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幻”为你分享20篇“小学科学认识水教学设计人教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小学教学设计:水
小学教学设计:水
一、教材分析:
《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已有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之后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四、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五、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六、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 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 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谜语,这两个谜语猜的都是同一种物质,猜猜看是什么?
(1)小溪里散步,池塘里睡觉,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舞蹈。
(2)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打一物质)
2、师: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水。(板书课题)
3: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在旅游时你见过哪些山水美景?
4、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非常漂亮的水的美景,请大家来欣赏一下。
5、师:这些就是大自然中水给我们带来的多姿多彩的景象。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导入,然后让学生回忆旅游时见过的一些山水美景,加深对自然界水的印象,再通过课件中对一些精美水景的欣赏,激发了学生想要研究水的兴趣。)
(二)、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
1、师: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水你还知道些什么?(出示网状图)
2、生:观察PPT,了解网状图的意图。
(设计意图: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多方思考提高能力,让学生互相讨论,既培养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水有更直观的认识,突破重点)
3、师:小组讨论一下你了解的关于水的知识。
4、生:小组讨论。
5、指名汇报,教师填写网状图。
(1)、说一说你们觉得水是什么样的?
(2)、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水的存在?
(3)、水在自然界中有什么用途呢?
(4)、水和生物有什么关系?
6、老师发现你们了解的真多,通过了解我们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教师板书水的特点。)
(三)、水在哪个袋中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水,想做一个找水的游戏吗?老师这有7个不透明的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东西可能是:石块、树叶、木头、水、醋、空气和牛奶。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
2、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
3、摸和掂就能判断出来哪袋是水吗?为什么?
哪些肯定不是水可以摸、掂的方法辨别出来?理由是什么?生汇报。
4、师:(出示记录单)大家看一下这张实验记录单,你能看懂吗?
5、师:你们在辨别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填好记录单。
(学生记录对于科学探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三年级的同学对于这样的表格记录还是初次接触到,所以在学生探究之前引导学生分析记录也是十分需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有针对的进行记录,使记录的内容更加规范,更加科学,使小朋友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6、师: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来辨一辨,但是我要求:(出示合作的注意事项)
7、生:操作。
8、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9、师:同学们,你们辨别出这些物品在哪个袋中了吗?说说你们的方法和理由。
10、师:看来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辩别的是1号袋、5号袋、7号袋,那我们还得进一步的分辩,怎么办呢?
11、生汇报。
13、如果打开袋子不让看还可以怎么办?
用鼻子闻一闻
14、师:闻就知道1号、5号、7号袋分别装的是什么吗?说说你们的理由。(生汇报)
15、师:下面就请各小组同学用闻的方法来辨别1号、5号、7号袋分别装的是什么物品。记录员作好记录。
16、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猜测是否正确,还需要检验,现在请大家打开袋子看一看吧!
17、生:打开袋子检验。
18、师:全部猜对的小组举手。
19、师:老师发现你们太会研究了,像个小小科学家。
(这一探究环节让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应用各种感官进行别、探究,学生的发现,想法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课堂引入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现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是必须的,学生只有在平常严格的规范自己的各种科学行为,才会形成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四)、分类,认识固体、液体、气体
1、师:同学们,如果我想把这些物体分类储存,可以怎么分?你们会按什么标准来给它们分类?请大家试一试。
2、生:试着将七种物体进行分类。
3、师:你们是怎样分的?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
4、师:你们分的方法真科学,科学家就是这样分的:(出示分类标准)将水、醋、牛奶分为一类,称它们为液体;将石头、木头、树叶分为一类,称为固体;空气是单独的一类,称为气体。你知道科学家这样的分类标准又是什么呢?
5、生汇报。——(形态)
8、小结:通常,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形态就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三种。(板书)
(五)、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地球上的水虽然很多,但是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在家里,我们打开水龙头,水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出来,好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是在我国的西部,尤其是甘肃宁夏和陕西一带,那里水资源及其缺乏,请看一组图片
2、师: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有关陕甘宁地区严重缺乏水资源的录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知道全球淡水资源缺乏,从小增强珍惜水的意识。)
3、师:同学们,水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让我们一起携手保护水资源,注意节约用水,人人争当节水小标兵,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八、板书设计:
1、水
特点: 无色、无味、透明
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
篇2: 《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情况:课文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挑水、爱水、盼水、节水。作者通过回忆孩提时洗澡的快乐,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文中有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今人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当然,本着多元解读的角度,母爱、苦乐交织的生活、乐观生活态度也可以成为个人体会。
(二)、目标设定:本课设定了三大目标。一是有感情的读文,此目标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不论哪个年段,哪篇课文。且文本情感性极强,非常适合朗读,因此更应强调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二是学习反衬的写作方法,《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指出在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三是感受水的珍贵,激发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这既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也凸显教材的编写意图――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同时,文章又是以“珍贵”为中心展开描写的,洗澡的快乐,缺水的苦涩都是为了突出水的珍贵。当然,三大目标的实现都是以文本为依托的,要紧扣文本,抓住重点词句,从语言学习入手,最终达成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学会“品味”文本,学习反衬的写作方法。而课文所叙述的背景与故事离学生现实生活太远,如何让学生体会水的珍贵便成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理念:改变知识系统核心的课堂,建构以语文能力、学会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理念。一是以读为魂,以“品味”、“述说”的形式体会文本、训练朗读。品味与述说不仅作为学习本课的形式手段,更应作为一种阅读方法贯穿课内课外,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习怎样进行阅读,从而能够自觉地将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形成能力,为学习语文、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二是文道结合,引导学生读文悟道。道,既有道理之意――珍惜水;也有方法之意――以乐写苦的反衬手法。读“乐”悟“苦”知“珍贵”明“反衬”。三是变教课文为学语文,大胆取舍,1自然段学方法,2自然段用方法,5自然段巩固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采用“镜头呈现法”、“变换角色法”、“联系生活法”等形式,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述说”语言,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随文学习生字。
(二)、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对课文两次洗澡的`内容进行学习,感悟作者以有水之乐反衬缺水之苦的写作方法。
(三)、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水的珍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三、教学重点
学会“品味”、“述说”文本,学习反衬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
采用“镜头呈现法”、“变换角色法”、“联系生活法”等形式,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水的珍贵。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至少读4遍),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对课文有初步印象,了解大意。
(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享受语文。
1、师生认识、聊天。
2、品味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水”中有真情,“水”中有美景,“水”中有哲理……
3、今天我们要一起去品一品现代作家马朝虎先生笔下的《水》中有什么,你们准备好了吗?
【课前以水相关古诗让学生感悟“水”中有真情,“水”中有美景,“水”中有哲理……感悟文字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尝试品味文字、享受语文。】
(二)、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珍贵”。
1、要想品味课文,先要知道文章大意,通过预习,谁能在课题前面加上一个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词?的水。
2、文中有一个生词“水窖”,一起读两遍,:出示图片:这就是水窖。水窖有什么作用?说作用、写生字“储”。
【借助预习,以填空的形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生词“水窖”为切入点进入学习。】
(三)、亲临“挑水”现场,品味显而易见的“珍贵”。
1、为什么建水窖呢?(缺水)。文章开篇就提到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大家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缺水?生交流。(通过数量词品味语段、板书“抓住词句”)
2、假如这是一场电影,透过镜头,我看到了遥远的路、曲折的路,你看到了什么长场面?生交流。
3、镜头渐渐拉近,近了,近了,不,我们每一个人不再是看电影了,而是成为了村子里的一员,我们也来到了挑水现场,请问你在干什么?你想说什么?(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注意逗号的强调作用,融入其中品味语段,板书“融入其中”)。感情升华,读句子:水,成了我们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4、我们不再是朗读了,而是述说我们的挑水生活。(板书述说)
5、用这样的方法,述说文章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以电影镜头的方式呈现,牢牢抓住数量词品味语段,由电影镜头到挑水现场,进行角色置换,学生转变为“村里人”,我即是“我”,述挑水之难,感缺水之苦,品水之珍贵。】
(四)、围绕“水窖”,品味藏于乐中的“珍贵”。
1、学法小结:抓住词句是为品,融入其中才有味。
2、运用学法同桌合作品味雨浴场景。交流:品了哪些词,品出什么味,融入文中读。(注意读好“痛痛快快”,感受:雨,是我们村子里很珍贵的东西。)
【总结学法,同桌合作学习,熟悉品位之法。同时对第二自然段进行选择性学习,重点抓住“只有……才……”和孩子们洗澡的场面,而大人们洗澡的场面则留待第二课时。】
3、我们还会在何时洗澡呢?体会“勺”,水的珍贵。
4、让我们也成为四兄弟中的一员去感受这一勺水的舒服吧!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指导难读的句子“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5、读正确、流利了,我们就可以品味这一勺水了。
6、品味、述说“勺浴”。
(1)自由品味。
(1)滑的解释,体会快。
(2)文中却是“缓缓地滑过”,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生交流。
(3)让我们抓住“滑”,成为四兄弟中的一位,去细细品味母亲的一勺水吧!
(4)让我们用诗的语言述说这一勺水吧!
(5)省略号,你感受到什么?停留享受、继续滑动……
(6)那就让水继续在我们四兄弟身上继续滑动吧,我们继续述说着。此时的述说与之前的缓缓地滑动有什么不一样?
(7)读“水,它不多不少……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体会水的珍贵。
7、小结:用一个词形容勺浴。
【抓住“勺浴”展开探究式学习。“滑过”的处理,有矛盾解读、有品重点词句,有诗歌述说,有变换角色,以多种形式品味勺浴之舒服。“勺浴”的处理可以分成三个大步骤:一是读正确流利,抓难读的句子“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既要扎实指导学生读书,也要渗透一种扎实的学习态度。二是品味,抓住“滑、缓缓地”进行品味。三是述说,以诗一般的语言述说,抓住省略号述说。】
(五)、结合板书,品味“苦乐”之“道”。
1、回顾两次洗澡:通过板书,雨浴对我们意味着()、勺浴对我们意味着()。
2、出示句子:这样的日子像过节一样,读“过节”。
3、不过,这样美好的日子毕竟太少了。那更多的是什么呢?(炎热、干燥,是苦)
4、是啊,文章把水给人们带来的痛快、舒服、享受、幸福充分描述出来了,而这短暂、难得的痛快背后是多少缺水的苦痛和期盼啊!得水之乐,更反衬出了缺水之(苦)。
【道,既有道理之意――珍惜水;也有方法之意――以乐写苦的反衬手法。同时鼓励多元解读,品味苦乐。】
5、文中还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品味:如大人们雨中洗澡、风干的滋味、母亲的一笑,腰上的钥匙,渴说成饿……留待下节课咱们再去品味、述说。
【课内得法,课外运用,让品味由一种方法,成为一种能力,一种习惯,这也是我的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追求。】
篇3: 《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中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惟一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要在老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师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大受教师的关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彻底地“应试”和接受评定。
而如今,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促进者。
二、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为第一册语文课本第十三主题单元《手和脑》中的一篇课文,也是《伊索寓言》故事中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一个著名故事,多少年来一直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许多孩子在入学前就听父母讲述过它的内容,对它并不陌生。
又因为这个故事浅显易懂,因此,教学时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结合3幅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做做、想想”体会这个故事所蕴含的思想。
三、教学设计特点
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上,我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认识
20xx年课程标准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喜欢表现的状态,对此必须提供机会,并进行正确地引导,要认识到学生交流、表现的过程也正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通过交流阅读感受和想法,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认识等都会得到深入的发展。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逐渐学会“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能够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将来才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案例
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其间,随机析字形、辨字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外面火红的太阳照耀着我们,当我们从外面活动回来,心里有什么感觉?最想干什么?(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过亲身体验,会有许多话想说)
生(单个):感到很渴。
生(单个):特别想喝水。
生(单个):想歇一会儿。
顺势让学生猜一猜“喝”和“渴”字应该是什么偏旁,并说出理由。(这个过程,既能让学生轻松掌握“喝”和“渴”字的字形和字义,并能够应用,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乌鸦喝水》教学设计特点及案例 相关内容:《ao ou iu》教学设计28 小伙伴 教案《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教学实录《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说课稿玩中学 学中乐──《小小的船》教学片断赏析d、t、n、l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教案识字4平平搭积木查看更多>>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它是谁?(出示“乌鸦”挂图,板书“乌鸦”,“鸟”)比一比,“乌”和“鸟”有什么不同?
齐:“乌”比“鸟”多一点。
师: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们有办法把它俩区别开吗?
生(单个):“乌”少一点,“鸟”多一点。
生(单个):乌鸦很懒,闭着眼睛在睡觉,小鸟儿睁着眼睛在看外面。
(众笑)
师:你的想法有点儿意思。今天,这只“懒”乌鸦做完运动,遇到了和我们同样的问题:太阳很大,乌鸦很渴,到处找水喝。
师:乌鸦到处找水喝,“到处”是什么意思呢?
生(单个):“到处”就是一会儿飞到这儿找找,一会儿飞到那儿找找。
师:你可以为大家表演一下吗?
(教室里响起掌声,一致表示赞同)(生表演)
师:刚才张靓生同学用表演的形式把他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还有谁要补充?
生(单个):“到处”就是每个地方。
师:是的,乌鸦很渴,找遍了每个地方,终于找到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想想:乌鸦这时最想干什么?
齐:喝水。
师:(作陶醉状)美美地喝上一顿。(生窃喜)
师:(出示第一幅挂图)(作惊疑状),咦,乌鸦怎么还不喝呀?
生(单个):老师,乌鸦的嘴太大了,放不进瓶子里。
生(单个):不,是瓶口太小了。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单个):老师,我发现乌鸦的嘴有一部分放进瓶子里了,如果这时是满满的一瓶水,它应该能喝到一点儿。(众生点头,表示赞同)
师:你真不错,观察得很仔细,想得也很有道理。同学们,乌鸦喝不着水,它该是什么心情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挂图中乌鸦的表情)(生议论纷纷,急欲表达)
生(单个):好想喝水呀!你们看,乌鸦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巴极力往瓶里伸。
生(单个):“这个瓶口怎么这么小?”我认为乌鸦这时很气愤。
生(单个):我认为它应该也很心烦。
生(单个):“老是够不着!”我想它一定很着急。
师:你们说的很好。下面,你们就根据自己的想法把课文中描写乌鸦当时心情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自读课文)
2、 做做、想想
师:乌鸦到底想了什么办法呢?
齐:把石子放进瓶子里。
(要求生自读课文)
师:(出示第二幅挂图)乌鸦把石子一个一个叼起来放进瓶子里。你们发现图上有什么变化了吗?
齐:瓶里的水升高了。
师:是的,瓶里的水慢慢升高了。可是老师不太相信水会升高,你们相信吗?能用你们的小实验让老师心服口服吗?
齐:可以,可以。
篇4: 《水》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1961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这篇看图学文由一幅图和一篇短文组成。图上的背景画的是西双版纳地区的特有风光。树木茂密,鲜花朵朵,地上是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周恩来总理在画面中间,双手端着银碗,穿着傣族服装,面带笑容。他周围是穿着节日服装的傣家儿女。有的拿着银壶,有的端着花碗,有的敲着象脚鼓,有的打着镲,大家十分高兴。课文内容同画面相联系,讲了周恩来总理同傣家儿女过泼水节的情形。课文共8段,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的。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1961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从而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2指导有序观察的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分清主次及注意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后四段。
重难点,关键
1重点:
了解周总理与1961年和傣族人民一起欢渡泼水节的情景,从而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
2难点
(1)由于年代的原因,学生对周总理了解不够,影响对课文所表达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心相连的深厚情谊的感受。
(2)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泼水节了解甚少。
教学设计
一故事录像激趣,设问质疑,导入课文
1讲《泼水节的来历》看泼水节的录像,让学生了解泼水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课题。
2为什么今年的泼水节特别令人难忘呢?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全文,感知全文。
3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在什么时候举行?你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的?每年的泼水节都在5月13日举行,今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的心情怎样?用高兴的语气读12自然段。
二读中体验,读中感悟,音乐辅助
1随着《欢乐锣鼓》乐曲,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三段,体会当时欢乐的气氛。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2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同学们读读,写写,议议,用铅笔在书上画出重点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四面八方”“赶来”“敲鼓”“地毯”“龙船”“花炮”“撒满”“一条条”“一串串”理解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用“四面八方”造句。
3有一个词最能表达傣族人民的兴奋心情。(欢呼)什么叫欢呼?同学们反复诵读体验。想象傣族人民会欢呼什么?
三看图学文,学会观察,理解图意
1用电脑显示画面,指导学生看图,周总理是怎样打扮的?周总理的心情是怎样的?傣族人民都在做什么?重点观察几个人。周总理为什么要穿傣家人的衣服呢?
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笑容满面”“接过”“敲着”“踩着”“跳舞”这些词体会周总理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象普通的傣家人一样。并用“笑容满面”造句。
四创设表演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导语激情,感知体会
1当时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呢?观看录像,启发想象。
2同学们,你们也想象傣族人民一样跟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吗?请一个同学朗读56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做动作,老师配上音乐。你们想周总理会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傣族人民会欢呼什么?会向周总理祝愿什么?
3请几个同学表演,其他同学朗读课文,同学进行评价。
4老师导语激趣,人民的总理爱人民,向人民祝福;人民爱总理,向总理祝愿,人民和总理心连心,是多么幸福难忘的场面呀!傣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请同学齐声朗读78自然段,感悟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理解最后两句的!
五总结朗读,回顾感悟,背诵课文
1961年的泼水节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也难以忘记1961年的泼水节,请同学们大声诵读,把你们的感情都融入字里行间吧!读到“开始泼水了”让同学关上书试着背诵课文5678自然段。
板书设计
9难忘的泼水节
特别高兴
欢迎总理
共渡节日
幸福难忘
设计说明
1让学生读中体验,读中悟情,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读贯穿始终。
2巧妙的运用音乐,录像辅助教学,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通过想象,体验情景,通过想象总理和傣族人民祝福祝愿的话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4通过学生读读,写写,划划,和表演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主动的探索,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积累重点词句,并进行简单的拓展运用。
2、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激情朗读,体会课文的文字之美,情感之浓。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
【教学难点】
体会人民和周总理心连心的感情。
【教学准备】
搜集周总理资料,在班级进行周总理资料展示,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欣赏云南傣族的民俗风情。
一、字词引领,巧入文本。
1、刚才,我们欣赏了一组云南傣族的图片。聪明的孩子一定知道,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课文――《难忘的泼水节》。(齐读课题)把你想重读的词读重一点,再读一遍。
2、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要考考你们昨天的生字学得怎样。
出示词语:凤凰花对襟白褂咖啡色踩着端着盛满敲起鼓蘸了水周恩来
齐读,最后剩下“周恩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名字――
出示周恩来的图片,配上文字:他12岁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共和国的第一位国家总理。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新中国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有他的心血;他的足迹遍布全球,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都是他的朋友。他就是我们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你想认识他吗?1961年,傣族人民就有幸见到了他,并且和他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泼水节!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1961年(板书:1961年),去走进这――难忘的泼水节。
二、逐段学文,体会“难忘”。
1、通读全文。
这篇课文充满着喜悦与热情,适合我们带着激情大声朗读。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一遍课文。
2、分段学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一年一度”是什么意思?
你们见过凤凰花吗?咱们来认识一下(出示凤凰花图片),凤凰花正好在每年的泼水节前后开放,开花时满树结花,远远看去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课文用了一个词――“火红火红”,多么喜庆、热烈的颜色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这段话。
(2)学习第2自然段。
引读――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这里有个词“特别”,可以换成什么词?把你这个词放进去读一读。全班一起读读这段话,把傣族人民特别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过渡:周总理要来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了,人们会怎样迎接他呢?
(3)学习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段落)请女生读读第3自然段。
傣族人民用各种方式来迎接周总理,其中哪个场景让你印象最深?(相机出示)
句子1: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从“四面八方”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是“赶来了”而不是“走来了”或“来了”?(体会人们急切想要见到周总理的心情)
欢乐的象脚鼓敲起来了,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这场面可真――(热闹……)再读这个句子。
句子2: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在什么情况下会铺红地毯?(指名说)这里的“地毯”指的是什么?傣族人民用他们最喜爱的凤凰花铺成地毯来迎接周总理,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指名说)读出傣族人民的热情。
句子3: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从“一条条”、“一串串”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读读这个句子。
象脚鼓、凤凰花、龙船、花炮……傣族人民用他们民族最高的礼节来迎接周总理。当总理到达的消息传来,人们欢呼着――(引读)“周总理来了!”
想象一下,你是傣族村里的一个孩子,最先知道总理来了的消息。假如我是你的姐姐,见到我你会说什么?假如我是你的奶奶,你会说什么?假如他是你邻居的大哥哥,见到他你会怎么说?
很快,总理到来的消息传遍了傣族的村寨,人们都在欢呼――“周总理来了!”
让这欢呼声再响亮一点!――“周总理来了!”
过渡:是啊,周总理来了!你看――
(4)学习第4自然段。
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总理的衣着、神态,理解“笑容满面”,体会“周总理就像我们傣家人”的感受)
课文是这样描写的,(出示段落)指名读。
周总理是汉族人,却穿上了傣族的服装;他是国家总理,是人们眼中的“大官”,却和人民一起跳舞;而且这个总理一点都不严肃,还――“笑容满面”的,这样的总理你喜欢吗?傣族人民喜欢吗?喜欢,就让我们把他的样子记住,一起读!
过渡:泼水节里最重要的活动开始了,(出示段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场景呢?请男生读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5自然段。
透过这些文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里用了一个句式“一手…一手…”,谁能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句话?(指名说)
你还能听到声音吗?都有些什么声音?(指名说)泼水声、欢呼声、祝福声……
是啊,在傣族的传统里,水泼得越多,祝福也就越多,
清清的水泼到白发的老爷爷身上,周总理会祝福他――
清清的水泼到可爱的孩子身上,周总理会祝福他――
清清的水泼到年轻的小伙子身上,周总理会祝福他――
傣族人民也同样在祝福着周总理,他们会祝福总理――……,还会祝福总理――……
泼水声,欢呼声,祝福声,构成了一幅多么欢乐的场面!孩子们,你们也想加入这欢乐的人群吗?那就把这里当作泼水节的现场,一手拿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了柏树枝蘸水,对着你周围的人泼洒,并说出你对他的祝福!(现场体验泼水)开心吗?带上你的开心读起来!(齐读)
(6)学习第6自然段。
师接着学生的朗读引读――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
(出示)带上你的想象,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周总理就要离开了,但是这个泼水节已经永远留在了傣族人民的记忆中,人们在心里一遍遍回味着――
(7)学习第7、8自然段。
出示第7、8自然段,齐读。
课文最后连续用了几个感叹号,从这些感叹号里你读懂了什么?
老师从网上找到了几张当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在一起的照片,咱们来看看。
每当翻阅这些照片,傣族人民都会忍不住感叹――(读)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很多年过去了,每到凤凰花开的季节,人们都倍加想念周总理,想念1961年的泼水节――(读)
怀念放在心里,声音轻一些――(读)
三、回首扣问,难忘总理。
到这里,我们读完了整篇课文,假如让你用一个词来说说1961年傣族人民的这个泼水节,你会用什么词?(学生说)
是啊,1961年的泼水节对于傣族人民来说,是难忘的,幸福的,激动的……这都是因为――周总理(板书:周恩来)
四、情感延伸,指导写字。
从那时起,傣族人民把“周恩来”三个字深深刻在了心里,大家看到这个“恩”字,上面是个“因”,下面是个“心”,正是因为周总理的心中装着人民,所以人民也从心底里热爱他,写这个字的时候,一定要把“心”字写好,现在拿起笔来写一写!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
五、小结拓展,了解文化。
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我们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比如说彝族有火把节,藏族有雪顿节……蒙古族有那达慕节,等等。同学们课后可以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作业:收集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板书设计]
篇5: 《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水、赞美水、亲近水而真诚地发出“珍惜水”的呼唤,深刻体会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2、增强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心灵。
3、培养学生能够与人沟通。善于交流、乐于与人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完成本次活动的基础上完成本单元的习作。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来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缺水图片
说一说看完图片后的感受。是什么原因造成这般景象?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做的哪些事情和水有关?(学生畅所欲言)
指名回答
2、我们的生活与水息息相关。试想一下,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我们将面临着......所以说,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命之本。同学们让我们畅所欲言来赞美水,好吗?
活动一:
交流信息-----赞美水
1、课件出示赞美水的要求
(1)从古诗文中找。
(2)从现代诗文中找。
(3)从歌词中找。
(4)有关于水的成语。
2、学生充分、自由、民主、轻松地相互交流彼此的信息。(分组进行)
活动二:
畅所欲言-----亲近水
1、你在日常生活中与水都有哪些接触?
课件出示: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谈。
2、同桌间相互交流。
3、指名回答。
活动三:了解水
1、你对水有哪些了解?课前有一些细心的同学对水进行了调查,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调查报告。
(1)水龙头在关不紧的情况下一个小时能滴多少水?24小时会浪费多少水?
(2)河面上的漂浮物是什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
2、通过这些同学的汇报和你自己的经历,你想说写什么?学生交流。
过渡语:同学们,当地球只剩下一滴水的时候,那也许就是我们人类悔恨的泪水。让我们一同来爱惜水,珍惜水吧!
活动四:珍惜水
1、写有关水的广告标语。
2、假如所有的小河干涸了,地球会怎样?
小结
水,滋养了地球,孕育了生命,但随着人类的繁衍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使我们所赖以生存的水环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水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属于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所以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节约用水的小公民。
篇6: 《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指导,使学生学会体会文章感情的读书方法,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从而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前准备:
⒈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⒉ 学生准备: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你们看这是哪个民族?
(课件出示傣族竹楼、服饰、泼水节、孔雀舞、凤凰花等图片,并配上葫芦丝音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傣族。)
课件播放至最后一张“凤凰花”图片停住,问:这是什么花“?
“火红火红的凤凰花“两个表示颜色的词放在一起,这花好像更美了。
指导读词语。
2.每年4月,凤凰花开时,傣族人民就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你对泼水节有哪些了解?
(如果学生答不出,教师相机简介泼水节。)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板书课题)
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这次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大意。
指名交流,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说出答案。
(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所以这次泼水节特别难忘)
2.了解周总理。
你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
(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在世时深受人民爱戴,是人民的好总理,虽然他现在已经过世了,但人民永远怀念他。)
教师小结:1961年,周总理已经60多岁了,他每天的工作非常繁忙,仍不远万里从北京先乘坐飞机,再改乘汽车,又渡船过江来到云南的一个小城同傣族人民过了一个“难忘”的泼水节。
3.这次泼水节又难忘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
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泼水节难忘在哪里?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三、走进课文,精读感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1.出示第三自然段。
那天,泼水节场面怎样?先自由读,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
(1)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2)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3)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
(4)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重点词“四面八方、赶” 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想见到总理的急切、高兴的心情。后面三句,让学生体会场面的盛大、热烈及人们兴奋、喜悦心情。
2.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听到了:
人们的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一词指导朗读。
小结:傣族人民用最高的礼节来欢迎总理,人们此时心情好激动,好兴奋呀!这场面,这情景,傣族人民一辈子也忘不了。板书:景难忘。
最后齐读“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3.周总理很快就来到人群中,课本还配了一幅彩图呢!
你能认出哪是周总理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总理吗?
(引导学生看周总理的外貌,“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
站在人群中的总理,从穿着打扮来看,你觉得总理像一位 。(傣族老爷爷)
从 “笑容满面”中,你觉得总理就像一位 ?(慈祥的老爷爷)
朗读时我们应重点读好哪个词语?
你来读一读,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总理就是这样平易近人,是这样亲切,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了人们脑海中。板书:人难忘。
4.开始泼水了,想看看傣族人民是怎样互相泼水的吗?
播放泼水节动感课件。
教师小结:傣族人有这样一种说法,谁身上的水多,谁就是最幸福的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怎样泼水的?
(1)指名读。交流:怎样泼水的?(学生表演)
(2)周总理就是这样和傣族人民泼泼洒洒的,周总理向人们泼洒的是什么?(祝福)
猜猜周总理向大家祝福什么?(师生表演)
他看到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会说:
他看到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会说:
他看到一位青春靓丽的姑娘,他会说:
他看到同我们差不多年纪的小朋友,他会说:
收到了满满的祝福,傣族人民此时心情怎样?(板书:幸福)
怎样才能把这种幸福感读出来呢?指名交流。(提醒学生自己归纳出:语速要慢,抓住重点词“泼呀、洒呀、笑哇、跳哇,那么开心”来读)
你来试一试,指导朗读。
小结:泼水中,分不清哪是总理,哪是人民,总理就是这样与人民心连心的。总理和人民之间的这份情意傣族人民是不会忘记的。板书:情难忘。
5.回归难忘。
(1)这次泼水节,傣族人民因为幸福而难忘,而难忘的就是幸福的,让我们记住这次泼水节,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2)出示7.8自然段。
最后两个自然段,别看只有一句话,但情感却是丰富的。
指名学生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
(重读“幸福、难忘”,第二句比第一句读得要更慢些,把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地感觉读出来。)
教师也可范读。
齐读。(情感达到高潮)
四、总结全文。
难忘的泼水节景难忘,人难忘,情更难忘。
学生回味品读课文。
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景难忘
人难忘 心连心
情难忘
篇7: 《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应该找到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学会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3、继续巩固“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的阅读方法。
4、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还记得老师给你们讲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故事中的乌鸦是多么的愚蠢呀!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只乌鸦,看看这又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呢?
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四、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2、汇报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重点介绍多音字“着”。
3、同桌互相认读生字。区别“喝――渴”。
4、开火车认识生字,做猜字游戏。
5、给生字找朋友。
五、学习课文。
1、老师再读课文,学生再通过听解决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2、同桌学生互相读读课文。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来。
3、抽生分段读课文,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读。
4、全班指书齐读课文。
5、想一想:
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练习说话。)
还有比这个办法更好的办法吗?比比哪个办法是最好的?
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你应该向它学习什么?(夸夸这只乌鸦。)
6、再齐读一遍课文。
六、老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分小组比赛朗读。
二、学习写字。
1、抽学生读生字卡片,全体读。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4、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写的是哪几个字?看田字格认读。
5、认识新笔画――斜钩。示范写“找”,观察带这种笔画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生模仿写。
6、学习其它生字,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评议,巩固认字。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练习册作业。
板书设计:
乌鸦喝水
口渴(找水喝)
喝不着(想办法)
发现石子(动脑筋)
衔石子进瓶子(喝着水了)
教材简析:
《乌鸦喝水》讲述了一只乌鸦通过动“手”动脑喝到水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目的:
1、认识“乌、处”等9个生字,会写“可、里”4个字
2、朗读课文,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3、让学生懂得动手动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其间,随机析字形,辨字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晴天,太阳当空照,上完体育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觉,最想干什么?学生回答。顺势让学生说一说“喝、渴”字的不同地方。
2、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动物,它是什么呢?(出示乌鸦模型,板书乌鸦,鸟)看一看“乌”字与“鸟”字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它。
3、教师:这只乌鸦啊,遇到了和我们同样的问题(出示第一幅挂图,要求学生看图),太阳天,乌鸦口渴,到处找水喝。(学生从图上不难看出,不远处的瓶子里有水,乌鸦可以去喝。)
教师:瓶子里有水,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大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观察图画学生能够发现,乌鸦喝水遇到了困难。)教师一边听学生讲一边演示,使困难一目了然。
4、教师: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来帮帮它吧!
二、动手做,动脑想
1、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石子、瓶子、水亲自动手试试,看看乌鸦怎样才能够喝到水。然后请同学上台演示并讲述乌鸦喝水的过程。
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体会“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要求学生仔细听,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学生亲自动手做,能使乌鸦喝水的经过显而易见。这个活动使学生间接掌握了课文内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动手亲身实践的重要性。
2、教师:乌鸦想到的办法和同学们的办法一样吗?(出示第三幅图)那么,除了这个办法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1、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群策群力。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教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2、全班交流,组织评议。
(要求各组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其他人认真听,并评议他们的办法行不行,为什么?)
三、课堂延伸,拓展思维
1、教师:同学们都肯动脑筋,这场辩论太精彩了,那么这些办法中,谁的办法最好呢?(不仅要求学生想办法,还要求学生从中选优,优中选特)。
由此看,这是只怎样的乌鸦?你们学习了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后打算怎样做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给予小结,以突出单元主题:手和脑,两件宝。)
2、要求学生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者朋友听。
四、齐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最后,全班同学整齐地朗读一遍课文。
1、播放课文vcd
(1)、师板书课题,边写边说明这四个词的写法。
(2)、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
(1)、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认认真真的读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1)、出示本课生词,指名上前台带领其他学生读生字词。
(2)、让学生齐读生字词。
教师在读的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不规范发音及时纠正。
4、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5、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生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师问:“乌鸦怎么到处找水喝?”
(4)指导朗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a、师:“你能不能读出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样子?”
b、指名读
c、让生自己练读这句话。
d、学生齐读这句话。
(5)、师:下面乌鸦看见了什么?它看见了水就怎么样呢?它会想什么办法?
(6)、让生自由读有关句子。
(7)、指名读有关句子。
(8)、师:它想喝瓶子里的水,可是瓶子小,乌鸦够不着,怎么办呢?
要求学生找到有关课文,自由读一读。
现在能读好第一段吗?我们一起读,请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好第一自然段。
(9)、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刚才有的小朋友没有拿好书,我们注意端正读书姿势,再来读一遍。(教师和学生一块再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乌鸦想出办法喝到水吗?
6、学习第二自然段:
(1)、教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读好第二自然段。
(2)、师:乌鸦是一下子就把办法想出来的吗?在想出这个办法以前,乌鸦一定还想过许多办法。谁来说说,它可能想到什么办法?
(3)、师:乌鸦想想,这个办法也不行,那个办法也不行,现在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4)、指名读第一句
(5)、师邀请两个学生朗读第一句。
(6)、要求学生读读第二句。
(7)、师:你想不想试试乌鸦的这个办法?
(8)、实验操作活动:
a、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完成投石入瓶,石多水溢“的实验。
b、师提出要求:认真做实验,看看水的怎样升高的。
c、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活动。
d、师:水是怎么升高的?
e、指名上前演示。
f、师:水为什么是“渐渐”升高?而不是一下子升高的呢?
g、师:石子是一颗一颗放进水里,所以水渐渐升高了。
h、师引导学生读学课文中有关句子一遍。
(9)、指导背诵课文:
a、创设“小小配音员,给动画片配音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b、学生自由练习背诵课文。
c、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d、指名背
7、指导书写“终、于”。
(1)、出示“终、于”
指名说说这两个字的字型、结构。
师念字型儿歌,帮助学生记字。
师范写这两个字。
要求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这两个字。
篇8: 《水》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由于温度的高低,会发生变化的物理现象。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成冰。
2、通过实验验证水的三态变化,发展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
1、请幼儿在家里用冰箱做“水和冰”的实验。
2、准备一只酒精灯、水、烧杯。
3、挂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朗诵散文诗《会变的水》,引导幼儿思考水是否真的会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回忆生活经验和在家做的“水变冰”的小实验,讲述“水是怎样变成冰的”。
三、幼儿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幼儿观察:
1、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
2、你们看到杯口冒出了什么?
3、水气是从哪里来的?
4、水变成水蒸汽后到哪里去了?
5、杯子里的水有没有少?
6、水在什么时候变成水蒸气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1、提问: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汽变成水?
2、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利用实验材料进行操作验证。
五、帮助幼儿梳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经验:当水的温度在“0”度
以下时,水就变成冰。冰融化了变成水。水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
六、跟读散文诗《会变的水》,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篇9:《水》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材
本文讲述了一个偏远农村因缺水给村民们带来的种种不便,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
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难点:
理解:水,成为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三、 导入
1. 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水”。
2. 作者马朝虎出生的地方严重缺水,在他的记忆中地面永远是开裂的,河流是干涸的,庄稼经常颗粒无收,所以在第一自然段中他这样说道:“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出示),谁来读一读。
3. 板书:最珍贵??为什么这样说?
4. 再次走进作者的家乡,去体验他们缺水的生活。
四、学文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思考:你从那里看出水是村子了最珍贵的?
2. 思考交流:
出示“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用了好几个数词,请你圈一圈,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
【有慧眼,一下子找到了关键句】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真好】
【体会这么深,相信读得更好】
走了十公里,等了一小时才换来这一担水,无怪乎当地有这么一则民谣:“半夜起来去爬山,爬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已下山。”(指名读)思考:从这则民谣中你体会到什么?
再读以上这段文字。
是啊,挑水真难(板书:挑水难),这水真是来之不易,因而显得格外珍贵。怪不得村里人常说:“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水比酒还来得珍贵,可以不喝酒,但不可以不喝水,水乃生命之源哪!】
第二自然段
1. 过渡:①.这小小的泉眼怎满足得了村民喝水的需求,真乃远水不解近渴哪,所以下雨天成了村里人都期盼的日子。
②.于是下雨天成了每个人期盼的日子。
2. 听,雷声终于响了,雨终于落下来了,看村里所有人都加入了洗澡的行列。
3.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 生交流
⑴. 学生回答具体的句子,(师概括:这是在雨中洗澡)
⑵. 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去吃来自天空的水。”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天天有水用,是多么幸福。】
【你能一个月不洗澡吗?现在有水了,舒舒服服地洗吧,读这段话,点评:有水的感觉真好!】
【你能三个月不洗澡吗?现在终于下雨了,让你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场,读这段话,点评:这哪是雨水分明是甘霖哪!】
【你知道村子里的人有多久没洗了吗?为什么?】
【现在终于盼来了一场雨,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洗澡的行列中去吧,读这段文字。】
⑶. 因为缺水,盼望着下雨,下雨的日子成了他们的节日,有澡洗真痛快呀!(板书:洗澡乐)
第三自然段
1. 过渡:就像过节一样,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引读)
2. 出示: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
⑴. 为什么母亲要用一把大锁锁住水窖?
【挑水不易。】
【水窖里的水要用很长的时间。】
【防止水的浪费,蒸发。】
【怕有人偷】可见这水 。
⑵. 骄阳无雨的日子里,这水显得越发珍贵。
第四、五自然段
1.当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母亲是怎样做的?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带给四兄弟什么感觉呢?再读第四、五自然段,带上笔,写上你的体会。
【真是酣畅淋漓哪,通彻全身。】
【痛快得让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三个“滑过”中读到了什么】
【要知道这可是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呀。】
3. 我们在与四兄弟一起感受着一勺水带来的幸福与快乐时,还感受到了什么?
【对水非常非常珍惜。】
4. 这可是全村最珍贵的东西,是母亲精打细算留下的水啊!
5. 就是这珍贵的一勺水让我们幸福得“啊啊”大叫,一起来感受这份幸福与痛快吧。齐读第五自然段。
6. 母亲给我们水,她自己渴不渴,为什么从她的脸上看到的却是笑容呢?
(出示)①.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
②.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是饿坏了。”
从母亲的笑声中你读懂了什么呢?(对孩子的爱。)
【母亲对缺水的日子依然充满了信心与希望,这就叫“乐观”,用自己特有的幽默感染着我们。】一起来读以上两次笑
7. 生活如此辛苦,母亲笑着面对,乡亲们呢?我们四兄弟呢?
【这是反衬写法,苦中作乐】
五、 总结
家乡是缺水的,但是这种对美好生活得守望和向往,让我们的心里充满了“乐”。让我们好好珍惜这水吧。因为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此时老师想到了《忘不了》这首歌,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你们忘不了什么呢?
忘不了走十公里挑来的一担水
忘不了从黎明走到黄昏找来的水
忘不了雨天洗澡的痛快与酣畅
=
忘不了……
六、 作业
1. 调查你家里一周用水多少。
2. 写几条公益用语。
挑水苦
板书设计: 水 反衬写法
(珍贵)
洗澡乐 苦中作乐
篇10:《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社会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谁的污染与防治等问难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以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经验。同时本单元的特点是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练习生活的内容之中。
本单元的主要知识:
1、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水,包括水在自然界的作用、水资源状况及其保护等;
2、化学基本概念
3、几项化学实验操作
教学重点:1、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动能够作用;
2、原子、分子的概念;
3、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纯净物、混合物的主要区别;
单质、化合物的主要区别;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
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教学思路:
教材在介绍每一课题的内容时使体内各国对实验现象或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的讨论、归纳、联想、分析获得,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小结各课题内容的雅典,因此学习本单元时,要突出实验和探究、联系现实、挖掘本质、把握几组概念的主要区别与联系,掌握要点,也是学好本单元内容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单元设计了7个演示实验、2个家庭小实验、3个活动与探究即一个调查与研究,它们对培养实验能力、形成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方法及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验、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中亲身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一起参与实验、亲自动手做实验,积极参与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实习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掌握实验技能,观察实验想象及生活想象探究现象本质,归纳总结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中考分析:
分子与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与原子的恩准区别以及水的组成、水灾自然界的分布、谁的污染与防治等内容是本单元考察的重点;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即吸附、沉淀、过滤、蒸馏也是本单元考察的内容。有关本单元的内容多以联系现代科技成果、生活、生产实际的选择、填空等题型出现,有关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开发及分子的基本性质是开放性简答题及探究性学习命题的热点,是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脚好题材。
篇11:《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0个“溪、热、奔、兄、锻、炼、睁、奈、何、间”。正确描写和记忆“兄、炼、睁、何、间”。复习音序、部首查字法。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尝试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
3、使学生懂得人不能只贪图安逸、享受,只有不停的前进,生活才有意义,同时让学生明白流水不腐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10个,正确描写和记忆“兄、炼、睁、何、间”,使学生懂得人不能只贪图安逸、享受,只有不停的前进,生活才有意义,同时让学生明白流水不腐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说说你在哪儿见过溪水,池水,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 溪水和池水都是水妈妈的孩子,为什么大不相同呢?
说明:同是水妈妈的孩子,有何不同。问题带有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3. (出示课题)齐读。学习生字“溪”。
溪:注意右半部分笔画,书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读课文,圈出生字自学。
2. 小组反馈。
奔:注意前鼻音。
热:注意上半部分字形,书空。“热”的反义词是“冷”。
炼:注意“火字旁”及右半部分的书写,书空。
睁:注意后鼻音,这是一个形声字。
间:编口诀,一字开花。
说明:学生字以自学为主,可巩固已有的识字方法,并从他人处学到好方法。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知
1. 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池水为什么会变得又黑又臭?小组讨论。
3. 交流。
(1)池水不听溪水的劝告,出示课文1-4节。
同桌分角色读1-4节。
根据提示语的表情反复朗读练习,先以小组进行竞赛,然后在全班交流。(注意词语:热情、唉、无可奈何)
(2)出示句子“池水——不愿意动一动”
说说从这句话中读懂什么?指名读,齐读。
说明: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水平。
4. 师小结:池水因为一直躺着不动,所以最后变得又黑又臭。
5. 和小池不同,溪水变得怎样?
出示第五节。指导朗读。
6. 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扩展说话感悟道理
1. 出示填空
溪水锻炼得结结实实的,兴奋地说:“。”
池水难过极了,自言自语地说:“()。”
2. 读文后明白了什么?
(五)巩固生字总结全文
1. 抽读生字卡片。
2. 完成课后练习。(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词语填一填)
(1)自己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反馈。
3. 描一描,写一写。(看清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篇12:《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能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4 体会母亲在细微之处对子女的关爱,懂得贫穷并不可怕,它也许是促人奋发进取的动力,激发学生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在细微之处对子女的关爱,懂得贫穷并不可怕,它也许是促人奋发进取的动力,激发学生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突破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 引用资料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3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 教师板书课题,(提问)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什么样的水才能叫做“纯净水”。
生:(从纯净可以看出是:不含杂质的)(透明的)(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比较朴实的一种饮料。)
3 刚才同学们说的真不错,你们很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词义,下面请你们再认真齐读课题,看看细心的同学从文章的课题中还发现了什么?
4 很不错,你们真是很细心,这么一点线索都抓住了!板书:母爱
二 新授:
1 那么这篇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一份怎样另类的母爱,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一瓶与众不同的纯净水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谢了一件什么事?
2 刚才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现在谁来试着说说呢? 3 指名回答,带领着学生帮助他修改,再找一、两名同学说说,纠正后,每个学生自己说一说。
4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概括,我相信同学们更加进一步了解了应当怎样更准确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们刚才说得很准确,文中的女儿正是因为“母亲的话”才使“她明白了……”,那么母亲到底说了什么?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5 指名读文,出示投影
我们是穷。但是穷也不是错呀!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心要是穷了,就真穷了。
6 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母亲的话,看看你能理解母亲的话吗?
7 既然同学们都觉得自己明白了,那老师就来考考你,怎么样?
8 出示投影:谁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几个“穷”字含义相同吗?它们各指的是什么?
我们是穷。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
9 说得不错,看来同学们还真的是理解了,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她”的生活上的贫穷?
10 是呀,和我们今天的衣食无忧相比,她家真的是很贫困。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她精神上的贫穷?
11 学生自读后回答,并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
12 那么谁从你们刚才找到的语句中找到了答案,女儿的“精神上的贫穷”指的是什么?
生:(就是互相攀比的虚荣心,因为家境的贫穷导致的精神上的自卑)
13 你们理解得很好,我们都看出了这一点,母亲又怎能不知道呢?正是因为深深了解到这一点,一位平凡的母亲才说出了这样一番不平凡的话:
师范读:
我们是穷。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
14 母亲正是用自己质朴的话语说出了其中的理由:出示投影:
不管是穷还是富,攀比、死要面子都不对,都得实实在在地生活。要不富的也会变穷,穷的还会更穷。
15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吗?
板书:贫穷 富有
16 说得好,那么母亲是这样说的,她是不是这样做的呢?
17 听了母亲的话,想想母亲所做的一切,女儿终于想明白了,她明白什么了?
18 指名读一读:
出示投影:
穷,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屈辱,它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物质生活状态。总会有人富裕一些,有人清贫一些。生活 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么优越的物质条件,而在于养成一个宽广的心灵;不限于眼前,更在于未来。
19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你又明白了多少?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20 你们说得很好,可是老师想给你们出个难题,你们能不能用上“贫穷”和“富有”说一句话?板书:人可以物质上贫穷,但精神上必须富有。
21 同学们句子说得不错,下面老师就为你们介绍这样一位“不输于贫与穷而力搏不倦者”。
出示投影资料和图片:
1982年,洪战辉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东夏镇洪庄村。1994年8月,他的父亲疯了,妹妹死了,12岁的洪战辉稚嫩的肩膀上开始肩负家庭的责任。这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犯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捡来一个弃婴,家里太困难,洪战辉决定以自已的力量来抚养她。1995年的8月,不堪重负母亲的选择了逃离。从此,洪战辉边打工边学习,更要照顾妹妹、给父亲治病,带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重担,他考上了大学,却明确提出:他可以养活自己和妹妹,不需要任何社会捐款。
面对那些想靠金钱来资助他的人们:指名读:
洪战辉说: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就自己做,为何无缘无故地接受别人的慷慨?人最可怕的不是没钱,而是缺精神。
不接受捐款,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自立、自强才是最重要的!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一切捐助的资本!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劣势的现状才是最重要的!我现在已经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处于艰难中而又无力挣扎出来的人们!!他们才是我们现在需要帮助的!!!!
我认为苦难不是好事儿,别人真正欣赏的不是你的苦难,而是你的奋斗。
22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洪战辉靠自己打工、作小买卖挣莱的钱养活着自己患精神病的爸爸,生病的非亲妹妹,还要腾出时间来找妈妈,也许就是因为他知道:全班齐读:出示投影:
穷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耻辱,它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她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如果把它看做是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可能遮住心灵的光芒;如果把它看做是一块宽大的布料,那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件温暖的新衣,甚至,还可以把它当作魔术师手里的那种魔布,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
23我们都明白了,那么女儿明白了吗?
24 学生读最后一段,一起理解“她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可以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为什么?纯净水知识什么意思?(既指母亲为女儿准备的凉白开,也指母亲对女儿进行的思想教育,这种思想教育像凉白开一样质朴、纯洁,可以冲洗一个人思想上的“尘垢”(因为那里面饱含着母亲深深的爱和对女儿那种无声的教育)
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以纯净水为线索,开头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结尾一语双关,点明题目和中心。抓住生活中典型事例来写.)
25 课文学到这里,我相信品尝过“母亲的纯净水之后”,同学们的心中一定有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味道”,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地朗读课题——母亲的纯净水
26 课文我们就讲到这里,请同学们对文中母亲或女儿的评价一下。(母亲:生活俭朴、勤劳坚韧、善解人意、教女有方。女儿:理解母亲、乐于助人、听从教育。)
课堂小结:穷人的爱是凉白开的爱。我感到母爱的伟大,她让一个个无知的心灵理解了真正的爱。每个人都不希望穷,那只有用我们所学知识去武装自己,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最后我要送给大家一句话,那就是“人穷志不短”!
三、作业:回家把课文读给家长听,听听他们是怎么评价文中这对母女的?
板书设计:
13 母亲的纯净水
母爱
人可以物质上贫穷,但精神上必须富有。
不可耻 非光荣
篇13:《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设计与众不同的方案验证自己的观点,认识量筒,学会使用量筒。
2、通过测量,知道如何比较液体的多少,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用感官观察更准确,从而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验测量的科学方法和准确性。
3、使学生乐于探究,在探究中受到科学启蒙教育,增强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哪杯水多。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三、教学准备:
三个装入水量、形状不同的水杯每组一份,100ml的量筒每组一个,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杯子若干(每种相同的至少三个),带提环的瓶子、弹簧秤,饮料,尺子,三个同样的杯子中装有颜色、多少不同的水,一杯红水,制作好的量杯若干,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各小组自己想办法选出高个儿同学上前面取材料,并交流方法。
(这一设计,为上课作好材料准备,并为比较水的多少作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一:比较水的多少
师:刚才各小组成功的选出了自己组的高个儿同学,现在呀,咱们再来进行一个小比赛,比什么?比眼力!老师这儿有三杯水,(出示相同的三个杯子,装有颜色不同、多少不同的水),你们来比一比哪杯水最多?哪杯水最少?
生齐说:蓝色水最多,黄色水最少。
师:为什么蓝色水最多呢?
生:因为蓝色水水位最高。
师:哦!水位高的水就最多。你们再来观察一下自己桌子上的三杯水,,比一比哪杯水最多,哪杯水最少?
生;3号最多,1号最少。
生:2号最多,1号最少。因为2号虽然水位低,但是杯子粗。
生:2号和3号一样多,1 号最少。
师:哪杯水最少的看法一致,但哪杯水最多的意见不统一,如何知道哪种观点正确呢?
生:动手做一做。
师:对呀,我们可以动手研究研究。不过,盲目动手可不行,动手之前得先动动脑子,想想办法。给你们三分钟时间,可以静静地想,也可以跟好朋友讨论讨论,看谁能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案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师:哪位同学先来说一下自己设计的方案?
生:老师,我想借你两个同样的杯子来量,谁的水位高,谁的水就多。
师:为什么非要两个同样的杯子?
生:因为如果杯子的大小、粗细不一样,就量不准了。
师:看来,标准必须统一,杯子相同,才能比水位。这是方案一,我把它记下来。(板书:同样的杯子)
生:可以把水倒进两个同样的塑料袋里,用手掂一掂。谁重,谁的水就多。
生:用手掂的不准,可以用称称一称。
师:你想到了更精确的方法。这是方案二。(板书:称一称。)
生:可以往这两杯水中倒进同样多的热水,用温度计量一量,哪杯水温度低哪杯水就多。
师: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很了不起!方案三。(板书:倒热水)
生:用同一个杯子,在上面做记号。
师:方案四。(板书:做记号)
师:经过共同思考一共想出四个方案,各个小组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进行研究,如果对自己的方案不感兴趣,还可以加入其他小组。
(学生设计实验方法,是思维发散的过程,让学生努力挖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流畅和独特)
(交流选择的方案)
师:喜欢的方案选好了,我们再来想想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不能把水洒掉,那样就量不准了。也不能碰碎杯子。
师:你想的很周到。相信你们的实验也一定会很成功!老师在前面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材料,各组可以派代表来取,不要忘了把你们的发现简单记录下来。(每组发一张记录单)
(学生开始实验,师巡回加入)
师:看你们研究的那么投入,一定有结果了吧!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
(各组学生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
师: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2号水最多,哪些同学开始的判断是正确的?(学生举手)你们眼力不错!哪些同学开始判断错了?(举手)你们现在想说点什么?
生:有时侯不能被它的表面迷惑!要亲自试一试才行。
师:是啊,看来有时候用眼睛看到的也不见得全部准确。
(让判断错的同学谈体会,能让学生切身意识到感官判断的局限性,从而培养他们动手做科学的精神)
(三)探究活动二: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我的小科学家们,哪杯水多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你们还想继续研究吗?(想)那么关于三杯水的多少,你们还想知道点儿什么?
生:我想知道每杯水到底有多少?
生:我想知道2号比3 号多多少?
(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
师:你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真正的科学家就需要这种不断追求的精神!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杯水的多少呢?
(学生交流想法。)
师:科学家就根据你们这种想法设计了一种专门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出示量筒)叫量筒。(为每组分发一个量筒)请各组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从学生的交流中引出量筒,让学生认识到量筒就是根据自己前面的测量方法设计、改进的,从而体会到科学发明并不神秘,就在自己身边)
生:上面有个小尖嘴,往外倒水的。下面的底很平。
师:你观察得很细致!
生:上面有些度。
师:那叫刻度。(用课件显示)我们今天见到的量筒一小格就表示一毫升,用字母“ml”表示。提到毫升,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它,哪位同学能来说一下,你在哪见过毫升?
生:(拿出饮料)饮料瓶上有,这瓶饮料是350毫升。
生:牛奶盒上有,我喝的蒙牛奶是227毫升。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出示红色水)这杯水是多少毫升呢?
生:用量筒量一量。
师:(把水倒入量筒)各组选一名今天表现最出色的同学为代表上来看一看这杯水是多少毫升。(各组选代表上前面来看)
师:你们可都是同学们最信任的,现在把看到的结果告诉大家吧。
(生依次汇报:94毫升、94毫升多一点、95毫升、95毫升、96毫升、95毫升)
师:奇怪!同一杯水,为什么会读出不同的结果呢?
生:他们观察的时候有的高了,有的低了。
师:(出示课件)量筒中的水面不是平的,观察的时候视线应和水面的底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知道怎么使用量筒了,现在请各组同学测量一下三杯水分别是多少吧!并比较一下分别多多少,记在表格内。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从而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改变了以往老师直接教给量筒使用方法的方式。课件出示正确的读数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突破难点)
(各小组开始测量,师发表格,并巡回加入)
(各组交流测量结果。)
师:你们觉得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怎么样?
生:简单、方便!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师:为了给生活带来更多方便,聪明的人们还发明制作了许多带刻度的测量工具。(出示课件,共同认识)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饮料,想喝吗?(想)有个条件:你们可以根据自己今天课堂上的表现量取50、60、70毫升饮料喝,量取饮料得用到量杯,你们能不能根据今天的学习为自己设计制作一个量杯?
(使学生体会到创造发明给生活带来的方便,激起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的欲望)
(生交流方法)
师:方法有了,但课堂上没有时间做了,怎么办?
生:课下做。
师:有了这种执着追求的精神,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为了表示鼓励,我把制作好的量杯,每人送你们一个,请大家根据表现量取饮料吧。(生量饮料)最后,我提议:为我们今天课堂上的出色表现,为你们课下能成功的制作出自己的量杯,更为了你们今后能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干杯!
(让学生根据自我评价来量取饮料,既巩固了液体的测量方法,又激起他们课下持续探究的欲望,使他们的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篇14:《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2、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兴趣,体悟乌鸦喝水过程中心情的变化。
3、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文本基础上,适当进行思维拓展训练。
教学准备:
瓶子、小石子、乌鸦头饰、词卡、课件、课外读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出示乌鸦图。同学们,你们认识乌鸦吗?你们了解有关乌鸦的一些故事吗?今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只聪明能干的小乌鸦。
2、活动:出示乌鸦喝水图,引导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比一比谁说的最简洁,最准确。
二、激趣引文
1、读题激趣质疑:同学们,你们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
2、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读课文吗?如果碰上生字该怎么办?
3、在读文中你遇到了哪些难识记的生字词?说出来,大家一齐想想办法。(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读好本课的多音字及叠词、轻声音节。如“喝不着、渐渐、小石子、一个一个地”等。)
三、初步感知
1、出示教材上放大的图片。说一说你认为每一幅图片都表达了什么意思?(观察图片,同桌间相互交流)
2、指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组汇报、师生共评)
四、识写生字
1、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并用生字组词。(同学间相互评价、纠正)
2、师生互动猜词游戏,考查字词识记效果。
3、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乌、鸦”等9个生字的?(小组讨论,汇报)
4、指导书写“可、石”等6个生字。重点指导“办、找、许”。重点提示“办”字的笔顺,“找、许”容易写错的地方,如:找,漏写最后一笔“点”;许,右半边写成“牛”。
5、同学们,把你们写的生字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好吗?看谁把生字宝宝写得最好看?(在小组内展示,相互评议)
第二课时
一、猜谜语引入,朗读课文
1.大家先来猜个谜语:
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
──打一种鸟
知道是什么鸟吗?为什么?
2.对,谜底就是乌鸦。现在我们继续学习乌鸦喝水的故事。(课件展示配音的动画故事或朗读全文)
二、深入感悟
1、出示图片。(小组观察、讨论)
2、边看边想:我们在口渴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那么,这一部分应怎样读最好呢?(分组练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4、乌鸦喝不到水,想出了什么办法呢?它是怎样想出来的呢?(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小结:乌鸦的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一边观察周围的事物,一边想出办法的。
6、观察第二幅图片。
7、以小组为单位,用长颈瓶、小石子等动手做实验,注意观察瓶子里的水是怎样升高的?理解“渐渐升高”的意思。(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边做边说出操作过程。小组汇报、师生评议。)
8、谁能用“渐渐”说一句话?(造句练习、师生共评)
9、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小组内练习,再展法读)
三、拓展练习
1、出示思考题: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学生讨论、小组合作交流、表达见解、师生评议。)
2、教师拿出小动物头饰(大象、小猴子、袋鼠、啄鸟等)。启发思考:如果我们是这些小动物,我们会怎样帮助小乌鸦呢?(小组讨论,把合作想出来的办法表演出来,小组间相互评价。)
3、背诵课文。把这篇课文背着讲给大家听。也可以加上自编的动作边背边演。
4、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一听。
篇15:小学人教版音乐教学设计
《采山》:
教材分析
《采山》是一首活泼、轻快的少儿歌曲。歌词形象地描绘了乡村孩子在雨中采山的形象,歌中描述了小朋友在蒙蒙细雨中去采山的愉快的心情,表现了小朋友光着小脚丫采山灵巧的身影,灵活的手指,采来蘑菇、木耳、野果、山菜丰收的喜悦香甜在心中的感受,连梦中都需要笑出声来。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受采山这种愉快的劳动乐趣,能随乐进行身势律动。
2、 能准确掌握重难句的节奏型,并能利用节奏更好地学习歌曲。
3、能认真倾听和学唱歌曲,能完整、准确、连贯地演唱完歌曲。
4、 能在演唱的同时加上身势动作的律动来配合表演歌曲。
5、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使孩子懂得了劳动的意义,激发学生做一个爱劳动的孩子。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欢快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歌曲中十六分音符和休止符的掌握和运用。
2、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的态度和情绪的把控。
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图片、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手提竹篮干什么去?
2、让歌曲告诉你,播放《采山》音乐,学生聆听。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减轻师生的心理压力,形成一种轻松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调动情绪,带着愉快的情绪开始音乐课。同时,初步感知歌曲。
二、初步感受、表现歌曲。
(一)感知歌曲
1、播放音乐,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采山。
2、再听音乐,学生体会歌曲情绪。
3、老师有哪些收获?(播放《采山》)学生回答。
4、老师采了这么多东西,心情怎么样啊?你们用表情和肢体告诉老师好吗?(播放《采山》)
【设计意图】让学生视听结合,体会歌曲情绪。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反复聆听和感知歌曲。
5、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唱一唱好吗?生唱,师及时给予表扬。 (二)学唱歌曲
1、节奏训练
(1)_____|___0 _____0|_____0
(2)将节奏连起来读一读拍一拍。
采呀采蘑菇0| 采呀采木耳0|采来山菜 | 嫩又鲜0||
花呀花满篮0| 果呀果满篮0| 彩裙飘飘 | 也带甜0||
【设计意图】进行节奏训练,为后面的十六分音符打基础,从而降低歌曲的难度。
2、歌词教学
(1)师教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2)齐读歌词。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种方式,使学生加深对歌词的理解,更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为学生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3、唱歌教学
(1)跟音乐哼鸣,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
(2)用“噜”随音乐唱,加强发声练习。
(3)用“啦”随音乐唱,进一步加强发声练习。
(4)放慢速度,跟琴轻唱歌曲。
【设计意图】学生跟琴轻唱、自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5)跟歌声旋律轻声感受。
(6)师生接龙,并对学生所学进行指导纠正。
(三)处理歌曲
(1)画旋律线,引导学生准确完整演唱全歌。
(2)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并演唱。
(四)拓展与升华
1、师问生答。歌中小朋友帮妈妈采山,你们放心后帮妈妈干什么呢?(扫地板、洗衣服等)我们把它编到歌曲中试唱
2、我们把它编到歌曲中试唱。(背着书包回家走,小小脚丫跑得欢,扫呀扫地板、洗呀洗衣服、我帮妈妈做家务,等着妈妈回家来,妈妈脸上笑哈哈。)
【设计意图】充分给予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三、小结
同学们表演得真棒!通过你们的表演老师能感受到采山的快乐和这种劳动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所以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热爱劳动,要主动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自立、懂事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好吗?(随音乐走出教室)
篇16:《假如》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
咸丰县丁寨乡万家坝学校 丁茂明
教材简析:《假如》是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他们的朗读感悟能力,从而突破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
3、尝试模仿课文写简单的诗句。
二、方法目标:
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各小节的不同语气,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高尚的同情心、爱心和人文关怀。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朗读,感悟语言。
2、难点:读出各小节的不同语气。
五、教学策略:
这首诗内容不难理解,但是各小节表的感情色彩的细微差别要让学生体会并朗读出来不容易。所以,采用多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以范读、领读为主要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六、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假如你现在手里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最想做些什么?
3、你们的愿望真好!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他也想用这马良的神笔实现自己许多美好的愿望,是那些愿望呢?让我们走进《假如》这首儿童诗中,去感受小作者那美好的心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课文中的小作者,要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课文,看作者有哪一些美好的愿望。边读边画出文中新出现的生字宝宝,自己试着拼一拼,读一读,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带问题读课文)
2、老师要检测你们认读生字宝宝的情况,谁来准确、大声的领读这些生字宝宝?(强调读生字的要求。)
(1)老师重点指导“场”和“哭”;(2)学生写字。
3、读的不错放在词语中会读吗?(课件出示词语)
良( )好 缩( )小 寻( )找
食( )物 健康( ) 操( )场
4、记一记:用你的“识字法宝”来识记这些生字宝宝好吗? (引导学生用加偏旁、减偏旁、换偏旁等方法识记生字。)
5、你们的识字方法很好,闯过了识字关,让我们走入诗句,理解诗句。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的听老师读课文,思考小作者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强调听读的要求)
幻灯出示配乐朗读。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小作者的三个美好的愿望。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一定给不幸的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体会理解诗句:
a. 没有太阳,小树会怎么样?有了太阳呢?通过对比理解太阳对于小树的重要。指导读出小树因为有了太阳高兴地语气,没有太阳很可怜的语气。大家练读。
b. 树上的小鸟饿的直哭,也需要我们的关爱。(强调关爱,深化主题)小鸟需要什么呢?小鸟有了谷粒高兴吗?饿的哭泣时可怜吗?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指导感情朗读。
c. 小作者真有爱心,帮助了小树和树上的小鸟,还有一位不幸的小朋友西西也非常需要我们的关爱。读课文看看,是因为什么?指导有感情朗读。
3、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小作者有三个美好的愿望,有了马良的神笔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让我们带着一片爱心,再读全文,读出这首诗的节奏美,音乐美,读出小作者纯洁的爱心。(部分回到整体)
4、朗读比赛,加深感悟。
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我们请几位同学进行当堂的朗读比赛,读出你们的爱心,读出你们的感悟。
(四)拓展
1、小作者就只有这三个愿望吗?你从哪里看出还有很多愿望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最后的六个点。(讲解这六个点的标点符号叫做省略号,认识省略号的作用。)
2、老师和小作者一样愿意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相信大家和老师一样,愿意付出自己的爱心吗?
3、引导学生逐步补充: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失明的人(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干涸的沙漠(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学校因患风湿病脊柱严重变形的马爷爷(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学校里因为出车祸腿部受伤的徐老师(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妈妈(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 );
假如……(一步一步放手,充分发挥想象,认识到爱心无处不在。)
4、是啊,爱心无处不在。世界因为爱才如此美好!让我们都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5、充满爱心的通读全文,达到背诵。
(五)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都表现的很投入,读的很有感染力,回家后有感情的读给妈妈听,送给妈妈一份开心,就是给妈妈的关爱了。
(六)板书设计
小树--太阳
23 假如 小鸟--谷粒 关爱他人
西西--好腿
[《假如》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
篇17:人教版鲸教学设计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第1自然段讲鲸特别大;第2自然段讲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第3自然段讲鲸的种类;第4自然段讲鲸怎样进食;第5自然段讲鲸用肺呼吸;第6自然段讲鲸如何睡觉;第7自然段讲鲸的生长特点。概括起来说,4至7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课文首先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作比较,使我们形象地了解到,鲸比象还要“大得多”。接着,用翔实的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以此来说明鲸“大”。然后,又以我国捕获的一头鲸为例,再次列举具体数字,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很大。作者在介绍鲸吃食物以及鲸的生长时,又一次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加以说明;在介绍鲸的呼吸时,用“花园里的喷泉”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这种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更清楚,也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
(2)研读课文,体会鲸的特点及生活习性,领悟说明方法。
(3)读写结合,仿说仿写《鲸的自述》.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习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肺部、判断、胎生、过滤、又粗又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学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弄明白鲸为什么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学 案 | 教案 | |||||||||||||||
学习提纲 1.说说印象中“鲸”的特点。 2.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书写难字:腭、哺、滤、肺、矮 (2)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默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小标题;按鲸的“特点→进化→种类→习性”把课文分成四段。 4.用连接段意的方法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5.写说明文最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举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默读第一自然段,勾画批注说明方法。 6.讨论:鲸是怎样进化的? 7.自读4—6自然段,填表
8交流“鲸”的课外资料,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 | 一、初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写作思路。 1.自学生字,指导书写难字。 2.读通读顺课文。 3.自读,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特点 进化 种类 习性食物 呼吸 睡觉 生长 4.指导归纳主要内容. 二、精读第一段,理解鲸的特点,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1.鲸的特点: 大 2.说明方法 (1)第一、二句:“…其实还有比象大…”(作比较) 第三、四句:“…十六万斤…四万公斤…十七米长…”(列举数字)(举例子) 第五句:“人站在它嘴里……”(假设) 3.指导读出感情 三、指导迁移学习4.5.6.7自然段,自读自悟鲸的生活习性,学习掌握说明方法。 四、课外拓展,交流资料,仿说仿写《鲸的自述》。 | |||||||||||||||
练习提纲 1.听写字词。 2.阅读迁移练习《猫头鹰》 | 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
篇18:人教版风筝教学设计
人教版风筝教学设计篇三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二、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三、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第一组:
⑴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⑵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⑶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⑷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2、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⑴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⑵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待我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⑶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⑴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⑵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四、体验拓展
1、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2、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3、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篇19:人教版掌声教学设计
一、 导入揭题
1、 小朋友们,你们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吗?那你们有没有观察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每一个节目结束,台下都会响起什么样的声音啊?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他们要鼓掌吗?那人们鼓掌的原因有哪些啊?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些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掌声。
3、 读完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二、 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要读正确,遇到不懂的生词用铅笔画下来。
2、 同桌之间交流刚刚画出的生词,互相帮助正确标出拼音并且正确拼读出来。
3、 出示PPT,指名认读,小组之间竞赛,看哪一组表现地最好。
默默 麻痹症 烙下残疾 姿势 情况(后鼻) 犹豫 骤然间 镇定 情绪 讲述 忧郁 歧视 鼓励 身处困境 鞠躬 经久不息 慢吞吞
4、 全班齐读词语。
5、 出示生词卡片,指导学生写生字。
三、 再度课文。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读流利,通顺,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 让学生举手发言,说出自己不懂的词语,让其他同学举手帮忙解释词语的意思。最后老师再出示PPT。并让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 骤然间:突然,忽然,突然间,忽然间。 歧视:不平等看待,有偏见。 镇定:遇到情况不慌乱。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 身处困境:自身处于困难。 残疾:身体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犹豫:做事拿不定主意。 (近义词和反义词) 忧郁:忧愁;郁闷。(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3、 齐读以上词语。
四、 全班齐读课文,读准确、流利,尽量带上自己的感情。
篇20:人教版掌声教学设计
一、班级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
三年级是一个过渡期,也是一个关键期,课程增多。男生调皮好动,表现为自制力差,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作业乱,女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掌握较好。班上总体学习气氛浓,学习习惯良好,课前认真预习,上课积极发言,作业能按时完成,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生动的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鼓励下,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从此变得乐观开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身处困境时,要珍惜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和鼓励。
教学难点: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鼓掌时发出的声音叫什么?板书:掌声
我们常常会在什么情况下听到掌声?
文章写的是谁为谁鼓掌?为什么事而鼓掌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认真地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的生字表。
2.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课文后的生字,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反馈检查。重点读准下列字:翘舌音“镇”“骤”“持”“束”“述”,平舌音“残”。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的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小朋友们再读一读生字并记住它。
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4.看一看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你会不会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时候愿意持久结束
残疾犹豫讲述镇定
礼貌骤然间身处困境
舞蹈慢吞吞
5.课文我们已经会读了,现在请小朋友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6.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得正确、流利了。大家还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的意思。大家学得很主动,收获也很大。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不仅要读懂课文,还要练习读出感情来。
三。描红生字
1.认读书后要描红的生字。
2.学生描红。
【小学科学认识水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20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2022-09-08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2023-02-13
人教小学二年级上册作文范文2022-07-19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七颗钻石》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022-04-30
人教版小四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022-05-07
九年级化学教案2022-09-24
人教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设计2024-01-11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023-04-02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2022-08-15
人教版数学表格式教学设计2022-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