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15 08:10:48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设计(共16篇)由网友“hqxy”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设计

篇1:《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的诗意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有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美;有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态环境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利奥波德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

二、文本研习。

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些时间,我们可以小声地快速地阅读全文。相关字词可以参见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够把它画出来,标注好。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由是什么?(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篇2:《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文章通过对一声狼嗥的特写,引出了关于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文笔简洁传神,裹挟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在教学中,要做足原点话题,即“狼嗥”;做活发散问题,即生态保护;做深探究课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打造生态活力型课堂。

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2、通过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活力思维。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中狼嗥的含义,分析领会其中饱含的生命内涵和生态意义。

2、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预习:1、字词整理;2、课文读两遍;3、问题收集与整理

一、导入:

美国好莱坞曾有一部科幻史诗大片《阿凡达》,影片展示了未来世界地球资源日益枯竭,人类为了掠夺新的资源,启动阿凡达计划,攻击潘多拉星球的故事。《阿凡达》虽然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却给观众引出了人、自然和科学的话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人与自然的话题,那么,这个话题是由什么引出的呢?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请学生模拟一下狼嗥,以调动课堂气氛。)

二、走近文本,聆听“狼嗥”,感受“狼悲”

1、朗读课文第1节,聆听文中的“狼嗥”,体会语言诗意的悲壮。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明确:“不驯服的”即野性的,“对抗性的”即血性的。作品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正像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样,这声嗥叫首先带给我们震撼的是DD生命的力量!如同其他生物一样,狼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生灵,我们应该尊重它,应该平等地对待它。除了生命的意义,这声狼嗥之中还有着更深层的内容,那就是对被蔑视的悲鸣。

请学生说有关狼的成语。

明确:长久以来,狼一直是一个被人类错误认识和对待的大自然的成员。从古至今,人们对狼就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憎恶情绪。古希腊寓言家拉封丹写过许多关于狼的寓言,他笔下的狼,不是凶狠就是狡诈。明代蒲松龄在其名著《聊斋志异》中也有《狼》三则,通过描写农夫如何机智勇敢来反衬狼的凶狠、狡诈和贪婪,把狼刻画得跟凶神恶刹一般。翻开成语词典,“狼狈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心狗肺”,带“狼”字的贬义词比比皆是。

2、听到“狼嗥”,不同的听众有怎样不同的反映或态度?

自然界其他成员: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

――站在自身的角度:浅层、片面、主观 自私 ,为了谋生,功利立场。

大自然:

――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站在自然的角度:深刻、长久、客观 无私,懂得生命,生态立场。

我:

――认识到“山的秘密”,懂得了“山的恐惧”

――引起痛苦的回忆和反思,想起“绿光”,由听觉的冲击写到视觉的震撼。

二、走入回忆,察觉“绿光”,懂得“山的恐惧”

1、请学生复述作者回忆的狼的故事?和文本中作者的记叙和描写进行对比。

明确:作者将激情隐含于细腻的描写之中,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2、在回忆中,我遭遇到了怎样的狼?(请学生朗读第4节写狼的句子,然后将所有的“狼”字换成“狗”字再读,体会这一段作者的用意。)

明确:发现狼时,狼毫无防范,摇晃着尾巴,和小狼正在自由自在地活动;小狼则“喜气洋洋地摇晃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此种情景,让我们联系起小猫小狗在一起玩耍的情景,在作者笔下,狼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3、我为什么会打死狼?

明确:“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社会认识充满着“傲慢与偏见”: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当时的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我的年轻冲动,对自然的无知)

4、什么使年轻冲动的我发生了思想的转变?

明确:狼被猎杀时,老狼“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给了作者极大的触动。

5、在人类的错误认识下,狼难逃被猎杀的命运,但是当人类一厢情愿地消灭了狼之后,有没有出现人们希望的景象?

明确:事与愿违,狼被猎杀之后,鹿群却死了。这种割裂生态链行为的直接后果让人类始料不及。大自然给人类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教育课,产生了“山的恐惧”。

《阿含经》有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句话告诉我们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6、文中有哪些话告诉了我们“山的恐惧”

明确:牧牛人取代了狼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人类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秩序,不得不“越俎代庖”。

“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高山植被和草原的破坏和退化,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尘暴……人类的未来就像河水冲刷一样在慢慢消失!

“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这句话该如何读?重音放在何处?)

7、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明确:荒野无人涉足,自足本真,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自然的秩序维系着平衡,维护着和谐,能够给人类以借鉴和警示。

利奥波德在他的书中说“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

无独有偶,与利奥波德同一时代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人是“在”的看护者、邻居和牧者。我们虽然是万物之灵长,然而我们并非万物的主宰,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个“在”,尚且只有管理权而没有所有权!我们与其他生命是伙伴的关系,是友邻的关系,并且我们有责任看护他们,养育他们。如此,我们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才能达到和谐。

三、探究质疑课题“三问”,课堂生成新问题

1、文章主旨小结:在狼的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启示下,利奥波德告诫人们: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高明。只有“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大自然才能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2、课题探究质疑,让学生主动思考。

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类、我、每个人)

能不能像天空一样思考,像海一样思考,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米兰昆德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3、出示材料:为了实现这个土地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奥尔多・利奥波德,这个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近代环保之父”的著名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他用全副身心经营着他的“桃花源”,直到去世。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被誉为“绿色圣经”。这是他多年观察、实践与思考的结晶,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了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结合所给材料,生成新问题,如:

文章主旨有无时代局限性?

面对现在的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雾霾天气,你认为仅仅“像山那样思考”够不够?

你赞成人与自然平等的观点吗?

四、结语

展示《阿凡达》经典台词:能量在生物间流动,所有的能量都是借来的,早晚有一天要还回去。

展示“我们只有一个脆弱的地球”图片。

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是脆弱的。透过这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我们或许已经感悟到了利奥波德“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信,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就可以真正懂得“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合一”(庄子)的道理,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在自然与现代文明之间从容行走,把现代家园变成和谐的乐园。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记住泰戈尔的话:我们最谦卑时,才最接近伟大。

五、作业安排:课外阅读一首日本诗歌。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六、板书

篇3:《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专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专题旨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本专题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美;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板块“湖山沉思”,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重点

1、通过文本研习,学生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2、学生对一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并能够准确概括文意,通过比较找到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学生能够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教学时数 10课时

第1、2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两篇文言文,疏解词句,理解文意,翻译部分语句。

谛听天籁

教学重点

1、学习对自然美的独特的.审美感悟。

2、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3、具体分析两文将审美情趣、景物特征与语言风格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时数 3课时

导入: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来感受、欣赏前人是如何发现、体察、描摹大自然的美。

第1课时

教学重点 研读《江南冬景》

逐段研读课文,领会文意,思考讨论:

1、作写了江南冬景的那些景物?作了哪些比较突出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和情调?

2、文章写景虚实结合,仔细分析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虚景表现了怎样的心境?

3、划出文中引用的诗文,仔细体会在文中表现的意境。

第2课时

教学重点 研读《晨昏诺日朗》

思考与讨论的要点

1、章记叙了与诺日朗的几次遭遇,重点写了哪两次?

2、重点研读描写清晨、黄昏两时段诺日朗的段落,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观察、采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突出景物特征?

3、作业 摘录文中新颖妥帖的比喻句。

第3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并依据课文为p.99~100三幅图片配文字说明。

感悟自然

教学重点

1、把握两文写景、抒情、说理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色。

2、领会作品独特的韵味,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境界,概括作品抒写的人生感悟。

教学时数 1课时

导入 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的静穆,水的灵动总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杰作。

思考与讨论 作者看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文学常识 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

湖山沉思

教学重点

1、与文本对话,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能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2、研习文本,理解本板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教学时数 2课时

阅读与讨论要点

1、静心感受理解文章所写“寂寞”的含义。

2、狼的一声嚎叫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只有山能客观的听这一声嚎叫?

3、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是什么?

第10课时

教学要点 专题小结

1、检查背诵课文《赤壁赋》。

2、文学常识 郁达夫 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 赋

3、写出景物特征,这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作者的心中之景,要善于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否则难免空洞和肤浅。本专题的文章融写景状物、抒情、说理于一体,表现作者面对自然,与自然对话时的理性思考,回味每篇课文是怎样在写景中表现个性的思考的。

篇4:《像山那样思考》教案5 教案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5 教案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一、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第一模块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一篇同题散文。这套新教材最大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围绕专题进行设置。这篇课文所在的专题是“人与自然”这一向度,共分为有层次的三个板块:谛听天籁(自然纯美展示),感悟自然(人生感慨抒发),湖山沉思(生态忧患思考)。它是属于最后一个板块中的文章,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二、专题解说

1、主题内涵:本专题旨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学习方式:文本研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四、教学构想

此文是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则随笔,文章语言简洁传神,挟裹着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开篇就是对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的特写,这也是此篇文章的文眼,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震撼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就准备以此为着眼点和突破口,紧紧围绕这一声饱含有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号叫,展开和深入全文。同时,由于本文的语言充满着诗意美,因此可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来体味。

五、实录部分

(一)导 语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将进入这本书的压轴之戏。在这本书的最后一个专题中,我们涉及到了人与自然这样一个人文话题。也许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下面请看一组图片。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幅画面,大家看到了什么?(齐说:近处一只海豹倒在了血泊之中,不远处就是这起“凶杀案”的制造者--一位猎人,手里还拿着“作案工具”--猎枪,并且他的眼睛似乎还在盯着大海,盯着下一个目标的出现。)(背景介绍:这是发生在加拿大圣劳伦斯海湾的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加拿大出于商业的目的猎杀海豹已长达三十多年,一直为世人所争议。)

再来看下一幅图片,大家看到了什么?(齐说:一头藏羚羊,一头神气活现的藏羚羊。它抬着前蹄,似乎在狂奔,地上还扬起了灰尘,这就将这头藏羚羊的生机活力,神气活现的模样展露无疑。)(背景介绍:其实就在一个多月前,它还是一头躺在冰面上的,奄奄一息的,接近死亡边缘的可怜的小羊。后来被当地的巡查人员发现后,经过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终于使它得以再现昔日的风采。这就是当时工作人员将它放归大自然时的情形。)

(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面对自然界中的生灵,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一个极力捕杀,一个全力救治。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究竟是以经济利益为重,比如加拿大出于商业目的,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去肆意猎杀海豹,还是多去考虑一下在人类看来是弱者的感受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所在,从中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

(二)文本研习

1、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些时间,我们可以小声地快速地阅读全文。相关字词可以参见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够把它划出来,标注好。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附相关字词:

嗥(háo)叫:号叫,大声叫。

拾遗(yí):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毛骨悚(sng)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悚,害怕。

不堪(kān)教育:堪,可,能。如:堪当重任。

辨:湍(tuān)急:水势急。

揣(chui)测:猜测,推测。

辨:饿殍(pio):饿死的人。

俘(fú)虏(l)。

艾(ài)蒿(hāo)

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2、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体会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学生大致谈谈自己的感受即可)那么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我们要学会从情感上升为理性,这个问题先留下来,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思考这样的问题。

3、我们接着往下看,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4、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齐读第六小节,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如第九小节中所叙述的那样,不至于“使河水把人类的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我们先来补充一点作者的个人经历: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

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小节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上面刚才提出的'问题,看看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节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我们来细细体味一下。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还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提问:如何理解?)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5、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我们再来把第一小节齐读一遍,这节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

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6、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样是介绍自然的,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它与我们的地理课本的语言,与我们的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

明确: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同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7、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它与我们的这一专题“人与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明确: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途径,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像山那样思考,就是作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从生态伦理、生态和谐的角度来看,人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山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我们要像山那样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等一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三)、拓展思考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梭罗的一段文字,看看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与主张?不妨再与利奥波德的生态主张进行比照,找出两文的异同。

可以请前面的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诵一下。

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的合适。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            -- 梭罗《瓦尔登湖》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了作者与湖边的生物在共同享受着这样一个愉快的傍晚。

文中的“成了她(自然)自己的一部分”这句话,反映出了梭罗的主张。这样的主张与利奥波德如出一辙,都说明了一点:人类只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大家都是均衡平等的。

当然两文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比如他们笔下描写的对象,描述的场景就有着不同之处:利奥波德在文中写到了许多生态恶化的场面,如高山植被的破坏,狼群遭到猎杀等等,似乎更多了点批判反思的味道,饱含着生态忧患意识;而梭罗则为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美景,他好象在尽情地享受着和谐美景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显得很满足。其实这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正面的先例。两人好象有一反一正的味道。

两人其实都是美国的生态学家,无论思想上(都主张自然万物皆是平等一员的生态伦理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经历,并依据这些独特的经历写成了各自的绿色经典著作),两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学习时要学会比较,要树立起这样的比照意识,特别是针对这套新教材的学习,更是如此。

(四)、结束语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展示图片,画面内容为:一个椭圆形的蛋,上面印有各大洲的地形框架。(代表着地球)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上面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裂痕,旁边写着“脆弱的地球”。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构想,并且很好地体现了这套新教材的精神。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波折,主要就是学生对作者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接受上。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到保护环境,这一层转变大家都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但可能是大家习以为常或始料未及的缘故,对万物皆是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一定障碍。后来通过对文章相关字句的反复研读,以及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总算顺利通过了这一关。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即以后在讲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时,首先必须保证让学生充分吃透文本,其次要让学生课前尽可能地去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篇5:《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课型:文本研习

主题:像山那样思考,指的是客观地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员来思考问题。

鹿群害怕狼,牧牛人抱怨狼,只有山不抱怨,山养育万物,在山的怀抱里,永远有一种动态的平衡。

背景:学生对“食物链”、“生物圈”的概念有所了解,理解本文不太难。

文本研习:重点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狼嗥为什么是对抗性的、不驯服的、裴哀的`?

[明确]此句是暗写人从自利的立场出发,仇视狼、消灭狼。狼自然与人构成了“对抗”。量太多饿死-一草原被毁-一狼的存在是必要的。

2.第二段“每一种活着的(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狼嗥”,为什么?解释文中列举的诸多“东西”的态度。

[明确]  狼是被我们忽视的调节自然平衡的生物,看起来它是血腥的破坏者,但在山看来,这种破坏是一种必需。因此,诸多“东西”都会留意狼嗥。

3.体会第四段“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阅读5--8段,概述“我”态度改变的根本原因。

[明确]  狼群痛失-_山坡因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一树叶被鹿吃光、树枯死-_÷鹿因数目太多而死去。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链接:譬如雨果在《九三年》里的名言:在革命的正义之上还有更高的人道主义。

我们为了追求和平与幸福,正义与光明,可能都是从个人,从团体的得益角度出发,而利奥波德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应该有一种更高远的人道主义,人类才可能摆脱困境,避免长远的危险。

4。请同学讨论下面几句话的含义。

a.第8段末句: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到不复原。

b.第9段末句: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c。第10段整段

(我们都用各自的努力追求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但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

的危险。--这是为什么?让同学仔细体会。)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篇6:《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1.  导入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

面对大自然,郁达夫、赵丽宏们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苏轼、柳宗元们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2.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1)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

第(2-3)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

第(4-9)段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10)段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3.  文本研习

⑴文章开篇就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体会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⑵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⑶“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怎么样的?

明确:“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

⑷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明确: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⑸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

明确: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⑹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明确: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从生态伦理、生态和谐的角度来看,人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山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我们要像山那样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等一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4.  小结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5.教后感: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篇7:《像山那样思考》教案9 教案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9 教案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徐州语文教研活动示范教案

学习目标:1、体味文章诗意的语言和哲理内涵

2、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文章重要词句,品味诗意语言

学习方法:情景设置法、诵读法、学组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专题内涵解说引入)

二、研读课文

(一)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二)深入探讨

1、请学生结合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    作者有没有领悟到狼嗥叫的内涵?如果有,是什么经历让他有了这种感悟?

(2)    狼嗥叫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3)    山的理解和思考是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上面的问题

3、研讨问题,组织交流,品析重点词句

4、学生质疑,教师组织答疑

三、拓展思考讨论

阅读梭罗《寂寞》中的一段话,比较与文本在生态主张上有何异同

四、总结

1、文章以个性化的角度来表现哲理的特点

2、结束语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篇8:《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2 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组 石正茂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学法指导】

本文说理性强,其观点学生仿佛熟悉其实陌生,做到深入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要充分预习、反复诵读,另外,教师宜以思考题作引导。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有怎样的内涵?

3、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嗥叫(háo)   兆头(shào)   迸发(bàng)

B.驯服(xún)   蔑视(miè)    挑战 (tiǎo)

C. 饿殍(fǘ)    蒿艾(hāo)     蠕动(rǘ)

D.嬉戏(xī)    疲惫(bèi)    扳机(bān)

二、导语: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是首当其冲的,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这个人就是“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

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同学们,读过《像山那样思考》后,觉得在这本书中让你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是什么?

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同时,它也是令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幡然醒悟、毕生难忘一只狼。为什么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让这么多人难以忘怀?

看(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狈不堪         引狼拒虎       狼前虎后

鬼哭狼嚎         狼奔鼠窃       声名狼藉   ……

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三、教学过程:

1)看插图并读第1--3节

1、思考: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请大家找出反应此种情感的词语。

明确: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 “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思考:这嗥叫中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最后总结]

2、思考:试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中。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

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一场撕杀即将上演)

对于郊狼------它是即将来临的.拾遗的允诺(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费)

对牧牛人------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

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打狼)

问:作者是怎样概括他们的反应的?

明确:“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问: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

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听取这声狼嗥。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和思考?我们应该体会到,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因此我们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爱护生态。

除此以外还有一般的人和作者“我”。

2)生读4~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得到“大山能够听懂狼嗥的深层含义”这一认识的?(即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3)(生读7~10自然段)

1、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2、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也不是好事;

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人类终究会为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价的。

我们吃!我们吃!当地球上只剩下了石头,吃!当天空只剩下了沙尘暴,吃!当海洋中只剩下了红潮,吃!当动物只剩下人类同胞,通吃!面对我们--最嗜吃的民族,就是蝗虫也要给我们让路。

我们吃!我们吃!化肥催生的粮食庄稼,吃!农药助长的水果蔬菜,吃!假冒伪劣的肉食烧腊,吃!过期变质的糕饼豆奶,通吃!我们的血毒了肝硬了,我们的大脑也生病了。

我们吃!我们吃!鸡鸭咳嗽我们喷嚏,吃!猫鼠发烧我们感冒,吃!终于吃来了可怕的萨斯,吃!

3、思考: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它想告诉我们什么?)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4)小结--为什么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投影打出问题]

明确:“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5)阅读思考

千岛湖遐思(节选)

不一会,我们就到了千岛湖之一的猴岛,听导游介绍,猴岛是一个新景点,刚建时,岛上只有十几个猴子,还是从外地引进的,猴子刚来时,因思念家乡,常常坐在树枝上,呆呆地望着家乡的方向出神,在当地管理人员和游客的关心爱护下,如今猴子已不仅不再思念家乡,而且它们已喜欢上了这里,并且繁育了几十只后代。可是由于游人过分的“溺爱”,猴子变得格外的挑食,我就亲眼见到一只猴子把游人给它的茶叶蛋剥开,去掉蛋青只吃蛋黄。对于一般的点心,它们更是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哎,“忘本”的小猴子呀!那边,在猴岛的一角围了一大群人,我赶快挤进去看,啊!原来是一只全身棕色的母猴抱着一只全身金黄色的只有十几厘米长的小猴,正在帮它挠痒痒,可爱极了!突然,一只大猴子跳到了一根软树枝上,吓了大家一跳,可它却悠然地荡起了秋千。一位大姐姐把瓜子撒到了它的前面,猴子马上跳下来,津津有味地嗑起瓜子,那样子有趣极了。

问题:

1、文中的小猴子“忘本”指的是什么?

不吃蛋青只吃蛋黄。

2、你如何评价人们在千岛湖建猴岛的行为?

其实是一种人为的行为。虽然便于游人观赏,丰富了景点内容,但是此处不一定适合猴子生长和繁衍。再说,猴子“挑食”本身似乎已经预示了猴子的将来。

四、结束语

(展示图片,画面内容为:一个椭圆形的蛋,上面印有各大洲的地形框架。(代表着地球)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上面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裂痕,旁边写着“脆弱的地球”。)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齐读诗歌:

当天空不再是蔚蓝,

看不到朵朵洁白的云朵;

当大海不再澎湃,

见不到鱼儿畅游碧水中;

当小鸟不再歌唱,

听不到婉转动听的鸣叫;

当春天永不再来,

鲜花不再绽放娇艳的笑脸......

当蔚蓝色的星球-地球,

我们人类的母亲再无力承担她的儿女们的伤害时,

迎接我们的又将会是什么呢?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篇9:《像山那样思考》教案8 教案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8 教案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共存。

2、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

1、文中重点语段的理解。

2、和谐平等生态观的确立。

[教学方法]:

文本研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用齐秦的《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听过狼嗥吗?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段文字,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请谈谈对狼嗥的感觉。

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为什么这声音是“不驯服”、“对抗性”、“悲哀的”?

这种“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又是从何而来呢?

二、文本研习

(一)分析2、3节

1、  先来看看周围的事物对这一狼嗥的反应。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分别的反应。

它们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点?--“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2、  却有另一种反应与众不同,是谁的?怎么不同?

山   “更加深刻”、“客观”

3、  “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为了强调这一观点,作者在第3节中有呼应的文句,能找到吗?

明确:“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

(二)分析4、5、6节

1、那么,究竟这种“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是指什么呢?作者自己又是否从一开始就知道的呢?

明确:不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2、阅读4、5、6节。

为什么要杀死这只狼?

明确:社会--“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自身--“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人为什么那么厌恶狼,非要置之于死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什么态度?

明确:人类对狼的敌意和偏见,狼对人类的利益构成威胁,那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主宰。

补充:作者曾是一位资源保护主义者,把资源分为“有用”和“无用”,保护有用的(鹿),消灭无用并有害的(狼)。

③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必须杀死狼的观点)

“新的东西”与前文哪些语句是一致的?(山的“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

④山的“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究竟指什么?可能我们在解答完另一个问题时,答案就明了了。

问题: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

阅读7、8、9节,用一句话概括狼被消灭后带来的危害。

一句话:狼被消灭了,山和草原也被破坏殆尽,自然环境受到毁灭性的影响,人类的未来也不复存在!

这一点,人类和其他生物并没有意识到,只有山和狼了然于胸,因此, “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就在这里。

⑤人类遭到自然报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人类是怎样思考的,山又是怎样去思考的?

(阅读第10节)

人似乎在为和平而奋斗,但如何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人们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却带来了长远的`危害。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如何理解?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⑥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我们再来把第一小节齐读一遍,这节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

拓展延伸

可悲的是,对于这一点,只有大山明白,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学过此文后,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话题:人与自然(学生谈)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电影《后天》、《可可西里》

这篇文章是这本书的压轴之戏。在这本书的最后一个专题中,我们涉及到了人与自然这样一个人文话题。也许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诗歌欣赏: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篇10: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像山那样思考》选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从选文的向度看,本专题“立人”的向度是人与自然。本专题将所选文章分成二个板块:第一板块“大地的眼睛”,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第二板块“与造物者游”,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像山那样思考》是本专题第一板块“大地的眼睛”的最后一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指的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员,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文章文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象。这一切,构成了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合拍合辙,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中,然后开始评论和思考。最后,回归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

【学情分析】

第一板块“大地的眼睛”中,《江南的冬景》和《神的一滴》主要是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欣赏和感悟自然之美。在有了感性的体验铺垫之后,学生再来学习《像山那样思考》,能够解读出文本所涉及的“保护主义”生态观,但对万物皆是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一定障碍。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2.理解由狼嗥引出大哲理思考情感与价值目标:

3. 把握作者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由狼嗥引出大哲理思考

2.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会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解读文本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学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疑激趣)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就是齐秦的《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这首歌曲的主角就是狼。提到狼,大家能想到那些与他有关的成语呢?(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引狼入室……)同学们刚才提到的这些成语,从感情色彩山来分析,都是?(贬义词)即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影片原本讲述人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变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相处”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殊不知,如果我们再不留意,可能就将与狼这种动物要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像山那样思考》,从中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

二、学习目标(明确目标)

1.培养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2.理解由“狼嗥”引出大哲理思考情感与价值目标:

3. 把握作者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三、字音字形(夯实基础)

?

嗥叫 (? háo ?)???? 驯服 (? xùn? )???? 蔑视 (? miè ?)

迸发 (? bèng )???? 蠕动 (? rú?? )???? 艾蒿 (? ài hāo )

饿殍 (? piǎo )???? 蜿蜒 (wān yán )? 毛骨悚然 (sǒng )

篇11:《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一体化教学设计

《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一体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两文居于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已经教完;第二板“感悟自然”块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也已经教完。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是表达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潜藏着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沉思”更有在教训面前的思考,更有对自然规律的顿悟,教学主要在散文的阅读理解上,理解句子的含义。文章不难,所以用指导阅读的方法处理。

教学目标:

1、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理念;

2、理解某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1

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是让我们学会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板“感悟自然”是让我们体会自然风物引发的人生感怀。马上我们要学的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是表达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潜藏着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沉思”更有在教训面前的.思考,更有对自然规律的顿悟,下面我们看看,两篇文章有怎样的“沉思”和顿悟?

二、字词积累

听写和注音:

蓊郁( ) 游弋( ) 惬意( ) 峻峭( ) 懒惰( ) 虚掷( ) 挥霍( ) 徜佯( ) 缪斯女神( ) 黑魆魆( ) 瓶塞( )注意(塞北、堵塞的读音) 喧嚣( ) 混浊( ) 吞噬( ) 涟漪( ) 厮守( ) 水漉漉( ) 一泓湖水( ) 清澈( ) 深邃僻隐( ) 一瞥( ) 引擎( ) 油腻( )

嗥叫( ) 山崖( ) 驯服( ) 迸发( ) 拾遗( )(注意拾级而上) 毛骨悚然( ) 嘎啦( ) 砰砰( ) 嬉戏( ) 蠕动( ) 枪膛( ) 无动于衷( ) 闪烁( ) 饿殍( ) 疲惫( ) 湍急( )

三、整体理解

1、了解作者

(1)美国作家梭罗,19世纪美国作家。1845年,他摒弃繁华生活,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若干年后出版了《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瓦尔登湖》一向被人们称为“梭罗的精神自传”,是那种彻底拒绝浮躁的好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丽神韵蕴藏在里面。进入瓦尔登湖,里面惯有的虚静与孤寂、思想与灵光,犹如涓涓细流注入当下人们心灵的荒原,给人以一种清新冲淡通脱之美。课文《神的一滴》节选自梭罗《瓦尔登湖》中的《湖》一篇,题目是编者所加。

(2)奥尔多利奥波德19世纪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近代环保之父”。课文《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2、理解文章的思想理念

(1)阅读下面的文段,说说文段里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观念?

“现在,湖底的树干,古老的独木舟,黑魆魆的四周的林木,都没有了,村民本来是连这个湖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的,如今却想到用一根管子来把这些湖水引到村中去给他们洗碗洗碟子了。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地圣洁的水!而他们却想转动一个开关,拔起一个塞子就利用瓦尔登的湖水了!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段,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

本文原题是《湖》,现在题目改成“神的一滴”,如何理解?

“火车从来不停下来欣赏湖光山色,然而我想,那些司机和那些买了月票的旅客,常看到它,他们多少是会留心这些风景的。每天他们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庄严、纯洁的瓦尔登湖相遇。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有人建议过,这湖可以称为‘神的一滴’。”

答案

作者高度赞扬瓦尔登湖的神圣。瓦尔登湖的清纯、圣洁如同神灵一般,她可以让你涤荡灵魂,悔赎原罪。那一滴是她俯视天下,哀怜众生的泪

篇12:像山那样思考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下册)

像山那样思考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的诗意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有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美;有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态环境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利奥波德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

二、文本研习。

1.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些时间,我们可以小声地快速地阅读全文。相关字词可以参见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够把它画出来,标注好。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由是什么?(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附相关字词:

嗥(ho)叫:号叫,大声叫。

拾遗(y恚: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毛骨悚(s ng)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悚,害怕。

堪(k n):可,能。如:堪当重任。

辨:湍(tu n)急:水势急。

揣(chu i)测:猜测,推测。

辨:饿殍(pi o):饿死的人。

俘(f)虏:打仗时捉住的敌人?

2.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体会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学生大致谈谈自己的感受即可。)那么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我们要学会从情感上升为理性,这个问题先留下来,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思考。

3.面对这声狼嗥,留意它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留意它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4.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人,“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理解的呢?

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到一只老狼垂死时眼中的绿光,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齐读第6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的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如第9自然段中所叙述的那样,不至于使“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最终的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我们先来补充作者个人的经历: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浓厚的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

下面我们就把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看看作者在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段中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我们来细细体味一下。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的暂时利益。还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提问:如何理解?)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的关系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地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和谐的。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成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5.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段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我们再来把第1自然段齐读一遍,这段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

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包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6.通过我们先前反复的朗读,我们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样是介绍自然、介绍生态伦理观念,它与我们地理课本的语言,与我们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

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融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7.结合文章内容我们再看文章的标题“像山那样思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我们要像山那样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等一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要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生物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伤痕累累的地球不再继续受到伤害。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倡议书,优秀的作品可以张贴在学校、住宅区等场所。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

王云

篇13: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反思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篇叫人深刻反思,强烈呼唤保护生态平衡的散文。该文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的第二单元,作为散文单元的教学,如何体现散文的教学风格,又能让学生充分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我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课文导入这一环节,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学生显示出极大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能把兴趣投入到课堂,接下来的一切都好办。课文导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强烈鲜明的对照,当大自然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破坏,甚至不复存在的时候,学生的情感价值取向自然就清晰了。

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是语文课必不可少的步骤。以前缺少专门的练习,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在阅读这一环节,我尽可能在教会学生阅读方法的情况下,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通过寻找关键词、关键语句等形式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并且学会筛选式的阅读方法。在该教学过程中,我以主旨的归纳为重点,以筛选关键语句、理解关键语词作铺垫,同时让学生发散思维,与以前所学习过的生物、地理知识相结合,既可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积累,又可与文中的“狼”形成比照来彰显主旨。并以类似仿写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简练地概括主旨。

当然,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遗憾。比如,作为一篇理性色彩较浓的文章,这么多的内容(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无法在一堂课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整堂课的内容含量过大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领悟。同时,对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估计过高,致使在第一环节中花去了较多时间,因而后面的“拓展延伸”环节不得不忍痛割爱。这些都需在今后的备课中努力改进。

篇14: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

授课人 孙荪

授课时间 周三上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 高一(6)班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 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1. 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2.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1. 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2. 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xx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xx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xx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xx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xx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xx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任

篇15:《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又怎样的内涵?

3、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二、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四、研习课文:

1、讨论文章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2、阅读并思考:

⑴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6自然段。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是不是一个人闷在家冥思苦想得出的结论?(不是)那作者的想法、观点是什么时候转变的呢?(“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再具体点,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从前的观点)

“新的东西”又是什么?(新的观念,对狼的负罪感。)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我们跟纳粹点的人皮灯又有什么两样呢?物极必反,人类终究会为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价的.。

(2)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

7~9自然段。那我们就来看看,人类大肆捕杀狼,狼在地球上消失,等待人类的将是什么结局?“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的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则死去。我看见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叶子的树只有鞍角那么高。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象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结果,那原来渴望着事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

“……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为什么说狼消失了,草原得不到复原呢,狼与草原什么关系?(生物链: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的灭亡――山秃)于是大自然会报复人类,于是“……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什么意思?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3)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1~3自然段。那么归根结底的说,导致这种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于人类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观的思考,那么谁做到了客观的思考呢?(大山)文中哪部分有所体现?(第一部分)

朗读一二段,并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①狼的嗥叫有什么特点?

②不同的角度写狼的叫声其表层意思是什么?深层含义又是什么?③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4)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可悲的是,对于这一点,只有大山明白,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学过此文后,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学生谈)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在生态环保方面,世界上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做的很好,德国教科书每页的左上角都有一张小小的自然图片,用意无非就是教育它的下一代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融入自然,热爱自然。而日本人更的无时无刻不在为环保做着宣传。我们来欣赏一首诗歌《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3、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互相讨论。

五、总结课文: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意义。

2、本文明显的诗意和浓郁的思辨色彩。

六、课后作业:

如果你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请写一段宣传文字!

篇16:《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1.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1.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2.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05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04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2005主题: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5 教案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像孔子那样思考作文

像山那样思考检测试题测试

像山那样思考 课堂实录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像树那样思考

《像山一样思考》心得体会

《像孩子那样跌倒》读后感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设计(共16篇)】相关文章:

沙乡年鉴读书笔记好句好段2023-06-06

像百丽那样疯狂增长读后感2022-07-01

山颂作文1000字2023-11-23

以思考为话题的作文800字2023-10-23

天窗教学设计2024-03-25

从细治文(高一必修课堂实录)2023-02-25

天窗教学设计一等奖2022-04-29

爱在细微处初一作文2024-01-18

江南的冬景 说课稿2022-04-30

天窗教学实录2023-05-3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