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板语文(锦集19篇)由网友“一念”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教学设计模板语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4、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难点】
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生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刚从童年走来,童年的生活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阴云,有误解,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二、鲁迅简介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鲁迅及作品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
三、检查预习的情况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à憔悴qiáocuì模样mú嫌恶xiánwù可鄙bǐ什物shí惊惶huáng瑟缩sè
惩罚chéng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堕duò蜈蚣wúgōng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à堕落
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i下坠
诀jué诀别
决jué决策
抉jué抉择
3、多音字:
恶:è凶恶ě恶心wù嫌恶
什:shí什物shén什么
模:mó劳模mù模样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把握。
2、学生自由读课文,探讨问题:
⑴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⑵具体写我粗暴地干涉弟弟玩风筝一事,是哪几个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分析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探讨问题
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体验与拓展
1、你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有哪些感受?
(从亲情、自我批判、社会批判、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来谈都可以。)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四、布置作业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那么还有哪些行为是人的天性呢?请大家课后收集有关天性的名言。
篇2: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会学习一般古诗。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引导生看图,读诗、品句进行总结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诗意,懂得爱惜春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学生结合实际自由说)。
引出课题:春晓。
解题:解释“晓”的意思。
2.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注意读准下列字音:“觉”是多音字,在诗中读jué,啼是二声。(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指名说说诗中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边读边思考)。
3.细读课文
结合插图与实际理解前二句诗。
(1)这两句诗大致写什么意思(看图自悟,讨论)。
(2)你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所查字义来分析)充分想象。
(3)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
(4)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仿照上面两句的学习方法,读讲后两句。
4.再读课文,准确把握。
指导朗读:启发谈话:多美的春光啊!我们应带着什么感情朗读这首诗呢?
(1)确定读诗情感(赞美、喜爱);
(2)自己试读;
(3)和同学交流;
(4)指名读,读读评评,并配乐朗读。
5.拓展延伸:古诗中,描写春天景色还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古诗?说一说大家自学一下,如《咏柳》(学生自学,师点拨)
五、板书设计
篇3: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寓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鸟和青蛙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
难点:初步理解寓意,懂得人要开阔眼界,不能目光短浅。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根据之前所学过的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引入今天要讲解的课文主人公――青蛙。学生交流之前对青蛙的认识。教师点评总结,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初读美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重点讲解”“际”的读法,“观”和“沿”的写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大话”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发言对青蛙和小鸟的看法,教师相继指导点拨。
2.精读美文,品悟表达
(1)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体会青蛙和小鸟的的不同语气,学生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你想学习文中的青蛙还是小鸟,学习了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巩固总结
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假如文中青蛙跳出井底会对小鸟说什么。
2.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适当总结补充。
(四)作业布置
课下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五、板书设计
篇4: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读写6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育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三、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写课题、读课题,引入:这是一种树的名字,它生长在热带雨林地带。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一看。打开课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错的地方重新读,读完一遍后举手示意。
2.反馈:
(1)新词认读要求:正确、响亮
(2)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的写法?
(3)读到“优雅自在、勃勃生机”这两个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二)整体感知
提问:同学们,课文中的种树人,他种树的方法与你想象中的一样吗?默读4~11自然段,找一找他是怎样种树的?作者看到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用波浪线划下来。
1.朗读出“奇怪”:
谁来读读第一句?种树人这样种树,你想读出怎样的语气?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有没有读出“奇怪”?是怎么读出“奇怪”的味道的?
带着这样的韵律与感觉,请大家试着把所有的句子连在一起读一读,你注意到作者内心的变化了吗?
2.理解明“奇怪”:“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作者一次比一次更奇怪,他在奇怪些什么呢?你能用自己的话简练地来说一说吗?
(三)精读课文
1、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想到了什么?
2、质疑:这段话中,也有两个“不确定”。这两个不确定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3、面对大自然的不确定,桃花心木是怎么做的?面对人生的不确定,人又该怎么做?
4、你知道哪些遭遇人生的不确定时,能够经得起考验的人呢?
(四)拓展延伸
除了这些名人,你或者你身边的人,可能会遇到哪些不确定呢?又该怎么做呢?
(五)小结作业
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写成一篇读后感,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四、板书设计
篇5: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信息反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策略
一、阅读朗诵,品味感悟,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与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其中,朗读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将无声、静止的语言变为有声、灵动的语言。尤其是有效朗读与文字语言、思想情感紧密相连,需要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对话,激活已有的经验与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阅读与朗读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当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者齐读,还要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跟读学读、配乐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①教师范读,或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调。②播放相关音乐,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③教师让学生自由串读,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④学生自由选读,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与精美片段。⑤学生进行个性化演读。⑥让学生背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文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如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与结构;重点段落分角色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些都能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深化认识
学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不明智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个人理解与感受。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交流讨论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与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而教师则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提示。尤其是在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激烈争论时,教师更需要巧妙点拨,打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感悟。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与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比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请说说原因。教师还可适当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都是围绕主人公而展开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以及活动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般而言,若要判断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要看该人物形象是不是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于是,通过讨论以及教师启发,学生会明白莫泊桑着意刻画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虽然文章情节紧扣于勒的命运展开,然而本文并非靠于勒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于勒只是作为线索人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于勒的遭遇不断发生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随之产生变化。而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又折射出他们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丑恶现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的耐人寻味。
三、质疑探究,自主领悟,提高能力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如果学生出现不少疑惑或问题,则说明他们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反之,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定的疑问,就说明他们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收获不大。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质疑的意识与习惯。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质疑为主线”的思路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敢想、敢问、敢说。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写出自己的疑惑点。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以问题为引导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质疑与发问。比如教师可提问:小说中写了哪些“笑”?这些人为什么没有同情孔乙己,没有帮助孔乙己,却一味哄笑取乐?以哄笑声凸显孔乙己的悲剧有着怎样的艺术效果呢?教师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后让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篇6: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阅读例文,知道文章叙述了自己在新疆的经历和感受,重点写了游览赛里木湖的情景,抒发了兴奋之情,表达了要和好朋友分享快乐的愿望,但它与一般记叙文不同,它是以信的格式写出来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信上。
2指导学生结合“习作要点提示”分析例文,了解信的基本格式,明确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五个部分,明确各部分书写在什么位置,明确信的内容,需要告诉对方什么就写什么,想告诉对方什么就写什么。
3指导学生分析“习作要求”,知道是给亲戚或朋友的一封信,注意有的放矢,用语得体。
4指导学生选择写信的对象和选择好信的内容,鼓励学生写好后寄出这封信,为日后书信交往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当今虽然有了电话、电报、电脑等先进媒体,可人们的社会交往仍离不开书信,本次作文要求给你的亲戚或朋友写一封信。
二读析例文
1引入例文<<给好朋友的一封信>>,认真阅读。给好朋友的一封信>
2简单交流,指出文体,并结合信的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知道这种文体珠社会交际作用。
三系统介绍,严格要求
1着重提出,信的格式不能搞错。
2系统介绍信的格式。
(1)信一般包括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五个部分。
(2)每个部分该写在什么地方,都有传统的约定俗成的格式。
(3)还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四小型练笔,填写格式。
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正文内容。
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可以叙述见闻,也可以介绍经验,交流思想等。
六对照要求,完成草稿
七组织修改,注重格式
八认真誊写,符合规格
写信给别人,越是态度认真、字迹工整,越是说明对别人的尊重。
九简介信封写法,鼓励投寄
篇7: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既要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又要具有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2.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想和做的关系。了解发议论要有针对性。
3.学习运用比喻和摆事实证明论点的方法。
4.学会在论述多方面的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
重点难点
1.重点:
(1)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2)学习有针对性的议论和议论多方面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的写法。
2.难点:明确第8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及其同前文的关系。
学法引导
以学生朗读-思考-议论-练习为主,教师着重引导。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刻苦工作。
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个人的私利。也指想不付出艰苦的劳动,而靠小聪明来取得成功。
劳而无功:白费力气,却没有功效。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这是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胡绳写的一篇谈思想方法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空想和死做,有感而发,使本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议论时,又针对主要倾向死做,既全面又有重点地进行论述,使本文富有现实意义。这节课我们来整体了解课文的议论脉络,及本文运用比喻和摆事实进行论证的方法。
三、正课
1.自学课文,要求: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简述理由。完成课后练习一。
(2)参考课后练习三的提示,编列课文结构提纲。
2.学生讨论下列思考题:
(1)议论文总得对什么发表意见,本文对什么发表意见?议论什么?
明确:题目已经规定得很清楚,对想和做发表议论。议论想和做的关系。
(2)要议论想和做的关系,就得有自己的见解,见解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叫中心论点。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看课文,在书上找出来。)
明确:第5节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叫中心论点。
(3)一些议论文在开头就提出论点,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本文不是这样写的,在第5段里才提出来,在这以前都议论些什么?也就是说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在这之前议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明确:开头两段讲两种极端,第3段对两种人加以批评,着重指出后一种人不值得赞美。第4段论述后一种人为什么不值得赞美,从动物与人类的比较中论述为什么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4)要联结和怎样联结这两句是紧挨在一起的。为什么这样写?
(前一句是论点,后一句是设问,引起后两段的议论。这两句紧靠在一起,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关联作用。)
最后两段写了些什么?和论点有什么关系?
运用观点联系实际,着重练习学校方面学生学习的实际。
板书结构简图:
1要联结→中心论点→2怎样联结→3
明确:□1是1-4段,阐述要联结起来的道理,第5段提出中心论点;□2是第6-7段,阐述怎样联结起来;□3是最后两自然段,联系实际,突出中心论点。
(5)再想一想,三个方框部分是怎样讲述道理的?(读一部分,议论一部分)
读1-4段后议论:先摆想和做脱节两种事例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和只顾做事,不动脑筋,接着分析说理。
读第6段后议论:分三层,先说理想要从实际出发,接近实际,行动;再举学游泳事例;最后再说道理。
读第8段后议论:从正反两方面连举几个事例,边举例边说道理。
(6)这三个部分说道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都举例子摆事实来讲明道理。但例子和说道理怎样配合,写法并不一样。明确:举例说理是议论文常用的说理方法。有开头先举例的,有在中间举例的,有边举例边说理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结合的。根据需要,写法富有变化。
(7)想和做都很重要,但是课文议论的分量并不一样,而是有所侧重,有的详,有的略。侧重论哪一方面?从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
侧重写想。第3、4段略写只会空想,不会做事,详写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第8段着重写只知用功,不会用思想。
为什么着重写想?又为什么最后两段又着重写学校里学生的学习?
文章主要针对青年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方法问题。只读不想和只记不想是一般学生学习的通病,所以着重写学生,着重写想的重要。这样的文章有的`放矢,有针对性。
四、总结、扩展
本文针对人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现象,评析了空想和死做的危害性,阐明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指出应当从实际出发,把想和做紧密地联结起来,并特别强调了只有用想来指导做才会得到进步。
学生可在理解了本文所讲的道理后,联系自己以前的实际,写一点学习本文的心得,以便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获得终身的教益。
五、板书设计
段落提纲
第一部分(1-5段)评述空想和死做两种倾向,提出中心论点。
第一层(1-2段)概述两种人的不良倾向。
第二层(3-4段)评析两种人。
第三层(5段)归纳上文,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的途径。
第三部分(8段)联系学校实际,论述学生应当注意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四部分(9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要养成思考的习惯,不断总结经验。
六、作业
课后写学习心得,要求联系以往自身实际,写真实感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文说理脉络清晰,论述逐层深入。全文总的思路是:第一步,概括叙述想和做脱节的事例,提出论题,评析这种作风的危害性,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步,深入论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以得到进步。第三步,简要总结全文,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主要倾向强调想的重要,深化中心论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部分段落也是如此。本节课着重结合语段的理解,学习改写,仿写以加深认识。
二、正课
1.重点理解第8段。
(1)朗读第8段,分析各句间的关系。
(2)画出本节结构示意图。
学语文 说理
举例 小结
学数学 说理
学习
(详) 举例 说理
课外活动 举例 说理
(略)
明确:通过示意图明确举例和说理如何相互配合。这一段从学习和课外活动两方面阐明想和做要紧密联结。详写学习,略写课外活动;重点强调想重要。讲学习举正反两方面事例,反面举学语文、数学两个事例,边举例边说道理;正面举有些同学想出有效方法事例,边举例边说道理。讲课外活动,举开会、演说事例,也是边举例边说道理。
(3)此节主要联系课内和课外活动的实例,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特别是要学会动脑筋。试联系自己和同学们的实际,为课文另外补充一些事例。
(4)思考第8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及其同前文的关系。
明确:第8节从全文说理的脉络看,它侧重于从论述避免死做的角度来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从与前文的关系看,他论述的内容与第5节中的学习也好死做不会得到进步的的提法紧相扣合。
2.学习改写课文。
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在第5自然段自发地推出来的。要是把论点放在开头第一自然段,让它开门见山,怎样写呢?
第一,写出开头第一段;第二,写一个改写的提纲。(可以任意变动文章的材料,也可以加进自己的材料。)
参考:
(一)开头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二)提纲
1.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2.一面想,一面做:
(1)只想不做空想空想家
(2)只做不想死做牛马
(3)一面想,一面做人不断进步
3.想指导做,做验证想:
(1)举学游泳例子光想不下水,永远不会游泳,想学又下水,才会得出经验,学会游泳。
(2)用想指导做,可以明确做的目的意义,找到有效方法,收到良好效果;用做验证想,可以总结经验,找出道理,指导进一步去做。
4.我们学生要学会动脑筋,不光会用功,还要会用思想。
三、总结、扩展
本文中心论点明确,说理脉络清楚。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照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本文是这些特色都值得在同学们的习作中加以采用。
课后以言和行为题,拟写一个作文提纲。
提示:
1.明确是议论言与行的关系,知道为什么要议论这个关系;
2.弄清楚正确的言行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说出来就是自己的见解,写出来就是文章的论点);
3.弄清楚打算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分几个问题讲?分几层讲?)
4.确定好打算用哪些材料(理论方面的,事例方面的,正面的,反面的)
四、板书设计
列表现
↓
为什么要联结 作评析
↓
提论点
↓ 途径:从实际出发
想和做 怎样联结
↓ 例子:学游泳
课内学习
学生应联结 举例
课外活动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五、作业
完成言与行作文提纲。
篇8: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学生的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仿写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指导学生仿写,该注意些什么?
一、明确作文课教学目标
一节作文课,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求学生这一节作文课学会什么?这指导着老师备课。指导学生仿写要选择范文,作文课的教学目标,约束老师选择范文,也要求老师在课前对范文信息解读要准确和理解深刻,以及在课上对学生认读范文的引导要明确和精当。
二、选好示范文章
仿写,就是照样子写,即以一篇文章为范文来进行阅读分析,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因此,仿写,走的是读写结合之路,“以读促写”。因此,课前老师选择好范文是关键。范文应该选取经典文章,作文课上能起到真正示范作用的好文章。而且,选择范文,还要考虑,所选文章,是在哪方面起示范作用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表现手法、语言;写作顺序、表达方式、修辞、句型),范文能起到好的启示作用,学生才有好的标竽可画。
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表现,,有经验的初中语文老师知道,初一新生的写作能力,和初三的大哥大姐姐们的写作能力相比,是相差很远的,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是有距离的。那么,在整个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初一的仿写和初二、初三的仿写应该是有区别的。我们应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
前面说过中学生写作文,就是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写文章。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首先是用句子表达,然后是段落,其次是整篇文章。初一的作文教学,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是着重训练学生的片断写作能力(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文章的开头、结尾方法)从简单的开始。而到了初二时,则可以训练一些谋篇布局、选材、衔接过渡、呼应等一些作文技巧。初三则可以训练一些表现方法了:如先抑后扬法、联想拓展法、想象法、托物言事(人)法、对比法等。如果对初一学
生训练这些表现方法,有可能大部分学生接受不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所以然。而如果再给初三的学生上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作文课,他们会兴趣索然,课上不是吵就是打瞌睡了,因为他们大部分人早就会了。
四、要“举三反一”
仿写是“以读促写”,读是写之前的基础,没有好好的读,就不能领会写作中要运到的知识和技巧,所以,读文章要多篇,要有数量,这和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是同一性质的,也和“厚积”的说法相通。所以,老师的作文指导课,选取的范文不能只有一篇,一篇的说服力感染力是不强的,现在教材每个单元编排文章,都是五篇体现一个话题,而不是一篇,我想也是这个道理。以前提倡“举一反三”,是适用于从一个例子中得出多个认识或体会,应该是针对成年人的,对学生写作文的起示范作用的文章选用,应提倡“举三反一”。
仿写,是有效的作文途径,可以让学生有样可仿,有模可效。指导学生仿写的作文教学虽然不能达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想效果,但它仍然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做这方面的研究很有意义。当然,仿写只是作文的基础阶段的学习写作的方法,创新才是提高,学生要写出高水平的作文,不能只满足于仿写,还要在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后,自己选择适合自己表情达意的文体,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来写作,否则,只停留在仿写的阶段,就难上一个新的台阶。那么,这也要求老师在重视仿写作文教学,用好仿写作文教学的同时,不能只囿于仿写,还应重视创新作文的教学。
篇9: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交流、查阅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创设情境,分组活动,人人参与,促进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讨名字中的语文现象,领略祖国语言的文字魅力。
教学难点: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广泛收集我国古今名人的轶事。
2、向父母等长辈询问自己名字的来历、意义等,看谁获得的相关信息多。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每个名字都蕴藏着语文,这节课我们将要进行“口语交际”,主题是“名字中的语文”。
二、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目标
1、自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1)学生自读提示。
(2)讨论交流口语交际的要求及内容。
2、师生共同却东各项交际要求及内容。
三、小组交流
(1)就小组成员名字中不懂字向本人提问。
(2)把长辈给自己起名字时发生的故事说给小组成员听。
(3)说说当你知道父母为自己起名字的用意后有什么感受。
四、猜想性评价
1、教师列出若干本班学生的名字,请学生进行猜想性评价,本人验证。
2、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五、创意性表达
1、了解你最感兴趣的同学的名字的来历。
2、根据其特点写赠言。
3、全班交流评价。
六、交流平台
1、交流自己手机的我国古今名人名字资料。
2、吧大家收集的资料装订成册,课后传阅。
七、小结归纳
通过口语交际,加深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了解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感受了名字所散发吃饭胡来的文化气息,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你还有那些收获呢?自己归纳一下吧!
篇10: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寓教于乐的方式下,让学生进行口部和气息的练习。
2、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准确发音,并能背诵诗歌内容。
3、让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
4、让学生热爱口才表演,敢于表现自己,训练胆量、敢于进行大胆的表达和交往。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朗读法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小视频
教学过程:
一、基本功练练习
1、咀嚼练习:开口和闭口练习,想象吃苹果。
2、顶舌练习:吃棒棒糖。
3、饶舌练习:刷刷牙,小鱼游啊游。
4、弹舌练习:小马得得得,弹舌。
5、唇打响练习:看到小鸡怎么叫?绷紧嘴唇。
6、吸气的方法:闻花香
7、a、i、u的气息练习
二、教学诗歌《春天》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2、春风跑得直喘气,向大家报告好消息。是什么好消息呢?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3、花儿站在枝头上,看不见春天。她是怎样做的?
(就踮起脚尖,到处找。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
4、花儿不知道――自己就是春天。
5、朗读诗歌,解决字词问题,理解诗歌内容。
6、和老师一起语言加表演结合练习。
7、学生上台展示,评价鼓励。
三、欣赏歌曲
播放视频《春天来了》,一起感受音乐的动听和春天的美好。
四、布置作业:
1、放学回家,把我们今天学习的《春天》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
2、在这美丽的季节,和爸爸、妈妈、小伙伴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用图片或视频记录下来,发到我们的学习群中。
篇11:教学设计语文
1.再次明确习作要求。
2.分小组,学生互评。
①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小组内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让同学来评价,指出优缺点。
②教师巡视,收集一些习作修改的情况。
五、全班点评
1.教师挑选一好一差两篇作文,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
2.发现优点与缺点,讨论如何修改。
3.修改自己的作文并誊写。
六、将班上优秀的习作展示出来
[教学设计语文]
篇12: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中的神奇,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神奇是让人惊叹的。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 时】1课时
【教 具】多媒体、水、塑料瓶、塑料绳、玻璃杯、磁铁、铁钉、三棱镜、光源漏斗、乒乓球
【教 法】讲解、实验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下面看
二.新课讲授
1、在自然中
自然现象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请看书上图1-1-----图1-7:
⑴浩瀚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复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
⑵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
⑶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
⑷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
⑸江河为何有时也会“发怒”?
⑹巍巍雪山,高耸入去,为何甚至一声喷嚏高可能导致雪崩?
⑺风是怎样形成的?
观看录像:海市蜃楼片段。
介绍:1988年6月的一次凌晨,旭日自海面冉冉升起,先出现的是一个扁平的太阳,突然人们发现在它的上方,又出现了一个太阳,奇怪怎么有两个太阳呢?
电脑模拟雷电的产生。
介绍雾凇:冬天,我国东北松花江畔百里长堤上常会出现满眼的玉树琼花――雾凇(又称“树霜”)。这是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这是怎么回事呢?
自然真美丽,真神奇。
请同学们举出一些自然界的神奇现象来。
学生举例(约5-10分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生活中
在我们生活中也会呈现另一些神奇。
看课本图1-8------图1-13
学生举例,你在生活中见到哪些些神奇的现象?
下面我们看几个有趣的现象
实验一:光的色散实验
实验二:隔掌吸钉
实验三:摩擦起电
散开的塑料绳有干燥的手捋几下,看有什么现象?塑料绳不仅不能合拢,反而会膨胀开,有趣吗?
实验四:放大镜
一矿泉水瓶中装水。把手指放到后面观察,手变粗了;用它看书上的字,字变大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还有一有趣的事,据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111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身边似乎有一条小虫,他伸手抓来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这个传说真实吗?
实验五: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做个实验,撕一长纸条,平放在桌面上,然后把钢笔帽立在纸条的一端。你能不能把纸条从钢笔帽下抽出来,而钢笔帽不倒。
实验六:
现有一小漏斗,一个乒乓球,如果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给它吹气,会怎么样呢?
实验七:矿泉水为什么流不出来?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理现象。大家举些来看。
以上的事例及很多有趣的现象都可以用我们的物理知识来解释。
三.小结: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写出你见到或听到的一些神奇的物理现象(至少10个,书上没有的)
3.阅读第二节内容,下节讨论
【板书设计】
§1-1 走进神奇
1、自然中…
2、生活中…
1.伤仲永教学设计三篇
2.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三篇
3.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4.有关语文的教学设计
5.语文分层教学设计
6.语文马说教学设计
7.语文课文项链教学设计
8.《我爱学语文》教学设计
9.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10.语文教学设计评语
篇13:如何写语文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语言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课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二)理解、感悟、欣赏语言
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思维过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尤其是后一过程是理解作者写文章的过程,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精读过程,经过细读、深读,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语言中蕴涵的情与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当,领会课文结构的合理性。
(三)积累语言
学习语文必须靠积累,积累就是储存。学生语言的储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积累,日久天长,就会派上用场。积累语言主要靠熟读、背诵。目前,大家很重视背诵,但是缺乏背诵的方法指导,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当然,要求学生背诵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运用语言
要给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多形式的练习达到会用的目的。在语言运用上基础性练习是必要的,但应着重综合性的语言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层层深入的。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完成全过程,而一节课则可以某一两个因素为主。全过程是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来实现的。
(五)注重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1〕这段话讲得很清楚,语文教学能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称得上教学的成功。要达到此两点,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六)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语文实践活动原理的要求有下列几点
1.要给学生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同时学生智慧的激发,更需要广阔的空间。首先,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归学生利用。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他们能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语文。这期间,有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
2.要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既要有读、听的语文实践,又要有说、写的语文实践;既要有基础训练,更要有语文的综合训练。要给学生布置活动性作业和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3.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部分要经过教师的设计。凡为学生设计的课内、课外语文实践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进度,设计不同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项目。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调动起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语文有兴趣,又能独立学习,就会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同时还会自主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自己设计语文活动的,就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积累、独立表达等能力。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着生理、心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学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点的人。学生不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还有着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不同,每个人的智能水平及个性必然具有显著差异。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基础,初等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要培养有创造才能的人,就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完成教学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使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就必须因材施教,教师的责任在于千方百计地使每个学生的某种兴趣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七)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原理则要求有以下两方面。
1.教师要全面了解班里学习好、中、差三类学生。学生学习的好、中、差分类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还有余力完成大纲外教师选的或自选的读、写材料;学习中等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不费力气;学习差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有一定困难,或完不成、或经过教师指导、帮助才能完成。三类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是好、中、差生可以逐级上升,也会逐级下降,也还有差生升入好学生一类或优秀生降到差生类。不论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及时分析原因,进行鼓励或帮助指导。总之,要使三类学生都能不断提高,逐步减少或消灭差生。
2.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如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思维迟缓,易受人暗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思考问题很有层次;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好联想、想像;有的学生记忆力好,对学习内容过目不忘;有的记忆力差,要反复记忆;有的学生理解力强读书一两遍即明白。
[如何写语文教学设计]
篇14: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
3、感受并理解本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4、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本文文字艰深,则给理解带来难度。
教学方法:
学生务必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是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前面我们学习了贾谊写的《过秦论》,他指出了秦的什么过失(即中心论点)呢?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提出了“施行仁政”的主张。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也写了一篇文章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阿房宫赋》
二、阿房宫:“阿房”旧读“ē páng”现读“ē fáng”。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修阿房宫的材料是从千里之外的蜀、荆运来的,参加修建的工役达七十万人之多。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
秦始皇在讨伐六国的过程中,掠来大量美女和珍宝古玩,咸阳城里的宫殿已显得拥挤,他便下令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把尽有的珍宝和宫女搬到阿房宫。
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而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
三、现代幽默令人深思:火烧阿房宫
儿子:“爸爸,老师今天讲了火烧阿房宫。”
父亲:“谁烧的?”
儿子:“项羽。”
父亲:“抓起来了吗?”
督学巡校:
◆盛努之下,督学写了封呈文给教育局局长,禀明原委。不久,收到局长复函说:“烧掉就算了,再拔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到校巡视,与学生交谈间随口问道:“你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吗?”
◆学生一脸惶恐,连声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督学啼笑皆非,向校长指责:“贵校的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平静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四、杜牧,字_______,号______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________合称为“小李杜”,有文集《________》。(牧之、樊川、李商隐、樊川文集)
六、学习第一段
(1)重点实词
六王毕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不霁何虹霁:雨后天晴
(2)特殊用法
直走咸阳--走:趋向今多指行走
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四海一--“一”数词→动词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骊山”名词→状语从骊山“北”“西”名词→状语向北向西
蜀山兀--形容词用作动词,指高高的蜀山变秃了。
廊腰缦回--“腰”“缦”名词→状语像人的腰部一样,像缦带(绸子)一样
蜂房水涡--名词→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云”“龙”“虹”名词→动词出现云彩出现龙出现虹
几千万落落:座。今多指下降,衰败。
(4)第一段是怎样以既简练又夸张的笔法,对阿房宫进行总括性描写的?
明确:用“六王毕”等十二个字,勾勒出秦灭六国和阿房宫的建成,笔法简练,突兀有力。“覆压”两句,写出了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是一种夸张的写法。“骊山”四句,写阿房宫依山傍水的走势,非常简练。
七、学习第二段
辇来于秦--辇:名词用作状语,用辇车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用作名词,指收藏的珠宝,聚敛的金银。精英,形容词用作名词,精品。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是名词用着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着动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经营:动词用如名词,指收藏的珠宝,聚敛的金银。
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格。这句话意思就是“燕、赵、齐、楚、韩、魏六国的统治者拥有的无数的金玉珍宝。
朝歌夜弦--“朝、夜”,名作状,在早上;在夜间。“歌、弦”,名作动,唱歌;弹琴。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第二段是怎样写阿房宫内的奢侈的?
第二段从两个方面来写阿房宫内的奢侈。一方面写宫人们的华贵生活,另一方面写对珍宝毫不吝惜。
一、二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哪几个方面?
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
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
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
第二课时
八、学习第三段
1.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
2.独夫--失尽人心的君主。
3.戍卒叫--“戍卒”,守卫边疆的士兵;“叫”,呐喊。
4.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词活用作动词,变为焦土。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是名词用作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作动词。
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三段是围绕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辛勤劳作,怒气填胸。
九、学习第四段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使动用法,使灭族。……者……也,表判断。非……也,表否定判断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爱:爱护。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为:做。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作动词,放火
5.秦人不暇自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自哀”→“哀自”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1)“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
(2)“哀”,哀叹。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
(3)四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主要指唐代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研读第四段,要求:说说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其原因是“不爱其人”。
其目的是“鉴”,即:借古讽今,要唐帝国吸取秦亡的教训,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
第四段:卒章显志。讽谏唐王朝勿蹈秦皇覆辙。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不爱民),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哀之,鉴之)
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延伸,总结历史教训。这一段的哪些话是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作者向统治者敲警钟。
秦朝必亡:暴敛百姓挥金如土(因)一朝覆亡阿房焚毁(果)
后人当鉴:后人不鉴则复哀(明旨)
十、总结全文:
1、主题:借古讽今,通过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的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2、写作特色:
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十一、关于“赋”
“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赋体的演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多用铺陈夸张手法,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呈现散文化倾向,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从内容上看,赋要通过“体物”达到“写志”的目的,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刘勰:“赋者,铺也。铺采螭(音chī,铺陈)文,体物写志也。”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通过描摹事物来达到抒写情志的目的。
篇15: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2,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色人等心灵扭曲,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教学重点】
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性。
欣赏本文的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文献法 讨论法 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作业布置
胡屠户道:“我哪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这里把胡屠户恭维的话写得极其精彩,一个靠字,道破心机,请以第一人称说出胡屠户的这番心机。
篇16:语文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三、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篇17: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重难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三、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四、课型和课时自读课两课时
五、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1、导入: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2、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3、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1)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A名作状:[朝]服衣冠
[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省略句:与坐谈
4、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5、分析
问: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反问句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4)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5)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生:——被蒙蔽了(写板书)
篇18: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
1、朗读:①学生各自读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
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
尔:代词,这样,指上句。
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
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
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
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⑵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没有“见”的表达效果好。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这个“理”,正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互为表里。
④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⑶、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互为表里。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恬淡、悠然的田园意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情感。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八、作业:
1、背诵《饮酒》
2、找出陶渊明其它的一些诗与这首诗做比较,体味是人的表达的情感,试着写一遍读后感。
篇19:语文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而在教学前进行的设计、规划等。
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
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课时的设计,微观的设计。他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每一节课的质量都能够达到,整个学期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整个学年、学段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所以,一个科室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内容单元进行的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师相对较微观的教学设计,它需要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课时的计划安排,例题与习题的选取,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教具、课件的配置的内容
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与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是较宏观的设计。他主要是针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的。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进度、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安排、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只是集中于学年或学期。它是由本年级的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制订的。
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最宏观的教学设计。它是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当地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由全体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共同制订的。设计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的确定、学生学习
的指导、本学段的教学计划、本学科课外活动的安排、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进修等。
一、教学内容:主要描述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主要学习内容简介。
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
三、设计思想:主要描述教学过程中模拟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教学的重难点: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具体说明教学各个教学环节安排,重难点的处理,教与学双边活动安排
七,教学反思和评价:目标是否达到;情境创设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重难点是否突出;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个体差异是否得到尊重;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学中存在什么困惑等等;
二、教学设计与编写教案的异同点
1、它们的不同点有:
⑴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对教学进行规划,如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展开教学过程等;编写教案则更多地考虑具体内容与细节。
⑵教学设计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和纲领性的,它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教案通常是针对一个班级或一类学生撰写的,他的适用范围较窄。
⑶教学设计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要对其进行加工、创造,适用具体化,
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方能实施教学;教案则可以直接用于本班的教学,单用于其他班,则必须对其进行改造,改造的力度有可能相当大,甚至面目全非。
2、它们的相同点有:
⑴目的相同,他们都是为教学服务的,都希望实现教学目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⑵考虑的因素相同,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编写教案,都需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分析处理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与教学整合等。
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和教案是一回事吗?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
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和教案是有区别的: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整体构思,包括具体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整个教学内容是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
教案是具体的上课体现,是教学过程的全部。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p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有整体(宏观)设计和局部(微观)设计。整体设计如课程设计(以某一学科为设计对象)、学段整体教学设计(以某学段、某学年或某学期为设计对象);局部设计(以某一单元或某一课的教学为对象)、微格教学设计(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以下所讲以局部教学设计为主。
1、前期分析
首先,搞清楚课标(或教材)要求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哪些内容属于知识,哪些内容属于技能?哪些内容又是方法或过程?哪些内容是情感态
度价值观方面的?各个内容要求的程度是什么?
其次,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现状怎样?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开课的不均衡,可能有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那么就要搞清楚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如果是部分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有一部分学生掌握,那么这个比例有多大?还有哪些内容是教材上没有但需要补充给学生的?根据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分析,可以得出学习需求,即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学习需求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少,也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多。
此外,在分析教学对象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怎样的状况?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多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有多强?生活环境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有哪些?这些分析结果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2、根据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要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什么?因为人学习不同类型的东西,方式不同。所以,建议老师们分三个维度来写教学目标,当然这样会有一定难度,这个问题我会有专题来讲,此外,撰写教学目标还要注意目标的可操作性。
3、设计教学策略
有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方式或手段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是教学策略。这里包括了课题如何引入、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与呈现、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应用教学媒体、提供哪些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资源如何组织与呈现等问题。这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也是教师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的最佳阶段。
★ 小学实习报告
★ 教学反思
★ 实习报告5000
★ 党员学习情况说明
★ 校园读书活动总结
【教学设计模板语文(锦集19篇)】相关文章:
语文《四个太阳》的教学设计2024-01-25
个人年度研修计划语文2022-09-23
实习总结50002022-10-10
高三语文个人研修计划2023-06-25
考研英语写作备考 循序渐进三步走2023-03-21
论说文 范文2023-07-14
初中语文教师求职简历2022-04-29
施工小结2023-02-12
高墩翻转模技术研究2023-04-17
太阳ppt课件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