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号子》导学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3-12-02 07:26:32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川江号子》导学 教案教学设计(共14篇)由网友“zcqtq”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川江号子》导学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川江号子》导学 教案教学设计

篇1:《川江号子》导学 教案教学设计

《川江号子》导学 教案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写,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蕴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就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

全诗共二十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九行为第一部分,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随后的七行为第二部分,写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最后四行为第三部分,作者发出了几许无奈的感慨。诗的原稿的末尾本来还有几句:“歌声远去了,M我从沉痛中苏醒,M那新时代诞生的巨鸟,M我心爱的钻探机,正在山上和江上M用深沉的歌声M回答你的呼吁”,作者后来把它们删去了,用省略号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和余味。

此诗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将川江号子的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现了出来;随后两行中的“万丈断崖”和“飞箭般的船”,交代号子的“源地”,凸显了号子的陡峭与迅疾。接下来的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从悬岩到悬岩,M从漩涡到漩涡”,它们在结构上与前三行相同,写到号子的“回声”的“震荡”,里面渗透着悲音,“悬岩”和“漩涡”进一步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接着的三行,先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然后用一个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后面的“流来,流来”,恰好与江、号子同时取得了联系)地将号子与生命勾联起来。

这一部分从不同侧面刻写了川江号子的气势,及其带给诗人的听觉上的震撼。“你”的使用,创设了诗人与船夫之间的对话关系,末了以“向我流来,流来”,将号子的宏大音流引向了“我”。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便自然地转入了“我”的视角。

第二部分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子的发出者--船夫。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帘,接着目光移向船上的“桨”,最后聚焦于桨边的人。诗人用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很快,“雨点”的意象转化成船夫们“千年的血泪”,诗人的感受也随之升腾: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M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充满悲慨的心声。

诗的最后四行(即第三部分),忽然插入“但是几千年来”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转折,又承续前面三行的意绪;随后的'一个设问句“有谁……”,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问题探究

一、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川江号子”的?

“川江号子”是较为常见的题材,容易写成一种应景的咏物诗。这首诗着眼于作者的内心感受,用力刻画号子和船夫带来的心灵震动。诗中主要有两类意象,一类是听觉意象,如“呼号”“回声”“吆喝”“长啸”,用来描写号子;一类是视觉意象,如“悬岩”“漩涡”“木船”“桨”“云”“树”“野庙”等,一部分用来直接描写船夫,一部分用来侧面烘托号子。在阅读过程中,这两类意象会交汇在一起,给人以视听的双重震撼。还有些意象也属于视觉意象,如“闪电”“雨点”“血泪”,但是虚写,因为包含了比喻和想象的成分。

二、如何理解这首诗在当时的特殊处境?

如果联系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就会发现,在当时充斥粉饰、虚夸、歌舞升平的作品的诗坛上,它是一个危险的“异类”,连同诗人一起受到了无情的批判。可参考后面“有关资料”,领会这首诗的遭遇赋予诗的另一层悲壮的情调。诗中“宁做沥血歌唱的鸟,M不做沉默无声的鱼”,既是船夫们悲慨心声的传达,又是诗人放声歌唱的渴望的袒露;“但是几千年来M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在渲染千年舟子的亘古孤寂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暗含着诗人内心的痛苦。

语言品味

这首诗采用了自由诗体,句式十分灵活,也没有严格的押韵,但读来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这主要是因为诗人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一、人称的巧妙变换。此诗中先用“你”指称船夫,在诗人与船夫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关系,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船夫,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但川江号子的声浪已汹涌而来;然后,经由“向我流来,流来”的过渡,诗中又用“我”转入对船夫的视觉感受,在此诗人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号子退为背景;最后,再次运用“你”,回到与船夫的对话,凸显了船夫及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二、语词的复沓与对仗。如开头三行中的两个“来自……”,接着三行中的两个“从……”,以及后面连续四个“我看见……”,都以语词的复沓造成了某种语气急切的效果;而“一阵吆喝,一声长啸”,“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宁做沥血歌唱的鸟,M不做沉默无声的鱼”,则借助于对仗形成了铿锵的节奏。加上“上”“荡”、“啸”“潮”、“电”“点”的不规则押韵,使得这首诗的旋律感十分明显。这种旋律,是与川江号子的气势是一致的。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诵细细品味。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蔡其矫,19生于福建晋江园坂。1930年入培元中学,在学校壁报《激流》上首次发表文章;1935年转到上海暨南大学附中,参与“地下救国会”。1938年11月,入延安鲁迅文学院文学系,次年10月前往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之后任文学系教员,讲授“作家与作品研究”课,受普希金和雨果作品的影响开始写诗。1942年因阅读惠特曼《草叶集》而受影响,写成《肉搏》,为成名诗作。1948年秋被调到平山东黄泥中央社会部培训班,1949年4月随中央进入北京。1951年起在中央文学研究所任教员,1955年冬到海军东海舰队的舟山基地和厦门基地的观通站、海岸炮和炮艇上考察并写作。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回声集》,同年秋至次年春跟随南海舰队从厦门到广东旅行,远至西沙群岛。1957年11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专写东海和黄海的诗集《涛声集》,不久去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挂职政治部宣传部长,在考察汉江、长江途中写成《雾中汉水》《川江号子》等诗。1958年1月出版诗集《回声续集》。同年被错划为“右派”,于年底回福州,在省文联当专业作家。1979年出版《司空图〈诗品〉今译》,次年起陆续出版诗集《祈求》《双虹》《生活的歌》《福建集》《醉石》《倾诉》等。

二、诗人蔡其矫(公木)

三、关于蔡其矫1950年代的诗(洪子诚、刘登翰,程光炜)

篇2:《醉翁亭记》原文及导学教案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原文及导学教案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反复诵读,体味“也”之精妙;背读课文。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反复吟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哪些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 欧阳修)

1.比比谁字音读得准

首先提出举行一次读书比赛,看谁字音读得最准,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同时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问题。5分钟后,比赛开始。8分钟后,让学生齐读全文,同时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明确:欣赏山光水色,饮酒只为了助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此环节学生不仅在正音,还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作品进行了初步感知,主动而自然。)

2.比比谁停顿得对

先用2分钟时间讲授如何把握停顿。如:顿号停顿的时间最短,逗号比顿号长一点,接下来是分号、句号、段落间的停顿等。接下来,进行赏读,听著名朗诵家(童自荣或乔臻等)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感悟停顿的要领,时间约4分钟。然后让学生试着读出停顿,学生评价,比较谁停顿的最好。

接下来举例为学生介绍划分句中停顿的方法和符号。句中停顿有长短之分,大的停顿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划分,小的停顿根据句中词语表达的意思来划分。

(此环节学生主动疏通了文意。因为想读准句中的停顿,就要理清句子结构,理解词义。)

3.比比谁重音读得好

吟诵要读出感情,必须处理好重音问题。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会有作者想要强调的东西,在吟诵时,需要加重语气来表现。让学生自主讨论哪些词语应该重读,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读。

(此环节学生在确定哪个词语需要重读时,实际上是在品味语言,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逐步走进文境。)

4.比比谁语气、语调、语速读得巧

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让学生进行对比朗读,体会去掉“也”后,语气、语调、语速有何不同,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此环节学生在对比诵读中体会文章行文潇洒自如的特点,体会“也”字使用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

5.比比谁能背下来

学生一遍又一遍吟诵,带着感情反复熟悉文字,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不断加深记忆。。

篇3:《兄弟阋墙》导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兄弟阋墙》导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李宝嘉和他的《官场现形记》,把握故事情节结构。

2、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并学习细节描写的作用

3、认识晚清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现实,明确本文讽刺艺术。

相关链接

我所了解的李宝嘉及《官场现形记》

李宝嘉(1867--1906),晚清小说家,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祖籍江苏武进,咸丰年间,迁居山东。李宝嘉3岁丧父,随母亲与堂伯父李益清一家合住。他受堂伯父抚养教育,擅长八股诗赋,书画篆刻,多才多艺。他创作小说的目的在于揭露时弊,洗刷污浊,改进政治,推动社会进步。作品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庚子国变弹词》。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的开山之作,它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老残游记》(刘鹗)《孽海花》(曾朴)被鲁迅称为“四大谴责小说”。

一、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阅读《兄弟阋墙》,扫清文字障碍,完成下列字音题。

兄弟阋墙( ) 埋怨( ) 弥补( ) 绺着胡子( ) 踱步( ) 新畲( ) 气喘吁吁( ) 落拓( ) 提防( ) 徇私舞弊( ) 孽障( ) 搭讪( )

2、读完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课文节选部分的“兄弟阋墙”可以说是何藩台卖官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那么三荷包兄弟俩到底因为什么闹翻的呢?

4、兄弟俩闹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精段品读,合作探究

1、课文中对三荷包兄弟大打出手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请从文中划出相关文字,品味其表达效果,体会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2、课文中还有另外写得比较精彩的.细节,请从文中划出,分析体会其妙处。

三、总结提升,拓展训练

精彩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请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人物片断,所写文字要体现人物的特点。

篇4:《咬文嚼字》导学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导学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分析评价课文.

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重点难点:

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预习点拨:

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  试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导读学练:

一.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 了解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       ,          .主要著作有          和             .

2. 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音:  锱 铢      镞      岑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二. 概括,分析:

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 分析结构,归纳要点:

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阐明                     的密切关系          ,意味不同.

,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讲                       的使用

负面:

三.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四.分析.借鉴:

1.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巩固训练:

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 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 并借鉴吸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

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

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

导读导练:

一、进一步分析借鉴:

1.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    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2.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3.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  不

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 ”,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5.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6.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二.深化理解:

1. 结合文中的分析,你从所读古诗词中举例谈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2. 结合个人写作情况,谈一下自己对“套板反应”的认识及克服的方法:

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Α.尺牍    剥琢有声    学福五车    刻苦自励

B.蕴藉     点铁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滥     自鸣得意     流涎        索然无味

D.岑寂     不即不离    凝炼        锱铢必校

2.下列句子都是谁说的:

①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 惟陈言之务去.

③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④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 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4.拓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写何景,口头表述,并深入理解其特点。

〈〈咬文嚼字〉〉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一.1.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文艺心理学〉〉〈〈诗论〉〉

2.zī z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 jiè  zǐ

词义:略

二.

1. 略

2. 阐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句式,文字增减,字眼)

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正面: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套板反应,全无新奇意味。)

三.1.(见篇末)

2.略

3. 一致。其基本性在于注意表面意思而忽略精神,在文中强调的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抓住了“精神”。

四.

1.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  它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

3.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二课时

导读导练:

一、

1、 前者:意义固定,偏于类型;后者,意义游离,偏于个性。

: 清茶泡在泉水里和明月照者泉水都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

:AC不符,BD符合。

2、 做到“惟陈言之务去”,才不致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 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创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4、 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5、由字的联想的意义形成新的意境。

6、(1)、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2)、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二、略。

巩固知识:

1、C

2、分别是:谢灵运、韩愈、丘迟、王安石

3、略

4、提示:从展示的画面及意境方面理解。

篇5:《越巫》导学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越巫》导学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天下无双

一、尝试过关

1、了解作者。

方孝孺,字-----,又字-----,----朝人。其书斋名为“------”,后又改为“------”,世称“------”。本文选自《 》。

2、给下列字词注音。

禳 馔 赀 栗 亟

3、根据拼音写汉字。

(1)越巫自(gui)------善驱鬼物。

(2)死则(wei)-----以他故。

(3)首(cen cen)-----加重。

二、齐肩并进

疏通文意,注意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越巫自诡善驱鬼。

(2)病幸已。

(3)馔酒食,持其赀去。

(4)恒夸人。

(5) 其夜归。

(6)亟扶我寝。

(7) 持其赀去

相去各里所

(8) 鸣角振铃.

手栗气慑,不能角

2、翻译下列句子。

(1)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舞,禳之。

(2)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3)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

(4)号求救于人甚哀。

三、技能展示

1、试概括每段的内容。

2、越巫三次遇砂石而三次的反应各不相同,度找出描写其反应的.语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越巫的行为神态的。

3、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可得出什么样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画鬼最易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1)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2)于前,不可类(3)也,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4)之也。

【注释】 (1)鬼魅:鬼怪。(2)罄:显现,显露。(3)类:相似,类似。(4)易:动词,认为容易。

1、为什么说画“犬、马最难”“鬼魅最易”?(用原文回答)

2、翻译句子。

夫犬马人所知也。

3、这则寓言故事阐述了什么道理?

作者邮箱: rmw1122@126.com

篇6:邹荻帆《无题》导学 教案教学设计

邹荻帆《无题》导学 教案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本诗的主题是崇高的、悲壮的,这类主题的写作容易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实有力。

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请留意“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十分简介、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这是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扬、悲壮。

接下来,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续上二句而来:“温暖的血M将随着血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里。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二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

随后的八行,再次用一个“而”字起头,将“雪后的平原”“袒露出来”。那是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归于宁静的天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一派祥和安宁的美丽景致。这是第三层,是对前面主题的延续和深化:烈士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和平。

最后一句,“风……”表面上是沿着“天”“水”“鸟”“鱼”的思路写“风”,但作者的笔锋忽然一转,“墓碑”蓦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是第四层,是全诗的点题之句,堪称点睛之笔,使诗意得以完全显现。

问题探究

一、这首诗为何采用虚拟的情景?

这首诗以虚拟的情景展开全诗的诗境,充满了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先是战士壮烈地仆倒在大风雪里,然后是鲜血随着雪的融化而滋润树木和小草,再就是雪后的平原上一派安宁的景致。全诗先后有四处表示将来的用法,把这些虚拟的情景勾联起来:“将仆倒……”“将随着……”“会袒露……”“将吹拂……”这种虚拟的方式,暗含着作者的无限崇敬和希冀之情。

二、这首诗里的象征和隐喻各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诗意变得含蓄、隽永,悲慨、怀念、平静等等复杂的意绪包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全诗意境的整体象征和“大风雪”的比喻意义:全诗所构造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特别是“天青”“水绿”“鸟飞”“鱼游”象征着一派祥和宁静的氛围;“大风雪”写的是自然景物,实则喻指现实的残酷战争和灾难,与之相应的“雪后的平原”喻指经历劫难后的国土。须仔细体会这些象征和隐喻的含义。

语言品味

这首诗的语言运用也颇值得玩味,重点是诗的句式和标点符号的使用。

这首诗的作者是上世纪40年代“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此诗具有“七月诗派”诗歌的某些特点:采用自由诗体,句式长短不一(最长的十二字、最短的二字),并善于将诗人的人格、情感等渗透到所书写的对象中,把内心的情绪之流转化为意象之流。全诗多处用复数第一人称“我们”来传达这股情绪之流,使诗情更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很有特点:首句十分突兀地用了“?”,给人以极大的'震撼;第二行“是的,我们将”只有五个字,却用了两个标点“,”“。”,语气非常简洁有力。第七行末也用了“。”,表明情绪之流随意象之流的中止;随后,第九行末用了“,”,显示了某种过渡和提示。最值得品味的是最后一行的“……”,此时诗情已得到升华而戛然而止,给人一种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有关资料

一、邹荻帆简介

二、《无题》赏析(李玉昆、李滨)

三、关于“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上世纪40年代,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主编均为胡风)、《诗垦地》(主编为邹荻帆、姚奔)、《诗创作》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邹荻帆、绿原、冀P、阿垅、曾卓、孙钿、牛汉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收集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两集共十八册)、“七月新丛”与“七月文丛”的诗集中;1981年出版的《白色花》收录了“七月诗派”二十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以革命现实主义观念为指导,以自由诗体为基本的创作路子,其诗歌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于这个诗派的特点,绿原在《〈白色花〉序》里说:

首先,他们认为,诗的生命不是格律、词藻、行数之类所可赋予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诗在文字之外,诗在生活之中;诗在写出来之前就蕴藏在客观世界,在什么地方期待、吸引和诱发诗人去寻找,去捕捉,去把握。诗又不是现成的,不是可以信手拈来,俯拾即是的;它执拗地在诗人眼前躲闪着,拒绝吹嘘“倚马千言”的神话,尤其拒绝虚假的热情和侥幸的心理,要求诗人去发掘,去淘汰,去酝酿,去进行呕心沥血的劳动。然而,诗人的主人公正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的性格在诗中必须坚定如磐石,弹跃如心脏,一切客观素材都必须以此为基础,以此为转机,而后化为诗。不论字面有没有“我”字,任何真正的诗都不能向读者隐瞒诗人自己,不能排斥诗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抒情;排斥了主观抒情,也就排斥了诗,因此诗中有希望,有欢快,有喜悦,也有憎恨,有悲哀,有愤怒,却决没有冷淡的描绘或枯燥的议论。

其次,他们认为,自由诗的形式并非如它的反对者们所设想,没有规律可循,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恰巧相反,诗人十分重视形式,正因为他重视内容,重视诗本身。形式永远是活的内容的形象反映,必须为内容所约制,不可能脱离对内容进行发掘、淘汰、酝酿的创作过程而先验地存在。因此,诗的形式应当是随着内容一齐成熟,一齐产生的;如果把后者比做灵魂,形式便是诗的肉体,而不是可以随便穿着的服装。因此,诗的形式就不单纯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式,而是和内容不可分割地成为整个诗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内容创造形式,有时也会破坏形式;形式表现内容,有时也会窒息内容。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才是诗的极致。

……对于40年代的这一批文学青年,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对于他们,特别是那些直接生活在战斗行列中的诗人们,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诗就是激励、鞭策自己的入党志愿书……他们坚定地相信,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只要依靠时代的真实,加上诗人自己对于时代真实的里程和态度的真实,才能产生艺术的真实。

篇7:情境导学 词句导读--《鲜花和星星》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吴晓敏

设计思路:

本课是首儿童诗。全诗共分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和向往。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

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移情美读课文,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小诗人产生内心的共鸣,从而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利用图画创设一贯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使课文内容悄无声息地进入学生的心田。另外指导学生模仿文中句式,创编儿歌,帮助学生运用语言,丰富语言,在广阔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背诵和表演。

3、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关注和热爱身边的事物和大自然。

4、创编儿歌,在广阔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读准,尤其注意轻声音节的读法。

2、有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一、猜谜揭题,动画激趣

1、猜谜

师述:(1)一朵朵,一丛丛,长在绿叶中,五颜六色它最美。

(2)它的家在夜空,它是夜空的小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

相机出示谜底(画有鲜花、星星的词卡)指导读好,并指出“星星”的第二个“星”是轻声音节,是不带声调的。领生读好。看图说说你觉得这些鲜花怎么样?星星呢?

2、揭题

有一首儿歌把他们写得更美,我们一起来学学好吗?

引领学生补充课题,书空“和”,齐读课题:鲜花和星星

3、激趣

老师把这首好听的儿歌做成了一部非常好看的动画片,想看吗?

(播放课件)好看吗?好听吗?我们也来试试!

二、初读儿歌,指导读词

1、提出自读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2)注意轻声音节,找出哪些音节不带调的读好它。

生自读,再同桌互读检查。

2、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多种形式指导读准,相机引导学生区别字意。

(2)出示词语卡片:a指导读好轻声音节,b指导有感情朗读。如“最喜欢”一词要突出“最”字,可问“最喜欢就是怎样喜欢?”“那怎样读才能读出非常非常喜欢呢?”再如读“满地的鲜花”可问“满地的说明鲜花怎么样啊?”“那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鲜花很多很多呢?”

三、品读句子,情境表演

1、刚才读了儿歌,我们知道了夏天的鲜花很多很多,开满了地,那你知道夏天有哪些鲜花吗?

(1)这么多鲜花都开了,五颜六色的一定很好看!我们把它们贴到黑板上来好吗?(生拿画好剪好的鲜花贴到黑板上,师可即兴给花儿们添上绿绿的小草。)

(2)引导生说话:你们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相机出示句子: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

谁能读好它?指名读,相机再强化读好“最”“满地的”。

(3)这么多鲜花,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指导用“朵”。

生看图数:“一朵,两朵,三朵,四朵……”

这么多鲜花,能数得清吗?指导用“这里一朵,那里一朵”数,(加手势)

出示句子: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指导读好“还多”

(4)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你们行吗?

生试读,加上动作再读,指名上黑板表演。

(5)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夏天满地的鲜花中,用最美的声音,最好看的动作表现出我们最喜爱的心情,好吗?

生齐表演

2、过渡:到了夜里,花儿睡了,星星出来了。

(1)出示句子:到了晚上,花儿睡了。

指导轻轻地读,别吵醒了这些美丽的花儿。

(2)生上黑板贴星星。

看图说,你看到了什么?星星们好象在干什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相机出示句子:我数着满天的星星。指导读好(满天的)

(3)一起数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数不完,谁来换个方法数?

出示: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你地上的花儿还多。

指名读,加动作读。

(4)一段话连起来有感情朗读,表演。

3、练习整首儿歌的朗读,表演。指名上黑板演。

4、学当小小播音员。配上多媒体课件,音乐。

四、拓展延伸,学做诗人

1、出示句子,练说儿歌。

(1)我最喜欢

秋天满地的菊花

这里(        )

那里(        )

真比(                   )

(2)草原上遍地都是牛羊

这里(        )

那里(        )

真比(                    )

2、你还自己编首儿歌吗?

作者邮箱: chuxin-1211@163.com

[情境导学 词句导读--《鲜花和星星》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方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文章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链接:

一、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加线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r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无欲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其何以行之哉?

教学过程:

一、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原文】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2、【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3、【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

4、【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5、【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

6、【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7、【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

8、【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9、【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10、【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11、【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12、【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三、探究研讨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6、 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四、思维拓展。

1、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两处。

2、请同学们谈一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小短文。

五、达标训练。

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_________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

盟可负邪  负_____________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1、(提示:jǔ、fǔ、ní、yuè、diāo)

2、(1)教导;事物的道理(2)这(3)改变(4)掩饰(5)扩大、光大(6)自身、自己;远离(7)河(8)停止

3、(1)”女“通”汝“(2)”食“通”蚀“(3)”无“通”毋“(4)”“通”凋“

4、(1)判断句(2)判断句(3)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教学过程:

二、1、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 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0、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讨

1、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2、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3、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4、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5、6、(答案略)

四、思维拓展

1、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r、小车没有,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达标训练答案

1、三类。

2、说到做到,行动坚决。

3、遭遇;如果;放出;背弃。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篇9:《范进中举》导学稿(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导学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枣庄市第二十八中学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稿

设计教师          年级把关教师 学校把关教师

上课时间    课        题 范   进   中   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一、交流预习

1. 温故知新

将你收集到的有关《儒林外史》和吴敬梓的资料向大家展示展示

2.探索新知

(1)、读准字音:

作揖        带挈       腼腆       星宿

兀自        长亲       桑梓       忌讳

(2)、释准词义

A、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B、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

C、邻居内一个尖酸人说道:“罢么,胡老爹,你每日杀猪的营生……”

D、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

二、互助探究

1.互助学习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2.合作探究

找出文中最好笑、最精彩的片段

三、分层提高

1.分层练习

①范进得知中举的消息后为什么会发疯?作者希望通过这一事件揭露科举制度的哪些弊端?

②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

③众邻居和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有何不同?

2.交流提高

①品细节描写的作用:读下列语句,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A、“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低着头,千恩万谢,笑眯眯的去了”。

B、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受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C、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D、“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②品析对比的`讽刺手法:思考《范进中举》是怎样运用对比进行讽刺的?

四、总结归纳

1.梳理知识要点

①夸张性的故事情节。范进中举惊喜发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普遍,却也是会有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具有尖刻的讽刺效果。

②前后对比的人物描写。对比主要运用于胡屠户身上,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庸俗典型的市侩性格,跃然纸上。

③富有讽刺性的人物语言、细节描写。作者运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和富有戏曲性细节描写,增强小说的讽刺效果。例如“像你这尖嘴猴腮,……就想吃天鹅屁。”表现当时胡屠户越训斥语言越尖刻,越来气。写范进看到报帖是言行,屠户给女婿扯衣襟的细节等等,都令人感到可笑、可鄙、可悲。

2.出示知识体系

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老太太等。

情节: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和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

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情节结构:第一部分(1~2),范进中举前穷困的生活和卑微的地位。

第二部分(3~12),范进中举后的疯狂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第一层(3~5)喜极而疯。

第二层(6~10)屠户治疯。

第三层(11~12)乡绅拜会,屠户受赠。

五、巩固反馈

1.当堂检测

①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

A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待人和气有礼。

B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尊敬新中的举人。

C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的身分和派头。

② 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其含义是

A 胡屠户深知自己是杀猪卖肉的,粗气陋俗,此场合不便出头露面。

B 说明封建社会上尊下贱,有身分的人来了,平民一般采取回避态度。

C 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

③ 张老爷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银子、送房子,张老爷内心目的是

A 想巴结新中举的范进,为日后仗势办事铺平道路。

B 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

C 用称兄道弟等手段来拉帮结派,今后好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④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⑤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过关

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作业

1、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很好地概括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你不想一试身手吗?

2、有兴趣把《范进中举》改成课本剧或挑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过一回演员瘾吗?

教(学)反思

修改意见

篇10:《春》学习导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学习导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总   课时  备课时间       备课人  研讨时间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 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2) 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3) 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能力目标(1)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 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委婉细致,层次清楚。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学习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学习难点:把握作家的思想感情脉络,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读、边写的方法进行学习。看课文, “想”就是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就是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写”就是通过本文的学习,联系写景的片段联系,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以前观察所得,大胆发言并留给他们一定时间讨论,最后由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和总结.

学习引领: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一)、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词;感受春天之美。

2.扫除文字障碍。(学生读准字音,写生僻字)

水涨(    )起来       散(    )在草丛      鸟巢(    )

撑(    )伞        应(   )和(   )        酝(   )酿(    )

披着蓑(   ) 戴着笠(   )   薄(   )烟黄 晕(   )抖(    )

嘹(   )亮      赶趟(    )儿     宛(    )转

(二)、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三)、说说下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并指出其作用。

(六)、写出本文的出处及你知道的作者情况:

二、学习导入:

三、诵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我推荐,其他人听读并评价,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一、品读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我推荐,其他人听读并评价。

2小组探究。

3、你最喜欢本文哪些句段?抄下来并说明理由。

二、质疑问难:说出你的疑难问题或创新思想。

三、课文小结:本文通过对----------------的描写,揭示了---------的意义,让我们珍爱-----------对生活充满信心。

四、课内测试:

(一)语段点将

第三课时

一、拓展提高:

二、写法训练:

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_的写法,它借助一定事物来表达一定情感。

篇11:内蒙访古方法主线导析 教案教学设计

内蒙访古方法主线导析 教案教学设计

学法建议

本文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游记式散文。学习重点有三:一、严谨的行文结构;

二、文献资料的自然穿插;三、生动而准确的语言。

学习本文,在整体感知全文丰富材料的基础上。把握住作者叙述的重点,再

由重点而生发,各个击破,深入领会作者在行文中把丰富历史知识和旅游中的见

闻感受自然融为一体的技巧和全文中洋溢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及珍视民族团结的

感情。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可运用评点法即对文中相关重要信息如句、段的内

容、语言、表达等进行简要分析,把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重难点提示

1在“一段最古的长城”这一章,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去写“赵长城”,而用了

七节文字去写塞外凤光和大青山呢?

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翦伯赞是我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研究我国

历史的老一辈史学家之一,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民族关系做了回顾。写塞

外风光,突出了农作物的生长,借以称赞农业技术向游牧地区传播这一历史现

象。写大青山,既写了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地位,又点出了“愈是古远的时代,人

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就为下文作者慨叹历史上由于生产发展水平

低下造成的民族纷争作了张本。所以,作者不惜大量笔墨写塞外风光,写大青

山,正是为了突出珍视民族团结这一主旨。

2.如何结合课文来理解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命令和修筑长城之事?

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命令,这本身就说明他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能够

看到少数民族的长处并虚心向其学习,尤其难能可贵。“要知道,他在当时发布

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同样,要处理好民

族之间的关系(文末一节有“然而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

族国家的屈辱”),也须有这种精神。

关于修筑长城。“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居下来的骑马的游牧民族,更要依赖

自然的恩赐。”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

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期沙漠,进入汉

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由于远古生产力的低下,民族之间的纷争是不可避免

的。在当时,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只有修筑长城了。当我这不是最好的办法,

故在“大青山下”一章中,作者抓住“青家”之多这一历史现象,高度评价“和亲政

策”,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3.如何体味作者借助“青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历史观点?

作者在写“昭君墓”这一层次时,叙议十分自然而紧密,行文中又处处洋溢着

珍视民族团结的情感。首先指出昭君墓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通过“……不是

……,而是……”的句式,揭示昭君“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这层历史意

义。接着描写昭君墓:“现在,却只有一个石虎伏在阶台下面陪伴这位远嫁的姑

娘。”作者是维吾尔族人,对远嫁而来的汉族姑娘--王昭君,表达了深沉的敬仰

之情。最后紧扣昭君墓之多,由现象到本质,站在历史的高度歌颂昭君精神;又

从生产关系和民族关系的改善上充分肯定“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这

一历史观。

写“昭君墓”实在是该文中画龙点睛之笔,但又水到渠成,情理自然,令人折

服。

释疑解难

1.本文两部分文章怎样层层深入、顺理成章的突出中心?

《内蒙访古》全文共六个部分,各自突出一个中心:课文节选的是二、三部分,

分别以“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大青山下”为标题,切入叙述中心。“一段最古的长

城”以古长城为中心,作者从“崎岖的山路”写到“广阔的原野”;从阴山北麓写到

阴山南麓;从南麓的“沃野”写到历代民族之间的争战;从“民族关系”上的风浪引

出“一段古长城遗址”;从赵长城遗址联想到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大青山下”

以大青山下的汉代古城为中心,从古城堡分布的地理位置推断出“汉王朝在阴山

一带的战略部署”,突出了古城堡的军事作用;从出土文物推断出民族之间的文

化交流,指出古城堡有着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在考察昭君墓时,更突出了汉、蒙

入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就这样,两节文字分别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顺理成

章。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能紧紧抓住行文中丰富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中心

的关系。本文要求能够弄清叙述、议论之间的关系,从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如果了解了材料与中心的内在相关性,那么是较能完整地把握这一点的。

2、举例说明本文文献材料自然穿插的作用。

全文引用的文献资料有十余处。引用的资料虽多却无堆积繁琐之感,反而

觉得恰到好处,使作者阐发的感想、看法更具说服力,大大丰富了读者的历史知

识,显得实事求是、言必有据。如“一段最古的长城”第8自然段中,先讲了赵武

灵王筑长城的地方和原因,接着引用《史记匈奴传》上的有关记载,并考察了目

前遗留下来的一段古长城遗址的地理位置,最后得出结论。“这段古长城正是赵

长城遗址”。又如“在大青山下”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看起来,汉王朝在阴山

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接着引用《史记匈奴传》、《括地志》等文献

资料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由此看来,当汉武帝时汉王朝在阴山以北筑了很多

城堡,几乎是步步为营,把它的势力远远地推到阴山以北的地方。”这些文献资料

的运用,同时也有机地把记叙和议论串连起来,显得流畅、自然。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文中找出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再根据行文作者的有关

记叙、议论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要求能够把握叙议之间的关联,如果从文献资料

入手,掌握了引用文献资料的作用,则可以进一步深化理解。

3 “一段最古的长城”第7自然段怎样具体阐述“阴山,以南的沃野”的重要性?

从阐述角度看,这一段主要从匈奴与汉族两个方面强调阴山以南的沃野的

重要性:它既是匈奴的范围,也是他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洞时还是汉族排除游

牧民族威胁的`边界。从表达技巧看,这一段又是正、反两方面的阐述其重要性;

对于匈奴人、占领沃野就意昧着扩大势力,失去沃野则意味着“失去生存的依

据”;对于汉族,要排除威胁必须守住峪口,若守不住峪口,心脏地带将被占据。

同时,还引用了文献资料进行佐证,进一步突出其重要性。从语言运用上看,这

一段文字还用了一系列表示递进、假设、转折的关联词语,使得全段跌宕生姿,阴

山以南沃野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句群内句与句之间的内部联系。本部分以“一段最

古的长城”为中心,但在中心之外则详细叙述了阴山以南的沃野,如果把握了这

~段的内涵,则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材料布局的道理:其实,前面文字正是在于

渲染在阴山南麓修筑长城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从而突出了中心。

典型题例

例1简析“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明山高处拖

下来的深绿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休着阳光。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

野!”一句的含义。

[分析] 对这句话的分析,要抓住其用词和修辞。在这里作者用“一座青铜

的屏风”来形容阴山的屏障,既厚实巍然,又古老庄重,还有鲜明的色彩,采用的

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拖”、“躺”、“沐”等动词则把阴山写活了,富有生机,动中

有静,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行文具体生动,充满感情色彩。这类语句课文

中还有,要细细体会。

[解答] 这句话用饱含深情的彩笔,描绘了一幅祖国山河的壮丽图景,显示

了内蒙西部呈现着和平宁静的环境和气氛。

例2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表达方式不同的一句:〔〕

A.要知道,他在当时发布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同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

守思想宣战。

B.这件事说明汉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和军事堡

垒所遮断。

C.甚至在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

D.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

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

总要好得多。

[分析] 正确了解表达方式的运用,就要深入掌握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

明、议论、描写、抒情)的本质特点。A句对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命令作了

评价,指出其实质,当属议论。B句由“这件事”进行推断,得出结论,表明了自己

的看法,也属议论。C句则对解放以后有人攻击秦始皇这件事作了简单交代,是

对现象的叙述,为记叙。D句用设问句的形式鲜明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属议论。

〔解答〕C

例3对“大青山南麓出现十几个昭君墓”这原因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耻辱,十几个昭君墓的出现体现了人们要牢记历

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

B.出现十几个昭君墓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昭君是匈奴人民的骄

傲。

C.昭君墓是永远不会废弃的,因为它是民族友好的象征。

D.十几个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

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分析] 回答这一问题要把握住作者的观点,要从作者赞成和亲这一角度

出发。作者认为“昭君墓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抓住这一点不难答

题。A.B两项显然不符合这一观点,A项错误明显,B项只单纯强调了“匈奴

人”,不够全面。C项貌似正确,但不合题干要求,因为题干要求解答的是“十几

个昭君墓出现”的原因,D项则较全面解答了问题。

[解答]  D

【能力层面训练】

知识掌握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山脉(mai)畜牧(xu)迥(jiong)乎不同

B 塞外(sai)屏(Ping)障  苑囿(you)

C 绵亘(geng) 蜈(wu)蚣  金石可镂(lou)

D 夯(ben)筑  单(chan)于   漆(xi)器

2.下列词语有一个错别字的是

A 举世闻名 官僚 渡口 陶片

B 长乐未央 布署 驿站 驻扎

C 军事保垒 游牧 威协 狭长

D 起伏不定 焦点 交点 终极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怨(恨)沸腾  城障(山中小城)  候(守卫)望

B 款(叩)塞  列(陈列)亭、封(封闭)土

C 举(全)世闻名  隐然(词尾虚词,不译)  遗(旧)址

D 胡(对北方少数民俗的通称) 绳纹(纹饰) 烽(同“锋”)火

4 指出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项

A.这条山脉像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分成两边。(明喻)

B.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

的地方。(暗喻)

C.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

大大的英雄。(设问)

D.甚至在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暗喻)

5.选出下列各句标点正确的一项()

A.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庄稼:小麦、养麦、谷子、高梁、山

药、甜菜……等等。

B.据《史记》《匈奴传》所载,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中间

经过西北部,进入阴山,至高阙(今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为止。

C.《汉书匈奴传》记侯应谏元帝的话,其中有云:“前以罢外城,省亭隧,今

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

D.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的地方。(《汉书匈奴传》)。

6.《内蒙访古》是我国著名_家_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偕同

_和吕振羽两位一起访问蒙古归来后所记的一篇_。

(文体)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昆都仑河就是古代的石门水,石门水_是古代游牧民族进入阴山

以南的沃野最  的一条道路。

②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又主要的是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

的封建关系的_。

③_清初墓前尚有石虎两列、石狮一个。还有绿琉璃瓦残片,好像在

墓前原来有一个享殿。

A 大略 方便 改进 据说

B 大概 便捷 改进 传说

C 大概 方便 改善 据说

D 大约 便捷 改善 传说

8.填入下列空格处的虚词正确的一组是()

阴山以南的沃野_是游牧民族的苑囿,是他们进入中原地

区的跳板。_占领这个_沃野,他们 可以强渡黄河,进入

汾河  黄河河谷。_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_失去了生存

的依据。

A 不仅 也 只要 就 或 如果 就

B 虽然 却 只要 就 或 如果 就

C 不但 也 只有 才 和 只要 就

D 不仅 也 只有 才 和 只有 才

能力提高

9.本文在赞扬赵武灵王修筑长城的时候还提到了秦始皇,有何用意?

10.选出与下列衔接较好的一项()

我还想指出,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场,

A.但是即使在战争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而在民族关系缓和

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

B.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甚至在战争时

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

C.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在战争时期文化

交流同样畅通。

D.甚至在战争时期,文化交流同样畅通,因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

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

延伸拓展

翦伯赞同志在内蒙访古后写了一首《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的七律。读后

完成11--13题: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仍莽莽。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11、对这首七律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捍”即捍卫,守卫之意。

B.“邯郸”指赵都城,这里用以借指赵国。

C.“河曲风光”即以指赵国贵族歌舞升平的旖旋风光。

D.“吐墙”指赵长城遗址。

12.对这首七律的赏析不正碉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赵武灵王的政治业绩,用“英雄不愧”几字,热情赞颂了赵武灵

王的丰功伟绩。

B.颔联中,“终消歇”,“仍莽莽”形成对照,表现对赵国歌舞升平气象的抨击

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C.颈联“鹊起”典故与“鹰扬”比喻形戍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现了对时代变

迁的感叹。

D.尾联以议论笔法收束全诗,用“只剩”二字再抒感叹之情。

13、结合课文《一段最古的长城》第10.11、12自然段,分析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

“胡服骑射”两件事的内在联系。

14、仿写下列文句(以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运用比喻、拟人方法,要给人以恬美

而有生气的感受)。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

绿色的山坡,安闹地在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15、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汉武帝在位时,曾三次以大兵反击匈奴入侵,基本打垮其势力,使之分裂为

五部,或北迁,或西徙。其中一部首领称呼韩邪单于的,表示归附汉朝,南徙长城

一带,多次要求与汉和亲。竟宁元年(前33),汉元帝以宫人王墙(字昭君)嫁与

呼韩邪单于,从此汉与匈奴之间有四十余年和睦相处时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应该说,昭君“和蕃”在历史上是起过良好作用的。但是,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代,

许多人都认为这种“和亲”对汉朝来说是一种屈辱政策,极不光彩。因此在古代

诗文中,都指责、讥刺汉帝昏馈无能,同情昭君流落异国,孤凄无告,并借此寄予

红颜簿命,怀才不遇的啃叹。在这一点上,唐人的咏明妃的诗作表现是突出的。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开首就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突兀而起,借昭君村的山水透迄钟灵硫秀,来烘托昭君的人秀。在结末又以“千

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写出其千载遗恨,委婉蕴藉,摇曳无穷。杜诗

在描写昭君长留天地的怨恨中,也寄寓了诗人的身世家国之情。遂有人评价此

诗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到了宋代,王安石的一首《明妃曲》,却出人意表,翻空出奇,让许多人击节赞

叹,连在政治上曾显赫一时的欧阳修,司马光等人都来相和。但欧阳修等人也只

停留在慨叹红颜薄命这一层面上。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飓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

南北。”王安石的这四句诗确是立意高深。它是惜家人的口吻,奉劝昭君安心异

域,不要思忆故国和亲人:因为即使你留在汉宫也不会受宠;偶然受宠,也不能长

久。君不见陈皇后阿娇当年为金屋所藏,何等荣贵,后来却被囚禁在冷宫中。人

生失意是不分东西南北的,到处都一样,何必留恋汉宫。这不仅慨括了封建时代

红颜女子共同的悲惨命运,也道出读书仕进阶层的坷坎遭遇。

王安石的诗虽不如杜诗凝练含蓄,却议论新鲜。王诗一出现即震动了当时

的诗坛,引起许多人的共鸣,这不能不让我们深长思之,尤其是在这趋之若骛的

文学艺术“改编”时代。

(1)根据文章第一段内容,概述“咏明妃”诗的共同点。用语不超过20个字。

(2)从民族团结的角度看,王诗立意高妙,表现在下面两句诗上(从文中摘

录)。

(3)简述杜诗与王诗在立意上的不同。

杜诗:

王诗:

篇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方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文章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链接:

一、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加线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 軏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无欲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其何以行之哉?

教学过程:

一、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原文】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2、【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3、【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

4、【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5、【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

6、【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7、【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

8、【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9、【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10、【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11、【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12、【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三、探究研讨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6、 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四、思维拓展。

1、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两处。

2、请同学们谈一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小短文。

五、达标训练。

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_________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

盟可负邪  负_____________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1、(提示:jǔ、fǔ、ní、yuè、diāo)

2、(1)教导;事物的道理(2)这(3)改变(4)掩饰(5)扩大、光大(6)自身、自己;远离(7)河(8)停止

3、(1)“女”通“汝”(2)“食”通“蚀”(3)“无”通“毋”(4)“彫”通“凋”

4、(1)判断句(2)判断句(3)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教学过程:

二、1、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 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0、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讨

1、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2、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3、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4、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5、6、(答案略)

四、思维拓展

1、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达标训练答案

1、三类。

2、说到做到,行动坚决。

3、遭遇;如果;放出;背弃。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方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3:《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同步导学 教案教学设计

【目标引领】

一、  基础目标

1.理解全球化、本土化、复兴等概念的内涵。

2.掌握词语:快捷、涉足、烹饪、克隆等。

3.了解麦当劳是被地方化了的、中国版的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二、发展目标

1.了解文化的互动造成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对文化内涵理解的差异。

2.理解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化传播策略的运用与选择。

3.明白文化的本土化的同时也是文化的全球化的过程。

【过程记录】

一、预习

1.识记词义

全球化:指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

快捷:速度快;行动敏捷。

本土化:继承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复兴:衰落后再兴盛起来。

克隆:原意是小树枝,引申意为无性繁殖。日常用语中常用“克隆”形容人具有相同的外貌或一样的行为。

2.预习过程中感到不理解的问题:

二、学习

1.中国人和美国人对麦当劳的看法有何不同?这表明了什么?

2.麦当劳在进入中国市场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3.麦当劳地方化过程给我们以何启示?

4.如何正确认识在全球化中的文化冲撞?

三、质疑

1.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的变迁过程,即在文化冲撞中的本土文化、外来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2.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记下来认真思考,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

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解释下列概念。

全球化

本土化

克隆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而麦当劳所宣扬的企业哲学,即质量,服务,洁净和价格,则又是中国政府倡导的企业现代化努力方向的典范之一。

B、低收入者的偶尔光顾,不会因此露穷;而高收入者的经常涉足,也难于因此显富。

C、麦当劳店堂里宜人的温控环境和悦耳的轻音乐,使不少中国顾客把麦当劳作为闲聊、会友、亲朋团聚、举行个人或家庭庆典仪式甚至某些学者读书写作的好地方。

D、让一些店员充当“麦当劳阿姨”或“麦当劳叔叔”的角色,专门接待儿童顾客,与他们建立密切的关系,是北京麦当劳的一个重要营销策略。

(二)佳句品读

文句:

理由:

(三)文段理解

本文是节选,有所改动。请阅读下列的部分原文,完成1~4题。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近年来人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由华琛主持的“麦当劳在东亚”的研究,就是这一热门话题的一例。根据上述研究,华琛编著了题为《金双拱门东进:麦当劳在东亚》一书。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阎云翔的《麦当劳在北京:美国文化的地方化》的论文便是该书的第一章。论文讲述了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是如何在互动中将这一原本“地道”的美国饮食文化赋予了中国文化的意义。北京的麦当劳成为被地方化的、中国版的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作为美国便捷快餐店象征的麦当劳,在其北京的许多顾客眼里是悠闲消遣的好场所。被美国大众视为出售廉价餐食的麦当劳,在北京则成为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可以就餐的地方,而对收入不高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是偶尔可以光顾。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麦当劳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它作为快餐符号意义更为重要。麦当劳也同时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的“现代化幸福生活”的象征之一。很多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对那些有着高收入并希望多接触外边世界的年轻的中国人来说,光顾麦当劳成为他们新生活的方式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参与跨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途径。中国人在接受麦当劳快餐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伴随而来的外国餐桌行为文化。

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虽然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仍保持其美国式,但为了扩大营销,他们加促适应中国文化环境。他们努力在中国百姓面前把北京麦当劳塑造成中国的麦当劳公司,即地方企业的形象。如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学校和地方建立特殊联系等等。

总之,在中国消费者、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和店员的互动中,北京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国文化”。

其实,麦当劳地方化过程,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全球化”是九十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是指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撞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和吸纳。人类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互动与人类社会有着同样长的历史。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趋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同文化的冲撞和互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非有哪一个是完全被动的。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之说,不论对反对者或者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作为生物体的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被克隆,但作为人创造的文化则永远是不可能被克隆的。

1.对下列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土化”就是“地方化”。

B、“中国版”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相同。

C、“全球化”也就是“全盘西化”。

D、“美国式”即“美国文化”。

2.对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老百姓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

B、 中国老百姓在接受麦当劳快餐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伴随而来的美国文化。

C、 中国老百姓把麦当劳看作快餐的标志,更看作美国文化的标志。

D 、在麦当劳,中国老百姓认为美国文化比快餐更重要。

3.下列不属于“麦当劳地方化的过程”的内容一项是(   )

A、 北京的许多顾客把麦当劳当作悠闲消遣的好场所。

B、北京的麦当劳成为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出入的地方。

C、很多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

D、 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保持美国文化特色。

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全球化”是九十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也是一种新生事物。

B、为了扩大营销,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完全被动地适应中国文化环境。

C、高收入的年轻的中国人通过麦当劳参与跨国文化体系。

D、“全盘西化”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事实,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收获整理】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理解或评价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拓展迁移】

阅读下文,回答1-4小题。

1959年,英国科学家和文学家CP斯诺在《两种文化》一书中将人类文化和承载者归结为两类:第一类以人文学家为代表,主要包括作家和社会学家;另外一类则以科学家为代表,主要是指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根据当时人文科学与技术科学相疏离甚至相互排斥的状况,他鲜明地指出“在人文学家和科学家--主要是物理学家--之间的冲突是存在的”。在对自己“两种文化”观进行了“再次审视”和思索之后,1961年,CP斯诺又提出了“第三种文化”的概念,并且乐观地预言“这种文化将在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且“人文学者会主动地与科学家沟通”。CP斯诺以博大的气势宣称,“第三种文化”不仅立足于科学革命,而且要“超越科学革命”!

和斯诺的预言相反,在“第三种文化”的发展中,人文学者并没有“主动地与科学家沟通”,相反,倒是一大批自然学家一马当先,勇敢地担负起了这种责任,他们绕过了新闻媒体,尽力以一般文化人所能接受的观点来解释深奥的科学理论和科技成果,显示了科学家关注人类、服务社会的良知和热情。普利高津、霍金、马古利斯等一大批站在自然科学前沿的大师们以他们敏锐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平白如话的语言介绍给平民百姓,使他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凭借有限的知识基础,最大限度的了解当代科技前沿的发展概况。

“第三种文化”所叙述的都是当今科技领域最前沿的理论和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种文化”又被称为“高级科普图书”。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作品不同,“第三种文化”不满足于科学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它更侧重于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揭示,更关注科学思想的启蒙和科学精神的张扬、揭示。如英国著名物理学家Roger Penrose指出的,科学真理“蕴涵着美、真实和一种使之具有启示力量的自明品质”。阿热在《可怕的对称》中曾引用A布勒的打油诗来解释时间的相对性:妙龄少女叫月亮/脚步轻盈快胜光/“爱氏”幽径匆匆闯/今朝才辞夫君去/昨夜归来会情郎。

当然,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离开之前返回是不可能的,充其量也只能像光子一样,返回时间和出发时的时间是一样的。但这滑稽荒诞的描述,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人无限的遐想。诸如此类的情形,在“第三种文化”中俯拾皆是,这是“第三种文化”引起强烈共鸣的重要原因。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持续、全面进步中的力量,必须首先实现“人的科学化”,这是“第三种文化”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历史背景。

1.下列对第一段中“超越科学革命”一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注科学思想的启蒙和科学精神的张扬,揭示思维方式和方法,揭示科学真理和使之具有启示力量的自明品质。

B、科学家以他们敏锐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平实的语言介绍给公众。

C、科学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批评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力所难及的。

D、能够在科学和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持续、全面进步中的力量。

2.下列不属于“第三种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

A、语言通俗浅显                  B、注重作品的文学性

C、人文学者主动与科学家沟通      D、介绍科学领域最前沿的成果

3.下列表述不合乎文意的一项是:(  )

A、三种文化把物理学家和人文学家联系在一起了。

B、CP斯诺的“人文学者会主动地与科学家沟通”的预言目前未能实现。

C、用滑稽荒诞的描述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这是“第三种文化”引起强烈共鸣的重要原因。

D、“第三种文化”实际上就是传统的科普作品,或者称作“高级科普图书”。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的美和科学的美不会继续是“井水不犯河水”了。

B、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不再拘泥于传统角色的区分了。

C、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将是许多学者的治学思想。

D、目前很多理工院校创建人文学院,CP斯诺的预言正在实现

【资料链接】

麦当劳公司总部座落在美国伊利诺斯州Oak Brook,是拥有数十亿美元资产的国际性公司。麦当劳是全球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快餐集团,从1955年创始人雷克洛克在美国伊利诺斯州开设第一家餐厅至今,它在全世界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开设了三万多家餐厅,现在仍以快速的趋势迅猛发展。

“麦当劳不仅仅是一家餐厅”这句话精确地涵概了麦当劳集团的经营理念。在全球麦当劳的整体制度体系中,麦当劳餐厅的营运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麦当劳的经营理念和欢乐、美味是通过餐厅的人员传递给顾客的。

然而餐厅并不是麦当劳这一世界品牌的全部,它只是冰山的一角,因为在它的后面有全面的、完善的、强大的支援系统全面配合,已达到质与量的有效保证,而这强大系统的支援当中包括: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的食品加工制造供应商、包装供应商及分销商等采购网路、完善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系统、世界各地的管理层、运销系统、开发建筑、市场推广、准确快速的财务统计及分析……每一个部门各尽职能,精益求精,发挥团队合作,致力于达到麦当劳”百分百顾客满意”的目标。

答案

篇14:基因畅想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基因畅想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初步了解什么是基因和基因技术.

(二).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三).品味生动有趣的语言.

二.学习重点:

1.对基因金属的前景的`畅想

2.品味生动有趣的语言.

三.课程难点:

基因技术研究的原因及探索过程

导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上交流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找有关基因的资料.

2.教师补充相关的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二).阅读

1.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并理解下列词的意思.

心有余悸 憨态可掬 偌大 横亘 虔诚 前瞻 抱憾

2.通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①.畅想 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章第六段中,作者对基因技术的前景作了哪些畅想?根据提示语概括:再过几年.......更有趣的是......更有甚者.......

③.具体说说转基因技术研究的原因及探究过程.

a.人体器官移植发展到现在已经到怎样的一个高度?

b.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一研究成果的?

c.作者叙述这段历史的意图是什么呢?

d.作者又是怎样看待实验已"被迫暂停,人体应试也大大延期"这件事的?

④.这篇文章在结构上也有它的独特之处,这独特之处应该是什么呢?

(三).(四).品味

本文语言生动有趣,试举利品味,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根据课文内容、从情感

修辞风格等品味。例如:文中第三段中用"锐减""无精打采""闷闷不乐""郁郁而终"等词语来形容小猪很重情,不愿独处,非常生动形象.

1."猪还特别善解人意......从不暴躁"

2."医学专家为病人量体裁衣.......设计师"

3."再过几年......猪身人心"

4."医师们在病人换心后......保质四十年"

(五).作业

《三维同步训练》本课相关内容。

差异导学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老师研修总结

水乡号子的抒情散文

长春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自然界的时钟》教案

长春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标点符号的争吵》教案

长春版六年级下册《论语》教案

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冲刺复习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黄河船夫曲教案

民族音乐文化高校音乐论文

《川江号子》导学 教案教学设计
《《川江号子》导学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川江号子》导学 教案教学设计(共14篇)】相关文章:

民间艺术与学前教育的融合分析论文2022-09-27

二年级劳动教案2022-04-30

民族音乐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论文2022-04-30

吉林长春中考作文:晒晒我的收获2022-12-12

美丽的嘉陵江作文600字2023-02-27

晒晒我的似水流年作文2022-04-29

内向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爱幼儿教学反思2023-07-26

教学设计音乐2023-11-12

《音乐学习》教学设计32022-10-01

二年级人教版教学设计音乐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