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获奖教学课件

时间:2023-09-02 08:01:45 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卖炭翁》获奖教学课件(整理17篇)由网友“三原千春”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卖炭翁》获奖教学课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卖炭翁》获奖教学课件

篇1:《卖炭翁》获奖教学课件

教材说明

〔解题〕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

全诗较长,本课只选取前8句。后面的内容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德宗贞元十五年中进士,曾作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白居易大胆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现存白居易诗2806首,共集有75卷,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他的诗分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卖炭翁》属于讽喻诗类。

中唐统治者,在剥削掠夺人民的做法上有许多“独创”,宫市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统治者派出宦官,用极少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到市场上去强夺民财,美其名曰“宫市”。这种“宫市”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_。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一个卖炭老汉的遭遇,以及卖炭翁与宫使的矛盾,揭露了“宫市”的本质是掠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鞭挞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

〔结构分析〕

本课选取《卖炭翁》的前8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4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前两句写老翁烧炭的地点,后两句写老翁烧炭的艰辛。

第二层(第5~8句),写老翁卖炭是为了养家糊口。第5、6句,指出老翁卖炭为买粮食和衣服,最后两句承接5、6句,写出老翁家境贫寒,盼望炭能尽快卖出,多卖几个钱,希望天气再冷点。

〔语意理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可以砍伐了当柴烧的树木。“伐薪”就是砍伐当柴烧的树木,本诗指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炭”,木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烧制,使其发生变化而成的燃料。“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这句点明老翁烧炭的地点。“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豺狼出没,在这样环境中烧炭该多么艰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本诗指老翁头发花白。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烟熏火燎,老翁已经满面灰尘,两鬓花白,十指变得黑黑的。这两句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联系上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老翁烧炭的情景:他在恶劣危险的环境里烧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炭中渗透老翁的心血,炭中凝聚着老翁的希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营”,经营,谋求。“食”,指人吃的东西。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卖炭的钱用来买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诗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老翁卖炭的目的,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老翁为温饱而辛劳,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处境。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忧”,担忧,担心。“炭贱”,炭的价格太低了,不值钱。“愿”,心愿,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寒”,寒冷,温度很低。这两句的意思是:可怜老翁的身上正穿着单薄的衣裳,但他却担心炭价钱太低,只盼望天气再冷些。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却不然,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之时,还一心盼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们更需要炭取暖而尽快卖出炭,卖个大价钱。“可怜”表现了诗人对老翁深切的同情。

〔写作特点〕

1.用叙事的手法突显主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诗中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_。这是本诗的主题。

2.通过形象来表现主题。

这首诗叙事简洁,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诗人没有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爱憎,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本身显示立场。对老翁的极端穷困,诗人没有出面向读者作介绍,而是采用外貌刻画的方式,让人读了后自然得出结论。

3.语言朴实、通俗。

篇2:《卖炭翁》获奖教学课件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红绡一作:红纱)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注释】

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可怜:使人怜悯。

愿:希望。

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困:困倦,疲乏。

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赏析】

本诗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当时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钱了。两句诗只写了老翁的一个心理活动,便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幸而天公作美,夜里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气是足够寒冷了。因此这位老翁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沿着那结了冰的车道向集市赶去。“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他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来得很早,此时集市大门尚未打开,他不得不在门外的泥地中休息一会儿。人饿了,拉车的牛也累了,但他心里是高兴的,充满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愿以偿买上冬衣了。读到这儿,也许读者会怜悯他寒冷天气中只穿着那单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卖个好价钱,也会不由替他高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卖炭翁心里盘算着怎样才能卖个好价钱的时候,远处两骑人马翩翩而来,原来是“黄衣使者白衫儿”驾到。“翩翩”二字本来是用以形容英俊潇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这两员太监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嘴脸。因为是皇帝派来的,所以称“使者”。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读至此处,不由令人想起诗人的另一首诗《宿紫阁山北村》中,描写宦官们掌握的神策军强盗般抢劫百姓财物的野蛮行径。他们都是为宫廷官府服务的,然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却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_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其次,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逼真,使人们从人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一是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二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试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活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的辛苦、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从而更加拽拉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到残酷的现实对老人是多么不公平!

扩展阅读: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篇3:卖炭翁教学课件

卖炭翁教学课件

卖炭翁教学课件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 :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

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卖炭翁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

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

教师:其中,卖炭翁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的艰辛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

年龄特征-----卖炭翁

职业-----伐薪烧炭

劳动地点-----南山中

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

(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3.卖炭翁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

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白居易没有放弃这个铺垫的好机会,请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运炭的艰苦的'?

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4.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

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

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

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6.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给投影)

〈〈顺宗实录〉〉卷二: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咱们比较这两篇文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明确:

其一、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

其二、而且,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所记的真人真事塑造卖炭翁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那就削弱了“苦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所以,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

其三、历史著作只要如实记录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过程就够了,不需要创造人物形象,而写叙事诗却不然,是需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白居易就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这是本诗的三个写作特色,当然,还有鲜明的对比。

7.总结写作特色:

(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

(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

五.展开联想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卖炭。

篇4:《卖炭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3。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

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1、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卖炭翁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2、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3、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现在请大家听范读,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4、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

教师:其中,卖炭翁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的艰辛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

年龄特征―――――卖炭翁

职业―――――伐薪烧炭

劳动地点―――――南山中

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

(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3、卖炭翁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白居易没有放弃这个铺垫的好机会,请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运炭的艰苦的?

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4、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

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

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

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6、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给投影)

《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咱们比较这两篇文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明确:

其一、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

其二、而且,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所记的真人真事塑造卖炭翁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那就削弱了“苦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所以,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

其三、历史著作只要如实记录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过程就够了,不需要创造人物形象,而写叙事诗却不然,是需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白居易就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这是本诗的三个。写作特色,当然,还有鲜明的对比。

7、总结。写作特色:

(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

(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

(五)展开联想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篇5: 《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DD《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指生读)

(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叫乐府诗)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

指生读。(一人读)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读)

指生汇报读。(一人读)

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

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再练习读一读。

指生读。(一人)

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四、读读品品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为贫苦生活所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自己在下面默读课文,结合诗下面的注释,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词、句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同学们请做好,谁愿意把自己画出来的地方和大家说一说呢?

南山:指长安附近终南山

烟火色:烟熏火燎的颜色。(用图片来解读)

何所营:营:用处,有什么用处。

怨:盼望(相对的方法)

好了,同学们,大家现在的疑问都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试一试,能不能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要注意,小组分工要明确,有人说,有人记录)

(注意巡视)

指生汇报,(2人)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诗的意思,那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的什么样?(生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还有哪个地方描写了卖炭翁的样子。(生读:可怜身上衣正单)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生: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

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板书)

刚才同学们读的都是卖炭翁的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生答: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注意,如有可怜,请及时把握住。)

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生:可怜)(板书)

对于卖炭翁生活的可怜,你从刚才的那些外貌描写中找出来吗?(生:满面尘灰烟火色)

从对面部的描写,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很?(艰苦)(板书)

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的可怜?(生:两鬓苍苍十指黑。)

你找的真准确。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生:休息,看孩子,做饭等)

你们平时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在自己“伐薪烧炭”,说明卖炭翁生活怎么样?(引导说出“困苦”)(板书)

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生: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生: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冷不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生活很?(贫困)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指前二个板书,引导说出“贫苦”)

我们来看卖炭翁的生活,(指板书)生活可怜,表现在(指板书,齐读:艰苦、困苦、贫苦)

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生: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一生读)

他读的我觉得有一点同情,那么谁能读的比他更富有同情的感觉?(一生读)

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三句,注意一定带着同情的心情去读,(齐读)

(二)心理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透过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十分艰辛。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谁能通过读来把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读出来呢?(一生读)

我觉得他读的确实反应了矛盾的、反常的心理,但是不够突出,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读的更好呢?

(生: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再读,齐读

(三)读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整篇课文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把“可怜”读出来。(齐读)

五、升华

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来。(生汇报)

生齐读“身上衣裳口中食”

六、主旨探索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能不能实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卖炭翁》的全文。(这里面有全文的录音)

思考: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欣赏完后,卖炭翁寻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身上衣裳口中食”实现了吗?

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实际这“半匹红绡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即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下。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DD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篇6: 《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自由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治国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 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媒体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色区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 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

是“苦宫市也”? )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

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 自由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

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

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

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 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

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自由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 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

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 拓展延伸,理解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媒体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 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篇7: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的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卖炭翁》这首诗是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这首叙事诗,仅20句,135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在本诗的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发表议论,揭露和控诉以及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这也是《卖炭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对宫市罪恶的控诉。学习本诗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感悟到这一点。教师要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从事学习活动。

学情分析八下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能初步品味作者感情,能赏析浅显的诗句。但在炼字品句,感悟意蕴的方法上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掌握了朗诵诗歌的基本方法,但容易流于文字表面,并不能通过诵读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

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孩子们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避免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深入思考、分析与品味,还要注意把握本篇诗歌的现实主义情怀。老师应该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和方法学习,让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诗歌,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感知人物形象,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句式、用韵)。

2.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内容,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2.通过对比“卖炭翁”和“宫使”的形象,把握诗歌的揭露和控诉以及同情的现实主义主题。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杜甫写于安史之乱的诗歌被称为“史诗”,白居易写关于底层百姓被称为“新乐府诗歌”,这些诗歌都表现了心系苍生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体诗,白居易的《卖炭翁》。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主要为我们记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课文围绕“炭”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

烧炭—运炭—失炭

【三、品读诗歌,读出形象】

1.品读诗歌,卖炭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苦”

2.哪些细节能体现卖炭翁的.苦?

回答句式:

我觉得卖炭翁炭很苦,

文中可以体现。

A:烧炭——(辛)苦

① “伐薪南山中”——取原材料的路途遥远,偏僻,非常的不容易

② “满面尘灰烟满色”——工作环境的恶劣

③ “两鬓苍苍”——年岁已高

④ “十指黑”——工作时间长

⑤ “衣正单”——穷

⑥ “心忧炭贱愿天寒”——心里矛盾,穷苦。

B:运炭——(艰)苦

① “一尺雪”——雪很厚,运输艰难

② “晓”——非常早,很冷

③ “碾冰辙”——路滑,很艰难

④ “日已高”——时间长,路途遥远

⑤ “牛困人饥”——饥寒交迫,疲劳

C:失炭——(悲)苦

① “翩翩”——轻快而趾高气昂

② “把、称、叱、牵”——蛮横无理的强盗行为

③ “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梢一丈绫”——炭如此之多,但是值得却如此至少。“红梢、绫”对卖炭翁老说是毫无用处的。

小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希望成为泡影。宫使夺走的不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卖炭翁全部的希望。

“惜不得”“充炭直”,卖炭翁的心中满满的都是无奈惊恐。这种苦是看不到希望的悲苦。

3.是谁让卖炭翁过的如此的悲苦?

请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认真品读诗中宫使抢炭相关句子,比较宫使与卖炭翁的人物刻画上有什么异同,可以看出宫使的什么形象特点。

预设1:(将句中的颜色词重点标出)

宫使: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讨论后明确: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句子都是肖像描写,也都使用了颜色词。但不同于描绘老翁时那触目惊心的“黑”“白”,宫使的“黄衣白衫”是如此的华贵整洁,与老翁的“满面尘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正是这宫使却强取豪夺,令人不敢相信,

追问:如何理解“翩翩”?这是褒义词吗?

预设:“翩翩”原指轻快的样子,在这里可以看出宫使骑着高头大马,高高在上、得意扬扬,一副轻慢无礼的样子。

预设2:宫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撤。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明确:这里对比的是两组动作描写。饥寒交迫、劳累至极的卖炭翁只是打算找个地方稍事休息。宫使骑马而来,只用了“把”“称”“回”“叱”“牵”几个动作便表现出其拿出文书、宣读命令、调转车头、抢走炭车时的蛮横无理、仗势欺人的丑恶嘴脸。两相对比更强烈地突出了卖炭翁的“可怜”命运。

预设3: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灰直。

追问:通过这组对比,你有什么发现?预设:“一车炭,千余斤”,如果说这就是老翁生存的希望,那么“半匹红纱一丈绫”彻底地粉碎了他的一切想望。两者价值悬殊,这哪里是“换”,就是在掠夺啊!

4.演读“宫使抢炭”部分

用声音表现老翁的“苦”和宫使“霸”,可加入动作。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四、悟读诗歌,读出情怀】

1.可怜的卖炭翁遇上蛮横凶恶的宫使,他的命运让我们深深地牵挂,他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纱一丈绫”的结局是偶然的吗?这幕后黑手是谁?

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未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於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白望:“望”指在市场上东张西望,看看哪些物品是他们所需要的;“白”指白取其物,不付物价,“白望”指那些采购的宫使。)

——唐代韩愈《顺宗实录》

2.有着类似遭遇的仅仅是卖炭翁一人吗?宫使为什么敢如此嚣张,能如此嚣张?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谏官御史数谏,不听。——唐代韩愈《顺宗实录》

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北宋梅尧臣《陶者》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张俞《蚕妇》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北宋)范仲淹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李绅

有着被掠夺的悲惨遭遇的不只是卖炭翁,还有卖柴翁,烧瓦的、养蚕的……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卖炭翁一人的同情,也不止于对宫使的痛恨。诗人通过卖炭翁这一经过艺术想象和典型概括的形象,是要揭露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普遍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是所有底层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表达对整个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而批判和控诉的矛头直指上层统治者。这才是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的社会意义所在。

总结:其实自古以来不止有白居易,从诗经的“国风”,到杜甫白居易,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再到鲁迅的“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远情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家国责任与“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担当,前赴后继,遥相呼应。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今日之中国确实国富民强,但面对动荡风云动荡的国际形势,我们依然重任在肩,虽然现在不再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时代,但我们依然有责任关注国家大事,做好自己的事情,续写担当故事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此诗,致敬伟大的诗人白居易!

1.齐读《卖炭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自由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互相讨论、交流,扫清字词障碍。

小组合作讨论

勾画诗歌细节描写和对比句,并进项赏析。

划分节奏

加入动作

演读“宫使抢炭”部分,体会老翁的“苦”和宫使“霸”

扫清字词障碍是理解文本的基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概括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以读带品,以品促读。通过多种描写来品味人物形象更加深了对本诗主旨的理解,对比的运用更加强了这一色彩,为揭示诗歌主题奠定了基础。

让学生展开探讨,利用情境代入勾起学生对老人的同情以及宫市的痛恨,再加上老师及时对写作背景的补充,让学生处于深度学习中,其对主旨的理解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氛围,另一方面又深入挖掘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对白居易的深层了解,有助于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一首《卖炭翁》也许是一时兴起之作,可是白居易一生写了170多首这样的讽喻诗歌,一篇《卖炭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百姓的疾苦,不仅是统治者的腐败,更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热忱的济世情怀!

板书设计

烧炭—运炭—失炭

作业设计1.请同学们读白居易的《观刈麦》,体会诗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哪些些细节可以体现?根源又是什么?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中华上下五千年,从来都不缺有担当精神的人,大家知道哪些人呢?我们的担当又是什么呢?

一组诗歌整体设计

白居易的一组诗歌,新乐府的体现,宫使形象的异同点,(1+X加起来不少于4篇)3-5的整体设计

不是单片带动另一篇,也不是复习课

例:组合四篇文本,升华部分继续拓展文本

山重水复疑无路——谈困境之困(提取信息)四篇文章的主人公有何困境;哪种困境最绝望

咬定青山不放松——品突围之道(语言品味)最触动你的句子,触动点在哪里

突围之志真的突围了吗;精神的超越;联系杜甫的很多诗歌

例:金庸的侠客精神

先异中求同,再同中求异,贯穿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能力

篇8:卖炭翁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自读。(8分钟)

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

第二个环节:诵读。(12分钟)

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

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

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

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

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

第三个环节:品析。(15分钟)

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

同学们发言:

①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

②抓“炭”:烧炭,送炭,失炭。

③抓对比描写:对卖炭翁的刻画,对宫市使者的刻画。

④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情,遭遇,。

⑤抓卖炭翁周围的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卖炭(经营)环境,社会环境。

⑥……

教师:我们就抓住诗中的两组对应性的艺术描写诗句来理解课文吧。

①分析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

②分析对卖炭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③对比分析对宫市使者的描写。

形成如下板书:

卖炭翁:面、发、指、衣、心 辛劳、穷困、挣扎、痛苦

对比

使 者:把、称、回、叱,系 专横跋扈,肆意掠夺

第四个环节:练习(10分钟左右)

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①伐 ②薪 ③面 ④鬓 ⑤辙 ⑥苍苍

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①状其劳动环境之脏 (尘灰)

②写其长期烧炭之劳 (烟火)

③绘其饱经风霜之衰 (苍苍)

④诉其生活无着之苦 (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痛苦中酝藏着愤怒。)

[评 析]

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析这个教例的美点。

教路严谨,目的明确。

自读,意在训练学生自学自悟,疏通文意。

诵读,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

品析,意在点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本思路。

练习,意在教给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方法。

整个教例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四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诵读、品析、积累”的鲜明的课堂教学思路,很有层次感, 很有可操作性。

手法多样,教学有方。 一开始就变学生的默默聆受为主动感知。

诵读六遍既让学生有了阅读初感,为整体品析作好铺垫,又让课堂教学书声琅 琅,热气腾腾。

品析课文的第一个设问实在妙极。这一问实际上“反客为主”,把学生顺利地带上了品读课文的初阶。抓住“对比”这一条线来分析赏读课文,可谓切中肯綮。 练习设计别出心裁,全是“活”题。第1题意在“迁移”,第二需要反向品评揣摩,

第3题则须进行联想和想象。

四个教学环节,给人以“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之感。

以上只是就课评课。

评析之后掩卷沉思,忽然有思想火花闪现:

诵读,品析,积累:这是否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三要素”?

篇9: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卖炭翁》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课《唐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讲读课文。这是一首叙事诗,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一首。白居易写作此诗时是在元和初年,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怀有深切的同情,因此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讲授本课时应将品析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2.掌握《卖炭翁》中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

(2)我积累的字词

2.思悟发现

(1)塑造卖炭翁与宫使形象时使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2)什么是“宫市”?其本质是什么?

(3)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来比喻人福气像东海一样浩大,寿命如终南山一般长久。在唐朝长安城外也有一座山叫终南山,那里住一位老人家,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白居易的千古名篇《卖炭翁》,看看这位老人究竟遭遇了什么?

翁是年老的男子的意思。年老的概念呢?六、七十岁。一般而言六、七十的男子在干什么?(学生回答:休息了,安享晚年。)而我们的卖炭翁在干什么呢?卖炭!那卖炭累不累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文章。

二、检查预习

(一)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学生介绍资料,了解作者)

字词知多少

辨音:鬓(bìn)

辗(zhǎn)

骑(jì)

敕(chì)

叱(chì)

系(jì)

释义:

(1)伐:砍。

(2)薪:柴。

(3)苍苍:灰白色。

(4)辗:通“碾”,轧。

(5)何所营:做什么用。

(6)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7)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8)叱:大声责骂。

(9)骑:骑马的人。

(10)直:通“值”,价格。

(11)驱将:赶着走。

3.

反复朗读

(1)播放视频,学生可轻声跟读,体会诗歌的轻重缓急。

(2)教师点名学生朗读。

(3)学生齐读课文,基本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预设: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2.文中写了哪两种人?

明确: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3.整个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明确:

烧炭—运炭—被夺炭

4.我们可以用哪个字来形容老人?

预设:

苦、累、惨……

四、理清结构,分析形象

1.开头一句为什么要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

预设:

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2.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卖炭的老汉呢?

明确:

外貌、动作和心理

3.用文中原句说一下卖炭翁的外貌?侧重从哪些角度刻画其形象?为什么这样写?

预设: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侧重从颜色对其外貌加以点染,如“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冬天才是卖炭、买炭的时间,可是老人却是“衣正单”。在这样冷的季节,都会希望天气暖和,可是卖炭

翁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预设:

老人却“愿天寒”,因为老人家明白,天如果暖和了,炭就贱了;天要是寒冷,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无奈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5.老人卖炭究竟是想要干什么呢?

明确:

“身上衣裳口中食”,老人是多么的可怜呀,长时间的劳动所得只是为了解决最基本的温饱。

6.“夜来城外一尺雪”来了,卖炭翁一年的希望终于给盼来了,于是“晓驾炭车碾冰辙”满怀希望的上路了。那他这一路上辛苦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

“一尺雪”——天冷、雪大,路难行。“碾冰辙”——炭重,路滑,车难走。

“晓驾炭车”、“日已高”——路途遥远。“牛困”“人饥”“泥中歇”——十分艰辛。

7.卖炭翁来到集市后,那些炭换回了什么?换回的这些东西是否可以满足卖炭翁的愿望?这个过程中卖炭翁遇到了什么事情?

明确:

“半匹红纱一丈绫”,这些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保暖。天降横祸,他遇到了“黄衣使者白衫儿”,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

8.宫使夺中的不仅是卖炭翁的一车炭,更是老人家一年的希望。那造成这一切的是什么呢?

明确:

宫市,令老百姓闻之色变的宫市制度

9.请同学们说说诗中是如何表现宫使的横行霸道的?

明确:

诗中运用肖像、神态和动作描写来表现宫使的形象。“黄衣”“白衫”说明这些人的地位。“翩翩”一词写出了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态。同时用一系列动词,如“把”“称”“回”“叱”“牵”“系”,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凌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10.“惜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

明确:

写出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因为这些人“手把文书口称敕”,说这是皇帝的命令,有冤老人也无处诉。

五、感受对比,体会作者情感

1.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明确:

(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2.课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拓展延伸

在《顺宗实录》中曾经有这样一段记述,“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这段文字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原型,同学们看有何不同?

明确:

结局不同。选文中的农夫有圆满的结局,得到了补偿,皇帝罢免了宦官。可文中的卖炭翁却有着悲惨结局,千斤炭没有得到想要的钱来买衣服和食物。

七、课堂总结

白居易为何不给卖炭翁一个圆满的结局呢?选文中的农夫只是个案,可能千千万万中只有这么一例。罢免了宦官,给予补偿,但只要宫市还在,这些底层人们的悲惨命运就不会结束,而卖炭翁就代表了所有受苦受难的人。正如白居易的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一首反映事实的诗歌,而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尾正是艺术作品的力量。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完成分层作业

3.卖炭翁的一车炭就这样被宫使无情的夺走了,那他在回家的路途中究竟会发生什么呢,请同学们续写《卖炭翁》。

篇10:获奖英语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小型新年联欢晚会,达到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

2.能熟练诵读课文F部分的英语歌谣;

3.介绍自己家乡的新年风俗,并邀请同学合作完成一项新年的活动。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熟练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熟练的使用语言进行口头、笔头交际。

教学准备:

单词卡片、英语歌曲Happy new year!、教学磁带等。

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1.师生问候。

2.演唱英语歌曲Happy new year!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drill

课文D部分

T: Now Spring Festival is coming. Many people buy flowers and put them in their homes. Please read Part D and tell me:

What do people say when they meet?

What can children get from their parents, uncles and aunties?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Step 3 Practice

1.听课文D部分录音,跟读。然后完成笔头练习。

2.学习课文F部分英语歌谣。

Step 4 Consolidation

全班一起举行一个小型的新年晚会。教师首先放音乐Happy New Year!,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然后,由学生们一起诵读课文F部分英语歌谣。

T: The Spring Festival is coming. Let’s spend the time together and share the happiness.

S1: The Spring Festival is here, everybody is happy. Let’s sing and dance.

2.创设情景,自由会话。

情景:过年。让学生们自由组合,组成家。各家讨论如何欢度即将到来的春节。然后挑选其中一家,将他们过年的情形表演出来。

3.评价。

4.练习。

篇11:获奖英语课件

教学目标:

1. Enable to introduce some important festivals of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2. Enable to grasp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3. To teach students to know more custom and cultur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t’s good for their studying and using English.

教学策略:

以旧引新,通过孩子们之前所学的有关节日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圣诞节的相关内容

教学方式:

在学习课文前给孩子设定学习任务,通过孩子阅读、理解、讨论课文,解决问题来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

设计chant、游戏和写作等情境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提高孩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Preparation.

Free talk.

T:Hello, boys and girls.

S:Hello, teacher.

T:How are you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at’s the date today?

通过简单的问候让孩子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中,并且引出日期的表达方式。

二、Presentation

T:How many months are there in a year? What are they?

本课表达日期是要用到月份,通过这个环节来复习之前学过的12个月份。 T:I’ll show you some pictures about festivals. Guess what festival is it?

1、Easter

T: What festival is it?

When is it?

2、Thanksgiving

T: What festival is it?

When is it?

(Show:in+月份或季节)

3、National Day

T: What festival is it?

When is it?

(Show: on + 具体日期)

T:My birthday is on the first of Octob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通过之前所学节日的有关图片让孩子们复习一些节日的名称和时间,从而引导出在表达在某个月份、季节和几月几日的.介词的不同用法。其次通过表达自己的生日来进一步巩固日期的表达方式

三、Practice

1、T:Which festival is it ? 观看网络搜集到的和圣诞节相关的视频资源。 S:Christmas.

T: Let’s say something about Christmas. 大屏幕出示网络搜集到的和圣诞节相关的图片,复习有关圣诞节的相关物品的英语名称。

T: (Show some pictures) What are they? (适时板书)

2、T:Let’s listen and look at some pictures.

对圣诞节的来历、文化、习俗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渗透西方文化。

3、T:Show five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Read them and try to understand. T: Play the video. Listen to the dialogue.

T: Read the dialogue and find the answers.

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来自主学习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T: Listen and repeat.

5、Look at th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nd describe Christmas.

让孩子们在学习完对话后能够简单的复述出课文。

6、Say a chant.

将课文内容改编为一个chant,进一步巩固课文,从而调节课堂氛围。

四、Production

1. Fill in the blanks.

2.Guessing game. Show some pictures of festivals(来自于网络的各个国家节日的场景图片)。 Describe them in your groups. Then show a festival and four red packets. Choose a red packet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festival.

通过选红包猜节日的游戏,让孩子充分了解区分每个节日的特点,提高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3、T:My favourite festival is Halloween(Show the passage and read it)Can you tell me more about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Write them on the paper.

通过前面对节日做的铺垫,让孩子能够独立描写一个节日

五、Summary

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ristmas?

对本课知识做一个系统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巩固。

六、Homework

Listen and repeat the dialogue.

Write an email to your friend and tell him or her about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篇12:登高获奖课件

登高获奖课件

1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情分析

杜甫的《登高》感情浓烈深沉,适于朗诵,而学生平时对于朗诵这一块不是非常重视,本节课力图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老人内心的悲情,在反复不断的朗诵中感受这种诗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登高》

一、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同样是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下面我们来学习被誉为古今七律之首的绝世名篇——《登高》。

活动2【讲授】介绍背景

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诗的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他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活动3【活动】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集体朗读

活动4【讲授】赏析诗歌

刚才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感情充沛,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凄凉、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情感基调:悲)

诗人的这种悲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生分组自由讨论

(一)前两联

师: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六种。有风、天、猿、渚、沙、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

师: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①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②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③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师: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请同学们想一想,它们和诗人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这是完全不同的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师作朗读指导:现在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师: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明确:两种,落木、长江。

师:“落木”指什么?

明确:落叶。

师:为什么用落木而不用落叶?

明确:落木让人联想到的是急风劲吹,吹落满地黄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而落叶就只见树叶。

师: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师:如果落木有人生短暂之感,“不尽长江”又指什么?

明确: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师: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古人在无穷的时间前面对短暂的生命,他们是怎么来处理这一对矛盾的?

明确:王羲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命虽短暂,却应积极有为;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生命短暂,要懂得以平常、豁达之心来看淡生活的得失荣辱。

师作朗读指导: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他知道人终有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要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全班齐读)

小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

(二)后两联

师: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明确:抒情。

师: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师: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找一找,本联共写了诗人多少层愁苦,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常年在外、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登上高处,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

师作朗读指导: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的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跟老师一块读。

生齐读、单读。

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师: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明确: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师:国若破,家焉存,国破和家亡是因果关系,诗人很遗憾自己过早的白了双鬓,残躯病体,不能多为国家出,所有的愁绪一齐涌上心头。

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他曾高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也曾低吟“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明确: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那么这种年老多病、孤苦无依、忧国忧民的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师作朗读指导:“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五、整体小结

1、小结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呼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2、朗读

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5.布置作业

1、背诵《登高》,完成《名校学案》相关练习。

2、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3、收集古诗歌中有关于秋的诗句,并小组交流。

篇13:获奖英语课件

I.教学内容

In a Fast-food Restaurant

Waiter: Hello, can I help you?

Mum: Yes. What would you like, Dick?

Dick: I’d like a hamburger.

Mum: Me, too.

Waiter: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Mum: Oh, yes. Two glasses of orange juice, please.

Dick: Mum, can I have an ice-cream?

Mum: Sure. Two hamburgers, two glasses of orange juice and an

ice-cream.

Waiter: OK. Here you are. 38 yuan, please.

Mum: Here the money.

Waiter: Thanks.

生词:fast-food / resaurant / hamburger

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

II、教学目标:

1. 能听、读、说fist-food/restaurant/hamburger,并了解其含义;

2.能灵活运用重点句型,并清楚其运用的场合和语气;

(1) What would you like?

(2)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

3.能模仿本文对话,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

4.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挖掘学生运用语言的创造能力。

III、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句型:

(1)What would you like?

(2)I’d like ...

(3)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

(4)…,please.

2.掌握有关食物名称的词汇。

III、教具准备:

食物图片:ice-cream, hamburger, cake, bread, juice, milk, water,

hot-dog, Frenh fries等。

食物和饮料:hamburger,cake,bread,milk,orangejuice,cola等。

道具:服务员工作帽、围裙、托盘。 多媒体课件一套。

IV、教学过程:

Step 1.Warm-up activities

(1)Do it! (学生按教师的指令做动作)

T:Stand up!/Sit down!/Sit down!/Stand up! (教师辅以手势)

T:Walk!/Stop!/Jump 5 times!/Stop!/Push!/Stop!/Run!/Stop!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每个动作持续一段时间后,教师突然说:“Stop!”要求学生立刻停下来。)

(2)Do as 1 do?(教师做动作并表达,引导学生边做边说:“Me,t00.”)

教师做睡觉状,并用低缓语调说:“I’m tired.”引导学生说:“Me,t00.”

教师做笑脸状,并用欢快语调说:“I’m happy.”引导学生说:“Me,t00.”

教师做干渴状,并说:“I’m thirsty.”引导学生说:“Me,.too.”

教师手摸肚子,并说:“I’m hungry. ”引导学生说:“Me,.too.”

(3)Listen and act!(学生按教师的指令做动作。)

教师说:“Let’s eat!"(做吃东西状),学生跟着做动作。

指令依次为:Eat slowly!/Eat fast!/Let’s drink!/Drink slowly!/Drink / fast! /Eat fast! (通过此活动,操练对话中的有关单词,例如:eat,drink,fast。)

Step 2.Revision and presentation

(1)教师问:“What do you like to eat?”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已学句型“I like…”回答。

(2)教师出示卡片hamburger,并问:“Do you like a hamburger?”

(3)学生学说hamburger一词,教师板书单词,并抽查一组学生,学生快速读词。

(4)出示有关食物的'卡片(hamburger,cake,ice-cream,iuice,milk,…),让学生认读。

(5)做游戏:“What’s missing?'’(教师从卡片中任意抽掉一张,再让学生看卡片读单词,然后让学生说出拿掉的是哪一张卡片。)

Step 3. Pattem drills and dialogue teaching

(1)选取单词卡片4—5张,同时出示给学生,并提问:“What would you like?'’引导学生回答:“I’d like…”教师把该卡片送给说出正确答案的学生。

(2)教师把手中卡片送完后摊开双手说:“No food lefi! But

don’t worry,let’s go to the restaurant.You can choose whatever you like.”

(3)屏幕上出现单词RESTAURANT及三幅食物图片:noodles,fish,rice。教师提问:“What would you like?'’让学生用“I’d like ...”回答。当学生选中一种食物时,教师点击该图,出现该食物的价格。教师对该生做手势并说:“20/30 yuan,please.'’引导学生说:“Here’s the money.”当屏幕上显示的是免费食物时,教师则带领全班学生对该学生说:“Conigatulations!”

(noodles—20 yuan;fish—free;rice—10 yuan)

(4)屏幕上出现单词BAR和三幅图片:wine,coffee,juice (wine—600 yuxm,coffee—30 yuan,juice—free),教师请一学生提问并操作(练习方式同上)。

(5)教师指着,juice说:

“I’d like juice very much.I even drink juice on my birtllday.”屏幕上出现Happy Birthday to you! 和一只蛋糕。教师说:“Suppose today was your birthday,what would you like?'’引导学生用“I’d like…”句型表达自己的愿望。

(6)屏幕上出现一叠叠钱的画面。教师问:“If you had lots of money,what would you like?'’让学生继续用“I’d like...”句型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A car? A computer?”等,拓展学生的思维。

(7)教师说:“If I had lots of money,I’d like to open a big fast-food restaurant.”自然引出对话主题。教师出示快餐店图片,并介绍说:“Look,this is a fast-food restaurant.A big nice fast-food restaurant! We sense hot-dogs,hamburger,salad,French fries…” (出示食物图片)

(8)让学生模仿跟读单词fast-food restaurant,并选1、2组学生朗读,教师板书该词。

(9)教师系上围裙,拿起装有食物(cake,hamburger,bread,juice,milk,water,ice-cream)的托盘,扮演服务员,并说:“Are you hungry?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What would you like?'’让学生回答,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得到该食物。

(10)当食物分完后,教师解下围裙,做出疲倦状,并说:“Oh,I’m tired and hungry.”引导学生说:“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What would you like?”教师收回学生所选的食物后说:“I’m full.I’m not hungry.But I’m thirsty now.”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说:“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What would you like?”

(11)教师说:“I’m not hungry and thirsty now.Thank you,boys and girls.

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 today.”

Step 4. Communicative practice

(1)屏幕上出现招聘服务员的海报,教师扮成快餐店经理,并说:“Our fast-food restaurant needs a waiter or a waitress.Who’d like to have a try?'’

(2)邀请几位学生上来,给他们戴上服务员的帽子,并让他们站成一排;然后,教师(扮演经理)对“应聘者”发指令:“Line up!Turn left!Turn right!Smile and say:Welcome! Can I help you? What would you like?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每做几个动作,就请不合要求的“应聘者”回去,最后剩下两位“应聘者”。

(3)教师对全班学生说:“Who’s the best one?Please discuss in pairs.”引导学生两人一组讨论,以确定最后被“录用者”。

(4)请几组学生扮演顾客,来快餐店购物,比较两位应聘者所提供的服务。

(5)最后选出最佳“服务员”。

(6)教师说:“Now 1et’s open our fast-food restaurant.”教师出示有关食物,引导所选的“服务员”与全班同学进行以下对话:

W:Can I help you?

Ss:Yes.

W:What would you like?

Ss:I’d like a hamburger.

W: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Ss:Two glasses of orange juice.

W:OK.Here you are.48 yuan, please.

Ss:Here’s the money.

W:Thanks.

Step 5.Dialogue practice

屏幕上出现课文对话。教师让学生先听对话并跟读,然后分角色朗读

篇14:幼儿园获奖课件

一、活动目标:

1、体验大胆想象“如果我能飞“的乐趣。

2、理解诗歌内容,尝试进行仿编。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4、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根据“如果我能飞”来进行思维想象、创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1、诗歌《如果我能飞》挂图。

2、美丽的翅膀若干;太阳、月亮、小船等卡片。

3、背景音乐《隐形的翅膀》。

四、活动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主题

1、师:小朋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了有什么会飞呀?(鼓励幼儿说一说:小鸟、飞机、蜻蜓、蝴蝶……)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能飞行吗?(引导幼儿说一说)如果你有一双翅膀也能飞翔,你最想做什么?

2、请幼儿闭上眼睛想象飞行的乐趣。(教师引导:“飞呀飞,我们飞到哪里了?”)

3、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如果我能飞》,请小朋友跟老师朗诵一遍课题《如果我能飞》

(二)教幼儿学习朗诵散文诗

1、师:下面,请小朋友听老师把这首诗歌朗诵一遍好吗?

2、幼儿看挂图,完整地欣赏老师朗诵的诗歌《如果我能飞》。

3、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4、教师教幼儿朗诵诗歌,教师读一句,幼儿读一句。(教师领读2遍)

(三)、引导幼儿拓展想象

1、师:“我”都飞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引导幼儿一边看图一边说一说。)

2、师:小朋友,如果你能飞,也飞到了蓝天上,你最想变成什么?(引导幼儿说一说,教师顺势贴出卡片太阳、月亮、云朵……)

3、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想象:如果自己也飞到大海上,飞到森林里,最想变成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顺势贴出小船、海鸥、灯塔等)

4、小结:哦,原来想象是这么神奇,我们想飞到哪里,就能飞到哪里,想变成什么就能变成什么。

(四)、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启发想象,学习仿编诗歌

1、师:小朋友,老师有一双美丽的翅膀。(教师一边做飞的动作,一边说:哦,会飞的感觉真美呀!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上海世博园里,变成可爱的海宝,为游人导游;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首都北京,变成美丽的百灵鸟,祝福祖国妈妈;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美丽的草原上,变成喜洋洋,战胜灰太狼……)

2、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拥有一双美丽的翅膀?老师为你们每人都准备了一双翅膀。(教师帮幼儿带上翅膀)老师相信,小朋友们长上翅膀之后,想象力一定会更加丰富了。

3、师:请小朋友四人一组模仿飞一飞,相互交流一下自己飞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

4、播放背景音乐,幼儿展开想象,大胆尝试仿编(教师适时引导,并给予鼓励)

(五)、展示仿编的诗歌

师:长有翅膀的小朋友,你们快点飞成一对吧!谁能飞到老师的面前,告诉老师,刚才你飞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老师用笔帮你记录下来。(引导幼儿展示自己)

五、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拿起手中的画笔,把自己长上翅膀想到的画下来送给爸爸妈妈看。

篇15:变色龙获奖课件

变色龙获奖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文中的语言,结合观赏音像资料等,较细致地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征及捕食过程。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增强对动物奥秘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们和教师课前共同收集有关变色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一只眼睛睁开,一只眼睛闭上;

两只眼睛看左边,两只眼睛看右边;

两只眼睛看前面,两只眼睛看后面;

一只眼睛看前面,一只眼睛看后面。

能做到吗?为什么?你知道这叫什么本领吗?这叫做“一目二视”,你有这样的本领吗?知道谁有这样的本领?-----变色龙。

二、直接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端详变色龙

1、变色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来看图片。作者又是怎样来看的呢?(端详)什么叫“端详”?给它找一个近义词。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9-15节,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2、学生们读书,交流(根据学生们回答相机板书:外形、捕食、变色)

3、你对其中哪一个特点最感兴趣,选择那个部分,好好读读。在你印象深刻的语句下面圈圈画画。

4、学生们自学,教师巡视全班,帮助指导

5、合作学习,交流。

A、外形

(1)出示一张变色龙的图片,指名一个学生们朗读课文第九节,其他学生们看着图片

(2)你对它的什么部位感兴趣?请学生们结合其中的语言文字谈谈体会。

同学们,在介绍一种动物的时候,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你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啊?(生说,师指图相关部位。这是从整体着眼,然后分别介绍了各个部位。当然,只要是循着一定的次序,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观察方法)一起读,留意变色龙外形的各个部位。

②变色龙的这写部分各有什么特点?请在相应的词语下面标上小圆点。

③根据插图,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介绍变色龙。

(3)是啊!看着这变色龙,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板书“怪”

(4)作者观察的真仔细,让我们想起了哪些关于观察的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B、捕食

(1)变色龙的样子“怪”,那它捕食呢?你同样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板书:快

(2)你从哪里可以体会到?自己读读第12节,在相关的词语下面圈圈画画

(3)交流(迅雷不及掩耳:雷声传得快,来不及遮掩耳朵,书上用它来说什么快?变色龙的舌头快,来不及——眨眼睛,只听得——“刷”的一声,食物到哪儿了?——(肚子里)。看捕食视频

(4)哇!真是太厉害了!再送它一个字,既快又“准”,板书“准”)

(5)朗读第12节

变色龙之所以能既快又准地捕获食物,靠的'是什么?

交流:

1、应该说靠它与众不同的舌头?怎么不同?一个身长三十厘米的变色龙,舌头有多长?

它的舌头一伸一卷,一只飞舞的蝴蝶就成了口中的美餐,是所有的舌头都能如此轻而易举地将飞虫尽收囊中吗?(因为变色龙的舌头上有粘液,所以能粘住食物)(长、准、快)这又说明了那个字“怪”

2、还靠什么?也应该说——(靠它与众不同的眼睛),它的眼睛究竟有哪些特异功能?(每只眼睛能单独转来转去,两眼同时注视前方就会产生立体感)。

能不能把刚才同学们说的都连起来,像讲故事一样全面地介绍一下它的眼睛。

这种带着表情的、流畅而生动的介绍,就是课文中所说的——“绘声绘色”。你能用“绘声绘色”造句吗?

过渡:除了外形怪、捕食怪,变色龙还有什么怪?

C、变色

问: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齐读14自然段。

①朋加沙实验了几次?书上是用什么词连接起来的?(板书:先接着再)

师:如果做更四次实验,你会用什么词来连接呢?五次呢?(先接着然后再最后)

小结:用上这些连接的词,我们读起来就很有条理性。

②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香蕉叶色、绿色、棕色、浅灰色)

③课文中用了哪些表示变的词语?(变成、变为、变为)

④仔细观察图,体会变色龙的颜色变化。

让学生们尝试着说说看,教师出示相应的视频

⑤如果你是掌握了变色技术的科学家,你会将这一技术应用在哪些方面?(迷彩服,还有科学家通过对变色龙变色的研究,研制出来可以随着人心情变化的涂料、织物等,来满足人们的生活。)

⑥由于变色龙有变色保护自己的特点,所以常常被用来比喻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⑦看到这一幕,你还会说它是怪物吗?你会怎样称赞它?

朗读句子:“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

“名副其实”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名:变色龙,副:符合,实:会变色)

⑧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动物有什么启发?

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⑨老师再送给大家这句格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三、引入课文第一部分:发现变色龙

1、变色龙如此多变,想要发现变色龙容易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1-8自然段,边读边想:

2、学生们自己读课文

3、交流(不容易)

*大家在绿叶丛中找了一阵,没见到“怪物”,以为是小李在开玩笑

*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

4、那为什么如此不易被发现呢?

5、朗读句子,出示:“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

6、是啊!变色龙隐藏的这么好,怪不得很难发现啊!那我们发现时,该是怎样的惊讶,怎样的惊喜啊!同桌间试着合作读读课文1-8节,一人读中非工人,一人读小李,旁白一起读。看看谁能把当时的情景表现出来!

7、同桌间试着合作读课文1-8节

8、指名朗读,集体朗读(男生读中非工人,女生读小李、旁白一起读)

四、放回变色龙

1、如果此时,碰到这只稀罕的变色龙的是你,你会怎样处置它?

2、学生们交流,教师给予评价

3、那作者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4、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数量少)

五、激发探究

1、你还收集到哪些变色龙的资料,集体交流

2、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广博的知识、无穷的奥秘。其中许多动物都和变色龙一样,有着自己的特异功能。你看,(课件展示)枯叶蝶能乱真、蚯蚓避虎能再生……很多动物界的奇异现象等着我们去研究呢。

篇16:苏州园林获奖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积累相关的语言。

2、掌握事物类说明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学习本文先总后分的结构特点,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

2、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先总后分的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引起课文:

㈠作家作品

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1930年7月,朱自清在北平的清华园,写了一篇题为《我所见的叶圣陶》的小散文,内中提及19秋第一次见到28岁的叶圣陶时的感受,为他那年纪并不老但“朴实的服饰和沉默的风度”所感染。在其后的交往中,朱自清在叶圣陶身上,见到很多看似寻常却也崎岖的景象,并认定,叶氏的沉默寡言而不喜欢论辩、极为和易而从无怒色,是一种智慧之举;此外,提笔从容而文稿极清楚、生活随意却极有秩序、态度积极却不怎么浪漫,这些,均“出于天性”,出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他在做小说编辑期间,叶圣陶先生发现并扶植过的作家有茅盾、巴金、丁玲、戴望舒诸人,堪称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坛伯乐”。

㈡苏州园林

苏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园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建筑上集各家之长,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于一身,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苏州园林面积均不大,大的四五亩,小的不足一亩,但造园艺术极为讲究,以其风格迥异、独具匠心受到世界注目,继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狮子林、沧浪亭、艺圃、耦园又于年底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有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占据二席。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㈢叶圣陶与苏州园林

叶圣陶先生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州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之城,据叶圣陶先生自己说,游过的园林达十多个。中学时代他曾与同学顾颉刚、王伯祥等组织了诗社“放社”,经常在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园林里举行文学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要职,长期居住北京,然而对苏州园林仍是梦牵魂萦。一九五六年,同济大学出版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图册,叶圣陶先生得悉后,函购了这本图册,他自己说:“工作余闲翻开来看看,老觉得新鲜有味,看一回是一回愉快的享受。”

一九七九年初,陈从周邀请叶圣陶先生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叶圣陶慨然允诺。课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他在序文中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

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他写的《苏州园林》从欣赏者的角度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

二、学习课文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对象,用横线标出苏州园林给人的总体印象,用序号标出说明顺序,用波浪线标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用批注点明说明方法。在此基础上理解说明文的结构与中心。

老师指导学生梳理:

语音:倘(tǎng)若  鉴(jiàn)赏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镂空(lòu) 重峦叠嶂(zhàng)  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  斟酌(zhēn zhuó)  阑干(lán)

说明对象: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总特点:“处处入画”,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

㈠理解说明文的整体结构。

1、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点题:各地园林的标本

总说: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池沼的配合

大处讲究   花草树木的映衬

近景远景的层次      人如在图画中

分说:            每个角落的图画美

细处着眼   门窗雕镂琢磨工夫

建筑材质颜色搭配

结语:可以说的不止以上写的这些

2、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从整体到局部。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主要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与远景的层次四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文章在结构层次安排非常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言其共性: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出现一幅完美的图画。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从主到次,使文章条理清晰。

㈡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中心?

明确: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精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说明文的写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学习课文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文的要素及语言。

㈠指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要素

1、精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什么叫“标本”?它呼应下面哪一句话?本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标本”在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即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典范。

呼应的话是:各地园林多少受苏州园林的影响。

主要写的是: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2、精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怎样理解这个特点?园林的建设者是如何体现这个共同特点的?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说明苏州园林追求的标准非常高。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精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本段主要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图画来比方,将对称的建筑比作图案画,不对称的建筑比作美术画,这样浅显好懂,也为后文的比较奠定了基础,后文将美术画与园林画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建筑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4、精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苏州园林的假山有什么特点?池沼有什么特点?

明确:假山的堆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的宽敞,以池沼为全园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如池水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桥梁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构成一幅画的效果。

5、精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本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本段采用了从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总说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特点在着眼于画意,再从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互搭配说明树的栽种着眼于画意,接着从修剪成的各种状态说明修剪树木也着眼于画意。

6、精读课文最后四段,思考苏州园林中的花墙和廊子有什么作用?苏州园林的角落有什么特点?苏州园林的门窗讲究什么?色彩有什么讲究?

明确:

苏州园林中的花墙和廊子的作用是:使之层次多,景致深。

苏州园林的角落有什么特点是:注意画图美。

苏州园林的门窗讲究:工细而决不庸俗,形成高度的图案美。

色彩讲究:极少用彩绘,讲究色彩的.相互映衬,讲究与草木之色的配合,让人感到安静闲适,各种花开的时节,使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㈡指导学生理解本课语言

1、找出能体现本文平实准确风格的语句加以分析:

⑴“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去。“似乎”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修建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已故去。作者没法直接听他们说,只能是推测。

“务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在这里“务必”对游览者的观察点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⑵比较“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与“至于池沼,全引用活水”这两个句子,说说表达效果为何不相同?

明确:前一句用“大多”来说明比较客观,作者是仅在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内介绍苏州园林的,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而后一句用“全”就太绝对了,如果没有一处一处的考察核实,就不宜这样说。

⑶“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放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

明确: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表意肯定,一点都不含糊。

2、积累下列词语

鉴赏:鉴别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依照。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多指关于诗文、美术、建筑等)。

轩榭: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重峦叠嶂,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阅历:文中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丘壑,课文中指山水风景的形象。壑,山坳中的沟池。

雷同:指随声附和,文中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玲珑:精巧细致。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种种美的姿态。

盘曲嶙峋:盘曲,曲折环绕,也作蟠曲;嶙峋,突兀的样子。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又指珍珠与宝物发出的光辉。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匠心,巧妙的心思。

斟酌:考虑事情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闲适:闲静舒适。

3、将上述词语连词成段,要求写出创新与个性,不少于150字。

4、写完后组织学生交流,然后评讲、总结。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读写结合,质疑问难。

㈠读写结合

1、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的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相同点,然后再分别从大处着眼、小处讲究的角度具体加以介绍,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

2、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以介绍某处公园或农家乐为内容,写成提纲,然后交流。

3、老师在交流的过程中讲评、总结。

㈡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提出不懂之处或不赞同作者看法之处,然后讨论解答。

三、总结本课所学

㈠指导学生归结本课应积累的语言。

㈡指导学生归结阅读事物类说明文的方法。

㈢指导学生总结总分式结构的运用与作用。

㈣指导学生思考学了本课在鉴赏园林方面有何收获。

四、布置作业

1、将课内完成的提纲修改后写成一篇不少600字的作文。

2、预习。

篇17:《卖炭翁》的教学设计

《卖炭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卖炭翁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

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教师:其中,卖炭翁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的艰辛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

年龄特征-----卖炭翁职业-----伐薪烧炭劳动地点-----南山中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3.卖炭翁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白居易没有放弃这个铺垫的好机会,请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运炭的艰苦的?

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4.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卖炭翁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卖炭翁》的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一等奖

卖炭翁说课稿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石榴》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为父亲节而作 优秀作文

松鼠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回延安》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卖炭翁》获奖教学课件
《《卖炭翁》获奖教学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卖炭翁》获奖教学课件(整理17篇)】相关文章:

卖炭翁诗原文翻译2022-05-02

卖炭翁原文及赏析2022-05-08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海南游记2023-02-01

卖炭翁续写2022-09-25

卖炭翁续写作文800字2023-09-19

卖炭翁扩写作文2022-05-08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论文2024-01-14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雁归来》教案2023-05-19

四 草 教案(八年级上)2022-06-06

唐诗教案2023-04-2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