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27 07:30:44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9篇)由网友“想吃镜糕”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定义、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建立梯形的高的概念,学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啊?(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很棒,那么老师给大家看一个平面图形,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特征。(出示一个梯形)问:这也是平行四边形吗?那它与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四条边,四个角;不同点:不同点: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都平行,第二个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那像这样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我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梯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梯形。(导入课题:梯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齐读梯形的定义,练习:下面的图形哪些是梯形?请你指出来。

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梯形?原来梯形在我们生活中这么常见,那大家想不想认识梯形更多的知识呀。

3、在平行四边形中我们有底和高,那在梯形中又有些什么呢?(介绍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

4、梯形中的高又怎样画呢?

5、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三、巩固练习

1、在这些梯形中分别指出上底、下底和腰,并画出高。

2、找出“小船”中的梯形。

用七巧板中的2块、3块、4块......分别拼出不同的梯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3、在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可分成两个梯形或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4、用粗细、颜色不同的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不同的梯形,并记录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5、用两张长方形纸叠在一起,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通过与平行四边形的比较,发现并总结梯形的定义。让学生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和已经认识的平行四边形,再出示一个梯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梯形的兴趣。接着出示四幅生活中的梯形,让学生对梯形有个初步的感知;其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第二道例题,先通过“量出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联系平

行四边形高的含义,初步认识梯形的高,并揭示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的含义;在让学生量出书上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通过比较,认识等腰梯形。最后通过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巩固新知。

改进的地方:

1、教师语言太过平淡,没有激情;

2、练习时间不够,讲前面的环节可以更加紧凑些。

篇2:《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画图等活动,认识并能说明梯形的特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梯形,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认识梯形的高,能画梯形的高并能测量梯形的底和高。

2.使学生借助操作、观察等活动,抽象、概括梯形特点,了解梯形的高的特点,体会认识图形的过程,提高观察、感知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了解梯形这样的几何图形存在于现实世界,初步体会数学是客观事物的抽象,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梯形。

【教学难点】提取和概括梯形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纸,七巧板

【教学构想】

在梯形和等腰梯形的认识之前,虽然学生也曾多次接触梯形,但有意识地去研究梯形的特征,这是第一次。本课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抽象等具体的活动中,初步建立梯形和等腰梯形的概念。

第一层次,情境引入。以屋顶、梯子、足球门网架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例,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上的梯形,并从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同时说明“像这样的四边形是梯形”。

第二层次,建立梯形的概念。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并说明梯形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征,并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揭示梯形的概念,并介绍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第三层次,认识梯形的高。通过对“在梯形的底边上任意取一点,画出这点到它对边的垂线”的操作,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高,再试着“画出上页方格纸上的高,并分别量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画和量梯形的高的方法。

第四层次,认识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量出两条腰的长度,再通过比较发现这个梯形的两条腰长度相等,并由此揭示等腰梯形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提问:这个单元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种图形?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平行四边形呢?

引入:今天我们认识四边形中的另一种图形,它是梯形。(板书课题)那什么是梯形呢?我们还是通过自己观察、照样子画图、找出特点这样的过程,认识梯形是怎样的图形。

二、认识梯形

1.感知梯形。

出示例9主题图。

让学生找出图中红色线段围成的图形,观察是怎样的形状。

提问:你看到的图形是哪些物体面的形状?它们是怎样的形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说明:大家看到了图中的屋面、梯子框、足球门侧面的形状都是四边形的,我们把这些面的形状画下来,是这样的图形。(从图上抽象并呈现图形)

像这样的四边形就是梯形。

2.探究特点。

引导:仔细观察这些梯形的形状,在课本的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并且联系平行四边形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区别,再和同桌互相说说梯形有什么特点。

交流:你画出的梯形是怎样的?把你画的梯形和大家交流。(指名呈现画的梯形)

提问:大家画出了大小不同、形状不一样的梯形。你能观察画出的梯形,说说梯形有什么特点吗?

追问:梯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指出:大家发现梯形也是四边形,有4条边和4个角;和平行四边形比较,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像这样,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

追问:什么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你画的梯形中,哪一组对边是平行的,哪一组对边不平行?同桌互相指一指。

画图: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画梯形只能画一组平行的对边,是这样的图形。(画出梯形)

3.认识梯形各个部分。

(1)认识上底、下底和腰。

说明: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图上板书)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图上板书)

追问:“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是什么意思?

说明:在平行的这一组对边中,可以把其中任意一条作为上底,那另一条就是下底,所以说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2)强化上底和下底。

画出一个梯形(非“标准”位置),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梯形,并说明理由。

要求学生指出上底、下底和腰。

提问:这里的上底和下底能不能交换着说?为什么?

指出:梯形里两条平行的边,一条作为上底,另一条就是下底,另一条件为上底,这一条就是下底。这两条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

(3)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梯形,哪些不是。

提问:为什么第二、第四个图形是梯形,而第一、第三个都不是梯形?

强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才是梯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是平行四边形,不是梯形;两组对边都不平行的也不是梯形。

让同桌学生互相指一指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

指名学生指一指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与大家交流。

4.认识梯形的高。

(1)启发:梯形也有高,你觉得梯形的高是怎样的,应该怎样画出梯形的高?(引导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逐步了解怎样画梯形的高)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的梯形中,从一条底边上的一点起,画出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交流:这条垂直线段是梯形的什么?你是怎样画梯形的高的?(指名学生说明,并呈现画的高)

说明:(示范画高)梯形的高是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的线段。画梯形的高,可以在底边上任意取一点。(取在这里可以吗?这里呢?)从这一点起,画出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完成画高,并板书“高”)所以从梯形一条底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叫作梯形的高。(呈现:梯形的高:从一条底边上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2)画高并测量。

引导:请大家在方格纸上画的梯形中,画出梯形的高,并量一量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记录在图上。

交流:你是怎样画高的?你画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

(指名交流画出的高,及量出的长度)

(3)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互相指一指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再画出每个梯形的高;然后量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交流:请把你画的高和大家交流,并交流量出的上底、下底和高的长度。

(指名展示、交流画的高,检查对不对;说明量出的相应的长度)

提问:第二个梯形的高和梯形的哪条边是相等的?为什么?

说明:像这样的梯形,有一条腰和底边垂直,也就是有直角的梯形叫作直角梯形。和底垂直的腰本身也是梯形的一条高。(板书:直角梯形——有直角的梯形)

5.认识等腰梯形。

引导:请大家量一量第90页中间部分那个梯形的两条腰的长度,看看有什么特点。

交流:这两条腰的长度各是多少?有什么特点?

说明:这个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板书画出两条腰相等的梯形)黑板上画出的就是两条腰相等的梯形。两条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板书: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三、练习内化

1.做练习十四第4题。

(1)学生了解题意。

让学生在图形中分别找出梯形,看看每个图中能找出几个梯形。

交流:你在每个图中找到了哪几个梯形?(出示图形,让学生交流说明找到的梯形各是由哪几种颜色的图形拼成的)

(2)引导:请大家从七巧板中选几块,拼出不同的梯形。(学生操作)

交流:把你拼成的梯形和大家交流。(指名交流,出现特殊梯形时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梯形)

2.做练习十四第5题。

明确要分别画两个怎样的梯形。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两个梯形。

交流画出的梯形,说出各是怎样画的,注意等腰梯形只要满足哪个条件,可以怎样画。

3.做练习十四第6题。

引导: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剪出一个等腰梯形吗?先想好可以怎样剪,再剪出来。

交流:你是怎样剪的,介绍你的方法和剪出的等腰梯形。(学生展示、说明,发现对折的方法容易剪出等腰梯形)

提问: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让学生对折说明)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你发现等腰梯形还有什么特点?

指出: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除了两腰相等外,它在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底角相等。

四、总结交流

1.总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认识几何图形的学习有哪些经验或体会?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篇3: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本66页例3。

教学目标:

1.会辨认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征,熟练掌握梯形的各部分名称,会画梯形的高。

2.熟练掌握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特征。

3.通过分类、比较等认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

4.借助多媒体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的特征,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三角板、一般梯形卡片、若干等腰梯形卡片、若干直角梯形卡片、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平行四边形,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谁能说一说关于平行四边形你都知道什么?现在如果老师剪掉这个角,它变成了什么图形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梯形,探究梯形的特征,学习画梯形的高。(版书课题:梯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梯形

(1)寻找生活中的梯形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梯形,想一想你在生活中什么地方见过梯形?学生思考,指名回答。预设:梯子、大坝、桥墩、簸箕侧面、足球球门侧面、汽车挡风玻璃、手提包等。

教师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含有梯形的物品图片,学生边看边说这些物品中哪些地方有梯形。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梯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2)学习梯形概念

课件展现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各两个让学生观察,分小组讨论:你发现了梯形有什么特点?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教师及时帮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组内的发现,教师及时点评鼓励。预设:梯形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有一组平行的对边,另外一组对边不平行。平行的一组对边一条短,另一条长等。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棒,把梯形的特点都说出来了。课本上对梯形的定义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课件红色字体出示梯形定义,请同学们大声齐读梯形定义两遍看谁是记忆高手能够快速背过。(师板书梯形定义)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认识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

教师:了解了梯形的特点,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呢?教师手拿开始上课时制作的梯形给学生们介绍:在梯形中我们把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习惯上把短点的这条边叫做上底,长点的这条边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上底和下底的区分

教师旋转梯形把平行的一组对边里长边朝上短边朝下问学生:现在这个梯形的上底在哪?下底是在哪?指明学生汇报,师点评。

师强调:不管梯形的方向大小怎样变化,平行的那组对边里长边叫上底,短边叫下底。不平行的那组对边是梯形的腰。课件出示和老师手上一样梯形的图片依次出现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教师把手上的梯形贴到黑板上请学生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边说边板书。

(3)认识并学画梯形的高

梯形也有高,谁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高猜测梯形的高怎么画?同桌讨论两分钟,指名回答,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小结:我们从梯形的上底或下底任意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边说边课件展示梯形的高。

教师问:从腰上向底边做一条垂线是梯形的高吗?预设:不是。师强调:梯形的高只能从上底或下底任取一点相对边作垂线。师在黑板上的梯形上取一点,用直角三角板展示做高方法边做高边讲解过程。一找点二重合三画线。

老师现在有疑问了,梯形的高有多少条呢?为什么?生同桌讨论后指名回答。预设:梯形有无数条高,平行且相等。由于我们可以在上底任取一点向下底作垂线,所以梯形也有无数条高。课件播放梯形里另外两条高。师强调所有梯形的高都可以看作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所以从位置关系上来看它们互相平行,从长度上来说全部相等。

3.探究两种特殊的梯形

(1)认识等腰梯形

请学生们拿出和老师手上一样的梯形(提前给每位学生发一张等腰梯形),问:这个图形是梯形吗?为什么?预设:是梯形,因为它有只一组对边平行,并且是四边形。

请同学们观察手上的梯形和老师黑板上的梯形有什么不同之处?(黑板上的是一般梯形)预设:手上的梯形两条腰相等,黑板上的梯形两条腰不相等。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用直尺量两条腰的长度,用量角器两个底角的度数,对折梯形等方法。师及时赞赏学生,边对折边强调强调:我们把这种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课件出示等腰梯形概念。生齐读概念两遍。教师把等腰梯形贴到黑板上在梯形里板书(两腰相等)。师引导学生发现等腰梯形两底角相等。

(2)认识直角梯形

教师拿一个直角梯形,问:这个梯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预设:有两个直角。你们确定吗?谁想量一量?预设:学生用支持或量角器或三角板都可以测量。我们把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就叫做直角梯形。师课件出示直角梯形概念。生齐读概念两遍。教师把直角梯形粘贴在黑板板书(有一个角是直角)。师引导学生发现直角梯形有两个直角一个钝角和一个锐角。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并讲解66页做一做。看谁完成的又对又好。

2.判断题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内角和都是360°。

(2)等腰梯形两底角相等。()

(3)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4)梯形可以做无数条高且都相等。()

(5)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一样,任意一条边都可以当做底来画高,且能画无数条。()

3.怎样将这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成两个一样的梯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他这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67页4。5题

附板书设计:

梯形的认识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直角梯形

两腰相等

有一个角是直角

上底

下底

等腰梯形

篇4: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梯形的特征和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课件出示四边形,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2.分别找出学过的四边形,与没学的四边形。

3.师:没学的四边形叫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梯形。板书课题:梯形的认识

4.认识生活中的梯形

学生说,教师用电脑显示一些生活中的梯形。

过渡:因为我们善于观察,发现了生活中有这么多梯形,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梯形。

二、新课

1.研究梯形的特征

(1)启发学生从边、角两个角度,独立研究梯形的共同特征。

(2)汇报研究成果:四条边四个角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2.认识梯形的意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强化概念:从不同图形中找出梯形。

4.自学梯形的`各部分名称,在画梯形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梯形的高(无数条、高相等)

三.训练

1、判断题(3道)

2、小组合作制作梯形。

学具(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直钝各。

一、近似等腰梯形)

合作要求:

(1)每个图形只剪一刀,使它变成梯形。

(2)你准备怎么剪,为什么这样剪?

汇报,展示作品。

3、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在作品中,找出特殊的梯形,来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四、全课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预习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认识。

上底腰高腰下底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篇5: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概念教学,要狠抓本质属性,而这些本质属性是区别一类事物不同于另外一类事物的标准。因而在概念教学中,务必狠抓本质属性,这才是抓住了概念教学的根本。

梯形区别与以前学过的其他四边形最明显的特点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如何在本节课中突出它的这个本质特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呢?我是这样设计这一节课的:

一、回顾旧知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回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角:对角相等。

出示梯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不是?它们叫什么?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梯形?

二、新授

1、梯形有什么特征,从哪些方面来研究?拿出学具,操作验证。

观察边,操作。

边有什么特征?找到眼睛看到的平行的一组对边,验证一下。(板书:一组对边平行)

另一组对边呢?(板书: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观察角:角有什么特点呢?都是什么角?

2、总结定义

只要符合这个特征的图形就是梯形,那什么叫梯形呢?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学生都是根据特征来概括:四个角,四条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师:四个角,四条边属于四边形的特征,用四边形来概括就行了。为什么加上只有?

有和只有有什么不同?

有一组对边平行,可能另一组对边也平行,但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隐含着另一组不平行。

3、概括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阅读课本。

拿出学具指出名称。

思考:上底下底指的是哪一组对边?腰指的是哪组对边?高是谁和谁之间的一条线段?

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高,引出梯形的高。还有什么发现?高有无数条,并且都相等。

有什么疑问?

学生问:能不能从腰上画高?

师:从腰上画高,高在不停地变化,所以不能从腰上画,腰之间的距离不相等。

4、标出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5、梯形的分类。拿出不同类型的梯形,观察,引出分类。

老师:刚才研究了上下底之间的高,那腰有什么特点?角呢?

自己测量一下。

从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引出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和一般梯形。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另外梯形,认识了梯形的特征,概括了定义以及各部分的名称,以后我们研究图形,就从这及方面来研究。

阅读课本,批画书上的.概念。

不看书,理解记忆概念。

6、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的四边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他们和四边形都有什么关系?引出集合圈。

本质属性的揭示与掌握,是不断地与非本质属性相比较的结果。因此,在钻研教材中,要狠抓本质属性,在本质属性的揭示与掌握上下功夫,这样才能达到教材编写的预期目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

篇6: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66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定义、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

建立梯形的高的概念,学会画梯形的高。

篇7: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啊?(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很棒,那么老师给大家看一个平面图形,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特征。(出示一个梯形)问:这也是平行四边形吗?那它与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四条边,四个角;不同点:不同点: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都平行,第二个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那像这样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我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梯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梯形。(导入课题:梯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齐读梯形的定义,练习:下面的图形哪些是梯形?请你指出来。

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梯形?原来梯形在我们生活中这么常见,那大家想不想认识梯形更多的知识呀。

3、在平行四边形中我们有底和高,那在梯形中又有些什么呢?(介绍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

4、梯形中的高又怎样画呢?

5、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三、巩固练习

1、在这些梯形中分别指出上底、下底和腰,并画出高。

2、找出“小船”中的梯形。

用七巧板中的2块、3块、4块......分别拼出不同的梯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3、在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可分成两个梯形或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4、用粗细、颜色不同的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不同的梯形,并记录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5、用两张长方形纸叠在一起,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通过与平行四边形的比较,发现并总结梯形的定义。让学生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和已经认识的平行四边形,再出示一个梯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梯形的兴趣。接着出示四幅生活中的梯形,让学生对梯形有个初步的感知;其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第二道例题,先通过“量出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联系平

行四边形高的含义,初步认识梯形的高,并揭示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的含义;在让学生量出书上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通过比较,认识等腰梯形。最后通过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巩固新知。改进的地方:

1、教师语言太过平淡,没有激情。

2、练习时间不够,讲前面的环节可以更加紧凑些。

篇8:梯形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梯形的概念以及梯形各部分名称,了解直角梯形、等腰梯形,掌握梯形与其他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梯形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任意四边形、不规则图形的纸,练习小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游戏激趣。

教师:喜欢做游戏吗?好,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这是一个四边形,可是它被数学书盖住了。

(1)能猜出来吗?不可能是哪个四边形?

(2)现在呢?不可能是哪个图形?

(3)到底是什么图形?这个四边形大家认识吗?

2.引入课题。

教师:梯形有什么特点?和我们前面认识过的四边形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梯形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梯形的特征。

(1)感知梯形。

①你在生活中见过梯形吗?让学生先说一说。

②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实物图片,找一找哪儿有梯形?

课件出示后随着学生的回答逐步隐去情境图,抽象出梯形几何图形。

(2)探究梯形的特征。

①刚才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这么多的梯形,梯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②出示准备好的小练习。

要求:根据第一组图独立研究梯形有哪些共同特征?根据你们的发现找出第二组图中具备上述特征的图形。

第一组:

第二组:

③学生独立研究探讨。

④汇报交流:

教师:你发现梯形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与学生一同归纳并板书。

预设:是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教师:哪些图形不具备这样的特征?为什么?

预设:第二组中的第3个和第5个图形不具备梯形的特征,第3个图形没有一组对比平行,第5个图形不是四边形。

⑤归纳总结梯形的概念。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梯形的认识很深刻,你能用一句比较简练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梯形吗?

学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认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1)闭上眼睛想一个梯形,老师画了一个梯形,和你想的一样吗?

(2)介绍梯形的底和腰。

教师:你知道四条边在梯形中叫什么吗?

学生: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叫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梯形的腰。

(3)介绍梯形的高。

教师:什么是梯形的高?

学生:从上底的一个点出发向下底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教师:梯形有多少条高?

学生:梯形的高有无数条,只要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也就是两底之间的垂线段,都是梯形的高。

(三)内化理解,沟通联系

教师:刚才我们对梯形有了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现在我们来打开学具袋,找出梯形。没有,那我们就利用这些平面图形制作一个梯形吧。

要求:每个图形只沿直线剪一下,使之变成梯形。四人一组,合作完成。

1.内化理解。

(1)用长方形剪出直角梯形。

教师:谁是用长方形材料剪的?你是怎么剪的?

学生汇报。

预设:

看看他剪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篇9:《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乡村

我们在都市生活习惯了,有的人可能非常希望能去乡村看一看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这幅图来感受一下乡村的风景吧。

看,这幅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1、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老师这准备了几根小棒,你能选几根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四条边?

三、总结。现在再试着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再把它旋转。

1、这幅图上还有许多数学图形呢?从图上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能大概地画出你找到的图形吗?试试看。

2、把你找到的图形进行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可以根据边来分,看,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再分类吗?你认为这里什么图形很特殊?

3、在第21页的点阵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4、第21页填一填,找一找,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你觉得哪个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

如果用一个圈把平行四边形都放在里面的话,请你也画一个圈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外面再画一个圈,你觉得这应该是什么?再用一个圈画出梯形的地盘,应该怎么画?试试看。

篇10:《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理解平行与垂直这两种特殊的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积累操作和思考的活动经验。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具准备:

学生白纸、小棒、直角板、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同学们,直线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板书:两条直线)让我们一起想象一下,如果让我们在一张白纸上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会形成怎样的位置关系呢?(生着急回答)我们不急着回答。

二、探究与解决

先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白纸和两根小棒,把白纸当作平面,两根小棒当做是两条直线,先在白纸上摆一摆,然后再照样子画一画。请看大屏幕,老师有操作要求。谁来读一读。(你的声音真响亮)

(出示课件2)摆一摆

师:根据老师的要求,动动小手,开始吧。(教师巡视)

学生一边摆一边画,老师边观察边收集学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选出能呈现各种情况的典型作品)

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画出了那么多种情况。这是我从同学们手中收集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同学们的作品。(老师张贴)

为了交流方便,我们给它标上序号。在一张白纸上画两条直线,同学们画出了这么一些不同的情况,如果现在请你根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把这5种情况分分类,你觉得可以怎么分?(课件3)

看大屏幕,老师读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分好了,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按什么进行分类的.?分类的结果是什么?来,你说,老师把它记下来。

学生汇报了三种情况。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②号?

我们统计一下,这样分的举手。那我来采访一下,这些同学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分?学生说。老师说,你想分成相交的、不相交的,老师把它记下来(板书)相交的、不相交的。这是这种分法同学的想法,还有哪些是这样分的?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把②号分到这里呢?学生说,②号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有宽的、有窄的,就相交在一起了,所以②和①③④一组。

谁听明白他的意思?生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出②号延长后可以相交的?你讲的真清晰,往哪边延长?我们来延长一下看看。咦,真让你们说对了,延长后果真相交在一起。真了不起!老师为你们点赞!那⑤号呢?学生有说到,平行。老师追问:你说的平行是什么意思?继续追问。(生说像直直的线)这样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数学上叫它们互相平行。(板书:互相平行)像①②③④属于相交情况,它们相交后都会产生一个交点(板书:一个交点)

同学们,这两种情况我们已经交流过了,这里还有一种分法,谁是这样分的?说说你的想法。生提到直角,一起验证直角,(板书:直角),那①③④号它们形成的角为钝角、锐角(同时板书)小眼睛真亮,像④号这样,在数学上我们称为互相垂直(板书:互相垂直)。同学们看,我们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成了两种,相交的、不相交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平行与垂直。(板书课题)关于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定义,让我们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打开课本的56、57页,同学们自学一下,里面的重点内容可以圈一圈,画一画。

来,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互相平行?来你来说一说,你再来说一说。直线a平行于直线b,在数学上记作a‖b,老师板书(这是两根平行的小斜杠)来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比划一下。

那,什么是互相垂直呢?谁起来说一说?垂直符号。伸出小手比划一下。(师板书)

那同学们平行与垂直我们已经认识了,那平行与垂直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见。你能很快的在我们周围找找平行与垂直的例子吗?生说。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平行与垂直的现象,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播放课件)看这个图形是:长方体。这两条线的位置关系是?那这两条线呢?这两条线呢?所以我们今天研究的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必须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的。(板书:同一平面)

三、训练与应用

1.来学到这里,老师要试试你的眼力。(出示课件练习)

2.刚才我们举了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的现象,其实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中也有平行与垂直的影子。(出示课件)

把答案写在记录纸上。

找生写的投影。

四、小结与提高

同学们,一节课很快就要过去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知识,好,下课!

篇1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4、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教具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

小组研究,总结规律:

1. 组内分工测量75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2. 汇总填表75页9题。

3. 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全班汇报交流。

出示图形,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

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

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篇12:梯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3.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判定.

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判定,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的性质定理是怎样证明的?

3.在研究解决梯形问题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常用的辅助线有哪几种?

我们已经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又如何来判定一个梯形是否是等腰梯形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人新课】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前面我们用等腰三角形的定理证明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现在我们也可以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来证明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例1已知:如图,在梯形 中, , ,求证: .

分析:我们学过“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相等.”因此,我们只要能将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定理就容易证明了.

(引导学生口述证明方法,然后利用投影仪出示三种证明方法)

(1)如图,过点 作 、,交 于 ,得 ,所以得 .

又由 得 ,因此可得 .

(2)作高 、,通过证 推出 .

(3)分别延长 、交于点 ,则 与 都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可得 .

(证明过程略).

例3 求证: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如图,在梯形 中, , .

求证: .

分析:证明本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对角线相等的条件来构造等腰三角形.

在 和 中,已有两边对应相等,别人要能证 ,就可通过证 得到 .

(引导学生说出证明思路,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证明:过点 作 ,交 延长线于 ,得 ,

说明:如果、交于点 ,那么由 可得 , ,即等腰梯形对角线相交,可以得到以交点为顶点的两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结论虽不能直接引用,但可以为以后解题提供思路.

例4 画一等腰梯形,使它上、下底长分别5cm,高为4cm,并计算这个等腰梯形的周长和面积.

分析:如图,先算出 长,可画等腰三角形 ,然后完成 的画图.

画法:①画 ,使 .

②延长 到 使 .

③分别过 、作 , , 、交于点 .

四边形 就是所求的等腰梯形.

解:梯形 周长 .

答:梯形周长为26cm,面积为 .

【总结、扩展】

小结:(由学生总结)

(l)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①先判定它是梯形②再用“两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是等腰梯形.

(2)梯形的画图:一般先画出有关的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再画出有关的平行四边形,最后得到所求图形.(三角形奠基法)

八、布置作业

l.已知:如图,梯形 中, , 、分别为 、中点,且 ,求证:梯形 为等腰梯形.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77中l;P179中B组2

篇13:《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三小学 徐 彬 执教教师简介: 徐彬,浙江省杭州市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数学教师,杭州市江干区第十三届教坛新秀。踏入教育工作,以“轻负高质”和“让每一个孩子摘到梦想中的星星”为教育教学理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用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关注每一个学生,是一位受学生欢迎,让家长满意的优秀教师。在教学上孜孜以求,刻苦钻研,曾多次在市、区教研活动中执教展示课,并在市教育学会组织的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上册p79例5,练习十七第11题、第12题、第13题。

教材分析与目标定位:

例5是本册教材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新增的例题,也是整个单元的最后一节新课,因此我们思考的最多的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到底如何定位?是强调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和解答”“回顾与反思”?还是让学生掌握用方程来解决相遇问题?

目标的定位就需要我们去关注前期学习的内容:前期学生已经学习了一系列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内容,清楚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1)找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2)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3)解方程并检验,并在例3中买水果的场景中学习了有关“2x+2.8×2=10.4”类型的方程解决问题,在例4中学习了“x+2.4x=5.1”两部分都用x表示的方程解决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于用方程解决问题并不是一张白纸,并且在前面的四年学习中都已经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如果在本课中继续强调“阅读与理解”“分析和解答”“回顾与反思”,则给学生以“炒冷饭”的感觉,过于注重文字上的步骤,缺少了学生自己的感悟。而定位“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这个目标,则又显得有点单薄,所以我们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来解决相遇问题;

2.让学生感受用画线段图等方法可以更直观、清晰地分析数量关系;

3.让学生在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面积问题、购物问题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中,掌握用ax+bc=d的等量关系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其中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用ax+bc=d的等量关系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面积问题、购物问题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的达到目标,整节课我们力求凸显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一题多用中举一反三,感受找等量关系对于用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快速有效地找到等量关系,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在平常教学中,学生常常对复杂的题目等量关系却无从下手,因为他们不会主动去写出等量关系,对于等量关系的重要性感受不够。本课在设计中,将尽量发挥例题的作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通过讨论体会检验的方法,即将问题当做条件代入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组题目都是由同一个等量关系(即: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甲乙一小时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总路程)来解决的,从而感受到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以及等量关系的重要性。

2.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举三反一”,沟通联系建立“ax+bc=d”的模型

在练习环节中,让学生在解决“散步问题”“挖隧道问题”、“购物问题”“面积问题”后,与前面的”行程问题”进行沟通,,感受这五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即使购物问题中铅笔和橡皮的数量不同,学生也能感受到这一系列问题内在的等量关系是一致的,都可以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ax+bc=d来表示,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沟通这些题目之前的内在联系,建立起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数学模型。 3.用数形结合贯穿全课,让学生体会“形”能更清楚地表示等量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本课中,画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凸显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请你用画一画、标一标、写一写的方法,让我们一眼能看明白你找到的等量关系”,让学生自觉寻找直观的方法,并通过学生方法之间的对比,从对比中体会图作为直观手段的好处。在后续的练习中,不断将图和式进行沟通,并丰富图的类型,如“购物问题”“面积问题”等,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感受到图在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中的好处。

教学过程预设:

一、激活经验、寻找关系、引出例题 1.回顾旧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用方程解决问题。如果想要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你觉得我们通常要做些什么? 2.找等量关系。 (1)呈现线段图。

问:你能找到怎样的相等关系? 预设:8a=600、600÷a=8 (2)继续呈现线段图。

问:你能找到怎样的相等关系?

预设:3a+b=600、600-3a=b、600-b=3a

(3)学生自己根据线段图编题。

问:从这一线段图中,你觉得还可能讲了一件 什么事情?

二、自主解决、沟通方法、凸显关系 1.根据学生编题,呈现例题。

2.学生独立用方程解决。 3.交流反馈。

预设方法一:5x+75×5=600 预设方法二:(x+75)×5=600 预设方法三: 75+x=600÷5

……

4.回顾反思。

(1)回顾过程:刚才我们是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的? (2)检验结果:我们怎样可以保证求得的结果一定是正确的? 5.变式编题,归类提炼等量关系; (1)题目改编成:

①妈妈和小红相距600米,妈妈和小红同时出发相向而行,5分钟后相遇,小红每分钟行45米,问妈妈每分钟行多少米? ②妈妈和小红相距600米,妈妈和小红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妈妈每分钟行75米,小红每分钟行45米,问几分钟后相遇?

③妈妈和小红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妈妈每分钟行75米,小红每分钟行45米,5分钟后相遇?妈妈和小红相距多少米? (2)观察比较,感受基本等量关系。

问:刚才解决了不同的问题,有什么是相同的?

引导得出:虽然解决的问题不同,但基本的等量关系是相同的,都是利用“妈妈行的路程+小红行的路程=一共的路程”或“每小时一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一共的路程”。 (3)求相距问题,分析算式:75×5+45×5,体会用算术方法比较合适。

三、多样素材、对比沟通、建立模型 1.多样素材,初步审题。 课件出示材料: (1)小明和小王绕400米的操场跑道散步,两人背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45 m,小王每分钟走35 m,问两人几分钟后相遇?

(2)两个工程队计划20天打通一条540米的隧道,个从一端相向施工,甲队每天开凿12米,乙队每天开凿多少米?

(3)用图呈现:一张发票,铅笔每支0.7元,橡皮每块0.5元,共付了6.5元,已知买的铅笔和橡皮的数量相同,你能把这张支票填写完整吗?

(4)长方形原来的长20米,现在将长增加15米,新的长方形面试420平方米,问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图形出示)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分别说说是用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 重点关注:“方程”与“图”的联系。 4.联系沟通,建立“ax+bc=d”模型。

问:刚才解决的这五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今天解决的所有问题吗?

引导得出:都可以用“□×□+□×□=□”或“ax+bc=d”这样的式子来表达。 四、回顾梳理、总结提炼 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篇14:《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一、情境导入。

1.谈话:之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从这些图片上你能找到哪些平面图形呢?

(学生交流并且指一指。)

出示:

2.提问:你还能找到什么平面图形呢?

(估计有学生能说出:梯形。)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梯形。(板书:认识梯形)

二、探究新知。

1.谈话:根据手中的材料,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梯形吗?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做法最多!

2.学生小组活动。

各小组展示交流,展示同学说说怎么做的。

3.提问:用你们手中的梯形与上节课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

(1)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

(2)全班交流。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板书)

4.谈话:拿出你刚才做好的梯形,你能不能量出这个梯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的距离?先想一想,可以怎样做?

(1)学生独立思考、操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讨论。

(2)指名交流画图和测量的方法。

5.学生阅读书本第47页中的内容。

(1)指名交流阅读后知道了些什么?

(2)请学生在纸上标出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称。

6.出示:等腰梯形

提问:这是梯形吗?仔细观察,跟我们所做的梯形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观察比较后交流,发现:两腰相等。

(2)请同学们进行验证。

(3)指出:像两个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7.完成试一试。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对梯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出示:请同学们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交流、汇报。

质疑:第二个图形的高在哪里?第三个梯形为什么不在上、下两条边之间画高?

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先说出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

(1)学生审题后判断、交流。

提问:为什么第三个图形不是梯形?

(2)如果产生分歧,可借助工具进行检验。

2.第2题。

(1)学生根据题意找一找,同桌交流。

(2)谈话:你能在七巧板中选几块拼出不同的梯形吗?

学生独立思考,拼一拼。

(3)全班展示交流,引导学生有序的根据七巧板块数的增多拼一拼。

3.第3题。

(1)学生审题后独立尝试分一分。

(2)展示一份作业交流。

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梯形。

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4.第4题。

(1)学生审题后理解题意,独立按要求画一画、量一量。

(2)指名不同画法学生展示交流,并说说自己测量的结果。

观察比较:所画梯形的异同点。

(3)同样完成第2个小问题。

(4)提问: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学生交流)

5.第5题。

动手剪一剪。

(1) 用两张长方形纸,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2) 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四、课堂小结。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36页。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篇15:《梯形认识》教学反思

梯形的认识是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梯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梯形的特征。教学中我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为起点,在学习的过程中着重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动手、动脑、动口去抽象并理解梯形的特征。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模仿、记忆的过程。所以在认识特殊梯形这一环节中,我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体验、去发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轻松的,思维是活跃的。

不足:

1、在小组合作时发现学生在探究梯形边、角特点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归结到底是我没有给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因此学生一直在纠结于测量边的长度和角的'大小时到底谁测量的准确,也是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特点时没有及时解决问题留下“后遗症”。

2、整个课堂环节应该是和谐统一的整体,而不能为导入而单纯设计一个单独的环节。实际上导入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不平行,让学生把梯形和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强化两者的区别,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让导入变得“孤立无援”。

3、预习作业的布置仅仅是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因此这样的作业对学生来说就变成了一项可有可无的事情,或者走马观花似的浏览一遍,跟火眼云烟似的没有任何印象,所以预习一定要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4、对大部分人来说,有时单纯的语言带来的效果不如文字和图形的多,因此板书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在课堂上留下“缺憾”。

篇16: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梯形,这些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此之前学生头脑中已经基本积累了许多表象的东西,而且经过前三年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为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好的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特殊图形?”学生指出梯形。那你能说出生活中的梯形吗?接着提问:“那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呢?画画看!”学生画出梯形后,再让他们尝试用几种不同长度直尺做出一个梯形,还有的学生用尺画,有的用纸折,各显其能,有了上节课动手做平行四边形的经验,这次就比较容易。整个过程气氛热烈。展示成果之后,我再问:你发现梯形的对边与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何相同与不同?学生通过观察之后,很快得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且长度并不相等。从而自然引出梯形的定义。在学习了梯形定义之后,自然引出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画高的方法画出梯形的高吗?学生们很有兴趣,很快得出结论,在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之间画垂直线段。对于梯形的上底、下底及腰的定义,则采取让学生自学书上的文字介绍,难度不大。练习时,我让他们上台动手指一指,说一说,再标一标之后再去量长度。折纸,拼图,练习方式多种多样,整过一节课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轻松学习,认识梯形。

梯形的特征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想一想,联系具体实例来加深对梯形认识。

通过教学“梯形”使我更深地认识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既能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篇17: 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之前孩子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半圆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为本次活动的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由于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较的抽象,我就通过各种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从而实现将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的原则。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是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从一开始活动的。气氛就很轻松,没有一板一眼的上课形式,而是将游戏真正融入到了活动中,一下子就增加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认识了梯形。

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是由易到难的,因此我们教师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我在设计的时候就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从认识梯形――――等腰梯形,然后再是各种图形的混合体,最后是每一个孩子的独立思考操作,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遇到困难,都是大人及时解决,幼儿很难得到锻炼,也不会主动克服困难,要是让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后,就会有种从没有过的快感,从心底里得到满足。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设置一定难度,让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后才能跨越过去,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认识梯形的活动中我运用机器人来让幼儿寻找梯形,其实这一步是比较难的,因为机器人身上有那么多的梯形,幼儿容易混淆。还有一点在机器人头部这个梯形上缺了一点点的线没有连接起来,就是要让幼儿发现没有围起来的不是梯形。我还请幼儿上来给它变变,使这个图形变成梯形。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比较有难度,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

篇18:《认识梯形》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认识梯形》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

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给图形涂色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多个图形中选出梯形并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小朋友在课上剪图形,而把这个过程放到活动区中作为活动的延伸,让小朋友自主的进行,在活动区中,叮当小朋友龙女小朋友模仿着老师在课上变魔术的样子,熟练地使用着剪刀,一丝不苟认真的剪着,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

虽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认为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希望各位家长多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然,在这节课设计问题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准备的还有欠缺,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

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给图形涂色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多个图形中选出梯形并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小朋友在课上剪图形,而把这个过程放到活动区中作为活动的延伸,让小朋友自主的进行,在活动区中,叮当小朋友龙女小朋友模仿着老师在课上变魔术的样子,熟练地使用着剪刀,一丝不苟认真的剪着,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

虽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认为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

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希望各位家长多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然,在这节课设计问题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准备的还有欠缺,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使小朋友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篇19:梯形认识教学片段

梯形认识教学片段

众所周之: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几何知识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是多样的,在《梯形认识》一课中我做了一些初步尝试。在学生建立了梯形概念后,我设计了动手剪一剪的环节。

??师:从学具袋中拿出梯形。

??生:找出所有的图形,唯独没有梯形。

??师:我们一起来制造梯形。小组合作

??合作要求:四人一组,合作完成

???????每个图形只沿直线剪一下,使之变成梯形

???????哪几个图形在剪的方法上有共同之处?

??生:合作完成

??汇报

??师:谁是用长方形材料剪的?你是怎么剪的?

??生1:我是这样剪的

??生2:我是这样剪的

??师:为什么这样剪?老师这样剪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要破坏一组对边的平行关系

??师:小结:无论怎么剪,都是要破坏一组对边的平行关系。看看他剪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有两个角是直角。

??师:介绍直角梯形。

??师:谁是用正方形材料剪的?你是怎么剪的?为什么这样剪?

??生:我是这样剪的,要破坏一组对边的平行关系。

??师:谁是用平行四边形材料剪的?你是怎么剪的?为什么这样剪?

??生:我是这样剪的,要破坏一组对边的平行关系。

??师:谁是用三角形材料剪的?你是怎么剪的?为什么这样剪?

??生:我平行三角形一条边构造出一条边来,使它变成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师:这个图形刚才有同学不知道怎么剪,谁有办法?

??生:对折以后再剪。

??师:真好!可以吗?他剪出来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两腰相等。

??师:介绍等腰梯形。

??师:在剪裁的过程中,你发现哪几个图形在剪裁的方法上有共同之处?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裁的方法共同之处是要破坏一组对边的平行关系。而三角形在剪裁是要构造出一组平行的对边。

??师:其实不管怎么剪,都是要构造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什么是梯形

??生2、我知道了要全面的看问题。

??师:有问题吗?

??师:下课。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掌握。主要的设计意图有以下几点:

??1、有助于几何“建模”

??几何图形由于自身的特点,较之其他的数学模型更加直观、形象。学生建立梯形的概念后,头脑中已经有了梯形的表象(即模型)。老师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梯形,学生会根据头脑中梯形的模型来寻找,这是将概念内化的过程。但是学具袋中恰恰没有梯形,只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一个不规则图形。学生感到奇怪。这时,老师设计了动手操作――自己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梯形。但每个图形只许剪一下。这个操作过程会把学生已建立的梯形模型外化,再次展示出来。

??在这通过外化活动建立概念,既而把概念内化,通过活动再一次把概念内化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梯形的`认识,对头脑中梯形的数学模型掌握会更加牢固。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几何图形的直观形象为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在这节课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剪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有的同学选择长方形材料制作,有的同学选择三角形材料制作……有的学生一下剪出了一个梯形,有的一下剪出两个梯形。剪的方法是灵活多样。各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尤其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图形,有两条边不是线段,但是只能剪一下。有的学生被难住了,他们小组合作积极想办法,有的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把图形对折后再剪。困难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兴趣,激发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可见,几何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价值是独特的、难以替代的。

??3、有助于整合知识体系

??学生已学的平面图形的知识是零散的,我利用这一环节将知识有机的结合。在剪完之后,我并没有草率的结束,而是让学生归纳总结: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在剪裁的方法上有共同之处,都是破坏一组对边的平行关系。而三角形则是要建

[1] [2]

梯形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四年级人教版梯形教学设计

认识梯形ppt课件

新人教版四年级梯形教学设计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梯形的性质 说课稿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梯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课文《梯形面积》说课稿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9篇)】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听课反思2022-05-06

梯形的面积计算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022-12-11

梯形的面积人教版教学设计2022-04-29

四年级梯形教学反思2022-10-31

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2023-01-29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2023-07-27

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2023-07-10

人教版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2023-04-27

新人教版梯形面积教学设计2022-05-06

八年级数学下册《梯形》教学反思202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