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的教案设计(共16篇)由网友“时尚坊”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的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的教案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它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系数;
2.通过根与系数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
3.教学疑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
4.解决办法;在实数范围内运用韦达定理,必须注意这个前提条件,而应用判别式的前提条件是方程必须是一元二次方程,即二次项系数,因此,解题时,要根据题目分析题中有没有隐含条件和。
三、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和求根公式。
(2)解方程①,②。
观察、思考两根和、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由沉重得出结论,教师提问: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2.推导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和系数的关系。
设是方程的两个根。
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结论1.如果的两个根是,那么。
如果把方程变形为。
我们就可把它写成的形式,其中。从而得出:略写
结论2.如果方程的.两个根是,那么 。
结论1具有一般形式,结论2有时给研究问题带来方便。
练习1.(口答)下列方程中,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各是多少?
(1);(2);(3);
(4);(5);(6)
此组练习的目的是更加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
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
(1)验根。(口答)判定下列各方程后面的两个数是不是它的两个根。
①;②;③;
④;⑤。
验根是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简单应用,应用时要注意三个问题:(1)要先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2)不要漏除二次项系数,(3)还要注意中的负号。
(2)已知方程一根,求另一根。
例:已知方程的根是2,求它的另一根及k的值。
解法1:设方程的另一根为,那么。
又 ∵ 。
答:方程的另一根是,k的值是-7。
此题的解法是依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达到目的,还可以向学生展现下列方法,并且作比较。
方法(二) ∵ 2是方程的根,
原方程可变为
解此方程。
方法(三)∵ 2是方程的根,
答:方程的另一根是,k的值是-7。
学生进行比较,方法(二)不如方法(一)和(三)简单,从而认识到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价值。
练习:教材P32中2。
学习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二)总结、扩展
(12)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布置作业
教材P32中1 P33中A1。
篇2: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三)德育渗透点: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好铺垫.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在整式方程的前提下定义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一元”指的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二次”指的.是“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元”和“次”的概念搞清楚则给定义一元三次方程等打下基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指方程进行合并同类项整理后而言的.这实际上是给出要判定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首先要进行合并同类项整理,再按定义进行判断.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3)
(4)6x2=x;
(5)2x2=5y;
(6)-x2=0
4.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一个固定的形式,这个形式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ax2称二次项,bx称一次项,c称常数项,a称二次项系数,b称一次项系数.
一般式中的“a≠0”为什么?如果a=0,则ax2+bx+c=0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5.例1 把方程3x(x-1)=2(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师边提问边引导,板书并规范步骤,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6.练习1:教材P.5中1,2.要求多数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答,部分学生板书,师生评价.题目答案不唯一,最好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
练习2: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若是一元二次方程,请分别指出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8mx-2m-1=0;(4)(b2+1)x2-bx+b=2;(5)2tx(x-5)=7-4tx.
教师提问及恰当的引导,对学生回答给出评价,通过此组练习,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从下面三方面进行小结.从方法上学到了什么方法?从知识内容上学到了什么内容?分清楚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将实际问题用设未知数列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以及转化为方程的思想方法.
2.整式方程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它的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归纳所学过的整式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与一般形式ax2+bx+c=0(a≠0)的区别和联系.强调“a≠0”这个条件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6 练习2.
2.思考题:
1)能不能说“关于x的整式方程中,含有x2项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试说出一元三次方程,一元四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
五、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2.1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1.整式方程:……
4.例1:……
2.一元二次方程……:
……
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
5.练习:……
……
……
12.6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三)德育渗透点:进一步使学生深刻体会转化以及方程的思想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应注意是方程的解,但不一定符合题意,因此求解后一定要检验,以确定适合题意的解.例如线段的长度不为负值,人的个数不能为分数等.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初一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实际上是据实际题意,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但有的实际问题,列出的方程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而是一元二次方程,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有关面积和体积方面的实际问题.
(二)整体感知
本小节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继续和发展.由于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或一次方程组)解的应用题,一般都可以用算术方法解,而需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的应用题,一般说是不能用算术法来解的,所以,讲解本小节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来说,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与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类似,都是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判断根是否适合题意,作出正确的答案.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其应用相当广泛,如在几何、物理及其他学科中都有大量问题存在;本节课的内容是关于面积、体积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的意识,渗透转化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长方形的周长、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2.例1 现有长方形纸片一张,长19cm,宽15cm,需要剪去边长是多少的小正方形才能做成底面积为77cm2的无盖长方体型的纸盒?
解:设需要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xcm,则盒底面长方形的长为(19-2x)cm,宽为(15-2x)cm,
据题意:(19-2x)(15-2x)=77.
整理后,得x2-17x+52=0,
解得x1=4,x2=13.
∴ 当x=13时,15-2x=-11(不合题意,舍去.)
答:截取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4cm,可制成符合要求的无盖盒子.
本题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因为要做成底面积为77cm2的无盖的长方体形的盒子,如果底面的长和宽分别能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这样依据长×宽=长方形面积,便可以找准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求出的两个根一定要进行实际题意的检验,本题如果截取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3时,得到底面的宽为-11,则不合题意,所以x=13舍去.(3)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实际生活的问题,在学习本章之前,这个问题无法解决,但学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之后,这个问题便可以解决.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由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练习1.章节前引例.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练习2.教材P.42中4.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注意:全面积=各部分面积之和.
剩余面积=原面积-截取面积.
例2 要做一个容积为750cm3,高是6cm,底面的长比宽多5cm的长方形匣子,底面的长及宽应该各是多少(精确到0.1cm)?
分析:底面的长和宽均可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则长×宽×高=体积,这样便可得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篇3:第三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
第三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三)德育渗透点: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2.教学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好铺垫.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在整式方程的前提下定义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一元”指的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二次”指的是“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元”和“次”的概念搞清楚则给定义一元三次方程等打下基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指方程进行合并同类项整理后而言的.这实际上是给出要判定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首先要进行合并同类项整理,再按定义进行判断.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3)
(4)6x2=x;
(5)2x2=5y;
(6)-x2=0
4.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一个固定的形式,这个形式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ax2称二次项,bx称一次项,c称常数项,a称二次项系数,b称一次项系数.
一般式中的“a≠0”为什么?如果a=0,则ax2+bx+c=0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5.例1 把方程3x(x-1)=2(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师边提问边引导,板书并规范步骤,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6.练习1:教材P.5中1,2.要求多数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答,部分学生板书,师生评价.题目答案不唯一,最好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
练习2: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若是一元二次方程,请分别指出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教师提问及恰当的引导,对学生回答给出评价,通过此组练习,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从下面三方面进行小结.从方法上学到了什么方法?从知识内容上学到了什么内容?分清楚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将实际问题用设未知数列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以及转化为方程的思想方法.
2.整式方程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它的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归纳所学过的整式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与一般形式ax2+bx+c=0(a≠0)的区别和联系.强调“a≠0”这个条件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6 练习2.
2.思考题:
1)能不能说“关于x的整式方程中,含有x2项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试说出一元三次方程,一元四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
五、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2.1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1.整式方程:……
4.例1:……
2.一元二次方程……:
……
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
5.练习:……
……
……
12.6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三)德育渗透点:进一步使学生深刻体会转化以及方程的思想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应注意是方程的解,但不一定符合题意,因此求解后一定要检验,以确定适合题意的解.例如线段的长度不为负值,人的个数不能为分数等.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初一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实际上是据实际题意,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但有的实际问题,列出的方程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而是一元二次方程,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有关面积和体积方面的实际问题.
(二)整体感知
本小节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继续和发展.由于能用一元一次方程(或一次方程组)解的应用题,一般都可以用算术方法解,而需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的应用题,一般说是不能用算术法来解的,所以,讲解本小节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来说,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与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类似,都是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判断根是否适合题意,作出正确的答案.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其应用相当广泛,如在几何、物理及其他学科中都有大量问题存在;本节课的内容是关于面积、体积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的意识,渗透转化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长方形的周长、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2.例1 现有长方形纸片一张,长19cm,宽15cm,需要剪去边长是多少的小正方形才能做成底面积为77cm2的无盖长方体型的纸盒?
解:设需要剪去的小正方形边长为xcm,则盒底面长方形的长为(19-2x)cm,宽为(15-2x)cm,
据题意:(19-2x)(15-2x)=77.
整理后,得x2-17x+52=0,
解得x1=4,x2=13.
∴ 当x=13时,15-2x=-11(不合题意,舍去.)
答:截取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4cm,可制成符合要求的无盖盒子.
本题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因为要做成底面积为77cm2的无盖的长方体形的盒子,如果底面的长和宽分别能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这样依据长×宽=长方形面积,便可以找准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求出的两个根一定要进行实际题意的检验,本题如果截取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3时,得到底面的宽为-11,则不合题意,所以x=13舍去.(3)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实际生活的问题,在学习本章之前,这个问题无法解决,但学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之后,这个问题便可以解决.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由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练习1.章节前引例.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练习2.教材P.42中4.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注意:全面积=各部分面积之和.
剩余面积=原面积-截取面积.
例2 要做一个容积为750cm3,高是6cm,底面的长比宽多5cm的长方形匣子,底面的长及宽应该各是多少(精确到0.1cm)?
分析:底面的长和宽均可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则长×宽×高=体积,这样便可得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据题意,6x(x+5)=750,
整理后,得x2+5x-125=0.
解这个方程x1=9.0,x2=-14.0(不合题意,舍去).
当x=9.0时,x+17=26.0,x+12=21.0.
答:可以选用宽为21cm,长为26cm的长方形铁皮.
教师引导,学生板书,笔答,评价.
(四)总结、扩展
1.有关面积和体积的应用题均可借助图示加以分析,便于理解题意,搞清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互关系.
2.要深刻理解题意中的已知条件,正确决定一元二次方程的取舍问题,例如线段的长不能为负.
3.进一步体会数字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
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三)德育渗透点: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好铺垫.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在整式方程的前提下定义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一元”指的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二次”指的是“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元”和“次”的概念搞清楚则给定义一元三次方程等打下基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指方程进行合并同类项整理后而言的.这实际上是给出要判定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首先要进行合并同类项整理,再按定义进行判断.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3)
篇5: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 初中数学第四册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2= 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是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例如,求方程中的特定系数,求含有方程根的一些代数式的值等问题,由方程的根确定方程的系数的方法等等。
根与系数的关系也称为韦达定理(韦达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定理是初中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定理。这是因为通过韦达定理的学习,把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推向了高级阶段,运用韦达定理可以进一步研究数学中的许多问题,如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解二元二次方程组;韦达定理对后面函数的学习研究也是作用非凡。
通过近些年的中考数学试卷的分析可以得出:韦达定理及其应用是各地市中考数学命题的热点之一。出现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有的将其与三角函数、几何、二次函数等内容综合起来,形成难度系数较大的压轴题。
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方程理论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重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 ,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二、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人研究的课题《初中数学问题引探教学实验研究》,在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精神,注重过程数学,注重创新教学,注重问题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多实践,从实践中反思过程,让学生经历韦达定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2、采用“实践(练习)――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3、分小组讨论交流,多渠道信息反馈。
4、问题引探,启发诱导,进行创新教学。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实践、观察、发现问题、猜想并推理。
2、指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3、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并将应用问题和规律归类。
四、课时划分及教学过程
(一)课时划分
共分3课时
第一课时
1、根与系数的关系。
2、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
(1)求已知方程的两根的平方和、倒数和、两根差。
第二课时
1、已知两数求作新方程。
2、由已知两根和与积的值或式子,求字母的值。
第三课时
方程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综合应用。
第一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式和已知一个根的条件下,求出方程的另一根,以及方程中的未知数。
3、会求已知方程的两根的倒数和与平方和、两根的差。
4、在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研究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二、重难点
根与系数的关系是重点,由于式子的抽象性,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中的符号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探
问题1.在方程ax2+bx+c=0中,a的取值决定什么?b2-4ac的取值呢?同学们可知道a、b、c的取值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还有其它关系?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这种关系。
问题2.解方程x2-5x+6=0,并先指出a、b、c各是多少,然后再解方程,计算两根的和与积,你能发现什么结论(现象)?
问题3.解下列方程:
(1)2x2+5x+3=0 (2)3x2-2x-2=0
并根据问题2和以上的求解填写下表
请观察上表,你能发现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方程的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问题4.请根据以上的观察发现进一步猜想: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与a、b、c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
问题5.你能证明上面的猜想吗?请证明,并用文字语言叙述说明。
分小组讨论以上的问题,并作出推理证明。
若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x2= , 则
x1+x2= + = ;
x1 x2= ・ =
=
即:如果ax2+bx+c=0(a≠0)的两根是x1,x2,那么x1+x2= ,x1x2= 。
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种关系,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这个关系是一个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的,所以也称之为韦达定理。
问题6.在方程ax2+bx+c=0(a≠0)中,a、b、c的作用吗?(引导学生反思性小结)
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
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
③当a≠0时,△=b2-4ac可判定根的情况;
④当a≠0,b2-4ac≥0时,x1+x2= ,x1x2=
⑤当a≠0,c=0时,方程有一根为0。
说明:1、本设计采用“实践――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且又动口,教师引导启发,避免注入式地讲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特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本设计遵循由特殊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3、本设计注重了学生的反思过程,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格式化。
(二)尝试发展
试一试: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方程两根为x1,x2、k是常数)
(1)2x2-3x+1=0 x1+x2=________ x1x2=_________
(2)3x2+5x=0 x1+x2=________ x1x2=__________
(3)5x2+x-2=0 x1+x2=_________ x1x2=__________
(4)5x2+kx-6=0 x1+x2=_________ x1x2=__________
(此试一试作为巩固知识而用)
尝试题1、已知方程6x2+kx-5=0的一个根为,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的值。
组织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然后一学生演板,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练习。
学生练习:P32 2。
尝试题2、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一元二次方程2x2-3x-1=0的两个根的(1)平方和,(2)倒数和。
讨论:解上面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得出:x12+ x22=( x1+x2)2-2 x1x2; &nb
篇6: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根的判别式之后引入的。它深化了两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也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灵活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会初步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热情,建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发现规律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体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的引入和新授中充分地考虑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注重由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参与韦达定理的发现、不完全归纳验证以及演绎证明等整个数学思维过程。
采用“复习――探索发现――应用”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通过对所提问题的求解,在观察、归纳中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间的关系。从已知两根构造方程引入,积极配合使学生能观察出所给出的两根与所作方程系数的关系。比原先求出两根,验证两根之和,之积的难度提高了,但数学思维品质也相对提高了。实践证明,只要教学语言使用得当,问题情境设计得好,学生是能够从题目中去获得发现的。
四、过程分析:
为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我的设计意图是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
1、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首先让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写出它的一般形式和求根公式,然后解几个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环节一是为了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二是为抛出问题引入新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
2、引发思考,探索新知
引导他们经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形成过程,体验新的知识是从已有的知识中自然地“长”出来的。探究的过程,我给学生设计了“解――算――验证――推导”的模式,最终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3、知识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知识的生命所在,这样才能将新知识真正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在这里我设置了三个例题,主要是为了及时巩固新知,引导学生正确书写,进一步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理解。
4、达标测试
学以致用,最后我设计了4个小题通过学生独立完成来进一步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课下做实时的辅导训练。
5、小结提高
(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6、布置作业 必做题
(1). 已知x1,x2是方程-2x2+5x+6=0的两个根,则x1+x2= ,x1x2= 。
(2).已知方程2x2-7x+m=0的根是4,求它的另一根及m的值. 选做题
篇7:第四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第四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2=
根与系数的关系也称为韦达定理(韦达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定理是初中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定理。这是因为通过韦达定理的学习,把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推向了高级阶段,运用韦达定理可以进一步研究数学中的许多问题,如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解二元二次方程组;韦达定理对后面函数的学习研究也是作用非凡。
通过近些年的中考数学试卷的分析可以得出:韦达定理及其应用是各地市中考数学命题的热点之一。出现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有的将其与三角函数、几何、二次函数等内容综合起来,形成难度系数较大的压轴题。
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方程理论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重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二、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人研究的课题《初中数学问题引探教学实验研究》,在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精神,注重过程数学,注重创新教学,注重问题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多实践,从实践中反思过程,让学生经历韦达定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2、采用“实践(练习)――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3、分小组讨论交流,多渠道信息反馈。
4、问题引探,启发诱导,进行创新教学。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实践、观察、发现问题、猜想并推理。
2、指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3、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并将应用问题和规律归类。
四、课时划分及教学过程
(一)课时划分
共分3课时
第一课时
1、根与系数的关系。
2、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
(1)求已知方程的两根的平方和、倒数和、两根差。
第二课时
1、已知两数求作新方程。
2、由已知两根和与积的值或式子,求字母的`值。
第三课时
方程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综合应用。
第一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式和已知一个根的条件下,求出方程的另一根,以及方程中的未知数。
3、会求已知方程的两根的倒数和与平方和、两根的差。
4、在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研究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二、重难点
根与系数的关系是重点,由于式子的抽象性,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中的符号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探
问题1.在方程ax2+bx+c=0中,a的取值决定什么?b2-4ac的取值呢?同学们可知道a、b、c的取值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还有其它关系?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这种关系。
问题2.解方程x2-5x+6=0,并先指出a、b、c各是多少,然后再解方程,计算两根的和与积,你能发现什么结论(现象)?
问题3.解下列方程:
(1)2x2+5x+3=0 (2)3x2-2x-2=0
并根据问题2和以上的求解填写下表
请观察上表,你能发现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方程的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问题4.请根据以上的观察发现进一步猜想: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与a、b、c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
问题5.你能证明上面的猜想吗?请证明,并用文字语言叙述说明。
分小组讨论以上的问题,并作出推理证明。
若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
x1+x2=
x1 x2=
=
即:如果ax2+bx+c=0(a≠0)的两根是x1,x2,那么x1+x2=
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种关系,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这个关系是一个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的,所以也称之为韦达定理。
问题6.在方程ax2+bx+c=0(a≠0)中,a、b、c的作用吗?(引导学生反思性小结)
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
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
③当a≠0时,△=b2-4ac可判定根的情况;
④当a≠0,b2-4ac≥0时,x1+x2=
⑤当a≠0,c=0时,方程有一根为0。
说明:1、本设计采用“实践――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且又动口,教师引导启发,避免注入式地讲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特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本设计遵循由特殊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3、本设计注重了学生的反思过程,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格式化。
(二)尝试发展
试一试: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方程两根为x1,x2、k是常数)
(1)2x2-3x+1=0 x1+x2= ________ x1x2= _________
(2)3x2+5x=0 x1+x2= ________ x1x2= __________
(3)5x2+x-2=0 x1+x2= _________ x1x2= __________
(4)5x2+kx-6=0 x1+x2= _________ x1x2= __________
(此试一试作为巩固知识而用)
尝试题1、已知方程6x2+kx-5=0的一个根为,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的值。
组织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然后一学生演板,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练习。
学生练习:P32 2。
尝试题2、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一元二次方程2x2-3x-1=0的两个根的(1)平方和,(2)倒数和。
讨论:解上面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得出:x12+ x22=( x1+x2)2-2 x1x2;
(三)拓展创新
1、在尝试2中能否求(x1-x2)的值?2、已知实数满足关系式a2-5a+6=0,b2-5b+6=0,且a≠b,能否求a+b与ab的值?
说明:1、“试一试”是引导学生及时巩固本节所学的新知“根与系数的关系”,其中第(3)小题是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和批判性;第(4)小题是起过渡作用设计。
2、尝试题1、2让学生讨论完成或独立完成,可以看书完成,其系数与例题有别。
3、“拓展创新”中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教学设计,也是开放性教学,使有的学生的奇异思维得到发展。
(四)归纳小结本课主要研究了什么?1、方程的根是由系数决定的。2、a≠0时,方程ax2+bx+c=0是一元二次方程。3、a≠0,且b2-4ac≥0时,方程ax2+bx+c=0的根为x1、2=
(1)已知一根求另一根及k的值;(2)求有关代数式的值。
(五)布置作业
P33A 1、2 B 1(1)
练习: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a、b是方程x2-kx+12=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另一条边c=4,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2、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x+
(1) 求征这个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
(2) 若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差的绝对值是8,并且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是12,求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的面积.
3、已知二次函数y=x2+2ax-2b+1和y=-x2+(a―3)x+b2-1的图象都经过x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
篇8: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它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系数;
2.通过根与系数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
3.教学疑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
4.解决办法;在实数范围内运用韦达定理,必须注意这个前提条件,而应用判别式的前提条件是方程必须是一元二次方程,即二次项系数,因此,解题时,要根据题目分析题中有没有隐含条件和。
三、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和求根公式。
(2)解方程①,②。
观察、思考两根和、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由沉重得出结论,教师提问: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篇9: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
设是方程的两个根。
∴
∴
以上一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推导。
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结论1.如果的两个根是,那么。
如果把方程变形为。
我们就可把它写成
。
的形式,其中。从而得出:
结论2.如果方程的两个根是,那么。
结论1具有一般形式,结论2有时给研究问题带来方便。
练习1.(口答)下列方程中,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各是多少?
(1);(2);(3);
(4);(5);(6)
此组练习的目的是更加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
篇10:《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中学阶段我们研究的多项式函数中有二次函数,研究的几何图形中有二次曲线。因此一元二次方程便成为了方程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有根与系数关系,求根公式向我们揭示了两根与系数间的密切关系,而根与系数还有更进一步的发现,这一发现在数学学科中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本节内容既是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等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蕴含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也为学生们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学生分析]
进入了初二下半学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逐步推进,学生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已有了较大提高。因此在学过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自主探究其根与系数的关系是完全可能的。再加上我所执教的学生,他们有着较强的认知力与求知欲,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设计中扩大了学生的智力参与度,也相对放大了知识探索的空间。
[教学目标]
在学生探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活动中,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以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检验两数是否为原方程的根;已知一根求另一根及系数。
理解数学思想,体会代数论证的方法,感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包括知识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生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请学生求解表格内的方程,完成解法的交流以及求根公式的复习,求根公式向我们揭示了两根与系数间的`关系,那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间是否还有更深一层的联系呢?由此疑问,导入新课。
(二)探求新知
数学学科中由数到式的结构编排,让我们想到了从两根运算上的最简组合:和差积商展开进一步研究。初探新知中,我将学生们分成两组,分别对二次项系数为 1 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进行和差积商的运算,之后将结果汇总展示,共同观察与系数的联系。我在这些方程中安排了两个无理根方程。当学生们发现这两个无理根在求和,求积后,竟变成了有理数,而且每一组两根和(积)都与系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此时的他们不难对两根和与两根积产生关注,经历了对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差积商的研究后,确定了课题并获得猜想:“两根和等于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 两根积等于常数项。”对于这一猜想,会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他们提出研究二次项系数非 1 的一元二次方程。学生的质疑启动再探新知。直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这一环节中我不再给出具体的方程要求研究,故除了部分同学自定义方程求根求和求积后产生猜想,还有部分同学对仍保留在板书部分的求根公式着手进行两根和,积的运算。这两种方案齐头并进,当前者通过不断验证来说明他们猜想的可靠度时,后者通过论证,在严格意义下,说明了此结论的正确性。对于论证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第一时间内揪错指正,
在知识初探与再探后,学生获得了新知,得到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三、训练感悟
我将之前从学生那里收集来的错解对照表中方程,询问检验其正误的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将其代入方程,进行检验。为寻求更为简便的方法,引出作用一,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不解方程检验两数是否为原方程的根。我再给出两例,便于巩固练习,更明确了只有当两数和(积)同时满足方程两根和(积)的时侯,才是正确的根。当学生们正为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检验方法,高兴不已的时候。突然间,表格中的数据丢失了,我分别隐去了方程的一根及b,c,a三个系数。为了将材料修复,学生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有了上一题的经验,学生们会利用根与系数关系,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及系数。也会使用代入求解的方法解题,通过新旧方法的比较,在训练中获得感悟:方法的选择在于简便,学生们在选择了恰当的方法后,修复了材料也巩固了新知。
四、总结提升,
由学生回顾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应用过程,以“我的收获” 与“我的疑惑”交流心得。我再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引导领会数学的思想。我还会自豪的告诉他们,数学家们还发现了存在于一元n次方程中的根与系数的普遍关系,这一内容将在高数中有所涉及,激励奋进
五、分层作业,
[设计意图]
现在的设计较之以往,有所继承,有所变革。
1 研究启动入口不同
过去我总是先给出若干具体方程要求学生求根,并计算两根和(积),作出猜想。这样的数学后曾有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会想到两根和(积)与系数的关系,而不是其它?”这种疑问的产生一定与过去设计指定了学生的活动过程有关,为了给学生的活动指向更为宽泛,让两根和积与系数的研究更显合理, 现在的设计中主要体现了由数到式的研究,从两根和差积商的重组合再有所观察,有所挑选,方才定位于两根和(积)作进一步的探究。这种设计正是从数学内部下了功夫,由知识线索的连贯性,师生共同理顺了实验对象的来龙去脉,从数学本身上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综合能力。
2探究部分两步走
我将二次项系数为1,非 1的一元二次方程分两次出现,分别放置与知识初探和再探两个环节,这样设计的原因有二:学生的认知能力总是有所差异的,如果将这些方程合二为一加以研究的话,一部分同学对别人获得的正确猜想是瞬间接受,却缺乏思维的参与。事实上,研究事物往往从简单到复杂,在这里,当a=1 时,易找规律,当 a ≠1后造成的认知冲突,更是激发了这一猜想的完善。其实这一串, 由实验——猜想——再实验——再猜想的思维过程,既符合认知规律,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示范,一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参与其中,真正感受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一客观世界认知论的基本规律。便是我如此设计的原因之一。原因二:研究入口处,利用两根和差积商的结果,优选出对和积的研究。初探中二次项系数为 1 的方程两根计算足以起到这一筛选作用。因此在下一环节的再探新知中,便自然关闭了对两根差与商相对较为繁琐的计算,直接由两根和积入手研究与系数的关系,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3 再探新知放手走
我没有再给出任何具体的方程以供研究,这里的放手,引出了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一部分学生把注意力转放在求根公式上展开直接论证,就连另一部分学生自定义方程数据研究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他们有的翻开笔记本查阅之前解方程的资料;有的反凑特殊值方程;更有的会从中提炼出代数论证的方法;当然也有借助于计算器完成了繁琐的计算。
放手的探究,为了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更多方法的选择,从而展开自主的学习。
[尾声]
但原学生们带着对数学的兴趣与喜爱,在学的海洋里,奋勇搏击。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我,亦将在教学的舞台上,不断求索。多由学生所想来引导;多设角度空间去探究;多从细节处渗透数学思想,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来达成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协调统一。
篇11: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2=
根与系数的关系也称为韦达定理(韦达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定理是初中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定理。这是因为通过韦达定理的学习,把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推向了高级阶段,运用韦达定理可以进一步研究数学中的许多问题,如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解二元二次方程组;韦达定理对后面函数的学习研究也是作用非凡。
通过近些年的中考数学试卷的分析可以得出:韦达定理及其应用是各地市中考数学命题的热点之一。出现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有的将其与三角函数、几何、二次函数等内容综合起来,形成难度系数较大的压轴题。
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方程理论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重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二、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人研究的课题《初中数学问题引探教学实验研究》,在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精神,注重过程数学,注重创新教学,注重问题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多实践,从实践中反思过程,让学生经历韦达定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2、采用“实践(练习)――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3、分小组讨论交流,多渠道信息反馈。
4、问题引探,启发诱导,进行创新教学。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实践、观察、发现问题、猜想并推理。
2、指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3、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并将应用问题和规律归类。
四、课时划分及教学过程()
(一)课时划分
共分3课时
第一课时
1、根与系数的关系。
2、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
(1)求已知方程的两根的平方和、倒数和、两根差。
第二课时
1、已知两数求作新方程。
2、由已知两根和与积的值或式子,求字母的值。
第三课时
方程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综合应用。
篇12: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式和已知一个根的条件下,求出方程的另一根,以及方程中的未知数。
3、会求已知方程的两根的倒数和与平方和、两根的差。
4、在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研究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二、重难点
根与系数的关系是重点,由于式子的抽象性,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中的符号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探
问题1.在方程ax2+bx+c=0中,a的取值决定什么?b2-4ac的取值呢?同学们可知道a、b、c的取值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还有其它关系?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这种关系。
问题2.解方程x2-5x+6=0,并先指出a、b、c各是多少,然后再解方程,计算两根的和与积,你能发现什么结论(现象)?
问题3.解下列方程:
(1)2x2+5x+3=0 (2)3x2-2x-2=0
并根据问题2和以上的求解填写下表
请观察上表,你能发现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方程的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问题4.请根据以上的观察发现进一步猜想: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与a、b、c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
问题5.你能证明上面的猜想吗?请证明,并用文字语言叙述说明。
分小组讨论以上的问题,并作出推理证明。
若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
x1+x2=
x1 x2=
=
即:如果ax2+bx+c=0(a≠0)的两根是x1,x2,那么x1+x2=
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种关系,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这个关系是一个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的,所以也称之为韦达定理。
问题6.在方程ax2+bx+c=0(a≠0)中,a、b、c的作用吗?(引导学生反思性小结)
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
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
③当a≠0时,△=b2-4ac可判定根的情况;
④当a≠0,b2-4ac≥0时,x1+x2=
⑤当a≠0,c=0时,方程有一根为0。
说明:1、本设计采用“实践――观察――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且又动口,教师引导启发,避免注入式地讲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特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本设计遵循由特殊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3、本设计注重了学生的反思过程,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格式化。
(二)尝试发展
试一试: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方程两根为x1,x2、k是常数)
(1)2x2-3x+1=0 x1+x2= ________ x1x2= _________
(2)3x2+5x=0 x1+x2= ________ x1x2= __________
(3)5x2+x-2=0 x1+x2= _________ x1x2= __________
(4)5x2+kx-6=0 x1+x2= _________ x1x2= __________
(此试一试作为巩固知识而用)
尝试题1、已知方程6x2+kx-5=0的一个根为,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的值。
组织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然后一学生演板,其余学生在草稿本上练习。
学生练习:P32 2。
尝试题2、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一元二次方程2x2-3x-1=0的两个根的(1)平方和,(2)倒数和。
讨论:解上面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得出:x12+ x22=( x1+x2)2-2 x1x2;
(三)拓展创新
1、在尝试2中能否求(x1-x2)的值?2、已知实数满足关系式a2-5a+6=0,b2-5b+6=0,且a≠b,能否求a+b与ab的值?
说明:1、“试一试”是引导学生及时巩固本节所学的新知“根与系数的关系”,其中第(3)小题是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和批判性;第(4)小题是起过渡作用设计。
2、尝试题1、2让学生讨论完成或独立完成,可以看书完成,其系数与例题有别。
3、“拓展创新”中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教学设计,也是开放性教学,使有的学生的奇异思维得到发展。
(四)归纳小结本课主要研究了什么?1、方程的根是由系数决定的。2、a≠0时,方程ax2+bx+c=0是一元二次方程。3、a≠0,且b2-4ac≥0时,方程ax2+bx+c=0的根为x1、2=
(1)已知一根求另一根及k的值;(2)求有关代数式的值。
(五)布置作业
P33A 1、2 B 1(1)
练习: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a、b是方程x2-kx+12=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另一条边c=4,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2、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x+
(1) 求征这个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
(2) 若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差的绝对值是8,并且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是12,求这个三角形的内切圆的面积.
3、已知二次函数y=x2+2ax-2b+1和y=-x2+(a―3)x+b2-1的图象都经过x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求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
篇13: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2= 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是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例如,求方程中的特定系数,求含有方程根的一些代数式的值等问题,由方程的根确定方程的系数的方法等等。
根与系数的关系也称为韦达定理(韦达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定理是初中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定理。这是因为通过韦达定理的学习,把一元二次方程的研究推向了高级阶段,运用韦达定理可以进一步研究数学中的许多问题,如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解二元二次方程组;韦达定理对后面函数的学习研究也是作用非凡。
通过近些年的中考数学试卷的分析可以得出:韦达定理及其应用是各地市中考数学命题的热点之一。出现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有的将其与三角函数、几何、二次函数等内容综合起来,形成难度系数较大的压轴题。
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方程理论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重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篇14: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它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系数;
2.通过根与系数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
3.教学疑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
4.解决办法;在实数范围内运用韦达定理,必须注意这个前提条件,而应用判别式的前提条件是方程必须是一元二次方程,即二次项系数,因此,解题时,要根据题目分析题中有没有隐含条件和。
三、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和求根公式。
(2)解方程①,②。
观察、思考两根和、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由沉重得出结论,教师提问: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2.推导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和系数的关系。
设是方程的两个根。
∴
∴
以上一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推导。
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结论1.如果的两个根是,那么。
如果把方程变形为。
我们就可把它写成
。
的形式,其中。从而得出:
结论2.如果方程的两个根是,那么。
结论1具有一般形式,结论2有时给研究问题带来方便。
练习1.(口答)下列方程中,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各是多少?
(1);(2);(3);
(4);(5);(6)
此组练习的目的是更加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
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
(1)验根。(口答)判定下列各方程后面的两个数是不是它的两个根。
①;②;③;
④;⑤。
验根是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简单应用,应用时要注意三个问题:(1)要先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2)不要漏除二次项系数,(3)还要注意中的负号。
(2)已知方程一根,求另一根。
例:已知方程的根是2,求它的另一根及k的值。
解法1:设方程的另一根为,那么。
∴
又 ∵ 。
答:方程的另一根是,k的值是-7。
此题的解法是依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达到目的,还可以向学生展现下列方法,并且作比较。
方法(二) ∵ 2是方程的根,
∴
∴ 原方程可变为
解此方程。
方法(三)∵ 2是方程的根,
∴
答:方程的另一根是,k的值是-7。
学生进行比较,方法(二)不如方法(一)和(三)简单,从而认识到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价值。
练习:教材P32中2。
学习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二)总结、扩展
(12)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布置作业
教材P32中1 P33中A1。
五、板书设计
篇15: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它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系数;
2.通过根与系数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根与系数的关系及其推导。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
3.教学疑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指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和,两根的积与系数的关系。
4.解决办法;在实数范围内运用韦达定理,必须注意这个前提条件,而应用判别式的前提条件是方程必须是一元二次方程,即二次项系数,因此,解题时,要根据题目分析题中有没有隐含条件和。
三、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和求根公式。
(2)解方程①,②。
观察、思考两根和、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由沉重得出结论,教师提问: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2.推导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和系数的关系。
设是方程的两个根。
∴
∴
以上一名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推导。
由此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与两根积与系数的关系)
结论1.如果的两个根是,那么。
如果把方程变形为。
我们就可把它写成
。
的形式,其中。从而得出:
结论2.如果方程的两个根是,那么。
结论1具有一般形式,结论2有时给研究问题带来方便。
练习1.(口答)下列方程中,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各是多少?
(1);(2);(3);
(4);(5);(6)
此组练习的目的是更加熟练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
篇16: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
(1)验根。(口答)判定下列各方程后面的两个数是不是它的两个根。
①;②;③;
④;⑤。
验根是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简单应用,应用时要注意三个问题:(1)要先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2)不要漏除二次项系数,(3)还要注意中的负号。
(2)已知方程一根,求另一根。
例:已知方程的根是2,求它的另一根及k的值。
解法1:设方程的另一根为,那么。
∴
又 ∵ 。
答:方程的另一根是,k的值是-7。
此题的解法是依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达到目的,还可以向学生展现下列方法,并且作比较。
方法(二) ∵ 2是方程的根,
∴
∴ 原方程可变为
解此方程。
方法(三)∵ 2是方程的根,
∴
答:方程的另一根是,k的值是-7。
学生进行比较,方法(二)不如方法(一)和(三)简单,从而认识到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价值。
练习:教材P32中2。
学习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二)总结、扩展
(12)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布置作业
教材P32中1 P33中A1。
五、板书设计
★ 评课议课记录
★ 九年级数学教案
★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
★ 零点五分教学反思
★ 听评课记录怎么写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的教案设计(共16篇)】相关文章:
听课评课记录范文2022-10-09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2023-06-11
对教师的评课记录范文2023-04-24
舞蹈课班听课记录范文2024-04-21
听课与评课记录范文2022-10-16
实数教案2024-02-23
初三数学上册教学总结2023-01-18
初中数学第五册《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2023-09-15
小学作文听课评课记录2022-05-04
人教版函数零点教学设计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