下:

①明确目标(预设时间:1分钟)

目标是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没有目标,就无所适从。因此我们要求每课时的导学案都要设置适宜的学习目标,使用叙述性语言,变宏观为微观,化抽象为具体。整个导学案必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

②基础运用(预设时间:4分钟)

没有基础就没有提升,任何学习都不能忽视基础的作用。探索“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在此环节,我们按文理性质进行了细化区分。文科性质的学科要加强课上的记忆环节,理科性质的学科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将同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利用自习课(45分钟)和展示课(60分钟)两节课来完成。

③成果展示(预设时间:4分钟)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展示是提升学习兴趣、检测学习成果的关键步骤。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变得高涨,学习质量也随之得到提高。

展示课中基础运用答案呈现采用学生抢答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体验成功,在整个过程中对表现好的个人和小组要给予掌声和加分。

④巩固强化(预设时间:1~2分钟)

此环节是在学生根据各小组成员展示、教师点评更正答案,进一步理解或强化记忆,保障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做基础准备的环节。采用对子之间互查、教师随机抽查的方式来检测记忆效果。

⑤提升训练(预设时间:10分钟)

学生之间的差距,多数是在提升训练的时候没有做到位。此环节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和适度拓展,让学生在独学过程中体验分析思路、解题关键点和答题注意事项等,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

⑥互动展示(预设时间:25分钟)

“展示即发表、展示即暴露、展示即创造、展示即提升”,展示点评环节是“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

此环节是在提升训练独立完成之后,教师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的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活动。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质疑、争论、辩解、分析等互动形式,形成班内全员参与、积极探究、氛围热烈的场面,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使学生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⑦答疑点拨(预设时间:5分钟)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是学习的良好过程,答疑点拨环节是最切实地解决实际困惑,稳固、提升知识理解的重要环节。通过推行“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发现,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答疑点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能清晰问题的掌握情况,促成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还开发了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将教师的答疑点拨穿插在各小组的互动展示过程中,通常是在一道题目的展示、点评和质疑之后,学生遇到困惑、疑难不能自己解决时,教师才出场介入,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误区、知识盲点等进行纠错、补充和强调,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⑧当堂检测(预设时间:10分钟)

检测是明晰学习效果的最好手段,对学习问题解决情况的了解,是制定下一步学习方案的抓手,也是引发孩子长久的学习兴趣,不因掉队而厌学的良好保证。检测的目的不是为了看谁会,而是发现谁不会,发现不会不是为了批评,而是为了学会。这样的追求,让学生不再害怕考试,也养成了学生一个良好的心态,这在当前体制下,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此环节通过几道典型、针对性题目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⑨回顾反思(课下完成)

课前、课中、课下是学习的完整过程,回顾反思,即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利用当天的课余时间整理、完善导学案中的相关内容,并及时填写“回顾反思”栏目,把本节课自己的疑惑点、成功经验及时记录下来,作为学生弱项跟进的重要信息和教学效果的真实反馈。

学生利用课间、课下时间去整理,并于当天晚自习之前由学科组长统一收缴上交任课教师,学科组长在上交任课教师之前要给本组成员的导学案量化打分,任课教师审阅后也要打分评价、分出优劣。

多种课型以及学科特色教学模式

学校的课堂教学除了展示课,还有预习课、习题训练课、讲评课等其他课型,学校本着高效课堂的理念,对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都做了相应的探索。大致模式如下:

1.出示课堂目标。

2.讲评课教师总评学生的答题情况,点出本节课重点研讨的题目及错因、错误类型。并且要在预习课点出预习学案上的重点难点。

3.讲评课根据题目数量的多少给学生限定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修正自己的答案。预习课根据预习内容的多少给定自主预习的时间。

4.小组群学,交流、探究解题的关键点、模式、步骤、注意问题等。最后把本组的答案呈现在展示区,用彩粉笔标记重点部位。

5.组间互讲。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班内展示,组间互讲,组间能解决的教师不讲,只有大家不会的问题才由教师精讲点拨。

6.教师精讲点拨。针对展示组和纠错质疑同学暴露出来的思维易混易错点,老师详细讲解,最后归纳出此类题的注意事项和解题思路。

7.当堂检测。配以对应题型、对应难度的习题检验学生的讲评(预习)效果。

高效课堂的理念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论什么样的课型都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种动是心动、神动和行动,要让学生真正投入进去,充分暴露其学习的结果,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因此,在独学过程中不必每个学生都在座位上答题,应该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到黑板上去做,这样尽管做题的速度会慢一些,但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真正地去思考,暴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这做题对语文、英语等文科来说,学生可能感觉容易些,但对于数学、物理等理科内容,很多学生到黑板上仍然不能开笔。这时我们老师一定要本着宽容、理解、欣赏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动笔,尽可能多写一些内容,哪怕只写了一个公式,老师都要给予认可,坚决避免一片空白的现象存在。

不论什么样的课型,都要本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去做。老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幕后英雄”。

探索推行“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我们学校发展强大起来,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可行举措。这一探究是改变我校生命状态的大事。

“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普适的模式,但各学科又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探索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今年,我校会针对农村普通高中教学中涉及到的文化课教学科目的教学特色,进行学科及教学模式的研究,其中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九个学科。通过教学实践的研究探索出适合草根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的听说读写、数学学科的缜密思维、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教学、政史地学科的人文化情感化和生活化等各自的特色。

通过模式的研究实践,打造出具有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富有个性的新学生。通过模式的实践研究让年轻教师们上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降低教学中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过高要求,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从而打造出一批具有强烈的课改意识、具有新思想、新方法、新视角的新教师。探索农村普通高中生存发展的新思路,打造草根教育的新亮点。

篇15:课改背景下大学与中学课堂教学的脱节及对接论文

课改背景下大学与中学课堂教学的脱节及对接论文

摘要:中学教学与大学教学的衔接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新形势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针对大学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脱节问题,通过对该校地理科学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共13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地理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脱节主要是由高考导向、学生课堂学习诉求、学习目标、教学形式、师资水平造成的。应对措施主要有:①大学老师有目的的阅读中学地理教材;②中学地理老师注意培养学生地理学思想;③大学和中学地理老师在地理教学方法上取长补短。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地理教学教学脱节大学地理中学地理

地理课是大学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地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影响他们毕业后能否胜任教学工作[1]。但在中学,地理课与其他课,如语文、数学、甚至化学、物理相比,处于绝对“副科”地位[2],文科生不学地理,理科生也仅学习一个阶段[3],这种状况往往造成大学与中学地理教学的脱节。一方面使大学地理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难在短期适应大学地理学习,另一方面使得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很难胜任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工作,难以快速成长为合格的地理学专业教师[4]。所以,针对高师大学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对接问题开展研究,查明该问题的原因并找出解决对策,对实现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换至关重要[5]。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查明大学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脱节的原因,找出大学与中学地理教学对接的对策,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地理学专业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

1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的实施

问卷的设计主要针对低年级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地理课堂教学进行对比,以分析造成大学地理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脱节的原因。调查的对象是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大一和大二学生(因大一、大二的学生刚从中学生进入大学,对脱节问题的体会更明显),调查以班为单位展开。共发放136份问卷,收回130份,问卷有效率95.8%。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脱节的原因

2.1.1高考导向造成的脱节

根据问卷结果,在目前文理分科和高考科目不同的情况下,63.2%的学生觉得理科生不注重地理的学习,认为中学与大学地理课之间的脱节比较严重。面对因高考导向造成的脱节现象,地理专业的学生应课前预习,画出难点;课后复习巩固,加强所需学内容与已学内容的联系;积极查找资料,解决难点。

2.1.2学生课堂诉求不同造成的脱节

63%的学生认为中学地理课堂是“听懂,会做题”,26%的学生认为是“获取新知识”,其余11%的认为是掌握思维方法;但对大学课堂来说,51%的学生的课堂诉求是“掌握地理学思维方法”,34%的学生是“获得新知识”,其余15%的学生是“听懂,会做题”。这种差异说明,绝大部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目的在于“听懂,会做题”和“获取新知识”。但在大学地理的课堂中,绝大部分学生的课堂要求是“掌握地理学思维方法”和“获得新知识”。

2.1.3学习目标不同造成的脱节

对中学生来说,有23%的学生认为中学阶段是由于自身对地理感兴趣而学习地理的,有66%的学生是为了“考个好大学”,有11%的学生是为了培养地理学的'思想;对大学生来说,有10%的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地理的,有40%的学生是为了找工作而学习的地理,有50%的学生是为了“学到知识,培养地理学的思想”。这就说明,大学和中学学习地理的目标不同,中学学习地理的主要目标是“考试取得好成绩,考个好大学”,而大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和“学到知识,培养地理学的思想”。

2.1.4地理课堂教学形式不同造成的脱节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地理老师更注重采用试卷练习的教学形式;大学地理老师则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中学地理老师与大学地理老师教学形式的不同,导致地理专业的学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时,难以适应新的地理老师的教学方式[6]。在地理课堂上,无论是中学地理老师还是大学地理老师都应努力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如师生互动、小组PPT展示、课堂讨论、游戏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1.5教师专业水平不同造成的脱节

根据调查的结果,有48%的中学地理老师是地理专业毕业的,有52%的不是地理专业毕业的老师。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中学地理老师专业程度比较低,大学地理老师专业程度相对较高。不是地理专业毕业的中学地理老师,没有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且中学地理老师自身具备的知识“专而精”,知识更新慢;而大学地理教师知识“广而深”,知识更新快[7]。

2.2大学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对接

2.2.1大学地理老师有目的的阅读中学地理的教材

山西师范大学的地理科学学院既招收文科生又招收理科生,由于理科生高考不考地理这门学科,高三理科班不安排地理这门课,导致理科生在大学学习地理时出现知识的断层。因此,大学地理老师要有目的的阅读中学地理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这样使大学老师教学进行的更顺利,也助于学生在学习时更少出现知识的断层。

2.2.2中学地理老师注意培养学生地理学的思想

中学地理老师既要重视素质教育,又要面对应试教育。对文科生来说,中学地理老师不能只教给学生高考所需的知识,一味的追求高考成绩。而对理科生来说,中学老师也不能仅仅为了完成教学,而不顾学生学到了什么。为了中学与大学地理衔接更加紧密,在实际的教学中,中学地理老师应多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学的思想[8]。

2.2.3大学和中学地理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取长补短

在课堂上,无论是中学地理老师还是大学地理老师都应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注意分析教学对象,了解学生的心理,积极钻研教学方法,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授课方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地理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习方向,多与学生一起学习地理,讨论地理问题。还要激发学习地理的激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作者:于亚军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邱洁.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上,,(11).

[2]周佳艺.谈新课改下的中学地理教学目标[J].学校教育,2011:160-161.

[3]李巍.探索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J].教育教学论坛,,(1):124-125.

[4]孙金鑫.北京广渠门中学尝试与高校课程对接[J].中小学管理,2011,(7):39.

[5]叶阑.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

[6]张超,段玉山.地理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苏红丽.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8]国丽萍.《地理1》内容体系及教学策略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

[9]高洪.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育实力[J].华夏教师,,(1):2.

篇16:农村普高“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改探索论文

农村普高“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改探索论文

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高级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生源是当地重点高中招生之后剩下的学生,教师是平均年龄不到30岁、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新兵”,至于硬件配备,就更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了。

近两年来,我们遵循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在课改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经过大胆改革,探索实践,反复修正,全面推行了“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新模式。

不可思议的是,模式不光解决了我校的基本问题,更让我校依靠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成绩跃居河北省示范性高中行列。2009年河北省全面实行新课改,我校凭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勇于探索,锐意改革,成为河北省的新课改样本校。

我觉得,建昌营高级中学的今天,是“三模九步”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造的奇迹。在我校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我认识到模式对一所学校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模式,会成就一所校园,幸福一方学生。

“三模九步”教学模式的演变

办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迷惑中,只要是想干事的人,总会找到突破问题的瓶颈。“三模九步”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积累的结晶。

最初面对一所农村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为使教育成果真正落地,实现从以往面向部分学生的英才教育逐渐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确保年轻教师也能够上出结构完整、有效果的课,学校提出了非常朴素的“讲讲练练、想想记记”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分成5分钟左右的小环节,通过化整为零,使课堂教学每个环节都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也让老师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随着自觉课改意识的不断强化,我校认真研究和学习杜郎口中学先进的教改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又提出了“自学、点拨、检测”三阶段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语文学科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和灵活的内化课堂流程。数学、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划分为学生自学、自学检测、教师点拨、当堂检测、特别提醒等环节,更加细化了课堂流程,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具体任务,保障了课堂效果。英语、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遵循“自学、点拨、检测”三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在遵循“新课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学(基础知识)——自学检测(根据学科需要)——当堂检测”的流程前提下,各显其能,自由发挥,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和教师的教学特色。

虽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本质上并没有彻底转变传统课堂的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但在我们“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新模式形成的过程中,还是起到了很多积极的作用。

“三模“与“九步”

模式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理念的问题流程化。课堂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正是基于这些对模式的理解和肯定,我们才有了对模式的探究,最终形成了“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模”就是依据高效课堂的理念把整个课堂划分为基础应用、能力提升、当堂检测三个模块,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的独学、对学和群学过程,让教师创造机会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全员参与课堂、积极互动展示、充分体验感悟。

基础应用主要是采用独学、对学的方式,对教材新知识的要点提炼、简单运用,使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有大致了解和认识,目的是抓住本节教学中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为下一模块的知识拓展或提升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师通常采用抽查或抢答的方式来烘托课堂氛围,调动各学习小组成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能力提升是通过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对前面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深化应用。全过程有教师在旁监督,这样就使教师在编制导学案、首次备课结束后,实行了二次备课。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高度,也在逐步的积累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此环节要避免由基础训练到能力提升的过渡突然性和学生的不适应性,应明确题目始终是能力考查的载体,要以训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探究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不要在能力提升部分只是简单出示一两道难题来取代学生能力提升的训练。要杜绝对学、群学的形式化,确保学生之间交流讨论的实际效果,课上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提高课时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当堂检测是在基础应用和能力提升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体验感悟的基础上,通过一两个题目的限时检测,让学生充分体会本节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为导学案中的“回顾反思”环节做准备。

当堂检测的题目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区分学生的层次差异,可以出现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题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独立训练来检测自己的进步程度。

“九步”就是把基础应用、能力提升、当堂检测三个模块,按照一堂课60分钟的时间进一步细化为九步操作流程,具体操作解读如下:

①明确目标(预设时间:1分钟)

目标是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没有目标,就无所适从。因此我们要求每课时的导学案都要设置适宜的学习目标,使用叙述性语言,变宏观为微观,化抽象为具体。整个导学案必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

②基础运用(预设时间:4分钟)

没有基础就没有提升,任何学习都不能忽视基础的作用。探索“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在此环节,我们按文理性质进行了细化区分。文科性质的学科要加强课上的记忆环节,理科性质的学科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将同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利用自习课(45分钟)和展示课(60分钟)两节课来完成。

③成果展示(预设时间:4分钟)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展示是提升学习兴趣、检测学习成果的关键步骤。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变得高涨,学习质量也随之得到提高。

展示课中基础运用答案呈现采用学生抢答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体验成功,在整个过程中对表现好的个人和小组要给予掌声和加分。

④巩固强化(预设时间:1~2分钟)

此环节是在学生根据各小组成员展示、教师点评更正答案,进一步理解或强化记忆,保障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做基础准备的环节。采用对子之间互查、教师随机抽查的方式来检测记忆效果。

⑤提升训练(预设时间:10分钟)

学生之间的差距,多数是在提升训练的时候没有做到位。此环节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和适度拓展,让学生在独学过程中体验分析思路、解题关键点和答题注意事项等,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

⑥互动展示(预设时间:25分钟)

“展示即发表、展示即暴露、展示即创造、展示即提升”,展示点评环节是“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

此环节是在提升训练独立完成之后,教师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的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活动。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质疑、争论、辩解、分析等互动形式,形成班内全员参与、积极探究、氛围热烈的场面,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使学生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⑦答疑点拨(预设时间:5分钟)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是学习的良好过程,答疑点拨环节是最切实地解决实际困惑,稳固、提升知识理解的重要环节。通过推行“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发现,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答疑点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能清晰问题的掌握情况,促成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还开发了学习的下一步计划。

将教师的答疑点拨穿插在各小组的互动展示过程中,通常是在一道题目的展示、点评和质疑之后,学生遇到困惑、疑难不能自己解决时,教师才出场介入,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误区、知识盲点等进行纠错、补充和强调,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⑧当堂检测(预设时间:10分钟)

检测是明晰学习效果的最好手段,对学习问题解决情况的了解,是制定下一步学习方案的抓手,也是引发孩子长久的学习兴趣,不因掉队而厌学的良好保证。检测的目的不是为了看谁会,而是发现谁不会,发现不会不是为了批评,而是为了学会。这样的追求,让学生不再害怕考试,也养成了学生一个良好的心态,这在当前体制下,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此环节通过几道典型、针对性题目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⑨回顾反思(课下完成)

课前、课中、课下是学习的完整过程,回顾反思,即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利用当天的课余时间整理、完善导学案中的相关内容,并及时填写“回顾反思”栏目,把本节课自己的疑惑点、成功经验及时记录下来,作为学生弱项跟进的重要信息和教学效果的真实反馈。

学生利用课间、课下时间去整理,并于当天晚自习之前由学科组长统一收缴上交任课教师,学科组长在上交任课教师之前要给本组成员的导学案量化打分,任课教师审阅后也要打分评价、分出优劣。

多种课型以及学科特色教学模式

学校的课堂教学除了展示课,还有预习课、习题训练课、讲评课等其他课型,学校本着高效课堂的理念,对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都做了相应的探索。大致模式如下:

1. 出示课堂目标。

2. 讲评课教师总评学生的答题情况,点出本节课重点研讨的题目及错因、错误类型。并且要在预习课点出预习学案上的重点难点。

3. 讲评课根据题目数量的多少给学生限定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修正自己的答案。预习课根据预习内容的多少给定自主预习的时间。

4. 小组群学,交流、探究解题的关键点、模式、步骤、注意问题等。最后把本组的答案呈现在展示区,用彩粉笔标记重点部位。

5. 组间互讲。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班内展示,组间互讲,组间能解决的教师不讲,只有大家不会的'问题才由教师精讲点拨。

6. 教师精讲点拨。针对展示组和纠错质疑同学暴露出来的思维易混易错点,老师详细讲解,最后归纳出此类题的注意事项和解题思路。

7. 当堂检测。配以对应题型、对应难度的习题检验学生的讲评(预习)效果。

高效课堂的理念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论什么样的课型都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种动是心动、神动和行动,要让学生真正投入进去,充分暴露其学习的结果,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因此,在独学过程中不必每个学生都在座位上答题,应该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到黑板上去做,这样尽管做题的速度会慢一些,但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真正地去思考,暴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这做题对语文、英语等文科来说,学生可能感觉容易些,但对于数学、物理等理科内容,很多学生到黑板上仍然不能开笔。这时我们老师一定要本着宽容、理解、欣赏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动笔,尽可能多写一些内容,哪怕只写了一个公式,老师都要给予认可,坚决避免一片空白的现象存在。

不论什么样的课型,都要本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去做。老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幕后英雄”。

探索推行“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我们学校发展强大起来,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可行举措。这一探究是改变我校生命状态的大事。

“三模九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普适的模式,但各学科又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探索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今年,我校会针对农村普通高中教学中涉及到的文化课教学科目的教学特色,进行学科及教学模式的研究,其中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九个学科。通过教学实践的研究探索出适合草根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科的听说读写、数学学科的缜密思维、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教学、政史地学科的人文化情感化和生活化等各自的特色。

通过模式的研究实践,打造出具有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富有个性的新学生。通过模式的实践研究让年轻教师们上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降低教学中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过高要求,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从而打造出一批具有强烈的课改意识、具有新思想、新方法、新视角的新教师。探索农村普通高中生存发展的新思路,打造草根教育的新亮点。

教师职责是追随儿童行为 而不是决策行为

小学美术教研计划总结

谈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感受

小学美术教研计划表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心得体会

高一年级体育教研组工作计划

教研员个人工作总结

小学音乐教研组工作计划

初中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计划

小学美术集备教研计划

贯彻课改理念,明确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论文
《贯彻课改理念,明确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贯彻课改理念,明确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论文(集锦16篇)】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教研组工作计划2023-12-21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2022-11-25

高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2024-02-14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评价策略论文2023-10-08

生态学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育论文2022-10-10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理念的探索2023-04-28

小学音乐教研组计划2024-04-23

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研组计划2022-04-30

新课程新课改随想的论文教育理论论文2023-01-23

小学美术教研计划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