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美洲课件(精选11篇)由网友“一枝”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中地理美洲课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初中地理美洲课件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学习目标: 1、了解美洲大陆的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
3、运用地图和资料掌握北美洲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并学会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 北美洲地形气候
难点: 描述北美洲的地地形气候特点分析
二、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结合本校“和悦”课堂新模式,本节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创设、竞赛、体验、启发、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三、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观察讨论、读图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
教学补充材料:
1、地图: 图1 北美洲的地形
图2 北美洲大陆沿40°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
图3 北美洲的气候类型
2、《北美洲的自然环境》导学提纲
3、“基础知识小助手
四、教学过程
建构和悦课堂是我校课堂改革的新模式。为此,本课我设计了激疑导趣——基础考察——合作探究——概括升华——巩固拓展五个过程,引导学生完成从感性——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具体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播放《主席美洲之行 访问拉美三国意义重大》视频 。了解中国与拉丁美洲友好关系
课内探究:
自主合作学习:(同桌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一)“新大陆”
读图6-28,结合课本20-21页,明确“新大陆”“三线”中美地峡。并完成导学案的自主练习部分:
对照地图回忆半球的划分界限,找出穿过的主要几条纬线。
从图中找出周围的海洋,并标出,在空白图上填写名称,并做简单记忆。
1、海陆位置:美洲东部濒临大西洋,西部濒临_______洋,北部濒临_____________洋,西北隔_____________海峡与亚洲相望。南隔_______________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纬度位置: 北美洲大部分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南美洲位于北纬10度以南,跨南北半球。
2、美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运河,它沟通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洋。
3三线: 洲界线:
国界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
4、中美地峡是指墨西哥以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北的狭长陆地。
拉丁美洲是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小结:
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
有学生了解这些知识,鼓励学生讲解,锻炼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平日中对地理事物、地理问题的搜集、思考。逐步养成独立自主思考地理问题的习惯。
合作探究一: 拉丁美洲和南美洲有何区别?
美洲划分
回忆所学过的亚洲与欧洲地理位置,跟美洲地区做一个对比。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1、按自然地理划分(地图展示)
2
2、按政治、经济划分(地图展示)
了解拉丁美洲的范围及北美洲通用的语言。美国加拿大使用 ;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通用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这两种语言都源于拉丁语,所以______________ 以南的地区被称为拉丁美洲。 )
展示美洲划分的练习:学生回答!
活动:分析巴拿马运河的交通地位:巴拿马运河重要的海上航道。展示视频。
比较运河的重要位置,小组交流意见
(二)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阅读北美洲地形图,分析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a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势起伏较大
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原和山地
C冰川作用显著。
看图明确北美洲的地势特点:东西高中间低
对比回忆前面所学大洲的地势特点,加强记忆
讨论:分析北美洲西部高大的山脉对来自太平洋的水汽有何影响?
看北美洲地形图找出其主要的`水系:密西西比河,五大湖的位置
根据前面的自学知识,比较一下两大洲的区别,注意观察地图,小组交流答案,然后记忆本表的内容,最后小组内互相检查记忆的效果
看图填图针对性巩固
(四)读北美洲地形图回答问题。
山脉:A , F 。
大洋:G , B , E 。
河流:C 。 GHFBIE
3
岛屿:H 。
运河:D 。
合作探究二:小组讨论 思考: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来解析落基山脉形成的原因? 看视频后小组可归纳:落基山脉由美洲版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
(三)北美洲的气候
读图6-44,自主学习课本26页相关知识并思考以下问题:
(1)北美洲缺少那些气候类型?
(2)读图6-44回答北美洲有哪些温带气候类型?其中又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3)根据以上分析,请总结出北美洲气候的 主要特点是什么?
点拨:看北美洲气候视频:明确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除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外各种气候都有。
归纳其特点:
a气候复杂多样
B大部分位于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C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三:1、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只局现在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
2、北美洲中部,冬季寒冷气流能长驱直入,到达墨西哥沿岸的原因?(结合课本26页回答) 盘点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的收获。
当堂巩固:疯狂记忆3分钟。
课堂小结
4
课堂达标 固知识:(导学案)
巩固记忆知识点然后完成导学案的检测题。
课后提升:通过本节的学习请同学们利用对比学习的方法找出南美洲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 板书设计
美洲
1、新大陆
2、北美洲的地形
3、北美洲的气候
课后反思:
在教材处理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区人文地理,要以一定的自然地理为基础,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对于怎样分析地理位置、地形的方法较熟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独立、主动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总体掌握情况较好。
反思不足之处:1、预设要充分,处变要灵活。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充分预设,课堂上总会有突发情况,要灵活处理。2、时间把握好
篇2:美洲地理课件
美洲地理课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新大陆”和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两部分内容。“新大陆”部分,教材首先阐述了美洲的全称和被称为“新大陆”的原因,再结合图6-28“美洲国家和地区分布”,介绍了美洲大陆上南、北美洲的划分,拉丁美洲与美国、加拿大之间通用语言的差异及其原因。“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部分,教材结合南、北美洲的地形、气候分布图,归纳出南、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美洲的区域地理特征,教材以阅读的形式介绍了美洲的居民与经济,并采用对比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比较南、北美洲的地理差异。
学情分析
通过学生作业,谈话交流等形式,我了解到班上学生地理知识薄弱、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浓的问题。许多学生一谈到地理就头疼。学习地理是一件折磨人的苦差事。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技能较差,看图不认真,读图能力比较差,从地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的习惯几乎没有,这必定是制约学生学习成功的瓶颈。
(2)、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以及迅速领悟能力都较差,形不成良好的获取知识的习惯,学生的地理素质有待提高。
(3)、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与课本中所学习的知识点形成巨大反差。学生忽视了生活的感悟、语言的积累、情感的熏陶,再加上学生课外实践较少,所以对地理课本中的知识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巴拿马运河的交通地位,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及这里的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2.利用南北美洲地形图和气候图,分别了解两大洲在地形和气候方面的特征,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会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异同,并能理解分析北美洲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
3.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4.进一步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学会计算两侧的日期,培养学生的地理换算能力。
5.组织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地图、多媒体课件及课前搜集的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采取对比、探究、讨论、交流资料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完成教学,达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并形成能力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认识,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应用。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
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和学会计算日界线两侧的日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新大陆”部分可结合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二课“探索者的梦想”P8—P9,及地理课本资料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自然所经历的艰难漫长过程,并从中体会被称为“新大陆”的.原因。同时充分利用美洲地图组织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掌握南北美洲的划分、拉丁美洲的概念及白令海峡、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和西印度群岛等的重要性的认识。
“学会计算日界线两侧的日期”这一难点可借助有趣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再利用简单的示意图加以说明来突破。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可采取学生分组自学、讨论为主的方法结合地形图、气候资料图等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列表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并完成知识的迁移。
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可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
1. 教师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制作相关的课件,便于课堂展示图片、资料,同时突破难点。
2. 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前资料的准备及课堂组织讨论。
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尝试列表对比南北美洲的自然地理差异
2.阅读分析课本插图及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分组安排题目:“美洲形形色色的人种”、“我眼中的美洲经济”,“经济发达的北美”、“单一经济为主的拉丁美洲”,分别完成论文的撰写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本、教案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四、作业:
随堂练习本课总结
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是一个漫长过程,15—17世纪欧洲探险者们的意外发现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大陆,结束了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今天的学习使我们对新大陆上的大洲的划分及重要的地理界线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的不同,使得它们虽然同处一个大陆上,但自然环境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教学反思:
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对于怎样分析地理位置、地形的方法较熟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独立、主动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总体掌握情况较好。
板书设计
第一 章 第三节 美洲
一、“新大陆” 1.发现“新大陆” 2.巴拿马运河 3.白令海峡
二、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1.地形特征 :
①北美洲: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②南美洲: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东部平原、高原相;
①北美洲: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
②南美洲: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篇3:美洲概述课件
北美洲
美洲是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合称,也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又称新大陆。从公元1492年开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三次西航。他到达了现在美洲的巴哈马群岛,自己以为到了印度,就把自己发现的岛屿称为西印度群岛,并把那里的土著居民叫印第安,意即印度人。
“亚美利加”是由一位探险者的名字演变而来的。公元1499年至1504年间,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到美洲探险,到达了南美洲北部地区。他证明1492年哥伦布发现的这块地方只是欧洲人所不知道的“新大陆”,而不是印度。后来意大利历史学家彼得·马尔太尔在他的著作中首先用新大陆称呼美洲。德国地理学家华尔西穆勒在他的著作中以亚美利加的名字称这块大陆为亚美利加洲,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位于西半球的北部。东滨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濒北冰洋,南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同南美洲分开。大陆东至圣查尔斯角(西经55度40分,北纬52度13分) ,南至马里亚托角(西经81度05 分,北纬7度12分)西至威尔士王子角(西经168度05分,北纬65度37分),北至默奇森角(西经94度26分,北纬71度59分)。全洲面积为2422. 8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6.2%。
居民:全洲人口分布很不平衡,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这里居住着美国4/5、加拿大2/3的人口,其中以美国的纽约附近和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伊利湖周围人口密度最大。西印度群岛中的波多黎各、马提尼克岛等处,也是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面积广大的北部地区和美国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稀少,有的地方甚至无人居住。居民主要为英、法等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其次是黑人、印第安人、混血种人,还有少数的格陵兰人、波多黎各人、狄太人、日本人和华侨。主要信基督教和天主教。通用英语和西班牙语。
自然环境:北美洲大陆北宽南窄,略呈倒置梯形。西部的北段和北部、东部海岸比较曲折,多岛屿和海湾。岛屿多分布在北部和南部,总面积大约为400万平方千米,为岛屿面积最大的洲。格陵兰岛面积217.5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岛。北美洲大陆部分地形可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南北纵列带:一、东部山地和高原。圣劳伦斯河谷以北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是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一般海拔300-600米,南部海拔一般在1000—1500米之间。主峰米切尔山海拔2037米。阿巴拉契亚山脉东侧沿大西洋有一条狭窄的海岸平原,西侧逐渐下降,与中部平原相接。二、中部平原,位于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北起哈得孙湾,南至墨西哥湾,纵贯大陆中部,平原北半部是多湖泊和急流的地区,南半部属密西西比河平原,平原西部为世界著名的大草原。三、西部山地和高原,属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从阿拉斯加一直伸展到墨西哥以南。主要包括三条平行山地:东带为海拔2000-3000米以上的落基山脉,南北延伸5000千米,是北美洲气候上的重要分界线;西带南起美国的海岸山岭,向北入海,形成加拿大西部沿海岛屿,海拔一般为1000-1500米;中带包括北部的阿拉斯加山脉、加拿大的海岸山脉、美国的内华达山脉和喀斯喀特岭等等。阿拉斯加的麦金利山海拔6193米,为北美洲最高峰。东带和中带之间为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海拔1300-1800来。盆地南部的死谷低于海平面85米,为西半球陆地的最低点。北美洲的大河,除圣劳伦斯河外,均发源于落基山脉。落基山脉以东的河流分别流入大西洋和北冰洋,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详。按河流长度依次为密西西比河、马更些河、育空河、圣劳伦斯河、格兰德河、纳尔逊河等。北美洲是多湖的大陆,淡水湖面积之广居各洲的首位,中部高平原区的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谈水湖群,有“北美地中海”之称,其中以苏必利尔湖面积最大,其次为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
北美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复杂多样,北部在北极圈内,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热带飓风侵袭。大陆中部广大地区位于北温带,由于西部山地阻挡,来自大平洋的湿润西风不能深入内地,所以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来自东南方的大西洋,空气湿润,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平原的西北部和落基山脉以西在500毫米以下,太平洋沿岸迎西风的地区降水量剧增,有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约在2000毫米以上。加拿大的北部和阿拉斯加北部边缘属寒带苔原气候,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南部地区多属温带针叶林气候。美国的落基山脉以东地区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和亚热带森林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多属温带草原气候。太平洋沿岸的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侯。西印度群岛、中美洲东部沿海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
自然资源:北美洲矿物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硫磺、铁、铜、镍、铀、铅、锌等。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盛产黄杉、红杉、巨杉、铁杉筹,南部出产红木等优质木材。加勒比海、纽芬兰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渔场。
经济:北美洲是世界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生产的专门化、商品化和机械化程度很高。采矿业规模较大,主要开采煤、原油、天然气、铁、铜、铅、锌、硫磺等,而锡、锰、钴、铝、金刚石、钽、铌等重要战略原料几乎全部或大部靠进口。北美洲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农作物以玉米、小麦、稻子、棉花、大豆、烟草为主,大豆、玉米、小麦产量在世界农业中占重要地位。中美和西印度群岛诸国主要产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
地理区域: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极群岛、格陵兰岛、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九区。
东部地区:东濒大西洋,海岸曲折,多港湾,北美洲大部分港口集中在这一地区,圣劳伦斯河谷以北为拉布拉多高原,海拔300-600米,多冰川湖,有湖泊高原之称;以南为阿巴拉契亚山脉,一般海拔1000-1500米,山脉西侧为阿巴拉契亚高原,山脉与大西洋问有狭窄的山麓高原和沿海平原。众多短小湍急的河流经山麓硬、软岩层的交接处,形成瀑布,因而从纽约向西南至哥伦布一线有“瀑布线”之称。本区是北美洲工业和农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重要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
中部地区:位于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北起丘吉尔河上游,南达墨西哥湾,长约3000千米,宽约2000多千米的地区。是北美洲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最集中的产区及肉用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
西部地区:由高大的山脉和高原组成,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落基山脉是本区地形的骨架。多火山、温泉,地震频繁。内地气候干旱,以畜牧业为主,太平洋沿岸地区种植亚热带果品的园艺业十分发达,本区采矿业占重要地位,制造工业以飞机、造船等为重要。
阿拉斯加:位于北美洲西北部。大陆部分,山脉分列南北,中部为育空高原,太平洋沿岸地区多火山,地震频繁。矿物主要有石油、金、锡、铜、煤等。经济以采矿业、渔业和皮毛业为主。阿留申群岛是阿拉斯加西南的一群火山岛,地震频繁。有皮毛兽的驯养和渔业。
加拿大北极群岛:是北美大陆以北,格陵兰岛以西众多岛屿的总称。面积约160万平方千米。人口稀少,主要居民是因纽特人。各岛之间有许多海峡,其中巴芬岛与拉布拉多半岛之间的哈得孙海峡,是哈得孙湾通大西洋的海上交通要道。各岛坚岩裸露,多为海拔500-1000多米的山地,长期受冰川作用,多冰川地形和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沿海平原狭窄,海岸曲折多峡湾。气候严寒,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居民以捕鱼和捕海兽为生。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的南部。是剑麻、银胶菊等栽培植物的原产地。
中美洲:是中亚美利加洲的筒称。指墨西哥以南、哥伦比亚以北的美洲大陆中部地区。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是连接南、北美洲的`桥梁。包括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伯利兹、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面积约5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984万。全区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山地紧靠太平洋岸,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中段,最高处海拔达4000米以上,多火山,有活火山40余座,地震频繁。中美洲是甘薯的原产地。
西印度群岛:位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之间。15世纪末,哥伦布到此,误认为这里是印度附近的岛屿因位于印度以西的西半球,便称为西印度群岛,沿用至今。包括巴哈马国、古巴、牙买加、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克国、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圣基茨和尼维斯等,此外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十多个属地。面积约2 4 万平方千米。这些群岛分为三大组:一、巴哈马群岛,由14个较大的岛屿、700个小岛和暗礁以及2400个环礁组成。岛上主要居住黑种人。各岛海拔最高不到60米。属热带雨林气候。二、大安的列斯群岛,包括古巴、海地、牙买加、波多黎各诸岛及其附属岛屿。一半以上为山地。海地岛和波多黎各岛地震频繁。各岛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三、小安的列斯群岛,包括背风群岛、向风群岛和委内瑞拉北面海上许多岛屿。多为火山岛,地震频繁。属热带雨林气候。
格陵兰(丹):位于北美洲东北,介于北冰洋与大西洋之间。面积约217 5600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岛。常被称为格陵兰次大陆。人口8 0 %是格陵兰人。全岛约4/5的地区处于北极圈内,面积8 4 %为冰雪所覆盖。中部偏东最高海拔3300米,边缘地区海拔1000—2000米。气候严寒。矿物有冰晶石、铁、锌、铅、锆、褐煤等。近年在南部发现钼、铀、钍等矿物。著名的动物有麝牛、驯鹿、北极熊等,居民以渔业为主,南部地区有少量牧羊业、鱼类加工、采矿业尤以南端冰晶石的开采最重要。首府戈特霍布。
南美洲
南美洲是南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位于西半球的南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滨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一般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同北美洲分开。大陆东至布兰库角(西经34度46分,南纬7度09分),南至弗罗厄德角(西经71度18分,南纬53度54分),西至帕里尼亚斯角(西经81度20分,南纬4度41分),北至加伊纳斯角(西经71度40分,北纬12度28分)。面积约1797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在政治地理上,也有把南美洲及其以并的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西印度群岛),亦即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称为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面积为2070多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3. 8%。
居民:人口分布不平衡,西北部和东部沿海一带人口较稠密,广大的亚马孙平原每平方千米不到一人,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居民中白人最多,约占一半,其次是印欧混血人和印第安人,黑人最少。绝大部分居民信天主教,少数信基督教。印第安人用印第安语,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法属圭亚那的官方语言为法语,圭亚那的官方语言为英语,苏里南官主语言为荷兰语,其它国家均以西班牙语为国语。
自然环境:南美洲大陆地形分为三个南北向纵列带:西部为狭长的安第斯山,东部为波状起伏的高原,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低地。安第斯山脉属入迪勒拉山系的南半段,为一毓高峻的褶皱山,南北延伸,紧逼太平洋海岸,沿海平原甚窄。安第斯山脉由几务平行山岭组成,以绵亘于秘鲁、智利、玻利维亚境内的一段山体宽度最大,东西宽约400千米。安第斯山全工约9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也是世界最高大的山系之一,大部分海拔3000米以上,不少高峰海拔6000米以上,其中阿根廷境内的阿空加瓜山海拔为696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安第斯山一带是太平洋东岸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中段的尤耶亚入火山海拔6723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南美洲东部有宽广的巴西高原、圭亚那高原,其中巴西高原,面积500多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南美洲西部山地与东部高原之间的平原地带,自北而南有奥里诺入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其中亚马孙平原,面积约5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地形坦荡,海拔多在200以下。南美洲的水系以入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为分水岭,东西分属于大西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由于山系偏居大陆西部,故太平洋水系源短流急,且多独流入海。大西洋水系的河流大都源远流长,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其中亚马孙河,以乌卡亚利河为源,全长为6480千米,是世界著名长河之一。亚马孙河流域面积705万平方千米,河口年平均流量每秒12万立方米,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也是次于尼罗河的世界第二长河。其支流超过1000千米的有20多条。内流区域主要分布于南美洲西部的普纳(荒漠高原)和阿根廷和西北部。南美洲除最南部外,主终年不冻。巴塔哥尼亚高原河流的水源主要靠雪水供给,以10- 12 月径流量最大;智利南部河流的水源主要靠冰川融水供给,以夏季径流量最大;智利中部河流的水源主要靠雨水供给,以冬季径流量最大;智利北部和秘鲁南部沿海河流的水源主要靠地下水供给,以1-3月径流量较大;其余地区河流的水源几乎全靠雨水供给,以暖季径流量最大。几乎所有大河在雨季时汛期长3—6个月。南美洲湖泊较少,但多瀑布。安赫尔瀑布落差达979米,为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南美洲中部安斯山区的普纳(荒漠高原)地区多构造湖,如的的喀喀湖、波波湖等;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区多冰川湖;内流区多内陆盐沼。南美西北端的马拉开波湖为南美洲最大的湖泊。
南美洲介于北纬13度和南纬57度之间,赤道横贯北部,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北部亚马孙平原一带,由于纬度低,受海风影响,各月平均气温都在摄氏26度左右,属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的马西高原和圭亚那高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除沿海地区外,气候干燥,属热带草原气候。智利中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南美洲是一个以湿润著称的大陆,暖季多雨,且沙漠面积较其它各洲为小的一洲。由于来自大西洋东北信风、东南信风、热带飓风以及西南部位于西风带内等原因,故南美北部、西南部沿海以及向风坡降雨较多。奥里诺入河流域、亚马孙河干流以南和安第斯山脉中段以东的广大地区,属暖季降水区,其中巴西高原东北一角,年平均降水量仅500毫米左右,其它地区则为1000—3000毫米;哥伦比亚西北部、厄瓜多尔、秘鲁北部、亚马孙平原西北部和圭亚那高原属全个多雨的热带降水区,年平均降水量为2000—3000毫米;巴拉那高原、潘帕斯(草原)属各月降水比较均匀、钽以夏季稍多的亚热带降水区,年平均降水量500—2000毫米左右;智利南部沿海地区属全各月降水比较均匀、但以冬季稍多的温带降水区,年平均降水量2000—5000毫米,为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上塔哥尼亚高原属温带秋季降水区,由于山脉阻挡西面的湿润和受嘏塔哥尼亚强风的影响,年平均降水量不到250毫米;智利中部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区,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毫米左右;智利北部和秘鲁南部沿海地区,由于地处背风坡和秘鲁寒流的影响,年平均降水量不到50毫米。
自然资源:南美洲矿物资源丰富,目前已知,现代工业中所需的20多种最重要的矿物原料绝大部分都有。有石油、铁、各种铁合金元素、有色金属、贵重金属,以及硝石、工业用的天然水晶、片云母等。其中尤以委内瑞拉的石油和天然气,巴西高原的铁、锰、天然水晶,圭亚那高原东北部苏里南的铝土矿安第斯山区的铜、硝石等最具重要意义。铋、锑、银、铍、硫磺、锡、汞、铂、锂、铀、钒、锆、钍、金刚石等矿物储量也很丰富。此外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面积约占全洲面积515。亚马孙平原和赤道附近的安第斯山低坡地带有世界最广阔的热带雨林,盛产各种珍贵的热带林木、如红木、檀香木、铁树、木棉树、巴西木、香膏木、花梨木等。南美洲沿海水产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智利北部沿海以及成本东南沿海盛产金枪鱼,秘鲁沿海盛产鱼。智利沿海盛产沙丁鱼、鳕和鲸。巴西、阿根廷沿海盛产鲈、鲻、、鲽、鲭、鳕等鱼类。秘鲁沿海、巴西沿海为南美洲两大渔场。
经济概况:南美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巴西和阿根廷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加之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智利和秘鲁,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洲的90%以上。各国现代代经济都高度集中在少数大城市或沿海地区,山区和边远地区经济落后。
采矿业是南美洲的传统工业部门。金、银、铜、锡等贵重金属和有色金属开采历史悠久。不少矿物开采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智利的铜和硝石、玻利维亚的锡和锑、巴西的铁和锰、委内瑞拉的原油产量,大多居世界前列或占重要地位。制造业是南美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钢铁、汽车、化工、橡胶、电器、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部门已具相当实力。巴西的钢产量和汽车生产量已进入世界产量大国的行列。轻工业是南产多数国家制造业的主体,以肉类加工、制糖、饮料、皮革、纺织、服装、制鞋较为发达。
南美洲土地辽阔,水热条件优裕,农业生产的潜力很大。盛产甘蔗、香蕉、咖啡、可可、橡胶、金鸡纳霜、剑麻、木薯等热带、亚热带农林特产,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巴西的咖啡、香蕉和木薯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巴西的可可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巴西剑麻的产量也占重要地位。秘鲁的捕鱼量、鱼粉、鱼油穑产量,阿根廷的肉类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篇4:初中地理课件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同学们:长城、日本富士山、喜马拉雅山脉在哪里?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S)~北纬80度(N)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E)~西经170度(W)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应该明白,当谈及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我们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老师刚才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现在请你们来分析一下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西经9度(W)~东经66度(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知识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讲授新知识)
板书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2.时区及换算
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172.5°E~172.5°W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4.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3.北京时间
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课堂总结)
本节学习世界时区的知识,同学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篇5:初中地理课件
初中地理课件
一、对课标的解读: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台风是我省主要的一种气象灾害,每年都有台风来袭,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自然现象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本节对台风的形成及台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将气象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台风的成因;了解台风的主要影响地区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台风造成的严重危害。
(3)了解防御台风的措施,认识监测与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台风的分析与研究,教会学生一种方法便于对日后其他灾害的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与防御措施,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加强学生的灾害意识,提高学生对减灾、防灾的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 点:学会探究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 难 点:台风的形成。解决办法:结合视频、动画、图片讲述。
三、教法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特别是对于他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更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存在着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必须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结合问题,通过多媒体动画,把教材中静止的图片、文字描述,变为形象生动的过程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台风的形成过程及台风造成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课堂讨论法:围绕研究任务,结合生活实践,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初步讨论结束后,全班讨论加以解决。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课后交流:
在课后与学生探讨知识的'延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这三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开心学习的教学目标,也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准备
1.设计多媒体课件,动画
2.提供卫星云图、视频和相关材料。
五、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新课导入]:
【教师】首先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看看它们分别反映哪些地理现象? (展示地震、沙尘暴、龙卷风、火山、台风等图片,让学生边看边回答)。
【教师】这些可以统称为什么?
【学生】自然灾害
【教师】其中我们泉州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学生】台风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台风的相关知识,大家应该有不少亲身的感受?有没有哪个同学来谈谈台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教师】打出主标题“一、学会探究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和副标题“以台风为例阐述”
【学生】(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家一起看课本最后一段,台风危害主要是由什么带来的?(引导学生看书回答)狂风、暴雨、风暴潮带来的。台风在海上移动时会掀起巨浪,带来狂风暴雨。台风带来的强风导致海水异常升降,附近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形成风暴潮。
【教师】接下来我们通过视频来增加对台风危害的的认识。 (展示台风造成危害的视频)
【教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历史资料(打出文字材料及图片)1975年第3号台风在淮河上游产生的特大暴雨,创造了中国大陆地区暴雨极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两座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河南省有29个县市、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1100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教师】台风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台风的破坏力如此巨大,台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教师】打出主标题“二、学会探究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副标题“以台风为例”。
【承转】请大家一起阅读课本47第二段,寻找一下台风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打出标题:追溯产生条件)引导学生看书并请学生回答
【学生】在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
【转承】台风具体是怎样形成的呢?(打出标题:分析发生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的图2.22和2.24。
【教师】(展示气旋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图2.22是一张气旋图,大家观察,气旋中心气压是高还是低?
【学生】低
【教师】气流是怎么流动的?
【学生】由四面八方流入气旋中心,而且是旋转向内聚集。
【教师】在气旋控制下天气状况如何?(教师演示动画,并讲解)
【教师】空气不断(上升),空气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空气容易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教师】这是不是台风?(教师指示气旋图)
【学生】不是。
【教师】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向内流动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强烈旋转,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可以达到12级以上。
【转承】大家注意看,台风中心有一个?
【学生】一个台风眼。
【教师】台风中心形成一个台风眼,就像我们拿个水桶,如果用手强烈搅动里面的水,可以发现水中出现一个向下凹的洞(旋涡)。台风中心受到强大的地转偏向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向里流的空气不能达到台风中心,形成一个台风眼,台风眼气压非常低,形成一股强烈下沉的气流。
【教师】通过一张在太空拍摄的台风结构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台风的构造,台风中心是?
【学生】台风眼。
【教师】往外天气是怎么样的?
【学生】下大雨刮大风,形成旋涡风雨区。
【教师】台风云团规模怎么样?
【学生】规模很大。
【教师】为什么台风的规模那么大?
【学生】发生在26℃以上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有充足的水汽。
【教师】台风最外围形成什么?
【学生】在外形成外围大风区。
【教师】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是仅仅发生在我们附近的海域?
【学生】不是。
【教师】(展示图片)热带气旋多发在(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加勒比海)、(澳大利亚东海岸)。
【教师】这些地区对热带气旋的称呼方式有没有一样?
【学生】没有。西北太平洋地区称为台风,其他海区习惯称为飓风。
【转折】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少困扰,在古代人们会怎样来看待它们的?
【学生】上天的惩罚,猛兽等等(在学生回答同时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看法?
【学生】对自然灾害缺乏科学的认识。
【教师】现在我们对台风发生的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将来面对台风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并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打出主标题“三、科学认识、抵御自然灾害”
【教师】(展示卫星图及防抗台风的图片)
1,可以利用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预报。可以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台风的强度,检测台风的动向,及时发布预警信号。
2,根据气象台提供的资料,各级政府可以进行科学决策。
3,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比如加固海堤,转移危房群众,渔船靠港等。
4,平时也应该未雨绸缪,储备一些救灾物资,加紧建设沿海防护林。
【小结】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通过今天台风的学习,将来面对其他自然灾害时,我们只要充分了解其形成的机制,采取措施进行科学预防,完全可以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六:教学反思
篇6:地理高中美洲知识点
⑴、白令海峡:“三线”交界处(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俄罗斯与美国的国界线;日界线通过的地方)。
⑵、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地峡南部,巴拿马境内,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
⑶、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加拿大、南美洲是巴西
⑷、主要地区:①、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②、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⑸、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主要通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以混血人为主。
⑹、居民:①、北美洲的居民主要是欧洲等国的居民,以白种人为主。
②、南美洲是世界人种大熔炉,以混血人种为主。
⑺、经济:①、美国是当代实力最雄厚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墨西哥以石油工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首都墨西哥城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③、阿根廷是重要的牛肉、羊肉出口国。
⑷、巴西的铁,墨西哥的银、智利和秘鲁的铜的储量居世界前列。
⑤、南美洲大量出口咖啡、香蕉、蔗糖、棉花、玉米等。
篇7:地理高中美洲知识点
1、南、北美洲的洲界线——巴拿马运河。
2、“三线”穿越白令海峡——亚洲与北美洲的洲界线;俄罗斯与美国的国界线;国际日 期变更线。
3、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部分。
4、北美洲地形特点: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裂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 东部是低缓的山地和高原。
5、南美洲地形特点:西部为高大的山脉,东部地形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6、南、北美洲地形的异同?
相同点:南、北美洲西部都有高大的山脉。
不同点:北美洲地形分三大南北纵裂带,南美洲东部地形,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
7、北美洲的气候:
①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位于北温带,热带范围相对较小;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
西部山脉为南北走向,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空气。
③冷、暖空气为何能在北美大陆中部畅行无阻:中部为大平原,山脉多为南北走向。
8、南美洲气候:
①南美洲主要位于热带,温带面积不大,寒带缺失。
②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③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
9.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流,注入墨西哥湾
10.亚马孙河自西向东流,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原因:
①气候原因: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②地形原因:北、西、南、海拔高有利于河水的汇集。
11.美洲的经济和居民
①美洲的原住居民——印第安人(黄色人种)。②美国和加拿大是典型的移民国家。
③世界人种大熔炉——南美洲。④美国、加拿大是发达国家,其余国家是发展中国家。
⑤玉米的原产地——墨西哥。⑥巴西是南美洲工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12.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所在的大洲是北美洲;
“北美地中海”之称::苏必利尔湖等五大湖。
如何学好地理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图像,地理图像包括了地图、结构图、素描图、坐标图、原理图等等。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绝大部分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
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图的时间不宜太长,但要坚持经常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
篇8:美洲地理教学反思
美洲地理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有哥伦布引出美洲大陆,让学生讲一讲关于哥伦布的故事,之后让学生上讲台上找一些美洲大陆周围的大洋、大洲,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影响,也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讲到美洲国家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因为这在以前学生都学习过,在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我发现这样的效果非常的好。气候在这一节中占得内容非...
有哥伦布引出美洲大陆,让学生讲一讲关于哥伦布的故事,之后让学生上讲台上找一些美洲大陆周围的大洋、大洲,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影响,也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讲到美洲国家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因为这在以前学生都学习过,在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我发现这样的效果非常的好。
气候在这一节中占得内容非常的多,但不是重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最后的经济内容非常多,学生不容易记住,所以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精心的设计,学生才能容易理解。采用让学生自己参与,我们设计一些有趣的与经济有关的小的活动。
篇9:初中地理气候课件
初中地理气候课件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研究气候的学科是气候学。
教学内容: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旱涝灾害)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季风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季风气候特征的技能。
2、了解特殊天气对我国的影响。
3、了解旱涝灾害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模拟视频资料。
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新知。
教师先让学生认读《中国地形图》,了解感受中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特征,提出自主学习目标。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让各小组自学教材知识后,提出讨论问题。
1、问:什么是季风?什么是季风气候?回顾我国的海陆位置?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请同学们联想七年级学习过有关季风的知识,根据课本35页内容进行讨论分析。
2、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讨论分析交流。
3、归纳反馈:①一年内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叫季风。②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叫季风气候。③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④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季风类型:风向、性质、范围、冬季风、偏北、干冷(北方大部分地区)
夏季风、偏南、暖湿(东部、南部地区)
4、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投影〕中国地形图。
〔学生代表讲解〕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5、读图2-22回答: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哪里?
学生讨论后回答:(大兴安岭—阴山—巴颜喀拉山—风底斯山)
6、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交流后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7、问: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学生讨论交流〕
生:主要受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受东南季风影响;与季风活动有关系。
8、雨带移动与雨季
〔学生讲解〕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9、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
〔教师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如果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则会导致“南涝北旱”;如果推进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的局面。
学生拓展思维活动:
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讨论归纳:我国的降水主要是来自于海洋的夏季风带来的。
空间上看:内陆离海洋远,受夏季风影响小,所以降水少,而沿海降水就多。
从时间上看:夏季前后夏季风比较强盛,对我国的影响大,带来的降水多;而冬季前后夏季风弱,带来的降水就少。
10、学生阅读36~37页的“阅读”部分,并完成37页中的填表及思考题。
11、阅读37页中间部分并思考:除了季风气候显著外,我国的气候还有什么特征?
(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
1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7页,“我国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回答下列问题:
①1月份,我国的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平均气温与法国的巴黎低多少摄氏度?(低22.7°c)
②7月份,齐齐哈尔的气温比巴黎高多少摄氏度?( 高3°c )
③齐齐哈尔气温年较差(最高月份的平均气温与最低月份平均气温之差),比巴黎高多少摄氏度?(齐齐哈尔比巴黎高26.3°c。)
④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师生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
1、学习了上面的内容,你能否总结一下我国季风气候有何特点?
讨论归纳: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我国季风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讨论后回答:光热充足,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季。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四、课堂巩固与练习:
学生完成38页活动题1、2题。(巡视指导)
五、布置下节课预习作业:(略)
篇10:初中澳洲地理课件
初中澳洲地理课件大全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澳大利亚及其相邻的大洲、大洋,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2、能记住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并能运用地图简单分析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生存原因。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了解澳大利亚主要的产业部门,简单分析它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原因。
5、运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人口的分布特点。在地图上找出并记住首都:堪培拉;城市:悉尼、墨尔本。
教学重难点:澳大利亚特有的自然环境;澳大利亚人口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要运用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动物、国徽图片,大陆漂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多
请同学说一说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的动物?自学P73 “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部分内容回答。
1、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动物?
2、图二是澳大利亚的国徽,上面的'两种动物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探究成因。
提问:国徽上为什么做上了活泼可爱的动物标记?为什么澳大利亚会有这样原始古老的动物?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一)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1、读图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分析回答: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
①在图上填出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南极洲。
②穿过澳大利亚的重要纬线是什么?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什么部位?
2、读图二 “大陆的漂移”回答:
①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②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③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的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④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还有南极大陆。为何南极大陆没有那么多的特有生物呢?
3、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阅读课本材料,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正含义。
4、归纳:澳大利亚独占一块大陆与特有动物多有什么联系呢?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羊呢?羊产业为什么这样发达?
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并回答
1、为什么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澳大利亚的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的农牧产品?
4、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
(1)在图中找出大分水岭、墨累河、澳大利亚大盆地、北艾尔湖
(2)以上地理事物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什么部位?
(3)澳大利亚的地形东、中、西有什么差异?
5、读图“澳大利亚气候图”
(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6、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假如你是澳大利亚的牧场主,从地形、气候两个因素考虑 ,你会把牧场建在何处?
②假如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你们公司出口的羊毛、小麦主要来自何处?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我们明白了人们将澳大利亚比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但有人又将它比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读课本活动、资料和图,回答:
1、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有什么特点?
2、有哪些主要的矿产?
3、铁矿主要分布在哪里?
(二)读课本内容第一、二自然段回答:
1、除“世界或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外,澳大利亚还有什么称号?为什么?
2、澳大利亚有哪些支柱产业?
三、主要城市和人口分布
200多年前,英国移民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请思考:假如是你,会把城市建在哪里?说出为什么。(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
(一)读图、课文有关段:
(1)找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城市:悉尼、墨尔本。
(2)澳大利亚的城市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四、学习效果检测(略)
教学反思
本课容量大,涉及的问题多,难度也较大。但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图片、地图、插图、板书板图的合理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较充分地发挥。教学条理清晰,衔接自然流畅,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细致、敏捷的观察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澳大利亚最突出的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动物的独特性入手,引出位置特点;从发达的养羊业,引出地形、气候特点等,这种设计改变了学生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贯结构,用问题解决模式完成新课标的要求。这正是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也是学生比较欠缺的。
由于本节只选取了四个内容重点学习,因此很容易让学生记住澳大利亚的典型特征,如本节学习中也补充了近年来服务业已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但难以让学生对国家形成全面的认识。另外,要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除了教师平时要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并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外,还需要教师的较扎实的教学功底,巧妙的引导水平,更需要教学勇气与先进的教学思想引领。
篇11:初中地理第三章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谈话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资料:地球上第50亿位和第60亿位居民)
[过 渡] 同学们都讲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
一、世界人口增长
读图分析问题。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 [学 生] 分组讨论,自由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 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我们可以看出: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追 问] 为什么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而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1830年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越来越快。
那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它和哪两个因素有关,并列出计算公式?(2)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0或=0时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生归纳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反映的是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抵消下的增长情况。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也就是人口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1) 比较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大小,并从大到小排列。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那么什么是人口密度呢?
[师生小结]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活动5]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第二课时
三、人口问题
[教师提问] 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炸”的时代,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请你按一年365.25天,计算一下每天、每小时、每秒各增加多少人?一节课45分钟时间内世界增加了多少人?引导学生说出对这组数据的想法?(吸
[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附表:
[结论]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
[过渡] 那么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小品](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编小品,内容是反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启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适当的补充有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方面的图片资料,启发学生从世界粮食问题、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方面去展开讨论。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带来了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人口增长是不是越慢越好呢?请你说说对与不对的理由。
人口增长过慢或停止增长或不断的减少都不好,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等等。
人口增长过快与过慢都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请大家想想办法,看看人口问题应该如何合理解决? 1、假 正确的人口观应是: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此外,还应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过渡]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辩题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正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不利 反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有利
[师生归纳]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城市商业活动,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也会使城市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压力。
四、不同的人种
[活动3] 投影展示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生活地区的景观及生活场面的图片。小组讨论、交流对世界三大人种的认识。
[活动4] 投影展示世界三大人种的图片和 “世界人种分布图”,完成下列表格以认识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和分布情况。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人口总数:1999年60亿
2、变化特点:缓慢—加快—更快—变慢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各地人口增长速度不同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什么是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
稠密区 稀疏区
3、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三、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
2、人口问题带来的问题
3、正确的人口观
4、人口政策
四、不同的人种
1、三大人种
2、不同人种的分布
3、人类有人种的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
★ 初中地理课件参考
★ 七年级地理教案
★ 初中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美洲课件(精选11篇)】相关文章:
高中区域地理印度教学课件2023-07-19
初中教学反思的制度2022-09-08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2022-12-10
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2023-12-20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说课稿2022-11-06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2023-09-04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2023-08-13
世界地理人口和民族精选教案案例2022-12-07
初中地理教案2024-01-16
反思初中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