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合集12篇)由网友“汤啵唧”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勾践灭吴(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勾践灭吴(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课时计划(备课时间10 月10日) 第1课时(总31课时 )
课题 教学目的 重点 难点 教法和手段
勾 践 灭 吴 1.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2.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课文内容, 文章结构。
课文内容, 文章结构。
讲读式
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越王勾践当年到底是如何卧薪尝胆,又是如何报仇雪耻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
二、背景提示:(师生互动 --简介--了解)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三、有关《国语》 (见教师教学用书。师生互动 --简介--了解)
四、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学生提问题,教师回答)
五、理解文章各段大意。(师生互动 --提问--读议)
(一)战败和谈(1-3)
1、越王勾践战败后第一个举措是什么?(可让学生用原句回答,然后概括)
提示:①悬赏纳谏;②赏识贤才。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何不同?
提示:越王纳谏(“执其手与之谋”),吴王拒谏(“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一个求贤若渴,虚心纳谏;一个刚愎自用,是非不分,不同的人物性格为下文胜负成败奠定了基础。
(二)卧薪尝胆(4-7)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反省:“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
态度:“此则寡人之罪,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3、从文中找出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吊死扶困,轻徭薄赋,招贤纳士,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三)三败吴国(8段)
越三败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果行,国人皆劝……曰:‘孰是君也,而无可死乎?’”可见,勾践最终战败夫差的根本原因是获得了民心。
通过以上的对课文大意的分析,引导学生熟读并理解大意,这一过程不必局限于某个词、某个句子的细微解释。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课后练习一、二题。
课时计划(备课时间05年10月10日) 第2 课时(总32课时 )
课题 教学目的 重点 难点 教法和手段
勾 践 灭吴 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吸取“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 历史经验教训
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讲读式
讨论式
讨论题
1.人物的性格是怎样通过情节展示出来的?文章又是怎样通过对话,和作者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的?
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它需要借助历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开始,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越兵溃败,危在旦夕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于相谋的情景。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者通过人物议论和对话,使勾践的形象深沉而丰满。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会,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温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
在外交斗争中,文种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
2.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诸侯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只有外交辞令,确实是妙传神。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华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
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
紧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段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理为传神。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武装的名兵士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实际上是拼死战斗),那岂不是伤害了您所钟爱的越国兵士了么?明是要与吴国拼命使双方都有损失,却偏偏说吴国的损失还包括他们杀死的越国兵士,因为越国兵士也是吴王所钟爱的啊!说恭维别人的话,说到了这般光景,真是说到家哩!
总结、扩展
《勾践灭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颂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可贵精神。
《勾践灭吴》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细想想,对于今天有那些借鉴。
四、布置作业:写一篇文学评论, 题目:试评勾践人物形象的塑造
课时计划(备课时间05年10月10日)第3课时 (总 33 课 时 )
课题 教学目的 重点 难点 教法和手段
勾 践 灭吴 概括写作特点,归纳古代文化常识,扩展知识
古汉语常识
古今异义词的准确识记、运用
训练式、 讨论式
一、写作特点:《勾践灭吴》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它是一篇真实的历史记录,有深刻的历史教训供后人借鉴;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运用详略得当,使历时长达的历史,脉络清楚,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把吴、越加以比较,收到了良好效果。另外,外交辞令巧妙传神,别具风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过程。(以训练式,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通假字 沈金玉于江 沈--同“沉” 。仇雠敌战之国也 雠--同“仇 。不可失也已 已--同“矣”。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娶”。将免者以是 免--“娩”。公令守之 --“医”。e其居 e--“洁”。吾请达王甬,句东 句--“勾”。 而为弊异宸宇 弊--“敝”。
2.古今异义词
敬得闻子大夫之言 子,尊称。现常用于人的通称,或专指儿子。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去,离开。现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中原,原野之中,现常用于“中原地区”。
寡人请更 请,请允许我。现常用于请别人如何。丈夫二十不娶 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生丈夫 丈夫,男孩。今常用义同前“丈夫”句。十年不收于国 国,指国内人民。今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贫病者纳官其子 病,贫病,贫困。今用于“得病”等。爪牙之士 爪牙:勇敢的,今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孰是吾君也 是,这个,代词。现代为肯定判断词。
吾将残汝社稷 社稷,国家。现今“社”与“稷”是两个词。“社”为“社会”“社交”等,“稷”只有古义。
越君其次 其,代吴国,次,舍,驻。今用于“次第较后”,“次要的地位”等。
3.一词多义
子 必哭泣葬理之如其子(嫡子)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尊称)
丈夫 丈夫二十不娶(男女) 生丈夫(男孩)
已 不可失也已(同“矣”,了) 今已服矣(已经)
之 三江行之(代间代吴国与越国)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代词,代地) 勾践之地 (助词“的”)
女 女子十七不嫁(女性,名词) 请勾践女女于王(助词,作婢妾)
请 请姓无庸战(请求对方) 寡人请更(请允许我)
4.词类活用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乏,形容词作动词,缺乏,课文中指人材缺乏。) 请勾践女女于王(第二个“女”名词作动词,作婢妾。) 惟君左右之(左右,方位名词作动词,处置。) 宦士三百人于吴(宦,名词作动词,服役)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名词作动词,穿。) 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作状语,以隆重的礼节。)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仇雠敌战之国也。(“也”来判断。)
倒装句 勾践说于国人曰(介词结构后置句。) 宦士三百人于吴(谓语前置。)
省略句 必庙礼之(缺主语:“必”后省略介词“于”)
三、总结、扩展 课后练习三
课
后
记
审
批
篇2:勾践灭吴(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18.*勾践灭吴(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
3、了解“帅、政、取、有”等通假字;认真诵读课文;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 了解“帅、政、取、有”等通假字;认真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分析讲解课文,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第一步: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提示: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1~3自然段)、卧薪尝胆(第4~7自然段)、胜而灭吴(第8自然段)。
第二步:分阶段讲解。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3 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无乃……乎 成 伐 服 去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 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 问 养 吊 贺 送 迎 去 补。
3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词语:雠 更 吊 卑事 广运 帅 蕃 饩 摩厉 辍 节 亿 旅进旅退 劝
(三)灭吴部分,体会勾践与夫差前后两次谈判的心理变化,并理解以下词语:宸宇 视 次。
第三步:总结全文。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四、小结
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五、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
篇3:勾践灭吴二(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思考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人手一册。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环境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勾践灭吴》,看看远在春秋时期军事家是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的。
《三十六计》简介,包括总说、计名、分类等,可板书计名。
依先易后难、先明显后隐蔽的顺序找出具体的策略。
1 第3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结论:美人计。效果:缔结和约,吴国撤军。
美人计讲解:
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分析: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取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个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喜否,是符合形势需要的。美女西施也在此时被送给了吴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获得喘息之机。
2 第4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结论:苦肉计。效果:骗取了夫差信任。
苦肉计讲解: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分析: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吴王夫差放松对勾践的警惕。 很显然,勾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吴王夫差得病时,曾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历史上应用苦肉计的著名战例有要离断臂刺庆忌、周瑜打黄盖等。
3 第3~5自然段:越王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分析:此为暗渡陈仓之计。此计原文为: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修栈道是形式,渡陈仓是目的,示敌以假象,暗行秘密之实是本计的要旨。越王勾践卑事夫差,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才是他的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制造了大量要在加来海峡登陆的假象,以吸引德军注意力,把德军大量兵力牵制在挪威,为诺曼底登陆创造了重要条件,一举改变了欧洲战局。
4 第2自然段:伍子胥劝谏吴王的一段话,客观分析了吴越地理状况和军事形势,力劝吴王夫差抓住有利时机,一举灭亡越国,以绝后患。可惜吴王夫差拒不纳谏,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
伍子胥向吴王的建议是典型的“趁火打劫”之计,即利用敌方遭受危难之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此计原文为:“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原按为:“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本文所述史实即包含趁火打劫的经典范例:越王勾践不断积蓄力量,乘吴国遭受自然灾害,螃蟹、稻谷都绝种之时计划攻取吴国,后来终于乘吴王夫差去黄池与各诸侯会盟,国内空虚之际,一举攻吴,大获全胜。
二、小结
从本文可以看出,三十六计之间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运用计谋的关键是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形势,把握有利时机,创造制胜条件。
三、作业
创造性练习: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将本文改编为话剧演出。要求如下:
1 把握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
2 人物台词要用现代汉语。
3 允许合理想象,增删台词和情节,以使剧情发展合理化。
板书设计
篇4:勾践灭吴教案设计
那接下来,勾践是如何应对文种的说理的呢?
明确: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同学翻译
明确: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
勾践谦虚诚恳,宽宏大量,看来越国是有希望了,勾践说完是如何做的?他们商量出什么对策?
明确: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板书:与文种执手相谋
“行成”意思是求和,求和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缓兵之计,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再一次集体朗读第一段
五、结课
这节课,我们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下节课我们继续一起学习。
勾践灭吴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践灭吴》这篇文章大致内容,并分析了越王勾践在兵败后退于会稽上后的举措,招纳贤才,文种进谏,接着向吴国求和,施以缓兵之计。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2至5自然段,看一看,越王勾践在复国之路上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二、课文分析
现在,全班同学来集体朗读2至5自然段,注意节奏
“勾践说于国人曰…结尾”
提问:越王勾践兵败,退于会稽山,并采纳文种意见,与吴国求和,越王勾践对战败后有没有思考,他是不是头脑发热,回来后马上组织兵马再与吴国拼个你死我活的呢?他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
明确:对于这次战败,越王勾践进行了思考,痛定思痛,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翻译)“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越王勾践对战败深深的自责
“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这句话则是他诚恳纠正错误态度,越王勾践请求大家原谅,并改变国策
于是他做了哪些实质性的措施?
回答:“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翻译)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有人要外出远行,亲自相送;有外国的人到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其,代自己;之,主谓间,取独。
寡人请更:请,表敬副词,不译。
吊有忧:吊,古今异义,这里讲成慰问。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古今异义,这里讲成原野。
去民之所恶:去,除去。(上文“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离开。)
然后卑事夫差:卑,形容词作状语,以卑微的地位。
(简要的话概括就是:关心百姓、卑事夫差)
这里,作者用了平易朴实的语言记述了越王勾践对内抚恤战后的老百姓,率领它们休养生息,对外,他卑事夫差,这是勾践推行的一系列富国强兵政策,说到这,历史上有这样一段故事,勾践夫妇与范蠡到吴国,栖身于山洞石屋之中,蓬头垢面,做吴王的仆役。吴王每次外出,勾践徒步跟在左右,寸步不离,听从使唤。一次吴王染上了疾病,勾践亲见吴王,探问病情,私下尝了吴王的粪便,用“关切”之情迷惑了吴王,最终使得勾践能取得吴王信任,放回了越国。从这里可见,勾践在越国的生活真的是和奴隶一样,使他失去了尊严。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越王勾践亡国后苟且偷安,在吴王夫差处受尽侮辱,却还受到人们称赞,这时为什么呢?
明确:精神可嘉,不怕失败忍辱奋斗,卧薪尝胆,不屈不挠
缓兵之计,获得喘息的机会,骗取吴王夫差的信任,为复国奠定基础。
(第三自然段: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第3段主要写勾践实施的休养生息政策,为何开头要写这么一段话,是不是多余写的呢?
回答:不是。写出了勾践战后土地之少,形势严峻,复兴大业举步维艰,为下文的措施做好铺垫。
南至于句无:至于,古今异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翻译:(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的老百姓都来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我无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繁衍生息。”)
仍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致,招致,召集。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带领;二三子,你们;蕃:形容词作动词,生息、繁大家再思考一下,富国强兵,重点应该是发展生产,而勾践为什么要以繁衍人口为中心,大力倡导他提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
回答:战争中伤亡大,复国更需要兵员,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与别国交战,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也是兵员的多寡。勾践以繁衍人口为中心,是非常明智的。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J也,无不f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令壮者无取老妇:无,通“毋”,不要;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生丈夫:丈夫,古今异义,男孩。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问:课文中写勾践“十年不收于国”与前面“三年释其政”,“三月释其政”是否相互矛盾?
明确:古代,赋和税是有区别的,赋一般指出人力,牛,马,车等以供军用。
税一般指田税。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结、美、饱,皆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练。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作动词,礼遇。这话是定语后置,“四方之士来者”,即来的四方之士。
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句,译为飘游在外的国家的年轻人。
无不f也:,通“啜”,给人水喝。
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句,译为十年不向人民收赋税。
(翻译)于是下令:青壮年不准娶老年妇人,老年不能娶青壮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样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报告,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下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三胞胎,公家给配备一名乳母;生双胞胎,公家发给吃的。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埋葬的时候还一定要哭泣,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还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让他们在义理方面切磋探讨。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勾践亲自用船载来稻谷和油脂。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必问其名”――理解一:问通闻,“使……出名”(有名声),目的是想通过自己亲善亲为,与民同乐,以扩大影响力,增加亲和力,提高支持率,为下文“国之父兄请战”“国人皆劝”的同仇敌忾埋下伏笔。理解二:勾践不仅给吃的,给喝的,而且还问问他们的.名字,以体现出君王体恤百姓,无微不至的关怀。
从翻译后的意思可以看出,勾践“十年生聚”励精图治具体有哪些措施?
明确: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修养生息
(老师范读)在老师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下,4、5段中讲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明确:越国军民。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提问:越国最终能消灭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1、越王勾践能在失败中崛起,卧薪尝胆,发愤图强
2、越国君臣的精诚合作团结
3、吴国夫差的见识短浅,不听忠言
在4、5自然段中,作者用饱含赞美之情的笔墨,形象的表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情景
国之父兄请曰:“昔日夫差耻吾君于诸候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翻译)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勾践就推辞说:”从前打败的那一仗,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全国上下,爱戴国君您,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
这里可以看出,国民群情激愤,主动请战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翻译)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
这个场景既动人,又深化了主题:越王勾践十年图强,医治创伤,人心所向,一举灭吴。充分说明,得人心者得天下,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得到人民的爱戴和理解,谁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三、结课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的语言、情节,下节课,我们会具体归纳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
勾践求贤,文种进谏
勾践认罪以安抚百姓
板书:勾践灭吴勾践忍辱,发愤图强
休养生息以富国强兵
同仇敌忾,报仇雪耻国之父兄两次请战
举国众志成城败吴
勾践灭吴毫不手软
今天我们学习了勾践灭吴的2至5自然段,请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题,下节课检查
《勾践灭吴》第三课时
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练习题二,梳理归纳“知、复、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就文中难解词语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总结全文,概括写作特点,归纳古代文言文常识,扩展知识
二、整体感知
《勾践灭吴》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的纪录。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供后人借鉴: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想像力。作者运用详略得当,使文中长达的历史,脉络清楚,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三、归纳基础知识
1、通假字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率率领
令壮者无取老妇无同毋,取同娶,迎娶
将免者以告免同娩,分娩
南至于句无句同勾
三年释其政政同征,徭役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同磨砺,切磋,磨炼
无不J也J同哺,给人食物
无不f也f同啜,给人水喝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同岂,难道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词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子,尊称。现在用于人的通称,或专指儿子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原野之中现在用于“中原地区”
寡人请更请,请允许我。现常用于请别人如何。
丈夫二十不取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生丈夫丈夫,男孩
十年不收于国国,指国内人民,今天常用于国家或者代表国家的。
贫病者,纳宦其子。病,贫病,贫困。今用于得病等
爪牙之士爪牙,勇敢的,今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孰是君也是,这个,代词。现代为肯定判断词
非二三子之罪也二三子,我们今常用于二、三个儿子
公与之母母,乳母,今意为母亲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亿,十万今意为亿万
国人皆劝劝,鼓励,劝勉今意劝说
3、词类活用
名词做动词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穿)
宦士三百人于吴宦(服役)
名词做状语
南至于句无南(在南面)
必庙礼之庙(在庙堂上)礼(以隆重的礼节)
使动用法
三年释其政释(使……减免)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整洁,使……美丽,使……吃饱)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蒙受耻辱)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勾践)执其手而与之谋
必庙礼之(于)
判断句
次寡人之过也(是……啊)
介词结构后置句
勾践说于国人曰十年不收于国又败之于没
宾语前置句
何后之有?
宾语后置句
国之孺子之游者
固定句式
无乃后乎恐怕……吧
(1)指名几位同学读练习第三题提供的文段,通过此种形式检查学生的断句能力。(学生读后,教师加以点评、指导)
(2)指名学生翻译这段文字,然后指出不准确之处。
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时也不要多种……
四、结课
《勾践灭吴》是我们本单元所学习的四篇古文中最长的一篇,但是它也是故事情节最丰富的一篇,希望大家能在课下多阅读这篇古文,体味它的语言情节魅力。
篇5: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现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解决办法
1.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2.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要联系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了解《国语》一书。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2.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一、导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范读
注意读音、句读、节奏和感情
四、理清结构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本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群臣携于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况于国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以期报仇雪耻。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日”――结束)写越国同仇敌汽,一举灭吴。
文章叙事清晰,有选择地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准备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的道理。同时刻化了他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展示了一个善于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逸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可见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勾践灭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颂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可贵精神。
《勾践灭吴》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细想想,对于今天有那些借鉴。
五、学生诵读
第二课时
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一、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4] [5]
篇6: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现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解决办法
1.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2.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要联系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了解《国语》一书。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2.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一、导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范读
注意读音、句读、节奏和感情
四、理清结构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本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群臣携于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况于国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以期报仇雪耻。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日”――结束)写越国同仇敌汽,一举灭吴。
文章叙事清晰,有选择地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准备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的道理。同时刻化了他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展示了一个善于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逸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可见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勾践灭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颂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可贵精神。
《勾践灭吴》.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细想想,对于今天有那些借鉴。
五、学生诵读
第二课时
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一、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3.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词语:雠更吊卑事广运帅蕃饩e摩厉辍节亿旅进旅退劝
(三)灭吴部分,体会勾践与夫差前后两次谈判的心理变化,并理解以下词语:宸宇视次。
第三步:.总结全文。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二、人物形象
人物的性格是怎样通过情节展示出来的?文章又是怎样通过对话,和作者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的?
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它需要借助历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开始,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越兵溃败,危在旦夕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于相谋的情景。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无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者通过人物议论和对话,使勾践的形象深沉而丰满。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会,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温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温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
在外交斗争中,文种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尽管吴国忠臣伍子骨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夺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酷,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三、外交辞令
诸侯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只有外交辞令,确实是妙传神。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华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
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
紧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段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理为传神。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武装的名兵士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实际上是拼死战斗),那岂不是伤害了您所钟爱的越国兵士了么?明是要与吴国拼命使双方都有损失,却偏偏说吴国的损失还包括他们杀死的越国兵士,因为越国兵士也是吴王所钟爱的啊!说恭维别人的话,说到了这般光景,真是说到家哩!
第三课时
以训练的方式,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字音
栖(qī)于会稽/栖(qī)息/栖(qī)身/两栖(qī)类动物/栖栖(xīxī,形容不安定)/栖(xī)惶
冬则资(chī)/稀(xī)有/晨露未(xī)/欷(xī)/令寡人有郄(xì)
无不?(fǔ)也/果脯(fǔ)/肉脯(fǔ)/胸脯(pú)
疾疹(chēn)/疹(zhěn)子/麻疹(zhěn)/轸悼(zhěndào,悲痛地哀掉)/鸡胗(zhēn)子
2.通假字
沈金玉于江沈――同“沉”,句意是,把金玉宝物都沉到江里。
仇雠敌战之国也雠――同“仇”,句意是,是互相仇视、敌打、交战的国家。
不可失也已已――同“矣”,语尾助词,句意是,不可以失掉。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带领、率领。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娶”。句意是,规定青年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
将免者以告――“娩”,生育,临产。句意是,妇女将要临产时向官府报告。
公令守之――“医”。句意是,官家就派医生看护她生产。
e其居e――“洁”。句意是,收拾干净他们的住所。
吾请达王甬,句东句――“勾”。句意是,我请求把你送到市,旬以东的地方。
而为弊异宸宇弊――“敝”。句意是,做吴国的庇护者。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本指磨擦,使其锐利;现多比喻磨炼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古人习惯在整数与零之间加一\“有\”字,
篇7:勾践灭吴 (节选)
《国语》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克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大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元,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篇8: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
了解“帅、政、取、有”等通假字;认真诵读课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语 新课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 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分析讲解课文,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第一步: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提示: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1~3自然段)、卧薪尝胆(第4~7自然段)、胜而灭吴(第8自然段)。
第二步:分阶段讲解。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3 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无乃……乎 成 伐 服 去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 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 问 养 吊 贺 送 迎 去 补。
 3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词语:雠 更 吊 卑事 广运 帅 蕃 饩 摩厉 辍 节 亿 旅进旅退 劝
(三)灭吴部分,体会勾践与夫差前后两次谈判的心理变化,并理解以下词语:宸宇 视 次。
第三步:总结全文。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思考题: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人手一册。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环境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勾践灭吴》,看看远在春秋时期军事家是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的。
《三十六计》简介,包括总说、计名、分类等,可板书计名。
依先易后难、先明显后隐蔽的顺序找出具体的策略。
1 第3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结论:美人计。效果:缔结和约,吴国撤军。
美人计讲解:
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分析: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取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个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喜否,是符合形势需要的。美女西施也在此时被送给了吴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获得喘息之机。
2 第4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结论:苦肉计。效果:骗取了夫差信任。
苦肉计讲解: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分析: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吴王夫差放松对勾践的警惕。 很显然,勾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吴王夫差得病时,曾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历史上应用苦肉计的著名战例有要离断臂刺庆忌、周瑜打黄盖等。
3 第3~5自然段:越王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分析:此为暗渡陈仓之计。此计原文为: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
篇9:《勾践灭吴》节选(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节选)(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节选)
学习目标:1. 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2. 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
3. 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4.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
学法指导:
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相关知识:
《国语》是按国别记载的史料集。它由春秋时代各国史官记叙。经史家整理而成,这部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记叙了从周穆王十二年至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的事件。
由于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它的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写作背景:
越王勾践为什么会有这样卧薪尝胆的痛苦经历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来龙去脉。
吴、越两国是春秋后期我国东南部(长江下游)的两个大国。吴在江苏南部、越在浙江北部,两国土地相连,世代结怨,互相攻伐。勾践是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允常死,勾践即位,吴乘越丧之际又伐越,结果反被勾践所败。吴王阖闾伤指而死,留下遗命,必报此仇,其子夫差练兵3年,在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兵,越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勾践率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上,一面派文种向吴求和,一面采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掉了吴国。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重点、难点:思考题:
1. 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用的什么方法?
2. 对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和太宰各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你如何评价吴国的几位君臣?
3. 勾践为了国家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4. 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勾践灭吴》给你哪方面的认识最深呢?
重点知识系统解析:
1. 通假字 句,帅,取,免,政( ), ,f,摩厉,有(亿有三千),已(不可失也已),其(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2. 重要实词知、资、成(达成协议,讲和)、吊、宦、蕃、旅、劝、更、游
3. 虚词乃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连词,于是)
(2)今君王既栖于会稽让,然后乃求谋臣(副词,才)
于(1)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介词,比)(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介词,在)
(3)乃号令于三军曰(介词,对)(4)东至于鄞(动词,到)
4. 词类活用
使动(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2)服之而已(服,使……屈服)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使……吃饱)
名状
(1)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
名动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名词动用,穿)
5. 古今异义
爪牙
于是 丈夫
中原
6.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1)何后之有? 有何后?
状语后置(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于会稽让栖
(2)将不可改于是。 于是,将不可改。
固定结构(1)无乃……乎?译为“只怕……吧”例句:无乃后乎?
八. 难点诠解:
1. 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是课文的精灵,课文人物形象生动,其性格突出体现于言行中。主人公勾践忍辱负重、克勤克俭,率先垂范,讲仁义,爱百姓,安抚内外,广纳贤士,收拢人心,精于心计地诱敌堕落,善于把握时机,在上下一致,群情激昂的情况下,一举歼敌。文种是位勇敢而善于谋划,精于国内治理的谋臣,课文第一节言语透示其才智。吴王夫差,是骄傲轻敌刚愎自用,是非不分,苛且偷安的昏君性格。伍员只一段话,但表现了他忠贤爱国,有胆有识的品格。
2. 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1)正侧面结合
正面写勾践言行 侧面写吴王、文种、伍员反衬勾践性格。
(2)详略有致
详写:勾践的言行,从而信服地说明勾践发愤图强的努力之真。略写:灭吴过程。
详写勾践励精图治、富民强国的过程,略写灭吴过程,以突现人物品质和课文主题。
3. 勾践何以灭吴?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1)知人善任,求贤若渴① 广求存越之策,文种竭力尽忠② 对国内“达士”,对“四方之士来者”莫不恩遇有加③ 寻访贤良,为雪耻做好人才准备
(2)韬光养晦,能屈能伸① 勇于自责,敢于改过② 忍辱负重,卑事夫差
(3)刻苦自励,发愤图强① 与民休养生息--“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② 于已严于律已,事必躬亲--“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根本原因:对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民休养生息,因此赢得了民心,进而赢得了战争得以复国。
九. 全文结构:
1. 文种空计向吴求和(1)越国君臣谋救国之策(2)吴国内部意见不一
2. 勾践刻苦自力奋发图强准备复仇(1)对内抚恤百姓,对外卑事夫差(2)对内一系列措3. 越同仇敌忾一举灭吴(1)百姓主动请战(2)勾践申明刑赏
篇10: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优秀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
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二、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三、讲读文章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
注意:实词------栖、退、进、资、行、成
虚词------乃、则、夫、虽、之、然
固定短语------无乃……乎?
特殊句式------何后之有?
古今异义------行成
3.思考:
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1、学生齐读课文
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
3、教师点拨:
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
虚词------于、以、而
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
难句翻译------4.思考:
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⑵、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卧薪尝胆,准备复国
⑶.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
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⑷.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五、作业:背诵全文
篇11:《勾践灭吴》说课稿
《勾践灭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篇目是《勾践灭吴》,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高一第一册第五单元(文言文)的第二篇。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包括古诗文词曲小说等在内)占了1/2的篇目,这篇文章上成功与否,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能否学好后面的文言文有着重大的影响。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就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考纲的要求如下: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其中,包括:
1、理解: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被、宾前、省略、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分析并提取文中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②3大块9个考点,覆盖了大纲的要求。
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考纲及教参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4、教学重点:
(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最后两段。
6、教具: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我制作课件,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
根据教参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计划用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诵读、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诵读为主。
二、教学过程设计说时。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与本文相关时代背景;把握全文内容要点;讲读第一部分。
1、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条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入如下:
① 投影几则小资料后说:
一些媒体报道了复制珍贵文物越王勾践剑2500把,限量发行的消息。孰料一剑挑起千层浪,围绕能否“克隆”等问题,各方人士“舌战”正酣。
②我然后问:为什么“一剑挑起千层浪”?
③ 引出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投影、简单解释)
2、接着投影、解说时代背景(5′)
这里主要讲清楚吴越两国不共戴天的关系。
接着投影、解说《国语》(2′)
这里主要讲清楚《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这两点在下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得到详细阐述)。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掌握第一部分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掌握第二部分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讨论、训练为主;第四,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最后两段这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理清思路,多次大声诵读,培养语感,自然成诵。
第一步:齐声诵读课文一遍,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简要概括其内容。(11′)
明确: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一至二自然段),卧薪尝胆(第三至四自然段),胜而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第二步:讲读第一部分(10′)
学生自译此部分,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
考虑到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我把一些疑难词句投影出来并作解析:这一步落实“教学重点:1”。
第三步: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理清第一部分的思路,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此,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点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部分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鉴赏的切入点和方法,逐步培养其文言文阅读能力。(10′)
讨论: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
(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才,为时已晚。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4、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篇12:《勾践灭吴》 6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 《勾践灭吴》 9
★ 劝学 教案
【勾践灭吴(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合集12篇)】相关文章:
勾践灭吴翻译2023-01-09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2022-08-16
劝学教案2023-07-27
勾践灭吴文言文知识点2023-12-10
高一语文必修一期中考试作文2023-01-20
高一必修一语文第一次月考作文2022-05-06
童趣(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2022-09-16
必修2 Unit 10 Music2022-12-13
高中文言文教学感触初探论文2024-02-08
经典文言文20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