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02 02:11:28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墨池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4篇)由网友“文星伊”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墨池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墨池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墨池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墨池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陈坚     江苏省射阳县海河初级中学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以旧促新法”,也可以与“说”进行比较)

“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例如: 《核 舟 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 池 记》----说理散文---- 勤学苦练出才能

二、作者简介:  名: 曾巩,字:子固; 时:北宋时人 ;地: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  评:“唐宋八大家”之一  ,后人称之为 南丰先生 ,卒谥  “文定”。  作:《元丰类稿》  。《宋史》说他的文章是“ 本原于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学生自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扫清文字障碍,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洼(wā)     邪(yé)    徜徉(chángyáng):随意漫游。 肆(sì〕恣(zì):放纵、任情。

于楹间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             故迹:旧迹。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    以临于溪:居高视下。

四、质疑解难--   四 行 对 译 法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五、背诵全文

根据本文叙议相间的特点,逐层背诵。 (解说: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自读注释质疑、释疑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研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要求在读准确的基础上能读出重音、停顿和情感来。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 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

①“岂信然邪”;            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③“岂其学不如彼邪”;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⑥“以勉其学者邪”。

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 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

② 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③ 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    ⑤ 、 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七、中心思想:  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

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八、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写作方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      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2、以小见大。

九、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文章7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其余的见讲义)

①、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②、“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这是王羲之学习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都是推测的口吻,语意上下贯通,结构前后呼应,布局是很严密的。

(解说:点拨在于拓宽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题、表现形式及行文风格。)

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十一、课后作业训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作文多在“三上”①     欧阳修

钱思公②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④。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⑤。

①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②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③西洛:西京洛阳。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小辞:指词典、小令。④琅然:声音清脆。笃学:十分好学。⑤属思:思考,构思。

(1)文章记叙了三件事,直接记述了                ;转述谢希深               介绍;作者自道                 。          (2)这些事例以及本文给你什么启迪?

参考答案 (1)钱思公喜好读书的表现        宋公垂勤学的事例

作文多在“三上”的特点和体会     (2)惜时好学才能有成就

(解说:这一环节旨在指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积累文言词汇,把文言文读通、读懂,做到“字得其训,句索其旨”,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一得:      如  何  扩  大  课  堂  容  量  ?

----善于以旧促新(温故而知新)

讲一篇《墨池记》,可以引出11篇学过的课文:

如:“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中的“教授”时,可以联系到第二册中的《送东阳马生序》有“有  司业 、 博士 为之师 。

小中见大:《一件小事》、《七根火柴》、《记一辆纺车》、《一面》   (4篇)

夹叙夹议,以议为主:《论雷峰塔的倒掉》、《从三到万》         (2篇)

关于“记”:《核舟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4篇)

墨    池   记          讲 义 练习

江苏省射阳县海河初级中学     陈 坚    备课手记

中考试题综合能力训练测试:

第    一    节

一、音、形、义类:

1、隐然而高:              2、以临于溪:           、           在文中含有              的意思。 3、洼 (     )然:            ,与它构成反义的词有           。 4、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 5、《临川记》云也:          写两个含“云”、意也相同的成语:           、           。  6、尝慕张芝:                     。 7、临池学书:            、           ,“临池”这两个字,后来成为一个词语,意思指                    。8、此为其故迹:            、              。 9、信然:             。                    1、这位书法家天天练习写字,在附近的水池边洗笔,

二、理解类:                              竟把一池水都染黑了,真如文中所说的那样:“                     ,                      ”(8个字) 。2、描写墨池外形特征的句子是:                            。   3、交代了墨池地理位置的句子是:                           。5、文中对于临川墨池的传说是否真实可靠,作者仅仅是转述《临川记》的说法,之后用了“                 ” (4个字)这样一个问句,未加深论,点到为止,具有分寸感,用笔简练,要言不繁。     6、“                     ” 说明了王羲之平时学书的刻苦专一,费尽“精力”,也为下文的即事立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这8个字)   7、被称为“草圣”的人是                            ;“书圣”的是              ;“史圣”的是              ;“诗圣”的是                             ;“画圣”              ;“医圣”的是             ;“学圣”           。                 8、佳句赏析:例“岂信然邪?”这一句短小精悍,未加深论,点到为止,具有分寸感,用笔简练,要言不繁。

第    二     节

一、基础类:1、方┅┅强(      )以仕:

写出两个同音同意的“强”字成语:               、               ,请再写出另一个读音并组词:强(       ):                。   2、尝极东方:            、              。 3、“沧海”在文中指               ;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沧海”指的是            ;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沧海”指的是             。4、娱(     )其意:                        。   5、徜 (       )徉 (     )肆恣 (     ):                         。6、自休于此:            。 7、晚乃善:                                        。  8、则其所能:         、

9、盖亦以┅┅自致:                                    。10、然后世┅┅能及者:                        。11、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12、汝心之固:                     1、据说,王羲之曾在父母墓前自誓不再出仕,不为名利所牵,二、理解类:                        不与庸吏同流,对此原委,文中只用“                                   ”一语概括。  2、辞官后, 他(王羲之)曾“                 ”(4个字)于名山大川之间,遍游东方诸郡,并泛舟出海。 [这第一句话深刻揭示了王羲之傲俗超群性格气质形成的根源,这也是他清心寡欲,学成书法的深厚的思想基础 。] 类似于王羲之的人,历史上还有其人,如           ,他就是“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而成为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又被称为            ,            时人,曾学过他的课文有                。  3、从结构上说,“            ”一语,为上文考证墨池遗址增加傍证,又为下文发表议论提供了依据,实起着                               的作用 。          4、据载王羲之书法当初不如当时的书法家们,到了晚年才写得特别精妙。文中说明这一历史事实的句子是:                                     。     5、作者紧紧抓住“            ”这三字,作为本文立论的重要根据, 这就抓到了问题的根本, 自 然 地 作 出正确的'论断:“                                         ”,语气委婉而又十分肯定,其实上文的“                                       ”(8个字)的感人事迹,也可作为此处              的证据。  6、在第三句中,作者仅用“            ”这一字引出下文,从            面指出后人书法不及王羲之的原因。  7、本节中作者主要是为了揭示出“              ”的全文主旨,表明“                  ”(4个字)的写作意图,在极强的逻辑推理中,取得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

8、作者认为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是                                                  。(用原句回答)    9、作者作这篇“记”的缘由是                                          。(用原句回答)

10、佳句赏析:    例如:①“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②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去不直说,而用两个表层进的设问句表达。问中有答,以问代叙代议,用疑问句式,表示了完全肯定的语气。钻研技艺需要刻苦自励,深造道德,则尤需要加倍地刻苦自励了。这里在极强的逻辑推理中,取得了无可辩驳的说明力量。

第     三     节

一、基础类:  1、惟王君之心:                         。          2、今为州学舍:                                         。古代学校的名称还有: 庠     序  国学  乡学  等。  3、教授王君盛:                    ,古代的学官名还有: 司业   博士  祭酒  等,“教授”今意义为:                                        。4、恐其不章也:                         ,有关这个通假字的成语有  欲盖弥彰 ,彰善惮恶  。 5、于楹间以揭(    )之:                                   6、虽一能不以废:                                                     。 7、及乎其迹:                        。  8、其 亦欲 推 其 事,以 勉 其  学者:                                                                                   ,“学者”今意义指             9、尚之如此:            。 10、仁人  庄士:                             。11、遗 风  余 思:

。12、被  于  来世:                            ,被坚执锐:

13、何如哉:                  。                          1、文中补写墨池现状的句子是

二、理解类:                                                                    。2、说明王盛对王羲之表彰之意的句子是:                                      。      3、交代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                                   。        4、在第4、5句中,作者写他对王君这样做的用心的思索,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就王君仰慕王羲之而言:“                                     ”;一层是结合王君特殊身份,勉励求学者而发的                                      。两层意思全属            之词,因而都用了            口气。   5、表明王盛仰慕王羲之的句子的                    6、勉励求学者的句子是                                    。  7、一方面点出了王盛此举的苦心,同时也是作者作“记”的深意所在的四字短语是“               ” 这四字就结构而言,又可看作是上文“               ” 这一全文主旨的具体阐发。      8、文章用“ 何如哉”三个字作结,作用是:作者不把原意直接说破,而由读者自己去体味,这就产生了意在言外、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9、文章以“               ” 的“               ”  (8个字)必将长期流传,产生深远影响作结,作用是:这对于当时的学子文人,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同时收到了深化主题的艺术功效。

10、佳句赏析:  ⑴ “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⑵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作者在阐明王君用意时,也用了设问句,用推测性语气,显得委婉深沉,语重心长,而又切合于实情;因为作者只是从对方题匾、求记来加以体会的,如果用直截、肯定的语气,难免失之粗率。

全 文 综 合 扩 展 训 练:

一:文章题材: “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例如: 《核 舟 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 池 记》----说理散文---- 勤学苦练出才能

二、作者简介:  名: 曾巩,字:子固; 时:北宋时人 ;地: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  评:“唐宋八大家”之一  ,后人称之为 南丰先生 ,卒谥  “文定”。  作:《元丰类稿》  。《宋史》说他的文章是“ 本原于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三、思考题: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⑶本文以              为线索,联系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的故事,阐明了         的道理。

四、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文章7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中去思考,十分耐人沿点。

①、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②、“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这是王羲之学习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都是推测的口吻,语意上下贯通,结构前后呼应,布局是很严密的。

③“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④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去不直说,而用两个表层进的设问句表达。问中有答,以问代叙代议,用疑问句式,表示了完全肯定的语气。钻研技艺需要刻苦自励,深造道德,则尤需要加倍地刻苦自励了。这里在极强的逻辑推理中,取得了无可辩驳的说明力量。

⑤“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⑥ 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作者在阐明王君用意时,也用了设问句,用推测性语气,显得委婉深沉,语重心长,而又切合于实情;因为作者只是从对方题匾、求记来加以体会的,如果用直截、肯定的语气,难免失之粗率。

7、“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与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这里的设问句用“何如哉”三字作结非常妙,妙就妙在作者不把原意直接说破,而由读者自己去体味,这就产生了意在言外、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五、请写出几句含有“勤学苦练方能成材”的道理的成语或名言警句以及举几个典型例子(古今中外均可):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5、勤能补拙是良驯,一份辛苦一分才。    6、天道酬勤     7、微编三绝           事例:      ⑴司马迁:受腐刑后,仍顽强地活下去,更加勤奋地写作,终于完成了辉煌的历史、文学巨著《史记》。            ⑵  范仲淹:年少时就死了父亲,家里贫穷供不起他读书,竟靠着吃粥来充饥,刻苦攻读十年,而成为北宋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⑶吴敬梓:  家庭贫穷,饥寒交迫,靠别人周济维持生活,但他仍奋笔疾书,经过三年苦战,终于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33万字的巨著。

⑷、曹雪芹:破产后,凄苦的生活没有压倒他,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出了“字字看来皆是血”的长篇巨著《红楼梦》。

六、文中人物:王羲之:        时        家,字  逸少 。世称: 王右军  ,前人评论他的笔势说“                                         ”,世人因此称他为“        ”。有关他的成语是:             :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

七、唐宋八大家:   韩柳三苏,欧王曾巩。

人物

字、号

作品

课文

八、书法方面:    1、初唐三大书法家:  欧阳询  、  虞世南 、  楮隧良

2、“颠张醉素”:  张旭 、怀素 。      3、“颜筋柳骨”:  颜真卿 、 柳公权

4、宋四家:  苏轼 、黄庭坚 、 米芾 、蔡襄

5、吴门三家: 祝允明、 文征明、王宠   (明朝时,苏州一带的三位书法家)

九、画坛方面:  1、隋朝:展子虔--《游春图》   2、初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3、盛唐:吴道子(画圣)--《天王送子图》      4、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5、元朝:赵孟芾(神品)--《秋效饮马图》      6、明朝中期:“吴派”(江南、苏州一带)

“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         7、清朝中期:    “扬州八怪”

郑板桥 、 金农 、 罗聘 、 李觯 、黄慎、李方膺 、 高翔 、 汪士慎

十、古代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例如:二世元年七月。--《陈涉世家》

2、干支纪年法    3、年号干支兼用法              4、帝王年号纪年法:例如:

①、太元(376--3)东晋孝武帝: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②、元和(8)唐宪宗:是岁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③、庆历(1041--1048年)宋仁宗: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墨池记》

④、元丰(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记承天寺夜游》

十一、古代地名:  1、而尝极东方,出沧海--沧海:东海 ; 2、以观沧海--沧海:渤海

1、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长江一带 ;  2、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江湘水一带。

1、 尚思为国戍轮台--轮台:泛指北方边疆;

2、轮台东门送君去--轮台:地名,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作者邮箱:

篇2:《墨池记》教学设计

莫晖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意义:

徜徉(chángyáng):随意漫游。

肆恣(zì):放纵、任情。

于楹间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

故迹:旧迹。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

以临于溪:居高视下。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比喻句,并反复诵读,

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

篇3:墨池记教学设计

《墨池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墨池记》是曾巩于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君盛之请为墨池写的记文。作者把介绍古迹人物、记事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墨池引出书法家王羲之的勤学苦练,又扩展到道德修养问题。本文语言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并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本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多朗读课文,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难点是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意图。

[学情分析]

学生对王羲之的故事有粗浅的了解,知道他是位名书法家。但对他的勤学苦练缺乏深刻的了解且对做人的道德修养缺少体会。教学中应串联补充,唤起学生“勤学苦练方有佳绩”的情感共鸣,进而体会文本思想及写作意图。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查找了解王羲之的轶事和历史上的勤学故事及典故。教师可以作简要补充。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 能力目标: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3.情感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 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教学方法]

1.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2.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合作交流。

3. 合作探讨,分析理解文本。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

王羲之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一,被后人誉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风流潇洒。前人评他的笔势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称他为“书圣” .他的字是天生如此,还是别有决窍?今天我们学习曾巩的《墨池记》,解开我们的疑惑。

(设计意图:通过对王羲之成就的简介,引起好奇心,激起学习兴趣 .)

环节二 简介文史知识

1. 曾巩简介

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文学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2.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3. 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和本文有关的人物及景观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墨池记》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篇4:《墨池记》 设计

《墨池记》 设计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自读重点

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自读程序]

一、齐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洼(wā)  邪(yé)

楹〔yíng〕  徜(cháng)徉(yáng)

恣(zì)肆(sì〕

二、自读

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

1.分清文章记叙、议论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借墨池的传说,阐释了什么道理?

4.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是什么?

5.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

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五、背诵全文

根据本文叙议相间的特点,逐层背诵。

(解说: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自读注释质疑、释疑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程序三、四可相互渗透,学生提问关键语句及关乎文章主题、行文风格的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抓住不放,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更深刻地理解、赏析文章。)

[自读点拨]

一、曾巩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成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二、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三、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子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

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四、几个设问句的理解

文章6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是王羲之学斗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劝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饲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扫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这种揣测的语气,其实是委婉的否定,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怀疑,又使王教授能够接受,不致使他难堪。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刁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泫造道德者邪?”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去不直说,而用两个设问句表达。这两个设问实际上是肯定的意思,说明深造道德非加强学习不可,但作者只是提出问题,让读者经过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来写,显得语气委婉,读者容易接受。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开头一个“推”字就表明了这些意思属{揣想。作者推测王君的用心,指出三君之意在于喜爱别人的优点,宣传古人的目的是勉励后学。这实际也是作者虽怀疑临川墨池为王羲之故迹而仍然为之作记的用意。这样一点明,不仅使文意委婉含蓄,又避免了给后人留下以讹传讹的笑柄。

(解说:点拨在于拓宽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题、表现形式及行文风格。)

自读思考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作文多在“三上”①

欧阳修

钱思公②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④。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⑤。

①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②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③西洛:西京洛阳。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小辞:指词典、小令。④琅然:声音清脆。笃学:十分好学。⑤属思:思考,构思。

(1)文章记叙了三件事,直接记述了          ;转述谢希深           介绍;作者自道            。

(2)这些事例给你什么启迪?

参考答案

(1)钱思公喜好读书的表现

宋公垂勤学的事例

作文多在“三上”的特点和体会

(2)惜时好学才能有成就

(解说:这一环节旨在指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积累文言词汇,把文言文读通、读懂,做到“字得其训,句索其旨”,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设计者:陈霄汉)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12月

《墨池记》教案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墨池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墨池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24、墨 池 记

曾巩

学习重点:1、体会文章的主旨

2、体会记叙与议论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笔墨纸砚是我国古代所说的“文房四宝”,用毛笔写字不用时要洗净,因此便有“洗砚池”之说,洗砚池原本是盆、罐之类,后来扩大到湖水、池水。传说“湖水”“池水”因洗砚都变成黑色,说明学习书法得下苦功夫,写得多了“临池”也便成了学书法的代名词。古人有诗云:“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梅花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呵坤。”

“墨池”用毛笔练习写字时,洗砚洗笔的水池。文章记的是临川地方相传为晋代王羲之学书的墨池。文章根据王羲之一件细小的`趣闻轶事,一面记墨池的处所、形状和来历,一面指出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并非天成,而是刻苦勤学的结果,并就此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再进而引申到道德修养方面要有成就更要努力。文章就一件趣事着笔,即事生情,题小意宏,宛转矫动有致,绕有余味。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二、老师对有关艰难句子及生字词进行解释

三、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就有关问题讨论

三、学生散读课文

第三课时(说理散文)

教学步骤:

一、课文内容点拨

本文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道理--成就并非天成。强调学习不能依赖天赋天才,必须下苦功夫,专心致志的道理。

所以本文用了叙议结合,略叙详论,其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于记池,全文虽不满300字,却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佳作。

第一段:从写王羲之墨池的传说入手,提出王羲之书法之善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进而点明要深造道德更要刻苦学习和磨练。

第二段:记王君盛表彰王羲之墨池和向作者索文的经过,并且究其心理,借以勉励后学者努力深造。

二、简析:

1、概括叙述了墨池的地理位置、环境和状貌。因本文目的在于说理,不在于记叙,所以记叙要言不烦,铺向了通向议论的轨道。

2、由物及人,追叙了王羲之退离官场的一段生活经历,言简意赅,展示 王羲之傲岸正直、脱尘超俗的思想性格,这是王羲之学书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精神气质不能不提,

3、在记叙的基础上转入议论“羲之书法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非天成也。”也就是说王羲之书法之所以“善”,其原因是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结果,不是天生的。这是正面论证,继而从反面论证,指出后人书法之所以不及王羲之的原因,在于缺乏勤学精神,进一步论述了刻苦学习的必要性,最后引申到道德修养更需要努力。

4、第二段更进一步发挥,交代了作记缘由,由推王君之心,深入论说,既能勉励学生们勤修学业,更勉励他们深造道德,不仅要有“一能”,以便像古代的仁人志士一样,有用于当时,影响于后世。

三、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记叙简要,为议论服务,墨池的地理位置、环境,王羲之厌恶官场生活,游览名胜,都非常简要。

2、“以记为附,以议为主,记议交错”。像《醉翁亭记》《岳阳楼记》都是先写景状物,尔后抒情议论,本文则是记议交错,浑然一体。

3、大量使用问句。全文共14句,有6个问句,几乎占了一半,其作用不尽相同,有的因为是美好的传说,既不轻信也不否定,像第一问句;有的因为缺乏确凿的证据,所以用商量的口气,推测的语调,持论稳妥,像推测王君之心;有的是论说又是反问,意在引人深思,如第一段最后两句。

附板书:

地理位置v           辞官不做

→墨池--→王羲之→专心苦练并非天成→道德修养→不仅有一能

环境状貌u           遍游名胜   (正反论证)               学仁人庄士

有关资料:

篇6:《墨池记》教学卡片:文学常识 教案教学设计

《墨池记》教学卡片:文学常识 教案教学设计

一、曾巩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成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二、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三、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子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

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陈霄汉)

www.pep.com.cn/

篇7:《墨池记》

墨池记

宋代: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赏析

《墨池记》是作者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而写的,是作者的一篇流传很广的作品。文章从传说中王羲之墨池遗迹入笔,寥寥数语,就将墨池的地理位置及来历,交代得清楚明白,饶有生趣。王盛题“晋王右军墨池”六字,并盛情邀约曾巩作记,就是为了借助贤人名声和遗迹,来显扬本土人文景观,宏扬本土文化意蕴。但是,曾巩巧妙机智地借题发挥,撇下“墨池”之真假不着一言,而是重点论及王羲之本人,说明王羲之的成功取决于其后天的不懈努力,从而顺理成章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技艺尚且如此,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应如此。

文章思想并无新颖之处;但文中所说“深造道德”“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等等,体现了作者注意儒家道统的思想。文章也体现了作者讲求行文布局,叙事条理清楚的特点。首段叙述墨池的处所、形状和来历,可谓简而明。接着发为议论,先用揣测语气含糊认可“故迹”,他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以后,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从“羲之之书晚乃善”的事实,说明一种技能的成功,是“以精力自致”的,并进而提出“深造道德”,更须努力。最后说明写作缘由,并借“推王君之心”,提出“勉其学者”学习“仁人庄士”的写作目的。谈书法是“题中”之意,而谈“道德”,谈“仁人庄士之遗风”永垂后世,则属“题外”之意。全篇因物引人,由人喻理,又据理诲人,逐层深入,说理透辟而态度温和,颇见长者开导后生的儒雅气度。文章一面叙事,一面议论。借事立论,因小见大,言近旨远,十分切题。文中用了不少设问句,而实际意思是在肯定,因此话说得委婉含蓄,能引人深思。

全文仅有三段,第一段的开头,不求单刀直人,起笔扣题,而是着眼于整体,落墨于大处,表面上写的全是新城,没有一个字提到墨池,其实却为我们粗线条地勾勒出墨池四周的地理环境,就像电影中的一个“全景镜头”。接着,作者收拢视线,缩小范围,由大及小,最后才突现出墨池。“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日王羲之之墨池者,苟伯子《临川记》云也。”写到这里,题中“墨池”两字方才正式写出,又用“洼然而方以长”六个宁,勾勒出墨池的外形特征,读者眼前顿时出现了墨池本身的“特写镜头”。这里应该提出的是:“日王羲之之墨池者”这一判断,是借古人苟伯子的口说出的,作者并不亲自道破,写法巧妙而富有情趣。传说中的王羲之的墨池,除了临川城东一处,此外还有多处,对于临川墨池的传说是否真实可靠,作者也仅仅是转述苟伯子的《临川记》的说法。之后用了“岂信然邪”这样一个设问句:难道这是真的吗?未加深论,这是作者写法的又一巧妙之处。以上是文章的第一段。从地理位置、外形特点、得名缘由三个方面,扼要介绍了临川墨池的有关情况,给人留下了清晰的整体形象。行文曲折有致,构思精巧缜密,读来引人人胜。“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宁,说明了王羲之平时学书的刻苦专一,“费尽精力”,这就为下文的即事立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

写到这里,文章似乎可以顺势发展,进人议论了。可是作者并不急于要发表议论,而是在第二段的前半部分插 进了一段回忆性的文字,追叙了王羲之的一段经历。前四句通过王羲之不愿为官而“极东方,出沧海”,到处游览的具体行动,刻画出他厌恶浑浊官场,喜爱山水名胜,追求自在闲适生活的清高品格,同时又为引出“自休于此”作好准备;后两句“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用设问推测的语气,指出他曾到过临川一带,也就是间接解释了临川城东为什么会留下墨池遗迹的原因,补充说明了临川墨池的来历。

经过对墨池位置、形状、来历等的简要介绍,完成层层铺垫之后,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从墨池遗迹而生发出一番富有哲理的精辟论述:“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制者,非天成也。”这几句意思是:王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达到精妙绝伦的程度。这才能是勤学苦练得来的,决不是天生就有的。王羲之是杰出书法家,素有“书圣”美名。但据《晋书・王羲之传》所载,他的书法起初不比同时的书法家庾翼、郗喑高明,直到晚年才臻于精善,进人妙境。有一次庾翼见到他用草书写的一封信,不由得大为惊叹,认为可与“草圣”张芝争胜。这里所谓“羲之之书晚乃善”,指的就是这一历史事实。作者紧紧抓住“晚乃善”三字,作为立论的重要依据,这就抓到了问题的根本,因而无须旁征博引,多费笔墨,只用三言两语,就顺理成章地作出了“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制者,非天成也”的正确论断,语气委婉但又十分坚定。其论证之精警,文笔之简洁,在古代散文中也算得上乘。为使文意进一步向纵深开阔,作者接着又用“然”字引出下文:“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后来的人没有能赶得上王羲之的,莫非他们在学习方面所下的苦功不够吗?这样看来,在学习上下的苦功是不能少的呵!更何况要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呢?这一段是全文的中心,重点突出了一个“学”字。

然而作者写作的最终目的,又并非是单纯强调学习,在他看来,提高道德修养,尤其重要。于是段末又用“深造道德”的学习尤不可废。这里的“岂其学不如彼邪?”和“况欲深造道德者邪?”两个疑问句式,都是表示完全肯定的语气。文章第三部分,作者掉转笔锋,折回墨池本身,全文显得风回路转,波澜起伏。“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二句,是说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州学的校舍,这是补写墨池的现状,由此便自然引出了州学教授王盛索文的经过:“教授王君生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日:‘原有记”恐其不章’的“章”是“昭彰”的“彰”的假借字,意思是显著、为人周知。“王右军”,王羲之曾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史称“王右军”。“楹”,就是房屋前面的柱了。“揭”,原意是揭示、高举,这里引申为悬托。州学教授王盛担心墨池来历不能广为人知,于是书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字,悬挂在楹柱之间,又对作者说,希望能写一篇“记”。这几句写出了王盛对王羲之的表彰之意,还交代了《墨池记》的写作缘起,文笔简洁之极。在这以后,文章分作两层,推究王盛这样做的用心。第一层是:“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意思是说:我推测王君的心意,难道是由于他喜爱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他埋没不闻,因而连他的遗迹也一并重视吗?这就是王盛仰慕王羲之而言;第二层是:“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大意就是:莫非又是想借推广王羲之的感人事迹,来勉励那些州学生吗?这一层是结合王盛的特殊身份,就勉励求学者而发的。两层意思全属推测之词,因而都没有设问口气,由此可见作者用笔精细,连微小之处也不轻易放过。“勉其学者”四字,一方面点出了王盛此举的苦心,同时也是作者“记”的深意所在;再就结构而言,又可看作是上文“学岂可少”这一全文主旨的具体阐发。在推测王盛心意、点明写作缘起的基础上,作者即事生情,再次发表议论说:“夫人之有一能而使风余思”指流传下来的好作风好品德。“被于来世”指影响到后世。全文用“何如哉”三字作结非常妙,妙就妙在作者不把原意直接说破,而由读者自己去体味,这就产生了意在言外、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以“仁人庄士”的“遗风余思”必将长期流传、产生深远影响作结,这对当时的学子文人,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同时收到了深化主题的艺术功效。

曾巩在文章中,重在“论”而不在“记”,这种写法似乎远离题目,游离中心。然而,作者马上将笔锋一收,说王盛教授约自己作记,意图可能就是要劝勉后学者应像王羲之一样勤勉于学,不言放弃。这样写来不仅拔高了王盛的思想境界,而且使前文的发挥都成了题中之言,旨中之语了。前文一纵,此处一收,充分展示了作者艺术构思题是何等圆润,何等紧密。最后一笔,更是激励后学者的劝勉之辞: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会受到后人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后人对品学兼优者会怎样呢?其意不言而喻。

从题目来看,《墨池记》属于记叙古迹的那类“记”体散文,但是作者并未停留于对古迹本身的烦琐记叙,而是充分发挥其长于说理的艺术才能,紧紧围绕墨池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一面记叙,一面议论,夹叙夹议,以议为主,无论记叙议论,都能挥洒自如。记叙部分既描写了新城的方位、地势、环境,又叙说了墨池的来历,还介绍了王羲之的生活经历,和他的理想情趣。生动别致,脉络分明。所有记叙文字,又只是作为引出议论的陪衬和发端。议论部分文笔精炼,逻辑性很强。例如,作者依据王羲之书法“晚乃善”的史实,只用一个“晚”字,便理由充足地说明了王羲之的精湛笔艺,是“精力自制”,“非天成”的道理。至于后世没有赶超过王羲之,也不是由于缺乏天才,而是“其学不如彼”,即主观努力不如他,所以最后的结论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学岂可少”上,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是刻苦学习的精神不能少。这样作者只须三言两语,便切中肯綮,收到点石成金之效;主旨一经点明,随即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思索的余地。全文通过记叙、议论的交替出现,显示出不断起伏的层层波澜,突出了勉人为学的鲜明主题,从而使得这篇“记”体散文,成为一篇文情并茂而又议论风生、结构谨严而又笔法活脱的优秀说理小品。

篇8:《墨池记》

墨池记(节选)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岂信然邪 信然:

(2)羲之之书晚乃善 善:

【小题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小题3】从文中来看,王羲之能够成为“一代书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1)确实如此 (2)完美

【小题2】然而后世没有人能赶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在学习上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吧?

【小题3】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文言词语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词语的含义,上下文语境是固定的,理解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试题分析:

【小题2】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词语的特殊用法,翻译时要注意调整。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注意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我们翻译时,一般采用直译方式,方式是:一、保留,二、增补,三、删除,四、调整,五、替换。

试题分析:

【小题3】做此类文言文归纳题可以遵循两个原则:一、忠于原文,原文中有答案的直接从原文中找;二、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原文中无直接提示性答案的要缜密地演绎和归纳,切不可空泛答题。

篇9:《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释

⑴本文是作者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而写的一篇叙记。文章先由墨池的传闻推出王羲之书法系由苦练造就的结论,然后引申到为学修身要靠后天勤奋深造的普遍道理。全文因小见大,语简意深,多设问句,辞气委婉,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文风。

⑵临川:宋抚州临川郡。即今江西抚州市。

⑶洼然:低陷的样子。

⑷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世称王右军,后人号为“书圣”。

⑸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有《临川记》。《太平寰宇记》卷一一○载其记叙王羲之官临川及墨池的事。

⑹张芝: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善草书,人称“草圣”。

⑺岂信然邪:难道是真的吗?

⑻“方羲之”句:王羲之当时与王述齐名,羲之任会稽内史,朝廷又命王述为扬州刺史,会稽属扬州,羲之耻位于王述下,便辞职隐居,誓不再仕。事见《晋书・王羲之传》。

⑼极:穷尽。

⑽出沧海:泛舟东海。据《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徜徉(chángyáng常羊)肆恣:纵情遨游。

⑿“羲之”句:王羲之的书法初不如同时庾翼、郗郑晚年才臻于精妙之境。见《晋书・王羲之传》。

⒀彼:指王羲之。

⒁州学舍:指抚州州府的学舍。

⒂教授:官名,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⒃章:同“彰”显著。

⒄楹:厅堂前部的柱子。揭之:标明。

⒅不以废:不肯让它埋没。

⒆“而因”句:因而爱及到他的遗迹吗?

⒇仁人庄士:有道德修养、为人楷模的人。遗风馀思:留下来的风范,传下来的思想

(21)以:凭着

(22)隐然:缓缓高起的样子

(23)强:勉强

(24)尚:尊重,推崇

(25)被:施及 ,这里指影响

(26)虽:即使。

(27)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28) 庄士:庄重自持正直的人

(29)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

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靠近溪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而深的长方形的池子,叫做王羲之墨池。这是荀伯子的《临川记》所说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确实这样吗?当王羲之不肯勉强自己做官的时候,他曾游遍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在山水之间使自己心情愉快。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特别好,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也是凭借自己勤奋练习得到的,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莫非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那么学习下的功夫本来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不显著,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有德才的人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

赏析

这篇短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因小及大,小中见大,用小题目做大文章。题目是为墨池作记,据说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涤笔砚之池,但实际上,传为王羲之墨池旧迹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从曾巩此文“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的语气来看,他对临川墨池是否确为王羲之的真迹,也是抱着怀疑态度的。因此,他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以后,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说,并非“天成”,而是后天勤学苦练的结果。这是本文的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紧紧扣住“墨池”题意,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结。作者由此进一步引申、推论:(一)学习书法是如此,“欲深造道德者”也是如此。从学习书法推及道德修养,强调都不是先验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二)从“人之有一能”尚且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将永远影响后世。也从书法推及风节品德,从具体的书法家推及更广泛的仁人志士,这是从他们对后人的影响来立论的。这两点推论都极为自然,并非外加,表现了曾巩思路的开阔,识见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写作这类碑板文字,往往就事论事,粘着题义,不知生发、开掘的。这是本文的第二层意思。沈德潜评本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八)“题中”“题外”,即分别指上述两层意思。

更有说者,“题外”实在还在“题中”。这两层意思不仅由小及大,从前者推出后者,顺理成章;而且,从讲书法到讲道德,从讲怀念书法家到追慕先德,都还是跟题意相扣的。为什么能这样说呢?因为墨池旧址“今为州学舍”;本文之作,又是作者应“教授王君”的请求;王的目的又是“勉其学者”。所以,重点是一个“勉”字。于是,从学习书法到道德风节,自然是勉励生员们的应有内容。如果死扣“墨池”,拘于一般题义,只讲书法,倒反死于题下,甚至远离作记本意了。所以,这第二层意思,就一般作法来说,是“题外”;就本文来说,实在还在“题中”。

这篇短文的另一特点是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设问句五句:“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也”字句两句:“荀伯子《临川记》云也”,“非天成也”。最后又以一个感叹句作结:“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这篇说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特别是五个设问句,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篇10:《墨池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墨池记

[宋]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显扬。

B.于楹间以揭之 揭:悬挂。

C.使后人尚之如此 尚:尚且。

D.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被:影响。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忽魂悸以魄动

B.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因人之力而敝之

C.羲之之书晚乃善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D.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文以王羲之墨池遗迹的传说为题,并不死扣“墨池”,只讲书法,而是由小及大,从书法论及治学,进而引申到道德品节,最后推衍出对先德仁人的追慕。

B.这是一篇以“记”为体裁的说理散文,全文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却很多。它先记叙,后发议论,泾渭分明,最后题旨的点出可谓水到渠成。

C.作者开头写墨池,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边实写墨池地理方位、环境形状,一边虚衬推测遗迹来历、命名根据,虽文字俭省,下笔却仍摇曳多姿,令人赞叹。

D.巧用和多用设问堪为这篇短文的绝妙之处,大量设问句式的错落变化运用,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使文章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4分)

(2)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3分)

16.C(尚:尊崇。)

17.A

18.B(“先记叙,后发议论,泾渭分明”错。本文记叙、议论错杂使用,在结构上双线推进。)

19.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20.(1)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在山光水色之中来愉悦心情。

(2)他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

参考译文

墨池记 (宋)曾巩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 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篇11:《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①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②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③《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④,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⑤?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注释:①隐然:隐约之状。②洼然:低深之状。③荀伯子:南北朝时宋朝人,曾任临川内使。④张芝:东汉人,善草书,人称“草圣”。⑤岂……耶:表揣测语气。

墨池记曾巩阅读题

一、这文段选自朝曾巩的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之一。

二、解释加点的字:

1、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

2、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

3、羲之之书晚乃善( )

4、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

5、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

6、然后未有能及者( )

7、以勉其学者邪( )

8、岂其学不如彼邪( )

三、翻译:

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划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墨池”两个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羲之是晋代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评他的笔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二、1、当……的时候

2、原来

3、书法

4、而

5、因为

6、超过

7、那些

8、莫非

三、

1、怎么会在尽情的漫游之时,又曾想在这些地方停下来休息呢?

2、大概也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才使自己达到了这个地步,不是天生就有这个本事的。

3、那么,学习书法的技能原本不能偷懒,更何况想要加深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行呢?

四、

1、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以勉学劝善,强调刻苦学习的重要。3、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4、被后人当作王羲之勤学苦练的明证。

5、书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参考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篇12:《墨池记》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_______①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者邪?_______②人之有一能,_______③使后人尚之如此,_______④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且 ②夫 ③而 ④虽

B.①而 ②盖 ③且 ④况

C.①而 ②盖 ③而 ④况

D.①而 ②夫 ③而 ④况

2.解释文中的词语。

(1)推王君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遗风余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者邪?”句中两个“其”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他(指王盛) 他的(指王盛的)

B.莫非 它的(指州学的)

C.莫非 他的(指王羲之的)

D.难道 他的(指王羲之的)

4.对“被于来世者如何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被后世的人怎样看待呢?

B.用什么来影响后世的人呢?

C.直到来世,又会怎样呢?

D.影响到后世的人,情况又会如何呢?

5.对文中州学教授王盛题字并请作者作记的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提高景点知名度,招揽更多游客。

B.借表彰、推广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来劝勉州学学生刻苦读书。

C.附庸风雅,借曾巩才气抬高自己的声望。

D.仰慕王羲之,不想让他的遗迹默默无闻于民间。

参考答案:

1.D

2.(1)推究?(2)推广?(3)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

3.C

4.D

5.B

篇13:《墨池记 》

《墨池记 》

自读要求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自读重点

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自读程序]

一、齐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洼(wā)                  邪(yé)         楹〔yíng〕

徜(cháng)徉(yáng)       恣(zì)肆(sì〕

二、自读

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

1.分清文章记叙、议论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借墨池的传说,阐释了什么道理?

4.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是什么?

5.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五、背诵全文

根据本文叙议相间的特点,逐层背诵。

[自读点拨]

一、曾巩 ―― “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成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二、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三、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子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

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四、几个设问句的理解

文章6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案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这是王羲之学斗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劝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饲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扫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这种揣测的语气,其实是委婉的否定,既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怀疑,又使王教授能够接受,不致使他难堪。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刁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泫造道德者邪?”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去不直说,而用两个设问句表达。这两个设问实际上是肯定的意思,说明深造道德非加强学习不可,但作者只是提出问题,让读者经过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来写,显得语气委婉,读者容易接受。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开头一个“推”字就表明了这些意思属{揣想。作者推测王君的用心,指出三君之意在于喜爱别人的优点,宣传古人的目的是勉励后学。这实际也是作者虽怀疑临川墨池为王羲之故迹而仍然为之作记的用意。这样一点明,不仅使文意委婉含蓄,又避免了给后人留下以讹传讹的笑柄。

[自读思考]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作文多在“三上”①

欧阳修

钱思公②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④。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⑤。

①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②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③西洛:西京洛阳。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小辞:指词典、小令。④琅然:声音清脆。笃学:十分好学。⑤属思:思考,构思。

(1)文章记叙了三件事,直接记述了          ;转述谢希深           介绍;作者自道            。

(2)这些事例给你什么启迪?

参考答案:

(1)钱思公喜好读书的表现

宋公垂勤学的事例

作文多在“三上”的特点和体会

(2)惜时好学才能有成就

篇14:墨池记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文章从记述墨地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二、结构内容

《墨池记》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明作记原由。由此,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意宏,发人深省。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作“记”缘由,讽谕宣扬不当。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的写作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三、以小见大的构思

这是一篇杂记,作者由墨地的一个传说,引发出学习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养;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必将永远影响后世。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本文题目不大,但文章紧扣“墨池”这个中心,通过王羲之墨池的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四、鲜明突出的中心

本文是一篇杂记,但杂而不乱。结构严谨,章法细密,条理分明,层层相生。文章先由墨池故迹推出人的能力是靠“以精力自致”,并非“天成”的结论,再从学不可少,推出要深造道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后又从王教授求文想到“虽一能不以废”,又从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出“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后世影响会更大。文章边叙边议,层层生发,纵横开合,曲折尽意。如关于王羲之的墨池,大概在当时就已不止一处,作者既为临川墨池作记,据此考据一番,也是符合“记”这种体裁的写法的。但是作者只用“岂信然邪”一笔带过,不去节外生枝,而是顺此引导人们去推究王羲之是否只是在“倘佯肆恣”之余才练习书法的,然后一语破的地说明道理。从全文看来,记事是次、是略,说理是主、是洋。道理虽然因事而发,但说理是目的,记事是手段,这样安排结构,文章的主题显得鲜明突出。

五、平实含蓄的语言

《墨池记》是曾巩杂记中的佳作,也是他散文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其文从容平实、委婉严谨的风格特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沈德潜评此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语言精练自然,笔调委婉有致。一篇不足四百字的短文,有叙事,有议论,内容丰富,得益于其语言之精练;文章不重辞藻雕饰,显示出平实、自然的作风;多用诘问语气,但却不大声色,多以测度语气出之,给人纡徐从容,一唱三叹之感,使得文章亦婉转含蓄,富有启发性。

六、设问句的运用

本文中运用了不少的设问句,于委婉含蓄中,富有发人深思的无穷意趣。如:岂有消样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莫非他在随心所欲、纵情漫游途中,在这临川歇息,停留过吗?)此处用设问推测的语气,指出他曾到临川一带,也就是间接解释了临川城东为什么会留下墨他遗迹的原因,补充说明了临川墨池的来历。再如:“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我推测王君的心意,难道是由于他喜爱别人的长处,即使只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不闻,因而连他的遗迹也一并重视吗?)用此设问,推究王盛良苦用心,同时也表明作者写这篇“记”的深意所在--不仅仅重视遗迹,而更重要的是“劝其学者”勤学苦练以成大器。

七、教学方法建议

1.文章名为《墨池记》,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单在状写墨池,而是意在劝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内容讲给学生听,以增强学习兴趣。

3.在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再找一些勤学苦练的古代故事在班里交流,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一、明确目标

疏通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三、字词学习

1.字词注音。(略)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3.完成书后练习二。

4.解释虚词。(略)

四、讨论分析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3.画出文中的设问句,诵读体会设问句在杂文中的作用。

五、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结果,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可让学生再找像王羲之这样的例子再联系自己谈一谈。

六、布置作业(略)

虎丘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简案教案教学设计

《墨池记》教学卡片:自读练习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简案范文

教案简案模板范文

怀素写字教案苏教版上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选修语文《石钟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的同步练习题

《登泰山记》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网友来稿)

墨池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墨池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墨池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4篇)】相关文章:

才能来自勤奋满分作文2024-02-05

23 兰亭集序 教案教学设计2023-10-29

低年级的写字教学论文2023-04-16

成语世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3-06

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第2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19

小小竹排画中游(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11-05

有的人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9-30

jqx(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08

低年级写字教学课件2023-08-14

d t n 1(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