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共13篇)由网友“owe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 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 学案
第三单元 抓住特征 准确说明11.中国石拱桥
12.桥之美
13.苏州园林
14.故宫博物院
15.说“屏”
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吧,能不能说说在旅游的过程中都看了一些什么?
生1:我去过苏州,那里的园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说拙政园、留园等。
生2:有一年暑假,我爸带我去卢沟桥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生3:去年夏天,我们一家去了首都北京,在那里我们游览了故宫、人民大会堂、颐和园等,真是美不胜收。
师:是呀,旅游能增长知识。你们所说的拙政园、颐和园等这些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它们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好,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个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而且在这一单元我们会接触到一种新的文体。
生:什么文体,老师,讲给我们听听好吗?
师:别着急,你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两段文字,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文段一:久居北京的老城墙附近,孩提时曾跟小伙伴们一次次踏过那颤巍巍的、透过桥板缝就可窥见浊流的护城河桥,到离城墙不远的乱坟冈子或农家柴草堆去捉蛐蛐儿。也曾遇到难得的机会坐上昆明湖的小船,穿过那汉白玉砌成的玉带桥。头一次见到著名的卢沟桥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在宽阔的长长的桥面上欢叫着来回奔跑,一时顾不上去数那桥栏上据说永远数不清的石狮。
文段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生:我看出来了,文段一在表达上侧重于记叙,而文段二在表达上侧重于说明。
师:说得对,前者主要是用来记叙的,要求生动传神,而后者则是主要用来说明的,要求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如果我们把前者称为记叙文的`话,那么后者我们就称之为说明文。它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等。它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我们要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或阐明某种事理,都要用到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抓住特征 揭示本质
生:老师,由于我们首次接触说明文,从哪入手呢?
师:大家想想,我们所接触到的事物之所以不同,原因何在?
生:那是因为每个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
师:对呀,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文章,我们当然要从认识事物的特征开始呀。因为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
生:老师,谢谢您的点拨。
相关知识链接
说明事物,不能只说明事物的外部形态,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够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如它的性质、规律、原理、关系、成因等。如果说对事物外部形态的表面认识还是一种感性的认识,那么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这就必须对具体的感性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范例1 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什么?
分析:
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要认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介绍和解说的。《中国石拱桥》一文紧紧抓住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这些特征加以介绍和说明。
本文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多而广。
第二部分(第3-9段):介绍我国石拱桥的特点(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取得的光辉成就及其原因。
第三部分(第10段):介绍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解答:
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
解题方法链接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说明文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介绍清楚这一事物,才能使读者留下鲜而而准确的印象。
把握了全文的条理和思路,就容易把握全文说明了事物什么样的特征或什么样的事理。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
范例2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分析: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在《苏州园林》一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美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曲折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出自人工,却能宛若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与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与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解答: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首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的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解题方法链接
阅读说明文,找出事物特征要建立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带着这样的思想去阅读分析说明文,才能正确把握其说明顺序。
范例3 《故宫博物院》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析: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写太和殿:
第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第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第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第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解答:
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解题方法链接
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难点问题2 理清顺序 条理清楚
生:老师,我们在学习《中国石拱桥》的时候,文章为什么要从旅人桥说到赵州桥、卢沟桥,最后又说到现代的桥?
师:问得好,你的提问涉及到说明文如何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
生:老师,你能告诉我们什么是说明顺序吗?
师:好,说明文在安排.写作材料的时候,要合理地组织材料,这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说明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关于这一点希望同学们一定要记好。
生:老师,我明白了。
相关知识链接
常见的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说明文运用时间顺序往往突出时间的阶段性,每一阶段一般都有它的
篇2: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醉翁亭记》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醉翁亭记》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醉翁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一)知识教学点 1.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讲解――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欧阳修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方法】: (一)合作探究; (二)本文的语言优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计划课时】:3课时 【教学教具】:常规 【教材说明】《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展露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坎坷而情怀旷达,保持善良美好的政治理想的胸襟。本篇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悦耳怡人。 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课前作业】 第一题,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了解欧阳修。 第二题,朗读全文。朗读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读;不错读;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要注意“审辞气”,凭语感去体会语气。 第三题,利用课文注释,运用工具书,注音释义。若夫(fú) 第四题,了解写景、抒情的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由《岳阳楼记》导入。 二、文学常识: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问: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庆历四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问: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讲述: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庆历5年――1045年)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庆历六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欧阳修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翁亭记》。 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来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诗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 三、初步感知文章: (一)朗读指导 1、朗读本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①读到“也”字应有较大的停顿,并注意不同的语气。文中用了21个“也”字结句,大致表达了三种语气,(1)陈述语气(描述景物);(2)肯定语气(介绍人名);(3)感叹语气(直抒胸臆)。你能各举出一个例子吗? ②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联系《愚公移山》,读到“而”字注意分辨语气的轻重。指出下边句子中的“而”字哪个要重读,哪个要轻读。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2)朝而往,暮而归。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3、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二)朗读训练 1、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生试读课文。 3、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5、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2、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五、把握内容: 1、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2、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4、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以上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争取背过。 2、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一)第一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 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 “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2、理解词语、句子: 3、理解内容: (1)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明确: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图画角度: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视觉角度: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4)这一段里的名句是什么?把这句话改写成现代汉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二)第2段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理解词语、句子: 3、把握内容: (1)第二篇3:语文上第三单元《游岳阳楼记》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上第三单元《游岳阳楼记》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上第三单元《游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文言文常识,掌握文言词语,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诗歌及写景散文的写法。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3.思想教育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写作能力目标写一篇游记,看看是否也能从游山玩水中获得某种人生哲理的感悟。 【教学重点】: 1.继续学习文言文常识,掌握文言词语,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诗歌及写景散文的写法。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诗两首》。 岳阳楼和洞庭湖,我们已经读了几篇诗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杜甫的《登岳阳楼》、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作者简介: 袁中道,(1570―1623)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号凫隐居士,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曾任国子监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公安派”为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至“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 3、文题与文体 题目表明作者游览的地点,作者凭借自己的视觉和听觉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抒发了内心痛苦之情。 《游岳阳楼记》是一篇游记,袁中道游岳阳楼触景而思古,由思古而伤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隐衷。 二、感知课文: 1. 生字 淼miǎo 屏息bǐn 裣衽liǎn rèn 诎qū 妖茜qiàn 泫然xuàn 增堞dié 玄鬓已皤pó 2、朗读停顿指导 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 盖从|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 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 炮车云|生 三、学习重点词句,疏通文意。 1、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 委,汇积。 洞庭湖是沅水、湘水等九条河流汇积而成。 2、九水方奔腾浩森,以趋浔阳 淼:同“渺”。 3、竭九水方张之势,不足以当巴江旁溢之波,九水始若屏息敛衽而不敢与之争 4、屏息裣衽:屏息,屏住呼吸,抑止气息。裣衽,把衣襟夹在带间,表示敬意。 5、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 6、政须君山妖`,以文其陋 政,通“正”。妖茜,妩媚文,装饰。 正好必须以君山的妩媚来文饰它的丑陋。 7、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 8、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9、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滕子京在泾州(今甘肃泾川)曾率领军民抗击西夏入侵。时值天气阴晦,士气不振,子京大设牛酒犒劳士卒。知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时被诬告“前在泾州费公钱十六万贯”,贬官岳州。庆,庆州。左迁,贬官。此地,指岳州。 10、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奏弹劾。 11、第以束发登朝:但是他年纪轻轻的就做了大官。第,但是。束发,指成童,即年龄较大的儿童。古代男孩束发为髻是成童的标志。 三、行文思路与主旨概括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 1. 写景――岳阳楼四周壮丽的景色。(喜) 2. 抒情――怀才不遇和手足相失之痛。(悲) 触景-----思古------伤己 本文描写了洞庭湖一日美景,深刻地表明了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同时也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 作者的与滕子京的思想有何不同? 滕子京 虽遭贬谪,但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能笑对人生 作 者 官场不顺利,加上胞兄病故,内心抑郁难以排遣,流露消极倾向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藤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藤子京因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在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认为藤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绩可报了,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追求的“独抒性灵”。 三、文章主旨 作者在描摹岳阳一带的景色时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思想。他抛弃了官场俗务,超然世俗之外,悠游山水之中;可以无视那些虚伪俗儒所固执的高风亮节,潇潇洒洒地享受繁华尘世给人生带来的乐趣。总之,袁中道借游岳阳楼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和手足相失之痛,刻骨铭心,感人至深。 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1、诗歌的想像与散文的写实 诗歌是想像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较写实,就这一点来说,是比较到位的。对于这一点,也许我们仅仅读杜甫、李白、孟浩然的诗歌还不够清楚,把他们诗作和袁中道的散文一比,其间的差异,就十分鲜明了。在李白、杜甫和孟浩然笔下,洞庭湖永远是烟波浩渺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在李白笔下,这样的波澜还嫌不够过瘾,还要让它变成酒:“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可是在袁中道的笔下,就没有这么浪漫:“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当其涸时,如匹练耳,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想像,忽略不同时段的不同情况,就叫概括性的想像。这种想像,是诗的优长。而散文则相反,以写实为优长。写实就是把具体的差异强调出来。 2、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提示:杜甫、范仲淹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表达出了宏大的思想境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诗文只限于自己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境界很狭小。孟浩然:借助浩荡汪洋的洞庭秋水,烘托自己的凌云壮志和积极进取的勃勃雄心;借“欲……”之喻表达自己满腹经纶却苦于无人引见,用“端居……”表达自己对国家无所作为的羞愧和自己欲出仕为官的想法。 袁中道:表达的是怀才不遇、感极而悲的辛酸悲凉。但他率情任性,直抒胸臆,敢说敢哭,敢于放任个性表达真情,有其可爱和动人的一面。以上两人做官出仕的思想在当时也很正常。 3、从袁文中看,袁中道实地游历了岳阳楼,而据考证,范仲淹当年并未到岳阳,只是参照家乡太湖和有关诗文资料,调动想象,写成了这篇散文(参见汪曾w《蒲桥集・湘行二记》,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那么―― (1)、是否由于上述原因,袁中道描写的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景观比范仲淹笔下的更为细致具体? 明确:相比之下,袁的文章是更为具体,不过诗意性不强,客观性很强,如文章中明确点出在枯水季节,洞庭湖并不怎么宏伟,不过像一匹绸缎而已,这表现出了散文的写实性、知识性趣味;而范的文章想象很丰富,已经尽可能强化了诗意,诗化的抒情风格很明显。 (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胜过了袁文,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胜过了袁文。在范文中,因为丰富的想象,意境也十分开阔(它立足于国家命运,而非个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范文极大地表现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点,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胜过了袁文。 作为散文,光是这样的情感,还缺少散文的优长。要有散文的优越,就得来一点智慧:这样的浩渺宏大的水,什么是其“所以奇也”的原因?提出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是需要知识的;而知识不能是主观想像的,要客观的,准确的,智慧的,才可能是有智趣的。袁中道文章的功力在于,他准确地回答了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几种原因造成的。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第二篇4: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学案
第四单元 理清顺序 品味语言
1. 大自然的语言
2. 奇妙的克隆
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4.生物入侵者
5.你一定会听见的
兴趣情境导引
初二(一)班主题班会
主持人:今天班会的主题是崇尚科学,破除迷信,首先由王浩同学演讲。
王浩: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让科学之光驱散迷信的阴霾》。同学们知道恐龙吗?这个庞然大物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然而在6500万年前它却突然销声匿迹了,是上帝灭了它们吗?可地球上哪来的上帝呢?大家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吧?可我奶奶却说,那是鳌鱼翻身。我想同学们一定读过吴承恩的《西游记》。孙悟空有一个绝招,真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们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子来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你相信吗?人类从远古走来,从洪荒走来,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不断壮大,日益成熟,而今已步入了科学文明的新纪元。
同学们,让我们告别混沌,破除迷信,驱逐愚昧。我们青少年应该热爱科学,倡导科学,用科学净化我们的心灵。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具备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热爱生活吧,生活中有科学;热爱读书吧,书中有科学……
……
师:这个班的主题班会很有意义,形式也很好。
生1:意义在哪儿?
师: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生2:王浩同学的演讲很精彩,听了之后,使人精神振奋,激起了我们探索自然、崇尚科学的热情。
师:说得对。我们所处的的年代,科学日新月异,你们应与时俱进,千万不能成为科盲。
生3:老师,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
师:首先要有科学意识,其次要有科学态度,还得具备科学思维方法。对于你们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将主要来源于书本,因此,你们必须认真读书,不断学习。课文将会为你们打开一扇扇科学的大门。
生4:老师,我们知道了,我们应该从书本中获取科学信息和知识。
师:是的。我们马上要学习的第四单元大都是科普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通过学习,你们将获取许多新的科学知识。尽管这几篇文章说明的事物事理有所不同,但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则是一致的。
生5:学习这一单元有什么具体目的吗?
师:学习这一单元要培养语文基本功,品味语言,积累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我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求证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在“综合性学习”中应该注重培养我们利用搜集、运用资料来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下面我们就学习第四单元的要点:理清顺序、品味语言。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概括主要内容
生1:老师,什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简言之,一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说记事的文章,大致要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哪些人参与了这件事,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结果又怎样。又如写人的文章,大致要了解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再如状物的文章,就得知道这个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有什么特征。写景的文章,就应该了解是怎样的景色等等。
生2:老师,我知道了。那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好处呢?
师:在阅读中,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简明的理解课文的要旨,为进一步领会文章中心,概括中心思想打下基础。因此,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分析、理解、概括能力,有助于发展我们的思维。
生3: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师:第一,要注意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要整体的把握,要从整体上加以归纳,不能以偏概全,以次要充当主要,以部分代替整体。第二,分析文题进而概括主要内容。文章的标题与内容关系十分密切,标题是文章的“窗户”,我们往往可以透过这个“窗户”去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题,就是从标题入手,适当展开,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具体的做法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对标题提出若干问题,再把这些文题的答案归纳起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讲,凡是课题能启发、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第三,抓重点段概括主要内容。一个文章有若干个段落,其中有主要段落和次要段落之分。主要段落就是对表达文章中心起关键作用的段落。我们就可以用抓重点段的方法去概括主要内容。第四,还可以采用段意归并概括主要内容。
生4:何为段意归并?
师:段意归并,就是把段落大意合并起来。对一篇文章来说,段落大意是“局部”,主要内容是“整体”,整体总是由部分组成的。如果一篇文章的各个段落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围绕同一个内容写的,这时就可采用段意归并的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
相关知识链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点要点提示。
1.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分析。
2.抓住文题,可运用课题扩展的方法。
3.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尤其是那些直接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
4.因为是主要内容,就得从内容的角度去概括,要能与中心思想区别开来。(主要内容是指“写什么”,中心思想则是回答作者“为什么写”,两者不能等同。)
5.抓住关键段落概括文章内容,品读精彩章节。
6.根据课前提示、书后注释和课后习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范例1:《大自然的语言》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分析:
1.注意文体特征。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也是事理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首先必须通过整体感知,认识说明的对象。通读全文,可以知道文章说明的对象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文章介绍的是一门科学――物候学。
2.分析标题与作者。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而作者竺可桢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根据这些,本文内容应该着重介绍物候学方面的知识,如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层次。文章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现象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
[4] [5] [6]
篇5: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学案
第五单元 读懂文意 领会内涵1. 桃花源记
2. 陋室铭 爱莲说
3. 核舟记
4. 大道之行也
5.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兴趣情境导引
先请同学们读一则故事。
有人丢了一把斧子,心里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因此,看他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脸上的表情,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说话,像是偷斧子的。总之,看他的一举一动、面目表情没有一样不象是个偷斧子的。没有多久,这人去山谷刨土,找到了失去的斧子。隔了几天又看到了那个邻居的儿子,看他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样像是偷斧子的了。
师:有谁读不懂的吗?
生:没有。
师:再看下面这则故事,有谁读得懂吗?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生:我发现这两则故事说的是同一件事。
师:有多少人同意这一说法。
尽管第二段故事不能每个字都理解,但多读几遍还是有能读出大意的。
第一则故事就是根据第二段翻译过来的,那么第二段不也是汉字写成的吗?为什么读不懂呢?
生:它是文言文。
师:对,是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专用的语言。(古人说话与写文章用不同的语言。)
学文言文有什么用呢?这么深奥难懂,
因我们中国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这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子孙,有责任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自觉学好文言文,换句话说,为传播文明就必须学好文言文。同时,现代语文是古语文的继承和延续。大量的古人语言仍存活在现代人的语言中,如成语就是明证。因此,要学好现代语文也必须学好文言文。但是要打开这一文化宝藏的大门,想不花力气可不行。其首要条件是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古文,由此循序渐进,才能积累大量的语汇,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去阅读那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进而做人类文明的承载者、传播者。
生:老师,我们都想学好文言文,不知你说的这“相当数量”是究竟有多少?
师:教育部规定初中生必须会背诵文言文20篇以上,古诗词120篇以上,这个数量
师:简单地说,学好文言的基本方法离不开“诵读文章,读懂文意,领会内涵”这十二个字。
生:怎么“诵读”,怎么才能“读懂”,怎么才能“领会”呢?
师:我们就结合第五单元的几篇课文谈吧。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读懂文意
师:古人学文言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读。他们认为“书读万遍其义自见”。
生: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文言文无异于天书,读读就懂了吗?
师:告诉大家,大量的事实已证明,这确实是学习古文的最好方法。但必须明确的是,我们现在主张的“读”不仅仅是张开口发出声音就行了,它有讲究,讲究会读和读的方法。
生;怎么才算“会读”?
师:“会读”是指:读准字音(读词典),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 陈述、疑问、祁使、感叹),读出感情。
“会读”还指:不光读原文,还要读文下注释,读与原文有关的材料,读文言词典;
反复读原文:在读正确后,要读流畅,再要读出感情,最终成诵以至化为自己的语言;
读原文时,边读边悟,猜测词义、句意,领会上下文意,边读边悟,越读越透,直到领会全文内涵。
生:老师请结合本单元课文具体教教我们读文言文吧!
相关知识链接 读文言文的方法
正确地读原文 读准字音 声音洪亮 吐字清晰
读出节奏 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 熟读成诵
读相关的材料 读注释 读作者介绍 读写作背景
读古汉语词典 读文史常识等
范例1 怎样读《桃花源记》?
解答:
1.扫清语言障碍,把文章读顺畅。注意几个词的读音:仿佛 俨然 阡陌 髫 要 诣 骥
2.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中速,读一遍约2.5分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用陈述语气,平静的叙述故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用感叹语气,读出惊讶;“不足为外人到也”用祁使语气,读出诚恳的希望。
4.边读边猜边查边理解,读十遍要基本成诵。
范例2 怎样解释《桃花源记》中有些文言词句、整体把握文意?
分析:
第一段:写渔人忽逢桃花林。
①晋太元中:古代用皇帝年号或天干地支法纪年(如有同学想了解得更详细请查阅有关古文化知识资料),“晋太元中”即东晋孝武皇帝太元年间。
②缘: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可能是“沿着、顺着”。再查词典验证。《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解释为“循、沿”。确定猜测正确。
下面几个词请你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异:认为……奇异 之:它指前述美景即“桃花村……缤纷”
复:又 境:地方
③芳:a香(气),b花(草)。词典有两个义项,选哪个义项合适呢?选“花”,从词的结构上看更好些,“花、草”都是名词,后面的“鲜、美”都是形容词。尽管“香”的意思放在“草”的'前面也说得通,但考虑到后面的“鲜、美”是形容词,就不太好了。
④鲜美:现代汉语中有这个现成的词,但它一般是用来形容食品的味道好的,用这个词义来修饰芳香,显然不通。怎么回事?这就要追究文言文的特点了。在文言文中每一个字都叫文言词,一般讲,一个文言词也应对应现代的一个词。即“鲜”对应“鲜艳”或“鲜嫩”,“美”对应“美丽”。这种解释文言词的方法不妨叫它扩充组词法。
下面的许多词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释。
穷:穷尽 绝:(与世)隔绝 通:通过
开朗:开阔、明朗 交通:交错、相通
解题方法链接
解释文言实词的一个便捷的方法:组词法(一个字常可以组成若干个词,词组好了,选择哪一个呢?带入句中,能使上下文意贯通的那个词最合适)
相关知识链接
知道文言词义的手段: 猜、看、查
猜: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根据对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测关键词的意思。
[4] [5] [6] [7] [8]
篇6: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学案
第一单元 记住历史 珍惜和平1新闻两则
2芦花荡
3蜡烛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
5亲爱的爸爸妈妈
兴趣情境导引
师:同学们,新的学年带给我们新的机遇,必将使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新的长进。本学期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同学们读过哪些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对战争有哪些看法呢?
生1:我在假期中认真阅读了《三国演义》,我认为战争能造就人,大家看,那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成就了多少英雄人物啊,有道是: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嘛!
师:照你这么说,你是赞成战争的了?
生1:基本上是这样。我是一个男孩,长大后我希望从军,我愿意驰骋疆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锻炼自己,成就自己。
生2:老师,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看过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我认为,战争,离我们越远越好。
生3:我觉得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都失之偏颇。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我们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而对于正义的战争,我们必须支持,因为,只有消灭了一切侵略者和剥削者,我们才能赢得真正的和平与自由。丘吉尔在《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中有这样一句精彩的话语:“俄国人民为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全体鼓掌)
师:说的太好了。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决不乞求和平;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决不害怕战争。必要时,我们应该勇敢地迎接战争,保卫和平。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篇表现战争的微型小说,看看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他是怎样表现的。
(投影微型小说)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喝醉似的口气对他说:“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以前的恋人。”他回看了女人一眼,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师:大家已经默读完毕,现在,谁先勇敢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作者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
(哄堂大笑)
师:你说的有些道理,只是过于宽泛,不确切。能不能再具体一些?
生1:我想,是一个男人和他堕落了的女朋友的故事。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4:这个男人可以看成是一个战士。
师:很好。请你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4:小说开头告诉我们:“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这样,我们有理由认定这是一个战士。
师:很好。战士在疆场和敌人英勇的作战,而他的女朋友却在家乡堕落了。大家想想,是什么让她堕落的呢?
生5:我想,一定是她自身的.原因吧。
师:你有根据吗?
生5:(不好意思)没有根据。
(同学们又笑)
师:大家能不能从小说的题目发现些什么?
生6:老师,我知道了,是德军让她堕落的。因为小说写的是“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师:非常好。这就准确地把握了作者在构思上的独到而深刻的一面。这是一位法国作家写的微型小说,他启示人们:德军践踏过的法国剩下来的东西难道仅仅是废墟、瓦砾吗?不!还有被践踏的灵魂!因此,医治战争的创伤不单是重建家园,更重要的是医治那些堕落的灵魂。那么,同学们能推知小说的背景吗?
生7:老师,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呢?
师:对!能告诉我们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因为小说告诉我们说是德军。
师:非常聪明。这样,我们就大体把握了这篇微型小说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在学习第一单元时就应该这样去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整体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主要内容
生:老师,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方法吗?
师:没有绝对的方法。但阅读叙事性作品有一些基本的方法。
生:有哪些基本方法呢?
师:首先,我们应该抓住文章的题目,题目,一般
[4] [5] [6] [7] [8] [9]
篇7: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 读拼音写汉字 mìn lìn bō làn dí jiàn jí xián qí jiàn qiān pào zuǒ xián shìixiàn chōn jī sǐ wán chú le qí yú biān sài qín hàn hú mǎ yuán dǎn 二、形近字组词 波 浪 抢 线 除 赛 秦 坡 狼 枪 浅 余 塞 奏 三、给下面的词语找到合适的位置 乘风破浪置之度外 慷慨激昂 千方百计 张口结舌 从容不迫 例:迎着晨光,巨轮 (乘风破浪),向太阳升起的方向驶去。 1.他的`演讲 ,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2.李华遇到困难,总是 去克服。 3.小明说了慌话,面对老师的目光, ,手足无措。 4.吉鸿昌像平日出门散步一样, 地走向刑场。 5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的安危,把自己的生死 。 四.把下面的词语恰当地填在句子的横线上。 如果……就…… 虽然……但是…… 只有……才…… 因为……所以…… 例:陈阳不仅各门功课都学得好,身体也很棒。 1. 小红比小刚高, 力气没有小刚大。 2 情况发生变化,我马上 给你打电话。 3. 认真学习,成绩 能够不断提高。 4. 雪太大, 车不能开得太快。 五.把句子补充完整。 天下兴亡, 。 ,视死忽如归。 人生自古随无死, 。 国家对你来说应该比 。 六、默写古诗,解释词语。 但使 飞将 胡马 示儿 王师 家祭 乃翁 七.用直线把恰当的词语连起来。 一封 大火 密集的 战士 一艘 大学 英勇的 炮火 一所 军舰 热烈的 掌声 一场 家书 激情的 宣传 八、多音字注音组词 强 累 横 塞 逮 教 华 参 倒 得篇8: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初级中学 狄赛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谰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名家名篇,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同学们将随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感受不同节日的无穷乐趣,从而增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社戏》:小说按照“盼看社戏DD去看社戏DD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详写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详写部分的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对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对社戏的怀念起着点旨作用。“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可精读,两教时)
可设计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1、本文题目是“社戏”,但为何还要写到“乐土”中的其它三“乐”?
2、简述去赵庄看戏的过程。
3、请你通过想象将去看戏和归途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用画笔画出来,体会一下“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可在课后完成)
4、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少年朋友和哪位成年人?为什么?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小组交流)
5、其实,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长在田里的普通豆,去看戏,也不尽兴,但“我”却说“直到现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这看似矛盾的结论,你是如何理解的?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小组讨论)
6、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说给大家听听(或课后写出来)。
7、你希望你的家乡有怎样的“民风”?事实上怎样?
《端午日》:散文描写了端午赛龙舟的热烈场面,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意在体现传统节日的价值。让学生在了解淳朴民风的同时,丰富生活体验,感受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本文可以略读,一教时)
可设计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1、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2、作者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文中重点写的是哪种?(或为何不以“赛龙舟”为题?)
3、假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小组讨论)
4、如果你是文中插图中的一个人物,你最愿意当哪一处的哪一种或哪一个人物?如何当好这个角色?(可涵盖文中描写的各种细节,引导学生明确“同舟共济”精神的重要)(小组交流)
5、你家乡的端午是怎么过的?有什么寓意吗?你还知道端午节的别的习俗吗?
《我的本命年》:散文回忆了作者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从腊月预热,后一天比一天增温、火热、发烧直到年三十的除夕之夜,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本文可精读,两教时)
可设计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1、你知道“年”的传说吗?
2、作者小时候过年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有何寓意?
3、挑选文中的几个习俗,为它们做几个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剪纸或年画。
4、现在过年都有哪些习俗?与文中比较,消失或保留或发扬光大了哪些习俗?由此,你明白了什么?(结合课后“探究、练习”)(小组讨论)
5、你最向往以何种方式过春节?
6、收集其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是如何度过一年中其它隆重的节日的(如圣诞节、感恩节、泼水节、庙会等等),并了解共寓意。
7、在课后开展辩论,主题围绕习俗与时尚的不同意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尽管作者朝代不同,诗词体裁不同,但反映的都是一个共同主题:中秋咏月抒怀。中秋是我国传统三大节日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当月圆之时,人们渴望国家统一,家人团聚。(可精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两教时)
《十五望月》:在唐代咏中秋诗篇中,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久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由月光的转移照着“无眠”的人自然引出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怅恨与亲人久别,而又无可奈何,于是自叹自哀,得出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常理的结论,最终以积极的心态战胜了“遁世”的念头,表达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我的思念是圆的》作者借中秋之月抒发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不是一般的低呤浅唱,表面的是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人民幸福的期待。
三首诗词建议以诵读为主,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课文,从而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表达等方面去体会、去欣赏。课后可让学生去收集各地的中秋习俗,充分感受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俗风情。(如安徽农村的“舞草龙”、广西壮族的歌墟活动、浙江山区的“抢瓜”、台湾地区的“抛帕招亲”等等),也可让学生竞赛背诵咏月名句或创作咏月诗歌。
诵读欣赏:可让学生利用注释及说明自己读背领会。
.写作:生活中到处是“米”,但要做到四多:“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将自己精彩的见闻及由此引发的所思、所感写出来。
综合实践活动:
1、到图书馆亲自借阅本学期涉及过的名家著作,如冰心、巴金、鲁迅、艾青等,从而熟悉借书的有关程序。
2、查阅有关书籍的目录或名言警句等。
3、查阅与单元相关的资料,制作读书卡片,如各地重大节日的风俗习惯,相关传说等内容。
4、交流各自制作的各类卡片,并按内容分类、展览、评比。
5、结合微机课学会网上检索有关信息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9: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
新北区实验中学 郭惠芬、王唯亚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2、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感受江山的美丽多娇,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培养爱我中华,热爱世界的情感。
3、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方法,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4、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小石潭记》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1课时
《阿里山纪行》2课时 《美丽的西双版纳》2课时
《蓝蓝的威尼斯》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2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都是些美文,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展语感,加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小石潭记》(一)
学习目标: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初步读顺、了解课文
收集有关柳宗元的诗词、文章、生平介绍,有关《小石潭记》的图片资料等。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交流对柳宗元的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材料。 欣赏并说出其中主要人物柳宗元。
2 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 学生思考回答。
3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准备,比一比谁对柳宗元的`了解最多。 学生发言,交流图片资料。
第二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布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集体朗读,再由个人朗读。
2 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再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 组织交流 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4 启发学生归纳文章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 朗读课文。归纳、交流。
5 课文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引导学生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思考交流。
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2课时《小石潭记》(二)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
课前准备:收集本地风景名胜的楹联,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楹联的背景和内涵。
课堂学习:
第一块:引导联想,体会并能说出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在黑板上写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然后提问作者是谁 集体回答。
2 联系到作者坎坷的一生,以及被贬永州之后孤寂悲凉的心境,再提问,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作者的心境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思考交流。
3 找出文中反映作者同样心境的语句。 读课文,寻找,交流。
4 质疑: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小组讨论后交流。
第二块:品位探究文章语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
2 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谈一谈喜欢的理由。 各抒己见。
3 引导学生归纳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思考归纳。
4 引导体会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自由的有感情的朗读。
5 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朗读。互评。
第三块:拓宽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创设活动情景:为开发小石潭的旅游资源,要在小石潭边建造一座凉亭,请给亭子命名,并题写一幅对联。(导入) 明确要求。
2 利用课前收集的本地风景名胜的楹联作写对联的指导。 交流,点评。
3 为开发小石潭的旅游资源,要在小石潭边建造一座凉亭,请给亭子命名,并题写一幅对联。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4 组织全班交流,评选最佳楹联。 交流,评选。
第三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课前准备:收集苏轼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初步读顺、了解课文内容。
收集一些古人写月的诗句。
课堂学习:
第一块:音乐导入,引导“咏月”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展示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启发联想:月亮,以其皎洁的光辉,娟秀的姿影,曾激起多少诗人的灵感和词人的遐想啊,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大门,走入月光下,一起来吟咏“写月”的诗句。 学生吟咏课前准备好的诗词。
2 .总结:一缕月光能抒发人的情怀,或壮烈或缠绵。当人有心事时,把心托给明月,何尝不是人生一种情趣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宋代大学问家的美文《记承天寺夜游》 进入新课学习。
第二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布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集体朗读,再由个人朗读。
2 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再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 组织交流 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4 提问:作者写此文时心情怎样?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 独立思考,交流。
5 组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体验作者的心情。
第三块:品味赏析,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闲中生愁,对愁又能以超然的态度对待,这就是苏东坡,人生仕途不顺,难免心中不快,但却表现得非常理性,透露出他胸襟的旷达与磊落,问:文中哪一句描写最能体现这一心境? 独立思考,回答:“庭下••••••交横,盖竹柏影也。”
2 引导联想:这短短三句话,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散文的笔调描绘出这月下美景。 学生书面描绘,交流,评点。
3 品味赏析:说说这月下之景有何特点,给人以什么感受,是如何传神地表现作者当时的心境的。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 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投入地朗读
课后学习:熟练背诵课文。
本文篇幅很短,却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他在被贬期间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在被贬期间,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之中,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课后查一下,看看这期间作者还写了哪些优美诗句,把你喜欢的诗句整理下来。
第四课时:《阿里山纪行》(一)
学习目标: 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课前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分组活动)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欣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 每组派代表发言。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解说。如实物投影展示图片等。时间:每人2―3分钟。
2 导入: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了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还是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吴功正再去游览一番吧。
第二块: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可以反复朗读,体会它好在哪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写的好的地方并做批注。独立思考。
2 指导:从多个角度去赏析 从各个角度进行赏析。
如词语用的精当、修辞、节奏感等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讨论。
4 布置任务:课后将好的词语或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第三块:欣赏歌曲,朗读优美语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篇10: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
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朱永红
一、 单元教学目标:
1、 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
2、 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和写法。
3、 体会各篇文章所流露的对花草树木以及鸟兽鱼虫的真情,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4、 开展有意义的视听活动,提高视听效果。
二、 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苏州园林》 2课时
《都市精灵》 2课时
《幽径悲剧》 2课时
《明天不封阳台》 1课时
《治水必躬亲》 1课时
.写作 2课时
标点符号的修改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视听活动 1课时
三、 教学设计:
本单元五篇文章都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倡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
《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人造的风景,叶圣陶先生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身处优美的大自然中,不能不为建筑师巧夺天工的技艺而赞叹;《都市精灵》则从小处落笔,往大处拓展,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让人叹服之余,深深赞同作者的观点: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在写美的过程中多了一些愤慨,更加能引起人们对于自身愚昧的反省,可谓振聋发聩;《明天不封阳台》记叙的事情虽小,但作者却拥有一颗慈悲之心,文中处处透出智者的思索;《治水必躬亲》 则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三百年前的治水图,相信读完这篇短文,我们更应知道顺应自然,才能真正造福民众。
学习本单元,除要领略作者表达观点的技巧,还要学会欣赏雅致的语言,并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浏览单元提示、目录、课文等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单元提示、目录、课文等
3 布置讨论: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课文,确定一个研究小专题 讨论、组建研究小组,确定负责人并进行初步的分工
第二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布置学生确定单元活动主题及.计划 讨论、交流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出示评价内容:
1、 你能说出本单元主要的学习内容吗?
2、 你有自己的专题吗?你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了吗?
3、 本节课你有多少收获? 自我反馈
2 小结、评价 自我小结
第2、3课时 《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1、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爱美爱国的情感。
2、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
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前学习:通读课文,查阅、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2 布置任务: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并能简要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 读文章,找句子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相互评价
第二块:研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它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是如何体现处处入画的原则的? 阅读文章1、2两小节,画出有关句子
2 组织交流 交流
3 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除了这四个方面外,苏州园林的设计还从哪些方面注意到了“图画”的效果?由此归纳出文章的结构特点。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重点阅读3-6小节,找出每小节的中心句,.总结、归纳
4 组织交流 交流、小结
5 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品味本文多样性的语言。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分析、揣摩
6 组织交流 交流、评价
第三块: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思考、讨论
2 回顾所学的《于园》一文,出示《扬州个园》,结合搜集到的有关苏州园林资料,说说于园、个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回顾、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 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再次搜集资料,以文字的形式向大家具体介绍苏州的某一座园林。
附:
苏州园林的图片及相关资料请点击下列网站:
www.qlhd.com/qitaneirong/fengjingmingsheng/images/images/suzhou.htm
www.dqt.com.cn/yycf/cs/jiangsu/jingdian/jingdian04.htm
第4、5课时 《都市精灵》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材和写法上的特点。
2、感悟本文语言形象、用语生动的特点。
3、结合现代城市污染,领会本文主旨。
课前学习:
1、 通读全文,查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 查阅资料,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作者简介;《动物世界》――人与动物的关系。 谈感受,畅所欲言。
2 “都市精灵”指的是什么?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城市中的哪些动物?这些城市中的人们与这些动物的关系如何? 速读课文,找出相应答案
第二块:研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理清文章思路 阅读、思考、交流
2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了哪些问题?请找出你感受较深的语句。你认为作者提出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请你出谋划策。 体会、分析、交流
3 找出你认为文章中对城市小动物的精彩描写,并加以分析。 品味、分析、交流
4 作者认为每座城市都应该有钟爱的小动物,你赞成这个观点吗?城市有钟爱的小动物,对城市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使城市拥有可爱的小动物? 讨论、交流
小结 自我小结
第三块: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设计一条有新意的标语,号召同学们保护动物,和动物交朋友。 设计、交流
2 如果请你为我们所在的城市选择一种标志性、象征性的动物,你选什么动物,说说理由,并描绘出你喜欢的这种动物,想象一下人们与之友好相处的和谐场景。 选择、描写、交流
课后学习:查找资料,找找其他国家或城市爱护动物的小故事。
第6、7课时 《幽径悲剧》
学习目标:
1、 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 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 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课前学习:
1、 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 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作者及燕园的了解。 交流
2 用一句话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阅读、概括
3 组织交流 交流
第二块:研读课文
篇11: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
常州市清潭中学 于伟军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通畅地阅读课文,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体会文章流露出的作者对自然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自然的意识。
3、能正确使用和修改常用的、用错的标点符号,学会在记叙中运用描写、抒情和议论表达真切的感情。
4、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内容,开展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开展交流,学会倾听、应答,培养视听能力,提高视听效果。
5、能就单元主题“人与自然” 设计方案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表达自己的态度,呼吁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苏州园林》 3课时
《都市精灵》 1课时
《幽径悲剧》 1课时
《明天不封阳台》 1课时
诵读欣赏(单元自荐美文交流) 《城市听鸟 》 1课时
《治水必躬亲》 1课时
.写作 2课时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标点符号的修改) 1课时
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 1课时
单元学习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五单元主题是“人与环境”。本单元的主题可以说是激发人类善待野生动植物,善待大自然,善待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这样的主题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接受,产生共鸣,有很大难度,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还不能达到这样高的一个层面。从几篇文章体裁来看,有说明文、随笔、散文、记叙文、文言文(议/论文),体裁多样化。虽说潮流对文体要求无须过高,甚至不作要求,但对文体的相关知识也需要学生了解一些,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反复诵读是必要的、有效的基本的手段。创设课堂教与学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有条件的话,创设活动情境,教师带领学生多与大自然来几次亲密接触,让学生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能产生事半功倍之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意义、道理,能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那可以说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得到一定的升华,也就实现了本单元编者的初衷。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第一块:理解单元专题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明确任务,浏览课文,理解单元专题的含义。 阅读单元提示,浏览课文
2 组织学生对“人与自然”理解的讨论。 学生讨论
3 组织学生对“人与自然”的理解的交流。 学生交流
第二块:了解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让学生自读本单元课文,对阅读中的障碍做记录。 将本单元易读错、写错、混淆的,有疑难的字词分类整理。
2 组织学生质疑及记录自己感受与思考 记下你初读课文产生的疑问、初读本单元课文的感受与思考。
3 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最喜欢的篇目及理由。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学生成立小组 组建小组
2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方案及.计划,初步确定探究的主题方向。(活动要有助于单元的学习,确立单元探究专题,要有助于单元专题的拓展。如可组织学生参观浏览本地的有特色的公园或建筑;专题选项可结合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对沙尘暴问题的探究等等。) 讨论、交流
第四块:单元内容拓展补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有助于单元学习的相关网站,提供网上学习的条件。 初步列出上网、到图书馆查找有助于本单元学习的有关资料的纲要。搜集符合本单元主题的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其他学习文本资料、图片资料。
课后反思
课后学习:
1、 搜集有关人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和谐相处或相反方面的文章或报道,在学完本单元内容要每人搜集至少一份资料,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受。(鼓励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节目)
2、 结合主题写出自己初读了本单元的几篇文章的感受。
长久课后学习:对自己上面的两份感受在学习过程中每天要不断充实,逐渐修改,完善。
第2课时 《苏州园林》(一)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说说你眼里的苏州园林。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课前学习:阅读《苏州园林》,了解的作者情况,搜寻查找苏州园林的文本和图片资料。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 播放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片和音像资料,配以江南风格的音乐。看后,由学生谈自己所看到的苏州园林和所得到的感受。之后,导人新课,看看叶圣陶先生心目中的苏州园林是个什么样的…… 欣赏资料、阅读课文
2 布置任务:说说你阅读文章对苏州园林有什么印象和感受。 思考,讨论(谈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和感受。)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说说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和共同特点是什么。 阅读、勾画介绍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的语句和共同特点的语句。
2 组织交流、评价 班级交流
3 布置任务:思考大家所画出的语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再读课文,思考,讨论
4 组织交流、评价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 布置任务:思考本文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的? 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以明确文章的结构
6 组织交流、评价 班级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感悟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用图画再现文中你感觉如画的语段 参与活动读文作画
课后反思
课后学习:1、到图书馆或网上搜寻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进一步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2、参观本地塔楼亭庙等古建筑或具有古典风格的建筑,仿照课文,写一则“观察日记”。
第3课时 《苏州园林》(二)
学习目标: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通过对苏州园林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前学习:思考:你认为苏州园林这篇文章哪些方面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人与自然”的?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用一个字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美”,导入到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的体会 谈体会
2 创设问题情境:从哪些方面能看出作者表现苏州园林的美的?圈划出文中语句加
篇12:六上第三单元教案
六上第三单元教案
9 穷人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3、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继续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1、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2、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他们不是穷人! 3、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4、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2)她忐忑不安地想:…… 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3)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4)课件出示:“,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 4、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四、小结全文,续写课文1、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生续写。 3、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五、推荐阅读 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六、作业设计 一、联系课文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桑娜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 与其( ),不如( ); 宁可( ),也要( ); 二、想象: 第一次沉默时 桑娜心里想:( ); 渔夫心里想:( ); 第二次沉默时 桑娜心里想:( ); 渔夫心里想:( );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事例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完成以下要求: 1、初读,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扫除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 (1)找出有关提示时间的词句,并根据这些给课文分段。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从此;有一次;这天傍晚;很久之后的一天。) (分段:11;2-3;4-7;8-14) (2)课文为何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意思一样吗?(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课文以这个善意的谎言为题,寓意深刻,串起全文,展现了两个人物的性格。)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1、你觉得文中的残疾青年和“我”各是什么样的性格?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预设内容: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4)“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这些细节透露了一些信息。谁能谈谈为什么作者这么写? (5)既然没有“那匹马”,摊主为什么说“别饿坏了那匹马”? 3、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 三、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1、教师:随着“我”推开木板房的门而真相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中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仿佛还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的心中,在这一刻会想些什么呢? 2、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3、交流小练笔内容。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摘抄你喜欢的词语、句子。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忘返 身无( )( ) 片甲( )( ) ( )( )大吉 来之( )( ) ( )流不息 理直气( ) 同心( )力 ( )武扬威 废( )忘食 千( )一发 调兵( )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1 唯一篇13:六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文内容
六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课文内容精选
第三单元重点课文:《穷人》《唯一的听众》
《穷人》
1、作家作品: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2、重点问题:
段落: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问题:这一段采用了什么写法?解释词语忐忑不安的意思,并分析桑娜当时的心理?
答:(1)本段写法:(心理描写),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的(不安)。(2)“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a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b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c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
3、中心思想: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人物评价:桑娜是一个(勤劳能干,爱护家人,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妇女。渔夫是一个(朴实善良,毅力顽强,热爱生活,爱妻子)的丈夫。
5、文章情节: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唯一的听众》
1、作者:落雪
2、重点问题: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聋?)
答:a老人并没有耳聋。b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她为维护我的自尊,帮我树立自信,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老人谎称自己耳聋。
3、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4、写作方法: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5、文章情节: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 五上第二单元教案
★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
【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共13篇)】相关文章:
第一学期初一语文备课组计划2023-10-21
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2024-05-06
品读五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教学方案2022-06-13
苏人版思想品德七上第2课《天生我才必有用》教案2023-09-15
三年级上第五单元作文:味蕾记得2024-03-31
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诗中的《归园田居》《游山西村》(网友来稿)2024-05-15
人教版数学六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2023-08-12
备课组学期教学计划2022-05-26
上第二学月教学总结2022-04-29
数学集体备课计划202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