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集锦13篇)由网友“tangyonl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1、字词积累: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驻足:停止脚步。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2、文章导读: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文章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通过四个例子加以说明。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但是只要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到,桥面上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随后,作者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
本文与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如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气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3、结构图解:略
4、要点详析:
桥美在何处?
桥美,是因为它与周围的环境配合和谐。
例如,密密的苇丛,出现一座石桥,这座石桥使原本狭窄拥挤、令人憋闷的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又如江南乡间,细柳飘丝,石桥与细柳合作,产生出令人销魂的动人美景。还有苍茫的湖面上,水天一色,长桥横卧水上,使单调明亮的背景富有生命。另外,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桥美,从作者(画家)的标准和眼光看来,它起到了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形式作用。
5、释疑解难:
学习本文之后,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桥,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人们习以为常,或许不以为美。但作者却探寻和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这当然与作者的职业(画家)有关,摄影家和画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另外,还与作者热爱生活、留心生活有关。
的确,生活周围并不缺少饱含画意的景致,并不缺少美的事物,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热爱生活,留心生活,也就具备了发现美、感受美的可能。
篇2:课文《假如》教学教案设计
课文《假如》教学教案设计
【课前透视】
《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一个孩子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这些“假如”是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诗歌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字里行间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朗读积累的好教材。
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产生共鸣,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引导他们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课前透视】
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食、缩”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在感情朗读中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环境。
【信息资料】
生字词卡片,准备课件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挂图。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讲故事:
播放故事录音《神笔马良》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呢?有一位小朋友也有这个梦想,假如他拥有了马良的神笔,他都会画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2、谈话:
每个人都有美丽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交流),有一个孩子也有一个美丽的梦,他还把这个梦写成了一首小诗,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
童年是多梦的季节,儿童是想象的天使,由畅谈梦想打开了学生纯真的心灵,唤起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2、自由练读诗歌,要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3、把课文中你喜欢的一节读给你的伙伴听一听,互相评一评。
4、请四名同学分小节读课文,大家听读评议。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在阅读中去探究新知,在合作、交流、评议中获得提高,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二、识字
1、出示文中生字,同桌互做小老师认读、正音。
2、指名开火车读字,组词。
3、组内玩抽卡游戏,交流识字方法: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记忆字形,如顺口溜记“哭”字:一只小狗两张嘴。换偏旁识字(拉──泣、澡──操),加偏旁识记(寸──寻、良──食、建──健)等。
4、游戏:
摘取幸运号。认读幸运星上的生字,读对的就得到一颗幸运星。(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教学时教者要注重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采取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教学形式,在游戏、活动中识字,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读议
小组交流,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组内同学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学生在主动而又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四、练习(读读比比,体会句子的不同,再练习说一说)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的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来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要给( )
这样设计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学生在比较的同时学会鉴赏,在理解的同时学会了运用。
五、朗读
1、有感情地练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分组汇报朗读,教师有重点地加以指导。(如“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句在四小节中语气要有不同变化。各段描绘的对象不同,朗读时应该突出各自不同的形象)
3、评出朗读小能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不可全全包办,亦不可袖手旁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有目地的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加以指导,甚至范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六、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寻、哭、良、食”4个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找出容易写错的字如“哭(少点)食(最后一点写成捺)。
2、教师范写“哭、食”二字,学生观察、评议。
3、学生自由练写、教师随机展示优秀作业,评出小星星。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导入
1、学生在桌面上摆好课本、生字卡,教师说字音、学生举字卡、组词,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2、文中的小作者都想画些什么?为什么?(指我板画,并说一说。)
二、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你感受到的小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喜欢他吗?
让学生在阅读之后交流各自的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了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教育。
2、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读。
三、背诵
1、同桌合作背诵课文。
2、创设情境练习背诵。(可结合板书练背诵;可边闭眼想象画面边背,也可一边动手画画,一边练背。)
3、举行背诵比赛。
四、练习
文中的最后一小节作者没有写完,请你发挥想象,可以帮他读写一段诗歌,也可以帮他把愿望画下来,再把想法写出来。
这一拓展练习是对学生语言文字的一个训练,也是学生理解,欣赏能力的体现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创新思维。
五、写字
1、出示“双、体、操、场”4个字,指导学生观察、找出不好写和易字错的字。进行交流。(如“操、场”不容易写好、“体”易写错(少横)。
2、教师指导书写“操、场”二字。
3、学生描红、临帖,互相交流展示作业。
【教学建议】
本着儿童诗充满了想象力,饱含着真挚的情感,教者在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孩子们的共鸣,激发他们写诗的愿望,并引导他们尝试练写儿童诗,学会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真情实感,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篇3:《桥之美》课文教案设计
《桥之美》课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
设计(二)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四、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多媒体显示:
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教师选四位同学品评这些句子。
明确:(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五、比较阅读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它说明对象(石拱桥)分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清楚,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得当。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说明对象着眼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的区别与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种文体。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有高山、流水、长桥、树木、薄雾。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变化、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品味、欣赏画面美,并模仿课文第4段的写法把它表述出来。
学生观赏画面,并口头描述。
七、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科学小品文《得乐园?失乐园?》完成文后题目。
篇4:课文《桥之美》教案设计
课文《桥之美》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
设计(二)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四、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多媒体显示:
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教师选四位同学品评这些句子。
明确:(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五、比较阅读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它说明对象(石拱桥)分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清楚,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得当。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 说明对象 着眼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的区别与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种文体。
篇5:课文七彩桥的教案设计
课文七彩桥的教案设计
一、自读自悟
1.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自己一边看图,一边读文。
2. 小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学习字词。
3. 小组内讨论交流: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
二、引导读中体会
1. 全班讨论: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
2. 自己再读课文,对照图认一认七种颜色。
3. 请小朋友把写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生字卡,贴在对应的颜色下,再读一读词语。
4. 请学生试读课文,大家评议。
5. 齐读课文,理解“赤”、“绘”的.意思。用“……和……”说一句话。
6. 分小组比赛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
7. 学了课文,你知道七彩桥是什么吗?
8. 请根据自己读课文后体会,拿出纸笔画一幅画,然后在班上交流评比。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 请小老师来教读生字,大家评议、纠正。
2. 看卡片读生字,口头组词语。
3. 组织学生进行猜谜语游戏:请甲生上台,背向黑板,教师任指一词,甲生便开始猜“是不是……”其余学生回答“不是……”甲生猜对了,其余学生拍手答“对对对,请回答!”
4. 指导书写,适时纠正写字姿势。
板书设计
七彩桥
彩虹的图片
赤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篇6:课文《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势不可当、狞笑、没腿深、放肆、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想象,换位思考,入情入境,体会老汉党员形象和父亲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具准备】
课件、洪水录像、背景音乐班德瑞《神秘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由生活中的桥谈话导入课题,让学生感受不同姿态的桥都有它独特的美,而这种美都是通过视觉感知的。(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桥)
师:是的,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桥,这样的桥造型美观、壮观、古朴,这样美是我们用眼睛去看到的,但有这样一座桥,它的美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章——桥(板书)。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小小说。
质疑:文章以“桥”为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生质疑)
二、通读全文,学习字词。
1.请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词,读通句子
2.认读三组字词
咆哮 势不可当 狞笑 没腿深 放肆
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乱哄哄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3.你能发现这三组词语分别是写文中的谁?(洪水、村民、老汉)
三、研读交流,重点品悟。
(一)创设情境,感受山洪的凶猛
1.通过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同学们,见过山洪爆发的场景吗?交流观看后的感受(可拍——大、猛、狂)(播放山洪视频)
2.请同学们从书本上找出这样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起来。
3.相机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体会洪水的可拍。(课件)
山洪爆发前:黎明的时侯,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简短、有力,同时为下文做好铺垫)
山洪爆发时: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声音大、速度快、势头猛)。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可怕、畏惧、胆战心惊)
4.了解洪水暴发时,村民惊慌失措的样子。思考:此时这座桥是一座什么桥?(板书:逃生桥或生命桥)
课件出示: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二)聚焦老汉,体会老汉大山的形象
1.面对可怕的洪水,村民惊慌失措!但有个人没有惊慌,谁没有?(板书:老汉)生找出关键句,师相机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2.思考: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呢?
3.品读老汉这危急关头,下的一道命令。请生找出来,读一读?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课件出示)
(1)此时情况危急,死亡逼近,老汉是怎样喊话的?(声音沙哑)
(2)哪一个标点引起你们的注意?有什么作用?(是啊,他的声音像大山一样坚定,铿锵有力。让我铿锵有力的读读这段话。)
(三)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形象。
1.“像一座山”的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是谁?(板书:小伙子)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书本1520小节,找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语,用标出来。
课件出示:
老汉的动作:“冲”“揪”“吼”“推”。【师板书】
小伙子的动作:“瞪”“说”“推”【师板书】
2.人物对比,感受老汉高大形象。
两个人的动作,似乎有点矛盾,令人费解。但是,如果你读了文章的结尾,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出示课件: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同学们,这是这篇课文的结尾。现在,你懂了吗?老汉与小伙子之间是什么关系?父亲跟儿子!
(1)品读第15小节,通过人物动作的词感受在大灾面前,老汉作为一名老党员,群众利益高于儿子的生命。这是一种无私、不徇私情的党员精神。
(2)品读第20小节,通过人物动作感受在生命岌岌可危的时刻,儿子的生命高于自己的生命。这是父爱如山!
师:可是一切太迟了,洪水吞没了儿子,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但村民安全啦。
(3)品读23-27小节,品读祭奠感受老汉光辉高大形象。
四、思维拓展,情感升华
1.领悟“桥”的内涵
同学们,故事讲到这,透过老支书的盯、喊、冲、揪、吼、推,相信你已经明白了全村人为什么会如此拥戴他。木桥虽然被洪水冲塌了,但老汉却用他的血肉之躯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永不坍塌的桥梁,你们知道是什么桥吗?(生命桥)
2.写一写:面对老汉,你肯定有很多话想说,把你最想说的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篇7:课文《桥》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桥》这篇课文是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微型小说,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黎明的时候,洪水肆虐,村民们惊慌失措,党支部书记以自己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不徇私情,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和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短句子的表达效果很多同学不会关注到;对于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精神的理解会不够深入,也理解不了桥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关注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感受老支书忠于职守的信念和舍己为人的伟大品质。
2.关注环境描写,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第一篇小说《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桥是一篇小说,全文只有五百来字,由于篇幅短小也叫微型小说,(师板书:微型小说)它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底有什么魅力获得如此佳绩呢?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8页,放声朗读课文。(生自由读)
二、交流预习,检测字词
1.学生交流
2.重点强调字音:“势不可当” “蹿上来”(“势不可挡”与“势不可挡”意思相近,但读音不同,“当”的`读音不要读错;“蹿”读第一声。)
3.指导书写:“呻吟”“祭奠”。
【设计意图】先学后教,养成习惯。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学习了生字词,再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和促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方法,并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小说的主人公是——老支书,请同学们自由读文,他具体做了哪些事情?
预设:组织村民过桥、揪出小伙子、推小伙子上桥、被洪水吞没
2.根据我们梳理出来的情节,再加上故事的起因和结果,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预设:黎明时,洪水肆虐,老支书组织村民过桥,他揪出儿子,等村民过桥后又推儿子过桥,结果父子俩都被洪水冲走了。
【设计意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关键情节,并借助主要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概括中习得方法,为下一步深入研读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四、品味言行,解读人物形象
(一)畅谈印象
1.读完这篇小说,你觉得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形容。预设:舍己为人、不徇私情、无私、勇敢……
2.在作者的眼中,老支书像什么?(像一座山)
(二)自读感悟
为什么他像一座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支书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三)学生汇报交流
1.句子一: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1)仔细读一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三个感叹号,感受到老支书着急的心情,指导朗读。
语言特别简练,因为当时情况特别紧急,只能简短地发布命令。
(2)这三句话的顺序能调换吗?
预设:不可以,第一句话告诉大家原因,第二句话告诉大家怎么做,第三句话提出要求,他们是因果关系,所以不能换。
(3)指导朗读,读出坚定有力的情绪。
(4)教师小结: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老支书判断准确,思路清晰,命令简洁,这才是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老共产党员啊!(板书:沉稳如山)
2.句子二: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这一揪对于小伙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预设:将站在最后,很有可能无法逃生。
(2)这一吼你看到了老支书怎样的态度?
预设:没有犹豫,非常果断。
(3)这一揪一吼让你们看到的是怎样的老汉?
预设: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公正如山。(板书:公正如山)
(4)指导朗读。
3.句子三: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这一推、一吼又让你有什么感受?(父爱如山、父子情深)(板书:父爱如山)
(2)他们是什么情况下推让的?
出示: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3)指导朗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动作描写来刻画出一个尽管深深地爱着儿子,但在紧要关头却公正无私的老支书形象,这形象不正是如山一般高大吗?
(四)关注题目
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桥》。读到这里,你觉得这个桥指的是什么?
预设:表面是指的是村民逃生的木桥,更是指老支书为村民们搭建的生命桥。
【设计意图】借助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聚焦老人的言行,深入感知老支书如山一般的形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特定环境下特定的语言,初步感受小说“源于生活”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聚焦环境描写
(一)回顾情节和人物
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老支书面对肆虐的洪水,做了哪些事情?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预设: 情节: 组织村民过桥 揪出小伙子 推小伙子上桥 被洪水吞没
人物形象:沉稳如山 公正如山 父爱如山
(二)聚焦环境描写
我们根据故事的情节,抓住老支书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感受到了老支书如山一般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小说塑造人物的特点之一。但是人物的言行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发生的。这节课,我们走进故事发生的环境,看看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回顾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学生对于小说这一文体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为研读环境描写做好铺垫。
二、学习环境描写,感受洪水的可怕
(一)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划下来
(二)订正批画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研读句子,选择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两句,说说你的感受
1.句子一: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1)“像泼。像倒。”这两个简短的句子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写出了雨下得很大很大的样子。
(2)为什么用两句话?
预设:短促的语气传递紧张的情绪,渲染出当时危急的氛围。
(3)指导朗读。
2.句子二: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1)咆哮一般指什么?
预设:人暴怒喊叫。
(2)这里什么在咆哮,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更能让我们感觉到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3)把山洪的这种气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句子三: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跳舞是很优雅的,这里是谁跳舞,这舞给你的感觉?
预设:洪水在跳舞,这舞让人感到可怕。
(2)是啊,这是魔鬼、是野兽、是死神在跳舞,这是死亡之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当时可怕的场面,读出感觉来。
4.句子四: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1)联系起来读这三句话,发现了什么?
预设:写出了洪水的变化,洪水越来越大。
(2)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变化和可怕,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洪水的可怕。
5.整体读环境描写的句子,再次感受当时危急的境况。
(1)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场洪水,你会用什么词?
预设:凶猛、狂、可怕等。
(2)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3)读着读着,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4)是啊,这哪是洪水啊!这分明就是死神,是魔鬼啊!通过你的朗读表达你的感受吧!
6.小结: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短句,烘托小说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着感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抓词、抓句、抓修辞、抓表达,让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笔下洪水的可怕,从而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渲染、烘托作用。
(四)比较阅读,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1.如果把环境描写都删去,好不好?(出示删除环境描写后的文章)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这特定的环境之下,老支书如山一般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深刻感受环境描写对情节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使学生一目了然。
三、关注小说结尾,体会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
(一)交流“意外”
1.出示结尾,指名读书。
2.当你第一次读课文时,哪一句话最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预设:最后一句,老支书和年轻人居然是父子。
3.比较阅读。
(1)感受设置悬念的表达特色
①课文一开始就表明他们的父子关系可以吗?与结尾揭示关系有什么不同?
预设:结尾揭示关系,更能给读者强烈的震撼,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能突出人物形象。
②小结: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营造了震撼人心的艺术。简短的文字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这就是小小说的独特魅力。
(2)感知短句子的表达特色。
①出示两个不同的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②仔细读读这两个语段,你有什么发现?
③两个语段,字数相同,表达的意思相同,但表达效果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读起来停顿不一样,节奏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
④小结:短句短段,段与段之间把语言的节奏拉得更长、更慢,能更好地表达缓慢、忧伤的情绪,体现老太太内心巨大的悲痛。
⑤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现在你明白这篇微型小说为什么被评为全国优秀小说的原因吗?
预设:情节有悬念,人物形象感人,环境描写,短句描写独特。
2.推荐阅读:
(1)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感受结尾的不同寻常。
(2)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感受短句短段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逐层比较,使学生充分感受设置悬疑的表达特点,感受短句短段形成的强烈情感冲击,再次体悟英雄的崇高境界。通过前后对照阅读、比较阅读、推荐阅读等方式,学生初步领略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感受经典作品的艺术价值,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篇8:课文桥教学实录
课文桥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桥。
师:大声一点,再读一遍。
生:桥。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桥?
生:我见过立交桥、平桥和拱桥。
生:我还见过斜拉桥。
师:现代科技!——你呢?
生:我还见过我们在游乐场玩过的吊桥。
师:非常好玩的桥,是吗?同学们,今天我们这篇课文里要学到的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打开课文,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想一想,课文中的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学生自由朗读)
【评】从生活中的桥,到文本中的“桥”,引发了阅读期待!这样的对话,师生关系更契合了,教学节律也随着教学情境和谐地跳动了!
师:好了,(多媒体呈现)这些词语认识吗?谁来读一下?
生: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师:听出来了吗?势不可当(示范,把重音落在“当”的读音上),我查了一下字典,这里的“当”和带提手旁的“抵挡”的“挡”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在这里应该念“当”,请你再读一下。
生:势不可当。
师:完全正确。大家一起读。
生:(齐)势不可当。
师:发现没有,这些词语在课文当中都是描写什么的?你说。
生:都是表现洪水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都是描写洪水的,咆哮的洪水,两个字都带有“口”字旁,推想一下,张着大嘴,这洪水像什么?
生:像狮子。
生:像魔鬼。
生:像猛兽。
师:那猛兽发出来的巨大的声音就是——
生:(齐)咆哮。
师:那能不能想象猛兽大声怒吼的样子?想象一下,然后再去读这个词。你来读。
生:咆哮。
师: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透,谁能接着往下读。
生: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推想一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想象它的画面,就能把这个词读得有滋有味了。(多媒体)这组词,能不能用刚才的语气读?读一读,自己先试一试。
生:(齐)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这是描写谁的?
生:老汉。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没有感觉到“冷冷地说”,再读。
生:冷冷地说。
师:有感觉了,你也来试试。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很冷了,大家一起读。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多媒体)这个词认识吗?不认识,不要紧。
生:祭奠。
师:祭奠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指的是人死了,他的家人来扫墓。
师:来纪念他,是吗?(多媒体)同学们来看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祭奠”的象形文字,古人来祭奠的时候要摆上贡品,其中有肉、有酒,大家看第一个字,“祭”字,多像一个人在伸开双臂,捧着三块肉,往一个桌子上放,像不像?右边这个就是一个大酒坛子,对不对?形象不形象?
生:(齐)形象。
师:所以叫象形字,继续往后看,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字发生变化。(多媒体)金文、小篆,还有今天的楷书。你觉得中国的汉字怎么样?
生: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
生:中国的汉字变化万千。
师:变化万千,这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拿起笔来,在课文后面生字表格的旁边端端正正地写一写这个字。这个同学的坐姿和执笔姿势非常标准。写字如做人,来不得半点马虎。写完了就坐端正,有的同学已经写两遍了,写一遍就可以了。
【评】多么扎实的字词教学!语文素养的大厦,是由基本词汇构成的。无论哪个年级,都要热化词汇教学。党老师的字词教学很有特点,一是把精力放在生字的 “生”上,如突出“势不可当”中“当”的读音,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念错的;二是注意开发识字规律,如“咆哮”、“祭奠”的教学,透过文字追寻到它的“根” 及“根”的延伸;三是扩大认知单元,以词语组块的形式出现,一组写环境的,一组写老汉的,这些词语与课文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从学生表现看,学生从对语词没有感觉,到有感觉,到还原词语的形象、情感、分量,课堂的学习生态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师:那课文中是谁祭奠谁?
生:是一个老太太祭奠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师:她的丈夫就是课文当中的?
生:(齐)老汉。
师:老汉的身份是?
生:党支部书记。
师:我们称他为老支书,可以吗?她还祭奠谁?
生:(齐)她的儿子。
师:也就是课文当中的?
生:(齐)小伙子。
师:那课文当中除了写到了老支书、小伙子,还写到了哪些人?
生:乡亲们!
师:(板书)同学们,一场洪水来临之后,在这唯一可以通过的桥面前,乡亲们、老支书、小伙子各是怎样的表现?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写了,在一个乡村,突然爆发了洪水,老支书让乡亲们赶快逃脱,他非要他的儿子那个小伙子跟在后面。
师:最后?
生:最后老支书和小伙子都牺牲了。
师:她说了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再加上时间、地点是不是更完整,接着说,能不能加上?什么时间?
生:是在黎明的时候。
师:发生在一个?那是一个?
生:村庄里。
师:小村庄。坐下,同学们,概括能力的提高就来源于不断地练习。记住了吗?
【评】这一板块由“祭奠”一词引发教学波澜,先由这个词牵引出人物,之后聚焦在一个问题上:在恣肆的洪水面前,面对唯一通过的桥,老支书、小伙子、乡亲们各自表现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落点又回到“桥”上。“桥”作为线索,点染环境,聚焦人物,推动情节。党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可谓“教学眼睛”。这篇课文是小说,小说最动人、最有力量的是情节。但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对文本还有些“隔”,活动没有充分展开,应让学生先说说老支书、小伙子、乡亲们的表现,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这些人的命运都与座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课文中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桥?最后一个男生。
生:窄窄的桥。
生:这是用血肉筑成的桥。
师:能不能联系上文看一下,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这是一座挽救人们生命的桥。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是一个救命的桥?
生:还可以从本文的第四自然段看出,“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条通往可以让自己活下去的路。
师:这是一个救命的桥,但是同学们,一百多号人哪,惊慌失措的人们如果一起涌向这座窄窄的木桥,后果,怎样?
生:木桥肯定就塌陷了。
生:木桥顷刻间就会断裂。
生:木桥肯定容不下那么多人。
师:那就不是救命的桥。那就成了?
生:通往死亡之路的桥。
生:断桥。
师:夺命的桥,断桥,通往死亡之路的桥。但最后乡亲们都得救了对吗?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评】紧扣“桥”还原语境,为老汉的出场“蓄势”。
生:(齐)老支书。现在就请你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到最后。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现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或者句子。认真地读一读,静静地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师:圈圈划划专心批注的样子是最美的,也要注意速度。你划的哪里?
生:请大家看十五小节:“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读完全文,我们知道这个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他对自己的儿子像豹子一样,可以看出,他爱他的儿子,更爱他的乡亲们。
生:我从二十小节,“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我从“推”字看出,其实他也很爱他自己的儿子,他宁愿自己被洪水吞没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子也被吞没。
师:两个同学找到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揪”,一个是“推”,这一“揪”一“推”之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这一“揪”一“推”我感受到了他对人民的爱和他对儿子的爱。
生:他是村党支部书记,他应该保护全村庄人的安全,因为他的儿子也是党员,也应该承担责任,所以他把他儿子揪出来。
师:那一“推”呢?
生:一“推”表现了他对他儿子的爱,因为他希望让他的儿子后一代活下来。
师:他也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请坐。同学们找到了动作,有没有划到语言的?
生:大家请看第十小节,老汉的最后一句话是,“党员排在后边。”
师:你把这三句话完整地读一遍好吗?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位人们都拥戴的老汉,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党员放在最后,因为党员是为人民服务,他不愧是一个让人民拥戴的老汉。
师:先告诉大家桥窄,是要告诉大家过桥排成一队的——
生:(齐)原因。
师:又告诉大家要排成一队不要挤,这是告诉大家——
生:(齐)怎么过桥!
师:最后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
生:(齐)党员排在后边!
师:在危难面前,把人民群众放在了前面,对不对?同学们再看这句话,仔细地看,看看它和其它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吗?你说。
生:我发现这一句话里有三个感叹号。
生:三个感叹号说明老汉非常爱群众,要不然语气怎么会这么强烈呢?
师:那你读一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多么关心群众啊,还能体会出老汉什么心情?
生:我能感觉到他十分着急,而且十分爱群众。
师:那请你着急地读出来。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洪水就来了!谁能再急一点?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再看看这三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的每一句话文字特别地少。
师:很短,是吗?说一下,为什么如此短?
生:因为老支书想让群众更好地脱离洪水,更快地脱离洪水,所以没有说很多句话,只是说很简短的话,让乡亲们都很快地能脱离洪水。
师:你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读懂了别人没有读懂的,掌声送给她。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容得去多说一句废话吗?斩钉截铁,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镇定自若,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不容商量,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评】这一板块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不是文本碎读,也不是文本深读。党老师从文本词句出发,删繁就简,紧紧抓住老汉的外表,通过外表指向人物的心灵。这里重点抓住三个细节,一“揪”一“推”以及老汉的一句话,这是进入文本的情感密码。对老汉的话的品味,没有停在表层上,而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学生发现句子用感叹号、话语简洁、使用排比等特点,“言”和“意”真正统一在一起。正是因为体味到位,学生读出了不同的感觉:斩钉截铁的语气,镇定自若的语气,不容商量的语气……这是基于语言的个性感悟。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党老师的教学生动地诠释了这样的理念。
师:同学们,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就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够体会到老支书的心情,对不对?这是一种很好地写作文的方法,大家以后写作文的时候可以用上,记住了吗?老支书把小伙子用力地推上了木桥,可是,那座桥却“轰”的一声塌了。洪水淹没了那座窄窄的桥,(多媒体音乐)洪水也把小伙子吞没了,也把老支书吞没了。同学们,端起课本来,看到课文的最后几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你来接着读。
生: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她来祭奠两个人。
生: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她来祭奠两个人。
生: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老人家跪在泥泞的地上,她早已苦干了眼泪,她失去了世界上她最亲的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那位老汉,那位老支书,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他的姓,他留在我们记忆里的只是他清瘦的脸庞,还有他在这场洪水当中的语言、动作,那就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多媒体)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共产党员,读。
生:(齐)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师:一座山呐,乡亲们的靠山啊。再读。
生:(齐)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师:在这危急的时刻,他又是一位果断的老支书。读。(多媒体)
生:(齐)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沙哑的喊话”,再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他同时也是一位深深爱着自己儿子的老父亲,读。(多媒体)
生:(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一座窄窄的木桥消失了,可是一个老人一个共产党员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架起了一座永远的生命的——起立。
生:(齐、起立)桥!
师:下课!
生:谢谢客人老师,客人老师再见。
【评】课的结尾又从“祭奠”引发情感,一咏三叹。描写老村支书的语句渐次出现,学生在头脑中进行“意象叠加”,文本语言的力量、老汉的人格力量、同学们有感情朗读的力量,融汇成一曲生命之歌。课,上到这儿,“桥”的内涵升华了,人物的形象立在头脑中了!
篇9:课文《桥》教学实录
课文《桥》教学实录分享
《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简练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 的光辉形象,为大家分享了有关《桥》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课前谈话: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同学们,听说你们特别喜欢读书。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说说你们最近都读了哪些书?
生:我最近看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白象家族》。
生:哈利波特的魔幻小说。
生:郭敬明的《临界爵迹》。
师:同学们确实很喜欢读书,而且课外阅读的绝大部分是小说。这样吧,上课前我也推荐大家读一篇小说。(课件出示: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敲门声》)请一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
生:听了流露出惊讶的神情。
师:看你们满脸惊讶,为什么感到惊讶?
生:地球上为什么会只剩下最后一个人呢?
生:只剩最后一个人,为什么门外会响起敲门声?
生:我感到恐怖。
师:还有什么感觉?
生:既然是一篇文章,怎么会这么短?
师:看来这篇文章留给大家的疑问、悬念很多。像这么短的小说有个什么名称?
生:微型小说。
师:是的。根据篇幅的长短,可以把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微型小说又叫小小说。(课件出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点评:罗老师课前与学生的这段谈话,让学生对“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与即将要进行的学习关联性很强的导入,是促成有效教学的前奏。在简短的交流中,罗老师与学生们一起分享了对“小说”的了解,比如内容、体裁等等;也一起分享了对“小说”的阅读体会。这样的渲染,使即将要开始的语文学习,充满着文学的意蕴,也非常明确地传递了本课教学的主题:关注文本体裁,学习语言表达。】
梳理情节识“老汉”。
师:小小说在表达上到底有哪些特色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谈歌的《桥》,一起来了解一下小小说。
生:(齐读课题)桥。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一起来读读这两句句子: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师:这里有两个生字(咆哮),两个多音字(奔、当),你们全读对了,预习非常认真
2: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师:句子读得很通顺。这个句子中的三个生字:搀、祭、奠特别难写。请同学们在课堂作业纸上写一遍。
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批改。
师:老师再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内容的理解。大家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生:主要写了老汉、小伙子、村民 和老太太。
师:老汉、小伙子和村民
生:村里发洪水,老汉指挥村民从一座木桥上逃生,村民们得救了,他小伙子却牺牲了。
师:说得太好了,既简洁,又清楚。
【定评:小说中有趣的、生动的情节,往往但预习的过程容易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人物之间的关。这些练习在提醒学生】
师:,主要写谁?
生:老汉。
师:重点是写老汉,老师学习建议:请默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待会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开始吧!
生: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老汉的有关句子。
师:阅读速度快的同学,同桌可以对照一下各自找到的句子。
生:同桌相互交流各自找出的句子。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学生汇报自己找的句子。
师:真了不起。不仅找全面,而且说得清楚明白。我把找出来的句子打在屏幕上没有划全的同学,。
生:个别学生补充圈划描写老汉的句子。
师:轻轻地读一读这些句子,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位怎样的老汉?
生:学生轻声读句子。纷纷举手。
生:在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老汉。
生:大公无私。
师:
生:为人正直。
生:镇定。
生:勇敢
生:非常聪明。
,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词语,哪句
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个句子老汉的镇定。
师:你把这个句子读给大家听。
师:她候强调了这感叹号老汉的镇定
师:
生:个别朗读。
师:
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又
生:
师:老师把老汉说的话改一改,你。
(乡亲们,这座木桥很窄,也不够牢固!大家千万不要拥挤,排成一队按顺序过桥。如果你是共产党员请排在后边,让普通老百姓先过去。)
师:这句话乡亲们——。
生:接读。
生:这样就突出不了当时情况危急了。
师:是的。写文章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语言。描写的是十分危急的时刻,语言简洁的。这一组句子,除了老汉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老汉的形象,你还通过什么感受到老汉的形象?
生:从老汉的动作感受到老汉的形象。
师:学生说动作的词,老师圈画:冲、揪、吼、推。你能把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朗读。
生:我还从“清瘦的脸、他像一座山”这些神态看出老汉的形象。
师: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生:有感情朗读。
师:我们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到老汉的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语言的秘密,课文语句都非常——
生:简洁。
师:我们合作着再把老汉的话语读一读。我来读提示语,你们读老汉的话。(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抓住描写老汉的句子,体会到这篇小小说的一个特点:语言简洁。这篇文章整篇课文句子都非常简洁。我认真数过,课文只有618个字,却有27个自然段。课文中像这样简短的语句还有很多很多。甚至还有比这些句子更短的。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处证明一下。不用举手,用手指出来,我看看谁发现了。
【点评:老汉是这篇小小说中的人物,从人物的描写入手,自然、巧妙又很合理描写段】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
师: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朗读。
师:大家来练一练。
生:。
师:(评价)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了,
课文中老建议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直接描写暴雨、洪水的句子,摘录一两句值得欣赏的句子想一想这个句子
生:,老师巡视批改。
师:摘录好的同学,
生:自由朗读自己摘录的句子。
师:我们来交流汇报一下。你摘录的是哪句?
生:我摘录的是“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出示句子。这个句子?
生:这个句子用了拟人的写法了洪水的可怕。
生:我摘录的是: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个句子把“山洪”比作“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生:我摘录的是: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个句子也是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我摘录的是: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用了拟人。
师:连起来把这四个句子读一读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洪水
生:像从地狱来的恶魔。
生:像分子。
生:像野兽。
师:。写洪水的句子吗?
生:学生汇报交流描写洪水的句子。
师:没有划全的赶紧补上。然后再读一读这些写洪水的句子,看看洪水从开始到后面,有什么变化没有?
生:浏览这些句子,发现洪水越升越高。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当时情况怎么样?你脑海里会跳出哪些情况危急的词语?
生:十万火急。
生:迫在眉睫。
生:火烧眉毛。
师:。
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这组句子。
师:我们合作着读一读这组句子。
十万火急。。
师:这篇课文主要字数,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洪水呢?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出老汉在危急时的先人后己。
生:用洪水衬托老汉的镇定。
师:你们真厉害。这环境衬托。(板书:环境衬托)老汉和洪水的,小小说的两个特点
生:语言简洁,环境衬托。
【点评:语言积累让学生描写暴雨洪水的句子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老师“课文是写老汉,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暴雨和洪水呢?”学生】
师:你们快速浏览一下
生:浏览全文。
师:到什么时候才告诉我们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生:读到最后才知道。
师:为什么作者不在前面就告诉我们他们俩是父子呢?
生:增添了文章的神秘感。
生:这样可以吸引我们读下去。
师:就像上课前我们读的《敲门声》,结尾有悬念,这样结尾。我们来读一读这个结尾。
生:齐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点评:巧设悬念,结尾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是小小说的又一特点。在这个教学目标时,教师考虑到详略安排点到为止。】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今天才知道原来还有小小说这种文章。
生:我知道小小说有很多特点,比如:语言简洁、环境衬托、结尾巧妙。
师:
学校阅览室里《微型小说选刊》和《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
【点评:有了文体意识以后,教师站位更高,视野更开阔。学习《桥》,能上挂下联,把一册教材中出现的四篇小小说都能巧妙联系起来这种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时既见树木,又见树林】
【总评】
《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在洪水面前,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以往老师们在执教这篇课文时,会不约而同地把教学重点放在: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罗老师执教此课时,重视文体特点,带领学生去发现小小说的表达特色。让人耳目一新。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版)》颁布后,一节十分典型的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的示范课。值得借鉴、研究和推广。
五年级下册一共安排了四篇体裁是小小说课文。《桥》是唯一一篇精读课文,其它三篇一篇在语文园地中,两篇是选学课文。编者之所以安排体裁是小小说的课文,目的和安排议论文《为人民服务》,文言文《杨氏之子》《学弈》《两小儿辩日》道理是一样的。即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下这类文体,为进入第四学段的初中学习做个铺垫。
罗老师教学《桥》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小小说语言简洁、环境渲染、结尾巧设悬念这样三个特点来组织教学。通过学习描写老汉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简洁的特点;学习描写洪水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环境衬托的作用;讨论为什么到结尾才告诉我们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让学生揣摩到巧设悬念的好处。这样一来,就完全跳出了“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的窠臼。
纵观整堂课,指向的是“教语文”,但又不失情趣,言意兼得,水乳交融。通过品味、朗读、摘抄、积累等多种方式,既让学生感受到老汉的光辉形象,又领悟到语言表达上的特色。课堂上时而声情并茂地朗读,时而又静悄悄地圈画、书写。阅读教学很容易走极端,强调人文性,容易走向得意不得言的矫情造作;强调工具性,又容易走向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窠臼。而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内容学习和表达领悟的高度统一,这个度拿捏得恰到好处。
阅读不同文体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姿态和方式。同样,教学不同文体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思想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理念转变后,教学的关注点立刻就发生变化。“文无体不立”,小学语文教学要关注文体特点,这一理念将成为新一轮课改的研讨重点,值得我们大家一起关注、思考。
篇10:《桥》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1、收集洪水爆发的场面,准备《悲壮》的曲子,制作课件。
2、预习作业: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尝试理解。
教学过程:
一、感受洪水肆虐,孕伏情感,揭题
1、播放有关洪水爆发的短片,教师有感情朗诵课文一、二自然段。(幻灯一)
2、师小结过渡:如果是你遇到这种危急的情况,你会怎样做?今天咱们认识一位老支书,他又是怎么做?
3、板书课题:16《桥》,让我们走进那个村庄,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设计意图:创设课文所富有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然后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受老汉崇高的人格与精神
1、快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说说这场洪水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2、想想你从课文哪些语句的描述中感受到了紧急、害怕……找到并划下来读读,交流。
3、师小结过渡。
4、找找课文中的人们作出了怎样的反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用一个词形容人们的表现。(惊慌失措)
(设计意图:疏通课文,进一步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之紧迫。为体会老汉精神奠定基础。通过想象危急时刻人们恐慌的表现,让学生进入情境,以更好理解课文中人们惊慌失措的表现,感受人们的心情及情况之紧急。同时为深入阅读文本,研读课文做准备。)
5、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找找令你感动的.语句,结合当时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为什么感动?
(1)读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联系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老汉为什么这么说?作为村支书他想到了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有没有听从他的指挥?从文中找出依据。
(2)引导质疑:为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见到老汉会停住了脚步,听从老汉的指挥?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适时引导理解“拥戴”。
(3)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随机板书:临危不惧
(4)读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读着老汉的言行哪几个字印入了你的眼帘?“揪”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拉”吗?为什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老汉为什么要这么做?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你又觉得老汉是怎样的人?(板书:秉公办事)
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腰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5)读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引导读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读着这话你想到了什么?
感受到: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逼近。此时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意味着什么?
抓“推”导读。
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胸膛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老汉言行思考这么做、说的原因,渗透阅读方法——透过字面思考隐含的意思。)
三、情感延续,铭记老汉精神
1、学生配乐激情朗读——课文结尾(最后四个自然段)
2、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你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惊讶、敬佩)
3、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写)
(1)指名读。
(2)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写感受及想象送行者的言行加深对老汉精神的感悟。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拓展想象,补白课文中的空缺,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四、理解桥的含义,领悟老汉精神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用“桥”为题?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1)指名说。(2)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摘录课文中特色句子。
2、读一读哈尔威船长的故事。
篇11:选学课文《象鼻桥》的教案设计
关于人教版选学课文《象鼻桥》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快乐在于奉献。
教学过程:
一、师生相互问好。
师:小朋友们,睡了一个午觉,精神这会儿多好啊!上课——小朋友们,下午好!
生:老师,下午好!
二、导入
师:小朋友们,徐老师听你们李老师说,前天刚上了一篇课文,叫《兰兰过桥》,是吧?兰兰见识到了架在水里的“潜水桥”,也看到了爷爷手中可充气又可折叠的“塑料桥”,小朋友们可大开眼界了,事后听说你们自己还设计了不少多功能的桥,徐老师可感兴趣了,于是把你们设计的几幅桥拿到这里来了。瞧!这是徐智涵设计的,他告诉老师说他设计的桥会移动、会说话,还会飞,用处可大着呢!这是钱佳宇设计的太阳能桥,她说这种桥上的`灯,白天能吸收太阳光线,到了晚上就能照亮路面。郭可凡设计的就更不错了,看!这座桥有一个安全门,她告诉老师说鱼可以在门边洗澡,受到保护,而小朋友们呢,可以在桥上嬉戏、玩耍,可是一不小心,要是失足掉进了河里,你也不必担心,因为这座桥长着两只自动安全手,一遇到这种情况,这两只健壮的手就能把小朋友给打捞上来,这真是人类的好帮手啊!
其实,森林里也有一座不一般的桥,今天我们就要去会会它,它叫——
生:象鼻桥(教师板书)
三、教授新课。
师:(出示图片)就是这座桥吧?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许多小动物,森林里有条小河。
生2:我看到两只大象把鼻子连起来,让小动物们过去。
生3:我看到小动物们可开心了。
篇12: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
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
在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整合设计中,有一项是桥的教学系列:《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以及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两篇文章,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从知识到审美,从课内到课外,再用课外的事例来检验课内知识,这样,对桥的文化更加深了理解。
《桥之美》是带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中国石拱桥》这篇规范的说明文不同。《中国石拱桥》从桥梁专家的角度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形式、结构、成就、发展等,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桥之美》从画家的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写作目的不同,采用的写法也不同。这篇美学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画家的眼光品评了桥之美。课文先抓住说明对象总的特征,即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然后通过具体丰富的例子验证了桥之美,文章语言画面感很强,极富诗意。
当初选这篇文章作重点研讨,一是这篇文章语言很优美,师生都很喜爱。二是桥在从化并不少见,著名的桥有街口大桥、神岗大桥、流溪河彩虹桥等,容易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桥之美。因而,准备阶段,我除了上网下载风雨桥、索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图片外,还专门带着数码相机去拍一些从化有名的桥。最有收获的是在离街口城区不远的流溪河山庄荔湖桥发现一大群白鹭在湖面活动。以前在从化电视上看见山塘水库有很多白鹭,已深为从化自然环境的优越感到自豪,想不到这么近的地方也有白鹭,景色这么美。白鹭悠闲地在觅食、栖息、飞翔,那情景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灵感一来,觉得白鹭在我的图片中应占很重要的地位,桥有了白鹭就会更有生命力,我可把它引申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事实上在课堂里也这样做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学习, 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化的青云公园情人桥、街口大桥等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很有亲切感,因而对桥之美的理解也发挥得非常好。
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说明性的美学小品文,了解一些美学常识。
2、学会与文本对话,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内容 。
3、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与文本对话,品赏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
【教学难点】
品赏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
【教学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多媒体展示各种桥的图片,直观形象,方便学生欣赏桥之美。
《桥之美》涉及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咀嚼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宜鉴赏性朗读。在朗读中贯穿课文内容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深究,实施美育渗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
设计意图
收到的效果 一、情境导入:
艺术大师罗丹说:我们的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你留意到我们周围事物的美了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图片上的桥美吗?说说你的看法。
(多媒体出示从化青云公园的情人桥 ,让学生议论评点。)
小结引出:桥,并非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是充满魅力而又极具美感的。在画家眼里,桥的美又在哪里呢?让我们随着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一起来对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探求美的欲望。
把我们的审美与画家的审美联系。 学生果然很熟悉这座小桥,能用自己的观点评价桥的美,还注意到桥与周围景物的联系、配合。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思考:
1、这篇写桥的文章和《中国石拱桥》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可从内容、语言、表现手法和阅读感受等方面谈,畅所欲言。)
学生谈完后,老师着重指出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
《中国石拱桥》说明为主,以科学、平实的语言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知识,而《桥之美》侧重于写景、抒情,诗意的语言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文中列举了哪些桥作为例子说明桥之美?
(让学生按顺序找,并给找到的桥一个名称。)
明确:课文提到的桥有小桥流水人家 (诗中桥)
乌镇芦苇石桥、江南乡间石桥、长桥、山区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桥、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文学作品中的桥)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
不限制学生的回答,有道理即可。
教师总结时强调从语言上去比较,因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品赏诗意的描写性文字。
找准这些桥,为下一步围绕这些桥而进行的品读感悟作好准备。 部分同学还没有显示自己的朗读个性。
学生的回答各个方面的都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学生基本上能找到这些桥,并能给它一个名称,但有时需教师适当的.提示。
三、品读感悟
选读自己喜爱的描写桥之美的句段,边读边在文中写桥之美的地方做上记号。
研讨:你能理解画家为什么说它美吗?如不理解,你的疑问是什么?
给出示例: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品味理解: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让学生依靠文本,尽情畅谈。可单纯说自己的感受,也可结合自己掌握的绘画或者美学知识来说,更可提出自己的疑问,深入理解吴冠中文章人生小品的特色。)
小结:桥之美表现在哪里呢?(出示几幅图片重现桥的形象小桥流水人家之桥、芦苇石桥、江南乡间石桥、南京长江大桥,风雨桥。)
美点赏析:文章第4段
板书归纳: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从第5段开始,桥之美的含义丰富了,由桥的形式美说到了内涵美,要引导学生发现。然后,再出示一系列的图片加深印象《清明上河图》(有桥的局部图)、索桥、钱塘江大桥、街口大桥、神岗大桥,从课文的桥说到学生熟悉的当地的桥,图上标上课文提示性的关键语句。 这也是自由开放的活动,好像范围很阔,但师生交错地说,将很有意思。
让学生有话可说,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指导学生学会归纳。
直观形象,方便理解。从课内到课外。
用课外的、学生熟悉的桥引证课文的美学观点。
学生能说自己理解的话,课堂气氛很活跃。
但多数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生的叙述能力还需训练,个别同学能理解,但表达不出。
如有时间,让学生归纳效果会更好。
学生好象对精美的图片兴趣较大。特别是本地的桥,眼神流露出兴奋、自豪。 四、赏美活动
出示从化的流溪河山庄荔湖桥的图片。图片上有湖水、长直桥、湖边住宅、背景还有山,其中最显著的中间部分有一大群白鹭在栖息、觅食、翱翔。
让学生运用课文所学的知识和得到的启示谈谈自己对这幅图的看法。
教师启发引导:画面上的桥也许不美,但平静的湖水,宁静的住宅和山配合着桥给人多么舒适的感觉,特别是一群白鹭给整个画面增加活力,使画面更美。白鹭能悠然地生活在我们的周围,那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保护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那才是最美的。 进行审美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理解美的深刻含义。
强调21世纪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生的想象能力还算丰富,从化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能影响孩子们。 五、小结归纳
桥之美的含义:(关键句)
1、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4、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形式美 内涵美) 让学生从文本中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领悟桥之美的深刻含义。 如时间充裕,让学生去归纳效果也将会更好。
六、拓展延伸
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文章具有人生小品的特色,有人说:人生如桥,学了《桥之美》,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或认识谈谈。 从生活中桥的联结、沟通的作用,赋予桥这个词语以联结、沟通的意义。 学生也是有话可说,阐明的意义较大。 七、学习总结
《桥之美》是一篇说明性的美学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画家的眼光品评了桥之美。课文先抓住说明对象总的特征,即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然后通过具体丰富的例子验证了桥之美,文章语言画面感很强,极富诗意。
要学会品赏文章的语言,能用自己的知识和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总结,掌握方法。
【本课教学成功之处】
1、准备充分,制作的图片吸引学生,比单纯由文字去说效果更好。
2、师生配合较好,放得开,拓展延伸不离文本。
3、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师的特长去设计,展示师生的特色。
4、教师导的技能有了进步。
不足之处:
1、朗读活动还不够充分。
2、能让学生说的最好不直接由教师推出答案(担心时间问题)。
3、教师的普通话还需改进。
篇13:语文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2、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3、教师准备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2、把握诗歌的结构。
3、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正音、正字、释词。
3、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⑴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⑵ 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⑶ 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4、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5、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7)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
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三、研讨与赏析(上)
1、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四、作业
1、抄写并识记字词。
2、背诵这首诗歌。
3、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4、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检查作业。
2、继续研讨与赏析。
3、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1、识记字词。
2、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2、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课后记】
调动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引导探究诗句的含义,否则,学生缺乏认识,难以理解课文。
★ 《桥》的教案设计
★ 兰兰过桥教案
★ 兰兰过桥优秀教案
★ 过桥教案设计
★ 16.《桥》教案
【桥课文教学教案设计(集锦13篇)】相关文章:
《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教案设计2022-09-22
《我设计的桥》教案2023-01-15
三年级上册《赵州桥》第一课时教案2022-09-01
《赵州桥》的优秀教案2022-07-31
初步认识角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2023-03-28
三年级《赵州桥》的教案2023-10-07
《桥之美》教案2023-02-19
桥之美教案2022-11-19
《赵州桥》教案2023-05-12
北京立交桥 教案教学设计202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