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师生互动及发展分析论文(共15篇)由网友“AresFan”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课改师生互动及发展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课改师生互动及发展分析论文
课改师生互动及发展分析论文
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交往,教师所教的内容也较易被学生接受,自觉地认同教师的要求,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其次,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共振效应,也有利于创建良好的教学活动气氛。多年来,我努力做学生的好朋友,课上、课下平易近人,对学生的问题不厌其烦,耐心解答,有时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打篮球;关心学生,嘘寒问暖,视如己出,从不把任何情绪带到学生面前或带到语文课堂中。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就是要求教师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感情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师生才能互相理解,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进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构建师生互动的和谐平台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新课程也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许多鲜为人知的.优秀作品,譬如《鲁提辖拳打郑关西》、《隆中对》、《武松打虎》、《李逵见宋江》等,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观看影片、语文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进而不知不觉地爱上语文课。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互动规律,创设互动的学习情境、培养民主的教学氛围、设计互动的交往平台,让部分学生先动起来,从而带动全体学习。
三、重视感情投资,构筑师生互动的朋友关系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师生互动的主体是人。课堂上情感互动是核心。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情感投资,善于运用感情来感染学生的情绪,使一些不感兴趣的学生因教师富有感情的讲授而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融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宽容和理解,需要学生的“敞开”和“接纳”。教师作为互动的主导者,首先应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一起交流、做游戏,在互动中心灵相通,增进友谊,给学生以鼓励。其次,民主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热情鼓励学生质疑辩论和勇于发表意见。创设机会,全员参与,决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尽可能鼓励学生,宽容学生。
四、运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参与互动的信心
学生是师生互动的主体,只有学生参与了教学,才有可能产生人际互动。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如成功激励,学生学习上的成功可使其尝到学习的甜头。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水平。其次,是评价激励。通过评价给学生一种促进和鼓舞,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语言,将激发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优生,要激起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对贫困生,要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有自卑感的,要亮化其闪光点;对在学习中受到暂时挫折的,要给予理解和积极鼓励,使人人都能与教师平等交流,积极互动。
五、转变教学的过程,实现互动的预期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转变教学的过程,从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个要素入手。
1.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创新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语文素质。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3.教材功能的转变: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材除了文字教材之外,还包括音像教材等,教师要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在大容量教材中各取所需,并形成能力。
4.媒体功能的转变:媒体不再是教师传授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数学情境、进行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的认知工具。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语文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互动交流,在交流中学会生存,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动、分享,既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这种合作互动意识和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益处。
篇2:师生互动论文
师生互动论文
浅谈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者/陈琳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经常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知。下面写下自己在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的浅显体会,与大家进行交流:
首先,在教学中,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起到的`特殊作用。
第一、培养学生勇于交流的习惯。由于不少学生存在着害怕出错的心理,在合作交流时往往只是个别学生在唱主角,针对这一现象,我就尽量鼓励学生勇于交流,积极参与,让学生乐于学习,并且给后进生多一点机会。
第二、培养学生乐于倾听的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尊重、乐于倾听,有序地参与合作交流,避免出现你争我抢的局面。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想法简单,只知道自己的是对的、是最好的,不明白有时候其他同学的意见更好。
第三、培养学生乐于赞赏的习惯。在合作交流中往往是各抒己见,我就经常鼓励学生要愿意赞赏、欣赏他人的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而且这也是乐于倾听的表现。
例如,在教学用简便方法计算125×88时,问学生有什么办法时,让学生讨论,学生边讨论边动手,得出了好几种解法,比如125×(8+80),125×8×11等等。但有些差的学生连一种方法也想不出,我就让想出办法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让这些差生仔细听,这样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再者,虽然说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运用合作交流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当学生独立完成比较困难时,我会让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教学认图形时,要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要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一般的学生学生来讲,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就让学生动手合作交流,很顺利的用不同的方法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2)在教学难点和重点时,我会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这样不仅能很好的突破重点和难点,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交流,互相说想法,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篇3:高职课改德育发展分析论文
高职课改德育发展分析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如火如荼的高职课程改革是近年来高职教育最为热门的话题,从教学分管院长到一线的普通教师,广大高职教育战线教师纷纷投身于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然而,一个不和谐的现象是,在这场日益推进和深化的课程革命中,分管学生工作的思政方面的院领导却普遍感到了自己的落寞,仿佛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高职课程改革仅仅是教学范畴内的事情,和学生思政工作没有什么很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恰恰反映出相当一部分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认识误区,但是笔者认为,正是高职课程改革,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和机遇。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包括高素质(含知识、态度)和高技能。高素质也包括态度方面的要求,态度要求就是有关学生的德育方面的内容,有时候学生的态度决定着学生将来人生发展的成功与否。这种态度的培养包括个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态度的养成。而传统的课程把德育工作一般都是以“两课”的开设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实际岗位工作联系不是很紧密,因此,单纯依赖“两课”课程的开设来完成德育工作显然是不够的,而实际上也是收效甚微。因此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然要把这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思想道德教育这一部分内容贯彻进来,那么必然要求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得到体现。
二、高职课程设置中德育课程的开设
德育课程我们将它分为二类,通常,我们将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德育方式称之为显性德育,而将非直接的、不明显的、暗含的德育方式称之为隐性德育。隐性德育是与显性德育相对而言的,凡有组织、有计划的,德育目的明确、德育形式直接的德育方式,都属于显性德育的范畴;而其他能产生德育效果的教育方式,即统属于隐性德育范畴。
1.显性德育课程
显性德育课程包括认识性德育课程和活动实践性德育课程,所谓认识性德育课程是指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思想政治道德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知、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1]认识性德育课程的优势是明显的,从其教学内容看,它具有系统性、教育性的特点。它传递的道德知识是完整的、系统的、清晰的,能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有关思想政治和道德的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从效果看,它不仅仅解决个体在道德上知与不知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在个体道德认知的过程中,通过逻辑论证和个体领悟,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矛盾和道德冲突中,发展个体的道德认知力、判断力和选择力,从而为个体道德的发展提供认识基础。[2]什么是活动实践性德育课程?我们认为活动实践性德育课程是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感性活动组成的旨在增进学生道德理智和实践能力,改进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3]这种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特点是体现一个主体性,开放性及自主性。因此,我们认为仅有道德认知开启的学校德育课程是不完备的。从国外的教育现状看,他们普遍重视实践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他们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例如,日本的一些中小学流行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的活动,让学生到生活艰苦的岛屿、农村、边远山寨去,接受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情民俗教育与环境教育,使学生经受苦难生活的磨炼;又如,在美国的大学中,50%以上的研究生到有关机构或社区从事过社会公益服务,如到孤儿院义务教书,为老年之家做家务等。[4]以上种种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都有积极的作用。相比较而言,我国德育的实践环节、活动环节是比较薄弱的,这是我国学校德育效果一直无法让人满意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具有强烈实践性的活动性德育课程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应当把它纳入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范畴。显性德育课程与德育工作显然不能等同起来,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仅在于使个体获得“关于道德的观念”(杜威语)换句话说,不仅仅要使个体知道善恶、美丑、是非,更重要的在于使个体行为表现真、善、美,即使个体思想品质外化为道德行为。高职院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这种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的范畴,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实践教学上贯彻这部分的内容,必要的时候开设一些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培养的活动性实践德育课程,把德育工作贯彻到实训课中进行,这在课程评价中要体现这方面的内容。
2.隐性德育课程的开设
赫尔巴特提出教学教育性的原理,认为没有脱离教学的教育,也没有脱离教育的教学。各门学科——不论是文史哲还是数理化,都有丰富的德育因素蕴含其中,但是这些因素都是“潜隐的”,需要教师用心地、自觉地挖掘、提炼。在学校升学、考试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一部分科任老师往往把传授本学科知识作为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忽视学科教学的育德任务。因此我们主张应在学校教育中体现全员德育观,不只是德育教师、班主任要抓德育,其它科任老师也要自觉做到教书育人,应自觉地挖掘专业教学中的育德因素,结合学科、专业教学,应用巧妙的方式实施德育,但也应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隐性课程相对于显性课程来说,对学生的影响更具有全面性、统整性,它不仅使显性课程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相应的专业科学知识,而且对学生的德行、态度、价值、个性、情趣等人格的各方面有重要的塑造功能,它的目标是塑造完整的人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职课程改革要注重高职德育课程的设置,高职德育课程设置方面亟待解决和反思如下问题:如何在高职课程设置中体现现代高职德育理念?如何定位高职德育教育本质及制定专业培养中德育目标?如何进行德育课程设置专业分析和建立长效德育评价机制?如何解决高职与中职、高职与高中及与普通高校德育课程设置方面的联系问题?如何选择德育课程模式和调整德育课程内容?如何改善师资德育素养等课程设置保障体系?等等。
三、高职课程改革中德育课程的建设方法
高职课程改革必须注重高职德育课程的设置,在设置德育课程的时候,要充分体现高职德育理念,树立长效性的育人观;树立身教重于言教的育人观,更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观;树立环境育人观和树立全员育人观。更要结合高职教育本质,在制定各专业培养目标中的突显德育目标,建立长效的德育评价机制。除了显性课程的设置外,还要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展,更多地开辟德育途径,更好地落实德育内容和实现德育目标。隐性课程通过校园环境、管理制度、实训制度、校训、校风校纪、课堂活动等形式来实现德育活动。隐性课程所传递的德育信息主要通过个性的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从而真正实现德育的效果。主要是通过几个途径来获得:
1.正规课程实施中渗透德育内容
从隐性课程的角度来看,教书育人是十分必要的,“教书”离不开正规课程,而正规的课程又包含着大量的隐性德育信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显性课程的实施上要注意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的选择,隐性德育课程主要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由课程设计者有意渗透到正规课程之中的`,在正规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着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蕴涵大量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道德精神,我们的正规教学内容不单教会学生专业性的知识,还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载体,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
(2)教学方法的组织,良好的教学方法也会传递给学生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信息,如活泼有序的课程活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思想认识等都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意识态度。把更多的认识性的德育课程内容转化为实践性德育课程。
(3)教师的精神面貌和行为规范,这是一个尤其重要的方面,教师的人格和行为在教学过程严重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言传有时还不如身教来得效果好,如果教师只是注重教学,为了教学而教学,没有育人的内容,只能沦为一个真正的教书匠,只有做到言传身教合二为一,才能真正是人师和经师的合一,教师的世界观、道德价值观、教师的品行和生活态度无一不影响着成长中的学生。也可以这样说,优秀教师永远是学生模仿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榜样和道德形象。教师对工作的敬业和热爱、教师无私的奉献精神及忘我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高度的责任心等无不对学生具有直接和强大的感染作用。对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形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教育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结晶、文化氛围以及承载着这些成果的活动形式。包括校训、师生共同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模式、文化意识、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这各个层面的内容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所有的校园文化作用在全校师生上产生一个共同的精神实体,这也就形成了该校的校园文化的特色。
3.环境建设方面
学校环境是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培养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相比,学校环境是可以被控制和操纵的。所以,在进行德育时应把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作为进行德育的中心任务,并借助良好的学校环境去教育个体。所谓创造良好的学校德育教育环境,就是学校德育工作者根据德育目标和内容,一方面对现存的德育环境因素给予正确认识和区别对待,尽可能利用积极因素,摒弃消极因素;另一方面改造不良环境,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简言之,那就是对学校德育环境的合理利用和积极创造。只有通过利用和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才能协调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德育的合力。比如:美化校园环境,陶冶情操;加强校园秩序的管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等方面。
4.社会实践活动方面
丰富的校园生活可以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更为广阔的社会天地也同样可以给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以巨大的影响。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开放办学思路的确立,学校早已不是一方净土,成为与社会紧密相连的一个部分:而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高校必须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开,比如:
(1)社会考察。学生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的活动,塌实青年学生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
(2)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以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地方或社会实践活动的单位提供多种服务的实践活动。比如进行科技、教育、心理、法律等咨询服务,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的开发,工业生产环节的改造,举办各种形式的辅导班等。
(3)劳动锻炼。劳动锻炼是指学生按照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参加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如组织学生参加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参加美化校园、寝室的活动,参加其他公益性劳动。他有助于学生增强劳动观念,增进和劳动人民的感情。
(4)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指学生为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以劳动换取一定报酬来自助完成学业的活动。高校的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勤工助学和校外勤工助学两种。校内勤工助学活动一般指学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如校园的文明值勤、楼道管理、清洁卫生、工作助理、实验室管理员等,在贫困生中招聘录用。校外勤工助学一般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开展电器维修、家教等活动。
(5)青年志愿行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由团中央发起并在全国广泛开展的以青年志愿参加为基本特征,以扶贫帮困和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社会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团中央推出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青年工作的新发展,是动员青年学生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是青年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完善自我的新课堂。它有益于倡导时代新风,有益于培养青年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四、结束语
高职课程改革进程中,必须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把学校德育工作渗入到课程改革中去,这是我们目前高职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高职德育工作除了应该纳入到高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来以来,还要重视各级各类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展,以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篇4:师生互动研究论文
师生互动研究论文
摘要:21世纪的人才除了应该具备传统的素质以外,还应该具备世界意识以及国际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作为一种交际性工具,作用越发明显,在我国英语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所以英语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本质就是要求师生通过不断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本文主要研究了初中英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前言: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初中英语的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中,加强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
一、国内外对师生课堂互动的研究
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课堂的师生互动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这对认识和了解课堂的师生互动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在西方的教育社会学中,有专门研究师生互动的行为。对于课堂师生互动的分类,根据互动的主体地位来划分,英国B.J.Ashley等学者依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观点将师生的课堂互动分为知识中心式、教师中心式以及学生中心式这三种。利比特与怀特利用动力学中的一些原理将教师在课堂的互动行为分为权威式、放任式以及民主式。而英国学者哈格里夫斯则将课堂上师生互动分为“浪漫型”互动、“娱乐型”互动和“训狮型”互动这三种类型。从师生之间的行为方式研究,弗兰德斯则将师生的互动行为分为教师接纳学生感受、提问、发出命令、表扬、讲解、延伸学生想法以及批评、维持纪律和学生的回答问题、主动提问等[1]。
国内的学者结合我国实际的课堂互动情况和依据相关的理论,从心理学角度将师生之间的互动分为有意识互动和无意识互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则将师生之间的互动分为师生互动的内在动力、师生互动实现的工具以及师生互动的结果显示。
对于课堂师生关系的研究,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范围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师生关系和师生互动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是随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交流而产生的关系。根据师生在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Siberman 将处于教学情景中的师生关系分为:依恋型、关怀型、冷漠型和拒绝型。而R.C.Pianta则将师生之间的关系分为亲密、依赖和冲突。有更多的学者认为要想使得教学有很好的效果,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感到学习有所进步、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快乐,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和谐的、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良好师生关系。
对于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则有很多,有的学者研究侧重于教师,发现教师的言语和交流方式对课堂互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有的学者也对教师的风格进行了研究,发现喜欢经常鼓励学生的教师受到学生的喜欢,而经常采取惩罚手段的老师则导致了消极的师生关系。我国学者佐斌则把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因素分为四类:观念因素、背景因素、特质因素和任务因素。这些因素都对课堂师生互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2]。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内涵和实质
互动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互动起初是指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者是关系,后来被逐步引入到语言的教学当中,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微观的社会,教学的过程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课堂的互动曾被定义为在语言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之间各种性质以及各种性质的交互作用以及影响。
互动不是简单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师生互动的本质在于交互。传统的师生问答只是一种单向的交流,并没有达到互动需要的效果,这种问答的形式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对流,教师在提问之前往往会预设答案,而对于学生的回答也仅仅是正确或是错误的评价,教师很少参与学生思维过程。创新的师生的互动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语言和思维产生共鸣以及不断交锋的过程。
师生互动具有的特点主要有:平等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互动的主体,而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共振性,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思考的过程,并且表现在行为或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反馈出来,而教师借助于学生所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推进教学的过程;交互性,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的影响和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单向交流;多样性,师生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再拘泥于简单的提问形式,互动可以由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发起,通过问答、讨论或是开放式的形式进行互动;连续性,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连续的,循环往复的,不在是独立简单的提问过程。
三、初中课堂师生互动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以及影响因素
(一)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课堂师生的互动是一种语言交际的基本活动,是促进学生学习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课堂师生的互动有助于英语课堂的教学,语言是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载体,是维系社会关系的一种工具。所以在教学中,要借助语言这种工具来进行英语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互动是一种双向交流,创造了双方可以进行意见交流的机会,促使双方进行协商和调整,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2.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英语课堂的互动不仅需要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也需要能够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意思。理解和表达正是英语互动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师生的课堂英语互动借助于阅读教学和听力,师生互动可以有效的运用到学生的日常英语听说读写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3.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互动是人与人交流的活动,能够促进情绪的感染和情感的交流,课堂互动始终伴随着教师和学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进课堂的互动,而良好氛围的课堂互动也能促进师生情感的培养和发展。
4.提高教学的效果,英语的学习离不开有效的课堂互动,有效的课堂互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会表露出对学生的期望,学生也会期待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积极、创新、民主的互动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
(二)影响英语课堂互动的因素
1.教师因素,教师对英语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种,包括特质因素、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行为因素、知识水平因素和观念因素。特质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教龄、智力水平和性格等。情感因素则包括教师对所有学科的情感、对生活的情感、对学生以及对同事的情感等。知识因素包括教师的文化程度以及专业知识、教学水平、教学措施和手段等。观念因素包括教师的职业观、教育观以及评价观等。
2.学生因素,学生对课堂互动的影响主要有特质因素、观念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和学习行为因素等,特质因素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智力水平、性格以及兴趣爱好等。观念因素包括教师观和同学观。知识因素则包括课外知识、原有的学习基础等。情感因素包括对教师、对生活以及对同学的情感。
3.背景因素,背景因素是指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微观因素是指学校班级的学习氛围以及教室环境的布置、家庭氛围以及所处社区的环境等。宏观因素是指社会历史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特点等。
4.教材因素,课堂师生互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传递教材的内容,将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趣味性以及难度直接影响着课堂互动的效果。自从新课改以来,教材不断发展和创新,不断贴近学生的学生,适合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促进课堂的互动。
四、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分类
(一)根据互动主体的关系将师生互动分为:
1.师个互动,就是指教师的行为向学生个体的互动,目的和对象都比较明确的互动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教师要求与学生的反应、教师进行评价则学生给予反馈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接触和个别的辅导等行为上。这种类型的互动明显的显示出了教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偏爱以及偏见,学生对教师的信息反馈和评价[1]。
2.师组互动,这种互动行为主要是指教师行为向学生小组的互动,在这种类型的互动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小组的具体情况进行讲解、个别辅导和评价。这种互动形式在我国初中课堂教学中占得比例很小。
3.师班互动,是指教师行为面向全班学生群体的互动行为。在这种互动行为中,学生可以反应教师的行为,属于集体的一种行为,而不是单独的个人行为。一般这种互动在课堂提问、课堂评价和课堂授课中常见。
(二)根据师生互动行为的属性,可以分为:
1.控制-服从型,这种类型是师生行为的主要属性。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本质是控制,控制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一般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采取民主合作的方式,但是归根究底主要是教师对课堂的控制,而学生对课堂的反应就是对教师控制行为的回应,称之为服从。服从就是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行为的`一种控制规定。
2.控制-反控制型,这种互动建立在学生服从的基础之上,学生以自身的服从行为和教师进行互动,这是课堂教学的常态,但是偶尔也会出现不服从的情况,这时候师生之间的互动就转化为控制与反控制,如果学生的反控制行为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就会发展为相互的对抗行为。
3.相互协商型,这种互动行为主要发生在教师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后,学生为了到达学习的效果或是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惩罚,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就会由相互对抗转化为相互协商。师生互动不同于其他的人际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受职业的特殊性和社会的规定性影响。
五、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对象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实际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之间比较频繁,而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之间则较少[2]。教师在安排互动的内容时,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择稍微有难度的问题,并在评价的时候给予肯定的、个性化的评价。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评价的时候只是简单的给予正确或是错误的评价内容。一旦互动出现障碍的时候,教师就会立即转而提问其他的学生。这些做法看似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但是这种存在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师生之间互动的不平等性,是一种小范围、有条件的互动,这对学生情感的发展很不利。
(二)非语言互动行为的缺乏
课堂的互动主要体现在语言的互动上,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讲解、讨论、提问、回答等,而非言语互动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体现出的面部表情和眼神的交流,手势和身体姿态的语言等。在我国初中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倾向于言语的互动,而忽视了非言语互动的重要性。非言语互动也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方式,是对言语互动方式的补充。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眼神或是身体姿态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师生的互动中,充分利用非言语的互动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结束语:在我国的初中英语课堂中存在师生互动的模式比较简单、互动存在的差异较大、并且非互动言语未得到有效的重视等问题,所以教师要在理解师生互动的本质和内涵后,不断反思教学中互动教学开展的实际效果,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评价以及大大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等,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也大大提高师生互动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季薇薇,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有效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16期:35-39
[2]王金芳,初中英语课堂上的互动式教学有效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6期:46-48.
篇5:与课改同行 与教师互动
无锡市小学数学教研员上课、说课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于四月十日、十一日在锡师附小体育馆举行。我市、区卜相桂、匡金龙、焦肖燕、邵茹英、郭庆松、董伟星、沈晓东和李振云等8位小学数学教研员分别上了8节小学数学课,许光新、周逸君、谢惠良、钱阳辉、张盘荣、程继德、顾万春和许禄生等8位兼职教研员一节一节说评了这批课。我市一些区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局局长、教研室主任和学校领导、教师代表约500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教研员的上课、说课体现了课改精神、《标准》理念,展示了教研员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水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为主体,怎样构建符合理念,符合实际的新的.课堂教学体系,怎样荷实“三维”目标,怎样把握教材、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怎样选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怎样处理好继承发展、理论实践、目的等一些关系,这次活动给大家不少有益的启示。
教研员的上课、说课活动促进了广大教师进一步学习课改的精神,《标准》理念,推动了我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健康、特绩的发展。
教研员的上课、说课活动探索了课改背景下怎样做好小学数学的教研和科研工作。怎样加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怎样使数学研究这种专业探讨活动变成教研是与教师的一种学术对话,一种平等交流、一种积极互动,怎样转变教研方式,把交往对话、协商、学习、交流、互动机制引入教研活动,怎样的教研活动最有成效,怎样的教研活动最受教师欢迎,这次活动也给我们留下许多启示。
省教研室小特幼教科科长王林同志参加了这次活动,并高度评价了这次活动。
篇6: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之我见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之我见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之我见论文于海洋 新疆伊犁新源县中心小学(835800)
传统教学流派主张“教师中心论”,一切以教师的愿望出发;现代教学流派主张“学生中心论”,一切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新课程要求从“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积极倡导“互动式教学”;师生情感上互动,师生知识互动,师生方法能力互动乃至师生之间整个心灵互动……
传统教学流派的观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学流派的主张又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新课程的观点,既考虑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关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因此,我主张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那么何谓互动?何谓课堂师生互动?何谓课堂师生有效互动?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与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课堂师生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间(其中包括生生间、小组与小组间、教师或学生与教学设备)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
课堂师生有效互动是指老师或学生将传达的种种讯息,借助各种媒体介传达给对方,从而形成良性的回馈循环系统。在此过程中,师生间是可变动的、多向的、多中心的交互和影响的关系。
1那么为什么说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呢?
因为:1.1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的角色意识发生了转变。
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式教学模式逐渐凸现出来。我们的课堂已经逐步活起来,我们教师也日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时间已达到甚至超过了三分之一,在有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可过到百分之百。尽管如此,我们很多教师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许多误区,很多时候课堂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的互动,表面上的热闹。真正要在平时课堂中原汁原味地实现互动,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语文教学论文 )除去评优课、观摩课、公开课中的优秀,冷静地观察课堂“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广大教师。面对课改的追求与现实课堂的巨大反差,我们不禁疑惑:现在的'学生是怎么啦?在课堂中他们到底想不想参与教学互动?
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参与热情呢?我认为以下几种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参与热情:
⑴讲课内容枯燥乏味。
⑵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毫无生机。
⑶部分学生厌学,部分学生不喜欢某些教师授课。
⑷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无法参与。
⑸作业太多,身心很疲惫。
⑹怕同学笑话。
⑺课堂气氛凝重,不平等、不民主、不轻松。
⑻周围吵闹声音的干扰。
1.2“互动”使课堂充满了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
“互动”促使师生角色都发生了变化。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他们抛开教参所限制的条条框框,摘下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严肃面具,府下身子,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也不再是无奈的听众、教师的配角,而是地位相同、人格平等的对话者、学习的伙伴。
1.3“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的转变;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的转变。
1.4“互动”使师生情感的交流道道畅通。
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具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特点。教师对课文的情感影响着学生,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感染着教师。
1.5“互动”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没有了课桌椅的羁绊。没有了课堂是的正襟危坐;没有一问一答式“绳索”的牵引。孩子们活动在自由的时空里,飞扬着自主学习的激情,享受着自我表现的喜悦,创造着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
总之,能否调动学生课堂积极参与教学是交互式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其重要性,必要性不言而喻。
2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和对同行互动教学的观摩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我希望采用如下互动教学法,收到良好效果:
2.1口才与学识并进
每一节上课前,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演讲话题,谈自己的观点,虽然只有三、五分钟,但离不开学生的精心准备。
2.2形式与内容结合
精心设计课文的导入方式,从多种感官导入课文。恰当的导入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心理距离,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课文的状态中,将课文的难点分散了,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其方式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
⑴表演法:通过舞蹈、戏剧、小品、相声等多种形式导入课文。
⑵绘画导入法: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文章。
⑶歌曲导入:优良和谐的乐曲总能活跃人的思维,勾起人无穷的往事回味,促进学生以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进入课文的欣赏中。
⑷问题导入:有的语文教师抓住文章的核心,巧妙地提出疑问,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从而诱发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2.3课堂教学形式的大融合
新时期教学是互动式的大课堂,是师生角色的互换,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巳趋于融合。课堂教学的转换大趋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互相转换、相互融合。
⑴开放性、拓展性
语文教材只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载体。学生获得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限于语文教材,要想学生动起来,必须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拓展性,以培养学生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知识 的能力。
⑵综合化、生活化
互动式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就是综合化、生活化。综合化就是多学科的融合和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生活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的有力保证。
⑶教学一体化
课堂上体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改变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独占三尺讲台、惟我独尊的地位。师生角色的互换,登上讲台献课的正是信心百倍的学生。
2.4课堂全方位激励学生参与互动
教师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这门艺术。
⑴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没有平等、民主和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是不可能的。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足的安全感是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前提条件;而愉悦的心情和积极的心态是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必要条件”。
⑵教师要锤炼教学语言,使语言幽默风趣,要循循善诱,要儒雅博学,要具有良好的教学风范。
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平淡无奇、形式单一更是课堂教学的大忌。再有趣的游戏让人多次反复地做,讨厌和躲避是必然的结果。
⑷多为学生创造快乐和成功,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或洗耳恭听,或感触良多,或获益匪浅,或频频发问,或跳跃一试,或拍手称快,或如痴如醉。
⑸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课堂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文章有些内容,由于时过境迁,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大,兴趣就不浓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想参与课堂教学了。
⑹创造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出奇制胜的师生互动方式、互动环境、互动氛围。
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只有创造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出奇制胜的师生、互动环境、互动氛围。学生才能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⑺在互动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一堂丰富多彩、异彩纷呈、其乐无穷的语文互动课,让学生沉浸其中,欲罢不能。让学生联想翩翩,激发学生求知欲,欲望浓烈,上下求索,萌动创造,我们教师何乐而不试之。
综上,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必须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篇7:师生互动共创和谐课堂论文
师生互动共创和谐课堂论文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教书则是教师的首要职责。有人说“做老师容易,一本通书读到老。”意思是说只要备一次课,就可以长期使用有关的教案,就可以永远无忧。但是,笔者认为做一名教师不难,但做一名学生乐于听其上课的任课教师难上加难。
教学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停留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灌输的主动者,学生是知识接受的被动者。但是,这种陈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时代要求。如今,中职生素质普遍不高,学习兴趣低,对教师的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挑战。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如何进行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值得每个任课教师去思考。
“师生互动”是一种教学观念,也是一种教学的行为方式。它与传统的单向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也对教学进行全新的诠释。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从形式上看,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从内容上看,有情感上的互动、智力上的互动、思维上的互动、认知上的互动。教学课堂不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学生人文发展、潜能发挥的重要场所,更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不仅只是传道授业者,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协调者、解答疑惑的人,更是用人格魅力感动学生的言传身教者。这种强调教学的多功能教学方式,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课堂教学、课堂管理等方面要做到有的放矢。
事实上,不管任何的学科,都有其研究的重点,但一切的理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情感和觉悟的提升上,将别人研究成果消化为自我精神食粮。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角色定位应该是多样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指导和促进者。而教师的教也不应是单向纯粹的教,而是有目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教不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目的`,学生的学才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安排教学时,教师关心的不仅仅是这节课要讲授什么,更应关注的是如何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变成实际的内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而且还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最新的社会发展角度出发,在学生的困惑点上设置问题,有目的地创设教与学的情境,把握好师生互动的切入点。通过特定的设置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从被动学习者到主动的参与者。而师生之间则围绕着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互动模式,让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促使教学变得更是生动性、科学性。
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书本上的知识?教师不能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满堂灌输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面对当前素质普遍不高的学生来说,再沿用过去的教法,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对教学内容做出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在课堂中有意识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活动课、演讲、游戏、问答比赛、讨论等活动环节的设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地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评价等手段,更多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平等的学习和平等的合作。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 另外,每一个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担负着课堂管理的任务。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的情况,这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及时解决学师生互动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调控教学课堂。教师在课堂中处理事物的能力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了直接关系到师生互动关系能否有效进行。对于教学中出现的突发情况,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以理性的心态去面对。事实上,学生的突发情况,不能同一而论。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有特定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好动、自我管束力弱都是这个年龄阶的特征。如果我们只是按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强硬的管理学生,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反而不利于教学课堂的管理,也会破坏师生互动的进行。课堂的管理,如果能站在学生的立场,用一种真诚的行动来接纳、重视、关心每个学生,要比强硬的管理更加有效,也必然会对学生带来极大心理促动,从而有利于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真诚接纳学生,就是真诚的接纳学生的优点和缺点。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仔细倾听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观点,不要因为学生的缺点而忽视,因为观点错误而打断他。教师每一个真诚的表情、眼神、手势语言,都可以把认可和关心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在学生的心里种下彼此尊重的种子。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里,学生才会感到心灵的安全与自由,才敢充分释放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实际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接纳性、支持性、宽容性的课堂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够建立起一种信任、理解、真诚、尊重、宽容、接纳的关系氛围,就能使师生之间发生积极的情感互动。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与教师沟通,与同伴交流,课堂上真正的互动才能发生。
总之,课堂是师生之间彼此交流、彼此尊重、彼此共享的重要场所。课堂需要师生之间进行维系,需要师生之间进行参与,只有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谐的课堂才能实现。
篇8:浅谈师生互动(北师大版教学论文)
临泽县城关小学 张晓霞
互动要求师生双向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师生根据观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触摸,感觉和欣赏他们生活的环境来进行学习。师生互动,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 学会倾听
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学会倾听。倾听,就是要虚心、诚心、耐心、专心地投入听,听学生怎么读书、听学生怎样发言争辩,听学生怎样评价体验。在倾听中,分析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原因及矫正措施。倾听,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去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把话说完整,把想说的话说完,让学生把正在操作的步骤进行到一个阶段,经过仔细周密思考和梳理,听出一点门道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劳动的尊重、理解和鼓励。倾听,要求教师不能光听正面看法,还要耐心听取反面意见,不仅要听取优秀生那些富有创见性的答问与发言,还要认真听取态度较差学生不成熟的幼稚的甚至错误的见解,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面观察,深入了解和客观研究。学会倾听,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胜任互动式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二) 学会鼓励
鼓励者,夸奖、鼓动、激励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信息来源多,摄入角度多,新奇见闻多。既有正强化,也有负刺激,对于缺乏辨别力与抵抗力而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需要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对于学习新东西出现错误遇到困难而不知所措时,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帮助;当学生取得了进步,甚至是出人意料的成功,同样需要教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鼓励。
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丝会心的微笑,赞赏地点点头,肯定性的言语,击掌喝彩,真诚的默然相视,都是鼓励,都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三) 学会交往
交往,就是结交、认识、来往。教师要学会交往,交往是师生互相增进了解、相互熟悉、相互理解的一种手段或者说一个窗口。教师要善于主动的有计划有目的地与秉性各异、知识能力基础不同的学生交往、打交道、交朋友;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与学生进行交往。
(四) 学会合作
合作,指双方平等相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完成某项任务,做好某项工作。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首先,要排除教师思想上的习惯性的传统思想障碍。教师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论阅历、凭经验、比能力,学生与老师根本不在相同或相近的起点上。师生双方相差悬殊,怎么能够合作呢?其实,只要教师在与学生平等相处,有与学生合作攻克一个课题的经历,你就会发现,得到教师信任的学生,思想与手脚都能得到较大限度的解放;完成任务的责任心会促使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奋发进取,其聪明才智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教学的整体效益可以发挥到最佳;学生的知识阅历比不上老师,但他们很少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虽然不如教师考虑问题周全,但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干,常常能爆发出创新的火花。
(五) 学会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情感体验、道德体验、审美体验的交流和人与人心理相容而引发的情感共鸣与认知共识。师生互动中教师善用情感沟通,能激发学生从思想上对教师及其涉及学科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亲其师重其道”,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效率就高。
(六)学会创新
学会创新,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名教师要教会学生创新,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有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核心标志。
师生互动的重要宗旨是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同时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即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好的做法。我们应坚持以师生互动为重点课题加以研究,付诸实践。这样才会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同时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中的个性化。
篇9:课改教学问题分析的论文
课改教学问题分析的论文
20xx年秋季,我县作为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之一,很荣幸地加入了课改实验教师的队伍。在近两年的具体实践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均有了较大的改变。青海省地处偏远地区,而我县又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我们的课改既有同其他地区一致的地方,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我们在回顾过去,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有许多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思考。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实现学生学习目标的最关键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批评,代之而起的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参与式学习”。在此,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我们在实践“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课堂组织形式
既然教师要走下讲台,一个班60多人,分组讨论便成了教师课堂组织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障碍是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局限,加上其他一些内在、外在的原因,有时教学效果还真不如教师的直接讲述。很多时候我们的领导也罢,教师也好,只是把“参与式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对之敬而远之,偶尔也有拿来装装样子的时候,但更多的还是课堂上教师一次又一次义无返顾地走上了讲台。
这不能怪领导,也不能怪我们教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欠发达地区确实还有市场。举个例子,在学习“中东”时,我问七年级的学生“大家知道阿拉法特吗?”结果没有一位学生说知道,因为他们确实不知道;在学习“北京”时,我问八年级的学生“有哪一位同学能给大家谈一谈故宫”,同学们显得很迷惘。当然,这都是学生们在学习新课前原有知识储备真实的写照。就是在学习过以后,许多地理事物在同学们的印象中也只是一些地图上的点和线而已。一味地追求参与式教学的结果大不了就是学生再把课文给老师和其他同学读一遍。其次,参与式学习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从小到大老师们都是那样教的,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里也一直都是那样被教的,突然换一种方式,彼此都很难适应,尤其是学生。这个过渡必须处理好,否则,为了追求一时的形式,一部分适应有困难的学生可能会成为课改的牺牲品。第三,高考指挥棒依然是笼罩在广大教师头上的一个阴影。对于这届学生,虽然有关人员已经表示过高考时一定会有新的举措,可在具体措施尚未亮相之前,谁都是一头雾水。做为基层教育部门的领导和承担具体教学工作的教师,谁敢拿学生的未来开玩笑?现在来看就是由高考衍生出的一系列考试扼住了课改的脖颈,尤其捆住了教师的手脚,无法实施进一步的创新。第四,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持。“大班额背景下如何组织有效的参与式学习”,是我们基层教师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也是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结论的话题。在多个理论研讨会和培训班上,有关人土对这一问题要么是避而不谈,要么是含糊其辞。在农村这一块,有关部门的工作确实还有待加强。
二、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既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二者不可偏废。以往的讨论中我们更多地关注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尤其强调教师对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至于如何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劳动,声有似乎很弱。可我们教师是如何被领导或他人评价的呢?曾有一位同行谈起过自己的一次切身经历。有一次教育局组织外校教师到他们学校进行课改研讨,校领导指派他承担研究课。评课时教育局有关人员和外校教师对他的课还是做了积极、肯定的评价,可他们前脚刚走,学校的领导却做出了完全相反的评价。这位教师说:“我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被戏弄和侮辱。”
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基层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甚至可以说,整个课改最终的成败都在他们的肩上挑着。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课程改革前进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误和偏差,再说了,我们的水平也真的很有限,不应该像要求专家一样地要求我们。很多时候说和做就是两回事,如果真让一些基层管理者来上这些课,也未必就能上好。教师需要学习,也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理应得到帮助和教育。更重要的是还需要领导对他们的辛勤探索给予应有的肯定和认可。在目前的各种教师评价方案中,用的最多的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了,因为它直观、简单,且便于操作。许多人也知道这并不科学,但还是对此情有独衷。话说回来,高考不也是以分数来决定学生的一生吗?
无论是对谁的评价,都不能脱离实际,脱离生活。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评价都只代表一个过程,遗憾的是,大家已经习惯了把这样的过程当作结论来使用。所以,我们确实需要改革,高考制度要改,学生的评价机制要改,对教师的不合理评价也要改。我们现在就站在这样一个改革的浪尖上,没有退路。很多东西也没有现成的结论供我们享用,一味地等、靠、要也不会有我们的出路。想最终走出困境,唯一的依靠就是教师自己。
在平时的工作中,很多教师还是对学生做了客观、实际的过程评价。就目前而言,我们还无法证实这会对学牛将来的发展能产生多大的效益,但就我个人的体会,现在的这些孩子确实比前几届生活得更自由,更轻松,更加儿童化。教育的周期很长,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不能因为目前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升学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怀疑过程评价的重要性,我们最终不是为学生的某一次考试负责,而是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
在对学生的成功表扬和鼓励的同时,也不要吝啬对学生失误的“惩罚”。课改以后,曾有一些人说学生就是“上帝”,上帝犯错误是有原因的,也是可以容忍和谅解的。我不赞同这种主张。《中国青年报》曾有一篇文章谈到“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很赞同。有些课改公开课上,部分学生的语言很粗鲁,行为很不礼貌,甚至学生跳到了课桌上老师都不能说他的不是。为什么?因为老师们说课改是不主张对学生批评的。可这样的行为难道还值得表扬和赞美不成?在参与式学习的知识探究过程中,部分学生穷于应付,根本就不拿脑子去思考,他们“探究”的结论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对待学生的这些问题时,教师的迁就就是纵容,往往会适得其反。表扬是一把双刃剑,过多地使用会掩盖学生的瑕疵,甚至可能最终酿成大患。
三、课堂关注
在农村的大班教学中,许多教师说课堂上无法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在评课中也经常谈到对一些后进生关注不够。对此,我认为教师首先得转变观念,不能总是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公开发了言才是对学生的足够关注,况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这样多的学生逐一表达自己的见解也不现实。在实践中我们经常采用的分组讨论就体现着对全体学生的足够关注。我们还要教给学生学会倾听,即要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更要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这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效果所必需的,而且也是学习尊重他人的最好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除了语言,可以有更丰富的形式,比如微笑、点头、手势等,内容上也可以更加开放和自由。
有些教师的眼光始终盯在那些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身上,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们的表现。还有些教师则相反,眼里只有成绩较好的那些学生。人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这种差异会越来越明显。我们过去的教学就忽视了它的客观存在,为了体现所谓教育的公平和合理,选择了一种只适合部分学生的方式,但却强迫更多的学生也去适应它,如此协调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一届比一届缺乏创造力。客观地说,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前者使学习好的同学逐渐失去了进一步提高的机会,时间一长,使优秀者不再优秀;后者则导致部分学生最终失去学习的信心,使原本就有的差距进一步加大。新课程就是要改变这种“大锅饭”式真正的不平等,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大家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四、课堂容量
教师讲的少了,学生们活动多了,大家最大的体会是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曾有专家指出,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我们不必急在一时,当前学不会的知识总有学会的一天。可教师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学期,或者是学习单元,且外部环境还没有成熟到自己对学生有完全评价权的时候,每一堂课是我们面对的活生生的现实。有老师提出,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同时又不违背课改精神,该讲授的时候还是要大胆地讲。我对此深有同感。北京的一位教师在同我们交流时就指出,在他的课堂安排中许多内容都是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完成的。农村不比城市,完全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些内容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教师适当的讲授还是可以解决这个矛盾的。关于探究,也不能完全被课本的设计所束缚,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切身体验,必要时对教材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更加丰富,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无论怎么说,课程改革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尤其是作为基层教师──课改的具体承担者,任何逃避和畏惧都是不负责任的。在目前的状况下,我们既要保证教学质量不下滑,还要积极、稳妥、富有创造性地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篇10:工程管理建筑构造课改分析论文
工程管理建筑构造课改分析论文
一、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坚持“必须、够用、适度”的原则,强化重点,弱化难点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重点是建立工程的概念,掌握基本构件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钢筋混凝土楼盖、钢筋混凝土多层及高层房屋、砌体结构房屋、单层厂房以及钢屋盖的构造,包括抗震构造。如对于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要重点讲解,三种构件采用类比,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理解。对于高层框架和剪力墙结构则主要讲解结构受力特点、结构布置及构造要求,对结构的受力计算则不做重点讲解。
(二)增加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整体表达法及系列图集相关内容
识图能力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而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是其难点,因此,建筑结构课程必须将结构施工图的识读作为重要教学内容[2]。目前,我国结构施工图钢筋混凝土部分的主要表达方法以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整体表达法和系列图集为主。平法的表达形式,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结构设计。其图集的制图规则,既是设计者完成柱、墙、梁平法施工图的依据,也是施工、监理人员准确理解和实施平法施工图的依据。因此,必须增加此部分内容,让学生学好“平法”。
(三)强化结构构造要求进行教学
现行结构实用计算方法只考虑了荷载作用,而结构计算中未能详细考虑或难以定量计算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则通过结构构造措施来满足。构造措施与结构计算是结构设计中相辅相成的、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在教学中,对构造要求的学习和结构计算理论、对公式推导、计算方法等理论性内容同等重要,甚至要强化。同时,对构造要求的教学应该着眼于理解,讲清为什么,特别是其中的力学道理,切忌照本宣科,死记硬背。
(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应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科学地融为一体,边理论、边实践,交互渗透,融合发展。如在讲解梁、板与柱的钢筋骨架组成时,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纵向受力钢筋、架立钢筋、腰筋、箍筋和弯起钢筋的位置,如果组织同学去工地参观绑好的钢筋骨架,让这些钢筋直观地出现在同学面前,再通过老师结合工程进行讲解,则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启发式教学法
研究如何开展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重知识目标向重智能目标转变。课堂教学中在讲授新的知识时,宜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回顾以前学习的相关内容,设置新的疑问,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的`知识,吸收新的思想,降低学习的难度。比如,在讲解梁的三种斜截面破坏形态后,提问正截面有哪几种破坏形态,我们在设计时要把梁设计成哪种形态的梁,靠什么方法措施来保证是适筋梁及斜截面剪压破坏。
(二)生动形象的比喻教学法
研究怎样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阐释抽象的概念。教学语言是教师充分消化教材后,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知识的口头传授,根据学生抽象思维弱于形象思维这一特点,教师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建立想象表象。在课堂上采用“大白话”的讲授方式、多多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图示类比法
建筑结构课程中公式较多,且公式复杂,每个公式都有自己相对应的适用条件。如果不能很好的理清这些公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是死记硬背这些公式,即使勉强记住了,也很难自如运用,容易张冠李戴。例如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包括单筋矩形截面梁、双筋矩形截面梁、T型截面梁的承载力计算三种类型的截面,T型又分为第一类T型截面和第二类T型截面,每一类型又包括截面设计和承载力设计。因此,有8种类型的题目,每种类型所采用的基本公式不尽相同,每组公式都有自己相对应的适用条件。如果将这几种情况下的公式、适用条件、截面及等效应力图,进行类比,找出他们的相同部分和不同部分,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
(四)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
研究如何把理论结合实际,寓基本概念于实例中,讲解概念时举例说明。如在讲作用和作用效应的概念时,可举例自重及自重作用下的弯矩、剪力及挠度等。再如讲解受压构件时,结合实际工程,讲解哪些为轴压柱,哪些是单向偏心,哪些是双向偏心。
(五)采用直观教学及多种媒体互补的教学手段
针对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借助客观存在的实物、图例、照片、模型以及CAD三维配筋图形、CAI课件及形象的语言等,可以获得生动的表象和概念,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3~4]。
1.工程照片
主要是在全国各地拍摄大量工程照片,并进行分类整理和说明,逐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使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动的照片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的含义。
2.工程图纸
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在学习阶段对实际工程的设计有初步接触,培养工程观念。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收集、制作、整理部分实际工程的图纸,通过对专业图纸内容的介绍,结合对工程图纸的识读和课程设计,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质,满足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需要。
3.模型
为满足形象化教学的需要,必须添置教学模型,在教学中运用。如:当没有条件去工地参观时,可以制作钢筋骨架模型,结合模型进行讲解,也可以达到直观的效果。同时,结合课外科技活动和竞赛,指导学生制作结构模型,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各种构件的钢筋施工模拟效果图
各种构件配筋图及其节点的构造配筋,仅靠学生抽象思维,难以明白,如配以钢筋施工模拟效果图,可以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效果。
5.CAI课件
根据课程特点和内容,制作精美、实用的CAI课件辅助教学,将枯燥的知识活化,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课件将包括课程主要的知识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说明有关的知识。
6.flash动画
对于某些构件的破坏过程及某些工艺的施工过程等知识点,如果仅凭教师的语言来描述,学生们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如果用flash动画的形式将整个过程演示出来,就会非常直观,容易接受。如适筋梁破坏过程属于延性破坏,首选是受控区混凝土出现裂缝,接着受控钢筋屈服,中和轴上升,受压区高度减少,混凝土受压应力急剧增加,混凝土被压碎,梁宣告破坏。仅凭我们的描述,学生们未必明白,但是通过flash动画将这个过程演示出来,不仅可以理解,同时也可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三、结束语
除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外,立足于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生结构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建筑结构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工程能力,效果明显。但如何将必要的结构素养与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尚需进一步的探讨。
篇11:刍议课改论文
刍议课改论文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数学作为儿童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课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也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课程改革对学优生来讲,是给了他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发展能力的空间;但对学困生而言,他们却在获得发展自由度的同时无所适从。老师上课的节奏加快了,作业量减少了,专课专用,不能利用其它课给自己开小灶了……种种措施,使他们感到既开心、又担心。如何在课改的同时,关心学困生,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困生的内在潜能与克服学困生的厌学情绪,调动这些学困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辛工作。学生产生“厌学”因素是多方面的:
第一,多年来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家长的思想,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得不到和谐发展,特别对学习态度、习惯不好的学生,一但出现知识的漏洞,又没有及时弥补,学生在学习上将是越来越吃力。
第二,教师为了使学生“见多识广”和“熟能生巧”布置大量的作业习题,使学困生喘不过气来,造成学困生学习负担过重,最终导致“熟能生厌”。教师教育思想的陈旧,喜欢好学生,厌弃差生,造成一些学生和教师的抵触情绪,自暴自弃,教师也对其放任自流。
第三,父母教育的不谐调,造成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得不到一致的意见,在校又亏不到集体的温暖,终日惶惶不安,使这些孩子的思想品德滑波,学习成绩日趋下降。江河在课改的同时,帮助这些学困生提高学习成效,我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兴趣的前提
爱是教育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善于用夸奖的语言、亲切的微笑、友好的鼓励对年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平时应与学困生多接触、多谈心、了解他们的有、怒、哀、乐。兰他们遇到困难时伸出帮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当他们生病时伸出关怀之手.体贴他们的疾苦;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伸出援助之手,拉他们重新走入正常“轨道”;少一些责骂,多一些宽容。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教师那颗滚烫的爱心在温暖着他、关怀着他,尽管在他们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在我们心中不能存有“差生”这个名词。当师生间在情感上达到了心相通、情相融时,便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亲其师,信其道”。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在学生中产生移情效应,信任效应和感染效应,使学困生学习数学有了兴趣。
爱是人类情感的交流,而情感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上去要进行认知性的学习,也要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若能苦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最初发生的快息引询热情而紧张的思考,学生就会自然的产生兴趣,并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成绩。
二、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是激发兴趣的保证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经验知识,特别是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去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向,所以作为活动的动机是不可缺少的。而学困生他们往往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为和真实动机,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诱导,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1、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与应用
教师在讲授知识之前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与应用,是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激发他们学习的外部动机,我首先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买东西要算账,走路要选择最近的路,看地图要估算两地的距离,银行存款要算利息,看天气预报要懂得“降水标率”是什么意思。在教学“长、正方形面积”时,教师一方面讲清楚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还讲清楚它地实际中主应用广泛。如红狮队在体育中心比赛用的足球场地占地多少平方米?若你家装修房屋用多少块砖铺地才不会造成浪费?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感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有用性。这样一来,学困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数学只是枯燥无味的数字排列,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2、创设情景,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
学困生其兴趣范围是较狭窄、单一的,从兴趣的内容是看,学困生的物质兴起占主导地位,而对抽象的文字材料不感兴趣。为此:
(1)选用他们喜爱的动画片人物或卡通形象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可以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克服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尽快的进入到课堂氛围中来。
(2)在导入新课时,提出与要学知识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也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3、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来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应遵循学困生的感知特点、记忆特点的规律,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注意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具、多媒体计算机的作用,刺激他们的各种感官,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注意语言准确、明了、尽量符合各类学生的接受水平,注意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愉悦感。还应注意教学中的实践性和启发性,使学困生的手、眼、脑、口、耳都参与教学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和学习方法。
4、采用竞赛的方式来激发兴趣
学困生虽然能力较差,但是他们也和正常学生一样,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他们也同样需要家人、教师和同学的认可,赞扬和信任,为此在教学中采用竞赛的形式,也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之一。如在课堂上经常开展一些口算比赛、计算比赛、改错比赛。对于获胜者给予表扬,对于失败者给予鼓励。但要注意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比赛要分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机会,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起更强的信心。
三、有针对性地分级教学是激发兴趣的关键
分组教学是根据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的理论而采取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的心理缺陷、生理缺陷、智商水平和学习上的表现,并根据教材内容和难易程度将学生组织在一起,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原则就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他自己该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1、同步分组――阶梯式教学
所谓同步分组――阶梯式教学,就是在教授知识时,集体授课,将学生接接受能力不同分成强、中、弱三档,即平时我们所讲的A档、B档、C档。分档的目的不在于区分学生的“档次”,而在于不同的要求,对A档生讲得深,要求高;对B档生要讲得适中,尽可能掌握;对C档生讲得细,不厌其烦,能掌握多少就掌握多少。
2、混合分组――伙伴式教学
所谓混合分组――伙伴式教学,就是将好、中、差学生配合分组。发挥集体优势互帮互学。采用这种分组教学的方法,学生们的积极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能力差一些的同学就地取材,学有榜样,再加上以小组为单位搞竞赛,在学困生中培养了竞争意识和创优意识。划分小组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分组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条件,原则就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照顾个体差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正确的评价是激励后进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首先从老师们的认识来看,既然是素质教育,就应扎扎实实地使学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别把分数看得那么重。平时的考核不是卡学生而是诱发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比如:老师课堂上口头提问记成绩,当学生回答不理想时,老师暂不记成绩,待启发后便问题的回答比较圆满时,再记录成绩,这样学生就不把课堂回答问题当成一种精神负担,有又利于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数学课上,因为课堂提问有限,有的同学就争着说;“老师,我才一个成绩,让我说吧!”
其次,从学生的认识来看,老师进行素质教育,应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有更多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机会,真的把学习当作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现在教师把每次学生作业的成绩都记录在作业本的封面上,有的记录在专用的作业成绩表中。作业干净、整齐、正确的,老师一次定分数(并附有红花、红旗、短语加以鼓励);作业有问题的,暂不定成绩;待改正之后,而且能自己找出病因的同学,老师还应适当的给以鼓励。评价应注重五兼顾原则:知识与能力兼顾、口试与笔试兼顾、平时与期末兼顾、动手与动脑兼顾、情感与态度兼顾。
总之,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研究学困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要使学困生的认知系统的优化和他们心理动力系统的优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挖掘其非智力因素,因材施教,要用教师一颗爱心去打开学困生的心扉,让他们抬起头来去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篇12: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分析的探究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分析的探究论文
随着如今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都在不断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每一个老师心中的难题。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有着严重的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增进老师与学生的感情,提高老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性,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每一个老师都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1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及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是教育的核心,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互动是否有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1]。一位重视与学生相互沟通的老师,能够带动教学气氛,把握课堂节奏,提高教学效果。然而,依然有很多老师对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重视。
1.1互动意识淡漠:如今依然有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因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潜意识忽略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对于课堂教育,依然以传统的知识教授为重点,少有进行师生互动,或者互动方式不当,以至于没有起到提高互动有效性的效果。
1.2互动方式模式化:不少老师的缺少互动技巧,只以简单的提问进行师生互动,不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因此往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体现不了师生互动的价值。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失去了兴趣,也就没有了与老师互动的欲望,对于学习也只是应付了事,从而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1.3把握不到互动时机:课堂上师生互动包括很多类型,想要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就需要把握合适的时机。如果对于课堂节奏没有掌握,生硬的与学生互动,那么往往回适得其反,导致学生的反感,从而没有到达互动的效果。
1.4学生的不配合: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教师虽然对活跃课堂气氛责无旁贷,但是学生作为课堂参与对象的另一主角也“难辞其咎”[2]。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年龄较小,一些学生对于老师的互动方式无法理解;还有一些学生则害怕说错话,或者问题回答不正确,受到惩罚或是同学的嘲笑不敢与老师进行互动。总而言之,小学生对老师互动的不配合或消极反应是因受到的引导不够。
2怎样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2.1提高互动意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或者意识到了,但并不知道怎样与学生交流[3]。对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积极性,发挥好自己身为引导者的作用,有意识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比如:在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先学生互相交流,在进行提问这篇课文是讲的谁的故事,同学们从这课文中学习到了什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每一位同学都进行了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2.2创新互动方式:小学生普遍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将教学内容以故事表演的方式去展现就能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比如:像《神笔马良》《陶罐和铁罐》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老师可以让学生以自主表演的方式,通过扮演不同的故事角色,来学习、了解故事人物的特点,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2.3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主动融入学生之间,多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内心的情感动态,著名教育家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滋润枯萎的心灵;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消融冰冻的感情。”孩子是敏感的,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于他们的爱。孩子也是单纯的,对于真心关爱他们的老师,他们自然也会以满腔的热情给予老师回应。
2.4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树立老师的威信,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4]。小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爱发言也爱提问。教师以此为突破口,积极的回应孩子的问题,在交流中传授学生知识。比如:在教《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时,以幽默诙谐的语气描叙套神秘的太空,激励学生们发动想象力,幻想太空中有什么,在太空中生活会遇见神秘。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轻松的学习心态,鼓励学生课堂上大胆发言。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增进师生间的互动。
3总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能够融入学生之间的老师,对于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以积极、健康的观念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去思考;不仅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优秀的个人品德有着积极的影响[5]。
参考文献:
[1]潘永靓.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性探究[J].课外语文,2014,4(7):25.
[2]夏云祥.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5,7(12):102-103.
[3]李志芳.略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互动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吧),2014,2(11):33-34.
[4]杨云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J].考试周刊,2013,4(11):11-12.
[5]赵嫚莉.试析师生互动的形式化—对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观察与反思[J].学科教育,2014,2(8):44.
篇13:初中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在新课改实行的背景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从而更好的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但在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努力营造更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师生互动;探究
学生和教师是数学课堂的两大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不应成为孤立的两个个体,而是要联系成对立统一的整体。学生和教师之间必要、密切的互动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所需具备的因素,也是营造轻松愉悦课堂氛围所必备的因素。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化解单调枯燥的数学授课过程,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14:初中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以教师单一的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位置,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压制,这种教学模式明显不符合新课改对初中课堂教学的要求和期望。虽然当前初中数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课堂教学中知识生成和传授的过程,但在具体教学中,仍存在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中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欠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为了教学进度,过多替学生思维,帮学生出主意、出点子,学生由于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对于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以暴露出来,长此以往则会造成知识学习不扎实等问题。这种课堂模式中,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一直在课堂上讲、学生默默听课做笔记,师生间互动几乎没有,甚至仅有的互动就是教师问听懂了没有,还有哪里没懂,这类没有实际意义的互动成了初中数学课堂仅有的互动模式,导致学生对教师依赖性过强,在遇到问题时没有主动思考的愿望,而是单一想要得到答案,缺少自我思考的过程和求知的欲望。同时,这种课堂模式还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对教师产生畏惧的情绪,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是唯命是从,或是不予理睬,学生和教师没有必要的交流和讨论过程。当教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时,绝大多数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解题思路,可能只有个别学生找到了解题方法,教师习惯于提问成绩好的学生,当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得到了正确答案时,教师往往会认为所有学生都掌握了解题方法,而实际上,教师是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数学课堂教学的真谛在于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恰恰忽视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
篇15:初中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2.1树立师生平等观念: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地位的平等是开展师生互动的必要前提,教师并不应该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要和学生站在一起,处于平等的位置。教师应改变说教者的传统观念,将自己看成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完成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的任务。只有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开展师生互动的教学内容,改变学生为教师是从,盲目遵从和附庸教师的话等现状,使学生敢于在教师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真正起到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教师改变单向教学模式:在素质教学的观念下,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从教学向导学转变,学生要从接受向自学转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重视,更要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便学生的回答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教师也要耐心倾听,想方设法开发学生思考的思路,让学生在不断思维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切勿直接打断学生的想法。总之,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最关键的就是要转变对自身角色的设定,使自己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启发者,同时要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向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2.3应以互相理解为师生互动基础: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意味着一个双边教学的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模式不仅仅体现在数学知识的互动上,更应以日常情感和沟通的互动为基础。教师需要在与学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和交流,只有充分理解彼此的想法和观点,才能顺利的进行互动。如果学生和教师两者间缺少必要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很难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也会认为教师的观点太过专治,不易理解。所以,只有师生心灵间的距离拉近了,师生互动的课堂才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教师才能切实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总结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是初中数学课堂的重要形式,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趋利避害的选择,利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璇,刘晨来.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打造高效英语课堂[J].亚太教育.2016(04)
[2]闫峰,盛春玲.中小学教师培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
[3]赵丽昕.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
[4]张萌.初中数学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利用和推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
【课改师生互动及发展分析论文(共15篇)】相关文章: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论文2023-07-25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策略的论文2022-10-04
浅析教学课改论文2022-04-29
新课改下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的论文2023-12-08
小学教学课改论文2023-02-23
信息化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研究论文2023-11-30
基础会计教学课改研究的论文2024-04-20
高中数学类比教学研究论文2022-07-08
浅谈师生互动,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论文2023-06-10
新理论背景下的英语教育及英语教师素质的探究论文202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