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件(共13篇)由网友“乔维”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高中地理课件,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高中地理课件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
1、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19xx年10月12日,地球总人口60亿;目前,我国总人口约13亿。1950年至,亚洲人口数量增长最多,非洲人口增长率上升最快。
2、人口增长模式(三种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3—4﹪)、高死亡率(3—4﹪)、低增长率(约为0)
(2)传统型:高出生率(3—4﹪)、低死亡率(1—2﹪)、高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1﹪)、低死亡率(1﹪)、低增长率(<1﹪,甚至负增长)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为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并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一个国家和地区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
二、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有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人口的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保证人口能够获得最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条件,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a、资源(最主要的因素,木桶效应);
b、科技发展水平(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环境人口容量会适当提高,成正比);
c、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d、地区开放程度(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尽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前者: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后者:最适宜养活多少人
4、各大洲人口迁移:北美洲(战前、战后迁入);南美洲(战前迁入,战后迁出);欧洲(战前迁出,战后迁入);非洲(战前、战后迁出)
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
1、城市外部形态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集中式(团块式):多在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城市连片分布(如:成都、合肥、华盛顿)组团式(状):有几个片区组成,各片区受河流、山岭阻隔(如:重庆、浦东新区)条带式(状):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发展而行成(如:兰州、延安、西宁、洛阳)
2、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功能分区:
⑴利用方式: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⑵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特点:最基本、最广泛的利用方式,占城市面积的40%-60%趋势:a、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b、位置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背向发展)
②商业区(特点:a、占城市面积较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b、大城市中心形成中心商务区)
③工业区(形成:因工业生产的集聚效应与工业运输量大而形成;特点:a、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与保护城市b、工业区趋向沿交通干线分布是为了交通便利)
3、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
⑴小城市:级别低、数目多、相距较近、服务范围较小、服务功能较少
⑵大城市:级别高、数目少、相距较远、服务范围较大、服务功能较多
4、城市化的概念、标志:
⑴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⑵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最重要)。
5、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三个阶段
⑴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在25%-30%以下),发展缓慢,出现问题:各功能用地混杂布局,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⑵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在30%-70%),发展迅速,出现问题:劳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等
⑶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在70%以上),城市化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问题:大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6、城市化的动力:
⑴推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①劳动力过剩;②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自然灾害;④医疗、教育条件差)
⑵拉力:吸引人群到城市的因素(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社会福利条件好;③文化设施齐全;④医疗卫生条件好;⑤交通便捷)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影响土地质量;
③影响水体;
④改变太阳辐射等。
⑵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①大气污染;
②水体污染;
③噪音污染;
④固体废弃物污染。
⑶发展目标: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生态城市
8、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⑴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目前速度变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⑵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目前速度加快,城市发展不合理
篇2:高中地理课件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属于地理新课程标准中世界分区地理内容。
本节内容是第八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二战后世界的热点地区──中东,围绕中东之所以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逐一展开。本节课主要讲重要位置和石油资源两个原因。通过本节课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通过亚洲、东南亚和日本等区域了解了区域地理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本节学习学生能认识中东地区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由于中东地区历来就是热点地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感知度和熟悉度较高,认知起点较高,但只是泛泛的认识还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还需要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去了解该地区;大部分学生对“伊拉克战争”还记忆犹新,学习兴趣高,学习动机强,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时学生可能会面临读图填图等障碍,都可以通过本节学习得到一定解决,从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中东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
(2)知道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中东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并能熟悉其范围及国家和城市。
(3)了解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石油的输出路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读图能力,以及对地图的分析判断能力。学会合作性自主探究学习,能简单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关注世界时事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坚持正义、热爱和平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东是世界热点地区,以及构建“中东成为热点地区”原因。
难点: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中东石油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读图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读书读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多媒体设备、地理地图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同学们,走过了我们临近的国家。今天我们又踏入东半球其它国家。这一站,我们来到中东……
整体感知: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出现过的与中东地区相关的图片,通过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长期的热点地区
(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地区像中东一样,一直成为全世界的热点地区。在电视的国际新闻中,差不多每天都有关于中东的报道。
(小播报员播报):“长期的热点地区”。
学生活动1:提起中东,你会想到那些词语?同学们谈谈印象中的“中东”。请大家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二、三洲五海之地
(过渡)那么中东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回答。
答案要点: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的差异)。
1、中东的名称由来和位置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中东,共同来了解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教师讲述:中东是以欧洲为中心划分的地理区域。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近东、中东经常混用。
多媒体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位于亚洲西部、欧洲的东南、非洲的东北。(地跨三大洲)
2、中东和西亚的区别
巧制中东与西亚比较图课件,通过“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对比,了解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别,明确中东的范围。
中东=西亚—阿富汗+土耳其欧洲部分+埃及非洲部分
3、一湾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问题引领:你怎样来描述中东地区的海陆位置。这一地区有哪些主要水域?
(答案:波斯湾;大西洋、印度洋;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
多媒体展示:观看中东地区图,请学生读图。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着重介绍苏伊士运河及土耳其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
教师讲解:同为两大洲分界线;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开通大大缩减,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土耳其海峡是黑海进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也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重要通道。
追问:这些水域当中,哪些是相通的?通过哪些水道相通?(黑海和地中海通过土耳其海峡相连,地中海和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相连。)
学生活动2:“扬帆起航”,如果你位于阿拉伯海的一艘旅行船上,根据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知识(一湾两洋三洲五海以及运河、海峡)你是否可以航行到达“五海”?
(答案:不能)
追问:里海是海吗?
(答案:里海,是最大的湖泊)
教师解释:除了内部相通之外,哪些水域还和外面的大洋相连?(地中海与大西洋、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相连)
教师转承:看来,中东地区地跨三大洲,又通过“五海一湾”连接了两大洋,它的地理位置的确很重要。其实,它在历史上就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丝绸之路”、“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都与这儿有关。)
练习:对号入座(即时考察学生掌握各水域的情况)
(过渡)中东的热点具体体现在各个国家之中。下面我们在地图上指出中东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学生活动3:最佳拍档同桌合作找出主要国家及其首都,比赛看哪一小组回答人数最多。
三、丰富的石油资源
(漫画过渡):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关键性原因是什么?(石油问题)
教师解释:石油用途广泛,是重要的原料和能源,特别在现代化工业发展中,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1、中东的石油地位
展示课件: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2、中东石油的分布
展示课件:中东石油集中分布地和主要产油国的位置。
学生读图回答:中东地区的石油,都集中分布在哪里?主要产油国家有哪些?
(答案: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有沙特、阿联酋、科威特、伊拉克、伊朗等。)
3、石油外运航线
(过渡)中东出产这么多石油,都是自己国家用吗?当然不是。大部分石油都供出口。假如你是中东地区石油公司的老板,你会把石油卖到哪些地方?选择什么样的运输路线效益最好?
学生活动4:小组讨论后写下自己认为最理想的贸易国家和地区,并设计石油运输路线,边指图边阐述观点:如为什么选择这些国家和地区做贸易,自己设计的运输路线有什么好处等。讨论发言后完成53页活动3,填出三条主要石油输出路线。
板书设计:
一、长期的热点地区
二、重要的地理位置
一湾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波斯湾;大西洋、印度洋;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
三、丰富的石油资源
1、石油储量、生产、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
2、中东石油的分布及主要产油国
分布: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联酋
3、石油输出三条主要路线
篇3:高中地理课件
【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一、雄居东方的大洲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让学生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请学生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板书]一、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4、亚洲的方位:
读图6、5《亚洲地理分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二地形和河流
二、亚洲的地形
1、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
讨论:(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
讨论:(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板书]二、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活动]学生指图回答亚洲不同流向的河流,注入的海洋。
[板书]三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离。
三、亚洲气候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读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哪几种?
学生回答: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屏幕展示:依次显示九种主要气候类型
屏幕显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教师提问:亚洲东部与南部气候有何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都是季风气候。
教师总结:亚洲九种气候类型中有三种是季风气候,这是亚洲气候的特点之一──季风气候显著
教师补充: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就较少。如果降水较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常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
篇4:高中地理课件
东北,古称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2)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以及河流分布概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的地形特征,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3)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河流,分析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4)读东北地区各类气候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比较黑、吉、辽三省的气候差异,分析东北河流的结冰期与气候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建设美丽的祖国勤奋学习,为保护祖国的环境从小事做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
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分学习小组回顾上册关于中国的气候的相关知识。
四、教法、学法
激趣法、讲授法、提问法、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分组合作探究法、读图发现基本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经过剪辑的电视片《闯关东》,导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关东在哪儿?进入第一部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的学习。
二)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位置:
1、学生读图,同桌互相描述东北地区的海陆位置,找出东北濒临的海洋、邻国、邻省(省级行政区划),找出东北三省的省会,回顾东北三省的简称。
2、学生分学习小组读图,试着描述东北地区的经纬度范围,请小组代表交流本组的读图结果。
3、学生分组探究:
(1)比较中国、日本、蒙古三个国家海陆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比较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海南岛的纬度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纬度位置对人们生活学习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读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1、学生读“东北地形图”,在图上找出东北地区的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试着归纳东北地区地形分布的特征。
2、学生读“沿东经125°东北地区剖面图”和沿“北纬45°东北地区剖面图”,试着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3、分小组探究:
(1)东北地区河流流向与地形分布的关系。
(2)东北平原与东北地区河流的关系。
四)读图探究东北地区的气候差异
1、学生回顾中国的气温分布特征: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2、学生读“东北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计算东北地区最北边和最南边的气温差异是多少。东北地区冬
季的气温可能给河流带来哪些影响?读“东北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看看东北地区大部分地方七月平均气温在多少度以上?
3、学生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看看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归纳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读图观察长白山东南和西北两侧的年降水量有什么不同?造成这个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4、学生分组读“图6—14”,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根据气温曲线图判断A、B、C三地哪个是大连、长春、哈尔滨,并说出判断依据。
5、学生分组探究:根据课本P30的活动题3,了解植被与气候的关系,试着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同桌互相讲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总结,将板书补充完整,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
六)课堂检测
1、东北平原主要由、和三个平原组成。
2、东北地区属于气候,冬季,夏季。
3、下列城市中,冬季气温最低的是
A、漠河B、哈尔滨C、长春D、大连
4、辽宁省濒临的海洋是()
A、渤海和朝鲜海峡B、渤海和黄海C、黄海和朝鲜海鲜D、渤海和东海
5、下列河流中,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
A、辽河B、松花江C、乌苏里江D、黑龙江
6、长白山东南部降水多是因为()
A、纬度因素B、洋流因素C、地形因素D、海陆因素
参考答案: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温带季风气候、寒冷漫长、温暖短促,A B D C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在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中都体现过,本节课只不过在以前的基础上更加细化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充分的利用地图发现、分析、归纳,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加深,达到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其自然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与本地自然环境进行对比,比较两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充分体现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篇5:高中地理课件
1、CAI课件教案化
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CAI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将课件作为了一个会说话、有动画效果的“特殊教案”,认为将CAI课件准备好就是把这节课备好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多么的发达,CAI课件多么的先进,它们都只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所以CAI课件不仅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能覆盖一堂课的教学,我们千万不能本末倒置,舍大求小。
2、高中地理CAI课件设计策略
2、1课件内容的选择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我们设计、制作地理CAI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们在选择课件的内容时,必须紧密结合教师授课的内容,尽量减少其他内容,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时所能传递的教学信息。而高中地理教学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其内容都是极其复杂的,这就使得我们在设计CAI课件时会不可避免的加入很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但联系紧密的东西。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可能对这部分内容更加感兴趣,从而没有将教学内容记于心中。同时,我们在设计课件时还应该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熟知的素材,使学生一看到就有亲切感,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愿。
2、2地理课件设计应该讲求教和学的实用性,防止华而不实。我们在制作地理CAI课件时,不应该为了加入图片而加入图片。因为,这样有时候会使学生注意力发生偏移。学生对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的兴趣是呈递减的状态的。因此,不能让学生忽视文字部分所传递的信息,影响教学内容的传授,使地理CAI课件变为“不科学的”软件资源。因此,我们在设计地理CAI课件的时候,图片和视频等只有在真正需要而且不影响文字信息作业的时候加入,不然会使得地理CAI课件成为教育中的“鸡肋”。
2、3地理CAI课件的易操作性。现在高中地理教师都是从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年轻人,专业知识扎实,但是计算机课件设计、制作能力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在设计、制作CAI课件时应该将课件设计为特别容易操作的软件,这是我们在设计课件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果,我们使用按钮的方式进行交互,那么必须标明按钮的作用,以方便授课教师的使用。同时,我们链接的内容必须下载到本地,这样就不会对课件的运行环境提出太高的要求,否则课件的使用会影响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2、4三维式地理课件设计。高中地理CAI课件的外在界面应“漂亮”,内部素材要“科学”,同时,课件的.整体设计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三个方面不断完善、提高,当然,它们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三者可以在地理CAI课件中共同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利用CAI课件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
3、结论
总之,CAI课件目前还在不断地发展,其各种功能也在不断的提升。我们在使用CAI课件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管怎样,我们必须清楚一点,那就是:CAI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要能实现这个目标,那就是好的CAI课件。
篇6:高中地理课件
【教学目标】
1.在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的基础上,学会经纬网定位中国地形单元的方法;
2.学会提取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推理其他特征;
3.使学生掌握联系知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入手分析我国区域地理要素分布情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准确定位地形单元的范围和位置。
2.根据地形单元的区域特征,结合具体区域分析相应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几年来,浙江省文综高考的第37题属于中国地理,面对26分,区域定位是攻克这个堡垒的先锋队,定位准确了,特征清晰了,就可以稳操胜券。这是高考考查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也是今后更加注重考查的方向。那么如何做到中国地理空间的准确定位呢?
二、方法:
1、是什么:先要确定对象,是自然还是人文,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分布应从我国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方面入手,人文地理要素分布应从我国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等方面入手。
2、在哪儿:即定位,通过经纬网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事先要求学生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
3、有什么:即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分析;
4、为什么:即成因分析和联系比较。
5、怎么办:即措施和发展方向。
三、例题分析:
深秋季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
A、从①到②
B、从②到④
C、从③到⑤
D、从⑤到⑥
问:1、划出关键词
2、答案是什么?为什么?
3、请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
总结:以上可以通过准确定位来确定是秦岭还是淮河,特别是它们的位置和范围。本题是通过准确定位即可得出结论。
例2、(26分)图12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2分)
问:1、图12在哪儿
2、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
3、该地形单元的区域特征是什么?
总结:该区域实际上是由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组成,如果没有找到区分两者的界线,就会将内蒙古高原或黄土高原的特征混答,干扰答案,影响得分。以上主要是准确定位后,划清相邻两个单元的界线,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不少同学因为没有区分这两个地形单元,导致巨大的偏差。
例3、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根据下面图、表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并指出在此气候条件下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
(2)简述A地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问:1、该图在哪儿
2、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
3、地理位置包含哪些?
4、该省的东部是什么地形,西部是什么地形单元;
5、指出相应的气候特征。
6、请说出第二问的解题思路。
四、总结答题思路:略
五、归纳区域定位的方法:略
六、板书设计:略
七、作业布置:
再次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
篇7:高中地理课件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总结)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请学生欣赏教材前面插页的彩图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板书设计】
第七章 中国的农业
引言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一节 种植业
一、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1.种植业的概念
2.影响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1)适宜耕作的土地: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
(2)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气候条件:足够的热量、降水、光照
3.我国种植业主要的分布地区: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5.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二、稳定粮食生产的能力
1.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2.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1)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科学种田
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
教案点评
教案设计时充分注意了地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析图,从图中了解掌握我国种植业的现状,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合理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已学过的我国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投影、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我国南北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为学生充分思考、消化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培养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分析、评判能力打下了基础。
篇8:优质高中地理课件
优质高中地理课件
优质高中地理课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难点:1、日本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条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资源等;工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日本(板书)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国家地理中的日本,还是跟上节课一样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书)
1、地形(板书)
【读图】请大家把地图册翻到日本这一页,找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提问】根据地形图,来总结一下日本的地形状况?(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由四个小岛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由此总结出其地形构成:)
2、气候(板书)
【提问】根据它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和,降水较多;夏季凉爽,降水丰富,原因:四周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书)
【提问】继续看图,看河流的数量,流向及其长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
4、资源分布(板书)
【提问】从日本的资源分布图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丰富;地热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板块的消亡边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风能-处于季风气候区)
二、农业(板书)
【提问】通过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大家应该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农业状况(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引导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实例,便提问边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得出如下结论。 板书:
种植业:平原狭小,人多地少,稻米单产高,可自给。
措施:小型农机具;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种等。
渔业发达:远洋、近海捕捞和近海养殖发达。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于此,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渔场。
其他:丘陵种果蔬,但仍需大量进口。
主要农作物:水稻
进口农产品: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业
【读图】指导学生阅读日本工业分布图,并思考一下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板书)
(结合所学过的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响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响因素如某些工业对矿产、水能、空气或气候等有特殊要求;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会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板书)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3、日本发展工业的优势与劣势分别有哪些?(板书)
(优势:国土狭小,国内市场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劣势:劳动力充足,文化素质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4、日本的工业分布区主要分布www.wenkU1.com/news/25944ED8A8076A9F.html在哪里,为什么?(板书)
(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这些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
【引导】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后,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呢?
5、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板书)
(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 为主的经济。缺陷:工业产品依赖国际市场销售;工业原料严重缺乏;依靠国际市场进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板书)
【引导】读课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2、人口问题
老龄化严重
原因:(1)随着生活环境、饮食和营养状况改善与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断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积狭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区,所以人口和工业也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要根据它的地形、河流、气候和资源等因素分析,而分析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状况更是要活学活用,通过前面学习过的农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来具体分析,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难,所以我主要以引导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之后的国家地理中的国家就需要大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关键是要掌握分析角度与分析方法,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篇9:高中地理北方地区课件
高中地理北方地区课件
学习目标
1.了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理解气候、地形特征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3.了解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的状况。
图表落实
1.读东北地区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上正确描画铁路干线: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京哈线(部分)、沈丹线、京通线。
(2)填写滨洲一滨绥线上主要城市:满洲里、海拉尔、大庆、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
(3)填写哈大线上主要城市:长春、沈阳、鞍山、大连。
2.读北方地区图所示,完成下列要求:
(1)在北方图(一)上填注:
北方地区地形骨架: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秦岭;
五大地形区代号: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D辽东半岛、E山东半岛丘陵;
河流代号:a黄河、b渭河、C汾河、d淮河、e大运河、f滦河、9辽河、h黑龙江、i乌苏里江、j松花江、h嫩江;
省市代号:①山西省、②陕西省、③河北省、④河南省、⑤山东省、⑥辽宁省、⑦吉林省、⑧黑龙江省、⑨内蒙古自治区、⑩北京市。
(2)在北方图(二)上填注:
煤矿代号:a大同、b阳泉、C平朔、d鸡西、e鹤岗、f阜新、g抚顺、h开滦、i平顶山、j神府;
油田代号:A大庆、B辽河、C华北、D胜利、E中原;铁矿:鞍山、本溪、迁安。
(3)用彩色笔描出并注记铁路干线:
①京哈、②京沪、③京九、④京广、⑤京包、⑥大秦、⑦神骅、③石太一石德一胶济、⑨焦作一兖州一日照、⑩陇海。
学海导航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位置:大兴安岭、古长城(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秦岭-淮河、渤海和黄海包围的范围内
2.范围: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宁夏的东南部、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
二.地形、河流
1.地形:平原面积广大,还分布着一些丘陵。
东北平原面积第一,沼泽地多,荒地、黑土、冻土广布
华北平原钙质土、盐碱地多。(为什么少酸雨)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有直立性,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太行山、吕梁山、六盘山等。
2.河流
松花江水运(哈尔滨港)。两次汛期
国际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图们江。
三.气候
1.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多在400~800mm,长城是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多为半湿润及半干旱气候。夏季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
2.东北平原受地形封闭、近冷气团源地影响,冬季严寒(-8℃以下)、漫长。多冻土,土壤墒情好。兴安岭北为寒温带,长白山为湿润区。
3.华北夏季多暴雨和沙暴天气。春旱、夏涝、寒潮为灾害性天气。
成因治理解决措施
旱1.总降水量较少2.春季升温快,降水少1.修建水库2.节约用水,发展旱作农业3.打机井
涝1.降水集中2.平原地势低平3.水土流失,中下游河床升高1.修建水库等蓄洪工程2.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3.加固大堤,挖掘人海新河
碱1.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2.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1.生物措施2.酸性物质中和
思考:黄河下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1、“地上河”容易决堤、汛期水患威胁严重;2、沿岸次生盐碱化。因为黄河下游河流水位高于两岸的地下水,河水补给地下水,加上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旱季蒸发强烈,形成次生盐碱化;3、黄河下游旱季断流。
采取措施:加强黄河全流域的统一规划管理,下游加固大堤,营造护堤林,调控水盐运动;中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上游修水库,调节水资源季节分配。
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1)从降水的季节分配上看:集中在夏秋季节,雨季水资源多数白白流失;春季多风、天气晴朗、降水少,蒸发旺盛,雨季尚未来临,所以缺水严重。
(2)从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上看:南多北少,北方地表径流少。
(3)从需水量上看: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加上污染浪费严重,加剧了缺水的状况。
(4)针对缺水的原因可采取如下措施: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节约和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等。
思考:华北地区为什么比西北地区的缺水更严重?
华北地区虽然比西北地区降水多,径流量大,但华北地区人口稠密,生活用水量大,经济发达,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大,故而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例2】读图回答:
(1)图中F、H两地气温比两侧地区高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丹江口水库出口处和北京两地的平均温差约为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京津地区急需调水,分析其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4)分析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F、H两处为河谷,第(2)题,根据等温线分布图,得出两地平均温差,并挖掘图中的隐形信息(纬度位置)与题干中的“主要原因”相结合;第(3)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影响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因素,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方面分析;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紧扣题干中的`“有利”和“自然条件”去分析。
【答案】(1)河谷地形(汾河谷地)(2)8纬度差异
(3)降水量少,径流量少。人El稠密,人均水资源量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4)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四.资源
1.大兴安岭、长白山森林资源丰富,鹿茸、人参、貂皮为“三宝”。
2.石油:大庆、辽河、吉林、华北、胜利、大港、中原、延长、渤海湾。
3.煤炭:鹤岗、鸡西、抚顺、阜新、开滦、峰峰、大同、平朔、神府、焦作、平顶山、兖州
4.水电:三门峡、小浪底、白山、丰满
5.铁矿:鞍山、迁安
6.黄金:招远
7.盐场:长芦盐场
五.农业
1.土壤
主要土壤土壤特点开发历史主要农作物发展问题
东北平原黑土地富含腐殖质,以肥沃著称较短,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沼泽地的开发利用
华北平原黄土地有机质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悠久冬小麦、花生、棉花多干早,节约用水,改善中、低产田
黄土高原黄土地有机质不高,且水土流失严重悠久冬小麦、谷子防止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
2.华北:二年三熟,旱地,冬小麦、玉米、高粱、棉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收摘季节多晴天,砂性土壤)、商品粮(黄淮海平原)、商品棉(冀中南、鲁西北、豫北)。黄泛区为全国第一大水果带,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水果基地,山东半岛花生。
思考:如何理解旱涝、盐碱和风沙是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
(1)形成因素。①自然环境。华北平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这样的气候条件加上起伏和缓的地势,使华北平原极易发生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措施,不合理的开垦等生产活动,加重了平原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
(2)影响:使华北平原在主要农产品产量、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等方面,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些相对经济落后的地区,往往就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受灾严重的涝洼地、盐碱地和风沙地。
3.东北:一年一熟,旱地,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商品率和机械化程度高,可垦荒地多,商品粮基地(松嫩、三江)。
思考:黄淮海平原与东北平原比较,易形成春旱。
原因分析:黄淮海平原纬度位置比东北平原要低,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降水量少;而东北平原春季气温偏低,积雪冻土消融缓慢。
4.黄土高原:谷子、高粱等耐旱作物。
六.工业与城市
1.重工业发达,石油、煤炭丰富。
2.棉纺织工业:天津、青岛、北京、邯郸、石家庄、西安、咸阳、郑州、济南。
3.化学工业:吉林、大连、天津、兰州。
4.钢铁:鞍山、京津唐、太原。
5.大连造船、长春汽车、西安电子、沈阳和哈尔滨机电、洛阳拖拉机。
京津唐和辽中南能源不足,水源不足,污染严重,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改。
山西为全国最大能源、化工基地。
思考:山西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大省。
山西是我国能源输出最大的省级单位,但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其重要原因是长期以单一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而煤价低廉,使其收益较少。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关键,就是要加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转化,提高经济效益;加大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具体措施:①变输煤为输电,煤电并重,一方面有利于本区能源工业结构的改善,另一方面有利于输入区的环境问题的改善。②延长生产链,发展煤化工,有色冶金工业。
问题:山区能源基地建设在晋北、晋中地区主要受水源限制,因此加快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晋东南地区主要受交通狭窄的影响—,因此加快线路改造和新建铁路是当务之急。
6.首都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城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边缘,西为西山,北靠燕山,东临天津。为元、明、清三朝的都城。现着重发展耗能少、耗水少、污染少的高科技工业。
七.交通与贸易
东北铁路网全国最密,“不”字型,哈大线、滨洲一滨绥线、京沈线、沈丹线。
华北以北京为中心,放射状,京哈、京通、京沪、京九、京广、京包线。
石太、石德、胶济、陇海、同蒲、太焦—焦柳线。
运煤干线:大秦,神黄、焦石线。
港口: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
边境城市:黑河、绥芬河、图们、丹东、集安、晖春等。
八.生活习俗与名胜
面食、小米、土炕、马拉大车、饺子、溜冰。
名胜:长白山、北戴河、恒山、五台山、泰山、嵩山、华山。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等。
九.其他
兴修水利、防治水患。
黄河:上游修水库,中游植树治理水土流失,下游加固大堤。
淮河、海河各支流上游修水库,中游洼地蓄洪工程,下游开挖新人海河道。
东北平原防护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
十.比较北方地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我国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一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区域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就其地形区而言,可分为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而又习惯上将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称为东北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称为华北区。其差异可列表如下:
华北东北
区域景观特征“北国风光"
共性矿产资源煤炭、石油、铁等
区域差异土地景观黄土地黑土地
主要地形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东北平原、长白山地
粮食作物冬小麦、谷子春小麦、玉米
经济作物棉花、花生大豆、甜菜
种植制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一年一熟
土地改良盐碱地改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黑土保护、沼泽地改良
林木类别温带水果、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人工林(温带水果)
河流治理黄河、海河治理.辽河治理
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等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等
主要铁路及枢纽北京:京哈、京广、京沪、京九、京包、京通、京秦线等
郑州:京广、陇海线
徐州:京沪、陇海线
宝鸡:宝成、陇海线沈阳:京哈、哈大、沈丹线
哈尔滨:京哈、滨洲、滨绥线
主要海港天津、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大连
环渤海工业带发展的优势及发展方向
(1)从资源上看,有抚顺、开滦、兖州的煤;辽河、中原、胜利的石油;鞍山、迁安的铁;农业基础好。
从交通上看,以铁路运输为主,海运发达。东北以。滨,训一滨绥线、哈大线构成的“丁”字型骨架,以京哈线与北京相连;华北有京沪、大秦等。沿海有大连、秦皇岛、烟台、天津等重要港口,可海陆联运。
从经济基础上看;有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一辽中南地区、高新技术和重工业都很发达的京津唐地区,经济基础雄厚。因此,环渤海工业区拥有丰富的煤、铁、石油、农业等资源,便利的海陆交通,雄厚的经济基础。
(2)发展方向:要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产品类型,加强技术改造,以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加强舫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篇10:高中地理课件:美国
高中地理课件:美国
高考考纲要求:
1、掌握美国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概况、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其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并以此分析其对工业、农业、城市的影响。
考向预测:通过不同尺度的区域图、等高线地图、沿经纬线的地形剖面图、气候(气温、降水)分布图、河流分布图或其他方式来考查美国整体或局部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如利用区域经纬网图考查美国人口迁移、农业带分布、工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沿海洋流及影响等相关知识;利用等高线地图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的整治;利用美国的纵横地形剖面图考查主要地形的形成原因及对气候的影响;利用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考查美国气候分布及成因等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印象中的美国
由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预设:学生可能谈到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时区(跨西五区至西十区,有西五区的东部时间、西六区的中部时间、西七区的山地时间、西八区的太平洋时间、西九
区的阿拉斯加世界、西十区的夏威夷时间)、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农业、工业、服务业、财政金融、对外贸易(第一大进口国和第三大出口国,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
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第六大进口来源地)、交通、外交(1978年与中国建交,12月,美国副总统拜登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文化、语言、教育、医疗旅游等。
教师:出示高考考纲:
第二部分:图说美国
教师利用多媒体提供几幅有关美国的地图,设计相关问题出示美国在北美的位置图,归纳:
板书:一、位置与范围
1、范围:本土:48个州、1个特区、二个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
国土面积约:937多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开始有963万平方千米之说,包括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和河口、港口、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
2、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教师:出示世界政区图
【自主、合作学习一】
(1) 描述美国本土的位置特征,与中国对比其位置有何异同?
美国位于北美洲南部;三面临海;西半球;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北接加那大,南接墨西哥。
相同点: 都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大多属于北温带;都是临海国家。
不同点: 中国位于东半球,美国位于西半球;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美国位于北美洲南部,太平洋东岸。
(2)为什么说阿拉斯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它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
阿拉斯加州位置:东接加拿大,南邻阿拉斯加湾、太平洋,西频白令海峡,北临北冰洋;北极圈横穿其中,地跨寒温二带,与俄罗斯隔海相望。
自然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渔业资源等
(3)夏威夷按成因属于什么岛? 简析其交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属于火山岛;
位于太平洋中部,是亚洲、澳洲、美洲之间的航空、航运枢纽,是太平洋中的重要补给站,
有“太平洋十字路口”和“美国通往亚太的门户”之称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岛屿成因类型:火山岛、大陆岛、珊瑚岛
板书:二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
出示:美国地形图
1、地形:(板书)
学生说出描述地形的要点:地形类型(分布)+ 地势高低+ 特殊地表形态
据图描述美国的地形特征:成三大纵列分布,西部为科迪勒拉山系,中部为中央大平原、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1830米); 以平原为主; 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自主、合作和探究二】
(1)美国东、西部地形特点有何差异,为什么?
西部地形特点:山脉多呈南北走向,多山峰,山间盆地、高原、地势高峻;
成因: 两大板块相撞挤压形成 (内力作用)(落基山脉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的超级火山可能是世界最大的活火山)
东部地形特点: 山地低矮平缓;
成因:久经侵蚀而成(外力作用))
(2) 中央大平原的地势特征如何,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地势特征:大致东西高、中间低;北高南低。
依据:河流流向。
(3)为什么美国东西向铁路修路成本较高?
穿过山地,河流;修建的隧道,桥梁较多,里程较长,修路成本较高。
【当堂检查】 资料P62例2(2)
2、气候(板书)
出示美国气候类型分布空白图,学生填写美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
(1)分布及类型
【自主、合作和探究三】根据图分析
(1)西部温带海洋性、地中海气候分布有何特征,为什么?
分布狭长;受山脉的阻挡作用。
(2) 为什么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很广?
①中部平原地形平坦,冷暖气流可长驱直入,温差大,大陆性强;
②西部高山高原阻挡了水汽深入,干旱区面积广;
【我的思考】
归纳:美国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资料P60—61)
1、平原对冬夏气流的通道作用。
2、高大山地、高原对气流的阻挡作用。
3、局部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形成独特的高山气候。
【当堂检查】 下列图分别表示某区域1月、7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a、b、c
三点分别表示三个城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三个城市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城市代号是: b , 其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
(2)a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 ,该城市气候特点是:夏季凉爽(温和)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c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该城市气候特点是: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3)最适宜修建滑雪游览中心的城市代号是:b,理由是:冬季最冷月均温低于0℃,降
雪较多,地处山区。
3、河流与湖泊(板书)
出示美国水系分布图:
【自主、合作和探究四】
(1)描述五大湖的位置,简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位于美国东北部,美加交界处。
为工农业发展、提供水源,联通了大西洋,密西西比河,通江达海,提供了廉价的水运。
(2)为什么密西西比河径流量较大?(世界第四大河)
①支流众多,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广;
②流域内降水较为丰富;
(3)为什么圣劳伦斯河径流量很稳定?
①流域内降水的变化小;
②五大湖的调节作用明显。
(4)你知道冷湖效应吗?
盛夏季节,由于地面状况不同,空气受热程度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特别是陆地裸露地,当太阳光到达地面后,很容易被反射到大气中,加之地面热容量小,特别是中午前后,太阳暴晒就使得近地层上空气温度很高,成为一个“热源”。而湖泊或江面上空,由于下面是水,阳光可以透射一部分,反射到空中的热量较少,加之水的热容量较大,这样就使得水面上空的温度相对较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冷湖效应”。
与之对应的就是“热岛效应”。
冷湖效应的体现:在陆地上,有些地方增温较快,温度较高,可以连续不断地提供水汽和上升气流。当雷雨云团移到江河湖泊上空时,由于下垫面的“冷湖效应”,空气下沉,雷雨云团得不到上升的动力和水汽的输送,因此,它就会马上减弱甚至停止。
【当堂检查】资料P62例2(1)
【学生总结】美国自然地理特征知识框架
【提高训练】
读甲乙两地湖泊图,回答1~2题。
1.形成甲、乙两地湖泊的主要地质作用分别是(B)
A.断裂下陷、冰川作用 B.冰川作用、断裂下陷
C.河流侵蚀、河流改道 D.向斜拗陷、河流侵蚀
2.甲地湖泊周围钢铁、汽车工业发达。关于其有利条件的说法,不正确是(C)
A.有便利的水运 B.有丰富的铁矿
C.具有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 D.水资源丰富
读沿37°N世界某地地形剖面及降水量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内华达山脉两侧海拔米处的降水量差值约为( B)
A.250mm B.500mm C.750mm D.1000mm
4.造成②地降水量较少的主要因素是(B)
A.寒流影响 B.太阳辐射
C.植被分布 D.山脉阻挡
5.读某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甲地气候 大陆性(大陆性或海洋性)特征显著,其主要原因是 深居内陆 。
(2)图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区域所表示的地形区是阿巴拉契亚山脉 (名称),有何地形特征 低矮平缓 。
(3)图中A地为冬季多雪地带,试解释原因?
冬季西北风掠过五大湖带来丰富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丰富的降水
(4)B河流段每年约4月出现最高水位,原因是:B河段的主要水源是积雪融水
6、美国本土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在哪些方面?
(1)三面临海,交通便利,对外联系便利;海岸线长,利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运输
(2)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热量较为充足,降水丰富, 同时温暖的气候便于人们生产生活。
(3)陆上疆界较长、邻国少,冲突少,有利经济稳定发展
篇11:高中地理课件:洋流
高中地理课件:洋流
高中地理课件:洋流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条课程标准内容表达了两个要点:(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这是“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将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标准”要求学习目的是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材料,说明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教材主要介绍了两个问题:一是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正文部分着重讲述了中低纬海区的洋流分布规律,并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世界洋流的分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绘制世界洋流模式简图”的活动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对具体的洋流名称不作强记性要求,对洋流的基础知识也作了较多的简化处理。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以活动的形式,通过对北大西洋海区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洋流对气候、渔场分布、航线选择及海洋污染的影响,从而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均为艺术类学生,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差,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还较缺乏,因而洋流知识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地图的使用,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深化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影
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 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师生分析讨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点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一位游客在英国海滩上捡到一只漂流瓶,内有一封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送到七十岁老人手中,这位老人读着此信,声泪俱下。原来此信是她五十六年前的情人—-英军上尉乔治,在军舰开到非洲时,当时怕再也见不到恋人,于是给她写了一封信装入瓶内投入大海。不久,乔治殉职。谁知此瓶竟漂了五十六年。
(学生活动) 阅读文字
(思考) 漂流瓶56年物归原主,它为什么能从非洲漂到英国?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创设, 吸引学生对洋流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进入学习。
第二环节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
一、洋流的概念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师活动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学生活动)同学操作完成小实验:一位同学向盆中滴入几滴墨水,另一位同学用吹风机吹拂水面,其他同学观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评价实验操作员的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小组合作探究“洋流的形成与分布”
布置探究任务:根据全球近地面风带图,绘制全球洋流模式简图(分4个大组),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表层海水的受力情况。
3.师生共同归纳洋流分布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教材“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3)南极大陆外围是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学生活动)比较,分组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洋流的成因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是单独受某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活动)结合以前所讲“冷气团和暖气团”的概念理解寒流和暖流,并读“世界洋流分布图”,观察中低纬、中高纬大洋东西两岸洋流的性质,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大洋两岸洋流性质和流向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悟性
课件案例展示:课本63页活动题图2-42,分组讨论
(1)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想想这是为什么?
暖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2)、在图2-42中,用“♁”表示纽芬兰渔场。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全球四大渔场主要分为两类:寒暖流交汇的地方,
(3)、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A、B两条不同的线路。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2天,试解释其原因。
顺流速度快,费时少,节省燃料;逆流速度慢,费时多,多用燃料。
(4)、1978年3月,一艘叫“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泄入海中。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污染范围扩大。
(设计意图)学生回答,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答案,课堂气氛热烈、友好、和谐,让学生体会归纳总结的重要性
【洋流板书】
一、概念及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2、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南半球: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
3、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洋流”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有关季风洋流的形成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创设情境导入环节对整堂课教学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本课以故事导入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并了解形成该洋流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
篇12:高中地理地中海气候课件
一、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式气候是出现在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的一种海洋性气候。以地中海沿岸最为明显,其他地区如北美洲的加利弗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也都有类似的气候。
凉夏型副热带夏干气候:临近大洋的`地中海气候区域,因为沿岸有寒流经过,受到海陆风的影响,夏季凉爽,少日照而多雾,最热月在22摄氏度以下。
暖夏型副热带夏干气候:离大洋稍远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不到寒流的调节,在副高的控制,夏温很高,最热月在22摄氏度以上。日照较多,年较差比凉夏型的要大。
二、地中海气候特点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频繁活动,气候温和,最冷月气温在4~10℃之间,降水量丰沛。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少雨,云量稀少,阳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季半年约占60%~70%,夏季半年只有30%~40%,冬季降水量多于夏季。
夏季温度在沿海和内陆有较大区别,沿海受冷洋流影响,温度较低,最热月在22以下,空气比较潮湿,多雾,称为凉夏型。在内陆距海较远,海洋调节较小,空气干燥,暖热,最热月温度在22以上,称为暖夏型。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是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这种不协调的配合,对植物十分不利。在生长季节,植物必须经过炎热干燥的锻炼,为了减少蒸发,自然植被多半是生长得短小的乔木和灌木等常绿硬叶林。
三、地中海气候成因
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干旱少雨。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降水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地中海气候形成的原因,是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的交相控制。由于气压带和风带有季节的移动,冬季副热带高压向低纬度移动,西风带控制这些地区,使得天气温暖多雨;而夏季副热带地中海气候特点高压向高纬地区移动,这些地区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炎热干燥。
篇13:高中地理拉丁美洲课件
高中地理拉丁美洲课件
高中地理拉丁美洲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准备好教学思路哦!
【考点解读】
1、了解拉美的位置和范围,识记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重要的地理事物。
2、看图识记拉美重要的地形区名称,能概括拉美的地形特征。
3、能从气候的类型、分布、特点、成因等方面分析拉美的气候。
4、了解拉美的水文水系状况。
5、了解北美的人文地理概况。
6、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工农业发展状况
【重点与难点】
1、拉美主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2、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工农业发展状况
【学法指导】
1、抓住区域的突出特征,从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方面分析拉美。
2、多看图记图。
3、运用区域地理的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本区的地理特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知识梳理】
第1课时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
拉丁美洲最狭长的国家:智利
拉丁美洲最南部的国家:阿根廷
拉丁美洲纬度最北的国家:墨西哥
一、位置和范围
1、位置
经纬度位置:热带为主,少部分在温带(25o N-57o S)40o W-110o W(南美洲40o W-80o W) 海陆位置:美洲中部和南部,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北接加勒比海、墨西哥湾
2、范围:
北部: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属北美洲)
南部:南美洲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西部山地,东部高原、平原为主
北部墨西哥高原、西部安第斯山脉;
南美东部:高原与平原相间排列(从北到南:圭亚那高原、亚马逊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2、气候:湿热的大陆
(1)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赤道低压带控制;平原敞开面向大西洋,信风影响可深入内陆;周围海洋广阔,蒸发旺盛,水汽充足)中美地峡大西洋沿岸,巴西东部沿海
(2)热带草原气候:雨林两侧的巴西高原、圭亚那高原
(3)热带沙漠气候:安第斯山西侧沿海30o S以北到赤道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秘鲁寒流影响),主要位于智利和秘鲁境内;
(4)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东南沿海20o S-40o S(巴西和阿根廷);
(5)地中海气候:安第斯山西侧沿海30o S-40o S,狭长,智利;
(6)温带海洋性气候:安第斯山西侧沿海40o S-55o S,智利南部和火地岛;
(7)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和温带沙漠气候):巴塔哥尼亚高原(安第斯山脉南部阻挡了西风);
(8)高山气候。
注意:地形对该地气候的影响;和非洲大陆的对比
拉丁美洲的气候特征:湿热,类型众多的原因。
(1)纬度因素:拉丁美洲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五带中的热带,气温全年高温。
(2)海陆因素:周围有广阔的海洋,海洋对气候的`明显影响。
(3)地形因素:影响显著,表现为:
A、热带平原地区气候湿热(海拔低);
B、高原地区气候较温和(海拔较高);
C、高山地区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D、40o S以南的安第斯山西侧多雨(属西风带,西风来自海洋,湿润),东侧干燥少雨(背风坡,风来自大陆)。
3、水文:河流多,流量大
亚马孙河:第一大河(世界水量最大、流域最广),第二长河(6400km)源于安第 斯山,经赤道地区入太平洋。 水量大、支流多、流域广、水流平缓、航运条件好。
巴拉那河:发源于巴西高原,南流注入大西洋,河口称拉普拉塔河,该河上游位于巴西和巴拉圭边境的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最大的水电站。
4、自然资源丰富
(1)矿产:石油——加勒比海沿海(墨西哥、委内瑞拉)铁——巴西
(2)水能:巴西高原
(3)渔业:秘鲁渔场
(4)森林:热带雨林(红木、乌木等)
(5)草场: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牛)
三、人文地理特征
1、拉丁美洲的居民
人口的分布:人口稠密地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
思考:亚马孙平原人口分布为何稀少?
拉丁美洲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人口比重——拉丁美洲60%、欧洲70%、非洲30%、亚洲27%
2、发展中的经济
部分国家出口的主要初级产品表
国家 古巴 中美部分国家 智利 委内瑞拉 巴西 秘鲁 墨西哥 阿根廷
主要经济
支柱产品 蔗糖 香蕉
咖啡 铜矿 原油 咖啡 鱼粉
铜 原油 农产品
占本国经
济的比重 86% / 54% 62% 15% 11%
22% 62% 40%
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国家近几十年来建立起来的工业部门
巴西 钢铁、汽车、飞机制造
阿根廷 肉类加工、机械制造
委内瑞拉 石油加工
墨西哥 石油加工
3、湿热条件下的农业
拉丁美洲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在世界的地位
经济作物 咖啡 香蕉 甘蔗 可可
产量约占世界
总产量的比重 3/5 1/2 1/2 1/3
第2课时 巴 西
一、位置和范围
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1/3平原,2/3高原
2、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3、水文:亚马孙河
4、资源:铁
5、热带雨林:世界森林资源的30%
三、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
人口1.4亿,90%在东部沿海,人种复杂,使用葡萄牙语,信奉天主教。
人口、城市多在东部、东南部沿海地区原因:
1、海上交通便利
2、殖民者首先到达这里,开发较早
3、气候较温和湿润
4、工商业发达
稀少区原因:
1、过度湿热
2、交通不便
3、开发不便,经济落后
(二)巴西的农产与资源
森林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30%。植物种类、鸟类占世界50%。亚马孙河淡水鱼达2000
多种。
1、农产品中,产量占世界首位的有:咖啡、甘蔗、香蕉和剑麻
巴西主要出口的农产品:咖啡、蔗糖和大豆,但小麦仍需进口.
2、铁矿、锰矿等矿产储量丰富。
3、森林资源丰富。
4、水能资源丰富。90%的电力靠水力发电。(伊泰普水电站)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过去:出产农矿业产品为主→现在:工农业发展迅速
(三)迅速发展的经济
条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较发达
部门:钢铁、汽车、造船、飞机制造、核电、通信、电子等
分布: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能源:缺煤少石油,但水能资源丰富(90%水电)
(四)城市
巴西利亚:高原新城,政治目的,环境优美
著名城市:巴西利亚——首都;巴西议会大厦
里约热内卢——巴西第二大城市;全国经济、文化中心;1882~1960为首都;是
全国最大的海港,可停万吨海轮;全国工商业和金融中心
圣保罗——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全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以棉纺织和机器制造业为主;外港桑托斯是世界最大的咖啡输出港
练习:
1、读南美洲示意图,回答(11分)
(1)图中M、N、P、Q四点盐度大小顺序排列为___MNQP__;其影响因素为__纬度,洋流,径流__。
(2)在M、N两处填画洋流流向示意箭头。
(3)N地沿岸的自然带分布特点是呈 南北_方向延伸,原因是① 山脉阻挡无法东西扩展
_,② 沿岸洋流南北向流动 。
(4)B地所在国的农牧业发达,主要分布在 潘帕斯草原 ;它发展牧牛业的有利条件是: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②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③距海近的区位优势。
2、下图为世界某地区七月份等温线图(单位:℃),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A处闭合等温线内的气温应介于 15~20 ℃之间。
(2)图中B、C、D三处位于同一纬度地带,但B处气温 高于 (高于或低于)C、D两处,简答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①B处位于海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7月冬季降温降得慢,气温高于同纬度陆地;
②且B附近有巴西暖流经过。
(3)比较图中B、E两海区海水盐度的差异,并简述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B盐度高于E。主要原因是:B海区位于副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并有巴西暖流经过,海水盐度高。E海区位于拉普拉塔河河口附近,受陆地径流的影响盐度偏低。
(4)说明巴拉那河(拉普拉塔河的上游)流经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并分析气候对该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的
★ 师范生教学小论文
★ 高中地理人口课件
★ 教学小现象论文
【高中地理课件(共13篇)】相关文章:
高中区域地理印度教学课件2023-07-19
教学反思小论文2023-05-15
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探索与反思2023-09-10
多媒体辅助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3-06-16
学院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2-06-15
微课教学在高中化学的应用与意义论文2023-12-15
小学教学小论文2023-04-11
高中区域地理巴西课件2024-03-04
洋流教学课件2023-01-17
信息技术对中职教师在教学中的应用影响论文2024-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