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教学设计 学案(精选12篇)由网友“wishin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教案 教学设计 学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教案 教学设计 学案
教案 教学设计 学案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形成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微观教学设计的范畴。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从整体上教学设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设计、以课堂为中心的设计、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鉴于我国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而且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教案是“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教案的编写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而不利于他们的能力培养。 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所以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步骤,体现了现代教学理论的鲜明性。它强调教师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辨证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现有媒体的设计和充分利用,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少数教师围绕媒体而展开课堂教学的设计活动。教学设计也非常重视教学目的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因而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制定教学目标和实施评价教学系统分别具有前瞻和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信息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不难看 出教案作为经验科学的产物仍需进一步理论化,特别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媒体的日渐介入,对教案的编写工作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教学设计虽然有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但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充实和完善。由于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区别,而且二者都要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发展,所以很可能在不久的教育实践中会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完全有理由相信拥有现代教学设计思想的教案会有着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学案的特点: 1,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学案的特色,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阅读思考,也可为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兴趣,设计一系列可读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包括与所教内容密切相关的发展史,著名专家的科研业绩,现代科学的热门话题等. 4,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原因 问题的提出 1,学生学习的需要 2,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案与学案的区别: 目的: 教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 性质: 教案――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 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 角色: 教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学案――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 表达: 教案――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 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 上课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 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 学案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学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学案教学的作用 1,为了帮助学生自学 2,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 3,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4,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5,学案教学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6,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 7,能让学生尝试成功快乐 8,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篇2:《水浒》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水浒》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水浒》学案
备课人:小果
目的: 1、了解《水浒传》的基本内容。
2、了解《水浒传》的独特结构方式。
3、了解《水浒传》的主要人物形象。
重点:结构和人物。
一、《水浒传》概貌
定性:《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
1、《水浒》的成书及作者
《水浒传》全名为《忠义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几乎是和《三国》同时产生的。它的成书经历了三个阶段。
A、人民大众的口头传说阶段。《水浒》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到南宋已成为街谈巷议的民间故事。南宋画家李嵩画了《三十六人画赞》,元初画家龚开并为之写序,歌颂水浒英雄。
B、民间艺人讲述和记录阶段。从南宋到元代,水浒的故事已在说书人中传开,水浒的故事已具备雏形。但这些故事都是单个的传记,没有连缀成篇。《大宋宣和遗事》已汇集了各种讲史话本,水浒的故事已搬上舞台。元杂剧的水浒戏有二十多种。如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李逵负荆》、无名氏《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争报恩三虎下山》等。
C、作家加工成书阶段。关于水浒的作者,历来都有好几种说法:一说是施耐庵创作,罗贯中编辑而成。一说是施耐庵一人创作。还有一说认为是罗贯中一人创作。这三种说法,大多数人认为第一种较可信。施耐庵比罗贯中岁数大,他是水浒的重要作者是不可怀疑的。
2、《水浒传》的版本
A、一百回本。没有宋江征田虎、王庆的故事。一般都是以此为底本的。
B、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王庆的故事。
C、七十回本。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成为《第五才子书》。
3、《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小说,是一部描写农民战争的宏伟史诗。
①作者以批判的笔锋描绘了一系列“官逼民反”、“乱自上起”的社会事件,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如开篇写高俅发迹,目的在于表现“乱自上起”;而林冲的遭遇集中体现了“官逼民反”的思想。
②小说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形象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众多英雄逼上梁山的不同道路,展现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官逼民反” -→零碎的个人复仇-→小规模的联合反抗-→强大的义军队伍-→招安-→为统治者效劳-→化整为零-→义军失败。
如图所示:
个人复仇-→小规模-→强大义军-→招安-→化整为零-→义军失败
零碎的个人复仇如:林冲雪夜杀陆虞侯、武松斗杀西门庆、花荣大闹清风寨、石秀智杀裴如海,李逵怒杀假李逵等。
小规模的联合反抗如:少华山群雄聚义、七星智取生辰纲、梁山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等。
强大的义军队伍攻城夺府。
小说的层次:
序幕:第一回,写108个魔头出世,给作品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开端:第二回,写高俅“乱自上起”,引出王进和九纹龙的故事。
发展:1、第三回到四十六回,写“官逼民反”。梁山英雄各个不同的经历和道路以及义军小规模的联合。
2、第四十七回到七十回,写梁山义军由小联合到大规模进攻: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攻打曾头市,智取大名府,弃粮擒壮士。至此,梁山108位英雄完全会齐。
高潮:七十一回到八十回:写梁山义军震慑朝廷,英雄排座次,两败童贯,三败高俅。
继续发展和结局:第八十一回到完。写梁山义军受招安。最后征田虎,讨王庆,打方腊。封官受爵,最后各个瓦解。
③热情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作品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性格各异,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典范。如鲁智深、武松、李逵、林冲、杨志、石秀、张顺、阮氏三雄等。
4、《水浒传》的艺术特色
①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
②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矛盾斗争的冲突中,紧扣人物身份、经历、选择富有典型特征的细节来刻画人物。如写林冲、吴淞都是如此。
③善于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同类人物性格特点也各有不同;同一阶层的人物也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A、同类人性格各有不同。如王进、林冲、鲁达,都是军官出身,都受高俅的迫害,但各有不同。王进善良正直,安分守己,不趋炎附势,但缺乏反抗精神。林冲豪侠仗义,有反抗性,但开始忍辱含屈,最后被逼上反抗道路。鲁达社会地位低下,他主动发起反抗。
B、气质相同的人,同中有异。如李逵、鲁达都卤莽豪爽。但鲁达粗中有细;李逵则是赤膊上阵,不讲斗争策略,勇往无前。
C、同做一件事,也有不同。如武松和李逵都打老虎,方法各有不同。
④精心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使情节和人物水乳交融。提到水浒中的某个人物,就能使人联想到某人一系列精彩的情节和事件。如说到武松,就会让人想到“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一系列情节,情节又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
⑤创造了独特的“点线结合,纵横交叉”的结构形式。
小说中前四十回人物情节的发展都是单线发展的,每个人物的情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互相勾连,环环相扣。如王进的出走,引出史进,由史进引出朱武、陈达、杨春、李忠、鲁达,又由鲁智深引出林冲,林冲的故事未完又引出杨志等。这就是“点线结合,纵横交叉”。众多的人物都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即“官逼民反”。水浒传就是由这样一个个单个英雄连起来,到四十七回以后才逐渐归结在一起。但还有少数英雄没有集中,直到七十一回梁山英雄排座次时,108将才集中归位。七十一回以后便是集体大规模的行动。所以在七十一回以前,作者总要用“看官牢记话头”这样的话来提醒读者。这种结构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可以说,一部《水浒》,就是一部梁山英雄的性格发展史。
⑥善于利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的心境。
二、《水浒传》的人物
阅读《水浒传》,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阳刚之气,粗犷之美。原因就在于作者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部《水浒》就是一部人物性格发展史,人物形象达到高度典型化,达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的要求。尽管108将不是个个性格鲜明,但也有三十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宋江、林冲、鲁达、武松、李逵等。
1、林冲
林冲的故事集中反映了全书的主旨,即“官逼民反”的思想。林冲的故事也是他的`性格发展史。从第七回到十一回。在四个回目中,作者对林冲作了较详细的描写,写出了他的性格发展的历史。可分四个阶段。
①安分守己的林冲。
林冲在小说第七回后半部才出场,是由鲁智深演武引出来的。他原来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地位不低,待遇丰厚,有漂亮的妻子,美满的家庭。他当然只求安分守己,安于现状。但他出身武林,豪爽大度,正直狭义,疾恶如仇,这是他的性格基调,这种基调表明,他的安分守己中隐藏着反抗的因素。
②隐忍负屈的林冲。
在封建时代人欲横流的社会里,要想安分守己是很难办到的。首先是高衙内调戏林冲的妻子,他怒冲冲地赶去要动拳头时,一看是自己上司的公子,只得放下拳头,隐忍负屈,空有一身本事,敢怒不敢言。高俅父子不罢休,设计陷害林冲,误入白虎堂,加以谋刺的罪名,刺配沧州;又派董超、薛霸在野猪林谋害他,被鲁智深救下。鲁智深要杀公差,林冲一忍再忍,为他们放行,还没有产生反抗的念头,希望刑满后回家过宁静的生活。
③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林冲。
林冲发配沧州以后,仍是安分守己。然而,高俅父子仍不放过他。林冲从小二口中得到信,买了尖刀去寻仇人,但没有找到,刚刚产生的怒火也就平息了。接着派他守大军草料场,他还想找泥瓦匠修房子,随遇而安。他的反抗因素仍没有产生质的飞跃,仇恨的怒火没有达到着火点。
④复仇反叛的林冲。
林冲一忍再忍,性格没发生质变。当他守大军草料场时,陆虞侯想烧死他。是大雪救了他的命。当他在庙里听到奸贼的密谋后,被逼到山穷水尽的林冲,仇恨的怒火熊熊燃烧起来,他杀了仇人,雪夜奔上梁山,走上了复仇反叛的道路。可以说,“风雪山神庙”是他性格由隐忍含屈到复仇反叛的转折点。
作者细腻于“忍”,泼墨于“逼”,细致形象地描绘了林冲性格发展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2、宋江
宋江是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也是核心人物。他是梁山义军的领袖。对这个人物,历代评论家有争议。明李卓吾曰:宋江“身居水浒,心在朝廷”。金圣叹认为,宋江“倡聚群仇,祸连朝廷”。他的性格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他具有仗义任侠,干练才略的一面。他号称“及时雨”,政治上提出“劫富济贫”的口号,接济穷困之人。他具有爱护人才,招贤纳士的统帅风度;待人谦恭,为救晁盖通风报信,得罪朝廷,受到株连。他是刀笔吏出身,具有军事指挥才能,带兵攻州夺县,带领梁山英雄“替天行道”,两拜童贯,三拜高俅。梁山因为有了他,四方豪杰才闻风而来,梁山事业才兴旺发达。
另一方面,他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忠诚孝子。如他听说晁盖要去梁山落草,他反对说:“那是灭九族的勾当,于法度上饶不得。”在江州浔阳楼题反诗后,他并不上梁山,而是委曲求全。最突出的表现是他被梁山好汉救上山后,他想招安的投降路线,首先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一字之改,表现了他的思想实质,由于他的投降路线,最后使梁山事业毁于一旦。
宋江的形象,表现了作家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由于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很忠实,因而他是赞成招安的,所以才赞同宋江的招安路线。
3、鲁智深
鲁智深出身下层军官,无家眷,无牵挂,从他身上体现出下层人物大无畏的最彻底的反抗精神。他一开始并不是穷困潦倒,但他对社会愤恨,发起主动的反抗进攻,表现出他见义勇为的侠义精神。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大闹五台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襟怀坦白,豪爽仗义。在对待招安的问题上,态度鲜明,强烈反对,表现出彻底的革命性。他的性格特点是:“禅仗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行动信条是:“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
三、《水浒传》中的诗词
《水浒传》中有很多诗词,特别是描写人物的诗词居多。下面举几例,看看所写何人。
1、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魁奇伟丈夫。
2、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
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宇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
3、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4、家住沂州翠岭东,杀人放火恣行凶。不搽煤墨浑身黑,似着朱砂两眼红。
闲向溪边磨巨斧,闷来岩畔斫乔松。力如牛猛坚如铁,憾天摇地如旋风。
5、芦花荡中一扁舟,俊杰饿从此地游。义士手提三尺剑,反时须臾斩臣头。
篇3:《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借古喻今,借论秦之过以讽汉王朝施行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理清行文层次,品味语言特点及铺排蓄势、极化对比等写法对深化中心的作用。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4.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二、学习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三、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读。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
理。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如:
(1)孝公:崛起
(2)“五王”:强大 兴(攻)
(3)始皇:统一
(4)二世:灭亡 亡(守)
(5)亡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析。即是对内部层次的理解。第一段,要抓住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施政方针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段,要注意领会作者极写诸侯约从反秦的强大阵容和不可抗衡的声势的意图(用以反衬秦之强大,为下段写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蓄势);第三段,分析秦创建大帝国之后怎样转入守势,从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第四段,要明确作者写陈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贬的写法的用意(秦民心丧尽,自取其祸);第五段,分析内部层次以及与全篇的关系(①从不同的角度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提出问题。②归纳中心论点,解决问题。在第二层次中,均有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前4句照应一、二段,中间5句照应三、四段,最后照应“成败异变”二句,顺势回答了第一层留待解决的问题)。
诵。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
(二)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论述秦之“过”?
贾谊生活在西汉时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战争的破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作者叙述秦王朝兴亡史,论述秦之过错,在于规劝汉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导致覆亡的教训,防止重蹈覆辙。“过秦”,实为“过汉。
2.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叙事?
探究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的特色。辞赋惯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而极力捕叙,又能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艺术效果;二是便于读者了解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而从铺排渲染以及将攻和被攻的`双方的极化对比中看到作者的倾向性。因事见意,理寓事中。
能力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膏腴(yú) 逡(jùn)巡 藩(fān)篱
B.迁徙(xǐ) 崤(yáo)函 鞭答(tāi)
C.瓮牖(yǒu ) 黔(qián)首 氓(méng)隶
D.万乘(shèng) (guā)利 钩戟(jǐ)
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系向牛头充炭直
3.对下列加横线词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② 蒙故业,因遗策
③ 乐毅之徒通其意
④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对下列各句加横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面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为富人的代称,陶朱就是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C.敲朴是古代的刑具,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D.秦时,“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侯国。
6.根据提示,默写下面横线上的句子:
① 课文中写秦始皇采取愚民政策的句子是:
② ②课文中写陈涉起义过程的句子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蒙恬之诛也,以筑万里长城,不能无绝地脉,引为己罪。太史公谓其轻百姓之力,遇诛固宜,不当罪地脉,其见深矣。殊不知世为三将,道家所忌。自觉骜为将,伐韩、赵、魏,取十余城。蒙武破楚,灭之,恬、毅兄弟又更将兵,孤人之子,寡人之妻,不知其几矣。岂俟修筑长城始结怨百姓哉!不知咎此,而曰:自吾先人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岂不知积功正所以积怨哉!至若陈丞相平之知其不世,则其识远矣。
7.对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知咎此(追究)
B.恬、毅兄弟又更将兵(轮流)
C.遇诛固宜(应该)
D.孤人之子(使成为孤儿)
8.“积功信于秦三世”的正确读法是:( )
A.积/功信/于秦三世
B.积功信/于秦三世
C.积功/信于/秦三世
D.积功/信于秦/三世
9.文中“蒙武”、“蒙骜”、“蒙恬”三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10.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
(曹军)
篇4:语文教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案
课题 1、秋天的图画 授课人 崔兴华 案序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意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秋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巩固识字及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仪器与媒体 挂图、卡片、自制奖品、生字课件。
教学思路 说与看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1、秋天的图画
梨树 挂 灯笼
苹果 露 脸颊
稻海 翻 波浪
高粱 举 火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内容 师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说话导入
二、看图说话
三、初读感知,识字
四、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五、教师总结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看图说说谁告诉我们秋天来了?他是怎么告诉的?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看下面的生字苹果,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给同位听,帮助纠正错误。
3、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4、出示生字,认读。
5、齐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由读、同位读、表演读)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读给大家听。师生欣赏、评议,指导朗读。
重点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1) 朗读训练。
(2) 语言文字训练。
4、自由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作业:搜集描写秋天的词语、图片、短文、诗歌;可以画秋天的果园;可以用树叶制作书签、贺卡。
[语文教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5:《荷塘旧事》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荷塘旧事》学案
一、导入新课
1、“ 旧”是什么意思?“旧事”呢?“荷塘旧事”呢?
2、课题质疑,生读课题,师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一)预习探究(出示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读通句子。
2、作者童年发生了什么事?)
1、检查课外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
(1)生字
diǎnzhui chàndònɡ qīnɡchè tiánjìnɡ
点缀 颤动 清澈 恬静
shǒuwàn xuànyào jué zhù qī lì
手腕 炫耀 攫 住 凄 厉
hānzhí qiàsì tiánjìnɡ chāoyuè
憨直 恰似 恬静 超越
jǐnɡɡào dǎi zhe kǒnɡjù ǒu hài
警 告 逮 着 恐 惧 呕 骇
(2)生词解释
浮光跃金:只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攫住:抓住。
憨直:憨实直爽。
(3)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初读感知
(1)、 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合作交流
A、1、快速浏览课文,读后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描写“荷塘”的部分,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2)、请老师范读。思考:
①这部分主要写荷塘什么时候的景?。
②从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探究:作者是怎样把他眼中美丽的荷塘告诉我们的?
请同学画出你认为写的美的语句,给同桌谈谈你的体会,并通过读把这种美表现出来。
4、读课文【配乐】
5、 请你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景色的句子。这些句子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B、研读“童年往事”
1、引语:美→事 2、出示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
⑴、狗刨比赛【5-8】。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喻句】① 从这部分你看出游戏中的小伙伴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② 这部分那些句子最精彩,为什么?
⑵、打水仗【8】 ①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词和象声词、侧面描写】② 没有过戏水经历的同学,你们觉得有趣吗?为什么?③此时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④通过你的读来表现出来。
(3)水中遇险(9-17)
①、请同学们看作者遇险部分(9-17段),注意文中“我”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划下来,仔细读一读,并和小组同学一同交流我遇险情景。②、心理活动:傲气十足→满不在乎→水中呼救→哇哇大哭③、现场采访,内容:A、遇险原因。 B、心中想法。C、作者想法。D、体会时间紧迫(猜四字词)④、指读(9-15)⑤、救在“我”拼命挣扎时,小伙伴们会是什么样的反应,表情,语言,动作呢?⑥、是啊,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小伙伴“手拉手铁链般地将我拖到岸上”,这表达了我对小伙伴怎样的感情?⑦、是呀,绝处逢生的我吓得哇哇大哭,可是小伙伴们却哈哈大笑,你们能理解他们为什么笑吗?⑧、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在小伙伴们的笑声中戛然而止,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件自己遇险的事情?
(三)、品读体验
智者乐山,仁者爱水,作者之所以对这一围荷塘情有独钟,原因是什么?
(四)巩固延伸
有人说往事不能回味,这是为什么呢?若想有一个可以回味的往事,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三、作业布置(从以下三题中任选两题)
1、把你的童年趣事说给你父母或朋友听;2、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3、写:创造性练笔(任选一题)
《水中遇险》
a、从荷花的角度,采用拟人手法。
b、从乡下小伙伴的角度。
《荷塘景物》
a、雨天时的荷塘。
b、以前和现在的荷塘对比来写,突出环保问题。
[《荷塘旧事》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6:《兄弟阋墙》导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兄弟阋墙》导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李宝嘉和他的《官场现形记》,把握故事情节结构。
2、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并学习细节描写的作用
3、认识晚清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现实,明确本文讽刺艺术。
相关链接
我所了解的李宝嘉及《官场现形记》
李宝嘉(1867--1906),晚清小说家,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祖籍江苏武进,咸丰年间,迁居山东。李宝嘉3岁丧父,随母亲与堂伯父李益清一家合住。他受堂伯父抚养教育,擅长八股诗赋,书画篆刻,多才多艺。他创作小说的目的在于揭露时弊,洗刷污浊,改进政治,推动社会进步。作品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庚子国变弹词》。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的开山之作,它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老残游记》(刘鹗)《孽海花》(曾朴)被鲁迅称为“四大谴责小说”。
一、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阅读《兄弟阋墙》,扫清文字障碍,完成下列字音题。
兄弟阋墙( ) 埋怨( ) 弥补( ) 绺着胡子( ) 踱步( ) 新畲( ) 气喘吁吁( ) 落拓( ) 提防( ) 徇私舞弊( ) 孽障( ) 搭讪( )
2、读完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课文节选部分的“兄弟阋墙”可以说是何藩台卖官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那么三荷包兄弟俩到底因为什么闹翻的呢?
4、兄弟俩闹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精段品读,合作探究
1、课文中对三荷包兄弟大打出手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请从文中划出相关文字,品味其表达效果,体会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2、课文中还有另外写得比较精彩的.细节,请从文中划出,分析体会其妙处。
三、总结提升,拓展训练
精彩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请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人物片断,所写文字要体现人物的特点。
篇7:苏武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苏武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苏武传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 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 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大致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学习重点:
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 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一、导语设计: 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二、作者及《后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背景知识: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前1。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四、学习目标达成过程
1. 听读录音,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拼音。
①数通使相窥观( ) ②且L侯单于初立( ) ③空以身膏草野( ) ④稍迁至刂芯羌啵 ) ⑤置被穑 )
2. 生再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3.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4. 文言基础知识归纳。
(1)通假字: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意思。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与旃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空自苦亡人之地
信义安所见乎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法令亡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武父子亡功德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始以疆壮出
(2)古今异义: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古今意。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 今义: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 今义:
位列将 位:古义: 今义:
列: 今义:
兄弟亲近 古义: 今义:
我丈人行也。 古义: 今义: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 今义: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 今义: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 今义:
武等实在 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会翻译句子。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b.使动用法
欲因此时降武
空以身膏草野
反欲斗两主
单于愈益欲降之
何久自苦如此!
王必欲降武
c.名词活用
天雨雪
羝乳乃得归
杖汉节牧羊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惠等哭,舆归营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4)特殊句式:指出下面各句式的特点并翻译句子。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为降虏于蛮夷
何以女为见
子卿尚复谁为乎
何以复加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非汉所望也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见犯乃死,重负国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皆为陛下所成就
5. 学生再读文本,选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制作文言词语卡片,在班内进行交流。
学习卡片
文言词语
课 文 词 语 例 句 解 释
《苏武传》
四、作业布置
熟读文本内容,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并与同学们交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在读懂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和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2.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3. 领会文章蕴涵的精神,概括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
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二、走进文本,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思考探究: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三、作业布置:
思考讨论:有人认为苏武是忠诚的代称,有人认为他是愚忠,不值得效仿。你认为呢?
附录:课文翻译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以相抵。
公元前100年,且L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摆列财物赠给单于。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y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弓弩,於y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y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穷困。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的Ч,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 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庭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李陵不好意思亲自送礼物给苏武,让他的妻子赐给苏武几十头牛羊。
后来李陵又到北海,对苏武说:“边界上抓住了云中郡的一个俘虏,说太守以下的官吏百姓都穿白的丧服,说是皇上死了。”苏武听到这个消息,面向南放声大哭,吐血,每天早晚哭吊达几月之久。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说:“今天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怎能超过你!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可能差不多,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
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赐给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纪大了,回家,赐钱每人十万,终身免除徭役。常惠后来做到右将军,封为列侯,他自己也有传记。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
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 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
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
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篇8:《大小猫洞》学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大小猫洞》学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大小猫洞》学案
金克木
学习目的:
1.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2. 理解课文中两个故事的道理,从而养成勤于动脑筋思考的习惯,能从故事中书本中、现实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3. 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学习重点:从课文中两个故事的分析理解得出文章的论点。
学习内容:
【议论文阅读方法指导】:
1. 议论文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 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证明什么?)
※分清论题和论点,论点是作者的看法和主张。
※注意论点的位置:头尾、自己概括。
※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能统摄全文、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把论握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如果全文只有一个论点,那么这论点就是中心论点,一篇文章里组织了为总论点服务的其它论点称为“分论点”。
3、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用什么来证明论点?)
※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四.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五. 结构、层次:
理清层次的方法:先了解各段内容,归纳段意;然后根据邻近段落在内容上的联系,进行合并;最后弄清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论述层次。
六、议论文的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解题思路与技巧]
一、找准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二、分析论据: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
【随堂练习】
1、为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
泮宫( ) 仆役( ) 爵士( ) 晏婴( ) 势( )必
2、发挥想象选择下列词语写一个句子(至少三个)
下马威 前呼后拥 仆役 势必 辉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198月一8月)是我国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大家,学贯东西,通晓多国语言,对东西方文化很多领域有广泛研究,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主要学术著作有《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诗歌有《蝙蝠集》《雨雪集》,小说有《旧痕迹》、《难忘的影子》,散文随笔集《天竺旧事》、《燕口拾泥》、《书城独白》,译著有《伐致呵利三百咏》、《印度古诗选》等
4、 牛顿,伟大的_____国__________家。1642年12月25日生于林肯郡伍尔索普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牛顿对于力学,创立了_______________定律;在数学方面,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太阳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白光是由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研究了颜色的理论,还发明了反射望远镜。
篇9:《咬文嚼字》导学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导学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分析评价课文.
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重点难点:
1.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预习点拨:
1. 研读两遍,初步了解文意.
2. 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尝 试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导读学练:
一. 诵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 了解有关常识:
作者朱光潜,著名 , .主要著作有 和 .
2. 从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词加以解决:
正音: 锱 铢 镞 岑 牍 下乘 蕴藉 付梓
了解词义:
咬文嚼字----
推敲---
蕴藉---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二. 概括,分析:
1. 口头归纳概括本文主要意思(用一两句话):
2. 分析结构,归纳要点:
不同,意味不同.
第一部分:阐明 的密切关系 ,意味不同.
,意味不同.
正面:
第二部分:讲 的使用
负面:
三.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1.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2.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3. 文章标题与观点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提示:先看作者就二者关系的论述,再注意标题的基本义与在文中的意思的不同,然后联系个人的学习及写作情况来谈):
四.分析.借鉴:
1.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2. 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巩固训练:
1. 研读课文,结合个人平时学习及写作情况,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2. 进一步从文中筛选出重点语句,加以理解 并借鉴吸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进一步分析筛选,借鉴吸收.
重点难点:结合文意深入理解.
预习提示: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见解认识的语句加以体会.
导读导练:
一、进一步分析借鉴:
1.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 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2.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3.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 不
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4.“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 ”,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5.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6.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二.深化理解:
1. 结合文中的分析,你从所读古诗词中举例谈一下“推敲”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2. 结合个人写作情况,谈一下自己对“套板反应”的认识及克服的方法:
知识巩固:
1.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Α.尺牍 剥琢有声 学福五车 刻苦自励
B.蕴藉 点铁成金 斟酌 清沁肺腹
C.俗滥 自鸣得意 流涎 索然无味
D.岑寂 不即不离 凝炼 锱铢必校
2.下列句子都是谁说的:
①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② 惟陈言之务去.
③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④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 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4.拓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写何景,口头表述,并深入理解其特点。
〈〈咬文嚼字〉〉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一.1.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文艺心理学〉〉〈〈诗论〉〉
2.zī z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 jiè zǐ
词义:略
二.
1. 略
2. 阐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句式,文字增减,字眼)
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正面: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套板反应,全无新奇意味。)
三.1.(见篇末)
2.略
3. 一致。其基本性在于注意表面意思而忽略精神,在文中强调的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抓住了“精神”。
四.
1.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 它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
3.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二课时
导读导练:
一、
1、 前者:意义固定,偏于类型;后者,意义游离,偏于个性。
: 清茶泡在泉水里和明月照者泉水都有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
:AC不符,BD符合。
2、 做到“惟陈言之务去”,才不致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 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创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4、 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5、由字的联想的意义形成新的意境。
6、(1)、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2)、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二、略。
巩固知识:
1、C
2、分别是:谢灵运、韩愈、丘迟、王安石
3、略
4、提示:从展示的画面及意境方面理解。
篇10:《阿房宫赋》教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之文多矣。而谁的文章又象杜牧的《阿房宫赋》选择这样一个角度,过秦而先不数秦之过,却以极其铺张扬厉、跌宕扑朔的重笔尽情描绘阿房宫之宏大、之瑰丽、之奢靡?笔笔落在阿房宫上,句句却又意在过秦,这正是大手笔的匠心所在。但事实上意又不完全在过秦上,而是借古讽今,正如他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宝历大造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它深厚的思想涵量与动人的艺术魅力让其在众多过秦之文中为千古传诵。
一 目标导航
1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 作者介绍、背景介绍、重点文言知识见《阳光课堂》
三资料链接:
1、《阿房宫赋》中为什么把宫女的头发比作“绿云”
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内的宫女之多,由宫女们梳妆打扮的盛况可见一斑:“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明亮的星光晶莹闪烁,像打开的`梳妆镜,洗脸倒掉的胭脂水使渭水涨起油腻都好理解,然而“绿云”比喻乌黑浓密的头发却令人费解。关键是“绿”云为何用来比喻“黑”发?在视觉上,无论是“墨绿”“深绿”“微绿”都不能与“黑”相比。
无独有偶,在中国古诗词上,还出现了“绿鬓”,“绿娥”之类的字眼,前者如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之三“绿鬓愁中减,红颜啼里灭”,白居易《闺妇》诗:“红绡带缓绿鬓低”。后者如唐许浑《送客自两河归江南》:“遥羡落帆逢旧友,绿娥青鬓醉横塘”。绿鬓是指乌黑的鬓发,绿娥是指妇女的眉毛,以黛染画,眉呈微绿痕抹。黛是青黑色的颜料,涂之于黄白色的皮肤上,确微微有墨绿意。
由青黑色的颜料与黄白色的皮肤相配呈微绿,我想到了色彩的调配规律。“五色”除了黑白外,还有“青、黄、赤”三种基本色,用三色中的任两色相调和,既可生成“七色”中的另三色:橙、绿、紫。示意如下:
赤→(橙)←黄→(绿)←青→(紫)←赤
由此可见,绿色是由青色和黄色调配而成,即青黄色。若“绿”到极致,就和青色无甚差别了。
然而青色到底是什么颜色?我们都知道“青丝”是指“黑发”,那么,“青”就是“黑”了,形容头发确是(《辞源》义项③)。但“青”不仅指“黑”,否则,五色“青黄赤白黑”岂不有重复?由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知,青一指青色之物(《辞源》义项②),一指似蓝而深于蓝的颜色,即五色之一的青色(《辞源》义项①)。而“青”又常指“微绿”,如“草木初生为青色,引申为出生,少年,青春”(《辞源》义项⑤)。所以,“青”春必是一种“绿”春。
青与绿的关系还见于“青丝”《辞源》义项中,“青丝”除喻“黑发”外,还可指“柳絮”,有庾信诗“村桃拂红粉,岸柳被青丝”,李白诗“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为例。就连“绿云”除了在《阿房宫赋》中比喻女人头发乌黑浓密外,也有喻“枝叶茂盛”之意。如白居易《云居寺孤桐》诗:“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斜。”反过来,“绿”也有“青丝”的“青”之意,即“乌黑”的意思。如李贺《贝宫夫人》诗:“长眉凝绿几千年”。(《古代汉语词典》义项②)
由此可见,绿色与青色有着科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联系,因此,杜牧把“黑发”也就是“青丝”喻成“绿云”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理所当然。
2、撩开阿房宫神秘面纱--从杜牧的《阿房宫赋》说起
瑰丽阿房宫在哪里?拷问阿房宫的存在
谁人不知“阿房宫”?那个大呵!绵延“三百余里”,火烧三月不灭。
杜牧撒了个弥天大谎,传世名篇《阿房宫赋》,一“骗”国人千年。
--说阿房宫之广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说阿房宫之瑰丽,“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说阿房宫之奢华,“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真的有阿房宫吗?真有这样的阿房宫吗?!
当我们终于等来有史第一次对“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掘,当我们首次发现“保存完整的秦宫铺瓦屋顶”,尤其是,当我们热火朝天于“项羽烧没烧阿房宫”论战不休时,其实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都被忽略--那如诗似幻般的阿房宫,真的有过吗?
究竟有没有阿房宫?
阿房宫传说两千年,凭什么断定它的存在?
铁证只能是当时代记述或实物。然而,阿房宫考古队领队李毓芳对记者坦言,迄今没发现任何这样的史物实证。北大历史系副教授刘华祝分析道,秦宫本应有档案,只是正处秦末八年战乱中心,荡然无存了,“秦始皇造的长城秦陵还看得见,但阿房宫的证明,也就后来《史记秦始皇本纪》那句‘先作前殿阿房'了。”
问题是,一百年后司马迁的话,一定足信?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张传玺回答记者说:“的确可以有怀疑。但司马迁距离秦朝不过百年,就像我们讲民国初的事,应该不会出入太大。司马迁连商王世系年表都没写错,阿房宫的存在要肯定。”
不过有一点,所有的专家众口一词--即便阿房宫存在,也远不是杜牧说的那样大,至多只有1%。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蒋非非电话那头斩钉截铁:“阿房宫压根没建成!”
阿房宫建没建成?
简直荒唐。千年盛传不衰的阿房宫,居然压根没建成?
几乎所有采访的专家都告诉记者,杜牧那是文学杜撰,凭空想象,“阿房就是一工地!”
阿房宫考古队领队李毓芳的理由是:如果宫殿建成,无论怎样焚毁,都应有秦咸阳宫遗址那样的,一米多厚的瓦砾堆积遗存,而阿房宫遗址没有。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刘庆柱的理由是:如果宫殿建成,金银财宝会被洗劫,可怎么连一个破碗片都不见呢?
北大历史系副教授蒋非非的理由是:《史记》本就很清楚,秦二世即位时,阿房宫“室堂未就”,因始皇“崩”,于是停工,将70万劳力全赶去修秦陵,等到这年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陈涉吴广就反了。前后就这么点时间,显然建不成阿房宫。
“都是杜牧乱写蛊惑了大众。”北大蒋非非副教授笑着解释,杜牧之所以捏造,是为了讽喻唐朝皇帝不要再大兴土木,“秦王朝如此,刚刚覆灭的隋炀帝不也因此吗?杜牧是妙笔生花,可骗苦了后代百姓!”
阿房宫到底有多大?
那么,阿房到底多大?杜牧那句“覆压三百余里”,是阿房宫之所以出名、几成历史地标的最主要理由。
“杜牧偷换概念,真要说300里,也只能是从咸阳到临潼‘关中计三百余'的全部秦宫,拿阿房来做个代表。更可能,300里是个夸张。”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张传玺与众多专家看法一致,阿房宫的真正大小,应该就是《史记》所描述的“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
这在今天是多大呢?专家算了算,汉代一步等于6尺,一尺等于今天的23厘米,1丈等于今天的3米左右,《史记》描述的阿房宫,大约是11万平方米,相当于天安门广场的四分之一。
问题又来了。这和最新探明的阿房宫夯土台基面积54万平方米,对不上。
张传玺副会长的解释是,阿房宫很可能像故宫太和殿那样,“54万”是托盘式的台基,而“11万”是主殿。考古队领队李毓芳告诉记者,“‘54万'的确不如故宫面积大,但作为整体的建筑地基是全球第一了,秦皇暴政,可见一斑。”
四读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这首诗最后一句内容相似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答案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篇11:劝学学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荀子介绍
1、荀况(约前3─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曾游学于齐,在稷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通称荀子。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晚年到楚国,为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荀子文章的特点: 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贴,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氛雄浑,语言质朴、凝炼。
二、解题: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三、熟读课文,字音掌握
木直中绳( )以为轮( )虽有槁暴 ( )( )( )
金就砺则利( ) 参省( )( )知明而行无过( )
须臾( )( )( )彰( )舆马( ) 生非异( )
跬步( )骐骥( )( )驽马( )锲而不舍( )朽木不折( )
镂 ( )螯( )蛇鳝( )
四、背诵全文
君子曰: 【 】【 】【 】【 】【 】。
青,取之于蓝,【 】【 】【 】【 】;冰,【 】【 】【 】,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 】【 】,不复【 】者,使之然也。
吾【 】终日而【 】矣,不如【 】【 】之所学也;吾尝【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 】【 】也。登高而招,【 】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 】【 】也,而闻者【 】。假【 】【 】者,非利足也,而【 】千里;假【 】【 】者,非能【 】也,而【 】江河,君子【 】【 】【 】也,善【 】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 】【 】;积水成【 】,【 】【 】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 】。故不积【 】【 】,无以【 】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一跃,不能十步;【 】【 】十驾,功在不舍。【 】而舍之,朽木不【 】;锲而不舍,金石可【 】。【 】无爪牙之利,【 】【 】之强,上食【 】【 】,下饮【 】【 】,【 】【 】【 】也。【 】六跪而二【 】,非【 】【 】之穴无可【 】【 】者,【 】【 】【 】也。
五、复习总结(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三个人的思想异同)
孔子
儒家思想 孟子
荀子
第二课时
一、知识点总结
1、通假字
①句子: 通假
②句子: 通假
③句子: 通假
2、词类活用
① 以为轮 ②非能水也。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⑤用心一也
3、句式
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4、一词多义(除课后还需要掌握下面的词)
青,取之于蓝 水为之
于 而寒于水 由也为之
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以其无礼于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声非加疾也 何辞为?
疾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疾言厉色 问伤者,养生者
利国利民 生 君子生非异也
利 非利足也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金就砺则利 焉用亡郑以陪邻?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用 用心一也
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赵太后新用事
加 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之以师旅
二、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和正反对比来论证论点。
1、
比喻句 论证论点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排比句
①
②
3、正反对比句
①
②
三、延伸阅读
寻找语文
真正的语文应当到生活中去寻找。
天边流过一丝云,你觉得这云真好,淡淡的,轻轻的,任意东西,自由自在。这时你就是在学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它生机勃发;如血的残阳映红西天,使人无限留恋,这时你也在学语文。到自然中去寻找语文吧!语文是那巍巍的昆仑,语文是那奔腾的长江;语文是名城故都里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荒郊野外随风飘散的蒲公英;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语文是那静谧的荷塘;语文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
打渔船,语文是暴风雨中高傲飞翔的海燕,语文是青天里的一行白鹭,语文是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
语文给了我们聆听美的耳朵,发现美的眼睛,领悟美的头脑。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的口中娓娓道来,语文伴着腾腾的杀气被当阳桥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淌,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景阳岗的青石上感受惊险,送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语文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心远地自偏”的悠闲,“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志豪情。
与语文同行
语文是一条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一座山,巍巍挺立的是纵横几万里的尊严;语文是一首诗,字里行间悸动的是独行的灵魂;语文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的是缤纷的世态;语文是一位纯洁的天使,她闪闪的光芒招引着我们与她同行。
与语文同行,我们便开始了上下求索。诗无达诂,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她的神秘,她的魅力,她的圣洁,更激发了我们“欲穷千里目”的豪情,于是,我们这一群追赶太阳的人簇拥而至,无论是鲜花盛开、蝶飞凤舞,还是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我们一样沉勇而执著。
与语文同行,便是与快乐相拥。我们每天都徜徉在美丽富饶的文字之中,与纯真的心灵沟通,与古圣先贤对话,与清风明月相伴,与天光云影交流。今天,你可能是唐朝的一株柳树,矗立在古风河畔;明天,你可能与领袖一起伫立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明天,你可能走近巴尔扎克,涵咏他沉郁而睿智的思想。今天,你可能心鹜于秀美的庐山,体味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神韵;明天,你可能停留在维纳斯雕像前,思考她的断臂给人类带来的美的遐想。
与语文同行,我们的生活便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与古今文明同在,我们与中外风流同在,我们与真理哲思同在。古道西风、小桥流水是语文;大浪淘沙、沧海桑田是语文;婉约缠绵、犹抱批评是语文;关东大汉、豪迈洒脱是语文;千里莺啼、万种风情是语文……于是,我们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与语文同行,我们加深了对生命的体验。语文是母语,是孕育学科的学科,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学科,是学科中的美丽仙子。同时,在大江东去的波涛中,在怒发冲冠的凭栏处,在金戈铁马的遥想中,他又是学科中的伟丈夫。语文是鲜活的,这鲜活的生命中蕴涵着我们永恒的追求、探索和希冀。
语文是个性,语文是风骨,语文是真诚,语文是善良,语文是美好。与语文同行,我们展示个性,我们突显风骨,我们拥抱真善美。
我们钟爱语文,我们与语文同行。
四、运用比喻对比的方式写一个片段,关于学习的议论文。
篇12:《登泰山记》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 》学案
江苏省盐城市南洋中学 周长渠
一、学习要点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阳、阴、乘、限、巅、居、晦、极、驳、漫失、僻、烛,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二、学习材料
一、泰山--五岳独尊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古称东岳,别称岱宗、岱岳,与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泰山风景既秀美又壮丽。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包含神奇,是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到处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加上泰山本身风景优美,于是泰山便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宝库。 198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二、有关的古文化知识
1 阳与阴
山南水北为阳:泰山之阳 山北水南为阴:其阴
2 朔、晦、望与既望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3 古代纪年月日法
(1)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等。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日。纪年,例如,丁卯三月;纪日,例如,是月丁未。
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简便的干支纪年推算法
公元年÷10,余数-3,得数为天干;
公元年÷12,余数-3,得数为地支。
例如1999年,1999÷10,余数为9,9-3=6,天干为已;1999÷12,余数为7,7-3=4,地支为卯,1999年就是已卯年。
如果余数小于3,加上一个除数再减3。 例如2001年,2001÷10,余数是1,加上10等于11,11-3=8,天干为辛;2001÷12,余数是9,9-3=6,地支为巳,2001年就是辛巳年。
如果余数-3得0,就是天干或地支的最末一位。例如1995年,1995÷10,余数为5,5-3=2,天干为乙;1995÷12,余数为3,3-3=0,地支为亥,1995年就是乙亥年。
三、清朝桐城派简介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 “桐城三祖 ”。他们对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方苞注重文章的 “义法 ”,义即 “言有物 ”,法即 “言有序 ”,主张古文 “清正雅洁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就是要以 “辞章 ”为手段,以 “考据 ”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 “义理 ”。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
方苞、刘大、姚鼐都是桐城人,故人称桐城派。
三、阅读课文,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泰山之阳--阳: 其阴--阴:
乘风雪--乘: 长城之限--限:
遂至山巅--巅: 半山居雾--居:
戊申晦--晦: 极天云一线--极:
绛皓驳色--驳: 尽漫失--漫失:
僻不当道者--僻: 明烛天南--烛:
历 级: 及既上: 负:
晚日: 若带然: 不当道: 皆不及往:
石罅: 平顶: 迹: 日观:日观峰
四、注音
汶水 南麓 樗蒲 瀑水 石罅 徂徕
五、翻译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六、阅读课文,理解文章要点
1、 课文各段主要内容
2、 作者登山路线
3、 文章写了哪些人文景观
4 文章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观
5、 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变化
6 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
①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本文对景物很少直接描写,而是抓住景物特征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例如:写泰山高峻,主要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来进行烘托。作者在严寒中登山,全文无一“寒”字,但“大风扬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都足以使人想出寒冷的程度。
2 动静结合,气象万千
泰山冬季本是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雪光映照蓝天的一片静景,但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变静为动,一洗寒冬游山的孤寂之感:“苍山负雪,明烛南天。”
泰山高耸入云,山间云雾时聚时散,飘浮不定,实为动景,而作者将其描绘成一幅静态山水画,使人感受到一种特有的宁静气息:“半山居雾若带然。”
3 叙事简练,语言形象
全文仅六百多字,却充分表现了雪后泰山的特殊情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用“山多石,少土……雪与人膝齐”寥寥数语便将泰山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绘出来了。写登山 情景,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就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
★ 导学案心得体会
★ 教案学案集
★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教案 教学设计 学案(精选12篇)】相关文章:
服务集体心得体会2024-02-03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与运用的论文2022-09-16
导学心得体会2022-11-02
师范类调查报告2023-07-22
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案2024-02-02
导学案自主探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3-12-25
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2023-07-28
导学案教学的工作总结2023-11-15
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2022-10-01
数的认识复习课 导学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