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数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

时间:2022-08-30 08:08:23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一下册数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精选17篇)由网友“啦哩啦”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初一下册数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初一下册数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

篇1:初一下册数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

课型:新授课    备课人:徐新齐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 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 ,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毛

2. 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重点难点

篇2:初一下册数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出右图中所有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 图中的∠1与∠5,∠3与∠5,∠3与∠6 是邻补角或对顶角吗?

若都不是,请自学课本P6内容后回答它们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二·问题导学

1.如图⑴,将木条,与木条c钉在一起,若把它们看成三条直 线则该图可说成“直线 和直线 与直线 相交” 也可以说成“两条直线 , 被第三条直线 所截”.构成了小于平角的角共有 个,通常将这种图形称作为“三线八角”。其中直线 , 称为两被截线,直线 称为截线。

2. 如图⑶是“直线 , 被直线 所截”形成的`图形

(1)∠1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 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位角。

(2)∠3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内错角。

(3)∠3与∠6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3.找出图⑶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4.讨论与交流: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邻补角、对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

(2)归纳总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同位角:“F” 字型,“同旁同侧”

“三线八角” 内错角:“Z” 字型,“之间两侧”

同旁内角:“U” 字型,“之间同侧”

三·典题训练

例1. 如图⑵中∠1与∠2,∠3与∠4, ∠1与∠4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什么角?

小结 将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组成一个角,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反向的时候,组成内错角;

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同向的时候,组成同旁内角;

自我检测

⒈如图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与∠2是同位角 B、∠2与∠3是同位角

C、∠1与∠3是同位角 D、∠1与∠4不是同位角

⒉如图⑸,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和 是同位角,∠A和 是内错角,∠A和 是同旁内角.

⒊如图⑹, 直线DE截AB, AC, 构成八个角:

① 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②∠A与∠5, ∠A与∠6, ∠A与∠8, 分别是哪一条直线截哪两条直线而成的什么角?

⒋如图⑺,在直角ABC中,∠C=90°,DE⊥AC于E,交AB于D .

①指出当BC、DE被AB所截时,∠3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②试说明∠1=∠2=∠3的理由.(提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

篇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难点为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相关概念是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线、四边形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简称“三线八角”),其中同位角4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2对.

(2)准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键,是弄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线所截.也就是说,在辨别这些角之前,要弄清哪一条直线是截线,哪两条直线是被截线.

(3)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两旁找内错角.要结合图形,熟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特点,比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4)在复杂的图形中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应当沿着角的边将图形补全,或者把多余的线暂时略去,找到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进而确定这两个角的位置关系.

三、教法建议

1.上节课讨论了两条直线相交以后所形成的四个角,这一节课是进一步讨论三条直线相交后所形成的八个角,所以在教课过程,要运用基本图形结构将所学的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向学生展示.

2.在讲三线八角概念时,一定要细致地分析、顾名思义,把握住两个关键的环节,“三条线与一条线”,尽量给出变式的图形,让学生分辨清楚.

3.这节课虽然不涉及两条直线平行后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问题,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平行线的图形让学生见到,对下一步的学习很有好处,例如,平行四形中的内错角,学生开始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在这一课时中,出现这个基本图形,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篇4: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例题口答“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从图形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三线八角”基本图形,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讨论评价、变式练习、回授.

2.学生学法:主动思考,相互研讨,自我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生点

篇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二)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三)疑点

正确理解新概念.

(四)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类角的特征,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一组练习创设情境,复习基础知识,引入新课.

2.通过学生阅读书本,教师设问引导,练习巩固讲授新课.

3.通过师生互答完成课堂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使学生掌握“三线八角”,并能在图形中进行辨识.

(二)整体感知

以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以指导阅读、设计问题、小组讨论学习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与∠3,∠2与∠4是什么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如图,∠1与∠2,∠l与∠4是什么角?它们有什么关系?

3.如图,三条直线AB、CD、EF交于一点O,则图中有几对对顶角,有几对邻补角?

4.如图,三条直线AB、CD、EF两两相交,则图中有几对对项角,有几对邻补角?

5.三条直线相交除上述两种情况外,还有其他相交的情形吗?

学生答后,教师出示复合投影片1,在(1、2题的)图上添加一条直线CD,使CD与EF相交于某一点(如图),直线AB、CD都与EF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这样图中就构成八个角,在这八个角中,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前面已经学过,今天,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

篇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法说明】通过复合投影片演示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产生过程,并从演示过程中看到,这些角也是与相交线有关系的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是相交线的又一种情况.认识事物间是发展变化的辩证关系.

尝试指导,学习新知

1.学生自己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第67页例题前的内容.

2.设计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1)同位角:∠4和∠8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同位角吗?

(2)内错角:∠3和∠5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内错角吗?

(3)同旁内角:∠4和∠5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图中还有其他同分内角吗?

(4)同位角和同分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这三类角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对上述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学生间互相评议.

4.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所发表的意见进行评判,归纳总结.

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不同旁找内错角,因此在“三线八角”的图形中的主线是截线,抓住了截线,再利用图形结构特征(F、Z、U)判断问题就迎刃而解.

【教法说明】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几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深化教学重点,使学生看书更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学生互相评价可以增加讨论的深度,教师最后评价可以统一学生的观点,学生在议议评评的'过程中明理、增智,培养了能力.

投影显示(投影片2)

例题  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l与∠2,∠1与∠3,∠1与∠4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2)如果∠1=∠4,那么∠1和∠2相等吗?∠1和∠3互补吗?为什么?

[教法说明]例题较简单,让学生口答,回答“为什么”只要求学生能用文字语言把主要根据说出来,讲明道理即可,不必太规范,等学习证明时再严格训练.

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投影显示(投影片3)

【教法说明】本题是对简单变式图形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第2题指明第三条直线是c,即a和b被c所截,如c和a被占所截,则结果截然不同,因此遇到题目先分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栽,这是解题的关键和前提.

投影显示(投影片4)

【教法说明】本组练习是由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找出构成它们的“三线”,或是由“三线八角”图形判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两者都需要进行这样的三个步骤,一看角的顶点;二看角的边;三看角的方位.这“三看”又离不开主线――截线的确定,让学生知道:无论图形的位置怎样变动,图形多么复杂,都要以截线为主线(不变),去解决万变的图形,另外遇到较复杂的图形,也可以从分解图形入手,把复杂图形化为若干个基本图形.如第2题由已知条件结合所求部分,对各个小题分别分解图形如下:

投影显示(投影片5)

【教法说明】学生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对找 这一类的同位角,找 这一类的内错角,找 这一类的同旁内角有一定困难,为此安排 本组选择题,有利于突破难点,第2题中学生对C、D两个图形易混淆,要加强对比以便解决教学疑点。第3题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中的3对同旁内角。另外本组练习也为后面的练习打基础。

投影显示(投影片6)

【教法说明】本组题目是上组题的延伸,再次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生解决此类题常常因考虑不全面而丢解,要使学生养成全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第2题以裁线为标准分类求解,分别把AB、BD、EF看成是截线找三类角,这样既不遗漏又不重复.

(四)总结、扩展

1.本节研究了一条直线分别和两条直线相交,所得八个角的位置关系,掌握辨别这些角位置关系的关键是分清哪条线是截线,哪些线是被截直线,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不同旁找内错角,只要抓住三线中的主线――截线,就能正确识别这三类角.

2.相交直线

3.教师指着图中的一条被截直线,问:“这条直线绕着与截线着与截线的交点旋转,当同位角相等时,两条被截直线是什么关系?”

【教法说明】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强了知识问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最后用是合式小结.可使学生课后自觉地去看预习,寻找答案。系统性,最后用悬念式小结,可使学生课后自觉地去看书预习,寻找答案。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72页B组第4题.

【教法说明】课本练习穿插在课堂练习中完成,故只留一道提高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继续探究,提高学生思维广度

作业 答案

4.答:(1)设E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A与∠ACD、∠ACE是内错角,它们分别是由直线AB、CD被直线AC截成的和直线AB、BE被直线AC截成的。

(2)∠B与∠DCE、∠ACE是同位有,它们分别是由直线AB、CD被直线BE截成的和直线AB、AC被直线BE截成的。

热门文章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当前我国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古诗三首(墨梅 竹石 石灰吟)

第一场雪

Unit 2 Look at me第五课时

植物妈妈有办法

威尼斯的小艇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相关文章・垂线

・相交线、对顶角

・角的画法

・角的度量

・角的比较

・角

・线段的比较与画法

・下学期 射线、线段

篇7:数学教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2.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例题口答“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从图形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三线八角”基本图形,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讨论评价、变式练习、回授.

2.学生学法:主动思考,相互研讨,自我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生点

篇8:数学教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难点为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相关概念是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线、四边形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简称“三线八角”),其中同位角4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2对.

(2)准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键,是弄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线所截.也就是说,在辨别这些角之前,要弄清哪一条直线是截线,哪两条直线是被截线.

(3)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两旁找内错角.要结合图形,熟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特点,比较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4)在复杂的图形中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应当沿着角的边将图形补全,或者把多余的线暂时略去,找到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进而确定这两个角的位置关系.

三、教法建议

1.上节课讨论了两条直线相交以后所形成的四个角,这一节课是进一步讨论三条直线相交后所形成的八个角,所以在教课过程,要运用基本图形结构将所学的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向学生展示.

2.在讲三线八角概念时,一定要细致地分析、顾名思义,把握住两个关键的环节,“三条线与一条线”,尽量给出变式的图形,让学生分辨清楚.

3.这节课虽然不涉及两条直线平行后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问题,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平行线的图形让学生见到,对下一步的学习很有好处,例如,平行四形中的内错角,学生开始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在这一课时中,出现这个基本图形,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例题口答“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从图形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三线八角”基本图形,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讨论评价、变式练习、回授.

2.学生学法:主动思考,相互研讨,自我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生点

篇9:《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优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学期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第一节第三课时内容。

2、地位和作用

由于角的形成与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关,学生已有的概念是两相交直线所形成的有公共顶点的角(邻补角、对顶角等)即两线四角,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这节课: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没有公共顶点的八个角的位置关系——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研究这些角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学习习近平行线做准备,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定恰恰是后面顺利地学习习近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基础和关键。这一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两线四角 承上 三线八角 启下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设计

由于本节课只有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明确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条件。所以,教学目标体现在:

(一)

1、明确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条件,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通过变式或复杂图形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让学生找到在千变万化的图形中的不变之处,能够抓住概念的重点。

(二)

1、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从图形变化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

2、通过观察,探究“三线八角”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能力;发展图形观念,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重点:根据图形识别哪两条直线被哪条直线所截构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二)难点:在复杂图形中辨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三)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正确理解新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类角的特征,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节课中不能是单一的教法,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观察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等。

(二)学法:以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以指导阅读、设计问题、小组讨论学习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在这节课中使用的学法主要有:合作学习法、探究法、观察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篇10: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反思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反思

相交直线所成的角这一节是在研究“平面上直线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本章的重点章节之一。本节所讲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相关概念和结论非常重要,它们的推导是初中阶段“含而不露”地渗透推理论证的开始,这些概念和结论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四边形的重要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为体现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因此这一节无论在本章还是以后的学习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可塑性极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何开头的几节课教学的好坏,对今后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所以教师正确的引导就显的'尤为重要。我们在课堂上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信心,坚持以学生为本,将课改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本节课首先通过三根细棒的摆放自然、直接的引入了新课,然后又设立5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尝试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问题设计的目的是深化教学重点,使学生看书更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学生互相评价可以增加讨论的深度,教师最后评价可以统一学生的观点,学生在议议评评的过程中明理、增智、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而后,通过双手的比划,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实验体会,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习题的选择也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最后,用悬念式小结:“若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则两被截直线是什么位置关系呢?”,促使学生课后自觉地去看书预习,寻找答案。

本节教学设计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按照“观察—探索—猜测—论证”的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教学,不断设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尽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主动的学习到数学知识,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受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是,整堂课的“问题菜单”多由老师点出,学生可能稍显被动。其次,这节课的容量较大,对一些困难生课上很难全部消化,这些都是疑点。

篇1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说课稿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学期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第一节第三课时内容。

2、地位和作用

由于角的形成与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关,学生已有的概念是两相交直线所形成的有公共顶点的角(邻补角、对顶角等)即两线四角,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这节课: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没有公共顶点的八个角的位置关系——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研究这些角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学习习近平行线做准备,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定恰恰是后面顺利地学习习近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基础和关键。这一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两线四角 承上 三线八角 启下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设计

由于本节课只有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明确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条件。所以,教学目标体现在:

(一)

1、明确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条件,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通过变式或复杂图形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让学生找到在千变万化的图形中的不变之处,能够抓住概念的重点。

(二)

1、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从图形变化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

2、通过观察,探究“三线八角”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能力;发展图形观念,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重点:根据图形识别哪两条直线被哪条直线所截构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二)难点:在复杂图形中辨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三)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正确理解新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类角的特征,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节课中不能是单一的教法,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观察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等。

(二)学法:以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以指导阅读、设计问题、小组讨论学习新知,以变式练习巩固新知。在这节课中使用的学法主要有:合作学习法、探究法、观察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五、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以旧引新、提出问题:

1.复习提问

(1)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是指两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2)对顶角和邻补角,是指两角之间的(位置关系)。

2.观察图形、提出问题:

1)直线a、直线l相交于点P,构成几个角?有多少对对顶角?有多少对邻补角?

【四个角、两对对顶角、四对邻补角】

2)又有直线b与直线l相交于点Q, 构成几个角?有多少对对顶角?有多少对邻补角?

3.今天我们在三线八角(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中研究两角的位置关系。

教法说明:顶点重合的角的位置关系学生很熟悉,以此过渡到顶点在一条直线上且不重合的两个角的位置关系,学生容易接受,这些角也是与相交线有关的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是相交的又一种情况。认识事物间是发展变化的辨证关系。

(二)尝试指导,学习新知

1、学生自己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第6页的内容。

2、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提示及小组讨

论完成下列表格。

角的名称 位置特征 基本图形 图形结构特征

同位角

在两条直线的

在截线的

形如字母“F”

(或倒置)

内错角

在两条直线的

在截线的

形如字母“Z”

(或反置)

同旁内角

在两条直线的

在截线的

形如字母“U”

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两旁找内错角,因此在“三线八角”的图形中的主线是截线,抓住了截线,再利用图形结构特征(F、Z、U)判断问题就迎刃而解。

教法说明: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表格的设计是深化教学重点,使学生看书更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学生参与讨论,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练习讲评,双向反馈

例题1:看图填空:

1)直线c、d被直线b所截,

所得∠12与∠16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

∠12与∠14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

∠11与∠14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

2)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同位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对

内错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对

同位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对

教法说明:以几何画板作演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演示时隐去多余图形,即培养学生图形的分离能力。

(四)练习、检测

1.指出在图中,

∠1的.同位角:

∠3的内错角:

∠2的同旁内角:

∠A与∠C是同位角吗?

并指出是那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而成的?

2、 在右图中判定

∠A与∠B是直线AB、CD被直线BC所截而成的同旁内角。 ( )

∠B与∠C是直线AB、CD被直线BC所截而成的同旁内角。( )

3、 在右图中,判定

∠1与∠4是AB、CD被直线AC所截而成的内错角。 ( )

∠2与∠3是AB、CD被直线AC所截而成的内错角。 ( )

教法说明:本组训练题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增强对概念的辨析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不管是有“三线八角”图形判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还是找出构成这些角的“三线”,都需要进行这样的三个步骤,一看角的顶点,二看角的边,三看角的方位。这三看又离不开主线——截线的确定,让学生知道:无论图形的位置怎样变动,图形多么复杂,都以截线为主线(不变),去解决万变的图形。

恰当地阐明一下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白学习新知识地必要性,可以激发学生地学习动机和兴趣。

(五)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操作:在下图中,画直线b使它与直线AB或CD相交所成的角与∠1成为同位角。

教法说明:操作此题的目的:除能准确判别这三类角,还要能构造这些角,进一步深刻理解它们的意义。

(六)小结

1、判断这三类角的思路过程:

①.顶点是否重合?

②.是否是三条直线构成?

③.哪一条是截线?(两角各有一边所在的直线)

2、三线八角中有4对同位角、2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

教法说明: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

(七)布置作业

1.教材P7 练习1题、2题。

2.教材P9 11题 操作:在图(2)中

(1) 量出∠1,∠2,∠3,∠4的度数为:

(2) 在图中,,用∠3与∠4表示一对同位角,这对同位角相等吗?为什么?

(3) ∠1+∠2=180°,∠1与∠4是什么角?有何数量关系?为什么?

【相等,因为等角的补角相等】

教法说明:承上启下、感悟教学背景,横行延伸,纵向发展,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可使学生课后自觉地去看书预习,寻找答案

篇12: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自己就很失望。因为学生一个问题答不上来就乱了方寸,实在惭愧。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我主要说一下不足之处。

1.课前检测题设计的不够精巧。如能再复习一下对顶角、互余、互补的知识会更好一些。另外检测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口答,抢答等),不应局限在纸面上,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2.展示学习目标环节,忽略了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应该做一下简单的解读,更能促使学生真正的了解目标。当然对于本节知识,同学们是完全陌生的,所以如果把学习目标放在学完本节知识之后的小结中一并落实,效果会更好一些。

3.自学检测部分,没能放手。应把表现的机会留给同学们,不能因为第一个同学答不出就乱了方寸,自己去讲。另外自学检测题目设置顺序影响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应该由浅入深,渐进式提出问题。例如:⑴先让学生找出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⑵教师给出一对角,让学生说出是什么位置关系;⑶找出指定角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⑷找出指定的一对角是由哪两条直线被哪条直线所截得的什么角。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掌握。

4.练习设计太少,这节课应该让学生在练中学,在练习后自己总结方法,而不是直接将方法灌输给同学们。自己总结的方法才是最实用的方法。

5.在例题解析环节,除了应注重学生说,还应注重学生写,最后再由教师板演纠正,规范,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

我觉得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课前复习检测是我在本学年教学中一直坚持的,效果较好。方法是每天下午放学前提醒同学们复习第二天将要检测的内容,上课前出几道题目或者默写刚学过的重要知识点,并将检测的结果同桌批阅或者小组长批阅并附分,由课代表给满分的同学在课堂评价表上加1分,给不及格同学减1分。每周一我再将同学们的一周表现汇总到综合素质评价中。因为题目不是很难,几乎每个同学都有满分的机会,同学们已经有强烈的上进意识。

2.自主学习环节。学生能通过自学基本掌握的知识我都会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大胆放手。当然在新生入学初我是做了大量努力的,先教会学生如何去自学(包括先看老师布置的自学任务,再带着任务精读教材内容,勾画知识要点,标注疑点,再有余力的同学就尽可能的掌握要点)。

3.几何部分的学习我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先大胆说,再尝试写。这一步是很艰难的。刚开始学生连因果关系都分不清,常常会出现因非果之因,果非因之果的现象。在我的鼓励与引导下班内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敢尝试说、写推理过程,并有一半的学生能推理的比较好了,逻辑性强的五六个学生已经写得非常好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而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张老师的评课细致到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您的评课都会给我带来质的跨越。在您的指点下我将我的教学设计做了调整周五的时候又在另一个班讲授了本课,效果非常好。并且我还有时间进行了达标检测,学习目标达成度第一次这么高。再次感谢您的帮助,我一定会在您的指导下尽快成长起来。教学反思不当之处,希望得到您的再次指导!

篇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反思

在【创设情境】中我让学生回答从两条相交的直线组成的四个角中任意两个角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复习已知的对顶角和邻补角的知识,强调由两条相交的直线组成的四个角都在同一个顶点上,进而提出问题:如果再加入一条直线与其中一条直线相交组成的不在同一个顶点上的两个角会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引出本节主要内容.

在【自主学习】时我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跟截线与被截线的位置特征,利用类比迁移的方法,体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而总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在【反馈达标】环节我让学生做课件中的练习题,发现学生在简单图形中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没啥问题,但在四条或多条线段较为复杂的图形中学生找不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问题较大。

我及时反思教学过程,觉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透,他们只是简单的记住了图形的结构“同位角形如字母F,内错角形如字母Z或N,同旁内角形如字母U”。在找角时学生光记得找图形了,而忽略了在“三线八角”中,首先要确定截线,再结合图形特征(F,Z或N,U)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不同旁找内错角,那么,如何确定图形中的截线呢?我及时调整课程为学生讲解截线的寻找办法。

结合课本第7页例题,我们发现∠1和∠4是同位角,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1的两边是OB和BC,(我把AB,DE的交点定为O点)∠4的两边是AO和OE,而且OB和AO刚好在同一条直线AB上,∠1和∠4就是由直线BC和DE被直线AB所截形成的一对角,那么截线就是∠1和∠4的公共边所在的直线了。这样确定两个角的关系,就要先寻找这两个角的公共边所在的直线,也就是截线,找到截线,然后再确定两条被截线,也就是这两个角另外两边所在的直线,找准截线与被截线,再根据“在截线的交错位置”是内错角,“在截线的同侧位置”是同位角或同旁内角,然后“在被截线的同旁”是同位角,“在被截线之内”是同旁内角,这样抓住了主线,就能正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通过本节教学我认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不同位置关系的角,因此,首先要看两角所涉及的直线是否只有三条,并且两个角要有一条公共边就是截线,然后再看两个角另外一边所在的直线就是被截线。所以我把“找准截线与被截线作为本节的一个难点。分清截线与被截线,学生就能从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篇14: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对于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除了让学生了解定义外,还用图形的特点进行描述.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课中我以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三种类型的角在位置上有何特征,他们是哪两条直线被哪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一对角,区别两直线和第三直线与这些角的关系,进一步紧紧扣住谁是“前两直线”,谁是“第三直线”,使学生轻松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把看似简单,但不易掌握的一节内容,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并掌握。如同位角就类似于“F”型,内错角类似于“Z”型,同旁内角类似于“C”型。上课时我意识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它们是位置关系角,何不从位置上突破呢?它们产生条件必须是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那么截线就是公共边,那么没有公共边的两角无论如何都不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同位角还可这样理解:左上方———–左上方、左下方 ———-左下方、右上方———- 右上方、右下方———右下方;内错角则是:两线内部,左上———–右下、右上——-左下;而同旁内角在:两线内部,截线同旁。理清位置关系学生全明白了。

不足之处:

本节课学生对简单图形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判定较准确,有部分学生可能课上速度太快没有能完全理解这些角的关系,针对课堂反馈的信息及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补差补缺,及时纠正,让所有学生都有收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篇15:小学数学内错角同位角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内错角同位角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例题口答“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从复杂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当中,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从图形变化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三线八角”基本图形,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讨论评价、变式练习、回授.

2.学生学法:主动思考,相互研讨,自我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生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二)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三)疑点

正确理解新概念.

(四)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类角的特征,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篇16:七年级下册数学同位角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解简易方程,并能用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初步培养学生方程的思想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和根据实际问题列出方程。

难点:正确地列出方程。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针对以往学过的一些知识,教师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等式?等式的两个性质是什么?

(2)下列等式中x取什么数值时,等式能够成立?

2.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在小学学习方程时,学生们已知有关方程的三个重要概念,即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现在学习了等式之后,我们就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同时板书课题:简易方程.

二、讲授新课

1.方程

在等式4+x=7中,我们将字母x称为未知数,或者说是待定的数.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并板书方程定义.

例1 (投影)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1)5-2x=1;(2)y=4x-1;(3)x-2y=6;(4)2x2+5x+8.

分析:本题在解答时需注意两点:一是已知数应包括它的符号在内;二是未知数的系数若是1,这个省写的1也可看作已知数.

(本题的解答应由学生口述,教师利用投影片打出来完成)

2.简易方程

简易方程这一小节的前面主要是复习、归纳小学学过的 有关方程的基本知识,提出了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说法,以便以后逐步讲述代数解法的优越性。

例2 解下列方程:

(1) (2)

分析 方程(1)的左边需减去 ,根据等式的性质(2),必须两边同时减去 ,得 ,方程的左边需要乘以3,使 的系数化为1,根据等式的性质(3),必须两边同时乘以3,得 ,方程(2)的解题思路与(1)类似。

解(1)方程两边都减去 ,得

两边都乘以3,得 。

(2)方程两边都加上6,得 。

方程两边都乘以 ,得 ,即 。

注意:(1)根据方程的解的概念,我们可以将所得结果代入原方程检验,如果左边=右边,说明结果是正确的,否则,左边≠右边,说明你求得的x的值,不是原方程的解,肯定计算有错误,这时,一定要细心检查,或者再重解一遍.

(2)解简易方程时,不要求写出检验这一步.

例3 甲队有54人,乙队有66人,问从甲队调给乙队几人能使甲队人数是乙队人数的 ?

分析此题必须弄清:一、甲、乙两队原来各有多少人;二、变动后甲、乙两队各有多少人(注意:甲队减少的人数正是乙队增加的人数);三、题中的等量关系是:变动后甲队人数是乙队人数的 ,即变动后甲队人数的3倍等于乙队人数.

解 设从甲队调给乙队x人,

则变动后甲队有 人,乙队有 人,根据题意,得:

答:从甲队调给乙队24人。

三、课堂练习(投影)

1.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1)3y-1=2y; (2)3+4x+5x2; (3)7×8=8×7 (4)6=0.

2.根据条件列出方程:

(l)某数的一半比某数的3倍大4;

(2)某数比它的平方小42.

3.检验下列各小题括号里的数是不是它前面的方程的解:

四、师生共同小结

1.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方程与代数式,方程与等式的区别是什么?

(3)如何列方程?

2.教师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应指出:

(1)方程、等式、代数式,这三者的定义是正确区分它们的标准;

(2)方程的解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它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根据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相等关系确定的.而解方程是指确定方程的解的过程,是一个变形过程.

五、作业

1.根据所给条件列出方程:

(1)某数与6的和的3倍等于21;

(2)某数的7倍比某数大5;

(3)某数与3的和的平方等于这数的15倍减去5;

(4)矩形的周长是40,长比宽多10,求矩形的长与宽;

(5)三个连续整数之和为75,求这三个数.

2.检验下列各小题括号里的数是否是它前面的方程的解:

(3)x(x+1)=12,(x=3,x=4).

篇17:初一数学下册实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概念。

2、能够测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会画到已知直线已知距离的平行线。

3、通过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使学生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概念,掌握它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关系。

教学难点:画到已知直线已知距离的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 准备知识

1、点到直线距离。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三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二、探究新知

1、做一做。

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本的宽度。要注意什么问题?刻度尺要与课本两边互相垂直。

2、公垂线、公垂线段的概念

与两条平行直线都垂直的直线,叫做这两条平行直线

的公垂线。如图形中的直线AB与CD都是公垂线,这时连

结两个垂足的线段,叫做这两条平行直线的公垂线段。图中

的线段AB和CD。

两平行线的公垂线段也可以看成是两平行直线中一条上

的一点到另一条的垂线段。

3、公垂线段定理:两平行线的所有公垂线段都相等。

4、两平行线上各取一点连结而成的所有线段中,公垂线

段最短。

如图m∥n,直线m、n上各取一点A、B,连结AB。

再过A作n线段的垂线段AC,垂足为C,则有AC

从而得到上述定理。

5、两平行间的距离:两平行线的公垂线段的长度。

6、范例分析

P76例 如图设直线a、b、c是三条平行直线。已知

a与b的距离为5厘米,b与c的距离为2厘米,求a与

c的距离。

(引导学生分析,然后按教材写出解题过程:

解:在直线a上任取一点A,过A作AC⊥a,分别交

b、c于B、C两点,则AB、BC、AC分别表示a与b,

b与c,a与c的公垂线段。

AC=AB+BC=5+2=7,因此a与c的距离为7厘米。

三、小结练习

1、练习P76 P77的A组2题

2、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P77的A组第1、3题

后记:

初中数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

探索直线平行条件教学反思

平行线及其判定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人教版5.2.2《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初一下册数学平行线课件

四年级北师版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课后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说课稿:《平行线的性质》

《探索平行的条件》第一课时说课稿

初一下册数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
《初一下册数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一下册数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精选17篇)】相关文章: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设计2022-10-16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2023-08-23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2023-05-18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2022-05-27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总结2022-08-06

七年级数学教学知识点2022-08-29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2023-05-08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2022-12-07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2022-12-13

六年级数学北师版下册教学计划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