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优秀教案(锦集13篇)由网友“生田橙”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优秀教案
《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说出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本过程。
2. 举例说出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的关系。
3.参与有关微生物发酵的 调查活动。
4.通过发酵工程发展的历史, 体验科学、技术、社会三者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
【学习过程】
1. 课下深入农村和当地的进行组织调查,探究味精的生产过程。
2. 调查日常生活中哪些食品是由微生物发酵生产 的?
3. 哪些食品中添加了经发酵生产的食品添加剂?
4. 讨论:
(1) 发酵工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发酵工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原始发展阶段、传统发酵工业阶段、现代发酵工业阶段和生物技术产业阶段。
(2) 学生看课本,找出发酵工程的`发展史话。
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 斯德通过实验证明,酒精发酵是由活的酵母引起的。
2.18,德国的毕希纳进一步发现了酶在发酵中的作用,人们开始了解发酵现象的本质。
3.20世纪40年代,弗洛里和钱恩与许多的可蹙额家 合作,研究出了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的方法,使青霉素 的生产实现了产业化。
4.从2 0世纪50年代起 , 氨基酸发酵工业、酶制剂工业、多糖和维生素发酵工业相继诞生。
5.20世纪70年代以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促 进了基因工程的发展和应用。
(3) 读课本理解发酵工程的概念。
发酵是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材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 为人类所需 要的产物的过程。
(4) 探究讨论发酵工程的大致过程
(5)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发酵过程的大致过程。
篇2:《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最新《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目标的确定
与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是“举例说出发酵与食品生产”,而本节标题定为《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事实上,微生物发酵在现实生活中远远超出了食品工业的范畴。因此,本节内容一开始时并没有局限于食品生产,而是从比较大的视角──发酵工程史话引入,然后探秘发酵过程,再举例说出发酵与食品生产的关系。为此,本节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了解发酵工程发展的历史,体验科学、技术、社会三者间的关系;说出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本过程;举例说出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的关系;关注与微生物发酵有关的社会问题等。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学
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手段和方法预期目标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在初中时学习过微生物发酵与食品,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接触到许多发酵食品,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哪些食品是由微生物发酵生产的?相应的发酵种类是什么?
生:酸奶、泡菜,它们都是乳酸发酵。
师:很好!还有其他食品吗?想一想,我们每天吃的主食有通过发酵制作的吗?
生:馒头、面包。
师:对,实际上,我们经常食用的许多食品,以及使用的一些药品,它们的生产过程都离不开微生物发酵。那么,微生物发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其生产过程怎样?它还可应用在哪些方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答这些问题。学生很可能回答不全,教师可提示。
投影或板书:第一节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联系日常生活的实例,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从社会中来的意识。
2.新课──发酵工程史话的学习。师:现在人们能够利用微生物发酵来大规模地生产食品、药品等许多产品,那么,人们今天的成绩是如何一步步取得的呢?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发酵工程史话。
首先,请大家阅读教材发酵工程史话标题下的第一自然段。
从这段文字的叙述中,能够看出,人类的祖先很早就会在不知微生物发酵原理的情况下,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来生产多种产品,这个方面还有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由此可见,发酵技术是从生产实践中一步步产生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的核心内容是,随着两位科学家研究出发酵现象的本质和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不断深入后,诞生了传统的发酵工业。这充分说明了发酵技术需要基础科学研究的指导,即科学研究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师:好,请大家继续阅读后四个自然段的'内容。从中能够看出,发酵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从传统的发酵工业到现代发酵工业,再到微生物工程,它不仅成为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结合使它如虎添翼。由此看来,生物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技术,同时科学技术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投影或板书:
一、发酵工程史话
学生先阅读教材相应的段落,教师就此段落提炼出有关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素材自然过渡到发酵工程史话。
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是从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让学生体验技术需要以基础科学研究作指导,科学、技术间存在相互作用。
让学生认同生物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新课──发酵生产过程探秘。师:在很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味精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那么,你知道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吗?
生:谷氨酸钠。
师:对!有人认为食用味精对人体有毒害作用,从生物学的角度,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生:味精是谷氨酸的一种钠盐,食用后在体内能分解成谷氨酸,而谷氨酸是人体的一种必需氨基酸,所以食用味精对人体不会有毒害作用。
师:非常好!适当添加味精对人体无害,且能增添菜肴的鲜味。我国已成为国际上味精生产大国,年产约6.5×105t。你想知道味精是怎样在现代化的工厂中生产出来的吗?请大家翻到教科书P76~77。现代发酵工业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为避繁就简,突出主干,教科书用流程图来展示发酵的基本过程。为便于同学们的理解,我们以味精生产为例,来探秘它的发酵生产过程。
味精生产的第一步是选育出能产生谷氨酸的细菌菌种,如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等。这些细菌先是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的,再用诱变、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处理,便可得到高产的菌种。
由于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是细菌,其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的,所以要大量培养这些细菌,就需根据细菌的代谢特点配制相应的培养基。培养基如何配制可参看教科书中关于配制培养基的解释。
由于生产中要采用单一菌种发酵,整个发酵过程不能混入其他微生物(杂菌),所以生产味精的培养基和发酵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并进行无菌操作。
在味精生产过程中,由于发酵罐的体积很大,需要的菌种(种子)量就多。为提高发酵罐中的发酵效率,缩短生产时间,要把谷氨酸棒状杆菌或黄色短杆菌的菌种,经过培养,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接入到发酵罐中,即要先经过扩大培养后再接种。
当谷氨酸棒状杆菌或黄色短杆菌的菌种接入发酵罐后,这些细菌就会利用罐内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大量繁殖,同时产生大量的谷氨酸。为使发酵过程处于最佳状态,现代化的味精生产企业,其发酵罐均有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对发酵过程中的各种条件严格控制,以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需要说明的是,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均是好氧菌,因此,发酵过程中要不断地通入无菌空气,以满足它们生长繁殖的需要。
在温度为30~37℃、pH为7~8的条件下,经28~32h,发酵罐内的培养液中就会生成大量的谷氨酸,随后,将谷氨酸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用适量的Na2CO3溶液中和(形成谷氨酸钠结晶)后,再经过过滤、浓缩、离心分离等步骤,便成了味精。这便是味精生产的最后一步,即分离、提纯产物,获得产品。
投影或板书:
二、发酵生产过程探秘──以味精生产为例
由于这部分内容学生较陌生,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板书:1.菌种的选育:如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等
板书:2.培养基的配制: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板书:3.灭菌:去掉杂菌
板书:4.扩大培养和接种:先大量培养谷氨酸棒状杆菌或黄色短杆菌的菌种,再将菌种接入发酵罐
板书:5.发酵罐内发酵:由计算机控制系统控制条件
板书:6.分离、提纯产物
→产品:谷氨酸→谷氨酸钠让学生了解发酵生产的基本过程。
4.新课──发酵与食品生产。
师:正因为人们对微生物发酵生产的过程研究得非常透彻,所以现在我们能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来生产多种产品。请大家翻到教科书P77,看讨论专栏,4个同学一组来完成这个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和大家交流?
生:馒头、面包、泡菜等是直接由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味精、醋、酱油等是经发酵生产的食品添加剂。
师:很好!实际上发酵与食品生产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产品远远超过同学们现在所知的。如想进一步了解,请阅读教科书P78的内容。投影或板书:
三、发酵与食品生产
先给学生5in完成讨论,再让2~3个组的学生发言。让学生感到要学习的内容离自己很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社会三者间的关系。
5.小结及布置调查活动。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的内容,大家应了解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本过程,同时能举例说出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的关系。我们应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关注微生物发酵在社会中的应用,为此,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个调查活动,调查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见教科书P78“到社会中去”栏目,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任选一个题目去调查,调查完成后,写一份调查报告,供大家交流。
感兴趣的学生可以个人或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内容去调查。最终完成的调查报告,经教师评价后,张贴出来,办一个专栏供大家参观。
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同时唤起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篇3:微生物发酵米糠制备神经酰胺
微生物发酵米糠制备神经酰胺
用CO2激光辐射筛选培育出高产鞘磷脂酶的工程菌--雅致放射毛霉变异株AE255-6.AE255-6固体发酵产鞘磷脂酶的`优化条件经试验确定为采用变温培养,培养时间共72h,前24h培养温度30℃,后48h培养温度25℃,培养基pH 7.0-8.0,培养基含水量65%,接种量12%.以米糠为原料,采用AE255-6固体发酵产生鞘磷脂酶以定向水解鞘磷脂产生游离神经酰胺,使米糠中游离神经酰胺含量从0.022%提高到0.064%.将CO2超临界萃取技术与D140大孔树脂纯化相结合,获得纯度为99.2%的神经酰胺产品.产品纯度与美国Sigma公司的相当,且经检测证明其安全性好.
作 者:李佳 杜林方 刘鑫 LI Jia DU Lin-fang LIU Xin 作者单位: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刊 名:化学研究与应用 ISTIC PKU英文刊名:CHEM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年,卷(期): 19(6) 分类号:O629 关键词:CO2激光 雅致放射毛霉 鞘磷脂酶 发酵 神经酰胺篇4:微生物絮凝剂及其应用
微生物絮凝剂及其应用
摘要: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类由微生物产生的具有絮凝活性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因其无毒、可生物降解、无二次污染等独特的`性质倍受人们的关注.综述了生物絮凝剂的产生茵.产生茵的筛选程序,以及生物絮凝剂的分类、絮凝机理和合成,并介绍微生物絮凝剂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现状.作 者:刘自莲 施永生 李鹏 刘美珍 LIU Zi-lian SHI Yong-sheng LI Peng LIU Mei-zhen 作者单位:刘自莲,施永生,LIU Zi-lian,SHI Yong-sheng(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昆明,650224)李鹏,LI Peng(大理州经济委员会,云南大理,671000)
刘美珍,LIU Mei-zhen(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昆明650203)
期 刊:工业用水与废水 ISTIC Journal:INDUSTRIAL WATER & WASTEWATER 年,卷(期):, 39(2) 分类号:X703.5 关键词:生物絮凝剂 生物絮凝荆产生茵 絮凝机理 筛选程序篇5: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检测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检测
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发酵车间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和室外空气中的微生物差异明显;水样中检测出的曲霉、青霉与发酵车间室内空气、茶叶样品中的曲霉、青霉相似;曲霉是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青霉是发酵过程中的.常见菌,往往与曲霉相伴生长;发酵前、发酵中、发酵后霉菌数量变化明显;发酵堆表面和堆心霉菌数量差别明显;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霉菌的种类较为单一和固定;酵母菌是发酵过程中的常见菌.
作 者:毕廷菊 樊竹青 师树兰 BI Ting-ju FAN Zhu-qing SHI Shu-lan 作者单位: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命科学系,云南,普洱,665000 刊 名: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MAO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5(2) 分类号:Q93-331 关键词:普洱茶 发酵 空气 水 茶叶 霉菌 菌落数篇6: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论文
微生物是一种遍布在我们周围的非常小的生物。微生物的成员有:细菌、病毒等。在制药领域中,这些微生物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帮助人们进行发酵作业,从而产生人们想要的东西。人们最早发现微生物可以帮助人们让某些物质发酵的现象,是公元18,由德国的毕西纳发现。从那年,从那个人之后,人们明白了产生发酵现象的原理。这给人们掌握发酵的技术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发酵技术在生产方面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到了现在,微生物发酵技术应用在制药领域当中,成为制药生产非常重要的一种技术手段,并且在制药领域的得到了大力推广。本文将对微生物发酵制药进行探讨。
1微生物药物的类别
借助一些科学原理和方法,制造出一些专门用于治疗或者预防的药物,这些药物就可以叫做微生物药物。这些药物是借助对发酵环境温度的控制,还有某些特定剂量的营养成分,从而制造某些药物的微生物。大部分的抗生素药物,都可以利用微生物制造出来。
2微生物发酵制药
微生物制药的技术有许多种,可以借助两个标准来判定应用的是哪一种微生物制药技术。这两个标准分别是:微生物的发酵环境,还有就是微生物发酵存放的设备。并且还可以根据微生物发酵环境的分别,将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分成下面几种类别:一种是好氧型;一种是厌氧型,还有一种是兼性厌氧型。对于这三种类型的微生物发酵技术,主要判定的依据就在于,微生物的发酵环境是否需要氧气的参与。好氧型发酵技术需要在有氧气的环境下进行,厌氧型微生物发酵技术对环境的需求是,不能有氧气的参与。对于兼性厌氧发酵技术则对环境有无氧气并没有多大的要求。依据微生物发酵存放设备的不同,可以将微生物发酵技术分为四种类型:一种是敞口发酵;一种是密闭发酵;一种是浅盘发酵;还有一种是深层发酵。对于敞口发酵,不需要太复杂的操作,并且使用的器具也较为简单。深层发酵的要求就更多也更为复杂。目前,在发酵工艺中,可用于发酵的微生物种类非常多。许多非人工合成的要素也可直接当做发酵的催化物。可以选用非人工的变异株进行发酵,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对原料的获取也较为便利。
3精简的发酵工艺过程
3.1提前制造菌种对于发酵工艺,在进行发酵工艺之前,先要进行菌种的选用以及纯化,保证菌种的制备。同时,在进行发酵时,还需要定期对菌种进行选育以及优化。
3.2对种子的培育对于种子的培育,就是指激活培养设备中休眠的菌种。将保存菌种的设备打开,把设备中存放的生产菌种放到试管斜面的培养基中,然后,激活试管斜面培养基中的菌种,并且让种子罐中的一些微生物进行繁殖,同时还要对微生物进行提纯。从而得到种子,这种种子,就是由菌种提纯而来。菌种的相关能力,还有制备的方式,提纯的纯度等,都会对发酵物产生直接的影响。有非常多的方式可以对种子进行培养。比如,用菌丝进罐培养的方法,利用摇瓶培养,把摇瓶种的液体直接接入到种子罐,然后直接在种子罐中让菌种繁殖。还有一种方法是孢子进罐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就是直接利用种子罐对孢子进行培养。要依据菌种不同的性质,选择何种培养的方式。
3.3菌种对发酵物的发酵在发酵工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菌种培养环节,就是在无菌的状态下,培养纯种的微生物。菌种培养需要在严格的无菌环境下进行,因此,在进行菌种培养之前,对菌种培养所需要用到的设备,以及所需处在的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对培养设备进行消毒可以选用饱和蒸汽,只需要将120摄氏度的饱和蒸汽维持三十分钟就可以。
3.4游处理在处理完上述的整个微生物发酵的工艺中,需要进行最后一步游处理。游处理需要先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细胞提取出来,得出的就是发酵的产物,利用发酵工艺得出的产物,可以用作生物药物的制作生产。
4结论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目前,对微生物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就是制药领域。借助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人类可以生产对人类健康有益的药物。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对微生物的发酵技术也是多种多样。一般的微生物的发酵过程分四步:制造菌种、对菌种的培育、菌种对发酵物的发酵、对微生物的游处理。通过这个发酵过程,可以制造种类繁多的药物。通过发酵技术的广泛应用,微生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篇7: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论文
1前言
发酵制药在我国已有上千年之久,早期人们发现药材经过发酵处理后可以改变其原来的药物属性,能增强原来的药效、去除药物毒性甚至有些药物在发酵之后还具备了新的功效,由此发酵制药在医药发展上一直延续至今。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各项生物技术逐渐完善和成熟,使得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医药生产领域,利用微生物技术生产的微生物药品如具有抗菌、抗感染等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可见微生物技术在未来医药发展中地位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微生物技术在发酵制药中的作用和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进展来探究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发展趋势与价值。
2微生物技术在发酵制药中的作用
微生物是指细菌、真菌、小型原生生物以及病毒在内的微小生物,种类丰富、繁殖速度快、涉及领域极广,不仅具有高效的物质转化分解能力,而且其在繁殖生长过程中还能生产大量的次级代谢产物。微生物技术在发酵制药生产中以现代发酵技术为核心,在适宜的环境下将所需要的原料经特定的微生物代谢转化为所需产品。近些年微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发展迅速,微生物自身产生的抗菌、抗感染、抗肿瘤等药效的生物活性物质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药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如:免疫调节剂、特异性酶抑制剂、受体拮抗剂等越来越多。在生物技术的发展下,发酵制药发展迅速,药物效果好、生产高效,发展至今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是生命科学研究在实际生产生活应用中的一次重大突破。
3生物技术在微生物发酵制药中的研究进展
3.1生物制品生产研究方面的发展生物制品是由生物体自身生产,用以预防疾病和诊断传染类疾病的药品制剂总称,包括:疫苗、细胞免疫制剂、免疫血清、类毒素和免疫调节剂6类。其中疫苗是我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种生物制剂,疫情爆发时,疫苗接种可大大降低发病率,但个别疫苗在接种数年后人体的免疫功能也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疫苗制作上运用的微生物技术如免疫学技术和细菌培养技术在临床上的研究开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运用免疫学技术生产的免疫血清中含有特异性抗体,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预防的效果,但抗体在人体内会不断被消耗,因此持续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而利用微生物扩繁技术可生产大量的免疫血清供患者使用。而免疫血清在临床试验中也经常运用细菌培养和分离技术、微生物检测技术、生物化学鉴定方法及血清学试验,对其临床症状进行鉴定。
3.2抗生素生产研究方面的发展抗生素作为重要的化学制剂,一方面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甚至杀死微生物,另一方面其在医学临床中可以治疗肿瘤类疾病和诊断早期病症以实现及早预防的效果。自20世纪初发现了青霉素后,抗生素的研究才有所起步,几年之后又发现了链霉素,有效的补救了青霉素无法抑制结核菌生长的局面,开创了结核病治疗的新纪元而抗生素的工业性生产的实现也得益于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发展,使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的后续研究中将抗生素的抗性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抗性另一种是获得性抗性。之后微生物研究更加深入又利用细菌的移动遗传元件进而推动了多抗性菌株在医学研究中应用,对多抗性抗生素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3甾体类激素生产方面的研究发展甾体类激素是公认的除抗生素以外的第二大类药物,其结构复杂不易合成,最常见的生产方式是利用具有甾体结构的天然材料以半合成的方式制备甾体激素。随之对于甾体结构的天然材料的开发和研究就从未停止,随着微生物合成技术的快速发展,选择可降解甾体侧链技术使甾醇类植物也能作为甾体类激素合成的上好原料,这些价格低廉、种植广泛的甾醇类植物的有效利用,不仅降低了寻找生产甾体类激素材料的成本还为甾体激素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4干扰素生产方面的研究干扰素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一种活性糖蛋白,由人体细胞产生,能有效的调节人体免疫活性,抵抗病毒、肿瘤损害。早期干扰素的生产条件要求较高,生产成本高、效率低,近些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干扰素的生产基本转为发酵工业生产,生产量和成本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4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研究发展趋势与价值
17世纪,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19世纪中期人们证实了活的酵母菌能生产酒糈,1940年至1950年青霉素开始实施工业化生产、调控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发酵获得氨基酸、蛋白质。1970年左右细胞培养技术和固定化酶的应用基本实现了连续发酵的可能,再之后的左右,高新生物技术逐渐发展,基因工程、细胞融合技术在生物制药方面应用广泛,现时期的微生物发酵制药发展趋势则开始注重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开发利用,整个的发展过程趋向于由宏观逐渐向微观发展,技术手段也由低端转向高科技。
在微生物技术与发酵制药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医药水平不断提高,药物在数量、种类、药理性能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程度的改善和发展:其次,为了提高微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水平,不断追求低成本、高效益的同时,对于微生物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微生物技术的发展进程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在未来的制药工程中微生物发酵技术发挥的技术优势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毕将无法估量。
5结语
对比过去的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在发酵制药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生产难度,而且还创造了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未来的生物技术在发酵制药中必将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篇8:微生物絮凝剂应用现状
微生物絮凝剂应用现状
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类由微生物产生的天然生物高分子物质. 文章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及其特性,介绍了其分类、絮凝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应用特别是在水处理技术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简要概述.
作 者:陶明煊 吕丽爽 TAO Ming-xuan NU Li-shuang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THE ADMINISTRATION AND TECHNIQU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年,卷(期): 17(2) 分类号:X172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 应用 现状篇9: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个人简历
☆ 个人信息
姓名: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8年10月
身高:165
籍贯:濮阳市
居住地:濮阳市
民族:汗
政治面貌:团员
求职类型:应届毕业生
毕业院校: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专业:生物工程
移动电话:
家庭电话:
E_Mail:
QQ/MSN:
☆ 教育经历
9月至7月 于濮阳县第二高等专科学校就读种植专业 209月至7月 于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就读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 工作实践经历
27月至9月 于烟台富士康工作 工作期间受到到上一级的器重 在以往暑假期间多次外出实践 或在家中跟父母管理养猪场
☆ 技能水平
动物检疫检验员;食品检验工
☆ 自我评价
本人具有充足的实践能力,在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在人际交往中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我相信我能够很好的胜任销售这个职业
☆ 求职意向
销售代表,生物工程/生物制药,销售代表
篇10:微生物絮凝剂及其水处理应用和发展
微生物絮凝剂及其水处理应用和发展
概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分类、絮凝效果及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新型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应用,展望了生物絮凝剂今后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作 者:李慧颖 LI Hui-ying 作者单位:廊坊市环境监测站,河北,廊坊,065000 刊 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年,卷(期): 20(2) 分类号:X172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 絮凝机理 水处理篇11:油气微生物勘探方法及其应用
油气微生物勘探方法及其应用
简述油气微生物勘探法的理论基础,以及发展历史和趋势,并列举了湖北松滋区块和内蒙古呼和凹陷的试验研究实例.该技术以其直接、有效、经济的`优点受到全球油气勘探界的重视.
作 者:袁志华 李雪 YUAN Zhi-hua LI Xue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教育部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北,荆州,434023 刊 名:物探与化探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年,卷(期): 31(2) 分类号:P632 关键词:油气微生物勘探 烃氧化菌 微生物异常篇12:微生物絮凝剂及其水处理应用和发展
微生物絮凝剂及其水处理应用和发展
摘要:概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分类、絮凝效果及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新型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应用,展望了生物絮凝剂今后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作 者:李慧颖 LI Hui-ying 作者单位:廊坊市环境监测站,河北,廊坊,065000 期 刊: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年,卷(期):, 20(2) 分类号:X172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 絮凝机理 水处理篇13:微生物发酵法产环氧化物水解酶的研究
微生物发酵法产环氧化物水解酶的研究
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能将模型底物缩水甘油苯基醚水解为3-苯氧基-1,2-丙二醇的环氧化物水解酶的芽孢杆菌H-14-1.此菌培养的'最佳碳源为1%的葡萄糖,最佳的氮源为1%的NH4Cl和1%牛肉膏,培养基的初始pH为6.5,培养的最佳温度和时间是30℃下培养36 h,低浓度底物缩水甘油苯基醚对该酶具有诱导作用,同时培养基中金属Cu2+离子对产酶有促进作用.酶学性质的试验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最适pH为7.5,40℃以下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pH6.5~8.0范围内酶的稳定性较佳,Mg2+和Ca2+离子对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
作 者:沈佳佳 张晓军 汪圣华 周晓云 SHEN Jia-jia ZHANG Xiao-jun WANG Shen-hua ZHODU Xiao-yun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和环境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32 刊 名: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6 34(2) 分类号:Q935 关键词:环氧化物水解酶 缩水甘油苯基醚 产酶条件 酶学性质★ 生物工程论文
★ 生物毕业论文
★ 第一周教案
★ 功效综述范文

【《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优秀教案(锦集13篇)】相关文章:
生物技术自荐信2022-04-29
人教版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内容总结2022-07-27
生物工程认识实习报告2022-05-07
九年级下地理教案第一周2023-09-12
膜分离技术在处理酸性废液中的应用概述2022-07-28
生物工程实习报告2022-11-25
生物技术专业自荐书2022-05-08
生物工程专业的求职自荐信2022-12-01
药库自我鉴定范文50字2022-04-30
烟曲霉XC6菌株的发酵条件优化研究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