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说课稿

时间:2023-05-21 07:49:43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勾践灭吴》说课稿(共15篇)由网友“咋说的捏”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勾践灭吴》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勾践灭吴》说课稿

篇1:《勾践灭吴》说课稿

《勾践灭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篇目是《勾践灭吴》,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高一第一册第五单元(文言文)的第二篇。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包括古诗文词曲小说等在内)占了1/2的篇目,这篇文章上成功与否,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能否学好后面的文言文有着重大的影响。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就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考纲的要求如下: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其中,包括:

1、理解: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被、宾前、省略、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分析并提取文中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①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②3大块9个考点,覆盖了大纲的要求。

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考纲及教参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4、教学重点:

(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最后两段。

6、教具: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我制作课件,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

根据教参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计划用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诵读、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诵读为主。

二、教学过程设计说时。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与本文相关时代背景;把握全文内容要点;讲读第一部分。

1、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条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入如下:

① 投影几则小资料后说:

一些媒体报道了复制珍贵文物越王勾践剑2500把,限量发行的消息。孰料一剑挑起千层浪,围绕能否“克隆”等问题,各方人士“舌战”正酣。

②我然后问:为什么“一剑挑起千层浪”?

③ 引出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投影、简单解释)

2、接着投影、解说时代背景(5′)

这里主要讲清楚吴越两国不共戴天的关系。

接着投影、解说《国语》(2′)

这里主要讲清楚《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这两点在下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得到详细阐述)。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掌握第一部分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掌握第二部分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讨论、训练为主;第四,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最后两段这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理清思路,多次大声诵读,培养语感,自然成诵。

第一步:齐声诵读课文一遍,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简要概括其内容。(11′)

明确: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一至二自然段),卧薪尝胆(第三至四自然段),胜而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第二步:讲读第一部分(10′)

学生自译此部分,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

考虑到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我把一些疑难词句投影出来并作解析:这一步落实“教学重点:1”。

第三步: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理清第一部分的思路,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此,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点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部分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鉴赏的切入点和方法,逐步培养其文言文阅读能力。(10′)

讨论: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

(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才,为时已晚。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4、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篇2: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现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解决办法

1.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2.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要联系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了解《国语》一书。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2.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一、导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范读

注意读音、句读、节奏和感情

四、理清结构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本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群臣携于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况于国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以期报仇雪耻。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日”――结束)写越国同仇敌汽,一举灭吴。

文章叙事清晰,有选择地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准备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的道理。同时刻化了他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展示了一个善于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逸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可见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勾践灭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颂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可贵精神。

《勾践灭吴》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细想想,对于今天有那些借鉴。

五、学生诵读

第二课时

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一、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4] [5]

篇3: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现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解决办法

1.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2.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要联系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了解《国语》一书。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2.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一、导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范读

注意读音、句读、节奏和感情

四、理清结构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本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群臣携于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况于国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以期报仇雪耻。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日”――结束)写越国同仇敌汽,一举灭吴。

文章叙事清晰,有选择地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准备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的道理。同时刻化了他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展示了一个善于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逸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可见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勾践灭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颂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可贵精神。

《勾践灭吴》.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细想想,对于今天有那些借鉴。

五、学生诵读

第二课时

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一、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3.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词语:雠更吊卑事广运帅蕃饩e摩厉辍节亿旅进旅退劝

(三)灭吴部分,体会勾践与夫差前后两次谈判的心理变化,并理解以下词语:宸宇视次。

第三步:.总结全文。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二、人物形象

人物的性格是怎样通过情节展示出来的?文章又是怎样通过对话,和作者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的?

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它需要借助历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开始,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越兵溃败,危在旦夕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于相谋的情景。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无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者通过人物议论和对话,使勾践的形象深沉而丰满。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会,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温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温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

在外交斗争中,文种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尽管吴国忠臣伍子骨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夺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酷,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三、外交辞令

诸侯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只有外交辞令,确实是妙传神。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华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

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

紧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段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理为传神。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武装的名兵士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实际上是拼死战斗),那岂不是伤害了您所钟爱的越国兵士了么?明是要与吴国拼命使双方都有损失,却偏偏说吴国的损失还包括他们杀死的越国兵士,因为越国兵士也是吴王所钟爱的啊!说恭维别人的话,说到了这般光景,真是说到家哩!

第三课时

以训练的方式,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字音

栖(qī)于会稽/栖(qī)息/栖(qī)身/两栖(qī)类动物/栖栖(xīxī,形容不安定)/栖(xī)惶

冬则资(chī)/稀(xī)有/晨露未(xī)/欷(xī)/令寡人有郄(xì)

无不?(fǔ)也/果脯(fǔ)/肉脯(fǔ)/胸脯(pú)

疾疹(chēn)/疹(zhěn)子/麻疹(zhěn)/轸悼(zhěndào,悲痛地哀掉)/鸡胗(zhēn)子

2.通假字

沈金玉于江沈――同“沉”,句意是,把金玉宝物都沉到江里。

仇雠敌战之国也雠――同“仇”,句意是,是互相仇视、敌打、交战的国家。

不可失也已已――同“矣”,语尾助词,句意是,不可以失掉。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带领、率领。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娶”。句意是,规定青年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

将免者以告――“娩”,生育,临产。句意是,妇女将要临产时向官府报告。

公令守之――“医”。句意是,官家就派医生看护她生产。

e其居e――“洁”。句意是,收拾干净他们的住所。

吾请达王甬,句东句――“勾”。句意是,我请求把你送到市,旬以东的地方。

而为弊异宸宇弊――“敝”。句意是,做吴国的庇护者。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本指磨擦,使其锐利;现多比喻磨炼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古人习惯在整数与零之间加一\“有\”字,

篇4:勾践灭吴 (节选)

《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克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大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元,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篇5: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

了解“帅、政、取、有”等通假字;认真诵读课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语 新课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 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分析讲解课文,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第一步: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提示: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1~3自然段)、卧薪尝胆(第4~7自然段)、胜而灭吴(第8自然段)。

第二步:分阶段讲解。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3 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无乃……乎  成  伐  服  去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 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  问  养  吊  贺  送  迎  去  补。

 3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词语:雠 更 吊 卑事 广运 帅 蕃 饩 摩厉 辍 节 亿 旅进旅退 劝

(三)灭吴部分,体会勾践与夫差前后两次谈判的心理变化,并理解以下词语:宸宇 视 次。

第三步:总结全文。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思考题: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人手一册。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环境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勾践灭吴》,看看远在春秋时期军事家是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的。

《三十六计》简介,包括总说、计名、分类等,可板书计名。

依先易后难、先明显后隐蔽的顺序找出具体的策略。

1 第3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结论:美人计。效果:缔结和约,吴国撤军。

美人计讲解:

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分析: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取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个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喜否,是符合形势需要的。美女西施也在此时被送给了吴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获得喘息之机。

2 第4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结论:苦肉计。效果:骗取了夫差信任。

苦肉计讲解: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分析: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吴王夫差放松对勾践的警惕。  很显然,勾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吴王夫差得病时,曾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历史上应用苦肉计的著名战例有要离断臂刺庆忌、周瑜打黄盖等。

3 第3~5自然段:越王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分析:此为暗渡陈仓之计。此计原文为: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

篇6:《勾践灭吴》 6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篇7:《勾践灭吴》 6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国语》被王充称为《左外氏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三、学教要求:

1、了解勾践在败于吴国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终于灭吴的经过与意义;

2、理解“更”、“广运”、“政”、“摩厉”“亿”等词语;

3、了解并借鉴课文叙事主次清楚,记言范围广范,层次丰富,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委婉得体,辞令优美、贴切等特点。

四、课文研读

(一)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学生自读

(二)知识积累(学生活动)

1、古今异义:

栖:古义:停留,驻扎;今义:栖息。

爪牙之士:古义:勇猛的将士;今义:走狗,帮凶。

去:古义:离开;今义:离开本地到另一地方。

亿:古义:十万;今义:万万。

2、一词多义:

知:知道;感觉;管理;通“智”……

复:繁复;再;恢复;答复……

既:不久;已经;既然;劝勉;劝说……

遂:满足;于是;终于……

雠:仇敌;仇恨;伴侣;报答……

当:掌管;面对;在某个时候;阻挡;必定;将……

3、通假字

帅――率        取――娶        免――勉         摩厉――磨砺

4、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退

(2)我攻而胜之    胜,形容词用作动词,战胜。

(3)服之而已    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之服。

(4)然后卑事夫差    卑,形容词用作动词,降低身分。

(5)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其居洁”、“使其服美”、“使其食饱”。

(6)必庙礼之    庙,名词作状语,在庙(朝庭)上;礼,名词用作动词,礼待,接待。

(7)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衣,明词用作动词,穿。

5、重点实词

更      广运      忾     政      达      次      耻      志行      摩厉

第二课时

(三)重点讲析

1、何后之有?――“何……之有?”特殊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2、无乃后乎?――“无乃……乎?”特殊疑问句,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

3、然谋臣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

4、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行而少耻也。―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

(四)学生质疑

五、课文赏析

(一)内容感知

1、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凡事应该早做准备。

2、伍子胥对越国提出媾和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不可求和――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3、太宰对越国提出媾和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同意求和――贿赂太宰,进献八美女。

4、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5、勾践“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其目的是什么?

养精蓄锐,作复仇准备。

6、勾践“请姑无庸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时机还不成熟。

7、勾践认为助天灭吴的成熟条件是什么?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8、勾践用兵作战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主张集体同进同退。

9、越国准备伐吴时,国人皆劝的原因是什么?

举国都愿意为国君效死,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激情。

(二)文意概括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说于国人曰”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卧薪尝胆,准备复仇。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曰”到结束。写越国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三).写作特色

1、叙事主次清楚,层次分明;

2、写人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3、辞令委婉得体,优美贴切。

六、小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比较详细地了解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雪耻报仇的故事,增强了同学们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坚强意志;同时我们还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七、作业

(一)课后练习

(二)基础训练

八、教后小结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6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勾践灭吴》 9

《勾践灭吴》 9

课题:                           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

4、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

教学重点:

同上1

教学难点:

同上1、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

霸。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

下一张幻灯片:

吴以伍子胥 、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是夕,阖庐死。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何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

二、学习第一段

1、找一学生朗读该段。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

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

知:管理     资:积蓄   水:动词,发大水    苟:如果   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

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

然后:这以后  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

行成――求和

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1) 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

无力回天矣。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成败之机,在乎今日。――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必与越国共存忘!”)

(2) 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3) 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

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天欲灭我,我亦无所用焉。”

三、学习被课文删去的部分

原文――(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达)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指军队),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子女赂(送财物给人而有所要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作奴仆)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全都带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调遣)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拘囚)妻孥(儿女),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一千人,将以致死(效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交。子胥(名员,吴国大夫,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并率吴军攻破楚都。后为吴王夫差赐死。)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中原各诸侯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悔之,亦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 ,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 谏曰:“ 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1、先让学生设想,自己若是夫差,会如何对待勾践、如何对待子胥呢?

2、然而,夫差并没有那么做。而是――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第二段。

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于是――这种局面 上党之国――中原之国

四、拓展思维:(如果学生有时间看完全文,就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请你认真阅读下文,认真思考:编者为什么要把原文中的第二段删去呢?你认为这合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不站在全文的高度上,是拿不出成熟的观点的。好,下面的时间留给大家,希望结合注释认真自读课文。

***我的看法***

这一段一删,就使得比原文大为逊色。一是使“遂使之行成于吴”,没有了下文,求和究竟成功了没有啊?全文中线索不明显。二是使勾践其人失去了最好的比较对象,使勾践的形象略显单薄。三是失勾践灭吴的理由不够充分了。如果一是一味地讲勾践如何求人、求才、求强,那么夫差怎样呢?如果他对勾践心存戒心的话,勾践灭吴,我看未必。四、删去的那一段正是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删去该段,着实少了些许情节上的波澜。

教后感

不知为什么,在前一天晚上,我忽然意识到,把被删去的那场外交之战放到这节课上,实在上显得太雍肿,内容太繁杂,于是“忍痛割爱”。

事实证明此乃明智之举。这节课就得得精致了许多、从容了许多。

我先把“随文练习”给学生进行了讲解,然后再步入新殿堂。

学生很喜欢杨慎的《廿一史弹词》,他们情不自禁地去高声朗读它。他们也逐渐熟悉了“司马”这个名字,一见就它,学生就喜不自禁,因为司马总会给它们带来许多新鲜的东西,而且来得时机恰好。我常感到惭愧,光让司马来舞文弄墨,学生只是来拜读其文,总是一种遗憾,一种失败。于是就有了一个梦想――让我所教的学生也都写出象模象样的文言短文,让我所教的学生也都在文言课堂上都能说出象模象样的文言来。虽任重道远,然窈窕淑女在诱惑,于是,我只好迸发出初恋般的激情来了。

这节课还临时加了点佐料。前他们起立时,我未让他们坐下,而是让他们齐声连喊两声――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情绪激昂,慷慨之至。甚好。

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公开课来上!

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课来上!

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件来做!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与检查预习:

1、学生齐读第一段及所删的段落

2、找两个学生分别阅读课文第二、三两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教师:以前我们总是先解释讲析,后提出问题供大家思考,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先提出问题,大家从文中找到依据,也就是检查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如果我们把勾践采取的措施归纳为对已、对吴、对民三类的话,请问――对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对已:卑事夫差、“卧薪尝胆”、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对吴呢?――麻痹之(宦士三百人于吴)

对民呢?――以民为本(制订“婚姻法”,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览纳士;轻徭薄赋;整顿军纪)

2、找一学生“当老师”,讲台上为全班讲析第二段。

3、教师强调:

其――自己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连词,表示结果、用途、目的。

中原――这里指原野。

更――改正。更衣:如厕,上厕所。

吊――慰问。   有喜――讳饰语

去――废除。    事――侍奉    宦――使……为官    为――充当

4、教师讲析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句的强调:

至于――古今异义,到达    广运――东西为广,南北为运。致――召集

取――通“娶”    丈夫――男子   免――娩   豚――小猪   饩与忾的辨析

政――通“征”    必哭泣……如其子――介词结构后置    洁、美、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

5、教师:从这两段中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勾践主要采取了三十六计的哪些策略呢?

(附三十六计:满天过海、围魏救越、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苦肉计――暗渡陈仓――

5、学生熟读这两段。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

三、作业布置:

经过采取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越国强大起来了。越王是不是主动下令攻吴呢?他是怎么做的呢?请课下同学们认真预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思考这个问题。

教后感

总体感觉这是上得最不好的一节课。

是不是教师节这个伟大的节日,学生送给

篇9:第一册勾践灭吴

第一册勾践灭吴

[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

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越王勾践当年到底是如何卧薪尝胆,又是如何报仇雪耻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

二、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三、理解文章各段大意。

(一)战败和谈(1-3)

1、越王勾践战败后第一个举措是什么?(可让学生用原句回答,然后概括)

提示:①悬赏纳谏;②赏识贤才。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何不同?

提示:越王纳谏(“执其手与之谋”),吴王拒谏(“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一个求贤若渴,虚心纳谏;一个刚愎自用,是非不分,不同的人物性格为下文胜负成败奠定了基础。

(二)卧薪尝胆(4-7)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反省:“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

态度:“此则寡人之罪,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3、从文中找出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吊死扶困,轻徭薄赋,招贤纳士,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三)三败吴国(8段)

越三败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果行,国人皆劝……曰:‘孰是君也,而无可死乎?’”可见,勾践最终战败夫差的根本原因是获得了民心。

通过以上的对课文大意的分析,引导学生熟读并理解大意,这一过程不必局限于某个词、某个句子的细微解释。

四、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和文言词语分类归纳.总结。

(一)重要实词。(知、复、劝、当见课后练习二)

①物资,钱财 (《聊斋志异・促织》:“成妻具资诣问。”)

②费用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军资所出。”)

③供给,资助 (《隆中对》:“此殆天所以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④凭借 (《赤壁之战》:“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⑤积蓄以备贩卖 (“贾人夏则资皮……”)

①完成,实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②成功 (《赤壁之战》:“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③成为,形成 (《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关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④已成的,老的,旧的。 (方苞《狱中杂记》:“狱中成法,质明启钥。”)

⑤讲和 (“遂使之行成于吴。”)

①在水中浮行 (《吕氏春秋・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游哉?”)

②流动,流浪。 (本文:“国之孺子之游者……”)

③虚浮不实 (游嘴滑舌)

④游玩,游览 (《醉翁亭记》:“滁人游也。”)

⑤游历,游学 (《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⑥交游 (《史记・项羽本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①茂盛。

②多 (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③繁殖 (本文:“将帅二三子以蕃。”)

④通“藩”。屏障。

⑤通“番”。古时对外族的通称。

(二)文言虚词(既、遂见课后)

1、乃

①代词。你,你的。(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判断副词,是,就是。(《战国策・齐策》:“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③于是,就,才。(“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

④却,竟然。(《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仅仅,只。(《史记・项羽本记》:“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

(三)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退,使动用法)

2、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

(宦,使……做宦,名词的使动用法)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4、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庙,名词作状语;礼,名词做动词)

5、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耻,动词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6、又郊败之 (郊,在郊外,名词作状语。)

(四)古今异义:

爪牙 丈夫 夫人 脂 劝 于是

(五)通假字

帅→率 取→娶 免→娩 政→征 摩厉→磨砺 有→又

(六)文言句式

①何后之有? (宾语前置)

②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介词结构后置)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 (定语后置)

五、在了解大意、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揣摩人物待人处事艺术,深层次把握人物丰富个性。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人手一册。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情况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勾践灭吴》一文中,勾践在谋臣的配合下,审时度势,成功地运用三十六计,最后灭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找出本文所运用的计策。然后教师补充分析。

(1)第3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美人计

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用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人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海以此保全性命和实力,引诱吴王沉湎于酒色,玩物丧志。

不仅如此,勾践在吴国受辱三年后,不惜进贡大批金银财宝,珍玩狗马,使吴王骄纵任性,钝化斗志,又不惜在国内四境选择美女数千人,将最漂亮的西施、郑旦送给吴王。吴王为两美女修建馆娃宫、响屐廊、采香径,不事朝政。

(2)第4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苦肉计

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吴王夫差放松警惕。勾践夫妇和范蠡到吴国,栖身在山洞石屋中,蓬首垢后,做吴王仆役。吴王每次外出,勾践徒步跟在左右,寸步不离,随听使唤。一次吴王染病,勾践亲见吴王,探问病情,私下亲尝吴王粪便,终于打动了吴王,得以回国。

(3)第3-5自然段:――暗渡陈仓之计。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云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修栈道是假象,渡陈仓是目的。勾践卑事夫差,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而暗则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以图东山再起。

通过对以上计谋的分析,本文主要人物勾践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他忍辱负重,克勤克俭,仁义治国,广纳贤士,精于心计,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在上下同心,群情激昂的情况下一举歼敌。

六、.总结全文:从越王战败后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第一册勾践灭吴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0:勾践灭吴教案设计

那接下来,勾践是如何应对文种的说理的呢?

明确: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同学翻译

明确: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

勾践谦虚诚恳,宽宏大量,看来越国是有希望了,勾践说完是如何做的?他们商量出什么对策?

明确: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板书:与文种执手相谋

“行成”意思是求和,求和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缓兵之计,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再一次集体朗读第一段

五、结课

这节课,我们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下节课我们继续一起学习。

勾践灭吴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践灭吴》这篇文章大致内容,并分析了越王勾践在兵败后退于会稽上后的举措,招纳贤才,文种进谏,接着向吴国求和,施以缓兵之计。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2至5自然段,看一看,越王勾践在复国之路上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二、课文分析

现在,全班同学来集体朗读2至5自然段,注意节奏

“勾践说于国人曰…结尾”

提问:越王勾践兵败,退于会稽山,并采纳文种意见,与吴国求和,越王勾践对战败后有没有思考,他是不是头脑发热,回来后马上组织兵马再与吴国拼个你死我活的呢?他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

明确:对于这次战败,越王勾践进行了思考,痛定思痛,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翻译)“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越王勾践对战败深深的自责

“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这句话则是他诚恳纠正错误态度,越王勾践请求大家原谅,并改变国策

于是他做了哪些实质性的措施?

回答:“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翻译)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有人要外出远行,亲自相送;有外国的人到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其,代自己;之,主谓间,取独。

寡人请更:请,表敬副词,不译。

吊有忧:吊,古今异义,这里讲成慰问。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古今异义,这里讲成原野。

去民之所恶:去,除去。(上文“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离开。)

然后卑事夫差:卑,形容词作状语,以卑微的地位。

(简要的话概括就是:关心百姓、卑事夫差)

这里,作者用了平易朴实的语言记述了越王勾践对内抚恤战后的老百姓,率领它们休养生息,对外,他卑事夫差,这是勾践推行的一系列富国强兵政策,说到这,历史上有这样一段故事,勾践夫妇与范蠡到吴国,栖身于山洞石屋之中,蓬头垢面,做吴王的仆役。吴王每次外出,勾践徒步跟在左右,寸步不离,听从使唤。一次吴王染上了疾病,勾践亲见吴王,探问病情,私下尝了吴王的粪便,用“关切”之情迷惑了吴王,最终使得勾践能取得吴王信任,放回了越国。从这里可见,勾践在越国的生活真的是和奴隶一样,使他失去了尊严。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越王勾践亡国后苟且偷安,在吴王夫差处受尽侮辱,却还受到人们称赞,这时为什么呢?

明确:精神可嘉,不怕失败忍辱奋斗,卧薪尝胆,不屈不挠

缓兵之计,获得喘息的机会,骗取吴王夫差的信任,为复国奠定基础。

(第三自然段: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第3段主要写勾践实施的休养生息政策,为何开头要写这么一段话,是不是多余写的呢?

回答:不是。写出了勾践战后土地之少,形势严峻,复兴大业举步维艰,为下文的措施做好铺垫。

南至于句无:至于,古今异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翻译:(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的老百姓都来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我无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繁衍生息。”)

仍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致,招致,召集。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带领;二三子,你们;蕃:形容词作动词,生息、繁大家再思考一下,富国强兵,重点应该是发展生产,而勾践为什么要以繁衍人口为中心,大力倡导他提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

回答:战争中伤亡大,复国更需要兵员,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与别国交战,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也是兵员的多寡。勾践以繁衍人口为中心,是非常明智的。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J也,无不f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令壮者无取老妇:无,通“毋”,不要;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生丈夫:丈夫,古今异义,男孩。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问:课文中写勾践“十年不收于国”与前面“三年释其政”,“三月释其政”是否相互矛盾?

明确:古代,赋和税是有区别的,赋一般指出人力,牛,马,车等以供军用。

税一般指田税。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结、美、饱,皆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练。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作动词,礼遇。这话是定语后置,“四方之士来者”,即来的四方之士。

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句,译为飘游在外的国家的年轻人。

无不f也:,通“啜”,给人水喝。

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句,译为十年不向人民收赋税。

(翻译)于是下令:青壮年不准娶老年妇人,老年不能娶青壮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样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报告,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下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三胞胎,公家给配备一名乳母;生双胞胎,公家发给吃的。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埋葬的时候还一定要哭泣,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还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让他们在义理方面切磋探讨。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勾践亲自用船载来稻谷和油脂。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必问其名”――理解一:问通闻,“使……出名”(有名声),目的是想通过自己亲善亲为,与民同乐,以扩大影响力,增加亲和力,提高支持率,为下文“国之父兄请战”“国人皆劝”的同仇敌忾埋下伏笔。理解二:勾践不仅给吃的,给喝的,而且还问问他们的.名字,以体现出君王体恤百姓,无微不至的关怀。

从翻译后的意思可以看出,勾践“十年生聚”励精图治具体有哪些措施?

明确: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修养生息

(老师范读)在老师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下,4、5段中讲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明确:越国军民。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提问:越国最终能消灭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1、越王勾践能在失败中崛起,卧薪尝胆,发愤图强

2、越国君臣的精诚合作团结

3、吴国夫差的见识短浅,不听忠言

在4、5自然段中,作者用饱含赞美之情的笔墨,形象的表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情景

国之父兄请曰:“昔日夫差耻吾君于诸候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翻译)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勾践就推辞说:”从前打败的那一仗,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全国上下,爱戴国君您,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

这里可以看出,国民群情激愤,主动请战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翻译)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

这个场景既动人,又深化了主题:越王勾践十年图强,医治创伤,人心所向,一举灭吴。充分说明,得人心者得天下,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得到人民的爱戴和理解,谁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三、结课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的语言、情节,下节课,我们会具体归纳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

勾践求贤,文种进谏

勾践认罪以安抚百姓

板书:勾践灭吴勾践忍辱,发愤图强

休养生息以富国强兵

同仇敌忾,报仇雪耻国之父兄两次请战

举国众志成城败吴

勾践灭吴毫不手软

今天我们学习了勾践灭吴的2至5自然段,请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题,下节课检查

《勾践灭吴》第三课时

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练习题二,梳理归纳“知、复、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就文中难解词语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总结全文,概括写作特点,归纳古代文言文常识,扩展知识

二、整体感知

《勾践灭吴》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的纪录。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供后人借鉴: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想像力。作者运用详略得当,使文中长达的历史,脉络清楚,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三、归纳基础知识

1、通假字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率率领

令壮者无取老妇无同毋,取同娶,迎娶

将免者以告免同娩,分娩

南至于句无句同勾

三年释其政政同征,徭役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同磨砺,切磋,磨炼

无不J也J同哺,给人食物

无不f也f同啜,给人水喝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同岂,难道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词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子,尊称。现在用于人的通称,或专指儿子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原野之中现在用于“中原地区”

寡人请更请,请允许我。现常用于请别人如何。

丈夫二十不取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生丈夫丈夫,男孩

十年不收于国国,指国内人民,今天常用于国家或者代表国家的。

贫病者,纳宦其子。病,贫病,贫困。今用于得病等

爪牙之士爪牙,勇敢的,今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孰是君也是,这个,代词。现代为肯定判断词

非二三子之罪也二三子,我们今常用于二、三个儿子

公与之母母,乳母,今意为母亲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亿,十万今意为亿万

国人皆劝劝,鼓励,劝勉今意劝说

3、词类活用

名词做动词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穿)

宦士三百人于吴宦(服役)

名词做状语

南至于句无南(在南面)

必庙礼之庙(在庙堂上)礼(以隆重的礼节)

使动用法

三年释其政释(使……减免)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整洁,使……美丽,使……吃饱)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蒙受耻辱)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勾践)执其手而与之谋

必庙礼之(于)

判断句

次寡人之过也(是……啊)

介词结构后置句

勾践说于国人曰十年不收于国又败之于没

宾语前置句

何后之有?

宾语后置句

国之孺子之游者

固定句式

无乃后乎恐怕……吧

(1)指名几位同学读练习第三题提供的文段,通过此种形式检查学生的断句能力。(学生读后,教师加以点评、指导)

(2)指名学生翻译这段文字,然后指出不准确之处。

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时也不要多种……

四、结课

《勾践灭吴》是我们本单元所学习的四篇古文中最长的一篇,但是它也是故事情节最丰富的一篇,希望大家能在课下多阅读这篇古文,体味它的语言情节魅力。

篇11:《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句;

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词汇。要掌握文言文,首先必须解决词汇问题。王力先生说,解决了词汇问题,文言文也就解决了一半。但是,如果就词汇论词汇,教学过程 会变得枯燥乏味,所以必须密切注视该词各种变化和各种活用情况,注视该词在现代汉语中遗留下来的痕迹,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成语。同时注意补充古代文化常识,增加信息量。二、朗诵。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感都很重要,而提高语感的最好办法是朗读,大声的朗读,重点难点部分还要加以背诵。三、背景资料。《勾践灭吴》涉及到吴越争战的历史,学生虽然掌握了其中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是仍旧非常关注吴越争战的始末和故事人物的最后命运,所以想参照学习《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四、《勾践灭吴》虽然是自读课文,鉴于内容和背景知识较多,拟上三课时。

课前准备

叫学生收集越王勾践在绍兴活动的资料,寻找与卧薪尝胆有关的名胜古迹,并预习课文,准备质疑。课外阅读《史记・项羽本纪》。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吴越争战的历史背景;

以练习为预习。

教学过程 和内容:

越争战的历史背景: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以幻灯片展示):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丰守禹之祀。文(纹)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闾)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元年,吴王阖庐闻允常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阵)呼而自刭。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败于  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勿忘越’。

“三年,勾践闻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接下来就是课文所写的内容了。

提问:1、勾践的家世渊源,2、会稽之耻前吴越争霸情况。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一、勾践是大禹、少康的后代,他的.一个先祖来到会稽守护禹陵,披荆斩棘,建立了绍兴城。越王允常从公元前4起在位,如果“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所言不虚,那么绍兴城至少应该有28的历史了。二、越国初建就与吴国结怨,攻伐不断,可想而知当时越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越国因此而经不起一场失败,由此可知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对当时越国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后世、今天的重大影响。三、允常之时,中国历史已经进入战国(前475―前221)时期,所以把勾践列入“春秋五霸”显然是错误的。四、勾践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不听劝谏,所以有了下文的广纳贤良。

二、灭吴后的越国:灭吴后勾践北上渡淮,“与齐、晋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命之为伯,“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后经五世至越王无强,楚大败越,杀无强,越遂朝于楚……)

三、检查学生课前收集准备的资料。

做练习卷《勾践灭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国语》介绍;

二、掌握字词句。

教学步骤 和内容:

一、《国语》简介:

联系课文注释一和P62的课后资料,指出:《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注意“最早”、“国别史”,并可联系学生过去所学:最早的纪传史、最早的断代史等。)《国语》的文学性不及《左传》和《战国策》,作为散文并不十分成熟,许多地方的文字因为过于简单而变得粗鄙简陋;但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仍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请同学朗读课后资料第三段关于《国语》文学性的介绍。

二、朗读:分组。纠正读音错误。

贾(人):音“古”;  :音“吃”;(伍)员:音“云”;(太宰)  :音“匹”;句(无):音“勾”;饩:音“戏”;  音“趁”。

二、重点字、词、句的解释翻译(学生质疑,教师解惑;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句式变化不多,不列):

第一段。栖:居住、停留;父兄昆弟:父辈兄弟,意即越国子民;退: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知:管理,“知县”、“知府”;贾人:与商人相区别,“行商坐贾”,商人运货贩卖,贾人囤积营利,此处必须是“贾人”;爪牙:古今异义,古为“武士”今为“帮凶”;时雨:符合季节、时节的雨;无乃……乎:恐怕……吧;行成:执行和议任务。

第二段。所移:所字结构,所,代词,移,动词,两者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意为“可以移动的地方”;饰:打扮;纳:送;服:使动用法。文中另有许多代词,如“是”、“其”、“之”,搞清楚其指代内容。

第三段。更:改变;吊:慰问,“形影相吊”;然后:古今异义;卑事:卑贱地侍奉;宦:做贵族的奴仆。

第四段。广运:东西为广,南北为运,不知“大运河”的“运”是否与此相关;致:招致、召集;二三子:你们;蕃:音“凡”,生息,繁殖;取:同“娶”;丈夫:古今异义,男子;免:同“娩”;当室者:嫡子,区别嫡子与庶子、支子的关系,以《红楼梦》贾府为例;政:通“征”,赋税;纳宦其子,把他的孩子送到官府(由公家供养教育);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三词皆为使动用法;摩厉:通“磨砺”;俱:副词,全、都,两个以上的人做,区别于“具”。

第五段。请:两种含义,一、请对方做某事,二、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耻:前者为使动用法,后者名词意为“羞耻之心”;无庸:无用,成语“无庸讳言”;封:疆界,联系《烛之武退秦师》;其:同“岂”,难道;患:担心;志行:思想行为;亿:十万;有:通“又”旅:共同;“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句子翻译。

第六段。果:坚决、果决;劝:勉励,劝勉;“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翻译;败:使动用法。

三、学生翻译课文第五段。

校对练习卷。

课后作业 :

背诵课文第五段,课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默写课文第五段。

二、课文串讲:

第一段:勾践从战争的失败之中

篇12: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ybck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常被广大青少年引用。这个故事和成语密切相关,导

入课文可先让学生回答,这个成语是什么,并让他们简单介绍这个成语故事。这样做可以调

动学习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本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有必要对背景加以介绍,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势不两立。吴国依靠伍子胥、武的计谋,往西攻破强大的.楚国,往北威慑到齐、晋两国,往南攻打越国。越王勾践领兵迎击,在姑苏山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大趾。吴军撤退,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答说:“不敢忘记。”当天夜里,阖庐死去。夫差立为吴王后,任伯何太宰,演习战斗射技,三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椒山打败越军。

3.要注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整体感知课文。可根据沉重的预习情况,试着让同学们简单议论一下,课文记叙了吴越兴亡的历史,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可启发诱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相教育。

4.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诵读。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从而自己也就会写诗了。文言文也是如此。

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诵读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读清句读。第三,读出语气。

文章要让学生自己读,学生阅读文言文存在着种种障碍,更要多读才能领会。当然提倡学生自己阅读,并不排斥教师的必要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部分章节。

5.剖析分析步骤和要点。

(1)结构层次

第一段 勾践总结经验,文种进谏。

第二段 越王委曲求和,吴国态度不一。

第三段 勾践深刻反省,礼贤下士。

第四段 勾践内修法政,奖励增殖,磨砺士人,善待人民。

第五段 明耻教战,上下一心。

第六段 国仇敌忾,战胜吴国。

(2)人物形象:

勾践:忍辱负重,善于总结经验;礼贤下士,能够团结国内各种力量;深谋善政,在战

略上英明决策。

夫差:亲小人,远贤臣,骄傲轻敌,刚愎自用。

(3)重要字、词

实词:知、资、吊、致、蕃、报、旅、劝、勉、水人、广运、二三子、孺子、匹夫、常赏

虚词:无乃、苟、已、其

(4)重要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 例:何后之有?

②判断句 例: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③省略句 例:于是葬死者

(5)词类活用:

①使支用法 例: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②名词作状语 例:必庙礼之。

指点迷津

1.创设语境,导入  课堂。

本文牵涉到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他们的故事?看谁讲的语言准确

、生动活泼。如:说成语故事,讲历史人物,谈背景知识,把同学们带入一个特殊意境,从

而引起学习本文的兴趣。本文牵涉到的历史人物很多,如:孙武、伍子胥、西施、勾践等。

2.训练学生朗读课文。要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读出语气。如:

找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在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基础上,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读出

语气。要在语气上体现伍子胥的深谋远虑、忠心耿耿;体现出太宰旱囊跸战普、卑劣无耻。

3.精读某些段落,领会文章语言特点。

4.贯穿启发诱导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5.补充和本文相关的文章,加以比较阅读。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课文第一段提问:大夫种的建议可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成语是什么?

答案提示:未雨绸缪

2.课文第二段提问:子胥进谏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对于越国求和,子胥与太宰焊魇鞘裁刺度?

答案提示:

类比推理。子胥认为不可。太宰喝衔可以。

讨论题目之一:子胥和太宰旱奶度不一致,孰是孰非?

答案提示:

子胥为吴国长远计,太宰何个人谋私利。

3.课文第三段提问:(勾践)葬死者,问伤者,养生才;吊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

者,迎来者;这样做的用意何在?

答案提示:团结国内各种力量。

4.课文第四段提问:勾践为鼓励人口增殖采取了哪些措施?

篇13:第一册勾践灭吴

第一册勾践灭吴

[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法与学法]

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越王勾践当年到底是如何卧薪尝胆,又是如何报仇雪耻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

二、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

三、理解文章各段大意。

(一)战败和谈(1-3)

1、越王勾践战败后第一个举措是什么?(可让学生用原句回答,然后概括)

提示:①悬赏纳谏;②赏识贤才。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何不同?

提示:越王纳谏(“执其手与之谋”),吴王拒谏(“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一个求贤若渴,虚心纳谏;一个刚愎自用,是非不分,不同的人物性格为下文胜负成败奠定了基础。

(二)卧薪尝胆(4-7)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反省:“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

态度:“此则寡人之罪,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3、从文中找出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吊死扶困,轻徭薄赋,招贤纳士,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三)三败吴国(8段)

越三败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果行,国人皆劝……曰:‘孰是君也,而无可死乎?’”可见,勾践最终战败夫差的根本原因是获得了民心。

通过以上的对课文大意的分析,引导学生熟读并理解大意,这一过程不必局限于某个词、某个句子的细微解释。

四、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和文言词语分类归纳总结。

(一)重要实词。(知、复、劝、当见课后练习二)

①物资,钱财 (《聊斋志异・促织》:“成妻具资诣问。”)

②费用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军资所出。”)

③供给,资助 (《隆中对》:“此殆天所以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④凭借 (《赤壁之战》:“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⑤积蓄以备贩卖 (“贾人夏则资皮……”)

①完成,实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②成功 (《赤壁之战》:“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③成为,形成 (《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关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④已成的,老的,旧的。 (方苞《狱中杂记》:“狱中成法,质明启钥。”)

⑤讲和 (“遂使之行成于吴。”)

①在水中浮行 (《吕氏春秋・察今》:“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游哉?”)

②流动,流浪。 (本文:“国之孺子之游者……”)

③虚浮不实 (游嘴滑舌)

④游玩,游览 (《醉翁亭记》:“滁人游也。”)

⑤游历,游学 (《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⑥交游 (《史记・项羽本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①茂盛。

②多 (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③繁殖 (本文:“将帅二三子以蕃。”)

④通“藩”。屏障。

⑤通“番”。古时对外族的通称。

(二)文言虚词(既、遂见课后)

1、乃

①代词。你,你的。(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判断副词,是,就是。(《战国策・齐策》:“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③于是,就,才。(“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

④却,竟然。(《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仅仅,只。(《史记・项羽本记》:“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

(三)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退,使动用法)

2、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

(宦,使……做宦,名词的使动用法)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4、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庙,名词作状语;礼,名词做动词)

5、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耻,动词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6、又郊败之 (郊,在郊外,名词作状语。)

(四)古今异义:&nb

篇14: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复习教案 liuyingxia 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 4、培养阅读古文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学习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3)翻译句子(难点) 教学过程: 一、由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导入本课 二、提问作品情况与史书体例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三、自由朗读课文,强调重要字音  会稽(kuàijī) 疾疹(chēn) 四、教材知识梳理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南至于句无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3.令壮者无取老妇 4.将免者以告 5.三年释其政 6.而摩厉之于义 7.无不J也,无不f也 8.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9.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 1.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坏人的帮凶或党羽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_________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3.然后卑事夫差 古义: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古义:____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5.国人皆劝 古义: ____  今义:劝说,劝告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词语并解释 1.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2.吊有忧,贺有喜 3.宦士三百人于吴 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5.必庙礼之 6.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四)一词多义解释 当: 当室者死,三年免其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安步当车   非刘豫州可以当操者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其执其手而与之谋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则或咎其欲出者其皆出于此乎其如是,孰能御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吾其还也 (五)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何后之有? 国之孺子之游者 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必庙礼之(省略主语) 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此则寡人之罪也 非二三子之罪也 无乃后乎(恐怕……吧) (六)重要句子翻译   1.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2.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3.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   4.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5.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五、迁移练习阅读短文,做后面的习题 杨朱之弟曰布,衣表衣而出。天雨,解表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杨朱:人名。 缁:黑色。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衣缁衣而反 B、甚矣,汝之不惠 C、之虚所卖之 D、予默然无以应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衣表衣而出(穿) B、天雨(下雨) C、子无扑矣(孩子) D、子亦犹是也(好像) 3、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六、总结全文 从勾践灭吴这一历史故事中,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名言?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 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①知耻而后勇。勾践在失败中崛起,卧薪尝胆,发奋图强; ②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才会支持你。 ③吴王夫差见识短浅,不纳忠言,贪图享乐 七、布置作业 1、结合所学课文整理 “而”“之”“其”等虚词的用法 2、发放小卷,做以下练习: 阅读《国语・吴语》选段,完成1-6题。 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申胥(伍子胥奔吴,吴子与之申地)谏曰:“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非慑畏吴甲兵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1,以自伤也。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乃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若无越,则吾何以春秋曜吴军士?2”乃许之成。 将盟,越王又使诸稽郢辞曰:“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以盟为无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于鬼神而自轻也?“吴王乃许之,晃成不盟。 (注:1诸夏之国:周代王室所分封的诸国。夏:古代中国的自称。2春秋:此处指吴国按古制举行的'春秋两季的阅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将许越成 许:答应 B.使诸稽郢辞辞:推辞 C.吾何以春秋曜吴军士 曜:炫耀 D.而无拂吾虑而:而且 2、分别比较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使吾甲兵钝弊 乃许之成 使诸稽郢辞曰 吴王乃许之 A.两个“使“字相同,两个“乃”字不同 B.两个“使“字相同,两个“乃”字也相同 C.两个“使“字不同,两个“乃”字相同 D.两个“使“字不同,两个“乃”字也不同 3.三句话都有“志”字,对其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孤将有大志于齐 2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 3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 A.12相同。B.13相同C.123各不相同D.23相同 4.“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为大虞乎”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子胥答复何必把越国讲得那么强大,越国难道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吗? B.子胥答复何必纵容越国,越国不是曾经是我们的心腹大患么? C.子胥大夫为什么把越国讲得那么强大,越国不是曾经是我们的心腹大患么? D.子胥大夫为何纵容越国,越国难道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吗? 5、“以盟为有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在文中的意思正确是(  ) A.你们认为盟誓有用吗?盟誓前留在嘴边的血迹还没有干,足够表示结盟的信义了。 B.你们认为猛士有用吗?先前盟誓时留在嘴边的血迹还没有干,足以表示结盟的信义了。 C.你们认为猛士有益处吗?盟誓前留在嘴边的血迹未干,足以结成信义了。 D.你们认为猛士有益吗?先前猛士时留在嘴边的血迹还没有干,怎么值得再一次结盟表示信义呢?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伍子胥识破了越国的野心,所以力谏吴王不可答应越国的求和。 B.伍子胥认为越王深得民心,国势隆盛。如现在不抓紧时机战胜它,就会养痈遗患。 C.将举行盟誓时,越王派人说服吴王不必再次歃血为盟,吴王同意了,终于达成了讲和的口头协议而没有举行正式的盟誓。 D.吴王认为伍子胥的谏议不无道理,所以同意了越王使者的建议,没有与越国达成正式的盟誓。 3.写作训练 就本文给你的启示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可写一个片断、一个场景、一段议论。要注意切中主题立意。  教学反思: 课堂中如再增加些读书声,强调强调翻译,效果可能会好些. 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有效的教学,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篇15:勾践灭吴读后感

《勾践灭吴》是一篇好文字,它在以朴实无华而着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说别具风采,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记录,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春秋末叶的着名史实,不但史书上有记载,而且有关它的民间传闻更为丰富。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历史典籍很多,而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之曲折委婉,人物形象之鲜明生动,外交辞令之巧妙传神,经验教训之发人深省,确实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

先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委婉。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情节安排方面和小说不同,它并不追求错综复杂、紧张惊险,而是讲究节奏适度、曲折尽情。《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吴、越交战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明明是越兵溃败,退守于会稽山上,国家危在旦夕之间;作者却不紧不慢地叙述勾践的求贤和文种的进见。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果然,继这个精彩的开头之后,文章自然地转入第2段,推出那幕更为精彩的外交斗争场面:文种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尽管吴国忠臣伍子胥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奈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海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从文章的开头起,到第2段结束止,情节曲折而节奏适度,似乎是山穷水尽,转瞬间就柳暗花明,这就是优美散文的艺术魅力。文章的第3段,承接上文,作者以平易朴实的语言记叙了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经过:对外“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对内抚恤战后的百姓,率领他们休养生息,这就是全篇的主题,即所谓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使越国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有能力洗雪国耻。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这两段文字,情节仍有起伏,节奏仍然适度,保持了整篇文章风格的统一。

再说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在勾勒人物形象方面和小说不同,它无意塑造丰富多彩的典型形象,只不过借助历史人物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而已。这类历史散文的优秀代表往往能够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勾践灭吴》正是如此。在作者的笔下,越王勾践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任,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事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愠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漫长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竞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他那番巧妙传神的外交辞令最足以显示他的性格与才华。

三说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一篇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在锤炼语言方面是讲究字约义丰的。

《勾践灭吴》简案.

勾践灭吴翻译

勾践灭吴(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 9

贾平凹《落叶》说课稿

贾平凹《落叶》散文赏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说课稿

九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教案

端午的由来 简短

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

《勾践灭吴》说课稿
《《勾践灭吴》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勾践灭吴》说课稿(共15篇)】相关文章:

读贾平凹《落叶》有感2023-01-11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2022-09-30

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2022-07-23

勾践灭吴文言文知识点2023-12-1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2023-07-20

祁黄羊说课稿2023-10-09

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2022-04-30

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公开课说课稿2022-08-01

初一上册历史第四课说课稿2024-03-26

《山谷中的谜底 阅读答案》202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