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田土语文教案(精选17篇)由网友“青卿木”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石田土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山石田土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儿歌,结合插图了解句子的意思。
2.认识新笔画“竖折”,学会“山、石、田、土”4个生字,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按笔画记忆字形,结合插图了解字的意思。
教学重点:
学会4个生字,读准字音,记忆字形,结合插图了解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拼音:shíyìliántiánfāng
2.复习基本笔画:横、竖、撇、捺、横折、横折钩、竖弯钩、横折弯钩、竖弯、点
3.复习学过的生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二、激趣导入
(电脑出示:大山图)你们看这是什么呀!喜欢吗?为什么呀!(我们喜欢爬香山……)大山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古时候的人呀也非常喜欢,那么他们是怎样记录大山的呢?电脑出示象形字山,古时候的人就是用这样的符号记录的,我们把这样的字叫象形字。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为了便于书写,就把这弯曲的笔画拉直,逐渐规范就成了今天这样的字了。电脑出示“山”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字。
二、看图感悟象形字的演变过程
1.引导学生观察其它几幅图与字,找联系说变化。
(使学生明白古人就这样根据实物形状的样子创造了文字。)
2.小组研究后汇报交流。
三、读儿歌,了解句子意思。
1.借助拼音自己读儿歌,标画出读不准的音节。
2.同桌同学对读,相互纠正读音。
3.自己读儿歌,把每个音读准确,读后有什么不了解的内容提出来。
4.师讲:“田”是指种庄稼的土地。本课图上画的是水田,多用来种水稻。“一方方田”指的是一块块四方的田。(如果学生能解释尽量让学生说,学生解释不清可以教师讲解。)
5.电脑出示儿歌。指名读。
四、学习“山、石、田、土”4个生字的音。
1.请学生边读儿歌边用“”画出4个生字,然后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同学互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又快又准?
3.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这几个音节,读后把音节贴到黑板上。
如果小老师有读不准的音节时,教师把选择的权力交给他,让他请个小伙伴来帮忙。
4.做给音节找朋友的游戏。先请学生读读这个字,再把它贴到它的音节朋友下面。
五、记忆4个生字的形。
1.学生借助教材提供的笔顺,伸出小手指随着笔顺跟随一笔一笔地写,边写边说笔画名称。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举手问教师或小伙伴。
2.学生提出“山”的第二笔不知道是什么笔画?
3.教师出示学过的笔画“横折”卡片,问大家是什么笔画?教师告诉学生:“笔画往下来的时候它就是一折”。接着教师把卡片倒过来,让学生看就是今天学习的笔画,学生很快地说出:“竖折”。
4.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记字形,培养创新意识。
(如:“田”字中间的横和竖就像田里的`小埂,外面的笔画就象地边。……)。
六、联系生活用字,发展学生语言。
1.这些字在学生生活中经常用到,你能说说吗?可以组词也可以说句。
2.你能试着用4个生字说一句话吗?
七、复习本课学习内容。
附:板书:
看图读拼音识字3
shānshítiántǔ
篇2:山石田土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照着田格中的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
2.完成课后练习2照样子填空。
教学重点:
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笔画卡片:竖折
2.抽读生字卡片。
二、书写生字
1.让同学们和电脑博士一起按笔顺用小手指写一遍,边写边说笔画名称.
2.让学生按笔顺把书中的红色笔画描一遍,及时巩固笔顺。
3.让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
4.观察后,说说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的位置。
山:第一笔是“竖”,写在竖中线上,写到下半格的中间靠上一点收笔。第二笔“竖折”,起笔在左半格中间横中线下边一点,注意竖短折长。第三笔“竖”,起笔比第二笔竖折的“竖”略微高一点,要写对称。
石:第一笔是“横”,起笔在上半格中间竖中线左边一点写,横不要太长。第二笔“撇”,起笔在横中间偏左一点写,注意不要出头。第三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第四笔“横折”的“横”靠近横中线,注意“口”不要写得太宽。
田:“田”字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注意里边的“横”写在横中线上,两边不要写满,“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笔顺是先外后内再封口。
土:上边是十,“横”要写短,写在横中线上,“竖”写在竖中线上,第一笔横上边的竖和下边的竖应一样长。最后一笔“横”稍微长一点。
5.学生在书上把每个字独立试写一个。
6.学生提出难写的字,如:“石”字,教师范写,具体指导。
7.学生照书上范字把每个生字再写一遍,写后评一评。
三、巩固练习
1.读儿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2.完成生字本上的作业,每字3遍,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对于姿势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
3.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2照样子填空。
附:板书
篇3:少年闰土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分析内容,了解闰土的性格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闰土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闰土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
了解闰土的性格特点。
四、教学准备:
电脑、小黑板、图片、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此文,知道文中讲的是,出示画面并加以描述,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少年闰土(板书),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二)学习讨论
1、下面请同学们分组学习讨论并简单交代相关事项。
(1)分小组讨论,设小组长一人。
(2)用铅笔划出相关语句。
(3)在空白处写上注释。
2、教师巡视指导(分优、中、差三组)
3、分析理解
(1)指名回答
(2)学生回答: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3)教师指导
a、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b、教师归纳分析
启发一,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可适当点拨,如说他的外貌怎样,从中就可以找出;
启发二,引导学生还有哪些语句不理解,从而引出“知识丰富”这一点;
启发三,文中最后一自然段如何理解?
(4)举例分析
a、外貌描写部分
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
指导学生朗读,要突出其特点。
教师分析:
“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勤劳)(板书)
“头戴小毡帽”说明了什么?(朴实)(板书)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说明了什么?(父亲爱他)
b、看瓜刺查部分
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
指导学生朗读,要突出其特点。
刺查有几个动作?用横线划出。
从“听”中可以看出闰土什么?(板书:聪明能干)
闰土为什么要“捏着”胡叉轻轻地“走”?(板书:机智勇敢)
想象一下闰土是怎样刺查?哪个同学表演一下?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闰土有什么特点?
4、教师小结
(三)质疑延伸
1、还有哪些疑问?
2、学生提问
3、师生解答
4、课外延伸(可以去阅读小说《故乡》)
篇4:日月水火山石田土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汉字,能找出字与画的关系。
2.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认识图标“小话筒”。
4.练习口头组词,丰富学生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学认8个汉字,知道字与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很早以前还没有汉字的时候。有兄妹俩,哥哥负责打柴,妹妹管洗衣做饭。有一天早晨,哥哥很早起来要到他家后面的一座山上去砍柴,可是怎样告诉还在熟睡的妹妹呢?他想了一个好办法,拿起树枝照着远处山的样子在地上画了一座山(贴图),旁边放上一根柴。哥哥走后妹妹醒来,看到地上的图知道了哥哥的去向。中午,妹妹要去河边洗衣,她也向哥哥学在地上画图,她照着小河的样子画了几道弯曲的水流(贴图),旁边放上一件衣服。哥哥回来看到图后到河边去果然找到了妹妹,兄妹俩可高兴了。从此以后,他们就用山、水图来表示字,慢慢地变成现在的字。汉字多有意思呀!古人多聪明啊!
二、比较字与图,找关系
请同学们把字与画对照起来看,说一说图中哪一部分与汉字的哪一笔相似,小组合作。
三、看图猜字练习
过渡:我国古代人民在劳动中发明了汉字,多么不简单!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请大家看图猜字。
1.出示图卡:
2.学生猜字。
3.猜中后说说自己是怎样猜的。
四、学习“日”和“土”
1.出示图卡:
2.启发:太阳用一个字表示是什么?小幼芽从什么地方钻出来?
3.读字。
4.学生讨论对比图与字的想象之处。
五、学认图标,口头组词
1.出示小话筒,讲要求,教儿歌。
小话筒,嘴边放,比比谁的声音最洪亮。
2.练习口头组词。
发“一字开花”卡,学生练习组词。
请同学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哪些词语中有这些字,发现一个记住一个,增加一个花瓣,比比谁的花瓣多。
[日月水火山石田土 教案教学设计]
篇5:课文《山石田土》教学设计
课文《山石田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裹上、泻下、红润、杰出、一截、燃烧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生字字形易错:裹、截、溢、燃、宛
2.理解文中重点句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范读课文,解题释意
当我们还沉醉在日出的伟大奇观的时候,如诗如画的夕照又显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它描绘出来!
2.板书课题
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课文?这篇课文呢?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海上日出》是写景课文,这篇也是。从题目可以知道是描写夕阳的景象。)
3.范读课文(配乐)
(二)按预习要求预习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请学生先讲学会了哪些生字,哪些字易错,应注意,哪些字音应注意。
字形:裹、橘、截、宛、溢、黎
字音:溜liū 溢yì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杰作: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矫健:强壮而有力。
绝纱:美好的。
宛然:仿佛,逼真地。
3.想一想作者写了夕阳的哪些景色,引导学生再次读书。
第一部分(12)写观察夕照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部分(37)具体描写夕照的美丽景色
第三部分(8)写夕照消失。
(四)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夕阳的句子,提问:为什么说是迷人的夕照如诗的夕照呢?
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指名读前2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两自然段写了什么?与下文有什么样关系?(写了观察夕照的时间和地点,引出下文如诗的景色)
(2)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看看夕照迷人在哪里如诗在哪里。
(五)听写词语。
欣赏、杰作、红润、晶莹、绝妙、宛然、波光粼粼、矫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含义
3.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句子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选取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地方,并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画出不懂的句子。
2.再次渗透读书方法的学习
想想,平时读书时遇到不理解的句子你是怎样做的?
(1)先理解重点词语再理解难句。
(2)查阅资料理解难句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难句
(4)通过多读书展开想像理解难句
(5)我们上课书学的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方法来理解句子
指名读课后练习2(课文中把夕阳都比作了什么,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拿出自学中不懂的地方共同解决。
3.重点理解
(1)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了。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房顶是砖瓦时,阳光射在上面是什么景象,这样不难理解这句话。(每一片瓦都是呈凹陷的拱形整齐地铺在房顶上,阳光起起伏伏,就像光在跳跃。这句话描述的.画面是静态的,但瓦上的光波起伏就有动感了。画面生动活泼)
(2)这会儿,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
读出自己的体会(轻轻的和如纱一般都是写太阳泛出的红色很淡和微红中的微相对)读出轻、柔语气。
(3)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
你能不能想像一下这幅工笔画什么样的,然后画出来。
(收获的喜悦是对熟透的石榴来说的,又圆又红的太阳挂在杨树杈上,柔和的光照在钻天杨笔直的树干和枝杈上,显得清晰。色彩明暗搭配就像一幅绝妙的工笔画。在天尽头形成画面,引起人无限的遐想,)引导学生想像,并试着画出来。
(4)指名读第7,8自然段,画出给你印象很深的句子
①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
②我知道此时它已经到地球的那一面,又为那里的人们带来一个美丽的黎明。
提问:为什么给你印象深
引导学生:太阳即将落山,从渐渐漫了过来几乎可以看出黑暗即将来临,而从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又看出太阳不屈不挠的抗争,从而作者激动和感慨。第②句写出作者明白太阳此刻落山又为地球另一面的人们送去温暖和黎明。因此尽管留恋,但还是赞美它给人们带来光明、温暖。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激动的心情。
四、指导背诵
1.读背交叉
2.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
3.先部分后整体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在熟读课文基础上进行背诵。
五、讨论课后题3
读了《海上日出》和《夕阳》,你有哪些不同感受(要学生领悟两篇课文,比较课文)
篇6:田文典故讲的是什么
某天,老田名下的`薛城要开始收租了,于是他选了冯谖去干这简单活。冯谖临走前问老田:老铁,要带点啥“特产”不?老田说:看我家缺啥就买啥。没几天冯谖两手空空就回来了,老田纳闷特产呢!钱呢!冯谖说:我觉的土豪啥也不缺,所以帮你免了债,还把合同烧了。帮你赚了民心,所以特产就是“义”。
老田感觉被忽悠,气得脸红脖子粗!无奈事已至此也只能作罢!一年后,老田被魏王贬到薛城,城中百姓夹道欢迎!老田才明白冯谖焚券市义的用心!
篇7:日月水火山石田土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儿歌,结合插图了解句子的意思。
2.认识新笔画“竖折”,学会“山、石、田、土”4个生字,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按笔画记忆字形,结合插图了解字的意思。
教学重点:
学会4个生字,读准字音,记忆字形,结合插图了解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拼音:shí yì lián tián fāng
2.复习基本笔画:横、竖、撇、捺、横折、横折钩、竖弯钩、横折弯钩、竖弯、点
3.复习学过的生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二、激趣导入
(电脑出示:大山图)你们看这是什么呀!喜欢吗?为什么呀!(我们喜欢爬香山……)大山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古时候的人呀也非常喜欢,那么他们是怎样记录大山的呢?电脑出示象形字山,古时候的人就是用这样的符号记录的,我们把这样的字叫象形字。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为了便于书写,就把这弯曲的笔画拉直,逐渐规范就成了今天这样的字了。电脑出示“山”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字。
二、看图感悟象形字的演变过程
1.引导学生观察其它几幅图与字,找联系说变化。
(使学生明白古人就这样根据实物形状的样子创造了文字。)
2.小组研究后汇报交流。
三、读儿歌,了解句子意思。
1.借助拼音自己读儿歌,标画出读不准的音节。
2.同桌同学对读,相互纠正读音。
3.自己读儿歌,把每个音读准确,读后有什么不了解的内容提出来。
4.师讲:“田”是指种庄稼的土地。本课图上画的是水田,多用来种水稻。“一方方田”指的是一块块四方的田。(如果学生能解释尽量让学生说,学生解释不清可以教师讲解。)
5.电脑出示儿歌。指名读。
四、学习“山、石、田、土”4个生字的音。
1.请学生边读儿歌边用“”画出4个生字,然后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同学互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又快又准?
3.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这几个音节,读后把音节贴到黑板上。
如果小老师有读不准的音节时,教师把选择的权力交给他,让他请个小伙伴来帮忙。
4.做给音节找朋友的游戏。先请学生读读这个字,再把它贴到它的音节朋友下面。
五、记忆4个生字的形。
1.学生借助教材提供的笔顺,伸出小手指随着笔顺跟随一笔一笔地写,边写边说笔画名称。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举手问教师或小伙伴。
2.学生提出“山”的第二笔不知道是什么笔画?
3.教师出示学过的笔画“横折”卡片,问大家是什么笔画?教师告诉学生:“笔画往下来的时候它就是一折”。接着教师把卡片倒过来,让学生看就是今天学习的笔画,学生很快地说出:“竖折”。
4.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记字形,培养创新意识。
(如:“田”字中间的横和竖就像田里的小埂,外面的笔画就象地边。……)。
六、联系生活用字,发展学生语言。
1.这些字在学生生活中经常用到,你能说说吗?可以组词也可以说句。
2.你能试着用4个生字说一句话吗?
七、复习本课学习内容。
附: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照着田格中的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
2.完成课后练习2照样子填空。
教学重点:
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笔画卡片:竖折
2.抽读生字卡片。
二、书写生字
1.让同学们和电脑博士一起按笔顺用小手指写一遍,边写边说笔画名称。
2.让学生按笔顺把书中的红色笔画描一遍,及时巩固笔顺。
3.让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
4.观察后,说说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的位置。
山:第一笔是“竖”,写在竖中线上,写到下半格的中间靠上一点收笔。第二笔“竖折”,起笔在左半格中间横中线下边一点,注意竖短折长。第三笔“竖”,起笔比第二笔竖折的“竖”略微高一点,要写对称。
石:第一笔是“横”,起笔在上半格中间竖中线左边一点写,横不要太长。第二笔“撇”,起笔在横中间偏左一点写,注意不要出头。第三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第四笔“横折”的“横”靠近横中线,注意“口”不要写得太宽。
田:“田”字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注意里边的“横”写在横中线上,两边不要写满,“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笔顺是先外后内再封口。
土:上边是十,“横”要写短,写在横中线上,“竖”写在竖中线上,第一笔横上边的竖和下边的竖应一样长。最后一笔“横”稍微长一点。
5.学生在书上把每个字独立试写一个。
6.学生提出难写的字,如:“石”字,教师范写,具体指导。
7.学生照书上范字把每个生字再写一遍,写后评一评。
三、巩固练习
1.读儿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2.完成生字本上的作业,每字3遍,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对于姿势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
3.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2照样子填空。
附:板书
[日月水火山石田土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篇8:《琵琶行》教案 田丽
《琵琶行》教案 田丽
琵琶行(并序) 田丽 设计项目 设计内容 个性化处理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作品 ⑵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⒉过程与方法 ⑴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合作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⑵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初相识”的悲剧美。 ⑶进一步掌握和巩固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⒈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为、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⒉学习运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⒈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析作品的思想情感。 ⒉理解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用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新课导入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一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悠悠的江水、瑟瑟的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的走着,一路洒下滚烫的泪水,沾湿了青衫,也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感动着后来人。 二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作家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三 指导朗读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指出可能出错的字音 贾人(gǔ) 铮(zhēng) 悯然(mǐng )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呕哑(ǒu yǎ)嘲哳(zhāo zhā)虾蟆陵(há) 四 整体感知 1、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结合练习册上的译文理解课文大意,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师生共同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见课文注释)。 可采用学生互助、师生互助的方式,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适当点评的方式。 五 总结、作业 1、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段落大意。 2、作为一首叙事诗,请找出故事发生时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事件。 3、画出诗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 第2课时 一、诵读导入 二、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1、串讲小序 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段1,江头送客闻琵琶 段2,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段3,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段4,同病相怜伤迁谪 段5,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体会情感 1、找出诗歌中能够表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并体会情感 段1:(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了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景: 枫叶 荻花 江浸月 情: 不成欢 惨将别 (3)“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与“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对应,突出了忽闻琵琶的惊喜意外之情,一扫前面的哀伤低落的情绪。 段4,“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锻5,“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明确:“叹息”“唧唧”“泣下”词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诗人已经完全被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所打动,只有一个“同”字可以概括他此时的心情。 2、 重点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理解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 商妇 怨 ②读小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 谪官 恨 (2)“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明确: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3)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板书设计 琵 琶 行(并序)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音乐――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一段音乐联系了萍水相逢的商妇和谪官,使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慨,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请同学们仔细品读第二段的音乐描写。 第3课时 一直接导入 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板书:江心聆听琵琶曲 二、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三、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①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板书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②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④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⑤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四、总结全诗、布置作业。篇9:试论“文子”与田文的关系
试论“文子”与田文的关系
“文子”是谁的问题,自班固之后,尤其是柳宗元以来,聚讼不已,在学术界始终没有较为确切的结论。竹简《文子》的出土,并没有提供直接的证据。我们判明竹简《文子》形成于汉初的可能性最大,说明“文子”是出于伪托,但文子是谁的问题仍然呈胶着状态。要想有所突破,不仅需要考虑逻辑上的多种可能,更需要多种史料的综合比照。
一、古书流传的复杂性与班固《汉书・艺文志》之注的再考察
从《汉书・艺文志》的导言来看,孔子之后学术流派很多,书籍的命运多舛,书籍的来源驳杂:
《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横,真伪纷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藩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叹曰:“朕甚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王葆t先生指出,汉成帝时篇籍大增,各种书的藏本颇多,“刘向自恃为《谷梁》学名家及朝野公认的宿学通儒,又属刘氏宗室,借整理皇家藏书之机,以及与元成两帝接近的便利条件,自然要在重要典籍的整理上自成系统,与经学的其它派系分庭抗礼。他所拟订的篇次、篇数都是与旧本不同的,就连书名也要重新拟就”。[1]
在“真伪纷争”、 “藩灭文章”、“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求遗书于天下”的背景下,书籍的流传、创作、整理都会受到影响,产生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需要仔细辨别。那些出土文献诚然没有经过后人的篡改,但在下葬之前又经历了那些变故呢?所以需要认真考究。
具体到《汉书・艺文志》中所着录的37种道家著作,根据作者的虚实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本上属于著者原创或注释前人作品的,如《老子》、《庄子》、《管子》、《田子》、《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刘向《说老子》等。
2、基本上属于依托或可以怀疑是依托的作品,《黄帝君臣》、《力牧》、《杂黄帝》等班固已明言“起六国时”, 或“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六国时贤者所作”。而在《太公》之注中,班固说:“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有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那么《伊尹》、《辛甲》、《鬻子》三本书的情况又如何呢?本文认为书名与作者的身世要有所区别。比如“伊尹”是“汤相”,但《伊尹》这本书是不是伊尹本人所着,就需要谨慎对待了。而“辛甲”是“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鬻子”“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两人的身世都是有据可察的,但他们是不是就是《辛甲》、《鬻子》的作者还是可以怀疑的。“孔子之前没有私家著作” 的学术标尺已经被动摇。但 “春秋以前,并无私人著作,其传于后世者,皆当时之官书也”[2] 的判断还是可信的。更何况,“周秦古书,皆不题撰人。俗本有题者,盖后人所妄增。”[3] 比较温和的说法应该是《伊尹》、《辛甲》、《鬻子》和《太公》一样是依托于他们的事迹、言论,并做了引申、发挥和附会的书。
有鉴于此,不能仅仅以《汉书・艺文志》来考量班固之前的文献,反之,有必要以先秦以来的文献来考量班固所作的注释。
二、众多“文子”考索
春秋战国时期以“文子”为名者屡见不鲜,而冠以姓,仅在《左传》、《国语》中就能找到十六个之多,遍布晋卫齐鲁诸国,且身份各不相同。严灵峰先生业已考证这些“文子”都不可能是《文子》一书的作者。[4]
刘向《列仙传》:“崔文子者,太山人也。文子世好黄老言,居潜山下。”《大戴礼・卫将军文子》中有文子、子贡、孔子三人的对话,其中不乏“文子曰……”的内容,主要是卫将军文子追问子贡孔子七十余弟子中“孰为贤也”,另外还有孔子对于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的评论,其中还提到了晋大夫赵武,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赵氏孤儿,这个赵武也叫“文子”[5],可见“文子”其人多矣,究竟哪一个和《文子》一书有瓜葛需谨慎对待。
三、文子:“老子弟子” 的疑窦
关于文子,班固《汉志》注云“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王充《论衡・自然篇》也把老子和文子看成师徒关系,以为:“以孔子为君,颜渊为臣,尚不能谴告;况以老子为君,文子为臣乎?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着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
钱穆先生业已指出:
今按庄子好言老子,其所称老子弟子,如南荣 、庚桑楚、杨子居之徒,虽云空言无事实,亦述之详矣。顾独不及文子。其它诸子亦无言文子者。太史公载诸子,亦缺文子。[6]
钱穆先生还提到:
《孟荀传索引》引《别录》:“墨子书有文子,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则非与孔子同时之文子也。
钱穆先生在《老子杂辨》一文中又说:“老子弟子文子乃尹文之误”,并认为《韩非子・内储说上》中所提到的文子“盖即尹文子”。
班固注《汉书・艺文志》,还记载了一位“老子弟子”,他是《子》一书的作者,班固注曰“名渊,楚人,老子弟子”。这个名“渊”的人,一般都认为就是环渊。《史记・孟荀列传》:“环渊,楚人”, 和田骈、接子、慎到等人都是稷下先生,“皆学黄老之术,因发明序其旨意”,并且各有著作。《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这些人在宣王时“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班固并没有把田骈、接子、慎到等人视为老子弟子,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班固所见到的`《子》一书中有“学于老子”之类的话。正如王博先生所言,“谓
此人述老子可也,谓其为老子弟子则非也。”[7]
而竹简《文子》中,没有文子和老子的答问,更看不出文子是老子弟子的痕迹,王博先生对此有精彩的论述:
班固等以文子为老子弟子,实无证据。传世本《文子・道德篇》中有“平王问文子曰:‘吾闻子得道于老聃,今贤人虽有道,而遭淫乱之世’”,可为文子师从老子之证,但遗憾的是,竹简《文子》适有此段。0880号:“王曰:人主唯(虽)贤,而曹(遭)淫暴之世……”而无“吾闻子得道于老聃”句,可知此为后人增益,非原文之旧。[8]
由此可以推断,班固所见到的《文子》中,与八角廊竹简不同,其中有“吾闻子得道于老聃”的字眼。
至于钱穆先生所提到的文子“盖即尹文子”的假说,因为《汉书・艺文志》名家类着录《尹文子》一篇,注曰:“说齐宣王,先公孙龙”,尹文子显然也不是老子弟子,更不是“文子”。
可见,班固所言“称周平王问”是否误读暂且不论,但以“文子”为“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 却有误读的可能,其出发点无非是《文子》书中对《老子》思想多有申述而已。王充、葛洪等因袭班固之言,唐代则把文子封为通玄真人。加之传世本《文子・道德篇》中有“吾闻子得道于老聃”之语,造成了一连串的“误读”,使“平王”与“文子”的问题日益扑朔迷离。考虑到竹简《文子》的思想和《庄子》外杂篇中的黄老思想多有契合之处,我们更有理由推断“文子”不是老子弟子。
四、文子:与平王“势不两立”
辨明 “文子”不是老子弟子,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考虑:既然文子和平王答问,那么文子是不是平王之臣呢?班固的《汉书・古今人年表》中确有“文子”其人。《古今人年表》横向是古今人所属的道德等级,纵向则是时间序列,文子列在秦襄公之后,同属“中中”一等,在周平王宜臼稍前。而秦襄王与周平王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史记・秦本纪》记载:
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歧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歧、丰之地,秦能攻遂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
秦襄王为周平王救难,率兵力战,又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周平王则对襄公赐爵封侯,二人相互起誓。周平王东迁赖秦襄公之力,秦襄公立国乃周平王之封。这样看来与秦襄公同时的文子,和周平王问答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王博先生认为“文子固为平王朝中之臣,似不必自后世求之”:
道家之书,本多依托之言,如《伊尹》设为伊尹、商汤问答,《鬻子》设为鬻子、周文王问答,以及帛书《黄帝四经》设为黄帝与太山稽、果童、力黑的问答等,其言行事迹历史中虽无有,然人物关系从不混乱,并无“关公战秦琼”之例。以此知平王固为依托,文子亦然。[9]
正如王博先生所言,“道家之书,本多依托之言”。但是,“伊尹”在竹简《文子》中就被提到。伊尹的言行在《世纪・殷本纪》中更有明确记载: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汤曰: “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作《汤征》。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
实际上,伊尹在春秋战国的诸子著作中被屡屡提起。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
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庄子・庚桑楚》
《孟子》一书中提到伊尹的有22次之多。
而力牧,《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至于鬻子,《史记・楚世家》所言:“鬻熊子事文王”,也可以作为鬻子与周文王答问的依据。
回头再看文子与平王的问题。现有的文献中,从春秋到汉武帝时期,只有三个平王事迹可考:周平王、楚平王、梁平王。楚平王和周平王在《古今人年表中》都列入“下下愚”一等,《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梁平王被汉武帝评价为“无良师傅,故陷于不义”。三人在位的时间都很长,如果确有“文子”其人,且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和思想,在史书上不可能没有记载。可见,“文子”并非平王之臣。班固把“文子”列入古今人表,无非是文子是和“平王”答问者,而这个“平王”,又被班固当成了周平王,所以把文子和秦襄王搁在了一起。
五、文子:非辛文子
关于文子身世的最有影响的说法,当数“辛文子”说。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大概生活于北魏时期的李暹为《文子》一书作注,且有文子之传流行于世,其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云”。 文子的身世似乎非常明晰。这一说法流传甚广,李善、徐灵府、孙星衍都持这一看法。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还补充说:“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字计然,文子其号。家雎之葵丘,属宋地,一称宋,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二篇曰《文子》”,“楚平王聘而问道,范蠡从而师事之,勾践位以大夫,佐越平吴,功成不有,退隐封禹之地,登云仙去,吴兴计筹之阴乃其古处”。
《史记》中有范蠡师计然之语。
上一页 [1]
刘宋裴S《史记集解》引《范子》之语见于马总《意林》卷一,其中谈到:“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晋国公子也,为人有内无外,形状似不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而知着,其行浩浩,其心泛泛,不肯自显诸侯。阴所利者,七国,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时遨游海泽,号曰渔父。范蠡请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同利也'。”
《意林》另录《范子》十二卷,“并是阴阳历数也”。可见,作为范蠡之师的辛文子可能是阴阳学派的重要人物,和作为老子之徒“祖述黄老,宪章玄虚”的文子显然不是一个人,《汉书・古今人表》“文子”之后又有“辛有”之名,后人所“文子姓辛氏”的推测,很可能是把两人混同起来了。洪迈《容斋随笔》辨曰:
唐贞元中,马总所述《意林》一书,抄类诸子百余家,有《范子》十二卷,云:“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字文子,其先晋国之公子也,为人有内无外,状貌似不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知着,其志沉沉,不肯自显,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时遨游海泽,号曰‘渔父’。范蠡请其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据此则计然姓名出处,皎然可见,裴因注《史记》,亦知引《范子》。《北史》萧大圜云:“留侯追踪于松子,陶朱成术于辛文。”正用此事。曹子建表引《文子》,李善注,以为计然,师古盖未能尽也。而《文子》十二卷,李暹注,其序以谓《范子》所称计然。但其书一切以老子为宗,略无与范蠡谋议之事,《意林》所编《文子》正与此同,所谓《范子》,乃别是一书,亦十二卷。马总只载其叙计然及他三事,云:“余并阴阳历数,故不取。”则与《文子》了不同,李暹之说误也。《唐・艺文志・范子计然》十五卷,注云:“范蠡问,计然答。”列于农家,其是矣,而今不存。
宋濂也认为:“计然与范蠡言皆权谋术数,具载于书,绝与此异”。他推论说:
其殆文姓之人祖老聃而托之者欤?抑因裴氏“姓辛,字文子”之说,误指为《范子计然》十五卷欤?[10]
洪迈、宋濂等人的论证是确切而可靠的。《范子计然》一书《新唐书・经籍志》列入农家,在贾思勰《齐民要术》已有所引用,鲁迅先生做过《范子计然》的辑佚本,学者认为计然的言论中“真有见地的是他对经济问题的见解”。[11]
六、“文子”其人的两种可能
1、自著其书的文子:
这个“文子”应该同时满足两个属性:
(1)从《文子》其书的内在思想来看,文子应该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传人。
(2)与此相适应,文子其人作为重要的思想家,如果是秦汉人,一般会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如果是先秦人,《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韩非子》、《淮南子》等著名的学术文献中,应该有他的蛛丝马迹。但是,目前所见到的文献中,要论证文子是老子弟子或者平王之臣是有困难的。
2、著者自隐其名,而伪托“文子”,又有三种可能,
1)被伪托的文子是“公共人物”,则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A、该文子名望不可不高;
B、该文子是和思想界不可没有瓜葛;
C、该文子和道家不可没有联系。 2)被伪托的“文子”确有其人,但只是和作者有特殊关系,比如父子或是师徒。这种情况几乎可以排除,因为对其父其师的纪念还不如明确记载他们的言行。 3)被伪托的文子也是子虚午有,那唯一的解释就是春秋以降,文献中叫“文子”的人俯拾皆是,著者信手拈来。因为要阐释和发挥道家的思想,所以挂在“老子弟子”的名下。而那个“平王”,无非是“处淫暴之世,而欲化久乱之民”的君主的代名词。这个君主是某诸侯国的君主,还是“天下”的君主,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但考虑到文子不是寓言式的著作,这种可能性也可以暂时排除。
七、文子与田文的特殊关系
1、田文又称文子
田文称“文子”,是有确凿证据的。《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国君田婴。”《战国策・魏策》:“犀首许诺。于是东见田婴,与之约结,招文子而相之魏”。“( 犀首)谓魏王曰:‘今所患者,齐也。婴子言行于齐王,王欲得齐,则胡不招文子而相之?彼必务以齐事王。’王曰:‘善’。因招文子而相之。”《史记・范雎列传》;“诸侯见齐之疲敝,君臣之不和也,兴兵而伐齐,大破之。士辱兵顿,皆咎其王,曰:‘谁为此计者乎?’王曰:‘文子为之’。大臣作乱,文子出走。”
2、此文子名望最高
田文是战国四君子中名望最高的,相齐、秦、魏三国,一度“中立于诸侯”,“世传其好客自喜”。
3、齐国与道家有非常深厚的渊源,孟尝君本人的言行也和道家思想有内在联系
孟尝君之父靖郭君田婴听从了门客“海大鱼” (“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的讽喻,放弃了“城于薛”的念头。靖郭君还重用为众人所诟病的齐貌辨,齐貌辨后来果然立了大功。《战国策》这样评价:“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 故人非之不为沮 。”(齐一)
孟尝君在齐国被评价为“善为事矣,转祸为功”。在士人的心目中“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孟尝君养士“无弃人”,鸡鸣狗盗之徒就是著名的例子;夏侯章更是通过诋毁孟尝君的方式抬高孟尝君的声望,“以身为孟尝君,岂得持言也”。( 齐三)其门客冯欢收债于薛,损“有余”而补“不足”,一方面分别欠债人的“有余”(富给者)和“不足”(贫穷者),一方面分析孟尝君本人的“有余”(珍宝、狗马、美人)和“不足(寡有者以义耳)”,烧毁了卷契,并营造了
上一页 [1] [2]
“狡兔之三窟”,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
颜咚灯胄王去华取实,强调“矜功不立,虚愿不至”, 说明“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并直接引用老子的话;“老子曰 :‘ 虽贵,必以贱为本; 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 ,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 , 舜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很受震动,“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呷幢硎荆骸胺蛴裆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咴傅霉椋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咭病Q砸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战国策》评论说:“咧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齐四)这样典型的道家思想在齐国得到认可,说明齐国有深厚的道家土壤。
4、田文入诸子
更主要的是,田文被看成是重要的思想家,和庄周、慎到、田骈、墨翟、宋u、邓析、惠施并列在一起,《韩诗外传》卷四云:
夫当世之愚,饰邪说,文奸言,以乱天下,欺惑众愚,使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则是范睢、魏牟、田文、庄周、慎到、田骈、墨翟、宋u、邓析、惠施之徒也。此十子者、皆顺非而泽,闻见杂博,然而不师上古,不法先王,按往旧造说,务自为工,道无所遇,而人相从,故曰:十子者之工说,说皆不足合大道,美风俗,治纲纪,然其持之各有故,言之皆有理,足以欺惑众愚,交乱朴鄙,则是十子之罪也。
“田文入诸子”(王葆t先生语),这在四君子中,加上稍晚一点的文信君吕不韦,也是绝无仅有的。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5、齐王问文子,文子即田文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必罚〉一节中说:
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其说在文子,称若兽鹿。
这是属于“经”的内容,在下文“说”的部分,对此有明确的解释: 齐王问于文子曰:“治国何如?” 对曰:“夫赏罚之为道,利器也。君固握之,不可以示人。若如臣者,犹兽鹿也,唯荐草而就。”
按照《韩非子》的评论,田文肯定有很多“说法”, “称若兽鹿”应该是其中之一。马X就是引用这段话作为“孟尝君相齐”的内容之一。[12] 钱穆先生对此提出了质疑:“《绎史》谓是文子即田文,田文岂肯为是言哉?”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田文是田婴的一个“贱妾”冒着“不利于父母”的风险所偷偷生下来的,他最初受到田婴的重用,就是提出门下士人待遇太差:
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e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嗳。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本人得以确立太子的地位,取代其父亲的位置,是靠着“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而他一生的功名都和善待门客息息相关。他的门客被“厚遇”时忠心耿耿,自杀和杀人在所不惜,出谋划策更不在话下,甚至于受过他的门客的恩惠的人,为了证明孟尝君没有谋反而自杀;而当他被废时,众多门客一哄而散,用“犹兽鹿也,唯荐草而就”再恰当不过: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孟尝君相齐,其舍人魏子为孟尝君收邑入,三反而不致一入。孟尝君问之,对曰:“有贤者,窃假与之,以故不致入。”孟尝君怒而退魏子。居数年,人或毁孟尝君于齐愍王曰:“孟尝君将为乱。”及田甲劫愍王,愍王意疑孟尝君,孟尝君乃奔。魏子所与粟贤者闻之,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请以身为盟,遂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愍王乃惊,而踪迹验问,孟尝君果无反谋,乃复召孟尝君。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
由此看来,齐王所问,“称若兽鹿”的文子就是田文。
严灵峰先生认为“著《文子》书者,可能自隐无名,托名‘文子’。 其书其书既属于君、臣与师、生问对题材,则其书当系门人和后学所记述,并非自著。”我们认为严先生的这个论断是公允而可信的。严先生同时认为:
齐宣王时,稷下学士且“数百千人”,除田骈,接子等七十六人之外,其它多被埋没,而“文子”可能是其中之一;他也是“学黄老道德之术”,“自著书,言治乱之事”。目前出土的竹简《文子》,也许就是这位“稷下隐名的文子”所为。[13]
这里有一个矛盾,如果这个“文子”“自著书,言治乱之事”,如环渊、田骈、接子、慎到等人,被“隐名”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n
上一页 [1] [2] [3]
bsp; 但这个矛盾的出现,更加证明了“文子”是被委托的对象,根据现有的史料,我们认为这个被委托的“文子”,就是指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田文。
关于“文”姓,《姓》引《世本》曰:“田文之后”,宋濂所谓“殆文姓之人祖老聃而托之者欤”,也说明“文子”和田文有密切关系。
八、关于“平王”
讨论《文子》一书,不能不涉及“平王”的问题。八角廊残简《文子》有38处“平王”,传世本《文子》《道德》篇亦有“平王问”之语,同样未见“周”字。《汉书・艺文志》“《文子》”之下班固注认为《文子》称周平王是“似伪托者也”。黄震以周平王与文子相去甚远为由论证《文子》之伪,姚际恒认为称“周平王”是伪托而《文子》一书不是伪托。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引《周氏涉笔》认为“其称平王者,往往是楚平王,序者以为周平时人,非也。”孙星衍认为班固误读《文子》把楚平王当成了周平王。但是,孙星衍的假说仍然有很大漏洞。
1、“平王”:与“文子”的势不两立:
如班固所言按图索骥,文子是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称周平王问是委托。从现有资料来看,在《论语》中提到的公叔文子、季文子、孔文子、陈文子等与孔子同时的“文子”都是大夫、将军、上卿之类的贵族或大臣,不可能是老子弟子。
这个平王如果是楚平王,实际上他的时代要晚于孔子,老子的弟子不可能和他答问。
著名的政治家文种是楚国人,《史记正义》云:“大夫种,姓文,字子禽。荆平王时为宛令。”江在《读子言》中认为“文子即文种。古人所未言,自余始发之,颇足惊世。”他认为自己的意见“发千古所未发,窃喜不为古人所欺”。但文种身前身后都没有称文子的记载,他的主要活动都是在越国,几乎没有机会和楚平王答问,也和思想界没有什么关联。江认为文种是“老子弟子”,跟随老子到了函谷关,老子西行而文种入越,目前还没有文献为这一猜想提供线索。
还有一位和孔子同时的“文子”,是齐庄公时代的田文子须无,和晏婴一起参与政事,也不可能是老子弟子。“文子卒,生桓子无宇。田桓子无宇有力,事齐庄公”。 楚平王是在齐庄公去世的二十年之后才取得王位,二人也不可能答问。
2、从“平王曰”的格式看 “平王”非实指
《文子》一书从未提及平王是哪个平王,但是屡次出现“平王问”、“平王曰”的格式,史书中记载帝王诸侯的言论,一般都是“某(国名)王曰”或“王曰”,这是直接引语的格式,或者说是类似于现场的纪录。而谥号则是死后所加,后来者如果以其谥号为称呼,则属于间接引语,依托其名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所以,分别出了“平王”和“平王问”、“平王曰”之间的微妙差别,可以使我们多一条思路。再考虑到文献之中有平王的地方无文子,有文子的地方无平王,颇有“势不两立”之势。在这种情况下,依托就不是“好象”而是比较肯定的了。至少他们中间有一人是伪托。
3、伪托“平王”的例证:
《艺文类聚》卷八十五、《太平御览》八百四十引《说苑》:“高平王谴使者从魏文侯贷粟”,向承周《说苑校证》案:“‘高平王’乃当时隐语,犹《庄子》书言‘监河侯’之比”。此“高平王”更是无稽可靠。
4、如果“文子”是指孟尝君的话,“平王”又是谁呢?有四种可能:
A、齐襄王。根据是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中有“南攻平陵”之说,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和《战国策・齐一》中均写为“南攻襄陵”,在《史记・魏世家》和《竹书纪年》中写作“围我襄陵”。说明“平”和“襄”有互换的可能,是否的确如此,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但至少是多了一条线索。
B、泛指“齐王”。“齐”和“平”义同互换。
C、暗指战国末期死后无谥的某诸侯王。
D、泛指“处淫暴之世,而欲化久乱之民”的君主。
九、平王与文子可能的身份
从《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来看,道家多依托之作。结合文献资料与《文子》本身的体例,及平王与文子 “势不两立”的情势,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作者自隐其名,依托文子阐释道家思想,这个“文子”就是田文,而依托“平王”言明时世。[14] 采用问答体的形式,主要是为了行文的方便。[15]
原载《华学》第五辑,略有改动
注释:
[1] 王葆t:《今古文经学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51页。
[2] 余嘉锡:《古书通例・古书书名之研究》。
[3] 余嘉锡:《古书通例・古书不题撰人》。
[4] 严灵峰:《定州竹简<文子>残本试探》,《哲学与文化》第2期。但这些“文子”的形象都不错。比如《论语・公冶长》所提到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文子。《礼记・檀弓》:“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请谥于君。曰:‘日月有时,将葬矣。请所以易其名者。’君曰:‘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是不亦惠乎?昔者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卫寡人,不亦贞乎?天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谓夫子贞惠文子。’”《史记・鲁周公》记载季文子被评价为“有义”、“廉忠”。赵文子(武)在《礼记・檀弓》等处也受到多方面的称赞。
[5] 见《史记・赵世家》。
上一页 [1] [2] [3] [4]
[6] 钱穆:《老子杂辨》十二《老子弟子文子乃尹文之误》。
[7] 王博:《关于〈文子〉的几个问题》,《哲学与文化》第8期。
[8] 王博:《关于〈文子〉的几个问题》,《哲学与文化》19第8期。
[9] 王博:《关于〈文子〉的几个问题》,《哲学与文化》年第8期。
[10] 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六十二《诸子辨》。
[11] 顾农:《关于鲁迅辑本<范子计然>等五种》,《文献》第4期。
[12]《绎史》卷一三三《孟尝君相齐》。
[13] 严灵峰:《定州竹简<文子>残本试探》,《哲学与文化》19第2期。
[14] 从竹简《文子》来看,“平王”是一位“处淫暴之世,而欲化久乱之民”的君主。作者反复强调君主要按照“道德”的要求来治理国家,甚至认为如果桀纣修行了“道德”,汤武虽贤也无所建树。由此看来,作者的真实意图是要突出“道德”的力量。如果非要把“平王”落实下去,很可能是南辕北辙,劳而无功。
[15] 在古代答问体的文献中,往往是内容相同而答问者各式各样。关公战秦琼的例子并不鲜见。比如关于晏子“一心事三君”的问题,同样是在《晏子春秋》中,《内篇问下》记载是梁丘据向晏子本人提的问题,在《外篇》第三中是孔子在回答齐景公为什么不见晏子的问题时所给出的理由,而在《外篇》第四中又是孔子回答子贡为什么只见齐景公而不见晏子的问题时所给出的理由。关于如何评价羊舌大夫(或羊殖)的问题,在《说苑・善说》中是赵简子问成抟,而在《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中却是晋平公问祁奚。
上一页 [1] [2] [3] [4] [5]
篇10:试论“文子”与田文的关系
试论“文子”与田文的关系
“文子”是谁的问题,自班固之后,尤其是柳宗元以来,聚讼不已,在学术界始终没有较为确切的结论。竹简《文子》的出土,并没有提供直接的证据。我们判明竹简《文子》形成于汉初的可能性最大,说明“文子”是出于伪托,但文子是谁的问题仍然呈胶着状态。要想有所突破,不仅需要考虑逻辑上的多种可能,更需要多种史料的综合比照。
一、古书流传的复杂性与班固《汉书・艺文志》之注的再考察
从《汉书・艺文志》的'导言来看,孔子之后学术流派很多,书籍的命运多舛,书籍的来源驳杂:
《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横,真伪纷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至秦患之,乃藩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叹曰:“朕甚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王葆t先生指出,汉成帝时篇籍大增,各种书的藏本颇多,“刘向自恃为《谷梁》学名家及朝野公认的宿学通儒,又属刘氏宗室,借整理皇家藏书之机,以及与元成两帝接近的便利条件,自然要在重要典籍的整理上自成系统,与经学的其它派系分庭抗礼。他所拟订的篇次、篇数都是与旧本不同的,就连书名也要重新拟就”。[1]
在“真伪纷争”、 “藩灭文章”、“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求遗书于天下”的背景下,书籍的流传、创作、整理都会受到影响,产生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需要仔细辨别。那些出土文献诚然没有经过后人的篡改,但在下葬之前又经历了那些变故呢?所以需要认真考究。
具体到《汉书・艺文志》中所着录的37种道家著作,根据作者的虚实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本上属于著者原创或注释前人作品的,如《老子》、《庄子》、《管子》、《田子》、《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刘向《说老子》等。
2、基本上属于依托或可以怀疑是依托的作品,《黄帝君臣》、《力牧》、《杂黄帝》等班固已明言“起六国时”, 或“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六国时贤者所作”。而在《太公》之注中,班固说:“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有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那么《伊尹》、《辛甲》、《鬻子》三本书的情况又如何呢?本文认为书名与作者的身世要有所区别。比如“伊尹”是“汤相”,但《伊尹》这本书是不是伊尹本人所着,就需要谨慎对待了。而“辛甲”是“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鬻子”“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两人的身世都是有据可察的,但他们是不是就是《辛甲》、《鬻子》的作者还是可以怀疑的。“孔子之前没有私家著作” 的学术标尺已经被动摇。但 “春秋以前,并无私人著作,其传于后世者,皆当时之官书也”[2] 的判断还是可信的。更何况,“周秦古书,皆不题撰人。俗本有题者,盖后人所妄增。”[3] 比较温和的说法应该是《伊尹》、《辛甲》、《鬻子》和《太公》一样是依托于他们的事迹、言论,并做了引申、发挥和附会的书。
有鉴于此,不能仅仅以《汉书・艺文志》来考量班固之前的文献,反之,有必要以先秦以来的文献来考量班固所作的注释。
&
[1] [2] [3] [4] [5] [6]
篇11:写给田博文同学的一封信
你好!
去年暑假,我们在全国少年夏令营认识了,并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今年暑假,我想请你到我的家乡作客,我来给你当导游。
我的家乡是山东省的第四个直辖市———枣庄。我们家乡虽然名字叫枣庄,可是枣并不是多么出名,最出名的还是石榴。
说到石榴,自然不能不提到那闻名中外的万亩石榴园了。春天,石榴树上开出了几片紫红色的小叶子;过了几天,叶子变绿了。夏天,树上的.叶子越来越茂盛了,树叶之间开出了火红火红、非常美丽的石榴花。秋天,石榴结出来了,一个个咧开了嘴,在树上笑呢!冬天,叶子变得枯黄了,像一只只蝴蝶落了下来。
欣赏完了这么美丽的石榴园,你一定饿了吧?没关系,来到我们枣庄,就一定要吃菜煎饼。菜煎饼是由各种蔬菜汇制包入煎饼煎烤而成,色香味俱全,有“鲁南热狗”之称。咬一口,外焦里嫩,越嚼越有嚼头,让人回味无穷。,
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也想让我给你当导游,在枣庄品尝美食,观赏美景了吧?欢迎你到枣庄来玩!我和我的家乡都会热烈欢迎你。
祝你生活愉快,天天开心!
你的好朋友:孙瑞杰
20xx年10月27日
篇12: 穷人文教案
教材简析:
《穷人》是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全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
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通过划出感动的语句并写出简单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小熊找水》
2、课件出示熊妈妈的两句话,扣紧“善良”
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善良
在自己迫切需要帮助时,还主动帮助别人。
――善良
3、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穷人》这篇课文,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世界。感受穷人的善良。
二、研读文本,感悟人物品质
请大家默读课文8--11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动的语句,自己读一读,简单地写一下感受。
1、指名读划的句子。
2、出示课件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1)学生交流感受。你特别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板:非不可
(2)“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3)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
(4)那,是什么力量促使她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善良的本性)
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真是太善良了!
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
指名朗读(2―3人)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3、出示课件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学生交流(2---3人)(桑娜的心理极其复杂、善良等)
(1)同学们,“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心神不定)
刚才,大家是从词典中理解的,我们还可以从字形理解。“忐忑”,心七上八下,形容心神不定。
(2)是的,桑娜抱回孩子的一瞬间是心神不定的,此时,她想到了什么呢?
(自由交流)
小结:桑娜想到了
(3)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师过渡: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
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指名朗读(3―4人)注意读好省略号(如读不好,师范读,再指名读)
(5)那她为什么会忐忑不安的想到这些呢?请联系上文说说。
师:是啊!桑娜的家境贫穷到如此地步,她还是把两个孩子抱了回来,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桑娜善良)
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板书)
(6)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
(7)请同学们读读下文,还有哪些语句也能表现桑娜的忐忑不安?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等)
指导朗读,谁也愿意来读一读,读出桑娜的忐忑不安
师过渡:桑娜出于善良的本能,抱回了两个孩子,尽管没有征得丈夫的同意,尽管心里忐忑不安,但她并不后悔自己所做的事,正心事重重地等待着丈夫回来。就在这时,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渔网回来了。
4、请同学们读读12―26自然段,找出渔夫的表现
学生交流
出示课件:
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
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请大家读读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
(2)学生交流
(3)同学们,请注意渔夫的神情变化。“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他在为
什么而忧虑?
(4)“得怎么行”这个“得”你能给它换个词吗?从这里你感受到
什么?(下定决心)
(5)大家再好好读读这段话,文中的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6)大家想象一下,什么样的日子是“熬”呢?
学生想象交流
(7)大家再想象:那再加两个孩子渔夫一家将来的生活会是怎样的熬呢?
教师小结:是啊!渔夫肩上的担子会越来越重,日子也会越来越难,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可他还是决定抱回两个孩子,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渔夫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感受到渔夫和桑娜一样的善良,一样的心灵美好。
谁能有感情的读一读,读出渔夫的善良和美好心灵。
指导感情朗读
5、过渡:12---26自然段重点描写了桑娜与渔夫的对话,写得细致、精彩,我们想不想来读一读?下面就请大家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对话,注意人物语气。
学生练习
指名朗读(教师适时指导)
6、过渡:桑娜拉开了帐子,看到七个孩子安静的睡着了,睡得是那样的香(插图)渔夫和桑娜默默地看着。
小结:是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两颗善良的心在进行着碰撞。这亮丽的火花深深地震撼了老师的心,同学们,你们被震撼了吗?此时,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三、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1、课文学到这里,让我们再回味一下列夫.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却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心地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2、同学们,给处于不幸和痛苦中的人一份关心,一份安慰,能让他人点燃生命之火、扬起生命之帆。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快乐,觉得生命有价值。请拥有一颗善心,献上一份爱,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3、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饱含深情地把这一段话朗读一遍(课件),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四、作业
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1、续编《穷人》的故事要求:A人物的坚强意志不能变;
B人物的善良本性不能变
C人物的悲苦命运不能变
2、读《穷人》有感
五、板书设计:
穷人
非不可
桑娜善良
忐忑不安
得怎么行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渔夫
熬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充分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因为语文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和“阅读期待”不同,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为此,我主要通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例如:抓住“熬”进行想象,体会渔夫和桑娜有着一样美好的心灵。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从中受到爱的教育。再则,让学生充分地读,使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尽量在探究、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话说,会说话。但是,这节课也暴露了我平时上课的一些陋习:同一个问题老喜欢去循环重复的强调。导致这节课里安排的11个幻灯片仅仅出示了一半。用评课老师的话来说,几乎把对人物的分析课上成了心理研究课。
篇13: 穷人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理解重点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
1.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初学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一、二句话说一说。
[预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仍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
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
(一)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7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会有哪些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找问题;
2.师巡视,并于个别学生交流。
[预设]感受:A、贫穷B、勤劳C、辛苦(危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朗读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桑娜为丈夫担惊受怕的句子。
[练习](出示课件)学生进行练习。
师小结。
三、读悟结合,感受美德
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还是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难道他们没有想到今后的生活吗?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快速默读课文,用曲线画下来。
2.生讨论、交流。
3.指名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4.谁来说说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小结全文。
2.总结升华。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篇14:春秋战国门田文,春秋战国门田文周昙,春秋战国门田文的意思,春秋战国门田文
春秋战国门田文,春秋战国门田文周昙,春秋战国门田文的意思,春秋战国门田文赏析 -诗词大全
春秋战国门田文作者:周昙 朝代:唐 下客常才不足珍,谁为狗盗脱强秦。
秦关若待鸡鸣出,笑杀临淄土偶人。
篇15:小学一年级语文《山石土田人》教案及反思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山、石、土、田、人”5个生字。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按笔画记字形,能结合插图了解字的意思。
2、认识新笔画“竖折”,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本课生字。
3、继续认识田字格,能依照田格里的范字写字。
4、会读指定的词语。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
“山、石”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我们是怎么记住他们,和他们成为好朋友的?愿意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出示生字卡片前两课学习的生字)生字朋友认识的越多我们的本领就越大,你们愿意认识更多的生字朋友吗?好,这节课我就在给大家介绍5位新朋友。
二、整体感知。
打开识字第三课,看看这课一共有几幅图,我们要认识几位生字朋友?借助拼音叫一叫这些生字朋友的名字?
三、学习生字。
(一)识记。
1、学习:山。
(1)出示图片:看图,你看到了什么?用图画引出“山”的象形字,进一步认识生字“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出示象形字“山”,古时候的人就是用这样的符号记录的,我们把这样的字叫象形字。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为了便于书写,就把这弯曲的笔画拉直,逐渐规范就成了今天这样的字了。)
(2)出示小朋友爬山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3)我们应该怎样记住“山”字呢?“山”共有几笔?课件演示按笔画记字形,同时认识新笔画“竖折” 。(学生伸出小手和课件一起写,边写边说笔画。)
2、学习:石。
(1)看图认识“石”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用“石”字或说一句话。
(3)按笔画记字形。
3、学习:土。
(1)看图认识“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用“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3)按笔画记字形。
4、学习:田。
(1)看图认识“田”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用“田”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3)按笔画记字形。
5、学习:人。
(1)看图认识“人”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用“人”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3)按笔画记字形。
课中休息:找朋友
(二)指导书写。
1、让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
2、观察后,说说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的位置。
山:第一笔是“竖”,写在竖中线上,写到下半格的中间靠上一点收笔。
第二笔“竖折”,起笔在左半格中间横中线下边一点,注意竖短折长。
第三笔“竖”,起笔比第二笔竖折的“竖”略微高一点,要写对称。
石:第一笔是“横”,起笔在上半格中间竖中线左边一点写,横不要太长。
第二笔“撇”,起笔在横中间偏左一点写,注意不要出头。
第三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第四笔“横折”的“横”靠近横中线,注意“口”不要写得太宽。
田:“田”字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注意里边的“横”写在横中线上,两边不要写满,“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笔顺是先外后内再封口。
土:上边是十,“横”要写短,写在横中线上,“竖”写在竖中线上,第一笔横上边的竖和下边的竖应一样长。最后一笔“横”稍微长一点。
3、让学生按笔顺把书中的红色笔画描一遍,及时巩固笔顺。
4、学生在书上把每个字独立试写一个。
5、学生提出难写的字,如:“石”字,教师范写,具体指导。
6、学生照书上范字把每个生字再写一遍,写后评一评。
四、练习。
课件演示:数笔画。
五、作业。
写生字。
篇16:小学一年级语文《山石土田人》教案及反思
“山、石、土、田、人”这一课是识字(一)的二节看图识字课。要求在学习汉语拼音后,认识“山、石、土、田、人”5个独体字。这5个字笔画不多,但是要想写好并不太容易,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按笔画记住字形、能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分清“山”的笔顺,写好“石”字是教学的难点。
一、“图”“字”结合
课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日、月、水、火”,学生对象形字的来源和造字方法有了一些认识。而“山、石、土、田、人”孩子们都不陌生,因此本课我没有逐一识字,而是在课始就先出示“山、石、土、田、人”对应的五幅图画,让学生说一说都是什么,接着打乱出示“山、石、土、田、人”的古代象形字,让学生来猜一猜这些字都念什么,能不能和上面的图画连线,学生很说出相应的答案,这时候我追问原因,学生回答是因为图和字很像。由此实施了进一步理解“象形字”的设计意图。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认字写字过程中,通过说笔顺、书空描红仿写巩固了认字效果。电教设备的使用帮助我把每个字的书写过程、占格要求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仿写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关于“山”字的训练。
“山”的教学中当进行到组词这个环节时,学生组了很多关于山的词语,如火山,大山等等,而书上出现了“山山水水”一词,对于这个词语我在备课时研究不够透彻,没有充分挖掘出内涵,所以只是把词语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读一读。实际上这里所蕴含的词语知识是AABB词语形式的初步认识。如果针对这个词以对比的形式来进行拓展,效果肯定大不相同。例:先读一读“山水”和“山山水水”让学生带着动作来试着多读读,感受山山水水。然后介绍这样的词语是AABB的形式。接着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这样形式的词语,比如大大小小,上上下下等等。如此渗透本课的读写结合点。
2、笔画教学中“土”字笔顺难点的突破。
“土”字只有三笔,看起来简单,而在说笔顺时学生却出现了问题,他们习惯用两横一竖的笔顺来写,我在处理是是采用了反复强调的方法,虽然给足够重视,效果却不太理想,如果我先让学生观察笔顺表中“土”的笔顺变化和前面“山”的区别,学生就应该看出,“土”的笔顺是“十土”。不是一笔一笔的呈现的,这是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先横后竖”的书写规律,难点就被突破了。
四、教养中的深思
刘老师指出低年级的教养工作不仅要注重外在素养的培养,重要注重心理素养,也就是“内强素质”这主要表现为“勇敢”和“自信”,教师可通过评价与来提高学生的“勇敢”和“自信”,如:“你很会学,既知道……又能……”“你很自信”等等。
另外刘老师还提到了低年级教师要“稳”而“实”,只有教师“稳”才能稳住学生的“心”和“情”。训练更是要扎扎实实的训练不能走过场。
几年来得低年级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低年级的教养任务真的是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形成了良好的教养,才能静下心来认真、踏实的`学习。所以一定要提醒自己如何去做,如何去培养。
这一课得到了太多的宝贵,我会努力将它实施于将来的教学之中,让自己和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首先,从汉字的学习意义上讲,我们不能仅仅把汉字当成是一个工具,学习汉字更不能只是简单为了读书,汉字是非常美好的,而且很悠久,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开设了孔子学院。汉字的意美、形美、音美,这些美好的感受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孩子能够体会到,并且喜欢上学习汉字,能够将中国悠久的历史传承下去。
其次,从学习内容上讲,李春旺老师指出:要“读好书、说好话、写好字”。对于一年级来说,开学初学习的很多汉字孩子们都能够读准字音,同时也可以组成词语,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写”上多下功夫,如何让学生把字写规范、掌握字的间架结构、注意书写的笔画顺序、在田格本中的占位等,这些都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做扎实;语文教学实际是一种语言教学,是需要学生交流与表达的,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的一个重要方面,李春旺老师着重强调了要引导孩子在课堂上说完整的一句话;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好的阅读文本便是孩子拓展眼界,增加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为孩子提供丰富有趣的阅读资料,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养分。
第三,从教学层面上讲,李春旺提出要注重一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从语文课的书写习惯,到日常学习中的倾听习惯、举手习惯等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高效学习的基础保障;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篇17:中国画树和山石的组合小学美术教案
中国画树和山石的组合小学美术教案
教学目的:
1:巩固树和山石的画法
2:学会将树和山石的画法融于画面中,提高画面的组织能力.
3: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画树和山石的.画法
难点:将树和山石以及其他景物恰当地组织于同一画面上.
教学准备:
课件、中国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山石和树木的画法
2:其它同学在台下练习,然后讲评表演作品,先请学生评,再由耆现点评。
二;新授
山石和树木息息相关。秃山不美,山、树同在,可显出山的生机,也可显出树的秀美,同时又可显出山的雄伟。
1:课件欣赏范画《白云生处国旗飘》,分析其笔用墨和用以方法
2:看本地山水风景录像,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寻找自己将要描绘的小景记忆
3:学生思考,再谈构思,教师点评。
三;学生练习,教师行间指导
四:展示优秀作品,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
★ 写花的经典散文
【山石田土语文教案(精选17篇)】相关文章:
那个为我提灯的人初中作文2022-07-25
感谢为我提灯的你作文2022-09-16
旅游项目策划方案范文2023-04-22
五一国际劳动节诗歌2022-08-11
修路协议书2023-07-03
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作文叙事2023-05-10
白露的谚语2023-06-28
小学生白露谚语2022-05-02
感谢为我提灯的人优秀作文2023-01-11
感谢为我提灯的人作文700字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