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减应用题(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时间:2022-12-27 07:35:28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连减应用题(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8篇)由网友“春风”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连减应用题(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连减应用题(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篇1:连减应用题(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连减应用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并迅速地计算连减应用题.

2.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比较思想.

3.看图口编应用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法.

教学难点

提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用题前两个条件不变,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

2.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初步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但复习题给出了两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张数,也就回答了最后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后剩下的张数,显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

(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

(5)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从30张彩色纸中,做纸花用去11张,由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纸花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

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19(张)

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

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旗用去两次后剩下的部分.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它回答的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后的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板书:(2)还剩多少张?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19-9=10(张)

答:还剩10张.

(6)回顾分析、解答例3的过程.

教师以叙述及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例3的分析、解答过程.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问题.

指名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看由题中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解答所求问题.

指名回答由例3的已知条件能否一步解答“还剩多少张”,为什么?

③画出线段图,看图分析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该算什么.

篇2:连加、连减(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二)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指名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算):

2.在两名学生板演的同时,其他学生口算下面的题,抽问其中一道连加、一道连减的口算过程,从而复习连加、连减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0+40+30=  10+40+20=  3+20+6=

70-20-40=  80-50-10=  65-5-20=

订正板演,两名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过程,大家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然后观察一下,两道加法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个加法算式两个加数的和也就是第二个加法算式中的第一个加数.如果把这两道加法题连在一起写,就是一道连加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出示课题“连加、连减”.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28+34+23=

启发提问:

(1)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怎样计算?

相邻的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自己动笔试着做一做(如果有条件,每人一块小纸黑板,每人在纸黑板上做).

在学生自己试算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算法,即

大家进行评议,公认这种算法是正确的.然后出现下面两种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如果班里学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就不必提出,以免误导).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加式题,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计算连加两步式题,应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得出:

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要注意计算第二步时,是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上第三个数,还要注意每一个计算过程中,不要抄错数.

教师介绍简便写法.为了书写简便,我们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即

提问: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同学的意见,得出:这种把算式连起来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的错误,使计算正确、迅速.

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先分步书写,再用简便方法书写.指名一个同学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订正.

2.出示例2 52-20-18=

启发性提问:

(1)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两步式题?

(2)你能根据刚才研究的连加两步式题,推想出连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吗?同学们试一试在小黑板上做一做.

教师通过行间巡视,可能发现有以下三种情况,教师先出示第(1)(2)种.

通过学生评议,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而第(2)种是用简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种算法.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错在哪里.第一步计算对了,问题出在第二步是退位减法,而这位同学没有退位,造成计算错误.大家要吸取他的教训.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在计算两步式题时,遇到哪一步可以用口算,就不必写竖式.如上面这道题,第一步可以用口算,就可以不写竖式(把第一步竖式用虚线框起来).做一做:84-26-30=

由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试做,指名一个学生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订正.教师还可以了解一下哪些学生直接用简便方法书写,而且一次做对;哪些同学还用两个竖式做;哪些同学只写了第一步竖式,第二步用口算就得出了结果.对最后一类同学可以提出表扬.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减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计算连减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

2.对比性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4+26+15=  90-58-24=

直接在书上第2页做,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

(2)口算下面各题.(书上第2页,直接在书上写得数)

7+59+20=  72-6-40=

3.趣味性练习(练习一第1题)

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把练习一的第1题,如上图那样,把每行三个数的旁边画一个括号,把得数填在括号里.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的第1题和第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口算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新知识就是,让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式题.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一重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法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本节课的练习除了边讲边练外,最后安排了有层次的集中练习,并进行及时反馈,表扬用简便写法及结合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3:连减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连减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并迅速地计算连减应用题.

2.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比较思想.

3.看图口编应用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法.

教学难点

提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应用题的中间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复习题.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用题前两个条件不变,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怎样解答.

2.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3)初步理解题意:

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但复习题给出了两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张数,也就回答了最后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后剩下的张数,显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

(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

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

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

(5)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从30张彩色纸中,做纸花用去11张,由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什么?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纸花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

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19(张)

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

通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旗用去两次后剩下的部分.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它回答的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后的问题.

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

篇4:连减应用题导学教案设计

连减应用题导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25-8=30+7=6+24=

27-9=14+6=20-7=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

1.教学例2。

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

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

(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3)教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可以求什么问题?(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可以怎样列式?[8+22=30(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54―30=24(个)]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要先算8+22,列式就要加上一个小括号。54-(8+22)。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列式:54-(8+22)

=54-30

=24(个)

答:还剩24个面包。

注意:应用题解答完后,要记住写答案。

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教师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1)看图口头编题: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纽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94―34=60(个)60―29=31(个)

或34+29=63(个)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94-34-29或94-(34+29)

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

58-6-7或58-(6+7)

[第2题和第3题是配合例2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19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

4.班级里有22张腊光纸,又买来27张。开联欢会时用去38张,还剩下多少张?

5.少年宫新购进小提琴52把,中提琴比小提琴少20把,两种琴一共有多少把?

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6位乘客,到福州路下去8位,又上来12位,这时车上有多少位?

篇5:应用题(二年级)(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三)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解答第二问时,找出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

1._______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2._______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教师谈话:我们学习的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就无法解答,必须根据所求问题和其中一个条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个条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由学生读题、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这是同学们学过的旧知识,把两种兔子的只数合并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只兔了.下面还有第二问.接着出示第二问.

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启发性提问:

(1)要想求学校现在共有多少只兔,问题中的“现在”指的是什么时候?

(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件能解答吗?缺少的条件往哪里去找?

(3)怎样列式解答?

相邻的两名同学互相讨论,全班交流,三个问题分三次讨论.

通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要求“现在”有多少只兔,指的是在学校原有小兔总只数的基础上,再添上又生的8只.(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件不能解答,根据所求问题及知道的又生了8只,需要找到学校原来有多少只兔,而原来小兔的总只数通过第一问已经求出来了,是22只.(3)用22只再加上8只,就是所要求的现在小兔的只数.

列式:  22+8=30(只)

口答:现在有30只.

指若干名学生把解答第二问怎样想的说一说.

2.出示例6

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0人,到胜利街车站有7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指名学生读题.

提问:这道题有几个问题?咱们先解答第一问.

指名学生解答第一问,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从30人中去掉 7人,就是车上还剩的人数)

30-7=23(人)

口答:车上还剩23人.

再解答第二问.

提问:现在已经求出车上还剩23人,还知道又上来9人,能不能求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指名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用车上还剩的 23人,和上来的 9人合在一起,就是现在车上有的人数)

23+9=32(人)

口答:现在车上有32人.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有两个问题的应用题,这两个问题间有联系,在解答第二问时,其中一个条件要用上第一问求出的结果,所以叫做连续两问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把题目看清楚,不要把第二问漏掉.

(三)巩固反馈

1.半独立性练习

课本中“做一做”的第1题:

商店有8辆自行车,又运来25辆,一共有多少辆?

全体学生在书上独立解答,订正后,老师稍加提示,解答第二问.

已经求出一共有33辆,卖出10辆,还剩多少辆?

全体学生在书上独立解答.

课本中“做一做”的第2题:

小华有25张动物邮票,送给同学8张,小华还剩多少张邮票?

王叔叔送给他7张,小华现在有多少张邮票?

第一问由学生独立解答,第二问指名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解答.

2.课堂独立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商店里运来45筐芹菜,运来的菠菜比芹菜多3筐.运来多少筐菠菜?卖出50筐菠菜,还剩多少筐菠菜?

由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3.课后练习 练习二:第2,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过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为今后学习两步应用题做准备.所以课堂设计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解答第二问时,怎样从第一问中找出所需要的条件.

本节课的各个环节,都是围绕这一重点进行的.例如,教学一开始,安排了两道给应用题补充条件的练习,就是为本节课的重点打下基础.在学习新课时,重点放在怎样解答第二问,组织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巩固练习环节中,在半独立练习时,由学生说出解答第二问的两个条件,再过渡到由学生独立解答.这样步步深入,逐步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了解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掌握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的解题思路.

篇6:两步连减应用题

两步连减应用题

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  虞丽华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五册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两部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3.充分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应用知识做铺垫

教学重、难点:能够从生活中找到这类应用题的雏形,并能正确解决

教学关键: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自然生动的生活情境

师:今天老师可忙坏了,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学生:想!

师:早晨,老师的闹钟罢工了,竟然没有响,害的我没有赶上接送车,为了上班不迟到,所以我只好打面的到车站,再坐公共汽车过来了。

今天早晨我出门的时候,一共带了50元钱。我先从家里出发,打面的到车站花了4元钱。然后我又用了3元钱乘车到旧县。(教师简要板书)

二、解决可能遇到的生活问题

师:根据我提供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交汽车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虞老师到旧县后还剩多少钱?

生:虞老师打完面的后还剩多少钱?

生: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

生:坐公共汽车比做面的少用多少钱?

师:还有其他问题?(学生表示没有了)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一块儿解决不好办,咱们一个一个来解决,怎么样?

师: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谁来解决?

生:4-3=1(元)

师:谁求出老师到达车站后还剩多少钱?

生:50-4=46(元)

师:谁能求出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了多少元?

生:4+3=7(元)

师:那么,老师到达旧县后还剩多少钱?这个问题挺难的,你会吗?

三、自主探索求解新知的途径

1.第一次尝试

师:请小朋友们先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搜集信息。小组内交流讨论,为全班交流进行准备)

师:哪个小组愿意讲讲你们的做法?

生:我们先求出了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的钱数:4+3=7(元)。又用总钱数减去了一共花的钱数:50-7=43(元)。

生:我们先用总钱数减去老师打面的的花的4元:50-4=46(元)。然后再减去做公共汽车花的3元钱:46-3=43(元)

生:我们的想法和第一小组一样,但我们用的是综合算式:

50-(4+3)=43(元)

2.第二次尝试:

教师出示题目:

虞老师到华地百货用40元钱买了30本笔记本。准备奖励给遵守纪律的小朋友9本,学习认真的小朋友11本。虞老师还剩多少本笔记本?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学生可以相互讨论)

师:对咱们解决的这两个实际问题进行比较,你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

四、完善认知、释放潜能

师:小朋友们算算买了笔记本后,虞老师还剩多少钱?

生:43元减去笔记本的40元,你还剩3元钱。

师:3元钱够我从旧县回家吗?

生:(嚷嚷)不够了!光打面的就的用4元钱了!

师:(很着急)那怎么办呢,我总不能走回家吧?你们能帮我想个办法吗?

(学生议论纷纷,情绪高涨,一会儿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生:老师,你别走了,今天住我家吧。(学生和老师都笑了)

师:谢谢你啊,但老师回家得干活啊,所以不能住外面的。

生:老师你可以到了溧阳城里不打面的。早晨你是怕迟到,但放学晚一点回家没关系啊。

师:这个办法太好了!你真是太聪明了!

师:这节课小朋友们用学到的知识帮助虞老师解决了这么多实际问题,真得谢谢你们了!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像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在学生的`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有没有这种模型的存在?结果通过找部分学生询问,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这类的应用题已经能够解决,因此,我将从生活中找到类似的问题并能灵活的解答定为本节课的首要目标。本着这一思想,所以我在教学时放弃了课本的教例,而是选择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探讨。经过这番尝试,我发现学生无论是从理解知识还是从掌握技能这两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寻求成功的关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一、改变应用题的呈现方式

变单纯的例题为丰富的生活情境,把解题的过程转化为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自觉的提高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创造自主探求研究的机会。

问题由学生提出,再由学生自主解决,学生能充分体验“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生可以在比较广阔的空间和较为充裕的时间中,以学习主人的姿态展现自我、发展自我。

三、关注学生整体的活动状况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重求知的过程,在注意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世界、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我们的生活中!

篇7:连减应用题数学教案

连减应用题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学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25-8=30+7=6+24=

27-9=14+6=20-7=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

1.教学例2。

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

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

(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3)教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可以求什么问题?(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可以怎样列式?[8+22=30(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54—30=24(个)]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要先算8+22,列式就要加上一个小括号。54-(8+22)。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列式:54-(8+22)

=54-30

=24(个)

答:还剩24个面包。

注意:应用题解答完后,要记住写答案。

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教师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1)看图口头编题: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纽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94—34=60(个)60—29=31(个)

或34+29=63(个)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94-34-29或94-(34+29)

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

58-6-7或58-(6+7)

[第2题和第3题是配合例2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19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

4.班级里有22张腊光纸,又买来27张。开联欢会时用去38张,还剩下多少张?

5.少年宫新购进小提琴52把,中提琴比小提琴少20把,两种琴一共有多少把?

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6位乘客,到福州路下去8位,又上来12位,这时车上有多少位?

篇8:连加、连减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第7课时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

【教材分析】

连加、连减是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学生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在一年级已经学过,这里着重教学需要用竖式计算的连加、连减。

教材通过摘南瓜的情境引出连加(例1),再通过运南瓜的情境引出连减(例2)。这两道例题是有关联的,例1中连加的和就是例2连减中的第一个被减数。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教材在例1连加的教学中先安排用两个竖式分步计算,再根据两个竖式的联系给出连加竖式的两种简便写法,并在第二种简便写法中提示如何使竖式计算简便。

在例2的教学中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说明连加、连减分步计算时,每一步可以根据计算数据的特点选择口算或笔算;二是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学情分析】

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充分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多观察、多讨论、多表述,在多样的活动中深入领会并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境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运算的算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连加、连减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竖式的写法。

难点:进位和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的题目的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10+10+20= 6+4+5=

30+2+7= 22+8+30=

60-20-10= 15-7-8=

23-7-4= 17-10-2=

(它们的计算顺序都是从左到右进行的)

【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出示课本第27页情境图,夏天的时候,农民伯伯的南瓜成熟了,二(1)班同学们帮助农民伯伯收南瓜。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他们劳动这么辛苦,我们也来帮帮忙吧!

算一算,他们一共帮农民伯伯收了多少个大南瓜?

2.学习例1。

(1)出示表格,一共摘了多少个?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28个 34个 22个

要求三个小组一共摘了多少个,用加法计算。

28+34+22=

(2)小组讨论,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从左到右)

28+34+22=84(个)

先算 再算

(3)怎样算能更简便一些呢?

(两个竖式中都有62,可以把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

(教学例1时教完简便写法后,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4)学生独立完成第28页上方“做一做”(可以写成两个竖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集体订正。

3.学习例2。

(教学例2,先让学生进行口算。讲解在什么情况下用笔算,在什么情况下用口算)

(1)出示第27页情境图,农民伯伯把同学们摘的南瓜送到市场上去卖,农民伯伯用三轮车,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这时还剩多少个呢?

算式是:84-40-26

(2)小组讨论,连减式题的计算顺序是怎样的?(从左到右)84-40-26=18(个)

简便算法

(3)能够更简便吗?

(84减40,是两位数减整十数,可以口算,可以直接用44减26)

(4)看小红说还可以这样想。

先算运走的40+26=66(个)

再算剩下的84-66=18(个)

(5)课堂小结。

同学们的计算都很准确,还有的同学会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小红更不错,她先算运走的,把40+26口算,省掉了一个竖式,你们真是会开动脑筋的好学生。

【巩固应用】

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1~4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例1 28+34+22=84(个)

简便写法

例2 84-40-26=18(个)

简便写法

篇9:归总应用题(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学生可能举例:

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

2.改编: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

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

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最好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同一条路(说明工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几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工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题目里没有给工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几天修完?

120 ÷ 15 = 8(天)

综合算式: 12 × 10 ÷ 15

⑤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 0米”,问题不变,仍求几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 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米? 12 × 10 = 120(米).

每天应修多少米? 120 ÷ 6 = 20(米).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米?怎样列式?

12×10÷5=24(米) 12×10÷2=60(米)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篇10:乘法应用题(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借助图画,根据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会解答乘法应用题.

(二)初步培养学生审题习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乘法应用题.

难点:准确地找到被乘数和乘数.

教具和学具

教具:准备3张图画,每张上有一个同学正在给4棵树浇水.

学具:3个圆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列式计算

3个4相加是多少?(4×3=12)

5个 2相加是多少?(2 × 5= 10)

2.看图列式计算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再列式解答.

(每瓶有4朵花, 3瓶一共有几朵花? 3个4是多少?  4×3=12(朵))

(二)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1.出示例9

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指名学生读题.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

题中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每人浇4棵树)出示一个女学生提水浇4棵树的图.第二个条件是什么?(有3个人在浇树)贴出第二、第三个学生每人浇4棵树的图.

这道题求的是什么?(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树)

再把条件和问题联系起来看,指着图:“每人浇  4棵树,  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树?”也就是求3个4是多少?

求3个4是多少用什么法计算?(乘法)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4),4作被乘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相同加数的个数是3),3作乘数.

列式是: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从图上验证一下3个人一共浇了12棵.

2.出示例10

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分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1)先由学生读题,指名读,每人自己读.

(2)指导学生操作.

第一个已知条件是什么?(小明买了3个扣子)用圆片代表扣子,由学生摆出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什么?(每个扣子5分钱)每个扣子5分钱什么意思,在每个圆片上放数字卡片5,表示每个扣子5分钱)如图29.

求的是什么?(3个扣子多少钱)

也就是求图上的哪部分?(3个5是多少?)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并在3个图下面画一个括号,并写上“?分”.

求3个5是多少用什么法?谁当被乘数?谁当乘数?(求3个5是多少,用乘法.5是相同加数,当被乘数,3是相同加数的个数,当乘数)

教师列式;5×3=15(分)

口答:一共用了1角5分.

提问学生:15分也就是几角几分,因此,可以口答为:一共用了1角5分.引导学生比较:

提问:

(1)这两道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都用乘法?(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几的和,所以都用乘法解答)

(2)这两道题已知条件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例9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的个数;而例10的两个已知条件的叙述顺序与例9相反,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的个数,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

因此,我们在列乘法算式时,要分清哪是相同加数,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谁当被乘数,谁当乘数.

(三)巩固反馈

1.尝试性练习

下面两道题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试一试画一个示意图,进行小组讨论.

(1)小明做数学题,每行有5道,做了2行,一共做了多少道?

(2)小明做数学题,做了2行,每行有5道,一共做了多少道?

讨论结果,两道题都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只不过在叙述时两个条件先后位置不同.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都是求 2个 5是多少,列式是 5 × 2= 10(道).

2.基本练习

课本“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指名学生说出表格图的意思,怎样想,再全体列式解答.

第2题指名学生读题.每个人自己想一想,怎样分析,再在书上列式解答,做完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怎样列式.

3.发展性练习

“做一做”的第3题.

小红买了4米带子,每米2角钱,一共用了几角钱?

指名学生解释一下书中的图什么意思,求一共用了几角钱,也就是求什么.

由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2”当被乘数,“4”当乘数.

这道题除了用乘法解答:2×4=8(角).

你还能想出另一种算法吗?

(2+2+2+2=8(角))

4.课后作业:练习十第1题和第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乘法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分析乘法应用题时,紧紧抓住根据乘法的含义来分析.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如例9中的“每个人浇4棵”什么意思,把题目中叙述的情境用图表示出来,学生看到形象的图画,很容易联系到乘法的含义,列出乘法算式.例10则要求学生把题意用学具摆出来,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理解题意的方法.例10虽然在叙述顺序上与例9有所不同,但从摆出的图中,一眼看出是求3个5是多少,就能正确列出乘法算式.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被乘数和乘数,除了对例9和例10进行对比外,还安排一次尝试性练习.同一件事,叙述顺序不同,意思完全一样,摆出来的是同一幅图,因此,列式是一样的,避免学生认为第一个条件必然是被乘数的错误.

在巩固反馈的最后,安排了一道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的题,其目的是为了沟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

篇11:连除应用题(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连除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有条理地叙述思维过程.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除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激疑诱趣.

1.出示【图片“参观农业展览”】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答:一共90人. 2.改变复习题的一个条件和问题后,出示例2.

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例题与复习题在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变化?

教师导入:已知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还能用原来的方法解答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识.(板书:应用题)

二、师生共同参与探索.

1.学习两种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出示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1)自由提问,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简记: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②要求每组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什么?

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

(2)汇报结果,共同探索.

①教师提问:谁能回答第①个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

②教师提问:谁能解决第②个问题?

结合学生讨论,教学两种解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第一种解法: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必须先求出每队多少人?(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已知条件中告诉我们共有90人,平均分成2队,求每队多少人?就是把90人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知道每队45人,又知道每队分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板书:

每队多少人? 综合算式:90÷2÷3

90÷2=45(人) =45÷3

每组有多少人? =15(人)

45÷3=15(人)

第二种解法:(借助线段图)要想求每组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一共多少组?知道每队分3组,分成2队,就是求2个3是多少?用乘法计算.6组对应90人,要求出每组多少人?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书:

一共多少组? 综合算式: 90÷(2×3)

3×2=6(组) =90÷6

每组多少人? =15(人)

90÷6=15(人)

2.观察比较,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观察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是所求的问题一样.不同点是先求的不一样,第一种解法先求的是每组多少人,第二种解法先求一共多少组,所以第一步的解法也就不一样.

3.引发思考,掌握检验方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两种解法可以互相检验,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怎么检验应用题?(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发现:把已经计算出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逆运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结果与题目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15×3×2

=45×2

=90(人)

三、分层练习反馈矫正.

1.独立用两种方法解答,口头检验.

(1)图书馆买来新书240本,平均放在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上放4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

订正:

答:平均每层放20本.

(2)商店卖出7箱保温杯,每箱12个,一共收入336元,每个保温杯多少元?

篇12: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2.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手段

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式引入

1.(出示图片“连加 连减”)教师叙述例1的已知条件.

2.提问:

(1)听完老师的叙述,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

(3)待学生回答后,完整的出示例1:

同学们到西瓜园里摘西瓜,第一组摘了28个西瓜,第二组摘了34个,第三组摘了23个.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

(4)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你准备怎么列式?

二、新授

1.教学例1

(1)提问引导

①观察,这道题有什么特点?

②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③这道题的数比较大,口算起来比较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2)分组讨论三种方法的优劣

要求:

①先分小组讨论这道题的计算方法(你们组准备怎么做).

②把本组讨论出的方法做在练习本上.

③如果一个组讨论后得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都记录下来.

[讨论过程中,重点提示学生:

①首先,在别的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找出其他同学的优缺点.

②其次,在听完别人的发言后,要善于给同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③要善于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好思路、好习惯等.]

方法一:

对比三种方法,选择最优方法

问:谁来说说,这三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方法一:

优点:

1、  同学们比较熟悉这种竖式的书写方法.

2、  在计算过程中,难度较小,不易出错.

缺点:

1、  费时间.

2、  这两个竖式不太好安排格式,如果写不好,容易显得很乱.

方法二:

优点:

1、  写起来会比第一种方法省点时间,少写了一个62,竖式由两个减少到了一个.

2、  这个竖式写起来会比较美观.(相对于第一个竖式而言)

缺点:

容易丢掉第二步的加号.

方法三:

优点:

1、  更省时间.

2、  计算时比较简单,只要一位一位的计算就可以了.

缺点:

1、  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丢掉进位.

2、  对于一些计算不熟练的同学来说,计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师:这三种方法各有各的优缺点,在同学们自己做题时,可以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最省时的方法.

(5)小结:

问:做完这道题,大家有什么收获?

2.教学例2

(1)直接出示例2

52-20-18=

(2)对比

问:这道题与例1有什么不同?

[ 例1:是一道连加的两步式题.能得到三种不同的算法.

例2:是一道连减的两步式题.只能用例1中的前两种方法.]

(3)师生、生生多边交流

问:这道题怎么算最好?

[ 用两个竖式计算最保险;第一步口算,第二步用竖式算.]

(4)小结:哪一步如果能口算,就可以口算,在计算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质疑、发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1.大家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问题吗?

3.除了同学们总结出来的方法,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篇13:归一应用题(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 ÷ 数量 = 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 ÷ 3 = 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 × 5 = 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个、9个、 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 ÷(75 ÷ 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 ÷ 2 = 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 × 7 = 245(千米) 70 ÷ 2 × 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篇14:连乘应用题(1)(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连乘应用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

2.使学生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的同时能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用简炼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1)某车间每班有4个组,每组有11人,每班有多少人?

(2)一辆卡车可以装30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一辆卡车能装多少化肥?

2.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

根据动画演示的内容分别补充问题,再解答.

(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_______________?

(2)每箱有12个热水瓶,每个热水瓶卖35元,______________?

3.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中的应用题都是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它们的数量关系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计算.)

把动画复习的两道应用题连起来看,让学生把复习中的两道题合并成一道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题目,引出例1.

教师导入: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光会遇到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还会有这样稍复杂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指名读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继续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实物图逐步转化为线段图.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解答这道题?并说出解答的思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汇报讨论的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到:

方法1:要求一共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箱卖多少元和一共有多少箱.已知共有5箱,未知每箱多少元.因此,要首先求出每箱多少元.已知每个35元,每箱12个,求出每箱卖多少元就是求12个35是多少,用35×12=420(元),再求出5箱一共卖多少元,就是5个420是多少,用420×5=2100(元).

板书:① 每箱多少元?

35×12=420(元)

5箱一共多少元?

420×5=2100(元)

方法2: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个卖多少元和一共多少个.已知每个卖11元,未知一共多少个,先要求出一共多少个.每箱有12个,有5箱,求一共多少个就是求5个12是多少,用12×5=60(个),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就是求60个35是多少,用35×60=2100(元).

板书:② 5箱一共多少个?

12×5=60(个)

5箱一共多少元?

35×60=2100(元)

(4)教师谈话:像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将这两种解法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学生动笔列式,汇报订正:

35×12×5 35×(12×5)

教师提问: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行不行?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因为运算中要先算12×5,就必须加小括号,否则运算顺序就变了,不符合题意.)

(5)比较、辨析: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明确两种解法的区别是: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思路不同,用的已知条件也不同.联系是:最后都能求出来“5箱一共多少元”.

篇15:乘加乘减(二年级)(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们学会乘加、乘减的简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提高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

3.渗透“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从多种角度去考虑”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2+2+2+2+3= (2)2×4+3=

3+3+3+1=3×3+1=

2.问:这两组口算题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引入新知(教学例5)

出示实物

教师依次摆出下面物体(也可以用磁贴代替)

摆一个盘子,然后在这个盘子里摆上3个桃子.如此重复3次.再摆一个盘子,在这个盘子里摆上2个桃子.

问:谁来说说,老师都摆了些什么,是怎么摆的?

问:谁能根据老师摆的这些物体,提出一个问题?

(可以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问: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答?(讨论)

(3+3+3+2= 3×3+2=)

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的意思,请你与周围的同学一起评价一下,这两个算式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3+2=这个算式里,先算的3×3表示什么意思?

(生:先算的3×3表示前三个盘子里共有多少个桃子.)

2.发展提高(教学例6)

(1)出示例6  4×3-2=

(2)提问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4乘3这一步.)

这个算式该怎么读?

(这个算式读作:4乘3的积,再减去2,差是多少?)

(3)讨论:这个算式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方法一:先算4乘3得12,再用12减去2得10.

方法二:还可以先算4乘4得16,再用16减去2,再减去4 ,也就是用16减去6得10.

方法三:还可以先算4乘2得8,再加4减2,也就是用8加2得10.)

3.初步归纳

问:我们刚才所学习的这两个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每一道题都有两步;

每一道题都是先做乘法.

不同点:例5是乘加的两步题,例6是乘减的两步题.

三、巩固练习

1.3×2+3=     4×3+4=

3×2-3=     4×4-9=

2.(1)3和2相乘是,再加17得().

(2)4个3想8加是(),再减5得().

(3)一个因数是4,一个因数是2,积是(),再加25得().

四、归纳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例5   桃子图                            例6     4×3-2=

一共有多少个桃?

3+3+3+2=113×3+2=11

篇16:应用题(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需要逆思考的加、减一步应用题。

(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找等量关系。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1)设要求的数是x,列出等式,再说一说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

什么数加上240得320?

(2)解答应用题。

学校买来70盒粉笔, 用去28盒,还剩多少盒?

2.口答。(与板演同时进行)

求未知数x。 (口述口算过程,并说出根据。)

30+x=54  x+16=30  x-50=150  370-x=300

(二)学习新课

1.导入。

订正板演(2),把条件和问题对调一下,就成了例7。今天我们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

2.教学例7:学校买来一些粉笔,用去28盒,还剩42盒。学校买来多少盒?指定一名学生读题,边读题,边画线段图。

根据线段图,全体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出来。

指名学生列式,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把用去的粉笔盒数与剩下的粉笔盒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总盒数,所以用加法解答。

28+42=70(盒)

口答:学校买来70盒粉笔。

提问:怎样进行检验呢?

引导学生说出:用求出的原来买来的70盒粉笔作为已知条件,减去用去的盒数,如果等于剩下的42盒,说明解答正确。

提问:

(1)上面的解法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呢?

(2)同学们可以联系求未知数x的知识想一想,按照题目的叙述顺序,哪些数量和哪些数量之间有等量关系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买来的盒数-用去的盒数=剩下的盒数

提问:

(1)买来的盒数知道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说明:可以设买来粉笔x盒。

(2)买来的盒数为x,用去的盒数知道吗?是多少?剩下的盒数知道吗?是多少?谁能把它们列出一个等式?

引导学生列出:x-28=42。

(3) 结合题意,谁能说一说这个等式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从原来粉笔的盒数x中去掉用去的28盒,就等于剩下的42盒。

教师说明:这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由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解答出来。

教师说明:因为设未知数x时,已经说明单位名称是盒,计算结果就不再注单位名称。

由学生验算:求出原来有粉笔70盒,从70盒中去掉28盒,剩下是42盒。说明解答正确,最后再写答句。

3.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新学的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答应用题,它有哪些步骤呢?结合例7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

第一步:读题弄清题意,分清已知条件,求的是什么,设未知的数量为x。(板书:设)

第二步:按照题意,找出哪些数量与哪些数量有相等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板书:列)

第三步:求出未知数x是多少。注意x代表的数量不写单位名称。(板书:求)

第四步:检验并写出答句。(板书:验、答)

其中第二步最重要,要找出它们的等量关系式。

(三)巩固反馈

1.半独立练习。

课本第38页“做一做”:

食堂原来有27袋大米,又买来一些,现在共有42袋,食堂又买来多少袋大米?(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解答出来。)

提问:

(1)用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是什么?这道题怎样设?

(2)第二步是什么?这道题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原有袋数+买来袋数=现在袋数。

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定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解答。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检查计算和书写格式有没有错误。

2.独立练习。

小林原来有一些邮票,同学又送给他14张,现在一共有70张。小林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教师不作提示,由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指名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由学生讲题,重点说一说根据什么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3.课后练习:

练习九第2,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了一些应用题的逆向叙述方式。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用一般的算术方法解答比较困难,而利用加、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则较容易,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新课前的复习准备部分,安排了解答含有未知数x的文字叙述题和求未知数x的口算题,直接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并通过一道顺向叙述的减法应用题,把其中一个条件和问题对调,引出例7,这样安排比较自然。

新课部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先用已学过的一般算术方法解答,再引导学生顺着题意的顺序想,把要求的数用x表示,列出含有来知数的等式。重点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总结出解题步骤。

由于学生初学用这样的思路来解答应用题,可能会不太习惯,因此,在巩固练习时,分两个层次,第1题在关键部分教师作适当提示,第2题独立练习。两道题都要求当堂反馈,及时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学会本节课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板书设计

应用题

步骤:

(1)设

(2)列

(3)求

(4)验

(5)答

28+42=70(盒)

答:学校买来70盒粉笔。

买来的盒数-用去的盒数=剩下的盒数

设:买来粉笔x盒。

答:学校买来70盒粉笔。

篇17:简单应用题(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能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解答方法.

2.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正确解答简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2.2+3.57   ×    ×1.2

1.4-    +0.5 11.3-8.6

(  +  )×12 (0.18+  )÷9 7.75-  -

2.下面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学生为灾区捐款,六年级1班捐款105元,六年级2班捐款98元.两个班一共捐款多少元?

(2)学校图书馆买来150本故事书,借给五年级1班48本,还剩多少本?

(3)农具厂每天能够生产56件农具,7天能够生产多少件农具?

(4)水果店有24筐苹果,要6天卖完,平均每天要卖多少筐苹果?

(5)成绩展览会上要展出48本大字本,每张桌子上放8本,需要几张桌子?

(6)五年级有学生136人,其中  是女生,女生有多少人?

二、归纳整理.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这样的简单应用题.(板书:简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例1:某工厂有男工人364人,女工91人.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这道题有哪几个已知条件?

问题是什么?

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

你为什么要这样回答?

教师总结:

这道题中,需要求的结果与两个已知条件直接相关.只要把两个已知数合并起来,就可以直接计算出结果.这是一道简单应用题.

(二)变式练习.

1.改变问题:根据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还能够提出其他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吗?

①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②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③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2.改变条件:根据上面编出的应用题和列出的算式,你能够分别调换每一道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编成两道不同的简单应用题吗?

①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②某工厂男工和女工一共有455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③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比女工多273人,男工有多少人?

④某工厂女工比男工少273人,女工有91人,男工有多少人?

⑤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多少人?

⑥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女工有多少人?

⑦某工厂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4倍,男工有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⑧某工厂有女工91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  ,男工有多少人?

教师提问:通过我们的编题,你发现了简单应用题的什么特点?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总结:从以上的编题可以看出,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是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

(三)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通过例1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下面我们再来复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出示下表)

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式

收入、支出、结余 收入-支出=结余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路程、时间

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本金、时间、利率、利息

1.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先举例说明数量关系的意义,在填出每组数量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2.根据这些数量关系式你能够各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吗?

篇18:加减、连减应用题练习教案

教学内容:巩固新学的加减、连减应用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连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加减、连减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1.口算:

78-17 45+54 71-34 35+24

6l-45 29+56 29+41 91-45

2.补充问题后,再列式计算。

(1)有20个乒乓球,17个小皮球,_____________?

(2)飞机上有儿童和大人一共57名,其中大人38名,____________?

(3)小明用了5张电脑磁盘,还剩下19张,____________?

3.妈妈买了一些蛋糕,上午小朋友吃了9根,下午来了8个客人,每人吃一根,冰箱里还有21根。妈妈一共买了多少根雪糕?

4.二年3班的小朋友为了迎接新年活动,做了27个红灯笼,18个黄灯笼,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15个,还剩下多少个?

5.幼儿园第一次买来小象洒水壶12个,第二次又买来29个,现在分给17个小朋友去给花浇水,还剩多少个洒水壶没有分?

6.图书馆有故事书54本,第一次借出16本,第二次借出28本,剩下的第三次全部借出。第三次借出多少本?

7.1996年和2000年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获奖牌情况如下:

金牌 银牌 铜牌

1996年 16 22 12

2000年 28 16 15

(1)1996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2)2000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3)请你自己提一个问题,并解答。

连加、连减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连加、连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教学计划 《十几减9》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第五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十九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角的认识的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

第五课时用数学(授新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进位加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第七课时:倍的初步认识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连减应用题(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连减应用题(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连减应用题(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精选18篇)】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优秀教学反2023-04-27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开场白2024-04-16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2-05-06

2022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3-03-24

电磁振荡说课教案2023-05-04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试卷 (一年级下册)2022-06-14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022-08-22

Lesson 7 Oh! That’s My Son.说课教案2023-05-30

练习课/除法验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2022-09-26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