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认识平均分

时间:2022-06-12 05:34:20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案:认识平均分(合集16篇)由网友“爱唐纳德的小丁”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教案:认识平均分,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案:认识平均分

篇1:教案:认识平均分

教案:认识平均分

一、课题:认识平均分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平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说明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四、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帮助别人了,现在,兔妈妈给他的两个孩子分萝卜,它有三种分法,请大家仔细看,帮兔妈妈分析分析哪种分法最公平,最合理?并说出你的理由。 师出示课件请学生观察、分析,说出自己的理由。 师课件出示三种分法,引导学生明白平均分的概念。 师课件出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请生齐读三遍。 2、师:同学们给兔妈妈的帮助非常成功,这不狮子大王也碰到了一个难题需要大家的帮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师课件出示,学生完成分苹果环节。 师课件出示:有6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是平均分。生齐读两遍。 3、师:同学们真棒!顺利的帮助了兔妈妈和狮子大王。下面,请你们继续帮助准备春游的`同学们,替他们想想该如何分桔子和水?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及桔子图 师:把15个句子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 请同桌两个同学利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 生用小棒操作体验分的过程,师巡视。 生汇报自己的分法。 师课件展示各种分的分法: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3个3个地分,5个5个地分。。。。。。。。。 4、师:同学们非常成功地把15个桔子平均分成了5份。下面,我们再试试把12瓶水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瓶? 请同桌两个同学利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 生用小棒操作,体验分的过程,师巡视,生汇报自己的分法。 5、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下面我们做几道题,考验考验你们学得怎么样?同学们,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完成练习6、师:今天,兔妈妈和老师被同学们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这不,兔妈妈为了感谢大家,特意做了一个大月饼送给大家,请大家品尝。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班62个同学平均分这个月饼,每人能分到这个月饼的多少,请大家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思考这个问题好吗? 7、小结  

篇2: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案

教学过程:

1、判断是不是平均分。

(1)、课件出示3份糖果,每份3颗,

(2)、4个圈,每个圈内2个机器猫

(3)天线宝宝1个、4个、7个

是不是平均分?有什么办法可以变成平均分?

生1:将7个里拿3个到1个中去。

2、观察课本主题图,用平均分的定义说一说图中的.分法。

汇报:

生1:把10瓶矿泉水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瓶

生2:

生3: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是3个

师纠正,生重说。

生4:把30颗糖平均分成5份,每份6颗糖。

3、实践活动:分学习用品

师说要求,将已经准备好的18个铅笔、橡皮、尺子等东西平均分成3份。

小组合作开始分。

展示分法,指名现场演示。

指名4个学生上台,其中1人演示分尺子。1根1根地分。

再指名3个学生上台分铅笔,6只6只地分。

2只2只地分。

师小结:分的东西不同、方法不一样,但3名小朋友分到的东西都是6份。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4、练习

(1)、圈一圈,连一连,填一填

(2)、3人获优胜奖,奖品为9块橡皮,3人获一、二、三名,奖品为9只钢笔。奖品怎么分?

小组讨论,汇报,全班交流。

师小结:生活中,我们有时要平均分,有时不需要平均分。

5、总结。

说说有什么收获。

6、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开放题)

16盒花摆在一个四边形的边上,怎样摆同样多?

展示3种不同的摆法。

7、下课。

篇3: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案)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喜欢什么小动物?现在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的果实都成熟了。为庆祝丰收,今天小动物们要在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森林聚会。我们一起去瞧瞧吧。(课件出示)桌子上放有竹笋(12个)、桃子(20个)、萝卜(16个)和松果(15个)。哇!桌子上为他们准备了这么多好吃的食物,都有些什么呢?指生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竹笋 1、(出示两只熊猫)它们正盯着竹笋,引出问题:怎样分竹笋呢? 2、学生利用圆片代替竹笋帮熊猫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 3、指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师板书:6、6 5、7  4、8  3、9 4、指生说一说哪种分法会让两只熊猫都满意。并说一说为什么? 5、师指出:像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6、同桌之间说一说什么叫做平均分。 活动二:第二次分竹笋 1、(出示又来了一只熊猫)学生思考:怎样吧12个竹笋平均分给3只熊猫呢? 2、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圆片平均分给3只熊猫。在分之前想一想,怎样分才能分得同样多。 3、分完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分法。 4、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分法。 (1)一个一个地分(每只熊猫分一个,分完一轮再接着分) (2)2个2个地分 (3)4个4个地分 5、小结:把12个竹笋平均分给3只熊猫,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但不管怎么分,最后结果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活动三:分桃子 1、  同桌合作昂锿醢20个桃子进行平均分。(在分之前同桌先商量一下,打算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 2、  学生动手操作。 3、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 4、  指生汇报交流他们的分法。 5、  学生说一说在平均分时有什么窍门。 活动四:分松果和萝卜 1、(出示兔子和松鼠)兔子的想法:每只兔子分4个松果,能分给几只兔子?松鼠的想法: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能分给几只松鼠? 2、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帮它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 3、学生汇报自己的分法。(让学生说一说4个一份或5个一份,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1、判断下面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 2、出示图10条小鱼和5只小猫平均每只小猫分几条鱼? 3、出示24支圆珠笔 24支圆珠笔支包一袋,可以包()袋。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篇4:《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案

(一)认识平均分 师:老师手中有一些盘子,是一会儿上课时要用到的,现在要把这些盘子分给同学们。 如果先分给你,你想要几个?如果先分给你呢?(指名问2至3名学生) 生:2个,4个...... 师:他们想要盘子的个数不一样,全班这么多名同学,每人要的个数都不一样,可是一共只有这么多个盘子,老师应该怎样分这些盘子才合适呢?(一个一个分) 为什么要这样分呢?(一样多) 为什么要分得一样多呢?(公平) 老师一个一个分给学生盘子,分给最后一名同学时,老师手中的盘子正好分完了。(重点强调一下正好分完) 师:谁来告诉大家,刚才老师把多少个盘子分给全班多少名同学,正好分完? 生:刚才老师把37个盘子分给全班37名同学,正好分完。(老师奖励小印章,印在盘子上) 谁能像他回答得那样再答一遍?(指名2至3名答) 全班一起答一遍。 师:分得的结果怎样? 生:每人一个。 师:每人分得一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人分得同样多。 谁来说说为什么要每人分同样多? 生:公平(板书) 师:怎么就公平了? 生:每人分同样多(板书) 小结:老师以公平为原则,把盘子分给全班的同学们,每人分得结果是同样多的。 老师这里有一些东西要分给大家,看看都有哪些?(投影出示) 生观察后答:有桔子,果冻,水,肠。 现在请同学们动手帮老师把这些东西分给大家. 活动要求:请每组的组长打开信封,任选其中的一种分给自己组的成员.以公平为原则,每人分得结果同样多.时间3分钟.(4人一小组,3人一小组,2人一小组不等)小组进行活动,边分边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汇报(以分水为例) 师:哪位组长愿意来说一说刚才分什么东西给大家了? 生:刚才我分了水给大家.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把多少瓶水分给你们组多少个人了吗? 生:我把6瓶水分给了我们组3个人. 师演示(贴卡片,画3个盘子) 师:说一说刚才你是怎么分这6瓶水的? 生到台前来演示,将6瓶水分到3个盘子中(此时不深究分法) 师板书:把6瓶水分给3个人,每人得到2瓶. 全班齐读 其他组长说一说你分得什么东西. 师板书:把16个果冻分给4个人,每人的得到4个. 刚刚每组的组长都分了其中一样东西给大家,每个人手中的东西都是一样多的,我们就可以说每人都得到一份(板书). 小结:像这样把东西分得每份同样多,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 师:什么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 师:一开始老师分盘子就可以说成把37个盘子平均分成37份,每份分1个. 把6瓶水分给3个人就可以说成把6瓶水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2瓶.(板书) 把16个果冻分给4个人就可以说成? 生:把16个果冻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4个. (二)平均分的'分法 师:现在请各组的组员们,每人选一样东西,把这样东西平均分给你们组的成员. 生活动,要求:平均分,活动时间5分钟,边分边说一说你将什么东西,怎么分,分给谁,结果怎样. 活动完毕以坐姿告诉老师你们组已经完成. 奖励完成快的组,组内成员都可以得到一枚印章 汇报 生1:我把4根肠,平均分成4份,每份1根.(板书) 到台前来进行投影演示 请同学观察他是怎么分的? 生:一个一个分的(板书) 生2:我把12个桔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板书) 到台前来进行投影演示 请同学观察他是怎么分的? 生:一个一个分的 师:还有谁刚刚分的桔子,但是分法和他不同? 生3:我是2个2个分的.进行演示(先两个两个分,再一个一个分,这时容易出错) 师:还有谁的分法和他们都不同? 生4:我是3个3个分的,一下就分完了. 师:看来同学们很聪明,虽然分法不同,但是结果都是相同的,每份分得都是同样多,这就是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1 把12瓶水平均分成3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还可以怎样将这12瓶水平均分? 2 3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对的画对钩 (四)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5: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青岛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二、整理信息,体验“平均分”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预设学生会问:怎样分竹笋?)

师:小熊猫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课件出示:怎样分竹笋?)这6个竹笋,它们该怎么分呢?同学们能帮帮它们吗?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12345

熊猫弟弟54321

师:我们有这么多分法,都有自己的道理。大家可真聪明,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分法,你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一种特别的分法呀?(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为什么觉得它最特别呀?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师:(课件演示)把6个竹笋,分给了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3个。它们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中,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叫“平均分”。(教师板书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平均分。

师:我们把6个竹笋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3个。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再说一遍?(生重复2―3次)

2、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猴见我们帮熊猫分了竹笋,它们也等不及了。(出示课件)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板书信息: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

师:如何进行平均分?

(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帮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你们怎样分的桃子?(学生上台展示如何平均分)

师: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分的?

预设:1个1个的分的;2个2个的分的;3个3个分,再1个1个分的;4个4个分的。

师:分完了,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

学生能说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样多即可。(课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们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我们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还可以3个3个分,也可以4个4个的分。但是不管我们用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个桃子,它们分得的结果一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谁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说一说。

3、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熊猫吃到鲜嫩的竹笋,小猴也吃到了香甜的桃子,一边的小兔子可等着急了,下面我们来听听可爱的小兔是怎么说的?

(出示课件)板书: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

师: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

师:可以再请棋子来帮忙分一分吗,这次要拿出多少个棋子?

生:15个

(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平均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个棋子?怎样分的?分给了几只小兔?请一生上来分。(使用学具分一分)

学生边说边分:拿出3个分给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个萝卜给了第二个小兔,再拿出3个分给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个萝卜,再给1只小兔。这样15个萝卜分完了,我们就可以知道分给了5只小兔子。

提问: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生:……

4、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

师:还剩下谁没分到食物啊?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它跟老师说悄悄话了: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谁听到小松鼠的悄悄话了?)

生: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师: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吗?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纸上用铅笔圈一圈。

师:谁来说说分给了几只小松鼠?

生:3只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

师:拿出5个分给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个有分给了一只小松鼠,还有5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松鼠,分给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个松果。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练习,构建语言模型

师:森林里的小猫和小猪也分到了食物,咱们来看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要追问:为什么小猫是平均分的,而小猪不是平均分的。你能想个好办法帮小猪平均分吗?

(2)圈圈画画分苹果,初步认识平均分语言模型

师:咱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动物们分了食物,也试着用这种方法分一分咱们喜欢吃的食物好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12个苹果,平均分2盘,每盘分x个。

师:还是这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x个。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3个,需要x个盘子。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需要x个盘子。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乌鸦碰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帮它吗?18个西红柿,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x个。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6: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于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从帮猴妈妈分苹果入手,利用帮猴妈妈分苹果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苹果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分物体,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认识平均分”教学“认反思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7: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认识平均分。

师:今天,猴妈妈上山才回来6只桃子。她说:“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子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

师:请大家拿出6根小棒代替6个桃子来分一分。如果你分好了,那么请你再想想还可以怎样分?看谁想出的分法最多了!

(给学生一定时间分,师巡视指导)

交流:(指名回答)请你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有谁想出来还可以怎样分?

师: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种分法啊,真棒!小猴子们也想出了几种分法呢!

(课件出示第一种分法)

师:第一只小猴是这样分的,谁来说说它是怎么分的?

(下同)

师:如果要把这6个小桃分给小猴子们,你感觉那种分法比较好呢?

评价:是啊,我们都喜欢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这样每个小猴拿到的桃就一样多了,一定会感到很公平很高兴。

指出:在数学上,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及定义)

师:请你自己轻声读一下这句话。再读一遍,并且找一找,你认为那些词比较关键? 提问:怎样的分法才叫平均分呢?(指不是平均分的分法)这是平均分吗?

谈话: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什么叫平均分,(出示“想想做做”)这个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二、 尝试平均分

谈话:刚才猴爸爸看到小朋友们表现得那么积极,他也来凑热闹了。猴爸爸说:“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我这里还有2个桃,现在送给你们了。”

师:小朋友们,我们现在有几个桃啦?

师:大家都明白了分东西要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现在要把这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课件出示8个桃)

摆一摆:小朋友拿出8根小棒代替8个桃子,请你把它们平均分一下。分好的小朋友想一想还有其他不同的平均分分法吗?

说一说:小朋友们分得真快啊!那你能照着屏幕上的这句话,说说你事怎么分的吗?(指名说)

师:挑一种你最喜欢的分法,照着这句话跟你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课件出示分法)

师:小猴子们也想出了这三种分法,谁来说说这只小猴是怎样分的?

提问:为什么这三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问:这8个桃,每只小猴分2(3、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呢?

小结:从小朋友们分得的结果看,把8个桃平均分有3中不同的分法,但不管分成几份,只要每份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

一、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

学生对故事特别感兴趣,个个洗耳恭听,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积极涌跃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从故事中总结出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师并强调份数和每份数的区别。

二、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认识来源于实践”,让学生动手分小棒,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为以后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

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出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平均分”的意识。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整堂课中,结合“平均分”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平均分”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平均分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我觉得汤老师这节课略有不足:紧密联系生活还不够。还应该让学生到生活中或身边的事物中,去寻找“平均分”的现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相象,说出了更多、更有趣的、身边的“平均分”的现象,这样会使学生的“平均分”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

《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案例与反思

片断一:

出示图片:

苹果ooo

梨 △△△△△△

师: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1:苹果比梨少几个?

生2:苹果和梨一共有几个?

生3: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这是教学的导入环节,虽然没有复杂的情景和繁琐的语言引导,但学生能从图中充分挖掘出数学信息。 由此可见,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知识水平。从教学反馈来看,学生的提问还是多样化的。对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我们不能只为解决某个问题(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而忽略了其他问题的存在,毕竟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才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应该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有效的问题。 片断二:

师:谁能解决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

生l: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

生2:苹果3个,梨6个,6÷3=2,所以是2倍。

师:都同意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吗?谁能来摆一摆图片,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

苹果ooo

梨 △△△△△△

师:为什么要摆成3个一堆?

生:苹果有3个。把3个苹果看成一份,梨就有这样的2份,6里面有2个3。

选择摆一摆图片或画一画图形的方式.将抽象的语言通过具体的作图来解决问题,比较符合小学生思维具体性的特点,操作简单且便于理解。再经过观察、分析、交流之后,学生能清楚地知道梨的个数是苹

果的2倍,不但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也初步掌握了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几点反思

一、找准教学起点

教学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对“倍”的概念和除法意义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学习了“倍”的认识以后,学生对“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较为清楚。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通过这种转化的方法沟通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样的学情,要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采取有效的措施沟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正是以这样的起点作支撑,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从直观形象人手,在简单的图片信息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同题,不仅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还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因此,只有认真分析教材,找准教学的起点,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使教学活动紧凑严密,发挥出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二、丰富提问形式: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更应该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于简单的问题情景,学生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那么提问的形式自然可以直截了当一些,如“看着这幅图,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而如果是较为复杂的情景图或是只用语言表述的问题,需要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再进行解答时,教师就应适当地引导,如“你能从图中或这句话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应知道哪些条件?”、“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等等。

提问形式展现了教学的艺术特色,对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两个类似的环节解决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后,提问:“两个问题都是求梨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为什么第一个问题是2倍.第二个问题是3倍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两个问题的比较,不但对前面知识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一个提问的细节,无意中也能折射出教学的深度。

篇8: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教学重、难点,分层次逐一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从感知到操作,再到理解,最后过渡到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具体来说,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节课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为主,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助,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3.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通过操作发现平均分的特点。

4.充分利用学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平均分。

篇9:认识平均分教学反思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课堂向有效课堂、智慧课堂迈进。《认识平均分(一)》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

1、层次性突出。

教学时从生活入手,层层推进,理解平均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分桃的生活经验入手,进行无序的分;然后聚焦生成的基础性资源,让学生分类并观察讨论,发现一类每堆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在认识了平均分后,让学生判断哪种分法是平均分,此时关注结果,只要符合定义就行。在例二的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全课总结,拓展平均分。

2、重视了操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所以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小棒,代替实物,分6个桃,这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一堆1个,另一堆5个;一堆2个,另一堆4个;一堆3个,另一堆3个。然后引导学生分类并观察讨论,发现一类每堆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3、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挖掘教材资源。

学生平均分意义理解比较到位,我抓住例二的试一试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在按要求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分完全部汇报完成后,我及时追问:如果给你12根小棒,你还能每几根一份的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补充中,更加完善了12平均分的方法,此时,我并没有作罢,把几种方法集中放到了一起,问道:观察一下几种平均分的方法,你发现什么?随着提问,几种分法的小棒图清晰的出现在学生面前。此问不但要让学生总结不管怎么分都是平均分,因为每份根数一样的本质,更看学生能不能发现总根数与份数、每份根数之间的关系,课堂证明,学生是能做到的,两点学生总结的非常好。为除法的渗透和理解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篇10:认识平均分评课稿

学习“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好“平均分”对学习除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周老师对本课教材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周老师踏上工作岗位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但她能深入钻研教材,正确理解编者意图,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具准备充分,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巧,有效辅助教学,学生愿学、乐学。

2、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平均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周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分成”入手,先让学生思考“可以怎么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分公平吗”,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3、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周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4、精心设计巩固练习,有效提升学生思维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基础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特别是能做到讲练结合,并注重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巩固了新知,提升了能力。

商榷之处:

1、周老师的教学语言需要进一步修炼。

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的语言应该儿童化且尽量具有启发性,同时还要追求准确性和精炼性。特别是不能出现低年级学生还不能理解的一些用语(如课堂中出现的:你有无异议等)。

2、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合作操作环节,应该建立在学生明确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不能直接放手,无形中大大降低了合作的效果。

篇11: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关键词:

同样多平均分

教具学具:

演示教具:12个乒乓球、15枝铅笔、10个纸盒,课件。

学生学具:每小组10个小纸盒、15个乒乓球、20支铅笔。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二(1)班的小朋友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图片)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的小朋友在分苹果时,每份都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 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同样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学习例1,引入平均分

师:二(1)班的小朋友还有些食品没分好,咱们帮帮他们好吗? 要求:

(1)请各组同学利用20枝铅笔代替火腿肠,帮二(1)班的小朋友分火腿肠。

(2)要像他们分苹果一样每份分同样多。

A、 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B、 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C 、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3)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 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1)作业P13 的“做一做”

A 、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明每份同样多。

B 、动手操作:用10个小纸盒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C 、同桌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2)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说一说吗?(指名说)

3、 学习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1)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要求用15个乒乓球代替橘子。

(2)展示汇报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

提问: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4、 独立进行平均分,做P14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用铅笔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巩固应用,消化提高

1、 练习三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圆形卡片代替梨。

(2)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平均放进3个盘子里(用小纸盒代替盘子)。

(3)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说你们分的过程和结果。

2、 练习三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一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颜色)

(2)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3)评选,谁插得花最漂亮。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

3、 练习三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

(2)集体交流,说清判断的理由。

4、 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你看到了是平均分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要注意什么?

五、拓展延伸

把自己家的水果或其它物品按家中人口平均分一分。

六、教学反思

《平均分》教学反思:

这一节是整个单元的开始部分,在备课时我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一说想怎样分,然后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小组评价一下分得对错,教师订正,最后用教具演示,这样学生比较快的认识了平均分。

我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另一个地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平均分”,通过分组讨论分配方案,再按方案进行“平均分”,通过小组交流,自然而然的对学困生进行了帮助,不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困生也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仅让学生接近了“平均分”,而且使他们受到了情感教育。正因为样,学生学习的兴致极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上课特别的积极,上课气氛很活跃。

我感觉这节课学生掌握的不错,为下一节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篇12: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书P42~4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

2.让学生学习习近平均分的第一种常见情况: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

3.使学生学习在分一分的过程中,知道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会操作、会表达,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教学准备:,12根小棒,6个圆片,小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际操作,感知、学习习近平均分。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字,“分”(板书)学生读“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的情况,比如:“分圆片,分座位等等”。我们数学课上也有 “分”字,里面藏着数学秘密呢,想知道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吧!

2.教学例1

熊大知道要研究“分”,也来到我们的课堂,看它带来了什么?(展示)

把这6个桃分成2堆,你想怎样分?

请小朋友们用圆片代替桃,一边分一边说。

把你的分法说给同桌听听,比比谁的.分法多。(教师巡视)

谁愿意上黑板展示一下?(边说边分)

⑴ ○ ○○○○○

⑵ ○○○○ ○○

⑶ ○○○ ○○○

这三种分法中,你们为什么都喜欢这种?

揭题: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它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追问。

3.每份同样多,还可以怎样把6个桃平均分?可以分一分,说一说,师在黑板上分。

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论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4.想想做做1

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草莓图:是平均分,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3个。

为什么萝卜图不是平均分?怎样做,它就是平均分了?

二、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学习例2。

熊大:有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读题,你读懂了吗?每只小猴分2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引发思考:这题可以怎么做呢?

小朋友们到书上的图中分一分,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汇报,一生上黑板操作,边说边圈。一生上台演示。

小结:8个桃,每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4份,就是分给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教学“试一试”

12根小棒,每( )根一份,可以分成( )份?

学生分,汇报。

比较上面几种分法,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小结体会:都是12根小棒,几个几个地分,每份分的数越少,分得的份数越多;每份分的数越多,分得的份数就越少。

3.回顾反思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回顾这节课我们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三、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谈话:小朋友么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下面我们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好吗?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展示)

生独立完成,汇报。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动手操作,可以在图中圈一圈,也可以用小棒分一分。(展示)汇报

3. 谁能在我们教室里找到“平均分”的事例,讲给同学们听。(机动)

四、全课小结,拓展平均分。

今天这节课大家学得开心吗?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什么是平均分呢?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平均分的事例,只要你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的。请小朋友们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找找生活中关于“平均分”的事例,讲给爸爸妈妈和好朋友听,好吗?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

○○○ ○○○

○○ ○○ ○○

○ ○ ○ ○ ○ ○

○ ○ ○ ○ ○ ○ ○ ○

篇13:二下《平均分》教案

二下《平均分》教案

一、引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奖品,瞧是什么?对,老师打算把这些糖分给刚才做眼保健操认真的同学,刚才老师仔细地瞧了瞧,发现同学们做眼保健操都很认真,但是有一对同桌是最最认真的,他们就是××同桌。热烈的掌声响起来,欢迎他们到讲台上来领奖。 2、老师这里有6粒糖,分给女同学5粒,分给男同学1粒。 问全班同学:对老师的分法有意见吗?怎么分才公平呢? 生:每人3粒糖。(师重新分) 师:这样分公平了吗?为什么?(强调“一样多”) 师:女同学3粒,男同学3粒,两人分得的就同样多,所以公平了是吗?很好。在数学里,像这样子,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分”。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齐读。 二、展开 1、听说同学们在学习习近平均分,有4个小动物也想试一试平均分。 多媒体展示: A、 ○○ ○○ ○○ ○○ ○○ ○○ B、 ☆☆  ☆☆☆ ☆☆☆☆ C 、△△△△△  △△△△△  △△△△△  △△△△△  D、 △△△ △△△ △△△   △△△ △△△△ 它们都有平均分了吗? A和C为什么是平均分?  B和D为什么不是平均分? 师小结:看来呀,是不是平均分关键是看每份分得是不是~~~同样多。 2、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 让我们看看三种平均分。 ××同学把糖果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都是3粒。 那么A和C它们又是怎样平均分的呢?谁能用“平均分成(  )份,每份都是(  )”来说一说呢? 自己先试一试。指名学生说。 3、动手分一分。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平均分,那么你会平均分吗? (1)活动一。 材料:4个一次性杯子和12根小棒。 要求:请你把12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杯子,看一看平均每个杯子分到几根小棒? 学生动手分。 汇报:你是怎样分的? 尽量展示学生分的过程,可能出现的.分法: 一根一根分…… 两根两根分……(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一点?) 三根三根分……(你是怎么从一开始就知道三根三根分呀?) 板书:三四十二。小结:在分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帮忙。 师:看看,我们平均分了吗? 谁来说说看,我们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都是( )呢? (2)活动二。 师:还想玩吗?现在我们变一变。还是12根小棒。请你再拿出一个杯子,现在有几个杯子? 材料:5个一次性杯子和12根小棒。 要求:请你把12根小棒分给5个杯子,看一看出现了什么情况? 汇报: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不能平均分呢? 同样都是12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够平均分,有的时候却不能平均分。 (3)活动三。 请你想一想, 12根小棒除了平均分成4份,可以平均分:还能分成几份,也可以平均分呢? 独立思考,指名两生汇报后,师:还有别的平均分法吗? 到底刚才两个同学说的方法能不能平均分?一共有几种平均分的方法?下面请你自己再次动手分一分。多媒体展示活动要求: 同桌合作,把12根小棒平均分。 合作要求:两人一起讨论怎么分,一人分,一人做记录。 把12根小棒平均分 平均分成(  )份,每份都是(  )根平均分成(  )份,每份都是(  )根平均分成(  )份,每份都是(  )根平均分成(  )份,每份都是(  )根平均分成(  )份,每份都是(  )根平均分成(  )份,每份都是(  )根 一共( )种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 (2、6)(6、2)(3、4)(4、3)(12、1)(1、12) 一边汇报,一边展示。 师:对于这6种分法你有意见吗?平均分成1份,每份都是12,你认为怎么样,是平均分吗? 师总结:看来同样都是12根,有的时候不能平均分,有的时候能平均分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还可以有很多种。 三、巩固提高。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知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你们学会平均分了吗?是吗?四只小动物还来了几道题目要考考你们哦,敢不敢接受挑战? 1、 2、请你圈一圈。     把15个草莓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 )个。   3、开动脑筋变一变。有平均分吗?怎样使这幅图变成平均分?    四、今天这堂课你学得怎么样?

篇14: 《认识平均分》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数学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认识平均分”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已知了一份的情况,将总体进行平均分,要求总共能平均分成几份。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则是一个一步步纵向深入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前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猴妈妈分桃子给她的猴宝宝时遇到了困难,想得到我们班学生的帮助,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都愿意帮助猴妈妈。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奋感和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帮助完猴妈妈分完桃子后我直接提问:“我替猴妈妈感谢我们班的同学,可是其中有些分法可能会使猴宝宝不开心哦,你知道是哪几种分法吗?”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把所提出的分法进行分类。接着我追问:“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分类呢?”此时,马上又学生回答说:“那一类是有的分得多有的分得少,所以猴宝宝会不开心,会觉得不公平。”另一个同学接着说:“而另一类就不一样了,每份都分得一样多,这样猴宝宝肯定不会不开心了。”通过分桃和把分法进行分类这两个过程,同学们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通过探索,操作,尝试等方法主动建构,而不取决于学习者机械的模仿和记忆。所以,在进行分类后,我马上让同学们分小棒,让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得到平均分的概念,也体会到分得多样化。

在接着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中,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再次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5:《平均分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平均分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练习: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几份?够分吗?

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反思:

篇16:除法的初步认识之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二、整理信息,体验平均分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加权平均数教案

二下教案 5、雨后

除法的初步认识2 教案

说课稿、教案说课与讲课这三者的区别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班数学教案:分糖果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二)》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几分之几》教案 郑应芹

二年级上分一分教案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认识乘法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教案:认识平均分
《教案:认识平均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案:认识平均分(合集16篇)】相关文章:

《有余数的除法》小学数学教案2022-05-06

三年级数学《除法练习课》教案2022-04-29

课题组成员许云平的研究课教案22024-05-22

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的教案2022-11-26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案2022-08-24

分数的意义五年级下教案2022-08-14

数学教案-分水果2022-07-22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案2022-11-07

球的认识公开课教案2024-03-22

初中八年级数学试讲教案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