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平行线的特征

时间:2022-11-02 07:53:22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数学教案-平行线的特征(精选12篇)由网友“小豆苗”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数学教案-平行线的特征,欢迎阅读!

数学教案-平行线的特征

篇1:数学教案-平行线的特征

课题:平行线的特征

[教学目标 ]: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测量探索平行线特征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事实,并能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特征的探索

[教学难点 ]

运用平行线的特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表达

[设计理念]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在实际操作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过程 ]

一、巩固旧知,问题引入。

巩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由一些角的关系得出平行的结论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若交换判定中的条件与结论,能否由“两直线平行”得出“同位角相等”等一些角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

二、实验验证,探索特征。

1、教室的窗户的横格是平行的,请看老师用三角尺去检验一对同位角,看看结果怎样?(教师用三角尺在窗户上演示,学生观察并思考)

2、学生实验(发印好平行线的纸单)

(1)已知,a//b,任意画一条直线c与平行线a、b相交。

(2)任选一对同位角,用适当的方法实验,看看这一对同位角有什么关系

(四)填空:

已知:如图,∠ADE=60°,∠B=60°,∠C=80°。

问∠ AED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 ∠ADE=∠B=60° (已知)

∴ DE//BC(                                            )

∴ ∠AED=∠C=80° (                                         )

(通过填空题,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分)

四、课堂小结:

1、说说平行线的三个性质是什么?

2、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的区别:

判定:角的关系      平行关系

性质:平行关系       角的关系

3、证平行,用判定;知平行,用性质。

五、课后作业 :

教材62页1、2、3题平行线的

篇2:§2.3平行线特征

§2.3平行线特征教学目标 1.平行线的性质;2.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3.经历观察p操作p推理p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p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4.经历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由两直线平行得到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特征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上两节课我们探讨了直线平行的条件。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如何判定两直线平行?[生]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直线互相平行;    同平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其中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它们的共同点: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都是已知角相等或角互补,推出两直线平行。反过来,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p内错角p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直线平行的特征。Ⅱ.讲授新课[板书] §2.3平行线特征[师]请大家用三角板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电脑出示如下) 如图示,直线a与直线b平行,被直线c所截。        (1)测量同位角∠1和∠5的大小,它们有什么关系?图中还有其他同位角吗?它们的大小关系?  [生]测量结果∠1=∠5。[生]图中还有∠2与∠6,∠3与∠7,∠4与∠8是同位角,测量它们的大小也相等。[师]现在我把∠5剪下,把它贴在∠1的上面,观察到这两个角相等。(教师动画演示)[师]通过测量和剪贴对比∠1的度数和∠5的度数相等,其它同位角也一样相等。从而得出同位角相等。[师]那么大家来说说是不是所有的同位角都相等呢?[生]不是。[师]很好。(电脑出示) 如图示:       ∠1与∠2是同位角,但不相等。  [师]那么到底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同位角相等?[生]两直线平行时,同位角相等.[师]很好.我们得到结论就是在两条直线平行的情况下同位角相等。那此时内错角的关系怎样?同旁内角关系怎样?下面我们再来探索:(电脑出示) 如图示,直线a与直线b平行。(2)图中有几对内错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图中有几对同旁内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4)换一组平行线试试,你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吗? [生]图中有2对内错角,分别是:∠3与∠6;∠4与∠5。通过测量它们大小分别相等。[师]很好,如果我们不通过测量而用数学语言是否能证明它们是相等的吗?[生]能,直线a与直线b平行,∠3与∠7是同位角,所以∠3=∠7,又因为∠7与∠6是对顶角,相等,因此可知∠3=∠6。同样得出∠4=∠5。[师]这位同学叙述得很好,我们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推证如下:(电脑出示)     由此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电脑动画剪贴过程)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3)个问题。[生]图中有2对同旁内角。分别为∠3与∠5;∠4与∠6。它们的关系为互补。因为:直线a与直线b平行,∠2与∠6是同位角,所以∠2=∠6。又因为∠2+∠4=180o ,所以得∠4+∠6=180o 。同理推证∠3+∠5=180o 。[师]这位同学叙述得很好,我们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推证如下:(电脑出示)    由此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师]由此我们得到了平行线的特征: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板书]接下来我们做一做。(电脑出示)   如图示,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          解:        下面我们来做练习以巩固平行线的特征。Ⅲ. 随堂练习 如图(1)所示,AB∥CD,AC∥BD。分别找出与∠1相等或互补的角。            图(1)                         图(2)解:如图(2)所示:与∠1相等的角有:∠ 3,∠ 5,∠ 7,∠ 9,∠ 11,∠ 13,∠ 15。与∠1互补的'角有:∠ 2,∠ 4,∠ 6,∠ 8,∠ 10,∠ 12,∠ 14,∠ 16。  生活数学 1如图1,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B是142°,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          图(1)                         图(2)解:如图2示,AB∥CD,∠ABC与∠BCD是内错角。因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CD=∠ABC =142°即图(1)中∠C=∠B=142°  生活数学 2如图某玻璃碎片是梯形,已有上底的一部分,量得∠A=115°,∠D=100°,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解:因为AD∥BC,∠A与∠B是同旁内角,所以∠A与∠B互补,则∠B=180°-115°=65°同理可得,∠C=180°-100°=80°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平行线的特征,了解了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的特征的区别。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特征: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通过练习加深了对二者的应用,认识二者是互逆的。 Ⅴ.课后思考题 如图:如果AB//EF,求∠B、∠BDF、∠F的和是多少? 解:如图示,过D点做直线CD平行直线AB,则有AB//CD//EF。板书设计  §2.3平行线特征

篇3:平行线的特征说课稿

平行线的特征说课稿

“相交线与平行线”是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又是构成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学生在上学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相交线与平行线”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相交线的有关事实;并以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说理,将直观与简单说理想结合;借助平行线的有关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逐步丰富学生图形的认识经历和借助图形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且由图形带来的直觉,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对空间与图形性质的探索和推导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推理的能力。从而为其它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说教材

(一) 教学内容

“相交线与平行线”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相交线”,包含余角,补角,对顶角;第二部分为“平行线”,包含平行线的判定和平行线的特征;第三部分为“尺规作图”。而本节为本章中的第二部分中的第二小结,主要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二) 教学目标

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参考和学生实际,本单元教学目标为:

1、经历观察、操作(包括测量、画、折等)、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景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对顶角的性质,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简单的尺规作图。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

4、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方面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

由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节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依据教学目标,学生的结构、认知顺序和学生实际,本节的教学重点:平行线的特征的探索;

难点:运用平行线的特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表达。

在教学中采用活动操作――测量、归纳、辅以说理等的方式得到平行线的性质,通过例题、练习相结合从而是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二、说教法

在本节教学中采用“探索――归纳总结――应用”的方法相结合。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参与者。同时,老师和学生一起互动、交流讨论,得到“平行线的特征”。在教学中注重直观操作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建立学生的推理意识和说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从“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回顾,如果两直线平行了,应该具有那些性质呢?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知欲。

三、教学程序

本节教学分“平行线的特征”的“探索”和“应用”两大主体。整个教学分以下环节:

一 巩固旧知,问题引入

二 新课教学 1探索特征

2 做一做

3 例题学习

三 随堂练习

四 课堂小结

五 作业布置

四 学法指导

依据学生的情况,年龄特征,智能发展,教学中采用了“探索――归纳总结――应用”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并养成勤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好习惯,在自主探索实践中发现规律,总结实践经验的学习方法,直觉和说理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在知识的应用中增长才能。

篇4:第三册平行线的特征

教学目标 ]: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设置了一个通过测量探索平行线特征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交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事实,并能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

篇5:第三册平行线的特征

[教学难点 ]

运用平行线的'特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表达

[设计理念]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在实际操作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过程 ]

一、巩固旧知,问题引入。

巩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由一些角的关系得出平行的结论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若交换判定中的条件与结论,能否由“两直线平行”得出“同位角相等”等一些角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

二、实验验证,探索特征。

1、教室的窗户的横格是平行的,请看老师用三角尺去检验一对同位角,看看结果怎样?(教师用三角尺在窗户上演示,学生观察并思考)

2、学生实验(发印好平行线的纸单)

(1)已知,a//b,任意画一条直线c与平行线a、b相交。

(2)任选一对同位角,用适当的方法实验,看看这一对同位角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多画几条截线试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

3、实验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识记该性质,并讨论在这个特征中,已知的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它与前面学过的“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有什么不同?

4、问题讨论:

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还有内错角、同旁内角。我们已经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如图,已知直线a//b,思考∠1与∠2、∠2与∠3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小组讨论,给予充足的时间交流,可引导学生

与同位角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关注学生在

此能否积极地、有条理地思考)

结论: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识记这两个性质,并思考已知什么条件,得出什么结论,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不同。)

5、归纳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三个判定

三个性质:

三个判定:

三、例题学习,实践运用。

(一)找找看:

如图所示,AB∥CD,AC∥BD,分别找出与∠1相等或互补的角。

(学生可通过讨论交流找到所有的答案,

并标注在图中)

(二)做一做:

如图,一束平行光线AB与D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

(1)∠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

(2)反射光线BC与EF也平行吗?

先由学生回答,用自己的语言说理,然后再出示以下说理过程,由学生说明每一步的理由。

(1)    AB∥CD→∠1=∠3→∠2=∠4

(2)    ∠2=∠4→BC∥EF

(三)考考你:

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梯形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D=100°。已知梯形的两底AD//BC,请你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说理过程)

(四)填空:

已知:如图,∠ADE=60°,∠B=60°,∠C=80°。

问∠ AED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 ∠ADE=∠B=60° (已知)

∴ DE//BC(                                            )

∴ ∠AED=∠C=80° (                                         )

(通过填空题,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分)

四、课堂小结:

1、说说平行线的三个性质是什么?

2、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的区别:

判定:角的关系      平行关系

性质:平行关系       角的关系

3、证平行,用判定;知平行,用性质。

五、课后作业 :

教材62页1、2、3题平行线的

篇6:数学教案-平行线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

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1.如图1所示,直线 、被直线 所截,如果 ,那么 ,为什么?

2.如图2,如果 ,那么 ,为什么?

图2

3.如图3,直线 、被直线 所截.(1)如果 ,那么 ,为什么?

(2)如果 ,那么 ,为什么?

4.如图4,一个弯形管道 的拐角 , ,这时管道 、平行吗?

图4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板书]∵ (已知),

(邻补角定义),

∴ (同角的补角相等).

(以备后面推导判定定理使用.)

【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

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互补.

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2.5平行线的判定(2

师:请同学们看复习提问中的第3题,我们知道了 与 互补,那么 ,由此你还可以推出什么?根据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还可以推出 ,这个推理的全过程就是:

∵ (已知), (邻补角定义),

∴ (同角的补角相等).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再加上这一步即可).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思索后回答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学生语言不规范,注意纠正).

师:也就是说,我们又得到了一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我们把它简单说成:

[板书]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由于复习引入第3题为定理的推导做好了铺垫,所以学生并不难接受推理过程,放手由学生总结出判定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另外在叙述判定方法时,训练学生用准确、规范的几何语言.

师: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我们由同旁内角互补,推导两条直线平行,除了上面的推理过程,有没有其他途径?怎样写推理格式?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对照复习提问第3题的第2问很快地找到另一种途径,并在练习本上写出推理格式,找一个学生在原来黑板上的板书基础上完成.

【教法说明】通过使用不同种方法的推理,不仅开拓学生思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地使用推理,从而使学生掌握推理格式的书写.

尝试反过,巩固练习

师:有了这种判定方法,我们就可以由同旁内角互补,直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了,让我们回到复习提问的第4题,管道 、平行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平行,因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不仅解决了前面遗留的问题,同时巩固了所学新知识.

师:下面我们一起应用这种判定方法再来研究一些题目(出示投影).

练习:

1.如图1,量得,,可以判定,它的根据是什么?

图2

2.如图2,已知, 与 互补,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 与哪个角互补,可以判定直线 ?

【教法说明】这组练习进一步对判定方法加以巩固,第2题的第2问是根据给出的结果,找它成立的条件,是执果索因,学生应该没有什么困难,教师不必多讲,但要注意第2问中出现答 与 互补这类错误时,要结合图形让学生弄清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两条直线所截.

例题讲解

师:我们学习了三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在具体题目中如何选择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呢?下面我们看例题(出示投影).

例  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师:这个题目相当于文字题,解答时应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3),同时为了叙述方便,还要在图形上标出需要的字母或符号.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题意,按所说画出相应的图形.

师:我们要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应先想什么?可以讨论.

学生活动:讨论后答出,先想学过哪些判定平行线的方法.

师:再看已知条件与哪一种方法的条件相同或有关,思考时注意图形,按老师所标直角符号,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后,踊跃回答.

教师给出规范的板书,答: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理由:如图3, , .

∵ , (已知),

∴ (垂直的定义).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这是两步推理,两个“∵”之间省略的一个“∴”,是什么内容?

学生活动:∵ (已证).

【教法说明】教师在讲解时,注意后发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从而学会分析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师:想一想,能不能利用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来说明 呢?图形中的符号怎样改动?模仿例题说出理由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在练习本上写出理由,请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做,形成板书:

理由:如图4, , .

∵ , (已知),∴ (垂直的定义).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理由:如图5, , .

∵ , (已知),

∴ (垂直的定义).

∴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一题多解既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解 题能力.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出示投影):

1.如图6,木工师傅用角尺画出工件边缘的两条垂线,这两条垂线平行吗?为什么?

2.如图7,如何判断这块玻璃板的上下两边平行?

图7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给出第1题的答案为两条垂线平行.因为画出的两条线都垂直于工件边缘,也就是说,相交成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对于第2题需要添出截线,然后有三种方法来判断.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都是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第2题,我们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根据被第三条直线截出的三种位置的关系角的大小来判定,通过此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及应用.

(四)总结、扩展

师:我们学习了几种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完成下表.

判定

文字叙述

符号语言

图形

第一种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已知),

∴ ( ).

 

第二种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已知),

∴ ( ).

第三种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已知,)∴ ( ).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97~98页A组第 6(3)、7、8题.

作业 答案

6.(3)可判定 .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7.(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8.(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篇7:数学教案-相交线、平行线

4.7   相交线

教学内容:课本第160―163页。主要内容为通过一个直线相交的课件的分析得到相交直线垂直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索垂足的概念和垂直的性质,同时探索了两条直线之间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角。

第一课时   4.7.1  垂线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分析和探索垂直的概念,体会垂直的性质。

2、理解过平面中一点有且只有一条垂线的性质。

▲    过程与方法

1、复习相关内容并引入新课。

2、通过对相关课件的分析,引出两条直线垂直以及相关的概念。

3、通过对例题图形的操作得到垂直的性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件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生垂直的定义,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    重点

两条直线的垂直概念以及垂直的性质。

▲    难点

能充分理解垂直的定义,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突破

本节内容较为形象化,涉及到的图形较多,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的资源,能给喾学生较为形象的描述以帮助学生认识个中关系,从而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本节内容。另外在本世中节建议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语言的训练,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位置关系,从机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学说话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相交直线移动的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相交线的概念

▲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设问,引导学生回顾两直线相交的内容,并引入新课

2.通过对两相交直线的旋转的动画分析,从直观上得到两直线垂直的概念.

3.引导学生动手画得到垂 直的唯一性.

4.布置适当练习,巩固所学

1.认真地回顾两直线相交的知识,并随着教师的思路进入新课的学习.

2.通过对动画效果的分析,能总结出两直线垂直的概念.

3.通过亲手画图得到垂 直的唯一性.

4.完成练习,对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  :我们在以前学习了相交直线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

2、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做出适当补充,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进一步讨论相交线问题。

1、认真地回忆有关相交直线的内容,进一步提升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回答问题。

2、在教师作总结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并随着教师的思路进入新课。

二、对相交线的探索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用电脑展示两直交线中的一条沿着交点旋转形成垂直的动画效果,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得到垂直的概念,向学生渗透从几何直观到抽象概念的思维过程。

2、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61页

“试一试”的内容,鼓励讨论在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能引该直线的几条生垂线?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61页图4.7.6,提问:点A与直线BC上各点连线中哪条最短?

4、  总结学生的回答,讲述点到直线距离概念,提醒学生注意垂线段与线的区别.

5、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课本第162页”做一做”的内容,在此过程中通过小海龟的运动渗透旋转思想.

6、  练习:课本第162页练习1-3题.

7、  教师小结本内容

8、  布置作业 :课本第166页习题4.7第1题

1认真积极讨论,基础上发现图形中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是直角,从而认识两条直线垂直的概念,能初步理解从几何直观到抽象概念的过程。

2.认真完成“试一试|”的内容并积极讨论,在此过程中发现在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垂线。

3.认真观察,动手测量,积极讨论可发现点A与直线BC各点连线中AB最短。

4.结合图形,认识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掌握垂线与垂线段的区别。

5.通过做出图形和讨论能发现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可以看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绕点旋转900度得到的,从而理解旋转思想。

6.认真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7.学生完成作业

篇8:数学教案-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平行线的性质: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教材上明确给出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证明过程.而且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对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渗透.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学生对推理证明的过程,开始可能只是模仿,但在逐渐地接触过程中,能最终理解证明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完成有两步推理证明的填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能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它们.由于学生还没学习过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用的时候容易出错.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由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2、教法建议

由上面的重点、难点分析可知,这节课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要有一定的综合性,推理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知识多,也有了一些难度.但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几何,进度不可过快,尽量多创造一些学习、应用定理、公理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1)讲授新课

首先,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吗?探究实验活动还是从画平行线开始,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后,再推导证明出其它的两个性质.教师可以用“∵”、“∴”的推理证明形式板书证明过程,学生在理解推理证明的过程中,欣赏到数学的严谨的美.

(2)综合应用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区别,并能在推理过程中正确地应用它们成为了教学难点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两步推理的证明题,让学生填充理由.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合题目的已知和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和性质的区别,只有自己构造起的知识,才能真正地被灵活应用.

(3)适当总结

几何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总结如何学好几何.注意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间的相互转化.对简单的`题目,能做到想得明白,写得清楚,书写逐渐规范.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初步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教学重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开放式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请同学们先复习一下前面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说出它们的已知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把这三句话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

3、是不是原本正确的话,颠倒一下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是否一定正确?试举例说明。

如、“若a=b,则a2=b2”是正确的,但“若a2=b2,则a=b”是错误的。又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但“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则是错误的。因此,原本正确的话将它倒过来说后,它不一定正确,此时它的正确与否要通过证明。

二、新课

1、我们先看刚才得到的第一句话“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先在请同学们画两条平行线,然后画几条直线和平行线相交,用量角器测量一下,它们产生的几组同位角是否相等?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此时,两直线是否平行是未知的,要我们通过同位角是否相等来判定,即是用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故我们称之为“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公理”。而这句话,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已知“平行”从而得到“同位角相等”,因为平行是作为已知条件,因此,我们把这句话称为“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现在我们来用这个性质公理,来证明另两句话的正确性。

想想看,“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句话有哪些已知条件,由哪些图形组成?

已知:如图,直线a∥b

求证:(1)∠1=∠4;(2)∠1+∠2=180°

证明:∵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4(对顶角相等)

∴∠1=∠4

(2)∵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2+∠3=180°(邻补角的定义)

∴∠1+∠2=180°

思考:如何用(1)来证明(2)?

例1、如图,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经量得∠1=115°,∠D=100°,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解:∵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

∴∠A与∠B互补,∠D与∠C互补

∴∠B=180°-115°=65°

∠C-180°-100°=80°

答: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65,80°

练习:P79  1、2、3

小结:平行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作业 :P87  9、10

篇9:数学教案-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从实例中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给出了平行线的记法和它的画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承认“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几何是欧氏几何,否则是非欧几何.由此可见,平行公理在几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学生可以从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画图过程中,理解平行公理.特别是真正地体会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义.

本节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导出其推论的过程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的这个前提,是为了区别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情况.教学时只要学生能意识到,空间的直线还存在另一种不相交的情形的,即异面直线.

另外,从平行公理推导出其推论的过程,渗透了反证法的思想.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材对反证法既不作要求,也不必提出反证法这个词,只要把道理说明白即可.

2、教法建议

(1)概念的引入:学生从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可以直观地认识平行线.从实例中,体会平行线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它固有的属性,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地研究它.当然,我们首先要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定义.

(2)分析概念:教师可以举一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定义中强调的“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条件.初步形成

(3)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学生刚开始接触几何,为降低难度,适应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图时不要求学生写出已知,求做,证明等步骤,只要保留作图痕迹.通过作图的教学使学生能准确而迅速地画出几何图形,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过直线外一点有几条直线可以与已知直线平行呢?学生在动手操作后,可以体验到公理的客观存在性.并且可以让有数学素养的同学,尝试说明平行公理推论的正确性,通过说理,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学过的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

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学过的几何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和根据语句画图.

3.通过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培养学生画图能力.

4.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推理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法、引导法、发现法.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发现新知,造就成就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平行公理及推论.

(二)难点

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新知、练习巩固的方法来解决.

四、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投影片和适当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反馈练习,完成新授.

3.学生自己完成本课小结.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应用,能画出平行线,会用几何语句描述图形的画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引出课题,以生活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并以变式训练强化和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下面清同学们看投影片.观察投影片中的铁路桥梁以及立在路边的三根电线杆,再请同学们观察黑板相对的两条边和横格本中两条横线,若把它们向两方延长,看成直线,它们还是相交直线吗?

学生齐声答:不是.

师:因此,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除了相交以外,还有不相交的.情形,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板书]24.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教法说明】通过具体的实物和实物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起不相交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行线的图形.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平面内不相交的情形还有许多,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窗户相对的棱,桌面的对边,书的对边……

师:我们把它们向两方无限延伸,得到的直线总也不会相交.我们把这样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教法说明】初中几何必须重视几何概念的直观性,所以让学生多观察实物形状,在形成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数学名称,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实在性,减少抽象性.

教师出示投影片(课本第74页图2C17).

师:请同学们观察,长方体的棱 与 无论怎样延长,它们会不会相交?

学生:不会相交.

师:那么它们是平行线吗?

学生:不是.

师: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定义必须有怎样的前提条件?

学生:在同一平面内.

师:谁能说为什么要有这个前提条件?

学生:因为空间里,不相交的直线不一定平行.

【教法说明】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平行线的“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条件的重要性.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课本第73页图2C16.

讲解:平行用符号“ ”表示,如图直线 与 是平行线记作“ ”(或 )读作“平行于 ”(或平行于 )也就是说平行是相互的.

【教法说明】这里教师不必赘述,让学生清楚平行线符号表示、读法和记法就可以了,对于平行线的图形经常会使用变式图形,不要总是横平竖直的,以防形成思维定式.

师:请同学们思考,在同一平面内任意画两条不同的直线,它们的位置关系只能有几种情况,试画一画,同桌的可以讨论.

学生:两种.相交和平行.

由此师生共同小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

(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两直线是相交直线.( )

(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

(4)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垂直、平行三种.

B.在同一平面内,不垂直的两直线必平行.

C.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直线必垂直.

D.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一定不垂直.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并简要说明理由.

【教法说明】这组练习旨在巩固学生掌握平行线定义及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判断(1)、(3)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在同一平面内”的前提条件,通过判断(2)、(4)题和选择题使学生对两直线位置关系,尤其是对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有更深层的理解.

师:我们很容易画出两条相交直线,而对于平行线的画法,我们在小学就学过用直尺和三角板画,下面清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下面题目(投影显示).

已知直线 和 外一点 ,过点 画直线 ,使 .

师:请根据语句,自己画出已知图形.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

师:下面请你们按要求画出直线 .

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很快完成,然后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观察他的画图过程是否正确,然后师生一起订正.

注意:(1)在推动三角尺时,直尺不要动;

(2)画平行线必须用直尺三角板,不能徒手画.

【教法说明】画平行线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画图中常常会遇到,要求学生使用工具,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画线段 ,画任意射线 ,在 上取 、、三点,使 ,连结 ,用三角板画 , ,分别交 于 、,量出 、、的长(精确到 ).

2.读下列语句,并画图形

(1)点 是直线 外的一点,直线 经过点 ,且与直线平行.

(2)直线 、是相交直线,点 是直线 、外的一点,直线 经过点 与直线平行与直线 相交于 .

(3)过点 画 ,交 的延长线于 .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按要求画图,并由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画第2题的(2)、(3)题,学生画完后教师给出第1题的图形(提前做好的投影片),请学生回答测量的结果,然后共同订正第2题的(2)、(3)题.

【教法说明】这组练习重点巩固平行线的画法及理解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能够根据语句画出正确图形,注意要求学生用准确的几何语言反映图形,同时真正理解几何语言才能画好图形.

师:我们练习了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请同学们回忆,过直线外一点能不能画直线的垂线,能画几条?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能画,而且只能画一条.

师:下面请你试一试,前面我们完成的过直线外一点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可以画几条,想一想,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后总结出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师:我们把这个结论叫平行公理,教师板书.

【板书】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学生对垂线的惟一性比较熟悉,通过对惟一性的回顾,学生能够用类比的思想,把自己动手得到的实验结论采用准确的几何语言描述出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类比的思想,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语言的规范性.

师:过直线外一点,能画这条直线的惟一平行线,若没有条件“过直线外一点”,问你能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吗?能画多少条?

学生:思考后,立即回答,能画无数条.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完成.

(出示投影)

已知直线 ,分别画直线 、,使 , .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请同学们观察,直线 、能不能相交?

学生活动:观察,回答:不相交,也就是说 .

师:为什么呢?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

【教法说明】几何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识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有过硬的分析能力,也就是说理能力.初一几何课是几何课的起始课,从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自己动手、动脑、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即加强几何思维不惯的培养,这是个很重要的内容.

学生活动: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表意见,然后给出正确的引导.

师:我们观察图形,如果直线 与 相交,设交点为 ,那么会产生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想得很好,因为 , ,于是过点 就有两条直线 、都与平行,根据平行公理,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 与 不能相交,只能平行,由此我们得到平行公理的推论.

[板书]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的,那么不相交的两条射线(或线段)也是平行的,对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不对,给出反例图形,

例如:如图1所示,射线 与 就不相交,也不平行.

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说两条射线或线段平行时,实际上是什么平行才可以呢?

生: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投影)

填空:∵ , (已知),

∴________ _______( ).

学生活动:口答.

【教法说明】巩固平行公理推论的掌握,同时让学生清楚平行公理推论的符号语言,为今后进行推理论证打好基础.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出示投影)

选择题

下列图形都不相交,哪一个平行( )

【教法说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尤其是平行的变式图形.

(四)总结、扩展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知道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完成下表:(出示投影)

学生活动:表格中的内容均由学生口答出来.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完成表格,不仅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课本第96页习题2.2A组第3题(1)、(2)题.

(二)思考题

1.能直接利用定义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吗?

2.怎样才能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呢?

3.阅读课本第76页,“读一读”的观察与实验,课下同学之间相互演示.

作业 答案

3.

(1) (2)

九、板书设计

篇10:数学教案-平行线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

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1.如图1所示,直线 、被直线 所截,如果 ,那么 ,为什么?

2.如图2,如果 ,那么 ,为什么?

图2

3.如图3,直线 、被直线 所截.(1)如果 ,那么 ,为什么?

(2)如果 ,那么 ,为什么?

4.如图4,一个弯形管道 的拐角 , ,这时管道 、平行吗?

图4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板书]∵ (已知),

(邻补角定义),

∴ (同角的补角相等).

(以备后面推导判定定理使用.)

【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

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互补.

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2.5平行线的判定(2)

【教法说明】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所学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几何知识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要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复习提问中的第3题,我们知道了 与 互补,那么 ,由此你还可以推出什么?根据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还可以推出 ,这个推理的全过程就是:

∵ (已知), (邻补角定义),

∴ (同角的补角相等).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教师再加上这一步即可).

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思索后回答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学生语言不规范,注意纠正).

师:也就是说,我们又得到了一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我们把它简单说成:

[板书]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由于复习引入第3题为定理的推导做好了铺垫,所以学生并不难接受推理过程,放手由学生总结出判定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另外在叙述判定方法时,训练学生用准确、规范的几何语言.

师: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我们由同旁内角互补,推导两条直线平行,除了上面的推理过程,有没有其他途径?怎样写推理格式?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对照复习提问第3题的第2问很快地找到另一种途径,并在练习本上写出推理格式,找一个学生在原来黑板上的板书基础上完成.

【教法说明】通过使用不同种方法的推理,不仅开拓学生思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地使用推理,从而使学生掌握推理格式的书写.

尝试反过,巩固练习

师:有了这种判定方法,我们就可以由同旁内角互补,直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了,让我们回到复习提问的第4题,管道 、平行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平行,因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不仅解决了前面遗留的问题,同时巩固了所学新知识.

师:下面我们一起应用这种判定方法再来研究一些题目(出示投影).

练习:

1.如图1,量得,,可以判定,它的根据是什么?

图2

2.如图2,已知, 与 互补,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 与哪个角互补,可以判定直线 ?

【教法说明】这组练习进一步对判定方法加以巩固,第2题的第2问是根据给出的结果,找它成立的条件,是执果索因,学生应该没有什么困难,教师不必多讲,但要注意第2问中出现答 与 互补这类错误时,要结合图形让学生弄清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两条直线所截.

例题讲解

师:我们学习了三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在具体题目中如何选择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呢?下面我们看例题(出示投影).

例  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师:这个题目相当于文字题,解答时应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3),同时为了叙述方便,还要在图形上标出需要的.字母或符号.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题意,按所说画出相应的图形.

师:我们要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应先想什么?可以讨论.

学生活动:讨论后答出,先想学过哪些判定平行线的方法.

师:再看已知条件与哪一种方法的条件相同或有关,思考时注意图形,按老师所标直角符号,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后,踊跃回答.

教师给出规范的板书,答: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理由:如图3, , .

∵ , (已知),

∴ (垂直的定义).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这是两步推理,两个“∵”之间省略的一个“∴”,是什么内容?

学生活动:∵ (已证).

【教法说明】教师在讲解时,注意后发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从而学会分析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师:想一想,能不能利用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来说明 呢?图形中的符号怎样改动?模仿例题说出理由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在练习本上写出理由,请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做,形成板书:

理由:如图4, , .

∵ , (已知),∴ (垂直的定义).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理由:如图5, , .

∵ , (已知),

∴ (垂直的定义).

∴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法说明】一题多解既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解 题能力.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出示投影):

1.如图6,木工师傅用角尺画出工件边缘的两条垂线,这两条垂线平行吗?为什么?

2.如图7,如何判断这块玻璃板的上下两边平行?

图7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给出第1题的答案为两条垂线平行.因为画出的两条线都垂直于工件边缘,也就是说,相交成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对于第2题需要添出截线,然后有三种方法来判断.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都是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第2题,我们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根据被第三条直线截出的三种位置的关系角的大小来判定,通过此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及应用.

(四)总结、扩展

师:我们学习了几种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完成下表.

判定

文字叙述

符号语言

图形

第一种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已知),

∴ ( ).

第二种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已知),

∴ ( ).

第三种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已知,)∴ ( ).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97~98页A组第 6(3)、7、8题.

作业 答案

6.(3)可判定 .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7.(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8.(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篇11:《平行线特征》一节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第3节,学习完台球桌面上的角和探索直线平行条件后学习本节课。教学时注意与直线平行条件区别、联系。

教学目标 :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掌握特征,解决问题。

设计思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自己发现结论,并能应用、解决问题。

导言:我们上节课已经探究了直线平行的条件,回想一下,我们当时用了哪些方法探究问题?

学生:1.猜想2.测量3.操作教具

教者:得到了哪些结论?

学生: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者:他回答得又流利又准确,别的同学也回答得象他一样好吗?我们齐答一遍。

学生:(齐答)

教者:好,我们已经知道了直线平行的条件,反过来,平行直线又有什么特征呢?这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3.平行线的特征(板书)

教者:请看大屏幕(课件1)读题。请你猜想一下结论。

学生;回答

教者: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你能不能把你的验证过程表达清楚?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并请同学上黑板演示、讲解。

教者:再看大屏幕,猜想一下结论,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你能不能把你的验证过程表达清楚?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教者:通过刚才的探究,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学生: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者:这三条就是平行线的特征。(板书)看到黑板上的三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者: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的特征究竟不同在什么地方?

学生:因果关系不同(学生讨论得出)

教者:现在你能区分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的特征究竟不同在什么地方?能吗?真的?现在就进行抢答。我简称为条件、特征。

学生:抢答。

教者:看来,平行线的特征同学们都掌握了,不知道你们应用得如何?请看一道题。(课件)1给你两分钟读题思考,2现在将你的思想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请同学上黑板讲解。

教者:同学们都讲得很明白,现在请一名同学试着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本上写。

教者:请一名同学说明每一步的根据。

学生:(回答)

教者:我们再看一组习题。

学生:读题,思考,小组交流。回答,

教者:请同学们用精练的语言把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概括一下。

学生:(口答)

教者:补充,完善。

板书设计 :

3.平行线的特征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点评:新课改的教材新、教法新、学法新。新教材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带来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新的教育观念指导着教师教法的更新,教法的更新导致学生学习方式逐步多样化。我觉得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讲最难改变的是教法的转变、更新。因为,过去的那种灌输式、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法已经扎根很深。课上不敢放手,很怕学生不明白。但是,现在我日常教学的时候逐渐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如:本节课的例题、练习题我都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共同探究来解决的。并且让学生来讲解。碰导讲解不清楚的地方再强化一下。这样作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的头脑都动起来。

我在教法中还常常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好胜心。如,本节课中在强化区分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特征时,就采取了激将法,而且有时学生又很了解教师的用心,明知道这是老师的小计谋,但是他还是愿意接受这小小的比试。使枯燥的背诵变得有趣起来。既强化了知识点的训练,又让学生感到了快乐。

随着教师教法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然就生了变化。本节课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交流、探究,大部分习题都是学生孜孜自己解决。

本节课我大部分让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有一点注意的是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讨论必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每次讨论前我都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在讨论时候就会有自己的意见思想。这样,他也能注意倾听别人的见解。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课堂上我更注意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及亲身经历、体验。如,让学生通过用量角器测量,剪刀剪下一角与另一角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得到结论。让学生先猜想,然后通过观察、进行合情推理、验证猜想,现阶段的几何,不要求他严密的证明写法,只要他们感受几何、体会几何。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篇12:数学教案-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2)定理的证明只取三条平行线,是在较简单的情况下证明的,对于多于三条的平行线的情况,也可用同样方法证明.

(3)定理中的“平行线组”,是指每相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殊平行线组.

(4)应用定理任意等分一条线段.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A组2、9

九、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数学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听课反思

数学平行线的特征的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特征说课稿

数学教案-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四边形》

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四边形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案

数学教案-平行线的特征
《数学教案-平行线的特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数学教案-平行线的特征(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说课教案2022-12-31

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2023-07-10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2022-08-25

四年级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2023-11-11

平行四边形说课稿2023-09-24

第二学期《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2023-01-11

新人教版三年级四边形教学设计2022-11-16

人教版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023-05-19

梯形的性质 说课稿2023-08-26

三年级数学四边形知识点202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