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探究式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29 10:56:44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烤肉狂魔”为你分享12篇““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探究式教学设计”,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探究式教学设计

篇1:“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探究式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是学生对绿色植物的种子、根、茎三个器官了解的基础上,对叶的进一步探讨,使学生对叶的生理活动一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

1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是学生对绿色植物的种子、根、茎三个器官了解的基础上,对叶的进一步探讨,使学生对叶的生理活动一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本节是一节典型的实验课教学,实验条件的限制,给课堂教学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借助课件或模型、实物,再设计一些较好的问题,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1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阐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②能力目标:分析淀粉、氧气的鉴别方法;尝试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在生产上的应用;形成爱护植物的意识。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

尝试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

1.3 教学用具

天竺葵(或银边天竺葵)、遮光纸、曲别针、酒精、烧杯(大、小各1个)、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碘液、培养皿,新鲜的金鱼藻、透明的广口瓶、带有两根导管的瓶塞、火柴棍。

2 教学策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同学间合作、交流、思维的碰撞与整理。细心动手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及时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3 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直入主题

韭菜,放在阳光下,叶色深绿;放在不见光的地方,叶色浅黄。

3.2 提出问题

有阳光,植物就能进行光台作用吗? 光合作用到底能产生什么物质呢?

3.3 探究发现

课前准备1:新鲜的金鱼藻(或其他水生绿色植物)放在透明的广口瓶中,按照课本上的装置,放于光下。

当瓶内气体约有2 cm高时,打开导气管的管塞,迅速将要熄灭的火柴棍放在管口。①观察现象;②知识的铺垫:氧气有助燃作用;③分析结论,光合作用的产物。

课前准备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盆栽天竺葵在暗处放一昼夜,选一叶片遮光,在阳光下照射2~3小时,摘下。实验操作过程中,思考、讨论、分析,以下问题:

(1)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用不透光的纸遮光,把叶片上、下两面的一部分全部遮住?

(3)为什么叶片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4)为什么水浴加热?

(5)对照:新鲜的叶片、枯叶片、经过遮光处理的叶片、银边天竺葵叶片四种叶片。滴加碘液。

(6)观察现象。分析结论,产物。

3.4 教师总结

在学生实验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和氧气,并提供能量。人类提倡植树造林,美化家园。进一步引发思索。绿色植物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益处呢?

3.5 知识迁移

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草莓等)应用于日常生活。玉米地的白化苗成活时间短;卧室内放置一些绿色植物,早晨起来易头晕的原因。使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4 教学自我反思

在本节课中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产物为氧气和有机物,因此将氧气的鉴别放在淀粉的鉴别前面,更适合学生的思维路线。由于鉴别淀粉的实验设计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从结果入手分析该实验各步骤的原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培养学生进行阶梯式思维的能力,从而为今后设计较复杂的实验奠定基础。授课后感觉实验结果的设置顺序很重要,应该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结论;加之授课内容较多,应更好地设置问题控制时间,并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篇2:探究式教学设计

探究式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过程:

1.贴近生活,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悬挂起来的物体在竖直平面内作摆动:摆钟摆锤的摆动,公园里小孩在荡秋千,起重机下货物的晃动……悬挂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什么运动?摆钟是利用什么原理制作的?学习了“单摆”这节课后,我们就会明白了。

2.探究摆的.振动周期

(1)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摆钟,引导学生观察摆锤的摆动和指针的变化,然后展示摆球、铁架台、细线等实验装置,演示摆球在竖直平面内的振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摆球的往复运动。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联系往复运动表现出的运动周期性,提出问题:

摆的振动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进行猜想

针对所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

①摆的振动周期可能与摆球的振幅有关;

②摆的振动周期可能与摆球的摆长有关;

③摆的振动周期可能与摆球的质量有关。

讨论时,有的学生可能猜想摆的振动周期与摆球所受重力有关,很少有学生猜想摆的振动周期与重力加速度有关。

(3)设计实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并依此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成甲、乙、丙三大组(每一大组再分成若干小组)探究摆的振动周期与摆球的振幅、质量、摆长的关系。学生进行讨论,整理、归纳出所需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测的物理量(见表1)。

表 1

摆的周期和重力加速度的关系在课堂上不易进行实验探究,可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提出在高层建筑中,在升降机中,在月球上,在飞船中,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做实验。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具体的实验设计方案。

(4)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同时记录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见表1)。

(5)交流、评估

学生分析、进行观察、测量和得出实验结果,与猜想进行比较作出解释(见表1)。各组选派代表进行交流,启发学生评估各组实验结果,总结摆的振动周期特点:①偏角较大时,摆的振动周期跟振幅大小有关;②摆的振动周期跟摆球质量无关;③偏角较小时,摆的振动周期跟振幅大小无关,跟摆长有关,摆线增大周期变大,摆线缩短周期变小。

3.探究单摆振动特征

教师:单摆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单摆由摆线和摆球两部分组成:第一,摆线需由质量不计、没有伸缩性的细线提供;第二,摆球的密度较大,而且摆球的直径要比摆线的长度小得多。这样才可将摆球看成质点,构成单摆。前面实验时提供的摆球和摆线基本符合构成单摆的条件,实验用的摆可看作单摆。

(1)提出问题

在上述实验探究中学生可能提出问题:单摆振动是不是简谐运动?

(2)进行猜想

组织学生讨论,提出猜想:

①单摆振动不是简谐运动,因为单摆振动周期的大小跟偏角的大小有关,不是一个定值。

②不能确定。因为单摆的振动是不是简谐运动要看它受到的回复力的大小是否跟位移的大小成正比。

③因为在偏角较小时,单摆的周期跟振幅无关,跟摆长有关,像弹簧振子的周期那样,周期由振动物体本身决定。所以这时单摆振动是简谐运动。

(3)设计实验

组织学生讨论、归纳,确定设计思想,制定计划:

①设计思想

简谐运动图像是一条余弦(或正弦)曲线,如果单摆振动是简谐运动,它的振动图像也应是一条余弦(或正弦)曲线。

篇3: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

本文从打破传统,努力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更新观念,注重结论的产生过程、课堂探究活动的过程应该有所侧重、课堂探究中应遵循的原则,这四个方面来提高探究式教学的质量

方法,比简单地接受知识,获取知识更为重要。通过探究性教学,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近或相似的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取了知识,而且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探究的曲折与乐趣,感受科学思想和树立科学精神。但如何使探究式学习较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一直是我们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经过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尝试,我对“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其方式有了新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和提高探究式教学的质量,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

1打破传统,努力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传统教学是指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把传授知识当作教学的唯一任务,体现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本位思想。而探究式教学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探究式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在探索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1要转变教师角色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被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1.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课堂支配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组织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活泼的、兴奋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2更新观念,注重结论的产生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知识结论的产生过程,只重视知识结论的理解和应用。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师生互动。但学生积极参定是动手做,而更强调动脑想。这包括强调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获得的数据或现象进行分析,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等。学生的观察多于动手机会,但是,只要能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积极思考,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的课也同样属于探究式的。探究课不是“实验课”,但必须是动脑的课。关于探究的问题,理论上认为最好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但是在课堂上的探究问题,还是教师诱导学生提出的,甚至是教师或教材提出的为好,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对探究活动的安排。至于数据的收集,可以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亲自收集,也可以是给出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再作出解释等,主要根据探究的主要目标和进度而定。与探究的形式往往简单地被理解为“学生分组实验”。实际上,学生参与的形式不一爱因斯坦说过“:什么叫素质?当我们把从学校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一般说来,学生对于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结论都能倒答如流,但是对于这些知识结论的产生过程,又有几个能说明白呢?我们的学生忘掉教师所教的知识之后,还能剩下什么呢?这种只重结论的教学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积淀给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反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体验科学的结论都有其科学的产生过程,即“问题─假设─求证─结论”的探究路径。注重对结论的产生过程的教学,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使教师从传授知识中解脱出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科学的品质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3课堂探究活动的过程应该有所侧重课堂内的探究活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必然不可能是完整的探究过程,即不可能包含完整的探究要素。因此,课堂内的探究活动过程,必然应该有所侧重。在“研究碰撞系统动量变化规律”时,为了体现探究的完整性,曾尝试过将实验数据探究和理论分析放在一节课上完成。结果发现,由于时间仓促,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而理论分析也显得仓促而流于形式。而后将“理论分析”让学生在课外探究,结果表明,这种处理方式其实是两全其美的。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充分理解、掌握实验数据的科学处理方法,同时激发课外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课堂探究过程更多的应该思考哪些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去自我探究,哪些过程需要教师指点、启发,只有该过程放在课堂上进行重点探究,才能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实上,如果不从教材内容和学生水平出发,一味地追求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会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类似传统教学模式那样的呆板、形式化、机械和肤浅等弊病,学生也会逐渐产生一种逆反的学习心理。

4课堂探究中应遵循的原则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地加以运用。为增强实效性,运用时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4.1情境性原则要设法在教学组织形式、方法、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创设方面,建立起自由、和谐和引人兴奋的课堂环境。因此,教师教学态度须和蔼可亲,笑脸面对学生,保持幽默,使学生上课如沐春风,勇于表达想法。

4.2问题性原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或呈现矛盾事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延缓评价,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他们的标新立异要及时给予强化,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尊和成功。

4.3探索性原则教师的启发诱导作用,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探索的愿望越强烈,探索性行为越多,探索的结果越好,则表明教师的启发诱导越有成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相结合得越圆满。

4.4民主性原则权威抑制创造,只有教学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到“导而弗牵”、“强而不抑”、“开而不达”,学生才能当教师为朋友,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学习情绪,从而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和猜测,不断产生新的观念。

4.5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创造性教学的根本方向,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学业成绩与创造力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相关“,创造力人皆有之”。教学上不能“优胜劣汰”,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做到“有教无类”。要正确处理好德与智、知与能、创造性认知因素与创造性个性倾向的关系,坚持全面培养,防止顾此失彼。“法无定法”。课堂探究式教学并没有统一的形式,而关键是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教材内容都是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有了这样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更开放的思想进行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

篇4:探究式教学设计物理课堂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明确探究式教学设计的要素

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1.探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目标中应明确科学探究的理念,必要时还应补充探究目标制定的依据,即对教材分析和对学生状况分析以及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的筛选.

2.课前准备.我们需要结合探究内容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及所提出的猜想与假设,做好相应的硬件和软件准备,要提前设计探究过程中的引导性和启发性语言,提前预见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猜想等.

3.探究过程.具体应包括:学生互动讨论情况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情况和结果;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归纳的情况;师生探究的体会和反思;课后还需要作补充探究或学习的问题.

4.探究体会和反思.包括学生对课堂探究的收获和对探究过程及探究方法的反思;教师对课堂探究学习效果的评价,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掌握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尽量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扩大学生自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要像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一样,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2.开放性原则.探究式教学和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注意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进行环境设计,更好的实现探究.

3.灵活性原则.学生在各个探究要素中的能力表现往往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能独立驾驭探究;有些学生不能独立进行,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引导或点拨.因此,教师需要灵活地选择探究的侧重点和相对应的探究要素.

4.渐进性原则.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所探究的问题也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在教师的帮助、引导、示范下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然后再逐渐向更规范、更完整的科学探究层次发展.

5.多样性原则.探究式教学应该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优势互补,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探究式教学形式也是多样的,即可以是实验式的探究也可以是理论式的探究.

三、注重探究过程,认真抓好探究的三个基本环节

1.学生初探环节.

这一环节可以在课前完成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首先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合理情景,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困难或困惑,最后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积极思考中,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并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果进行大胆猜想和假设,寻求问题的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2.师生共探.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猜想与假设的情况认真研究,并作筛选和加工.

引导学生在课上通过设计实验或用已有的科学知识通过推理方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要切忌教师“包办”,而应在“交流”二字上做文章,也就是说,教师课堂上不必把什么问题都讲深讲透,要及时放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谈心式”的交流中学习知识和方法,在严密而又轻松的思考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

3.探究反思.师生共探解决探究问题之后,教师应留有时间让学生反思本课探究式学习的过程、结论和方法,通过反思将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思维规律,加深记忆.

通过这种反思对照,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苦与乐,必然极大地提高其探究兴趣和自觉性.“自主、合作”的科学探究式教学方法,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延伸到课堂外,而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活动中.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正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设计出不同的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我们相信,只要加强学习、研究,努力实践,认真总结,让科学探究精神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中,就一定能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作者:李应斌 单位:江西省大余县梅关中学

篇5:探究式教学设计物理课堂

一、探究与讲授相结合

在进行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要与传统的讲授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确保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讲授方式可以有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使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加深认识。

而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确保学生认识到物理技能与知识的重要性,进行主动学习。

两者相辅相成,若能有机结合,必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对讲授教学时间进行控制,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讲授时间。

完成讲授后,对学生进行技能原理方面的提问,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简单地讲授教学,对基础的自由落体运动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建立大体的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框架。

然后进行探究式教学,提出探究问题。

例如,自由落体运动为什么要忽略空气阻力?如果不忽略空气阻力,运动会是什么效果?通过提出探究问题,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进行研究,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二、合理创设探究环境

探究式教学要合理地建立在实际生活环境之上,通过日常生活进行探究引入,确保学生的探究符合实际效果。

同时由于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记忆、理解和应用。

高中物理知识较为复杂,物理结构体系庞大,因此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设计范围要尽量贴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确保学生能够对其进行充分了解,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以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进行“波的干扰”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由学生常见的湖面涟漪引入,引导学生对“为什么湖面波纹在相遇时会出现消失现象?”进行探究。

通过该生活场景的引入,建立波的干扰学习环境,确保学生对该生活场景进行探究,对波的干扰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这样教学,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对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引导学生推理归纳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归纳,实现对高中学生物理探究能力的培养,达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组建小组,对探究问题进行逻辑化推理和归纳,确保从本质上将单纯的理论教学转换到思维能力培养的阶层中,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通过探究式教学,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探究式教学也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在进行“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研究的过程中,探究消耗了大半节课,但是却没有什么有效成果,还使后续的教学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细节知识讲解后部分没有讲完。

因此,什么内容适合探究,什么时候进行探究,探究到什么程度,所有这些教师都需要仔细揣磨、研究,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方建军 单位:谓源县第三高级中学

篇6:探究式主题教学

探究式主题教学

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的模式,是对传统语文教育模式的很好的补充。由于该模式需要花费的时间长,增加了教师和学生负担,所以应该适宜地采用。

模式流程:搜集素材―自学质疑―小组研讨―组际交流―全班沟通―过程评价。

搜集素材

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指读书本上的知识,也就是文本内容,一篇文章无论长短,也就是那些固定的知识,学生读上几遍掌握基本内容后,就不再有读的兴趣,知识拓展的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网络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使阅读的对象从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交织的境界,这种全新的跨时空的阅读方式,将学生的阅读与感受、体验与想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所以,在学习一篇课文前,我们一般不让学生去读多少遍课文,而是布置网上作业,让学生上网查寻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并将所查到的知识下载到自己的素材库中。

例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前,我们让学生上网搜索并查找与“双龙洞”有关的信息,学生通过搜索引擎直接查找到双龙洞的网址www.toursl.com,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下载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为以后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做好了准备。

自学质疑

目前学生大多是带着“老师的问题”去“思考”。“老师的问题”对学生思维虽有导引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却限制了学生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展,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和富于创造性的思考,影响了学生自主意识与个性的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若能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问难,就能一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从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例如:在上例教学中,教师不必急于提出问题,而是先组织学生上机浏览查寻结果,让他们仔细交流并阅读每个同学查寻到的与双龙洞有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如:景区新闻、自然风景、历史文化、旅游服务、在线观景、金华旅游和风景论坛等,让他们在阅读与欣赏中独立思考,主动发现并自觉质疑。如:文中描写与网上资料的不同:孔隙比原来大得多;内洞不再是一团漆黑,而是灯火通明;文中描写内洞的两条龙蜿蜒盘旋,而网上介绍龙头在外洞,龙身在内洞等。

小组研讨

这一阶段的学习,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采用小组网上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广泛交流,甚至相互争辩。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竞争,使课堂交流呈现多维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既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环境,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群体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逐步得以增强。

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学生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加深理解的深度、提高推理的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例如:在上例中,老师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在小组讨论中的视导,包括观察、检查、启示、指导、示范和搜集信息等。

组际交流

小组研讨,合作探索的结果仅仅代表了一个组的观点,思维的角度与对问题的认识难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通过组际间群体交流,就可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积极性,形成网络式的立体交流。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和归纳,找出规律,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得以增强,从“学会”向“会学”方向转化,从而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古井》一文的学习中,通过小组积极汇报、争辩及老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对课文把“古井比作母亲”这个比喻句的理解便水到渠成。

我们首先设计了一个类似于“电子公告板”的“课堂讨论区”界面,学生在自学一段时间后,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自学、预习的内容进入讨论区,并解答学生的疑难,这时,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刻出现了,电脑画面上一下子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旬是12岁还是10岁?“年过六旬”到底是多大?“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乡亲们怎么走?为什么各家各户不安装自来水而一定要到古井去取水呢?老党员的女儿明知父母身体不好,为什么不留下来照顾他们呢?……更为精彩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求索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都会踊跃谈出自己的收获:

一位同学在网上谈到:“我们最喜欢‘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这句话,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乡亲们离不开这口古井。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而且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就像妈妈不仅关心我们的身体,还教育我们怎样做人一样。”

另一位同学通过“电子举手”问:“老师,既然作者把‘井水’比作‘乳汁’,就不应该把‘古井’比作‘母亲’,我们认为将‘古井’比作‘乳房’会更合理一些,因为乳汁是从乳房里流出来的。”

看到这个问题后,我顿时惊住了,想不到孩子的思维却是如此的神奇!我将这个问题发布到了“电子公告板”上。这个问题极具轰动效应,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在班级“电子公告板”上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要把‘古井’比作‘乳房’的话,得首先把‘大地’比作‘母亲’,这样才合理。”

“比作‘乳房’不如比作‘母亲’亲切。”

……

全班沟通

新授内容之后,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巩固练习,可使知识在学生思维中进一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练习时,教师既可以巡视课堂,加强对各类学生的网上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小组配合,借助优等生帮助其他同学,使优等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他学生则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文中双龙洞的知识后,教师引导拓展,出示练习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谈出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让学生再次上网,进行知识的巩固,使学生

[1] [2] 下一页

进一步了解到:双龙洞拇指泉的景色、双龙洞的传说、洞内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等。

过程评价

过去我们对学生做的评价多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但是,从对学生选择、运用学习方法,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评价较少。事实表明,注意指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学会”过程是否合理有效,在学习中使用的方法、结果是否得当,显得特别重要。

经过多次的实验操作,我们初步确定的评价内容为:学生网上查阅资料的积极性及注意程度、教师提出自主学习的任务时学生的响应行为情况、学生在课堂上依据教师(个人、同学)提出问题独立处理的情况;任课教师对每位实验学生的总体评价,学生对自己的个人鉴定、评价、介绍;学生随时撰写、发表、获奖的作品、证件;以及学习过程的随笔感受等等。每一项内容都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实验教师人手一份,以便填写表格中的数据,表格中的数据采集有的是随机性的,有的是阶段性的,还有的是长期性的。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评价活动主要完成的信息、步骤、内容等记入评价活动档案,供从事类似评价工作的人员参考、改进,并采用“文件夹”的形式为每一个参加评价的对象、评价工作人员建立数据库,记录他们参与评价活动的种种状态、信息和数据。

通过运用学习过程评价,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者紧迫感,从而强化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的方法,是通过实验得出的首选方法;评价既可以是随机地、灵活自然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问题与练习,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

上一页  [1] [2]

篇7:探究式教学物理

一、设立合理的探究目标

然而,很多教师都会设计并不是太合理的教学目标,要么设计的教学目标过大较难实现,要么设计的教学目标很片面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对于这一点,教师们在课程创编时很有必要进行完善,要通过更为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设置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兼顾几个重要的方面,不仅要注重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深化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探究能力,此外,还应当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

制订教学目标时只有充分涵盖这些教学要点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讲“杠杆的平衡”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要让大家善于将知识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此外,还要让大家通过实验来发现杠杆的平衡原理。

在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杠杆(如杆秤、钳子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随后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自己所认识的杠杆,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大家通过实验探究来发现杠杆的平衡原理。

学生在有效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也驱使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联系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热情交流,说说自己的见解、听听别人的意见,不但认识了自己过去没有注意的杠杆,而且在合作中体验了物理课程的学习趣味,感受到了信息共享的快乐。

这些都合理的教学目标设置后收获的教学成效,这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种很好的体现。

二、选取合适的探究内容

探究内容的选取对于探究式教学同样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教师也应当有积极地改善与革新。

很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都不够灵活,通常会依照课本的编排给学生们安排教学内容。

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不仅会十分乏味,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

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素材的特征灵活选取教学内容,可以将生活实例、实验过程等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

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能够让大家在积极的探究中深化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

在学习“密度”这个物理量时,我组织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知识内容,在密度概念形成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展开教学。

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先通过测量比较不同体积的同一种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再通过测量比较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而不同物质的这个比值一般不同,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

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物理量,而且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教学过程的安排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合理的安排与设置也能够更好地帮助探究式教学发挥其积极的教学辅助作用。

三、布置创新的探究作业

探究式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课后作业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方式,教师应当借助创新的作业形式来进一步深化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很多教师的作业布置方式仍然十分陈旧,那些枯燥乏味的计算、问答题不仅丝毫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作业形式也很难对于学生的思维有所锻炼。

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更为灵活多样,创新的作业往往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完“杠杆”后,我给学生们设计了如下作业:①让学生上网调查从古至今,人类对杠杆的应用与研究;②请学生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制作小杆秤;③请学生回家利用身边的器材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一项重要培养目标。

创新形式的作业创设不仅能够让大家对于作业内容更感兴趣,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也能够展开对于课堂知识的应用实践。

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与锻炼,这些正是探究式教学的意义所在。

在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想要让探究式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这首先需要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有针对性。

这些都能够帮助探究式教学更有效地展开。

此外,在给学生们布置作业时也应当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新颖灵活的作业形式才能够进一步深化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作者:李大林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初级中学

篇8:探究式教学物理

一、新型的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

学生在学习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仅仅处于一个辅助地位。

这并不是不让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最大限度的探究学习,将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

这样会提升教学的效率,并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实现高效率的物理课堂学习。

探究式教学重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让学生在课堂的探究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只需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的探究不偏离物理的方向。

探究式教学模式分为几个阶段“:提出问题—猜想与预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交流—评估实验的成功性”。

这几个阶段将探究式教学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并且非常适合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教学。

例如,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就可以将探究式教学运用到这个实验中,并且可以将实验在合理的情况下运行,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交流在实验中所掌握的知识。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1.

创设适合探究式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物理课堂也是非常需要创设教学情境的,学生可以在教学情境中提升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并且加深学生认识物理知识的应用型。

教师可以在教学情境中设置适合学生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找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效率。

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符合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以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为主,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生也需要在教学情境中,自主地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且运用身边的资料进行问题的探究,有益于将自身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更为深入地了解。

例如,在教授杠杆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杠杆的作用原理演示,并且让学生亲自动手操纵杠杆,感受杠杆所带来的省力。

这种学生进行亲身的体验,可以加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认同感,并且知道了物理知识是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取得高效的课堂效率,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记忆物理知识。

2.

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物理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好物理,可以让学生获得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物理的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为学生拓展思维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不再受到任何约束。

开放式教学是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让学生在物理的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造力,并且发展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光的描述》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光束与光波,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生活中的光波。

然后就可以进行实验:让一个手电筒的光束通过一个带有小孔的纸板演示光波的传输过程。

学生可以根据光波出现的现象进行提问,教师最后总结光波的物理概念以及实验中所使用的物理知识,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本节课所需要讲授的物理知识。

物理学习是非常需要学生的创造力的,而开放性的教学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就需要不断地发展开放式教学模式。

3.

类比方法,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类比学习是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

类比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并且对于知识有更深入的把握。

类比方法通常是找到一个确定研究对象和寻找类比的对象,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

学生在进行类比学习时,就可以在类比的过程中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对自己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时,就可以类比“凹透镜成像”,就可以知道“凸透镜对光是会聚的,并且所成的像可以是正立、倒立;虚像、实像;放大、等大、缩小的”,而“凹透镜对光是发散的,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通过类比方法,就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的教学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学习成果,并且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增强学生对物理的认同感;教师也可以通过探究式教学取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成效,但是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在探究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者:陈龙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厚禄乡第二初级中学

篇9:浅谈课堂探究式教学

浅谈课堂探究式教学

本文从打破传统,努力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更新观念,注重结论的产生过程、课堂探究活动的.过程应该有所侧重、课堂探究中应遵循的原则,这四个方面来提高探究式教学的质量

作 者:王淑英  作者单位:唐山市公路技工学校,河北唐山,063000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24 关键词:课堂   探究式教学  

篇10:“楞次定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一、--的思考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按照这样的流程操作,虽然也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模式仍为“师传生受”,学生还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即使学会了,也不能算会学,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亦难以得到进一步培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笔者结合平时的实践,对本节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巩固练习”。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1.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教师要选用最简单的实验装置,最明显的实验现象,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教师用来作为铺垫的实验现象,然后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另一个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思考。

如图1,A和B都是很轻的铝环,A环是闭合的,B环是断开的。

问题1:当条形磁铁的任一端分别靠近A环和B环时,环中有无感应电流?为什么?

问题2:当条形磁铁的任一端靠近A环和远离A环时,分别看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条形磁铁在靠近或远离A环时,与A环间是“引力”还是“斥力”?

问题3:能否根据“吸引”和“排斥”来判断当条形磁铁的某一端在远离和靠近A环时,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讨论猜想,设计实验

这一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

(1)当图1中条形磁铁N极靠近A环时,与A环“排斥”,能根据什么原理判断此时A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当条形磁铁的N极靠近和远离A环时,穿过A环的磁通量是怎样变化的?而在这两种情况下产生出来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反,能否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如何变化有关?

(3)如果想采用实验法来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如何变化的关系,那么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要求能连接成最简单、最合理的实验装置,最终选择如图2所示的装置,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等,确保实验的实效性。

3.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当条形磁铁N极或S极移近或插入线、离开或从线圈中拨出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学生预先设计的表格中。

4.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凡是由磁通量的.增加而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就阻碍原磁通量的增加;凡是由磁通量的减少而引起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就阻碍原磁通量的减弱,最终总结出楞次定律内容。

5.检验结论,加深理解

如图3,金属棒ab在裸露的金属框架上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试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用楞次定律判断的结果与用右手定则判断的结果完全一致,说明右手定则是楞次定律这一规律中的一个特殊情况。

6.巩固练习,迁移应用

如图4,水平放置的条形磁铁N极附近,有一闭合的线框abcd竖直下落,保持bc边在纸外,ad边在纸内,试判断线框经过图中Ⅰ、Ⅱ、Ⅲ位置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三、--的评述

新的物理课程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能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使他们参与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当然是一种值得推进的教学法。不过,要成功地运用这种教学法,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理论,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平时多参加教研培训,及时“充电”、“加油”,功到自然成。

篇11:探究式物理教学反思

探究式物理教学反思

一、 探究式教学首先应创设环境,提出问题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第六章第三节《重力》中,教师提出问题:“手中的物体离开手后竖直下落,杯中的水由高处流向低处,小球从桌面上滚落到桌边后落地,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还能联想到蹦极、瀑布、苹果落地等等,启发学生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二、 探究式课堂教学应使学生思维开放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但是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有关,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等等。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三、 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要经过实践探索

物理教学应从生活到物理,再由物理生活。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在研究 “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我们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继续学习生命化课堂理论知识,并积极贯彻到教学中,以期在探究式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篇12:数学探究式教学方略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略

茆庆东

(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浦初级中学,222241)

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预习先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用问题引领,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通过合作互助,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兴趣意识方法能力

数学探究式教学已得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积极在课堂教学中践行。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呢?

一、 展示魅力,激发探究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关键要让他们领略数学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这样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 从生活入手

“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展开教学,并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巨大价值。比如,分式教学的导入环节,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提问:(1) 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2) “中秋节”一般会吃什么?(3) 要把一个大月饼平均分给四个人吃,每个人可以分多少?(4) 如果要分n份,你会怎么分?中秋节是学生每年都会过的重要节日,非常熟悉;分月饼的事情绝大部分学生也都做过,大脑中可以很快呈现出形象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活跃开了,在不知不觉中学完了课本中的知识。

(二) 在活动中发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数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比如,学习“轴对称”的概念时,可要求学生完成下列操作:(1) 在白纸上滴少许墨水,并将其涂成自己感兴趣的线条或简单图形(注意速度要快,不能让墨水发干)。(2) 沿着距离墨迹3~5cm的一条直线将白纸折叠并压平,想一想:(教学论文 )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3) 展开白纸,观察折痕两侧的图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它们有何特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从直观感觉上了解轴对称的概念,而且还能将轴对称的本质特征和性质都找出来。这样习得的知识记忆深刻、不易遗忘,而且,通过动手,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去思考、探究。

(三) 用情感触动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两者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丢掉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使教学活动真正走上科学的轨道。相关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喜欢某个教师而对其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不喜欢某个教师而对他所任学科毫无兴趣。教师除了要具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外,更要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用热情的话语鼓励学生,帮助他们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激发探究的内动力,引导他们展开联想、理性推断,见人之所未见,获人之所未知。

二、 预习先行,培养探究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预习,放手让学生质疑(对书本质疑、对数学公式质疑、对课题质疑等),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比如,学习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a+b)(m+n)=am+an+bm+bn”时,可要求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预习:(1) 画出四条长短不一的线段a、b、m、n。(2) 画出四个长方形,使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a和m,a和n,b和m,b和n,剪下这些长方形纸片,并分别将它们的长、宽和面积写在纸片上。(3) 你能将剪下的四个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请试一试。(4) 想一想:大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什么?请用含a、b、m、n的代数式将大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都表示出来。(5) 同组的四名同学比较:你们拼出的图形都一样吗?大长方形的面积有几种表示方法?通过讨论,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由于拼图方法不唯一但结果却是相同的,以此引发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比较讨论后,很快能达成共识:只要合理分类,就能“殊途同归”。

三、 问题引领,指导探究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明确方向。比如,教学“点的坐标”,我要求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 在坐标纸上画出一些简单的直线型图案:如房屋、飞机、圣诞树等。(2) 指出各顶点的坐标,并将坐标记在纸上。(3) 让同桌按你的坐标先描点,再依次连线。(4) 比较两人所画图形是否相同。坐标的概念比较抽象,对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通过画简图,学生顺利地理解了坐标,较好地巩固了“写出点的坐标”和“根据点的坐标描点”的方法与技巧。

四、 合作互助,发展探究的能力

小组合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更好地开发潜能、张扬个性,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更加宽广的空间。比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事先准备好大小不同的两幅中国地图,要求学生观察,然后小组讨论自己的发现。在合作互助的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较好地锻炼了听、说能力,并在互相的取长补短中,思考不断向纵深拓展。

必修一光合作用说课稿

《光合作用》说课稿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产物高二生物教案

初一生物《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说课稿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情景设计

实验教案

“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探究式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探究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探究式教学设计(精选12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生物复习提纲资料有哪些2023-09-28

浅谈怎样学好初中生物2023-10-24

初中生物应该怎么学好2023-07-01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2023-11-16

高考北京卷理综化学试题解析2022-11-18

初一生物学科教学总结2023-08-03

初中生物课件2022-05-08

初一数学上册期中试题附答案2024-03-09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试题2023-10-07

初中生物课件小结2023-03-1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