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时间:2023-09-27 08:19:46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合集13篇)由网友“撬动地球”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咬文嚼字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篇1: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教学要点]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文

所给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某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 显得更天真活泼……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

二、精读品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齐声朗读。

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你的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提问: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就最简洁。同学们,你们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

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详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惟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发表意见。

参考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语言的完美。”应让学生明白,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层去想”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点。

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朱光潜先生在篇末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的主旨、朱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或结合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说说得失。

的篇名是“咬文嚼字”,的内容讲得也是语言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味来谈起。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进行,最后归纳,或自由交换意见,大胆陈述。形式视情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 ,尤其是这个题目范围过宽,可设计一些问题,或限定一些内容,或循序渐进,可视情况而定。以下从四个方面提供参考。

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来谈谈咀嚼品味语言,一定要有谨严的态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文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知识。要知道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

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的道理。

“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的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赞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

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非常形象地描绘“狂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来。品味语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来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特别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很不简单的事,但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举了很多事例,使一个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非常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知识。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讲述,那运用材料信手拈来的说理,更是在写作上给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①材料的积累

读完这篇,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地积累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像这篇简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当的材料的,而朱先生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也是有限的,要靠大脑去记住所有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像我们这篇中的例子,有的可能是朱先生凭记忆写出的,有的单凭记忆就恐怕不行,像《水浒传》《红楼梦》上的例句。但可以肯定,最起码有个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们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样博闻强识,但可以养成做卡片、记笔记的习惯,即使是做个索引也行,这样写作起来,我们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②写议论文,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必须有一定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这是谁也明白的道理。有了例子不典型,讲得道理就不到位,举了例子解说不到位,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我们所学的这篇,例子举了很多,而且每个例子都很典型。讲解也非常精辟,道理也讲得令人心悦诚服。选例、讲例更是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时,我们也学到了作者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地提高。

五、布置作业

1.自习时讨论完成练习题三、四两题。

2.选几篇自己的作文,“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作分析。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文后问题。

古文与白话(节选)

朱光潜

现代人作诗文,不应该学周殷盘庚那样诘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较为精妙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日常语言有别。说话时信口开河,思想和语言都比较粗疏,写诗人时有斟酌的余暇,思想和语言也都比较缜密。散文应比说话精练,诗更比散文精练。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看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专就语言说,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①),说话通常不必句句谨遵文法的规律,作诗文时文法的讲究则比较谨严。其次(②),说话所用的字在任何国都很有限,通常不过数千字,写诗文时则字典中的字大半可采用。没有人翻字典去说话,但是无论在哪一国,受过教育的人读诗文也不免常翻字典,这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证明“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丰富了。

“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也比较守旧,因为说的是流动的,写的就成为固定的。“写的语言”常有不肯放弃常规的倾向,这是一种毛病,也是一种方便。它是一种毛病,因为它容易僵硬化,失去语言的活性;它也是一种便利,因为它在流动变化中抓住一个固定的基础。在历史上有人看重这种毛病,也有人看重这种方便。看重这种方便的人总想保持“写的语言”的特征,维持它和“说的语言”的距离。在诗的方面,把这种态度推到极端的人主张诗有特殊的“诗的文字”。这论调在欧洲假古典主义时代最占势力。另外一派人看重“写的语言”守旧的毛病,竭力拿“说的语言”来活化“写的语言”,使它们的距离尽量地缩短。这就是诗方面的“白话运动”。在欧洲文学史上发起过数次的白话运动。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行吟诗人和但丁所提倡的,一个是浪漫运动时期华兹华斯诸人所提倡的。但丁选定“土语”为诗,同时却主张丢去“土语”的土性,取各地“土语”放在一起“筛”过一遍,筛出最纯粹的一部分来另造一种“精练的土语”为诗之用。我觉得这个主张值得深思。

1.作者说提倡“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这里的“危险”指什么?

2.第一段中括号内应填的词语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每处不超过5个字)

3.作者为什么说但丁的主张值得深思?

4.综观全文,作者认为作诗应该怎样处理“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原因是什么?

5.下列关于使用语言,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说的语言”既有毛病,也有方便。

B.“白话运动”对写诗无利。

C.书面语言应该破除僵化,保持活性。

D.“写的语言”会使写诗走向极端。

E.诗文的语言要能够精练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参考答案:

1.写出的诗粗浅芜杂或写出的诗不精练、无剪裁。

2.是文法(或讲究文法) 是用字(或用字丰富)

3.赞同但丁“筛选”语言的作法,但不赞同专选“土语”写作的作法。

4.写诗所用的应该是活的“写的语言”而不是“说的语言”,因为写诗时情思比较精练。

5E

篇2:《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提高理解和运用汉民族语言的能力

【能力目标】

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一丝不苟,探究质疑的治学态度,培养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精神。

【重点、难点】

一、提高理解和运用汉民族语言的能力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能快速掌握文章关键语段、语句,分析、评价作者观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点拨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

【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释义写出词语】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情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重量单位。

索然无味:乏味,形容没有兴趣的样子。文中指提不起兴趣。

清沁肺腑:文中指清新气息渗入了人的内心。

付梓: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白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乞灵:指请求神佛帮助。文中指请求书本及词藻典故的帮助。含贬义。

二、速读课文,问题思考,讨论交流。

1、“咬文嚼字”在文中有几层意思?

【第一部分】在文学创作中要及更新锤炼词句——语言为思想情感服务。

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情感上的“推敲”。

【第二部分】锤炼词句的妙处在于联想与创新。

用字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运用文字联想意义,“惟陈言之务去”。

全文主旨: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启发读者丰富的联想,达到艺术之美。

2、你会对下面几个例子从“咬文嚼字”的角度进行分析吗?

例一:“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例二:《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例三:“僧推月下门”一句诗的推敲。

例四:《惠山烹小龙一团一》诗中三、四两句的内涵剖析。

【这个思考探究活动是开放性*的,允许学生自主思维】

第一例:句式有所变换,随着句式变动,感情*色*彩也有极大的变动,特别是“你这……”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气,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但不能认为这样改动一律有效,有的不仅不能表现强烈感情,反而会造出一句病句。“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并不能成为句子。

第二例:【除了作者的分析外,实际上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王若虚的说法也有一定道理。】这则事例也告诉我们换一字、一句都会改变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至于简笔还是繁笔,应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三例【应该联系诗歌背景来分析,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准确,但探究质疑的精神是我们应学习的】

作者认为“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推”好还是“敲”好?正如作者所说:“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四例,苏东坡《惠山烹小龙一团一》诗的三四句.明月照着泉水与清茶泡在泉水里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这是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含混之中有蕴藉。

3、是不是在文学创作中才要“咬文嚼字”,在不同文章中“咬文嚼字”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讨论点】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4、“套板反应”用来比喻什么现象?为什么要防止“套板反应”( “套板反应”有哪些害处?)

【比喻】遣词造句方面刻意模仿、生搬硬套、照抄别人的陈词滥调的不一良现象。

【害处】在文学创作中落入俗套,语言缺乏个性*;在情感表达中人云亦云,没有新意;在人生态度上盲目仿效他人,亦步亦趋,没有主见,没有创新,难于进步。

三、迁移运用,试比较下列来自生活中的例子

☆你这混蛋——你是混蛋——你是个混蛋——你真是混蛋

☆你真是的——你这个人真是的——你这人真是的

☆你客气什么——你这么客气干什么——你不用这么客气

☆我要来去石狮吃桌子——我到石狮给朋友请吃饭——我到石狮赴宴

☆我白白米养了你这蹲窝鸡——我用尽心血养你真没用——我含辛茹苦养了你这不肖子

☆我快要死了,你怎么这样没用——我老了,你怎么总是长不大——我已是风烛残年了,你怎么这么不成器

☆网络语言:我一靠-我晕-我被打败了

老大爷:我犯糊涂了

俗语:我如坠五里雾中

书面语:这简直不可思议

四、拓展思维

范题引路

请同学们从“炼字”的角度出发,在下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女人反对重男轻女,却又常常跑到“减肥训练班”。

脸皮厚的人,最常说的—句话是“我待你不薄”。

招聘大都是“有经验者优先”,①则相反。

有人请假的理由是“病假”.只因为②。

从电话费的帐单中.最能体会出“③”的道理。

没钱的流浪者,叫“游民”,有钱的流浪者,叫“④”。青春不要“留白”,可也千万别“白留”。

大学生只有当月未囊空如洗时,才会给双亲写寥寥数语,因为,惟有家书才能“⑤”。

白手起家的富翁,有的是从“⑥”干起的。

以前,父母的话对子女是一言九鼎;而今,子女对父母的话则是一言九“顶”。

答案①招婿②病是假的③言多必失④游客 ⑤抵万金⑥黑手

五、作业

1、写一段话,引述一个生活中“套板反应”的例子,并加以评论。

2、预习《说“木叶”》,找出作者的观点句。

篇3:《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好。那么,这次真的下课了,谢谢大家的配合。

篇4:咬文嚼字优秀教案设计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第三单元是“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咬文嚼字》着重谈语言文字的推敲锤炼,《说木叶》着重谈诗歌的意象,《谈中国诗》则是从整体上分析中国诗的特点。三篇课文从字句到 篇章,逐渐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的特点及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我们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和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

能力目标:1、从社科类文本阅读的角度入手,学习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观点的方法。

2、学生通过研读文本,学会领悟和锤炼语言,并在阅读和写作中自觉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示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在文中谈到了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调整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情感;谈到了要正确运用语言的联想意或者说隐含意;谈到语言运用的创新,通过教学,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这些领悟和锤炼语言的方法,并自觉地运用于实践。

2、这篇文章突出运用了例证法,我们试图通过分析课文,启发学生掌握通过分析事例提炼观点的阅读方法和围绕观点选择典型事例展开论证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设想:

1、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充分地理解作者观点。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设置多重对话场,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碰撞,并巧妙地以这种思维碰撞为契机,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

3、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迁移应用 ,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运用能力提升一个高度。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布置课前任务,以任务驱动思考

1、通读全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梳理全文所选择的事例,完成表格,并提炼出全文的两个大的观点。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1、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

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习惯。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3、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领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开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篇5:咬文嚼字的教案设计

咬文嚼字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 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篇6: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3、训练咬文嚼字,学以致用。通过拓展迁移,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训练法,点拨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作者

简介

三、?课文

研习

教学过程 ?一、?猜对联导入 林则徐巧对主考官 (幻灯片1显示)

?林则徐小小年纪就参加科举考试,他父亲恐他年少远行疲累,便要他骑在自己肩上。进场时,主考官以其年少,即景出一联索对,作为进考场的条件:以父作马;这使林的父亲羞得面面红耳赤,怪难为情,可是骑在父亲肩膊上的小子可真不凡,他眼睛一转,马上对道:“ ”。由上联的贬到下联的褒,色彩逆转。其父见儿子不仅解嘲了,还深知为父的希望,喜不自禁。主考也很满意其对,放他入场。

你能猜到小林则徐对的下联吗?

望子成龙。这四字,看来似平易,却言简意丰,褒贬逆转,意蕴也与上联相去甚远。

我们要想达到知文明义、出口成章的地步,就要对文字有很好的驾驭能力。 (幻灯片2显示)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咬文嚼字》,从中会受很大启发。

二、师生明确《学案》文学常识1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盟石。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三、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议论文的观点与论据材料的关系。

?请简要概括文中举了哪些例子?举这些例子想说明哪些观点?(交流《学案》中内容感悟第三题)

教 学 内 容

激趣导入

介绍

检查预习

点拨

?教师活动 ?

思考

了解

回答

合作交流

比较不同

学生活动 ?

?四、自主

探究

总结

教学过程 合作交流,比较不同。 (幻灯片3显示)

实例

道理

角度

郭沫若改字

炼字的重要性

情感不同(句式)

王若虚改《史记》

文字表现

思想情感

意味不同(字数)

韩愈改诗

更动文字就

更动了情感

意境不同(字眼)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善用联想意义使文章色

善用联想

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

误用联想意义造成流弊

套用滥语

全无新奇

同学们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并得出作者要证明的观点。这体现出论文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密切相关,相互对应的。

?四、你在《学案》中筛选哪些文句作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原文第三自然段:在文字,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篇7: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总体把握课文,了解相关字词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总结课文的实例,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来考考各位一个歇后语: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当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我们也可以成为一只很有品味的小老鼠!

例子一:展示四个字:“中”“国”“在”“吃”。请各位调整字词顺序,表达以下三种意思:

1、食文化在中国,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吃在中国

2、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中国,是品尝美食的 -----在中国吃

3、讽刺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是国家的蛀虫

---在吃中国

同样四个字,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在中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子二:贵州人、湖南人、四川人的饮食习惯,都比较喜欢哪种口味? 辣,那到底谁是最重口味的,咱们可以通过每个省份的描述可知:

湖南人自诩:辣不怕;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怕不辣。

请各位判断一下,哪个省份的口味最重?贵州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没有辣椒,嗜辣如命,哪天没有辣椒,可能就会心慌意乱、形容枯槁。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见,有时候,文字的排列组合不同,句子的意义不同;有时候,同一句话,句式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也不尽相同,因此,写作时,要学会字斟句酌,这便是咱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

二 、作家作品。

首先知人论世,了解一些作家作品,朱光潜,听说过没?上学期名著导读?《谈美》,回顾一下,《谈美》是以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政治等问题。是一本议论美感修养的文艺理论学著作,因此,朱光潜被称为“美学老人”。咱们看看,这位“美学老人”,是怎样教我们咬文嚼字的!

三、信息筛选。

(一)明确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大家认为它是褒义还是贬义?贬义:“死抠字眼,卖弄学问。迂腐。掉书袋。”请学生说成语的意思!

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它的积极意义,咱们看,本文中,作者是怎样定义的?阅读第三自然段。

与其说是“咬文嚼字”,不如说是字斟句酌,这是做学问必备的一种态度?严谨、步步留心的态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咬文嚼字”举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出门沽酒时,大雪纷纷扬扬,施耐庵用了一个什么字?使得境界全出呢?

“紧”。《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为何?

学生讨论明确:

“紧”好处:

1、生动朴实的写出大雪纷飞、紧凑。

2、渲染出气氛的紧张,主人公命运前途未卜。所以,一个“紧”字,境界全出。

正如朱先生所说,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因为文字它不单单是一个符号,而是思想情感的载体。

咱们现在明白,本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就是一种“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那咬文嚼字的意义是什么?请各位同学在文中找一下。

定位在总结性的语段当中,齐读最后一段。告诉我,“咬文嚼字”的意义是?

明确“咬文嚼字”的意义:追求“艺术的完美”,尽善尽美。我们讲,言由心生,有的人说话也好、写作也罢,想的是一回事,写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所谓的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这是因为你没有仔细地咬文嚼字,本课我们着重讨论的问题是:怎样咬文嚼字!怎样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提问:班上有位同学,有个坏毛病,就是特别爱迟到,如果你是班主任,你很生气地准备批评他,你们挑选以下两种句式:哪个语气更强烈!更适合批评人:

A、你是个老爱迟到的学生。

B、你这个老爱迟到的学生。 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原因。

阅读1、2自然段,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这”字句:是坚决的判断,表现强烈的情感,但一般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是”字句:1、表示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意义,不带情感的判断。

2、可以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你不是”的讥刺意味。

(你是个好小子)所以在批评人时,这句感情比较强烈!

结论:事例一: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2)字眼不同,意味不同。

别说咱们,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大部分都是精益求精,苦心孤诣之人,有诗词为证:

篇8: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二 课时: 2 提供者:张卫东 单位: 永胜县第一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必修五阅读鉴赏板块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则主要是一些文艺评论,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认真学好它,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去探讨问题,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焦文饺子的精神,刻苦自勉,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作品;

2、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预习,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诗歌背景;

2、品味文中的妙语佳句,从而体会作者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提出的“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的主张;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过程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高中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学生储备了议论文学习的相关要素,也具备了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但是存在“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的问题;并且通过一年级的学习,高二学生没有了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容易出现倦怠心理,能够积极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学习者特征分析中提到的相关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加入了很多趣味性强且能够体现主旨的句子和故事,以“初读——精读——探讨——总结”的方式,通过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和把握。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请你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并分析其妙处。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东坡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黄庭坚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小妹

认真思考

交流不同意见 通过诗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知识积累

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结合课本上的相关介绍,了解作者,并做好补充。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信息筛选

1、什么是“咬文嚼字”?

解题: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的意思是:指过分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通常是贬义的。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 第三自然段“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梳理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5段):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6—7段):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三部分(第8段)结语: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思考,翻阅词典

查阅资料

回答问题

在原文相关文段寻找答案,并作出圈点勾画

思考作者赋予这个词新的意思的用途

梳理全文

做好相关记录

通过查阅资料,理解词义,同时明确作者赋予这个词的新意。

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理清文章思路

四、合作探究

(一)阅读1—3段,找出本文的基本观点。

明确: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1、活动:请用“酒、好、喝”三个字,看看最多能组成几组话,各自的意味是什么?

酒好喝——酒的味道不错

喝好酒——要喝质量好的酒

酒喝好——劝客人开怀畅饮

喝酒好——适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

好喝酒——酒的质量不错,可以放心喝

好酒喝——批评一个人是酒鬼

通过以上练习总结出语言表达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什么?

明确:句式不同,句子包含的感情不同。

分析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1)婵娟骂宋玉说: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2)石秀骂梁中书: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

(3)《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4)郭沫若: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思考:比较这组句子,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通过“你这” “你是” “你有”的比较,说明不同句式的句子包含的情感不同。关键看哪一个更能表达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因为文学就是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的。

(二)阅读第4段,读王若虚改《史记》中“李广射虎”的选段,

1、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史记》原句)

2、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王若虚改句)

3、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思考:这三则材料讲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明确: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三) 阅读第5段,分析“推”和“敲”的故事。

思考:结合《题李凝幽居》全诗意境,分析用“推”和“敲”各自有什么效果?再读朱光潜先生的分析,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明确: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小结:朱光潜先生举上面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篇9:《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消灭错别字》教案

《咬文嚼字 ――消灭错别字》教案   一、生活中出现错别字常常会引出荒唐的笑话,请同学们看看下面几则小笑话,想想自己平时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   ① 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   ② 一售货员把“零售”的“零”写作“另”。小明说:“阿姨,‘零’字写错了,写了别字。”售货员 : “得了吧,‘别’字还有个立刀呢 ! ”   ③ 一老板要请客,写了要买两只鸡、一只兔的帖子叫仆人去办理。可是仆人只买了一只鸡回来。他很生气地说:“还有一只鸡呢?兔子怎么没有买回来?”仆人说:“你帖子上不是写‘鸡两只,免一只’吗!”   ④ 小王同意戒烟,他把保证书交给女朋友小李,小李没看完就气走了。原来信是这样写的:“从今天起,我再也不买烟了,决定开始借烟,一定借,借到底……”   ⑤ 直系军阀曹锟的参谋总长张怀芝有一次写了道命令给部下:“抓某某来参谋部。”部下便把某某五花大绑抓来。张见到惊奇地问:“谁让你们抓某某来的?”部下说:“根据您亲笔写的手令。”一看果然是自己把“派”写成“抓”,但他仍嘴硬:“派、抓,差不多嘛!快把人解开。”   二、有的学生不小心在作文中写了错别字,不是让人一头雾水、不解其意,就是读来啼笑皆非、摇头不已。请改正下面几组作文中的错别字。   ① 美景当前,不禁让我有“不知天上宫缺,今夕是何年”的感叹。   评:难道神仙们的房子不够住吗?   ② 我觉得自己是品学兼忧的好学生,大家一定都喜欢我。   评:字都不会写,你真的该忧了 !   ③ 节日时,我们全家一起到历史博物馆参观冰马桶。   评:有这样的东西吗?我也要去!   ④ 报上报道说重金属污染过的牡蛎,可治癌……  评:一字之差,养蛎人家翻身矣!   三、有些词语,通用的是引申义,原义一般人并不清楚,这也会造成写错别字。比如“提纲”有人误写作“题纲”。“纲”是渔网的总绳,“提纲”原义是提着网的总绳子,引申指“要点、要领”。下面词语中也有这样的错别字,请查字典并加以改正。   膏盲 规距 砥利 布署 枢钮   方柄 圆凿 改弦更章   四、判断下面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   A. 想往 再接再励 装潢 金碧辉煌   B. 疏浚 湮没无闻 寒喧 蜂涌而上   C. 松弛 形将就木 神采 惹是生非   D. 熨帖 真知卓见 折中 大才小用   五、找出下面这段文章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排在我前面的是位小伙子,他说自己有一阶段为了排遣心头的烦燥,曾喜欢上“方城之战”,在单位的仑库里,在自家的阁楼上,经常“认劳认怨”地“坚苦奋斗”、“发奋图强”,对任何事都莫不关心,整天就好像掉了魂似的,因此得了个“困不醒”的“雅号”。这小伙子一面说着,一面还故意伸了个懒腰,惹得后面一位弱不经风的姑娘也笑得和不拢嘴。“后来怎样了呢?”我问。“那还用问吗?女朋友发出了最后通谍,我终于悔悟。要不,今天会在这儿排队吗?”   六、判断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   A. 天津杨柳青镇是年画的`发祥地,每年春节前后,海内外游客都纷至踏来,感受腊月新春的民俗风情。   B. 每当谁做了有利于公众的事,社会就理所当然地给谁以肯定和称诵,谁也就会因此赢得巨大的荣誉。   C. 经过近一年的调查取证,检察机关终于查清了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循私舞弊而导致公司倒闭的事实。  D. 感知明快的人,善于洞察前景,知微见著;感知迟钝的人,往往过于拘泥和死板,只看到过去而看不到将来。   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写错别字不但会闹笑话,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答案略。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写错别字。各句中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是:①宫阙,②品学兼优,③兵马俑,④致癌。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提醒学生平时写字(特别是古语、成语)不能想当然,要搞清楚词语中各字的意义。各个有错别字的词语的正确写法是:①膏肓: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 , 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认为膏肓之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左传・成公十年》(扁鹊见蔡桓公)有“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 ”②规矩:“规”是画圆的工具,“矩”是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规、矩”连用指一定的标准或法则。③砥砺:“砥”本义是质地很细的磨刀石,“砺”指较粗的磨刀石。“砥、砺”连用泛指磨刀石或“磨练”的意思。④部署:“部”是统帅、指挥义,“布”是分布、铺开义。“部署”是安排、布置的意思,多用于军事和人事安排等。⑤枢纽:“枢”是门的转轴。“纽”是器物上可以提起或系挂的部分。两者并称指主门户开合之枢与提系器物之纽,喻事物的关键部位,事物之间联系的中心环节。⑥方枘圆凿:“枘”本义指榫头,插入卯眼的木栓。“凿”是榫眼,器物上的孔,是容纳枘(榫头)的。“方枘圆凿”指方榫头和圆榫眼,两下合不起来,形容格格不入。⑦改弦更张:“弦”本义指琴弦(弓弦)。“张”指给乐器(或弓箭)上弦。“改弦更张”指重新安装琴弦(或重新给弓箭安上弓弦),引申为改革变更,重新开始。   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能否辨析词语中的错别字。正确选项是 C 。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以下括号中是正确的写法):“形(行)将就木”(“行”是“将要”的意思)。虽然有“惹事”的说法,但是在“惹是生非”中要用“是”,“是”与“非”相对。 A 组中有两个错别字:“想(向)往”、“再接再励(厉)”(“励”是“劝勉”的意思,“厉”有“磨、使锋利”的意思,“再接再厉”意为“一次又一次继续努力”,用的是“厉”的这个意思)。 B 组中有两个错别字:“寒喧(暄)”、“蜂涌(拥)而上”(“蜂拥而上”的“拥”是“聚集、拥挤”的意思)。 D 组中有两个错别字:“大才(材)小用”、“真知卓(灼)见”(“灼”是“明亮、透彻”的意思,“卓”是“高明、高超”的意思,“卓见”指“高深的见解”,也可以说“灼见”,意为“明白透彻的见解”,但是“真知灼见”一词的固定用法是“灼见”)。   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能否辨析句子中的错别字。该文中的错别字(斜体是错别字,括号中是正确的写法)依次是:“排在我前面的是位小伙子,他说自己有一阶段为了排遣心头的烦燥(躁),曾喜欢上“方城之战”,在单位的仑(仓)库里,在自家的阁楼上,经常“认(任)劳认(任)怨”地“坚(艰)苦奋斗”、“发奋(愤)图强”,对任何事都莫(漠)不关心,整天就好像掉了魂似的,因此得了个“困不醒”的“雅号”。这小伙子一面说着,一面还故意伸了个懒腰,惹得后面一位弱不经(禁)风的姑娘也笑得和(合)不拢嘴。“后来怎样了呢?”我问。“那还用问吗?女朋友发出了最后通谍(牒),我终于悔悟。要不,今天会在这儿排队吗?”解析:“燥、躁”字形相近,读音相同,但是字义有别。“燥”义为缺少水分,故字形从“火”;“躁”义为情绪波动,不冷静,不耐烦。所以“烦躁”的“躁”该是从“足”。“仓库”只能写成“仓”。“任”是“听凭、任凭”的意思,“任劳任怨”义为“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埋怨”,所以不能用“认识”的“认”。“艰苦奋斗”、“发愤图强”都是固定的用法,不能写作“坚、奋”。“弱不禁风”中“禁”是“承受”的意思,“经”尽管也有“经受”的意思,但在这个成语中一般写成“禁”。“合不拢嘴”是“闭不上嘴”的意思,这里只能用表示闭合意思的“合”。“谍”是“间谍、谍报”的意思,“牒”是文书或证件,“通牒”就是一国通知另一国并要求答复的文书,所以这里应用“牒”。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辨析错别字。正确的选项是 D ,其中没有错别字。 A 中“纷至踏来”应为“纷至沓来”,“沓”和“纷”相对表示多而重复。 B 中“称诵”应为“称颂”,“诵”是“朗诵、称述”的意思,“颂”是“颂扬”的意思,“称颂”是赞扬的意思,所以应用“颂”。 C 中“循私舞弊”应是“徇私舞弊”,“徇”是“依从、屈从”的意思,“徇私”义为“为了私情而做不合法的事”。   中学生中出错率较高的别字(括号里是正确的字,按词语首字的拼音字母为序):   按(安)装 甘败(拜)下风自抱(暴)自弃 针贬(砭)  泊(舶)来品      脉博(搏)  松驰(弛)一愁(筹)莫展 穿(川)流不息  精萃(粹)   渡(度)假  防(妨)碍幅(辐)射 一幅(副)对联  言简意骇(赅)  一股(鼓)作气  悬梁刺骨(股)震憾(撼) 侯(候)车室迫不急(及)待    既(即)使一如继(既)往  草管(菅)人命 娇(矫)揉造作   挖墙角(脚)   一诺千斤(金)  不径(胫)而走 峻(竣)工 不落巢(窠)臼 烩(脍)炙人口   打腊(蜡)  死皮癞(赖)脸 兰(蓝)天白云 鼎立(力)相助 再接再励(厉)   老俩(两)口  黄梁(粱)美梦 了(t)望 水笼(龙)头 杀戳(戮)   痉孪(挛)  美仑(轮)美奂 罗()唆 蛛丝蚂(马)迹 萎糜(靡)不振   沉缅(湎)  名(明)信片 大姆(拇)指 沤(呕)心沥血 凭(平)添   出奇(其)不意  修茸(葺) 亲(青)睐 磬(罄)竹难书 入场卷(券)   声名雀(鹊)起  发韧(轫) 搔(瘙)痒病 欣尝(赏) 谈笑风声(生)   人情事(世)故  有持(恃)无恐 额首(手)称庆   追朔(溯) 鬼鬼崇崇(祟祟)   金榜提(题)名  走头(投)无路 趋之若骛(鹜) 迁徒(徙) 洁白无

篇10: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教学目的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如条件允许,利用计算机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    2.锱铢必较    3.斟酌    4.镞  词藻

7.蕴藉    8.付梓    9.尺牍    10.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沦。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

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步推。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课文笛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意。

第七段,从反面论证联想的误区。即所谓“套板反应”。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沦述如伺“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

篇11:咬文嚼字..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片段实录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导言】

《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篇课文与其它版本在文字上稍有差异。于是我就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主合作,通过比较揣摩、咬文嚼字去加以探究,并以此带动全篇的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录】

(一)多媒体展示: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课文);2、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其它版本)

师:这两个诗句仅仅是文字上的差异吗?

生1:不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师: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很好。那么,换一个说法,其意味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生2:“穿”字写“乱石”直插天空,给人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感觉;但“崩”字则进一步写出了“穿”的程度,高耸入云,使云层发生了崩塌,显得更有气势。我们甚至能由此联想到倾盆的大雨以及“惊涛”和“千堆雪”。

生3:同样的道理,“拍”只是动作本身,而“裂”字则进一步写出了“拍”所带来的结果,显得更有力度;这个结果似乎还能说明江中“乱石”乃是“惊涛拍岸”所致。

师:很好!对上面的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精练的语言做个归纳。

生4:用“崩”和“裂”比用“穿”和“拍”好,更能表现赤壁景色的雄奇壮丽。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很一致嘛。那么,描写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有哪些作用呀?

生5:烘托当年赤壁鏖战、火烧曹营的壮阔场面。

生6:我觉得还可以烘托下片所写的周瑜的英雄形象。

(二)多媒体展示:1、樯橹灰飞烟灭(课文);2、强虏灰飞烟灭(其它版本)

师:“樯橹”和“强虏”相比,用哪个词语更好?为什么?(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7:我认为用“强虏”好。“强虏”说明曹军的强大。据史料记载,当时孙刘联军只有5万人马,而曹军号称80万众,力量悬殊,用“强虏”符合历史事实。

生8:我补充一个理由。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曹军给烧了。越是强调曹军的强大,越能突出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师:二位注意课外阅读,值得大家学习。有不同意见吗?

生9: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

生10:我认为还是用“樯橹”好,它比“强虏”更形象,而形象化应该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求。

生11:用“樯橹”才能突出曹操的水军,而水军是这场战争中关键性的角色。

生12:我还补充一点。“樯橹”与“灰飞烟灭”的字面意思好象更一致。

师:看来争论还很大呢,不过也都有些道理。

生13:老师,你的意见呢?(众笑)

师:我认为还是用“樯橹”好,当然也只是个人意见。至于理由嘛,大家都已经说完了。(众大笑)这样吧,下课之后,大家把自己的意见写成小论文交给老师,怎么样啊?

生:(齐答)好!

【后记】

朱光潜先生说:“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强调“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上述观点和要求在教学片段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篇12:《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消灭错别字》教案二

《咬文嚼字 ――消灭错别字》教案二   文字的规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城市而言,规范、优美的文字招牌、标语、广告牌是街头文化的组成部分,建设文明城市,要坚决反对错别字和不规范用字。就算是做广告,也应昭示文明,不应在广告中出现错别字。这样的错别字误导小学生不说,还大大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此外,商家频繁使用错字的行为,也违反了《通用语言文字法》,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出面做出处理。   呼吁广大市民应做到优化文字环境,正确使用汉字。   《考试大纲》对汉字字形考查规定:   考查范围   由“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改为“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   考查对象:三常错别字   常见字、常用字、常混字    出错的原因   1、字形相似而误   “公厕”而非“公则”   “招聘”而非“招骋”   “专座”而非“专痤”   2、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而误   “候车”而非“侯车”   “咨询”而非“资询”   “排档”而非“排挡”   “灌饼”而非“罐饼”   3、音同或音近而误   “隐形”而非“隐行”   “招聘启事”而非“招聘启示”   “库存”而非“裤存”   4、义同或义近而误   “形象”而非“形像”   5、滥用繁体字   橡错别字》教案 TITLE=《咬文嚼字 橡错别字》教案 TITLE=《咬文嚼字  二、错别字笑话(案例) 1、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待了一段时间,自以为汉语不错,一天,他没有带翻译就一个人逛街,逛了一天后,回到宾馆,对翻译说:“你们中国人真有自信。”翻译问:“怎么了?”他说:“我每走过几条街,就可以看见一些大牌牌,上面写着:中国很行,中国商业很行,中国农业很行,中国建设很行,中国交通很行,中国人民很行。”   2、某学生常写错别字,老是把“歇”写成“喝”,他有一篇日记这样写到:那天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点累了,就背着班长偷偷的喝了喝……   3.小王同意戒烟,他把保证书交给女朋友小李,可是小李没看完就气走了。原来信是这样写的:“从今天起,我再也不买烟了,决定开始借烟,一定借,借到底……”   4、一老板要请客,写了要买两只鸡一只兔子的帖子让仆人去准备。可是仆人只买回来一只鸡。他很生气地说:“还有一只鸡呢?兔子怎么没有买回来?”仆人说:“你帖子上不是写‘鸡两只,免一只’吗?”   5、超级女生季军得主张含韵有一次来到南京举行她的新碟签售会,其间一男崇拜者请她写下他的家乡安徽的字样,张含韵沉思良久却写不出那个安徽的徽字,最后无奈的写下了“安微”俩字匆匆离去,大出洋相。   四、广告中的错别字集锦   1、饭店门口:“抄”饭   2、修车店门口:补胎“冲”气   3、零售店铺门口:“另”售   4、家具店门口:家“俱”   5、装潢店门口:装“璜”   6、失物广告:失物“启示”   7、网吧广告:一“网”情深   8、钢琴广告:“琴”有独钟、一见钟“琴”   9、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   10、空调广告:终生无“汗”   11、服装店广告:“衣帽”取人   12、某洗衣店广告:“衣衣”不舍   13、某房产公司广告:万“室”俱备   14、某蛋糕广告:步步“糕”升   15、胃药广告:一“不”到“胃”   16、赛马广告:乐在“骑”中   17、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   18、快餐店广告:“烧”胜一筹   19、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   20、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   21、治结石病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22、打印机广告:百闻不如一“键”   23、透明胶带广告:无可替“带”   24、冰箱广告:制冷“鲜”锋   25、治痔疮药广告:有“痔”无恐   26、花园公寓广告:随“寓”而安   27、跳舞机广告:闻“机”起舞   28、海鲜广告:领“鲜”一步   29、口腔门诊广告:“快治”人口   30、礼品店广告:“礼”所当然   31、药品广告:“咳”不容缓   32、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   33、补品广告:“鳖”来无恙   34、眼镜广告:一“明”惊人   35、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   讨论:   有人说这是“妙用”,有人说这是“篡改”,你怎么看?   温馨提示:   词语妙用固然好   误人子弟不得了   字形句意别改跑   家喻户晓记得牢   探讨-导致别字的原因   1、字形相似.如将“呕心沥血”中的“呕”写或“抠”,将“掂量”的“掂”写成“惦”。   2、字音相同或相近,如“川流不息”的“川”写成“穿”,“贻笑大方”的“贻”写成“怡”。   3、字音相同字形相近,如“趋之若鹜”的“鹜”写成“骛”,“涣然冰释”的“涣”写成“焕”。   4、声音相同字义相近,如“鸠占鹊巢”的“鹊”写成“雀”,“绿树成荫”的“荫”写成“阴”。   5、标新立异,故意写错,以引人注目。   6、受社会上不规范字影响或写字马虎而形成的错别字。如“另售”“鸡旦”“打拆”。   如何辨认并修改错别字?   一、明义记字   字义决定着汉字的正确使用。一定的语境往往需要相应意义的字“对号入座”。因而,明了字义是明辨字形正误的基础。实际上,有些字词本身含义隽永,根据意义“巧记”字形,会平添许多趣味,收到良好效果。   如“脉搏”的“搏”字,常同“膊’’字混淆。如果明确了“脉搏”:是指血脉跳动,是一个动作场景,而“搏”具有“搏动、跳动”的意思.正好和“脉搏”的语境相吻合,那么,就会很轻松地记住“脉搏”的“搏”应是动词“搏”而不是“胳膊”义的名词“膊”。   “融会贯通”很容易写成“融汇贯通”。有人甚至还振振有词地为这种错误找出所谓的理由,说“融合汇聚了多方面的东西,有了通彻的理解”。其实不然,“融合”“汇聚”的意义是相同的,“融汇”相连,就会语意重复。“融会贯通”的基本词义应该是“参合多方面道理进行体会从而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因而必须用“会”而不能用“汇”。如果把词语中易错字的意义搞通彻了,就能有效地避免写错。   如:下列加点的字词都可以从意义上“纠错” (括号中是正确的字和该字的解释)。   集思广义(益:益处,效果)、  撕打(厮:互相)、  义气用事(意气:偏激的情绪)、  水泻不通(泄:泄出)、  凭心而论(平心:平心静气)、  贪脏枉法(赃:赃款)、  暂露头角(崭:高出)、  开门缉盗(揖:作揖)、  兵慌马乱(荒:灾荒,乱)、  不容质疑(置疑:加以怀疑)等。   二、推形记字   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出该字在句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   如:“沤歌英雄(讴)”和“沤心沥血(呕)”中易混淆的三个字“讴、呕、沤”都是形声字,读音相近,字形相近,声旁相同,但形旁却完全不同。这就可以从形旁入手分辨它们。“讴”,形旁是“言”字,表示该字与语言或话语有关,“讴歌英雄”当然需要用优美的语言歌颂,因此,必须写作“讴”。“呕”的形旁是“口”,表明与嘴有关的―个动作,即“呕吐”。“呕心沥血”指的是倾吐心血,费尽心思,应该用“呕”字。“沤”的形旁表明和“水”有关,粪便、青草等加水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俗称“沤肥”。   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都是与形近的形声字容易混淆的,可从形旁的意义这一角度记忆它们的正确字形(括号内是正确的字及该字的解释)。   如:纵横稗阖(捭:两手分开。全词指运用手段进行分化、联合)、  裨官野史(稗:一种杂草)、  大有捭益(裨:补益)、  惮精竭虑(殚:竭尽)、  肆无忌殚(惮:心里害怕)、  暇不掩瑜 (瑕:美玉上的斑点)、  目不遐接(暇:空闲)等。   因为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所以,推形记字是一种最有实效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三、探源记字   有些词中的字是由该词形成时特定的意义决定的,因此,必须探究该类词的本义,才能准确记住字。由于时代的'阻隔,我们平时只知道有些词的用法,而不知道该词形成的历史背景,书写时难免用现代的观念去理解它,结果常常写错。实际上,有些词尤其是一些成语的形成往往凝结着浓郁的文化风俗或附带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忆该类词时把它们挖掘出来,会使学习的过程充满意趣。   如“再接再厉”,因为这个成语常用来鼓励人,,而“励”有鼓励的意思,所以常有人把它写作“再接再励”。实际上该词最早记录的是古代斗鸡游戏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为了使自己的鸡获胜,每次接斗时,人们都要在磨刀石上磨利鸡的喙,以使它嘴尖锋利,一下子啄伤对方,制敌于死命。“厉”通“砺”,磨刀石的意思。由于特定含义的限制,“再接再厉”的“厉”只能写作“厉”。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都属于这种类型(括号内是正确的字及该字的解释)。 默守成规(墨:指墨子,他曾经很成功地阻止鲁班的攻城方略,有“墨子善守”的说法)   针贬(砭:中医治病的石针,  和金针一样都是中医治病的工具)   名列前矛(茅:古代楚国行军时走在前面的军士均持茅草当旗子)   四、结构记字   有些词尤其是四字短语,结构特殊,内部相对应的字前后意义有一定的互证联系,或者相反相对,或者相互比照,意义一致。这就可以通过其中一个字来推及另―个字,从结构上记准这类词。   如“纷至沓来”,“沓”和“纷”是相对应的两个宇,“沓”是“纷繁”义,与其相对应的“纷”的意义相同。全词意义就是“纷繁热闹地到来”。 “沓”常被误写为“踏”,那是因为不了解“沓”与“

篇13:《咬文嚼字》读后感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广泛应用。我们宝安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唐宝成老师就提倡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多接触、运用成语,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化的精粹,在阅读与表达中习得。近年来各级语文考试题中都包含成语运用的考察,显然是在引导老师们关注成语运用。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成语之妙,在于运用。”而正确运用成语的前提是全面正确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南辕北辙。语言运用的实际中误用成语的现象相当严重,有时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就是媒体中误用成语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这个寒假我读了赵丕杰先生的《咬文嚼字话成语》这本书,发现值得我们语文老师一读。

这本书分析日常生活中误用成语的例子中总结出主要三个方面的现象:一是对成语的意义理解不准确、不透彻、不全面,或以今释古,或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或任意曲解;二是对成语的对象、范围、条件,对成语的感情色彩、语意轻重等缺乏了解,使用中也会出现错误;三是对某些意义相近的成语,某些具有相同语素或只有一字之差而意义不同的成语,缺乏分辨能力,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造成误用。

本书共二十讲,每一讲例举几个相同类别错用成语的例子,再逐一点评正确意思。读起来很受启发,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很值得看看这本书,可能我们在教学和生活中一不小心也用错了成语,如果不注意这些错误就被我们教给学生,那可就事与愿违了。同时也可以把这本书推荐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积累成语的同时准确理解成语,并学会准确的运用。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咬文嚼字 教案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教案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原文

咬文嚼字教案

课文《咬文嚼字》教案

高二语文近体诗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高中高二语文《父亲》教案

教案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合集13篇)】相关文章:

Unit 3 My friend 教案设计2023-03-06

课文《瑞雪》的第2课时教案2022-10-01

议论要有理有据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06

错误(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10-01

必修三语文《老王》教案2024-03-04

教案 教学设计 学案2023-11-18

《祝福》说课稿之三(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09-30

必修三语文《声声慢》教案2022-06-02

教案第40―43课时2023-06-25

蒲柳人家(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