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的换算优秀教案

时间:2023-08-12 08:19:29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的换算优秀教案(合集12篇)由网友“szztrd”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的换算优秀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的换算优秀教案

篇1: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三年级教案

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三年级教案

教学内容:第71页例2、例3,练一练,练习十五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长度之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学生简单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度单位间转化的推理过程

教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练习十五第5题,用卡片出示,让学生口算。

2.复习长度单位

a.让学生从大到小说一说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

b.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学生口答)

1米=分米1米=()厘米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3.口答

(让学生抢答)

5个十是()6个百是()

80里有()个十300里有()个百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从尺上你看出这根线段的长是多少了厘米吗?(板书:5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长度又是多少呢?(板书:5厘米=()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a.1厘米是()毫米?

b.5厘米是()个10毫米?

c.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现在老师要你们按照刚才想的步骤来说一说4分米=()厘米,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两人讨论,指名说一说。

2.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1题(结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教学例3

接着我们来看一看书上的例3谁能告诉我例三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教师提示)

例3应该怎么想呢?

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想一想分2人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填在书上。

指名学生回答。

(齐读一遍)

40毫米=()厘米

300厘米=()米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

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三、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出结果。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十五”第8题。

让学生分4人小组讨论。把你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

看看你有几种不同的剪法。(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

1.“练一练”第2题

2.“练习十五”第6、7题

篇2:长度单位换算练习题

长度单位换算练习题

基本练习

1米=(      )分米 1千米=(       )米

1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元=(   )分

1角=(      )分    1元=(       )角

1吨=(           )千克

1千克=(            )克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            )平方米

1平方千米=(            )公顷

1公顷=(            )平方米

1小时=(            )分

1分=(           )秒

巩固练习

1)3.001吨=()吨()千克

2)3.7平方分米=()平方毫米

3)5.80元=()元()角

4)()吨()千克=4.08吨

5)5000千克=()吨

6)()分米=1.5米

7)510米=()千米

8)5米16厘米=()米

9)5千克700克=()千克

10)0.95米=()厘米

11)4700米=()千米

12)3650克=()千克

13)1.4平方米=()分米

14)360平方米=()公顷

15)504厘米=()米

16)7.05米=()米()厘米

17)5.45千克=()千克()克

18)3千米50米=()千米

19)3千克500克=()千克

20)2.78吨=()吨()千克

21)4.2米=()米()厘米

22)10米7分米=()米

23)0.06平方千米=()公顷

24)9千克750克=()千克

25)8.04吨=()吨()千克

26)6.24平方米=()平方分米

27)60毫米=()厘米

28)2吨=()千克

29)8米=()分米

30)5000克=()千克

31)400厘米=()米

32)6000千克=()吨

33)3吨500千克=()千克

34)3600千米=()千米()米

35)480毫米+520毫米=()毫米=()米

36)7008千克=()吨()千克

37)4米7厘米=()厘米

38)1米-54厘米=()厘米

39)830克+170克=()克=()千克

40)3千克=()克

41)50000平方米=()公顷

42)3小时=()分

43)8平方米=()平方分米

44)500厘米=()米

45)50厘米=()米

46)5米=()分米

47)50000米=()千米

48)6元8角=()元

篇3:《长度单位换算》优秀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换算》优秀教学反思

使学生在认识了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掌握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准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长度单位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是,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过程,学生却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表现为:一是混淆单位之间的进率。如:5分米=500厘米,30毫米=3000厘米等。有些学生很容易把分米和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与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混淆,错当成进率是100了。二是没有准确掌握好单位之间的大少转换方法。例如:50米8厘米=58厘米等。个别学生很容易忽略长度单位之间的转化时的乘除进率问题,导致出错。小单位转化成大单位时应该除以进率,大单位转化成小单位时除以进率。三是个别学生会出现在做题时没有认真审清题意的现象。例如:500克+1500克=千克,2千米+3000米=5000千米等。对于涉及计算和单位换算的长度单位计算题目,部分学生容易由于没有审清题意,只顾埋头计算而没有考虑到单位换算而出现错误。

针对上述出错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如熟记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进率。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等。二是使学生切实掌握辨析清楚相邻单位间和不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方法,能正确判别它们之间的进率,以确保单位转化的正确。三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即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以相应的进率;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相应的进率等等。经过尝试,通过实施以上的教学策略后,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准确率明显提高。

篇4:《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三年级教案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三年级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68页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十七的第3、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7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将纸条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他们量一下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对量得不正确的加以指导。

教师:这张纸条的长是 7厘米,如果改用毫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呢?(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板书:7厘米=(70)毫米

教师:你们是怎样想的?(可让学生先讨论一下,然后再各抒己见。)

可能有的学生用数的方法,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的。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

2.教学例4。

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写字台的高度是多少厘米,然后合上书。

教师:这个写字台高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启发学生想出: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是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教师还要说明: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3.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七的第3、4题。

1.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重点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第4题,教师巡视,重点观察第2小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第2小题应该怎样做。使学生知道:只有相同长度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如果有时间,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该题答案是:两个铁环连在一起长70毫米(40+40-5-5=70),三个铁环连在一起长100毫米(40+40+40-5-5-5-5=100)。

篇5:长度单位换算练习题1

?1厘米=( )毫米 1分米=( )厘米 100厘米=( )分米=( )米 1米=( )分米 ?80分米=( )米 400厘米=( )分米=( )米60厘米=( )分米 2分米=( )厘米 ? 1米- 4分米=( )分米 9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20米- 28米( )米 ?600厘米=( )米 6米=( )分米 35分米- 25分米=( )分米 3分米=( )厘米 ? 10米=( )分米 1分米5厘米=( )厘米 12米=( )厘米 2400厘米=( )米 ? 7米-2米=( )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500厘米=( )分米 13厘米+17厘米=( )分米

?40分米=( )厘米 3米=( )分米 6分米+44分米=( )米 20米=( )分米=( )厘米 ?80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24米-4米=( )米100厘米=( )米 2分米=( )厘米 ?2米=( )厘米=( )毫米 4厘米=( )毫米 8分米=( )厘米 15分米+85分米=( )米 ?5米=( )分米 40厘米=( )分米 6米=( )分米=( )厘米 60分米=( )米 5米=( )分米 ? 1米-2分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7分米=( )厘米 46厘米-16厘米=( )分米 ?200分米=( )米 3米=( )厘米 3米+12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5分米=( )毫米 ?17厘米+23厘米=( )分米 100毫米=( )厘米 600分米=( )米 25分米-10分米=( )分米 ?90分米=( )米 30厘米=( )毫米 71分米+29分米=( )米 1米=( )分米=( )厘 ?80分米=( )米 1分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5分米=( )厘米 60分米=( )厘米 ?2300米-300米=( )千米 800厘米=( )米 28千米+42千米=( )千米 50分米=( )米 ?600毫米=( )厘米 84厘米+16厘米=( )米 40米=( )分米 150毫米=( )厘米 ?58分米-8分米=( )分米 90分米=( )米 7厘米=( )毫米 2千米+14千米=( )千米 ?10毫米=( )厘米 40分米=( )厘米 23分米+47分米=( )分米 11米=( )分米 ?20厘米=( )毫米 700米+1300米=( )千米 90厘米=( )分米 60毫米=( )厘米 ?4200米-200米=( )千米 1千米=( )米 米=( )千米 1米- 2分米=( )分米 ?30分米=( )米 8分米=( )厘米 450厘米+50厘米=( )厘米 6米=( )分米

?300厘米=( )米 3千米+17千米=( )千米 80毫米=( )厘米 9000米=( )千米 ?1米-30厘米=( )厘米 10分米=( )米 20米=( )分米 21米-7米=( )米 ?4000米=( )千米 9分米=( )毫米 1米- 3分米=( )分米 5千米=( )米 ?400分米=( )米 600厘米=( )分米 13分米=( )毫米 1吨-4000千克=( )千克 ?3米=( )厘米 6米=( )毫米 1千米-300米=( )米15分米=( )毫米

?7厘米=( )毫米 1300米+700米=( )千米 2米=( )厘米 8吨=( )千克 ?1米-9分米=( )分米 1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1米+9分米=( )分米 ?10分米=( )米 8000米=( )千米 1米-2分米=( )分米 4千克=( )克 ?2000克=( ) 千克 2厘米+8毫米=( )毫米 14厘米+26厘米=( )厘米=( )分米

?10千克=( )克 15分米=( )毫米 6吨=( )千克 4000千克=( )吨 1厘米+2毫米=( )毫米 ?3千克=( )克 5000克=( ) 千克 8厘米+12厘米=( )厘米=( )分米 6千克=( )克 ?2000千克=( )吨 23毫米+17毫米=( )毫米=( )厘米 8千克=( )克 40厘米=( )分米 ?49厘米-39厘米=( )厘米=( )分米 9000千克=( )吨 85毫米-45毫米=( )毫米=( )厘米 ?8千米=( )米 3米=( )厘米 7000米=( )千米 17分米+13分米=( )分米=( )米

?2吨=( )千克 3000米=( )千米 5000米-2千米=( )米 3000米+2千米=( )千米 ?4千克=( )克 800分米=( )米 5千米=( )米 5厘米=( )毫米 63毫米-23毫米=( )厘米 ?8米=( )分米 30厘米=( )分米 5400克=( )千克 ( )克 50分米=( )米 10厘米=( ) 分米 ?8分米+15分米=( )分米 2米=( )厘米 10毫米=( )厘米 25厘米+35厘米=( )分米 ?100厘米=( )米 90毫米=( )厘米 1米-70厘米=( )厘米 1300千克+700千克=( )吨

?9千米=( )米 1000千米=( )米 1米+30厘米=( )厘米 1千克-500克=( ) 克

?4米=( )厘米 8000米=( )千米 35厘米-30厘米=( ) 毫米 2000米+1千米=( )米 ?30分米==( )米 500厘米=( )米 7千米=( )米 4000克=( ) 千克 5000米+7000米=( )千米 ?3吨=( )千克 ( )千克=6吨 7千米-3000米=( )米 2千米+1200米=( )米

?3千米=( )米 2000千克=( )吨 1千米-600米=( )米 4米=( )分米 ( )千克=5000克 ?9米=( )分米 70分米=( )米 1200克-200克=( ) 千克 3千克250克=( )克

?1米=( ) 厘米 1分米-2厘米=( ) 厘米 20米-15米=( )米 2吨500千克=( ) 千克 ?2千米-800米=( )米 1米=( )分米 900厘米=( )米 1吨-300千克=( ) 千克

?80分米=( )米 9090千克-9吨=( ) 千克 30分米=( )米 200克+800克=( )千克 ?8吨70千克=( ) 千克 5分米=( )厘米 1吨-100千克=( )千克 7分米=( )厘米 ?3毫米+17毫米=( )厘米 3500千克-500千克=( )吨 2分米=( )厘米 6400米-6千米=( )米 ?5吨+40千克=( ) 千克 3厘米=( )毫米 75吨-50吨=( )吨 75厘米=( ) 分米( )厘米 ?6厘米=( )毫米 20分米+30分米=( )米 3200千克=( )吨( ) 千克 8厘米=( )毫米

?1米5分米=( )米 3500千克=( )吨( ) 千 克 90毫米=( )厘米 3千克8克=( ) 克 ?5040千克=( )吨( ) 千克 20毫米=( )厘米 6吨60千克=( ) 千克 40毫米=( )厘米 ?300千克+700千克=( )吨 1千米900米=( )米 10吨-9000千克=( ) 千克

?4厘米=( )毫米 42吨-5000千克=( ) 吨 500克+500克=( ) 千克 15吨=( ) 千克 ?3000千克=( )吨 1800克-800克=( ) 千克 46千克-26千克=( ) 千克 3厘米=( )分米 ?170毫米=( )厘米 300米+700米=( )千米 2000米+8000米=( )千米 60毫米=( )厘米 ?8千米-5000米=( )米 1千米-200米=( )米 hTtp://1吨-320千克=( )千克

?7000米=( )千米 6千米-4000米=( )千米 4千米+800米=( )米 600毫米=( ) 分米 ?40厘米-35厘米=( ) 厘米 15米=( ) 分米 34厘米+56厘米=( ) 分米 8厘米=( ) 分米 ?48厘米-15厘米=( ) 厘米 12分米+8分米=( )米 28分米+47分米=( )分米

?40毫米=( ) 厘米 2分米-5厘米=( ) 厘米 15毫米+15毫米=( )厘米 2吨=( )千克 ?8米=( )分米 5000克=( )千克 3千克=( )克 1米-54厘米=( )厘米

?400厘米=( )米 6000千克=( )吨 7千米=( )米 3吨500千克=( )千克 ?3600千米=( )千米( )米 4米7厘米=( )厘米 480毫米+520毫米=( )毫米=( )米 ?7008千克=( )吨( )千克 830克+170克=( )克=( )千克 10千克=( )克 ?( )克=5千克 2000克=( )千克 1千克=( )克 9000克=( )千克 ?1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40吨=( )千克 2吨+3吨=( )千克 ?1米+5分米=( )分米 3千克=( )克 50000克=( )千克 4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3000千克-2000千克=( )吨 3米=( )厘米 7000克=( )千克 ?1吨-300千克=( )千克 5400千克=( )吨( )千克 10厘米=( )分米 ?6000克=( )千克 40厘米=( )毫米 36毫米+14毫米=( )毫米=( )厘米 ?1米=( )分米 58厘米-28厘米=( )厘米=( )分米 10分米=( )米

?70毫米+5毫米=( )厘米 5000米+8000米=( )千米 7千米-2000米=( )米 ? 3千米+6000米=( )米 2米-3分米=( )分米 4米÷5=( )分米

?1千米-700米=( )米 9千米-5千米=( )米 7千克=( )克 4千克=( )克 ?( )吨=3000千克 ( )米+500米=1千米 600米+400米=( )千米

?60千米-23千米=( )千米 1000米+2千米=( )千米 88、1千米+500米=( )米 ?6厘米==( )毫米 ( )米+2千米=4千米 86千克-26千克=( )千克 5千克600克=( )克 ?7吨80千克=( )千克 8吨+70千克=( )千克 500克+500克=( )千克

?700米+300米=( )千米 1千米-300米=( ) 54千米+37千米=( )千米

?60千米-28千米=( )千米 8000米-4千米=( )米 9千米+6000米=( )千米

?8000米+6000米=( )千米 3厘米=( )毫米 60毫米=( )厘米 1厘米8毫米=( )毫米 ?15毫米+5毫米=( )厘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2米=( )分米

?30厘米=( )分米 1米 -2分米=( )分米 14厘米+36厘米=( )分米 ?12厘米=( )分米( )厘米 98厘米= ( )分米( )厘米 105厘米= ( )分米( )厘米

?145厘米= ( )分米( )厘米 100厘米= ( )分米=( )米 23厘米=( )分米( )厘米

?123厘米=( )分米( )厘米 83厘米=( )分米( )厘米 103厘米=( )分米( )厘米

?28厘米=( )分米( )厘米 63厘米=( )分米( )厘米 7分米5厘米=( )厘米

?4分米5厘米=( )厘米 1分米5厘米=( )厘米 9分米5厘米=( )厘米 3分米5厘米=( )

厘米 6分米5厘米=( )厘米 21米5厘米=( )厘米 50分米=( )米=( )厘米 450厘米=( )分米

9分 90秒 140秒 2分

60分+120分=( )时

97、6时-30分=( )时( )分 98、5时=( )分

99、4分+60秒=( )分 100、110分+10分=( )时6分15秒=( )秒 2时6分=( )分 240分=( )时 6时35分=( )分

75分=( )时( )分 50分+70分=( )时( )分

180秒=( )分 1时=( )分 7时=( )分

1时40分=( )分 80秒=( )分( )秒 3时=( )分

33分+27分=( )时 7时=( )分

( )分=2时 ( )分+30分=1时30分

67、3米÷6=( )分米 68、5分40秒=( )秒

69、2分20秒=( )秒 70、3时50分-50分=( )时( )分=3时

4时=( )分 1分8秒=( )秒 71、4时10分-20分=( )时( )分 72、6分=( )秒 5时20分-30分=( )时( )分 74、2时05分=( ) 120分=( )时分 2时+3时=( )分 76、30分+60分=( )时( )分

篇6: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68页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十七的第3、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7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将纸条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他们量一下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对量得不正确的加以指导。

教师:这张纸条的长是 7厘米,如果改用毫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呢?(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板书:7厘米=(70)毫米

教师:你们是怎样想的?(可让学生先讨论一下,然后再各抒己见。)

可能有的学生用数的.方法,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的。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

2.教学例4。

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写字台的高度是多少厘米,然后合上书。

教师:这个写字台高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启发学生想出: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是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教师还要说明: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3.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七的第3、4题。

1.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重点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第4题,教师巡视,重点观察第2小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第2小题应该怎样做。使学生知道:只有相同长度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如果有时间,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该题答案是:两个铁环连在一起长70毫米(40+40-5-5=70),三个铁环连在一起长100毫米(40+40+40-5-5-5-5=100)。

篇7: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习了米和厘米。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米=100厘米。

师: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同学们能不能准确地测定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教材第7页例8。

教师谈话:(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师: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课件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长,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长?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长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估算,篮球场的长是28米。

4.估一估,量一量。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了确定长度单位。

四、作业设计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8题。

3.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习题。

五、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后反思

学生初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很容易把这两种概念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长度概念上的.混淆,学生在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一味追求用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而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较弱。因此,本节课重点在策略的研究上,通过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篇8:《长度单位》教案

教学内容:

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

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

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

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篇9:《长度单位》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的长度最好用相同的工具来量,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具:1角硬币、回形针、小方快、小刀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二年级的小朋友,比身高。

一、激趣引入:

师国庆节到了,聪聪和明明正在准备宣传板报,看多漂亮!(出示没有花边的板报)咦,好象还缺点什么。贴上美丽的 花边吧。一会儿,他们就完成一大半了(出示贴了两种花边的板报),聪聪说:我的贴得快。明明说我的贴得快。同学们你们说谁的速度快?(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1:聪聪的速度最快。她贴的花边长些。

生2:明明的速度最快。他贴的花边长些。

生3:一样快。他们贴的花边一样长。

师:到底谁贴的花边长?我也看不出来。你们有什么办法比出花边的长短呢?

生:可以用铅笔来量一量

师:你的办法真好!当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物体的长短时,就可以找一个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物品量相同的长度。

师:比如,我们要量着本数学书的宽,(出示数学书,老师带着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宽)也就是这条边有多长,我们可以找些什么物品来量呢?

生1:我找三角片

生2:尺子

师:不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来量呢?

生3:小刀

生4:橡皮

……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就放在你们桌子上的文具盒里。下面就两人一组,没个同学选取一种物品来量数学书的宽。开始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数学书的宽)

师:都量完了吗?请你上去量给大家看看。(点一生带回形针上展示台来量数学书的宽)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他量怎么样?

师:你也是这样量的吗?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量的?数学书的宽有几个物品那么长?

生1:数学书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

生2:数学书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3:数学书的宽有2把小刀那么长。

生4:数学书的宽有15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都是量的数学书的宽,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1:因为我们用的物品不一样有的是回形针、有的是硬币。

师;对呀,用不同的物品量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有的人量的结果又相同,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用的饿物品是一样的。

师:看来我们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

师;好,我们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好吗?

(学生动手量,师巡视指导)

师:都量完了把谁来说一说你们组量的结果

生1:文具盒有3把小刀那么长

生2:文具盒有9个硬币那么长

生3: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

生4:文具盒有20个小方块那么长

师:请观察并比较一下两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怎么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小组交流讨论)

生1:课本的宽有7个硬币那么长,文具盒有7个回形针那么长,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师:为什么它们的长都是7,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生:因为两次用的物品不一样。

生:文具盒比课本的宽要长,正好7个回形针比5个回形针长。

师:你们听清楚他们说的吗?请你在说一遍。

师:你们真会观察,用同样的物品做单位来测量就能很快比出物体的长短。(板书)

师:刚才我们在量数学书的宽,文具盒的长的时候,正是用了不同的物品,也就是用了不同的长度单位(出示课题:长度单位),才使得我们量出的结果各不相同,还与事实不符。所以,我们在去量物体长度的时候,选择做标准的物品就应该

生1:相同

生2:同一物品

生3:一样的物品

……

师:对,要用统一的物品,要有统一的标准,要把长度单位统一。(补充课题:统一)

师:我们把课题一起来读一遍。(学生读)谁来说一说统一长度单位是什么意识?

三、有趣的故事。

师: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知道统一长度单位非常重要,让我们一起回到古代看一看吧——(故事略)

他们为什么要打架?

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不打架?

四、标准的选择

师:我们现在明白了,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同学们认为选择什么物品做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1:小刀

生2:硬币

生3:小方块

师:量较长的物体,我们就用较长的物品做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我们就用较短的物品做单位。如果要量这张小贺卡的边,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小方块

师:好,我们就用小方块做单位来量贺卡的长边和短边

学生操作后汇报

师:贺卡的长边有——14个方块长,贺卡的短边有——10个方块长,长边比短边多几个方块长?(4个)

五、巩固练习

(1) 师:先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几种蔬菜——(师演示课件:由凌乱到整齐。)

这里的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长呢?这到题是我们课本第2页“做一做”的第一题,请同学门在书上完成

(2)同学们在看,这里有一些文具——

(师出示课件:)估一估,这些文具大约有多少个方块长?

六、小结略

篇10:《长度单位》教案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请同学们拿出橡皮量量自己的书,拿硬币量自己的书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 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四、小结

篇11:《长度单位》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用手比划实际长度,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观察、分析、交流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教师适时指导,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单位时,不仅要注意单位的大小,还需考虑数量的多少。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深刻体会到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本课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小结,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较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2:小学数学单位换算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

1分=60秒1时=3600秒

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8、直径=半径×2d=2r半径=直径÷2r=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c=πd=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定义定理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S=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公式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数学教案-长度单位的换算米以内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千米》教案

数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土地面积单位

千米的认识的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 说课稿

面积单位的换算教案

人教版面积的进率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的换算优秀教案
《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的换算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的换算优秀教案(合集12篇)】相关文章:

千米认识教学设计2023-05-15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2022-11-27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2022-08-05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2023-05-26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2022-10-22

新人教版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设计2024-05-15

三年级数学上册1吨有多重教案2023-10-03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2023-02-08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格式2023-12-09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