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人教版教案设计)

时间:2024-01-22 07:55:34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人教版教案设计)(锦集17篇)由网友“绝情风2”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人教版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人教版教案设计)

篇1: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人教版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图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都能看到物体的面。学生在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形体的积木来看一看、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的表象。根据这些相同的画面画出图形,给出名称,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就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三种平面图形。这样安排,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把图形的变换、图形间的联系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几种最常见的平面图形,没有深入研究这些图形的特征。但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教材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安排了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围出的图形可以有大、有小,有不同位置。还有用一块长方体积木可以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等。这些问题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热情和相互合作的愿望,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想

“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课题实验研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索中发展。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索活动:

活动1:给一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积木进行分类,然后说说是怎样分的。

活动2:找出长方体,观察其中的一个面,借助自己的思维去发现一些特征,根据特征给出长方形名称。(正方形和圆同上。)

活动3:从体上抽象出面,认识这些面后,让学生用体在纸上画出面,并再次感受体和面的关系,感受三种图形的特点。

活动4: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加强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5: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图形,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渗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感受出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难,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索。教师尊重学生自我发现,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方法。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1.学生自由说说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哪些积木。

2.小组合作给积木分类并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

【玩积木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一开始学生的兴趣就被积木所吸引,让学生操作给积木分类,不但可以满足他们的欲望,更可以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认一认。

(1)认识长方形。

①学生各自拿一个长方体,认准其中的一个面进行观察,再观察周围同学认准的面,探索这些面的特点。

②学生自由汇报,互相评价。(学生发现这些面都是长长的。)

③从学生的汇报中抽象出长方形并给出名称。

(2)正方形和圆的认识同上。

2.画一画。

(1)微机出示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画图形的图片,学生说一说图片上的同学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画的?

(2)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形,配上活泼轻快的音乐。

(3)汇报交流: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看法。

3.找一找。

(1)微机显示“丁丁的房间”的图片。

(2)学生在画面上找一找、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的。

(3)和好朋友一起走下座位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然后汇报评价。

【学生在把积木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同一类积木的某一面凸现出这些面有相同的形状,找出这些面的特点,然后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样,不仅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这些面的特点,同时也展示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画一画”和“找一找”的过程中,人人都参与,亲身经历从体上抽象出面,再把这些面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加强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1.围一围。

(1)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反馈交流:说说你们是怎样围的。

(2)试着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圆。

反馈交流并得出钉子板上围不出圆的结论。

2.画一画。

(1)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小组长组织组员在小组内对本组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3)由各组组长把自己组的情况在大组上交流。

【钉子板和方格纸本身有相同之处,它们的表面上都有许多正方形小格组成。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再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经历着一个由难到更难的过程。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为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打下基础。教师在围图形过程中进行重点指导,在画图形中就可以大胆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

四、评价体验,认识自我与他人。

1.评价本节课自己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学了这一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对一节课的学习表现和收获,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发展。】

五、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微机显示一学生用长方体画长方形的图片。

2.师:用这样的一块长方体究竟能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呢?这个问题留给小朋友课后去探索。

评析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的课题研究思想,具体突出表现在四种变革:

1.师生关系的变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性、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3.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4.评价方式的变革。教师给学生提供生生互动评价的空间,同时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尤其是在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

篇2: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

2.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

3.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如果没有,可用学具代替)、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实物图片,七巧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8根小棒(6长、2短)

1.小组活动:你能用这8根小棒摆一些图形吗?看哪一个小组摆的又快又多.

2.交流:请各小组到投影上边摆边说有几种.

3.设疑:图形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它们的边和角的特点都一样吗?这两种图形可不可以变成别的形状?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出示课题)

二、主动探索,研究问题.

1.认识长方形.

(1)独立探索,小组交流.从学具中拿出长方报纸片来,动手观察一下它的角和边,会发现什么?(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2)小组汇报:请小组各出一名代表发言,分别说一说通过研究发现了角和边有什么特点,并且说一说怎样想的或者是怎样做的.找几个组说一说.(如果有用折纸这一办法的,请他说明怎样做的,演示一下,并给予表扬)

(3)辩论: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呢?(小组讨论)

(4)教师总结:刚才有的同学利用身边的学具量一量,有的同学用折纸这个方法发现长方形相对着的两条边相等,也就是说长方形有两组对边相等,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演示动画“长方形、正方形”】

(5)学生之间交流长方形的特点.每个人都用纸折折看,再验证一下.

2.认识正方形.

(1)独立探索,小组交流.

“同学们,刚才你们自己动手研究了长方形的一些知识,那么正方形的角和边又有什么特点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行.”

(2)汇报交流: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小组互相说)

(3)教师总结.“我们用了同样的方法,验证了正方形的边和角的一些特点,也就是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一样长,四个角都是直角.(继续演示动画“长方形、正方形”)

3.小组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演示动画“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师问: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2)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特点.发现它们都有四个角,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它们都有四条边,但是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四条边都相等.

(3)引导学生揭示四边形的概念.

由四边形围成的图形就是“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

(4)初步练习:在钉子板上围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4.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出示:

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能找出什么图形,你想知道有关平行四边形的什么知识?

(2)投影出示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知道:它们有4个角,4条边.

教师明确:这些图形也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我们把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明:这些四边形相对的边之间的宽度总是保持一定的(用直尺演示出对边间的距离不变),我们就说它的对边是平行的,所以我们把这些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借助方格来看一看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它的边和角的特点.)

(3)小组研讨,汇报总结.

平行四边形  角:4个

边:四条 相对的边相等

篇3: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现代小学数学》第五册79~80页).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归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

电脑课件,长方形铁丝框,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图形的纸片,火柴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2.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二、引入课题:

(出示  )做这样一个长方形至少需要多长的铁丝?实际是求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出示课题.

三、展开与讨论:

先请你们试一试.(电脑出示例1)

[例1]你能求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周长吗?怎样列式?(三角形逐一出示)

学生列出算式:

4+5+6=15(cm)  5+5+4=14(cm)  6+6+6=18(cm)

5×2+4=14(cm)  6×3=18(cm)

讨论:都是求三角形的周长,为什么有的只能用一种方法?而有的可以用两种方法呢?

四、探索与归纳: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电脑出示  ,学生拿出学具)请你量一量手中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长5cm,宽3cm)

小组讨论: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求?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讨论后由各组汇报得出):(1)5+3+5+3=16(cm)

(2)5+5+3+3=16(cm)

(3)5×2+3×2=16(cm)

(4)(5+3)×2=16(cm)

(由电脑演示每种算式的推理过程)

提问: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根据生答板书):(5+3)×2=16(cm)

提问: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括号里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2?

小组讨论:你能根据第四种算法总结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

2.由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引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你能根据公式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

(电脑出示)求周长.

由学生列出算式:

(7+5)×2=24(cm)

(电脑演示:把长方形的长减少1cm)求周长.

由学生列出算式:

(6+5)×2=22(cm)

(电脑演示:再把长方形的长减少1cm)求周长.

由学生列出算式:

(5+5)×2=20(cm)

提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由学生列出算式:

5×4=20(cm)

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是一个什么图形?

根据这种简便的算法,你能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试一试.

利用公式计算周长.(单位:cm)

4.看书79~80页.

5.质疑.

提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释疑)

提问:要想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要想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五、巩固和提高:

1.判断.(用手势表示“√”、“×”)

(1)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5厘米,周长是10+5×2=30(厘米) (  )

(2)边长是3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3×4=12(厘米)  (  )

(3)一个长方形,长加宽的和是10厘米,周长是10×2=20(厘米) (  )

讨论:(出示  和  )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宽相等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是不是所有长、宽不相等的长方形,周长都不相等呢?

下面请你们动手摆一摆.

2.用14根火柴摆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四人一组,把各种形状的长方形都摆出来)

提问:这些长方形的周长哪个长?(一样长)为什么?(都是用14根火柴摆成的)

引申:把(3)号长方形其中两根火柴平移成下图:(演示)

提问:改变后的图形和原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为什么?

想一想,是否还可以改变成别的形状而周长不变?

(学生再次动手摆)

3.口答书81页第③题,看下图,求(1)、(2)、(3)、(4)号正方形的周长.(单位:cm)

4.(电脑出示)下图中,每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共多少?

把这两个正方形合并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为什么?

(电脑演示合并过程)

可以用多种方法解答:

(4×2+4)×2=24(cm)

4×3×2=24(cm)

4×4×2-4×2=24(cm)

4×6=24(cm)

4.游戏:找朋友.(周长相等的是朋友)

老师依次出示(a)、(b)、(c)号图形,学生从(1)~(7)号图形中找与老师出示的图形周长相等时,就用手势表示图形的编号,如果有两个答案,那么可以举双手.

六、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书81页练一练⑤题留作思考.

下图是一个楼梯的侧面,如果要铺上地毯,要计算地毯的长度,你应该怎样测量?

板书设计:

篇4:《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在一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部分教材以此为起点,首先安排学生认一认这些积木,然后通过描一描、印一印、摁一摁等多种方法引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以后,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面的形状,感受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点,形成有关图形的正确表象,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学习活动,如画一画、找一找、围一围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不仅在知识层面上得到巩固和深化,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了数学思考,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部分教学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因此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准确把握要求、合理组织学习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

教育不是告诉。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其一,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其二,“再创造”是一种发现,能激发其学习之兴趣,以及深入追寻探索的内部动力。其三,通过“再创造”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图形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发现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40~42页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感受几何形体的面的特征,体会“形”与“体”的联系。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圆钟、笔筒、课件、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水彩笔、方格纸、白纸(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来的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认一认

师:同学们喜欢玩积木吗?

生:喜欢。

师: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套积木,请你拿一个你认识的最喜欢的积木向大家介绍介绍名称。

生:我拿的是……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师:那这些图形你认识吗?

(黑板上贴出长方形、正方形、圆)

生:认识。

师:哪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师:谁能说说它们长什么样子?

生:我能的,长方形是长长的,正方形是方方的,圆形是圆圆的。

师:说得真棒!老师今天请来了许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到我们的课堂做客,你们欢迎吗?

生:欢迎。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说长方形、正方形、圆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让他们来课堂做客等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找一找、画一画、摁一摁、印一印、贴一贴。

师:他们呀,就藏在你们手中的积木上呢,不信,你仔细地看一看,摸一摸,看谁先找到他们!

生1:我找到了,我在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

生2:我找到长方形了,瞧,他在长方体上!

生3:我在圆柱的底上找到圆形。

课件演示(从物体中分离出面的过程)。

师:再拿出其他积木,用手摸一摸,你也能找到这些图形吗?

生观察、交流、汇报。

师:小朋友们找到了这么多图形小客人,能不能想一个好办法让他们离开家到我们课堂上来跟大家见见面呀?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一些物品,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长拿出印泥、白纸。学生拿着积木、白纸、铅笔、印泥等物品讨论着,探索着,尝试着。

汇报方法:有一种方法的举1个手指,有二种方法的举2个手指,有3种方法的举3个手指。我先让有一种方法的小组里的同学发言,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

学生的方法有:

1:把积木放在纸上,描下来。

2、用印泥印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3、用白纸在积木上一摁,图形就出来了。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有描的,有印的,有摁的,那就开始行动吧。然后再剪下来。

师:刚才同学们让长方形、正方形、圆离开了家,其实,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平面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家,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你们能给你们剪下来的这些图形分别找到新家吗?(能)

师:找到了他们的新家后,就把这些图形贴在相应物体的面上。

学生有贴在墙壁的书画上、门窗上、桌椅上、开关上、钟面上、国旗上、地砖上、笔筒上……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贴?

[设计意图:跟好朋友见面学生是很乐意的,所以能想出描一描、印一印、摁一摁等多种方法使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离开家来到大家面前,又让他们找到了新家,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围一围

师: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这些图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动手来创造这些图形好吗?让我们在钉子板上来“围一围”(板书)引导学生知道围图形不能把皮筋就这样往上一放,而应该把皮筋拉紧围出图形来。

生:在钉子板上围图形。

全班交流展示,说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生1:我围出的是正方形和长方形。

生2:我围出的也是正方形和长方形,不过我围出的是没有摆正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生3:我围出的正方形比小陆的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数点子的。我的每条边都围了6个点子,他的每条边只围了3个点子。

生4:我不能围成圆。

马上有同学附和着说:“我也不能围成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围出的图形的线都是直线的,而圆是曲线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我马上表扬他。

四、画一画

师:你们想不想来画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呢?(想)那我们就在方格纸来“画一画”。

师:谁来说说你准备怎么画呀?

生1:要用尺来画的。

生2:正方形的四条边要画的一样长。

师:那就开始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吧。

生: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请大家说说自己画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几小格。

生1:我的正方形画了1小格。长方形画了2小格。

生2:我的正方形画了16小格。长方形画了3小格。

生3: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都画了2小格。

生4:我的正方形画了4小格。长方形画了6小格。

生5: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都画了8小格。

生6:我的正方形画了9小格。长方形画了5小格。

……

学生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向大家展示。大家看到了大的或小的、摆正的或没摆正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围一围、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又动脑,进一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

五、玩一玩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些图形,我们通过认、找、描、摁、印、贴、围、画,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有了新的认识,最后,我们就一起来和这些好朋友来“玩一玩”好吗?(好)

A、玩涂色,请你涂一涂,数一数。涂色时不要将颜色涂到外部。

B、玩积木,用这个长方体,你能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呢?

六、全课总结

小朋友,谁能给这节课起个课题?(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总评:新课程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物体的表面用多种方法抽象出平面图形,整个课堂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篇5:《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设计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操作、比较与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 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3. 通过观察、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4.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在一年级已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里再来进一步的认识。教学时,应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亲自动手量一量、折一折,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 经历比一比的操作过程,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推一推、拉一拉、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

1. 欣赏长方形、正方形拼成的美丽图案。

2. 让孩子说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在自己的印象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怎样的图形。

二、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 参与并指导小组活动。

2. 听汇报,做指导并板书。

3. 巡视,指导。

4. 个别指导。

三、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1. 出示装有长方形纸的信封。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3.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4. 听汇报,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四、实践与应用

1.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2. 把一个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篇6:一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说课稿

关于一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说课稿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图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都能看到物体的面。学生在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形体的积木来看一看、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的表象。根据这些相同的画面画出图形,给出名称,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就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三种平面图形。这样安排,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把图形的变换、图形间的联系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几种最常见的平面图形,没有深入研究这些图形的特征。但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教材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安排了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围出的图形可以有大、有小,有不同位置。还有用一块长方体积木可以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等。这些问题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热情和相互合作的愿望,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想

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课题实验研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索中发展。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索活动:

活动1:给一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积木进行分类,然后说说是怎样分的。

活动2:找出长方体,观察其中的一个面,借助自己的思维去发现一些特征,根据特征给出长方形名称。(正方形和圆同上。)

活动3:从体上抽象出面,认识这些面后,让学生用体在纸上画出面,并再次感受体和面的关系,感受三种图形的特点。

活动4: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加强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5: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图形,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渗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感受出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难,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索。教师尊重学生自我发现,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方法 。

篇7:《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和圆》评课稿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和圆》评课稿

一、材料充足——有效操作的关键

中国人多,原本不多的操作材料,再平均分到50个孩子手上就更是寥寥无几了!平时的教学常常遇到这样的难堪!不少教学活动的实施也因为操作材料的不足而大打折扣。

因为前人赛课,学校特地定制了一整套的木质操作材料,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大的、小的、长的、扁的配备充足。本节课,学生四人小组活动时人人有各自的心属积木,因此操作过程中人人从容,不争不抢,井然有序。

有了充足的材料,还要精心选取。初次上课时,老师在四人小组的积木篮里,过早放了一种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因此在教学用长方体画长方形的环节,老师又不得不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做过早的说明,学生也听的不名不白,影响了教学效果,其实细细揣摩教材,大可不必提早拿出特殊的长方体让学生操作,只要用普通的长方体画图即可,若想涉及特殊的长方体,可以在课的最后作为知识的延伸引发学生思考。

二、合作有序——有效操作的根本

有序,是确保数学操作活动取得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合作有序,就要求做到三点:第一合作要求要明确,合作要求必须以最简短、最易懂的语言叙述;第二分工要明确,一组四人,分为1、2、3、4号,前排1、2号,后排3、4号。(在3号桌面上操作,4号桌上放置积木,1、2号回头合作,提前都要交代好)谁操作、谁记录、谁汇报都要提早分好工;第三配合要训练,组长、组员配合默契是多次合作的结果,如何交流,谁来汇报,怎样汇报都要训练。

因为平时的训练,本课四人小组搭积木、分积木、选派最佳作品,四人小组合作分图形等等合作,学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学生合作有序,操作有效。

三、引发思考——有效操作的'核心

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

数学活动过程需要学生用手去操作,用心去观察,用脑去思考,形成鲜明的表象。

本节课的每一个操作活动都有它的目的支持,当学生还不能用规范的语言表述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很难回答“为什么这个图形是长方形”等类似的问题时。本节课通过图形分类、围图形、画图形、等有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图形的特征,形成表象。

本节课组织学生照样子画一画,你发现什么?在一个正方体上选几个面分别画正方形,比比画出的正方形,你有什么发现?你能用这个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吗?你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你有什么发现?等等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层层递进,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思考!

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的操作才是有效、有价值的活动!因为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会思考。

篇8:《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学反思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学反思

为什么同一内容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呢?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设计一和设计二中的老师都是想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建构知识:设计一的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为操作而操作”,他没有将这一学习方式用足、用好、用透,因此没达到操作的目的,教学效果不好;而设计二的教师把握住了操作活动的关键,他让学生在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建构了知识。因此,体验,仅仅是操作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

“以身体之,以心悟之”,这样的体验对学生来说才是深刻的。

一、体验,需要学生亲身去经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去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例如,上述设计一和设计二中“从‘体’上剥离出‘面’ ——认识长方形”这一环节中,两位教师都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看一看、画一画、指一指、找一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使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直观认识长方形,体验数学知识。

二、体验,要关注亲身经历后的感悟

以往有些数学课上,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当教学环节进入学生操作时,教室里顿时热闹开了,学生各自动手。而且有时用于操作的时间可多可少。这种“摆设”型的动手操作看看很热闹,其实可能是“蜻蜓点水”只停留在活动的表面上,学生得到的体验也是不深刻的。因此体验光有表面上的活动是不行的,它还需要老师细腻和到位的指导。像上述两个设计同样是认识长方形,设计一中老师设计的活动看上去很细,但指导上还不够到位,如:学生画的长方形可能有很多种,这位老师却只出示一位学生的作品,并贴到黑板上,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导,只有这种长方形才是长方形,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不丰富了;又如,在找长方体上其他面上的长方形时,这位老师仅伸出食指指着各个面,这又易使学生对“面” 的理解不深刻,可能会对他们的后续学习(长方形的.周长、面积)产生不利的影响。而设计二中的老师引导认识长方形层次非常清晰,指导非常到位:从引导看一看长方体的面,摸一摸这些面,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的概念;又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对长方形直观认识;最后在揭示概念时,又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的比较,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因此,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指挥者,而应是合作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教师这时的指导可以是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问话,这些都能让学生加深体验。

其次,体验还需要与学生的思维相伴。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如果是依样画葫芦,照着课本“例行公事”,或按着老师的旨意被动行事,那么学生所经历的过程只是一个机械的、浅显的过程。因此体验要与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例如设计二中学生亲历了看、摸、画、比等多样的活动,他们对长方形的感知很直接,这时候老师进一步引导:揭示概念,想像,找长方形,学生对长方形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他们就会把学到的知识内化,自然而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体验就更深刻了。正如语文书上所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总之,我们在课堂上应尽最大可能提供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多看、多听、多说……全方位“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亲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9:《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优秀教案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优秀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教材先让学生在校园图片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谜游戏。

教师描述有一个动物它有一个庞大的身体,四条腿像柱子,长长的鼻子。

问:为什么你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小结:对呀,这就是大象的特征,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

2、揭题:今天这节数学课,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去寻找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引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物体 “特征”的重要性。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展示校园图片,随着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找出一些平面图形,并将图形逐步抽象出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

(一)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重点指出其中的'长方形(板书:长方形),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心中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长方形的标准。

学生:长方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相等……老师适时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向学生介绍“对边”。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

小朋友们刚刚得到的结论只是我们直观上的感觉,那小朋友猜测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对不对呢?还需要我们去验证。 下面请自己操作来验证,尽量想简单的方法。

学生自行操作验证后上展示台集体交流验证方法。

师:怎样验证它的对边相等呢?

(生1:用直尺量,可以看出它的对边相等。)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可以通过对折。)

师:你又是怎样验证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生3: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测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有没有量的次数少一点的?

(生4:对折后再量)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学生紧接着一起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利用课件在方格纸上出示一组图形,判断是不是长方形,并说明理由。

安排六个图形,请学生根据得出的长方形的特征进行判断,后指明回答。

[设计意图]:教学长方形的特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

(二)自学正方形的特征。

1、折纸过渡:每人拿一张长方形的纸,能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吗?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折一折,剪一剪,这样做就可以得到正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板书: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深化探究:这张长方形的纸还能得到更大的正方形么?

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都用各自的方法验证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我们一起来把自己的发现大声地读一遍好吗?

追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设计意图]:研究正方形的特征时,通过折纸过渡,能够使学生意识到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由于学生已经有了长方形特征的经验,因此对正方形的特征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测与验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介绍长、宽、边长。

1、介绍长方形的长、宽。

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你能给长方形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边指解释通常将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生紧接着说)长,将长方形短边的长叫(生紧接着说)宽。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并边指边介绍这张长方形纸片:我的长方形纸片长20厘米,宽15厘米。

你能照老师的样子描述你手里的长方形纸片吗?

2、介绍正方形的边长。

因为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都一样长,所以通常我们将它的每条边的长叫边长。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正方形。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闭上眼睛回忆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三、巩固深化

1、猜一猜

1)我的背后躲着一个正方形,一条边是4厘米,另外三条边呢?

2)我的背后躲着一个长方形,一条边是20厘米,一条边是16厘米,另外两条呢?

让学生说理由。

2、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迅速的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完成在作业纸上)

选择一人的作业全班交流,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能描述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吗?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图形。

3、拼一拼。

你能用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请学生自主动手操作。

追问:从6个小正方形中选出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呢?

4、选一选。

五个人拍了张照片,想塑封起来,请选多大的护卡膜:照片长30厘米,宽20厘米。

A、长30厘米,宽20厘米B、长31厘米,宽21厘米。

[设计意图]:用猜一猜、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多种形式来巩固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不仅循序渐进,而且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用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篇10: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优秀教案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课让学生对它们的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虽然是看似简单的一些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材内容的安排也较少,且小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概念本身就较生疏。为此,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图画,例如:3.5英寸软盘、钟面。引出对旧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把自己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图形的方法,与同桌互相交流,让学生在友好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示出来。创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主动积极地学习。

3、在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出示钉子板,加强学生对图形的感知,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同时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上台展示自己。

4、让学生走出教室,带上纸和笔,把自己看到的平面图形记下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这节课我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形式新颖,情境意识强烈的题目和问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下完成了所有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下课时还未减退,他们拿着笔、纸在操场上寻找图形,当他们又找到一个平面图形时,像发现了新大陆,兴高采烈地跑到我面前,说:“庄老师,我已找到了10个……”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学生学得主动,就会学有成效。

数学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同时更要将它看作是一种文化。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篇1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优秀教案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一些自然感知认识和书本上的初步了解上,进行更深一层次的初步掌握学习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能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名称,初步认识它们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周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一些模糊印象和具体教学用具,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教学过程中,我按照由易到难、先具体后抽象的教学程序,大量运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来让学生去……感知,用眼睛去……观察,用学具尺子……量一量,用长、正方形画片……折一折,同桌……互相议一议等方法进行全面结合,让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与技能。

[设计一]:我们一起玩一个“猜一猜他是谁” 的游戏。

教师描述某生的外貌特征,学生猜。

为什么你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对呀,这就是他的特征,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特征,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去寻找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轻松自然地导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况投入到整堂课中,同时对“特征”有了客观形象的理解。

[设计二]: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猜测:小朋友,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长方形,猜一猜,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猜测:四个角都是直角;横着的边相等,竖着的边也相等;……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推理能力方面要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数学思考方面要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所以这课我运用了这样的想法,把数学猜想这种理念用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有效地增强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设计三] :让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边的名称的时候?我这样设计:我们每个人多有自己的名字,长方形、正方形边也有名字,你能在书中59页找到并告诉同学他们的名称。

学生回答: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设计意图]:课本是我们进行数学基础知识学习的主要依据,数学课本不仅向我们提供了足够的练习题,更重要的是有完整准确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叙述,典型例题的规范化解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现在的问题是,多数的学生与老师认为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做题,两者都根本忽略了阅读的作用!我以为在学习新课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知道书本是我们很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先猜一猜,并自己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自然过度、水到渠成。

听了陶校长和俞老师的点评后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错:

1.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验证长方形特征这一环节。我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学生都去想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教师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

2.在学生进行正方形的特征这个环节。一个学生,他按照自己思路想正方形的边多一模一样的,4个直角多是直角,这时教师如果没当好引路人,而是希望学生的回答是跟着老师的思路,以后应用新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时,还要注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互相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

篇12:人教版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

2.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

3.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如果没有,可用学具代替)、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实物图片,七巧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8根小棒(6长、2短)

1.小组活动:你能用这8根小棒摆一些图形吗?看哪一个小组摆的又快又多.

2.交流:请各小组到投影上边摆边说有几种.

3.设疑:图形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它们的边和角的特点都一样吗?这两种图形可不可以变成别的形状?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出示课题)

二、主动探索,研究问题.

1.认识长方形.

(1)独立探索,小组交流.从学具中拿出长方报纸片来,动手观察一下它的角和边,会发现什么?(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2)小组汇报:请小组各出一名代表发言,分别说一说通过研究发现了角和边有什么特点,并且说一说怎样想的或者是怎样做的.找几个组说一说.(如果有用折纸这一办法的,请他说明怎样做的,演示一下,并给予表扬)

(3)辩论: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呢?(小组讨论)

(4)教师总结:刚才有的同学利用身边的学具量一量,有的同学用折纸这个方法发现长方形相对着的两条边相等,也就是说长方形有两组对边相等,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演示动画“长方形、正方形”】

(5)学生之间交流长方形的特点.每个人都用纸折折看,再验证一下.

2.认识正方形.

(1)独立探索,小组交流.

“同学们,刚才你们自己动手研究了长方形的一些知识,那么正方形的角和边又有什么特点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行.”

(2)汇报交流: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小组互相说)

(3)教师总结.“我们用了同样的方法,验证了正方形的边和角的一些特点,也就是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一样长,四个角都是直角.(继续演示动画“长方形、正方形”)

3.小组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演示动画“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师问: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2)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特点.发现它们都有四个角,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它们都有四条边,但是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四条边都相等.

(3)引导学生揭示四边形的概念.

由四边形围成的图形就是“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

(4)初步练习:在钉子板上围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4.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出示:

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能找出什么图形,你想知道有关平行四边形的什么知识?

(2)投影出示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知道:它们有4个角,4条边.

教师明确:这些图形也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我们把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明:这些四边形相对的边之间的宽度总是保持一定的(用直尺演示出对边间的距离不变),我们就说它的对边是平行的,所以我们把这些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借助方格来看一看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它的边和角的特点.)

(3)小组研讨,汇报总结.

平行四边形 角:4个

边:四条 相对的边相等

(4)利用学具摆2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5)学生拿出制作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框的学具,用手拉它的一组相对的角.如图:

讨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引导学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条边,都是相对的边相等.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而捏住长方形相对的两个角的顶点一拉,它就不是长方形了,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当平行四边形的角一个变成直角时,四个角就都变成直角,这时平行四边形就又变成了长方形了.【演示动画“变化的图形”】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要求:利用手中的小三角形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4个小三角形)

2.利用手中的七巧板摆一些漂亮的图形,再给它起个名字.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七巧板

游戏目的

帮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培养空间关系的认识能力和想象能力.

游戏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各种各样的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游戏过程

1.学生按下面三个要求拼图:

①用任意两块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②用任意三块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学生自由拼图,可以拼几何图形、建筑物或其他图案,在规定的时间里谁拼得的图形多,谁就是优胜者.

篇13:人教版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探求知识过程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利用信息媒体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信息输入和传递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设想:

这节课力求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使学生在网络教室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会灵活计算与应用,解决数学问题。

1、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环境主体与学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学习获取知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重点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理解,为了突出重点,老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课件,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师提出的研究提示语,学生进行拼摆长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长宽得出面积,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了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

2、运用多媒体学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节课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电脑课件的操作,学习新知识。通过数形结合,实际操作,突破知识重难点,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在电脑中进行动手操作,根据出示的图形进行拼摆测量填写完整的表格,再根据表格中填写的数据研究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利用面积单位拼摆或用尺子测量,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根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更好的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服务。在练习中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遇到问题不仅可以求助于教师,还可以求助于同学帮助解决。这样的设计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都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在学习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力求使电脑从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学生小组学习时,教师随时可以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在学习汇报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导学生学习情况,使学生充分的自主与教师有效的指导相结合。

四、教学媒体的选用:

授课环境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课件分教师演示课件和学生学习课件。

教师课件,通过演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长正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通过数面积单位个数并求面积,为新知识做好准备。新授中教师机出现的研究提示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导航。 学生课件,突出自主学习的特点。在新知识学习中让学生在学生机上动手操作,根据出示的图形进行拼摆或测量,填写完整的表格,再根据表格中填写的数据进行归纳,研究长方形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练习部分,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电脑对学生计算的结果进行判断,实现人机对话。

五、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意 图

一、复习新知:

师引语,让学生说一说前面学习的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知识。

学生回答有关知识

(1)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3)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带领学生复习旧知识,为新课作准备。

二、引入新知:

师:这节课你还想学习什么知识?

教师引入:有的同学想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生1:我还想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生2:我想知道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生3:我知道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

生4:……

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尊重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入新知识。

三、探究新知:

师:请看图形,你能很快地说出面积是多少吗?

1、师操作电脑演示(1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1)面积单位个数一个一个出现 (2)面积单位个数一排一排出现 (3)面积单位个数一列一列出现 小结:你们怎样求出图形面积的?

学生观看教师电脑课件 学生说出面积 (1) 面积12平方厘米 (2)面积15平方厘米 (3)面积9平方厘米

生1:数小方格方法数出面积 生2:计算出来的 生3:……

通过学生数面积单位个数认识面积的大小为新知识作铺垫。

2、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上机操作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要求:

学生每人一台电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身边的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上机操作摆图形的面积。

(1) 给出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随机摆出3个长方形,(2) 计算出面积。 (2)用尺子动手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 (两种方法自选)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件将原来抽象的内容通过数形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师研究提示语:

(1)每排摆的面积单位数和长有什么关系? (2)摆的排数和宽有什么关系?

(3)长方形面积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小结:每排有几个面积单位,长就是几,摆了这样的几排,宽就是几,也就是长方形所含的面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和宽的数的乘积。 电脑出示: 长4厘米,宽2厘米,求面积 长是5厘米,宽3厘米,求面积 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和摆的过程。

汇报:每排摆4个面积单位,长就是4厘米,有这样的2排,宽就是2厘米,长方形面积就是长乘宽 长方形面积=长×宽

学生举例:求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电脑上机操作,利用拼摆或测量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4、师电脑演示:长方形的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

利用电脑动画使得长演变成3厘米,使长方形变成正方形。 设问:长方形变成什么图形? 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学生观看教师电脑演示

当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时,长方形变成正方形。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演示研究长正方形的关系,并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

师引导学生小结:

(1)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要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2)如何用字母形式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要用什么单位?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进行板书) 学生进行总结: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形式表示为S=a×b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形式表示为S=a×a 计算面积要用面积单位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出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闯关练习

师介绍上机操作练习要求:

每个同学的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闯关练习,对错误的答案可以进行修改,前三关都顺利通过之后,就可进入数学游戏关。

学生在计算机上机操作练习:

利用学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感。

第一关 判断题: 根据图形判断面积是多少?

电脑有提示语随机进行判断,给以判断结果。 第一关: 出示方格判断面积是多少 面积 4平方厘米 面积 15平方厘米 面积18平方厘米

巩固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第二关: 1求面积

2知道面积求长或宽 3周长与面积的灵活应用

借助计算器,算题板进行计算。 第二关:

(1)一个长方形卡通镜框长7分米,宽5分米,求镜框面积(

)平方分米。 一块正方形展板框边长5米,求展板框面积(

)平方米。 (2)长方形花坛面积是27平方米,长9米,求宽是(

)米。 (3)把一根长2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巩固对基本知识的应用。公式的逆向应用,通过对基本练习掌握计算方法,教师通过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第三关:

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小明同学搬新家了,新

家有两间卧室,大的卧室量的长是5米,宽是4米。小间的卧室是边长3米的正方形,你能帮助我算算卧室的面积有多大吗?如果我要装修铺木地板每平方米200元,共花多少元? 第三关: 5米

3米 4 米

卧室总面积是(

)平方米

如果铺木地板每平方米200元,共花(

)元

通过练习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四关: 数学游戏

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16平方厘米的图形,你能画出几种?他们的周长相等吗? 提示:如果课堂上不能解决这道题可以作为课外延伸的作业处理。

第四关:方格图(18列 16行) 用鼠标拖动的方法演示。 方法:

(1)长8厘米,宽2厘米 (2)长4厘米宽4厘米 (3)长16厘米宽1厘米

游戏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五、课后小结: (1)学习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1)学生谈谈自己的本节课的收获

(2)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反思小结,体会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人教版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篇14: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师说课说课稿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图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都能看到物体的面。学生在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形体的积木来看一看、画一画,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的表象。根据这些相同的画面画出图形,给出名称,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就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三种平面图形。这样安排,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把图形的变换、图形间的联系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几种最常见的平面图形,没有深入研究这些图形的特征。但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教材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安排了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围出的图形可以有大、有小,有不同位置。还有用一块长方体积木可以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等。这些问题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热情和相互合作的愿望,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想

“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课题实验研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索中发展。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索活动:

活动1:给一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积木进行分类,然后说说是怎样分的。

活动2:找出长方体,观察其中的一个面,借助自己的思维去发现一些特征,根据特征给出长方形名称。(正方形和圆同上。)

活动3:从体上抽象出面,认识这些面后,让学生用体在纸上画出面,并再次感受体和面的关系,感受三种图形的特点。

活动4: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加强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5: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图形,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渗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感受出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发现的,都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有一定的困难,就创造条件让他们合作探索。教师尊重学生自我发现,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方法。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1.学生自由说说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哪些积木。

2.小组合作给积木分类并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

【玩积木是学生喜欢的活动,一开始学生的兴趣就被积木所吸引,让学生操作给积木分类,不但可以满足他们的欲望,更可以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认一认。

篇15: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教师说课说课稿

(1)认识长方形。

①学生各自拿一个长方体,认准其中的一个面进行观察,再观察周围同学认准的面,探索这些面的特点。

②学生自由汇报,互相评价。(学生发现这些面都是长长的。)

③从学生的汇报中抽象出长方形并给出名称。

(2)正方形和圆的认识同上。

2.画一画。

(1)微机出示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画图形的图片,学生说一说图片上的同学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画的?

(2)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形,配上活泼轻快的音乐。

(3)汇报交流:学生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看法。

3.找一找。

(1)微机显示“丁丁的房间”的图片。

(2)学生在画面上找一找、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圆的。

(3)和好朋友一起走下座位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然后汇报评价。

【学生在把积木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同一类积木的某一面凸现出这些面有相同的形状,找出这些面的特点,然后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样,不仅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这些面的特点,同时也展示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画一画”和“找一找”的过程中,人人都参与,亲身经历从体上抽象出面,再把这些面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加强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1.围一围。

(1)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反馈交流:说说你们是怎样围的。

(2)试着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圆。

反馈交流并得出钉子板上围不出圆的结论。

2.画一画。

(1)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小组长组织组员在小组内对本组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3)由各组组长把自己组的情况在大组上交流。

【钉子板和方格纸本身有相同之处,它们的表面上都有许多正方形小格组成。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再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经历着一个由难到更难的过程。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为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打下基础。教师在围图形过程中进行重点指导,在画图形中就可以大胆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

四、评价体验,认识自我与他人。

1.评价本节课自己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学了这一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对一节课的学习表现和收获,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发展。】

五、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微机显示一学生用长方体画长方形的图片。

2.师:用这样的一块长方体究竟能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呢?这个问题留给小朋友课后去探索。

评析: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的课题研究思想,具体突出表现在四种变革:

1.师生关系的变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性、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3.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4.评价方式的变革。教师给学生提供生生互动评价的空间,同时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尤其是在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

篇16:《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优秀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3、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物体的课件)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回顾旧知:图中的物体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你能估一下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2、2、估一估:你们都有哪些办法能够估计出它们的面积?

3、引入新课:你能从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发现面积计算的方法吗?我们今天来研究一下。(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一)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

2、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图形,合作探究出图形的面积。

3、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交流方法

4、总结提炼方法:

5、做一做:

先估计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是多少,再计算封面的面积。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能过小组交流总结出方法,再进行实际的`操作。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旧知、估一估、摆一摆等环节,发展学生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拼摆,让不同个性、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并比较一下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2、交流总结: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

3、师: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4、生汇报:因为正方形是长、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设计意图: 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充分应用课本主题图,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黑板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实践应用:

出示课本70页主题图:

1、黑板的长是4米,宽是1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教室前面的墙壁,长是6米,宽是3米,面积是多少?

3、你还能在图中找出哪些长方形和正方形,请你估计一下它们的面积,再计算一下。

(学生通过长方形与正方形公式进行计算物体与图形的面积。)

四、课后拓展:

老师想在办公桌上放一块与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办公桌的长是80分米,宽是30分米,你们帮老师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同时,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篇17: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6-18页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

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这些都是本课新知的支撑。本课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是以后高年级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特征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描、找、说、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分离出面,再从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能正确说出三种图形的名称。

教学难点是如何辨认和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魔术袋,你们猜老师带来了什么?

我从袋子里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学生说。对,这是我们的老朋友,他们今天来到课堂上和我们一起学习呢。他们藏在你们的学具盒里,请你们把他们找出来。同学们真聪明,老师奖励你们搭积木。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同学们要先摸一摸这些积木的面,然后再搭,好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猜一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然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搭积木,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感受“面”从“体”得学生分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活动结果,教师根据汇报播放课件并板书名称。

(1)课件演示:从长方体分离出长方形的动态过程,然后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长方形)

(2)课件演示:从正方体分离出正方形的动态过程,然后把正方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正方形。

(3)课件演示:从圆柱体分离出圆的动态过程,然后把圆贴在黑板上,并板书:圆。

师:你们想和我们交朋友吗?生:想。

那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观察,我们和过去你们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2、用“体”描“形”

(1)课件出示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画图形的图片,学生说说他们在干什么?是怎样画的?

(2)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形,电脑播放活泼轻快的音乐。

(3)小组交流,展示作品,学生互评。

3、分析与辨认

(1)让学生说出各种图形的名称。

(2)找一找。

(出示课件)叮当:这是我美丽的房间,我的房间许多物体的面都是你们刚认识的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3)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小朋友相互说说。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利用课件揭示体和面的关系,同时设计了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学生在操作活动“用“体”描“形””、“找一找”的过程中,人人参与,亲身经历,从体上抽象出面,再把这些面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的思想。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1、围一围

(1)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是怎样围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试着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圆。

反馈交流,使学生理解在钉子板不能围出圆,从而加深对圆的认识

2、画一画

(1)学生在格子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小组对组员作品进行评价。

(3)全班交流,展示作品。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使学生在围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四、总结评价

1、评价本节课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学生闭眼想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学生可以评价自己或他人一节课的表现,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可以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发展。让学生闭目想象所学的图形,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五、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小朋友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2、用一个长方体能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探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运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体现了从课内向课外的开放,从书本向生活的开放,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堂课的三个环节的教学就介绍完了,纵观全课,我的设计意图是: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注意师生、学生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数学一年级上册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下数学教案图形的拼组(二)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课件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期中复习教案

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数学教学方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优质教案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人教版教案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人教版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人教版教案设计)(锦集17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九单元教案2024-01-18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2-11-25

《认识图形之看谁拼的多》小学数学一下教案2024-03-22

《平面图形的总复习》教学教案2023-01-25

说课稿小学数学圆的认识2022-06-17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教学设计2023-08-04

第一课时数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2024-02-23

新人教版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设计2023-08-30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教案2022-05-07

小学数学认识圆课件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