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精选12篇)由网友“东方”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刘三姐》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欢迎大家分享。
篇1:《刘三姐》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该课是本人或省优质课一等奖的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一系列与刘三姐有关的民歌、现代音乐、流行音乐,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关民歌产生、发展、演变的基本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重点:1.影响民歌发展的主要因素。
2.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投影标题,播放葫芦丝独奏的音乐《山歌好比春江水》
导入:根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学生自动分成红蓝两队,并分别展示他们搜集的有关于“民歌”及“刘三姐”的材料,并自主讲解。教师给与修正并充分肯定。
创设思考情景一:1.欣赏影片刘三姐中“与秀才对歌”片段。
2.欣赏内蒙民歌《辽阔的草原》片段
刘三姐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民间传说。热情、勇敢、聪明、美丽的歌仙刘三姐被恶霸地主陷害落水,沿江漂流,被老渔夫一家收留。她和采茶姑娘们拔掉了地主莫怀仁的禁止上山采茶的牌告,在对歌中把莫怀仁一伙问的狼狈逃去,后来莫怀仁又把她抢到家中,威逼利诱,三姐坚贞不屈。群众掩护刘三姐和阿牛机智巧妙的愚弄了莫怀仁一伙,刘三姐和阿牛胜利的转移到新地方,用自己热情的歌声继续和群众共同与封建势力做斗争。在这里,歌声已不仅仅是刘三姐对生活的热情歌唱,更是她向恶势力斗争的武器。
学生思考并讨论:1.这两段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民歌旋律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原因在哪里?
2.请分别从民族分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生活条件等几方面阐述它们对民歌发展的影响。
对比发现结论一:广西民歌细腻婉转,这是因为那里山水相依,民族众多,人口稠密,民族文化多样性。内蒙民歌粗犷豪放,这是因为那里地广人稀,多为单一的蒙古族,长期过着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由此可见,地域、地理状况、民族分布、人文环境、生活条件等因素对民歌产生、发展及风格特点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承上启下:高节奏的现代生活,眼花缭乱的音乐世界,使得我们的耳朵似乎不再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民歌,于是,许多现代音乐人开始了运用传统音乐进行现代再创作的大胆尝试:
创设思考情景二:1.欣赏电影《刘三姐》中《藤缠树》的片段。
2.欣赏张艺谋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 刘三姐》中《藤缠树》的片段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 刘三姐》是继美国“红石”瑞士“高山”实景演出之后,最大规模的山水实景演出,耗资三亿,并充分利用广西民间传说中“刘三姐歌圩”原址的地形地貌,以十二座远近错落有致,极具阳朔特色的山峰为背景,以绵延两公里长,五百米宽的水域为舞台,将融入自然又超出自然的编排,舞美,服饰,灯光,音响等以及近千名演员的演出阵容跃然水上,令身临其境的中外观众感受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音乐界评价--这不是音乐,这就是山水,一种比生命更长久的声音,一个比山水更美丽的传说。
学生思考并讨论:1.相同的歌词,相似的旋律。请从节奏、演唱方式、音乐风格、配器、语言等方面阐述他们之间的不同。
2.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印象 刘三姐》的音乐基于民歌《刘三姐》的基础进行创作,而运用传统民间音乐进行现代音乐创作的例子举不胜举:(举例:以河北民歌《小白菜》为旋律素材创作的歌曲《北风吹》《酒干倘卖无》《山不转水转》,教师范唱主旋律)
对比发现结论二:传统与现代之间最大的不同即表现形式的不同:电影中的刘三姐率真、质朴、勇敢、不失民歌的本质。《印象 刘三姐》的音乐现代却不失典雅,运用传统音乐要素追求纯粹的现代艺术享受。
由此可见民族民间音乐与现代创作音乐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承上启下:运用传统民间音乐本就是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是我们是否应该接受这样一种更为现代的表现方式,如果说张艺谋的大手笔是在现代中不失典雅,我们再来看下面两种“刘三姐”的音乐
创设思考情景三:欣赏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刘三姐》音乐片段。
古老的民间音乐,民族乐器,古典又不失现代的包装,声光电强烈的舞台效果,民间音乐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流行音乐的舞台:
学生思考并讨论:节目中出现了哪几种乐器?有什么声音特点?
对比发现结论三:1.巴乌 独弦琴
2.民族乐器的声音特点(各抒己见)
[《刘三姐》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2:《刘三姐》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刘三姐嫉恶如仇、敢于斗争的优良品质。
2、引导学生学会“喉、禽、债、轿、箩、奴”6个会认字。理解“歌喉、欠债、奴才”等词语及课文中出现的成语意思。
3、了解在壮族民间流传的脍炙人口的刘三姐的故事,了解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勇敢、纯朴、善良的美德。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刘三姐是怎样用歌声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教学难点:理解刘三姐唱的山歌的含义,体会山歌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六个二类字,掌握多音字“吓”。
2、理解“嫉恶如仇威吓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狼狈不堪无计可施丧魂落魄扬眉吐气、幸灾乐祸“等新词。
3、会较流利地读出课文,知道课文重点写刘三姐什么事。
一、导入新课:
1、放《刘三姐》选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2、谈话: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大家知道它出自哪里吗?
对,这是广西壮族的山歌,歌者就是刘三姐,她是个正直勇敢的人,被老百姓誉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电影《刘三姐》就是根据壮族民间故事编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位歌者《刘三姐》。(随机出示图片)
二、出示教学目标
1、会读六个二类字,掌握多音字“吓”。
2、理解“嫉恶如仇威吓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狼狈不堪无计可施丧魂落魄扬眉吐气、幸灾乐祸“等新词。
3、会较流利地读出课文,知道课文重点写刘三姐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认读会认字,并组词。交流词语采集,为多音字“吓”组词。
2、交流你理解的词语。
四、检查预习效果,集体汇报。
1、我能读准字音:
社会歌喉飞禽走兽威吓欠债花轿箩筐奴才如坐针毡丧魂落魄捋袖挥拳嫉恶如仇
仗义执言恼羞成怒崎岖不平土豪劣绅
蜂拥而上面红耳赤气急败坏狼狈不堪
幸灾乐祸无计可施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2、多音字:xià吓人
吓hè恐吓
3、我能根据意思填词。(可添加你的理解方式:如表演、绘画等汇报。)
:恨坏人坏事像恨仇敌一样。
():为了正义说公道话。
():由于恼恨和羞愧而发怒。
():别人遭到灾祸时心里非常高兴。
():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
():像坐在扎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安。
():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被压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快活如意。
():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五、自己读课文,看一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重点部分写了刘三姐的哪几件事?
(先自己给课文分段,在书上做旁批,然后组内交流
六、汇报交流,巩固练习
1、小组派代表交流分段情况。(总--分--总)
第一部分:(1、2)概括的写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敢于仗义执言,用山歌作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
第二部分:(3--“再也无计可施,灰溜溜的白下阵来.”)写刘三姐用山歌大灭了财主莫怀仁管家的威风,揭穿了莫怀仁霸占茶山的企图,并在“对歌”中使财主和秀才们灰溜溜地败下阵来。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总的血刘三姐的歌声传遍了家家户户,土豪劣绅听了非常害怕,乡亲们听了拍手称快。
2、课文写了刘三姐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莫怀仁的官家仗势要抢阿牛的野兔,刘三姐路见不平,用歌声大灭了管家的威风。
第二件事:刘三姐用山歌揭穿了莫怀仁想霸占茶山的银,莫怀仁恼羞成怒用“提亲”的鬼主意陷害刘三姐,刘三姐提出要结亲就对山歌摆擂台。
第三件事:写对歌情景。
3、试用一段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了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他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七、朗读课文:指名学生读书。
八、布置作业:
1、将课文读给家长听。
2、积累四字词。
3、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的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刘三姐是怎样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2、理解刘三姐唱的山歌的含义,体会山歌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他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2、重点写了刘三姐的哪几件事?
二、出示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刘三姐是怎样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2、理解刘三姐唱的山歌的含义,体会山歌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出示大屏幕):
1、自己读课文,做到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认为刘三姐是个什么样的人?可结合她的三件事,画出能够体现它品质的语句,旁批出你的感受。然后在班上交流。
3、讨论: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先在组内交流,再汇报总结。
(刘三姐用歌声仗义执言,揭露土豪劣绅欺压百姓的恶霸行径,使土豪劣绅的阴谋屡不得逞,所以~~。~~是因为刘三姐的歌声为乡亲们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4、刘三姐唱的歌,你喜欢哪些,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提出不懂的地方,交流体会。
5、读了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补充有关刘三姐的背景资料。(见教案p43)
读了课文,我们感受到了刘三姐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她嫉恶如仇,对社会上的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用山歌作为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的武器,其豪迈情怀和爱憎分明、善良勇敢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巩固练习:
1、按要求从课文中找出成语:
描写刘三姐和乡亲们的:
嫉恶如仇仗义执言扬眉吐气
描写土豪劣绅和秀才的:
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狼狈不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幸灾乐祸
2、近义词和反义词。(见教案p42)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的题。
2、预习《语文百花园一》。
[《刘三姐》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3:《刘三姐》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心提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会认“喉”等六个字。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⑶听一听、唱一唱刘三姐唱的山歌。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会认“喉”等六个字。
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⑶听一听、唱一唱刘三姐唱的山歌。
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自主探究,以默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了解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的原因。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刘三姐唱的山歌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刘三姐唱的山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歌颂了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2.难点:了解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的原因。
3.关键:读一读、唱一唱刘三姐唱的山歌,体会山歌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
广西地杰人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 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刘三姐)对了,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她美丽、聪明、善良、可爱,善于用歌声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让我们先来听听刘三姐的山歌吧!
2.播放《山歌好比春江水》。
3.教师:听了刘三姐的歌,你们有什么感受?
4.学生自由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5.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刘三姐的歌声走近刘三姐。(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刘三姐的歌声,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同时也为突破课文重难点打下基础。)
二、要求导读,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⑴圈出本课的生字,并掌握它们。
⑵按照“刘三姐山歌唱得好,人品更好,深受乡亲们爱戴”、“刘三姐的歌声大灭了莫府管家的威风”、“刘三姐与莫财主请来的三个秀才对歌”、“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场眉吐气,拍手称快?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的情况。
⑴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债”、“禽”。
⑶教师再次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认读。
⑷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疾恶如仇:本课指刘三姐憎恨坏人坏事如同憎恨仇敌一样。
仗义执言:本课指刘三姐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面红耳亦:本课形容秀才们被骂得脸和耳朵都红了。
气急败坏:指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
狼狈不堪;形容受窘的样子。
扬眉吐气:扬起眉毛,吐出闷气。形容长期受到压抑得到舒展后的兴奋神情。
蜂拥而上:像蜜蜂一样拥上前去。
恼羞成怒:由于气恼、羞愧而发怒。
幸灾乐祸:对别人遭受灾祸感到高兴。
如坐针毡:好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3.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
5.反馈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1~2):讲刘三姐山歌唱得好,人品更好,深受乡亲们爱戴。
第二段(3~8):讲刘三姐的歌声大灭了莫府管家的威风。
第三段(9~21):写刘三姐与莫财主请来的三个秀才对歌。
第四段(22):写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理清文章的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理解、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刘三姐为什么会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2.指名反馈。
一是刘三姐山歌唱得好:她唱起山歌来,不仅乡亲们爱听,连那些飞鸟游鱼都会听得入迷。
二是刘三姐人品好;她热爱乡里,同情贫苦百姓;她疾恶如仇,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不难,先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了解刘三姐深受乡亲们爱戴的原因,为学习后面内容做准备。)
四、学习第二、三部分内容
1.教师出示导读提纲
⑴默读第二、三部分内容,思考:刘三姐如何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
⑵把刘三姐的山歌选几首自己喜欢的读一读,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2.指名反馈。
⑴当管家仗着莫家的势力,要抢阿牛的一只野兔时,刘三姐用山歌灭了管家的威风。
⑵莫怀仁想霸占茶山,做自家坟地,被刘三姐用山歌揭穿了企图,使他的阴谋没有得逞。
⑶当莫怀仁提亲威胁时,刘三姐提出对山歌的要求。然后用山歌击败了莫怀仁请来的三个秀才。
3.教师:刘三姐的山歌真神奇,竟能用山歌当作武器同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那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刘三姐唱的山歌,体会一下山歌的威力。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教师出示山歌内容:
⑴天地山川盘古开,飞禽走兽众人财。想吃鲜鱼就撒网,要吃野兔带箭来。(意思是说管家不能抢别人的劳动果实。)
⑵大路不平众人踩,情理不和众人排。横梁不正刀斧吹,管你是斜还是歪。(意思是说什么事情都得讲道理,你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就可以站出来讲。)
⑶没后悔,你会腾云我会飞,黄蜂歇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意思是绝不后悔,我也不怕你。)
⑷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发大水,歌声塞断九条河。(意思是说我的歌比你们的歌多得多,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⑸笑死人,劝你莫进圣人门,若是碰见孔夫子,留神板子打手心。(意思是你们不配做读书郎,如果是孔夫子的学生,你们这么差,一定要被打手心的。)
5.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山歌。
6.教师:从这些山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真是疾恶如仇,敢于仗义执言,敢于用山歌与土豪劣绅做斗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他们边读边思考,引导他们抓住文中的刘三姐唱的山歌,体会山歌的含义,理解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
五、感受人民群众的品质
1.教师:同学们,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以莫怀仁为首的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那人民群众又有什么表现呢?找出有关语句读读。
2.交流反馈:
⑴刘三姐的歌声大灭了莫府管家的威风,大长了乡亲们的志气。乡亲们捋袖挥拳,蜂拥而上,管家在众人的嘲笑和咒骂声中急忙溜走了。人们都围上来说:“三姐,你的歌唱得好,真唱到我们心窝里了。”
⑵三个秀才和刘三姐对了一阵歌,已经狼狈不堪了,乡亲们还想戏弄他们一下,就出了个谜语让他们猜。
3.教师: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什么? (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六、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做斗争,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永远深受乡亲们爱戴。(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刘三姐走遍了壮族的山川野岭,她的歌声也传遍家家户户。土豪劣绅听了。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七、布置作业
l.照样子,写词语。
灰溜溜 弯弯曲曲
2.看拼音,写词语。
qì jí bài huài yán? méi tǔ qì nǎo xiū chén? nù xìn? zāi lè huò
( ) ( ) ( ) (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对别人遭受灾祸感到高兴。 (幸灾乐祸)
②好像坐在插满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宁,坐立不安。 (如坐针毡)
③憎恨坏人坏事如同憎恨仇敌一样。 (疾恶如仇)
④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仗义执言)
4.找近义词。
入迷( ) 爱戴( ) 嘲笑( ) 气急败坏( )
轻蔑( ) 崎岖( ) 戏弄( ) 无计可施( )
5.多音字组词。
吓 难 冠 丧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刘三姐山歌唱得好,人品(更)好。她(热爱)乡里,(同情)贫苦百姓;她疾恶如仇,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还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因此),她深受乡亲们爱戴。
7.加标点并回答问题。
刘三姐走遍壮族的山川野岭□她的歌声也传遍家家户户□土豪劣绅听了□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却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因为刘三姐热爱乡里,同情贫苦百姓;她疾恶如仇,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还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所以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8.有条件的同学观看电影《刘三姐》,或有兴趣的同学学唱刘三姐的山歌。
附:板书设计
?刘三姐
山歌唱得好
刘三姐 人品更好:热爱乡里 嫉恶如仇 深受爱戴
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
[《刘三姐》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4:刘三姐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5、刘三姐
教学目标:
1、会认“喉”等六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3、听一听刘三姐的山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感受刘三姐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教学重点、难点: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以及了解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叫好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放《刘三姐》选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2、谈话: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大家知道它出自哪里吗?
(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小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读准生字表中的会认字,并记住它们。
2、思考: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重点部分写了刘三姐的哪几件事?
3、全班同学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汇报初学情况。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新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叫好?
2、刘三姐和乡亲们唱的山歌中你喜欢哪些?可以给同学们读读,也可以唱一唱,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四、巩固练习
从课文中找出相应成语
⑴描写刘三姐和乡亲们的:
⑵描写土豪劣绅和秀才的:
教学反思:
[刘三姐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5:《神鸟》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核心提示: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神鸟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三个善良的小动物被错杀的原因,从而得到启示。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神鸟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
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三个善良的小动物被错杀的原因,从而得到启示。
3.体会“既……也……”的作用,并能够用“既……也……”写一句话。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让学生懂得“人们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否则会伤及无辜甚至会伤害忠良”的道理。
教具准备:摘录重点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下列词语:伶俐 婉转 唉声叹气 傍晚 吩咐 口干舌燥 清澈 包袱 毒蛇 搭救
2.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从前有一只聪明伶俐,会说话的神鸟,许多国家的皇帝、大臣、富翁都想得到它,但都没捉到。依尔特戈尔可汗三次捉到神鸟,神鸟却用讲故事的方法三次逃脱了。)
3.指名说说神鸟给依尔特戈尔可汗讲了哪三个故事。(忠实的狗、尽职的猫、善良的乌鸦)
4.教师导人:那么神鸟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从神鸟讲的三个故事中,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扎实语文基础教学,通过听写,检测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以及积累词语的情况。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
二、学习课文,体会神鸟的聪明伶俐
l.教师:读丁这篇课文,你觉得神鸟有什么特点?(聪明伶俐)是的,课文第一自然段也告诉我们(出示第一段话),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聪明伶俐)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思考:从哪里看出神鸟聪明伶俐?神鸟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
3.集体反馈。
⑴不少国家的皇帝、大臣和富翁都想得到它,他们有的派人去捉,有的亲自出马,可是谁也没有捉到。
据说,那些捉神鸟的人在山林里走来走去,都走出一条山路来了。
(捉神鸟的人很多,“谁也没有捉到”说明神鸟很厉害。)
⑵依尔特戈尔可汗想:“好厉害的鸟哇,都说谁也捉不到它,我非得把它捉回来不可!”
“唉,算了吧,确实没办法捉回它了。”依尔特戈尔可汗说完,就回家了。
(“非……不可”说明依尔特戈尔可汗捉神鸟的决心很大,可是在三次被神鸟逃脱后,“确实”一词说明依尔特戈尔可汗不得不承认神鸟的聪明,而放弃了捉神鸟。)
⑶神鸟说:“尊贵的可汗!您捉住我可以说没费什么事,不过,你带着我走的时候,既不许唉声叹气,也不许闷头不语。不然,一眨眼我就会逃掉的。所以,一路上咱们俩总得有一个讲点儿什么才成。”依尔特戈尔可汗说:“好吧,那你就讲点儿什么吧!”
(“既不许唉声叹气,也不许闷头不语”中“既……也……”表示并列关系,而且语意相反,“不许唉声叹气”和“不许闷头不语”,这是神鸟设计的第一步,让可汗一步步地往自己的套子里钻,因为“不许闷头不语”,所以“咱们俩总得有一个讲点儿什么才成”。如果“唉声叹气”,神鸟就飞走了。结果依尔特戈尔可汗听完神鸟讲的每个故事后,都受故事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叹气,神鸟自然而然就从依尔特戈尔可汗手中逃脱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尽量让学生充分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在此基础上引导探究神鸟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体会神鸟的聪明伶俐,体会神鸟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敬佩之情。)
三、读小故事,得到启示
1.出示依尔特戈尔可汗叹气说的三句话:
唉!多粗枝大叶啊!这么好的狗让他错杀了!
唉!真可怜!
唉!乌鸦真可怜!为了搭救别人.反倒牺牲了自己!
2.教师过渡:是什么样的故事让依尔特戈尔可汗情不自禁地叹气呢?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除了神鸟,课文还写了哪些人物、动物?你对他们有什么样的想法?这些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小组合作探究。
⑴除了神鸟,课文还写了猎人、妇女和阿尔拜三个人物;狗、猫和乌鸦三种动物。
⑵出示下列句子:
狗忠实地按照主人的吩咐,照看着拉车的牛,不让它离开,还绕着车来来回回地转悠,就像一个好更夫那样。(狗的忠实)
妇女走了以后,猫就趴在摇篮边轰苍蝇,赶蚊子。……那只正在追赶老鼠的猫,心里一惊.赶紧跑回屋来,把老鼠咬死在门后。然后,坐到孩子跟前,给他舔耳朵上的血。(猫的尽职)
忽然飞过来一只乌鸦,用翅膀把他的碗打翻了……
“啊!原来我接的是毒蛇的口水!是乌鸦救了我的命!”阿尔拜后悔得哭了起来。(乌鸦的善良)
教师:三种动物都具备了一些优秀的品质:狗的忠实、猫的尽职与乌鸦的善良。可是,它们的下场都一样,都被打死了。所以依尔特戈尔可汗深深地被这三个动物感动了。
有感情地朗渎依尔特戈尔可汗叹气说的三句话。
⑶出示下列句子:
当她回头看见门后躺着一只死老鼠,嘴里还叼着孩子的耳朵时,才知道自己错杀了猫,不由得哭了起来。
“啊!原来我接的是毒蛇的口水!是乌鸦教了我的命!”阿尔拜后悔得哭了起来。
(而三个人物呢,遇到问题,不经过仔细调查,把狗、猫和乌鸦打死了,等发现错杀了,又在那儿后悔不已。)
5.从这三个故事中告诫人们: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否则会伤及无辜甚至会伤害忠良。
(设计意图: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探寻三种动物被错杀的原因,由此产生了震憾:这么善良的动物。人类的朋友。就是因为人们没有仔细调查,被错杀了。在产生巨大的震憾后,得到了启示:我们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否则会伤及无辜甚至会伤害忠良。)
四、课堂小结
1.说说学了这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2.学生畅所欲言。
神鸟真神奇,它聪明伶俐,又会说话;三次被捉,三次都逃脱了,它真厉害。
从神鸟讲的三个故事中,懂得了“我们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⑴你带着我走的时候,既不许唉声叹气,也不许闷头不语。
⑵不少国家的皇帝、大臣和富翁都想得到它,他们有的派人去捉,有的亲自出马,可是谁也没有捉到。
⑶好厉害的鸟哇,都说谁也捉不到它,我非把它捉回来不可!
3.给多音字组词。
mèn( ) ?ēn?( ) kě( ) zhé( ) mán( )
mēn( ) ?èn?( ) kè( ) shé( ) mái( )
4.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①依尔特戈尔可汗几次捉到神鸟,神鸟又几次逃脱?(三次)
②除也神鸟,课文还写了哪些人物、动物?你对他们有什么样的看法?文章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愿?
除了神鸟,课文还写了猎人、妇女、阿尔拜三个人物;狗、猫、乌鸦三种动物。三种动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狗的忠实、猫的尽职、乌鸦的善良。而三个人物他们遇到问题没有进行仔细调查,从而错杀了三个动物,等发现错杀后,又后悔不已。文章表达了“人们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否则会伤及无辜甚至会伤害忠良”的心愿。
5.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唉声叹气) ②草率,没经过细致考虑。 (粗枝大叶)
③一般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婉转) ④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寒暄)
6.搜集有关蒙古族的民间传说。
附:板书设计
神鸟
忠实的狗
聪明伶俐的神鸟 尽职的猫
善良的乌鸦
启示:人们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否则会伤及无辜甚至会伤害忠良。
[《神鸟》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6:《酿》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酿教案
一、教学内容(课题或章节内容):16酿
二、教学目的的要求:(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三、教学重点、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住人物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四、教学时数:二课时
五、教学准备:1、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含教法及要求)
一>回顾全文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全文写了件什么事?
二>默读课文,用笔画出“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三>引导质疑
1、指名读,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2、出示:
①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
②第二天语文课,看见老师一进教室,东东就有些紧张,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生怕老师看他。老师站在讲台上,坦然地环视一下大家,清澈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他吓得突突乱跳,一动不动,担心老师挑他的毛病……
③他高兴地坐下,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返回家去,那该有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①]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东东心理有担心、紧张、高兴)
[②]读出这种心理变化。
[③]再读东东心理描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四、深入学习课文
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带着问题读文,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
二>随机点拨,指导朗读。
1、东东办什么会感到委屈?
出示:
下课时把教案放在窗台上,不是跟男生掷飞碟,就是同女生跳橡皮筋。
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这是怎样的一位女教师。
2、下课时,她还可能和同桌一起玩什么?
你能用“不是……就是……”说说吗?
这样的教师你喜欢吗?
3、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4、想象一下东东听到老师的朗读,他联想到什么?
填空题目:
听着老师的朗读,东东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听到了,他真想 。
5、这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高)
6、怀着敬佩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7、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为什么?
五、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觉。
六、作业。
请你和家人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酿:
东东:委屈害怕激动
老师:承认错误(真诚)
[《酿》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7:《酿》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照例、善于、绘声绘色、练习、焕发、怡然自得、酝酿、肃穆、皱眉、捣乱、缺乏、没精打采、平心静气、柔和悦耳、不可名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重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照例、善于、绘声绘色、练习、焕发、怡然自得、酝酿、肃穆、皱眉、捣乱、缺乏、没精打采、平心静气、柔和悦耳、不可名状”等词语。
2、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导入
1、“酿”这个字该怎样读?
2.你能用“酿”字组个词吗?
3.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了解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同学互读,读得正确流利。
三、理清文章结构(分段)
1、默读全文,思考全文围绕着“酿”字发生的事,可分为几部分?
2、学生默读,小组内讨论分段。
3、全班交流:
课文记叙了围绕“酿”字发生的一件事。可分为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他感到很苦恼,晚饭吃得也不香。”)讲在上语文课时,东东发现老师把“酿”字读错了,立即向老师提出来。班里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使他担心老师会记他的仇。回到家里奶奶也劝他向老师认错。他感到很苦恼。
第二部分(从“第二天上语文课”到结尾)写老师坦诚地向同学承认自己把“酿”字念错了,要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助自己改正错误。
四、熟读课文,想想文章围绕“酿”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默读课文说说,东东感到苦恼的原因。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用笔画出原因。
2、想象着东东的心情读读。
六、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课文,用笔画出“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三、引导质疑
1、指名读,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2、出示:
(1)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
(2)第二天上语文课,看见老师一进教室,东东就有些紧张,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生怕老师看他。老师站在讲台上,坦然地环视一下大家,清澈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他吓得心突突乱跳,一动不敢动,担心老师挑他的毛病……
(3)他高兴地坐下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那该有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1)读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东东的心理有担心、紧张、高兴)
(2)读出这种变化。
(有感情地朗读)
(3)再读东东的心理描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为什么东东会有这样的变化?)
四、深入学习课文
(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
(二)随机点拨,指导朗读。
1、东东为什么会感到委屈?
出示:
下课时把教案放在窗台上,不是跟男生掷飞碟,就是同女生跳橡皮筋。
(1)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女教师?
(2)下课时,她还可能和同学在一起玩什么?你能用“不是……就是……”说说吗?
(3)这样的教师你喜欢吗?
(4)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2、出示:
东东平心静气地倾听着,她被深深地打动了,陶醉在不可名状的对春天的向往中。
(1)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2)想象一下东东听了老师的朗读,他联想到什么?
课件:(填空练习)
听着老师的朗读,东东仿佛看到了,看到了,听到,听到了,他真想。
(3)这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高)
(4)怀着敬佩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3、出示
他高兴地坐下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那该有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1)为什么东东的心中流淌着暖流呢?
(2)听了刘老师的话,你对她有什么新的认识?(刘老师知错就改)
(3)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4、你喜欢刘老师吗?为什么?
五、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请你和家人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酿》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8:《酿》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酿》教学设计 开元小学 俞倩
姓名:俞 倩
课 题
16、酿
课 时
2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第 一 课 时
一、读题导入
1、教师出示课题。当学生读题
2、后,教师强调字音。
“酿”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组个词吗?
2、看了这个题目之后,你们还有其他想法吗?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
1、学生读题
指名说“酿”的意思,并给它组词。
2、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课文的题目比较特别,由这样的问题入手,更能激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读
课文
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要求:
2、汇报,检查。
(1) 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强调:“诵”、“肃”是平舌音,“焕、酝、练”是前鼻韵母;“酿、橡、朗、诵”是后鼻韵母。
(2) 认读词语,理解词语,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划出新字生词,试着理解;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指名认读生字,起读生字。
先观察难写的字或难记的字,用“△”标出,在本子上写两边。
指名认读词语,开火车认读词语。
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这些词语。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容,接触工具书课前预习时,直接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结构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当小组交流完意见后,教师请学生汇报,适当进行引导。
第一部分:(1--14自然段),讲述了上语文课时,东东发现老师把“酿”字读错后,立即提出来。班里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使他担心老师会记他的仇。回到家里,奶奶也劝他向老师认错。由此,他感到很苦恼。
第二部分:(15--19自然段),描写老师坦诚地向同学承认自己把“酿”字读错了,感谢刘东东同学,并欢迎大家帮助自己改正错误。
3、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并在小组内交流不同的意见。
4、指名请学生汇报。
本文的结构比较明显,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接触小组的力量,合作解决。
四、再一次回到课文,试着朗读课文。
熟读课文,划出自己疑问,简单地加以批注。
读文划疑问,做批注。
学生认识了字词,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再一次走进课文,鼓励学生大胆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高小结
1、书写生字。
2、读词语,抄写词语。
3、朗读课文。
书写词语“耷拉”,“朗诵”,“善于”,“焕发”,“怡然自得”,“酝酿”,“肃穆”,“皱眉”,“没精打采”。
齐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与回顾
1、幻灯片出示词语。
“耷拉”,“朗诵”,“善于”,“焕发”,“怡然自得”,“酝酿”,“肃穆”,“皱眉”,“没精打采”。
2选择词语或者造句。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课文重要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认读词语。
学生任选一词,解释或造句。
学生回忆课文的结构,指名讲述课文故事的内容。
对上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有利于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要求学生简单的讲述。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想想东东为什么而苦恼?用笔划出“东东”心里变化的句子。
1、读描写“东东心里变化”的句子。教师随着学生的出示:
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
3、引导学生体会:
(1) 东东怎么了?他为什么会这样?
(2) 这是个怎样的老师?
4、课件:
(1)听着老师的朗读,东东仿佛看到了 ,看到 ,听到了 ,他真想 。
(2)这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呢?
4、指导诵读。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读句子,谈体会,想想东东当时的心情。
汇报与出示:(随着学生的汇报,幻灯片出示)。
1、第二天上语文课,看见老师一进教室,东东就有些紧张,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生怕老师看他。老师站在讲台上,坦然地环视一下大家,清澈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他吓得心突突乱跳,一动不敢动,担心老师挑他的毛病……
2、他高兴地坐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那该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使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3、引导体会:
(1) 读读句子,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 教师指导朗读。
(3)想一想:东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找到插叙的段落。
课文的第七至第十一自然段插叙了语文课上老师念错“酝酿”的“酿”字,有什么作用呢?
默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用笔划出相应的句子。
边读边划出来。
指名边读边填空。
指名回答。
开火车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学生边默读边划出描写“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且自己体会。
指名读句子,并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要读出这种变化。
指名读东东心理描写的句子,思考问题并回答。
找出段落,指名说作用。
本部分的教学,应该紧紧抓住刘东东对“同学们的议论和奶奶让他承认错误”有些想不通,使他感到非常苦恼这一矛盾,为下文的教学做好铺垫。
这一部分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突出问题,抓住东东矛盾、复杂的心理,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思考,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的过程中,领悟文章的重点内容。
这部分的插叙,比较具体的补充了与前面的叙述密切相关的内容,而且有助于突出文章中心。
三、分析文中的人物
你喜欢课文中的那个人物?为什么?
指名分析。
通过对全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对文中的人物做出评价,教师应深入引导,突破课文教学的难点。
四、感悟本文的写作特点,初步了解插叙的表达作用。
问: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指名回答
在学习课文后,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即对学生的习作的指导。
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什么收获?
指名让学生谈收获。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谈谈。引导学生从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出发。
六课后
作业
1、请你和家人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2、写一篇自己真诚对人的小事,表扬一下自己。
作
业
设
计
︵
可
附
页
︶
1:读写词语。
耷拉、朗诵、照例、善于、不动声色、焕发、怡然自得、酝酿、肃穆、皱眉、捣乱、缺乏、没精打采、平心静气、不可名状。
2、用词造句。
绘声绘色--
没精打采--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东东 地倾听着。他被 地打动了, 在一种 的对春天的向往中。
板
书
设
计
16,酿: 东东:委屈、害怕、激动
老师:承认错误(真诚)
[《酿》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9:《酿》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酿》教学设计
核心提示: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课文,用笔画出“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三、引导质疑
1、指名读,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2、出示小黑板:
(1)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放下书包,坐在椅子上,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
(2)第二天上语文课,看见老师一进教室,东东就有些紧张,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生怕老师看他。老师站在讲台上,坦然地环视一下大家,清澈的目光停留在他身上。他吓得心突突乱跳,一动不敢动,担心老师挑他的毛病……
(3)他高兴地坐下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那该有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1)读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东东的心理有担心、紧张、高兴)
(2)读出这种变化。
(有感情地朗读)
(3)再读东东的心理描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为什么东东会有这样的变化?)
四、深入学习课文
(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
(二)随机点拨,指导朗读。
1、东东为什么会感到委屈?
出示小黑板:
下课时把教案放在窗台上,不是跟男生掷飞碟,就是同女生跳橡皮筋。
(1)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女教师?
(2)下课时,她还可能和同学在一起玩什么?你能用“不是……就是……”说说吗?
(3)这样的教师你喜欢吗?
(4)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2、出示小黑板:
东东平心静气地倾听着,她被深深地打动了,陶醉在不可名状的对春天的向往中。
(1)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2)想象一下东东听了老师的朗读,他联想到什么?
(3)这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高)
(4)怀着敬佩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3、出示小黑板:
他高兴地坐下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那该有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1)为什么东东的心中流淌着暖流呢?
(2)听了刘老师的话,你对她有什么新的认识?(刘老师知错就改)
(3)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4、你喜欢刘老师吗?为什么?
五、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完成课后练习123。
4、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6、酿
尊敬 纠正
东东 老师
感谢 表扬
责
怪
奶奶
[《酿》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10:《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一、导入环节:
通过两名同学的介绍,我们对火把节又有了一些了解。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篇课文里主要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这节就让我们做一次快乐的施行,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二、朗读感悟:
1.第一部分
为了庆祝火把了,彝家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向我们发出了热情的召唤,让我们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边读边画出彝家人为火把节做了哪些准备?
学生从“扎火把”“打扮”“食物”三个方面来做汇报(教师板书)。
同学们,彝家人做了这么多的准备,为的是什么呀?你是从哪知道的?请你领着大家一起读一下这一段好吗?
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火把节当天的活动一定会别有一番景象,让我们一起走进活动现场。
2.第二部分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描写的?(教师板书)
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活动场面?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并把你的读书体会作一下标记。
请把你的读书感受和你的伙伴做一下交流。
全班汇报:
①斗牛场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瞪” 和“顶”两个动词来理解;借助“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讲解“暗喻”的修辞方法。
②摔跤场景。引导学生抓住“人声鼎沸”体会摔跤场的热烈气氛。
③第9自然段。借助“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这句话,讲解“借喻”这一修辞方法。
④第10自然段,是火把节的高潮。引导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试着仿写。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感受彝家火把节的热烈气氛。
排比句的练习。
⑤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详略得当”方法来表现火把节热烈的活动场面。
过渡:同学们,火把节确实很有意思,可它并不是一个普通节日,关于它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3.第三部分
齐读第11自然段。
指读第12自然段,边听边想:从这个传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质,他们团结一致,打败了天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齐读第13自然段。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大凉山,参加了激情四溢的火把节,让我们感受到了彝家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质。
最后让我们再充满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让我们在火把节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火把节》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11:《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核心提示:教学目标1.了解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冬不拉王子的机智、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精神。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教学目标
1.了解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冬不拉王子的机智、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教具准备: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授
1.听写下列词语。
狡猾、骏马、安置、隐蔽,匕首、安葬、凄凉、依恋、乐器、坐卧不宁、冥思苦想、自告奋勇、泪如雨下、视死如归、如泣如诉、一筹莫展
2.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王子--冬不拉。课文是怎么将冬不拉的这一形象展示在我们读者跟前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品读词句,感悟情感
l.教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和小组的学习伙伴一起找了能够体现冬不拉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语句,那就请各小组的代表把找出来的浯句读出来。(学生读出相关的语句,教师出示语句。)
⑴冬不拉一听,自告奋勇去除掉这只瞎熊。
①“自告奋勇”的意思是什么?(本课指冬不拉主动要求承担除掉瞎熊的任务。)
②教师:为什么“国王不愿意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所以说什么都不答应”。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得了解一下冬不拉的对手--瞎熊,这只熊有什么特点?
③学生找出瞎熊特点的词语,交流:
庞大而凶恶:伤害人和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凶残狡猾:几次派出猎人去伏击,都没有成功。
④教师:瞎熊凶残狡猾,所以国王说什么都不答应。可是冬不拉第二天偷偷地去找那只瞎熊。
⑵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苎‘片树林,终于在一条通往夏季牧场的小道上,发现了瞎熊的足迹。他细心地将捕兽夹安置在瞎熊的必经之路上,又巧妙地进行了伪装,然后在旁边的树丛中隐藏起来。
教师:可是瞎熊太狡猾了。它用鼻子在地上仔细地嗅着,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以前爪小心翼翼地将伪装拨去.又将捕兽夹周围的土轻轻扒开,然后找来一根大树枝朝捕兽夹乱捅。……举起另一块石头猛砸。
⑶王子在隐蔽处拉满了弓,射出一只利箭,正中瞎熊的脖颈。王子又射出一只利箭,正中瞎熊的前胸。王子抽出第三只箭,正要射向瞎熊,却来不及了。瞎熊已经蹿到他面前,向他扑了上来。王子见状,急忙拔出匕首。瞎熊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
⑷……发现了王子与瞎熊扭在一起的尸体。
2.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句子。
3.指名反馈:你们是怎么感受到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和勇于牺牲的?(学生自由抒发自己在小组内学习的感悟.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帮助自己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句子所体现的人物特点。)
4.教师小结:同学们,冬不拉王子面对凶残狡猾的瞎熊,勇敢地与之搏斗,最后终于杀死了瞎熊,而自己也壮烈牺牲了。他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呀!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这些语句,再次在读中感受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
6.教师小结:同学们.从课文对冬不拉与瞎熊搏斗的描写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的精神。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本环节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品读、谈感受,引导学生从冬不拉与瞎熊激烈的搏斗中感受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想象场面,感悟琴声
1.教师:可是这一切,国王不知道。没有得到王子的任何音信,他整天坐卧不宁,愁 得连头发和胡子都白了。最后他发布告示说:“凡是将王子活着找回来的,赏赐骏马百 匹,羊千只;凡是知其下落不告者,砍去双足…”如何把这个坏消息告诉国王呢?
(一个叫阿肯的老牧人带着一件松木做成的乐器,去见国王,让这个乐器讲述了这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
2.出示第十六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想象冬不拉与瞎熊搏斗的场面。
琴声一开始雄浑激昂,如同英雄视死如归,要上战场;一会儿低回婉转,像是在述说 危机到来,战斗即将爆发;一会儿音韵铿锵,好像宣告战斗已经爆发;一会儿又如泣如诉,好像在诉说一个悲剧的结局和人们对英雄的依恋和怀念……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段话中的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教师板书)
故 事 琴 声
骑着、翻过、涉过、穿过 雄浑激昂
安置捕兽夹,巧妙伪装
伪装被瞎熊识破 低回婉转
王子与瞎熊激烈搏斗 音韵铿锵
瞎熊被杀死,王子也牺牲了 如泣如诉
4.有感情地读课文第15、16自然段。(深情地、回忆地、悲痛地)
5.教师:这琴声的感染力有多强啊!国王听了琴声,明白了事情的经过,不禁泪如雨下。琴声停了,国王仍然沉浸在悲痛之中。过了很久,国王从悲痛中清醒过来。儿子虽然牺牲了,但儿子的英勇,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让他感到莫大的安慰。他重赏了阿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生对故事初步了解之后,学生更容易找到每一种琴声所描述的故事情节。)
四、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小结:同学们.冬不拉的机智、勇敢、善良与勇于牺牲的精神令人敬佩。而讲述这个悲壮的故事的乐器也让人们避免了受到惩罚。人们为了纪念王子,就用王子的名字给这种乐器命名.叫“冬不拉”,并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或歌手叫做“阿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jiǎo huá yǐng bì ān zàng yī liàn jùn mǎ ān zhì bì shǒu qī liáng
( ) ( ) ( ) ( ) ( ) ( ) ( ) ( )
2.找反义词。
庞大(渺小) 凶恶(善良) 细心(粗心) 一筹莫展(足智多谋) 视死如归(贪生怕死)
3.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⑴ 它知道 国王看着这件乐器 疑惑不解地问
⑵为了纪念王子 牧民们就用王子的名字给这种乐器命名 叫 冬不拉 并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或歌手叫做 阿肯
⑶琴声一开始雄浑激昂 如同英雄视死如归 要上战场 一会儿低回婉转 像是在述说危机到来 战斗即将爆发 一会儿音韵铿锵 好像宣告战斗已经爆发 一会儿又如泣如诉 好像在诉说一个悲剧的结局和人们对英雄的依恋和怀念
4.读“琴声一开始雄浑激昂……人们对英雄的依恋和怀念”一段,完成练习。
⑴写近义词。 激昂--(激越) 如同--(好像) 依恋--(思恋留恋)
⑵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写一段话。
⑶这段话写了几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附:板书设计
冬不拉
故事 琴声
骑着、翻过、涉过、穿过 雄浑激昂
安置捕兽夹 巧妙伪装
伪装被瞎熊识破 低回婉转
王子与瞎熊激烈搏斗 音韵铿锵
瞎熊被杀死 王子也牺牲了 如泣如诉
[《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篇12:《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认识6个字,学会15个字。通过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坐卧不宁、冥思苦想、视死如归。如泣如诉”的意思,积累“一筹莫展、自告奋勇、视死如归”等词语。
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冬不拉”名字来历的动人故事.
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坚持长文短教的原则,大胆地处理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 下细致地品读描述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王子的机智、勇敢、善良和勇于牺 牲的精神,从而体会琴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冬不拉王子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品读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体会冬不拉王子的勇敢、善良、勇于牺牲 的精神。
2.难点: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一种琴声分别描述了故事中的哪个情节。
3.关键:品读文中描写冬不拉王子杀死瞎熊的经过,抓住关键词浯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本文的重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自读探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搜集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2.教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一种乐器。对于这种乐器,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搜集了哪些资料?展示出来,我们一起分享。
3.学生展示哈萨克族的乐器“冬不拉”的图片资料。
冬不拉:哈萨克族弹拨乐器。木制音箱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嵌八个或十个晶位,张两弦,按四、五度定弦,可奏和音。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演唱者自弹自唱,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意即游唱诗人。曲调分为歌唱性和说唱性两种,节奏多用混合拍子。
4.教师设置悬念,导读:关于冬不拉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展示冬不拉的图片资料或者冬不拉演奏的音乐,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冬不拉这种乐器,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同时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热情。)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筹莫展、自告奋勇、视死如归、泪如雨下、狡猾、骏马、安置、隐蔽、匕首、安葬、凄凉、依恋、乐器
3.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4.画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并读一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⑵全班读一读。
⑶教师: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有些字还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同学提个醒呢?(指名反馈,教师强调:“匕、器、骏”三字。)
⑷指名逐段朗渎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2.指名反馈“坐卧不宁”等词语的位置以及意思。
坐卧不宁:坐着躺着都不能安静。形容心情不安,烦躁忧虑。
冥思苦想:深沉地思考,绞尽脑汁地想。
自告奋勇:本课指王子自己主动要求去杀死瞎熊这个任务。
泪如雨下:泪水像下雨一样流下来。形容极度悲伤。
视死如归:把死看成像回家一样。形容为正义事业不怕牺牲。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凄凉。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只庞大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入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他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而感到欣慰。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
4.教师:你们是怎么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的?(指名反馈,教师引导)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所以说什么都不答应”):一只庞大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人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
第二部分(从“第二天一早……”到“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冬不拉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
第三部分(从“国王派出的人四下寻找……”到“但儿子的英勇,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让他感到了莫大的安慰。他重赏了阿肯”):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而感到欣慰。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
四、初谈人物形象,鼓励深入探究
1.教师指名反馈: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其中谁是文章的主要人物?(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冬不拉、国王、阿肯;主要人物:冬不拉)
2.指名说说冬不拉留给你的印象。(学生根据阅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教师适当地归纳、总结)
(冬不拉:机智、勇敢、善良、勇于牺牲。)
3.教师引导: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品质特点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展现出来的。现在,请同学们继续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描述冬不拉动作等方面的语句,再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刻画出冬不拉的形象的。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老师的要求深入探究。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对故事的主人公冬不拉的认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冬不拉是如何与瞎熊搏斗、阿肯又是怎样用琴声告诉国王王子壮烈牺牲的消息的。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删除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出没(mò méi) 射中(zhōng zhòng) 琴弦(xiǎn xuán)
朝着(zhāo cháo) 牲畜(chù xù) 重赏(zhòng chóng)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卧不安 ( )思苦想 自( )奋勇 泪( )雨下
视死如( ) 如泣如( ) 一( )莫展 小心( )( ) 心( )如焚
5.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坐卧不安 冥思苦想 视死如归 如泣如诉
6.辨字组词。
骏( ) 捅( ) 狡( ) 激( ) 置( ) 恋( ) 剁( ) 翼( )
俊( ) 桶( ) 咬( ) 缴( ) 值( ) 峦( ) 跺( ) 冀( )
[《冬不拉》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

【《刘三姐》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精选12篇)】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024-01-18
三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人教版2023-06-24
四下语文教学反思2023-09-12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2023-08-18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清平乐村居》教学教案四年级2022-04-30
五年级下册课文内容2024-03-31
人教版五年级英语上教学设计2022-05-06
三年级音乐教学工作总结-小学音乐教案2023-11-29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2022-11-09
我的音乐之乐小学三年级作文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