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谈诗教案

时间:2023-01-22 07:42:34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诗人谈诗教案(精选13篇)由网友“imsocool”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诗人谈诗教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诗人谈诗教案

篇1:诗人谈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诗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能理解诗文蕴含的内涵及意境,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评论的方法。

3.谈谈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学会欣赏新诗。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在理解文章前首先要研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如何在诗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这首诗的意境,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尝试通过朗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学会在赏析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诗歌中体现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教案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阶段研读鲁藜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第二阶段对评论进行讨论,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诗歌讲析

1.简介作者

鲁藜(1914-)原名徐图地,笔名流痕、怒隶、鲁加、许怀榕等。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2.解题: 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诗人通过对月光产生的错觉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对黎明的渴望,对光明的殷切期待(写此诗是中国还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阶段)。

3.学生反复朗诵原诗,把自己对诗的理解在书上标注一下。

4.分析诗歌结构 : 第一节:盼望长夜结束新课标

第二节:渴望黎明到来

第三节:回到现实中来

5.赏析第一节

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月光流进门槛”,一个“流”字,富有动感,使得一幅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第二句“我以为是阳光”是一种错觉,这里的阳光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阳光,又表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第三句“开门还是黑夜”,是对错觉的纠正,但又颇含深意。因为诗人写此诗是中国还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阶段,他此时虽在延安,但是整个中国还在黑暗之中,因此这一句也是诗人真实的感受。  这一节的十八个字里,诗人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6.赏析第二节

在第二节诗中的“仿佛”一词,它不是一种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但是用在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于是他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是诗人的想象。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可见准确的使用词语对增强使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7.赏析第三节

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中的“流”字,都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

这首诗的寄寓也是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8.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1)读完这首诗,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句子?为什么?

(2)“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开门,还是深夜。”第一节诗写月光引发的错觉,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月光流进门槛”,一个“流”字,是诗人的主观感受。用了这个“流”字,,使画面富有动感,让月光照在大地上的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诗的第二句,“我以为是阳光”,这可能是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月光从字面上看是现实中的“阳光”,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殷切期待的心情。诗的第三句,“开门,还是深夜”,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又是颇含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这句话是在另一层次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3)第三节诗写月光下眺望所见景物,你能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述出其中的意境吗?试试看。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明确:诗人独自面对大地,感到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当时还处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诗人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的洗礼,但是整个中国还处在黑暗之中。最后两句诗,作者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这是冷静和成熟的理智。

二、关于评论《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1.简介作者

曾卓(1922— ),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虽然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

2.解题

这是一篇精悍的评论诗歌的文章,作者对鲁藜的诗《一个深夜的记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就是“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句话也是作者对诗歌的'概括性的评价,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3.浏览全文,明确大意。

第一部分(1),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之处。

第二部分(2—5),作者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

第三部分(6),写作者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

4.赏析指导:曾卓对此诗的评价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为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

其次,在曾卓的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想象。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

5.评论特点

⑴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文章的开头,作者就表达出自己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感受,以及独特的理解。 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简练而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文章的中间几段,都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了阐发,探索了诗文内在的情感世界,同时又进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得出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⑵见解独到、新颖

这是一篇读后感式的评论,对读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因为它是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而写的。“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因此作者才因“偏爱”而把它作为议论的话题。这是所提到的偏爱,也许是出于他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品味等,也许还包含了这首好诗被人忽略了的意味。从古到今,好诗被忽略的很多,问题是诗的本身是否真是好诗。从作者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评论来看,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受到了他的重视。所以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才是文学评论所追求的境界。

6.课后阅读诵读篇章中《乡愁》一诗,学写诗歌评论

参考:《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三、板书设计:

宁静——月光 沉睡   动中有静

意境

深沉——深夜 流    静中有动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一、二

篇2:诗人谈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自主赏读,体会诗人在《一个深夜的记忆》中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炼字体会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诗人曾卓为鲁藜诗作《一个深夜的记忆》所作的评论,这是一篇精悍的诗歌评论,篇幅短小,却结构严谨,见解独到。作者以简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对诗歌作了精辟的评论:宁静而深沉的意境。诗作蕴涵了丰厚、深刻的内涵。抒发了诗人对光明的挚热追求。古语有画龙点睛之说,曾卓的评论就是画龙点睛之笔.诗文精致含蓄,评论简练严谨,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学习。

教学设想:

鉴赏诗歌的时候要注意一写要点,一是分清类别,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说理诗;按形式,可分为古风、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与民歌。二是要体味意境,因为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现的。通过学习本文,最终应该在欣赏文本的基础上,初步掌握诗歌评论的一般写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理清曾卓的诗歌评论的行文思路和他对鲁诗的独到的见解。这又必须以熟悉鲁藜诗歌的思想内容为前提。因此,本课学习的起点应从反复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开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抗日战争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而我们依然难忘那段沉重的历史。在历史课上,大家已经了解了不少,今天,我们再通过诵读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来缅怀那些战斗在黑暗中的勇士们。

二、走近诗人:

1.鲁藜(1914— ),福建省同安县人。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开始写诗。1938年去延安。解放前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等,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红旗手》《星之歌》《时间之哥》《鹅毛集》《天青集》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2.曾卓(1902—2002),湖北黄陂人。1936年参加革命。当代诗人。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作者思考生活,视野开阔。虽然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饱受忧患,但是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而是充满激情,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尤其《老水手的歌》为作者的扛鼎之作。

3.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1937年9月创刊)和《希望》(1945年1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它因《七月》杂志而得名。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该诗派以胡风的文艺理论为依据,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并要表现出主观的密切融合;他们强调艺术性而不作唯美的追求,要求诗人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美。这是七月诗人创作的共同出发点和美学标准。

三、诵读品味

1、音读:朗读释义

掌握字词:1.读分析评论,掌握下列字词。

曾卓zēng zhuó  鲁藜lí    门槛kn     曙光sh

乍然zhà     眺望tiào   笼罩lng zhào  山峦luán

旷野kuàng     弓弦xián    反衬chèn    洗礼

习惯       偏爱      敏感       纯净

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然后边朗读边尝试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

2.生动描绘

先请一位同学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朗读诗歌。

然后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温馨指津:从刚才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用的语言很生动,也竭力将诗中的形象、图景描绘出来了。不过,从大家刚才的评价中我们也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描述虽生动,但似乎少了灵性,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那么,原因何在呢?我想,这或许与同学们没有考虑到诗歌的意境有关。)

一首好诗问世,往往会不胫而走,万口争传,洛阳纸贵。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而诗的艺术真谛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处。那么,妙处是什么呢?这就应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如何去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呢?这就得从诗歌语言上如手,从诗歌语言中找寻意象,去体会它给读者带来的某种境界或意境,从而在一种或几种意境的基础上形成心灵的空灵世界。

3、情读:

联系作者的思想、生平和创作背景,融入作者情感世界中。追求“意境”——这诗歌的灵魂,同学们的“再造想象”较之前动情多了。所谓“意境”的“意”就是指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诗言志”,“诗缘情”,这首小诗宁静而深沉,既有理,又有情。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相关内容以及“再造想象”时的感受一起来体情悟理。

(参考答案:1.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这样写道“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诗人看到月光,以为是阳光,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这充分看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看出了诗人对黎明的渴望。2.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3.“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着。)

⑴归纳诗歌各个小节的意思

四、归纳大意:

(1)概括段落

第一节,通过对月光的误解写盼望长夜的结束。

第二节,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

第三节,写又回到“万物还在沉睡”的现实的夜中。

⑵理清诗人诗情流动的轨迹

归纳:现实→想像出的诗境→回到现实

(3)概述诗歌的中心

该诗通过对月光产生错觉的描写,表达诗人内心对黎明的渴望,对光明的殷切期待。

(4)推测诗歌创作背景

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

(5)推敲字词

①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而我对他却很有偏爱。

讨论: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

②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

讨论:“流”字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它使一幅静态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一个“流”字改变了一种场景,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

五、探析特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小说、戏曲还有故事和人物,但诗歌(抒情诗)甚至连故事和人物也没有,它唯一给读者的就是语言。我们已经体悟到了《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歌的意境,触摸到了诗歌艺术深处的灵魂。那么,这首诗中作为构建诗歌材料、诗歌意境的物质外壳的语言有何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歌探讨一下。

(参考答案:1.精练:第一节的十八个字里,诗人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2.准确:第二节中的 “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可见准确的使用词语对增强使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3.寄寓深刻:这首诗的寄寓也是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六.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篇3:《诗人谈诗》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体会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蕴涵的意境

2.在体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3.在体悟诗歌的基础上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4.赏析《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写法特色,学习作者把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清晰表达的方法

5.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

2.了解鲁藜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同学们的记忆积累中,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能背诵出来并简要地谈一下理由吗?

同学们所谈的这些,都是我们赏析诗歌的角度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从更多角度深入赏析诗歌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引入意境

1.朗读释义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朗读边尝试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

2.生动描绘

(1)请一位同学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朗读诗歌

(2)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温馨指津:从刚才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用的语言很生动,也竭力将诗中的形象、图景描绘出来了不过,从大家刚才的评价中我们也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描述虽生动,但似乎少了灵性,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那么,原因何在呢?我想,这或许与同学们没有考虑到诗歌的意境有关)

一首好诗问世,往往会不胫而走,万口争传,洛阳纸贵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而诗的艺术真谛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处那么,妙处是什么呢?这就应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如何去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呢?这就得从诗歌语言上如手,从诗歌语言中找寻意象,去体会它给读者带来的某种境界或意境,从而在一种或几种意境的基础上形成心灵的空灵世界

3.引进概念

(1)意象: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2)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4.再造想象

(1)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意象是入诗的必经之门,意境是诗的灵魂请同学们穿过必经之门去把握灵魂,再次发挥想象,将诗歌描绘成一幅统一而重放异彩的画面

三、体情悟理

追求“意境”——这诗歌的灵魂,同学们的“再造想象”较之前动情多了所谓“意境”的“意”就是指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诗言志”,“诗缘情”,这首小诗宁静而深沉,既有理,又有情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相关内容以及“再造想象”时的感受一起来体情悟理

(参考答案:1.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这样写道“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诗人看到月光,以为是阳光,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这充分看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看出了诗人对黎明的渴望2.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3.“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着)

四、探析特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小说、戏曲还有故事和人物,但诗歌(抒情诗)甚至连故事和人物也没有,它唯一给读者的就是语言我们已经体悟到了《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歌的意境,触摸到了诗歌艺术深处的灵魂那么,这首诗中作为构建诗歌材料、诗歌意境的物质外壳的语言有何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歌探讨一下

(参考答案:1.精练:第一节的十八个字里,诗人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2.准确:第二节中的“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可见准确的使用词语对增强使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3.寄寓深刻:这首诗的寄寓也是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五、课堂总结

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能够背诵

2.整理自己读这首诗的感受或困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2.了解诗人曾卓相关资料

3.收集富有意境的现代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今天,让我们来读一读曾卓——这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是如何以诗人的身份写下这篇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的这篇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二、赏析写法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这篇评论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堪称精华请同学们探讨一下:它在写法上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1)篇幅短小,结构严谨;(2)见解独到、新颖;)

3.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对写法上的特点进行分析吗?

(1)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文章的开头,作者就表达出自己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感受,以及独特的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简练而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文章的中间几段,都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了阐发,探索了诗文内在的情感世界,同时又进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得出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见解独到、新颖

(思维提示:如果仅仅是复述一番诗的意境,他的评论就等于把诗改写成散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曾卓进入了诗的意境,并进一步丰富了诗的意境,这是难能可贵的)

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见解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了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最后,他特别指出了诗中“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黎明到来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温馨指津:写文章就要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这样才有生命力如果人云亦云,恐怕就不会有什么价值)

三、取长补短

1.将自己整理的关于读《一个深夜的记忆》的感受或困惑与同桌交流,记录要点

2.将自己的想法与曾卓的感悟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不够深入、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纠正

3.结合曾卓的评论以及自己的阅读经验,谈一谈鉴赏现代诗歌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1)诗歌的语言

诗歌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语言富有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所以,鉴赏诗歌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2)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3)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

(4)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4.用学到的方法在原诗旁边加上批注

四、推荐阅读

窗下(洛夫)

当暮色装饰着雨后的窗子/我便从这里探测出远山的深度/在窗玻璃上呵一口气/

再用手指画一条长长的小路/以及小路尽头的/一个背影/有人从雨中而去

发现(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五、课堂总结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然而,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篇4:《诗人谈诗》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时安排

1、简介作家作品,布置任务,了解作家作品、补充明确任务

2、组织自主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3、组织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讨论从作者抒发的情感讨论交流

4、组织自学《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结合自学讨论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及诗歌的意境的理解

5、指导确立专题

自主组合确定专题1

6、提供帮助提出疑难

7、指导学生形成成果完成专题课内1课外3

8、组织交流展示(班上汇报或板报展出)交流展示成果1

9、师生共同反思

专题示例

(1)走近曾卓或走近鲁藜,了解其人;

(2)曾卓或鲁藜诗歌的风格(语言、手法、主旨)初探;

(3)我眼中的某位诗人及其作品等等。

篇5:诗人谈诗(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诗人谈诗(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第 四  单元(课)  第十五课《诗人谈诗》  第1课时    总第    个教案

学习目标 1、品析原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学习重点  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

学习难点  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教具学具 小黑板

预习作业

1、了解文学的四大体裁。

2、了解诗歌的特点。

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曾卓。

4、给加点字注音。

门槛(    )  曙光(  )  乍然(   ) 眺望(    )

旷野(     )  弓弦(     )  山峦(     ) 笼罩(   )

5、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

教学设计:

预习交流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

学习了“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我们对散文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评论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那么,对于文学作品中另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诗歌,又该如何赏析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去听听诗人谈诗。

二、预习检测

1、了解文学的四大体裁。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2、了解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一种最为精粹的文学种类,它是文学之王。在文学的大家族中,它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传播范围也最为广泛。只有学会了领会、感受、体悟诗歌,才算是学会了欣赏文学,才算是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曾卓。

曾卓,当代诗人。其诗富有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尤其《老水手的歌》为作者的抗鼎之作。鲁k,现代作家。历任天津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鹅毛集》、《红旗手》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4、给加点字注音。

门槛( kǎn )曙光( shǔ )乍然(zhà )眺望(tiào)旷野(kuàng)弓弦(xián )  山峦( luán ) 笼罩(lǒng  )

展示探究

1、诵读诗歌。

2、先不看作者的评价,把自己对诗的感受、体会、心得甚至困惑,用随文批注式写在书旁。

2、小组交流。

①同学之间把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换,互相评价。

②把你们组的集体智慧展示给同学们。

4、有没有那位同学的意见在小组内未得到认同,但现在心里仍然有些不服气的?可以将你的观点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5、小结:对同学的评价做出点评归纳总结。

6、读曾卓的评论。

①把你认为与作者的见解不同的可以拿来共同鉴赏。

②将自己的见解与作者的评价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相差多少,相同的是哪些,哪些不及作者,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加以纠正。

③说一说他的评论比我们的分析丰富深刻的地方有哪些?

7、联系原诗,说一说曾卓的评论为何会如此深刻透辟?

①抓住要旨,体味意境;

②展开联想,丰富内涵;

③联系时代,深化主题。

8、小结: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蓠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9、再读原诗,品味涵咏

小结: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10、尝试赏析,学写评论

自读余光中的《乡愁》,从自己独特阅读感受出发,写一篇评论--《中学生谈诗》。

要求:

1、对诗的理解要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2、要进入诗的意境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产生联想,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3、要做到简练明晰。

检测反馈

1、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回答问题。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1)诗歌善用虚实并用的手法,从诗中找出一处虚写句。

(2)诗歌的语言具有侧面暗示的特点,你认为诗中哪些语句暗示了诗歌的主旨?

(3)说说深夜和黎明的深刻含义。

2、《当堂反馈》“课堂练习” 生独立完成

(师评讲纠正统计正确率)

课堂评价小结

1.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达标情况作回顾小结;

2.对本堂课各小组活动的质量和两头典型事例作激励性评价,也可在班刊上公示,以形成你追我赶的学风。

课后作业 本课《当堂反馈》/练习拓展

教后反思

倪凌云

篇6:《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二、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三、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二、欣赏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

(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三、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

四、阅读、思考、回答

明确:“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明确: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

明确: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第二课时

一、精读、探究

形象的论述语言。

(1)找出你认为最妙的比喻句,谈谈你的理解。

指导:抓住本体、喻体,弄清比喻义,说出它在表达上的积极作用。

(2)除了比喻句,还有哪些你认为意蕴深厚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3)找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大家讨论解决。

二、拓展、应用

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某种文艺现象,比如元曲、戏剧小品、通俗歌曲、踢踏舞等等。

篇7:《 谈中国诗 》教案

《 谈中国诗 》教案

《 谈中国诗 》教案 小韩 一、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这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任务,要夯实训练,也是阅读与写作极好的示范) 关键句: 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 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思路: ⑴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中国诗的特征。具体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的。 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进一步概括: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⑶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归纳本文的主旨结论: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思路、主旨: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二、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重点分析举例论证,主要是针对学生多用举例论证的手法,但是又堆砌事例来学习) 1、本文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论证什么观点?有什么作用?在文中标记。 2、体会第四、五段举例论证的特点:标出有几个事例?每个事例论证什么观点?(引导学生体会举例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堆砌事例,或者强贴标签,不加分析,;) 三、品味中国诗的暗示性:(这一延伸训练有利于学生的诗歌鉴赏训练) 中国诗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或者给人“深秘的静默”,或者“引得你遥思远怅”,或者“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的不同感受。那么我们的诗歌主要是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达到这样的暗示性的呢? ※实例分析:古代诗歌中往往借助联想、想象,形成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一)、借助联想,跨越空间,由此地想到彼地,以彼方写己方。对面落笔,往往也是虚写,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   【例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思考】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本为梦想亲人,转而悬想亲人也想念自己,这样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中有“思家”二字,第三、四句却写家人谈论自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赏析】这种巧妙的构思,使表达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诗人不写自己思念家人,却想象家人谈论自己、挂念自己的情景,由实入虚,从而将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表现得更深切感人。    有时,诗人为描写自己思乡怀人之情,不从自己入手,而是设想对方可能有的情形,以写对方而写自己,这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写法。例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天宝十五年被叛军抓住被困长安,望月思家而写下的千古名篇。诗中流露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但诗人并未从自己方面落墨,而是想象妻子在月夜之中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担心丈夫的情形。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字里行间使妻子“独看”福州之月而“忆长安”,与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福州的思念之情得到双向交流,使得感情更加深沉,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例3】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感情的?  【赏析】这首诗通过写除夕夜独处异乡旅馆中的作者想象故乡亲友对远在千里之外的自己之思念,衬托了自己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借助想象,跨越时间,由现在想到将来,以将来写现在。    【例4】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思考】请分析这首诗中的想象。  【赏析】本诗通过写作者想象在将来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反衬今夜的相思之苦,表达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例5】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思考】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眼前实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朋友上船。诗的后两句为虚拟: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很好地表现了惆怅别情。    (三)、借助联想,跨越时间,由眼前想到过去,以过去写现在。  【鉴赏示例6】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思考】你读出了什么?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赏析】这首词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借助联想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显凄凉。同样是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诗句,这是作者遥望南国时发出的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但此时不在眼前,作者通过这已逝之景,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四)、借助瑰丽想象,构筑诗歌意蕴。    【鉴赏示例7】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思考】说说三、四两句在写法上的妙处。 【赏析】三、四两句写诗人奇特的幻想:他希望能有一个变身法,将一身变作千万个身,以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种十分大胆和新奇的想象,就把诗人希望重回京师和怀念亲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    【鉴赏示例8】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思考】后人评价第四句“其妙无比”,你认为妙在何处?  【赏析】第四句,借助想象写描绘音乐,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鉴赏示例9】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赏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迁移训练: 1、从下面给出的诗中找出描写景物在表达技巧上可以用虚实结合来概括的几首来。并分析一下这种结合与主题的关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设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

篇8:各种诗人的诗

精选各种诗人的诗

杜甫的诗: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杜甫(712-770

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后世诗人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载敬堂集》)。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王昌龄的诗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李白的诗:

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七绝?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五古?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七绝?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绝?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七绝?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72月28日-762

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

辛弃疾的诗: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生查子。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生查子

漫天春雪来,才抵梅花半。

最爱雪边人,楚些裁成乱。

雪儿偏解饮,只要金杯满。

谁道雪天寒?翠袖阑干暖。

生查子

去年燕子来,帘幕深深处。

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

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

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岑参的诗: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火山云歌送别》

岑参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玉门关盖将军歌》

岑参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岑参

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赵将军歌》

岑参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篇9:诗人及诗诗歌

诗人及诗诗歌

突然泛起的潮汐,

不如浪水,不如风使画面变得轻盈的自然

画面很自然,场景很混乱,独白很直白。

一整条街,一整个世界都是一个人。

走在人群里,就在我面前。

他一直向前走,我一直向后退

退成风景如潮汐的画面。

画面里的人一直在行走,我一直向后退

与现实相撞。

梦里的,烟圈弥漫成沧桑的`摸样

摸样被刻画的很沧桑。

我吐出一口,任模样成形为任何一种画面。

或哭或笑、或扭曲

都一样沧桑的模样。

夜里的时候冲一杯苦丁,灌一口感官的浓郁。

墙壁上的人们在三十年代的电影里让故事怀旧

而我在念旧。

想念已经破旧到不能修补的自己,和每一个桥段。

夜幕下的人们依旧在忙碌,如蛇蝎;

夜幕下的城市依旧在吵杂,如咆哮。

突然传来的枪声,如惊弓的鸟

我被命中心脏。

我的心脏不是偏左边,而是偏向右手边的鼠标。

每按一次,一张张血淋淋的画面将我窒息

快点,再快点,给我看到最初的地方。

你呢?应该在那里。

篇10: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学习目标:

1、能自主赏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3、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时安排

1、简介作家作品,布置任务, 了解作家作品、补充明确任务 1

2、组织自主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3、组织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讨论 从作者抒发的情感讨论交流

4、组织自学《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结合自学讨论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及诗歌的意境的理解

5、指导确立专题

自主组合确定专题 1

6、提供帮助 提出疑难

7、指导学生形成成果 完成专题 课内1课外3

8、组织交流展示(班上汇报或板报展出) 交流展示成果 1

9、师生共同反思

例 (1)走近曾卓或走近鲁藜,了解其人;

(2)曾卓或鲁藜诗歌的风格(语言、手法、主旨)初探;

(3)我眼中的某位诗人及其作品等等。

1、作者简介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 )。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糅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2、鲁藜简介:

鲁藜(1914-)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年回国,在海外飘泊。“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年任天津文协主席,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界。1980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年1月-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2、查阅下面网址可了解曾卓和鲁藜的作品及相关知识:

211.138.155.1/sjyw/dysq/sg/1.htm

www.5235.cn/web/klqpx/300/30025.htm

braveheart.nease.net/poet/zengzhuo/

angeldream-320.myetang.com/03.htm

www.bookol.net/xd/dl/zpj/z/zengzuo/essays/

poetic.ayinfo.cn/xdsc/zz/zengzhuo/000.htm

news.xinhuanet.com/book/-02/17/content_731297.htm

其它内容

内容 教学处理 课时

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提供余光中简介和《乡愁》的鉴赏: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2)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1课时作文及修改文章专题 选学生习作,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训练 2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 贯穿在课文的学习中处理,不单设课时。

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1:《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解决办法: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例如,关于作者的资料,关于课文内容的资料。如有条件,指导学生自己进图书馆查找或者上网搜索。学生也可以分成小组,合作寻找有关资料,然后供班上集体使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2.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3.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非常喜欢长篇小说《围城》,其作者就是学贯中西的鸿儒钱钟书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艺论文《谈中国诗》(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的学术著作除上述几种外,尚有《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1943年《北京图书馆刊》英文版)《旧文四篇》(1979)《也是集》(1984)等。他的许多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就是说,谈起中国诗,意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因为只读中国诗的人,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就“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按照一般的说法,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则不然,抒情诗出现得异常之早,戏剧诗随后,史诗没有。因此,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1)篇幅短小。作者在第3段指出,“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第4、5段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联接着确切”,意思一样。“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作者在第6段指出,“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作者在第7段指出,中国诗除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外,在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例如,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作者认为,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在中国诗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读者“回到本国诗”。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课文第1段中,“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明确]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中国诗的人而言的。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因此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2.课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明确]主要特点是:开篇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时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 文章第1段,说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对比,是把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课文的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 3.从本文可以看出学者文化随笔的哪些特点? [明确]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雅而不奥,俗而不庸。作者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衍,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没有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第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在课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资料。他引用的国外资料中,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那就更多。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取胜。 第三,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往往是艺术的谈笑风生。课文中充满了幽默风趣,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当然,学者的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位。难怪有人把这种学者随笔又称为小品文。 3.谈谈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这篇课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在比较中外诗歌的异同中,阐释中国诗的特征。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语言生动,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篇12:诗人王昌龄的诗

送薛大赴安陆

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遥送扁舟安陆郡,天边何处穆陵关。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重别李评事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别陶副使归南海

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

送单十三毕五归

寒江绿竹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送李五

玉碗金罍倾送君,江西日落起黄云。扁舟乘月暂来去,谁道沧浪吴楚分?

送十五舅

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留别郭八

长亭驻马未能前,井邑苍茫含暮烟。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

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送裴图南

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留别司马太守

辰阳太守念王孙,远谪沅溪何可论。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抱君恩。

送人归江夏

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送裴图南

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篇13:诗人与诗作文

诗人与诗,就如同说故事的人与故事。

每一个说故事的人都是孤独的。因为我们孤单时有故事听,而他们只能自己对着自己讲那不知重复了几百遍的故事。

那么诗人,同样寂寞。于是诗便成了他们的所有。他们的快乐,他们的忧愁,他们的愤懑,他们的洒脱,和着泪,融着血,就这样流入了诗中,或深沉、或激愤、或低宛、或缠绵……

诗是青莲心,诗是杯中酒。

山一程来,酒一壶,斗酒成诗,百篇嫌少,千首不多。曾经放荡不羁地笑骂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样的人注定不会平凡,而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潇洒之人。不惜五花马,不怜千金裘,只爱浊酒一杯,邀月对酌影成双,这般的洒脱达观,不受金钱名利束缚,身处孤独亦能豁达淡泊,这样的人,怎能不成为一代诗仙,即使大隐于市,亦令后世百代所仰望。

诗是空山鸣,诗是落日圆。

诗是摩诘心中的那座空山,没有车水马龙,没有游人如织,有的只是悄然而去的桃花流水,有的只是寂寞开于深谷的幽兰,夕阳返照时苍碧的青苔。还有那照于松林间的明月和月下如练的潺潺而过的溪水。在这里,心如古井,波澜而不惊,心如芙蓉,出尘而不染,于是便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然与自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壮与辽阔。惟有一颗空如明镜的心,才能同时容下那空山幽谷的空涧鸟鸣和那边塞黄昏时的声声号角,白雪皑皑时迎风猎猎的战旗。

诗是相思泪,诗是长相望。

诗是闺房女子心中那个远去的背影。好男儿志在四方,这一去,思念的线被扯的老长老长,丝丝缕缕,剪不清,理还乱。女子空余“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叹息,却又盼转身成一缕月光,千里相随。纵别离在久,等待在苦,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坚守也是甜蜜的。试问爱是什么?那是亘古传唱中永恒的守候……

诗人与诗,就如同天空与云。

没有云的天空是寂寞的,没有天空的云,又该往何处停泊?

杜甫《房兵曹胡马》

初中九年级语文《香菱学诗》精选教案范本

香菱学诗教案说课稿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说课稿

谈中国诗教案

香菱学诗教案

诗歌鉴赏中的欲擒故纵(教师中心稿)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

怀杜甫作文

钱塘湖春行教案设计参考

诗人谈诗教案
《诗人谈诗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诗人谈诗教案(精选13篇)】相关文章:

《我儿子一家》教案2023-03-04

谈诗的议论文2023-03-26

红楼梦教案之《香菱学诗》2023-01-18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四单元作文范文2022-06-24

咏雪教案2023-06-23

诗,诗人,诗意作文2022-09-20

《春夜喜雨》的作者2022-12-12

咏雪(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06-01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古诗赏析2022-07-21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原文及赏析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