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绪言》教案(推荐15篇)由网友“强轩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一物理《绪言》教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高一物理《绪言》教案
高一物理《绪言》教案
设计思想:
通过绪言的不习,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解学好物理的一般方法,掌握学习策略;大致明确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明确物理学习的有趣性、有用性。总之,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增加兴趣、激发志趣、掌握方法,树立学好物理的必胜信心。
教学程序:
先介绍物理本,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介绍几个易混淆的物理术语,使师生间找到共同语言;然后讲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及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介绍物理本,增加感性认识
物理本的封面是一幅太空中宇宙空间站及地球组成的画面,它告诉学生,学好物理可以大大扩大人类的活动空间,或者说实现太空旅行必须要学好物理知识。插页1中插图1是说明天体物理中对太阳的认识。太阳内部持续进行着激烈的热核反应,放出大量的光和热,同时太阳黑子的活动也会对人类活动、通讯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图2所不的是滚过车的安全运行,涉及到曲线运行的知识。图3仙女座星云涉到宇宙起、天体运动的问题。图4、5是研究碰撞类问题的频闪照片,简单介绍图片的制作方法,并引出动态部题处理的一般方法。插页2所示的是水下导弹发射照片,它告诉人们物理知识在军事上的应用题。第1页的“说明”是本书编写者等。从“目录”上可较详细地了解本己的内容:分九内容及学生实验、题研究和附录等。特别介绍附录“部分中英名词对照表”,希望同学们在学好物理的同时,掌握相关英语单词,为阅读英原版科普著作及专业书籍打下基础。
具体以第一的安排为例,了解各编写结构:有正、阅读和本小结等,教给学生如何利用目录和后的小结进行复习的方法。
二、介绍物理术语、寻找共同语言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物理术语,需要了解它 内涵和解释,并能与相似的术语区别开。
物质:1.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2.特指金钱、生活资料等。
物资:生产和生活上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如物资交物、物资丰富等。
物体:由物质组成,占有一定空间的人体。
物理:1.事物的内在规律、事物的道理、人情物理;2.物理学。
物理量:量工物质的属性和描述其运动状态时所用的各种量值。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就能表现出的性质。
物理变化:物质变化中只是改变菜态而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汽油挥发,蜡受热熔化等。发生物一变化时,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
时间:1.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2.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如地球自一圈二十四小时。
时刻:1.时间中的某一点,如列车时刻表。任两个时刻之间的一段过程为时间。在时间坐标轴上,时刻对应于一“点”,时间对应一段“长度”。
空间: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三维空间。
说明:这些术语的精确说法都可以从《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查到,不需要学生刻意掌握,只要注意到它们的区别即可。要以后的教与学中提到相关物理术语,能够准确界定,师生间找到共同语方。
三、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
之所以要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是由物理知识的有用性、有趣性和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个人化素质的提升、优良品格的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的作用所决写。
1.有用性。物理不是研究物抽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广泛,大至巨大的天体(1026m~1027m),小至微观粒子(10-15m);长至寿命达1018s的宇宙,短至寿命仅为10-25s的微观粒子,研究对象的时空跨度如此之大,是任何学科所不能比拟。根据研究对明的不同,物理学分成众多的分支,如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凝聚态(固态和凝态)物理学、粒子物理学(高能物理)等等。单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物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人类活动的所有场所,并有所超越,且对人类的过去和将给予强烈的人关怀,对人的潜能的开发,生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中,由于物理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引入,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如李四光创建的地质力学,对大庆、胜利、大港油田的发现起着指导作用;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确定了细胞核内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在化学工业上的应用就更为广泛,如电解、电镀等。
物理学是现代技校的重要基础,空间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激光技术、现代医疗技术等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切相关。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衣、食、住、行、交往、通讯、医疗、娱乐等方面的先进设施或仪器,无不与物理学知识及应用有关。一个现代人不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要想在现代社会惬意地享受物理明也是不可想象的。
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如热学的研究,导致蒸气机的发明,促进了手工业生产向机械化大生产转变,扩大了人们活动的空间,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电能的开发和利用,给生产和生活带深刻影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时代。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向人们展示了新的能形式――核能,大大加速了社会现代化的步伐,核能的和平和军事应用,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发展和格局,对人们的心理也产生重大影响。
对学生个人而言,学习高中物理有短期和长期的功利作用。首先,物理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高考的必考科目、大学中80%的专业都要开设的程,不仅仅获得了一些物理知识,掌握了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解答了一些物理习题,更重要是在上述学习过程中,明确概念、规律的建立及发现的原因和方法,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受到思维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受到思维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角答 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具备科学精神,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再次,物理学大厦的建立是由许多科学家长期奋斗、不怕失败、改于修正错误、敢于否定前人而逐渐接近真理而完成的,这里有科学家自我牺牲、忘我奋斗;也有科学家苦苦思索而不得、灵感所现而有获的传奇经历;也有科学家深邃的思想、严密的逻辑推理,更有科学家学贯中西、巧构妙想的.直觉思维……,这里是丰富的思想宝库,蕴藏着丰富的人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能用心,不断地感悟内化,学以致用,见物思想,见理想思人,以人为本,注重思想品德的提升,注重科学精神和人精神的统一,那么学生的物理知识、个人素质人格品味会得到同步提升,水平和能力就会大大地提高。
2.有趣性。仅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1) 远处崩,轰隆隆的声音足以让窗户振颤,甚至把酒杯震碎。一次海上大风暴临之前,曾使一船乘客竟毫无外伤地死去,解剖结果发现均为心脏破裂――这是声波惹的祸!
2) 小实验。将收音机调准某电台,正常播音,用一铁盒罩住收音机,声音机小,拿离铁盒,声音又恢复原音量――电磁屏蔽现象。
3)小实验。做教材P151页用漏斗吹乒乓球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结果大多猜想与实验结果不符――飞机之所以会飞的原理。
4)小实验。电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用蹄形磁铁靠近阴极射线管,会发现电子束发生偏转好像一把无形的“手”在操纵――磁场力的作用。
在现代大型魔术中,声、光、电的巧妙应用,会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物理真奇妙!
四、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物理学是如此有趣,如此有用,当然应当学好高中物理。
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 掌握学习策略,善于整体把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学习支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最后在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学习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如“绪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本,从封面、插图、目录到各内容、安排题例等,整体上了解高一物理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说“绪言”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先找出“绪言”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绪言的学习达到如下公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3. 掌握学习方法,用功到具体方可见成效
物理学习同其他知识学习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习、听、复习、作业、反馈、再复习巩固、再练习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和做好每一道题。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认真研读,明确思路,积极思考、辩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习,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反思。对待复习,要做到及时复习,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习,左钩右连、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结构的充实,注意技能技术巧的掌握。在学习过程,注意合作学习,强调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教师、同学分郭理解、共同进步。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审视,在情景之中培养探究精神。重视过程学习,加强情感体验,侧重感司提高。在学习中还要勤动手、多实验、细观察、善,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实践能力。还要注意物理知识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渗透,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从细微处加以比较和思考,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习习贯,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4. 树立学习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同学都要树立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有困难,肯定受挫折,但要永不言败,永远追求,增强耐挫能力。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只要积极投入,你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也是多元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学习的阶段性评估中,和自己的过去比,知识掌握的丰富了,解题方法增多了,感觉自己提高了,从而对自己增强信心;和其他同学比,我有一定的优势,还有一些不足,准确定位,找准努力方向。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五、小节内容,布置作用
1. 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诸言”内容。
2. 快速翻阅高一物理本(粗读),回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地方,用一段话说明。
3. 谈谈自己过去学习物理的经验教训以及设想如何学习高一物理。
六、后小记:
1.从与学生的交谈和“书面”表达中发现,“诸言”部分的教学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1)对物理认识全面了;
2)对自己学好物理有信心了,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3)有些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搜集资料,主动做题并提出大量问题;
4)认识到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愿意采取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愿意与人沟通和合作,期望共同进步。
2.节是一个概论,是想通过有趣的实验、精彩的讲解,吸引学生愿意步入物理学的殿堂,并通过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能学好、会学好、学得好,但要努力并掌握正确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靠自己摸索,谁也无法代替!
3.习策略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尽管讲得很多,一是宏观众、不具体,二是不是学生亲身经历得出的。充其量,只是让学生有一种观念和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经常讲,反复讲,不断提醒,不断强化,学生还必须勇于实践和总结,才能收到实效!
篇2:高一物理优秀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理解线速度的概念,知道它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
(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极限法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如何去分析有关问题;
(2)体会有了线速度后,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过程,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新课导入
建议在我们周围,与圆周运动有关的事物比比皆是,像机械钟表的指针、齿轮、电风扇的叶片、收音机的旋钮、汽车的车轮……在转动时,其上的每一点都在做圆周运动.你即使坐着不动,其实也在随着地球的自转做圆周运动。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为每秒29.79km,公转一周所用时间为1年,月亮绕地球运转速度为每秒1.02km,运转一周所用时间为27.3天,有人说月亮比地球运动得快,有人说月亮比地球运动得慢,你怎样认为呢?
一、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探究交流
打篮球的同学可能玩过转篮球,让篮球在指尖旋转,展示自己的球技,如图5-4-1所示.若篮球正绕指尖所在的竖直轴旋转,那么篮球上不同高度的各点的角速度相同吗?线速度相同吗?
【提示】篮球上各点的角速度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高度的各点转动时的圆心、半径不同,由v=ωr可知不同高度的各点的线速度不同。
1.基本知识
(1)圆周运动
物体沿着圆周的运动,它的运动轨迹为圆,圆周运动为曲线运动,故一定是变速运动。
(2)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比较
2.思考判断
(1)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一定是变化的。(√)
(2)角速度是标量,它没有方向。(×)
(3)圆周运动线速度公式v=Δt(Δs)中的Δs表示位移。(×)
二、匀速圆周运动
探究交流
如图所示,若钟表的指针都做匀速圆周运动,秒针和分针的周期各是多少?角速度之比是多少?
【提示】秒针的周期T秒=1min=60s,
分针的周期T分=1h=3600s.
1.基本知识
(1)定义:线速度大小处处相等的圆周运动.
(2)特点
①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不断变化,是一种变速运动.
②角速度不变.
③转速、周期不变.
2.思考判断
(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同。(×)
(3)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匀速运动。(×)
三、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间的关系
【问题导思】
1.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各物理量意义是否相同?
2.怎样理解各物理量间的关系式?
3.试推导各物理量间的关系式.
篇3:高一物理优秀教案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篇4:高一物理弹力教案
物理弹力教案
高一物理弹力教学反思
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和引导他们正确的思维意识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
联系本节内容,在教学上应在如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过去,我们强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今天我们更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服务意识,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本节课,力求为学生提供各种情景、资料及材料,让学生能够观察、思考和体会,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能力;直觉的判断力;观察推理的能力和收集证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交流合作,对问题的质疑和反思方面的能力等。当然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要逐步进行,要有侧重点,要分阶段进行。
本节内容应着重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要注意观察弹性形变,体会弹力的存在;其次,本节内容还要注意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如对弹簧的弹力与伸长的关系,要初步学会用图象法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第三,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科学的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本节内容,要让学生理解经过光学放大来观察微小形变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利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问题。
篇5:高一物理《曲线运动》教案
高一物理《曲线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提出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现象,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的这一点(或这一时刻)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得到: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适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适合对学生进行探求物理知识的训练: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探求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理解规律,自然顺畅,严密合理.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建议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曲线运动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图片、动画,或让学生举例,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录像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结论.接着通过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义,得到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教学建议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结论,再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加以解释.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做实验加以验证.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一)让学生举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一些实例
(二)展示图片资料1、上海南浦大桥 2、导弹做曲线运动 3、汽车做曲线运动
(三)展示录像资料:l、弯道上行驶的自行车
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
(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五)展示录像资料2:火星儿沿砂轮切线飞出 3:沾有水珠的自行车后轮原地 运转
(六)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方向
(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方案一]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
(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曲线运动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
(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
(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方案二]
(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
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曲线运动,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
(二)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通过举生活实例加以巩固:
展示课件三,人造卫星做曲线运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课件2,抛出的手榴弹做曲线运动,加强认识.
探究活动
观察并思考,现实生活中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实例,并分析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情况与各点速度的关系.
篇6:高一物理《匀速圆周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掌握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明确要研究圆周运动中的最简单的情况,匀速圆周运动,接着从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的角度引入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及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最后推导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中间有一个思考与讨论做为铺垫.
教法建议
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概念的教学建议是:通过生活实例(齿轮转动或皮带传动装置)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有必要引入相关的物理量加以描述.学习线速度的`概念,可以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弧长与时间比值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同时应向学生指出线速度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学习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时,应向学生说明这两个概念是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和描述运动的需要而引入的.即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每通过一段弧长都与转过一定的圆心角相对应,因而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也可以用转过的圆心角与时间t比值来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又根据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还可以用转动一圈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描述,为此引入了周期的概念.讲述角速度的概念时,不要求向学生强调角速度的矢量性.在讲述概念的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线速度的大小、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保持不变的圆周运动.
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间的关系”的教学建议是: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几个物理量在对圆周运动的描述上虽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并引导学生从如下思路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
篇7:高一物理《匀速圆周运动》教案
教学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
教学难点:各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主要设计:
一、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物理量.
(一)让学生举一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
(二)展示课件1、齿轮传动装置
课件2、皮带传动装置
为引入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引起思考和讨论
(三)展示课件3: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
可暂停.可读出运行的时间,对应的弧长,转过的圆心角,进而给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
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
(一)重新展示课件
1、齿轮传动装置.让学生体会到有些不同的点线速度大小相同,但角速度、周期不同,有些不同的点角速度、周期相同,但线速度大小不同;进而此导同学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观察与测量:请研究一下自行车飞轮与中轴轮盘通过链条的连接关系:测量一下各自的半径,并思考验证两轮的角速度关系,边缘点的线速度大小关系;有条件的话研究一下“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
篇8:高一物理加速度教案
1.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反映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加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即a =Δv/Δt=(v2-v1)/Δt。
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并不一定相同。
2.加速度与速度是完全不同的物理量,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所以,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速度大加速度也大、速度为0时加速度也为0”等关系,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也没有必然相同的关系,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3.还有一个量也要注意与速度和加速度加以区分,那就是“速度变化量”Δv,Δv = v2 — v1。Δv越大,加速度并不一定越大,还要看所用的时间的多少。
4.在“速度-时间”图像中,加速度是图线的斜率。速度图线越陡,加速度越大;速度图线为水平线,加速度为0。
篇9: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产生的条件以及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与滑动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物理摩擦力教案【教学技能重难点】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称为滑动;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存在最大值——最大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和静两部分.重点是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篇10:高一物理加速度教案
例1试举出下列实例:(1)速度很大而加速度较小,甚至为0;(2)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3)加速度为0而速度不为0;(4)速度为0而加速度不为0。
(5)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
解析:(1)高速飞行的飞机速度很大,但加速度不一定也很大,甚至可能为0(当飞机高速匀速飞行时);
(2)子弹在枪膛里刚被激发时,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
(3)一切匀速运动的物体加速度为0而速度不为0;
(4)刚启动时刻的汽车、火车,速度为0而加速度不为0,竖直向上抛出的石子在最高点时速度为0而加速度不为0。
(5)汽车刹车后停止运动前作减速运动过程中,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
拓展:由例1可知,速度和加速度是完全不同的物理量。大小不成比例,方向不一定相同。
例2.篮球以6m/s的速度竖直向下碰地面,然后以4m/s速度竖直向上反弹,碰地的时间为0.2秒。
(1)求篮球在这0.2秒内的速度变化Δv。
(2)有的同学这样计算球的加速度:a =(v2-v1)/ t=(4-6)/0.2m/s2=-10m/s2。他的方法对吗?为什么?正确的是多少?
解析:(1)Δv =v2— v1= —10m/s
(2)不对。他没有注意速度的方向。正确解法为:
以向下为正方向,v1=+6m/s,v2=-4m/s,加速度为
a =(v2-v1)/ t=(-4-6)/0.2m/s2=-50m/s2
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即向上。
拓展:加速度的定义式为矢量式,只要规定正方向,速度和加速度均可以用带有正负号的代数量表示,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各个量正负号的确定。已知量代入公式时必须冠以符号,未知量一般可先假设为正,求解后再作出判断说明。
例3 .如图1-5-1所示,是一电梯由底楼上升到顶楼过程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电梯的运动速度如何变化的?各段时间内电梯的加速度各是多大?
解析: 电梯从底楼到顶楼总的运动时间为10s,这10s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到4s末,速度由0增大到8m/s,是一个加速运动阶段。
第二阶段:从4s末到8s末,速度保持8m/s不变,是一个匀速运动阶段。
第三阶段:从8s末到10s末,速度由8m/s减小到0,是一个减速运动阶段。
由加速度的定义式a =Δv/Δt可求得:第一阶段的加速度
a1=(8-0)/(8-4)m/s2=2m/s2,第二阶段的加速度a2=(8-8)/(8-4)m/s2=0,第三阶段
的加速度a3=(0-8)/(10-8)m/s2=-4m/s2,—号表示电梯在做减速运动,表示加速
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拓展:第三阶段的加速度与第一阶段的加速度哪个大呢?很多同学可能会说,当然是a1大了!因为a3是负的,a1是正的。但是这个看法却是错的。
加速度是矢量,要比较矢量的大小,只要看其绝对值的大小,负号只是表示其方向。所以是a3比a1(的绝对值)大。
篇11:高一物理加速度教案
1.下列关于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加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B.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C.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其加速度越大 D.物体运动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一定也为零
2.物体的加速度为2m/s2,表示这物体 ( C )
A 每秒运动2m B每经过1秒,其速度增大2m/s2
C 每经过1秒,其速度增大2m/s D每经过1秒,其速度增大2m
3.下列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越大,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大
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它的速度也一定为零
C.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越小,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小
D.加速度的大小是表示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率的大小
4.一个小球以3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墙壁后经过0.1s后以2m/s的速度沿同一直线反弹。则小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为 ( D )
A.10m/s2,方向向右 B.10m/s2,方向向左
C.50m/s2,方向向右 D.50m/s2,方向向左
5.图1-5-2为两个物体的速度图像,由图说明在0-10s甲、乙谁作加速运动,谁作减速运动;加速度各是多少;谁的加速度大。
甲作加速运动,乙作减速运动;1/3m/s,-0.3m/s;甲的加速度大。
6.汽车以108km/h的速度行驶,急刹车后6s停止运动,那么急刹车过程中汽车的加速度为多大?急刹车后2s时刻汽车的速度是多大?
篇12: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一、讲解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和静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的存在.由于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
主要强调:是接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动摩擦因数 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3、动摩擦因数( )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4、静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静不能无限度的增大,而有一个最大值,当外力超过这个最大值时,物体就要开始滑动,这个最大限度的静叫做最大静( ).实验证明,最大静由公式 所决定, 叫做静摩擦因数, 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的大小小于最大静,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篇13:高一物理《功》教案
高一物理《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
(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计算:
(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进行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
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
(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
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再与s相乘,结果仍然是W=Fscos。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书:
W=Fscos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接下来给出F=100N、s=5m、=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最后明确板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负功
(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cos 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
当090时,cos为正值, 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
当=90时,cos=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180时,cos为负值, 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篇14:高一物理学习教案精选
《力》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 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提问: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力的分类:
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
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探究活动
测定患者的血沉.在医学上有助于医生对病情作出判断.设血液是由红血球和血浆组成的悬浮液.将此悬浮液放进竖直放置的血沉管内,红血球就会在血浆中匀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称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约是10mm/h.如果把红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径为R的小球,且认为
篇15:高一物理知识点教案
宇宙航行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本节是第五节,万有引力定律、圆周运动、天体运动都已经讲过,从知识上讲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直接推导出卫星的速度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实际上学生遇到卫星问题时总是感到困难和无从下手.究其根源是因为学生对地球、卫星的空间关系不清楚,学生无法从自己站立的一个小小的角落体会巨大空间中发生的事情.因此,用各种视频、课件和图片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有了空间的图景,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就有了依托.所以,本节课我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来模拟、展示,让学生有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设计理念
通过对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曲线运动的特点、万有引力定律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获得新知识.重视科学跟生活、跟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就在身边.体会生活质量与物理学的依存关系,体会科学是迷人的、是改变世界的神奇之手.
学情分析:
尽管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知识储备不足,猜想可能缺乏科学性,语言表达也许欠妥,但只要学习始终参与到学习情境中,激活思维,大胆猜想,敢于表达,学生就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与运行原理,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了解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途径与方法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的独立性,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探究中不断获得美的感受不断进步.
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及图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难点:
沿椭圆轨道运行的卫星按照圆周运动处理,卫星的环绕速度是最小发射速度.
★ 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 第五章 第一节 《 碳的几种单质》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 化学教学计划
【高一物理《绪言》教案(推荐15篇)】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初探2024-03-26
奇妙的二氧化碳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2022-08-16
初中化学备课范文2023-01-28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设计2023-06-02
初中化学教案空气2024-01-31
理综学习方法与技巧有哪些2022-05-07
高一化学必修一复习提纲2023-01-07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2022-11-22
初中化学教案2022022-11-25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202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