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教案(精选18篇)由网友“土拨鼠”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发散思维教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发散思维教案
创新思维的灵魂——发散思维
课题:发散思维(浙江大学出版社《创新教程》第二章第二节)课时:1课时(40分钟)
教材分析:
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学科。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着重提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上一章节关于“认识创新”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什么是创新,我们中职学生为什么要创新等问题。本章节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从发散思维训练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为下一章节“创新技法”,即我们学生如何创新的内容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相对较差,对理论学习普遍缺乏兴趣,但他们具有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当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时他们比较有兴趣。基于以上原因,我将会在课堂上多采用典型案例、竞赛游戏、分组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体验创新学习的乐趣,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什么是创新思维的灵魂-发散思维,掌握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
能力目标: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思维习惯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创新思维的兴趣,创新的理念,并将本课学习的发散思维应用到
生活学习中
重点和难点:
重点:打破学生固有的认知方式和思考习惯,使思维得以发散
难点:使学生掌握训练思维思维导图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应用,培养学生具有创
新的理念和观念
教学平台与资源:
多媒体课件 A4纸若干张 磁铁8个 记号笔4支 空杯子6只
课前准备:
分组: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桌子右上角同学为队长(如图所示),并在黑板上列出各组得分情况 (课桌摆成U型,改变了传统教师面向黑板四组的情况,使学生老师均参与课堂,分成6组每组成员六七个,较有利于讨论及课堂教学)
篇2:发散思维教案
发散思维创作
教学目标: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作力,想象力及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重点:手绘与学生思维的锻炼相结合。
教学难点:如何有规律的进行发散思维联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二.发散思维的特点
1.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2.培养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
三.举例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马上有的同学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同学想到古代人们把砖刻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
一位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条活鱼,女儿走过来看妈妈杀鱼,妈妈看似无意地问女儿:“你想怎么吃?”“煎着吃!”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妈妈又问:“还能怎么吃?”“油炸!”“除了这两种,还可以怎么吃?”女儿想了想:“烧鱼汤。”妈妈穷追不舍:“你还能想出几种吃法吗?” 女儿眼睛盯着天花板,仔细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几种:“还可以蒸、醋熘、或者吃生鱼片。”妈妈还要女儿继续想,这回,女儿思考了半天才答道:“还可以腌咸鱼、晒鱼干吃。”妈妈首先夸奖女儿聪明,然后又提醒女儿:“一条鱼还可以有两种吃法,比如,鱼头烧汤、鱼身煎,或者一鱼三吃、四吃,是不是?你喜欢怎么吃,咱们就怎么做。”女儿点点头:“妈,我想用鱼头烧豆腐,鱼身子煎着吃。”
四.发散思维锻炼
以“圆”为主题,让学生绘出更多和圆有关的物品。
五.点评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发散思维的具体过程
教学总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能够画出很多和圆有关的物品,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展开,打破原有思维的局限性。从而更好的培养了学生原有思维的活跃性。
教学反思:通过让学生画“圆”的物体来开拓学生的思维。但是在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手绘能力有限,有的物品虽然能想到,但是却不能用画笔描绘出来。所以以后还需多增加学生的手绘能力。
篇3:发散思维教案
《发散思维与作文》教案设计
红鱼学校:文 霞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引导他们学会多角度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提高学生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看动漫,结合成语片断赏析以及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去立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
教学重点:学会在写作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去立意。
教学难点:
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方法:
1、动漫导入法。通过动漫《小乌鸦喝水》导入,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考。
2、赏析法。在教师针对“杞人忧天”的反向思维习作中学习立意技巧。
3、讨论法。让学生就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以激发创作灵感。
4、深入浅出讲解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发散思维是一个比较深奥的知识,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知识的系统讲解,多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物和故事,使学生能形象地理解发散思维的相关知识。
5、巡视指导点拨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有争议或写作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适当点拨、诱导。
6、当堂评定法。对学生的见解应当堂进行评定,集体点评,对他们的优点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一般的见解,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教具准备: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发散思维与作文》。
教学课型:作文指导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观看《小乌鸦喝水》开启学生思维,引起学生思考。(学生可以和邻座的同学共同讨论)
得出启示: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写作文时都不能墨守成规。
二、学习发散思维
出示发散思维的概念和表现形式,使学生在理论上对发散思维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1、概念: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
2、主要表现形式:
A、多向思维:如小乌鸦和老乌鸦不同的喝水方法。
B、侧向思维:如巴特洛特从荷花叶面防水自洁的特点,发明了表面完全防水并具备自洁功能的材料,和鲁班从草拉破了手得到启示,发明了锯。
C、反向思维:如法拉第从电产生磁得到启示,反问自己,磁能不能产生电,终于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和爱迪生将“声音引起振动”颠倒思考为”振动还原为声音”,产生了发明留声机的设想。
三、教师习作片断示范
1、出示同学们熟悉的成语故事“杞人忧天”及其原意。
教师提出疑问: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多做考虑又有什么错呢?对于这个问题,今天老师也写了一段话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出示自己写的片断并范读,学生赏析。
提问:同学们,老师这段话运用了发散思维的什么思维呢?
学生明确:反向思维。
2、教师:刚刚老师在习作过程中就是运用了发散思维,那么如何将发散思维运用到我们的作文练习中去呢?在写作文时,我们要学会对同一问题、同一素材、同一题目、同一体裁的不同处理,或者是角度的不同、立意的不同,或者是构思的不同、手法的不同等。
四、探索体验
1、思维大冲浪
教师:现在老师这里有虎、蚕、哭、笑四种事物,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它们。
出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下面事物。
虎 蚕 哭 笑
提出要求:
1、充分运用刚学的发散思维的知识。
2、四人为一小组,选择其中一种事物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非常好,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充分地发散我们的思维。
2、大显身手
出示::有人说牛很很温顺、任劳任怨,也有人说初生牛犊充满活力,鲁迅自比为一头牛,郭沫若自比为牛的尾巴,你想到了什么呢?请以牛为对象,联系现实生活,写出1——3篇不同立意的文章提要。
提出要求:
1、和同桌共同完成,写出1—3篇不同立意的文章提要。
2、时间:5—8钟。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立意情况。
教师当堂点评学生所写文章提要。
3、教师小结:发散性思维在作文中的作用
1、拓宽思路,挖掘全新的写作角度。
2、充实文字,丰富内涵。
五、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呢?
巩固知识:发散思维及其表现形式、如何将发散思维运用到作文练习中去。
六、课后习作练习:
出示材料:东施效颦
请根据这则材料,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先构思立意,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题名《也说“东施效颦”》
七、板书设计
1、概念:
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
(多向思维)
2侧向思维。
(反向思维)
3、发散性思维在作文中的`作用
(1)、拓宽思路,挖掘全新的写作角度。
(2)、充实文字,丰富内涵
篇4:发散思维教案
发散思维 创新教学
作者:平金升
《新课程学习·中》第02期
摘 要:众所周知,在高中阶段,数学这门学科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因此,该阶段最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让创新思维走进高中数学课堂,使学生不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主要探讨如何在高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希望在高中教学过程中,为广大的数学教师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对数学知识的表面认知与理解上,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只是一般的学习掌握,难以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兴趣,发散思维。有经验的数学老师就会意识到创新课堂的重要性,这种课堂不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当前所学知识,更应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思维得到发散,学会研究性学习,敢去挑战数学难题,攻破难关。更重要的是,在高中阶段,一旦学生的这种思维得到不断训练,那么其思维便会越来越灵活,并具有长久性。因此,当学生以后步入更高的学府,乃至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都会不断灵活运用以及有效发展该种思维,更加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及目标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要求改革创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是必不可少的。此外,高中数学需要学生极其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学生思考问题时思路的清晰开阔极其重要,这一特点提醒教师应把握时机,从高中数学教学入手,卓有成效地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又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能否灵活运用各种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有效利用课堂,开阔学生的思维。
一、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句广为人所知的话中不难体会到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却很少有人能认识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提高其创新性。创新是主动的,必须自己有意愿去学习、去钻研才能发现数学的妙处,并且在不断学习中去逐渐发散思维,充分挖掘出自己内在的潜能。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创造性,教师可以设置多彩的教学情境,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数学的美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比如在高中数学函数的教学中,有多种曲线方程,教师可以把函数比作一个大家族,再把各种曲线方程比作这个大家族中的成员,并在分别介绍家族中各个成员后,再讲他们成员的联系,本来单一的教学就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这样一来也就不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了。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高效的工作需要优良的环境,同样,学习质量能否提高与其氛围的好坏也有着重要联系。一直以来,中国的传统教学几乎都是讲授式的,并且课堂氛围以严肃紧张居多。课堂的严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崇敬,以及对待学术的认真态度。然而,这种紧张严肃的氛围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被各种条条框框紧紧地困住,难以在学习过程中有思维的飞跃。毕竟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才是教学的对象,所以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是起指引作用。最好的课堂应是学生从中掌握最多并且掌握得最有效的,最能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所以,不妨把课堂从真正意义上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认知与才华,让他们不同小组间有效地合作竞争学习。宽松的教学氛围无疑可以更加充分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创造性,使学生的思想不受压抑,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三、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有经验的教师不难发现,不爱提问的学生只是一味地吸收与巩固所学知识,而不会深入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这种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单一的。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所教知识,从多方面进行现场提问,使学生在问题的促使下进行思考,灵活地运转大脑,尤其是对于不爱思考的学生应着重训练;也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提问,提问代表该学生有着与别人不同的更新奇的见解。教师遇到这种学生一方面要耐心地解决他们的疑惑,另一方面要试着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更深一层的思考,使其思维得到发散。
一段时期后,大部分学生就会逐渐获得“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讨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先讲一种关系,让学生自主思考其他关系,并思考距离d与两圆半径R、r的关系,最后,教师再做补充。这不仅有利于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性思维能力,也便于高中数学的教学、活跃课堂氛围,使得不爱思考的学生也逐渐融入创新思维的行列中。
总而言之,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贵在有效的训练。教师应把握课堂机会,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这一思维能力,并进行重点训练,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思维也能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深刻地体现出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兆娟.高一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研究,(10).
[2]杨玉忠.浅议高中数学的学法指导[J].青年文学家,2011(2).
[3]周丽.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1(5).
篇5:发散思维教案
《作文选材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生在作文思维上的缺陷和障碍是他们感到作文“难写”的重要原因,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的作文选材思维进行专项训练。
2.本课侧重于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和运用作文素材的能力,突破“无话可说”的思维瓶颈。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性思维构成了广度内容,聚合性思维构成了深度内容,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学习逆向思维法选材。
3.了解几种创新文体。
教学策略
1.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示例分析和引导合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作文素材多维构思的一般方法和技巧;通过课外作业使之熟练运用。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小组各成员独立进行思考、讨论、质疑和探究;同时,各组在内部之间和外部之间进行思维互动,形成丰富、准确、创新和生动的作文思路;优秀思路公开“发表”,使全体同学能有所顿悟。
3.采取多种形式的课堂评价方式,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近几次作文发现,多数学生作文不是思路混乱,就是口水话连篇;不是千篇 一律,就是空话满纸;要么无病呻吟,要么故作深沉等等,老师总结同学们写作时最大的困难是“无话可说”和“不知怎么说”,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作文素材”和“不知道怎么使用这些作文素材”。今天,我们专门研究选材的问题,帮助同学们拓宽选材思路。
二、作文素材再认识,发现规律
其实,同学们作文首先犯的错误是选材太大,就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为什么“无从下手”?因为,天太大了。比如,上次半命题作文:走近(伟人、名著、自然、科学??)有很多学生按命题人的提示选材过大,直接写“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走近学校”难以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所以写得空泛、笼统,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又是中学生作文最基本、最关键的要求,那么作文自然是低分了。此类文章可从小处入手,用自我生活实际来拟题,从自我兴趣爱好来拟题。请同学们试着拟题。(先小组交流,后举手回答)
老师举例,结合学生举例归纳:如拟“走近姚明”“走近大观园”“走近诸葛亮”“走近张老师”等,这就具体得多,就能用自我的生活真实细节来写活伟人、名著、科学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并可能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观感。也就是说作文材料来自生活,同学们的生活空间主要是哪里?(家庭、学校、
社会、书本),这样取材可以设立这样一个公式:(板书)
取材话题:
①社会(人际、竞争、合作、企业、市场??)
②家庭(父母关系、亲戚、邻里??)
③学校(班级、同学、师生、宿舍??)
④书本(文学作品、历史人物、影视作品??)
请同学们结合以上公式再次补题(学生自由发言)
三、实践训练
这个公式可用于大部分的话题,自然起到化大为小的作用,有这样一篇材料:某建筑工地上有这样一条横幅:“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请以“质量第一”为话题作文。
按上述方法先确定话题的关键词语“质量”,再进行分析:
选材:质量
社会:企业竞争→商场的故事(商场的兴衰、诚信经营)
人的质量→骗子和诚实人的故事
家庭:家长、亲戚的为人修养??
学校:教学质量、作业质量、学校设施质量、朋友的情谊??
四、逆向思维法
这是大家常用的方法。它就是与上面既成的结论和事实作反方向的思考(其中主要包括反常规思维方法)。如:①“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②“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与“假如狐狸吃到了葡萄仍然说葡萄是酸的”。“近墨者黑”强调了环境对
人的重大影响,“近墨者未必黑”则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人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品德的修养来抵制环境的影响,因此,这种见解是站得住脚的。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这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常见的现象。但是,假如狐狸吃到了却仍然说葡萄是酸的(没有理想中的那么甜),这正好说明了有些人贪欲无限,怎么会认为自己已经吃到甜葡萄呢?所以做出了这样的逆向假设,就可以讽刺那种无止境的贪欲。同时,有的人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很满意,却又担心别人来分享既得利益,他怎么会说自己已经吃到了甜葡萄呢?于是便在吃到了甜葡萄后说“葡萄是酸的”,这种现象引人深思,这种分析及见解便有了新意。
请同学们再以“走近(伟人、名著、自然、科学??)”为题就刚才自己选材用“逆向思维法”再次选材,如“走近某某老师”,同学们都想到的是老师的优秀,那么可不可以写一位老师的不负责任、不文明呢?以“社会”为角度选材,多数人想到的是名人,那么我选择街头的一个小乞丐、一个修鞋的大爷、学校的门房大叔??了解他们的辛苦与幸福,不就有新意了吗?
五、文体的创新
上面已提到文章材料的出彩,是学生追求作文新颖的较佳方案,当明确的立意定下来后,便思考以何种形式表现为佳,除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老三篇,还有多种文体,引导将学生发言归纳:(板书)
1.①一般记叙文;②一般议论文;③一把说明文。
2.①抒情散文;②叙事散文;③并列式议论文;④人物传记;⑤通讯报道;⑥人物访谈节目。
3.①历史故事新编;②独幕戏剧;③寓言故事;④小小说;⑤科幻故事等。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总结的结构公式里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我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写作时更顺手。在实际作文中,需要我们平日的精心分类积累与积极训练,从自己把握的材料中选择更适合于自己的立意、选材、文体,平时训练或考试时,打开思路,养成习惯,不死守老三篇。这样就能发挥自己的水平,写出高水平作文。
七、作文布置
本次作文继续上次题目:走近(伟人、名著、自然、科学),相信同学们会写出自己的高水平作文。
篇6:发散思维
死气沉沉的大脑毫无创造力可言,在学习过程中,若要保持大脑的兴奋,就要保持思维的活跃,而发散思维可以帮助大脑维持一个灵敏的状态。
几乎从启蒙那天开始,社会、家庭和学校便开始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不要标新立异、这是规矩等等。当然,就做人的行为准则而言,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是对的,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凡事都制定唯一的准则,这一做法是在扼杀创造力。
有人曾对一群学生做过一个测试,请他们在五分钟之内说出红砖的用途,结果他们的回答是:“盖房子、建教室、修烟®、铺路面、盖仓库……”尽管他们说出了砖头的多种用途,但始终没有离开“建筑材料”这一大类。
其实,我们只需从多个角度来考察红砖,便会发现还有如压纸、砸钉子、打狗、支书架、锻炼身体、垫桌脚、画线、作红标志,甚至磨红粉等诸多其他用途。这种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问题的做法所体现的就是发散思维的运用。
发散思维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1950年以《创造力》为题的演讲中首先提出的,半个多世纪来,引起了普遍重视,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工作。发散思维法又称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等,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角度
去设想的展幵型思考方法,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从一个思维出发点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能使人产生大量的创造性设想,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使同学们的思维趋于灵活多样。
比如一支曲别针究竟有多少种用途?你能说出几种?10种?几十种?还是几百种?你可以来一场头脑风暴,看看自己能想到的极限是多少种——如果你想继续这个游戏的话,可能你到人生的最后一刻,都能找到特别的用途来。下面这个关于曲别针的故事告诉你的不只是曲别针的用途,更是一种思维方法。
在一次有许多中外学者参加的如何开发创造力的研讨会上,日本一位创造力研究专家应邀出席了这次研讨活动。面对这些创造性思维能力很强的学者同仁,风度翩翩的村上幸雄先生捧来一把曲别针(回形针),说道:“请诸位朋友动一动脑筋,打破框框,看谁能说出这些曲别针的更多种用途,看谁创造性思维开发得好、多而奇特!”
片刻,一些代表踊跃回答:
“曲别针可以别相片,可以用来夹稿件、讲义。”
“纽扣掉了,可以用曲别针临时钩起……”
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大约10多种,其中较奇特的回答是把曲别针磨成鱼钩,引来一阵笑声。村上对大家在不长时间内讲出十多种曲别针用途,很是称道。人们问:“村上您能讲多少种?”
村上一笑,伸出3个指头。
“30种?”村上摇头。
“300种?”村上点头。
人们惊异,不由得佩服这人聪慧敏捷的思维。也有人怀疑。
村上紧了紧领带,扫视了一眼台下那些透着不信任的眼睛,用幻灯片映出了曲别针的用途……这时只见中国的一位以“思维魔王”著称的怪才许国泰先生向台上递了一张纸条。
“对于曲别针的用途,我能说出3000种,甚至30000种!”
邻座对他侧目:“吹牛不罚款,真狂!”
第二天上午11点,他“揭榜应战”,走上了讲台,他拿着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村上幸雄曲别针用途求解。原先不以为然的听众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
“昨天,大家和村上讲的用途可用4个字概括,这就是钩、挂、别、联。要启发思路,使思维突破这种格局,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简单的形式思维工具——信息标与信息反应场。”他把曲别针的总体信息分解成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直线、银白色等10多个要素。再把这些要素,用根标线连接起来,形成一根信息标。然后,再把与曲别针有关的人类实践活动要素相分析,连成信息标,最后形成信息反应场。
这时,现代思维之光,射入了这枚平常的曲别针,它马上变成了孙悟空手中神奇变幻的金箍棒。他从容地将信息反应场的坐标,不停地组切交合。通过两轴推出一系列曲别针在数学中的用途,如,曲别针分别做成1、2、3、4、5、6、7、8、9、0,再做成+-x+的符号,用来进行四则运算,运算出数量,就有1000万、1亿……在音乐上可创作曲谱,曲别针可做成英、俄、希腊等外文字母,用来进行拼读;曲别针可以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可以用曲别针做指南针;可以把曲别针串起来导电;曲别针是铁元素构成,铁与铜化合是青铜,铁与不同比例的几十种金属元素分别化合,生成的化合物则是成千上万种……
实际上,曲别针的用途,几乎近于无穷!他在台上讲着,台下一片寂静。与会的人们被“思维魔王”深深地吸引着。
许国泰先生运用的方法就是发散思维法。具有发散思维的人,在观察一个事物时,往往
通过各种各样的牵线搭桥,将思路扩展开来,而不仅仅局限于事物本身,也就常常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事物与规律。许多优秀的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也很重视发散思维的学习运用,因此获得了较佳的学习效果。
要想提高自己的发散思维,我们不妨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练习:
充分想象
人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在进行思维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运用想象力,使自己尽快跳出原有的知识圈子,只有让思路不局限于一点,才能让思维更加开阔。
不要过分紧张
要想进行发散思维,必须拥有一个较好的思维环境,同时也应该保持较好的心情,这就要求我们在碰到问题的时候不能过于紧张。紧张只能使人方寸大乱,于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助益。
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
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从单一的角度进行,应该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进行,同时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或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发散的角度越多,我们掌握的知识就越全面,思维就越灵活。在学习中,对于有新意、有深度的看法,我们应该大胆地提出来,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从而激发全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当你看到苏轼的时候,你可以想到《明月几时有》,也可以想到《密州出猎》这些作品;同时我们能想到的还有北宋的政治制度,苏东坡曾经的遭遇;我们还能想到东坡肉这种美食,以及东坡酒、东坡的政敌王安石、苏门三位文豪等等。
当我们的看法出现错误时,也不要觉得不好意思,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想法还不完善。让我们在一个宽松、活泼、能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氛围中,展现个性,展现能力,展现学习成果。
对每个人来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自然和几乎自动的思维方式。能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多更大的帮助。
篇7: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篇8:发散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称为创意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它给人带来新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成果,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产物. 创意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关联,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统一,但发散思维和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创意思维一般经历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 几种主要的创意思维模型:斯滕伯格“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若宾的基于“关系复杂性”的模型。
发散型认知方式
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篇9:发散思维
核心性作用
想象是人脑创新活动的源泉,联想使源泉汇合,而发散思维就为这个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广阔的通道。
基础性作用
创新思维的技巧性方法中,有许多都是与发散思维有密切关系的。
保障性作用
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随后的收敛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案。这些方案不可能每一个都十分正确、有价值,但是一定要在数量上有足够的保证。
篇10:幼儿发散思维
通过一段时间对幼儿在课堂中发散性思维的表现,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大多数幼儿在动手操作和回答问题方面都喜欢模仿,且都是机械式的模仿,缺乏个性创意,发散性思维不够,思维仅限于一个小小的范围内。参照有关资料,对如何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自由的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发散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条件。幼儿在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中无压抑感,能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大胆进行思维,容易形成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和幼儿之间必须建立一种亲密、平等、和谐的关系,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老师一个温柔的眼神,笑咪咪的神态,和蔼可亲的话语,都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促进这种关系的建立,一旦这种关系的建立,幼儿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课堂气氛就会显的生动活泼,幼儿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尊重幼儿不平凡的发问。鼓励幼儿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独特的设想和新颖的方法。我国宋代朱熹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尊重和了解儿童不平凡的提问,保护儿童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儿时的好奇心会促使其产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从而成为发明创造的向导。日本创造教育研究专家们认为,要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应及早训练幼儿学会从各个角度去看问题,丰富感性经验。
二、求异学习。
要求教师对教育活动进行动态的分析,充分运用运动变式,引导幼儿回答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多种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克服幼儿惯于一个维度思考问题的心理定势,形成勇于求异,乐于求异。
1、在课堂中老师提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而不要提些选择性的问题。诸如“这是什么”、“是不是”、“对不对”。在进行音乐活动《在农场里》时,我首先提出猪是怎么叫的,幼儿回答:噜、噜叫的,那么猪除了会叫噜、噜这个节奏以外,它还会叫出哪些节奏呢?幼儿又想出了噜噜噜噜等节奏,。这是我又反过来问:除了猪会叫出这些节奏以外,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叫出这些节奏呢?幼儿说小羊、小猫、小狗等,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寻求一个幼儿感兴趣的点。例如在《他们都有哪些用途》这个活动中,引导幼儿讨论“小朋友们喝了饮料以后,把果奶瓶放在哪儿呢?” 一天,几个果奶瓶被它的主人扔掉后,碰到了一次性纸杯和一次性筷子,他们会去干什么呢?他们在一起快乐的玩着玩着,被一群小动物捡了去,小动物们会把他们怎样呢?想一想这些动物会怎样。如果是小朋友,你会把这些废旧物品怎样?(个别幼儿说)。小山羊看见了果奶瓶,心想,我把果奶瓶放在两个角上当摇铃多好啊;小熊看见了果奶瓶,心想,我们把果奶瓶当足球多好;两只小兔正要去买羽毛球,心想,我把纸杯当羽毛球不就行了;而两只小老鼠看见一次性筷子,赶忙抢过来,把它做成了扁担。小青蛙和小乌龟会把这些废旧物品当什么呢?还会有什么好的故事发生呢?(引导幼儿自由想象)。这些小动物都把这些旧物品当作并制作自己 的玩具,小朋友们一定也能制作自己的玩具,鼓励幼儿在自由活动和自主探索中自制玩具。充分展开想象,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人物画时,我不只是满足于幼儿画出人物的外貌形象,而是启发他们画出人物动态以及与之发生联系的有关情境和其它人的关系。这样,孩子们的画面就显得越来越丰富。我常问幼儿画中还可以添画些什么?由于教师的启发,构成不同层次的发散点,促使幼儿思维向多方发散,每张画面都表现了一定的独创性。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绘画学习的兴趣,又创造出题材各异,内容丰富的画面。
2、经常开展智力游戏,也是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良好途径。智力游戏集自由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创造性于一体,传统教学常认为智力游戏中只有注重培养幼儿的智力因素,而实际中,我们则发现当幼儿对智力游戏产生浓厚兴趣时,幼儿参与游戏的主题意识增强,积极性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就相当的活跃。所以,我们就经常开展类似的智力游戏。例如:例举一个事物的用途,电能干什么?幼儿很快能说出:有了电可以看电视、吹电吹风、吹电风扇。另外还有幼儿想到了有了电还能做电警棍,用来对付坏人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思维发展的变通性和独特性。
(1)一物多形的扩散。可以让幼儿观察水装在圆形杯子里和方形杯子里形状有什么不同,想想冰块放到热水里会发生什么状况?把手放到冒着热气的杯子上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拿下来后手上有小水珠?
(2)一形多物的扩散。请幼儿尽可能地说出同一形状的物品,如圆形的东西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有哪些等。这种练习可以结合家里的器具和摆设进行,你可以先教宝宝认识一些简单的形状,比如圆形、三角形等,然后让宝宝看看家里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哪些是三角形的。推荐游戏:这个像什么?准备1支画笔和1块画板,在画板上任意画一些图形,让幼儿说说每个图形像什么东西。比如画一个椭圆形,宝宝或许说不出来这是一个椭圆形,但可以和具体的物品联系起来,比如:鸡蛋、梨、芒果……你也可以先让孩子信手涂鸦,然后由你根据孩子“画”的基本图形进行加工,添改成为一个比较明显的图案,比如小兔、小鸭、帆船等。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画画游戏,可以锻炼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3)一因多果的扩散。带幼儿玩“如果……将会……”的游戏。比如你可以让宝宝想想:“如果世界上的花都是红色的,将会怎样?”“如果你会飞,将会干什么?”“如果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比如“小鱼在水里游,还有谁也在水里游?”“小鸟在天上飞,还有谁在天上飞?”
(4)一物多变的扩散。让幼儿把东西变换一下,他们会更喜欢去思考,如什么东西小点更好看、什么东西跑快点更有意思、什么东西大些能使人感到愉快等。也可以利用橡皮泥的可塑性和幼儿动手做各种各样的小东西。因为橡皮泥的还原性,老师尽可以放手让幼儿自由地发挥、大胆地创造。必要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如牙签、羽毛、铅笔等辅助性材料,让孩子自己动脑筋:圆圆的泥块四周插上牙签就是太阳,插上羽毛就是小鸡。幼儿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会更积极地去创造,从而培养他的发散性思维。
(5)一题多法的扩散。启发幼儿对一个问题做多种回答,锻炼他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让幼儿回答:“手帕有什么用?”“迷路以后怎么办?”“筷子的用途有哪些?”“水可以用来做什么?” 设计一些具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活趣题,让孩子思考。如请他们10秒钟内想出10种以上使热汤很快变冷的方法;设想如果在商店里走丢了,有多少种回家的办法等。
三、创设鼓励支持性的环境。
幼儿大都喜欢听“好话”,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成人的鼓励,教师对幼儿有创新意义的行为应及时给予强化,经常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更有益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是幼儿创造力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我们广大青年教师必须认清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研究其新方法,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幼儿思维的发展过程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现象的概括反应,包括概念形成、判断和推理,即:先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形成各种概念;再用许多概念来组成判断,用判断来推理,产生思想。所以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是获得新知识的必经途径。高层次的思维发生必须有言语作基础,其发展比前几个认知过程都迟。
婴儿有较低级的、以具体形象为特点的思维,又称前言语性思维。1岁后小儿在言语发展的基础上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萌芽,但其形成主要靠直觉行动,概括水平也低。如3~4岁时已知道橘子是好东西,知道自己吃了妈妈会高兴。但此时小儿还不会推理到“因为橘子是好东西,所以吃了妈妈会高兴”的较高思维阶段。
促进小儿思维发展,必须从两方面做起:
1.前言语性思维主要靠动作发展来形成,所以要尽量增加他们接触、认识环境的机会。
2.思维方式向抽象性、逻辑性发展需有丰富的言语作基础,所以要创造言语发展的环境,鼓励其提问,并用尽量完整的句子来回答问题;不断丰富小儿的词汇,尤其要注意教育中的启发性。
篇11:如何锻炼发散思维
具备发散思维的人具有超级丰富的想象力,比如泰国的广告,拍的跟电影一样,把一个没有联系的故事能够顺其自然地嫁接到广告上,还能把一个产品卖的让人无法抗拒。
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用很多个词形容一个事物,比如西瓜,你用50个词形容它,每个形容词就相当于这个西瓜的不同特征,你想象眼前西瓜什么样,你形容越多,你的想象力越丰富,思维越活跃。
比如,曾经一个哥们想象力非常丰富,把话筒想象成美国自由女神像仰天手里高举的火炬,多么有画面感。
比如,我们写作的作者,经常干一件事儿就是给一篇文章最少起10个标题,不同角度,不同词语,因为怕不够吸引粉丝,所以天天逼着训练发散思维。
另外,每次发生社会热点,我业界一个朋友最少找出30个角度去看待这个社会事件,争取写不同观点的文章,他每次写出的文章角度真是拍案叫绝。
大家也可以这么训练,对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找不同的观点,也是思维发散法。
另外,经常用头脑风暴训练大脑,训练发散思维。
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作为公司的一名营销人员。当无数的销售人员把这则故事中的卖给和尚1000把梳子的第四个营销人员当作崇拜的偶像时,有义务为之努力而奋斗的!正因为他销售的梳子富有不一般的精神价值---“积善行德,它所释放出的能量是令人无法估量的。世界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的商标目前价值725亿美元。由此可见当一个品牌具有了精神价值后,让更多人所知晓的精神价值,我想这是一名营销人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不要拘泥与产品的本身功能价值所在。原文中“我有一批梳子,是一种多向思维,要勇于开拓思维敢于创新。方丈听罢大喜,而是我们不想做到-[缺乏目标]!所以大量的香客才会从方丈那里购买梳子。一滴水可以看到大海。饮用可乐不仅仅是只为了解渴,方丈再次向第四个营销员订货,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小孩拼一幅世界地图,背面是空白的,他很快就拼好了;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先把陆地拼好。”
决定一个人的高度的是认知,决定一个人的认知的是思维。”
篇12:如何锻炼发散思维
侦探书籍,因为侦探书籍有很多问题让我们思考。
看一些物理学的书,封面上带爱因斯坦照片的。从这本书中学习爱因斯坦发散思维
锻炼思维的书
《拆掉思维里的墙》
作者简介
古典,新精英生涯总裁,美国生涯教练国际认证CBCC中国首席导师,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培训师
内容简介
你认为坚持就一定会成功?你总忍不住与别人比较?你觉得应该为了家人牺牲自己的幸福?你相信星座,也笃信有天生幸运儿?你时常觉得没有安全感?你时常会抱怨别人?你觉得结婚不买房的男人没有前途?你对现在的工作提不起兴趣?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吗?如果上面有一个问题的答案是YSE,那么这本书就是你需要的!
《鱼和熊掌你要哪一个》
作者简介
吕叔春,从事编辑工作多年,文字底蕴颇丰。曾就职于某大型文化公司,擅长撰写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类的书籍,并且多部作品成为畅销书,热衷于对大众的教导和鼓励,其作品广受读者喜爱。
书籍评价
辩证法告诉我们:不要为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实,人生中常常面临,你需要放弃暂时看来最好的东西,为了得到更好的东西。这就需要你拥有选择和放弃的“能力”,让你在人生的每次博弈中都能成功。本书就是教你如何选择好朝向,如何在该把握时把握、该放弃时放弃。
《盲点》
作者简介
玛德莲•赫克Madeleine L. Van Hecke,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一所学院中任教,同时也是执业心理医师,经常受邀担任创意及思考主题的研讨讲师。
内容简介
我们每个人在洞见自己时,总有局限和盲点。——乐嘉懂得说话之道、懂得与人交往,都会比较容易成功。但归根结底,你要懂得思考。很多思维的盲区是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所以导致我们口不择言,说错话或者做错事。即使拥有高智商,还是容易犯低级错误。《盲点》从思维上纠正你的偏见,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也更宽容地看待别人。如果你想让自己或团队的思考发挥最大功效,你一定要读这本书。现在就开始,让你有更完整的视野吧!
篇13:作文发散思维
当今时代,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毋庸置疑,在作文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作文的成败。由此可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作文中的重要意义。创新思维能力又“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新设想的实际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而发散思维对于创新思维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发散思维呢?
一、发散思维的基本内涵与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
与聚合思维相比较,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既有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例如:对“滥竽充数”这则故事的看法,基本意是讽刺南郭先生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去思考:一、改变评论对象,首先,从君王方面评齐宣王听合奏的“大锅饭”式的用人体制是导致滥竽充数的根源,可以与齐珉王听独奏作对比,强调打破平均主义的意义。其次,从南郭先生的同事的角度,也可以得出上述见解,还可以指出这些人没有责任感——事不关已,便高高挂起嘛。这种缺乏主人翁精神的态度是要不得的。二、改变评价视角。例如:南郭先生,一般是否定其不懂装懂的工作态度,但是辩证地看,南郭先生也并非一无是处:齐珉王继位之后,他自知混不下去了,便逃之夭夭,说明其有自知之明,因而我们凡事也应该有自知之明,对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应该主动辞职,去早谋职业;他能够在乐队里呆几年而没人告发,说明其善于搞好人际关系,从而能够在“夹缝”中求得生存,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还少吗?因此,从这个角度谈也有其现实意义。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1、变通性,即对事物能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受已有的心理定势影响;2、流畅性。即在短时间内可以想出种种不同的念头;3、独特性,即对事物的不同寻常的见解(新颖性)。本人认为第二点“流畅性”似应改为“跳跃性”或“重组性”为妥。因为很多新观点、新发现就是对材料的跳跃式重组。如将南郭先生自知不能过关便逃之夭夭与当今有某些人因不能胜任其职而被炒鱿鱼组合,就可以得了人要有自知之明的观点。所以,发散思维是一种无限制、无定向的非线性思维,具有灵活性、多变性、跳跃性、相对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目前,中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却弱化了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于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甚至包括一些话题作文,我们的教师都强调所谓的“最佳立意”,“最深刻的见解”,这就要求学生全面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唯一的正确答案,这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为什么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独辟蹊径,发表自己的独到而新颖的见解呢?
二、发散思维的基本思维模式
1、逆向思维法
这是大家常用的方法。它就是与既成的结论和事实作反方向的思考(其中主要包括反常规思维方法)。例如:1、“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2、“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与“假如狐狸吃到了葡萄仍然说葡萄是酸的”。“近墨者黑”强调了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近墨者未必黑”则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人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品德的修养来抵制环境的影响,因此,这种见解是站得住脚的。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这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常见的现象。但是,假如狐狸吃到了却仍然说葡萄是酸的(没有理想中的那么甜),这不正好说明了有些人贪欲无限,怎么会认为自己已经吃到甜葡萄呢?所以作出了这样的逆向假设,就可以讽刺那种无止境的贪欲。同时,有的人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很满意,却又担心别人来分享既得利益,他怎么会说自己已经吃到了甜葡萄呢?于是便在吃到了甜葡萄后说“葡萄是酸的”,这种现象引人深思,这种分析及见解便有了新意。
以上举了两个例子,分别代表两种类型:1、事实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现象,可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思考;2、事实上可能存在或将来可能存在的两种相反的结果,可作出相反的假设。这种思维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观点及发展的观点。
2、改变视角法
所谓改换视角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去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这些角度很多,主要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个人的,社会的,眼前的,长远的……每一个大的方面又可以派生出一些更加具体的角度。以愚公移山一事为例,从思想精神方面,可以肯定其不向困难低头、勇于改善环境的移山精神;也可以否定其思想固执保守,缺乏灵活变通,并且也缺少民主意识(怎能硬要子子孙孙都来移山呢)。从社会生态环境方面,可以否定其缺乏环保意识;从经济价值角度方面,可以评移山的不划算:移山不如搬家。现在国家不是鼓励一部分贫困山区的人民搬家吗?等等,这些思维方法,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改换角色法(或改变对象法)
顾名思义,在矛盾的统一体中,由对甲事物的思考转向乙或丙等。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就属于此类。例如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中对老婆子与母鸡的寓言故事的思考,故事本身是讽刺老婆子的贪心不足:母鸡一天下一个蛋,老婆子想要母鸡一天下两个蛋,便加倍地喂它,结果母鸡越长越肥,一个蛋也不下了。钱钟书先生不再评论老婆子,而是从母鸡的角度想到了“大胖子大多是小心眼”的现象,从而揭示了“富人往往吝啬”的新意。
4、材料重组法
近年来,南方《新电子》杂志能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就赢得了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高档IT媒体”称号,其重要原因就是:“在对文章和图片如何搭配上有了独特的感觉和见解”。他们认为,文章和图片的重组能表现一种全新的理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如,在目前情况下,“记忆”和“移植”这两个概念是不能组合并发生联系的,但是,在将来,这种组合则是可能的。因此,高考出现《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题目并非偶然。美国著名学者珍妮特·沃斯也曾说,假如我们把一些材料翻过来,倒过去,对材料进行重新组合或增减,那将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作文也当如此。
以上只是谈了发散思维的基本特点,以及如何运用发散思维做到“见解新颖”的一些思维方法,当然,这些方法有时也可以交错使用,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至于“材料新鲜,构思新巧”则属于选材内容的创新及结构形式的创新,篇幅所限,恕不再论。
总之,“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你必须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突破点,发现新的联系,你必须打破原有的模式”(“原有模式”即指聚合思维模式)②。这样才可以使文章观点新颖,乃至立意深刻,并能充分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散思维的方法还有不少,但是,不论那种形式的发散思维,都不能是盲目的,主观臆断的;它必须以尊重基本的思维规律为基础,必须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否则,便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发散思维,也不可能做到见解新颖。
篇14:发散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散性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
立体思维
思考问题时跳出点、线、面的限制,立体式进行思维。
立体绿化:屋顶花园增加绿化面积、减少占地改善环境、净化空气。
平面思维
以构思二维平面图形为特点的发散思维形式如用一支笔一张纸一笔画出圆心和圆周。
逆向思维
背逆通常的思考方法。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叫做反向思维。因为客观世界上许多事物之间甲能产生乙,乙也能产生甲。如:化学能能产生电能 据此意大利科学家伏特18发明了伏打电池。反过来电能也能产生化学能,通过电解,英国化学家戴维18发现了钾、钠、钙、镁、锶、钡、硼等七种元素。
侧向思维
从与问题相距很远的事物中受到启示,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横向思维
相对于纵向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形式。纵向思维是按逻辑推理的方法直上直下的收敛性思维。而横向思维是当纵向思维受挫时,从横向寻找问题答案。正象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多维的一样,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则代表了一维与多维的互补。最早提出横向思维概念的是英国学者德博诺。他创立横向思维概念的目的是针对纵向思维的缺陷提出与之互补的对立的思维方法。
多路思维
解决问题时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这是发散思维最一般的形式(逆向、侧向、横向思维是其中的特殊形式)。
组合思维
从某一事物出发,以此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与另一(或一些)事物联结成具有新价值(或附加价值)的新事物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的培养不仅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问题。所以为了能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应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首先要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其次要端正对发散思维的本质与作用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采用适当的培养方法。
一.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只强调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这是有其深刻的教育思想根源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但不善于创造新理论、新知识)的应用型人材。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情况看,我们学生的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学生的水平),我们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材,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棗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理解、消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就成为教学的最高要求、最高目标。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对一切问题的认识理解都必须集中、统一到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上来;学生的全部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要求和传统的规范。这正是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所要达到的目标。
可见,要不要培养发散思维,绝不仅仅是思维方法问题,而是要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根本性问题。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摆脱聚合思维的束缚,就谈不到积极、自觉地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深化改革问题棗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基础上,才有可能谈论如何来进行培养的问题,否则,一切都无从说起。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不妨先看一个智力测验的例子。
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有多种不同的量表,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个是韦克斯勒量表(WISC)。这种量表有12类测验,前6类属于言语测验,后6类属于操作性测验[71]。其中第2类是对事物之间的类似性进行判别的测验棗要求儿童概括出所给的17组两两配对的名词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例如,要求被试指出橘子和香蕉都是“水果类”,木头和酒精都是“有机物质”等等。显然这种量表完全是按照培养聚合思维的标准,也就是以书本知识为标准,以教师的要求为规范设计的。按照这种智力量表的要求,即使能得满分,也不见得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儿童,很可能是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高分低能儿”。因为象木头和酒精有哪些类似之处的判别,正如阿恩海姆所指出的[2]:“如果学生的回答是‘二者都能把人击倒(使人昏迷)’就要被打零分。事实上,这一回答非但没有错,而且表明被试思路敏捷。说明他能够在一瞬之间,从两种表面极不相同的事物中找到它们突出的相关之处。”这正是出色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但是在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统治下,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仅得不到鼓励,反而遭到排斥和打击(吃零蛋,被视为弱智)。韦克斯勒量表的前6类言语测试基本上都属于这类扼杀创造性思维的知识性测验。
其实,何止是智力测验,目前我们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各种各样测验(小至平时的单科测验,大至期末考试、地区统考、乃至全国性高考),其考试测验方式又何尝不是如此棗只要求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允许学生有半点发挥与自由想象。实际上是强制推行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排斥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并扼杀创造力。智力测验和学校考试之所以如此相似,一点都不奇怪,这是因为它们的根源都是来自同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可见,若不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不仅发散思维的培养无法实施,就是学生中原来自发形成的发散思维和一些创造性的萌芽,也将要被摧残殆尽。
二.端正对发散思维的本质与作用的认识
发散思维这一概念,早在19就已由心理学家武德沃斯提出[71],后来也有一些心理学家使用过,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研究能力倾向基础上提出了“三维智力结构模型”[17][72],其中将发散思维作为智力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提了出来,并编写了一系列培训发散思维的教材,制订了相应的培训程序和测试发散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一时间在美国、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形成了一股强调发散思维的热潮,在吉尔福特的鼓吹下,许多研究者甚至认为,发散思维在实际上等同于创造性思维[10]。这样,发散思维的影响才日益扩大起来。
吉尔福特及其助手托兰斯(E.P.Torrance)等人在片面夸大发散思维作用(甚至把发散思维视同创造性思维)观点的指导下,还对发散思维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创造性思维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发散思维包含四个要素[19]: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认为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应紧紧围绕这四个要素来进行。这四个要素的含义是:
流畅性(fluency)棗是指在短时间内表达出观点和设想的数量;
灵活性(flexibility)棗是指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
独创性(originality)棗是指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
精致性(elaboration)棗是指对事物描述的细致、准确程度。
吉尔福特和他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同事们所开发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又称“吉尔福特创造力测验”)就是为测量发散思维的上述四个要素服务的。这项本来用于测量发散思维的测验,又被冠以“创造力测验”的名称,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吉尔福特等人的指导思想就是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甚至等同于创造力。我们认为,按照这种指导思想不一定能真正培养出发散思维能力,或者说,这样培养出的能力很可能主要不是发散思维方面的能力,而是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因为“流畅性”和“精致性”都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关,而与发散思维无关;“独创性”是发散思维所要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发散思维的基本属性或要素(因为你不能要求每一次发散思维都具有独创性)。在上述四个要素中,真正与发散思维的本质有关的只有第二个要素棗“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因为这一要素涉及多向思维问题,这点无疑是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遗憾的是吉尔福特等人用“灵活性”来概括这一特征,既不准确又易使人产生误解。可见,用上述四个要素来定义发散思维(认为发散思维由上述四要素构成)是不科学的,是对发散思维本质特征的误解,应当明确地予以拒绝。
对于发散思维的正确定义应当是: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结构的一个组成要素,但不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其作用只是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指明方向,即要求朝着与传统的思想、观念、理论不同的另一个(或多个)方向去思维;发散思维的实质是要冲破传统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束缚。”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应当对发散思维确立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1.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结构中的一个要素,是六个组成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的全部。
2.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目标指向(即确定思维方向)的作用,也仅仅起这一作用,思维的方向性问题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发散思维的作用决不能低估,但也不能随意夸大,以为它能解决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一切问题。
3.发散思维没有自身特定的思维材料,也没有自己特定的思维加工手段或方法,因此它不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所以不可能成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主体(即主要过程),它只起指引思维方向的作用。主要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只能由另外三个要素(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来实现,发散思维不应该也不可能越俎代庖。由于吉尔福特等人为发散思维所规定的上述四个要素(即四个基本性质)未能真正反映发散思维的实质,所以若按这四个要素的要求来培养发散思维,必将把我们引到斜路上去棗培养出的不是真正的发散思维能力,而是其它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
在革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端正对发散思维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在三条方针的指导下进行。
这三条指导方针是:
第一,同中求异——能够摆脱人们的共识和传统观念的思维定势,从另外的角度提出完全不同、但有一定依据的全新观点;
第二,正向求反——不迷信权威,敢于向一贯视为正确的理论体系或科学概念提出挑战,并提出相反的或与之对立的新理论、新概念;
第三,多向辐射——能对某个复杂问题(或关键所在)从多种角度、多个方向去分析,从而得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以上三条指导方针至关重要,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只有严格遵循这三条方针(而不是围绕什么“流畅性”、“精致性”),才能真正发挥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导向”作用,也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发散思维,而不是变质、走样的发散思维。有了这三条方针我们就可以在实际中创造出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方法,也可以直接借用其它一些方法。例如,众所周知的“脑力激荡法”只要稍加补充、修改就可成为培训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
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是美国奥斯本于1953年提出的一种颇为有效的创造技法,很可作为发散思维训练的借鉴。这种方法可应用于班级或小组,不管是哪种场合均应有一位主持人(通常是教师)。为了能有效地实施这种方法对参与者和主持人均提出一定的要求。
每位参与者均应注意四个要点:
1. 禁止批判(不许批判他人意见);
2. 自由发挥(要大胆想象,自由发挥,越自由奔放、越新奇越好);
3. 踊跃发言(不拘一格,越多越好);
4. 集思广益(能兼收并蓄,在他人意见基础上提出更新更好的想法)。
主持人则应注意掌握两个原则:
1 延迟判断棗即不要过早地下结论,以免束缚参与者的想象力,甚至熄灭参与者发散思维的火花;
2.量中求质棗奥斯本认为,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期提出的设想往往不太成熟,但越往后提出的设想越完善、越深刻。因此,主持人应鼓励、启发参与者尽量多发表意见。
这里应注意的是,不论是参与者还是主持人都应牢牢记住上述三条指导方针(同中求异、正中求反、多向辐射)。换句话说,参与者的“自由发挥”并非漫无目标的发挥,主持人的启发引导并非盲目随意的引导,而是要严格遵循三条指导方针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脑力激荡法真正为培养发散思维服务,这是与奥斯本的原意有所不同的:奥斯本要求的是不受任何约束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想象与发挥,而在发散思维培养中则要求参与者应沿着三条指导方针所指引的方向去自由想象与发挥。
对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上述经过修改与限定的脑力激荡法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事实上,任何有利于培养“自由联想、自由想象、自由发挥”的方法只要加上三条方针的指引,都可有效地应用于培养发散思维。但是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一定要有三条指导方针的指引,否则,那样的自由联想和自由想象只是自由的形象思维,而不是发散思维;那样的自由发挥只是自由的逻辑思维,也不是发散思维。这是因为,离开三条方针的指引,再自由的想象与发挥也不一定能达到发散思维目标的要求棗冲破传统思想、观念或理论的束缚,实现与众不同和前所未有的创新。
篇15:发散思维培养
发散思维培养
一.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只强调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这是有其深刻的教育思想根源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但不善于创造新理论、新知识)的应用型人材。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从学科考试情况看,我们学生的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学生的水平),我们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材,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棗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理解、消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就成为教学的最高要求、最高目标。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对一切问题的认识理解都必须集中、统一到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上来;学生的全部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要求和传统的规范。这正是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所要达到的目标。
可见,要不要培养发散思维,绝不仅仅是思维方法问题,而是要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根本性问题。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摆脱聚合思维的束缚,就谈不到积极、自觉地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深化改革问题棗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基础上,才有可能谈论如何来进行培养的问题,否则,一切都无从说起。为了证实这一点,我们不妨先看一个智力测验的例子。
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有多种不同的量表,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个是韦克斯勒量表(WISC)。这种量表有12类测验,前6类属于言语测验,后6类属于操作性测验[71]。其中第2类是对事物之间的类似性进行判别的测验棗要求儿童概括出所给的17组两两配对的名词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例如,要求被试指出橘子和香蕉都是“水果类”,木头和酒精都是“有机物质”等等。显然这种量表完全是按照培养聚合思维的标准,也就是以书本知识为标准,以教师的要求为规范设计的。按照这种智力量表的要求,即使能得满分,也不见得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儿童,很可能是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高分低能儿”。因为象木头和酒精有哪些类似之处的判别,正如阿恩海姆所指出的[2]:“如果学生的回答是‘二者都能把人击倒(使人昏迷)’就要被打零分。事实上,这一回答非但没有错,而且表明被试思路敏捷。说明他能够在一瞬之间,从两种表面极不相同的事物中找到它们突出的相关之处。”这正是出色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但是在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统治下,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仅得不到鼓励,反而遭到排斥和打击(吃零蛋,被视为弱智)。韦克斯勒量表的前6类言语测试基本上都属于这类扼杀创造性思维的知识性测验。
其实,何止是智力测验,目前我们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各种各样测验(小至平时的单科测验,大至期末考试、地区统考、乃至全国性高考),其考试测验方式又何尝不是如此棗只要求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允许学生有半点发挥与自由想象。实际上是强制推行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排斥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并扼杀创造力。智力测验和学校考试之所以如此相似,一点都不奇怪,这是因为它们的根源都是来自同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可见,若不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不仅发散思维的培养无法实施,就是学生中原来自发形成的发散思维和一些创造性的萌芽,也将要被摧残殆尽。
二.端正对发散思维的本质与作用的认识
发散思维这一概念,早在1918年就已由心理学家武德沃斯提出[71],后来也有一些心理学家使用过,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研究能力倾向基础上提出了“三维智力结构模型”[17][72],其中将发散思维作为智力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提了出来,并编写了一系列培训发散思维的教材,制订了相应的培训程序和测试发散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一时间在美国、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形成了一股强调发散思维的热潮,在吉尔福特的鼓吹下,许多研究者甚至认为,发散思维在实际上等同于创造性思维[10]。这样,发散思维的影响才日益扩大起来。
吉尔福特及其助手托兰斯(E.P.Torrance)等人在片面夸大发散思维作用(甚至把发散思维视同创造性思维)观点的指导下,还对发散思维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创造性思维作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发散思维包含四个要素[19]: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认为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应紧紧围绕这四个要素来进行。这四个要素的含义是:
流畅性(fluency)棗是指在短时间内表达出观点和设想的数量;
灵活性(flexibility)棗是指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
独创性(originality)棗是指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
精致性(elaboration)棗是指对事物描述的细致、准确程度。
吉尔福特和他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同事们所开发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又称“吉尔福特创造力测验”)就是为测量发散思维的上述四个要素服务的。这项本来用于测量发散思维的测验,又被冠以“创造力测验”的名称,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吉尔福特等人的指导思想就是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甚至等同于创造力。我们认为,按照这种指导思想不一定能真正培养出发散思维能力,或者说,这样培养出的能力很可能主要不是发散思维方面的能力,而是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因为“流畅性”和“精致性”都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关,而与发散思维无关;“独创性”是发散思维所要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发散思维的基本属性或要素(因为你不能要求每一次发散思维都具有独创性)。在上述四个要素中,真正与发散思维的本质有关的只有第二个要素棗“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因为这一要素涉及多向思维问题,这点无疑是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遗憾的是吉尔福特等人用“灵活性”来概括这一特征,既不准确又易使人产生误解。可见,用上述四个要素来定义发散思维(认为发散思维由上述四要素构成)是不科学的,是对发散思维本质特征的误解,应当明确地予以拒绝。
对于发散思维的正确定义应当是: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结构的一个组成要素,但不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其作用只是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指明方向,即要求朝着与传统的思想、观念、理论不同的另一个(或多个)方向去思维;发散思维的实质是要冲破传统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束缚。”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应当对发散思维确立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1.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结构中的一个要素,是六个组成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的全部。
2.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目标指向(即确定思维方向)的作用,也仅仅起这一作用,思维的方向性问题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发散思维的作用决不能低估,但也不能随意夸大,以为它能解决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一切问题。
3.发散思维没有自身特定的思维材料,也没有自己特定的思维加工手段或方法,因此它不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所以不可能成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主体(即主要过程),它只起指引思维方向的作用。主要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只能由另外三个要素(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来实现,发散思维不应该也不可能越俎代庖。由于吉尔福特等人为发散思维所规定的上述四个要素(即四个基本性质)未能真正反映发散思维的实质,所以若按这四个要素的要求来培养发散思维,必将把我们引到斜路上去棗培养出的不是真正的发散思维能力,而是其它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
在革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端正对发散思维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在三条方针的指导下进行。
这三条指导方针是:
第一,同中求异——能够摆脱人们的共识和传统观念的思维定势,从另外的角度提出完全不同、但有一定依据的全新观点;
第二,正向求反——不迷信权威,敢于向一贯视为正确的理论体系或科学概念提出挑战,并提出相反的或与之对立的新理论、新概念;
第三,多向辐射——能对某个复杂问题(或关键所在)从多种角度、多个方向去分析,从而得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以上三条指导方针至关重要,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只有严格遵循这三条方针(而不是围绕什么“流畅性”、“精致性”),才能真正发挥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导向”作用,也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发散思维,而不是变质、走样的发散思维。有了这三条方针我们就可以在实际中创造出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发散思维训练方法,也可以直接借用其它一些方法。例如,众所周知的“脑力激荡法”只要稍加补充、修改就可成为培训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
对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上述经过修改与限定的脑力激荡法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事实上,任何有利于培养“自由联想、自由想象、自由发挥”的方法只要加上三条方针的指引,都可有效地应用于培养发散思维。但是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一定要有三条指导方针的指引,否则,那样的自由联想和自由想象只是自由的形象思维,而不是发散思维;那样的自由发挥只是自由的逻辑思维,也不是发散思维。这是因为,离开三条方针的指引,再自由的想象与发挥也不一定能达到发散思维目标的要求棗冲破传统思想、观念或理论的束缚,实现与众不同和前所未有的创新。
如何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方法又称辐射思维法,它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根据美国学者吉尔福特的理论研究:与人的创造力有密切相关的是发散性思维能力与其转换的因素。他指出:“凡是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创造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散思维的培养应围绕四种技能进行。
1.流畅性:是指在短时间内表达出不同观点和设想的数量。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
2.灵活性:是指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
3.独创性:是指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4.精致性:是指对学生事物描述的细致、准确程度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在训练方法上,可引导学生大量欣赏经典作品。如罗马一出版商为售出滞销的书,想尽办法托人给总统看,但总统工作很忙,无暇顾及。再三请求提意见,总统随便说了句“此书甚好”。该出版商马上推出广告词:“现有总统评价很高的书出售。”结果积压的书一售而空。另一出版商见状,也用此法,总统被利用了一回,这次说了句:“此书很糟。”相应出台的广告词为:“兹有总统批评甚烈的书出售。”结果书也很火爆。又一出版商马上也送了一套书给总统,总统这次决心不加理睬,于是,第三个广告词表述为:“现有连总统也难以下结论的书出售。”他的书销路居然也很好。
美国心理学家S?阿瑞提说:“发散思维如果不与逻辑思维过程相匹配,就甚至可能使我们得精神病。”许多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捷、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可是,他们的思想往往脱离实际,理论背离实践的倾向有时还比较严重,从直接的意义上说,这是缺乏逻辑思维的表现。因为其不善于运用逻辑思维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鉴别、筛选、联结和组合,这样就可能只获得“消极的思维独创性”。因此,应重视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如“头脑风暴法”训练。
“头脑风暴法”是美国BBDO广告公司创始人A?F?奥斯本于1938年首创的。该方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其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通过暂缓作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为此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规则:
1.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暂缓评价);
2.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3.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追求数量;
4.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为了便于启发学生思考,防止冷场,教师将启发性问题排列成表,在讨论中使用。
头脑风暴法通过多人集体讨论,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综合创新思路。为了发扬该法优点,克服局限性,德国形态分析法专家霍利格改进发明了默写式的635法,日本创造学家高桥诚提出卡式集中设想的CBS法等均属于头脑风暴法的改进类型。研究表明,通过“头脑风暴法”的训练,学生在创造性测验中,其创造性分数确实有所提高。
篇16:什么是发散思维
什么是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
1、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提意见越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发散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
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机智与流畅性密切相关。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变通性
变通性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独特性
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多感官性
发散性思维不仅运用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而且也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发散思维还与情感有密切关系。如果思维者能够想办法激发兴趣,产生激情,把信息感性化,赋予信息以感情色彩,会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
发散思维的作用
(1)核心性作用
想象是人脑创新活动的源泉,联想使源泉汇合,而发散思维就为这个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广阔的通道。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
(2)基础性作用
创新思维的技巧性方法中,有许多都是与发散思维有密切关系的。
(3)保障性作用
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随后的收敛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案。这些方案不可能每一个都十分正确、有价值,但是一定要在数量上有足够的保证。
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
1.发挥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马上有的同学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同学想到古代人们把砖刻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
一位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条活鱼,女儿走过来看妈妈杀鱼,妈妈看似无意地问女儿:“你想怎么吃?”“煎着吃!”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妈妈又问:“还能怎么吃?”“油炸!”“除了这两种,还可以怎么吃?”女儿想了想:“烧鱼汤。”妈妈穷追不舍:“你还能想出几种吃法吗?” 女儿眼睛盯着天花板,仔细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几种:“还可以蒸、醋熘、或者吃生鱼片。”妈妈还要女儿继续想,这回,女儿思考了半天才答道:“还可以腌咸鱼、晒鱼干吃。”妈妈首先夸奖女儿聪明,然后又提醒女儿:“一条鱼还可以有两种吃法,比如,鱼头烧汤、鱼身煎,或者一鱼三吃、四吃,是不是?你喜欢怎么吃,咱们就怎么做。”女儿点点头:“妈,我想用鱼头烧豆腐,鱼身子煎着吃。”妈妈和女儿的这一番对话,实际上就是在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培养创造性既要靠老师,也要靠家长。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2.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应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 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有一篇题为《一切为了考试》的中学生作文,记述了一个“奇怪的梦”“记不清是哪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真是莫名惊诧。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是什么?茅盾原名?——教科书上写着:沈雁冰——老师说是沈德鸿,无所适从。 烈日当空。氢氧化铝分子式。蚊子叮在脖子上,啪!电视节目是《血的锁链》,父亲不让看电视。春眠不觉晓,多困啊!又是可恶的二元二次方程式,监考老师严峻的脸。一张53分的数学试卷,我吓得大哭…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我只有一个脑子,怎么塞得下这么多的化学方程式。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一切为了考试。” 文章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一个中学生的梦境。这是一个中学生在殚精竭虑的拼挣和无奈时的呐喊。作者将强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思维方式引进作文,思想信马由缰,纵横驰骋,内容腾挪闪错,时空交替变换,意境奇幻诡谲,传神地表现了一个中学生临考前不胜重负的心理,读后发人深思。
3.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有一道智力测验题,“用什么方法能使冰最快地变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热、太阳晒的方法,答案却是“去掉两点水”。这就超出人们的想象了。而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创”与“造”两方面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因此,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把“创”扼杀在摇篮里,何谈还有“造”呢?
关于思维的名言警句
1.今天心里知道的事,明天头脑就明白了。 ——James Stepens
2. 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 ——洛克威尔
3. 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 ——卡曾斯
4.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柏拉图
5. 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爱迪生
6. 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 ——爱因斯坦
7. 疑惑随着知识而增长。 ——歌 德
8. 伟大不只在事业上惊天动地,他时常不声不响地深思熟虑。 ——克雷洛夫
9. 在艺术创作中,第一个意念最佳;在其它的事情上,反复思考的结果最好。 ——布莱克
10. 人应当相信,不了解的东西总是可以了解的,否则他就不会再去思考。 ——歌 德
什么是发散思维及其相关知识
篇17:如何培养发散思维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及事例
1. 发挥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马上有的同学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同学想到古代人们把砖刻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
一位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条活鱼,女儿走过来看妈妈杀鱼,妈妈看似无意地问女儿:“你想怎么吃?”“煎着吃!”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妈妈又问:“还能怎么吃?”“油炸!”“除了这两种,还可以怎么吃?”女儿想了想:“烧鱼汤。”妈妈穷追不舍:“你还能想出几种吃法吗?” 女儿眼睛盯着天花板,仔细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几种:“还可以蒸、醋熘、或者吃生鱼片。”妈妈还要女儿继续想,这回,女儿思考了半天才答道:“还可以腌咸鱼、晒鱼干吃。”妈妈首先夸奖女儿聪明,然后又提醒女儿:“一条鱼还可以有两种吃法,比如,鱼头烧汤、鱼身煎,或者一鱼三吃、四吃,是不是?你喜欢怎么吃,咱们就怎么做。”女儿点点头:“妈,我想用鱼头烧豆腐,鱼身子煎着吃。”
妈妈和女儿的这一番对话,实际上就是在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既要靠老师,也要靠家长。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2. 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应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
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有一篇题为 《一切为了考试》的中学生作文,记述了一个“奇怪的梦”:
“记不清是哪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真是莫名惊诧。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是什么?
茅盾原名?——教科书上写着:沈雁冰——老师说是沈德鸿,无所适从。
烈日当空。氢氧化铝分子式。蚊子叮在脖子上,啪!电视节目是《血的锁链》,父亲不让看电视。春眠不觉晓,多困啊!又是可恶的二元二次方程式,监考老师严峻的脸。一张53分的数学试卷,我吓得大哭…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我只有一个脑子,怎么塞得下这么多的化学方程式。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 一切为了考试。”
文章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一个中学生的梦境。这是一个中学生在殚精竭虑的拼挣和无奈时的呐喊。作者将强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思维方式引进作文,思想信马由缰,纵横驰骋,内容腾挪闪错,时空交替变换,意境奇幻诡谲,传神地表现了一个中学生临考前不胜重负的心理,读后发人深思。
3. 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有一道智力测验题,“用什么方法能使冰最快地变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热、太阳晒的方法,答案却是“去掉两点水”。这就超出人们的想象了。
而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创”与“造”两方面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因此,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把“创”扼杀在摇篮里,何谈还有“造”呢?
4. 大胆质疑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全对的。真理有其绝对性,又有其相对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可推敲之处,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书本,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质疑能将机械性记忆变为理解性记忆,让学生尝到学习、创造的乐趣。
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给予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学会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5. 学会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其次,反向思维不满足于“人云亦云”,不迷恋于传统看法。但是反向思维并不违背生活实际。
我国生产抽油烟机的厂家都在如何能“不粘油”上下功夫,但绝对不粘油是做不到的,用户每隔半年左右还得清洗一次抽油烟机。美国有一位发明家却从相反方向去考虑问题,他发明了一种专门能吸附油污的纸,贴在抽油烟机的内壁上,油污就被纸吸收,用户只需定期更换吸油纸,就能保证抽油烟机干净如初。这就是反向思维的典型实例。
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制造晶体管的原料——锗。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将锗提炼得非常纯。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的著名的半导体专家江崎和助手在长期试验中,无论怎样仔细操作,总免不了混入一些杂质,严重影响了晶体管参数的一致性。有一次,他突然想,假如采用相反的操作过程,有意地添加少量杂质,结果会是怎样呢?经过试验,当锗的纯度降低到原先一半时,一种性能优良的半导体材料终于诞生了。这是反向思维的又一成功事例。
美国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那里培养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改变世界的十大发明。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把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看做是一种无尚的光荣。贝尔实验室作为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它有什么特点呢?在贝尔实验室创办人塑像下镌刻着下面一段话:“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让我们也常常潜入“森林”,另辟蹊径,去发现、去领略那前人从未见过的奇丽风光吧,这时,你就可以欢呼:“啊,这片天地是我首先发现的,大家都来看吧!”
发散思维的定义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散思维的特点
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
一、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例如,一词多组、一事多写、一题多解或设想多种路子去探寻改革方案时的思维活动。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 ,其缺点是评分难以制定出切实的标准答案,容易渗入主观因素。
创造性思维
二、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例如,风筝的用途可以“辐射”出:放到空中去玩,测量风向,传递军事情报,作联络暗号,当射击靶子等等。
篇18:发散思维案例
案例1
有一个古老的智力题:“树上有10只鸟,打死1只,还有几只?”最笨的回答是:“打死1只,还有9只。”最聪明的,也是被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是:“打死1只,就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它们都被吓跑了。”在一次教学实践中,我还听到学生们说出了下面一些答案:
1、还有1只死鸟挂在树上;
2、还有9只,因为是用无声手枪击中的;
3、还有2只,树上鸟窝里有2只不会飞的雏鸟;
4、还有9只,在风雨交加的天气,枪声被掩盖了;
5、还有1只,这只鸟是聋子;
6、还有10只,因为它们受伤飞不起来了;
案例2
有一只猪四百斤,一座桥承重两百斤,猪怎么过桥? 条件:
1.猪是活猪,任何解决方案都不得切割猪
2.故事发生在猪王国,不要引入人的因素
3.是过桥,不是过河,不要说是游泳过去
4.是过桥,不是过涧,不要说是飞过去丫
5.桥是承重两百斤的桥,把桥挪到平地上抑或过另一座承重超过四百斤的桥都属改变性状
6.不是文字游戏,不要说“猪晕过去了”
★ 初中物理教案
★ 透镜教案
★ 生物的特征教案
【发散思维教案(精选18篇)】相关文章:
“拓展性思维”三大步上篮教学中的应用2022-05-25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等奖2023-08-10
小班科学圆圆的世界教案2022-04-30
图形创意教学计划2023-10-05
蜗牛与黄鹂鸟教案2023-04-21
初中物理教资教案2024-01-01
图形教案2023-07-29
创新作文教案2022-06-12
影子和我教案2023-10-20
大班环保教案20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