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

时间:2022-10-05 07:36:37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精选17篇)由网友“大电器器器”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

篇1: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掌 握 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搜集整理资 料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比较分析理性说明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讨论探索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探讨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社会问题。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思想意识 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设计理念

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体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实际出发,补充适当材料,降低教学内容难度,让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让学生在思维水平能接受所学习在历史概念,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有效发挥教师在主导作用,充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言,大胆想象,锻炼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学习进行近代化探索的总结篇,中国人民从洋务运动陆续开始从物质、制度、思想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探索先后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为什么有了先进的装备还会惨败,为什么先进的政治制度在中国迟迟建立不起来,于是他们对西方学习进行近代化探索的侧重点调整到了思想文化领域,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新青年》的创办。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前期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新世纪的曙光。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和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抽象思维能力依然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方法不断的启发、点拨、纠正。

●教法与学法

1.联系讲解法。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因此,必须联系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和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但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出任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那么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中国在民主与专制的抉择中将走向何方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这节课的新课内容?

[讲授新课][板书]第9课 新文化运动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一下,袁世凯上台以后为实现其专制独裁甚至复辟帝制,从事了哪些活动?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大搞祭孔、祭天活动;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教师引导]那么袁世凯的行为人民愿意看到吗?请结合辛亥革命的意义谈一谈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不愿意,因为辛亥革命使民主与共和的深入人心,人们此时向往的是民主,

[板书]也渴望得到民主。这样在新旧思潮激烈冲突的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面对袁世凯的复古逆流采取了直接的行动来追求自己的民主。在追求民主的先进知识分子中,[板书]陈独秀是杰出的一位,那么请大家结合教材概述一下,陈独秀是如何追求民主的。

[学生回答]19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板书]

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名《新青年》,《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那么陈独秀为什么要把这本杂志命名为《新青年》呢?这是因为他把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身上,那陈独秀会用什么武器来培养和启迪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呢?我们先来看一段材料:

【课件展示内容】

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教师引导]结合教材,想一想这里说的两位先生是指什么?英语课代表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 ………..

[教师总结]德先生是英文“Democracy”意思是民主,赛先生是英文“Science”意思是科学;具体就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板书]这样陈独秀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挥舞起了民主与共和这两面旗帜,同时挥动这两面旗帜的还有胡适、鲁迅、李大钊;[板书]他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师过渡]我们再来看一个新文化运动期间发生的一个故事。【课件展示内容】

[教师引导]针对故事中的现象,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提出了什么口号,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回答] ………..

[教师引导]这是封建社会中某一个家庭的故事,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悲剧?

[学生回答]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家长专制、迷信思想、女子三从四德这样的旧道德。

[教师引导]针对故事中的悲剧,新文化的倡导者们又提出了什么主张?

篇2: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列表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2.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学生高度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本课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以下两个问题思考讨论:①北洋军阀尊孔并且要把孔教定为国教的目的是什么?②尊孔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平等思想有冲突吗?使学生明确尊孔与独裁专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当时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冲突,理解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必然会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教。

教学方法:

? 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要求,采用六环节教学模式,即“目标定向----自学自练----讨论问难----精讲指导-----练习检测---检查反馈”。通过目标定向,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什么?教师通过问题导学,点拨学生自学自练、论疑问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明确知识点;学练检测,明确学得怎样?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检查、引导、督促激励、评点的作用。

学习方法:

? 通过明确目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四幅人物图片,问:哪位同学能说这些历史人物?

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中国处在了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统治之下,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首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了一场探寻中国出路的新文化运动。

过渡语:(展示《青年杂志》的封面,过渡到本课第一个大问题)

同学们,此图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封面。它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从第四卷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新青年》的创办

自学指导一

快速阅读课本41页第一段到第三段,回答下列1--3题:

1、新文化运动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同桌讨论)

2、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各抒己见)(提示如下)

①北洋军阀尊孔并且要把孔教定为国教的目的是什么?

②尊孔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平等思想有冲突吗?

教师点拨:

?1、A.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B.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在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C.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强调:学生会依据课本回答出以上三个方面。教师指出,这个问题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可概括为两句话:一是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二是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为加强理解教材,教师提出问题:①课本中的“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是何意思?②改造国民性,当时的国民性又是指什么?(教师简单解释即可)。

2、西方的民主平等的新思想与北洋军阀实行的独裁专制的旧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尊孔的目的是实行独裁和专制。所以,新文化运动要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统治,就必须把矛头指向孔教。所以,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斗争。

动脑筋: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分小组辩论)

教师点拨:

不对。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把孔教作为工具。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集中体现,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的。

自学指导二

快速阅读课本41页第三段和42页第一段,回答下列1--4题: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几个?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吗?

2、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阵地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阅读42页红体字及四幅图片,想一想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他的哪些精神值得你

学习?

教师点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主要标志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2、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

强调:“民主”和“科学”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为《新青年》杂志。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学法指导: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4、言之有理即可。精神紧扣着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并以此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

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过渡语:(过渡到新世纪的曙光)

我们一般把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为“四提倡、四反对”,可是从19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使得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新世纪的曙光”

自学指导三

快速阅读课本42页最后一段和43页2段,回答下列1--3题:

1、? 什么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2、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 ),

3、你怎样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提醒学生要一分为二的分析)

教师点拨: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指导学生读42页竖黑体字——摘自《庶民的胜利》。

2、当堂掌握陈独秀及创办的刊物,李大钊及其文章。

学法指导:(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写法;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写法。并让学生写一写。)

3、A.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各抒己见

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和后期在内容上你认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点拨:

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活动探究

阅读分析:

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只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请阅读下面胡适写的两段文字,在小组里,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篇3: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

【内容标准】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民主和科学、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基础知识。

归纳整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地位作用等。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内容涉及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弘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传统腐朽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促使人们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树立起民主、科学的意识和信念。

【教学要点】

要点:新文化运动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贡献、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分析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出示:袁世凯身着古装率百官祭孔拜天的图片。思考:民国初建,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什么要模仿封建帝王的样子,忙于祭孔祀天?补充介绍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迫不及待地从“临时”到“正式”到“终身”总统的简要过程,继而倒行逆施、企图圆皇帝美梦的历史事实。说明袁世凯为维护专制统治,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新课探究】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封建复古思潮泛滥。(袁世凯卖国媚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分裂与混战,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缺乏民主与科学的觉悟。)

2、开始的标志

1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或口号):

民主(Democracy“德先生”)和科学(Science“赛先生”)。其实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孔孟之道)

(2)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7、文学革命

(1)兴起的标志: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掀起了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主要作品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

8、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19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崭新的思想理论武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好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9、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上,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②它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引导人民同封建专制与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③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发展: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向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④但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篇4:《故宫博物院》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概述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及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3.简述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灵活运用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会写说明文。

情感目标

通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法选择 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延伸拓展法   图示法

课前准备 故宫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组织与学生学习任务设计 相关预设 设计意图 反思与改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显示“故宫”全景图像

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让我们随着作者去参观故宫,去感受故宫的宏大壮丽和精美绝伦吧!

二、检查预习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2.请游览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也可展示拍摄的照片,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

3(1)辨明字音。

磬(    )    攒(    )    鳌(    )头    琉(    )璃    藻(    )井    蟠(    )龙    金銮(    )殿

(2)辨析字形卸--御    拢--珑    湛--斟    缀--辍

谐--楷    赐--踢    琐--锁    蟠--藩

(2)卸(推卸)--御(抵御)    拢(合拢)--珑(玲珑)    湛(湛蓝)--斟(斟酌)    缀(点缀)--辍(辍学)

谐(和谐)--楷(楷体)    赐(赐予)--踢(踢球)    琐(琐碎)--锁(枷锁)    蟠(蟠龙)--藩(藩篱)

3)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    布局:全面安排。    肃穆:严肃而恭敬。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给每个自然段加上序号,注意方位词语的运用。

3.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4.选三位同学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明确空间顺序。

(1)师生一同回顾关于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的知识。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2)提问: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教师总结: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五、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读5~8段。

2.学生精读5~8段,思考: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3)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同桌之间交流,选六位同学回答。

明确:(1)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额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2)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3)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教师总结:说明文在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分明,这样才能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色。平均使用笔力,只能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六、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教师提示:可以试着以神武门为出发点,沿中轴线前行到午门,介绍沿途的建筑;可以以三大殿为中心分别介绍三大殿前后的建筑;可以以保和殿北面的长方形小广场为中心分别介绍广场以南的建筑--前朝和广场以北乾清门以内的建筑--内廷;可以按不同的功用将故宫里的建筑分成几组逐次介绍。

选四位同学口头介绍,其余同学评价。

七、课堂小结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个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八、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段话,指出其说明顺序,并画出说明这种顺序的有关词语。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两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片,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十五米,宽二十四米,深八米,蓝玻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提示: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陵墓,由南向北,依次介绍了石牌坊、墓道、卷棚小屋、陵门)

导学预设1:

让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正确朗读字音,语句的节奏,作家作品介绍。

评价预设1:

学生分组分层量化评价,按1-6号分别1-6分的办法,同时对作答的学生做口头评价。抢答的形式更具竞争性。

导学预设2:

通过朗读,收集课文信息进行勾画,填写故宫布局图

评价预设2: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的观察,发现评价点,针对特定对象作出评价,如谁回答准确,可以加不同分值

导学预设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语句,勾画出表明顺序的词句,学会准确判断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评价预设3: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的观察,发现评价点,针对特定对象作出评价。

导学预设4: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问题

评价预设3: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的观察,发现评价点,针对特定对象作出评价。

导学预设5:

教师要对学生小组回答内容作总结,如本小组在学习中表现的是否积极,每个人是否按要求完成任务了,谁表现的突出,谁表现的不好,得分、失分原因,和其它小组比较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等等。

导学预设6:

分析文章语言,让学生根据理解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做必要的总结,表扬优秀小组。

导学预设7:

学生提出质疑,发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评价预设4: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的观察,发现评价点,针对特定对象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1:

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养成学会预习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2:

训练学生阅读和信息提炼能力能力

设计意图3:

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设计意图4:

1.让学生速度课文,掌握信息,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5:

.利用小组评价解决问题,通过评价引导小组派较低层次的同学回答,从而培养小组关注弱势,形成得分策略。同时也为较差学生建立自信和使他们感受成功快乐。

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以激励学生并引发互相之间的竞争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设计意图6:

虽然大的方向明确了,但细节上学生思路还不是很明确,所以提示思考方向还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打开他们的思路,也可以平衡各组的成果,增强竞争力。

反思与改进1:

让学生到黑板板书补充内容,更能能调动学习积极性

反思与改进2:

学生做导游,提示要注意顺序,说明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查阅资料

反思与改进3:

通过对课堂效果观察,口头即时激励性评价优于隐性量化评价,灵活量化评价更具调动性,分层评价应多引导,以内化为小组关注每个成员的主动行为,因此总结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反思与改进4:

学生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充分建立,所以在完成这个任务中,很多同学缺乏自信,更倾向于与同伴交流。所以培养自主意识还需要引起重视,独立思考、完成任务必须做到独立。口头激励的运用,效果明显,对学生树立自信有一定作用,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去做这项工作。

反思与改进5:

有意识的随时发现评价点,并有目的的实施相应的评价,无疑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很好的方式,需要教师重视并加以实施。

板书设计:

故宫博物院

(空间顺序)

课后回顾及反馈:

1, 突出说明文教学,让学生学会判断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2, 突出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作业批改记录:

学生作业上交及时,大部分学生作业工整,出现问题采取集中订正和个别辅导的方法。

侯晓旭

[《故宫博物院》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5:《台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知识、能力目标

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教法选择 朗读、点拨、导读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组织与学生学习任务设计 相关预设 设计意图 反思与改进

一、导入: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孩子们,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刻苦学习,拼搏奋进,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衣着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父亲在你跌倒了时,他会扶起你来,教会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鼓励你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在无言的大海中,让我们分享了失败与成功。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讴歌父亲的文章:《台阶》

二、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

1.比一比,看谁读的准

凹凼(     )   门槛(     ) 涎水(     )  砌(  )  黏性(   )   尴尬(  )  撬 (     )  憋(    )  半晌(    )    揩 (   )

二、介绍本节课流程--攀登台阶、体会弄清

三、 与文本对话--讲故事

1、  快速浏览课文,试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几十级,自己家的台阶只有3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3、父亲为了台阶做了哪些准备?

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四、与人物对话--评人物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文中父亲的认识.以“父亲是一个---的人”为话题

?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总之: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五与作者对话--悟主旨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主旨。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六、 重温经典,感受父亲艰辛。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七、与心灵对话--表真情

以“父亲,我想对您说......”向父亲直抒胸臆。

八、总结…

九、作业布置

1,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     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

2,练笔:(二选一)

a.将父亲,我想对您说:……整理成一片情真意切的随笔。

b. 以<<我与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

导学预设1:

让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正确朗读字音,语句的节奏,作家作品介绍。

评价预设1:

学生分组分层量化评价,按1-6号分别1-6分的办法,同时对速度快的、表述好的、想的全面的、较低层次作答的学生做口头评价。抢答的形式更具竞争性。

导学预设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准确把握父亲的形象

评价预设2: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的观察,发现评价点,针对特定对象作出评价,如谁预习的好

导学预设3: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问题

评价预设3: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果的观察,发现评价点,针对特定对象作出评价。

导学预设4:

教师要对学生小组回答内容作总结,如本小组在学习中表现的是否积极,每个人是否按要求完成任务了,谁表现的突出,谁表现的不好,得分、失分原因,和其它小组比较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等等。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做必要的总结,表扬优秀小组。

设计意图1:

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养成学会预习的良好习惯

设计意图2:

以歌曲唤起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设计意图3:

概括事件,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4:

1.让学生速度课文,掌握信息,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5:

.利用小组评价解决问题,通过评价引导小组派较低层次的同学回答,从而培养小组关注弱势,形成得分策略。同时也为较差学生建立自信和使他们感受成功快乐。

设计意图5:

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以激励学生并引发互相之间的竞争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反思与改进1:

表情与肢体并用,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基本能做到坐姿端正并持续。

反思与改进2:

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深情

反思与改进3:

通过对课堂效果观察,口头即时激励性评价优于隐性量化评价,灵活量化评价更具调动性,分层评价应多引导,以内化为小组关注每个成员的主动行为,因此总结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反思与改进4:

学生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充分建立,所以在完成这个任务中,很多同学缺乏自信,更倾向于与同伴交流。所以培养自主意识还需要引起重视,独立思考、完成任务必须做到独立。口头激励的运用,效果明显,对学生树立自信有一定作用,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去做这项工作。

反思与改进5:

有意识的随时发现评价点,并有目的的实施相应的评价,无疑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很好的方式,需要教师重视并加以实施。

板书设计:

台阶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课后回顾及反馈:

本节课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台阶的象征意义,归纳文章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如果加进短篇训练更有利于学习。

作业批改记录:

学生作业上交及时,大部分学生作业工整,出现问题采取集中订正和个别辅导的方法。

侯晓旭

[《台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6: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对于有些班,捉鼠妇的兴致比较高的,可以利用这样的班级多捉几只,在其他没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为示范。也可以叫这些捉鼠妇能力介绍经验,让学生了解到鼠妇的生活环境。每个班准备鼠妇情况不一样,有些一个班只捉到一只鼠妇,很难开展活动。但这节课还得上。只能利用课内十分钟让他们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没找到,这个实验只能通过画图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尽量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园寻找,既可以了解到它们生活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鼠妇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

1、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 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的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7、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 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裸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

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2.教学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之前两节课学习了两个实验《光对鼠妇的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都是说明了什么原理?(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这就说明了我们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把这个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先在书本上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P22,画出概念。怎么样的环境才算是一个生态系统呢?那么我们的课室算不算一个生态系统?比较一个农田、一个森林与我们的课室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那生态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生态系统里面有无数条食物链,食物链交错又成了食物网。我们小学的时候学习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看一下书本是怎么样对这两个概念下定义的?P24。让学生读出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并举例。草 兔 狼。(强调箭头应指向捕食者)。那在森林中这几种生物还有跟其他生物有联系吗?(昆虫吃草,老鼠吃草,老虎吃兔,狼吃鹿…)强调每条食物链的连接箭头都是指向捕食者。并简单介绍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三、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简单介绍各营养级。

课件图示几种生物,让学生自行连接成食物链,看哪个小组连成的食物链最多 ,最准确。根据食物链的连接讲解处于食物链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强调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那为什么植物叫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让学生记忆更深。从树叶、蝉、黄雀、螳螂四种生物组成一句话,是什么话?(激发学生积极性)。以这四种生物为例介绍各营养结构和营养环节。巩固前面介绍的知识。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为例,说出一条以学生为终点的食物链。讨论书本P23练习。

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列举一食物链,让学生讨论这里面的植物会不会逐渐减少,动物会不会无限量增加从而引出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再举一动画实例。强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五、如果人类加入到生态系统中,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看图片介绍例子,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注地球的意识。

1、我国有天然草原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7% 。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 约65?70万公顷,草原生产力下降。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草原鼠虫害加重,沙尘暴频繁发生。

2、人类大量饲养山羊,山羊吃草,斩草除根,对草场的破坏程度相当于绵羊的20倍。由于生态恶化无草可吃,导致骆驼严重营养不良,使得驼峰下垂,骆驼无法站立。

3、砍树容易种树难,生态危机一旦出现,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得到恢复。

六、做练习

教学后记:

对于前面的食物链,食物网,因为学生小学时已有学过相关的知识,但没有学到概念,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学生对食物链的连接比较感兴趣,可以以食物链为每个知识点的连接点,让每个知识点通过食物链来相联系。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态平衡,可以通过一些动画来加深他们的印象。比如课件中可以设计某种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会减少,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久发生,要让他们了解,有一个动态的动画。

教学反思:

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不够娴熟,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过渡过硬。要懂得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技巧,让课堂上得更系统。

篇7: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三峡【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二、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篇8: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时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篇9: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作业: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篇1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教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生甲]什么叫透镜?

[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

[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甲]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乙]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丙]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生丁]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生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

[生己]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板书)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lens)?

[生甲]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生乙]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师]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图3.1—2 主光轴和光心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

图3.1—1 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甲]图中甲是凸透镜.

[生乙]图中是凹透镜的是乙图.

再看(课本板图3.1—2所示),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想想做做]

[师]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生甲]有亮点.

[师]亮点是怎么形成的?

[生甲]“亮点”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多.

[生乙]太阳光通过凸透镜都聚到亮点上.

[师]他们分析的特别好,咱们为他们鼓掌!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甲]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

[生乙]亮点是光会聚的.

[生丙]凹透镜不能使光会聚.

[生丁]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

[生戊]凹透镜不能使太阳光会聚.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做法一: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做法二: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做法三: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法都很好,也可行,我们来拍手表示祝贺.

(二)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板书)

[师]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看投影(课本图3.1—4所示),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length).用“f”字母表示.(课本图3.1—5所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动手动脑学物理]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出光屏上有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如图A、B是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是3 cm和5 cm,按照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它们之后的径迹,哪个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多些?

学生们作图,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从图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图A偏折得厉害,图B偏折得不厉害.

[生乙]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

[生丙]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试试看,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利用了前面学过的什么原理?先猜测一下.

[生甲]把小灯泡放在大于一倍焦距之外.

[生乙]把小灯泡放在一倍焦距之内.

[生丙]把小灯泡放在焦点处.

[师]学生们都猜想,想不想知道你猜得是否正确,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并说出理由.

方法(1):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外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

方法(2):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内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

方法(3):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师]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它利用了什么?

[生甲]经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

[生乙]这是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光路是可逆的知识.

[生丁]光通过凸透镜两侧表面发生折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要会聚到焦点处,那么,焦点处射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就会平行于主光轴出来.

三、知识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四、布置作业

P57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到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我们通过观察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教学

[生甲]我很想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生乙]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生丙]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丁]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

[生戊]为什么像片中景物比实物小?

[生己]有时拍出的像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

[生庚]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

[师]这些问题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我让你们收集的资料,看看能否得出结论.

[生甲]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

[生乙]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

[生丁]光线强拍出的像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

[生戊]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

[生己]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

[生庚]怎么落在胶片上?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师]大家准备的资料很全,也很好.我们知道了照相机的构造.要想了解它的使用方法,下节课我们再说.想不想做一个,如何做?

学生们兴趣很浓、相互讨论、研究方案.

[想想做做]

方案一: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方案二: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15 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

[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也可行,现在我们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窗改变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能观察到什么?

[生甲]看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

[师]大家做的很认真,观察的也仔细,现在看投影.

   
 

照机机原理图

(一)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板书)

[师]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

[学生们分组观察,教师指导,看投影课本图3.2—4,介绍结构]

[生甲]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组成.

[演示]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反光镜安上,把图案打到屏幕上.

[师]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并说出使用投影仪的优点.

[生甲]天花板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生乙]用平面镜使像反射到屏幕上.

[生丙]投影仪可以把文字直接书写在透明胶片上,使用方便.

[生丁]实物投影仪能直接投影实物.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回答得也很好.我们鼓掌进行勉励.

[师]在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个仪器,它叫幻灯机,观察实物和挂图了解它的构造和能成的像.

[生甲]幻灯机由镜头、画片框、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机箱等构成.

[生乙]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丙]反光镜是凹镜.

[生丁]光源发出的光经反光镜和聚光镜作用后集中射向幻灯片.

[生戊]幻灯片倒插,在屏幕上才有正立、放大的像.

[生己]幻灯机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生庚]幻灯机成的像与投影仪一致,都是倒立、放大的像.

[生辛]幻灯机有专用幻灯片.

[师]投影仪和幻灯机都能成倒立、放大的像,但投影仪能放映大画面的幻灯片,也可以投射直接书写在透明胶片上的文字,或实物,使用方便.

(二)投影仪(幻灯机)

投影仪(幻灯机)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板书)

[师]我们桌子上放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

[生甲]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

[生乙]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生丙]放大镜成像和照相机、投影仪不同,故大镜成像是正立的,投影仪和照相机成像是倒立的.

[生丁]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

[生戊]伸直胳膊拿着放大镜看外面的景物是倒立和缩小的.

[生己]放大镜成的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一侧.

[生庚]放大镜成的像打不到屏幕上.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三)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板书)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制作和观察了解了如下内容: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3.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四、布置作业

P59动手动脑学物理.

[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

1.手持一个凸透镜在窗户和室内的白墙之间移动,移到某个位置时,窗框外的景物能在墙上形成一个清晰、缩小、倒立的像.

2.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时,有两个位置可以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清晰的像.离灯泡较近的位置,像是放大的;离灯泡较远的位置,像是缩小的,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3.在透明的玻璃板或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就做成了水滴放大镜,用它观察课本,看课本上的字,字就被放大了.

五、板书设计

(一)照相机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幻灯机)

投影仪(幻灯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

[生甲]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生乙]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

[生丙]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

[生丁]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师]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既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

二、新课教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生甲]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乙]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丁]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

[生戊]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像成倒立和正立与像和物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系.

[生己]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师]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

[生甲]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像,再有摄影师拿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

[师]他说的很好.我们鼓掌表示鼓励.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生甲]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生乙]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

[师]好,现在测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们测出焦距,开始进行探究实验.

方案一: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测出,将数据记录成表.

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

方案二:

①把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如课本图3.3—2所示.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

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

[师]同学们的方案都可行,现在用桌子上的仪器进行实验,并记下结果,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们在认真做实验,教师巡回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

[生甲]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生乙]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

[生丙]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生丁]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

[生戊]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生己]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

[生庚]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 不到.

[师]同学们把规律都总结出来,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板书)

[生甲]什么叫实像?什么叫虚像?

[师]同学们能不能从我们实验中得出呢?

[生甲]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得不到的是虚像.

[生乙]光屏上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

[生丙]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看投影.

二、虚像和实像(板书)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想想议议]

[师]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学生们仔细分析、思考、相互讨论.

[生甲]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

[生乙]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

[生丙]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像.

[生丁]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

[师]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生甲]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生乙]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生丙]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师]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我们从上节课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我们今天又知道,被拍照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下面看挂图和实物,还有你们的资料说出它们的作用.

[生甲]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

[生乙]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

[生戊]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的,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

[生丁]现代的照相机可以根据光的强弱来自动调节光圈和快门,得到曝光适度的相片,还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的距离,进行自动调焦.这样高度自动化的相机用起来很方便,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所以人们戏称为“傻瓜相机”.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看来在下面做了不少工作,我很高兴,那么投影仪的构造呢?看挂图,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说出它的构造及作用.

[生甲]投影仪的构造主要有: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

[生乙]光源是用来照亮投影片的.

[生丙]聚光镜是由两块螺纹透镜组成,这两块螺纹透镜是用来增大聚光面积,增加投影片的亮度.

[生丁]反光镜是平面镜,作用是把射向投影片的光反射到屏幕上.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分组亲自动手来使用照相机拍照和使用投影仪放大胶片.

[学生们很活跃,积极主动的做,教师巡回指导]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1.照相机的原理

u>2f f

2.投影仪的原理

f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u

四、布置作业

P62 动手动脑学物理.

[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1.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根据物体与凸透镜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大.当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玻璃瓶会看到铅笔头逐渐变大,而形状不变.到某一位置时,根据物体与凸透镜距离大于一倍焦距,成倒立的像,铅笔尖也会突然改变方向.

相同:都能反映出凸透镜成的像与物距有关.

不同:玻璃瓶是一个柱面凸透镜,它的焦距比较短.

2.“傻瓜相机”也有快门和光圈,只不过它们都安装在机身里面.傻瓜相机内部增加了一些电子、机械设备,可以根据光线的明暗程度自动调整光圈、快门,不需要人工调节,傻瓜相机也能自动聚焦,不需要手动调焦.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摸这些东西(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等),每摸一样,说出这是什么?

教师在教室里走动,拿着不同东西,让学生们摸.

[师]为什么不用眼睛,用手摸也能知道某一物体的形状、大小、凉热等特点?

[生]因为我们有触觉、味觉、视觉、嗅觉、听觉,能摸出来是触觉的作用.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对,其实这些东西的特点,除了用手摸,用眼睛一下就看出来了.眼睛是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上节课我布置收集关于眼睛的资料,来说给大家听.

二、新课教学

[放投影片,课本图3.4—1,眼球的结构,让同学们通过挂图和投影片讲叙]

[生甲]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

[生乙]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

[生丙]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丁]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生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师]大家鼓掌,对他们精彩的讲解进行鼓励,谁还有不明的问题,请提出来.

[生甲]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

[生乙]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

[生丙]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

[生丁]视网膜起什么作用?

[生戊]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

[师]请从你们收集到的资料中来解决这些问题.

[生甲]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使眼球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睑、睫毛、结膜、泪器.

[生乙]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生丙]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

[生丁]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生戊]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在课下做了不少工作,说明准备得很充分,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一)眼睛(板书)

主要构造:

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光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作出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

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 处理?

[生甲]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生乙]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生丙]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一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生丁]远视眼是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太扁,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处射来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聚成一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师]那么怎么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看投影.(课本图3.4—3、图3.4—4)

[生甲]远视眼镜是凸透镜,是利用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生乙]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眼睛.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还有什么问题?请继续提问.

[生甲]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

[生乙]老花眼是怎么形成的?

[生丙]怎么预防近视眼?

[生丁]眼镜的度数是怎么来的?

[生戊]什么是假性近视?什么是真性近视?

[师]请同学们根据搜集的资料,找出答案.

[生甲]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生乙]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生丁]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生戊]预防近视要做到:①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 cm.②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③要认真做眼睛保健操.④不要在直射强光下看书.⑤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⑥不躺卧着看书.⑦不在走路时看书.

[生己]老花眼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老年人的晶状体弹性变差,调节能力减弱的缘故.是生理性变化引起的,看远物不需要晶状体的调节,但在看近物时,需要配戴凸透镜.

[生庚]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Φ表示,即

Φ=

如果远视很严重,所戴花镜(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例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 m-1,它的焦距是1 m.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了,但如何预防?如何矫正?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从无穷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平行光的会聚点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三、小结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组成.

2.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3.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四、布置作业

P64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P65科学世界①②.

[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

1.甲图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是正确的.

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应成为平行光,而乙图的光线向外发散,是错误的.

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应发散,而丙图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向主光轴靠近成为平行光.

丁图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是错误的.

2.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度数深的眼镜镜面弯曲得较多,度数浅的眼睛镜片相对较平.

3.让学生们各自测出自己眼睛的近点并且相互比较,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是不同的.近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短,而远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长.

4.+300度是远视镜片,-200度是近视镜片.焦度是3 m-1,焦距是3 m,眼镜度数越深,说明眼镜镜片焦距越短.

五、板书设计

近视眼:凹透镜

远视眼:凸透镜

教学反思: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

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火柴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装片(植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白纸上画一个小箭头,用两个火柴盒压住,在它上面放一块无色透明的塑料膜,用滴管从烧杯中吸上一些水,小心地把一个小水滴滴在塑料膜上,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们调整水滴跟桌面的距离,或滴管改变水滴的直径]

[生甲]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箭头.

[生乙]观察到一个倒立、放大的箭头.

[生丙]从实验中可得出小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丁]改变水滴跟桌面的距离可得到正立放大的箭头和倒立放大的箭头.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说明大家观察很认真,那么如何能放大的更大?

学生们再一次调整或借用其他仪器尝试.

[生甲]从水滴看到一个和原来方向相反放大的箭头.再用一只放大镜来观察水滴.当放大镜移到一定位置,看到一个清晰的和原来方向相反的被放得很大的箭头.

[学生们对这个结果很迷惘]

[师]看投影,在胶片上我画了个很小很小的三角形,经过投影仪,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现在通过放大镜,再看看.

[生甲]看到比原来三角形大好几倍的三角形.

[学生们走出困惑,情绪高涨]

[师]人眼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时,分辨本领是有限的.把物体移近些,可以看得清楚些,借用放大镜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但对于太细微的结构,如生物的细胞,移得再近,用放大镜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从实验中可看出用两个凸透镜可以放得更大.利用这个原理就制成了显微镜,想了解它吗?想了解什么?

二、新课教学

[生甲]显微镜的构造?

[生乙]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

[生丙]如何使用显微镜?

结合课本图3.5—1投影.让学生讲解.

[生甲]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乙]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

[生丙]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生丁]反光镜可旋转,能使反射光线从下方照射到被观察的物体上,增大物体的亮度.

[生戊]载物台用来放置被观察的物体,载物台中央有一圆孔,反射镜反射的光线从下方穿过圆孔,照射在被观察物体上.

[生己]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生庚]显微镜使物体经过两次放大,使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能看到.

[生辛]物镜使物体成放大、实像,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目镜使物体成放大、虚像,物距在焦距之内.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显微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

一、显微镜(板书)

原理:物镜 f

目镜 u

[师]现在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先用眼观察,再用显微镜观察.

[学生们观察、教师指导,使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像]

[师]约4前在荷兰的一个小镇上,一个磨眼镜片的手艺人不经意地透过一前一后放置的两个镜片去看远处的景物时,发现这些景物近了许多,大约16,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知道了这件事,他在研究之后,用两个凸透镜做成了一台望远镜.他后来不断改进,用自己的望远镜第一次发现了天上的银河并不是一片连续发光的云,而是由许多的星星组成的.他发现月亮表面并不是平坦的.而是有许多高低不同的环形山;发现了太阳黑子,看到了土星周围有一圈光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有四颗卫星绕着木星转,很神奇是吗?想了 解吧.

[生甲]望远镜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乙]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会感到物体被放大?

[生丙]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是一样的吗?

[生丁]望远镜的种类有哪些?

[师]看投影课本图3.5—2,仔细观察分析的结论.

[生甲]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生乙]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生丙]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生丁]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生戊]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生己]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生庚]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都叫物镜和目镜,但有不同的地方,显微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作用是使物体进行一次放大.望远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目镜都起放大镜的作用.

[师]就同学们所讲,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是力求把物镜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二、望远镜(板书)

原理:物像:u>2f 倒立 缩小的像.

目镜:u

[生甲]望远镜有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

[生乙]还有普通望远镜、军事望远镜、红外线望远镜.

[师]大家知道的真多,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生甲]我们见到的普通望远镜和军事望远镜都是双筒的,是双筒望远镜,它的两个镜筒都是拐了弯的.在拐弯处分别安装了两个“全反射棱镜”.这种设计一方面缩短了镜筒的长度,再者经过那两块棱镜的两次反射也能使本来倒立的像正立过来.

[生乙]望远镜观看的对象在远处,无法移近,要看清楚就要尽可能多地收集远处物体发来的光,观察宇宙中的星体时更是要这样.因此望远镜的物镜总是做得尽可能大,用玻璃不可能制成直径很大的透镜.因为大块玻璃质地不均匀,会导致透镜折光不好,使看到的像有扭曲,为了消除凸透镜成像的缺点,牛顿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它的物镜不用凸透镜而用凹面反射镜,也使光在目镜焦点处成实像.

[生丙]在地面上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时,星体发来的光在穿过大气层的时候,要被吸收一些,还要受到不规则折射的影响,因此大大影响像的质量,为改进对星体的观察,1990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一台望远镜,叫哈勃太空望远镜.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

显微镜构造:

①物镜 原理 f

②目镜 原理 放大镜作用

望远镜构造:

①物镜 原理 u>2f

②目镜 原理 放大镜作用

四、布置作业

P67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

[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1.注意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烧热的玻璃珠碰到身体.

2.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靠近眼睛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如果两个放大镜焦距相同,就没有放大作用了.

五、板书设计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

2.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物和挂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眼睛、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的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章知识体系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人物美、自然美的能力,更加热爱祖国,立志为科学献身.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投影片)并回答:

①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②什么叫焦点?什么叫焦距?

③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各起什么作用?

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怎样的?

⑤照相机的构造及原理?

⑥投影仪的构造及原理?

⑦放大镜的原理?

⑧眼睛的成像原理?

⑨显微镜的光学原理?

⑩望远镜的光学原理?

二、知识网络(板书)

初中物理力学学习方法六大方面

1、细读书,多设问,培养自学能力

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1)课前阅读,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如阅读“功”这一节,可列出如下提纲:①物理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它和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做工”有什么不同?②做功必须具备哪两个必要因素?有哪几种情况不做功?⑧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④功的单位是什么?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

(2)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宇、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如阅读“重力的方向”时关键是“竖直”.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课文时,抓住“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和“总保持”.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弄清其原团究竟.

(3)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现解,使知识得到升华.

2、细观察,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主要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和装置及操作过程,观察物理图表、教师板书等.

(1)观察要有主次

如在观察水的沸腾时,要围绕下列问题观察:沸腾前气泡发生的位置、气泡大小、多少,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沸腾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温度计的读敷是否有变化?停止沸腾时,温度是否变化?……

(2)观察要有步骤

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仔细观察.如在”研究液体的压迎”实验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要观察所使用的压强计,用手指挤压压强计盘上的橡皮膜,观察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也越大.(2)将水倒人烧杯中,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形臂两边液面是否出现高度差,报据观察判断水的内部是否存在压强?(3)改变橡皮膜所对方向,再观察u形管两边的液面,根据观察判断水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其大小有什么关系?(4)保持金属盒所在的深度不变,使橡皮膜朝上、胡下、朝各个侧面,比较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什么关系?(5)将金属盒放人不同深度,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加怎样改变?(6)观察在同一深度清水的压强和盐水的压强是否相同?

(3)观察时要思考

如在引入“牛钡第一运动定律”前做有关演示时,当观察了同一高度处的小车从斜面上分别经过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时运动的距离越来越远后,要认真思考: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大小跟什么有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摩擦力很小时,运动的距离很大吗?当小车在光滑的平面上(无阻力)运动时,运动的距离将有多远?经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3、勤实验,会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对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实验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应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学边实验和小实验.演示实验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通过演示实验可以通过分析物理现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在学生实验中,要接触实验器材,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严格按使用规则和程序亲自操作,作必要的记录,根据实验内容得出结论,呀袄做到手、眼、脑并用.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规律,学到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

4、多思考,细比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动力.在物理学习中,要结合结合教材中的“想想议议”,进行巧妙的设疑,多动脑积极思维,多质疑,多解疑,才能真正弄清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并提高表述能力.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可先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认识到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不论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都受到浮力,接着思考以下几个思考题:(1)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为什么铁在水中下沉?木块能浮在水面上呢?(2)把同样重的铁块和木块同时放在水里又会怎样呢?(3)用钢铁制造的大块在轮船为什么又会浮在水面呢?

然后通过对放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的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对教材上的各种结论,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向思考.如“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物体是不是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呢?通过反向思考,有助于弄清结论成立的前提,并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知识本身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区别.如某些现象相似,但实质不一;某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相似,但所用的器材不同,等等.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异同和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例如,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就可列表比较.质量和重力、压力和重力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都可以列表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5、善记忆,会记忆,提高记忆效益

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如果能做到科学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

(1)理解透彻,记得牢

理解是提高记忆质量的前提.对初中物理中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如“额定功率”、“实际功率”、“比热”等,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更易发生混乱.

(2)语言简炼,记得快

可将一些重要知识编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如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编成:“一物一线等值反向”;光的反射定律可编为:“三线同面,法线居中,哪来哪去,角度不变”;电路识别可编为:“简单电路四元件,源器线加电键,逐个顺次是串联,电路分叉属并联”.

(3)反复强化,记得准

对有些知识,需反复强化记忆.即凡涉及到该内容时就不断强化刚形成的条件联系,并及时运用、巩固,以加强记忆。

6、广训练,精练习,提高学习成绩

练习是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练习包括课堂练习、作业练习、实验操作练习、单元练习及综合练习等,在练习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1)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适量练习.既要有知识覆盖面,又要有适当的知识梯度。

(2)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的方法、思路和技巧,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抓住关键的词句和物理过程仔细分析,同时应反思解题过程,勇于修正错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效率。

总之,阅读、观察、实验、思维、记忆、练习等方法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篇1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教案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一节 质 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课件,器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 国际单位:千克(kg)

(2)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 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 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质量

一、 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000进

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

2.天平的使用

(1)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 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 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 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

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P103:1;2

教学反思:

第二节密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

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

难点: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新课教学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木块1

5

10

0.5

木块2

10

20

0.5

石块1

10

4

2.5

石块2

20

8

2.5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义。

4.巩固练习:《学物理》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三节密度

1. 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 密度公式:

3. 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 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教学反思:

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进一步熟悉天平构造及其使用;

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

2.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

新课教学

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面上的用具对照检查。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学生观察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学生观察图7-6、图7-7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和体积?看样测固体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

(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凸面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此时水和待测固体的

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侍测因体的体积。

1. 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教师强调:这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操作。

2. 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的步骤是什么?

教师指出:(1)本实验测盐水的质量的方法与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 (2)为了计算方法,盐水的体积应尽量取整数。

学生实验操作。

把两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填入黑板的表格内。分析数据是否合理。

3. 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1.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原理:据密度公式:

3.器材:天平和砝码,量筒,烧杯(2个)石块,细线,水,盐水。

4.步骤:参书本

教学反思: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知道物质的密度还与温度有关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密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价值。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密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1.密度与物质鉴别

讨论的问题如下:

教师出示学生体育课上用的4kg的铅球,问学生:你如何判断,这种铅球是否用铅制成的?请说出你的办法来.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实验:

计算:

总结: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

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而且从密度表中可以看到花岗石的密度在之间,如果一块花岗石密度恰好是,我们能说它是铝吗?显然不能.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

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

而放在冷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

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2.密度与温度

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

做风形成的实验:教材P22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思考:教材P24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水的凝固点是0℃,北方的寒冷冬天,气温在0℃以下,湖面结成了冰,行人可以在湖面上行走。湖底还有鱼存活吗?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观看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其它应用的影片。

教学反思:

复习课质量与密度复习

一、质量

1.质量

定义:物体所今物质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质量。

单位:kg,g,mg,t

2.质量的测量

工具:天平,秤(磅秤,台秤等)

方法:(用天平的测量质量的方法)

3.质量的特性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

二、密度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正比例关系。

2.密度

①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②密度的单位: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kg/m3。像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

有时密度的单位也用克每立方厘米,符号是g/m3。

1g/cm3=1×103kg/m3

3.一些物质的密度值(常温常压下)

①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也不相同。

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不同。

②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关;

③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 是0.9×103kg/m3;还有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3kg/m3;

④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

⑤水的密度值:1.0×103kg/m3,表示体积1立方米的水,质量是1.0×103kg。

读作: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每立方米。

4.密度的应用

密度的应用:利用公式ρ=m/V变形可得到m=ρV和V=m/ρ,即在知道物质的密度和体积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质量;在知道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体积。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量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①认识量筒:单位,量程,分度值。

②读数方法: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面垂直,与液面相平。如果量筒中液面是凹形的,与凹面相平,如果液面是凸形的,与凸面相平。

③液体的体积可以利用量筒直接测量。

④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等量占据空间替代法。

a. “溢杯法”测量固体的体积。

b.先测出量筒中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内水和完全浸没于水中的固体的总体积V2,两者相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V= V2- V1。

3.测量固体的密度(石块):

[注意]要先测石块的质量,再测石块的体积。

4.测量液体的密度(盐水):用剩余法测体积

5.测量不规则的塑料的密度(其密度比水小):悬垂法和针压法测体积。

区别压力压强小技巧

常常听到有的同学说:压力就是压强,两者是一样的.这话对吗?看来,有的同学对压力和压强的概念不清,因此,他们解题应用时势必出错。压力和压强是两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弄清楚它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具体应用。为此,提醒同学们有必要清楚下面几点:

1.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它的方向总是指向支持物并和支持物的表面垂直。在具体的问题中,压力的方向和支持物的位置有关.这里必须要明确的是,我们不能有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错误认识。

2.压力和重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产生压力的因素很多,而重力仅仅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压力的大小并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在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时,它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在数值上才等于物体的重力。

3.压强是描述压力产生的效果的物理量,这种效果不仅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受力面积的大小也有关。

4.压强是物体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它存在于受力的两物体的接触面上。压强不但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和压力的方向相同。

5.在应用公式P=F/S解题时,要注意下面几点:(1)受力面积S必须是受到压力的那部分面积,P是面积S上受到的压强;(2)F的单位是牛顿,S的单位是平方米,P的单位是帕斯卡(牛顿/米2)。

篇1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 光现象

第一节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

学生用: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彩色蜡笔、陀螺、水彩、毛笔、水、白纸.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呢?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呢?神话中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教师紧接着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师]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生甲]太阳、电灯、蜡烛.

[生乙]手电筒、火把、油灯.

[生丙]霓虹灯、钠灯、汞灯、氖灯、萤火虫.

[师]同学们知道能发光的物体很多,那么上面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呢?

[学生答]它们都能发光.

[师]太阳和蜡烛都是光源,它们有何不同呢?

[生甲]太阳是有自然光源,蜡烛是人造光源.

师生共同活动后教师板书

光源

①能发光的物体.

②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接着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使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二)[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师]光在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

[生甲]我猜测,光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检验一下.

[演示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演示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师]刚才在演示实验中,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生甲]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生乙]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师生共同活动得出: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板书).

说明:①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一定要演示给学生看看.

②演示实验可用激光器演示.也可用长手电筒演示(玻璃上用带有1~2毫米宽缝隙的厚牛皮纸或硬纸片挡住).演示时,为了能看到光路,可以把几支烟同时点燃,在空气中形成烟雾,可在水中滴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还可播放动画教学片.

为了使学生亲身感受光的直线传播,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随后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实验.

学生实验:讲桌上放置点亮的白炽台灯,每个学生两只手各拿一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让眼睛穿过小孔观察光源.

启发学生分析:只有当眼睛、两个小孔和光源恰好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眼睛才能看见从光源发出的光.

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这里可以向学生交待“光线”这个物理学名词.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

光线(板书)

①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光线.

②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

指导学生看教材图2.1—3同时启发学生举出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举例.

[生甲]激光准直.

[生乙]排直队要向前看齐.

[生丙]打靶瞄准.

[师]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很多,可见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大家一定要学好这门 课程.

(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演示3]

用白炽灯对着墙,把皮球放在灯和墙之间.

现象:墙上出现球的影子.

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影子的形成.

师生共同活动得:

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②日食、月食的成因

[演示4]用三球仪演示日食、月食的形成.

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

师生共同活动得:

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说明:演示时,若无三球仪可用挂图或投影片,还可播放动画教学片.

(四)光速

[师]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答]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师]大家回忆一下,声音在空气中(15 ℃)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学生答]340m/s.

[师]大家已知道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那么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大呢?

教师随即给出光速.

[板书]

①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③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认为是3×108 m/s.

1.为了帮助学生想象出这个速度有多大,形成具体的认识,可让同学们看课本图 2.1—4.

2.简单介绍伽利略测定光速失败的原因.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加深对光速很大的进一步认识.

3.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km?

③牛郎和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

④为什么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很大的时候,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

学生阅读课文后对以上问题作出解答:

①光年是长度的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为

s=3×108 m/s×3600 s/天×365天/年×

=6.3072×1015m=6.3072×1012 km

③牛郎和织女不能每年相会一次.

④因为天文数字很大,因此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时,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后.教师随即讲解,通过学习阅读材料我们应该:

①宏扬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联系神话故事,用科学的眼光审视神话,是破除迷信的重要方面.

②用光速的知识理解自然世界,拓展性地了解一些天文知识,如宇宙之大,恒星发光,银河系以及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投影片显示例题]

[例1]左下图是一居室的示意图,AB是窗口,C是一个点光源,用作图法画出在室内的观察者能看到点光源C的空间范围.

解析:室内的观察者能见到点光源C的空间,就是C点所发出的光照射到的空间,即光线CA与CB所夹光束照到的空间(斜线区)如右上图所示.

[例2]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A.反射阳光的平面镜

B.月亮

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

D.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

解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平面镜、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不是自己发光,放电影时看到的也是银幕的反射光,不是银幕自己发光.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只有电视机的屏幕,是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打到荧光屏上,使屏上的荧光物质发光,所以电视机屏幕是光源.所以D正确.

第二节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

学生用:手电筒(玻璃上有1~2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

[生]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生]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

[师]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

[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师]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实验1]

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

师生共同活动得: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板书)

[师]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

[演示实验2]让氦氖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

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反射光线(OB)

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紧接着对光的反射规律进入探究阶段.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提出问题

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我们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研究光的反射,其中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镜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纸板和白纸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

(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让学生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

(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

(3)按图乙那样,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让学生观察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4.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实验研究,可采取如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将一张16 K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中间画出直线ON作为法线;在ON的一侧画几条角度不同的直线OA、OA1、OA2.

②让从手电筒前面纸缝中射出的光分别沿OA、OA1、OA2射向镜面,观察反射光线.

③分别在每条反射光线的位置上用大头针扎一个孔B、B1、B2.用刻度尺画出直线分别将OB、OB1、OB2连接起来.

④再用量角器量出反射角(r)和入射角(i)的大小,并记录大小进行比较.

 

角i

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⑤使光线分别沿OB、OB1、OB2射向镜面,观察每条反射光线的方向.

3.分析和论证

(1)上述步骤1和2可看到E和F在一个平面内时有反射光线,且反射光线随着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

(2)按步骤3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学生将观察不到反射光线.

(3)从步骤4的①-④可看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从步骤4的⑤可看出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说明:(1)光的反射定律可概括为十二个字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2)反射定律的第三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后有反射;入射在前,反射在后;入射是因,反射是果.

(3)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上述过程中,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分析,有利于引发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出示投影片]

[例1]画出下列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

解:①过入射点画出与反射面的垂直线ON即法线.如图乙所示.

②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如图丙所示)

[例2]已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成90°夹角,请画出镜面的位置.

[分析]反射线的法线,既是反射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掌握法线的这种双重作用,作图就容易了.

(1)根据已知条件作图甲.

(2)画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即法线ON(如乙所示).

(3)根据法线与反射面成垂直,画出镜面,如图丙所示.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不同的表面对光的反射是不一样的.

[演示实验3]让氦氖激光的平行光射入平面镜.

[现象]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仍是平行的.而且在反射光线的方向上的光是很强的.其他方向无反射光.

[师]这种光滑镜面的反射叫镜面反射.如图甲所示.

[演示实验4]让氖氦激光的平行光射入毛玻璃片上.

[现象]入射光线是平行的,但经毛玻璃反射后的光线不是平行的,而是射向各个方向.[师]我们把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如图乙所示.漫反射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说明:

(1)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

(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讲完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了?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

解答:(1)这是因为光射到黑板和粉笔字上都要发生光的反射.黑板上“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粉笔字上发生漫反射,这两部分反射光同时射入眼睛时,由于“反光”部分耀眼的反射光比漫反射的光强,对眼睛的刺激强烈,所以黑板“反光”时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

(2)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改变这种现状的建议是: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角度.用不反光材料.

[想想做做]

晚上,在桌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从侧面看去,白纸被照亮,而平面镜却比较暗.想想看,并解释为什么.

说明:这个小实验让学生回家认真做一下,以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

本题的答案为:因为镜面很光滑,垂直入射到镜面的光被垂直反射回去,射到其他方向的光极少,从侧面看去,基本没有光线射入眼中,所以平面镜看起来比较暗.而白纸表面粗糙.入射到白纸上的光发生漫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到各个方向,所以从侧面看到白纸比较亮.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

3.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物体对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5.漫反射使我们能够在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本.

2.P41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3.预习“平面镜成像”一节.

五、板书设计

(一)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解释现象:

黑板“发光”时看不清字.

教学反思: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做法:边示范边讲解.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图2.3—1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师]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

[生]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应用知识

[讨论]身高1.6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 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解答](1)像高1.6 m,像离镜0.5 m.

(2)人后退0.5 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0.5m.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老师可先给学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教材图2.3—2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这样既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

[师]①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

②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

[生]①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

②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3.老师提出启发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师生共同分析得:

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

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4.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2.3—2随即指出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紧接着教师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

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都具有平面镜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平面镜的国家之一.远古时期,人们就会利用平静的水面来作镜子来梳妆打扮.人们还利用水镜来美化环境.建于宋代的桂林花桥就是利用平静的水面造成的“倒像”,使花桥显得更加美丽,使之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我国大约在四千年前的夏王时代,就有了铜镜.在战国时代,铜镜盛行,制作精美,但是,多是贵族妇女才能使用.近代发展了利用玻璃制成平面镜,才能在民间普遍使用了.

思考题: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平静的水面可看做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虚像.②对物体上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③由于树木和房屋上的各点与水平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平的点,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所以各点组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是倒立的了.

(三)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在其他方面应用甚广.

[师]同学们想一下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

[生甲]练功房里,演员用它来观察自己的姿势和动作.

[生乙]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的病牙?

[生丙]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通过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1)讲一段故事:公元前215~2间,罗马人大举入侵希腊,派出一支船队,满载精兵,准备攻打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面临来势凶猛的强敌,阿基米德求见国王,献出破敌妙计,他动员全乡的妇女和守城的人在海岸边列队.每人各执一面平面镜,把太阳光集中向罗马战船反射,不一会,罗马战船上的士兵被照得头晕目眩,丧失战斗力被迫而退.阿基米德利用平面镜把光反射的原理,击退了敌人,拯救了他的家乡.

(2)教师画一个潜望镜示意图,如图甲所示

       
   

图乙 潜水艇上的潜望镜

 

图甲 潜望镜

 
     

如图甲那样在筒子的上下拐角处各安装一块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这样就做成最简单的潜望镜.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1.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

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凹面镜的性质

[演示实验1]用氦氖激光器平行射向凹面镜.

[现象]反射光会聚在一点上.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师]我们知道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光经凹面镜后能会聚在焦点上,那么,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是否平行射出呢?

[生]我们猜想光应平行射出.

[师]我们不能靠猜测来下结论,我们还是用实验验证一下.

[演示实验2]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

[现象]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成平行光.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将成为平行光.

b.凹面镜的应用

①根据凹面镜会聚光的性质,可以制作太阳灶、太阳炉,天文学家们用凹面镜作大型反射式望远镜,还有耳鼻喉科医生用凹面镜会聚光观察耳道情况等.

[师]十一届亚运会的火种,是藏族初二学生达娃央宗,在青藏高原上,利用射入凹面镜的太阳平行光,反射后会聚在焦点的性质,把火炬点燃而取得的.

②根据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平行光的性质,手电筒、汽车头灯、军事上的探照灯等用凹镜作反射面,其作用就是使放在焦点附近的灯泡发出的光向同一方向近似平行地射击,使光束集中,亮度大,照射的距离远.

③凸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演示实验3]用氦氖激光器演示平行光入射凸面镜.

[现象]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变得发散.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

b.让学生手拿一个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

[师]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生]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c.相同口径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哪个视野大?

[演示实验4]

1.如图所示,用两张黑纸各剪去一个等大的圆孔,分别粘在凸镜和平面镜上.

2.把凸面镜和平面镜放在离学生距离相等的位置上,让学生向两个镜中观察,比较从两个镜中看到的范围的哪个大,哪个小?

[生]口径相同的凸面镜视野比平面镜的大.

d.凸面镜的应用

汽车上的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镜子以及香港汇丰银行大楼上的月光镜都是凸面镜,其目的是扩大视野.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

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

3.球面镜的分类.

4.球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P45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3.预习第四节“光的折射”.

五、板书设计

一、平面镜成像

1.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原理

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三、球面镜

1.定义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

2.分类

凹面镜、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

①凹面镜能使平行光会聚在焦点.

②使焦点发出的光线平行射出.

应用

①太阳灶、太阳炉、内窥镜等.

②探照灯、手电筒、汽车头灯等.

4.凸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

凸面镜能使平行光线发散.

应用

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上的观后镜.

教学反思:

第四节 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

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学生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

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圆形白色屏E(可用2 cm厚木板刷上白油漆)边缘标有均匀刻度,中间开有长方形口,恰好将长方形玻璃容器放进去,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插有可转动的白色屏F(树脂板或塑料板),白色屏E和F可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圆周上有一可移动的激光光源S(可用激光棒).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呢?

[生甲]传播方向不改变,仍沿直线传播.

[生乙]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改变方向,是向介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

[生甲]向介面偏折.

[生乙]向法线偏折.

[师]上面问题的回答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1]

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

[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中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同时向法线偏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1.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2.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三)光的折射规律

[演示2]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改变入射角,再做两次.

演示过程要让学生观察两点:

1.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折角和折射角哪个大?

2.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将如何改变?

[现象]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演示3]把白色屏F分别向前、向后折,让光以某一角度射向水面.

[师]大家能否看到水中的光线.

[生]看不见.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

[演示4]让光垂直射向水面

[师]大家观察一下进入水中的光线沿什么方向前进?

[生]光沿直线传播,传播方向不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师]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各是多少度?

[生]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为0°,折射角也为0°.

[师]利用图提出问题:如果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光线是否沿原入射光线射出呢?

[演示5]

①先让光由空气射入水中,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的位置.

②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观察光线是否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四)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1.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分析]如图所示,从碗底S点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交点S′发出来的.S′就是S的虚像,S′比S与水面的距离近.所以,人看上去盛水的碗底好像变浅了.

2.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小石头,加上水又会看得见.

[分析]在未加水之前的小石头S点,射入人眼的这部分光,被杯的边沿挡住如图甲所示,射向其他方向的光线,也没有射进人的眼睛,所以,人眼看不见小石头.当水加到一定程度时,S点从水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如图乙所示,人可以看见小石头,其实,人看到的只是小石头的虚像.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3.用光的折射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P48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3.预习第五节“看不见的光”.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⑤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⑥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解释现象

①池水变浅.

②硬币升高.

第五节 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2.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3.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2.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红外线的作用.

2.紫外线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红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2.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教学方法

阅读法、查找资料法、问答法.

●教学用具

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挂图、光碟.

●课时安排

0.5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光的色散

[师]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演示5]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光的色散

[演示6]照上图乙那样,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看到什么?

实验现象:

(1)在演示5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6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想想做做]

在做好“色散”的演示实验后,为增加学生对色散的兴趣和体验.可让同学们分组做一下“分解太阳光”的实验.“分解太阳光”的活动内容是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的一个方案.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很醒目.

学生分组实验

按课本图2.1—7,深盘上盛上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到白色的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现象: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

二、色光的三原色

[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紧接着教师打开教室的电视机,把放大镜发给几个同学,让同学们用放大镜看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

[师]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

[师]没有拿放大镜看彩电画面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课本图2.1—8、2.1—9.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得:

(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活动和探究]

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内容]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而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蓝.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是否相同呢?

[过程]问题提出后,许多同学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然后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要解决此问题,同学们首先要弄清楚以下问题:

(1)如何得到红、蓝两种单色光?如何实现色光的混合?

(2)如何得到红、蓝两种颜料?如何实现颜料的混合?

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思考了一会儿,设计出如下方案:

(1)得到单色光和实现单色光混合的方案:①分别用红色和蓝色的透明胶片挡在两只手电筒的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红光和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②在白色圆形硬纸板的一面上用蜡笔分别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把它安装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造成色光的混合,观察板上的颜色.

(2)得到单色颜料和实现颜料的混合方案.

拿红、蓝两种水彩作单色颜料,拿毛笔将二者在白纸上混合以实现颜料的混合.

同学们设计出实验方案,接着进行实验:

(1)色光的混合

①在白色圆形硬纸板的一面上用蜡笔分别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把它安装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造成色光的混合,观察纸板上的颜色.

②改变两种颜色的深浅程度,当陀螺快速旋转的时候,观察纸板上颜色的变化.

③照①②的方法可实现绿蓝、红绿两种色光的混合.

④填写下表

色光的混合

(2)颜料的混合

①用两支毛笔分别蘸上红色水彩,蓝色水彩在白纸上混合时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②二者的比例不同时混合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③用同样的方法实现绿蓝、红绿两种水彩在不同比例时混合的情况.

④填写下表

颜料的混合

[结果]通过探究活动,我们明确了以下两点:

①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原色不同

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青,而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②它们混合的原理不同

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

三、看不见的光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白色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

[生]白光是复色光.

[师]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粉带,自上而下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光?

[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是红、橙、黄、绿、蓝、 靛、紫.

[师]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spectrum).此外,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紫光之外是紫外线,这两种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2、教学

(一)红外线

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师]红外线有哪些特性?

[生]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它的热效应,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

[师]红外线有哪些应用?

[生甲]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病做出判断.

[生乙]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

[生丙]红外线还可用来进行遥控.如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生丁]利用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勘测地热.寻找水源、估计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等.

[生戊]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可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进行医疗等.如市场上烤制鸡鸭等肉类食品的“远红外烤箱”.

教师对同学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后,为使学生获得真实、充实的学习信息.教师也可以补充以下材料:

红外线位于红光外,它的频率范围在1012 Hz~5×1014 Hz.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医疗上利用红外线来理疗.

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线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出物体的形状和特征,这就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水灾,估测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测风暴和寒潮,在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补充后教师板书]

一、红外线

1.特性

①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

②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

2.应用

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

②红外线遥感.

③红外线遥控.

(二)紫外线

让同学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师]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ultraviolet ray).那么紫外线有何特性呢?

[生甲]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生乙]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

[生丙]紫外线能杀菌.

[师]紫外线有哪些应用呢?

[生甲]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这种维生素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所以儿童常晒太阳能预防缺钙引起的佝偻病.但是过高的紫外线会使皮肤粗糙.甚至诱发皮肤癌.

[生乙]紫外线有荧光作用,有些物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能够发出可见光.日光灯管的管壁上涂的就是一种荧光物质.大额钞票上也有用荧光物质印刷的文字,用紫外线照射则会发出可见光,这是一种防伪措施.

[生丙]紫外线能杀死多种细菌,所以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

[生丁]紫外线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讲解.

1.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7.5×1014Hz~5×1016 Hz,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2.不要误认为紫外线是紫色的或蓝色的,紫外线是看不见的“不可见光”.紫外线看起来是淡蓝色的,那是因为除了紫外线外,它们还发出少量蓝光和紫光.

3.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来自太阳光.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阻挡了大量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才使地球上的生物获得生存的条件.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家园.我们应有环保的意识,承担起环保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讲解完后板书]

二、紫外线

1.特性

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很强.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很强.

③紫外线具有荧光作用.

2.应用

①医用消毒.

②防伪措施.

③生理作用.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红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2.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P53①②③.

3.复习本章内容.

五、板书设计

1.红外线

特性

①红外线的热效应强.

②红外线的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

应用

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

②利用红外线实现遥感、遥控.

2.紫外线

特性

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

③紫外线的荧光效应.

应用

①紫外线可使照相底片感光.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

③医用消毒、防伪.

四、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应用.

3.光在真空中的光速是3×108m/s,大于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5.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二者的混合原理不同.

五、布置作业

1.阅读本节课文.

2.课本P38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3.预习下一节 “光的反射”.

六、板书设计

1.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3.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原理不同.

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有什么区别?

一.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

1、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第一学期所学的新编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章:力,第二章:直线运动,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四章:物体的平衡等本身就构成一个动力学体系。第一章讲述力的知识,为动力学做准备。第二章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加速度。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第四章则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平衡的规律。

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加速和减速之分。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首先要分清是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问题中还要用物体平衡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例如:在水平面上有一物体B,其上有一物体A,今用一水平力F拉B物体,它们刚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B之间的摩擦力。分析: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3、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中物体则注重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比定性的

要难,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

高中物理还强调:

(1)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是要了解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清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物理量不变,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针对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更应该分析清楚。若不分析清楚过程及物理量的变化,就容易出错。

(2)注意运用图象:图象法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新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对我们处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但是容易混淆。如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就容易混淆,同学们常感到头痛,其实只要分清楚纵坐标的物理量,结合运动学的变化规律,就比较容易掌握。

(3)注意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高中物理实验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它对于我们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切实做好学生实验,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台阶产生的原因:

初中学生毕业后,升入高中一年级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这种在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教学中出现的脱节现象被称之为台阶。根据上述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经过分析,产生台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是第一个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对许多物理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一般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而高中物理教学,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不适应。

2、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是第二个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它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从而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初中物理中的大多数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学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领域过度。从目前的教材来看,这个台阶是较高的。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静摩擦力的方向,瞬时速度,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3、从通常是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的复杂逻辑思维(包括判断、推理、假设、归纳、分析演绎等)的过度是第三个原因。

初中生进入高一以后普遍不会解题,要么就乱套公式,瞎做一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善于判断和推理,不会联想,缺乏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是很大的。

4、在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上,从单纯的算术、代数方法到函数、图象、矢量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的变化是第四个原因。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突出,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已经成为能否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至关重要手段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高中物理中的矢量概念和运算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生疏和困难的。建立这个概念,掌握其运算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再考虑到个别数学工具的应用和学生实际掌握的数学知识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一事实。那么,这个台阶就更为突出了。

5、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是第五个原因。

初中学生更多的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在相当程度上则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包括预习、独立地观察和总结实验以及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等)。此外,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理解和记忆,越来越显得重要。许多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上的变化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篇1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4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正确运用how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如: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How long does it take? How far is it…?

2.能掌握并使用以下词汇:how long, how far, get to, bicycle, subway, car, train, bus stop, train station, bus station, subway station, minute, kilometer, mile, transportation.

二、能力目标:

1.能够连贯表达自己的上学所用的交通工具,所用的时间,以及家校之间的距离等。

2.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交通方式。

三、情感目标:

在“交通运输”的主题下,让学生学会“遵守交通规则”并提高其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由how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如: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How long does it take? How far is it…?

2.学会运用句型It takes /took/will take sb. some time to do sth.

3.正确区别并熟练运用交通工具的动词表示法;熟练使用It takes …的句型来表示花费时间。

教学思路与设计

Step1 warming up

1.通过师生或生生问答交流,同时把交流结果做记录,之后教学生报告交流结果。不仅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主要话题及句子,同时锻炼其听力。

Question 1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

Question 2 How far is it take you to get to school ?

Question 3 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get to school ?

2.用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 的结构来进行简单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况。

Step2 Reading

1.读3a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并回答下边的问题。

Questions:How does Li lei go to school?How long does it take him to get to school ?

2.检查答案(可以叫个别学生起来报告其答案)

3.解决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间解决,最后老师强调以下难点:

He usually takes the bus to school .means He usually goes to school by bus .etc,

4.让熟读课文,之后复述课文。

Step3 Writing and speaking

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自己的到校方式,家校距离,以及花费的时间,同时表达自己对所采用的交通方式的喜好及理由。

2.让个别学生来汇报自己的情况,同时其他学生就How ,how long ,how far 等问题做出记录。

Step4 homework

写一封信:向你的笔友介绍开原的交通运输,并写出问题及解决方式。

篇14: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4教案

一、知识目标

1)教学生掌握谈论上学的交通方式的词汇

2) 教学生掌握谈论交通方式的目标语言

3)教学生掌握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句型

4)复习一般现在时态

二、能力目标

1)听:能听懂谈论交通方式的对话材料。

2)说:能描述自己上学的交通方式。

3)读:能读懂介绍交通方式的文章。

4)写:能写出Section A和Section B中的重点单词和重点句型,并能够描述自己身边的人使用不同的交通方式。

三、策略目标

1) 教学生学会通过看、听、说和讨论来获取信息(看图作问答)。

2)通过扮演角色练习,学生能体验语境,在语境中运用目标语言来学会表达不同的交通工具去…,提高模仿与运用的能力(个体与群体思维)。

3)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一般现在时的用法,使学生会通过小组活动,设计各自使用交通工具的情况 (个性化学习与信息交换)。

四、德育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谈论各自使用交通工具的经历,增进学生对世界的了解,教育学生热衷于发明创造,与世界缩短差距。

2)通过pair work和group work扮演角色仿真活动,学会竞争与合作,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帮助他人的高尚情操。

五、重点与难点

1)重点:

a. 掌握交通方式的词汇:ride a bike=go to sp by bike/ on a bike, take a bus=go to sp by bus, take the subway/ the train=go to sp by subway/ train, walk=go to …on foot, drive (a car) to sp= go to sp by car / in a car.

b. 掌握目标语言的运用: 1.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 walk to school. 2.How does he get to school? He takes the bus. 3. How long does it take? It takes about forty minutes. 4. How far is it from A to B? It’s three miles.

c. 掌握运用一般现在时态。

2)难点:1.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 2. And in places where there are rivers and lakes. 3. That must be fun than taking a bus.

六、教学准备

1)调查学校里的同学和家人经常使用何种交通方式上学和工作。

2) A tape-recorder, multi-medium,a map of China and a map of the world

3)教学课时为五课时

篇15: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4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4教案(三)

1. 教材分析

1.discuss preferences;making comparisons

2. superlatives with –(i)est and most, irregular comparisons;curriulum words & useful expressions;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vie and theater;本单元是初中英语基本语法课中重要的学习,也是学期最重要的课之一,继巩固unit3 比较级之后拓展比较对象。

2. 学情分析

1.初二同学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于学习主题的讨论。

2. 根据争强好胜的性格特征,分成小组进行对比,结合同学的评价,同时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重点单词词汇theater, comfortable, seat, screen, close, ticket, worst, cheaply, song, dj, choose, carefully, reporter, so far, fresh, comfortably, no problem等及adj的比较级和最高级good better best, bad worse worst, biggest, cheapest closest friendliest, most等

2、能听说认读句子。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re?

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

it has the biggest screens.

it’s the most popular.

which is the best clothes store?

you can buy clothes the most cheaply there.

they play the most boring songs.

it+has/is+the (adj最高级)+… the(adj最高级)+…+is…

并运用它询问描述个人爱好(程度)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他人对话了解个人的爱憎。

2、会询问/谈论个人的爱憎。

3、能在听、读中辨别adj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

4、会运用已掌握的词、短语、句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意思;连表达中会变化句型(句子的形式)

(四)情感目标:

1、通过对事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辨别(重点)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人、事、物的优点长处;在做事前应有相应的准备。

2、通过听唱歌曲侧重引发学生的博爱,并增强集体荣誉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掌握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区分,会听说读写的adj最高级及实际中运用能力。

(二)难点:不规划/多音节的读音和运用(前面加the/ my/one`s)adj的最高级的。

4. 教学过程

引入1.听歌并画出比较级,圈出最高级

my love is warmer than the warmest sunshine

softer than a sigh.

my love is deeper than the deepest ocean

wider than the sky.

my love is brighter than the brightest star

that shines every night above

and there is nothing in this world

that can ever change my love

新课.

1. 1a

①ss read words or phrases on p25 1a and finish it.

②put adj s into comparative degrees.

③guess the superlative degrees and try pronouncing them.

2. 1b

①ss read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s in the chart/bos and try translating them into chinese.

②play the recording once and check the answers

③play it for the second time. ss read after it.

④explanations/corrections if necessary

3. 1c pair work

① 3 or more groups` shows

② which is the better/best?

4. 2a 2b

①ss read the words in the box in 2a.

②play the recording once and check the answers to 2a

③explanations & ss first read the words together and talk about them.

④play the recording once and check the answers to 2b

⑤ play it for the second time. ss read after it. and talk about the conversation. (explanations/corrections if necessary)

5.3c

① 3 or more groups` shows

② which is the better/best?

6.listening and discussion

① ss role-play it.

②how to show your kindness ?

7. conclusions

cheap---cheaper---cheapest close---closer---closest; friendly---friendliest big---bigger---biggest.

popular---more popular---most popular comfortable---more comfortable---most comfortable

goodwell---better---best illbad---worse ---worst manymuch---more---most

little---less---least far---fartherfurther---farthestfurthest

8.homework

make a survey and discuss: 班级之最

5.板书设计

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

it has/is the (adj最高级)+… 1b(only answers) cheap close friendly big

the + (adj最高级)…is … 2a(only answers) popular comfortable

the/my/one`s 2b(only answers) goodwell illbad manymuch

little far

简 笔 画

要求板书设计巧妙,突出重难点和知识间的联系,有一定结构性。板书的呈现随着课堂进程有生成性。

6.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1. 学生运用比较级和最高级,多练习对话,.例如在1c,2c中让一个学生充当记者,另一个学生充当被采访者,进行对话,在2d中让几组同学分别扮演角色对话并让其他同学从中进行比较。

2.在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回归主题。who chatted in chinese? abc did.

b talked loudlier than a, but c talked the loudliest. / who laughed ?....

3. 口语,肢体语言,简笔画等综合运用,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

7.教学反思:

现在的学生对于电台比较陌生,数字听说还可以做的更好。

很多学生思维非常发散,活跃,很容易用汉语谈论其他的容易。有时都要板脸孔—没有控制好节奏。

学生于对话时摆脱不了汉语思维,在学生出现中断、错误时,本人会插嘴、打断学生对话--有时又可让某些学生连贯下去。还得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篇16: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课前预习:了解新闻知识及本文背景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理解消息的特点.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3、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

评价任务:

1、识记新闻知识,理解消息特点。

2、诵读全文,体会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感受文中流露的自豪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入新闻知识。

二、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一)消息的概念

1.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2.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消息,即是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消息的特点

1、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释题)

2、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

3、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三)新闻的要素: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即“五个W加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五)新闻结构: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将内容作由主到次的组织,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即__在前。

三.检查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渡__战役简介”。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__防,企图凭借长__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__——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__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我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此役歼灭国民党军队40多万,解放了长__以南广大地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战役自1949年4月21日开始,至1949年6月2日结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__中下游强渡长__,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解放战争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

到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__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__西省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__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镇__、上海等地的长____面,__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__等地__面,沿__巡弋;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此外,美、英等国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__。

渡__战役是继晋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之战后,中国战争第四次大规模的渡__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开始。它是由__河进攻战、陆地追歼战、城市攻坚战三种作战类型融为一体的战略性战役,其战场范围之广,参战兵力之多,阶段转换之快,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前所未有的。人民解放军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__工具的条件下,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陆海空军组成的长__防线,创造了战争的奇迹。其特点如下:一是在国共两党再度和平谈判,存在着和平渡__和战斗渡__两种可能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的一切工作立足于战斗渡__,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对战斗渡__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如敌依托__防顽抗、依托浙赣线顽抗、阻止中东两集团会合等,均预筹对策,因而顺利达成了预定战役目的;三是利用长__在南京、镇__地段__身向北凸出的有利地形,实施钳形突击,先完成合围,尔后从容歼灭;四是对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预有准备,当3野实施上海战役时,2野集结浙赣线担任战役预备队。战争的实践表明:人民解放军态度坚决,准备充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可能性就减少或消失。五是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438840人,其中俘敌341530人,毙伤22310人,起义34830人,投诚67170人,占领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上海、武汉等城市及苏南、皖南、浙__全省和__西、湖北、福建3省部分地区。

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

渡__战役具体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四、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全文,读出气势,感受情感。

教师点评。

1、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明确: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__。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__

主体----渡__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教师强调:此则消息的内容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这种结构方式即为“倒金字塔式”,它的优点是便于读者选择性阅读。

2、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简洁、概括。

3、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

地点:长__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4、“新华社长__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5、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6、本文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

五、归纳主旨:

本文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__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

六、小结:新闻的知识与这则消息。

七、作业:搜集两篇消息,体会消息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新闻的相关知识。

二、精读探究:

新闻的特点之一是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但是新闻都带有主观价值判断,这则消息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出来?

学生思考后回答。

归纳:1、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__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品味:“经营了三个半月”说明经营之久,“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溃退之快,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反差中显出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

2、长__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品味:景的“平”和“静”,衬出我军的从容镇定、如有天助、胜算在握;“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势不可挡,蔚为壮观。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品味:“不到”“即已”“正向”“突破”“占领”“进击”等词的搭配,凸显我军攻势猛烈,锐不可当、势如破竹。

小结:从以上的分析体会出了骄傲和自豪感。

点拨:这则消息是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可以有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情境描述,但是作者却仅用了不到200字,就讲述的如此完整,这与文中的这些四字句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句子言简意赅,生动而有气势和力度,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三、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下列这篇消息进行比较。(见助学本课阅读题)

四、总结写法:

1.短小精悍、一气呵成。

2、四字句运用,简洁有力。

五、布置作业:结合身边最新发生的事件写一则消息,要求完整、简洁、明了。

教学反思: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便知天下事。学生对新闻的知识了解甚少,所以应重点传授新闻相关知识。然后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再与其它消息比较阅读,掌握新闻这一文体的特点。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篇17: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

2、领会本文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读懂全文大意,积累词语。

2、难点:抓住“天下为公”,领会全文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入(4分钟)

首先,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在我们的唐代,有一个商人,路过一个叫武阳的地方,丢掉了他的包袱,所以他很沮丧,很生气。他把这件事跟当地的人讲,一个当地人就和他说:“老兄,不要着急,你丢的包袱在我们武阳一定能找到。”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沿路返回,果然,发现那件衣服还在那里,而且没有动过的痕迹。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归纳了一个成语,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成语?(路不拾遗)

路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很好。还有一个成语和这个成语的含义很接近,说呀,晚上不用关大门,也不用担心小偷会偷你家的东西。这个成语是什么?(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打一__。有谁知道这部__是什么?(提示:那是04年热播,由葛优,刘德华,刘若英主演的贺岁片)(天下无贼)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可以说使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梦想。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二,课文分析

(一)作品介绍。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二)教师示范朗读课文。(2分钟)

同学们看课文,老师先给同学们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一下读音和停顿,用笔勾画一下。

课文有一些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的:

选贤与(jǔ)能(通“举”,选拔)

讲信和睦(mù)(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奉养)

幼有所长(zhang)(成长)

矜(guān)、寡、孤、独、废弃者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盗窃(qiè)乱贼而不作

(三)全体学生朗读课文(1分钟)

请大家记住以上读音,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顺,注意停顿和语气。

(四)指导朗读(3分钟)

大家看课文,刚刚有一些同学停顿不对的,我们看第二行,“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它是表示提顿的,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故/人/不独亲其亲”跟老师读。好,下面一句,“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者”也是表示提顿,也要停顿一下。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接下来“男有分,女有归”这里的“男”和“女”都有强调作用,所以在“男”和“女”后面都要停顿,“男/有分,女/有归”,大家读。下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也是应该强调的,所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是故”表示承上总结的,也要停顿,“是故/谋/闭而不兴”读。下一行的“故”也是一样,“故/外户而不闭”读。

好,同学们根据老师的强调的停顿和要注意的注意,把全文再读一遍。首先请男同学朗读全文,女同学认真听,听听男同学有没有读的不准确的地方。(PPT演示)没有做好笔记的同学可以看大屏幕。

老师评价(读得不错,刚刚老师强调的停顿,大部分都能读准了。)找出读不到位的地方。

下面有请女同学朗读全文,这回到男同学认真听,找找看有没有都不到位的地方。我们女同学可不能输给男同学哦。

老师评价。找出读不到位的地方。

(播放PPT,显示划分停顿的全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五)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文注解自主翻译课文。(10分钟)

按照我们学文言文的经验,大家觉得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翻译)没错,就是翻译。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根据课文注解翻译课文,画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字词。好,开始默读。

相信大家已经翻译完了,现在我请四位同学翻译全文,每人翻译一句。

1、第一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理想,在这里可以直译。“为公”的意思是为人们所共有,“天下为公”可反以为“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解有翻译。注意“与”(jǔ)通“举”,选拔的意思。“睦”(mù)和睦的意思。那么这一句可翻译为: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第二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大家注意两个“亲”和两个“子”,“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引申为“奉养”,后一个“亲”是名词,“父母”,第一个“子”是用作动词,以……为子,引申为“抚育”,后一个子是“子女”的意思。“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要注意,“分”是“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连起来就可以翻译为: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忠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3、第三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一句书本有翻译,这里要注意恶(wù)是憎恶的意思,不读è。

第四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一句要注意“兴”(xīng)是“发生”的意思,不读xìng,“乱”是指造反,“贼”是指害人。作,兴起。外户,泛指大门。闭,用门闩插门。大同,指理想社会。所以,这一句可以翻译为: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六)精读课文。(15分钟)

1、通过翻译全文,我们大概了解了课文内容。孔子为我们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南图,他在这篇短文里边用了两个名词,同学们找一找,一个是大道,另一个是什么?(大同)。同学们考虑看看,大道指什么?大同又指什么?文中是不是有两句话分别概括了这两个词?

现在,有请全班男同学朗读一遍课文。(学生读完)“大道”指什么?哪位同学找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准则)我们读一遍这一句。

“大同”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可以理解为人类的理想社会。)我们把这一句读一遍。

2、可以说,大道是一种社会理想,大同是一种理想社会,大道和大同课文分别用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开始的大道是总领全文,最后的大同总领全文,那么就剩下中间部分了,中间的部分可以说是对大同社会的描摹。好现在我们来看看中间部分,中间部分分写了大同社会那几个特点?把这种社会风貌想象出来。

3、好,现在我们来这样安排,中间部分以句号为准,有多少句?(两句)那我们女同学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好不好?

(女同学读完第一句)大家展开想象,归纳这样的社会风貌特点。首先我们看前六分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的社会社会风貌特点是什么呢?(人人受到社会的关爱)(板书)再看下面的“男有分,女有归”,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什么呀?(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板书)

(男同学读完第二句)谁来归纳一下?“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说的是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也就是说货物是谁的?(公家的)对,是公家的,人们不会浪费,不会据为己有。也就是“货尽其用”。(板书)那另一方面,人们怎么做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说的是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不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却没有“多得”的念头,也就是说,人人都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事,人尽其力。(板书)

相信大家对全文的结构已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PPT演示全文结构)

(七)全班再次朗读课文(1分钟)

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对大同社会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现在再一次朗读全文,带着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来读,好,开始读。

(八)拓展延伸(3分钟)

“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古今中外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向往这一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1、洪秀全,2、孙中山)

大家学过近代史就知道,洪秀全领导了近代的农民起义,他为和谐社会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说过:““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那么,孙中山呢?他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大家记得吗?是“革命尚末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然,历有许多爱国者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口号和设想,大家在学历史的过程中可以留意一下,或者课下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八)课堂小结(1分钟)

好了,同学们,《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我们是新时代的__人,就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九)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全文。

三、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礼记》

1、人人都能得到关爱

大道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大同社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几分之几》教案 郑应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第八课时:练习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精选17篇)】相关文章: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2-10-0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22-05-08

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2022-12-29

比尾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上册)2023-07-07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22-05-06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023-09-2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优秀2023-04-30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3-04-26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2023-01-20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