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烷烃教案

时间:2022-11-17 07:47:48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一化学:烷烃教案(共18篇)由网友“脸滚键盘”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高一化学:烷烃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化学:烷烃教案

篇1:高一必修二烷烃教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烷烃同系物在组成、结构式、化学性质上的共同点以及物理性质随分子里碳原子数目得递增而变化的规律性。k

2.使学生掌握饱和链烃、烃基的概念和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及命名方法。

3.通过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间的关系。

4.通过烷烃分子通式的总结推导过程,学会用“通式思想”认识有机物的同系物的组成特征。

学习重点: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三、烷烃:

1、烃:其中仅含有 和 两种元素的有机物。

2、烷烃:烃的分子里碳原子间都以______互相连接成链状,碳原子的其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这类型的烃又叫饱和烃。由于C-C连成链状,所以又叫饱和链烃,或叫烷烃。若C-C连成环状,称为环烷烃。

3、烷烃的通式_______

甲烷的结构简式:_______ 乙烷的结构简式:_______ 丙烷的结构简式:_______

4、烷烃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状态:一般情况下,1—4个碳原子烷烃为 态,5—16个碳原子为 态,16个碳原子以上为 态。

溶解性:烷烃 溶于水, 溶于有机溶剂。熔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熔沸点逐渐 。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密度逐渐 。

2烷烃的化学性质

一般比较稳定,在通常情况下跟酸、碱和高锰酸钾等都 起反应。

取代反应:在光照条件下能跟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

氧化反应:在点燃条件下,烷烃能燃烧:

____________ 用通式表示化学方程式

5、同系物:____________

① 甲烷、乙烷、丙烷等都是 的同系物。这一类物质成为一个系统,同系物之间彼此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② 同系物之间具有相似的 ,因此 相似,物理性质则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呈现 变化。如熔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熔沸点逐渐 ,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密度逐渐 。

6、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定义: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如正丁烷与异丁烷就是丁烷的两种同分异构体,属于两种化合物。

正丁烷 异丁烷

熔点℃ -138.4 -159.6

沸点℃ -0.5 -11.7

丁烷C4H10有 种,戊烷C5H12有 种。

【质疑探究1】几个概念的比较

【质疑探究2】以戊烷为例,书写C5H12的同分异构体

7、烷烃的简单命名

根据分子里所含碳原子数的数目命名: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示;碳原子数在十以上的,用中文数字表示,如十二烷;戊烷有三种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来区别。

1“正”:无支链,通常把“正”字省略

2“异”:一端碳上连有2个甲基,如:

3“新”:在含五或六个碳原子的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 原子的可加上“新”

如: 命名为

命名为

【质疑探究3】烷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法简介

烃基:烃分子失去一个或几个氢原子所剩余的部分叫烃基,用“R-”表示;烷烃失去氢原子后的原子团叫烷烃基,如-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一价烷基通式为 CnH2n+1-

1选定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为主链,且依主链上碳原子的数目称之为“某烷”;

2把主链中离支链最近的一端作为起点,用阿拉伯数字给主链上的各个碳原子依次编号定位,以确定支链的位置,如板演:

3把支链作为取代基,把取代基的名称写在烷烃名称的前面,在取代基的前面用阿位伯数字注明它在烷烃直链上所处的位置,并在数字与取代基名称之间用一短线隔开。例如,异戊烷用系统命名法应该命名为板演

4如果主链上有相同的取代基,可以将取代基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在用于表示取代基位置的阿拉伯数字之间要用“,”隔开;如果主链上有几个不同的取代基,就把简单的写在前面,把复杂的写在后面。例如:板演

1、在同系物中所有同系物都是

A.有相同的分子量 B.有相同的通式

C.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D.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标准状况下将35ml气态烷烃完全燃烧,恢复到原来状况下,得到140ml二氧化碳气体,则该烃的分子式为

A、C5H12 B、C4H10 C、C3H6 D、C3H8

5、下列化学性质中,烷烃不具备的是

A.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B.与C12发生取代反应

C.可以与溴水中的溴反应而使溴水褪色 D.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6、下列有机物没有同分异构体的是

A、C4H10 B、CH3Cl C、CH2Cl2 D、C5H12

7、下列分子式只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C2H6 B、C4H10 C、C4H4Cl2 D、C

8、化学式为C8Hm的烷烃,m值等于 ;CnH22的烷烃,n值等于 ;相对分子质量为212的烷烃的分子式为 。

9.有下列各组微粒或物质:

A、O2和O3 B、C和 C C、CH3CH2CH2CH3和CH3CH2CHCH3CH3

H Cl

D、Cl—C—Cl和Cl—C—H

篇2:高一必修二烷烃教案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这节课安排在《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之后,在前一课时对甲烷的学习后,进一步介绍烷烃的结构及其性质与应用,是对前一课时内容的巩固,也从结构的角度适当加以深化。本节课是有机化学的入门,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新起点。 2.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认识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2) 掌握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与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3) 能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3.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与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难点:烷烃的结构特点。

其次,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问题探究为主, 再结合分析、归纳总结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置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思考,从而促使他们积极思维,运用已学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

紧接着,说学法

引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一探究分析一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地学习。

接下来,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甲烷结构, 在草稿纸上写出甲烷的结构式,复习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从而引出烷烃的定义。 2.讲授新课

(1)由新课的导入,介绍烷烃的定义

(板书)烷烃——这些烃分子中碳原子之间都以碳碳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使每一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也称为烷烃。

(2)问学生该如何命名,从而引出烷烃命名的两个原则。碳原子数在10以内的命名原则,碳原子数大于10的命名原则。

(3)带学生一起命名并写结构式,提示学生,碳数多的烷烃结构式过于繁琐,需要简化,为结构简式的出现做铺垫。

(4)在列举的烷烃的分子式中找规律,推出烷烃的通式。

(5)由结构简式中的规律,引出同系物的概念。

(6)甲烷中的四个氢原子都可以被其他原子取代,而之前写的结构式中还存在没有被取代的氢原子,让学生写出丁烷碳原子数不变,只改变被取代的氢原子的结构。从而引出同分异构现象。在此基础上说明同分异构现象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 3.小结

看着板书,以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4.布置作业

作业由课后习题和补充习题两部分组成。

我的讲解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篇3:高一必修二烷烃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中的内容

本堂课的内容为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第一课时,本课时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与系统命名法,重点介绍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2、分析该内容的重要性

该部分内容是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进行其它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很多有机知识点都必须以此为基础。所以是学好本门课的重要前提。学生必须加深了解并牢靠掌握。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基础比较差,虽说已经学习了有机物的分类、碳原子的结构特征以及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与书写,知道了有机物同分异构现象的原因。但是掌握的不彻底

2、学习方法方面:因为学生不太会归纳总结。 且由于在以前很少涉及该知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吃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工学结合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理解烃基和常见的烷基的意义,掌握烷烃的习惯命名法以及系统命名法。

2、能根据结构式写出名称并能根据命名写出结构式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较多讨论、较多练习,总结系统命名法的方法。

2、通过观察训练有机物结构式,掌握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命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练习书写烷烃的命名,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热情。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确定与突破方法及教学策略

1、教学重点: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2、教学难点:命名与结构式间的关系,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选主链、碳编号、写支链或取代基名称等)。突破方法为:练习——讲解——纠正——练习

3、教学策略 分析:

本节内容的理论性特点决定了其教与学的困难。如果按照传统的“老师先讲授有机物命名法的步骤与规则,再进行大量的学生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学生更多的只是对命名步骤与规则接受式地了解与记忆,再进行机械地运用,这样导致学生并没有掌握有机物命名法的“高级规则”。

重点突出与难点突破:

让学生参与有机化合物命名方法与规则的发现。以问题解决为活动形式,以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层层推进,实现对“高级规则”的发现与应用掌握。

五、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较多讨论、较多练习,尤其要注意抓住学生命名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如选错主链等,以改错的形式使学生明确产生错误的原因。

六、分析确定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提问、观察法、发现法、讲述、启发式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较多讨论、较多练习,总结系统命名法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

以实例进行讲解后,组织学生较多讨论、较多练习,总结系统命名法的方法。具体步骤为:

1.引入课题

2.讲解(1)找主链-----练习(2)编号-----练习(3)写名称-------练习

3归纳总结:书写口诀(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连短线;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4.归纳总结:名称组成,数字意义;烷烃的系统命名遵守的原则 5.作业布置

八、学习评价设计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学生学业评价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纸笔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训练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是过程表现性评价,看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能当场理解。纸笔评价是通过提问练习测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是否达到能力与方法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而过程表现性评价则是反映了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过程情况如何,是否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上两方面综合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

九、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断尝试的学习态度,并运用改错的形式强化学生理解和记忆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并能灵活运用。

十、板书设计

一、烷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

(1)定主链,最长称“某烷”。

(2)编号,最简最近最小定支链所在的位置。

最简原则:当有两条相同碳原子的主链时,选支链最简单,即支链最多的一条为主链。 最小原则:当支链离两端的 距离相同时,以取代基所在位置 的数值之和最小为正确编号。即较密集的一端开始。

(3)把支链作为取代基,从简到繁,把取代基的名称写在烷烃名称前面。

(4)当有相同的取代基,则相加,然后用大写的

二、

三、四等数字表示写在取代基前面 十

一、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预想:

1.学生基础差,讲授的内容不能完全理解 2.准备的练习太少,学生没能及时巩固; 3.学生认知能力差,感觉课堂内容偏多

以上是我的说课,由于经验不足,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教学过程简述

1、“情境创设”

写出戊烷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并进行交流。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没有具体的名称带来交流的障碍。

2、引入——寻找有机物命名的方法

3、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阅读提纲

1、“习惯命名法”的使用范围与方法?

2、烷烃名称前“正”,“异”,“新”表示的意义?

3、为什么甲烷、乙烷与丙烷名称前不加“正”? 共同活动

分析与归纳出“习惯命名法”的

1.使用范围:命名简单有机化合物。

2.区别异构体:用“正”,“异”,“新”。 学生活动

问题解决1——用“习惯命名法”命名戊烷的所有同分异构体

顺利用“习惯命名法”解决戊烷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命名

问题解决2——命名“己烷的同分异构体”

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现用习惯命名法只能解决部分“己烷的同分异构体”的命名,学生又面临新的问题。

合作与探究

活动目标

1、“观察与思考”中烷烃的名称包括哪几个部分?

2、系统命名法命名的基本思路?

3、系统命名法命名的主要步骤? 共同活动

分析归纳得出有机物名称的组成部分与主要特征,发现用系统命名法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思路((1)选母体,(2)编序号,(3)写名称)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运用系统命名法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思路对具体实例进行命名。 学生活动 练习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一些简单烷烃,同时在命名过程中发现一些特殊情况。 教师活动 讲解用系统命名法命名烷烃的一些原则与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归纳提升,练习巩固。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一、习惯命名法

1、使用范围

2、正、异、新的含义

二、系统命名法

1、选母体——最长原则

2、编序号——最小原则

3、写名称——注意符号

篇4:高一必修二烷烃教案

烷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普通命名法)

碳原子总数小于或等于10时,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

碳原子总数大于10时,用中文数字——十

一、十二等表示;

同时为了区分同分异构体,在名称前加一些词头表示,如“正”、“异”、“新”。 2.系统命名法

(1)命名方法:①选主链,称某烷;

②编号位,定支链;

③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短线连;

④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2)五个原则:①最长原则:应选最长的碳链做主链;

②最近原则:应从离支链最近一端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③最多原则:若存在多条等长主链时,应选择含支链较多的碳链做主链;

④最小原则:若相同的支链距主链两端等长时,应以支链位号之和为最小原则,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⑤最简原则:若不同的支链距主链两端等长时,应以靠近简单支链的一端

对主链碳原子编号。

(3)五个必须:①取代基的位号必须用阿拉伯数字“2,3,4„”表示;

②相同取代基的个数,必须用中文数字“二,三,四„”表示;

③位号2,3,4等相邻时,必须用逗号“,”表示(不能用顿号“、”);④名称中凡阿拉伯数字与汉字相邻时,必须用短线“-”隔开;

⑤若有多种取代基,不管其位号大小如何,都必须把简单的写在前面,复

杂的写在后面。

篇5:高一必修二烷烃教案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最简单的烃:甲烷。我们知道,甲烷是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具有空间正四面体结构的化合物。大家来看一下我手里的模型,左手边的是乙烷,右手边的是丙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烃的结构,能够发现什么呢?

在这些烃的分子里,碳原子跟碳原子都以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则全部跟氢原子相结合,总共形成了四个化学键。每个碳原子都达到了饱和的状态。像这种,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相结合的烃就叫做烷烃。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一、烷烃的定义

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相结合

二、烷烃的结构特点

碳碳单键、链状、碳剩余价键全部和氢结合

(观察模型,同学们可以发现,烷烃的碳链呈锯齿状或折线形,烷烃中的碳原子和氢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

三、烷烃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烷烃的通式:CnH2n+2(n≥1) 同系物:化学上,把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某种原子团的化合物互称为同系物。

四、烷烃的物理性质

(1)烷烃分子随着碳原子数增加,熔点、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

(2)分子里5个碳以下的烷烃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气体,5-16个碳的烷烃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17个碳以上的烷烃呈固态

五、烷烃的化学性质

(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甲烷相似,在通常情况下很稳定,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不和强酸、强碱反应。但都可燃,在光照条件下可以发生取代反应) 1. 氧化反应

2取代反应

3烷烃在高温下可分解(作了解)

二、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 2.烷烃同分异构体之间熔沸点的变化规律 3.烃基的概念

4.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三、烷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

步骤:①选主链,称某烷

②编号码,定支链

③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连短线

④不同基,简在前,相同基,二三连

篇6:高一化学《环境保护》教案

高一化学《环境保护》教案

高一化学《环境保护》教案 1.大气污染的含义 当大气中某些有毒、在害物质的'指标超过正常值或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就发生了大气污染。 把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写在卡片上。 2.大气污染物主要有:①漂浮颗粒物;②硫的化合物;③氮的化合物;④碳的氧化物;⑤碳氢化合物;⑥含卤素的化合物;⑦放射性物质;⑧…… 将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写在卡片上。   下载地址:www.huaxuefudao.com/DatumInfo-2537.aspx

篇7:高一化学《二氧化硫》教案

高一化学《二氧化硫》教案

高一化学《二氧化硫》教案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用途 (一)物理性质 展示:一收集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 巡回指导,特别是对学生闻二氧化硫的气味的方法进行指导。 观察集气瓶中二氧化硫的'颜色、状态,并闻二氧化硫的气味,让学生对二氧化硫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学会观察方法。 总结: 1.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教师介绍)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讲述: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时还会使人死亡。而含二氧化硫的空气不仅对人和动植物有害,还会腐蚀金属制品,损坏油漆颜料、织物、皮革等。 倾听、记忆 了解二氧化硫的毒性。   下载地址:www.huaxuefudao.com/DatumInfo-2534.aspx

篇8:高一化学上册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 培养学生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究与活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发展

[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人类的衣、食、住、行,生物体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化工生产约50%以上的化学反应等等都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我们的生活、生命、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例如,研究燃烧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与本节知识有密切关系。下面我们就讨论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问题。

师:初中学习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现在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请同学们举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

[板书]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新课推进

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学生填写此表)。

引导学生讨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2.两类标准:

(1)得失氧的情况

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

(2)化合价升降情况

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活动与探究]

下列反应中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各是什么物质?

2NaBr+Cl2====2NaCl+Br2

2NaOH+H2SO4====Na2SO4+2H2O

MnO2+4HCl====MnCl2+2H2O+Cl2↑

Ca(ClO)2+CO2+H2O====CaCO3↓+2HClO

[随堂练习]

1.下列各类反应中,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下列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单质,此元素可能被还原,也可能被氧化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D.化合物分解的产物有单质,则该分解反应必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反应类型不属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

A.Fe2O3+3H2SO4====Fe2(SO4)3+3H2O B.CuO+H2====Cu+H2O

C.Fe2O3+3CO2====Fe+3CO2 D.H2+ S====H2S

篇9: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案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案

离子反应考点要求:

1.离子共存问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是每年必考的题型。今后命题的发展趋势是:

(1)增加限制条件,如强酸性、无色透明、碱性、pH、甲基橙呈红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

(2)定性中有定量,如“由水电离出的c(H+)=1×10-4mol·L-1 的溶液中……”。

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书写也是历年高考必出的试题。从命题的内容看,存在着三种特点:

(1)所考查的化学反应均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反应;错因大都属于化学式能否拆分、处理不当、电荷未配平、产物不合理和漏掉部分反应等;有量的限止的离子方程的书写或正误判断也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内容,也是这部分的难点。

(2)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以复分解反应为主,而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约占15%;

(3)一些重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在历年考卷中多次重复。如Na与H20的反应、Fe与盐酸或稀H2S04的反应自1992年以来分别考过多次。

(4)考查离子方程式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预计今后的考题还会保留。

重点、难点:

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有量限止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或判断正误是本节的难点

基本概念:

1、离子反应、电解质、非电解质、离子方程式

(1)离子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类型:

n 离子互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当有难溶物(如CaCO3 难电离物(如H20、弱酸、弱碱)以及挥发性物质(如 HCl)生成时离子反应可以发生。

n 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取决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氧化剂和还原剂越强,离子反应越完全

n 注意点:离子反应不一定都能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n 如实验室制氨气 (NH4)2SO4 +Ca(OH)2 稢aSO4+2NH3↑+2H2O

H2S气体的检验 Pb(AC)2+H2S=PbS↓+2HAc (注:Pb(AC)2可溶于水的盐的弱电解质)

(2)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

l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l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l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l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l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注意点

①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有关,与其溶解度的大小无关。例如:难溶的BaS04、CaS03等和微溶的Ca(OH)2等在水中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故是强电解质。而易溶于水的CH3COOH、H3P04等在水中只有部分电离,故归为弱电解质。

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一定浓度的弱酸溶液的导电能力也可能比较稀的强酸溶液强。

③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如HCl、HN03、H2S04)、强碱(如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如NaCl、MgCl2、K2S04、NH4C1)及所有的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如CH3COOH)、弱碱(如NH3·H20)、中强酸 (如H3PO4 ),注意:水也是弱电解质。

④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才能电离,熔融状态下不电离

举例:KHSO4在水中的电离式和熔融状态下电离式是不同的。

(3)离子方程式:

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使用环境:离子程式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才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离子反应是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时进行时反应,凡非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即没有自由移动离子参加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如 NH4Cl固体和Ca(OH):固体混合加热,虽然也有离子和离子反应,但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只能写化学方程式。即:

2NH4Cl(固)+Ca(OH)2(固)稢aCl2+2H2O +2NH3 ↑

(2)单质、氧化物在离子方程式中一律写化学式;弱酸(HF、H2S、HCl0、H2S03等)、弱碱(如NH3·H20)等难电离的物质必须写化学式;难溶于水的物质(如CaC03、BaS03、FeS、PbS、BaS04,Fe(OH)3等)必须写化学式。如:

CO2+2OH-=CO32-+H2O CaC03+2H+=CO2↑+H20+Ca2+

(3)多元弱酸的酸式盐的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写。如NaHS03溶液和稀硫酸反应:HSO3- +H+=SO2↑+H2O

(4)对于微溶物的处理有三种情况;

①在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微溶物用化学式表示。如Na2S04溶液中加入AgNO3 ,溶液:2Ag++SO42-=Ag2S04 ↓

②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溶液状态(稀溶液),应写成离子的形式。如C02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CO2+Ca2++2OH-=CaCO3 ↓+H2O

③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悬浊液或固态时,应写成化学式。如在石灰乳中加入Na2C03溶液:Ca(OH)2+CO32-=CaCO3↓+H2O 。

(5)操作顺序或反应物相对量不同时离子方程式不同,例如少量烧碱滴人Ca(HC03)2溶液,有

Ca2++HCO3-+OH-=CaCO3 ↓+H2O

少量Ca(HC03)2溶液滴人烧碱溶液(此时NaOH过量),有

Ca2++2OH-+2HCO3- =CaCO3↓+CO32- +2H2O

1.离子共存问题

(1)“不共存”情况归纳

①离子之间相互结合呈沉淀析出时不能大量共存。如形成BaS04、CaS04、H2Si03、Ca(OH)2、MgS03、MgC03、PbCl2、H2S04、Ag2S04等。

②离子之间相互结合呈气体逸出时不能大量共存,如:H+与S2-、HCO3-、SO32-、HSO3-和OH-与NH4+等,由于逸出H2S、C02、S02、NH3等气体或S2-变成HS-,CO32-变成HCO3-而不能大量共存。

③离子之间相互结合成弱电解质时不能大量共存。如:H+与CH3COO-、OH-、PO43-等离子,由于生成 CH3COOH、H20、HPO42-、H2PO4-、H3P04而不能大量共存。

④离子之间发生双水解析出沉淀或逸出气体时不能大量共存,如Al3+与AlO2-、Fe3+与HCO3- 、Al3+与HS- 、S2-、HCO3-、CO32-等离子。

⑤离子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S2-、Fe3+与I-等。

⑥离子之间相互结合成络离子时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SCN-生成2+,Ag+、NH4+、OH-生成+,Fe3+与C6H5OH也络合等

(2)离子在酸性或城性溶液中存在情况的归纳。

①某些弱碱金屑阳离子,如:Zn2+、Fe3+、Fe2+、Cu2+、Al3+、NH4+、Pb2+、Ag+等。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有OH-则促进水解生成弱碱或难溶的氢氧化物。故上述离子可和H+(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不能与OH-(在碱性溶液中)共存。但有NO3-存在时的酸性溶液, Fe2+等还原性离子不与之共存。

②某些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如HCO3-、HS-等可和酸发生反应,由于本身是酸式酸根,故又可与碱反应,故此类离子与H+和OH-都不能共存。

③某些弱酸的阴离子,如:CH3COO- 、S2-、CO32-、PO43-、AlO2-、SO32-、ClO- 、SiO32-—等离子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有H‘则促进其水解,生成难电离的弱酸或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所以这些离子可和OH-(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不能与H+(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

④强酸的酸根离子和强碱的金属阳离子,如:Cl-、Br- 、I-、SO42-、NO3-、K+、Na+等离子,因为在水溶液中不发生水解,所以不论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都可以大量共存。但SO42-与Ba2+不共存。

⑤某些络离子,如+,它们的配位体能与H+结合成NH3 + +2H+=Ag++ 2NH4+,所以,它们只能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即可与OH-共存,而不能与H+共存。

分析:“共存”问题,还应考虑到题目附加条件的影响,如溶液的酸碱性、PH值、溶液颜色、水的电离情况等。

篇10:高一化学二氧化硫教案

高一化学二氧化硫教案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难点:

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硫在氧族中燃烧能够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

播放视频:硫在氧气中燃烧。

引言:我们以硫为代表物,认识了氧族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现在我们要学习硫的重要氧化物之一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和危害。

讲述:物理性质

展示:闻气体气味正确方法的图片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溶于水(此处若无演示条件,也可以播放视频文件)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物质分类判断它是酸性氧化物,因此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分析: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既说明它能溶于水,又说明它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在此可以复习可逆反应的概念。

讨论: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中为什么开始水面没有顺利上升?振荡后水面很快上升?(在液面上形成饱和亚硫酸溶液,阻止SO2的吸收。

)

要求:学生写出证明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简介:亚硫酸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推断它应具有的化学性质。

讲述:当二氧化硫遇到强还原剂时,表现出氧化性。例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反应可以生成硫和水。

过渡:二氧化硫主要表现出还原性。

讲述: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反应

增加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碘水褪色。

分析:此实验说明了什么?由此推断二氧化硫能否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使氯水、溴水褪色?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

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并与氯气等作对比,小结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讨论:根据二氧化硫的性质推断它的用途。

过渡:二氧化硫在工业上可以作漂白剂,还能杀灭霉菌和细菌,作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但是也有不法之徒利用二氧化硫的`性质,让馒头、银耳变得更白,只顾个人利益,不管他人的身体健康。请同学们今后要注意。此外,二氧化硫还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

讲述:二氧化硫的污染。酸雨的概念和危害。

展示图片、播放有关酸雨的录像。

小结:

作业:写出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有毒、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1:40)

2.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可逆反应);

(过量)

(2)二氧化硫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弱氧化性:

②较强的还原性:

如能使氯水、溴水、溶液褪色。

(与有类似反应)

*(此方程式不要求学生掌握)

(3)漂白性

3.用途

二、二氧化硫的污染

酸雨

篇11:高一化学教学教案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的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的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的方法:启发式

教学的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的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篇12:高一化学教学教案

一、学习的目标分析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的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的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的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的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篇13:高一化学电解质教案

高一化学电解质教案

高一化学电解质教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2.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并能准确书写酸、碱、盐电离方程式

3..能运用电解质的知识分析并关注身边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在物质的分类中,我们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及化合物,而化合物又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板书或投影,边板书边讲解):

单质

纯净物氧化物化合物酸碱盐

而化合物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下能否导电,又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有关电解质的知识。

[板书或投影]:

一、电解质的电离

[演示]: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探究]:为什么上述物质的溶液具有导电性?

(教师首先提供问题探究所必需的金属导电的知识背景: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受原子核的引力作用较小,容易失去而成为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当金属导线接上电源以后,在电场的作用下,金属内部中带负电的电子由自由移动改为定向移动,电流便形成了,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金属能够导电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其金属自身的内部因素是有带负电的自由移动的电子。而后进行问题的情景迁移:根据金属的导电原理,请分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在导电时除了外加电场的外部因素外,溶液自身内部还有哪些因素?)

[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左右

[学生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以下路径分析归纳)金属能导电→金属内部有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猜测: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分别带负电和正电的阴、阳离子

[质疑]:物质中有阴阳离子就能导电吗?

[演示或模拟动画实验]:教师演示或模拟NaCl晶体、熔融NaCl的导电性实验,以澄清对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导电原理的模糊认识。

[质疑]:为什么都含有Na+、Cl-的NaCl晶体和NaCl溶液一个导电,另一个不导电?

[讲解并分析]:NaCl晶体虽含Na+、Cl-,但不能自由移动而不能导电,若将NaCl晶体溶于水,形成NaCl溶液后,原来NaCl晶体中被束缚着的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就叫做电离(结合NaCl晶体溶于水的电离过程的动画演示,强化说明NaCl晶体中有离子而不自由移动,而当其溶解于水中或受热熔化后,离解为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就叫做电离,并引出电离方程式的概念)。

[板书或投影]:

1.酸、碱、盐的电离

HCl=H++Cl-NaOH=Na++OH-NaCl=Na++Cl-

[学生练习]:书写电离方程式:HNO3、H2SO4;KOH、Ba(OH)2;Na2CO3、CuSO4、BaCl2(三学生上黑板)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分析的具体指向——以上三组物质电离后的阴阳离子类型及共同特点。

[学生归纳]:给酸、碱、盐下定义

[讲解]:1.强调酸、碱定义中“全部”二字的含义;2.酸、碱、盐的溶液因电离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

[转折]:像酸、碱、盐这些化合物,因其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能导电,从化学的另一分类角度讲又叫做电解质

[板书或投影]:2.酸、碱、盐是电解质

[学生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得出电解质的概念,并借助对比方法,在电解质的概念的基础上得出非电解质概念。

[演示]:通过酒精、酒精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强化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概念。

[演示]: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电流计指针的偏转)

[学生归纳]:其他条件一定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成正比

[问题解决]:电解质知识运用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我们的人体和日常生活中都能发现它的踪迹。比如身体有汗的人为何接触使用着的电器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人体在大量流汗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在海上遇险的人们,喝海水为何如同“饮鸠止渴”?请同学们用本节课所学的电解质知识加以解释。

[学生阅读、讨论并回答]: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电解质的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电解质的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教师边引导边板书):

一、电解质的电离

1.酸、碱、盐的电离

酸:………H2SO4=2H++SO42-

电解质碱:………Ba(OH)2=Ba2++2OH-离子正负电荷守恒

化合物盐:………Al2(SO4)3=2Al3++3SO42-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酒精、蔗糖等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

2.酸、碱、盐是电解质

[形成性检测]:

1、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A.熔融的氯化钠B.硝酸钾溶液C.硫酸铜晶体D.无水乙醇

2、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A.熔融氢氧化钠B.石墨棒C.盐酸溶液D.固态氯化钾

3、下列电离方程式中,错误的是()

A.Al2(SO4)3=2Al+3+3SO4-2B.HF=H++F-C.HI=H++I-D.Na2CO3=Na++CO32-

[结束语]:电解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说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那么,电解质溶于水后是否都能全部电离?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自己去解决,如果有兴趣,同学们可以参看P40“知识点击”部分,也可以通过在Internet网在“googl”输入关键词“强电解质弱电解质”进行自主学习

第2节 电解质

一. 教学内容:

第二章 第二节 电解质

二. 教学目的

1、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知道酸、碱、盐发生电离

3、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电解质的`概念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四. 知识分析

(一)电解质的电离

实验探究:测试物质的导电

现象 结论 解释

NaCl晶体 灯泡不亮 不导电 晶体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NaCl(熔融) 灯泡亮 导电 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NaCl溶液 灯泡亮 导电 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物质导电的情况:a、金属导电:含有 自由移动的电子

b、化合物(熔融或水溶液):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1、电离:

(1)定义: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条件:溶于水或熔化

2、电离方程式:用符号来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叫电离方程式。

练习:写出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 Ba(OH)2=Ba2++2OH-

Fe2(SO4)3=2Fe3++ 3SO42- (NH4)2CO3=2NH4++CO32-

3、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4、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比较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含义 溶于水或熔化时能导电的化合物 溶于水或熔化时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能否电离 能 不能

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阴、阳离子 分子

物质类别 酸、碱、盐等 非金属氧化物、氢化物等

举例 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铜 二氧化碳、甲烷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含义 在水溶液里完全电离 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

电离条件 在水溶液中

电离程度 全部 部分

溶质粒子种类 阴阳离子 分子和离子

化合物种类 强酸 强碱和大部分盐 弱酸 弱碱和水

实例 H2SO4 Ba(OH)2 NaCl CH3COOH NH3H2O

扩展: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a、写出CH3COOH、H2CO3的电离方程式(多元弱酸分步电离):

CH3COOHCH3COO-+H+

H2CO3HCO3-+H+ HCO3- H++CO32-

b、写出NH3H2O、Fe(OH)3的电离方程式:

NH3H2ONH4++OH- Fe(OH)3Fe3++3OH-

练一练:

(1)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弱电解质的是( ),非电解质的是( )

A、KI B、乙醇 C、氨水 D、蔗糖 E、HClO F、硫酸氢钠 G、NH3H2O H、液氯 I、CO2 J、硝酸 K、Na2O

(2)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

A、Al2(SO4)3=2Al3++3SO42- B、NH3H2O =NH4++OH-

C、NaHCO3=Na++HCO32- D、H2SO4=2H++SO42-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aCl在电流的作用下电离出Na+、Cl—

B、溶于水后电离出H+的化合物是酸

C、HCl溶于水能导电,但液态HCl不导电

D、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4)把0.05mol的NaOH固体分别加入下列100ml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 )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NH4Cl溶液

答案:(1)AFJK;GE;BDI (2)C (3)C (4)BD

小结:

1、电解质必须是本身电离出离子

2、常见的强电解质:

强酸:HCl HNO3 H2SO4

强碱:NaOH KOH Ca(OH)2 Ba(OH)2

盐:NaCl K2SO4 KClO3 FeCl3

金属氧化物:CaO Na2O

常见的弱电解质:

弱酸:CH3COOH H2CO3 HClO

弱碱:NH3H2O H2O

(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1、离子反应:

(1)定义: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2)实质:反应物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

(3)发生条件:①生成难溶的物质;②生成难电离的物质;③生成挥发性物质。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2)书写:

步骤:

a、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即易溶性强电解质)改写为离子形式,难溶物、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用化学式表示;

c、删去等号两边未参加反应的离子;

d、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及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例如:氯化钡溶液与硫酸反应:

BaCl2+H2SO4=BaSO4↓+2HCl

Ba2++2Cl-+2H++SO42-= BaSO4↓+2Cl-+2H+

Ba2++SO42-= BaSO4↓

(3)含义:表示一类化学反应。

练一练: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铁与稀硫酸

②碳酸钙与盐酸

③钠与水

④澄清石灰水与硝酸

⑤小苏打溶液与苛性钠溶液

⑥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⑦氢氧化铜与硫酸

⑧CO2通入澄清石灰水

答案:①Fe+2H+=Fe2++H2↑

②CaCO3+2H+=Ca2++CO2↑+H2O

③2Na+2H2O=2Na++2OH-+H2↑

④H++OH-=H2O

⑤HCO3-+OH-=CO32-+H2O

⑥H++OH-= H2O

⑦Cu(OH)2+2H+=Cu2++2H2O

⑧Ca2++CO2+2OH-= CaCO3↓+H2O

(4)书写原则:

a、合事实

b、须二“恒”

c、“号”符实

d、“拆”合理

(5)检查

a、符合物质反应的客观事实

b、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必须遵循电荷守恒原理

d、必须遵循定组成规律

(三)物质的检验

1、不用外加试剂

方法:观察法、加热法、借用试剂法、相互作用法

练一练:不用外加试剂鉴别四种溶液:NaOH、KCl、CuSO4、MgCl2

答案:先观察溶液呈蓝色的为CuSO4溶液,再用其与剩余无色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沉淀的为NaOH溶液,再用NaOH溶液与剩余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的是MgCl2溶液,剩余的是KCl溶液。

2、限用一种试剂

练一练:限用一种试剂鉴别三种无色溶液:KCl、Na2CO3、Ba(NO3)2

答案:硫酸

3、任选试剂

练一练:

(1)鉴别稀硫酸、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

答案:碳酸钠溶液

(2)某溶液中含有SO42-、CO32-、OH-、Cl-,请分别检验

①先检验OH-,加入酚酞试剂。

②后检验CO32-,加入HNO3试剂,离子方程式2H++CO32-=CO2↑+H2O

③再检验SO42-,加入Ba(NO3)2 试剂,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

④最后检验Cl-,加入AgNO3试剂,离子方程式Ag++Cl-=AgCl↓

(四)离子共存问题

凡离子间能发生离子反应的,均不能大量共存。

练一练:

1、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K+、Ag+、NO3—、Cl— B. Ba2+、Na+、CO32-、OH-

C. Mg2+、Ba2+、OH-、NO3- D. H+、K+、CO32-、SO42-

E. Al3+、Fe3+、SO42-、Cl- F. K+、H+、NH4+、OH-

2、在某无色透明的pH=0的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H4+、NO3-、Al3+、Cl- B.Na+、S2-、K+、NO3-

C. MnO4-、K+、SO42-、Na+ D.K+、SO42-、HCO3-、Na+

3、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 )

A. Na+ K+ Cl- B. Mg2+ Cl-

C. K+ Na+ SO32- D. K+ Na+ ClO-

4、某强碱性溶液中,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K+、Na+、、B. Na+、、Cl-、ClO-

C. H+、Mg2+、、D. Ag+、K+、、Na+

5、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 酸性溶液Na+、K+、、NO3- B. 酸性溶液Fe3+、、S2-、

C. 碱性溶液Na+、K+、Ag+、D. 碱性溶液Ba2+、Na+、、Cl-

6、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Al3+、Ag+、、Cl- B. Mg2+、、、Cl-

C. Ba2+、K+、Cu2+、Cl- D. Zn2+、Na+、、

7、在溶液中能共存,加OH-有沉淀析出,加H+能放出气体的是( )

A. Na+、Cu2+、Cl-、B. Ba2+、K+、OH-、

C. H+、Al3+、、D. Na+、Ca2+、Cl-、

8、在pH=1的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Al3+、Ag+、、Cl- B. Mg2+、、、Cl-

C. Ba2+、K+、S2-、Cl- D. Zn2+、Na+、、

9、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pH=1的溶液里大量共存,并且溶液呈无色透明的是 ( )

A. 、K+、Na+、B. Na+、K+、SO32-、Cl-

C. Mg2+、、Cl-、D. Ba2+、K+、S2-、

10、某强碱性透明溶液里所含的离子可能是( )

A. Na+、Cl-、Al3+、Ca2+ B. K+、S2-、、

C. Al3+、Mg2+、Cl-、D. Fe2+、Na+、K+、Cl-

11、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1)K+、NH4+、HCO3-、OH- (2)SO32-、SO42-、Cl-、OH-

(3)Fe3+、Cu2+、SO42-、Cl- (4)H+、K+、Al3+、HSO3-

(5)Ca2+、Na+、SO42-、CO32-

12、某饱和溶液中含有三种阳离子:Ag+、Ba2+、Al3+,同时测知此溶液中pH=3,则该溶液中所含有的阴离子可以是下列中的( )

A. CO32- B. SO42- C. NO3- D. S2-

13、下列各组离子,可以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Ag+、Ca2+、Br-、SO42- B. H+、SO32-、SO42-、Ba2+

C. Na+、Cl-、SO42-、SO32- D. H+、Na+、Cu2+、S2-

14、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a+ 、OH- 、Cu2+ 、Cl- B. HCO3- 、Na+ 、OH- 、K+

C. K+ 、CO32-、Br- 、SO42- D. H+ 、Cl- 、Na+ 、SO32-

15、向0.1 molL-1 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是 ( )

A. Na+、B. Na+、

C. 、D. Na+、OH-

答案:

1、E 2、A 3、B 4、B 5、A

6、A 7、D 8、AC 9、C 10、C

11、2、3 12、C 13、C 14、C 15、B

小结:

(一)正确判断离子间能否大量共存的关键是看离子间能否发生反应.如:能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弱电解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氢离子与弱酸的酸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CO32-、HCO3-、CH3COO-、HS-、S2-、F-、SO32-、HSO3-、PO43-、HPO42-、H2PO4-等都不能与H+大量共存。

2、氢氧根离子与弱碱的金属阳离子及弱酸的酸式酸根不能大量共存,如:NH4+、Fe3+、Fe2+、Cu2+、Al3+、Zn2+、HCO3-、HS-、H2PO4-、HPO42-、HSO3-、等与OH-不能大量共存。

3、能生成难溶(微溶)物质的两种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Ca2+与CO32-,Ba2+与

SO42-、Cu2+与S2-,Pb2+与SO42-、Ca2+与SO42-等不能大量共存。

(二)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1、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等。

2、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等。

3、MnO4-,ClO-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4、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篇14:高一化学教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辅助手段

1、说实验:

①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致,表面积相差不大。

②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

2、说现代化教学手段: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两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以上二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

篇15:烷烃 (4节时)

烷烃 (4节时)

目的要求】: 1. 使学生认识烷烃同系物在组成、结构式、化学性质上的共同点以及物理性质随分子里碳原子数目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性;

2. 掌握饱和链烃、烃基的概念和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和命名方法;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间的关系。

【重、难点】: 烷烃的性质、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及烷烃的命名方法。

【教学方法】: 实例引导,分析讨论,讲练结合,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投影下面四组物质,对比结构上的不同:

乙烷               丙烷

环丙烷                      环丁烷

乙烯                           丙烯

乙炔                            丙炔

从中引出碳碳单键、双键、三键以及键的饱和与不饱和。

〖投影〗:[思考讨论]

1、具有什么结构特点的烃叫烷烃?它与环烷烃如何区分?

2、甲烷、乙烷、丙烷……是按什么来命名的?其各兄弟在结构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3、如何理解同系物的内涵?乙烷和环丙烷;环丙烷和丁烯是同系物吗?(给出结构式)如何表达烷烃和环烷烃分子的通式?

4、分析课本76页的表中数据,烷烃各同系物的物理性质如何递变?为什么?你认为它们的化学性质与甲烷相比如何?为什么?

5、什么叫烃基?什么叫烷基?两者从属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了解相关知识。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并引导归纳。

1、烷烃结构特点:C-C单键,每个C原子的化合价都充分利用;

4、明确物理性质递变决定于范德华力,随碳原子增多,分子量增大,范德华力增大。化学性质与甲烷相似,因为结构相似。

(第二课时)

〖引入〗:复习同系物概念

〖解释〗:同分异构

〖师生活动〗:教师以球棍模型展示,通过切、接、转与学生讨论分析甲烷、乙烷和丙烷,得出结论:无同分异构

教师以球棍模型展示,通过切、接、转与学生讨论分析丁烷,得出结论:有同分异构;指导阅读课本77页,对比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熔沸点和密度说明两者是不同的物质;

              判断               是否为第三种不同的结构,说明C-C

键可旋转,不能受平面书写限制。

〖学生活动〗:以碳架表示,练习书写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教师讲解〗:分析评价学生书写正误,引导认识主链和支链以及给碳原子编号确认支链位置。

〖学生活动〗:以碳架表示,练习书写己烷的同分异构体

〖师生活动〗:学生总结书写不重复的方法,教师归纳为:(1)找主链 (2)找对称碳(3)有序书写(最长直链     1支链    2支链……)

〖投影〗:碳原子数为1―20的烷烃相应的同分异构体数,说明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之一。要求会写7个碳原子以内的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碳原子数

同分异构体数

1

1

2

1

3

1

4

2

5

3

6

5

7

9

8

18

9

35

10

75

11

159

12

355

13

802

14

1858

16

10359

20

366319

(第三课时)

〖提问〗:目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如何区分这四个概念?(对象是什么和区别点如何)

〖投影〗:[练习]:下列各组物质属于同位素的是       ;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属于同系物的是      ;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

(1)O2和O3

(2)3517Cl和3717Cl

(3)CH3CH3和CH3CH2CH2CH3

(4)金刚石和石墨

(5)氕、氘、氚

(6)CH3CH2CH2CH(CH3)CH2CH3和CH3CH2CH(CH3)CH(CH3)CH3

〖师生活动〗:学生练习、回答,教师评价

〖投影〗:下列物质的碳架表示了几种不同结构?

其一氯取代物有几种?正戊烷          呢?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有机物的命名方法,然后练习下面物质给命名

2、总结命名方法和步骤

〖教师总结〗:命名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四课时)

〖投影〗: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1、有机物分子式的推算及结构的确定

2、有机物命名的正误判断

3、气态烷烃燃烧后体积的变化及计算

(1)    纯净烷烃的燃烧

(2)    混合烷烃的燃烧

〖例题分析〗: 《学习指导》55页4题;56页2、3题;57页10题

〖总结〗:[规律]:

1、根据题意――算分子量――确定分子式――确定结构式

(1)    根据各元素含量和分子量,求分子式

(2)    根据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通式,求分子式

(3)    根据烃的通式和分子量,求分子式

2、常见错误:(1)主链找错;(2)支链定位错……

3、(1)纯净烷烃的燃烧:H原子数为4时,燃烧后体积不变;大于

4时,体积变大;小于4时,体积变小

(2)求平均分子量――十字交叉法。

〖教后记〗:1、多让学生自己活动,从中学会分析总结知识规律。

2、教材处理上可以先讲命名方法,再讲同分异构知识,讲同分异构时可结合命名进行练习。

3、除注意讲练结合以外,还要课外多练习,学生才能熟练掌握。

篇16:烷烃教学设计

烷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烷烃同系物在组成、结构式、化学性质上的共同点以及物理性质随分子里碳原子数目得递增而变化的规律性。

2、使学生掌握饱和链烃、烃基的概念和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写法及命名方法。

3、通过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间的关系。

4、通过烷烃分子通式的总结推导过程,学会用“通式思想”认识有机物的同系物的组成特征。

学习重点:

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是同系物?同系物的特点有哪些?

2、烷烃同系物的通式表示什么意义?

[新授]

一、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观察]表5—2,并写出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总结]正丁烷和异丁烷的异同点是

1、同分异构现象与同分异构体

同分异构现象

同分异构体

[自学]本P122第2—4自然段,写出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式、结构简式,注意命名方法,观察其球棍模型。

[思考]

1、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是否为平面结构?试想象其构型?

2、写出—CH3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并分析其结构特点。

2、烃基

叫做烃基。

烃基一般用xx表示,叫做烷基。例如,甲烷分子失去1个氢原子后剩余的 部分叫甲基,乙烷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剩余的 部分叫做乙基,等等。

[思考]

1、“丙烷可以看作是乙烷的一个氢原子被甲基取代的产物,也可以看作是甲烷的一个氢原子被乙基取代的产物”该说法是否合理?

2、“基”与“根”有何区别?

二、烷烃的命名

1、习惯命名法

[问题]

(1)什么是习惯命名法?它有什么局限性?

(2)烷烃如何命名?碳原子数目用什么表示?

2、系统命名法

可概括为五个字:“长、近、简、多、小”

篇17:上海高一化学下教案

知识与技能: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本节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本节教学难点:

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

[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篇18:上海高一化学下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钠与水、氧气反应现象

(2)理解钠与水、氧气反应实质

(3)学生体会化学反应是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而发生变化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2)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方案设计的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和筛选、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长安二中高一年级平行班的学生

2.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5.学生已经对钠的原子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学习非金属元素氯的有关知识。

6.学生学习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和思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主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策略:给学生创设大量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发挥的空间

2.问题引导探究策略:通过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逐步启发引导,使学习内容深入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策略:问题和实验设计尽量结合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经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4.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分析

1、通过图片和多媒体电脑演示

2、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媒体图片展示

3、演示实验,改进实验

4、通过提前录制视频展示。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说课稿

高一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五教案

化学教学计划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六教案

《甲烷》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高一化学:烷烃教案
《高一化学:烷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一化学:烷烃教案(共18篇)】相关文章:

乙烯,教学反思2022-10-16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提纲2023-08-14

化学教学工作总结2022-09-02

甲烷说课稿2022-12-05

高二第二学期化学教学总结2023-06-26

备课组工作总结2022-11-09

有机化合物甲烷课后巩固题2023-08-29

高二化学备课组的工作总结2024-05-07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案2023-04-02

个人教学总结2022-12-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