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40―43课时

时间:2023-06-25 08:15:41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案第40―43课时(集锦19篇)由网友“逃跑的草莓籽”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案第40―43课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案第40―43课时

篇1:教案第40―43课时

教案第40―43课时

40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3,完成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用两位数除的笔算法则和试商方法初步推广到用三位数,让名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三位数笔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3600÷600    1500÷300    2800÷700     6000÷5000   9000÷600    7600÷100 2、完成P74页复习题。 二、新课 1、教学例3。出示800÷200     教师提出问题:口算我们会了,用笔算该怎样作?自己试着做一做。     让学生写出竖式并口算出商。     再引导学生讨论,商要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重温除数是两位数法则: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那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引导学生把法则类推到用三位数除。     再出示4300÷600     教师先提问被除数前三位比除数小,430除600不够除怎么办?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看被除数前四位数。除完后,可提问学生,除得的余数必须怎么样,进而强调要比较余数和除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做P74页做一作习题。     学生做完后说说计算的步骤,商写在哪一位上。     做练习十一的第五题。     指名三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问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     教师结合例题小结。用整百数除,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如果前三位比除数小,再试除前四位数。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五、作业。     练习十五1、3、4题。 课后记:学生学习效果较号,大部分同学都掌握方法了,下节课继续   练习。   41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72页例4、例5,完成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五第5―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用三位数除的试商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笔算,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笔算:945÷31    1176÷19     教师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是怎样的?这两道题应该怎样试商? 二、新课 1、教学例4。由复习题945÷31变为945÷315。     教师引导学生用两位数的试商方法四舍五入法,类推到用三位数除,315十位上的数不满5,舍去,应把315看作300来试商。然后提示学生想:300和几相乘接近被除数?商几?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     师生共同做完此题。     教学例5。     由复习题1176÷19变为1176÷194     引导学生讨论:除数是几位数?被除数是几位数?除时应该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三位够不够除?应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让学生独立做完例5,教师巡视辅导。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教师强调:除数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试商?200和几相乘接近被除数?可以商几?怎样调商?商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做P75页做一做中的两道题.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问题。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让学生做练习十五的6、7题。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吉用三位数除的试商方法:一般按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百数试商。 五、作业: 练习十五的5、8、9题。 课后记:大部分同学掌握较好。张宇和王兴洲试商还不太好,继续努   力。   42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0―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三位数除的笔算除法的一般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笔算:852÷213     1182÷197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上面的题目,让全班学生用竖式做。然后指两名学生在黑析上板演。     两题做完以后,全班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试商的。     然后,让这生小结用三位数除试商的一般方法,即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一般按照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百数来试商。 二、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五的第10―15题。     第10题,让学生从上到下一组一组地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第11题,让学生做完一道题后就进行检验,并把验算的竖式写在除法算式的右面。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和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订正时仍要学生说一说试商的过程。     第12题,指名三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订正时,仍要学生先说一说试商,调商的`过程,订正用乘验算除法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加上余数。     第13题,做题前提醒学生读题,然后再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进行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所列算式,并选一两题,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第1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第15题,指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五13、14、15题 课后记: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43    第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79页例6。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六第1―5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正确掌握除数是不接近整百数的一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试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若干张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40×6    260×4    250×5     160×3    240×6    150×7  2、口答练习十六中的第1题  3、里最大能填几?教师出示卡片。     250×()<1600   150×()<1300   260×()<1700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新课。  1、教师揭示课题,前面我们学过除数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数是三位数,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笔算:笔算除法,商一位数)  2、教学例6。教师出示1160÷142=     让学生观察除数142与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提问:像这种除数不接近整百数的笔算除法该怎样试商呢?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后,让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试商的方法。试商的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一种方法:把142看作100来试商,发现调商次数多,计算速度慢,不够好。     二种方法:把142看作140来试商,7个140是980,8个140是1120。商8合适。     三种方法:把142看作是150来试商,7个150是1050,试商7,1160减去和142的积,余166,商小了,改商8。     教师再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试商的好方法吗?通过分析比较,找出比较简便的试商方法,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灵活地选用自己习惯采用,又简便的灵活的试商方法进行计算,从而提高计算的速度。 三、巩固练习 1、教师补充一道基本练习。     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试商方法,再写出商是几?     2056÷245       2476÷264     先让学生自己动手试做,计算完时,引导学生分析除数的特点和试商方法,得出当除数是248,264之类的数时,可把这些数年干什么250来试商。     让学生做教科书第76页的做一做中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中、并生说说自己的试商方法。 四、小结。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除数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除法怎样试商比较简便? 五、作业 。     练习十六的第2、3、4、5题。 课后记:这一节对于学生来说很难,今后要加强试商的训练。

篇2:教案第53-56课时

教案第53-56课时

53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教科书第96页例1,完成97页的做一做以及练习二            十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正确掌握乘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会根据各部分           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利用这些关系           进行验算。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600×5       130×4       240÷6     600÷30     350×6       400÷80      32×20     8×210     25×4        200×30      540÷9     630÷70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52×()=208      28×()=84     35×()=140      44×()=220 二、新课  1、例1:     出示例1的挂图,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0×3=90(个)     提问:在这个算式中,已知数叫做什么?要求的数叫做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说,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因数、因数、积。再根     据算式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因数=积。     打开P96,让学生看例1的1,使学生明白:只要知道因数,就可     以求出它们的积。     出示例1的2,有3盘鸡蛋,一共90个,每盘有多少个?     指名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90÷3=30(个)     提问:90在1中是什么数?3是什么数?30是什么数?     根据2的算式,师共归纳出:第一因数=积÷第二因数。  3、出示例1的3,有90个鸡蛋,每盘有30个,有多少盘?     同样引导学生归纳:第二因数=积÷第一因数。  4、根据2、3与1的比较,得出乘法算式中各分部的关系是:一个因     数=积÷另一个因数。  5、小结。从例1中,我们知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     数,就可以用除法求出另一个因数。  2、教学乘法验算     教师:以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算乘法?     小结:今天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后,我们就可以用积           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的.方法来验算           乘法。  3、做P97上面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再验算。  2、做练习二十的第2题。     先让学生口算出得数填入表内,然后指名学生分别说一说是怎     样计算的,为什么。  3、做练习二十的第3题。     学生做,教师批改。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知道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并利用这个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五、作业布置:练习二十的第1、3题。 课后记: 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   54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教科书第97例2,例3,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二十第4―           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应用关           系式会求乘法算工中的未知数X。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50÷25    12×4000      15×40     34×20     1000÷200     6300÷70     435-198   25×30        12÷8×0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7×()=6300      500×()=4500     48×()=96       40×()=3200    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时使学生明确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    填括号的。 二、新课  1、教学例2。出示例2:求X×6=96中的未知数X。     以前我们学过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今天又知道了乘法     各部分间的关系,谁会利用这个关系来求未知数X?     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并强调书写格式:     X×6=96        X=96÷6        X=16  2、练习    做第97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求26×X=338中的未知数X。     提问:X代表什么?怎样计算?     然后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强调书写格式。     和求未知数X的根据是什么?  3、教学例3     出示例3:35乘以什么数得420?     提问:根据题意,要求的是什么?(一个因数)可以用什么来     表示未知数?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设要求的数是X。     35×X=420         X=420÷35         X=12     做完以后,让学生把例3在教科书上做完。  4、做P97做一做。     出示:一个数与32的积是3296,求这个数。     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强调书写格式和要先设未     知数X。  5、小结: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求出缺少的因数,在计     算时,注意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的第4题。     先把下面各题中的()换成X,再算出X是多少?   ()×30=180     320×()=640    教师指导()×30=180,()是一个未知数,用X代替,换成    ()×30=180,然后计算出X。    320×()=640由学生自己完成。  2、做练习二十的第5题。     直接说出X是多少?并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3、做练习二十的第6题。     让学生把得数写在书上,教师批改。  4、做练习二十的第6、7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四、课堂小结     结合例题。强调在乘法算式里,求未知数X的方法,书写格式,     文字题中要先设所求的数为X。 五、作业布置。练习二十的第6、7题。 课后记:本节课只有张宇同学对于数量关系不太清楚而导致不会解题。       55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十的第9―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中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关系,           会应用这种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5×800      5400÷90      25×400        240÷12     700×40     380+250       14×300        6400÷20     820-150  2、指名学生说一说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教师出示下列题目,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每组的第一个算式,你能很快说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得数吗?     38×45=1710       346×63=21798     1710÷38           21798÷346     1710÷45           21798÷63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的第9―13题。  1、9题:480×15=(   )        ( )×15=225         64×15=(  )        ( )×15=600     让学生观察每题中()指的是因数还是积,怎样求出()里的     数,学生填写,教师批改。     10题。让

篇3:美国习语第43街

习语搜索:   to put your best foot forward

to land on your feet

我们在一般情况下都不太会注意我们的脚,除非你感到脚痛或有什么其他毛病。可是,脚这个字,也就是英文里的 foot 却不时出现在美国成语或俗语里,有时我们的 foot 把我们引向成功,有时却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这全在于我们怎么用这个字了。

比如说,你正在找工作,和某个公司约好了去面谈,或者你第一次要去和一位异性会面,这个时候你就想要给他们一个好印象。这在英文里就是 to put your best foot forward。为了给人造成一个好印象,也就是说 to put your best foot forward,你在去面谈前肯定会尽量把衣服穿得体面一些,在和人面谈的过程中脸上还老是笑容可掬。下面这个例子就是某人在给别人出主意,如何设法给招工的单位一个好印象:

例句-1:“Better get a haircut before you go to that job interview tomorrow. You want to put your best foot forward because there are twenty other people after the same job.”

这个人在劝他的朋友。他说:“你明天去那个公司面谈前最好去理一下发。你得给他们一个好印象才行,因为有二十多个人都在争夺这个工作。”

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说明怎么样用 how to put your best foot forward:

例句-2:“I finally got a date with that girl I've been trying to go out with so long. So I'm putting my best foot forward and sending her a dozen roses and a box of chocolates before I pick her up tomorrow.”

这个人说:“我总算和那个女孩约好了明天一起出去玩,这是我长久以来所梦寐以求的。所以,我在明天去接她前先送她一打玫瑰花和一盒巧克力,这样好给她一个好印象。”

你难免有的时候会在生活中或工作中碰到一些麻烦和困难,可是,要是你很聪敏或者是很幸运的话,那末这些麻烦和困难都能得到解决。美国有一个俗语就是形容这种情况的。这个俗语就是 to land on your feet。

To land on your feet 的字面意思是:你的脚站在地上。可是它的确切含义是:你在经历了一些困难后最后又回到一个稳定的状态,也可以说是逢凶化吉了。那么,这个俗语的出处是什么呢?有的语言专家认为,这个俗语可能来自对猫的观察。

你也许注意到,当一只猫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它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技能:它能在空中还没有落地之前调整自己身体的姿势,从而使自己平安地落地。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吧:

例句-3:“My brother Joe got fired for never coming to work on time, but he landed on his feet and found another job that paid twice as much money.”

这个人说:“我的弟弟因老是不准时上班而被公司解雇了。可是,他倒是逢凶化吉又找到了一份工作,而且工资还加了一倍。”

经济问题在美国是经常发生的。下面又是一个例子:

例句-4: “Mr. Green is one of these people who's not afraid to put his money into some very risky investments. Sometimes he'll lose out, but somehow he usually manages to land on his feet and find money to put into something else that makes a profit.”

这个人说:“格林先生就是那种不怕冒很大危险去投资的人。有时,他也确实会亏本,但是他总是会逢凶化吉,找到钱去投资生财的。”

今天我们讲了两个俗语。它们是 to put one's best foot forward 和 to land on your feet。[美国习惯用语」第四十三街就到里。欢迎下次再来学习。阶阶有进步,街街是熟路. See you !

篇4:岳阳楼记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5、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背诵

二、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箴之意。

1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5、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 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题。

篇5:教案第49―52课时

教案第49―52课时

49    第19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教科书第89页的例11、例12,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           九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           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用简便           方法计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用这一规律简便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800÷400=         3600÷300=     5400÷900=     8000÷800=         1200÷200=     4200÷700=     150÷50=           1500÷500=     6000÷300=  2、口答     70的多少倍是4900?     2300缩小100倍是多少?     25的100倍是多少?      2500缩小100倍是多少?     25扩大100倍是多少? 二、新课。  1、教学例11 被除数 24 120 240 2400 4800 除数 4 20 40 400 800 商               指名学生说出各个商是多少?     引导学生观察     把第2、3、4、5组分别同第1组比较:     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     商有什么变化?     把4、3、2、1组分别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     化?商有什么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概括总结出商不变的规律。     学生朗读。  2、教学例12     师语:整十、整百数除法口算时,可以应用商不变的规律。     出示例12。     口算:3600÷600        4800÷400     提问: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指学生说一说口算思路,然后教师小结,把3600缩小100倍同时     把600也缩小100倍,变成36÷6,所以3600÷600=6。     让学生依照第1小题,说一说第2小题的口算思路。     比较例12的两个式子,使学生明确:被除数、除数缩小相同的     倍数,只要划掉它们末尾的两个0,这是一种简便算法。     最后老师总结:     同时缩小10倍,划去被除数,除数末尾各有一个0     同时缩小100倍,划去被除数,除数末尾各有两个0     同时缩小1000倍,划去被除数,除数末尾各有三个0  3、练习。     做第90磁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很快地写出得数,然后从上往下,再从下往     下观察,比较每组算式,说明商为什么相同。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九的第1题 被除数 100 200 400 800 1600 除数 10 20 40 80 160 商               提问:从左到右,被作数是怎样变化的?除数是怎样变化的,     商呢?从右到左,又是怎样呢?最后老师小结。  2、做练习十九的第2题。     48÷6=       480÷60=     4800÷600=     指名学生口算出48÷6得多少,     比较480÷60与48÷6有什么变化?     商怎样?然后直接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口算出4800÷600得多少?     第2、3组学生独立做。  3、做练习十九的第3题。     先让学生口算出得数,然后批晚学生说一说被除数,除数同时     缩小多少倍,商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谁能说一说?运用这一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作业布置:练习十九的第3题。 课后记:结束本节课的学习,我心里又出现了颇多的疑问,聋哑孩子该如何沟通,特别是教学语言该如何运用真是一个难题。本节课的内容很单一,但学生就是被哪几句规律给迷糊了。每次要他们总结规律,为什么要这么算时就卡壳。但总的来说学生还是掌握了计算的方法,毕竟新事物需要时间来接受,或许过段实间学生就能心领神会了。   50    第20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教科书第90―91页例13、例14,完成做一做和练习          十九的第4―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除法笔算的简便           算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5400÷600=      6300×90=       800÷200=     9900÷300=      21×400=        320+250=     325-99=        240×5=         3200÷800=     指名学生说一说5400÷600、8000÷200、6300÷90是怎样进行     简便口算的。  2、师生共同回忆商不变的规律。 二、新授  1、教师:想一想,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口算除法,同学们会用     简便方法算,那么笔算除法有没有简便算法?请同学们看下面     的例子。  2、教学例13:8760÷120=     先让学生用一般方法计算,然后集体核对,批改。     提问:8760是多少个十?120是多少个十?     划去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0以后,8760和120各可以看成是多     少?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板书如下: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面的两种方法简便的是哪一种。     提问: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0可以同时划去?     学生回答后,教师使学生明确: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划去它们     末尾的0,可以使计算简便。  3、练习。做P90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4、教学例14。     食堂有大米4300千克,每天吃200千克,可以吃多少天,还剩多     少千克?     学生读题后,指两名学生分别用一般算法和简便算法列式计     算,其他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     算完后,教师着重订正简便算法的算式,     提问:余数实际上是多少?为什么?     可以让学生观察竖式,使学生看到被除数、除数末尾同时划去     两个0,把4300÷200看作43个百除以2个百,余数1是在43个百     的百位上,表示1个百(即100),而不是1。     然后,再把简便算式和一般算式进行比较。     最后,让学生用乘法验算,强调乘法算式的写法以及不要忘记     加上余数。     练习:做P91做一做的题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九的第4题。     先抽两小题:43800÷300    47÷590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做,然后集体订正,     使学生明确43800÷300中的43800和300同时划去末尾的2个0,     472000÷590中的472000和590同时划去末尾的`1个0。  2、做练习十九的第5题。     出示其中两小题:334÷590     82000÷600     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时,提问:334÷590的余数54为什么应     是540?8200÷600的余数为什么应是400?  3、做练习十九的第6题     让学生用简便算法把得数填在书上,教师批改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了一些除法,在计算中,要把被除数和除烽缩小相同的倍数,即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划去相同的0的个数,商才不变,如有余数,应看余数在被降数的哪位上,再在余数后面添写0。 五、作业布置:练习十九的第5题。 课后记:     今天着重学习了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同学们都知道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来计算的,对末余数的写法,经过教师的强调,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划去几个0,就要在余数后面添写几个0,少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今后要加强这部分知识的练习。   51    第21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九的第7―11题。 教学目的: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掌握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          

篇6:三年级第一二单元课时教案

三年级第一二单元课时教案

第( 一)单元备课 备课教师:   教学内容 《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学情分析 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字,会写33个字。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7.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可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收集有关春天的诗、文,图片 课时安排 12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课题 1、燕子 课型 精读课 总课时 2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乐于交流,乐于与人合作,对燕子也充满了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章脉络;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备栏 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脉络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巩固字、词,指导书写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并用优美词句描述给大家听。 2、师小结导入: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篇课文《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1)  读准字音:开火车读个个过关。   (2)  讨论识记难记的.生字、不懂的词语。   (3)  出示生字词集体点拨:“俏”读“qiào”,要和“悄”区别读音和字形。“拂”的读音是“fú”,不要错读成“fó”。“掠”是撮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燕子的? 4、集体交流。(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描写)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什么?(燕子的外形特点)  2、你想怎么读这段话?为什么?试着读读。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 机灵的小燕子。“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3、词语训练:“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反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活泼的基调) 4、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本课生词: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沾了一下水面、飞倦了  2、出示生字“燕、聚、增、掠、稻、尖、偶”认读、组词  3、自己观察识记,集体点拨:     “燕”的上部分是“廿”,不要错写成“艹”;“聚”的下面是“   ”,不要写成“水”;“尖”,上小下大,稻右下部第一笔是撇,中间横没有连着。 4、师根据需要范写,学生书写练习。           初步体会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 2 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备栏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三、朗读课文 指导背诵课文。               四、学习生字           五 、完成课堂练习3       六、积累语言练习七、布置作业 1.听写生词:燕子、聚拢、增加、稻田、偶尔 2、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习2―4自然段。 1、轻声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什么?(讲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2、这段话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色,仔细地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边读边想象。    第二自然段描写的花、草、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把你脑中的画面描述一下。(花儿争相开放)  3、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定准轻松欢快的基调,语速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语速加快,要有赶集、聚拢之意。  “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要读出欣喜之情,读“光彩夺目”时,语速要放慢,语调加重,感情要饱满。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4、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了什么?(燕子飞行的各种姿势) 5、再读,说说这段话写了小燕子的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活泼、可爱、机灵)    从“斜着身子”感受到燕子的飞行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通过“掠过”,体会燕子飞行之快速;通过“唧唧叫着感受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通过“有的……有的……“了解众多燕子在早春的春光中、迎着拂面的微风飞行的情景。 6、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帅:这些自由飞翔的燕子,使这早春美景更加生机勃勃、令人神往。作者还写了什么呢? 7、读第四自然段 8、指名说说第四自然段写什么。(写燕子停歇花电线上形成的美丽图景。) 9、这段话里有几个比喻,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 (结合插图理解,想象)     lO、“演奏的春天赞歌”你说,这首歌在赞美春天怎么样呢?(畅所欲言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默读课文,再回顾课文的脉络,点拨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由近到远,按照燕子的外形――美好春光里的小照子――燕子的飞行利停歇的顺序) 2、指点背诵方法。背诵本课,可以按照的课文脉络来背诵,记住每段话中描写的先后 顺序,如,第一自然段由羽毛到翅膀到尾巴及活泼可爱的燕子的顺序。第二自然段由春天的细雨、微风、柳丝、草、花到燕子的顺序背诵。 3、自由背诵。 学习“沾、圈、漾、倦、符、演、赞”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观察识记字形。  3、“集体点拨范写:   “演“字里面有一横,写时不要丢掉;“倦”字的右下部分是“  ”,不要写成“巳;“漾”的下部分是“永”,而不是“水”。 4、书写练习。 1、出示例句“有的横掠过湖面,……“掠”字好在什么地方?(明确什么样的词称作好词) 2、自己再寻找一些用得好的词语。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 3、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1、鼓励学生在课外再摘抄一些描写春光的句予。 2、背熟课文。                                                                               朗读训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语感的重要途径。 板书设计 1.燕子 外形俊俏 春天赶来   飞行灵巧  美好可爱 停歇优美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课题 2.古诗两首 课型 精读课 总课时 2 学情分析 学习这两首古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能力目标:背诵两首诗。 情感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

篇7:二年级第一二单元课时教案

二年级第一二单元课时教案

第( 一 )单元备课 备课教师:陈辉 教学内容 1、找春天  2、古诗两首  3、笋芽儿  4、小鹿的玫瑰花  语文园地一 学情分析   春天已经来临,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不够细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同时教学生学会收集优美词句,学会欣赏。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单元的字词,会认47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 2、  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去探索春天的奥秘。 3、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感情、品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在春天的大课堂里去主动学习、探索。 2、背诵指定课文,掌握字词。 教学难点   寻找发现春天的脚印,想象春风春雨春花春草象什么。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挂图以及春天的图片等   课时安排 1、找春天 2课时 2、古诗两首 2课时 3、笋芽儿 2课时 4、小鹿的玫瑰花  2课时 语文园地一  4课时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 课题 1、找春天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2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十分喜爱春天,但对春天的了解不多,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⒈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9个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⒊愿意积累和运用描写春天的句子。 ⒋有兴趣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初春的勃勃生机 教学方法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课件;课文插图动画;春天景物道具;画布。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⒈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9个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积累和运用描写春天的句子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备栏 一、激趣导入                       二、朗读感悟                                 三、指导写字         四、小结 1、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一起学过描写春天的课文,我们一起唱过《春天在哪里》的歌曲。现在,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让我们走进春天,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发现吧。同学们,请大家打开书,借助课文下面带拼音的生字,来试着读读课文,读完后先说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再交流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2、请大家说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 3、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片(出示动画《找生字》),同学们画出的生字都藏在这些花草树木之中,课本上的学习伙伴把这些生字找到了,我们会认吗? 4、同学们,请大家摆好自己的生字卡片,老师读一个生字,你就把这个生字卡片举起来。   1、试读课文,读错的字师生共同纠正,并可交流怎么记。 2、学生举手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 3、动画里的小伙伴找一个,学生认读一个,读错学生、教师、动画合力纠正,强调翘舌。 4、听教师读,举起相应的卡片。 同学们的卡片举得又快又正确,说明大家认识这些字了。我们再来读课文,读完后交流交流我们的新发现和想问的问题。 (1)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2)同学们,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3)还有谁也想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一读,比一比,好吗? (4)这一课写得真美,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自由地细细地品读,再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听吧。 (5)要是能把这么美的课文背下来,那该多好啊! (6)很多同学都能背诵了,要是春游回来,很多同学还会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呢! 同学们,请准备好纸和笔,我们一起来写字。 1、谁能先说说写这一课的九个字要注意什么。 2、范写 3、我们每个字写两遍 1、同学们,除了春天里的发现,在学习这一课时还有什么发现吗? 2、给学生准备一些写春天的小诗文,嵌入本课生字,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交流展示。 借助课文下面带拼音的生字,来试着读读课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谈体会       书空 第 2 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备栏 一、朗读感悟课文。                         二、指导写字,完成课后练习“找找说说” 三、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四、迁移运用,拓展想象 1、交流自已课后找春天的情况。 2、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再带着这个问题读“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体会作者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感悟“冲出、奔向”等词语。 3、.你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 4、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5、.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1、.重点指导“溪、摇、躲、解”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 2、采取同桌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找找说说”的练习。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兔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然后让部分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词句或段落。 3、.练习背诵课文。 1、.画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然后写一句话。 2、齐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在想象中结束教学。                                           强调学生的.正确书写规格和姿势。 板书设计 去田野找春天 1、找春天去 找到了小草、野花、嫩芽、小溪   我们爱春天   教学反思   春天是学生最为喜欢的季节,学习本课,不仅培养学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欣赏能力,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课堂上学会反应狼嚎,积极踊跃,效果好。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 课题 2、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2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十分喜欢古诗,尤其本课的第一首孩子们以前就学过,相信他们会很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课件;课文插图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备栏 一、导入: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 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独体字:未左右结构:枯、徐、烧上下结构:宿、菜上中下结构:荣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检查自学,由学生自己先自检,老师再检查。               重点指导书写。   第 2 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备栏 一、导入   二、朗读感悟                       &n

篇8:咬文嚼字教案 第2课时

咬文嚼字教案 第2课时

[教学要点]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文

所给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某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 显得更天真活泼……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

二、精读品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齐声朗读。

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提问: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文章就最简洁。同学们,你们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

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详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惟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发表意见。

参考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语言的完美。”应让学生明白,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层去想”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点。

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篇末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朱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或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说说得失。

文章的篇名是“咬文嚼字”,文章的内容讲得也是语言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味来谈起。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进行,最后归纳,或自由交换意见,大胆陈述。形式视情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 ,尤其是这个题目范围过宽,可设计一些问题,或限定一些内容,或循序渐进,可视情况而定。以下从四个方面提供参考。

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来谈谈咀嚼品味语言,一定要有谨严的态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文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知识。要知道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

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的道理。

“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的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赞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

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非常形象地描绘“狂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来。品味语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来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特别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很不简单的事,但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举了很多事例,使一个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非常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知识。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讲述,那运用材料信手拈来的说理,更是在写作上给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①材料的积累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地积累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像这篇简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当的材料的,而朱先生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

篇9:教案第44―48课时

教案第44―48课时

44   第14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六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三位数的试商方法,并           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        590+230=     5000÷50=   840-180=     203+98=        660-220=     12×40=     400÷25=     20×300=        4500÷500=   21×300=    3600÷6=    6300÷300=     2、计算并验算。        1150÷175=            2052÷342=        学生独立做,然后集集核对,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度        商的。 二、巩固练习。     1、第6题。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比一比谁的又对        又快。     2、第7题。        按照图里指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计算。        开始:写出2322÷346        把346看作350先试商7        比较346×7与2322的大小        商7大了,改商6,        计算2322-346×6        停止。        让学生按照图中指定的顺序和方法计算,做完后        提问:“图中的顺序和方法反映了什么?”还能        想出其他试商的方法吗?        出示1160÷142,让学生用同样顺序和方法进行练习。     3、第8题。        从题中抽取三小题:        3024÷306    6237÷693   4163÷588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在自己练习本上做,教师        巡视,注意学生的试商方法,然后集体批改,对        灵活试商的同学给予表扬。     4、第9题        出示第9题:直接写出下面的商是几?        1895÷379       1968÷246       1668÷417       提问第1小题:商是几位数?怎样判断的?把379看作       是多少来试商?商是几?       同样提问第2、3小题。     5、第10、11题。学生独立做,教师批改。 三、作业布置:练习十六的第三题。 课后记:教完本节课,我觉得好累,学生的底子太差,最基本的乘法口诀有的学生都还没能熟练掌握,教起来太费劲。张宇同学只能停留在整除的阶段,试商对他来说太难,王兴洲同学有了一定的进步,学习兴趣浓,肯做题,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进步。其他同学虽然计算还过得去,但试商的速度还是达不到要求,只有加大计算量来不断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45    第15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教科书第82―83页的例7、8,完成做一做和           练习十七的第1―4题。 教学目的:把学生已掌握的用三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           法则和试商方法,以及用两位数除商多位数的笔           算方法推广到用三位数除商多位数,培养学生的           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出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2432÷421成本         4832÷592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的自己做,做完后集体订正,      指名说一说怎样确定商的位置,怎样试商。  2、计算:840÷32     2736÷48     做题前提问:“先除被除数的哪几位数?商是几位数”     做完后,集体订正,并说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二、新课  1、揭示课题:笔算除法,商多位数。  2、教学例7。     出示例7:8450÷325=     提问:这道题商是几位数?该怎样试商?           除数是三位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数?           845比325大,325除845个十,商几个十?           2应写在哪一位上面?     教师在被除数的十位上面写有,然后在个位上面写出虚     字0。表示商20,提问:“余数是多少?”指名学生算     出余数。     学生计算出余数后,教师重复求余数的过程。     接着提问:用325除195个十,不够商学院个十,落下个     位的后再除,用325除1950,商应写出哪一位上面?算     完后,让学生用乘法验算。  3、教学例8。27480÷482=     教师提问: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数?              前三位数比除数小怎么办?              商的最商位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上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第一位商。然后让学生自己把例8做     完。最后教师小结例8  4、比较例7、例8。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例7、例8的除数都是三位数,先     要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如果前三位数比除数小,再试     除前四位数。  5、总结法则     提问:用三位数除和用二位数除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后,使学生明白相同的地方是:都是从被除数的     商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每除得的作数必须比除数小。     不同的'地方是:除数是两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     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     数是三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如果它比     除数小,再试除被降数的前四位数。量后要求同学们打开     教科书第83页,方框内的字让同学们一起朗读,告诉在家     这就是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  6、练习    做第8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要求学生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七的第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先指名回答每题商的最高位应写在     什么位置上,商是几位数,然后让学生完成计算和验算。  2、做练习十七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核对,核对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试     商的。  3、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批改。 四、课堂小结。根据例题,复述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 五、作业布置。练习十七的第1题。 课后记:本节课学习总结了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一部分学生能根据法则,灵活地求出商,一部分学生死记硬背,还有极少数学生试商困难,掌握的不好。特别是张宇同学,总是不能一眼看出试商的位置,,对该生只有不断辅导才能使之掌握除法的运算。   46 第16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七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三位数的           除法法则,掌握笔算除法,商多位数的试商方法,           提高计算速度。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4×5=        25×40=        8400÷600=     198+87=       860-370=      37×20=  2、计算下面各题:     58644÷324=          14580÷162=     学生做完后,集体批改,批改时,     提问:你是怎样试商的?          

篇10:教案第55―56课时

教案第55―56课时

第4课时 教学内容: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图上加括号的用意,学会解答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目。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图式应用题,分别指名学生板演。 二、新课。 1、  揭示课题。 2、  教学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1)出示82页上的黄花图。 提问:图里的花瓶中有几朵花?右边有几朵花?教师画括号,在括号下面写上“?朵”,并问:“括号表示什么意思?让我们求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括号表示把花瓶里的花与右边的花合起来,让我们求一共有多少朵花。 “怎样列式计算?”板书:□○3=□。指名学生填写。 教师总结:把5朵花和3朵花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朵,用加法。 (2)出示82页上的猫图。 让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图里已知什么?求什么?括号和括号下面的“8只”表示什么意思?引导 学生回答。 列式板书:□○2=□。 3、  做82页上的“做一做”的两题。 让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图里已知什么?求什么? 三、巩固练习。 1、  做练习薄十三第1题。 2、  做练习十三第3题。 四、小结。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2题。 课后记:学生本节课掌握情况较好。     第5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 练习,完成练习十三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8以内的加减法和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看口算卡片,比一比看谁口算得又对又快。 二、巩固练习。 1、  做练习十三的第6题。 2、  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 3、  做练习十三的第9题。 4、  做练习十三的第10题。 教师让学生看左边的圆形图,要求学生说说图意,并启发学生思考,把这个图表示成加法算式怎样想,表示成减法算式应怎样想,还要提醒学生第2小题缺一个加数,第4小题缺一个减数,要根据插图的含义和上一个算式填写出来后,再进行计算,然后让学生计算,教师行间指导。 接着要求学生自己解答右边的题目,注意个别指导。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练习十三第7、8题。 课后记:学生本节课掌握情况较好。

篇11:教案第17―20课时

教案第17―20课时

17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混合练习,练习五第14―1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 教学过程: 一、分两组做题。 40789-9106      81092-29807 48907+16297     10023-9806 学生做完后,集体核对。 二、做练习五的题目。 1、练习五第14题。 师生指定一组,从第一个同学开始,每人做一道题。做题时要求先读题然后再说出得数。 师再口述这些题目,指定学生听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做题练习五15题。 9653+1953      10200-1254     56132-27236 8742+47078     23051-3428     6-37259 让6名学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各错在哪里。 3、做练习五16题。 甲乙两数和是47210,甲数是18406,乙数是多少? 甲数是34507,比乙数少10895,乙数是多少? 做时让学生先理清两数的关系,确定方法,再列式解答。 4、帮练习五17、18题。 学生独立做。 三、作业。练习五16、17、18题。 课后记:学生在计算方面能独立完成,但文字题存在困难,主要原因是聋哑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低下造成,要加强辅导多练习,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1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第32页例1,练习六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各部分间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命名用学生学具卡片中的口算练习卡片。 2、填 空 30+20=      300+60=()    ()+20=50 300+()=360    30+()=50     ()+60=360 二、新授 1、引入课题 师:从第2题中得出30+20=50,所以(30)+20=50或30+(20)=50,那么这30、20是怎样算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学习“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出示P32放大挂图。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已知和所求,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出示课本第2、3两幅图,让这生列式计算。 60-25=35(本)    60-35=25(本) 4、引导学生把2、3同1比较。 提问:谁是已知的?谁是未知的? 同1比较,已知、未知有什么变化?要求的是什么数? 让学生明确第2题要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要求的是第二个加数。 5、引导学生归纳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6、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关系式,并且小结。 师:求加法算式中的一个加数,都是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由此得出: 一个加数=各-另一个加数。 运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 读P33页句子,明确: 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重复一遍,也可以用刚学过的加数和的关系验算,从和里减去一个加数得另一个加数。 练习P33上做一做的题目。 三、课堂练习1、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减法进行验算。 40825+14986=   0+3846=    87500+24508= 2、填空,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加数:18   21   10    42 加数:35   33    50 和   20   45    100     50     62 四、课堂小结。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强调加法的验算可以运用两种方法来验算。 五、课外作业。练习六第1―3题。 课后记:本节课虽是新课但却是对过去内容的总结.我在课上紧紧围绕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利用线段理解,学生取得了学习良好的效果. 19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P33―34页例2,例3,和练习六第4―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加法文字题。 教学重点: 一、复习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利用这种关系验算加法? 2、验算:375+89=454 二、新课。 1、教学例2。教师出示:()+8=15 提问:用加数与和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学生算出15减8等于7之后,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还可以用字母X表示,并告诉学生X的读写法,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然后师把()+8=15中括号换成X,并提问:怎样求未知数X? 2、出示例2。 师板书算式:X+15=40 提问: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式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板演边说明书写格式,强调每算一步等号都要对齐,最后告诉学生。 求出X后,要把结果代入原式、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 3、做例2下做一做。 教学例3。 270加上什么数得700? 指名读题,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已知的加数270,再从这条线段的右端点,接着画一条线段,表示未知数X。 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式,列式后,由学生说计算过程,师板演。 2、做P34做一做中习题。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六第4―7题。 4题,学生独立完成。 5题,注意题中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6题,在书上填写。 四、小结。结合板书讲求未知数的步骤和格式。 五、作业。练习六第5、7题。 课后记:学生在线段图的帮助下能很快理解x所表示的意义,但有时会出现因加法关系掌握不牢而出现计算错误   20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做练习六第8―12题。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求未知数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1、说说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口算 66-18       240+370      96÷16 200÷5      80×60       200-14 3、求未知数 X+350=789     1421+X=7265 二、做练习六第8―13题。 8题,接龙式口算。 9题,18加上什么数得60? 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 什么数加上234得666? 师提示学生,把题中的“什么数”或“一个数”看作是X,再按师中叙述列出式子并解答。 3、第12题。 要判断正误,教师可以先以实例来说明。如第1题要求学生明确“位数”概念,999是三位数,1000是四位数。因为999小于1000,所以位数多的数大。第3题先让学生说出数位顺序表。再看一看第六位是什么数位,然后判断正误。 4、第13题。 引导学生根据加法中各部分间关系,填写加汉紧式方框中的数。 三、作业。练习六第9、10、11题。 课后记:本节课的练习,学生大部分能独立完成,只有个别同学在第12题上存在困难,在老师辅导下完成.  

篇12:教案第57―63课时

教案第57―63课时

第57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1―15题。 教学目的: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11题。 2、 做练习十三的第12题。 让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图里已知什么?求什么?括号下面的“?人”表示什么?指名回答,然后让学生在书上填写算式,集体订正。 3、 做练习十三的第13题。 让学生准备好铅笔,同时开始计算,教师记时间,看是否能在2分钟内做完,然后集体对得数,纠正错题,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 4、做练习十三的第14题。 5、做练习十三的第15题。 6、做86页上的思考题。 二、课堂总结。 三、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3题。 课后记: 按理说后面的几个数字都是在前面几个数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应该可以举一反三,好的学生自己自学都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学生没有一个能够做到的,反而是越来越困难。 第58课时 教学内容:9的认识,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9,知道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掌握9的组成。 教学重点:9的组成。 教学难点:比较8和9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从1数到8,从8倒数到1。 2、  8的组成。 二、新课。 1、 数数量是9的物体。 (1)出示主题画,引导学生看图,提问: “图上有几朵向日葵?” “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几个阿姨?” “小朋友和阿姨合起来一共几个人?” 教师:“我们数的向日葵的朵数和人的个数都是9,可以用‘9’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板书:9 (2)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上摆出9根小棒,摆完后,同桌互相数一数是不是9根小棒。 2、 教学9以内数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教师操作珠子,提问学生:一共是几个珠子? (2)出示直尺图,指名学生从0读到8,问:8的后面一个数应是几? 3、 比较8和9的大小。 (1)出示87页上点子图,让学生说出点子的个数,教师在图下板书:8、9 让学生在书上的○里填上“〈”。 (2)再出示第二组点子图。 得出:9 〉8 。 4、 教学9的组成。 5、 区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6、 指导学生写“9”。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4题。 课后记: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第59课时 教学内容:9的加、减法,完成“做一做”的习题和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用9的组成计算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的减法,通过学习一图四式使学生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9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一齐口算。 2、  口答。(数的组成) 二、新课。 1、  教学8+1、1+8和9-1、9-8。 (1)出示毛球图。 理解图意,列式,板书:8+1=9。 让学生列出不同的式子,板书:1+8=9。 教师说明:把8和1调换位置再加,得数不变。 在图上加一道竖线,再让学生理解图意,列式,板书:9-1=8、9-8=1。 去掉坚线,说明了这个图可以表示把8个毛球和1个毛球合起来是9个球;又可以表示9个球去掉1个剩下8个,或 去掉8个剩下1个,所以一共可以列出4个算式:2个加法算式,2个减法算式。 (2)引导学生看图直观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拿去图,擦掉算式里的得数,提问:不看图怎样想8+1等于几?9-1等于几? 2、  教学7+2、2+7和9-2、9-7。 (1)师生共同摆放小棒。 (2)让学生看着小棒填算式。 3、  教学6+3、3+6和9-3、9-6。 4、  教学5+4、4+5和9-5、9-4。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的第5题和第8题,做完集体订正。 五、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9题。 课后记: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第60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0―14题。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9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9的组成。 2、  摆小棒填算式。 3、  看卡片口算得数。 二、巩固练习。 1、  做练习十四的第10题。 2、  做练习十四的第11题。 3、  做练习十四的第12题。 4、  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 5、  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1题。 课后记: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第61课时 教学内容: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完成“做一做”的习题和练习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看懂图意,并能根据加减法的含义选项择正确的计算方法来解答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看图填写算式。 2、  看图填空。 二、新课。 1、  教学94页例1。 (1)出示例1的牵牛花图。 (2)指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2、  教学94页上的例2。 (1)出示例2的小鹿图。 (2)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3、  做94页上的“做一做”的两道题。 三、巩固练习。 1、  做练习十五的`第1、2题。 2、  做练习十五的第3题。 3、  做练习十五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练习十五的第4题。 课后记: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第62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十五的第5―9题。 教学目的: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理解掌握,进一步提高9以内加减法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出示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2、  分别指名学生先说说图意,再板演。 3、  教师总结板演,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各算式的每个数及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二、课堂练习。 1、  做练习十五的第5~7题。 教师引导学生先分析各题目的图中告诉了什么,要求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运算符号和各个□里应填的数字,并集体进行订正。   2、  完成补充练习。 3、  完成练习十五的第8题。 4、  做练习十五的第9题。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练习十五的第8题。   课后记: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第63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0-15题。 教学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9以内加减法的速度和正确率,进一步熟练解答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1、  做练习十五的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行间巡视。 2、  做练习十五的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换批改。 3、  做练习十五的第1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课后记: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篇13:教案第39―42课时

教案第39―42课时

6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39课时 教学内容:6的认识,完成练习九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知道6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6以内数的大小,掌握6的组成。 教学重点:6的组成。 教具准备:小棒6根,5和6的点子图,直尺图,6个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从0数到5。 (2)复习2、3、4、5的组成。 二. 新课。 1.  6的`认识。 引导学生看53页上的主题画图,提问,说出图上有几个人?几把椅子?几张桌子? 教师小结后引出课题:6的认识。 板书并领读数字6。 2.  教学6以内的数的顺序。 3.  比较5和6的大小。 4.  教学6的组成。 5.  区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6.  指导写数字6。 三. 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的1~4题。 四. 作业。 书写“6”一页。 课后记: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第40课时 教学内容:6的加法,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九的第5~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用6的组成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 教学重点: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教学准备:动物磁铁每种6个,小棒每人6根。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看算式说得数。 2.  口答。 二. 新课。 1.  教学5+1和1+5。 (1)出示小棒左边摆5根,右边摆1根。 要算出共有几根小棒,学生说出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再交换小棒的位置让学生说算式。 教师板书:5+1=6 1+5=6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算式。说出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  教学4+2和2+4。 让学生用正方形摆,写出算式:4+2=6、2+4=6。 3.  教学3+3。 让学生摆三角形说出算式。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55页的“做一做”。 2.  完成练习九的5~8题。 四. 课堂小结。 五. 作业。 练习九第5、7题。 课后记: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第41课时 教学内容:6的减法,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九的第9~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用6的组成计算6减几的减法。 教学准备:动物磁铁3种。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看算式说得数。 2.  口答。 二. 新课。 1.  教学6 C 1和6 C 5 。 (1)出示鸡的集合图。 教师演示,提问并让学生说出方法和算式。 教师板书:6 C 1=5、6 C 5=1。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算式。 2.  教学6 C 2和6 C 4 。 教师通过摆正方形让学生列式:6 C 2=4、6 C 4=2。 3.  教学6 C 3 。 让学生自己摆6个三角形列式、计算,得出:6 C 3=3。 齐读5个算式。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56页上的“做一做”。 2.  指导加、减法算式的写法。 3.  完成练习九的第9题。 四. 小结。 五. 作业。 练习九第10题。 课后记: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第42课时 教学内容:6的加、减法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九的第13~1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练习得数是6的加法和6减几,回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  6的组成填空练习。 2.  复习6以内的加法。 3.  复习6减几的减法。 4.  看算式题卡片口算练习。 二. 巩固练习。 1.  做练习九的第13题。 让学生先看左图,指名说图意,然后让学生填,教师巡视。 2.  做练习九第15题。 教师先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仿照第1小题,独立连线,教师巡视。 3.  做练习九第16题。 学生自己做。 三. 作业。 练习九第14题。 课后记: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篇14:《整式》第2课时教案

《整式》第2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多项式,会指出多项式的项数、次数。 2.知道什么是整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项式的学习,知道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知道整式与代数式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项式的学习,感受代数式的实际背景;通过列代数式,发展符号感。 二、教学重点: 多项式的定义、多项式的项数、次数。 三、教学难点: 多项式的项数、次数。 四、教具: 电脑, Powerpoint幻灯片, 实物展示台。 五、教材分析: 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一般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在从抽象到具体,不断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本节中,整式的概念、多项式的概念和次数,既是由数到式的抽象与升华,又为以后学习分式运算、一次方程和函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另外,通过以往学习的经验,学生在对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都还有一定的难度。那么通过多项式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知道整式与代数式之间的关系更显得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第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 活动1 我们已经学习了单项式,单项式中只有什么运算? 请指出下面单项式的指数和次数。 。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回忆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创     设     问     题     情     景       活动2 请写出下面代数式: 1.现在地球上生存的动物约有150万种,其中,无脊椎动物约有m万种,脊椎动物有______万种。 2.如图所示,城楼门口的形状下部是长方形,上部是半圆形.城楼门口的面积是______。 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百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是__________。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回答.同时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形成激情互动。   从实际情境出发,探究新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是单项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有的数量关系单项式不能表示. 但是,是由两个单项式组成的,你能找到这两个单项式吗? 你可以说出分别是由那些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 强调他们都是单项式的和的形式。 认识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   讲   授   新   课 活动3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请你说出一些多项式。 教室可让多个学生回答,对学生的不同发言,教师给与适当的点评、鼓励。   学习多项式的定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请大家看是多项式吗?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交流。发表见解。 加深对多项式的认识. 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都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下列多项式各是几项式,有没有常数项? 。 在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请指出上面几个多项式的次数,并指出他们各是几次几项式。 师生互助,共同总结。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学习多项式的项的概念。 学习多项式的次数的概念. 做一做 请同学们完成P175的“做一做”。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解答。 训练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的概念。 探   究 活动4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请同学们讨论:整式的.分母中允许出现字母吗?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习整式的概念。 巩   固   练  习把下列代数式填写到相应的集合中:   单项式集合{  …} 多项式集合{  …} 整式集合{  …}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深刻认识整式的概念。   活   动   探   究 例3如图是由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组成的组合体。 ⑴请用代数式表示这个组合体的体积。     ⑵这个代数式是整式吗?如果是,请你指出它是多项式还是单项式。如果是多项式,请指出它是几次几项式? 解:(略) 师生共同完成这一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强化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并为下一节合并同类项做好铺垫。 回顾反思 活动5 1.今天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你知道多项式与单项式之间的联系吗? 2.怎样确定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什么是常数项? 3.什么是整式?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及时给与鼓励。 整理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巩 固 与 提高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 作业:课后习题(P176)1、2、3、4. 学生解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巩固训练。 课 堂 反 馈 课堂检测:(包括基础题和能力题) 综合考查,学以致用。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   6. 1. 2  整式  1.多项式的概念。  2.整式的概念。 3.多项式与单项式之间的联系。  4.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 5.常数项。     课后反思:本节从一组学生感兴趣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列代数式,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多项式概念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教学中教师适时给出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多项式的次数等概念,进而给出整式的概念。在引导学生理解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上处理得当。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对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上反映出了一定问题,以后教学应该注意。  

篇15:教案第51―54课时

教案第51―54课时

第7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完成练习十一第11~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有关7的加、减法正确率和速度,更熟练地解答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练习。 2.  数的组成练习。 二. 课堂练习。 1.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1题。 教师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把每一题算一遍,然后,教师任意指一道题让学生说得数,以复习、巩固有关7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3题。 3.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4题。 4.  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5题。 三. 补充练习。 四. 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11、12题。 课后记: 通过几天6以内数的复习,学生对7的认识和加减法学习比较6的加减法相对好些。由于基本素质较差,教学中难度很大,进度慢,教学质量不太好。特别是图画式应用题,懂的更是廖廖无几。   8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8的认识,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知道8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8以内数的大、小,掌握8的组成。 教学重点:8的组成。 教学准备:动物磁铁若干,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从1到数到7,再从7倒数到1。 2.  口答7的组成。 二. 新课。 1、8的认识。 出示计数器,引出课题:“8”。 出示主题画,教师和学生一同数出图上人物的个数。 领读数字"8"。 2、教学秩序8以内数的顺序。 教师出示直尺图,让学生先读,然后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顺序,再提问。 3、比较7和8的大小。 让学生看点子图,比较7和8的大小,先引导观察图得出“7〈8”、“8〉7”。 4、教学8的组成。 让学生用小棒摆出8的组成式,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教师让学生齐读8的组成式。 5、区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引导学生看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6、指导写数字8。 三、课堂总结。 四、巩固练习。 让学生独立做练习十的第1~3题。 五、作业。 课后记: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第2课时 教学内容:8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用8的组成计算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通过学具图画演示,使学生知道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教具准备:8个正方形,5个黄色圆形,3个红色圆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算式说得数。 2、学生填8的组成式。 二、新课。 1、教学7+1和1+ 7;8 C 1和8 C 7。 (1)教师出示8个正方形。 □□□□□□□  □ 让学生先看左边的7个,再右边的1个,提问: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7+1=8。 再换位置看,列式:1+7=8。 (2)教师在7个正方形和1个正方形之间画上虚线,让学生说出算式:8 C 1 = 7、8 C 7 = 1。 2、教学6+2和2+6;8 C 2和8 C 6。 让学生通过学习摆正方形列式得出:6+2=8、2+6=8、8 C 2 = 6 、8 C 6 = 2。 3、教学5+3和3+5;8 C 3和8 C 5 。 让学生拿出5个黄色圆形,3个红色圆形,仿照上面摆正方形的方法,边摆边在书上例题里填上数。 4、教学4+4和8 C 4 。 三、巩固练习。 1、做事78页上“做一做”的第1、2题。 2、做练习十二的第5题。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十二的第7、9题。 课后记: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第3课时 教学内容:8的加、减法巩固练习,完成78页“做一做”的第3题和练习十二的第10~15题。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练习薄提高学生计算8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1、  8的组成。 2、  看图列式计算。 二、8的加、减法练习。 1、做78页“做一做”的第3题。 2、练习十二的第10题。 先引导学生看左边图,要求学生说明图意,并启发学生思考,把这个图表示加减法法算式时各应怎么想,还要提醒学生第2小题缺一个加数,第4小题缺一个减数,要根据图的含义和上一个算式填写出来后,再进行计算。 学生做完后,先提问第2小题是怎么做的,引导 学生回答,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右边的题目,算完后,全体对得数。 3、做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师说明题意,让学生3人分别板书。 4、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第1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练习十二第11题。 课后记: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篇16:教案第37课时―39课时

教案第37课时―39课时

37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巩固练习,做练习十三第9―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说一说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指名说一说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简便乘法。     指名说一说“扩大”和“缩小”几倍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三第9题。     6×300      30×200     0×700     28×500     600×30     8×102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计算时间。     做练习十三第10题。     让几名学生板演,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050×406    714×511     3078×500     540×204     9800×300    78×633     做练习十三第11题     410个159是多少?     364的800倍是多少?     829与208相乘,积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分析,列式解答。     做练习十三的第12、13题。     提醒学生要正确掌握运算顺序,认真分析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三第10、12、14题。 课后记: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还是很差,课前复习中所提的问题虽然学生心里明白但表述不出,对因数扩大和缩小引起的积的变化,部分学生没能理解。特别是张宇同学,每次新课都很吃力,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别大,导致课总时上不动。况且复式班分层教学很难实施,影响了教学进度。   38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混合练习,练习十三第15―20题。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9×700    20×300    240×5     600-80     480÷30   14×200    600÷20    280÷41     板演:920×560     7500×800 二、混合练习1、做练习十三第15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注意看有多少学生在3分钟内能够做完,集体订正时,选几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十三的第16题。     让学生独立做,要求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做完后,集体对答案。 3、做练习十三第17题。     做题前,教师提醒学生要正确掌握运处顺序,认真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运算顺序。 4、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十三的18、19、20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题意,然后由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6、18、20题。 课后记:本节课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作业质量高,特别是应用题能独立完成让学生有很大的自我成就感。虽然学习效果好但还是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计算速度和计算能力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乘法口诀有些学生还是不能熟记于心,加减不能口算完成。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巩固。   39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72页内容,完成练习十四的全部习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重难点:找出口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     200÷5      270÷9   320÷10       450÷50     500÷10     口算完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用整十整数除的口算方法。     口答:800有多少个百?1200是多少个百?3600是多少个百? 二、新课     教学例1(除数是100的口算)     出示例1,500÷100,结合以前学过500÷10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想一想500÷100得多少,启发学生说出要想500里面有几个1百。因为500里面有5个1百,所以500÷100得5。 然后出示2400÷100,直接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算出2400÷100得多少,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学例2,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 教师出示:1200÷400,然后引导学生想,1200里有多少个百?400是几个百?12个百里面有几个4百?     学生口算出得数后,教师再说一遍口算过程。     教师再出示3600÷300     提问学生,想一想:这道题怎样算?指名让学生口算出得数。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例题,找出规律,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分别看成几个百,再除。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一起口算例2下面的做一做中的习题,教师指名选一、两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四、课堂练习1、做练习十四的第1―2题。     让全体学生做,并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2、做练习十四的第3、4、5题。     第3题要求在书上完成。第4、5题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五、作业     练习十四3、4、5题 课后记:本节新课也是在以往所学基础上的一种变化,对学生没有什么新的知识点,比较简单,全班学生都能正确掌握。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篇17:教案第9―12课时

教案第9―12课时

第9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中的题目。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同样多”、“多些”、“少些”及“上、下”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复习“同样多” 2. 复习“多、少”。 3. 复习“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4. 复习“上、下”。 二. 练习。 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教师巡视,集体讲评。 2. 指导学生看第2题图后,让学生在书上填空。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上黑板,集体订正。 3. 做第3题。 教师读题,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自由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 补充练习。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同样多”、“多些”、“少些”和“上、中、下”。 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练习二1―3题。    课后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  认识左、右,并继续教学写字准备练习。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方位词“左、右”,并能分清“左、右”。  教具准备:几种水果、动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两组图片,让学生分别指出每组中各物体的位置。 二、新课。 1. 板书课题:左、右 2.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图形。 (1)教师指着图形说明,梨的位置在左,苹果的位置在右,边说边在图形的下面板书“左、右”。 (2)教学“左、右”的手语。 (3)变换图形的位置,让学生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4)引导学生观察谁在左,谁在右,教师要说明是以自身为主体来判别谁在自己的左边,谁在自己的右边。 (5)教师联系左手、右手进行讲述,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左手、右手是不会因方位变化而变化的。 3.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4.  练习。 (1)看图片说说谁在左,谁在右。 (2)说出左边有几个▲?右边呢? (3)请两名同学并排站在黑板前,让全班同学说出谁在左边,谁在右边。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要求学生分清“左、右”,同时进行“左、右”的“多、少”比较。 四.作业。 第13页的'写字练习。 课后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  认识有和没有。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有、没有”的含义,分清“有、没有”和“多、少”的区别。 教具准备:盘子、水果等。 一. 复习。 1. 教师轮换举左、右手,让学生指出左、右。 2. 出示有关实物图形,让学生说出“左、右”方位,及其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等。 二.新课。 1. 教师右手拿了一个皮球,左手空着,两只手同时伸出,让学生观看后,告诉学生老师右手拿着皮球表示“有”,而左手里空着没有东西表示没有,接着进行左、右手交换物体,反复强调“有、没有”。 2. 出示第14页“有、没有”的图示。 引导学生说出左边的圈里有鸡蛋,表示有,右边圈里没有东西,表示没有。 3.教学“有、没有”的手语,让学生对照图示,反复练习。 4.让学生看图示说一说“有、没有”。 5. 教师通过展示教案本说明教师有,学生没有,接着再展示数学课本说明教师有,学生也有,加深学生对“有、没有”的理解。 三.练习。 完成第14页上的“做一做”。 四、小结。 五.作业。 第14页上的写字准备练习。 课后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  分类。 教学目的:通过对实物分类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分类。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及有关实物。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将前面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看实物图让学生回答问题,加以复习,从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 新课。 1. 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第一幅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启发学生说出图中的物品都是什么,各是什么用的。 教师讲述为什么要把球圈在一起。 2. 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第二幅图。 先让学生观察图,然后让学生试着把同类的圈在一起。 3.完成第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后,启发学生思考:公鸡、母鸡、小鸡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鸡,是同一类的,所以要圈在一起。 教师根据学生圈的情况进行纠正,说明理由,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应怎样分类。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四.小结。 五. 作业。 写字准备练习。 课后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  

篇18:教案第13―15课时

教案第13―15课时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更加理解和掌握“凑十法”能熟练计算9加几的式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二、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的第5―10题) 1、第5题。   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 2、第6题。   教师用教具指数,让学生说得数,反复练习。 3、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4、第8题。   指名学生板演,告诉学生先要口算出左边的得数,再同右边的数比较大小,。做完后,集体纠正小结。 5、第9题、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集体订正。 三、小结。 四、作业。 练习四第8、10题。 课后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的第11―16题。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凑十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练习。 1、第11题。   教师引导学生想:9加几得12。 2、第12题。   让学生看书,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行间指导,对个别差生给予适当指导。 3、第13题。   让学生准备好,同进计算比一比看谁能又对又快完成,对在短时间内正确计算的学生给予表扬。 4、第14题。   看图列式计算,教师出示图。 让学生回答问题后独立计算,最后共同订正,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计算。 5、第15题、第1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集体订正。 三、小结。 四、作业。 练习四第13、15、16题。  课后记:   第5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上的例6,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五的第1~3题。 教学目的:能够根据加、减法的含义,理解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的图意,并能正确地列式计算。 教学准备:放大的天鹅图。 教学重点、难点:图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新授。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放大图片,引导学生看图后提问: 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河里有9只天鹅) 还告诉了什么?(又飞来了5只) 要求什么? 要求现在有多少只天鹅用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手势表示图意。 教师把图意叙述一遍后,让学生在算式中填空。 三、巩固练习。   完成相应“做一做”中的题目。 四、小结。 五、作业。   练习五第1、2、3题。  课后记:  

篇19:《登山》第1课时教案

《登山》第1课时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本课位于第五单元,教学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考虑到课文内容较多,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本课中只起到了练习和巩固作用,因此决定将此放于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的品质。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

四、教具使用:

自制课件、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分段,归纳段落大意,为第二课时抓课文内容做下铺垫。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目标:温故知新,导入课题。

1、出示“绿色的办公室”的图片

2、导语:十月革命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工作。是什么力量使他克服困难,如此顽强?[略停顿]

3、今天学习一篇同样背景的关于列宁的课文(板书课题:17。登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目标:从多方面汇报预习情况,教师可针对此教学过程做适当调整。

步骤: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书上的语系标记,汇报你的预习情况。

(1)分段;

(2)两次经过那条危险的小路;

(3)路很危险;

(4)根据预习要求画出了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案一]画出了(出示小黑板)

这段话在课文中确实有很深的含义,还有哪些同学也画出了这段话,一起来读。

[方案二]没有画出

预习要求中要求同学们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你画了吗?

(5)质疑问难

(注:以上几个小步骤均可打乱,对于同学没有汇报到的内容,老师可做适当点拨。随机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小结:听了同学们的预习汇报,老师发现许多同学在课前就做到了一边读一边想,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大家共同存疑的地方,可以边学边理解,也可随时提出。

3、过渡:预习汇报中,有几位同学曾经提到列宁两次经过了一条危险的`小路,请同学们自读(2-18)自然段,从书中画出直接写小路险的句子。

(三)重点学习课文内容:

目标:第二段通过抓住重点词,体会小路的险,是第一目标;感受到列宁的害怕是第二目标;体会列宁的勇敢是第三目标。第三段,重在分析两次走过小路的不同,体会列宁话的深刻含义。步骤:

1、学习第二段

(1)哪位同学能够读一读你从书中画出的句子。(出示“路宽……。”)

(2)自己读一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什么?

(3)重点词下加点(“容”、“峭壁”、“深渊”)。

(4)结合课件,谈理解。

(5)指导朗读。(个别→齐读)

2、小结:刚才,我们从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的句子,体会出小路的险。(板书:路险)

3、过渡:这是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句子,看看课文,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路险呢?

4、出示“巴果茨基……”一段话。

(1)抓住“背贴”、“扭转”、“不去看”、“碎小”、“移动”这几个重点词体会路险。

(2)自己体会读,感受路险。(自己读→个别读)

(3)文中还有写巴果茨基的句子吗?体会出什么?(联系上文“走过几次”,体会出巴果茨基紧张的心情。)

(4)过渡:小路太险了,已经走过几次的巴果茨基在经过小路时仍旧那么紧张,那么小心翼翼,这是我们从巴果茨基经过小路时的情景体会出小路的险。还从哪里可以体会出险呢?

5、出示“列宁跟……。”

(1)体会“路险”

(2)列宁害怕了。(自己体会着读)重点抓住“头昏目眩”

(3)过渡:小路太险了,列宁头昏目眩,他害怕了,可是他定了定神,仍然走了过去,从这里你看出什么?(列宁很勇敢)能读出来吗?(个别读→齐读16自然段)

(注:学生在体会列宁勇敢时,还可以联系自己。)

(4)小结:经过刚才的理解,我们发现这条小路太险了。走过小路,列宁轻轻地舒了口气,与巴果茨基向山顶走去。

6、(出示课件:日出时动态景色)教师配乐朗读,使学生如临其境。

总结:走过令人胆战心惊的小路,列宁与巴果茨基站在山顶,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他们心中充满了愉悦。(随机加上对话表演)他们用勇敢迎来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7、学习第三段

(1)过渡:回去的路上,本不必再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了,但列宁仍旧选择了它。列宁这一次走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默读(19-28)自然段,然后展开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边说,教师随机板书。

(3)过渡:通过分析列宁两次经过小路时的不同,我们知道列宁这一次不仅走在前面,而且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4)出示“这一次我先走。……走了过去”。谁能读读这句话?

(评读后,齐读)

(5)这一次,列宁怎么毅然、决然地走过这条危险的小路呢?书中没有具体地写出来,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补充出来。以四人小组展开讨论,由一位同学执笔把它记录下来。(也可根据图,注意图上列宁的神态)

(6)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7)简单小评之后,以插入语的形式、带入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8)从列宁两次经过这条小路的不同表现,你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记录下来。(选取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写完后,站起来直接读。)

(9)过渡:同学们刚才所写的,正是列宁要说的这段话中的真正含义!

(10)哪位同学愿意读读列宁说的这段话?(出示“一个革命者……。”)

(个别读→齐读,读时把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读出来。)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列宁两次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正是在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啊![停顿]

十月革命前,列宁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工作。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啊!当面对一条令人生畏的小路时,革命者的脚步岂能因害怕而退怯,他战胜困难,战胜自我,勇敢地走了过去。因为他坚信:

走过黑暗就是黎明!

克服困难就是胜利!

只有登上险峰才会迎来曙光!

教师(用课件)出示列宁的一句名言:

害怕前进就是后退,应当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学生齐读)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象列宁一样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吧!

七、板书设计:

17 。登山

路险 第一次 必须走 在后 停住

第二次 仍旧走 在前 毅然 决然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九单元教案

小学常规教学管理制度

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教案2

数学教案-长度单位的换算米以内

第五课时三位数加两、三位数巩固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欢庆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教案第40―43课时
《教案第40―43课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案第40―43课时(集锦19篇)】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体育第30课《多种游戏》教案2022-12-20

认识负数(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2-08-23

三年级期末数学复习教案设计参考2024-03-13

跳绳的教案2023-07-28

《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二课时优秀教案2022-05-08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组成》教案设计2022-12-20

一年级数学《小兔请客》教案2022-05-16

第六课时百分数练习课(练习六)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2023-09-08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2022-09-24

跳绳教案20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