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教学课件

时间:2023-01-17 07:30:34 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洋流教学课件(推荐15篇)由网友“dachimono”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洋流教学课件,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洋流教学课件

篇1:洋流教学课件

洋流教学课件

洋流教学课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洋流”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这一单元的第四节,本节内容以“水循环”为基础,又是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前提,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主要包括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同初中生相比,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但大多数学生地理知识储备不足,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所以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的优势,结合学生的探究活动建构洋流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发现、在合作中学习,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对未知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树立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信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一)重点: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解决措施: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

五、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运用了师生智慧整合与资源共享的策略,具体安排如下:

课前让学生在网上搜集与洋流相关的资料,并分类整理。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上我播放一段视频,(长江岸边释放漂流瓶)提问:漂流瓶寄托了一位父亲对远方儿子的思念,那么它能够从长江沿岸飘到美国去吗?为什么?以此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视听等多种信息刺激了学生感官,使学生大脑处在积极思维状态,从而为成功地上好本节课做好准备。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运用多媒体辅助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首先运用多媒体呈现动态的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并出示四个相关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分组讨论并派代表上台讲解,学生讲解过程中,我根据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情况,用多媒体配合演示,并对结果进行点评,多媒体的运用,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此同时,揭示洋流的分布规律,提升了学生的`读图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采用了自由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我在课前根据学生收集的实例制作课件,在学生举例时配合播放。如:当学生讲到由于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使澳大利亚西部形成沙漠时,就播放其东部和西部的景观图,让学生看到森林和荒漠的巨大差异后,分别在澳大利亚大陆东、西部沿海标出东澳大利亚暖流和西澳大利亚寒流。对于学生没考虑到的方面,我再播放案例进行设问予以补充。此环节媒体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分析问题能力。

最后我对本节内容做出总结,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前面放流的漂流瓶能否到达美国,首尾呼应,使学生形成整体印象。

此外我在网站放置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放置在网站的一些资料,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六、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理论知识多,信息技术的使用便于创设情境,在解决重点难点的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利用媒体能增强直观效果, 弥补了图解静止不动的缺陷 。

(三)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放慢节奏,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

篇2:高中地理课件:洋流

高中地理课件:洋流

高中地理课件:洋流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条课程标准内容表达了两个要点:(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这是“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将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标准”要求学习目的是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材料,说明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教材主要介绍了两个问题:一是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正文部分着重讲述了中低纬海区的洋流分布规律,并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世界洋流的分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绘制世界洋流模式简图”的活动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对具体的洋流名称不作强记性要求,对洋流的基础知识也作了较多的简化处理。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以活动的形式,通过对北大西洋海区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洋流对气候、渔场分布、航线选择及海洋污染的影响,从而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均为艺术类学生,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差,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还较缺乏,因而洋流知识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地图的使用,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深化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影

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 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师生分析讨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点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一位游客在英国海滩上捡到一只漂流瓶,内有一封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送到七十岁老人手中,这位老人读着此信,声泪俱下。原来此信是她五十六年前的情人—-英军上尉乔治,在军舰开到非洲时,当时怕再也见不到恋人,于是给她写了一封信装入瓶内投入大海。不久,乔治殉职。谁知此瓶竟漂了五十六年。

(学生活动) 阅读文字

(思考) 漂流瓶56年物归原主,它为什么能从非洲漂到英国?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创设, 吸引学生对洋流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进入学习。

第二环节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

一、洋流的概念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师活动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学生活动)同学操作完成小实验:一位同学向盆中滴入几滴墨水,另一位同学用吹风机吹拂水面,其他同学观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评价实验操作员的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小组合作探究“洋流的形成与分布”

布置探究任务:根据全球近地面风带图,绘制全球洋流模式简图(分4个大组),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表层海水的受力情况。

3.师生共同归纳洋流分布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教材“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3)南极大陆外围是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学生活动)比较,分组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洋流的成因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是单独受某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活动)结合以前所讲“冷气团和暖气团”的概念理解寒流和暖流,并读“世界洋流分布图”,观察中低纬、中高纬大洋东西两岸洋流的性质,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大洋两岸洋流性质和流向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悟性

课件案例展示:课本63页活动题图2-42,分组讨论

(1)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想想这是为什么?

暖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2)、在图2-42中,用“♁”表示纽芬兰渔场。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全球四大渔场主要分为两类:寒暖流交汇的地方,

(3)、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A、B两条不同的线路。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2天,试解释其原因。

顺流速度快,费时少,节省燃料;逆流速度慢,费时多,多用燃料。

(4)、1978年3月,一艘叫“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泄入海中。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污染范围扩大。

(设计意图)学生回答,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答案,课堂气氛热烈、友好、和谐,让学生体会归纳总结的重要性

【洋流板书】

一、概念及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2、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南半球: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

3、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洋流”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有关季风洋流的形成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创设情境导入环节对整堂课教学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本课以故事导入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并了解形成该洋流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

篇3:地理洋流课件

地理洋流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20xx年3月下旬,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一名女高中生,在海边发现了一只写有“气仙中”(气仙沼中学)的篮球。另外还有人发现了写有名字的各种球类,拾到这些漂流物的人们表示,如果能够找到主人,希望将其物归原主。加拿大西海岸海滩也冲上了一批来自日本311大地震的海啸残骸,它们漂洋过海来到了太平洋对岸,伴随漂浮物的扩散,日本311大地震造成的核污染会遍及全球。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我们能不能找到规律进而分析所造成的影响呢?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并完成高考总复习第56页“知识梳理”。[学生活动]:读“全球风带模式图”,认真下列各题的要求。①在全球风带模式图中,填写六个风带的名称。

②在第二个图上画出在六个风带的作用下形成的风海流的流向。[学生上讲台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说明原因]

1、洋流的形成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海水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与地面风带模式及其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诱导点拨]在海水的运动当中除了受风力作用以外还受什么力?(地转偏向力)在海水的运动中如果受到大陆阻挡,海水运动会发生什么现象?(转向)在世界洋流的模式图中,圈内代表海洋,圈外代表陆地,那么你能不能根据对补偿流的理解和洋流流动时在陆地的阻挡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把世界洋流模式图补充完整?洋流模式及其分布规律如下:

2.洋流的分布规律

世界洋流模式图的记忆,可联想为8,中低纬度流向为北顺南逆,中高纬度为北逆南顺。其成因要和风带结合。

由于南极洲周围为广阔的海域,陆地缺失,南半球的“8”现实中不存在,南极周围为南极环流。

刚才大家所画的世界洋流模式图是在理想的状态下考虑的,那么如果给你一幅真实的世界地图你会画吗?下面我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个该海域的洋流研究,探究实际当中的洋流分布规律。

[动手、讨论、探究]: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活动,第一小组完成“太平洋”部分,第二小组完成“大西洋”部分,第三小组完成“印度洋(冬季)”部分,第四小组完成“印度洋(夏季)”部分。并让学生熟练掌握各个洋流的'名称。

【点评总结】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作适当点评,并给予鼓励肯定,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结合课件引领学生回顾总结本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3.北印度洋海区冬、夏环流系统的区别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夏两个季节,该海区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如图甲)。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赤道逆流消失,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如图乙)。

[思路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度海区: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方向环流东暖西寒(3)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夏顺冬逆[典例解剖]例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所示洋流由于_______风的吹送由东向西运动,②所示洋流由于受________的影响偏离海岸向较高纬度流去。(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__________方向流动。

(3)按性质来讲,②属于___________,③属于__________。【参考答案】(1)东北信地转偏向力(2)顺时针

(3)暖流寒流

【承转过渡】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洋流呢?这主要是因为洋流对地理环境有深远的影响。同学们讨论一下洋流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

篇4:高中地理洋流课件

高中地理洋流课件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 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师生分析讨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点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一位游客在英国海滩上捡到一只漂流瓶,内有一封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送到七十岁老人手中,这位老人读着此信,声泪俱下。原来此信是她五十六年前的情人—-英军上尉乔治,在军舰开到非洲时,当时怕再也见不到恋人,于是给她写了一封信装入瓶内投入大海。不久,乔治殉职。谁知此瓶竟漂了五十六年。

(学生活动) 阅读文字

(思考) 漂流瓶56年物归原主,它为什么能从非洲漂到英国?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创设, 吸引学生对洋流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进入学习。

第二环节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

一、洋流的概念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师活动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学生活动)同学操作完成小实验:一位同学向盆中滴入几滴墨水,另一位同学用吹风机吹拂水面,其他同学观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评价实验操作员的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小组合作探究“洋流的形成与分布”

布置探究任务:根据全球近地面风带图,绘制全球洋流模式简图(分4个大组),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表层海水的受力情况。

3.师生共同归纳洋流分布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教材“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3)南极大陆外围是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学生活动)比较,分组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洋流的成因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是单独受某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活动)结合以前所讲“冷气团和暖气团”的概念理解寒流和暖流,并读“世界洋流分布图”,观察中低纬、中高纬大洋东西两岸洋流的性质,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大洋两岸洋流性质和流向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悟性

课件案例展示:课本63页活动题图2-42,分组讨论

(1)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想想这是为什么?

暖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2)、在图2-42中,用“♁”表示纽芬兰渔场。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全球四大渔场主要分为两类:寒暖流交汇的地方,

(3)、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A、B两条不同的线路。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2天,试解释其原因。

顺流速度快,费时少,节省燃料;逆流速度慢,费时多,多用燃料。

(4)、1978年3月,一艘叫“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泄入海中。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污染范围扩大。

(设计意图)学生回答,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答案,课堂气氛热烈、友好、和谐,让学生体会归纳总结的重要性

篇5:地理课件:洋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洋流的定义、分类以及成因

(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是有规律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全球海洋环境,做合格的世界公民。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抓住“四环节”:围绕主线—洋流成因,分类,分布规律及地理意义;通过案例引出知识点;围绕问题设计案例;围绕问题去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洋流模式图,洋流实际分布图,世界地理区域简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热点导入

【展示玩具鸭】 这样的塑料玩具鸭很多人都拥有过,伴随着我们快乐的童年,这样的塑料玩具鸭市场价格不过几元到十几元不等,但是有些这样的玩具鸭,在一些收藏者手中,每只价格炒至了1000英镑,这些鸭子为什么会身价不菲呢?看下面这则材料:

【提出疑问】:这些贵族鸭是如何从太平洋到达英国的呢?下面我们揭开洋流的神秘面纱。

【板书】3.3 洋流的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以我们耳熟能详的大黄鸭的例子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创设学习情境,激发联想,吸引注意力。

二、新课讲授

【自主学习】

1、洋流定义:

海水常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2、分类:

划分依据:根据水温状况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

【板书】一、洋流概况

1、定义

2、分类

【学生回答】

【问题探究1】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如何根据海水等温线图判断寒暖流?

(1)流经AB的洋流是__ ___(暖流);流经CD的洋流是_ ___(寒流)

(2)画出AB、CD洋流方向

【提示】依据比较岩石中心和两侧年龄的判读方法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判断方法:

1、定义法:取代表点,比较洋流中心与同纬度两侧水温的高低,中心水温较高的为暖流,反之为寒流。

【学生】观察图形,总结出规律: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

流向法:

a 定半球:向北温度逐渐递减的.是北半球,向南温度逐渐递减的是南半球。

b 定流向: 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方向一致

c 定寒暖流: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为暖流,反之为寒流

【学生观察】暖流区——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寒流区——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类似等压线凸高凹低)

【板书】3. 成因:

【自主学习】读P50知识窗

【教师讲授】依据洋流形成的主导因素,只要分为

风海流:盛行风吹动海水流动(用无风不起浪,方便学生记忆)

密度流:多分布在两个海域的连接处,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最典型:解释,表层水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而深层水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结合二战时期英法联军封锁直布罗陀海峡,但是德军的潜水艇可以自由出入,靠的是深层水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补偿流:水平补偿流与垂直补偿流(上升补偿流与下降补偿流)

【提问】:洋流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盛行风

【教师】大气运动是海洋水体运动主要动力,一起回顾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学生】回答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教师讲授】、结合风带,再结合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讲授北半球的洋流循环模式

①赤道两侧海域的海水在东北信风作用下,向西流动,形成北赤道暖流

②海水到达大洋西岸时,因受大陆轮廓的阻挡一部分向东折回,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沿海岸向中纬度海区流动。

③到达中纬度海域的海水,受西风作用,海水向东流动,形成西风漂流(被太平洋暖流、被大西洋暖流,南半球中高纬度的西风漂流)。

④北半球,西风漂流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向南运动,补偿赤道海域,另一部分则向北流向高纬度海区,

⑤高纬度的海水受极地东风影响,返回中纬度海区。

【学生活动】自主画出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模式。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做评价总结

解释,40°S~60°S之间为海洋,所以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形成环球性的洋流,其性质为寒流,原因是:其流经南极沿岸,况且南极冰山崩落入海洋,冰川融化需要吸热。

【问题探究2】联系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模式图,自主回答

南北赤道暖流的流向与信风带有何关系?

西风漂流的流向与西风带有何关系?(方向大体一致)

根据成因,属于哪一类洋流?(风海流)

【板书】4、洋流分布规律

【问题探究3】: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学生小组讨论】

①中低纬海区:

以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 时针流动

南半球: 时针流动

大洋东岸为 流、西岸为 流

②北半球中高纬海区:

以___________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时针方向流动

大洋西岸为 流

大洋东岸为 流

③南半球中高纬(40°S):形成___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学生】据图2-3-7,熟悉实际情况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完成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模式图(北半球冬季),加深记忆。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北印度洋的洋流模式还欠缺,那么北半球冬季,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流向如何?夏季呢?

【教师答疑】北印度洋海区受到南亚季风的控制,冬季在东北风的吹拂下,洋流逆时针流动,夏季受西南季风,洋流顺时针流动为季风环流。

④北印度洋为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教师进一步总结规律】

进一步总结发现,洋流流向与“8”、“0”写法顺序一致,也与“囧”类似。

【动手标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表层洋流名称(北半球夏季)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巩固练习】

【板书】5、洋流地理意义

1)展示摩尔曼斯克和海参崴的图片,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大的分布面积。通过比较分析明确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2)由日本的饮食文化,鱼类占了很大比重,原因是邻近北海道渔场。

【自主学习】P52 洋流与海洋渔场

【展示】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秘鲁渔场,引导学生观察洋流并说明渔场的形成原因,由此得出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

上升补偿流,形成渔场

3)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走了图中A和B两条路线。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用了20天。为什么?明确洋流对航运的影响。

逆洋流航行速度慢——逆北大西洋暖流

顺洋流航行速度快——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顺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

4)南极大陆被认为是一块洁净的大陆,但是在南极大陆附近的海域中,科学家对死亡的企鹅进行解剖,发现了DDT农药成分,请分析原因?明确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扩散,但扩大污染范围 。

【课堂小结】

【实践应用】

画一画“鸭子舰队”从中国来到英国的路线及所借助的洋流?还有那些国家可以捡到这些幸运之鸭呢?

篇6:高中地理洋流课件

高中地理洋流课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图形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增强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交流能力、质疑与交流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难点】

洋流形成的因素以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据《彭城晚报》报道,一游客在英国海滩上捡到一只漂流瓶,内有一封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被送到一位74 岁的名叫斯塔娜的老太太手里。这位老太太读着此信,声泪俱下。原来,此信是她56 年前的.情人—英军上尉乔治在军舰上写来的,当时军舰在非洲以西佛得角遇到猛烈的风暴,乔治怕再也见不到朝思暮想的恋人,于是给斯塔娜写了一封信装入瓶内投入大海。不久,乔治殉职海底,谁想此瓶竟漂了56 年。故事虽唯美感人,但我们今天研究的不是这个爱情故事,而是这个爱情漂流瓶。

【问题】非洲与英国隔的很遥远,而这个爱情漂流瓶是如何漂流到英国去的呢?途经哪些地区呢?要知具体详情,请看教材内容。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洋流的概念

【自主学习】请大家阅读教材初步感知洋流的概念,然后请看课件上老师展示的这支洋流,墨西哥湾暖流,常年按照自南向北的方向做大规模的有规律的流动。

【教师点拨】请大家齐声朗读课件上洋流的概念。注意洋流的概念中三个关键词。一定方向、大规模、有规律。

二、洋流的分类

【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的是A、B两地的等温线分布图,请大家试着说出A、B 洋流的性质,以及判断理由是什么?

【教师点拨】暖流和寒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由水温高的地区流向水温低的地区为暖流,相反为寒流。

三、洋流的形成

步骤一:实验探究

【过渡】既然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一种形式,大家都知道,物体要运动就必须要有动力,那么洋流的动力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用具】一盆水、红墨水几滴、一台小风扇(电吹风),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实验过程】请两位同学操作完成小实验,一位同学向盆中滴入几滴墨水,另一位同学打开小风扇(或电吹风)开关吹拂水面。

【思考】请大家认真观看实验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②当红墨水向对侧流动后,观察其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总结归纳】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我们发现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并且水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物体阻挡其方向会发生改变。

步骤二:复习铺垫

【过渡】既然风是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全球的风带,现在来复习一下。

【绘制模式图】老师多媒体展示的是空白的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根据全球风带图,请大家试着绘制出洋流分布模式图。

【思考】请大家在绘图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

①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以及中纬西风吹拂下形成的洋流的名称?

②结合实验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思考,除了风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洋流的方向发生改变?

【总结归纳】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知道了洋流的形成主要动力除了盛行风,还有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

四、洋流的分布模式

小组探究:

1.太平洋、大西洋、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分布模式

【过渡】此图是理想状态下的洋流模式图,我们发现与实际大洋中的洋流分布规律并不完全吻合,说明大洋分布规律复杂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实际大洋中的洋流分布规律。

【分组探究】请大家读P48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观察一下指定海区洋流的运动有何规律。

1.第一大组研究太平洋,前半部分同学观察中低纬度海区,后半部分同学观察中高纬度海区。

2.第二大组研究大西洋,前半部分同学观察中低纬度海区,后半部分同学观察中高纬度海区。

3.第三大组研究南印度洋,前半部分同学观察中低纬度海区,后半部分同学观察中高纬度海区。

观察提示:请大家找出自己观察的各海区由哪些洋流构成了环流?环流方向如何?并注意洋流名称及寒暖流的位置分布。

【猜猜我是谁】下面进入“猜猜,我是谁”环节,课件上老师展示了一些洋流,请各组组员抢答所在海区洋流名称。

【各组汇报】请各组派代表汇报探究成果。

【归纳总结】①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东暖西寒。

③南极大陆外围40度-60度海区:受海陆分布影响无环流,为环绕全球的西风漂流

2.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模式

【过渡】同学们帮忙找找看,有没有遗漏没有总结的海区?大家继续分组合作探究,讨论。

【问题】请大家看图思考北印度洋洋流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归纳总结】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环节三:呼应导入

同学们能否利用这节课所学知识说说爱情漂流瓶是如何漂流到英国去的呢?途经哪些地区呢?请大家学生思考,并上台指出漂流瓶运动方向。

环节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洋流的概念和类型,分析了洋流的成因,总结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和主要洋流的名称,最后通过案例说明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篇7:地理洋流的课件

地理洋流的课件

主要知识点归纳:

洋流分类

一、按成因

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三种。

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红海与印度洋之间。

补偿流:分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两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鲁寒流。

二 、按性质

洋流按性质分为暖流、寒流两种。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多由低纬流向高纬或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多由高纬流向低纬或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三、按地理位置

洋流按地理位置分为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沿岸流四种。

赤道流:分布于赤道附近海区。例如,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

大洋流:分布于大洋中心,这种洋流类型较多。

极地流:分布于极地海域。例如,南极绕极流。

沿岸流:分布于沿海海域,受陆地影响大。例如,我国的沿岸流。

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海水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与地面风带模式及其分布有着密切关系。

除了盛行风以外,还有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如下图。

洋流的分布规律

规律一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二

在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三

在南极大陆的周围,陆地小,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规律四

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重要的洋流

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

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环球:西风漂流(寒流)。

问题及解答:

1、洋流怎么来的?

洋流,又叫海流,是表层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从一个海区水平或垂直地流向另一个海区的大规模运动。洋流就像是隐身于大洋中的“河流”。一般情况下,肉眼很难看出这条“河流”,只能通过一定的参照比较(如“鸭子舰队”的漂流)或者测量,才能知道洋流的流速、流向等。洋流按成因分为三大类: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风海流是海水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例如,在中纬西风的吹动下,表层海水向东流动,形成了西风漂流。南半球因没有大陆的阻挡,西风漂流横穿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南部浩浩荡荡地环球流动,宽度从南纬30°扩展到南纬60°左右,深度达150-200米。西风漂流是全球洋流系统中规模最大、势力最强的洋流。世界大洋表层的洋流系统,从成因来说,大多属于风海流,因此风海流是洋流中当之无愧的“王牌主力部队”。

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引起的。海水的盐度、温度差异均可引起密度流。例如,地中海因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密度大,水面低,而相邻的大西洋盐度低,密度小,水面比地中海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便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这支由西向东的表层洋流就是密度流。二战时,德国潜艇曾利用这支密度流进入地中海袭击盟军。他们在盟军防线外下潜,然后关掉发动机以躲避盟军的声纳监控,利用密度流把潜艇从水下悄无声息地送入地中海。密度流“神出鬼没”足以称得上是洋流中的“精锐特种部队”。

补偿流是由于海水从一个海区大量流出后水位降低,相邻海区的海水就流过来补充而形成的。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补偿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西岸,在东南信风的持续吹动下,上层温暖海水离岸向西流去,深层的冷海水便涌上来进行补偿,形成上升补偿流。二战中,德国潜艇利用表层密度流进入地中海对盟军实施打击后,又利用直布罗陀海峡底部由东向西越过海底山脊流入大西洋的补偿流返回大西洋。补偿流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洋流中的“装备保障部队”。

实际上,洋流的形成往往是受多个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地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形状,也是迫使洋流的流向发生改变的因素之一。例如,在北大西洋的中纬地区也有一支“西风漂流”,在向东流动过程中受到欧洲陆地形状的影响,迫使它顺着欧洲西海岸向北一直深入到北极圈内,这就是著名的“北大西洋暖流”。

2、洋流有何影响?

调节地球表面的热量,是洋流肩负的“天然使命”之一 。洋流主要利用巨无霸级别的“暖水管”(暖流)和“冷水管”(寒流)来完成这项任务。

暖流是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高。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世界上最强盛的暖流是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湾流宽约100多千米,深约700米,总流量相当于陆地上所有河流径流量的20倍。湾流刚刚流出墨西哥湾时,水温高达27-28℃,蕴藏着丰富的热量。北大西洋暖流是湾流向东流动的一个分支,它向英吉利海峡两岸源源不断地输送热量,使得英国冬季均温达4-7℃,而同纬度的加拿大东岸却是-10℃。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同样受惠于北大西洋暖流,成为全年无结冰期的“不冻港”,是俄罗斯重要的渔业、海运和军事基地。

寒流是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低。寒流经过,对沿岸地区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秘鲁寒流从南纬45°开始贴着南美洲西岸向北流动,一直到达科隆群岛。在地转偏向力和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向西偏离海岸,下层冷海水上泛,导致表层水温比周围低7-10℃。受秘鲁寒流、副热带高压和离岸风的共同影响,智利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年均降水量不足0.1毫米,在1845-1936年的91年间从未下雨,号称世界“干极”。科隆群岛虽位于赤道附近,但受秘鲁寒流影响,气候凉爽干燥,所以岛上不仅有热带动物,还有企鹅、海狮、海豹等寒带动物,被誉为“生物进化活博物馆”。

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是洋流的又一“天然使命”。洋流主要用“对流”和“上升流”这两项利器来完成这项任务。

欧洲的北海渔场、亚洲的北海道渔场、北美洲的纽芬兰渔场都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寒暖流交汇时,由于温度、密度的差异,造成局部水域垂直对流旺盛,海底的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物质上泛,这些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此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寒暖流交汇处,暖水性和冷水性的鱼都能找到温度适宜的生存空间;二是寒暖流交汇可形成“水障”,就像冷暖气团相遇形成准静止锋一样,洋流几乎停滞不前,对于习惯于随洋流游动的鱼群来说,这就像一堵阻止其前行的墙,使鱼类在此集中。

南美洲的秘鲁渔场,则是由于秘鲁沿海盛行上升补偿流,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使鱼类饵料充足,因而形成世界级的大渔场。

影响大洋航行的速度,同洋也是洋流的一个“天然使命”。洋流主要用“顺流加速”和“逆流减速”这两种方式来完成任务。

哥伦布曾四次出海远航。1492年,他首次远航,逆北大西洋暖流而行,用了37天到达美洲。1493年,他第二次远航,利用加那利寒流与北赤道暖流顺流而行,虽然航程更长,却只用22天就到达美洲。明代郑和曾七下西洋。每次航行,船队都是冬季出发,利用印度洋的冬季洋流顺流向西,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回航则选择夏季,利用印度洋夏季洋流顺流向东回国。

“海雾”也是影响大洋航行的重要因素。寒流、暖流经过之处以及寒暖流交汇处,都有可能产生海雾。海雾使航行受阻,甚至引发海难。

此外,洋流还对海洋污染产生一定的影响。洋流可以把海域的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域,加快受污染海域的净化速度,但也会扩大污染范围,影响更多的沿岸居民。

篇8:洋流教学反思

海水运动是高中地理较复杂的问题,概念抽象,知识横,纵联系多,有深度,而高一新学生又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本节重点是以帮助高一学生掌握新知识为主,讲了洋流的概念,从性质、成因方面的分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模,各个洋流的名称、性质,有些知识的难度还很大。并且本节又是历来考试的热点,必须让学生记住并理解本节的知识。现谈谈我在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

一、可取之处:

1、引入不错,以“1962年,海洋工作者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将漂流瓶投入大海,1967年,该漂流瓶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被人捡到。”的故事,让学生思考:漂流瓶如何从南太平洋走到了北大西洋的呢?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启发学生从成因——风海流上去理解,从而使学生清楚明白地掌握了各洋流从成因上的分类。

3、指导学生画简单的轮廓图,表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即画图表示各个中低纬度、中高纬度洋流的环流方向,大洋两岸,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都一一用箭头去表示,并且边画边提问,使学生很快记住了各个洋流的名称。

4、对于大西洋海区的洋流,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印象,教学时,我用拼图的方法画出了完整的洋流分布图,学生迅速掌握了这一难点的知识。

5、采用形象的数字记忆法,指导学生去掌握各个海域的洋流名称、环流方向、洋流的性质,效果显著。如:北半球的洋流环流好似一个数字“8”,南半球的洋流环流好似一个数字“0”,教学时,我指导学生画这两个数字(按顺序),并且每一段都标上箭头,让学生说出洋流名称来,学生能迅速说出。

6、对季风洋流这一教学难点,要求学生通过理解掌握南亚冬夏季风的风向进而掌握北印度洋的洋流流向为冬逆夏顺。

7、下节课前,要复习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加强学生的记忆,从而做到复习巩固,使所学知识牢固地记忆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不足之处:

当然,课后仍然感到有许多遗憾的地方、经过精心设计,我的教学过程非常流畅,也充满风趣,但本人讲话语速太快,有些学生不适应,听不清楚;师生活动仍不够充分;整节课课堂容量较大,学生讨论的时间仍较少,有些内容还没有完成就下课了,教学效果无法得到及时反馈。所有这些,将鞭策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精益求精。

篇9:洋流教学反思

如何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反思是教师颇感头疼的一个问题。本节课的学习反思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当学生分别画好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分布图时,我选择两个较具代表性的作业来进行全班展示和评价,评价时师生共同发表意见,对优秀作业予以表扬,对错误之处进行引导纠正,让学生在对照同伴的作业时检查自己的作业,反思刚才的意义建构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则进行及时的矫正。这样的反思在后一步画洋流模式图时重复进行。其二是在新课快结束时,我指出:“学习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分布,那么印度洋的洋流又有什么规律呢?”以此作为课后探究作业留给学生,目的让学生反思应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去探究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将探究活动进一步向课后延伸,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地理事物的宏观运动及其规律和影响,内容较抽象,如采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学生较难理解。针对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大多是死记硬背的被动式接受学习的弊端,高中新课标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探究式学习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创造性和过程性等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和课标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我在课前设计好一系列综合性和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两则活动素材,启发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和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发现明了和主动建构洋流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执教,使我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课堂中的探究活动会占用大量时间,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对知识点的讲授。如本节课,按老方法,只需用5分钟就可“讲”清洋流模式图,但用“探究”的方式则花了近15分钟,区别在于前者是教师讲,后者是学生主动建构,有着本质不同。根据新课标理念,授之以“渔”胜过授之以“鱼”。但课堂中使用探究学习方式,教师必须精简教学内容。因此本节课我只突出主干知识,而删去了枝梢末节,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新课标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现行的考试仍重视对系统知识的考查,如何解决这两者的矛盾呢?如果强调“渔”,则现行考试可能考不到高分,而强调“鱼”则有可能考高分。也许最终要靠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命题才能解决两者的矛盾。

总之,体验式教学法的优点是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理、导行的相互促进,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篇10:洋流教学反思

《水循环和洋流》是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的知识容量很大,在教学时,我用了两个课时来进行教学,《洋流》为第二课时。本节我主要讲的是第二课时----洋流。本节主要内容为洋流的概念,从性质对洋流的分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各方面影响,包括对气候、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海上航运、海洋污染的影响。《新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些知识的难度还很大。相应的习题变化也很多,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并记住这些知识,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本节又是历来考试的热点,必须让学生记住并理解本节的知识。为此,我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使得自己在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效果也比较显著。下面谈谈我对本课的反思。

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明确本节的概念。

本节中洋流的概念,寒、暖流的定义,让学生先通过预习,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练习的形式,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这样图文对照,效果显著。

2、对于洋流的分布规律,先让学生通过让一盆水运动的方式,明确推动洋流运动的动力----风,然后根据前面了解的全球风带示意图,绘出低纬、中纬、高纬洋流的流向。

3、通过多媒体的运用,结合不同纬度洋流运动的方向,绘制全球洋流分布图,展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让学生明确不同纬度、大洋东西两岸洋流性质的不同。让学生结合大西洋来对照洋流的分布规律并总结。

4、对于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的形成原因及环流方向,采用边提问边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明确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

5、采用形象的数字记忆法,指导学生去掌握各个海域大洋环流的方向、洋流的性质。如:北半球的洋流环流好似一个数字“8”,南半球的洋流环流好似一个数字“0”,教学时,我指导学生画这两个数字(按笔画顺序),并且每一段都标上箭头并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大洋环流的方向。

6、列举大量案例,学生在阅读案例时进行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从而更明确地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中不足之处

1、给学生画图,填图的时间少了,若是让学生画填图,那么学生记忆得会更深刻;课堂容量大,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

2、由于本课时内容多,但相应的练习太少。

篇11:洋流教学反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经典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我认为,新理念下的地理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

一、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教学反思: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中,“洋流”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有关季风洋流的形成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关于“洋流”这部分问题,原大纲要求由教师讲清洋流的概念、三种类型、形成原因、世界洋流的名称、位置、性质、分布规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根本没有机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学习,更谈不上什么能力。而《新课标》则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明显可知,要求有变化,明确了学生该知道什么,怎么知道这些,这就不需要完全由老师代劳,而应该由学生合作、探究,由图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可采用观察、发现、总结等步骤,教师应着重在“运用”,“归纳”,“说明”上引导学生下功夫。

二、关注与分析学生学情

高一学生地理的空间感、读图的能力相对较差,本节内容重点与难点是对“洋流的分布规律”进行探究和总结,而课本中图像是静态图,对学生而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常感到无从下手,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沉闷。“多元智能”理论谈及: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各自的“弱项”和“强项”,也有与之相适应的独特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作为青年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涉及学生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促进他们去关注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与感悟。同时,在“探究式学习”学习中能够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重点放在:

(1)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

(3)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教学过程反思要侧重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有设计富含知识和能力,并有利于展开多端性、创造性思维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估计,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系列要求使地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篇12:洋流教学反思

根据去年的经验,原以为学生学习起开会比较困难,很怕学生叫苦连天。

但是上下来,感觉学生还是可以的。

分析起来原因有以下几点:

少了海水运动的另外两种的介绍,少了有关密度流,风海流,补偿流的概念。学生负担少了很多。

在上课可取之处有

一、引入不错,漂流鸭的故事,故弄玄虚,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前面的风带,风传水动,这个学生很能理解,水多的地方流向水少的地方,学生也应该能理解。(其实这就是风海流和补偿流的定义,不用复杂的理论说话,生活化的语言会好一点)

三、适当放慢速度,洋流要记忆的东西多,很多地名学生没接触过,讲了以后让学生马上去记忆。这个效果还是不错的。

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讲影响的时候,有些问题问出以后,有一两个同学回答出来了,我就把答案说了,那对别的学生不好,他们还没开始进入好的思考呢,应该改进,提问需要停顿!

篇13:洋流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从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来看,由于设计的问题针对性较强,既能紧扣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得出相应的结论,且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学习小组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讨论基本上能利用所学知识解析地理现象,而且小组的交流 使那些个性相对内向或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也能很容易地进入交流状态,既有助于学生学习节奏的调整,提高参与的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然而,由于我把学习小组人数定为6—7人,致使小组讨论时无法做到每个小组成员很好地进行交流,学习小组大多仅限于本组内的讨论、交流。与老师间的交流、组与组之间的合作探究较少,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摸索和加强。

“神奇的厄尔尼诺”这部分内容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展开课堂交流、讨论,但从各学习小组课前准备的相关材料来看,各小组都能认真地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有的学习小组甚至关注“厄尔尼诺”对南美洲西海岸生态系统的影响,学习效果还是较令人满意的。

篇1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类地图的判读,提高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上升流海区形成渔场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教学课件;《世界洋流分布图》(空白图)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导入新课』

利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复习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寒、暖流的理解导入新课。

『教学新课』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气候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3的案例(1)。

第一、二组阅读“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第三、四组阅读“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注意图文结合,阅读后各学习小组围绕下列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课件展示】

第一、二组讨论的问题:

(1)在书本上图3.6的相应位置,画出大西洋的西岸经过拉布拉多半岛东侧的洋流,判断是暖流还是寒流?

(2)挪威卑尔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与之同纬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气候类型?

(3)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自然景观有什么明显的差异?为什么?

(4)北极圈内气候寒冷,为什么会出现终年不冻港?

第三、四组讨论的问题:

(5)秘鲁伊基克最冷月、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6)南美西海岸的热带沙漠为什么南北延伸很长?

【小结】从案例(1)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显著的,也是普遍的,如:北非的热带沙漠、澳大利亚西部的热带沙漠直逼近西海岸,也都有寒流的作用。那么,哪位同学能归纳一下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呢?

【转入】洋流除了对气候产生影响,还会对地理环境或人类活动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2.渔场的成因

(1)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渔场分布图”

(2)学生观察、讨论、分析:

①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及秘鲁渔场的形成与洋流有什么关系?

②四大渔场中,成因相似的渔场有哪几个?

③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的海区往往能形成大规模的渔场呢?

④秘鲁渔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以“秘鲁沿岸上升流的形成”图加以分析)

「设计意图」在讲述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渔场分布与洋流的关系,分析渔场的形成原因,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习思维的展开和知识的延伸。

【知识拓展】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上,我们能否根据渔场的成因(或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的海区),找到其它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海区呢?

「知识链接」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的成因是什么?

3.影响海洋航行

播放视频:“泰坦尼克”号沉没

【提出问题】漂浮在北大西洋的冰山是来自于北极地区(格陵兰岛)的大陆冰川,巨大的冰山靠什么力量的推动不断向南移动呢?

创设情景: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共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却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

【提出问题】第二次去美洲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为什么哥伦布两次航行的时间有这么大的差异?(结合“大西洋洋流分布”图由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若从欧洲横跨北大西洋至北美洲,而后再返回欧洲,要求一路都要顺水,请同学们设计一条路线。(在空白图---《世界洋流分布图》上用箭号表示洋流,绘出此路线)

【学生归纳】哪位同学能归纳出洋流对航海的有利影响呢?

【知识拓展】人们很早就了解正确利用洋流对远洋航行的重要性。从古至今,还有许多利用洋流航海的故事,同学们能举一、二例吗?

例:明朝郑和七下西洋。

分析: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总是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回?

「设计意图」在讲述洋流对航海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从播放学生熟悉的《泰坦尼克号》片段入手,引出洋流对航海的影响,再利用同学们熟悉的历史事件,设计悬念,展开讨论,能有效地调动学习兴趣,体现“有用”的地理。

【教师小结】洋流规律很早就被我国劳动人民所掌握和利用,而洋流对海上航行有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洋流携带的冰山对海上航行造成威胁。此外,寒流、暖流相遇形成的`海雾对海上航行也极为不利,海上船舶碰撞事件有60%~70%是由海雾引起的,因此有人将其称为“无声的杀手” 。如:纽芬兰岛东南海区,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暖流相遇,形成茫茫海雾。“泰坦尼克”号就是因航行到此海域后,能见度差,触冰山而沉没的。

「学情预设」“寒流、暖流相遇形成海雾”,可能会引发部分学生的困惑,对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先预留时间给学生质疑,然后,教师以 “什么是海雾”、“海雾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的讲解作为知识铺垫,逐步引导学生析疑。

【过渡】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排放到海洋中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洋流对污染物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1)阅读书本P64,由学生归纳: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2)课件展示图片资料:“威望号油轮泄漏事故”

【学生讨论】石油污染将对该海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此部分内容采用案例分析法,用事实来说明海洋石油污染的严重性,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了解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学习洋流对气候和对渔场形成的影响。同学们听说过“厄尔尼诺”现象吗?“厄尔尼诺” 现象会影响秘鲁渔场的渔获量;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导致全球气候异常。

『探究活动』“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 ——— 学习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厄尔尼诺事件是海洋和大气间不稳定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洋流对气候影响的生动例证。教材抓住这个热点现象,设计了探究活动。但有些相关问题需要学生进一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分析和思考。因此,这部分内容先布置学生阅读,查找相关资料,各学习小组成员在课前进行分析、讨论,课堂教学中仅用些时时间进行小组交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学情预设」此部分内容虽由学生自学并查阅相关资料,但认识“厄尔尼诺”的突破口仍然在于教材P64所配备的一张图——“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它能够使学生直观地判断出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温度的异常。但是,如果有的同学对“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有充分了解的话,读完这张图后定会产生疑问,因为图中所显示的水温,明显地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温度高出西部海区4—5℃,而实际情况应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年份高出4—5℃,显然,图中有误。因此,课堂上可预留点时间给有疑问的同学发问,然后再对图进行纠误。

【教师小结】“厄尔尼诺”现象还有许多不解之谜,其中之一是形成原因,尚未能解释清楚。有人认为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减弱造成的,也有人认为是大气环流减弱造成的结果;且“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有没有自身的规律?发生周期长短受什么制约?等等,这些谜团正等待着我们去一一解开。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从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来看,由于设计的问题针对性较强,既能紧扣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得出相应的结论,且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学习小组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讨论基本上能利用所学知识解析地理现象,而且小组的交流 , 使那些个性相对内向或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也能很容易地进入交流状态,既有助于学生学习节奏的调整,提高参与的兴趣,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然而,由于我把学习小组人数定为6—7人,致使小组讨论时无法做到每个小组成员很好地进行交流,学习小组大多仅限于本组内的讨论、交流。与老师间的交流、组与组之间的合作探究较少,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摸索和加强。

“神奇的厄尔尼诺”这部分内容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展开课堂交流、讨论,但从各学习小组课前准备的相关材料来看,各小组都能认真地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有的学习小组甚至关注“厄尔尼诺”对南美洲西海岸生态系统的影响,学习效果还是较令人满意的。

篇1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认识洋流形成的多种因素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综合分析地理事物与地理环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提高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标注四大渔场位置、画航海路线图等活动,培养绘图能力,能用简明阐明自己的观点。

3)通过四个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洋流随地理环境影响等问题的深入认识,增强探究地理事物奥秘的兴趣;懂得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通过洋流对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

学会看图分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案例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疑:撒哈拉沙漠向西一直延伸到非洲西部沿海,澳大利亚西部沿海也是荒漠地带,但东岸则是森林景观,为什么同是海边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观?(使学生对洋流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产生悬念。)

板书: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探究活动1

展示: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的气候差异,

学生观察地图、归纳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的纬度差不多,1月都柏林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气温多在0℃以下。为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地图、归纳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通过结合上一节课所学到的世界洋流分布图的知识,可以看出,图上的爱尔兰都柏林附近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而纽芬兰圣约翰斯附近有拉布拉多寒流经过,由于暖流是从水温高的流向水温低的地方,所以,就好比把热水倒进冷水里会使冷水变热,它的道理是一样的。而暖流流经会使海区的水温度变高,蒸发量加大,水汽充足,气流上升,最终导致降水量增大;寒流则刚好相反,使所经海区蒸发量变小,水汽减少,气流下沉,降水量变小。所以我们就可以总结出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活动:展示澳大利亚降水分布图

提问:为什么西部是沙漠?而东部降水较多?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寒流使水温降低,下冷上热,空气不能上升,空气湿度降低,降水少。

暖流使水温升高,蒸发加大,下热上冷,气流上升,空气湿度增大,降水多。

我们在来看一些关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的例子,展示热带雨林与热带沙漠的分布图,讲述洋流对它们形成的影响。

板书: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探究活动2

通过日本人的饮食喜好,引出渔场

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一下:渔场 鱼 饵料 浮游生物 光合作用 光照(海洋200米深处都有光照);营养物质 海底,那么如何将深藏在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述):很好,一种是寒暖流交汇,由于温度差异很大,所以搅动异常剧烈;还有一种是上升流,将深藏在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所以能形成渔场的一共有两处,就是寒暖流交汇或者上升流(出示世界洋流分布图),请同学们现在P57页上标出你认为可以是渔场的地方。

(学生活动)

(师述):很好,刚才同学指出的有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叫北海道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叫纽芬兰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处叫北海渔场;还有秘鲁寒流上升流处的秘鲁渔场。(展示四大渔场的分布补助理解)

板书:2、对海洋生物和渔场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 北海渔场 、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

上升流:秘鲁渔场

探究活动3

引用“泰坦尼克号”海难案例,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这次海难.

(1).造成泰坦尼克号巨轮沉没的冰山来自哪里?为什么会在纽芬兰岛附近出现?

(2).假如你是船长,你认为怎样改变航向可以安全、快速地从英国伯尔发斯特港驶向美国纽约港?

学生阅读、讨论并且请同学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发现,出事的海区附近有拉布拉多寒流。而由于我们说过,洋流是表层海水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移动,所以洋流可以带动表层海水中的物体一起移动。正是由于拉布拉多寒流将北极附近的冰山带到了出事地点,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不仅如此,由于墨西哥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在此交汇,而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遇冷容易形成小水滴,并形成海雾,常常会对航行也很不利。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洋流的第三个影响是:对航海事业:带来冰山和海雾的威胁。

板书3、对航海事业的影响

利:顺行快,节约燃料

弊:逆行慢、海雾、冰山

探究活动4

[承转]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则新闻,巴哈马籍油轮在西班牙海域沉没的事故。

[多媒体展示] 巴哈马籍油轮在西班牙海域沉没地点示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但是奇怪的是,在这一事故不久之后,法国政府因为海岸遭受石油污染而向西班牙提出了强烈抗议。那究竟是为什么呢?大家思考一下。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探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知道,失事地点附近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石油随着北大西洋暖流地运动,影响到了法国西部海域。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是有2方面的。首先,海水有净化作用,污染物扩散范围越大,净化越快,所以好的方面是加快净化速度,而不好的则是扩大污染范围。

4、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有利:污染物的扩散,加速净化 不利:扩大污染范围

课堂练习:1.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的洋流是

A.北太平洋暖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墨西哥湾暖流

D.拉布拉多寒流

2.下列地理事物或现象中受洋流影响而形成的是( )

A.美国西海岸的地中海气候

B.亚洲东部的季风气候

C.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

D.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荒漠

3.下图中的B为美国的夏威夷群岛,二战中日军偷袭夏威夷群岛上的珍珠港时,在线路M、N中选择线路M的原因是:(从航速及天气方面分析)

五、板书设计:

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2、对海洋生物和渔场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 北海渔场 、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

上升流:秘鲁渔场

3、对航海事业的影响

利:顺行快,节约燃料 弊:逆行慢、海雾、冰山

4、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有利:污染物的扩散,加速净化 不利:扩大污染范围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反思

1、整体思路把握较好,课堂教学效果基本达到设计意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有效地利用了教材中“世界洋流分布”图,合理地运用了教材,讲知识点回归到教材。

3、通过引用生活中的现象及学生熟悉的案例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度。

4、教学中安排标渔场、设计航海路线等小游戏,问题设计新颖,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

5、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的设计针对性不强,太口语化,导致效果不佳。

6、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

地理洋流的课件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反思

水圈与水循环说课稿

海水,海水韩愈,海水的意思,海水赏析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小学生海水的日记

高中地理说课稿

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案

初中万能说课稿

洋流教学课件
《洋流教学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洋流教学课件(推荐15篇)】相关文章:

海水的日记作文2022-05-22

小学美术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2023-04-03

高中地理优质课课件2023-12-07

高中地理课件2023-06-09

体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2022-11-25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课件2023-10-03

教学评价设计表2022-05-06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2022-04-30

学课件2022-05-03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