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改之我见论文

时间:2024-01-21 07:46:20 语文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语文课改之我见论文(锦集13篇)由网友“vy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初中语文课改之我见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语文课改之我见论文

篇1:初中语文课改之我见论文

初中语文课改之我见论文

课堂教学改革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抓住一个中心,落实两个基本点,用好三宝,实现四个突破,走读书与实践相结合之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抓住一个中心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而建设合作学习小组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及合作精神;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和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需动力,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学习《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时,便可分若干小组让学生联系生活举实例,得到事物的不同答案,让各小组尽显神通,展示风采。同时,老师要做到依趣分组,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取组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因为所选是各人的兴趣特长,又是实现自我管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能促进学生做得“最好”。这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更能让他们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分组合作小组建设还要注意男女比例搭配,学习能力按低中高搭配,便于让学生互帮互助,培优辅差。

落实两个基本点

落实两个基本点就是如何建立教学模式、如何科学评价小组建设,对合作小组学习效果和小组表现进行科学监测。

首先是合作学习小组建立后,老师就要设计自己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由于体裁、课型不同,可建立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如文言文学习可用“习、讲、练、测、评”;诗歌学习可用“读、品、悟、背、诵”;现代文阅读可用“导、读、疑、析、练、拓、测”;作文教学可用“立意、选材、提纲、修改、润色”。教学模式建立后,一定要在实践中检验,不断调整,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可让学生交流学习方法,观察本组学习效果好的同学,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进行研究,供自己借鉴。可在本组间开展传帮带活动,抓“两头促中间”,整体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其次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评价可以自主学习、答疑、纪律、合作能力、作业完成、监测成绩等进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期一总评,评出优秀学习小组、先进个人、进步之星等。科学评价体系不仅能促进小组进步,还能让学生个性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和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好三大宝贝

用好教学三大宝贝,就是信息技术、导学案、小组长。

首先要用好信息技术这一法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把信息技术融入语文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堂堂网和全国资源全覆盖进行网络教学。

其次要用好导学案这一珍宝。所谓导学案,就是以备学生为主,教师将预习内容、知识点、难点、思考问题、练习、自我检测等,均放入导学案中,让学生课前预习,能解决的课前解决,不能解决的可放到课堂分组合作讨论、探究,学生还可以当堂设疑提问,当堂解决。这就达到了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教《故乡》一文,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写闰土的变化的?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这对表现文章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 这样一来,“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有“路”可走,有“纲”可循,让学生带着预习效果走进课堂,教师真正成了“抛砖引玉”人。这样做不仅培育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终生受益,培养了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再次要用好小组长这个“活宝”。小组长是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者,在本组中起引领和上下联络功能的协调作用。一是要选拔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有号召能力的学生当组长,让小组内形成浓厚学习氛围。二是教师对小组长要加以培养指导,教他工作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功除了教师的合理运用外,小组长更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可通过种种方式确定由那些学习成绩好,主动性强,文化素养高,善于与人交流,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来担任小组长。小组长担负着联络教师和召集、督促、检查小组成员的任务,同时还起着小组内协调、疏通的作用。当小组成员的观点发生冲突时,小组长要组织讨论、分析,使成员之间相互理解、接纳和支持,最后达成共识。因此,我们要将一个个小组长培养成一个个小老师,在他们带领下,学生们越来越善于合作,乐于合作,充分发挥小组集体战斗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现四个突破

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否实现四个突破。

管理上有突破,更科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以先进带后进,让组长、科代表当小老师,协助老师批阅作业,实现自主管理、自我管理。

教学上有突破,更轻松。通过合作学习小组建设,实现学生自主管理;通过堂堂网教学和灵活多变的教法,让老师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认真备课,研究学生,改革教法,达到轻松愉快教学之目的。

学习上有突破,更快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学生以学习为乐。因此,语文老师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如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进行课本剧展演、出版小组优秀作文集等,教师的感染力、爱心也是让学生爱上语文,快乐学习的源泉。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享受快乐,超越自我。

教学质量有突破,更上新台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教学质量能否提高。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要认真学习新课标,了解学情,钻研教材,研究考标,及时反思,認真总结,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确保教学质量新台阶。进而增强自己的信心,让学生及家长关心、支持课改,信任课改。

篇2:初中语文课改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分析

前言: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以往的阅读教学方式的批判和颠覆,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新课改后,语文新课标理念对阅读的教学提出了详细的要求,传统的满堂灌,教师一味灌输,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学生不会阅读,丧失阅读能力的后果,针对传统阅读教学遗留的严重问题,必须采取措施,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阅读方法指导,致力于改善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的学生相比小学生最大的改变就是语文阅读的要求,这有别于小学生的认字组词,写日记周记的小短文,初中生头疼的问题就是写作,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这就要求学生的阅读量的积累,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方法的学习。当下阅读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站三尺讲台,传道受业或解惑也,教师一味讲,学生只知道听,教学不再是师生互动的'双边过程,成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听和记。学生对学习成了被动接受的过程,语文教学也就成了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性质,而不是学生陶冶情操,习得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活动。[1]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批判意识的欠缺,学习成了被动接受和记忆,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试就是为了升学。所以,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应有意义的淡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严重欠缺。

二、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为识字与认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2]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尤其语文课本又是以文章的形式分单元编排,语文课堂教学重中之重就成了阅读的教学。

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而丰富的阅读习惯。要爱阅读,而不是被迫阅读,现如今的阅读教学,就课堂教学而言,初中学生自觉性较差,没有自主预习,阅读的习惯,把课本文章当作任务去完成,就少了很多兴趣和乐趣可言,少了和作者的文本亲密接触所带来的心灵触碰和情感共鸣。究其原因,还是要让学生拾起对阅读的兴趣,尤其初一年级正是好奇心满满的时机,一旦挫败,丧失兴趣的阅读就成了完成课堂任务,这样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以给学生介绍或准备一些课外有趣的小读物,能引起他们兴趣的阅读文本,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发去阅读,课堂集体分享和交流,阅读也就变得有趣了。

其次,培养开放,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不在是教师漫灌,学生被动接受,要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学习以学生为主,多开展师生互动,学生合作交流的灵活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分组,让他们合作去完成不同的课题,要各抒己见,善于表达,以此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也可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再次,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和默读。语文课堂学习离不开读,不能使学生养成嘴懒的毛病,哪有语文课不是书声琅琅的,学生必须热爱阅读和朗诵。记得九年级有一个散文单元,学生反映读得多,自己课下又不预习,上课的文章篇幅又长,如果只是教师一味的满堂灌,忽略学生不熟悉文本,那么这节阅读课就没有意义了,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小组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为了避免个读部分少而不知文意,可先让学生自己默读了解文意,教师在他们默读之前,应提出一两个问题,让他们有目的的阅读,有所收获而不是单纯浏览文字不思考。[3]学生的回答问题也可以调动课堂气氛,慢慢的热爱语文。

最后,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宽阅读面,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媒体,手机等等,多看书才能有所收获,广泛阅读的同时也要多思考,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所阅读的知识,多交流,多请教,可以请教教师,多和同学交流感想。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指导,开展读书分享会,分享彼此的阅读体验,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结束语:初中学生正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起航的起点,针对现在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要双方互动,共同合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大目标前进。阅读还是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课堂阅读教学要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变革阅读教学的方法,遵循新课标理念,引导学生更好的阅读,更好地生活。

篇3:初中语文课改误区及原则探究论文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推进, 我们已经跨入了一个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代。然而, 一些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课改创新教育理论作指导, 缺乏成功的课改教育经验作借鉴, 缺乏必要的教学反思做后盾, 为课改而课改, 结果步入了课改创新的误区。

关键词:

篇4:初中语文课改误区及原则探究论文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重形式, 轻本质。

除了教学手段上的形式主义, 还有课堂教学方法上的形式主义, 千篇 一律强调和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模式虽新, 却全然不顾语文教育的根本特点及其面对的教育现实, 照搬照抄那些似懂非懂的“先进”的教学方法, 把语文课堂教学弄得热热闹闹、花里胡哨, 看起来好像高潮迭起, 实际上却是两头落空。这些所谓的自主、合作和探索的学习方式, 宛如菜市场广告牌五花八门、叫卖声络绎不绝, 而大力宣扬的自主其实没有多少“自主”含量。

2、重创新, 轻“双基”。

时下“创新”成为各行各业的新贵, 不少教师也为追求“创新”耍尽花样, 最终花样耍尽, “双基”训练却早已泥牛入海, 前景堪忧。其实, 语文是一门融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课文大多是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 尤其是散文与古诗文, 情理交融, 字字珠玑, 极富有艺术感染力, 百读不厌。教师应在动情诵读的读味中, 在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中, 在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写味中, 上出课文的语文味, 通过语言文字的震撼, 让学生去品味文本的意境美、语言美、人性美。

3、重讨论, 轻实效。

讨论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口语表达和创新能力。但是有的教师却采用放羊式讨论, 变满堂灌为满堂论, 让满堂的热闹气氛, 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体现课改精神”的标签。不管需要不需要, 合适不合适一律讨论, 不仅在教学难点、重点处要讨论, 而且对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讨论, 出现了一些无意义的讨论。

4、重问题, 轻思维。

有的教师在课上刻意设计一连串的问题, 有的思维含量低, 学生无需思考, 即可答的问题或是学生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答的问题。看似师生互动, 教材的知识点也涉及到了, 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升。而那种用教师问剥夺学生问的做法, 实际体现了教师是红花, 学生只是绿叶, 看似师生互动, 实是学生配合教师演好一场戏, 极大扼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语文教学中应把握的原则

1、语文还是语文。

语文姓语名文, 即必须重视语言教学, 必须讲究咬文嚼字;必须以“文”为本, 帮助学生把文本的感情变为自己的感情, 把文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2、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只能是哈姆雷特, 不能是林黛玉, 主题思想的客观确定性是不容置疑的, 只有在钻研文本、吃透文本的基础上, 才能进行个性阅读、多元理解, 才能深入文本的内部, 才能最大程度贴近作者的思想、情感、灵魂。

3、知识还是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说, 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宜刻意追求”不等于“不追求”, 有的学生到了高中, 还不知道什么是“实词”, 可见语文教学对知识淡化到何等程度。“知识毕竟还是知识, 它是能力的基础, 在知识的基础形成能力, 从而获得发展。”这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 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改变的。

4、教师还是教师。

不管任何时候, 教师还是教师, 教师应当负起教师的责任。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积极引领、平等参与、客观评价、有效促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时, 要提出具体任务, 安排具体时间, 还要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 例如演讲讨论、写书间笔记, 写阅读札记等。

5、学生还是学生。

初中语文应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全面语文素养。首先, 课堂上重视的应该是“读”、“说”。读包括范读、朗读、默读、速读、精读, 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 并在“讨论”和“训练”时, 说或写出来;其次, 应该是听。要求学生上课必须专注地听, 听出对方的观点、漏洞, 还要在听的过程中察颜观色, 辨析语气语调等;再次是写。除了课堂上的写作以外, 应多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写参观访问记、山水游记、调查报告, 写所见所闻所感及应用文等。

总之, 只有我们敢于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 结合前人的探索和未来的要求, 务实创新, 才能走出一条符合语文特质的语文教学之路。

篇5:浅谈初中语文课改专业化的表现与作用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课改专业化的表现与作用论文

摘要:当前初中语文课改需要紧紧把握人文教育底线, 进一步挖掘和创新教育内涵,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由此, 本文主要就初中语文课改专业化的实现与追问进行分析, 结合实际情况, 寻求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之处, 推动语文教学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关键词:初中教育; 语文; 新课标教育改革; 实现; 追问;初中语文课改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 实现语文课改专业化已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的首要工作方向, 同时也是一项全新的课程形态。语文课改专业化主要是通过构建更具特色的主题教学,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为专业化教学活动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1]。初中语文课改教育是一项创新之举, 打破了传统学科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引进新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能够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一、初中语文课改专业化概述

初中的生源入学分数一般低于普通高中, 学生普遍喜欢专业课, 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针对此类现象, 初中院校应强化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将语文学科同学生未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 具备更为完善的专业技能,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2]。

而初中语文课改专业化发展道路不仅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在当前时代背景下, 社会节奏加快, 市场竞争激烈,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吸收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 才能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谋求长远发展。所以社会对初中生的要求是: 掌握完善的专业技能, 实践操作能力高, 并且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能够明晰自身发展需要, 落实责任[3]。由此,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 不仅要满足此类方面的迫切需求, 还要推动语文课改专业化发展。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 强调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主, 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课标要求打破传统学科独立的特点, 进一步提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在语文课教学中, 倡导加强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使其富有综合性特点, 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二、初中语文课改专业化的表现

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义为教育活动开展中重要的学科内容, 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情感态度[4]。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 更加注重学生人文品质的培养, 具体阐述为以下三方面:

( 一) 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 二) 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模范带头作用,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 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来, 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培养爱国情怀, 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和审美能力,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 三) 学习方法

语文教师在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上, 要结合自身学习水平, 寻求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联想能力。

三、初中语文课改专业化的实现

( 一) 加强学生同专业之间的联系

就当前我国初中语文课改专业化建设现状来看,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完善, 已经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 但是仍然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就此,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者作用, 结合语文学科的实际特点, 为学生创造更为合理的专业学习条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材料, 比如国内外名着、热门书籍等, 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空间和知识储备, 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完善自身。

2. 为学生介绍更多同专业的学生和教师

组织学生之间亲密的互动和交流, 及时充分地了解专业信息, 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和沟通, 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吸收他人的优势, 完善自我, 应对就业需求。

3. 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纸上谈兵不是本事, 只有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才是真正的掌握知识。因此要引导学生多参与、多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

( 二)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初中语文课改专业化建设, 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 严格遵循专业化建设原则, 创建更具特色的专题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种专题内容的确定,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 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同学生专业内容也密切相关, 这样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其全身心参与其中,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加强知识的实用性, 满足自身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 还能够给予学生实践锻炼, 有助于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提升知识转化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 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在设立专题活动时, 要注意目标不能过难, 同时也不能过于简单, 需要保证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达到, 锻炼其心性品格, 丰富内涵,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初中语文课改专业化作用

其一, 体现了初中教育理念。即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主要目的, 强调语文课改专业化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其二, 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 促使单一的课程内容转变为综合教学内容, 提升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综合学习过程中, 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传统语文知识的学习, 提升了课堂学习成效。其三, 营造专业化学习氛围,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提升了专业基础能力, 促使学生及早对专业考试工作有了准备, 使考取专业技能证书水到渠成。其四, 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质, 以及对语文课程教学的认知水平, 明晰语文教学目标, 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富有人文特点。开展综合性教学, 转变教师传统单一的授课内容, 朝着科研工作者的方向发展, 加强专业内容的研究, 丰富专业教学内容。显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学习能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迫切需要教师创新和完善, 以丰富知识储备。[5]

五、结语

随着我国新课标教育改革的深入, 初中语文课改专业化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成效较低, 学生积极性不足, 不利于课堂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由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韦芳.初中语文课程与专业课整合初探——以就业为导向语文课程改革的尝试[J].广西轻工业, , (10) :197-198.

[2]张纪英.初中语文教学专业化的再思考——兼谈初中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的实施[J].科技资讯, 2010, (36) :126-127.

[3]苏燕霞.初中语文专业化教学策略探讨[J].职业技术, , (4) :13-14.

[4]王宏利.初中语文课与专业课有机衔接[J].职业, , (18) :174-175.

[5]谢文新.初中语文“专业化”导向改革刍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 :41-42.

篇6:浅谈如何利用新媒体资源进行初中语文课改论文

浅谈如何利用新媒体资源进行初中语文课改论文

摘要:从青少年“热恋”朋友圈、QQ群的现象出发, 探讨了新时期语文教学不受欢迎的原因, 并从变革陈腐观念, 改革教材使用法, 找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切入点, 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几个方面探讨了解决办法, 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改; 朋友圈; QQ群; 启示;

老师讲解课文, 学生死记硬背答案的教学模式仍然很普遍。这种以老师讲述为主, 过于强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材的内容都是精选的深受历史检验的绝佳的优秀篇章, 但是, 年代久远, 所反映的生活都已成为历史, 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甚密切, 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在语言上, 选文出自名家之手, 语言精炼而意境深远,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学习价值, 但是, 与流行语相比, 缺乏时代感、新鲜感, 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在结构上, 精巧绝伦, 堪称典范, 但是, 对初中学生的接受水平说, 仍然有较大的困难。相反, 腾讯QQ群、朋友圈所反映的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新鲜事, 与当下生活密切相关, 形式灵活多样, 语言新颖流行, 时髦感强, 所以, 颇有吸引力。值得的一提的是, 所选的作品至近也是现代的, 当代的甚少, 几乎没有。这些作品与小读者之间形成了一条条宽宽的深深的“代沟”。道理很明显, 学生读现代文就比读古文容易得多, 喜欢现代文的程度就比喜欢古文的程度高得多。教师是课改的`灵魂, 我们语文教师太守旧了, 时代由互联网时代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我们仍然不能摆脱陈腐观念的束缚, 用过去的办法处理教材, 用旧的教学模式教学, 用过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怎能让学生欢迎语文呢?

一、措施

变革陈腐的观念, 加快教改的步伐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第一要素。树立职普并举,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理念。理论和技术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实现中国梦, 既需要拥有高超理论的理论家, 又需要掌握高超技能的技术人员。举世瞩目的港珠澳跨海大桥的成功建造, 既需要高超的世界一流的理论家的设计, 又需要技术精湛的世界一流的技术人员的妙手合拢, 二者缺一不可。上职高也能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巨大贡献。语文教师要做好新思维新思想的宣传工作, 要让广大学龄青年根据自己兴趣特长和潜力选择未来的教育方向, 避免盲目性;要让社会广泛支持职高教育, 让广大学龄青年热爱职业教育, 接受职业教育, 选择职业道路。

二、利用新媒体资源变革教学方式

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自觉主动学习, 合作学习, 变继承学习为探索创新学习, 变学习内容由单纯的教科书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大舞台。教师可以将需要补充的内容制成微课上传到QQ群或朋友圈里让同学们互动学习。我还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的修改情况传到群里让学生学习。为了使学生原作和老师修改的文字形成鲜明的对照, 我不动原作一个字, 在需要修改的原作旁边加上 , 将老师修改的文字放在 () 里, 这样学生就能明显地发现自己的错误, 体会老师修正的优点。利用QQ群和朋友群引导关注社会生活, 体验人生, 将书本知识用于社会生活, 一方面, 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的理解, 一方面, 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与提炼, 丰富语文素材。

三、找准文本与生活的切入点关照生活, 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授《送东阳马生序》时, 我提醒学生将作者宋濂求学时的艰苦生活和同学们优越的幸福生活相比, 激励学生珍惜现代生活, 努力学习, 奋发向上;学习《伤仲永》和《孙权劝学》时, 通过方仲永和吕蒙两人学与不学而造成的截然相反结果的对比, 突出学习与不学习的巨大差异, 促使学生刻苦学习, 立志成才;学习《岳阳楼记《时, 可联系当前我国反腐倡廉社会现实, 增强学生廉洁自律的正义感……只要认真钻研文本, 就能找到恰切的连接点, 架起跨越“代沟”的桥梁, 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开启学生幽禁的智慧, 放飞学生囚禁的梦想。实现生生、师生、生本及作者多角度多层次的生动对话。

四、整合教材以适应教情和学情

教师要由教书匠型教师向专家学者型教师转变, 由教教材向使用教材转变。教教材就是把教材中的内容按照教学要求传授给学生, 教学效果要看学生记忆的程度、掌握的情况;使用教材, 就是以教材为主线、为灵魂, 把教材当作主要参考书, 根据教情和学情搜集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整合教材, 增强教材的感染力, 使之在教学时能唤醒学生封存的潜能,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我们教师能够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热爱生活, 关注生活, 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从社会生活大语文中汲取营养, 运用新兴的科学技术手段教学, 我们就一定能够选中支点, 架通选文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金向军.积极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农村初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为例[J].管理观察, 2013, (25) :132

[2]周瑞婷.试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 , (14) :98.

篇7:语文课改论文

——《三年课改想和做》系列之一

吴中区光福中学 钱小明

为了使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不至于真的像很多人所担心的那样以失败告终,我认为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工作者,都应该把研究“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作为当前课改的中心任务。

这是为什么呢?这应该要从分析当前语文课改的几大战略性失误说起。

第一大失误是重战略,轻战术。

作为宣传发动阶段,搞谈意义、定目标、转观念等等战略部署确实很有必要,但是到了大力推行、打攻坚战的阶段,却必须要讲求战术运用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只有争取关键战役的胜利,才能取得全面胜利。

当前语文课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呢?我认为,毫无疑问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又无疑是“研究范文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其中的道理,每个对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所了解的人都能明白。我只想强调两点:一是语文学习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读书,语文新课标规定的各种语文教学目标主要靠“教学生读书”的过程来实现。课外阅读、作文教学等必须以有效的范文阅读教学为基础。二是语文课改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的读书过程不再是一个单纯为了追求考试成绩的过程,而是成为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奠定终身发展基础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更多的目标,这就是一个研究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问题。

如果能够上下一心,集中职能官员、中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等有生力量,大力研究(包括采集整理)、并真正在一线课堂上大力推行使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方式、方法,打一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研究的歼灭战,绝对要比不停地喊口号,或天天创造新理论有效千万倍。

第二大失误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素质教育的短处、应试教育的长处是“考试成绩好”。

搞课改的人们为其所累,成天想着通过评价体系、考试方式、考试内容等等的变革来使素质教育在与应试教育的战斗中处于有利地位。殊不知,按中国的社会现状,在上百年甚至更远的未来,一张书面考卷仍将是教育质量评价最经济、最公平的方式。君不见什么体育考试充斥腐败,艺术能力考试、实验操作考试流于形式的现状吗?况且这种做法看似以考促教,其实是在强化着怎么考就怎么教的异化的教育理念,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语文考试的改革只能在一张试卷里打转转,虽确有改良的必要,但想因此改变语文教育现状,却是先天缺钙。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素质教育之长、应试教育之短是“效能”。应试教育的致命之处在于其目标指向、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带来的综合效能低下。但是,它却靠着侵占学生的其他学习、生活时间来达到考试科目成绩的最大化。

可以不客气的说,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之初就靠行政命令强行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的做法,不仅治标不治本,而且一开始就把素质教育置于不公平竞争地位,使搞课改的老师处于两难的境地——要搞课改就不能加班加点,加班加点就会被指责为应试教育;不加班加点就有可能(甚至是必然)成绩考不过搞应试教育的老师,搞课改就没有了说服力。这可以用一个象征性的数据来说明:应试教育用1小时实现90分,每分钟只有1.5分;素质教育用40分钟完成84分,每分钟就有2.1分,如果算上40分钟的素质教育所追求的考试成绩之外的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效能和给学生省出的20分钟所能给学生带来的其它效能,谁优谁劣就不言自明了。可惜的是,现实的比较是只看90>84这一点。教育主管部门改革评价机制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自家长、当地社会,也包括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形无形的压力迫使校长们“勇敢地顶风作案”,并通过越来越严厉的奖惩措施(包括最新的下岗待遇)转嫁到一线教师头上。

指责校长、教师们没有什么什么精神是残忍的。要真正让校长们重视课改、支持课改,让普通教师勇于课改、热心课改,我觉得,当前需要搁置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采用迂回的办法从教会教师用相同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或用更少的时间达到更综合的效果,把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实实在在的方法研究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即使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能减少,那至少可以让他们在45分钟的课堂里学得主动一点、愉悦一点、聪慧一点吧。

第三大失误是重“无定法”,轻“有定法”。

“教有定法,又无定法”,这本来是一句非常辨证的话。曾几何时,只剩下了“教无定法”这断章取义的半吊子话。三年来,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可以听到很多专家在异口同声地宣讲着这句话。我有理由把这看作是新课程标准施行的又一个战略性失误。

说得客观点,专家们在民主、自由、开放、创新等等思潮大肆流行的今天,既有要求一线教师用创造性的劳动投身课改,从而出现百花齐放的课改新局面的美好愿望,又有怕研究教法会被人斥为没有理论水平或用经验主义束缚人民群众创造精神的担心。但是,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师资水平的`现实呀!说得严重点,除了固有的、数量可观的习惯了满堂灌的老先生,和被满堂灌的老先生灌出来的只会满堂灌的新先生之外,近年来又大量增加了几乎没有学过教育教学理论的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据我所知,即使是近年的师范类毕业生也几乎对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常用方法一无所知)。而且他们正被越来越多的俗事困扰着,或没有兴趣、或没有精力、或没有胆量来搞教改。他们必须是也可以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力军,但真的不能寄希望于他们都成为创造性地把新课标理念化为科学有效的方法的研究型教师,否则结局将是危险的。

首先要有定法才行。

一部《孙子兵法》可以造就多少良将,不是说掌握着最先进军事科技的美国兵也在学习研究《孙子兵法》吗?那么多世界名著,又有多少不合文学创作基本技巧的作品?可能真正的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设计方法、推行方法可能远比搬一点理论,搞几个讲座要劳神费力得多,也容易被人找出问题来。要想让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实在千千万万的课堂里,非拿出点大责任感、大智慧、大勇气不可,给一线教师更多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最好是教材教法,让教师在使用中体会,在比较中选优,在模仿中创新,可能才是加速推行新课标的根本途径。

顺便说一句,就我所工作的地区来说, “教科研”机构与“教研”机构并存的现象,我总觉得负面影响非常明显。最大的负面影响是使最符合一线教师需求的教学研究从务实的“现场”研究变成了务虚的“书面”研究。强烈建议有关部门至少合并区县以下的教科研机构和教研机构。任何教研都必须以科研为指导,任何科研成果必须通过教研扩大效应,它们本身应该是一家人。而在名称上,还是用“教研”的名义更有利于深入课堂,更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适度扩大教研员队伍,专门设立教材教法研究员或明确教材教法研究任务,使区县教研室把向本地教师推广优秀的教材教法和采集本地优秀的教材教法向外交流作为中心工作。

第四大失误是重创新,轻继承。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拿来冷静思考,谁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然而可能是知识大爆炸理论惹的祸,逼着人们不停追逐新潮流,急冲冲一不小心就忘了来路。

就拿开头讲的那些语文课堂新现象来说,就明显带有只研究创新,不研究继承的痕迹,所以也才容易出现把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读书性质异化为看电视、听音乐、做游戏的毛病。

语文作为母语,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创作经验、读书经验和教学经验里边,包含着大量经典的教法、学法。例如:把上学说成“读书”,并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确立了“读”的重要性;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之”之说,蕴涵了“学——思——教——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有“举一反三”,“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之说,确立了范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正确的教学态度;有“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之说,指出了范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和过程规律,有“能移人情乃文之至极”的说法,指出了情感因素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恰好也指出了范文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能移人情乃读书(教读书)之至极。能够深刻理解这些前人自己的创作体会、阅读体会和阅读教学经验的精髓,为我所用,可能才是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空泛、浅陋、浮躁的一条捷径。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作为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大言不惭地狂评“当前语文课改的几大战略性失误”,实有炒作之嫌。但心绝对是红的。希望从上到下从现在起把实施语文新课标的重心放在打一场“研究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歼灭战上的想法可能是幼稚的,但希望课改真正在一线课堂里产生效益的心情绝对是急迫的。希望从上到下分清职责,建立起理论研究、引入(部分专家学者),方法研究、推广(多数专家和省级以下的教科研、教研人员以及大量优秀教师),模仿、实践、创新(全体语文教师)的塔型立体课改体制,来切实推进课改步伐的提议也许太过狭隘,但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当前课改如何深入下去的热情绝对是真诚的。

从《标题品读大有可为》起,后边的系列文章,我将以展示实例为主的形式把自己参与三年课改的尝试和想法,逐步向大家汇报,恳请斧正。

篇8:中学语文课改误区之我见

中学语文课改误区之我见

中学语文课改误区之我见

屠瑜娟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第二中学(342600)

课堂改革的春风吹遍校园,它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课堂改革的春风吹入教师的心田,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革的教学实践。课堂改革的春风吹欢了学生,学生们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到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我们必须防微杜渐,走出语文课改的误区,促进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本文就新课改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究,与同仁们商榷。

误区一: 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提问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作出适时的.教学方案的调整。但问题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原来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正悄悄地变成“满堂问”的方式。

此误区是把提问式和启发式混为一谈。有些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掌握知识,于是便将语文课堂改成了“审问堂”,一味地将知识编成一连串的问题“审问”学生。比如有些教师在讲课时,连续提出30多个问题,由这些问题组成了一节课。一堂课下来,师生之间几乎都是在“问”与“答”得双向交流中完成的。但其中的大部分问题,对于启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甚微。

误区二:只重视语文教学改革,而忽视语文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的“教学生学”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本领。在新课改中,老师们对教法改革很重视,而对学法的指导却不太重视,(语文教学论文 )从而导致了一些语文教师只是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忽视语文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语文教师只知道“教学生”,而不管“教学生学”,是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等提高慢的根本原因。

误区三: 亦步亦趋,失掉传统和自我

教学方法有其继承性,又有其发展性。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要继承,而落后的、陈旧的要抛弃,代之以新的方法。而有的语文教师只看到其发展性,而未看到其继承性,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亦步亦趋,甚至生搬硬套,结果把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和自己特有的方法丢掉了,而别人的新的教学方法又没有学好,最终是“邯郸学步”。我认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误区四:过分追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在评价教师采用与没有参与的条件之一就是看你没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参赛,参与优质课评选,也是把多媒体的运用看做是成功与失败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师的课堂教学变相地从现代的“机灌”代替传统的“口灌”,并没有达到课改的终极目标。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审美能力,文章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画面。多媒体教学的确能给语文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效果,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便于记忆。

我们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绝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课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它在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同时,也牺牲了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机会,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不能协调发展。因此,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他不能代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总之,教学要改革,但又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要一步步地逐一解决教学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以最大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最理想的教育和发展”这一目的。而所有的这一切改革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主动性,便没有学生的积极性,那么,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徒劳的,还谈何改革呢?

因此,教学改革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面,而且还要掌握切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但要钻透教材,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了解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教学改革的主动权。只要教师掌握了主动权,教学改革就一定会成功!

篇9: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小学语文课改的三个误区

综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宵节》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

反思:“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丈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许多教师拿到《语文课程标准》看到这段话时,只注意了“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视了“公民”这个极为重要的词语。“公民”并不是“儿童”的同义语!要一个六七岁的学生就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确有些为难。可想而知,学生手中大段陌生的文字资料并非他们亲自动手所得,经历学习过程的并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家长,难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收集检索大量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不容忽视。当然,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写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5―6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低年级的.学生以具备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我们不如明确要求:去搜集相关图片,再请教―下家人,听他们讲一讲相关的信息,这样会更具实效性。谨记: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

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珍贵的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请小明友们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亭子是谁建的?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小刺猬为什么站着不动?

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3―4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亭子周围的景色怎样?花是谁种的?为什么“这才是珍贵的纪念”?

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 一律,缺乏自己酌独特见解,他们怎么了,难道不愿意展示自己?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引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急吟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

(1)“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当一次音乐家,用你喜欢的曲子唱一唱《老树的故事》。”

(2)“小朋友们,‘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会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展开想像的翅膀,画一画他们的样子。”

可以想像,《老树的故事》这么抒情的诗歌配上学生所熟悉的欢快的乐曲会何等滑稽!诗人柯岩如果能够听到,不知会做何感想?还不如配上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天鹅》,让学生多读一读,背一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反思: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要使语文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让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谨记语文学科特点,不忘学生年龄特征,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篇10: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间课改的列快车已十年了,身为第一线的任教老师,从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深入课堂进行课改实验,本人从中受益匪浅,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教学的思考促进本人的专业成长,专业成长让本人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新的语文课改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次机遇、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本人以高潮的热情,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在语文教学新课改中花了心思,下了苦功,探索出以下经验,权作抛砖引玉。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本人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十年的教学实践,本人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以“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新课改指导思想。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本人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本人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本人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比如本人班的学生何裕鹏,语文基础差,是属于基础差的学生,本人秉着课改“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课改新理念,本人经常发现他的优点,尊重他,表扬他,而且利用课堂上的潜移默化,让这位难教的学生从心里接受一些好的教育理念,结果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他第一个交家庭作业,课上经常举手发言,对语文的兴趣日益浓厚,慢慢地开始看课外书籍,期末考试从不合格提升为63分。有效课改教学在他身上得到体现。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本人认识到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的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本人特别注重对学生字词句的积 累,这是学生理解说话写作的基石。针对那些放不开手脚,腼腆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加强诵读,特别是现代文的诵读,优美的语段的背诵,古诗文的背诵等;加 强造句练习;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课前 5 分钟演讲,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实施了有效教学。学生敢说了,逐渐会说了,也提高了作文能力。 再次,认识到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事《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静夜》,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四、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本人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五、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

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师生、生生、人机的三向交互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改过程中,本人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篇11: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抱着学习和进步的心态,暑假里学习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通过学习,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虽然在步入工作之初缺乏教学经验,但是在进入岗位的第一时间,便跟随学校前辈的步伐,开始接触语文新课改的一些知识,而又一次的专门学习,但还真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让我又一次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让我在语文教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 首先,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 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次,如何实现新课标的目标呢?通过学习,我想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

第二,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就像黄丽老师在讲座综合性学习时所讲到的,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 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第三,重视阅读教学的作用。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比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该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的再造能力。所以首先要重视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义上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其次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既然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映,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

篇12:小论文:语文课改心得

小论文:语文课改心得

小论文:语文课改心得

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扩大学生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不断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应注重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亲自去体验,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自己读书、讨论、思考学习到知识,学习到方法。

其次,教学方法要更新。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在学习中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我们应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要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教导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启发他们的想像与创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细细体味,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篇13:小学语文课改论文提纲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提纲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缺乏实证及创新,严重影响了先进教育理念在语文环节的推行;基层尤其是偏远学校的语文教研多呈散、乱、低的局面,甚至还处于一片空白的阶段。鉴于此种情况,进行语文教研创新的研究,构筑校本课改理念,才能顺应国际国内新一轮课改风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一、以课题促教研――求导。

为了改变语文教研注重形式和盲无目的的现状,使语文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应积极主动动员语文教师申报实用性、创新性和专题性的课题。要求人人有课题(可以是某一课题的子课题),个个搞教研。构建组――校――区三级课题管理和指导网络。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围绕新课改的主题,依托语文学科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系列的教研活动,使教师走上科研型教师之路。

二、以促教研――求实。

要改变过去的搞教研为应付上级检查,写教研论文为晋升职称的局面,必须让语文教研立足于语文教学实际,走求真务实之路。语文学科每期应进行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课例、优秀教学论文和优秀课件的“四优”评比,让教研活动深入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新的形式下,语文教研应立足课程改革的实际,与时俱进,求实创新,使新课程因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实施而日臻完善。

三、以传统促教研――求变。

新一轮课改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传统,而是对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弃其弊端,并进行新的探索。优秀的语文传统教学方式不能照旧移植到今天的课堂,也要根据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及当今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改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文教研的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以经验促教研――求异

在新一轮课改中,许多学校先进的教研经验应运而生,对课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借鉴这些教研理念,再吸其精华作为本校教研的基础,那么本校的教研就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实现教研的跨越式发展。在此高度上,语文教研再求变求异,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语文教研活动,从而做到“教研兴校,教研兴教”。

五、以课改促教研――求新。

组织语文教师通过对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新课程标准的研讨会,感悟新课改理念,促使语文教研活动的创新。在新课改中还有许多困惑亟待解决,这就为语文教师提供了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课题。教师在语文教研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让教师随着新课程一同成长。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研的创新将不再是对教师的要求,而是对教师本身的需求了。

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之我见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之我见论文

教学创新之我见论文

教师中级职称述职报告

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论文

启发式教学的论文

教学设计之我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我见的论文

教师申报中级职称述职报告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之我见论文

初中语文课改之我见论文
《初中语文课改之我见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语文课改之我见论文(锦集13篇)】相关文章:

小学古诗教学论文题目2023-11-08

启发式教学2022-05-07

医生中级职称的述职报告2022-09-26

千万遗忘不得-后进生转化之我见2023-04-01

启发式教学法2022-04-29

浅谈师生互动,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论文2023-06-10

如何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之我见2023-02-11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之我见2022-04-29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论文2022-11-17

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的作用论文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