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设计(集锦15篇)由网友“雪柜”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案设计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案设计
一、 基本情况分析
(一)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高一学生已初具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用学生所掌握的初中地理知识及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迁移到本节内容,进行探究学习。
(二)对教材的分析
1、本节内容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①北半球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与成因
②季风环流成因与特点
③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①大气活动中心怎样影响天气和气候
②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大气活动中心
2、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前后呼应
本节教材前应大气热力和动力两个因素,后呼天气和气候,步步深入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2、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3、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4、了解海陆分布和气压带移动是形成季风环流的重要因素
5、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与地区分布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40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不同
2、分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说明季风环流在亚洲的分布
3、学会分析东亚与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身边气候的变化。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思想
2、通过学习,认识祖国、家乡的一些气象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四)过程与方法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重新整合教材,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探究式的`解决问题――拓展问题。
三、组织课堂教学
(一)导入――发现问题
1、从身边的感受导入:夏季游泳时感觉水体比较凉爽,而冬季在水里则感觉比大陆温暖。为什么?
2、从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导入:
① 气压带风带北移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海陆轮廓图上如何分不?气压带风带南移时,副极地低压带南移到什么地区?
② 我国广大地区为什么夏季风来自海洋,冬季风则来自西北内陆?
(二)新课――探究式解决问题
1、解决寻找本节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核心问题: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和季风环流(确定核心问题的方法:学生速读――发表个人意见――师生互动达成基本共识)
教学过程:从不同季节和地区看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及东亚、南亚大气运动状况。
教学方法:播放<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指导学生看书、读
图,提出问题切入角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问题一: 北半球1月和7月欧亚大陆及北太平洋大气活动中心如何分布? (在学生看书归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从亚洲及北太平洋看:
一月 七月
亚洲大陆 亚洲高压(西伯利亚、蒙古高压)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北太平洋 阿留申低压 夏威夷高压
从南半球看:气压基本呈带状分布
问题二:季风是什么?全球季风最典型地区在哪?
教学方法:切入问题,指导学生看书。反之亦可,发挥学生自主 性。
问题三:东亚、南亚不同季节风向如何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探究后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夏季:东南风
东亚 冬季风势力强
冬季:西北风
夏季:西南风
南亚 夏季风势力强
冬季:东北风
2、解决本节核心问题形成的原因问题――为什么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
问题一:北半球冬夏季节海陆大气活动中心为什么不同?
教学方法:播放投影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学生分组讨论发表看法。
(1)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气温高,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把副热带高压带切断。从而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在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2)1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降温快,气温低,亚洲大陆形成冷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从而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南半球气压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问题二:东亚、南亚不同季节风向为什么不同?这与大气活动中心分布不同有哪些联系?
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原因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3、解决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和季风环流形成后的影响――怎么样
教学方法: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规律及课堂提供的资料大胆设想,――看书验证,举例说明对本课所阐述原理内容的理解――用科学的理论对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所感所悟进行正确的解释。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知,据此设计以下拓展问题研究:
问题一:北纬30―40地区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同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但该地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则天壤之别,为什么会如此?
(此题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前因后果,为今后气候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阅读以下两则补充材料:(投影播放)
材料一:《副热带高压带与我国的洚水和旱涝》
副热带高压带是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系统。它经常活动在较低纬度上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对一些地区的天气、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有时只有一个,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它的强弱、进退,几乎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分布以及水旱灾害的发生。夏半年,随着副高位置的季节性北移和加强,夏季风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减弱,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交锋形成的降水带也随之北上。就平均状况而言,春末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20,雨带常位于华南。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左右,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7―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30,雨带随之被推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当有的年份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相反,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出现干旱。
材料二:
………今年入春以来,内蒙古地区又一次气温普降,茫茫草原变为一片“银色草原”。据农业部统计,全区可利用草场90%以上受灾,有3100万公顷草场未能按时返青,3200万头牧畜面临“缺衣少食而死亡危险。
问题二:我国是一个多水旱灾害的国家,常出现北涝南旱、南涝北旱,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在亚洲范围内还能找出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吗?为什么?
问题三: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影响我国天气的大气活动中心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农业生产会造成哪些具体影响?应如何防御?谈谈你的设想。
篇2: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
(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复习热力环流,本节知识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热力环流的知识,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说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本节课开始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展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影响,课件展示总结板书。
【板书】:
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影响
【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师生探究活动】:
从课本33页“活动”入手,假设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得出结论形成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若地球表面均匀,且地球自转”。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分析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完成。
【知识小结】:
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知识框图,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三圈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师生活动】:
课件展示并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明确其位置和范围,各个风带的风向变化,强调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近地面的大气环流状况,引导学生从图中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空间分布特点。
【板书】: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讲述】: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规律(略)。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认识总结规律。
【板书】: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略)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总结本课知识。(略)
【课后训练】:
地理填充图册、练习册(略)
八、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只有理解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才能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只有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才能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的形成,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增强认识,而且增强了信息量,体现了新课程“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的基本理念。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读图认识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避免了死记硬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教法选用得当,讲解精练准确,化简为繁,层层推进,过渡流畅,承转自然。课堂中通过习题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从课堂练习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基础规律方法的掌握较好,能运用知识解觉决实际问题。
篇3: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科目:高中地理
选自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
课题名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授课类型:新课
授课时间:40分钟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以及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
2、通过自主探究、推理式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动态形成过程及分布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边播放幻灯片边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
演示法:播放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动画,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谈话法: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获取和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 教学 过程设计】
回顾所学、新课导入
教师:大气时刻在运动,而大气的运动形式复杂多样,其中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热力环流,它发生的区域可以是小尺度的区域,比如说由于大气稀薄程度和湿度不同导致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而形成的山谷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形成的海陆风【幻灯片展示山谷风和海陆风】,当然热力环流也可以发生在大尺度的区域,那么就全球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气压带、风带。
【幻灯片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师生互动、讲授新课
教师: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即什么是大气环流,同学们用1分钟时间预习一下教材33页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讲解】我们把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长期的平均状态。由于不同纬度所获得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热量差异,形成热力环流,促进全球大气的不断运动、输送和热量交换。
(过渡)假设地球不自转,而且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那么在地球表面能否形成热力环流呢?
教师:首先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多,什么地方受热较少?
(板书)(二)、单圈环流
【播放幻灯片】
学生:赤道受热多、极地受热少。
【播放幻灯片】
教师:很好,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之间移动,那么赤道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相对较热,极地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相对较冷,那么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热力环流。
【播放幻灯片】
【讲解】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因此,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边讲解边播放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动画)
【小结】赤道温度高,极地温度低,进而会形成单圈环流
(过渡)同学们想一想, 现实中,单圈环流能否维持?如果考虑地球自转,单圈环流会怎样变化?
学生: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偏转。
(板书)(三)、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
教师:对的,通过对前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自转会产生地转偏向力,那么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高空大气的流向与等压线平行【播放幻灯片】。那我们现在就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表性质均一,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单圈环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首先通过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来了解一下它的形成过程。
【播放幻灯片】
【讲解】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样在赤道和北纬5°之间的近地面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成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上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北逐渐偏转成东北信风,这样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边讲解边播放北半球低纬环流的形成动画)
教师:同学们用一分钟的时间自己回顾一下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
(板书)2、中纬环流
篇4:气压、风、气压带、风带的教学
关于气压、风、气压带、风带的教学
九年义务教材初一地理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气压、风、气压带、风带”一节的教学,从本人多年教学情 况来看,发现该节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对以后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广,尤其是在气候方面的影响最大。对 于该节的教学如果教师不能教好,学生不能学好的话,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涉及有关知识那就更难掌握。从笔 者所在学校情况来看,学校为了提高总体素质,所以在安排教学任务时都采用同一学科多个教师担任教学任务 ,同一年级同一学科至少安排4个科任教师, 这样就形成了较有挑战性的竞争机制,因此也就激发每个教师的 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各显神通。针对该节的教学,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很好的利用地图逐层分析 ,而是一次性地把全部内容板书黑板并要求学生一定背得的填鸭式办法,这种方法就算学生能够记住,但这种 死记硬背的时间不会持久,而且还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认的反感。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学好、记牢,不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知 识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在有地图的章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地图,并在地图的基础上逐层分析,逐步掌握,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笔者在上此节时分如下两大步骤,教学效果较好。
1 气压、气压带的确定
1.1 在黑板中央画出大圆,然后在相应位置标出赤道;南、 北纬30°(或30°N,S);南、北纬60°( 或60°N,S);南、北极90°(或90°N,S)。
1.2 按照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原理和气压的高低与气温的高低成反比的关系来确定气压的高低。虽 然教材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如何用气温的'高低来确定气压的高低,但我们可以根据前节或本节有关知识推出。同 时我们可以把赤道与南、北纬30°为一组用气温相互之间的高低推出气压的高低;再把南、北纬60°与南、北 纬90°作为一组进行气温高低的比较而推出气压的高低。大家知道,赤道附近全年高温,那么按气温高低与气 压高低成反比的关系,得出赤道附近应是低气压带。而南、北纬30°附近的气温比赤道附近低些,所以应是高 气压带,因为南、北纬30°它靠近热带但又不是热带,所以在此称之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气 温比南、北极90°气温高些,所以它的气压应是低气压带,因为它靠近极地而不是极地,所以在此标出副极地 低气压带。而南、北极90°附近气温全年很低所以应是高气压带,由此称之为极地高气压带(详图见教材P50在 此不必画出)。
1.3 得出气压带名称及分布之后, 再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分布规律。在图上发现:地图上南北半球纬度 相同的地方,气压带名称完全一样。同时还发现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不论从两极还是从赤道数起它们都是一高一 低的间隔分布。即“高低相间”的分布规律。在全球七个气压带中有3个低气压带(赤道、南、北纬60°附近) ,4个高气压带,并且有4个气压带还带有“副”字,然后在图上指出它们的名称及分布规律。最后留出2~5分 钟时间让学生消化,以便加深记忆。
2 风、风向的确定
2.1 风的箭头应指什么方向, 同学们都知道水是由高处向低处流,那么风的原理也是这样,风是空气的 水平运动,空气的运动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就形成了风,根据这些就可知道地球上不同纬度间的风向(箭头) 吹到何处,一句话在气压带图上凡是标有低气压带的地方就是风向(箭头)指向的地方。
2.2 风向的偏向问题。 按照风从高气压吹到低气压而得出箭头要指的地方,凡是标有低气压的地方都是 箭头所指方向。但在图上却发现那些箭头有偏左或偏右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在此可以告诉学生由于地球是个 球体而且不停的自西向东地自转,所以风向就有向左或向右偏了。同时让学生记住一句话:“北半球向右,南 半球向左”的原理,那么风向也就容易掌握了(至于它的原因不必详细介绍,因为它是高中知识的下放,否则 就会使所学内容更加复杂)。分析方法一:就北半球而言,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之间。按上述原理, 风的箭头应指向赤道低气压附近,再按“北右南左”原理,风向应偏向高气压的右边。就好比一个人站在副热 带高气压带面向赤道低气压带吹风一样,箭头应偏向高气压右边。又因为这一带的风的方向全年不变,像人一 样很讲信用,所以把这里的风带叫信风带。方法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风向应指向副极地 低气压带附近,即风向应指向北纬60°附近。也像面对60°N吹风,风向应偏高气压带的右边。 因为这种风好 像从西方吹来,所以把这个风带叫西风带。方法三: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之间的风向,应指向副极 地低气压带,方向偏转极地高气压带右边,因为这种风好像从东方吹来所以称之为东风带。至于南半球风带及 风向问题,同样可按风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和“北右南左”原理可以得出各自的风带及风向。
2.3 在标出全球6个风带名称及风向之后,再次引导学生分析及掌握它们的分布规律。从图上可发现不论 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地方风带名称完全相同,即南、北纬30°之间都是信风带;北纬30°到北纬60°与南纬 30°到南纬60°之间都是西风带;北纬60°到北极和南纬60°到南极附近之间都是东风带。每个相同的风带各 有2个,一共6个风带。关于风向问题,同一半球的信风与东风方向一致。至于西风它本身标有方位词在里面, 也就容易记住了。总之风带的分布规律是纬度相同的地方名称相同而且南北对称分布。
值得一提的是在图上分析气压带、风带的时候应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表示出来,使学生从不同色彩中把不同 的知识区别开来,杜绝只用一色粉笔表示,否则会使内容更加复杂。
对于该节的教学,只有先分析气压带及规律才能得出风的分布及规律。如果顺序颠倒的话,那么学生就难 以记忆。对于该节的教学,如果都能充分利用地图并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分析,逐步记忆,那么学生对此节的掌 握也就持久。整个教学活动都能以图为主,并对地图充分利用和灵活处理,这虽然会增加教师的劳动量,但对 学生来说却是学得轻松自然,而且充分利用地图教学还能把无声的知识生动形象化。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更加 有效,还能高度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牢固、持久。让学生在看图分析的过程中既学到 应学知识,又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能利用地图逐步分析,也能使学生对书本那死板的文字知识 容易接受,在某种程度上说,地图教学的充分利用胜过平常教师的千言万语,也会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较大兴 趣。
篇5:气压、风、气压带、风带的教学
关于气压、风、气压带、风带的教学
九年义务教材初一地理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气压、风、气压带、风带”一节的教学,从本人多年教学情 况来看,发现该节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对以后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广,尤其是在气候方面的影响最大。对 于该节的教学如果教师不能教好,学生不能学好的话,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涉及有关知识那就更难掌握。从笔 者所在学校情况来看,学校为了提高总体素质,所以在安排教学任务时都采用同一学科多个教师担任教学任务 ,同一年级同一学科至少安排4个科任教师, 这样就形成了较有挑战性的竞争机制,因此也就激发每个教师的 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各显神通。针对该节的教学,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很好的利用地图逐层分析 ,而是一次性地把全部内容板书黑板并要求学生一定背得的填鸭式办法,这种方法就算学生能够记住,但这种 死记硬背的时间不会持久,而且还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认的反感。
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学好、记牢,不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该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知 识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在有地图的章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地图,并在地图的基础上逐层分析,逐步掌握,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笔者在上此节时分如下两大步骤,教学效果较好。
1 气压、气压带的确定
1.1 在黑板中央画出大圆,然后在相应位置标出赤道;南、 北纬30°(或30°N,S);南、北纬60°( 或60°N,S);南、北极90°(或90°N,S)。
1.2 按照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原理和气压的高低与气温的高低成反比的关系来确定气压的高低。虽 然教材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如何用气温的高低来确定气压的高低,但我们可以根据前节或本节有关知识推出。同 时我们可以把赤道与南、北纬30°为一组用气温相互之间的高低推出气压的高低;再把南、北纬60°与南、北 纬90°作为一组进行气温高低的比较而推出气压的高低。大家知道,赤道附近全年高温,那么按气温高低与气 压高低成反比的关系,得出赤道附近应是低气压带。而南、北纬30°附近的气温比赤道附近低些,所以应是高 气压带,因为南、北纬30°它靠近热带但又不是热带,所以在此称之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气 温比南、北极90°气温高些,所以它的.气压应是低气压带,因为它靠近极地而不是极地,所以在此标出副极地 低气压带。而南、北极90°附近气温全年很低所以应是高气压带,由此称之为极地高气压带(详图见教材P50在 此不必画出)。
1.3 得出气压带名称及分布之后, 再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分布规律。在图上发现:地图上南北半球纬度 相同的地方,气压带名称完全一样。同时还发现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不论从两极还是从赤道数起它们都是一高一 低的间隔分布。即“高低相间”的分布规律。在全球七个气压带中有3个低气压带(赤道、南、北纬60°附近) ,4个高气压带,并且有4个气压带还带有“副”字,然后在图上指出它们的名称及分布规律。最后留出2~5分 钟时间让学生消化,以便加深记忆。
2 风、风向的确定
2.1 风的箭头应指什么方向, 同学们都知道水是由高处向低处流,那么风的原理也是这样,风是空气的 水平运动,空气的运动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就形成了风,根据这些就可知道地球上不同纬度间的风向(箭头) 吹到何处,一句话在气压带图上凡是标有低气压带的地方就是风向(箭头)指向的地方。
2.2 风向的偏向问题。 按照风从高气压吹到低气压而得出箭头要指的地方,凡是标有低气压的地方都是 箭头所指方向。但在图上却发现那些箭头有偏左或偏右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在此可以告诉学生由于地球是个 球体而且不停的自西向东地自转,所以风向就有向左或向右偏了。同时让学生记住一句话:“北半球向右,南 半球向左”的原理,那么风向也就容易掌握了(至于它的原因不必详细介绍,因为它是高中知识的下放,否则 就会使所学内容更加
[1] [2]
篇6:气候对体育教学的影响的论文
气候对体育教学的影响的论文
【摘要】 体育课是中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学科它有其独有的特点。容易受到天气气候因素的干扰与影响,教学时常常因为 天气气候的变化,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这对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满完成有很大影响。中小学对青少年学生实施自然身体素质 培养与训练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体育教学 高温
30多摄氏度的气温下,操场上的同学们三三两两在巴 掌大的树荫下乘凉,如同晒瘪了的小树一样没精打采。体育教师跑上一趟跑下一趟只是为了把学生拢在操场上。开会时学校领导不停的骂。这就是现实中大多数农村地区3-7月的体育课。 体育课是中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学科它有其独有的特点。容易受到天气气候因素的干扰与影响,教学时常常因为天气气候的变化,不得不临时改变 计划,这对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满完成有很大影响。中小学对青少年学生实施自然身体素质培养与训练的重要内容。 因此,如何根据天气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结合本地区域小气候的特点,制订适合应对天气气候状况的教学实施计划,成为每一 个体育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与其他课程相比较,体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气候因素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大多数的体育课都是在室外进行的,有时候一节精心准备的体育课由于天气的变化不得不停止或另改时间。为此,研究体育教学与气候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学校体育领域内,经过许多学者努力,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毛振明先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是那些以体育教育为目的,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通过组织加工后 的可以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有关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新课程标准》只设置了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并未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的重担交给了一线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内容是作用于学生的有效因素,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讨论有效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由于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和健康方面的要 求具体化,在选择内容上,只要能让学 生情思跃动、想象驰骋、运动活跃、生命力得以张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可以用来作为教学的内容。正是有了这种种努力,课堂教学综合化的程度得到。
作为体育老师,不论是烈日炙烤,还是雪花飘飘,只要铃声一响,就不得不站在操场上。可是在夏天上体育课时,尤其是下午第一节体育课,学生昏昏欲睡,而太阳又如此猛烈,集合队伍时,一个个耷拉着脑袋,操场上烈日焰焰,所以,如何上好高温条件下的体育课,是摆在每一名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道难解之题。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1、在天气酷热的夏季体育课上,我经常安排一些运动负荷小、练习密度大的运动项目。如韵律舞蹈、武术、技巧等运动项目。这样,学生练习起来体能消耗不大,又有一定的练习密度,在高温条件下是行之有效的练习项目。
2、学期计划、课时计划要考虑季节因素,这个季节安排内容项目,要考虑运动负荷不要过大,运动量适中,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是一种负担,让他们感觉夏季体育课同样有趣,又充满人性化。可以安 排一些徒手练习,如武术、太极拳等活动;或占地少的活动,如技巧、毽球、跳绳等。球类项目可以以游戏形式进行,如果必须在场地上阳光下进行练习或比赛时,可分组轮流进行,间歇练习;还可以安排一些素质练习,如立定跳远、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在树荫下可以进行障碍跑、蛇形跑,可以利用树枝进行弹跳力练习,如助跑摸高等。
二、合理利用天然条件,创设适合高温天气时上体育课的小场地
1、利用操场周边有限的树荫,进行小场地的身体练习。我安排学生以分组轮换的方式,进行一些占地面积小、动作简单又有实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进行教学。如仰卧起坐、负重深蹲、俯卧撑、仰卧飞鸟、立卧撑。通过对学生进行力量、柔韧及身体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为各种身体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合 理利用楼房这道天然屏障,为我们创造的遮阳伞。在高温且阳光“毒辣”时上体育课可把地点选在楼房为我们制造的阴凉下。切记这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保持安静,避免与在教室上课的学生互相干扰。
三、对于高温下的体育课我有以下建议:
1、合理安排各个部分的时间和内容:在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之间安排3-5分钟的休息时间。
2、控制好课的运动负荷:修改课的内容就,尽量以小运动量 为主。
3、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尽量在没有太阳的地方上课,不管是什 么内 容。
4、对于学生喜欢的篮球课,可以以裁判学习为主。总之在炎热的夏季上体育课,重点在与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篇7:寒地气候对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论文
寒地气候对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论文
气候防护策略———构建具有御寒能力的立体化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1建立封闭式空中步道系统,强化公共空间的连续性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受季节影响,往往出现夏季热闹繁华,冬季冷淡萧条的现象。如果能通过封闭式空中步道将建筑连接起来[2],使室内空间得以延续扩展,将有效地抵御严寒、保证冬季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为社会交往或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进而提高寒地城市的冬季活力。空中步道应多样化、景观化、透明化,使之成为寒地城市特别的景观,满足“人看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和自由的步行路线选择。美国寒地城市明尼阿波利斯采用玻璃封闭的过街天桥将城市中心地区的主要公共建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空中步行生活系统。这不仅有效地实现了人车分离,而且为漫长严寒的冬季提供了气候防护,为市民的.冬季生活提供了方便,增添了乐趣。
2建立半室内化的公共空间,强调室内活动与室外自然景观的融合
半室内化的公共空间指上方覆盖玻璃顶或塑料薄膜的商业街和公共活动中心。这种形式可以为寒地城市的人们提供气候防护的同时,提供一定的景观效果和视觉享受,使室内活动与室外自然景观充分融合,满足人与自然接近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加拿大卡尔加里的德文花园为寒地城市半室内公共空间的典范。它完全封闭在温暖的室内化空间中,内部布置丰富的热带植物、景观小品和休息设施,周围环绕商店、餐馆和写字楼等,使严寒冬季里的人们在街头行走和购物成为一种享受。
3加强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拓展公共活动范围,降低能耗
寒地城市地下空间受冬季气候影响较小,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以大大节省寒地城市的冬季能源消耗。同时地下公共空间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为城市带来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加拿大北部城市蒙特利尔冬季高寒漫长,居民地面出行困难。针对这种气候特点,蒙特利尔建成了世界最长的地下步行系统,以其庞大的规模,方便的交通,综合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环境享有盛名。
文化构建策略———营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塑造积极的冬季城市形象
气候是寒地城市最大的制约因素,反之也是城市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寒地城市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具有吸引力的冬季节庆活动,如冰雪节、冬泳大赛、雪上汽车拉力赛等。同时提供具有文化内涵的多元化城市公共空间作为节庆活动的载体,吸引市民及游客的参与体验,塑造积极的冬季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哈尔滨设立国际冰雪节,汇集冰雪文化、冰雪艺术、冰雪饮食、冰雪运动、冰雪婚礼等,以太阳岛、松花江、兆麟公园、中央大街等为空间载体,冰雪节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冬季活动,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旅游度假,塑造了鲜明的城市形象。
心理引导策略———提供充满人性关怀的公共空间,吸引和鼓励人们使用公共空间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提供顺应气候特征的人性化公共空间,对公共活动提供最大的支持。如活动场地尽量选在避风向阳的地方,利用植物或建筑屏蔽寒风以改善局部环境的小气候。在设计语言、材料选择、植物趣味、建筑色彩、照明设计、场地高差处理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弱化人们对寒冷气候的畏惧感,提高寒地居民冬季对于户外公共空间的利用率,诱导人们接触和交往,进而提高公共空间的活力。
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充分考虑寒地独特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城市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采用顺应气候、因势利导的原则,通过构建具有御寒能力的立体化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气候防护策略;营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塑造积极的冬季城市形象的文化构建策略;提供充满人性关怀的公共空间,吸引和鼓励人们对使用公共空间的心理引导策略,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喝持久生命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篇8: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学会分析运用地理教材,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分析,逐步学会“A对B的影响”问题的分析方法。尝试评价现实中同类的地理问题。逐步学会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并总结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太阳对地球影响”的分析,理解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重点难点
问题分析方法------“A对B的影响
3关键
体验自主分析,逐步形成逻辑思维
4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节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从宇宙环境到地球本身环境的过度,一方面通过本课学习可以理解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另一方面对于下一节地球的运动也有铺垫作用。
本课是通过(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两个标题来完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
5学情分析
新高一的学生,对地理学习尚处于初期起步阶段,无论是地理知识还是思维方法都是较低。
学生只是通过上一课了解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教材中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不能很好区分,对地球的某些影响理解不了,以及教材结构不能充分理解,所以本课通过教师引导,视频等手段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A对B影响”学习方法。
6教学媒体课件
7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1、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哪颗?------太阳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着眼点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带到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太阳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上。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
思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于这样的问题如何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问题,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尝试问题分析方法归纳总结问题研究的方法
太阳的基本状况②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思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于这样的问题如何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问题,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尝试问题分析方法归纳总结问题研究的方法
太阳的基本状况②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活动3【活动】归纳教材
按照以上分析方法,归纳教材内容(①太阳的基本状况②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1、学生看书回答;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图文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太阳的基本状况,学会信息提取。
教师提出问题:(大屏幕放视频)说出哪个视频是黑子,哪个是耀斑,并说出理由
学生活动:2、同学观察视频,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理解黑子和耀斑的特点并运用特点判断
教师提出问题:第二个问题要研究什么?-----------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
、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作为工业能源的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影响,甚至中断
、磁暴
、极光
活动4【活动】小组合作
太阳的哪种表现对地球产生了影响?这些太阳表现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内部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充分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提出问题:思考:(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二者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区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
结论:太阳辐射是持续稳定的影响,太阳活动短暂的、发生异常变化情况下的影响,太阳辐射是来自于太阳内部大气层,太阳活动是来源于太阳的外部大气层
教师提出问题:判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哪些是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哪些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大屏幕,回答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活动5【活动】质疑
(大屏幕展示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你有什么哪些不理解?
设计意图:主动思考、不断质疑的能力
教师答疑并提出问题
为什么太阳辐射是大气水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为什么太阳活动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活动6【活动】拓展
1、完成教材P9页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学生学会读图,并可以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2、活动拓展:读“中国年太阳辐射量图”回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地理现象。
3、完成教材P11页活动,加问题拓展:根据已有的材料,一定能推测太阳活动的周期是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会读图,并可以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4、阅读“太阳风暴袭击地球”
回答:太阳风暴对人造地球卫星的影响(分析方法)
活动7【练习】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知识上,方法上)
设计意图:体验主动思考,锻炼总结归纳的能力
篇9: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学题目: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
教学重点:1、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从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中发现主要生态因素。
教学难点:1、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原因。
2、学会区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区分种内斗争与种间斗争(捕食、竞争)。
教学过程: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首先指出: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科就是生态学。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环境限制生物的生存范围;生物可以适应一定的环境)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讨论:环境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影响生物生存的?
左图表示将重量相同的小麦幼苗分别置于三支试管中。用棉花团将麦苗固定在试管中,同时也将试管口封住。
A 处于15℃ 6000勒克斯光照之下。
B 处于20℃ 400勒克斯光照之下。
C 处于20℃ 6000勒克斯光照之下。
1、判断:将它们培养若干天后,哪个会积蓄更多的有机物?依据是什么?
2、在这个实验中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都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3、如果在一个试管中同时培养几株小麦幼苗、或将小麦与水稻共同培养于同一个试管中时又会怎样?此时影响小麦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说明了哪些问题?
讨论:以上影响因素是否存在什么共同之处?
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就叫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
当我们暑假去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旅游时会有什么感受?这里哪些属于生态因素?那些不属于生态因素?
分析解释环境因素与生态因素的区别……。
我们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主要受哪些生态因素影响呢?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分别是哪些?在迅速奔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可以依据中展示的图片对生物的适应进行分析。对生物产生影响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别有哪些?生态因素是如何对生物产生影响的?是否有什么实验结果作依据?
讨论:虽然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很多,但是总有最主要的因素。影响的仙人掌、菱、蚯蚓和海豚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这些生态因素分别是怎样影响生物的生存的?
(一)非生物因素
1、光照:对生命有重要影响的光包括哪些?光对于生物生存的意义?
依据进行分析讨论。
①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终能量:
最终得出结论: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也是最基本的能量代谢。光的强度及波长可以影响光合作用的效果。
结合光合作用部分知识进行学习。例如光照强度影响有机物的积累。影响叶绿体的形成。
② 决定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分布:
光照影响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如阴生和阳生植物各有适应性。
在陆地和水域只有可见光照射得到的地方才有植物生存。(例如:植物的向光性、叶镶嵌和植物的分层分布现象)为后面“生物群落的结构”作铺垫。
请根据右图判断植物A和植物B,哪一种生活在较深层的水域里?为什么?水生植物A面临的问题都有哪些?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③ 影响生命节律和行为:
光周期会影响生物的生命节律,比如性成熟、昼夜节律、和生物钟调节等方面。
趋光性、昼夜活动时间。动物在形态结构方面都有适应性。
植物花期(长日照和短日照植物)、花钟(开花时间受日照、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迁徙、洄游、换毛、换羽。(例如:反季节花卉、蔬菜的培养;控制动物的繁殖。)提示学生结合日照时间的规律性变化对动物性成熟的影响——激素调节部分知识进行分析。讲解为什么影响鸟类迁徙行为的非生态因素主要是光照而不是温度。
2、温度:是如何对生物产生影响的?
──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影响生命活动、分布……。
一般情况下生物不能耐受高温的原因是什么?
① 影响分布:
纬度、海拔不同造成温度差异——影响植物动物的分布。生物对此有相应的适应性。
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同时每种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窄。结合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曲线进行分析。
② 影响形态结构、生理和习性:
如果生物的生存环境不是出于该生物的最适温度时生物是如何调节自己的呢?(蒸腾作用、体温调节、休眠、叶或芽的附属结构……。)
不同地区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很大,是对保温、散热的适应。了解相对体表面积。
冬眠、夏眠、熟睡等习性;沙漠动物的行为:夜行、穴居等行为;昆虫和蛇的活动特点;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孵卵的温度要求等。
3、水:——生命的摇篮
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都在60%~95%,有些生物含水量高达95%以上。水对于陆生生物更是重要。它决定着是否能有生物生存。
依据结合水、自由水的生理功能分析水对生命的影响。
对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影响:散热、有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维持形态、休眠、萌发、排泄、
①地区年降水量决定植被类型:为生态系统类型的学习做准备。可结合科学绿化进行探讨。
②生物的保水能力:生活在沙漠、戈壁的植物吸水、保水、储水能力;骆驼、肺鱼等生物的适应性及其形成原因。通过讨论考查学生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是否存在问题。
除此之外,空气、土壤、压力等非生物因素也对生物产生重要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昼夜温差大的地区适宜植物体有机物的积累?白天和夜晚影响植物积累有机物的主要的非生物因素分别是什么?
生物不但要挑战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要应付来自生物界的压力。
(二)生物因素
1、种内关系
搞清楚“种和品种”的概念。
学生例举生物的种内互助现象,说明生物因素的影响……。
社会性生活的生物表现比较明显。
(选讲):蜜蜂的家族分工;大雁的迁飞行动;狼群的进攻行为;大象的群体行为;军舰鸟的种内斗争;人类的集体行为等。
讨论:种内互助通常发生于什么情况下?它对生物的影响效果?意义?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是否会发生争斗现象?一般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种内斗争?学生例举生物的种内斗争现象……。
总结:密度过大或者生存条件恶化时种内斗争激化。原因主要是……。
①、生存空间狭小时,蝌蚪会通过肠道毒素抑制种群;人类会发生饥荒、疫病流行或战争。
②、为了后代生存,生物有占区现象(录像)人类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
③、由于争夺繁殖权,蛐蛐、鸟类、袋鼠、鹿等……。
④、争夺王位或者霸主权,猩猩争夺激烈;蜜蜂捣毁王台。
⑤、植物合理密植……。种内斗争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意义?
进行哲学思想教育:不是所有事例都能简单地确定所属地位的……。
例如,雌、雄鮟鱇鱼的行为(雌性可1米,雄性不足2厘米吸在鳃部吸血为生。)。
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之间关系又如何呢?
2、种间关系:
学生举例说明生物的种间的互助关系……。
举例进行适应性教育:
动物与动物: 清洁鸟与大型动物。导蜜鸟与蜜獾的合作伙伴关系。木匠蚁与蝶的幼虫。
动物与植物: 虫媒花与传粉动物的适应关系。果实与动物的适应关系。
真菌等生物与动、植物:
互利共生:二者不能分离,互利。
举例讲解共生与共栖的异同。
选讲:①天麻和密环菌。②地衣的构成及特性。③根瘤菌的生活。④白蚁与披发虫的关系实验。⑤树栖蚁和蚁栖树。
寄生:共同生活,一方受害,一方获利。
学生举例说明生物的寄生现象……。教师总结。
以人体或动物为寄主:线形动物、寄生蜂、冬虫夏草、细菌和病毒。)
以植物为寄主:植物(菟丝子、大王花、玉米黑穗病);
以菌类为寄主:病毒。
适应性教育:寄生生物与寄主的关系?──微妙的依存关系。
选讲:类寄生、重寄生和寄生链。
寄生对于寄主都是有害的,但是人类经常利用生物的寄生现象举例说明: 生物防治病虫害(白僵菌-松毛虫;苏云金杆菌与棉铃虫;赤眼蜂与害虫)
有的寄生现象比较特殊,例如杜鹃的巢寄生。
寄生不同于腐生……。例如,树皮上长了许多苔藓植物属于什么现象?绞杀植物属于?
捕食:两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寄生与捕食的重要区别是什么?兔子吃草属于什么生物现象?
录像:蛇吃蛋、捕虫草捕食小青蛙。
分析捕食关系曲线:判定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分析生物量的变化原因。
美国西部草原19大量捕杀鹿的天敌狼和狮子。A、B、C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生物量的变化?其中属于捕食关系的`是?生物量变化的原因?19以后与1907年以前各种生物量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狼和狮子属于什么关系?
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活方式很接近时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例如,庄稼和杂草……。生活在同一容器内的大小两种草履虫的关系。
竞争:两种生物争夺相同的生存条件,适应性强的胜利、反之失败。
分析竞争曲线: 甲、已、丙三个阶段曲线变化的原因?A和B分别表示的是哪一种草履虫?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 一块草场一分为二,一半放牧,一半空闲。经过一段时间后植被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该牛、羊、各种牧草之间都存在什么种间关系? 影响牧草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各是什么?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火锅到处都是,牛羊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继而导致超载放牧。设想超载放牧的结果?导致草场退化的原因?
总结:准确区分四类种间关系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生物的生存压力很大。生物是如何对付大自然的压力,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呢?
板书设计: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因素
(一)非生物因素
1、光照:
①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终能量: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也是最基本的能量代谢。
②决定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分布:
③影响生命节律和行为:
光周期会影响生物的生命节律,比如性成熟、昼夜节律、和生物钟调节等方面。
趋光性、昼夜活动时间。动物在形态结构方面都有适应性。
2、温度:
──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影响生命活动、分布……。
①影响分布:
纬度、海拔不同造成温度差异——影响植物动物的分布。生物对此有相应的适应性。
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同时每种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窄。
②影响形态结构、生理和习性:
不同地区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很大,是对保温、散热的适应。相对体表面积。
冬眠、夏眠、熟睡等习性;沙漠动物的行为:夜行、穴居等行为。
3、水:——生命的摇篮
水对于陆生生物更是重要。它决定着是否能有生物生存。
①对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影响:散热、有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维持形态、休眠、萌发、排泄、
②地区年降水量决定植被类型:为生态系统类型的学习做准备。可结合科学绿化进行探讨。
③生物的保水能力:生活在沙漠、戈壁的植物吸水、保水、储水能力;骆驼、肺鱼等生物
(二)生物因素
1、种内关系
共生:二者不能分离,互利。
寄生:共同生活,一方受害,一方获利。
捕食:两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竞争:两种生物争夺相同的生存条件,适应性强的胜利、反之失败。
篇10: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一节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
2.理解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种4.理解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教学重点
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
2.种教学难点
1.互利共生和寄生的区别。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录像带、投影片)、小道具模型(三叶草、有香味的花、蚂蚁、三角烧瓶、酒精灯等)
教学方法
观察、探索、论证与归纳相结合;以激发学习兴趣,鼓励竞争为导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篇11: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一节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
2.理解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种4.理解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教学重点
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
2.种教学难点
1.互利共生和寄生的区别。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录像带、投影片)、小道具模型(三叶草、有香味的花、蚂蚁、三角烧瓶、酒精灯等)
教学方法
观察、探索、论证与归纳相结合;以激发学习兴趣,鼓励竞争为导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板 书 篇12: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篇13: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案例]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广西浦北外国语学校 范飞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⒈掌握生态因素的概念,并能说出生态因素具体包括哪些因素。 ⒉通过探究实验初步体会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⒊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探究的一般过程,认识控制实验变量与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在小组实验活动中,建立小组活动秩序,学习与他人合作。 ⒉培养环境意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⒈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 ⒉探究实验活动中对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计,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⒊培养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 ⒈探究过程体验,总结出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计。 ⒉实验结果的分析。 ⒊理解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课前准备 ⒈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选出小组长。 ⒉实验前1或2天,每小组捉10只活鼠妇,并在实验室内饲养。设计实验用具,制作能造成阴暗和明亮、温度和寒冷、干燥和潮湿的实验用具。 ⒊搜集生物适应、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 ⒋教师制作课件或教具。 ⒌准备实验用具:带盖的纸盒、干土、湿土、常温土、冷冻土。 教学过程: ▲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请举例说明。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生:同学1: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同学2: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同学3: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 师:很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 生:水、温度和光 师:不错,同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但注意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开写,这样便于学生在后面归纳。(多数班级的学生举的都是非生物因素的例子,教师也可参与举生物因素的例子)例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举例分析。 生:同学1: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同学2: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同学3: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师: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师:上课前我看到各小组同学都收集了很多的鼠妇,你们是在哪里找到这么多鼠妇的? 生:同学1:在校园外的花盆下面。同学2:在校园的下水道口处。同学3:在班级的拖布下面。同学4:在学校围墙处的石头下面。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地方有鼠妇呢? 生:甲:因为开学时班级扫除,我在拖布下面发现了鼠妇。乙:那天我在班级花盆下也看到鼠妇了。丙:…… 师:不错,由于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了解到鼠妇适于生活的环境,所以同学们很快找到了鼠妇,是吗?(这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及时将这8个字写在黑板上)那你们能说说当时发现鼠妇的情景吗? 生:当我拿起拖布时,鼠妇四处乱窜,马上就跑掉了。 师:同学们知道鼠妇为什么会这样吗? 生:甲:因为它们受了惊吓。乙:因为它们怕光…… 师:对,我认为你们说的都有可能,这就叫假设。那我们如何来证明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 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呀! 师:对呀!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问题,作出假设,但有些有心人就会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他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这样的人后来也就成了发明家或科学家。这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也就成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师要把这些内容及时写在黑板上)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科学工作者,来验证一下:光对鼠妇的生活是否有影响?我们如何来验证呀?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三、制定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生:A组:我们用一个矿泉水瓶,把一半用深色纸包上,一半透明,然后把鼠妇从口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从而可以证明鼠妇是否喜欢光。 B组:我们用一个纸盒,把底弄湿些,然后把一半用不透明的本夹遮住,另一半不遮,让其透明,然后把鼠妇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就可以证明。 师:非常好!同学们在无意识中都确定了变量――就是“光”,同时也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即:一部分见光,一部分不见光,而其他条件都相同。同学们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明确地比较出光对鼠妇生活究竟有没有影响。 师:说得对,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大家一定要牢记。那大家认为哪个方案比较好呢? 生:(说哪个好的都有。) 师:其实都很好,也都有不足,请同学们打开书15――16页,看一下书上是如何设计的,你们又会有哪些发现呢? 生:阅读,讨论。提出补充意见。 甲:如果在装置中放些潮湿的土则会更好。 乙: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最好画一个表格。 丙:鼠妇最好从中间放入…… 师:这样一来同学们的计划可能会更好。但是作为科学探究,来不了半点虚假,所以必须进行周密计划,通过反复实践,可能会有失败,但一定要及时总结经验,最后才能成功。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个计划比较科学呢? 生:书上的计划不但具体而且科学。 师:好!由于是第一次探究实验,我们各小组就按书上的计划来进行,但各小组同学不要盲目从事,一定要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下面就开始你们的科学实验吧! 四、实验探究与结果交流 生:情绪高涨。各组开始分工,并拿出自带物品,整理装置,进行实验。 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注意帮助实验能力较弱的小组。教师留下15分钟左右给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 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报告交流,其他同学自由参与。选一名同学记录各组数据,算出平均值。 师: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以外,还有温度、水等,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鼠妇生活的呢?课后各小组可以再设计其他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但一定要想好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最后老师有个问题想问:我们上完课的鼠妇该怎么处理呀! 生:甲说:弄死,扔掉。乙说:放回大自然。 师:你们赞同哪个同学的说法呀? 生:乙说得对。 师: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爱护我们身边的小生物,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生物圈中的一份子呀! 生: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五、布置课下内容 师:课后,有兴趣的小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探究影响鼠妇生存的其他因素。 篇14:《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学设计反思“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是“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基础部分的教学,传统的教学建议是:做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改变越慢,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个小车,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以保持小车在三种表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使学生知道实验中的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渗透研究方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和变化的条件,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摘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P123页) 如果教师仍按照以上建议教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标准》中要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在这一片段教学中,我尝试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科学探究要素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根据探究目的(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选择科学的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二、围绕探究方法:选择实验器材与设计实验过程。 控制变量法就是当一个物理量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有关时,研究某一个因素如何影响这个物理量,就需要控制其他因素都不变,只让这一因素变化,看这个物理量如何变化。本实验需控制“小车的运动状态改变”这一因素不变,而让小车受到的阻力这一因素发生变化。 让小车受到的阻力这一因素发生变化,就需让小车在不同的平面上运动,故本实验需准备毛巾、木板、玻璃三种平面。 控制“小车的运动状态改变”这一因素不变。引导学生容易得出:保证小车在三种平面的初始速度和末速度都一致即可。 通过教师演示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滑下。学生容易总结出:要保证小车在三种平面的初始速度相等,必须让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本实验还需一个斜面。 由于小车受阻力的作用,速度越来越小最后都会静止下来。当小车在三种平面上静止时,它的末速度都为零。 通过以上引导,学生很容易设计出本实验: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如毛巾、木板、玻璃等),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的运动距离。 在教学中认真实施科学探究,能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化,从而培养学生和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和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篇15:初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通过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实例,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初步感知进化与适应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幻灯片出示落叶,其中有一只蝴蝶,谁能最快找出来?这种蝴蝶叫枯叶蝶,善于伪装自己,防止天敌的侵害,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其实生物不光适应环境还影响着环境,那么它们是如何去适应并影响着环境的呢?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师出示沙漠的图片,引导学生回答沙漠中环境的特点(缺水)。 展示沙漠中的骆驼和骆驼刺,引导学生分析骆驼和骆驼刺是如何在沙漠当中生存的。(骆驼通过减少汗液和尿液的量来减少水分的散失,驼峰内的脂肪在供能时也会产生水;骆驼刺通过减少地上部分的体积来减少水分的散失,通过根系深入地下来更多的吸收水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南极的环境,并分析海豹如何适应南极的寒冷环境。(皮下脂肪很厚)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导入中枯叶蝶的离子,思考还有哪些动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变色龙) 教师展示莲花的图片和黄山迎客松的图片,学生感受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对于环境的影响 教师展示两个沙土分层明显的烧杯,其中一个烧杯放置蚯蚓另一个烧杯不放置蚯蚓,引导学生思考将烧杯放于暗处一段时间后两个烧杯中的变化。(放置蚯蚓的烧杯中沙土界限变的模糊) 教师展示实验结果,讲解蚯蚓在土中活动可以疏松土壤,吞食土壤再排出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三)巩固提高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说出生物影响环境的实例。(大树底线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四)小结作业 小结: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共同作用造成了如今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作业:测量炎热的中午裸露的地面与树林中的温度和湿度。 ★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 高中地理教案 ★ 大洋洲地理课件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设计(集锦15篇)】相关文章: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2-09-03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2022-12-19 高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2022-07-27 地理教案-高中地理教案 第八章2024-02-10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3-01-15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行星地球)2022-11-10 八年级地理课件2022-04-30 大气高中地理说课稿2022-05-06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2022-10-04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2023-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