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17篇)由网友“如汇蓝”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为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为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老师
为学
[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体会作者借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文字较枯燥的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在平时生活中有无难易相互转化的事情(学生举例)
二、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文言基础知识
1、 字音、字形:为、恃、钵、鄙、惭
2、 一词多义:之
3、 古今词义不同:明年、买舟
三、 重点学习课文“蜀鄙二僧去南海”一段
1、 思考: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
引导: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
2、 分析:二僧去南海的这段文字是如何与作者的观点一一对应的。
结论: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
3、 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4、 利用媒体制作动画,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复述故事内容,体会文中二僧的心态和语言,并与下列一段文字作比较,说出优劣。
“富者曰:‘吾数年而来欲买舟而下,犹恐资粮不足,故未成行。子何恃而往?’贫者曰:‘吾所恃者,志耳!子姑待之!’遂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所历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曰:‘子诚勇者,吾恨不与子同往也!’”
四、 思考交流:
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五、 布置作业:
将上述“思考交流”内容形成150~200字的短文。
作者邮箱: ztq05110853@sina.com
[为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这篇课文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读书而写的。本文选自他的《白鹤堂集》。这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篇文言文。
亮点:
一、文章的导入的设计比较新颖,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同学们也能够积极参与。
二、以小故事为切入点进行课文分析。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提示,一步步走入故事,品味语言,又能够走出故事,得出启示。
三、板书设计较有新意,能够为教学效果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四、学生预习很认真,比较到位。因此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不足:(主要为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一、解题。
解题中应该加入对文章原题目和作者初始写作用途的解读。
二、重点词语的解读。
这个环节,采用学生讨论法,讨论后提出依然不懂的词语,教师解答后进行归纳。再归纳的过程中,我只注重了实词意思的总结,而忽略了课文中虚词的归纳和总结。而且并没有逐字逐句的去解释重点词语。帮学生抓牢基础。在课文翻译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三、课文分析。
由于文章中讲述了“蜀鄙二僧,欲之南海,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小故事,大部分同学们都会对这个小故事印象深刻,因此,以这个小故事为切入点来分析文章,分析后得出道理“事在人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很快的就将道理渗透给学生,而并没有运用大量的时间来品读课文,让学生品味对而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应该让学生在我环环相扣的问题的索引下,慢慢的解读课文。
总体反思与改进:
一、对文本的研究和解读,依然不够深刻;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翻译要作为重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文本的解读,最大限度的减小自己的疏忽和漏洞。
二、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透彻,总是急于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甚至要想到,上课时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多少种答案。
三、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考纲考点的落实依然不够到位,研读考纲考点,尽量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归纳总结和渗透。
四、由于本人急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整节课课显得有点前紧后松,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一定克服这一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3:《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
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可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学生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认识和体会。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
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解决办法
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
3.疑点
开篇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思辨力)。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重点词句评析、随堂练习的胶片。
3.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
2.准确直译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第一课时
导语
同学们步入学校的大门已近七、八个年头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谈一谈学习知识时的感受,特别是升入中学以来在求知过程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很好,每个人接受新知识都要有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过渡呢?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来说,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明确目标
l.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准确直译文章,掌握重点实词。
3.学习本课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4.把握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见文下注解)并解题《为学》
为--做 学--学问。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读音;并掌握其意思
速 怠 迄 屏 鄙 恃 钵 语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投影,将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亦--也,逮--及,赶得上,怠--懒散,迄--等到,屏--摒,常--常规,语--对……说,钵--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凭借,犹--仍然,还,鄙--边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 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 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四)总结、扩展
初读文言文,同学们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准字音,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朗读背诵。
(-)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及在语气上的.特点,理解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乎,矣,也,
焉,哉”所表达的语气。
2.理解文章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整体感知
1.复习文学常识。
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把“蜀之僧去南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巩固文言基础知识(订正课后练习二,并出示投影,请学生把下列这些词语译成现
代汉语)
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②以告富者③富者有惭色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2.语言特色
学生朗读第一段,并分析排比句的艺术效果。
(第一个设问句开篇泛论天下事之难易,关键在“为”,第二个设问句进而引申论述“人之为学”。由概括到具体,使论述的道理逐步深人,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辨力量。)
朗读第三自然段,有钱的和尚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何不同?(第一次属于通常发问,第二次是以蔑视的语气出现的,在富和尚看来,穷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前往南海,是不可思议的,“我”(富和尚)尚未成功,“你”(穷)岂不是痴人说梦。)
语气词 乎、哉--疑问,也、焉--判断,矣--陈述
3.把握文章主旨
提问,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贫僧立志而行,在困难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为,而富和尚只强调客观条件,不立志而行。)
4.请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另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因为有决心而成功的,没有决心而失
败的。”(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四)总结、扩展
蜀鄙之僧尚知“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学过本课后能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为学》。
(六)板书设计
篇4:为人民服务 教案教学设计
青龙山镇青龙山学区中心校教案
第_1___单元 课 题:语文第十册 课 型:
第___4_课时 教案主备教师: 刘明华 使用教师:
教案设计:
课 题 为人民服务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彻底、鸿毛、兴旺、寄托、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5、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阐述问题的思路。
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
材
分
析 重 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
难 点 理解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教 学 方 法 点拨、引导法。
学 生 学 法 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教具、学具
板
书
设
计 4、为人民服务
一、目的:完全彻底 为民
二、意义: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三、正确对待批评:坚持好的 改正错的
四、解放民族:看到成绩,努力奋斗
五、看追悼会的意义:寄托哀思 团结人
课后反思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 次 设 计 二次设计 一次设计 二次设计
一、揭示课题
1、简介张思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课文,思考:本文以什么命题?(中心)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讲了几方面的意思?
2、 检查初读情况。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探究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 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2) 勾画句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3) 小结:这段话点明了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
(4) 齐读第一段。
2、探究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1) 读课文,勾画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 教师引导: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作论据,然后具体讲了什么样的人死得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了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
(4) 谈一谈生活中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启发学生畅所欲言)
(5) 小结:这段话主要讲了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及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揭示了革命的生死观。
学生交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可指名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 次 设 计 二次设计 一次设计 二次设计
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
(1)默读 思考:这部分是围绕哪几句话来论述的?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理解复杂句子的意思。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就照你的办。)
a指名读、齐读
b每句话讲的是什么?
c读这句话,注意句中三组关联词语。
(3)结合本段内容,谈一谈党的队伍日益壮大的原因。
2.学习第四部分(第四自然段)
(1)思考: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取得全民族解放,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
(3)抓住“死得其所”,正确理解“不怕牺牲”。
3、学习第五部分(第5自然段)
自渎课文 思考: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
三、总结,拓展
1、名师导学:
理解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的解决办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句子,可让学生画出关联词,反复读,然后依据表达的意思加以分析,从而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
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为人民服务;然后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学生弄清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最后,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深刻领会文中所讲的道理。
2、梯度训练:
1、《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先总述( ),再从(
)、( )、( )、( )四方面分述。
3、科学探究:
1、在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的?
2、你是如何处理学习上的困难的?(请举出事例)
[为人民服务 教案教学设计]
篇5:语文园地三(网友为稿) 教案教学设计
王建君
教学目标:
1、知道反义词在词义上的特点,并通过反义词识字。
2、初步认识近义词。
3、感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句式特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积累语言。
4、模拟“游客”和“导游”进行口语交际,提高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反义词识字
教学难点:认识近义词,模拟“游客”和“导游”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1、收集风景名胜地区的资料。
2、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让学生自己先借助拼音读一读六组反义词,再读一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自己是否发现这几组词的共同点(每组的两个词意思相反)。
2、师范读,生注意听老师的读音
3、师生互读,读准字音.
4、小组交流认记生字,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5、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字,检验认字情况.
6、给生字找朋友.
退__腿 险__脸 读__卖
反__饭 间__简
7、“我说你说”--师生对说反义词。
⑴说教材里的词
补充: 好-坏 新-旧 上-下 高-矮 明-暗
开-关 来-去 前-后 多-少 重-轻
⑵生生对说反义词.
二、学习“日积月累”-我会选
1、学生自读词语,看能否发现什么。
2、教师引导:①老师站在脚室的中央.
②老师站在教室的中心.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否一样?说明了什么?
(中心与中央意思相近,是近义词。)
3、选词配对,在读一读。
4、扩展:你还能说出一些近义词吗?
三、巩固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对反义词比赛:师与生对。比一比看谁对得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连线。
①、找近义词 ②找反义词
美丽 著名 正简单
特别 漂亮 复杂 反
中心 非常 买关
有名 中央 安全 卖
愉快 快乐 开危险
二、学习“读读说说”
1、出示“!”与“。”,讲解感叹句与陈述句。
2、读句子,体会感叹句与陈述句的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
①前是感叹句,后是陈述句
②因为“花坛真漂亮“,所以“我要把他拍下来”。
4、方照例句说句子
北京真------啊!我多么想-------。
5、仿照例句完成第三句
6、同桌互相仿说句子。
三、学习“我会读”
1、学生自读诗歌。
2、小组互读,比一比看谁最先背诵。
3、小组交流: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
四、展示台。(交流课外识字的途迳)
1、展示课外识字成果。
2、展示自己搜集的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明信片。
3、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
第三课时
一、展示资料,选择伙伴
1、展示自己收集的风景名胜资料,让学生在展示出的资料中了解自己关心的风景名胜。
2、在展示过程中选择好自己的交流对象,组成“旅游团”。
二、分组交流
学生自由选择下列交流方式:
1、“导游”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知道的情况,“游客”提问,“导游”解答。
2、“导游”在介绍的过程中,“游客”随时提问,导游灵活安排介绍和答问两方面的内容。
3、“游客”先提问,“导游”一一作答,然后“导游”再介绍游客没有问到而自己认为有必要讲的情况。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推选最好的“导游”,在全班介绍风景名胜,并进行交流。
2、各小组推选出来的“导游”互相交换到别组带队。
四、总结
1、简单总结一下这次活动的情况,一起分享搜集资料的经验,交际的经验。2、评出
“最受欢迎的‘导游’”,“最受欢迎的‘游客’”等。注意转变角度,思考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作者邮箱: tii9_020@hyedu.net
[语文园地三(网友为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为你打开一扇门 教案教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把握文学,并萌生对文学的兴趣;
2、品位并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3、投入“我爱文学”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了解文学,学会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把握文学,并萌生对文学的兴趣;
2、品位并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门”对大家都很熟悉,你能否说出你对“门”的几种理解?
字典上对“门”的解释有:①房屋、车船或用围墙围起来的入口。②门径(窍~)。③旧时指封建家庭或家族的一支,现在指一般的家庭“双喜临门”。④宗教思想上的派别:儒~,佛~,左道旁~。⑤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徒。⑥一般事务的分类:分~别类,五花八~。⑦量词。⑧姓。
(大部分学生可能只会说出用围墙围起来的入口,观点较片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了解一下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什么样的“门”,这扇门代表什么。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检查预习
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明确: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人。
课文是作者为语文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序文。
2、读准加点字的字音,并会解释词义。
诠释 憧憬 裨益 潜移默化 危言耸听
明确:(先请学生读并解释,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判断、补充。)
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通过检查预习,可以感知到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全文。
要求:
1、要求读得流畅,读音准确;
2、边读边划出文中关键词、句;
3、思考标题“门”的含义;
4、理清课文思路、结构。
过程:
1、教师组织学生自读并检查;
2、诵读交流:学生个人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并进行评价。
明确:
标题“门”的含义:文学之门,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可感。
理清思路:课文围绕“为你打开一扇门”题眼“打开”二字,以“议论大门--初进大门--打开大门”的思路展开,逐层深入。
重点词句的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提出组内讨论仍解决不了的词、句,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感情的结晶。”这句话如何理解?“心声”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句话如何理解?
精读品析
导入语:明确了标题“门”的含义后,请大家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
明确:走进了文学的门,浏览新鲜事物,探求未知天地,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小文,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人生的意义。不仅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2、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
明确:(1)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2)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
3、作者阐述的文学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各是什么?
明确:(1)文学的特征是: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第一句)。(2)文学的内涵: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感情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第2~4句)。(3)文学的功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也能丰富人的感情(第5~8句)。(4)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共识”。
(以上问题先组织学生精读第3小节,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班级交流,学生评价。)
拓展探究
教师指导语:明确了课文中作者对文学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后,下面请大家再看一下赵丽宏在《致文学》中与文学对话的节录,进一步体会课文阐释的文学的含义,再结合你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写一段文字,说明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
附:《致文学》作者与文学的对话的节录
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很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使何等丰富,人生的路途又是何等曲折漫长。你把生活的帏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的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
1、组织学生自读,师生互动,学生谈体会,学生点评,教师小结。
2、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仿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文学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②用词优美、恰当;
③字数200字。
3、学生仿写,交流,师生互评。
4、小结,组织学生积累优美的词语,文中的比喻、拟人和排比句。
课后习题
去图书馆借阅作者的散文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及进行美文点评。
篇7:为你打开一扇门 教案教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
教学要求:
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2、了解文学的特征与内涵,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3、口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4、投身“我爱文学”主题活动,走近文学,热爱文学。
教学重点:
理解题目含意及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文学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做过当作家的梦吗?我相信很多同学做过这样的梦。那么,请你热爱文学吧。
二、作者简介:
赵丽宏:1951年出生,诗人,散文家,上海市崇明县人。
三、背景资料
课文是作者为语文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序文,是一篇书序。
四、课文解析:
1、示范读课文,然后再由生自读两篇。
2、字词解析:
理解下列词语含义:
诠释、憧憬、裨益、跌宕、真谛、潜移默化、危言耸听
3、划分段落层次。(由生自行解决,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再由师作总结: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2)概述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强调打开这些门的必要性和充分条件。
第二部分:(3-5)阐明打开文学之门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学的理解并总结全文,鼓励广大青少年阅读文学作品。
五、生再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述的文学的重要性,为下一节课分析课文做准备。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提生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生讨论以下问题:
1、题目“为你打开一扇门”有什么含义?
2、课文第3自然段是一个什么段落,有什么作用?
3、再次细读第4自然段,思考:
(1)“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一样吗?为什么?
(2)文段从几个方面解说了阅读文学作品的作用?
(3)为什么“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4)“有人说,一个从不同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5)“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中的“这”指代什么?
(6)请为本层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三、再次通读全文,思考总结下面问题:
文学可以使我们 、 、
、 、 …………………………
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再由各组派代表来填充。
四、总结:
本文用散文诗的语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是什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的魅力,激起青少年读者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希望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之后,能真正地去喜爱文学,圆你心中的那个作家梦。
五、布置作业:
1、作<<语文学习提要与检测>>。
2、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篇8:以情为话题作文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以情为话题作文(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李富艳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所学课文的复习,学生们学会写有关“情”为话题的文章。
2、学会运用已有得写作知识构思文章。
3、让全体同学学会写开头,并写出具有特色的文章开头。
教学重点:练习开头的写法。
教学难点:整体构思设计。
教学关键:复习已学过的现代文,明确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从“情”话题导入。
2、设置问题情境:
回忆说学课文,想一想,我们学过以“情”为话题的文章,都是什么情?
《爸爸的花儿落了》--父女情
《黄河颂》--爱国情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精神》--爱国情
《土地的誓言》--思乡情
《社戏》--人文情
可以分为: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等
3、导入写作指导:
随着我们对生活认识的提高,我们慢慢读懂了世上各种各样的情感。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妈妈的白发、爸爸蹒跚的脚步时,我们读出了父母之爱的伟大;当我们在朋友的搀扶下共度难关的时候,我们读出了友谊的珍贵;当我们走在家乡的羊肠小道上的时候,我们读出了乡情的刻骨铭心。今天就让我们用我们手中的笔,打开你的记忆之门,来书写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1)以“情”为话题,题目自拟。
拟题要求:一般的文题要求简洁明了;生动,含蓄;而话题作文还要求标题要高度的凝练集中。
2)根据所拟文题构思全文,并说说写作思路。
出示“写法建议”:(仅供参考)
(1)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成议论文。
(2)选择题目,确立中心。可以根据所选择的中心事件来确立主题。
(3)开头新颖,引人注目。
(4)选取生活中正面的典型而感人的事件突出主题,详略得当。
(5)注意细节描写,用气氛的渲染和环境的烘托使所写的“情感”得到完美的体现。
3)作文开头的主要方式:
一篇文章确立了题目之后,怎样开头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而开头写好了,你的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开头呢?先从我们学过的课文看,那些名家名人是怎样开头的。
A、记叙式开头
我家的后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切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个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等)
B、描写式开头: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安塞腰鼓》
C、抒情式开头:
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色彩,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影。 --《观舞记》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时刻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土地的誓言》
D、议论式开头: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开头的方式还有好多种,如提问式,引文式,倒叙式等。还可以根据写法来确立,如开门见山式,以小见大式等。不论用怎样的方法写作,都要根据文章的中心需要来确定。
4)写作:重点完成文章的开头,速度快的学生可以接着往下写。
5)成果展示:同学们读自己的文章开头,其他同学做简要的评价。
如有可能,可以选择一篇比较好的开头,让全班学生续写,共同完成这篇文章。
四、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练习了自拟题目,如何构思和开头。文章的开头很重要,如果头开得好,那你的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我们下一步要训练的是文章的结尾。没有写完的同学请在课后把文章写完。
作者邮箱: lfy_0083@sina.com
篇9: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张村田
何其芳
导学平台
课标要求:
1、注意关键诗句,理解其内涵。
2、整体感知诗人表达的感情。
3、理解诗中表现出诗人丰富想象的句子。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本诗表达的感情。
5、了解作者,初步感知他的艺术风格。
学法点悟
关于联想和想象: 写诗、读诗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诗歌靠形象化的语言创造意境,传达情感,读诗也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来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再现和再创造。那么什么是联想、想象?什么是意境?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事物。事物的相似、相类、相关、对立、因果等关系都可以引起联想。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由事物的相关性产生,而想象则要靠知觉的再加工创造产生。
整体感知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热爱青少年,热爱新生活,勇于塑造新我的思想感情。语言生动,节奏感强。诗人为什么不停地歌唱?“少男少女”有什么更丰富的内涵?
疑难解析
质疑:作者为什么要歌唱?他的诗是不是一向热情、明朗?
解惑:他为一种全新的生活而歌唱。这首诗与他以前的诗风迥然不同。1938年 何其芳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种与在国统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他眼前。诗人全身心投人了这一全新的火热的生活,他观察着,感受着,激动着。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不再写那种缠绵忧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就是诗人诗风转变后的代表作品。
质疑:“少男少女”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解惑:这里的少男少女,其实不是实指。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和新的力量。也可以理解为“少男少女”就是“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
质疑:如何理解这首诗的语言美?
解惑:这首诗想像丰富,比喻新奇,节奏感强,押韵讲究,既有第一节一口气贯注的排比,也有第二、三节的整散兼顾的诗行。艺术性很强。
语言揣摩
1、“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
诗人把新生活带给自己的兴奋和震撼比做“像草一样颤抖”,新鲜、形象。诗人揭示了歌声的来源,乃是“快乐或者好的思想”,他想让这些抽象的事物长上翅膀,飞到四面八方去,传达给每一个人,引起感情的共鸣,心灵的共振。
2、“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诗人先把快乐和思想比成声音,又把声音比成“微风”“阳光”,互相构成比喻,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力。这样的诗句好在以形象写抽象,使快乐这种心理感觉成为一种实在、可感的东西,便于读者理解,有诗的韵味。
3、“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这里暗含诗人现在与过去的对比。诗人在去解放区以前,思想和创作低沉、压抑。来到延安之后,诗人重新弹奏生活的琴弦,发出的琴声,已经“失掉了成年的忧伤”,而是变得轻快,变得健康。这个比喻与前面的“歌唱”也是相照应的。
4、“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属于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 暗含了另外一层政治意义,即歌颂延安的新天地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
研究课题
1、了解何其芳其人其诗。
相关链接:何其芳(1912~1977) 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四川万县人。1929年开始创作,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课余写诗和散文。早期作品表现了对旧社会的`不满,也存在唯美主义的倾向。1935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县乡村师范学校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教书和编辑刊物。1938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写出热情歌颂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的作品。诗是何其芳先生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色彩。他有诗集《汉园集》 (与李广田,卞之琳)《预言》《夜歌》《夜歌和白天的歌》。他曾提出建立新诗格律的主张,并亲自动手编辑《陕北民歌选》,并为这个集子写了长达万言的代序《论民歌》,推动了新诗向民歌学习。
2、找一找本诗的韵脚。了解一些诗歌用韵的常识。
相关链接: 在诗歌的各句之末,用相同韵尾、同声调的字(有的不同声调),叫做“用韵”,也叫“押韵”。汉魏六朝的四言诗、五言诗,大都隔句押韵,这是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韵脚放在偶句。汉魏六朝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句句押韵的,但鲍照的诗中已使用了隔句押韵的方法。唐以后的五、七言诗,一般是隔句押韵的。尤其是近体诗,都把韵脚固定在偶句上;即律诗 在二、四、六、八句,绝句在二、四句。唐以后的古风和乐府,因袭汉六朝的用韵方法,一般是隔句押韵,也有的句句押韵。词和曲的用韵,都规定在词调,曲调上。新诗的押韵,没有严格、统一的要求,较为自由。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首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比喻的内涵,想象意境,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表现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颤抖( ) 冷颤( ) 颤栗( ) 颤悠( ) 颤巍巍( )
2、形近字组词
檀 擅
嬗 膻
3、揣摩下列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
○1少男少女:
○2颤抖:
○3琴弦:
二、按原诗句填空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
我歌唱
我歌唱
我歌唱
……
三、阅读指导
读诗要注意诗中比喻、象征的内涵,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如果仅停留在表层字面上,就难以理解诗歌文字的深层含义以及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和思想内涵。要做到这些,了解相关的背景,合理发挥想象是很必要的。
使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使用比喻修辞时,除了本体与喻体要具有某种相同特征外,要尽量使二者不在同类事物中,突出其相似性,避免其相关性,这样才会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
联想和比喻有关吗?
联想和想象越丰富,越能产生生动奇特的比喻,在诗歌当中联想和比喻往往是同时运用的。所以,平时生活中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多练笔,相信你也能写出好诗。
四、问题探究
1、为什么把歌声比作“一阵微风”“一片阳光”?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提示: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答:
2、使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提示:通过优秀作品中的成功范例,揣摩、总结。]
答:
3、联想和比喻有关吗?
[提示:在诗歌当中联想和比喻往往是同时运用的。相辅相成。]
答:
培优探究实践
五、欣赏评价
1、诗的第一节中“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与“少男少女”是什么关系?
答:
2、第二节的精彩之处是哪几行?为什么?
答:
3、整首诗你最欣赏哪一处,说明理由。
答:
六、拓展阅读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中国海上
探究建议:
这首诗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表达对母校的离情别绪。十分注意诗的结构、形式的美,语言优美洗练,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最重要的是,作者将这些有机地统一,创造了深邃的意境,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
所谓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诗歌意境的创造基于意象,诗的意象也即诗人的意中之象。“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创造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境象或境界。”从诗的意象创造的具体氛围中,我们才能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
参考以上提示,反复诵读,加以体会。
作者邮箱: zhct19480202@yahoo.com.cn
篇10:为卡通人物编故事 教案教学设计
为卡通人物编故事 教学时间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投影出示:我的好朋友
1、我的好朋友呀,住在卡通王国里,是一群快乐的小精灵,它们变化多端、奥妙无穷,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欢迎它们的到来。(投影出示动画人物合影)
3、投影展示图片。
二、讲故事
1、这些卡通人物,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些卡通人物的故事片?
2、现在,放飞你自己的思绪,对这些卡通人物进行想象,还能想到哪些与它们有关的故事?
3、如果让一个卡通人物在你笔下诞生,你打算给他们起个什么名字?
4、学生讲述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的故事。
5、这是我搜集到的作品--《呼噜猫和阿猜狗》。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俩的故事。
教师读范文。
三、写作文
现在,让你写一篇关于卡通人物的习作,你准备写什么?
把你最想写的,自我感觉最好的片段写下来。
四、交流学生习作片段。
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方案
思考:看到这五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自主交流)
2、指名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
学生用热切的声音呼唤它们的名字。
学生可在小组内介绍,也可在全班交流
展开大胆想象
给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取名字 (评议:名字是否好听,有趣)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引导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
学生认真听,启迪思维
联系平时写作中的要求,说一说今天的作文应该注意什么?
集体交流:帮助学生完成习作的构思。
1、小组交流。
2、各小组推荐写得有特色的同学交流。
[为卡通人物编故事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为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12个生字,了解“为、迄、之、恃、犹、去、顾、限”在句子中的意思。
能力:能借助注释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的第1、3自然段。
思品:懂得办好事情或搞好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是自己坚定的志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1、3自然段。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和课文说明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5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把学问学好?(根据学生发言导)
2.有这样一个人认为学习做事能不能成功,与自己是否聪明无关,那么他认为与什么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课,齐读课题 为学
3.“为”是什么意思呢?“学”又指什么呢?(做学问,求学)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看的,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而说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是教育我们要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二、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
⑴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吾资/之庸,不逮人/也。(读四声)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有惭色。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⑵读准句子中的停顿。
天下事/有难易乎?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贫者/语于/富者曰(读四声)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2.俩人一组互相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3.自己练习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4.指名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
5.课文我们基本会读了,字形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逮和怠要从字义上区分。可以扩展几个字。
提起笔来把字组成词语写一遍。
三、作业: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课时
一、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重点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给时间自学
二、交流自己学习所得。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有难和容易之分吗?用心做这件事,那么难事也就变成容易的事情了;不用心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成难事了。人们做学问,求学有难易之分吗?认真地学,刻苦钻研,那么就是再难的也会变成容易的;不学,或是马虎地学,即便是再容易地也会变得困难起来。
2.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师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生接则难者亦易矣 师说不为 生接着读则易者亦难矣。下句话同上。
3.体会文言文句子的精美。这段话中一共有四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近似于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
4.练习背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来说说这段的意思。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纠错。
2.说说下面句子中“之”的意思。
吾资之庸,不逮人也。没有实际意义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代词指知识或者学问。
圣人之(的)道,卒于鲁也传之代词。
把这些句子的意思再说一说。
3.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的呢?(对比和举事例)
4.谁来把作者的意思读出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谁来说说这段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去)
你还学过类似意思的句子吗?(送孟浩然之广陵)
谁来总结一下,你学过“之”的多少意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归纳)
子何恃而往?(凭着,依靠)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还)
3.贫者和富者有哪些不同呢?
(1)分角色读贫者和富者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
条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决心不同:富者过分依赖物质条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
态度也不一样:抓住两个“子何恃而往?”谈理解。第一个是普通的疑问句,第二个是反问句。
结果也不一样。
(3)有语气地朗读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三、贫者为什么能够到达南海,而富者不可以呢?咱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第四自然段,背诵并默写课文的第1、3自然段。懂得办好事情或搞好学习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是自己坚定的志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
一、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蜀之鄙有二僧,他们都有什么不一样呢?条件不同,怎么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决心不同: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结果不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在师问生答中就练习了背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的)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去:距,距离。 之:用在主谓之间,没有实在意义。
2.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副词。反而,却。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贫者能至的原因是在于能够立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
把这种反问的语气读出来。
3.最后作者作出了什么总结?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限:限制,限定。
4. 把作者要说明的观点读出来。
三、读全文,说说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1段提出了作者的观点,点出了题旨。
第2、3自然段运用对比或者举事例的方法论证作者的观点。
第4自然段照应了二三段,同时又总结了全文。
四、课堂练习。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带点的词。
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至,到)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做)
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去)
子何恃而往?(依靠,依赖)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副词。还,仍然)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距离)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限制,限定)
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他的子侄们什么道理?
五、作业:继续练习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篇12:《为学》教学设计
《为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2.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为学》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学:①学习②学问资:天资材:通才,才能怠:懈怠道:学问卒:最后鲁:愚钝鄙:边境语:告诉恃:凭借,依靠越:到了之:①的②他或它,代人或代事③前往,到买舟而下:攒钱坐船,顺流而下.去:距离顾:难道是故:因此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让学生复述故事。(复述时不许看书,避免学生搞机械的翻译。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作创造性的复述。复述完毕,教师可作适当的评点。)
2.思考讨论: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明确: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3.思考交流: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4.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明确:“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为“贵在立志”或“立志为学”。②作者告诫子侄们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明确:“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现在,我们大家该懂得《为学》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了吧?这个原因就是它表达了所有的长辈对下一代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回报长辈们对我们的爱!『布置作业』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课下在日记本上写一下,下节课集中展示。
篇13: 为学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只要树立志向并坚定去实践,就可以化难为易达到预定目标。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结构紧凑,对比鲜明,句式整饬的创作美以及故事所揭示的意蕴美。
二、学法引导
1、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教师抽查巩固。
2、可将文中故事改编成小说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法得出不同的理解。
3、理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妙处,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可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由学生从写作和内容的角度加以认识和体会。
4、可以根据文章结构层次,将本文化整为零,逐段背诵,背熟后再合零为整体背诵、默写。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根据注解直译文章,教师答疑并讲析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确,巩固重点。
2、难点
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解决办法
教师适时恰当引导学生思考。(见教学步骤)
3、疑点
开篇由两个设问句组成,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与思辨力)。
四、课时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重点词句评析、随堂练习的胶片。
3、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及重点的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熟记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强化诵读练习。
2、准确直译文章。
3、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同学们步入学校的大门已近七、八个年头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谈一谈学习知识时的感受,特别是升人中学以来在求知过程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很好,每个人接受新知识都要有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过渡呢?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来说,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准确直译文章,掌握重点实词。
3、学习本课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4、把握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见文下注解)并解题《为学》
为――做学――学问。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读音;并掌握其意思
速 怠 迄 屏 鄙 恃 钵 语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投影,将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亦――也, 逮――及,赶得上, 怠――懒散,迄――等到, 屏――摒, 常――常规,语――对……说, 钵――和尚用的碗,之――到……去, 恃――凭借,犹――仍然,还, 鄙――边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 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 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四)总结、扩展
初读文言文,同学们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准字音,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朗读背诵。
(一)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及在语气上的特点,理解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
2、理解文章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整体感知
1、复习文学常识。
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把“蜀之僧去南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巩固文言基础知识(订正课后练习二,并出示投影,请学生把下列这些词语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②以告富者 ③富者有惭色 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2、语言特色
学生朗读第一段,并分析排比句的艺术效果。
(第一个设问句开篇泛论天下事之难易,关键在“为”,第二个设问句进而引申论述“人之为学”。由概括到具体,使论述的道理逐步深入,引起人们的深人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辨力量。)
朗读第三自然段,有钱的和尚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何不同?(第一次属于通 常发问,第二次是以蔑视的语气出现的,在富和尚看来,穷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前往南海,是不可思议的,“我”(富和尚)尚未成功,“你”(穷)岂不是痴人说梦。)
语气词 乎、哉――疑问,也、焉――判断,矣――陈述
3、把握文章主旨
提问,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贫僧立志而行,在困难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为,而富和尚只强调客观条件,不立志而行。)
4、请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另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因为有决心而成功的,没有决心而失
败的。”(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四)总结、扩展
蜀鄙之僧尚知“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学过本课后能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为学》。
2、完成课后练习三。
篇14:《为学》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从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导入本课文“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四川丹棱人,清代四川著名文学家,四川三才子之一。曾任吏部郎中,乾隆(1755年)出任广东肇罗道道员,1761年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走上了课士育贤之路。著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等。曾提携过清代名臣纪晓岚。
《为学》写于1744年,从原标题《为学一首示子侄》可以看出,是为勉励他的那些不求上进的子侄辈们努力学习而写的。
(三)诵读课文
注意朗读节奏,语气语调;先个读,再齐读。
(四)译读课文
1)难解词语:A蜀之鄙____有二僧。B其___一贫其一富。
C贫者语____于富者曰D子何恃___而往
E西蜀之去____南海F顾___不如蜀鄙之僧哉
2)虚词“之”的解法归类:
①作代词,代前文所说之事可译成“它”②作助词,相当于“的”③作动词,相当于“去,到,前往”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A为之,则难者亦易也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蜀之鄙有二僧()D吾欲之南海()
E顾不如蜀鄙之僧哉()F学之,则难者亦易也()
G西蜀之去南海()H人之立志()
3)翻译课文:一句一段的进行,有学生口译,学生评价指正。
(五)赏析课文
1)文言句式赏析
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用设问的句式,提出天下事和做学问的难易关系是可以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努力。从天下事说起,再到做学问,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的逻辑规律。深刻阐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
B“子何恃而往”文中出现两处,都是富和尚说的,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疑问句式,是质疑穷和尚的能力和成功的可能性,充满了怀疑。第二句是祈使句式,是在陈述自己条件优越尚且不成之后说的,充满了不屑和轻视。
C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这是文章的结句,是一个反问句句式。作者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说明,我们立志求学的人,应该胜过“蜀鄙之僧”,树立志向,大胆实践,并持之以恒。
2)写法探讨
作者为了证明“为学”的观点,没有举学习的事例,,而是从“天下事”的角度举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
①从“天下事”的角度举例,更具有一般性和说服力。②举典型事例来论证,有“事实胜于雄辩”之效。③从原标题“示”字中,可以看出是要暗示子侄们,希望他们从事例中悟出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同时,又紧扣标题。
3)文中“僧朝南海”的故事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从全文来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简洁概括。
立志求学,大胆实践,事在人为。
(六)拓展阅读一(课内)——————勤学小故事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匡衡,字稚圭,西汉著名经学大师为汉元帝时丞相,封安乐侯,东海郡承县人。
逮:及到大姓:大户人家有钱人家愿:希望映:映照照耀偿:报酬怪:以……为怪
①解释划线词语
A邻居有烛而不逮()B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C资给以书()D遂成大学()
②翻译句子
A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匡衡于是凿穿墙壁引出烛光,把书映照着烛光来阅读。
B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匡衡于是给大户人家做雇工,却不要报酬。
③从上面短文中可归结出成语_______,如今一般用来形容________
你还能举出几个勤学的成语典故呢?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韦编三绝断齑划粥牛角挂书
(七)拓展阅读二(课外)
初一我们学过《孙权劝学》,吴下阿蒙因就学而让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结合《为学》,不难看出“立志求学”的重要性。这里我们再读两篇古人的《劝学诗》,加深对“惜时勤学”的认识。
其一其二
三更灯火五更鸡,少年易学老难成,
正是男儿读书时。一寸光阴不可轻。
黑发不知勤学早,未觉池塘春草梦,
白首方悔读书迟。阶前梧叶已秋深。
———颜真卿———朱熹
十板书设计
为学
做学问难<======>易相互转化
朝南海僧穷者至大胆实践
僧富者不至事在人为
立志求学
有志者事竟成
十一课外作业
1)熟读成诵:《为学》《劝学诗》二首
2)搜集古今中外的勤学故事,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制成卡片,相互交流。
附录:(勤学的名言警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增广贤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篇15:《为学》教学设计
教学一年级新课标《找规律》一课,开头的教学设计。
师: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你们高兴吗?
生异口同声:高兴。
师:小燕子班的同学们也高兴地盼望过六一节,他们还准备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小猪噜噜和小青蛙呱呱也来帮忙了。
电脑出示小猪和小青蛙布置的教室。
小猪噜噜 小青蛙呱呱
师:他们俩都认为自己布置的教室漂亮,于是就争吵起来,小朋友们你们认为谁布置的漂呢?为什么?
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
生汇报。
生1: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教室漂亮,因为这样看起来很整齐。
生2:我也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他前一排是灯笼,后一排也是灯笼,左边是花,右边也是花,比较好看。
师:这叫对称。
生3:我也认为小青蛙布置得漂亮。
生4:我认为小猪布置也不错,灯笼中间插几朵花,也很漂亮。
生5:对呀,我和你的想法一样,小猪布置得漂亮。
生6:我认为小青蛙得漂亮,灯笼是一紫一黄,小旗是一红一黄,很有顺序。
师:看来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刚才有小朋友说到小猪的布置,灯笼中插一些花,也很漂亮,从美学角度讲,有许多不规则的没有规律的也很美丽。
(出示一些不规则的,没有规律的图片,让大家感觉美。如插花。)
生7:老师我还是认为小青蛙的漂亮。它的布置很对称,很整齐。
师:A学生说得很不错,小青蛙布置中一红一黄一红一黄重复地出现,很有规律。
师:其实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遇到的。
(电脑出示有规律的图片。)
比如,树上的叶子,妈妈买的花布上花纹的排列,地面上地板砖的排列,
师:看来有规律的用处非常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板书:找规律。
【感言】
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许多老师都在运用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找规律?开头学生对于小猪和小青蛙的两种布置教室的情况有不同意见,教师从有规则的图片入手,帮助学生建立美的概念,形成美的熏陶,从美学角度讲,数学美有对称美、简洁美、互补美、神秘美、和谐美、奇异美,每个人欣赏美的角度不一样,所得体会也就不一样,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他认为是美的,又有道理的,我们何以不表示肯定呢?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层面,其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而数学教学中的美育中心就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于课本中数学美的特征的挖掘和揭示,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鉴赏和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如上所述,从学生对两种布置的不同意见来看,教师充分地给予肯定,并且使学生从思维上得到创新,当多数同学认为 小青蛙布置得好时,有一两个不一样的声音,教师首先得鼓励、表扬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且给予充分地肯定,还运用一些图片来证实他们的所说,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原肯定,让他们感到欣喜,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求异的思维,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思维,数学中的奇异美。
【实践策略】
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思维的创新(奇异美)呢?笔者在实践中有些思索:
创造条件,营造求异思维空间。教学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支看问题,比如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听反话”游戏,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你还能发现什么?
充分肯定,为学生求异思维铺路。对于学生思维上蹦出的特异的火花,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多加利用。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一句真诚的赞美,在他的人生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将会影响他的一生。而坚决不应该不问青红皂白,一看跟标准答案不符,一棍子打死。那样学生的思维就被匡定了,回答问题老是揣摩老师的意图,长此以往,没有学生敢做出头人。
事实证明,为学生求异思维喝彩。有了充分的肯定还不够,教师还应该运用事实来证明,生活中就有这样的规律或者说这样真的很不错,诸如此类等等,让那些学生感到无比自豪,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下面我就以“归一应用题”为例,谈谈求异思维在实践中的应用。
题目:“3吨海水晒盐0.15吨,7.5吨海水可晒盐多少吨?”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生列式有:7.5÷(3÷0.15)
0.15×(7.5÷3)
0.15÷3×7.5
0.15÷(3÷7.5)
7.5-(3-0.15)×(0.75÷3)
师:以上五个算式都对吗?每个算式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生讨论理清思路。
……
生1:第5题用减法列式不符合算理。
师:哦!(看着学生们,装作在思索的样子)
生2:这样做也是可以的,3吨海水晒成0.15吨盐,说明其中的水分和杂质是(3-0.15)吨,因此7.5吨海水的水分与杂质是(3-0.15)×(7.5÷3)吨,从7.5吨海水中减去水分和杂质,剩下的就是晒成的盐。
许多同学茅塞顿开,都心服口服了。
生3:这样做是对的,可解题过程比较复杂。
生4:这样的解法虽然复杂,却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打破常规的解题思路,我们以后解题时也要从多种角度思考。
师提出表扬。
篇16:《为学》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体课文,也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课文用故事做比喻说明“立志为”的道理。全文基本上是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难与易的辨证关系,从而告诫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得容易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2、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
3、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勤奋学习的名言、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为学》。观题质疑,“为”是个多音字,组词,在此处读什么?“wéi”是什么意思?做。文题的意思呢?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第一遍:读准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确停顿、读得流利;
第三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2、初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
4、结合文后译文,读一句原文,读一句译文。试着解决刚刚的疑问。可以小组交流。
三、精读感悟。
1、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文中说了几方面的内容?指导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本段中你发现了重复的句子吗?
“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说一说。
2、理解“去南海”这件事是否容易?从哪里看出来的?在文中画出来,读
一读。
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朗读。
贫者说话的语气;富者从疑问——轻视——惭愧的态度变化。
富者说“子何恃而往?”两次不同的语气变化。
(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
4、相机指导理解重点字的意思:“鄙、恃、去、顾、为”等字。
四、拓展延伸。
1、请孩子们想像一下,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后,看到富和尚,他们见面时的场景及对话,写下来。
2、文章主要用(对比)写法,来叙述这件事。为的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3、说一说你知道的哪些人是通过勤奋来取得成功的事例。
五、实践活动。
1、请从“人之立志“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2、推荐阅读书中两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
为之:难→→易。 贫者
学之:难→→易。
不为:难 富者
《为学》教学反思
《为学》这篇课文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读书而写的。本文选自他的《白鹤堂集》。这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篇文言文。 亮点:
一、文章的导入的设计比较新颖,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同学们也能够积极参与。
二、以小故事为切入点进行课文分析。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提示,一步步走入故事,品味语言,又能够走出故事,得出启示。
三、板书设计较有新意,能够为教学效果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四、学生预习很认真,比较到位。因此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不足:(主要为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一、解题。
解题中应该加入对文章原题目和作者初始写作用途的解读。
二、重点词语的解读。
这个环节,采用学生讨论法,讨论后提出依然不懂的词语,教师解答后进行归纳。再归纳的过程中,我只注重了实词意思的总结,而忽略了课文中虚词的归纳和总结。而且并没有逐字逐句的去解释重点词语。帮学生抓牢基础。在课文翻译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三、课文分析。
由于文章中讲述了“蜀鄙二僧,欲之南海,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小故事,大部分同学们都会对这个小故事印象深刻,因此,以这个小故事为切入点来分析文章,分析后得出道理“事在人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很快的就将道理渗透给学生,而并没有运用大量的时间来品读课文,让学生品味对而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应该让学生在我环环相扣的问题的索引下,慢慢的解读课文。
总体反思与改进:
一、对文本的研究和解读,依然不够深刻;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翻译要作为重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文本的解读,最大限度的减小自己的疏忽和漏洞。
二、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透彻,总是急于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甚至要想到,上课时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多少种答案。
三、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考纲考点的落实依然不够到位,研读考纲考点,尽量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归纳总结和渗透。
四、由于本人急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整节课课显得有点前紧后松,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一定克服这一点。
篇17:《为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
(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为学》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学:①学习②学问资:天资材:通才,才能怠:懈怠道:学问
卒:最后鲁:愚钝鄙:边境语:告诉恃:凭借,依靠越:到了
之:①的②他或它,代人或代事③前往,到买舟而下:攒钱坐船,顺流而下.
去:距离顾:难道是故:因此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让学生复述故事。
(复述时不许看书,避免学生搞机械的翻译。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作创造性的复述。复述完毕,教师可作适当的'评点。)
2.思考讨论: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
明确: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3.思考交流: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4.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为“贵在立志”或“立志为学”。
②作者告诫子侄们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
明确:“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
现在,我们大家该懂得《为学》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了吧?这个原因就是它表达了所有的长辈对下一代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回报长辈们对我们的爱!
『布置作业』
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课下在日记本上写一下,下节课集中展示。
★ 教学设计教案
【为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17篇)】相关文章:
《猫》说课 教案教学设计2022-12-29
修鞋姑娘(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02-19
不懂就要问 教案教学设计2022-09-04
墨池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6-02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12-14
东方之珠优秀说课稿2023-12-12
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几个途径(网友来稿)(综和)2023-07-02
我教《金岳霖先生》抓住一个字--怪(网友来稿)2022-04-30
读后感教案2022-06-10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新课标测试(2)(网友来稿)202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