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音乐教案(精选14篇)由网友“阿咩咩咩咩咩咩”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拨浪鼓》音乐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拨浪鼓教案
一、游戏《回音壁》老师原声,幼儿做回声,让幼儿感受原声和回声的关系。
同时原声逐渐由单个字到短句,使幼儿了解到原声比较长的时候,听到的回声后面的'几个字比较明显。
喂~~
你好~~
我很喜欢你们~~
我看到我们班级的小朋友非常认真~~
二、欣赏歌曲《拨郎鼓》前半段,初步感受二声部轮唱的形式
1、 教师和配班合作二声部轮唱《拨郎鼓》
你觉得这首歌曲和你们平常听到的歌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有两个声音,提出轮唱的概念)
2、 教师和配班再次合作二声部轮唱《拨郎鼓》
说说你听到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三、教师逐步出示图谱,幼儿学习二声部轮唱
1、 根据幼儿听到的歌曲内容,教师逐步出示图谱
2、 教师范唱原声,帮助幼儿了解、记忆歌词
3、 幼儿观察图谱,了解图谱,学习看图谱演唱
四、幼儿尝试演唱《拨郎鼓》,体验合作演唱的乐趣
1、 教师与幼儿合作轮唱
2、 教师指图谱,幼儿与幼儿合作轮唱
3、 教师指挥,幼儿与幼儿合作轮唱
五、小小合唱队汇报演出
幼儿自由选择原声或回声,在教师帮助下排好队型,并请一位幼儿做主持人,配班教师伴奏,教师指挥,共同演出若干遍。体验快乐。
篇2: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拨浪鼓》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拨浪鼓》含反思
设计意图:
这首歌曲原本是一首成人歌曲,有好几段,而且可以分声部演唱,考虑到刚升到大班的孩子们的能力水平,我选取了节奏明快、歌词儿童化、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其中一段进行尝试。主要分感受、学唱和创编三大环节。
结合《指南》艺术领域的理念,整个活动中,在有意识地注重幼儿的感受,为幼儿创设表达表现的平台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能用自然、连贯的声音表现。
2.体验多种形式演唱的快乐。
3.根据自己的经验尝试仿编乐句中的歌词。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音乐。
活动过程:
一、感受、理解歌曲。
1.欣赏歌曲第一遍(音频),交流:这首歌曲听起来什么感觉?为什么是这种感觉呢?
2.欣赏清唱第二、三遍――交流:歌曲里唱到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是欢快的呢?一家人去玩是一件怎么样的事情?什么心情?请谁来表现?(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清唱并出示相应的图谱。)
3.清唱第四遍――按照歌词排列图谱。
4.几个乐句?
二、学唱歌曲。
1.请小指挥点图谱集体演唱。(哪里还有问题?)
2.接唱。(觉得自己唱得怎么样?)
三、创编歌曲。
1.我今天陪爸爸带着全家去玩耍,在“池塘边,荷叶下”,看见“躲着一只小青蛙”,你们跟爸爸妈妈出去玩耍还去过哪里,看到了什么?(集体讨论―个别仿编――集体试唱)
(请个别幼儿仿编时,可以用简易图谱帮助记忆。)
2.结合仿编完整表现。(引导幼儿加上一些欢快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参加名师工作室的第一次展示活动。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三点
1.歌曲的.截选。(设计意图中具体谈到)
2.图谱的运用。这首歌曲是叙事性的,歌词里面描述的事件通过图谱方式
呈现,直观形象,帮助幼儿不仅理解歌词,也感受歌曲的意境,为幼儿的学习、表现搭建了很有力的支架。
3.情绪的把握。我比较注重幼儿对歌曲情绪的把握,所以在感受阶段,我
主张让孩子们多听、仔细听,并设计了“一家人去玩是一件怎么样的事情?”“可以怎么表现?”等这样的问题,为的就是引导幼儿激发、表现出歌曲的情感,也为最后的创编打好基础。那么在实际执教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富有激情,因为只有我自己被音乐感动,才能感动孩子、感动大家。歌曲很受孩子的喜欢,接唱环节兴趣浓厚,情感表现真实,师幼互动比较有效。
但是通过展示,也折射出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如何使图谱更有效?因为在我的图谱中很好地展现了歌曲的画面,但是没有呈现节奏。前面四个乐句的节奏都是统一的,也是我在创编中要引导幼儿按照这个节奏去表现的。所以在设计时,我想要把节奏隐含在图谱中,但是就是设计不出合理、形象地节奏、画面相融合的图谱,纠结了好久。
2.创编是否需要在第二课时再去达成?我预设了感受、学唱和创编三大环节,在实际执教中,时间比较紧张,而且导致前面的感受和学唱稍微急了一点点。如果没有创编环节,我可以将前面走得更稳固、扎实一点,对整个歌曲的把握会更好。
篇3:大班音乐活动《拨浪鼓》
大班音乐活动《拨浪鼓》
活动目标:
1、根据图片理解歌词意思,学唱歌曲《拨浪鼓》。
2、创编歌词,发展想象力。3、体会与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和自我成长的快乐。
活动准备:
自制歌曲图片、拨浪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师播放课件,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1、出示玩具拨浪鼓,引出歌曲《拨浪鼓》
提问:你们见过它吗?它是干什么用的'?知道它的名字吗?
教师小结:
1、这是哄宝宝的时候用的,它会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它的名字叫拨浪鼓。
2、欣赏歌曲课件,感受歌曲旋律。
师:老师还带了一首关于它的歌,歌名也叫《拨浪鼓》,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提问:你听了这个歌曲觉得怎么样?(好听、舒服)
二、教师轻声范唱歌曲,请幼儿听出歌曲内容
1、教师轻声范唱歌曲,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幼儿说的出示相应图片。
3、教师再次范唱歌曲,师幼共同合作按顺序摆放图片。
三、学唱歌曲
1、根据图谱有节奏的跟着教师朗诵歌词。
2、教师指图片,幼儿跟着教师试唱歌曲一遍。
3、分段学唱,结合节奏卡重点学唱第一段。
①学唱第一段,出示歌曲第一段的节奏卡,教师拍打节奏,重点练习休止符和延音。
②学唱歌曲二、三两段。
③看着图谱完整学唱歌曲一遍。
④请幼儿做指挥学唱歌曲第三遍。
四、尝试替换歌曲中的角色,进行歌曲仿编。
提问:今天我们陪着爸爸带着全家去玩耍,还可以去哪里?还会看到什么?
(教师把根据幼儿回答的内容连起来完整的讲述一遍,并集体学唱。)
五、结合课件,表演歌曲,结束活动。
篇4:《拨浪鼓》儿歌精选教案
《拨浪鼓》教案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利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拨浪鼓。 2. 指导学生采用绘制,剪贴等方法对玩具进行简单的装饰。 3. 引导学生通过创意及制作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拨浪鼓的特征,能独立完成它的设计
教学难点:
设计的拨浪鼓新奇、有创意
教学实施:
一、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玩具拨浪鼓、各种绘画制作工具以及示范作品。
2. 学生准备一些竹筒(或纸杯、塑料小瓶),毛笔杆(或方便筷),彩色纸,夹子等材料,铅笔,蜡笔,彩色水笔,剪刀,胶水,彩色纸等绘画制作工具。
二、 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介绍我国南宋时李嵩的名画《货郎图》,引导观察图中拨浪鼓的模样。 展示一些会响的拨浪鼓,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示范的拨浪鼓会发出声响? 2. 发展阶段
1> 教师展示示范作业,讲述几种示范作业的设计思路。 2> 教师以清晰的演示说明拨浪鼓制作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3> 鼓励学生用找到的材料,通过想象与构思,设计并制作一个会响的小玩具,采用画,剪,拼贴等造型手段将玩具装饰美化。
4> 在作业过程中要激励学生大胆,自由地创意与设计,要认真仔细地进行制作。 5> 作业完成后让学生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并分成小组,比比谁的玩具发出的声音更响,更优美动听。
3. 收拾与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
三、课后拓展
让学生回家进行其它会响玩具的设计创意。
篇5:《拨浪鼓》儿歌精选教案
设计意图:
民间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生动而有效的途径,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歌曲《拨浪鼓》是一首具有京味的民间童谣,不仅儿化音特点明显,京剧的唱腔浓重,而且歌词生动有趣,以拨浪鼓的歌声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期望和喜悦。我希望通过对歌曲的合理处理,既丰富了音乐活动的内容,又帮助幼儿在欣赏感受、模仿学习、创造表现中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活动目标:
⒈ 欣赏感受歌曲京味童谣的韵味,初步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
点。
⒉ 积极参与游戏,感受咚吧咚吧节奏,体验玩拨浪鼓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欣赏感受歌曲京味童谣的韵味,感受咚吧咚吧节奏。
活动难点:初步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点。
活动准备:
⒈ 玩具拨浪鼓、图谱、纸、笔;幼儿围坐成圆
⒉音乐《拨浪鼓》
活动过程:
一、猜谜游戏学习歌曲主歌部分,初步感受京味童谣的韵味。
㈠ 猜谜导入,引出兴趣
⒈ 师:你们玩过猜谜语吗?怎么玩的?
——小结:谜语有谜面和谜底,有人说谜面,有人猜谜底。
⒉ 今天我带来了一样老师小时候经常玩的玩具,用猜谜的方法请
你们猜一猜是什么玩具?(出示图谱“?”)
(评析:从幼儿猜谜的游戏经验切入,激起下一环节中倾听猜谜的兴趣。)
㈡ 多种形式猜谜,初步感受旋律,熟悉歌词。
⒈ 预设第一次清唱猜谜。
⑴ 清唱谜面,将“啥玩具”替代“拨浪鼓”。
师:这次我把谜面唱出来,仔细听!
⑵ 幼儿猜谜底。
师:猜猜是什么玩具?
a预设猜错:你为什么猜……?(师用清唱方式回应并反问:
那是“……”这样吗?)
b预设猜对:为什么猜拨浪鼓?谜面哪里提示了你?(根据回
答师及时演唱回应)
⑶ 过渡语:谜面的每一句话都和谜底有关,要把每一句话结合起
来想。
⒉ 预设第二次结合动作演唱猜谜。
⑴ 随伴奏音乐动作提示并演唱谜面。
师:我边唱谜面边给你们一点动作提示,请你们再来猜一猜。
⑵ 梳理谜面蕴含的三大特点。
师:我唱的谜面里说这样玩具大概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根据回答演唱梳理三个特点:a脸蛋儿圆,b戴耳环儿,c摇起头儿唱的欢)
⑶ 幼儿猜谜底
⒊ 随乐边唱边画,揭晓谜底
⑴ 教师随音乐边唱边画(简笔画替代问号)
师:谜底揭晓的时刻到了,认真听、仔细看到底什么?
⑵ (出示实物拨浪鼓)师:原来我带来的玩具就是拨浪鼓。拨浪
鼓是我国传统的民间玩具,老师小时候,甚至你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时候都玩过。你们玩过吗?试一试?
(评析:教师巧妙地将范唱融入到层层递进、形式丰富的猜谜游戏中,既激起了幼儿倾听的兴趣,帮助幼儿熟悉旋律、理解歌词,又发展了幼儿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体验到了猜出谜底“原来如此”的惊喜和快乐。另外教师范唱中注重了京腔京韵的风格体现,既丰富了幼儿对民间传统音乐的感受能力,也为“儿化音”这一难点的突破做好充分的铺垫。)
㈢ 学唱歌曲前半部分
⒈ 教师动作表现拨浪鼓特征,提示跟唱:我们把谜底唱一唱吧!
⒉ 根据幼儿需求,提示演唱:需要我来提示你们演唱吗?用什么
提示?动作?画画?
⒊ 同伴互助演唱:猜谜语一定要把谜面唱清楚了才能让对方猜,
现在哪里还有点不明白,不敢唱的,赶快问哦!
(评析:学唱歌曲环节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给予
了幼儿学习的方法习得,如动作提示、同伴互助等,为幼儿学会学习打下基础)
㈣ 感受并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点。
⒈ 师:这是一首京味的民间童谣,有京剧的唱腔,字正腔圆,像
这种有京剧韵味的都称为京歌,这首拨浪鼓就是一首京歌,京歌的发音吐字有北京人方言里儿化音的特点,就是在有些字的后面紧紧地跟着一个“儿”字,就像歌曲中的脸蛋儿,舌头卷起来就能唱出来,有趣吗?
⒉ 再次倾听歌曲,学学唱唱儿化音
⑴ 师:歌曲里还有哪些有趣的儿化音的发音呢?我们仔细来听
一听。
⑵ 听到哪几个舌头卷起来唱的儿化音呢?来学一学。(幼儿尝试
唱出“儿化音”,如“耳环儿”“左一个儿”“右一个儿”)
⑶ 师:那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京歌《拨浪鼓》,要把歌曲里具有
京味的儿化音唱出来,还要字正腔圆,把每个字唱清楚!
(评析:本环节中及时介绍歌曲特点,在听一听找一找中帮助幼儿有目的地去感受民间传统京歌的特点,丰富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粗浅知识。通过学舌游戏来激起幼儿表现歌曲京味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副歌部分咚吧咚吧节奏,体验玩拨浪鼓的乐趣。
⒈ 初步感受拨浪鼓咚吧咚吧的声音和节奏
⑴ 拨浪鼓摇起头儿唱的欢,它会怎么唱呢?我们听一听!
⑵ 倾听歌曲后半段副歌部分
⑶ 师:拨浪鼓是怎么唱歌的?
——小结:拨浪鼓是咚巴咚巴的唱歌的。
⑷ 师:它的歌声有节奏吗?我们再来听一听,用身体动作跟着节
奏拍一拍?
⒉ 玩切西瓜游戏,体验玩拨浪鼓的乐趣。
⑴ 征询玩拨浪鼓的方法
师:你们想玩拨浪鼓吗?可只有一只拨浪鼓,这么多小朋友怎
么玩呢?
⑵ 师示范通过切西瓜游戏决定玩拨浪鼓的人:幼儿站在椅子后面,
演唱前段,后段随节奏拍手,师在后面边摇拨浪鼓边走,最后一个音将拨浪鼓切向两个孩子中间。
⑶ 提问明确游戏规则
a明白什么游戏了吗?我在什么时候切西瓜?
——最后一个“咚”切西瓜
b切开西瓜的两个孩子要做什么?哪个孩子可以玩拨浪鼓?
——追逐胜利的孩子做打鼓点摇拨浪鼓的孩子,游戏继续
⑷ 游戏二至三次:a摇拨浪鼓的孩子点评一下大家的演唱?b你
们对拨浪鼓的人有什么建议吗?
(评析:“切西瓜”的游戏吸引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歌曲中咚吧咚吧的节奏,乐在其中地一次次的复习演唱,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理念。)
三、延伸,感受歌曲完整性。
师:刚才我们又唱又玩了拨浪鼓,但那只是《拨浪鼓》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休息一下,我们来欣赏完整的歌曲《拨浪鼓》吧!
(评析:最后环节给幼儿完整欣赏的机会,是对音乐作品、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能激发幼儿对《拨浪鼓》完整歌曲的欣赏和表现兴趣和欲望。)
篇6: 《拨浪鼓》优秀教案
活动日标:
1、通过念咒语的游戏,掌握“咚吧咚吧咚咚吧……“的歌词节奏,在游戏中快乐的记忆歌词。
2、感受京味童谣的的韵味,初步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点。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黑板一张、马克笔一支、大白纸一张
2、拨浪鼓:一个
经验准备:
和同伴合作过击鼓传花、拍腿游戏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被藏起来的拨浪鼓盒子,激发幼儿兴趣。
引入咒语,讲述故事,幼儿第一次感受完整歌词。
2、以游戏为载体“传位拍打”的方式激发幼儿念诵歌词的兴趣的,感受歌词难点“咚吧”段。
3、幼儿回忆歌词内容,老师小结做重复练习,重点讲解咚吧咚吧的节奏。
(1)根据幼儿在作出的正确回答请全体幼儿念诵。
(2)根据老师做的动作发现咚吧的不同。
(3)集体跟着老师边游戏边完整念诵歌词一次。
(4)老师示范演唱歌曲的“咚吧”难点部分。
4、老师示范完整演唱歌曲,幼儿根据回忆记忆歌词。
小结:完善歌谱,闯关才算完成!
5、师幼共同演唱歌曲,检验歌谱是否正确,加强对歌词的记忆。
(1)幼儿集体演唱歌曲,检验歌谱是否正确。
(2)观察老师画的歌谱有什么特别之处,特殊符号代表“儿化音”的重点演唱方式。
(3)幼儿集体一边游戏一边演唱歌曲。
6、出示拔浪鼓,再一次吸引幼儿视线,激发幼儿兴趣。
7、幼儿集体完整演唱一次歌曲,师幼互动。
8、总结:孩子们,你们喜欢拨浪鼓这首歌吗?它是一首具有京味的民间意谣,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够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愿意尝试不同风格的音乐,回家把这首好玩并且具有挑战性的京歌儿唱给你的好朋友和家人听好吗?
篇7: 《拨浪鼓》优秀教案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能用自然、连贯的声音表现。
2.体验多种形式演唱的快乐。
3.根据自己的经验尝试仿编乐句中的歌词。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
歌曲图谱;音乐。
活动过程:
一、感受、理解歌曲。
1.欣赏歌曲第一遍(音频),交流:这首歌曲听起来什么感觉?为什么是这种感觉呢?
2.欣赏清唱第二、三遍――交流:歌曲里唱到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是欢快的呢?一家人去玩是一件怎么样的事情?什么心情?请谁来表现?(根据幼儿回答教师清唱并出示相应的图谱。)
3.清唱第四遍――按照歌词排列图谱。
4.几个乐句?
二、学唱歌曲。
1.请小指挥点图谱集体演唱。(哪里还有问题?)
2.接唱。(觉得自己唱得怎么样?)
三、创编歌曲。
1.我今天陪爸爸带着全家去玩耍,在“池塘边,荷叶下”,看见“躲着一只小青蛙”,你们跟爸爸妈妈出去玩耍还去过哪里,看到了什么?(集体讨论―个别仿编――集体试唱)
(请个别幼儿仿编时,可以用简易图谱帮助记忆。)
2.结合仿编完整表现。(引导幼儿加上一些欢快的动作)。
篇8:大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拨浪鼓》
大班音乐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拨浪鼓》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学习《拨浪鼓》中前半段的二声部轮唱。
2、在教师指挥动作和图谱的提示下,迁移原有歌曲中回声经验学习演唱第二声部。
二、活动准备
1、会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2、已学会歌曲《拨浪鼓》后半段。
3、原声和回声图1-8。
三、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1、教师和幼儿合作演唱歌曲。
2、引导幼儿回忆《山谷回音真好听》中原声和回声的关系。
(二)欣赏歌曲《拨浪鼓》前半段,初步感受二声部轮唱的形式。
1、教师和配班教师合作二声部轮唱《拨浪鼓》,幼儿初步感受二声部轮唱。
2、教师再次合作演唱,引导幼儿说出二声部轮唱的方式并尝试演唱。
3、教师范唱第一声部,帮助幼儿了解歌曲内容。
(三)教师逐步出示图谱,引导幼儿学习二声部轮唱。
1、根据幼儿所听到的歌曲内容,教师逐步出示图谱并练习。
2、引导幼儿观察图谱,了解每个乐句的音值并正确演唱。
(三)幼儿尝试演唱《拨浪鼓》,体验合作演唱的乐趣。
1、教师与幼儿合作轮唱歌曲前半段。
2、教师指挥,幼儿与幼儿合作轮唱歌曲前半段。
3、教师指图,幼儿与幼儿合作轮唱歌曲前半段。
4、幼儿看图谱轮唱歌曲前半段。
(四)完整演唱表演歌曲
幼儿自由选择原声或回声,加入歌曲后半段,完整演唱歌曲。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参加名师工作室的'第一次展示活动。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三点
1.歌曲的截选。(设计意图中具体谈到)
2.图谱的运用。这首歌曲是叙事性的,歌词里面描述的事件通过图谱方式
呈现,直观形象,帮助幼儿不仅理解歌词,也感受歌曲的意境,为幼儿的学习、表现搭建了很有力的支架。
3.情绪的把握。我比较注重幼儿对歌曲情绪的把握,所以在感受阶段,我
主张让孩子们多听、仔细听,并设计了“一家人去玩是一件怎么样的事情?”“可以怎么表现?”等这样的问题,为的就是引导幼儿激发、表现出歌曲的情感,也为最后的创编打好基础。那么在实际执教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富有激情,因为只有我自己被音乐感动,才能感动孩子、感动大家。歌曲很受孩子的喜欢,接唱环节兴趣浓厚,情感表现真实,师幼互动比较有效。
但是通过展示,也折射出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如何使图谱更有效?因为在我的图谱中很好地展现了歌曲的画面,但是没有呈现节奏。前面四个乐句的节奏都是统一的,也是我在创编中要引导幼儿按照这个节奏去表现的。所以在设计时,我想要把节奏隐含在图谱中,但是就是设计不出合理、形象地节奏、画面相融合的图谱,纠结了好久。
2.创编是否需要在第二课时再去达成?我预设了感受、学唱和创编三大环节,在实际执教中,时间比较紧张,而且导致前面的感受和学唱稍微急了一点点。如果没有创编环节,我可以将前面走得更稳固、扎实一点,对整个歌曲的把握会更好。
篇9:幼儿园小班《做拨浪鼓》教案
幼儿园小班《做拨浪鼓》教案
教学目标:
拨浪鼓发出声响的原因,与其他鼓的不同之处。
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拨浪鼓的方法。
接触、了解民间玩具,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提高学生选择材料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表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了解拨浪鼓的文化、历史及制作方法。
拨浪鼓造型的创新、制作的精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说说你知道的鼓有哪些?它们是干什么用的.? 说自己见过的各种鼓。 激发兴趣。
作品欣赏 提问:拨浪鼓由哪几部分组成? 欣赏并思考。
回答 了解拨浪鼓。
汇报研究
1、拨浪鼓由几部分组成。
2、拨浪鼓的装饰。
3、拨浪鼓的制作材料。
学生制作 用给的材料制作拨浪鼓,简单装饰。 学生做作。 学习制作方法。
展示交流 选择作业展评。 学生评价 提高学生的审美及制作能力。
教学反思:
学生特别喜爱拨浪鼓,能利用材料制作拨浪鼓。
篇10:《拨浪鼓》教学设计
《拨浪鼓》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民间传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生动而有效的途径,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歌曲《拨浪鼓》是一首具有京味的民间童谣,不仅儿化音特点明显,京剧的唱腔浓重,而且歌词生动有趣,以拨浪鼓的歌声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期望和喜悦。我希望通过对歌曲的合理处理,既丰富了音乐活动的内容,又帮助幼儿在欣赏感受、模仿学习、创造表现中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活动目标:
⒈ 欣赏感受歌曲京味童谣的韵味,初步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
点。
⒉ 积极参与游戏,感受咚吧咚吧节奏,体验玩拨浪鼓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欣赏感受歌曲京味童谣的韵味,感受咚吧咚吧节奏。
活动难点:初步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点。
活动准备:
⒈ 玩具拨浪鼓、图谱、纸、笔;幼儿围坐成圆
⒉音乐《拨浪鼓》
活动过程:
一、猜谜游戏学习歌曲主歌部分,初步感受京味童谣的韵味。
㈠ 猜谜导入,引出兴趣
⒈ 师:你们玩过猜谜语吗?怎么玩的?
——小结:谜语有谜面和谜底,有人说谜面,有人猜谜底。
⒉ 今天我带来了一样老师小时候经常玩的玩具,用猜谜的方法请
你们猜一猜是什么玩具?(出示图谱“?”)
(评析:从幼儿猜谜的游戏经验切入,激起下一环节中倾听猜谜的兴趣。)
㈡ 多种形式猜谜,初步感受旋律,熟悉歌词。
⒈ 预设第一次清唱猜谜。
⑴ 清唱谜面,将“啥玩具”替代“拨浪鼓”。
师:这次我把谜面唱出来,仔细听!
⑵ 幼儿猜谜底。
师:猜猜是什么玩具?
A预设猜错:你为什么猜……?(师用清唱方式回应并反问:
那是“……”这样吗?)
B预设猜对:为什么猜拨浪鼓?谜面哪里提示了你?(根据回
答师及时演唱回应)
⑶ 过渡语:谜面的每一句话都和谜底有关,要把每一句话结合起
来想。
⒉ 预设第二次结合动作演唱猜谜。
⑴ 随伴奏音乐动作提示并演唱谜面。
师:我边唱谜面边给你们一点动作提示,请你们再来猜一猜。
⑵ 梳理谜面蕴含的三大特点。
师:我唱的谜面里说这样玩具大概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根据回答演唱梳理三个特点:A脸蛋儿圆,B戴耳环儿,C摇起头儿唱的欢)
⑶ 幼儿猜谜底
⒊ 随乐边唱边画,揭晓谜底
⑴ 教师随音乐边唱边画(简笔画替代问号)
师:谜底揭晓的时刻到了,认真听、仔细看到底什么?
⑵ (出示实物拨浪鼓)师:原来我带来的玩具就是拨浪鼓。拨浪
鼓是我国传统的民间玩具,老师小时候,甚至你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时候都玩过。你们玩过吗?试一试?
(评析:教师巧妙地将范唱融入到层层递进、形式丰富的猜谜游戏中,既激起了幼儿倾听的兴趣,帮助幼儿熟悉旋律、理解歌词,又发展了幼儿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体验到了猜出谜底“原来如此”的惊喜和快乐。另外教师范唱中注重了京腔京韵的风格体现,既丰富了幼儿对民间传统音乐的感受能力,也为“儿化音”这一难点的突破做好充分的铺垫。)
㈢ 学唱歌曲前半部分
⒈ 教师动作表现拨浪鼓特征,提示跟唱:我们把谜底唱一唱吧!
⒉ 根据幼儿需求,提示演唱:需要我来提示你们演唱吗?用什么
提示?动作?画画?
⒊ 同伴互助演唱:猜谜语一定要把谜面唱清楚了才能让对方猜,
现在哪里还有点不明白,不敢唱的,赶快问哦!
(评析:学唱歌曲环节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给予
了幼儿学习的方法习得,如动作提示、同伴互助等,为幼儿学会学习打下基础)
㈣ 感受并尝试表现京歌儿化音的特点。
⒈ 师:这是一首京味的民间童谣,有京剧的唱腔,字正腔圆,像
这种有京剧韵味的都称为京歌,这首拨浪鼓就是一首京歌,京歌的发音吐字有北京人方言里儿化音的特点,就是在有些字的.后面紧紧地跟着一个“儿”字,就像歌曲中的脸蛋儿,舌头卷起来就能唱出来,有趣吗?
⒉ 再次倾听歌曲,学学唱唱儿化音
⑴ 师:歌曲里还有哪些有趣的儿化音的发音呢?我们仔细来听
一听。
⑵ 听到哪几个舌头卷起来唱的儿化音呢?来学一学。(幼儿尝试
唱出“儿化音”,如“耳环儿”“左一个儿”“右一个儿”)
⑶ 师:那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京歌《拨浪鼓》,要把歌曲里具有
京味的儿化音唱出来,还要字正腔圆,把每个字唱清楚!
(评析:本环节中及时介绍歌曲特点,在听一听找一找中帮助幼儿有目的地去感受民间传统京歌的特点,丰富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粗浅知识。通过学舌游戏来激起幼儿表现歌曲京味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副歌部分咚吧咚吧节奏,体验玩拨浪鼓的乐趣。
⒈ 初步感受拨浪鼓咚吧咚吧的声音和节奏
⑴ 拨浪鼓摇起头儿唱的欢,它会怎么唱呢?我们听一听!
⑵ 倾听歌曲后半段副歌部分
⑶ 师:拨浪鼓是怎么唱歌的?
——小结:拨浪鼓是咚巴咚巴的唱歌的。
⑷ 师:它的歌声有节奏吗?我们再来听一听,用身体动作跟着节
奏拍一拍?
⒉ 玩切西瓜游戏,体验玩拨浪鼓的乐趣。
⑴ 征询玩拨浪鼓的方法
师:你们想玩拨浪鼓吗?可只有一只拨浪鼓,这么多小朋友怎
么玩呢?
⑵ 师示范通过切西瓜游戏决定玩拨浪鼓的人:幼儿站在椅子后面,
演唱前段,后段随节奏拍手,师在后面边摇拨浪鼓边走,最后一个音将拨浪鼓切向两个孩子中间。
⑶ 提问明确游戏规则
A明白什么游戏了吗?我在什么时候切西瓜?
——最后一个“咚”切西瓜
B切开西瓜的两个孩子要做什么?哪个孩子可以玩拨浪鼓?
——追逐胜利的孩子做打鼓点摇拨浪鼓的孩子,游戏继续
⑷ 游戏二至三次:A摇拨浪鼓的孩子点评一下大家的演唱?B你
们对拨浪鼓的人有什么建议吗?
(评析:“切西瓜”的游戏吸引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歌曲中咚吧咚吧的节奏,乐在其中地一次次的复习演唱,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理念。)
三、延伸,感受歌曲完整性。
师:刚才我们又唱又玩了拨浪鼓,但那只是《拨浪鼓》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休息一下,我们来欣赏完整的歌曲《拨浪鼓》吧!
(评析:最后环节给幼儿完整欣赏的机会,是对音乐作品、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能激发幼儿对《拨浪鼓》完整歌曲的欣赏和表现兴趣和欲望。)
活动反思:
1.合理选择和处理民间音乐作品。
《拨浪鼓》这首传统民间音乐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信息,但不是要让幼儿全盘接受,而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对歌曲进行适当的舍取。就如本歌曲中,删减了歌曲的后半部分,保留了歌曲的前半部分,不仅保持音乐作品原有的京歌风格,而且歌词中生动的体现了拨浪鼓的形象,富有童趣。从活动效果看,难易适度,民间特色浓郁,幼儿的学习兴趣浓郁,可见这样的选择和处理是适宜有效的。
2.巧妙选择和运用方法策略。
《纲要》指出“育教育于生活与游戏之中”, 本活动中巧妙地运用了三种民间游戏策略(即猜谜游戏、学舌游戏和切西瓜游戏),十分契合歌曲的民间童谣的风格特点,均属于民间传统文化范畴。
猜谜游戏——激起好奇心,体现重点。在感受旋律、学习歌词环节突破了以往图谱学习等方法,巧妙通过猜谜游戏进行。幼儿越猜不出越有再次倾听的愿望,老师就追随孩子好奇的心理,通过清唱谜面——结合动作提示演唱——简笔画演唱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给予孩子充分欣赏感受的机会,熟悉旋律,掌握歌词。
切西瓜游戏——满足好玩心,体现侧重点。歌曲中副歌部分“咚吧咚吧”的节奏生动地体现了民间玩具拨浪鼓的有趣好玩。结合幼儿熟悉的切西瓜游戏,自然地感受了节奏,巩固演唱歌曲,体验了音乐游戏的快乐。
学舌游戏——顺应好模仿,解决难点。歌曲京歌的特点明显,如何让幼儿感受、表现京味,我主要是抓住了歌曲中“儿化音”这一最突出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是最适合孩子模仿学习的。通过请幼儿听辨寻找歌曲中的“儿化音”,在互相学舌模仿中,孩子们觉得十分有趣,演唱时也会感觉与众不同,更乐于模仿表现。
篇11:拨浪鼓和不倒翁 童话故事
拨浪鼓和不倒翁 童话故事
大家好,我叫拨浪鼓,我的身材很纤细,就是脑袋有点大,脸也有点大,而且是那种很圆很圆的脸型。所以看起来身材比例特别的不协调。我很爱美,我在我的两只耳朵上各打了一个耳洞,就是耳垂的正中间的位置,我的每个耳洞上都佩戴着一个耳坠,就是用一根绳子穿上一颗珠子的那种。因为我觉得这样看起来我的整体感觉会协调一些。
嗯……我很没文化,因为不管别人问我什么问题,我都无法回答的出来。简直就是一问三不知。每当有人问我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像是吃了丸一样的拼命摇头,以至于耳坠上的珠子总是抽打在我的脸上,可疼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的脸才变成了如今的大饼子脸呢?
人人都说我脸大,其实并不是这个样子的,也不是,哎呀,就是,我的脸是很大,但并不是它们说的`那个意思,不是臭不要脸的那个意思。
还有啊,我的脸很平,一点轮廓都没有,哎!
对了,我有一个聊的比较投机的笔友,它叫不倒翁,它是一名短跑运动员。
它这个人呢……很安全,不,确切的说是它的潜能已经到了瓶颈。
因为它从来就没有摔倒过,这不摔倒又怎么能明白‘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这句话的含义呢。
那些比它出道晚的它的同行们,早就已经超越它了。
好了,就先聊到这吧。因为我凭借着我的努力和天赋,已经是某家舞厅的热舞皇后了。别忘了,有空去给我捧捧场啊。
篇12:黑白拨浪鼓大战童话故事
黑白拨浪鼓大战童话故事
入春时分,美丽的大森林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动物们在林中无忧无虑地嬉戏着:兔子和乌龟竞赛智力,双方不分上下;山鸡与田鼠比赛跑步,山鸡更胜一筹;斑马一家三口在野外郊游,十分适意;百灵鸟在开演唱会,整个森林回荡着她的美妙歌声……但是,他们并不知道,狠毒的巫师恶狠狠已经把他的魔掌伸到了森林上空,小动物们能躲得过去吗?
恶狠狠的心又黑又硬,他厌恶森林里的欢声笑语,他要用黑暗称霸世界!这一次,他想出了一个恶毒透顶的主意:用黑暗拨浪鼓发出的声音使小动物们的内心变成黑色,这样,整个森林里的动物,都将成为他的奴隶。这时,天空划过一道道闪电,像一双无形的手撕裂了平静的天空……
清晨,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和往常一样,小猪吉吉到山上打猪草。上山的小道异常崎岖,吉吉累得满头大汗,不得不找块石头坐下来歇歇脚,他发现小道边上有个黑色的拨浪鼓,“咦?这是谁的拨浪鼓?”吉吉朝四下里喊了起来。半晌,没人应答,吉吉捡起那个拨浪鼓,“嗡嗡嗡”地摇了几下,随着拨浪鼓的声响,一层层隐隐的黑光在吉吉周围扩散开去……吉吉原本清澈、纯洁的目光逐渐变得邪恶、狡诈,嘴角还挂着狡猾的微笑;随着拨浪鼓的声响,原本生机勃勃、充满欢笑的'大森林瞬间变得阴森、恐怖,快乐、关心、友爱、团结,被贪婪、嫉妒、诬陷、憎恨所取代。动物们经常为一点点小事而争论不休,轻则吵骂,重则打架,并且时常发生为抢夺食物而发动的战争,整个森林到处呈现出一片混乱的景象。
恶狠狠眼看自己的阴谋就要实现了,得意的神情无法言表。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在这个阴谋中,恶狠狠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黑暗拨浪鼓”的声波是不能传入地下的。
在地下世界,有一只外号叫“小诸葛”的田鼠,它聪明绝顶,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它在第一时间察觉到了地上世界的灾难,正号召所有田鼠开会研究如何化解这场灾难。与此同时,一条外号为“老诸葛”的蚯蚓也察觉到了地面上的异乎寻常……
拯救地面世界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了田鼠家族和蚯蚓家族身上,两个家族合二为一成了“田蚓家族”,并商量出了最好的救援方案:唯一能与“黑暗拨浪鼓”抗衡的只有绝对纯手工打造的“光明拨浪鼓”。
“田蚓家族”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打造出了“光明拨浪鼓”,望着金光万丈的“光明拨浪鼓”,他们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于是,“光明拨浪鼓”大战“黑暗拨浪鼓”开始了!“田蚓家族”的成员个个以一顶十,以死相拼,摇响手中的“光明拨浪鼓”,万丈金光与重重黑光不断交接着,抗衡着,这是正义与邪恶的交锋,是光明与黑暗的交锋,战斗异常激烈,异常漫长。
不知过了多久,天昏地暗的森林里终于传来一阵欢呼:“哦,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田蚓家族”胜利了,“光明拨浪鼓”最终打败了“黑暗拨浪鼓”!恶狠狠仓皇逃离了森林。
从此,大森林里又充满了欢声笑语。
篇13:《做拨浪鼓》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
《做拨浪鼓》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拨浪鼓发出声响的原因,与其他鼓的不同之处。
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拨浪鼓的方法。
接触、了解民间玩具,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提高学生选择材料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表现美好生活的愿望。
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了解拨浪鼓的文化、历史及制作方法。
拨浪鼓造型的创新、制作的精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说说你知道的鼓有哪些?它们是干什么用的? 说自己见过的各种鼓。 激发兴趣。
作品欣赏 提问:拨浪鼓由哪几部分组成? 欣赏并思考。
回答 了解拨浪鼓。
汇报研究
1、拨浪鼓由几部分组成。
2、拨浪鼓的装饰。
3、拨浪鼓的制作材料。
学生制作 用给的材料制作拨浪鼓,简单装饰。 学生做作。 学习制作方法。
展示交流 选择作业展评。 学生评价 提高学生的审美及制作能力。
教学反思:
学生特别喜爱拨浪鼓,能利用材料制作拨浪鼓。
篇14:音乐教案
音乐教案
《太阳出来喜洋洋》教案 罗各庄小学 陈艳 德育目标:感受我国各地民歌的不同特色 能力目标:可用高亢有弹性的声音背唱歌曲 知识目标:准确把握歌曲所表现的豪放、乐观的情绪 教学重点:了解各地民歌的特色 教学难点:1、体验并接纳同一首民歌的不同演唱风格 2、上波音及切分音的演唱 媒体准备:钢琴、DVD、光盘、电视机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多少个民族? 生:56个 教师:非常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服装、音乐、乐器、活动等 教师:那么我们祖国有多少个省呢? 学生:23 教师:非常好,我国有23个省,四个直辖市,五个自治区,还有两个特别行政区 咱们刚才说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特色,那么不同的地区是不是也有不同的特色呢?下面我们来听几首民歌,你们来听听不同地区歌曲有什么不同呢? 由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听完对各个地区的民歌进行对比,说出自己的见解 A河北民歌《小放牛》B江苏民歌《茉莉花》C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D内蒙民歌《嘎达梅林》E藏族歌曲《洗衣歌》 2、介绍民歌 民歌的产生:民歌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之中,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原始社会,它就在人们的集体劳动中产生了。 民歌的特点:与人民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经过哦长期而广泛的群众性的机型创作逐渐发展而来,旅游顽强的生命力,民歌的音乐形式简明、朴实,短小精悍,易于传唱和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 民歌的分类: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山 歌: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机型书法内心思想感情的民歌,不受劳动节奏和动作的制约! 小 调:被民间艺人加工创造的民间歌曲,其结构比较规整,旋律更加细腻流畅,演唱中经常加入表演和伴奏! 劳动号子: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伴随劳动而唱的歌曲! 3、 初步感知四川民歌特点、四川风土人情 师:四川是个美丽的地方,有谁知道四川有什么好吃的? 生:四川有火锅 四川有九寨沟┄┄ 师:听了大家的话,我真想马上坐飞机去四川品尝美味。我还听说四川话特别有意思,谁能学说一两句? 师:四川的方言真有意思。下面我们就学着用四川方言来唱一句话 哐扯郎郎一哐扯哐扯 (1)师范唱 师:“扯”字在四川方言里唱“cei”,我们来学唱一下,好吗? (2)生学唱 (3)师:这句旋律让你想到了四川人们在干什么?大家的歌声让我想到了四川的樵夫挑着担子在山上行走的情景,我们一边唱,一边来模仿他们挑担的动作。 (4) 生边唱边做挑担行走的动作 感知、学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1、听范唱 师:大家表演得不错,四川是一个多山的地方,农民们经常在山里劳动,大家刚才唱的这一段就像他们劳动时喊的号子。(师重复唱一次)另外休息的时候,他们还喜欢放开嗓子高唱一曲山歌,既消除疲劳、由愉悦了身心,老师这儿有一段四川农民清唱的民歌,大家想不想听? 生听原汁原味的《太阳出来喜洋洋》 师:好不好听?音乐家们也觉得好听,所以他们把农民唱的民歌进行了整理与改进,就变得更好听了,大家一起来听听。 生听童声齐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师:这一次大家的`感受还和刚才一样吗? 生说自己的感受 2、学唱歌词 (1)读除衬词以外的歌词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28页,我们一起把歌词读一下,括号里的衬词先不读。 (2)师范读衬词 师:下面大家读第一段歌词,老师把衬词加进去。 (3)生学读衬词 (4)生连起来读第一段的词。 3、学唱歌曲 (1)随琴轻唱第一段 (2)纠正切分节奏、上波音的演唱 (3)随琴轻唱全曲 4、处理歌曲 (1)用不同速度演唱歌曲各段 师:刚才大家唱的时候,五段的歌词都用一种速度来唱,是不是有些单调?谁能动脑筋把哪里变化一下? (2)欣赏男声合唱团演唱的《太阳出来喜洋洋》 师:这样唱的感觉好多了,但大家唱的都是同一种声音,如果改成合唱就更丰富了。我们一起来听听。 (3)用合唱的方式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a练习引子 b练习喊叫声 。 5、课堂小结 师:大家的模仿能力、演唱水平都很高,老师很佩服。同一件音乐作品,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刚才,我们就听到了农民、合唱团的不同处理,人们还尝试用民族乐器来表现它。就让我们在中国民乐“唢呐”演奏的音乐声中来结束这一节课吧。(在民乐《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音乐声中宣布下课)★ 春天到的儿歌教案
★ 大班艺术蝴蝶教案
★ 儿歌教案春天的手
★ 大班六一艺术教案
【《拨浪鼓》音乐教案(精选14篇)】相关文章:
小班语言教案:我的小鼓响呼呼2023-04-18
《秋天》音乐教案2022-10-20
小班社会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教案2024-03-20
“会跳舞的”纸屑作文2023-07-13
大班语言教案《打醋买布》2024-04-04
童年的回忆的音乐教案2023-06-03
瓶盖小动物教学活动反思2022-06-24
小学二年级语文《宝镜》优质教案2022-09-04
一年级作文春天音乐会2023-08-24
《虫儿飞》的说课稿202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