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台湾省课件(整理12篇)由网友“清音”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初中地理台湾省课件,欢迎阅读!
篇1:初中地理台湾省课件
一、设计理念
1 、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敢于创新,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 、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知识和技能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同时,爱国情操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二、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有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本节教材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 “祖国神圣的领土”、“美丽富饶的宝岛”、“出口导向型经济”。三部分内容关系密切,其中前两个部分的理解是后一部分学习分析的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是区域学习的第三节,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在考虑问题时往往受到题中给出的已知信息的限制,打不开思路,因此,教学中重点注意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知道台湾省的人口,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进一步学会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技能;
(2)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出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进一步学会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地图和资料,初步学会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史实材料及现实经济往来的了解,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对两岸中国人是一家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2.教学难点
台湾的经济特色。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①播放课件《乡愁》,提出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板书)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省
[讲授新课]
承接导课,老师追问:为什么说台湾省是祖国神圣的领土 ,你知道哪些史料和证据?
(板书)一、祖国神圣的领土
②教师归纳补充
[承转]
既然台湾是大陆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骨肉相连,血脉相通。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去认识它,了解它,请看大屏幕。
[显示台湾省轮廓图]
老师口述自学任务:
①在33页图6.22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东海,台湾海峡,南海,太平洋。
②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哪个部位
③看图6.22结合活动1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
[承转]刚才我们知道自明朝开始,外国列强多次侵犯台湾,他们主要是看准了台湾之宝,“宝”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大家阅读35页课文及图片,说一说台湾的“宝”。
(板书)二、美丽富饶的宝岛
结合36页的活动题分析讨论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
演示美丽的风景(视频)
[承转]丰富的资源,优越的位置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来了解台湾的经济特点。 (板书)三、出口导向型经济
引导分析“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图,并分析有利因素。
[承转]在以上优势条件的推动下,台湾经济发展很快,那么台湾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呢?
请大家阅读图6.30,回答以下问题
1.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几个城市?
2.这几个工业城市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可能受了哪些条件的影响?
[承转]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请大家阅读图表6.1,完成表下两题。
教师指导,检查。
[提问]近年来,在我们大陆的.市场上会见到许多产自台湾的商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说出几种来吗?
教师给予评价、总结
[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了解了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之“宝”。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翘首盼望着她的归来,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和平统一尽一份力。[赏析] 谈自己的感受
结合活动题2和课件演示内容及已有的知识基础,谈自己的看法。
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完成学习任务,一名学生到前面演示课件指出相关内容
阅读课文及图片,明确台湾的主要物产。
以小组为单位,读图探究 欣赏
读图分析,了解“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读图回答问题
1小题用铅笔在课本上完成
学生画图,分析“台湾的产业结构有何变化”
畅谈自己的所见、所知,说出自己的看法
练习
回顾本课内容,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创设教学情景,引出话题,导入新课。 1、改变教材原来的顺序是为了教学过程衔接自然,突出重点。同时为后面自然环境的认识作铺垫。2、这个问题的设置旨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拓展学生的思维,照顾每一位学生,突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习惯。
篇2:初中地理台湾省
初中地理台湾省
第七章
台湾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根据地图说出台湾省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的特征
2、能分析台湾各种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台湾经济特色和主要工业城市的分布,能解释台湾经济发展的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事实说明台湾自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台湾地理位置的特点、台湾各自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基本方法,以地理位置特征为基础概括台湾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地方有很多美丽的称呼,如:
美丽宝岛、植物王国、茶叶之乡、东方甜岛、水果王国、海上米仓、兰花之岛、樟脑王国、动物王国、蝴蝶王国、珊瑚王国、鸟类之乡、旅游胜地、温泉之岛、天然渔场、东方盐库
这个地方是?
学生:美丽宝岛就是台湾
教师: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台湾的魅力
播放视频《南台湾》歌曲
二、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
我们叫“台湾省”,凭什么?找出证据来
1、元朝我们就已经开始管理台湾了
2、离大陆很近,以前两陆地连在一起(播放视频)
3、台湾很多方面从我们这边传过去的
(庙会、春节、唐装、赛龙舟、孔子庙、妈祖)图片展示
4、郑成功收复台湾
三、台湾的'地理特征
1、位置
(1)出示全国版图,标志台湾位置:东部
(2)看看台湾的轮廓,你觉得像什么
(叶子、草履虫、香蕉等)
(3)组成、周围海域
提问学生(68页B图)
提醒:钓鱼岛是台湾领土,保钓!
(4)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学生读出台湾大概的纬线范围,划分台湾的温度带
位于太平洋中
2、地形
提问:69页B图显示台湾地形特征为?
考虑:为什么一般台湾旅游都是环岛旅游?
(地形影响交通、交通地形一起影响旅游)
3、气候
从课本69页C图总结台北或高雄的气候特征:
判断气候类型: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4、河流
根据气候与地形思考:台湾的河流特征
(1)、长度 (2)、流水速度
教师用台湾河流状况图讲解
四、自然环境的保护
1、台湾森林覆盖率59%,差不多2/3
提问:这个2/3跟什么一样(山地面积)
2、台湾进行的自然环境保护P73
五、经济
亚洲四小龙之一
播放视频《海岛的外向型经济》
出示:台湾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图
(工业和服务业的重要性)
介绍台湾省的高新技术产业
六、4题课堂练习
七、以图片介绍台湾
美丽宝岛、植物王国、水果王国、海上米仓、樟脑王国、蝴蝶王国、珊瑚王国
篇3:初中地理课件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同学们:长城、日本富士山、喜马拉雅山脉在哪里?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S)~北纬80度(N)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E)~西经170度(W)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应该明白,当谈及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我们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老师刚才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现在请你们来分析一下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西经9度(W)~东经66度(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知识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讲授新知识)
板书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2.时区及换算
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172.5°E~172.5°W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4.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3.北京时间
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课堂总结)
本节学习世界时区的知识,同学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篇4:初中地理课件
初中地理课件
一、对课标的解读: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台风是我省主要的一种气象灾害,每年都有台风来袭,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为了让学生对生活中自然现象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本节对台风的形成及台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将气象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台风的成因;了解台风的主要影响地区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台风造成的严重危害。
(3)了解防御台风的措施,认识监测与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台风的分析与研究,教会学生一种方法便于对日后其他灾害的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与防御措施,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加强学生的灾害意识,提高学生对减灾、防灾的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 点:学会探究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 难 点:台风的形成。解决办法:结合视频、动画、图片讲述。
三、教法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特别是对于他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更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存在着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必须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结合问题,通过多媒体动画,把教材中静止的图片、文字描述,变为形象生动的过程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台风的形成过程及台风造成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课堂讨论法:围绕研究任务,结合生活实践,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初步讨论结束后,全班讨论加以解决。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课后交流:
在课后与学生探讨知识的'延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这三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和开心学习的教学目标,也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准备
1.设计多媒体课件,动画
2.提供卫星云图、视频和相关材料。
五、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
[新课导入]:
【教师】首先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看看它们分别反映哪些地理现象? (展示地震、沙尘暴、龙卷风、火山、台风等图片,让学生边看边回答)。
【教师】这些可以统称为什么?
【学生】自然灾害
【教师】其中我们泉州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学生】台风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台风的相关知识,大家应该有不少亲身的感受?有没有哪个同学来谈谈台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教师】打出主标题“一、学会探究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和副标题“以台风为例阐述”
【学生】(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家一起看课本最后一段,台风危害主要是由什么带来的?(引导学生看书回答)狂风、暴雨、风暴潮带来的。台风在海上移动时会掀起巨浪,带来狂风暴雨。台风带来的强风导致海水异常升降,附近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形成风暴潮。
【教师】接下来我们通过视频来增加对台风危害的的认识。 (展示台风造成危害的视频)
【教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历史资料(打出文字材料及图片)1975年第3号台风在淮河上游产生的特大暴雨,创造了中国大陆地区暴雨极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两座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河南省有29个县市、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1100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教师】台风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台风的破坏力如此巨大,台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教师】打出主标题“二、学会探究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副标题“以台风为例”。
【承转】请大家一起阅读课本47第二段,寻找一下台风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打出标题:追溯产生条件)引导学生看书并请学生回答
【学生】在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
【转承】台风具体是怎样形成的呢?(打出标题:分析发生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的图2.22和2.24。
【教师】(展示气旋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图2.22是一张气旋图,大家观察,气旋中心气压是高还是低?
【学生】低
【教师】气流是怎么流动的?
【学生】由四面八方流入气旋中心,而且是旋转向内聚集。
【教师】在气旋控制下天气状况如何?(教师演示动画,并讲解)
【教师】空气不断(上升),空气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空气容易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教师】这是不是台风?(教师指示气旋图)
【学生】不是。
【教师】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向内流动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强烈旋转,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可以达到12级以上。
【转承】大家注意看,台风中心有一个?
【学生】一个台风眼。
【教师】台风中心形成一个台风眼,就像我们拿个水桶,如果用手强烈搅动里面的水,可以发现水中出现一个向下凹的洞(旋涡)。台风中心受到强大的地转偏向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向里流的空气不能达到台风中心,形成一个台风眼,台风眼气压非常低,形成一股强烈下沉的气流。
【教师】通过一张在太空拍摄的台风结构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台风的构造,台风中心是?
【学生】台风眼。
【教师】往外天气是怎么样的?
【学生】下大雨刮大风,形成旋涡风雨区。
【教师】台风云团规模怎么样?
【学生】规模很大。
【教师】为什么台风的规模那么大?
【学生】发生在26℃以上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有充足的水汽。
【教师】台风最外围形成什么?
【学生】在外形成外围大风区。
【教师】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是仅仅发生在我们附近的海域?
【学生】不是。
【教师】(展示图片)热带气旋多发在(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加勒比海)、(澳大利亚东海岸)。
【教师】这些地区对热带气旋的称呼方式有没有一样?
【学生】没有。西北太平洋地区称为台风,其他海区习惯称为飓风。
【转折】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给我们生活带来不少困扰,在古代人们会怎样来看待它们的?
【学生】上天的惩罚,猛兽等等(在学生回答同时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看法?
【学生】对自然灾害缺乏科学的认识。
【教师】现在我们对台风发生的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将来面对台风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学生】(学生分组讨论,并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打出主标题“三、科学认识、抵御自然灾害”
【教师】(展示卫星图及防抗台风的图片)
1,可以利用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预报。可以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台风的强度,检测台风的动向,及时发布预警信号。
2,根据气象台提供的资料,各级政府可以进行科学决策。
3,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比如加固海堤,转移危房群众,渔船靠港等。
4,平时也应该未雨绸缪,储备一些救灾物资,加紧建设沿海防护林。
【小结】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通过今天台风的学习,将来面对其他自然灾害时,我们只要充分了解其形成的机制,采取措施进行科学预防,完全可以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六:教学反思
篇5:初中地理气候课件
初中地理气候课件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研究气候的学科是气候学。
教学内容: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旱涝灾害)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季风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季风气候特征的技能。
2、了解特殊天气对我国的影响。
3、了解旱涝灾害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模拟视频资料。
二、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新知。
教师先让学生认读《中国地形图》,了解感受中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特征,提出自主学习目标。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让各小组自学教材知识后,提出讨论问题。
1、问:什么是季风?什么是季风气候?回顾我国的海陆位置?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请同学们联想七年级学习过有关季风的知识,根据课本35页内容进行讨论分析。
2、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讨论分析交流。
3、归纳反馈:①一年内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叫季风。②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叫季风气候。③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④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季风类型:风向、性质、范围、冬季风、偏北、干冷(北方大部分地区)
夏季风、偏南、暖湿(东部、南部地区)
4、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投影〕中国地形图。
〔学生代表讲解〕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5、读图2-22回答: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哪里?
学生讨论后回答:(大兴安岭—阴山—巴颜喀拉山—风底斯山)
6、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交流后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7、问: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学生讨论交流〕
生:主要受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受东南季风影响;与季风活动有关系。
8、雨带移动与雨季
〔学生讲解〕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9、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
〔教师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如果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则会导致“南涝北旱”;如果推进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的局面。
学生拓展思维活动:
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讨论归纳:我国的降水主要是来自于海洋的夏季风带来的。
空间上看:内陆离海洋远,受夏季风影响小,所以降水少,而沿海降水就多。
从时间上看:夏季前后夏季风比较强盛,对我国的影响大,带来的降水多;而冬季前后夏季风弱,带来的降水就少。
10、学生阅读36~37页的“阅读”部分,并完成37页中的填表及思考题。
11、阅读37页中间部分并思考:除了季风气候显著外,我国的气候还有什么特征?
(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
1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7页,“我国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回答下列问题:
①1月份,我国的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平均气温与法国的巴黎低多少摄氏度?(低22.7°c)
②7月份,齐齐哈尔的气温比巴黎高多少摄氏度?( 高3°c )
③齐齐哈尔气温年较差(最高月份的平均气温与最低月份平均气温之差),比巴黎高多少摄氏度?(齐齐哈尔比巴黎高26.3°c。)
④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师生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
1、学习了上面的内容,你能否总结一下我国季风气候有何特点?
讨论归纳: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2、我国季风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讨论后回答:光热充足,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季。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四、课堂巩固与练习:
学生完成38页活动题1、2题。(巡视指导)
五、布置下节课预习作业:(略)
篇6:初中澳洲地理课件
初中澳洲地理课件大全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澳大利亚及其相邻的大洲、大洋,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2、能记住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并能运用地图简单分析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的生存原因。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了解澳大利亚主要的产业部门,简单分析它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原因。
5、运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人口的分布特点。在地图上找出并记住首都:堪培拉;城市:悉尼、墨尔本。
教学重难点:澳大利亚特有的自然环境;澳大利亚人口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要运用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动物、国徽图片,大陆漂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多
请同学说一说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的动物?自学P73 “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部分内容回答。
1、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动物?
2、图二是澳大利亚的国徽,上面的'两种动物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探究成因。
提问:国徽上为什么做上了活泼可爱的动物标记?为什么澳大利亚会有这样原始古老的动物?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一)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1、读图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分析回答: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
①在图上填出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南极洲。
②穿过澳大利亚的重要纬线是什么?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什么部位?
2、读图二 “大陆的漂移”回答:
①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
②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③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的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④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还有南极大陆。为何南极大陆没有那么多的特有生物呢?
3、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阅读课本材料,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正含义。
4、归纳:澳大利亚独占一块大陆与特有动物多有什么联系呢?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羊呢?羊产业为什么这样发达?
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并回答
1、为什么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澳大利亚的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的农牧产品?
4、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
(1)在图中找出大分水岭、墨累河、澳大利亚大盆地、北艾尔湖
(2)以上地理事物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什么部位?
(3)澳大利亚的地形东、中、西有什么差异?
5、读图“澳大利亚气候图”
(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
6、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假如你是澳大利亚的牧场主,从地形、气候两个因素考虑 ,你会把牧场建在何处?
②假如你是澳大利亚对外贸易总公司的经理,你们公司出口的羊毛、小麦主要来自何处?
(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我们明白了人们将澳大利亚比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但有人又将它比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读课本活动、资料和图,回答:
1、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有什么特点?
2、有哪些主要的矿产?
3、铁矿主要分布在哪里?
(二)读课本内容第一、二自然段回答:
1、除“世界或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外,澳大利亚还有什么称号?为什么?
2、澳大利亚有哪些支柱产业?
三、主要城市和人口分布
200多年前,英国移民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请思考:假如是你,会把城市建在哪里?说出为什么。(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
(一)读图、课文有关段:
(1)找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城市:悉尼、墨尔本。
(2)澳大利亚的城市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四、学习效果检测(略)
教学反思
本课容量大,涉及的问题多,难度也较大。但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图片、地图、插图、板书板图的合理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较充分地发挥。教学条理清晰,衔接自然流畅,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细致、敏捷的观察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澳大利亚最突出的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动物的独特性入手,引出位置特点;从发达的养羊业,引出地形、气候特点等,这种设计改变了学生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贯结构,用问题解决模式完成新课标的要求。这正是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也是学生比较欠缺的。
由于本节只选取了四个内容重点学习,因此很容易让学生记住澳大利亚的典型特征,如本节学习中也补充了近年来服务业已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但难以让学生对国家形成全面的认识。另外,要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除了教师平时要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并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外,还需要教师的较扎实的教学功底,巧妙的引导水平,更需要教学勇气与先进的教学思想引领。
篇7:初中地理第三章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谈话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资料:地球上第50亿位和第60亿位居民)
[过 渡] 同学们都讲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
一、世界人口增长
读图分析问题。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 [学 生] 分组讨论,自由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 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我们可以看出: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追 问] 为什么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而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1830年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越来越快。
那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它和哪两个因素有关,并列出计算公式?(2)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0或=0时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生归纳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反映的是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抵消下的增长情况。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也就是人口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1) 比较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大小,并从大到小排列。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那么什么是人口密度呢?
[师生小结]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活动5]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第二课时
三、人口问题
[教师提问] 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炸”的时代,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请你按一年365.25天,计算一下每天、每小时、每秒各增加多少人?一节课45分钟时间内世界增加了多少人?引导学生说出对这组数据的想法?(吸
[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附表:
[结论]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
[过渡] 那么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小品](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编小品,内容是反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启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适当的补充有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方面的图片资料,启发学生从世界粮食问题、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方面去展开讨论。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带来了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人口增长是不是越慢越好呢?请你说说对与不对的理由。
人口增长过慢或停止增长或不断的减少都不好,也会带来不少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等等。
人口增长过快与过慢都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请大家想想办法,看看人口问题应该如何合理解决? 1、假 正确的人口观应是: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此外,还应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过渡]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辩题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正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不利 反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有利
[师生归纳]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城市商业活动,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也会使城市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压力。
四、不同的人种
[活动3] 投影展示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生活地区的景观及生活场面的图片。小组讨论、交流对世界三大人种的认识。
[活动4] 投影展示世界三大人种的图片和 “世界人种分布图”,完成下列表格以认识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和分布情况。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人口总数:60亿
2、变化特点:缓慢—加快—更快—变慢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各地人口增长速度不同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什么是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
稠密区 稀疏区
3、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三、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
2、人口问题带来的问题
3、正确的人口观
4、人口政策
四、不同的人种
1、三大人种
2、不同人种的分布
3、人类有人种的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
篇8:初中地理日本课件
初中地理日本课件
【知识目标】
1、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
2、掌握日本地形特点特点。
3、了解日本国土面积和人口。
4、知道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能力目标】
1、通过地图教学,强化学生地图的阅读能力、地图学习运用能力。
2、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打破课堂沉默现象。
3、初步学会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生活技能,懂得在自然灾害前面如何自救、避险等知识。
2、培养学生探索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3、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轻松而没有胁迫感的课堂环境中, 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增强自信。
【教学重点】
1、日本的领土组成及地理位置。
2、日本地形特征。
3、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避免课堂上的学生沉默现象。
【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教具准备】
《日本地形图》、《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
【教学方法】
利用图表、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法、讲述法、讨论教学法等。
【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东部有一个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群岛国家—日本。日本有“日出之国”、“樱花之国”、“火山地震之邦”的称呼,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或许你比较熟悉,或许你相当陌生。你到底又知道日本多少呢?(讨论:根据你所知道的日本或者与日本有关的说与大家听,看谁说得多?)
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说。(大家说的非常好,老师相信,经过大家在这节课内的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团结合作,我们肯定都能对日本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简单而又动情的几句渲染语,将能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和热情,迅速地把全班学生都推入了学习的角色之中,这对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教学进度及教学效率都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然后教师导入新课教学。
【教与学】
1、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把地图册打开到《日本》这一页,拿出《地理填充图》,对照《日本图》在填充图上填注太平洋、日本海、东海、黄海、朝鲜海峡、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
(教师)根据地图和你所填注的内容用语言描述日本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的东部,东临太平洋,西面、面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与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西南隔东海、黄海与中国相望。)从日本的海陆位置可以知道日本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群岛国家),它的领土主要由哪些岛屿组成呢?
2、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对照《日本图》说出日本领土组成的主要四大岛屿名称,并指出其中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哪个?(学生回答可采取分组竞赛等形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出示《日本轮廓简图》,让学生在《日本轮廓简图》上填上四大岛屿名称。
(知识拓展)日本北部四个小岛色丹岛、择捉岛、国后岛、齿舞诸岛也是日本固有领土,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当时的苏联占领,至今仍被俄罗斯占有。
3、学生活动:根据统计资料,算一算中国和日本的人口密度(保留整数位)。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概括日本的面积和人口情况。(先让班干回答或由班干推选人选,这样,不仅能很快改变尴尬局面,而且,还能很好地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国 家 面积(万千米2) 人口(亿人) 人口密度(人/千米2)
日 本 37.8 1.27 336
中 国 960 12.95 131
通过计算对比,我们知道日本面积狭小,但人口众多,是一个地狭人稠的群岛国家。
4、学生讨论:观察日本轮廓,看看海岸线有什么特点?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有利条件?
(针对学生的回答,要积极肯定,及时加以鼓励、表扬,努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增添成就感,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归纳讨论结果:日本海岸线漫长(3万千米),沿岸多岛屿、半岛、海湾和天然良港,海上运输便利,对外贸易发达。
5、阅读《日本地形图》,概括分析日本的'地形特点:多山的国家,平原面积狭小。并且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日本最高的山峰—富士山。
6、阅读教材P67“阅读”材料—富士山,提供日本的地震、火山视频及资料
分成两组讨论下列两个问题:
(1)日本群岛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如果你遇到地震灾害,如何避险?
(2)富士山山顶白雪皑皑,山腰森林葱郁,试分析地理原因。
【课堂小结】
经过今天我们对《日本》的初步学习,你对日本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你学到了什么?请你用几句话把你学到的知识说给我们听。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你把它记下来,课后和同学或老师一起讨论。好吗?
【板书设计】
一、东亚岛国
1、地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
2、领土组成 本 州 、北海道、四国、九州 地狭人稠的群岛国家。
3、海岸线漫长曲折,多天然良港。
二、多山的地形
1、多山的岛国,平原狭窄
2、火山地震频繁
篇9:初中地理东南亚课件
初中地理东南亚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 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板书: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 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教学后记:
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欧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 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 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篇10:初中地理八年级课件
初中地理八年级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②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能力目标:①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②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应珍惜和爱护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重点:印度的水旱灾害及印度的人口特点。
难点:分析造成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片尾曲,今天就让我和同学们随着唐僧师徒去印度看一看。
请同学汇报课前搜集到的印度的相关资料
讲授新课
展示课件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
展示课件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提问:①印度位于我国的什么位置?南部濒临哪个海洋?
②印度位于亚洲的哪个地区?
总结:位于我国西南面,南临印度洋,位于南亚。
展示课件南亚政区图
提问:①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临国,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②读出印度的首都?
总结: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展示课件印度的地形
提问:①找出印度有哪些主要地形区?
②地形分布有哪些特点?
总结:西北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绝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过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着多少印度人呢?
展示课件印度的人口增长图
提问:①印度有多少人口?
②从1951年到20印度人口大约增加多少亿?
③读图分析最近印度人口增长速度是加快了还是放慢了?
讨论:阅读课本36页材料和自学材料,说一说人口增长会给印度带来什么影响?总结:人口的增长制约着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使粮食、土地、水资源、环境、就业、教育等成为难题。年2月15日,印度颁布新的人口政策,希望到2045年实现人口零增长。
展示课件印度水、旱灾害的景观图片
我们多么不希望看到这些画面!然而大自然是无情的。印度人民采取了很多措施和自然斗争,如庞大的灌溉系统、防旱贮水池等,但灾害仍不断,损失惨重。是什么原因造成印度多水、旱灾呢?
展示课件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提问:①孟买各月气温有什么特点、属哪个温度带?
②孟买各月降水量分布有何规律?
③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总结: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
展示课件南亚1月、7月风向
总结:印度降水主要受季风影响
讨论:西南季风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早晚对印度降水多少有何影响?
总结:我们破解了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原来是西南季风搞的鬼。
角色扮演(讨论完成)
①如果自己是印度的官员,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旱灾情?
②如果自己身处在连降大雨的印度,怎样做才能最好的'保护自己?
教师小结:⒈学生快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⒉请几个同学说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巩固训练:课件展示
布置作业: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画一幅简单、形象的漫画,反映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
发展的关系,并用简单的语句提示其寓意。
板书设计:
第三节印度
应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地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进行地理课教学,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它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丰富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并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其地位越来越重要。下面,我就应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谈几点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情感状态。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动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笔、一幅挂图,手段单调、呆板,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容易转移,产生课堂不融洽的气氛。而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不爱学转变为爱学、想学。例如:在讲《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课前的2—3分钟,我先播放西双版纳风光,如“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园”、“可爱的雨林动物——野象”等影视片,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集中到课堂上来。用一段影视片导入新课,让学生觉既轻松又新颖。当讲到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多游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时,再播放一些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和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的情况,学生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回答: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和各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吸引国内外游人的主要原因。所以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化解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一般是指相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而言的比较抽象、复杂且难以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内容,它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认知障碍。教学难点不突破,便会影响学生的深入学习。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原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是比较抽象的,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应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如讲“四季更替”时,它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怎样解决这一难点呢?我首先将地球自转、公转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模拟演示,不断分解其运动过程,直观立体地展示阳光直射点的回归移动、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等运动过程,然后出示字幕,供学生思考:
学生根据前面的演示,积极思考,不但很快化解了这个教学难点,而且学生还会对所学的知识铭刻在心,永久难忘。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我们在学习中继承人类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种种问题的能力,它是我们一切能力的核心。所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将思维着的心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地理课是一门文理兼容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材中涉及许多地理原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它的教学过程较为复杂。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学生看不到地
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这就影响了学习的兴趣,窒息了课堂活力,阻碍了自身思维的发展。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把抽象的静止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直观的感性材料,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素材,建立表象并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前面讲的“四季更替”的形成,应用多媒体演示,再设问引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有的放矢地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使之以最佳兴奋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每节课都离不开地理图表,它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是一般的教学地图,尤其是区域地理图,内容十分繁杂,针对性不强,主题不突出,不易被学生掌握。而多媒体则具有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功能,它可将一幅完整地图根据教学需要分解成各部分,可绘制在数幅投影片上,使知识具体化。如讲“南方地区”一节时,可先制作一幅南方地区轮廓彩色底片,然后分别制作它的位置、行政区划、地形、气候、矿产、工业区及农作物分布等多幅投影片,将插图和文字分别绘成复合片。讲课时根据不同问题在底片上复合相应内容的投影片。课前提问,课堂训练时可将带文字说明的复合片掀开即变成空白图,可让学生互动,进行理解图、填图训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强化学生读图与识图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诚然,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确实起到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也不能完全代替其它教学手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容忽视,在使用多媒体时,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板书始终是联系各种教学手段最重要的因素。和教师相比,多媒体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多媒体应用对现代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篇11:初中地理问题课件
1、地球的外形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2、纬线与纬度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儿。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铅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哨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归属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归属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扭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钟头,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六、五带的划分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南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磁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南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磁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南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力明显。
7、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一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八、地面高度的计较方法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铅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外一地点的铅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把海有意抬高度不异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地球上海洋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占了71,而陆地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仅占29。大陆和它相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罗巴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罗巴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磁极洲主要位于南磁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外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罗巴洲和非洲的地形比力简略,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力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推地形变化的气力地球内部所产生的效用称为内力效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效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力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效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气候和气候气候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气候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空气温度的变化一天当中,空气温度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空气温度一般出现在日中过后(约14时);最低空气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空气温度,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低空气温度,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空气温度最高值同月平均空气温度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空气温度年较差。
15、世界空气温度的分布世界空气温度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空气温度并纷歧样。夏季陆地空气温度高,海洋空气温度低。冬季相反。空气温度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山地跟着海拔的升高,空气温度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空气温度约降低0.6℃。
六、世界降水量的分布一般规律:赤道相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全年多雨区:在赤道相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地区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开罗;夏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相近的大陆东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神州北京;冬季多雨区:在南北纬300~~400相近的大陆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意大利罗马;常年潮湿区:在南、北纬400~~60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从海洋上吹来的西风影响的地区,各月潮湿,雨量适中,如英国伦敦。
1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热带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相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
3、热带季风气候以亚洲南部、东南部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最为显著。这种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也可以分为旱雨两季,风向随季节而变化。旱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干旱少雨;雨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集中。
4、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相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这种气候降水量稀少,终年炎热干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
1、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致以1月平均空气温度0℃等温线为界,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主要位于大陆西岸的中低纬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空气温度变化大,降水量较少,集中夏季。
4、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以欧罗巴洲西部分布最广,温和多雨,空气温度和降水的年变化比力小。
19、自然资源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水、矿产、森林等,都是自然资源。按其形成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一类是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汗青期间,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
20、土地的利用类型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21、土地资源的分布温带潮湿的平原地的坦缓,气候温暖,适宜成长农业,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冷湿的亚南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广漠,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22、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资源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护水资源,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23、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效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40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铁、煤、石油的分布世界上铁、煤、石油的分布情况如下:
世界上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马西、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七个国度的铁的储量约占世界的90。
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活着界各国中,煤储量居世界最前一列的有神州、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俄罗斯等国。
世界上石油资源的分布很集中,中东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还多。主要输往日本、欧罗巴洲和北美洲等地。
25、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速率活着界特别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率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欧罗巴洲的人口增长速率最慢。欧罗巴洲为2;亚洲为15;北美洲为10;南美洲为17;大洋洲为14;非洲为27。
26、世界人口的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规模变小,人口迁移主要以三种形式为主。第一种是科技移民,即大批的高素质人材由成长神州度移向发达国度。第二种是劳动力输出。外籍劳工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成长神州度流向发达国度,由贫穷国度流向敷裕的在石油输出国,由人口稠密的同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国度。第三种是国际难民迁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亚洲东部和南部、欧罗巴洲和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内海的平原地带。在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广大的严南寒带针叶林带,末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的沙漠地区,和地势高大的高原、山区、人口稀少。
2八、人口向城市迁移及产生的问题一个国度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度成长水平的标准之一。世界上发达国度人口的70以上为城市人口,成长神州度的城市人口只占人口的30点儿。现在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成长神州度。
29、世界的人种白种人的肤色、眼色、发色一般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她们主要分布在欧罗巴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黄种人的皮肤呈淡黄色或棕玄色,头发黑直,脸蛋扁平,体毛中等。她们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黑种人肤色乌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较少,她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境内。
30、世界上的国度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度,名国的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大小纷歧,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最大的俄罗斯有1700多万平方千米。神州的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约为960万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冈。
31、国界和领土国界线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为领土。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为界;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加拿大东部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有一段以纬线为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
32、世界地埋地区范围的划分共分为13个地区。图见书本第一册P83。
33、东亚概述图见P85。东亚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侧,包括神州、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度。蒙古的畜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度。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风,风由寒冷的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向太平洋,风力强有力,受其影响,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风从太平洋、印度洋带来丰沛的降水,降水由沿海向内陆减少,气候炎热。在东亚的季风气候区内,根据空气温度和降水的不同,又分为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前者1月平均空气温度在0℃以下,雨季较短;后者1月平均空气温度在0℃以上,雨季较长。
34、东亚的人口和经济东亚是世界上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居民绝大部分是黄色人种。东亚是今朝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35、日本的自然地理特性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比力狭窄,人口稠密。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本州岛太平洋沿岸的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日本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著名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日本的季风气候具备海洋性特性,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力丰富。全国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山间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但矿源贫乏。
篇12:初中地理民族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2.了解我国的民族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3.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学习重点】
1.我国民族构成状况。
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
1.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2.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学法指导】
1. 预习时,基础知识用蓝笔标记,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笔标记,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2.按要求积极互动,积极思考,展示规范,点评到位,大胆质疑。
【知识链接】
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1、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 个民族,以 族人口最多,占 %,其他 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占 %,少数民族中以 族人口最多。
2、人口在500万以上的民族有哪些?
3、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状况是: 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 部和 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和 地区。
4、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 、的特点。
5、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设立 。
6、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我国最少的少数民族是 ;
合作探究
完成P17活动
★ 初中地理台湾省
★ 地理说课稿
★ 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台湾省课件(整理12篇)】相关文章:
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2023-12-20
读议讲练四段一体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2-09-26
现代大学课程教学多媒体CAI课件的应用与开发2023-04-20
教研活动工作经验总结2023-11-19
初中地理老师教学计划2022-09-21
初中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2023-02-18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2023-02-16
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计划2023-07-31
初中地理工作计划2022-06-30
高中区域地理印度教学课件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