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变迁课文教案(共15篇)由网友“Soma”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词语的变迁课文教案,欢迎阅读!
篇1:词语的变迁课文教案
词语的变迁课文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逗号、顿号、分号、句号的停顿。
2.读通文章,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词语的变迁。
3.激发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浏览”这种阅读方法来学习课文,完成收集新名词的练习,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积累,收集新名词。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词语的'变迁》。
1.指导浏览阅读。浏览是比略读更为快速的一种阅读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扫视”,快速摄取文本大意的能力。
2.学生浏览课文,填写信息单。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看一看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中心句: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
3.怎么样理解“历尽沧桑的老人”、“充满朝气的新生儿”的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二——六段,感受词语的变化。
1.为什么说“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了解汉语词汇变迁的原因。
2.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3.结合诗句说一说“平台”的本意和现在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在品读文章时,要读出文章的趣味。
2.采用多种方法读,如自由读,小组比赛读等,读后可以让学生质疑讨论,为什么这个地方这样读?这样深入体味字里行间的意义,课文才能读出味,读出意,读出情。
3.朗读课文,注意逗号、顿号、分号、句号的停顿。逗号、顿号、分号、句号比较多,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色。
五、小练笔
仿照课文,结合自己搜集的新词,写一段话,要求语句流畅,有中心句。
板书设计: 词语的变迁
具有“地域性”的特色
有些词语是“舶来客”
词语中的新宠儿——“平台”
农民口中的新名词
动物世界里的语音也在发展
篇2:《词语的变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进一步学习运用浏览这种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积累,收集新名词
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变迁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教学准备:
查找李白“天长水阔厌远涉”及杜甫“浩劫因王造”诗句意思及出处。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词语的变迁。
2.读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针对课题提问题,结合板块题目谈谈你对文题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
2.运用多种方式学习本课生字。
3.进行写字指导。“萝”“媒”可用部件组合的方法记。
重点学习“攀”字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四、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了解各段大意。
二、切入文章重点内容。
学习课文第一段。
理解“从汉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这句话的含义。
积累词语:丰富多彩、历尽沧桑、充满朝气、新生儿
三、自主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内容,在课文中寻找汉语变迁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2.找一找,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有哪些特点?
3.从“平台”一词入手,讨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时期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4.寻找汉语家园中出现的“舶来客”,交流汇报。
四、拓展:
1.“天长水阔厌远涉”出自李白《梁园吟》;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2.“浩劫因王造”出自杜甫《玉台观》
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
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人传有笙鹤,时过北山头。
五、指导学生
留心生活中的“新名词”,列举“新名词”,并探讨这些新名词背后折射出来的人们的生活和观念的变化。区分网络非正式词语和词语变迁的关系:
如:MM:妹妹GG:哥哥DD:弟弟JJ:姐姐
恐龙:相貌难看的女孩青蛙:相貌难看的男孩
菜鸟:就是初级水平的新人大虾:高手或是大侠
倒:晕倒,厥倒东东:东西偶:我
六、作业:
收集新名词,办一张以“词语”为主题的手抄报。
七、配题:
1.正音字:烙lào 甫fǔ 枇杷pí pá
2.近义词:走俏—热销宽泛—广泛
3.形近字:萝--罗媒—煤
4.积累词语:
攀谈 媒体 浩劫 变迁
丰富多彩 摇身一变 脱口而出 侧耳倾听
板书设计:
篇3:词语的变迁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收集新名词。
2. 进一步学习浏览这种阅读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
二、基础知识:
萝 菠萝 萝卜 松萝
甫 台甫 神甫 惊魂甫定
劫 抢劫 劫难 劫后余生
媒 媒体 媒介 媒妁之言
攀 攀爬 攀登 攀龙附凤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通过具体生动的实例,描述了语言变迁这一特定的现象,并鲜明地指出:“从汉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
2.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感受到汉语的变迁。
3.教学难点
学习浏览这种阅读方法。
4.教学突破点
教学时,要着力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拓展到更为宽泛的学习领域,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激发学生探索语言变迁的原因,由此对语言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填写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出示“变迁”一词,理解它的意思。
2.词语是怎样变化迁移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学习浏览。
1.浏览就是大略的看,它是比略读更为快速的一种阅读方法,是通过“扫视”,快速摄取文本大意的能力。
2.请学生运用浏览的方法读文,并填写课后表格。
3.找出本文中心句——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学习课文,了解语言是如何变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词语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3.作者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呢?我们来逐一学习。
二、深入学文。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指读思考:这段中心句是什么?
2.哪些词语带有地域色彩?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指读思考:这段中心句是什么?
2.舶来:指进口的东西。舶来词:外来词,从外国传入的词语。
3.你知道汉语中有哪些舶来词?(T恤、吉普、沙发、巧克力、咖啡、浪漫、解放、健康、科学等)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平台”这个词在古代和现代各表示什么意思?
古代: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
现代:泛指进行某项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或条件。
2.理解古诗的意思。
3.小结:古词今意也是词语变迁的一种形式。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文,思考:文中还列举了哪些新名词?
2.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3.像“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知识经济”这些新名词有哪些特点?(它是由几个词语组成的新词,新词的意思可由这几个词语的本意叠加得到。)
(五)学习第6自然段。
指读思考:该段段意。
三、探究词语变迁的方式。
根据课文内容,总结词语变迁的方式。
板书设计:
地域
词语的变迁 舶来词(外国词语) 时代的发展
古词今意
词语组合
篇4:词语的变迁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进一步学习运用浏览这种阅读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逗号、顿号、分号、句号的停顿。
3.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积累,收集新名词。
教学重点
运用“浏览”这种阅读方法来学习课文,完成收集新名词的练习,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汉语家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词语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词语的变迁》(板书课题)
齐读题目,谁来说一说“变迁”的意思。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边读边找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工具书加以学习。
3.通读文章,将句子读得通顺、流利。
三、自学生字新词
1.汇报预习情况。
2.指导学习。
(1)本课所要认识的6个生字可在整体感知课文后,通过定位认读等方法来学习。
(2)5个要求会写的字,可以集中来识记。这些生字大多是合体字,且多数是形声字,凡形声字都可用部件组合的方法来记。比如:“萝”、“媒”等。“攀”字笔画较多,字形较难掌握,“甫”字读音易出错,教学时,这些字应着重强调。
(3)写字指导。重点指导“攀”字。写“攀”时要注意它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大”字,应写得略扁,撇捺稍长且分开的幅度稍大。
3.理解词语的意思。
历尽沧桑:多次经历变化。
变迁:情况或阶段的变化转移。
烙印:名词,比喻不易磨灭的痕迹;动词,比喻深刻地留下印象。
舶来客:指进口的货物。
走俏:商品销路好。
摇身一变:改变面目出现。
脱口而出:不假思索,随口而出。
攀谈:拉扯闲谈。
四、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第1段是总起,2—6段是分述。
五、作业
1.写生字新词。
2.搜集新名词。结合书后练习总结出搜集新名词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词语的变迁》。
一、浏览课文,填写信息单
1.教师先进行浏览的指导。
浏览是比略读更为快速的一种阅读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扫视”,快速摄取文本大意的能力。
2.学生浏览课文,填写信息单。(出示幻灯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看一看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中心句: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
3.怎样理解“历尽沧桑的老人”“充满朝气的新生儿”的含义?
三、学习课文2---6段,感受词语的变化
1.为什么说“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了解汉语词汇变迁的原因。
2..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3.结合诗句说一说平台的本意和现在的意思。
平台:现在指进行某项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或条件。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朗读指导
(1)在品读文章时,要读出文章的趣味。
(2)可采用多种方法读,如自由读、小组比赛读等,读后可让学生质疑讨论,为什么这个地方这样读?这样深入体味字里行间的意义,课文才能读出味,读出意,读出情。
(3)朗读课文,注意逗号、顿号、分号、句号的停顿。 逗号、顿号、分号、句号较多,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色。朗读时,教师要作出提示,注意这些标点符号的不同停顿。
五、拓展与运用
1.交流收集的新名词。
引导学生按照教材中提供的策略自主地查找资料,并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进一步体会“从汉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
2.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如下的新词小宝库:
六、小练笔
仿照课文,结合自己搜集的新词,写一段话,要求语句流畅,有中心句。
篇5:词语的变迁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词语的变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板块《汉语家园》中的第二篇课文。教学本课需2课时,本设计为第2课时。
《词语的变迁》一文语言平实,文章先总写“我们的汉语家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然后,条理非常清晰地从五个方面,分为5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词语的时代印记。在每个自然段的表述中,作者都运用了总分的写作方式来写,第一句话交代出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即词语变迁的一个方面,然后举了很多鲜活的例子,具体的例子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词语的发展。本节课主要引领体会汉语言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学习总分的写作方法。积累文中应用的李白与杜甫的诗句,学习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通榆县明德小学六(三)班的学生。这个班的孩子已初步具有了独立的语文学习的能力,他们会凭借自己所积累的语文学习经验,来品味课文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努力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坚持以学定教。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摄入深入理解课文,同时初步感悟文章表达方法上的特点。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力非常强;学生在感悟文章表达方法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读通课文,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词语的变迁。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台”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等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在交流中学习总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汉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
教学方法:教学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让学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整理填表中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词语的变迁。在研讨交流中体会词语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探究文章总分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引入新课
1、听写词语:攀谈、媒体、浩劫、变迁、摇身一变、侧耳倾听、脱口而出、丰富多彩。打开书16页对照“写一写”同桌互批并订正。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指名读文 切入中心
1、指6名同学读文每一段,其他同学思考:文章是围绕哪一段写的?(第1自然段)
2、默读第1自然段,看你能读出点什么?
学情预设:
(1)“其中有许多是历尽沧桑的老人,有一些又是充满朝气的新生儿。”是个比喻句。引导学生再读句子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2)找出中心句。“我们的汉语家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
三、学习课文2---6段,感受词语的变化
1、文章是怎样围绕第1 自然段写的呢?结合自学提示,自学2~6段。
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2—6自然段,画出每段的中心句,并和同桌说一说词语变迁的五个特点。
(2)浏览课文,填写信息单(教材16页)。(快速独立完成)。
学生完成第二题时指名学生板演。
2、汇报交流第一部分。
(1)5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是该句的中心句,学生很容易找到。
(2)引导学生根据中心句,用自己的话说出五个特点: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有些词是“舶来客”;词语中的新宠儿——“平台”;农民口中的新名词;动物世界里的语言也在发展。
3、汇报交流第二部分,感受词语的变化。
交流表格中的举例部分。在这些特点中你最喜欢哪个特点,读一读所在语段。学生读哪部分,就全班交流。
篇6:课文《我是什么》词语
【近义词】
温和──温柔、温润
漂浮──悬浮、浮动
暴躁──急噪、暴烈
发动──开动、动员
【反义词】
温和──激烈
漂浮──沉浮
暴躁──温和、温顺
灾害──幸运
发动──制止
帮助──干扰、捣乱
晒(晒太阳、晒被子)
池(浴池、池塘)
洒(洒水、洋洋洒洒)
地(地方、田地)
【温和、温暖】
“温和”可用于性情、态度、言语等方面;“暖和”不能。“暖和”可用于身体、环境等方面;“温和”不能。
篇7:海陆变迁地理教案
海陆变迁地理教案
【重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沧海变桑田
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 “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海陆变迁
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DD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
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DD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DD荷兰填海造陆
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
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师: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
1.地壳运动 2.海平面升降 3.人类活动
(投影4)DD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连线:喜马拉雅山DDDD地壳变动
我国东部海底DDD海平面升降
荷兰的围海大坝DD人类活动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过渡:
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地球活动论者认为:七大洲四大洋在运动。地球固定论者认为:大地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
师: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他是通过什么证据证明他的观点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6页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投影5)DD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学生回答:他是魏格纳,他在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于是他怀疑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师:对,这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猜想。
但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它们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会有巧合。
师:很好,现在我们做个实验来看看是不是有巧合。
(实验一):
教师课前准备一张报纸A,撕出一个角1,再在另一张报纸上撕出一个和角1一模一样的角2,教师分别将角1和角2与原报纸A拼成完整的一张报纸。提问:角1和角2的轮廓都能与这张报纸相吻合,但哪一个才真正是这张报纸的一部分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角1,因为角1上的文字和图片与原报纸拼合后一一对应。
(投影6)DD撕碎的报纸
师:非常好,仅有这个证据还不足够,我们看看魏格纳还找到哪些重要证据。
学生回答: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拼合的几种古老地层相似,另外,鸵鸟不会飞,海牛只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但是他们在非洲和南美洲大陆都有分布。
(投影7)DD古老地层证据和古生物证据(35页活动)
师:魏格纳一生都在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在他50岁生日那一天,他牺牲在他寻找证据的途中,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建立,这是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表现。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投影8)DD演示flash动画“大陆漂移”
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三、板块运动
过渡:我们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里得到一个启示:科学是需要认真观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的。大陆漂移学说很快被人们接受,于是人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后,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在此基础上,英国科学家首创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引起的,现在板块构造学说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理科学新理论,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世界火山、地震等现象发生和分布的成因。
师:我们先来看看“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投影9)DD“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1.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2.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的;
3.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比较活跃。“内稳边活”.
(投影10)DD六大板块的分布
师: 请同学分别指出六大板块及其分布。
(投影11)DD板块的运动
师: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注意图上的红色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
学生回答:有些板块之间在互相靠拢,有些则正在分离。
师:是的,比如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就在靠拢,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就在分离。
板块之间有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相对运动,一种是相离运动。第一种运动形式叫板块挤压,它使地表隆起抬升,第二种运动形式叫板块张裂,它使地表发生断裂。
(实验二)
师:请同学们先将书托到半空中,再用两手从书的两侧向内挤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会发生隆起或凹陷。
师:对,书有这种现象,地面也有。
在两个板块相碰地区,常形成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投影12)D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师: 图一: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缩小;图二:两个大陆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最后两个大陆结合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图三: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下方,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而且喜马拉雅山脉至今仍以每年0.33D1.27厘米的速度上升。
(演示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flash动画)
(投影13)DD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动态图
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给一张报纸一个相离的力,结果会是怎样?
学生回答:报纸会被撕裂。
师: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红海、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投影14)DD展示卫星图片:东非大裂谷、红海)
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位于非洲东部。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地壳的张裂至今一直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
红海的'形成:红海地处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边界上,由于地壳张裂作用而形成的,而且一直在扩大,预测以后会成为全球第五个大洋。
师: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两个如此巨大的板块长期相互碰撞或张裂,是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还是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活跃?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
师:很好,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自然就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我们来一起找找哪些地方最容易发生。
(投影15)DD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学生回答:环绕着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DD喜马拉雅山一带
师:对。这里有世界上两个著名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DD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都是大型自然灾害,不仅对地表形态有破坏,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的破坏。下面来看看火山地震带来的灾害。
(投影16)DD火山地震图
【课堂小结】
下面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小小科学家,展望未来,预测下列地理事物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1.地中海的面积将会……
2.红海的面积将会……
3.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会……?
4.东非大裂谷将会……
5.在南极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这说明了……(投影17DD南极煤炭)
6.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的遗迹,这说明了……
【思维拓展】
回顾我们认识海陆变迁的这种过程,你会得到怎样的启示?
八年级地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案
学习目标 :
重点: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难点: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学习主题一 概况(高山、荒漠和绿洲)(一组)
1、读新疆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位置:位于我国______边陲,从东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8个国家相邻,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地形:三山夹两盆(_______山、_______盆地、_______山、_______盆地、_______山)。
(1)写出下列代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山脉① 盆地② 邻国③
(2)我国最大内流河④
(3)我国最大的沙漠⑤
2、民族:以_______(少数民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
3、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_________的省级行政
4、气候:非季风区,深居内陆,属于_______ __气候类型,降水少,干旱。
5、河流:内流河为主,我国最大的内流河DD________河
6、植被:____ ___为主
学习主题二 绿洲 (二组)
一、阅读课本P42图6.34回答下列问题
1.绿洲分布在 地带,原因是
2.新疆是一个以 、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其中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 ,原因是:
3.荒漠化最容易在哪些区域发生?为什么?人们在这些地区生产、生活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习主题三 农业(富有特色的绿州农业)(三组)
一、农业生产条件
1、优势条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瓜果着色)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的糖分积累)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设施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
2、主要农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色农产品: 、、。
4、红色系列是指: 、、。
(四组)二、新疆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生产的特色农产品以产量丰富、品质优良闻名全国与新疆特有的光热条件有关,连线回答下列问题分析其原因:
红色系列(西红柿、石榴、枸杞) 夏季炎热干燥
西瓜、哈密瓜特别甜 夏季昼夜温差大
优质棉花 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强烈
2.有了特有的气候条件,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稳定的灌溉水源,干旱新疆的绿洲有一种古老的饮水工程,为绿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它是( )
A、坎儿井 B、都江堰 C、灵渠 D、三峡水利工程
篇8:课文《假如》教案
课文《假如》教案
《假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绘画用品。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课时内容目标:
使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过程 :
一、故事导入 :
1、小朋友们,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
2、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谈一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课件,认读生字,检查认读情况,并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3、开火车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师生正音。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假如有一支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引导学生用“我用马良的神笔为——画。”说话,师随机板书、板画)
三、细读课文,感悟语言、感情朗读。
1、小组自学。
(1) 课文用三个小节写了小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他的哪一个愿望,把它读给组内的同学听,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
2、指名汇报小组自学结果,师加以适当的'引导。
(1)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为什么?
(2)你认为这一小节中哪些词、哪些句子用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3)比较感悟句子。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的成长。
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同上。)
2、总体朗读指导。
(1)“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四次,朗读时怎样处理?
(2)“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画一双好腿”。这三处感情有什么不同?假如你是小树,小鸟、西西,你怎么读这三个句子?(指导学生分别读出“兴奋——喜悦——沉重”的语气。)
(3)比赛读,师生评价,让学生在边听边评中提高朗读水平。
(4)创设情境诵读课文。(闭眼想象与课文有关的画面,或者用笔画出这些画面。)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选你最喜欢的一节背诵下来。
找自己的好朋友,竞赛背。
四、扩展活动
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些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画一画吧。我们来为课文再写一小节好吗?
篇9:小学六年级语文《词语的变迁》优秀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进一步学习运用浏览这种阅读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逗号、顿号、分号、句号的停顿。
3.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汉语的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丰富积累,收集新名词。
教学重点
运用“浏览”这种阅读方法来学习课文,完成收集新名词的练习,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汉语家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词语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词语的变迁》(板书课题)
齐读题目,谁来说一说“变迁”的意思。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边读边找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工具书加以学习。
3.通读文章,将句子读得通顺、流利。
三、自学生字新词
1.汇报预习情况。
2.指导学习。
(1)本课所要认识的6个生字可在整体感知课文后,通过定位认读等方法来学习。
(2)5个要求会写的字,可以集中来识记。这些生字大多是合体字,且多数是形声字,凡形声字都可用部件组合的方法来记。比如:“萝”、“媒”等。“攀”字笔画较多,字形较难掌握,“甫”字读音易出错,教学时,这些字应着重强调。
(3)写字指导。重点指导“攀”字。写“攀”时要注意它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大”字,应写得略扁,撇捺稍长且分开的幅度稍大。
3.理解词语的意思。
历尽沧桑:多次经历变化。
变迁:情况或阶段的变化转移。
烙印:名词,比喻不易磨灭的痕迹;动词,比喻深刻地留下印象。
舶来客:指进口的货物。
走俏:商品销路好。
摇身一变:改变面目出现。
脱口而出:不假思索,随口而出。
攀谈:拉扯闲谈。
四、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第1段是总起,2—6段是分述。
五、作业
1.写生字新词。
2.搜集新名词。结合书后练习总结出搜集新名词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词语的变迁》。
一、浏览课文,填写信息单
1.教师先进行浏览的指导。
浏览是比略读更为快速的一种阅读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扫视”,快速摄取文本大意的能力。
2.学生浏览课文,填写信息单。(出示幻灯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看一看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中心句: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
3.怎样理解“历尽沧桑的老人”“充满朝气的新生儿”的含义?
三、学习课文2---6段,感受词语的变化
1.为什么说“从词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了解汉语词汇变迁的原因。
2..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3.结合诗句说一说平台的本意和现在的意思。
平台:现在指进行某项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或条件。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朗读指导
(1)在品读文章时,要读出文章的趣味。
(2)可采用多种方法读,如自由读、小组比赛读等,读后可让学生质疑讨论,为什么这个地方这样读?这样深入体味字里行间的意义,课文才能读出味,读出意,读出情。
(3)朗读课文,注意逗号、顿号、分号、句号的停顿。 逗号、顿号、分号、句号较多,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色。朗读时,教师要作出提示,注意这些标点符号的不同停顿。
五、拓展与运用
1.交流收集的新名词。
引导学生按照教材中提供的策略自主地查找资料,并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进一步体会“从汉语的变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
2.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如下的新词小宝库:
六、小练笔
篇10:课文《荷塘月色》词语解释
课文《荷塘月色》词语解释
【满月】
圆月。
【幽僻】
幽深僻静。
【受用】
享受。
【弥望】
满眼。弥,满。
【袅娜】
柔美的样子。
【颤动】
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霎时】
极短时间。
【凝碧】
青翠欲滴的样子。
【脉脉】
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田田】
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蓊蓊郁郁】
树木茂盛的样子。
【宛然】
仿佛。
【风致】
美的姿态。
【参差】
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斑驳】
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文中是深浅不一的意思。也写作“斑驳”。
【倩影】
美丽的影子。倩,美丽。
【均匀】
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旋律】
也称曲调,指若干高低、强弱、长短不同的乐音的`有节奏的、和谐的运动。
【和谐】
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一例】
一律,一概。
【丰姿】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艳歌】
专门描写男女爱情的歌曲。
【风流】
1、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2、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3、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文中指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
【敛裾】
提一提衣裳。裾,衣襟。
【消受】
享受。多用于否定。
【酣眠】
熟睡。
【一例】
一概,一律。
篇11:课文「燕子」的词语
课文「燕子」的词语
多音字组词:
蒙:mēng(蒙人、瞎蒙) 似:sì(相似、似乎、好似)
méng(启蒙、蒙蔽) shì(似的)
měng(内蒙)
为:wéi(为难) 空:kōng(天空)
wèi(为什么) kòng(空闲)
转:zhuàn(转动) 圈:quān(转圈)
zhuǎn (转变) juàn(羊圈)
落:là(落下)
luò(落泪)
【近义词】
偶尔──偶然 增添──增加 掠过──擦过 轻快──轻捷
掠过──拂过 聚拢──聚集 活泼──活跃 鲜艳──艳丽
俊俏──俊秀、俏丽、秀丽
【反义词】
俊俏──丑陋 偶尔──经常 机灵──呆板、笨拙
聚拢──分散 乌黑──洁白 轻快──笨重
光彩夺目──黯然失色
篇12:课文给予树词语
课文给予树词语汇总
【多音字】
给:jǐ(病症)
gěi(症结)
【同音字】
仁(仁义)──人(人民)
予(给予)──语(语言)──与(与众不同)
圣(圣人)──胜(胜利)──盛(盛大)──剩(剩余)
诞(诞生)──淡(平淡)──但(但是)──弹(子弹)
【形近字】
予(给予)──矛(矛头)
享(分享)──亨(亨通)
逛(逛街)──狂(狂风)
担(担心)──但(但是)──坦(平坦)
裕(宽裕)──谷(谷子)──俗(风俗)
【近义词】
援助──帮助
盼望──渴望
【反义词】
沉默──活跃
兴高采烈──愁眉苦脸
【词】
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诚挚的祝福
甜蜜的笑容
如愿以偿的`笑脸
【段】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篇13:课文争吵词语解释
课文争吵词语解释
【妒嫉】
忌妒。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怨恨。
【后悔】
事后悔恨不该这样或那样。
【服侍】
伺候;照料。
【缘故】
原因。
【悲哀】
很伤心。
【防御】
抗击敌人的进攻。本课指父亲告诉我,当别人打我时,我只要防备,不让别人打就行了。
【毕竟】
终归;到底。
【诚心诚意】
形容非常真挚诚恳。
【报复】
对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进行反击。
【瞟】
斜着眼睛看。
【戒尺】
旧时塾师管理学生和责罚学生用的尺子。
【高尚】
道德水平高。
篇14:匆匆课文词语解析
⑴确乎:的确。
⑵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⑶涔涔(céncén):形容汗、泪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⑷潸潸(shānshān):形容流泪不止的样子。
⑸伶伶俐俐:聪明灵活。指十分聪明。
⑹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⑺罢了:而已。
⑻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拓展:作品赏析
《匆匆》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求索。作者身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感受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朱自清的内心充溢着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迷茫。作者所流露的不仅是个人的无奈,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青年热爱生活、追求进步,然而又不无惶惑、苦闷的时代情绪。但是朱自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作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尽管当时的社会是千孔百疮,他经过思想的挣扎后仍坚持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也许前方不一定有光明,但是坚决不停留于现实的黑暗中。在当时的社会,有多少知识青年就如作者一样坚持追求光明和希望,在人生的路上勇敢地赶路,留下匆匆的身影。
1、多样化形态体现节奏美
在缓急中体现节奏这里的缓急主要是从作者叙述的语调和语速而言的,急则如火山喷发,如飙风急雨、飞星走电,缓则如春风细雨,如山涧小溪。《匆匆》以一串排比开头,接之以四个阀句。形成一种急切之势,表达出作者迷茫、困惑和苦恼的心理状态。而第二段说“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以平静甚至可以说是颓然的语调将第一段的快节奏降了下来,转入一种自我心理的陈述。第三段则延续第二段的抒写,继续细致的刻画笔者所感受到的时光易逝。第四段则又回到第一段的节奏上,以六个问句反映出作者心中的焦虑,向人生发出一种追问。而文章结尾一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同样是问句,却显得忧伤、淡漠,像一片轻盈的叶了落在读者的心头,久久回味。正是这“急——缓——急——缓”的变化,使全文有了灵动的生命,使作者的情绪和感受更能引起共鸣。
《匆匆》中的起伏节奏,还鲜明的体现在其一连串递进的问旬之中。第一段和第六段都是如此。以第六段为例:“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小能平的,为什么偏要自自走这一遭啊?’’每个问句之中都包含着对前一句追问的回答,而在这些回答稍稍安定下来时,作者又设计了下一个追闯,也正是在这……问……答也就是一起一伏之中,作者诠释了对于生命的理解,对于“匆匆”的体悟。
《匆匆》的风格是一种自叙式的,仿佛作者的自言自语,是很直白,素朴的。而其中穿插的一些比喻和拟人化的描写就为文章增添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形成内容上的节奏变化。如第三段中,“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氅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作者将太阳拟人化,纯粹的伤感之中又有那么一份幽默’与无可奈何,为文章那种忧郁茫然的调予注入了一些鲜活的生命的东西,而这种生命的东殛的消逝又更带来凄然之伤。
2、散文语言蕴含节奏美
鲜明的对照《匆匆》中的对照借助矛盾中的统一或复杂中的单纯两相联系,构成有机的整体。这种用法,寓矛盾于统一之中。可增强谐调感,使变幻组合的印象油然而生。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嘟是借助“去来”这一对矛盾构成鲜明对照,使文章内容协调感增强,音节上也构成一种韵律的美感。
连贯的排比连贯的排比以它的气势给人一种强烈的力量,浸润着人的心灵,让人们在接连不断的排比之中,引起语言的愉快,产生深刻的节奏美感。《匆匆》中第一句经典的排比,第三段“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都是用一种整齐的句式结构给人以节奏的变化与和谐之感。连绵的反复反复也是一种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同一语句,使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感的艺术手段。这种节奏感既反映了强烈、深厚、激动的情绪,又有着连绵不断、起伏不停的音律。因而,能产生强大的感染力量。
《匆匆》中“反复”的使用,如:“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我能做些什么呢“又剩些什么呢”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在这些连绵的反复中。语言的节奏感,不仅是声音的重复给人造成的感觉,而是把人们对文词、思想、行动以及美的感受都鼓动起来了,因而也就产生了艺术的力量。
篇15:课文搭积木词语造句
课文搭积木词语造句
【房子】
1、这间房子是爸爸的书房。
2、三峡移民住进了新房子。
【这些】
1、这些学生都是一(2)班的。
2、我会背的诗还不止这些。
【都】
1、这些书都是爸爸的'。
2、我们都喜欢踢足球。
【还有】
1、菜地里有青菜,有萝卜,还有黄瓜。
2、我们家不仅有电话、电视,还有电脑。
【没有】
1、星期一,我生病了,没有去上学。
2、这是绿色食品,没有受到任何污染。
【很多】
1、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有很多书。
2、很多同学都把自己的物品捐给灾区儿童。
【形近字】
平(平凡、和平) 住(住户、入住)
伞(伞兵、雨伞) 往(往事、来往)
【同音字】
平(平台、和平) 很(很大、很多)
评(评比、评分) 狠(狠心、狠毒)
【多音字】
都:dōu(都好、人都到齐) 间:jiān( 车间、中间)
dū (都市、首都) jiàn(间谍、间接)
没:méi(没趣、没关系)
mò (没收、沉没)
★ 项脊轩志教案
★ 三语下 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小学课时备课教案-优秀教案
★ 鼎湖山听泉教案

【词语的变迁课文教案(共15篇)】相关文章:
《瀑布》小学语文教案2023-12-31
项脊轩志(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11-26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教案反思2023-11-01
大自然的文字 教案教学设计2023-11-15
《最大的“书”》2022-07-22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设计2023-11-15
《化石吟》教学教案设计2022-04-29
倔强的小红军 教案(S版四年级上册)2023-03-30
初中《化石吟》教案2023-09-30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5 教案教学设计2023-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