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统一,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人教版)(精选18篇)由网友“luck”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文道统一,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人教版),欢迎大家分享。
篇1:文道统一,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人教版)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尽行思想教育。“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下面就把我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几点经验介绍给大家,以求共勉。
一、利用语文教师得天独厚的条件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语文教师是情感性的人,我们大都有敏锐的眼睛,什么类型的学生,学生处于什么情绪状态下,用我们的火眼金睛一看便知。于是我们可以主动地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并传授给他们一些人生的经验,往往会使他们转变观念,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有一次下了早读课,我经过七年级9班门口时,忽听到“扑通”一声,我连忙走到班内一看,原来是赵海洋同学正在踢桌子。看他一脸的怒色,我想一定是有什么事激怒了他,我连忙把他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经过了解得知,他在别人的劝说下偷偷抽烟,被生活老师发现报告给了政教处,政教处的老师狠狠批评了他,并要他交400元押金。他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回家拿押金,可班主任不让请假,所以他恼怒了,拿桌凳泄愤。听他说完后,我首先给他讲道理:有气也不能撒在桌凳上,将心比心,如果桌凳是人,也反过来踢你,你怎么办?有问题可以慢慢解决,但不能采取过激行为。你知道自己错了可以向班主任解释,可以说明一切,但是不能拿别人泄私愤。然后我又给他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他信服地点点头。后来他上课时听讲非常认真,作业也能按时完成,期中考试时他进入了班级前二十名,第二次月考时他跃到班级第九名。每次见到我都很有礼貌地跟我打招呼。由此可见,老师的言行对于一个学生非常有作用。只要我们用一颗爱心去关心每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每一位同学,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利用作文,日记或周记让学生吐露心声,走进他们的内心, 和他们成为朋友。
很多学生不敢给老师讲实话,因为一旦说了,有的老师不但不能理解,反而把这些事告诉别的老师当作笑料来讲。所以现在很多学生根本不会把自己的心事告诉老师,而是采用自己的方式:消极、逃学、痛苦、不学、上网,有的甚至和坏人走到一起而不能自拔。也许是青春期的一时迷惑,也许是一时冲动,也许是一份好奇,去做了不应该做的事。他们事后也许很后悔,很想找个人想找个人说说。我就利用日记或周记给他们讲道理,讲一些名人的故事。如七(10)班的程超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不知是天生的愚钝,还是我用心不够,我的学习成绩老是提不上去,同学们也讥笑我,我真不想上学了。”在日记中我给他讲到:“人是有差异的,但在老师的眼中绝没有差生。你有很多优点,只是基础太差,只要今后努力一定会成功的。李白说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老师相信你!”后来,一向不善言谈的他在班内变得活跃了,上课愿意发言了,成绩也有了进步。有时候写作文时,我专门布置一些让他们诉说心中烦恼的题目让他们写。如《老师,我想对你说》《我心中的愿望》等。针对他们的困惑、烦恼、挫折,我都会及时地帮他们解决。有很多时候是我找他们单独谈话,给他们讲一些名人成才的例子,帮他们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三、利用语文课所传达的情感,培养他们积极地,乐观的、昂扬的、向上的情感。
七年级上册课本中有很多富有人生哲理的文章,有很多优秀品质的人物。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谈到了把困难化整为零,一个一个解决困难的人生哲理。席慕容的《贝壳》讲到短暂的一生是有限的,要把这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细致、更加的一丝不苟。我就利用这些文章所传达的情感教育同学们如何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怎样让我们的人生过的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再如学习孔子的《论语》十则,了解孔子光辉的人物形象,学习他高尚的“仁爱”精神,学习他端正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他良好的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同学们通过这一刻的学习,在思想境界上有了提升,在学习生活中也获益匪浅。
四、利用理解名言警句,激励学生的斗志。
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经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如七年级下册课本中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样写到:“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诗人普希金用劝慰的口吻告诉我们该怎样对待逆境。我就要求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一棵背诵积累下来,并当作座右铭,遇到挫折时读一读,以激励自己。《伟大的悲剧》中写到:“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上。”我让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高尚。既使同学们了解到英雄们的献身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更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得到了提升。
五、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情感体验。
培养优秀人格的教育要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去完成。因此语文课可以通过生动的活动,设置特殊的情景,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活动中的得到升华。如在学到《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他们的形象,在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我让学生演课本剧,去体会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间的互相关爱,体会弱小者在关爱中的成长,明白把爱带给别人自己也会得到关爱的幸福。行动中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净化,他们的道德观得到了加强。
总之,我们语文课是一门最丰富的课程,更是最具有人文性的一门课程,也是真正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门课程。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文这门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的人。
[文道统一,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人教版)]
篇2:从语文的人文性看中学语文教学(网友来稿)
从语文的人文性看中学语文教学(网友来稿)
何昌裕
1.人文性的含义
语文最大的一种性质,工具性已经无人争议了,语言既作为思维的工具和载体,又作为其他科的工具,基础性最重要的工具。语文还有另外一性质,以前教学上叫思想性,如今叫做人文性。思想性重在文道合一,文以载道,似乎有语言附属于政治或社会学之嫌,其独立性的构成文学情趣的感情就减弱了。语文的人文性究竟是思想性还是情感性?一时仍有争议。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言来自于生活,形成文学后更是生动优美颇具美感,它是活生生的生活现实的高度概括。语言文学都应具有情趣情感性。语文人文性的实质就是人的精神情趣性。这种情趣性来自于生活的生动感,来自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来自于语言是多学科的综合,来源于语言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又是人们精神世界的观照。传统语文教学重多学科的综合,讲究文道统一,对语文的本质性模糊的态度,语文教学兼顾了政治、经济、科学、思维几大任务。现在语文教学与其他分家,它已经成为培养人们情感和个性人格的最重要的科学。从这种意义上说,它的人文性更趋于精神性和情感性,也可以说是人们的心灵之学,其语文的特质和含义都是通过人的内心观照过的,对外界的反映也是通过心灵的情感评判,而不是机械的反映,人文性更多反映文学性。
人文性是一个舶来品,可以指人本主义、人格主义。人文主义最出现于文艺复兴期,其根本含义既指与自然科学对立的人文学科,又指与神学相对的人学,即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作为人思想核心,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人性论,它讲求反封建束缚,主张以人为中心,颂扬人性高贵,提高人的权威,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性,反神性,提倡人权,反神权,这反映人的意识的自觉。这种人的自觉反映到教育理论中最早的当属拉伯雷《巨人传》中对巨人康帕内拉的描述。多方面发展人的才智和知识,提倡理性和自由。人类到近现代时期,人的自觉自省意识到了很高的程度,教育学习理论人文性的表现尤其突出。后来人本主义思潮对人文性的表述更加深刻。科学及外界自然都为人类服务,观照我们的情感和发展,人文思想深入人心。人文性的含义就是拉伯雷所倡导的甚至于更多。学习的目的为人的心灵精神寻求安康、发展。语文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工具,它必须将人的发展、精神世界提高作为重要的任务。人文性是附庸于语言之上,它有文化性、思想性,情趣性。而优秀的语文教材尤其注重情感性培养,思想文化都融汇于情感、人格之中。语文科教学是用生动的生活语言和优美的文学语言教会学生成为更深层的高素质人才。这些语言,不比一般的口头语言生活中的日常交流,不自觉的学习态度。中学语文应考虑语言是载体(工具性、基础性、综合性),将在学习中体味出语言的情趣性、情感性和深刻的文化哲理,学习语文应是一种自觉的学习模式,透过美妙的语言体会优美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知识。人文性要求知识、哲理、情感应纳入人格培养发展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健康的美感,积极的情感和完善的.人格。
各科具有各科的主要特点,对全面发展的学生人格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数学重在方法论,物理重在自然哲理,化学难在自然变化理念,生物重在生理过程,政治重在社会存在分析,历史重在历史规律。语文科重在文化性、人文性,客观上反映人类创造的文明文化,主观上纳入学的人格中。其他都具有培养人格发展中的方面作用,但语文的特殊性着重在精神(不是心理过程)品质的增长,提高文化对人格、个性的观照。其他科都或多或少反映的客观自然社会、数理规律,虽然这些都应纳入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格中,但影响不会象语文这么直接,“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人们表情达意的最基础最普遍最重要的工具,语文科深在从内心中来,又要回到内心中去,它从文化的层面、精神意识情感的层面再一次回到学生精神情感中去,读语文应该是与一些内心丰厚、情感丰富的智者对话,模仿和崇敬、贬损和遣责肮脏的灵魂。从这一点上说,语文是文化之学,灵魂之学。但语言文化学的内涵更广,既是语言学,又是文化学。在下章人文性的表现将进一步阐述。
2.人文性的哲学基础
语文人文性既体现出对文化的观照,实质体现出对人格、人精神世界的观照,不是心理学,不是研究心理过程和规律,而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规律从而受到美感和高尚情感的陶冶。中学语文应重在学习语言,学习文化,研究成分不多,但也应逐渐上升到对语言文化的高层次的理解,模仿学习语言已经在小学时幼儿进完成了,那么中学生应在受到语言情趣性的熏陶基础,加大深层次的对文化的热爱和领会,这符合中学语文大纲的要求。
尽管人文性更多的特质是情感内心式的,但在语文中是以语言文化形式出现的,这种语言文化又是客观的产品,所以语文教学的的哲学基础应包含两方面,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现代哲学的两大主流,它反映了现代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的归纳。语文也应将其作为自己后盾。科学主义崇尚科学,理性,主张实证和精确科学,否认本体论,用科学的精神来解释人的问题,如人的价值、自由等问题。语文中的基体是语言文化,语言文化是客观的社会现实,所以语文应以科学主义作为自己的思考方法,语言文化有其自身的一套发展规律,不能人为地臆断。语文教学也应针对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客观分析并理解掌握,针对文化学的内容作科学的评价,以丰富的祖国文化滋养我们的头脑,促成人格的成长。
人本主义重视本体论,反对传统哲学以认识对象为本体论,主张以人为本体,人是一切科学的出发点和归缩,哲学思想归根应重研究人的本质,自由价值及与人相关的社会问题。语文是心灵之学,文化是精神的结晶,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所以语文特别强调人本主义,语文中语言文化体现出科学特性,但更应该看到语言文化归根应是人创造的精神产品,如果不把人精神作为观照的核心,语文就失去了它的特殊性,语文就失去了人文性的本义。应在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用心灵去感受语言文化的精妙,本着人本主义的原则,用人的个性,用人性去理解语文,不然,全照科学的方法,机械化、僵化的方式去理解语言文学,将不能完全领悟人类文化的精彩或歪曲文化的本义。比如:北京是祖国的心脏,照一般语法上讲,照机械僵化的理解似乎不合情理,但此句体现语言的精妙形象感无与伦比。这是语言的高级形式。要从人本的原则方能体会人类创造语言和文化的匠心。
正确的方法就是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结合起来理解语文,用心灵去感悟语言文学文化,体现人本思考方法,又要跳出于语言文学的框框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语言文化的规律。语文的工具性重在科学原则,人文性更多从人的情感,人本思想方面领悟。语文不仅要思考和分析,还要用心理去领悟。语文学习中难就难在双重主体论,其精彩也在此。语文学习既讲究科学性,又有人情意味,近几年兴起的文学教育似乎更注重人文思想,更趋向于现代人本主义,讲究情感和直觉,讲究非理性。应该说,若从高级形式的语言--文学语言的角度探讨语文的哲学基础应该重在人本主义,因为语言内涵活泼的东西是人的内心情感。人文性就应该从人本主义考虑更多,人文主义教育原则就是与现代人本主义一脉相承的。都讲究个性,重人的发展和自由理性等人性的形成。人是万物之灵,语言产自于内心,具有人性的语言才能成为学习的典范,也是语文学习的原动力,所以语文的人文性的哲学基础更注重人本主义,去挖掘文学语言的人性,人的心灵的必然。
3.中学语文人文性的内容及表现
人文性就是语言文化性,情感性。语言文学是由人精神上层建筑的产品,它具有客观反映现实,是社会的载体,又具有主观揭示人的内心表情达意工具的作用。人文性就观照这两种复杂的综合的内容。
中国古代对于语文的人文性似乎理解得更深刻,那时唯一的科考就是语文,语文是多学科的综合尤其是伦理学的社会反映。现代语文由于分类教学的加剧,使其越来越单一,越来越狭窄,比如语文仅是一种工具论,比如语文的思想性,如今提倡人文性就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性的发展方向,也为了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特别指出只要是与人格发展有关的,属文化等精神产品都可以选为语文教材,比如文学、哲学、历史、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所以语文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
中学语文教学特别考虑学生的人格发展及学科特点,中学时代是学生情感发展关键,人格发展的最黄金时节,重心不应落在对社会的认识上,而应落在人的内心发展上,对人格的魅力,人性的含义的深层次理解上,培养健康的情感,所以以前文道合一不正确。情感、情趣、文学应该成为中学语文的主旋律,宏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同时,审视人的自信、爱、尊重、生理等满足层次需要。我还认为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应该开设阶梯式专科学习,比如初一开设儿童文学专科,初二开设少年文艺,高一、高二开设青年青春文学专题,高三开设理想前途教育。语文学科特点比不少得其他科。语文科在早期(幼儿期)学生已完成听说训练,已经具有简单的对话能力。中学在小学完成一般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应该重在文学、哲学、文化学等高层次的大容量的阅读,只观其义不观其形,这更符合人文性的要求,也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也体现出因材施教原则,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作品,不同作品也培养教育出不同性格的人。现今中学语文的阅读量不足,无材料可读或材料不丰富是教材的特点。什么最能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情感?不一定非要体现出爱国和集体主义,只要能具有宏扬人性的作品都算永久的文化遗产,我们都应开设和考试。比如青年期对于爱的主题了解的欲望更强,为何不阐述各式各样的爱的主题?自私的,宽厚的,狭隘的,文雅的,粗犷的,让学生自己能比较鉴别,增强对人生的了解能力。考试也不应作研究性的阅读,而应重鉴赏和感知性的阅读,将来绝大部分学生不会作研究家,所以我们的高考难度不应太高,绝大部分不应象以前那样太注重评价分析,而只须以归纳总结为主。如今高考题太难会将中学语文教学引向偏难的方向,这不符合人文性的要求。
作者邮箱: hechangyu@mail.china.com
篇3:小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的尝试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的尝试论文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即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如何实现“道”,笔者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道统一 尝试
古代学者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虽历经时代变迁,文化更迭,但其对于阅读、写作,对于语文基础教学,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即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一、将语文课堂作为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平台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时常告诉学生“汉语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作为炎黄子孙,学好汉语,我们责无旁贷”;“你热爱祖国吗?那么,就要努力学好汉语。”重点从四个方面切入:
1、江山多娇,当以自豪。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许多文章对祖国风光进行了描绘和讴歌。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简单,能吸引他们兴趣的,常常是一些直观、表象的东西,因此,教学中我较多地运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
例如:《迷人的张家界》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导学时,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同学们领略了张家界的“美”。之后,让大家自由发言,说说“你喜欢张家界的美景吗?”“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地方像张家界一样美?”归纳后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风光如画,地大物博,我们当以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而倍感自豪,我们要热爱她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并出示了提前准备的“桂林山水”、“黄山四绝”、“西双版纳”的图片,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又便于激发爱国感情。
2、中西对比,弥足珍惜。在一些影视片或课外读物中,经常会有一些宣扬资本主义“先进”“富裕”的内容,加上一些“出国”“留学”等时髦话题,小学生容易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倾向,甚至将西方社会想象成神话中的天堂,从小做起出国梦。因此,要善于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帮他们澄清事实,纠正认识。
例如:《小音乐家扬科》通过波兰孩子扬科的惨死,揭露了剥削制度的罪恶。在作课文总结时,我借题发挥了几句:“扬科是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穷孩子的一个缩影,在当今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并非人人都有车坐、有搂住,仍然有许多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读不起书。”并结合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
3、捍卫主权,匹夫有责。《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等课文讲述的是“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在教学时,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列举了我国历史上涌现出的许多英雄人物,然后启发学生:为维护民族利益,我们英雄的人民不屈不挠,英勇奋战,前赴后继,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继承和发扬这种革命传统,永远保持民族气节。
4、投身建设,义不容辞。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这使得对人才的需求量激增。一方面扩大了就业途径,另一方面职业的多元化,也导致了人们在选择工作岗位方面的迷茫和满意率低。《白杨》一课歌颂了老一辈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克服万难,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品质。教学时,我结合当前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教育学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类人才,我们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同时,我们要继承老一辈建设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崇高精神,不应在“岗位”、“待遇”问题上挑肥拣瘦。评价自身价值的高低,应看贡献的大小,而不是收入多少。
二、将语文教学视为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奠基时期,作为老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品质,养成良好习惯。有效的利用教材中的典型文章、典型事例,往往会比空头说教更有说服力,更能引起学生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金色的脚印》讲的是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在导学本课时,我主要是以以下三个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感悟中心思想的':
(1)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
(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试图解救它,并冒死留下来,照顾它。)
(2)正太郎为狐狸做了些什么?
(收留并帮助、照顾狐狸一家;把小狐狸放归山林。)
(3)狐狸对正太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由“敌对”到“友好”,再到“回报”。)
继而,让学生自由发言,谈一下学习本课的感受。并予以质疑点拨,升华感情:
(1)动物尚且如此爱自己的孩子,何况人呢?--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我们该怎样回报父母?
(2)狐狸对正太郎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3)由正太郎善待狐狸你收到了什么启发?--我们应如何对待动物?如何对待整个生态系统?人类应改掉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课后,要求学生写出本课的读后感。在点评时进行归纳总结,用学生自己的话,让他们明白:“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真诚能换回真诚”、“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我们要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保护整个生态系统!”“我再也不去掏鸟蛋了”、“再发现有人捉青蛙,我一定会出面制止”。
三、将作文课当作实现“文道统一”原则的重要渠道
作文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贯穿“文道统一”思想,要在立意和选材两个方面重点引导。
1、立意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思想单纯,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常常将一些错误的思潮视若真理;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倚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稍遇挫折便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由于不良传媒或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会有“哥们义气”、“拉帮结派”等不良的思想倾向……。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学生的作文中时露端倪。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一向重视对文章立意方面的指导和要求。强调学生在确立文章中心思想上一定要以积极健康为基本要求,并要注意反省、对照自身的某些想法和行为,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思想。
2、选材方面,要告知学生“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小学生常为写作文言之无物而苦恼,甚至对作文有一种恐惧感。我经常对学生说:“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想写作文言之有物,一定要在平时注意积累素材,要对生活善于观察。”强调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真实材料;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而不做旁观者;启发学生在对生活的观察中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篇4:让语文教育成为人文教育适宜的花园--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人教版教学论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我们的教育现状,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把平时的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知识训练课,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工具性的训练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在这样的基础教育现实当中,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语文学科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最终变为一种应试训练。
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小学生本来应该是天真活泼的,但是由于现实的教育制度,学校、家庭都要求孩子通过严格而激烈的竞争保持较高的学习质量,而忽视了孩子人格培养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与结果,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应试性,在语文学科,这种人文性的流失令人触目惊心。科学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可对小学生来讲,在他们最为有色彩的童年阶段接受的教育不再是诗意的,孩子们终日在网络、电视的侵染下度过,没有关注过晚霞和星空,对最真实、最鲜活的大自然缺乏感性认识。就算在与童话、故事、诗歌等美妙的事物相联系的语文课,他们也找不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而是每天必须面对题型复杂的各类试题。一提到写作文,就拿出一本本作文书,象吃方便面一样从书中挑选找到各类版式的句子和段落,即使是写出了一些好词好句,自己也体会不到那种美感。
而教育就成了强制性义务。老师每天的教学活动成了冰冷的知识的灌输,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较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
更为痛心的是孩子们对任何事情表现的相当冷漠,不再感动,从而对社会和家庭的温情视而不见。自私、冷漠、依赖、自暴自弃等个性特点屡见不鲜。很多家庭出现父母在小学阶段就管不了孩子的现象,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听之任之。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 ,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缺少了一颗有着人文精神的灵魂。
人文性的内涵
《易经》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语文课的人文性,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由此可见,所谓的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真实的、自由的精神,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就是不受外在拘束,能够自由地、真实地表达对一篇文章、一个现象、一种事物、一个人等等的看法,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体现人文性的几点策略
一、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 “披文入情”,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重在阅读中抓朗读,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还能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
案例一:《桂林山水》:
教师先让学生看视频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当学生见到如此美景不由得发出“太美了!”的感慨时,适时地引导他们寻找课文中的优美句、段,然后再品味,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语言、意境--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最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优美句子熟读成诵。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案例二:《小珊迪》
《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像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跟传统的分段、概括中心思想、繁琐讲解课文内容,要优越得多。
二、在拓展延伸中体现人文性。
课堂延伸是将课文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系的好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可以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与课外行为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 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案例三:《将心比心》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写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
1、初读。教师先要求学生初读,理出“我”所经历的两件事。
2、再读。采用移情体会,让学生进行思考:要是你是哪位阿姨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文中的母亲,你会这样做吗?如果对护士进行责怪或者辱骂,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在相互交流中,反复阅读文中人物的对话,以加深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以及善待和宽容他人的美德。
3、拓展。教师将课堂内容拓展延伸开去,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或身边的情景。
学生甲:我有一次去旅游,乘车时要晕车,以为不认识的阿姨让我坐在靠近窗户的座位;
学生乙:暑假我到广州去找妈妈,在中间站的时候,我找不到该怎么样去换车,一位陌生的叔叔就帮我一辆车一辆车的找,直到吧我送上了车他才离开;
学生丙:我到乡下去耍,几条大狗追着我想咬我,几位伯伯拿跟棍子帮我喝退狗
……
然后让孩子们以日记的形式写一件有关将心比心的事。在他们回忆和习作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点滴美好感情将对他们的心灵进行洗礼。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真正从内心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三、在作文中体现人文性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有着突出的表现。在作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要求我们对学生个体以及其在文章中思想情感的充分尊重,由千人一面的共性走向富有鲜活生命的个性,也就是要求学生抒写个性化的作文。所谓个性化作文就是--学生写自己所想写,抒自己想抒发的思想情感并使用自己个性化的写作语言,即作文应该张扬学生自己的个性。
叶圣陶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观察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留心捕捉生活中的真假、好坏、美丑等方面的典型。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用心感悟那此高尚、高雅的情感。教师还要写出诚恳的激励式评语,极力地找到小作者文中的闪光点,肯定作文的优势,真诚地提出希望。这样学生能轻松地接受作文,积极地观察与思考,娓娓地道来,最终写出具有真情的优秀作文。
案例四:以“××,我想对你说”为题的习作。
1、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激发表达欲望:“最近有几个同学找老师谈心,说了自己的心里话。有的说自己学习成绩提高不快,心里很着急;有的说爸爸妈妈管得太严,一点自由都没有;有的同学说平时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课外书:还有的说妈妈一个人在外辛苦摆摊挣钱,爸爸只晓得打牌,希望爸爸改邪归正,不要再打牌了;还有的说爸爸妈妈离婚了,自己很可怜,多希望回到自己有个温暖的家啊!老师很感谢这些同学,那么信任老师,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创造一个机会,诚恳地希望同学们把藏在心中的话说出来。高兴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不愉快的事大家为你解忧,有什么困难,请大家帮你出出主意解决。”一段暖人肺腑的话语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
2、明确要求,拓展表达思路:从那些方面来说心里话?向谁说?有什么要求?
3、小组合作,学生互动。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教师巡视,倾听,并发现“典型”。
4、模拟情景,典型示范:由老师扮演妈妈或爸爸的角色,一学生向妈妈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学生评议,教师小结、点评,强调习作中应注意明确诉说的对象是谁,心里话要真实,可以选择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用第二人称“你、您”。体裁可以用书信、日记和其他。
情景一:一个小女孩写“爸爸,我想对你说”,选择的材料是写爸爸迷上了打麻将,因此妈妈和爸爸离婚了,自己跟着爸爸过日子,经常晚上回家没有饭吃,忍饥挨饿提心吊胆地睡到半夜,爸爸才回家。她眼含着泪花说:“爸爸,您别再打麻将了,好吗?”
情景二:一个孩子写“奶奶,我想对您说”,写的是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去了,奶奶对自己娇惯万分,什么事情都不让自己做,他对奶奶说:“奶奶,您让我自己动手吧!”
情景三:一个孩子写“妈妈,我想对您说”,写的是自己从小失去妈妈,她的后妈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让她非常感动,她对妈妈说:“妈妈,您就是我的亲妈妈,我感谢您!”
情景四:一个女孩写:“爷爷,我想对您说”。写的是因为自己是女孩,所以从生下来就受到全家人的歧视,自从小弟弟出生以后,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爷爷就只疼爱和关心小弟弟,对自己百般责骂,她想对爷爷说:“爷爷,我也是您的孙女,为什么因为我是女孩就不喜欢我?”
5、动手练笔,交流修改。选择学生例文,师生共同点评。自我修改。
这次的习作内容很贴近孩子生活实际,教师用激情的话语,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打开了学生的思绪,为学生创造一吐为快的宽松环境,让他们敞开心扉,真情交流。学生思维专注活跃,师生感情交流好,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四、在活动中体现人文性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多阅读课外书;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具有典型性且文质兼美的文章,引进阅读教学充实教材。通过背诗星级评比、读书笔记摘录、书香交流会、诗歌朗诵会、故事大王比赛等、家乡小导游各种读书读报活动,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取得很好的效果。大量的古诗词、儿童诗、童话等作品,按计划,有系统地让学生读、背。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意味,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材富。有了这样丰厚的课外阅读作基础,再回到教材中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就显得更加得心应手,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这样就顺利完成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同时也很好地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我们所上的每一堂课都有着非常具体的目标,但所有的目标都应指向人的发展。语文教育是人文性教育“适宜的花园”,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拥有一颗人文关怀的心,在这个花园中孜孜不倦地培养出生机勃勃的绿树和鲜花。
[让语文教育成为人文教育适宜的花园--关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5: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体现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体现论文
【摘要】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学科。语文课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中国语言和文字博大精深,给人们带来诸多影响,因为人们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言和文字,而且人类的感情、思想以及精神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再者,文字书信是当今时代流传的情感载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性
语文对学生而言,不但是需要学习的科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学会运用,由于语文关乎一切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不论是考场上还是人生道路上,语文都很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主宰者,如果对语文一窍不通,那么学生的未来望尘莫及。小孩子属于人生的敏感期,因此,小学是打好语文的重要阶段。但是,学好语文不能急于求成,非一朝一夕,首先得确定语文教学中是否有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点,如今的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导致对语文的工具性过于注重,而语文的人文性完全忽视。
一、提升课堂的艺术感染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的教育问题,针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这方面问题着重提到人文性教学。现阶段属于新时期教育下的课程标准,不同于传统意义下的教学方法,其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把重点放在熏陶感染作用上,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更有价值性,要明白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细致观察他们独一无二的特点,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经验以及思想。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是感性的,无规则的,跟自然科学的定理、规则和方法无法相提并论,更不能把它们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将语文一点一滴,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基础,不仅如此,通过文本可以使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与交流,从而增进感情,因此,语文教学属于情感教学。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享受由陌生到相知这样奇妙的过程,文字非常富有感染力,学生若能认真读懂它,了解它,那么会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跟着文字的节奏,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内涵,感化自己的思想。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许多学生表面上似乎已经接受,其实并非如此,要先激起学生的内心最大的潜力,教师就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感染力,使学生能够在健康与融洽的氛围里愉快的学习。如在教学文质兼美的佳作时,教师的责任应是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把作者寄寓的感情化为自己的情感。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对情感的引导、激励,就能够培养学生的亲情和爱心。慷慨激昂的教学,对学生内心深处脆弱的感情有极大影响,那么学生才会保持热情与自信的学习。最后,教师自身的内涵需要不断地提高,特别是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这样的教师才能最大的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对美的认知,从而让学生今后的生活中会自然而然地用美的眼光看待事物。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如此看来,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不仅受到知识的教育,还能帮助其得到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讲述课文内容时融入正确的价值取向的知识。例如,在教学中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军神》等课文,引导学生从伟人的事迹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父亲的菜园》这篇课文,让学生从父亲坚韧不拔的品质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土地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
如今属于二十一世纪,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有着全新的变化,其中,教育界中健康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培养在学生受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不论是著名的科学家还是政治家都提出,小学阶段受到的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改革后的新课程标准教材中的内容异常丰富,其中包括心理素质教育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的将这些素材与新课标的概念结合起来,这样对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帮助,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用良好的心态对他人、对自己。如在《尊严》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在《三味书屋》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把鲁迅小时候如何对待老师的严厉批评这一点提炼出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凡事多从自我找原因,决不能一味强调客观,从而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注重对学生体验的引导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也越来越标新立异,许多教学中的环节都是学生亲力亲为。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过于狭小,并且在无人帮助下完成,因此许多学生为了任务能够如期完成,都采用简便快捷的方法。例如,教师布置关于资料收集的作业时,学生不假思索的运用网络搜索,完全不用脑子思考。虽说这种方法确实能够轻而易举解决问题,可现如今提倡人文性教育,因此,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让学生以体验生活的方式完成任务。网络如此发达,学生难免会因为偷懒而敷衍了事的照搬网络中的东西,这样并没有实现人文性教育,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遇到任何事都通过生活中的经验去解决。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做好学生的榜样,主动的接近“人文”,并且与学生加以沟通和交流,给学生多传授关于“人文”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人文”的习惯,使学生不断地丰富自己,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王新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J].西藏教育,(06).
[2]郭一鹤,温薇迪.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9).
篇6: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课程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一新的定性结束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也体现了我们观念的发展和进步,那么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又该怎样转变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呢?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由来和内涵
放眼世界范围的教育领域,从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之争始终没有停止过。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认为:科学是一体的,它们是同一实在的两个方面。这就像一张纸的两面,一面是工具性,另一面是人文性,任何一面都不可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它是一个统一的事物。而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提出了“工具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看来,还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片面强调“工具性”,就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于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人文性”.国外教育领域的两大思潮之争和我国语文教育界“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是社会及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一个过程。
那么何谓人文性?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关于人文精神历来有不同论述。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又有人说:“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
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着:(1)应把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整合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2)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独特体验受到保护和尊重。(3)教师将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就意味着工具性不可丢,人文性不可少。
语文教学过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语文素养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能力,有利于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文化熏染,端正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应释放学生的潜在能量,注重关爱、宽容、理解、尊重和信任,强调知识、能力和学生精神世界的联系,以及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互相沟通。
三、语文课程如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特别是语文课程中人文性的实施成为新的要求呈现在语文教师面前
(一)对课程目标和内容而言
首先在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内容应“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其次,要尽量开放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广播、网络、广告、影视、自然风光、校园文化氛围、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好素材。需要强调的是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切忌机械化和模式化,而要真正地落到实处,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
要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笔者认为应在教学中完成三个转变。
一是教师的角色和功能发生转变。传统语文教学以灌为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而人文性教学的提出,倡导民主课堂,营造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独特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素材的多元化反应。这势必打破“教师中心”和“权威主义”,教师由命令者、灌输者变成商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是由接受性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在接受性教学中,学生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而提倡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就要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体,把教师看作课程的组织者,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由“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民主课堂”.语文课堂上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营造师生平等对话氛围,说肺腑之言,说真实感受,说心中疑惑,不说假话套话,不说标准答案,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体现民主课堂,学有用的语文。
(三)还要做的有很多
学生失去人文性的学习,被罗杰斯称为现代教育的“悲剧”,为使“悲剧”不再重演,我们在实践教学时,还要做的有很多。
如在学习时间上提倡人文性,根据具体教学设置长课和短课,把握师生时间比,多一些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合作、多探究。在学习的空间上,也倡导人文性。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利用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当然在,努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同时,不能丢了语文最基础的语言文字训练,只是我们要改变长期以来对学生填鸭式的教学和对学生思维的禁锢,从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上下功夫,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上出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
总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而且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学的归宿。我们将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一切为了学生的更好发展而继续前行!
篇7: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人文性体现论文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人文性体现论文
【摘要】多年来,我们一直认为语文只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忽略了语文丰富的人文性。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进行了功能的开发。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要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关键词】注重备课因材施教顺势引导主体意识践中的几个具体环节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备课时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
备课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它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传统备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备课只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求。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一节课有哪些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这些在教学大纲里有明确地阐述。但我们的教学决不能是死板地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可以不讲或少讲;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知识,教师就不要过多地干预;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为学生的学习搭建适合学生在最邻近发展区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在平台上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互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及其形成过程,备课中教师只是注重如何把知识讲给学生听,求的是自身的思路清晰,而学生感觉怎样,是否能真正掌握都不明确。因此,教师所讲的,学生并非能听、会想、能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强化知识及思维习惯的自然形成过程。通过教和学,实现学生知识的.自发构建、科学素养的主动养成及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二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是我从教多年一直坚持的育人原则。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缺点,因势利导,促使其扬长避短。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接受训练,从而达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要求,而且有一部分较突出的学生,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确实有一小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跟不上教学大纲的进度,不能完全有效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学生采取适当措施,帮助他们端正态度。
有的学生成绩不良是由于学习信心的不足或丧失;有的则是没有坚强的意志,如缺乏足够的坚韧性、自制力等。使学生对课程中某些知识或技能掌握不完全或不牢固,跟不上班级的共同作业。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对学习丧失信心,并且可能形成自信心不足。在这种消极情绪支配下,不再认真刻苦地学习,学习成绩自然不好。有的是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长远动机;有的是因为有某种特殊爱好,迷恋某种爱好;有的是兴趣分散,不专心学习;有的是由于学习或生活方面的一时不顺利,改变了学习的积极态度。这后一类学生多半由于有强烈荣誉感和自尊心,对学习上的失败特别敏感,由于条件不利,遭遇困难,就常以“不在乎”的表现掩饰自己的失败,久而久之,形成不正确对待学习的习惯。
此外,身体健康情况不良也可能使某些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坚持到底。对待这些学生,应通过克服学习或其他困难,来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对身体弱的学生指导他们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这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可以使其意志力得到锻炼。当前教育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的弊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所以,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尽可能地让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顺势引导
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被充分激发和持久保持的求知欲环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家长应积极配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求知意向,推荐适宜其阅读的书籍,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小书架”,把学生引入到充满知识奥秘的海洋,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求知的乐趣。
同时,用热情和耐心,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敢于克服困难、勤学好问,以好学乐学的情绪感染学生,以强烈的求知欲望影响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勇于求知、乐于求知的态度。要做到这一点,可以把有相同求知意向的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通过学有专长教师的传、帮、带,帮助学生实现求知的愿望,以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向更高层次发展,养成稳定、持久的求知兴趣。针对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教师和家长应及时表扬,并积极为其提供展示的平台,以满足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使学生的求知欲受到鼓舞。同时,营造氛围,扩大其在同学中的影响,来带动其他同学,以促进充满求知欲的班风、学风的形成。
作为教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成长中的求知欲,必须充分发挥学科的引人入胜之处。例如:运用语文学科所蕴含的文情诗意,使学生陶醉其中,唤起他对语文知识的渴望。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给学生讲清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给学生创设一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疑惑中积极求知,然后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当教学过程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时,要根据学生的求趣心理,及时转变教育思路,变换知识的呈现形式,融知识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求知的乐趣。学生的求知兴趣,常常会因他自己觉得已经学会的时候而消失。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教育教学的创造性,及时放弃那种为了使学生牢固识记而继续教学的做法,立即开展新内容的教学,融旧知识的复习于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扎实的知识,又能使学生的求知欲长久保持。
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不能因为幼稚而加以阻止,应引导学生去探究,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找到其智慧所在,增强其进一步求知的自信。要有童心,尽量用充满智慧的幽默代替严肃的说教,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和谐的朋友关系,以消除学生对教师和家长的惧怕心理,敢于向教师和家长提出求知的问题。在与学生讨论问题时,切忌急躁,不要急于求成,不能因为学生一时不能正确理解而说出伤害其自尊心的话,而是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尽可能地报以欣赏的目光,然后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给他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为他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孩子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求知欲是由问题开始的。通过自己的教育行为真正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要尊重学生,突出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要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注意尊重学生,处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使课堂变成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
四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改变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下,学生们习惯于把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学生没有自我主体意识,就更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了。在人本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学知识到主动自觉的掌握知识。改变“满堂灌”方式,把教学变成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双向过程。教师讲授知识时,不能像过去那样,自己滔滔不绝、按部就班地讲解,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基本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所了解的知识,同学之间相互补充。接着教师再纠正错误、补充说明、答疑解惑,然后教师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积极参加,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这样,抽象而晦涩的东西就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变得简单易懂了,学生们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总之,语文教育,就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优美、和谐、人文化的育人环境;建立为学生服务的团体;关爱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认真总结、不断探索,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更有兴趣、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篇8: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论文
语言文学艺术根植于国家、民族的文化土壤里,与本土文明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而汉语言文学,毋庸置疑是精妙、复杂而深刻的,伴随着东方古老深沉又独特的文明,接受着时光的雕刻。从仓颉造字开始,就是形式与内涵上完美的统一。小学语文教学里,如何让学生真正领会其中的精妙所在,实非易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其中,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可忽视。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从另一角度将其分为两个方面:情感与逻辑。情感与逻辑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逻辑的培养
先来看逻辑,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语文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是情感的极致体现,而逻辑则是生硬的、冰冷的、苍白的,承载不了任何深刻的意义。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更应注重的是“人文性”,逻辑角度的深入探讨实现不了人文性,且难以让学生理解透彻,因而既没有价值又不可行。那么,果真如此吗?不妨先从最简单的汉字来看吧。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堂课就是认字。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日月山川,简单的笔画却是从最初的摹形演变而来。每一个汉字的结构,都有其笔画如此的必然性和因果关系。还有词语,小学生经常会写一些错别字,可能理由不外乎马虎,但是其代表的却是对汉字和词语的难以正确理解和诠释。比如“符合”一词,原本指两个半块的军符能够合在一起,因而“符”是军符的符,不是服装的服,“合”是合二为一的合,不是和平的和。只有搞清楚内在逻辑关系,才不会写错字用错词。再比如成语“扑朔迷离”,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雌雄兔子的表现不一样,想要区分就只能看它是“脚扑朔”抑或“眼迷离”,这些都是有科学的道理的。
最重要的阅读理解与口语表达及写作。无论是阅读理解这样一种信息输入,还是口语表达和写作这样一种信息输出形式,固然需要一种情感上的认同,一种感性的感染力,可是要读懂、说清、写好,也需要理性的逻辑。写作提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要求,真正学好这一项,对阅读分析和口语、写作都大有裨益。因为从提纲中可以提炼到最有用的信息和把握文章整体结构。懂得分析出文章的逻辑,就能明白作者要抒情,抒的是何种感情,也能在口语表达时让人听懂,使人信服,更可以在自己的文章需要渲染感情时,选择最恰当的位置和方式。何以汉字会如此?何以词汇会如此?何以成语、俗语会如此?何以文章会如此?这些背后蕴含着深沉、严密的逻辑,固然需要感性的领悟,却更需要理性的分析和认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交际工具的作用,并正确地理解交流。也可以令语文所包含的广博的知识为学生所认可。
二、情感的培养
再来看情感。语文的人文关怀性是其他任何学科都难以替代的。当今的小学生知识掌握得都很多、很早。试问谁不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不会吟出几句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元散曲。可是又有哪个孩子在背诵《静夜思》时,能够真切地想到那种一抬头一低头之间的落差。那一轮明月的皎洁和诗人心头的黯淡的对比,所寄托的深切乡思。因此情感的领悟就成了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若要令学生不致感到语文枯燥无味,一味地强调汉语言文学的严谨精密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才能让孩子们真正被语文所吸引,真正产生兴趣,情感上的培养不可或缺。
我认为首先最应该在教学中贯穿并强调的就是语文的语言感染力。语言是一门艺术,不同学生喜欢的风格可能不尽相同。有的`男孩子可能就喜欢直抒胸臆的语言风格,而女孩子更偏爱的可能就是婉转隽永一点的风格。在课堂阅读时,笔者有意识地加以区分,注重个性化的选择,让不同的学生自己根据自己欣赏的风格去诠释文章,效果果然初见端倪。孩子们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渐渐爱上了朗读课文的感觉,也对语文越来越有兴致。无论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迈意气,还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的婉转伤感,都是语言文学最迷人的美。
其次就是在表达自己时的情感输出。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写作,只有干涩的基本框架是难以承载起表达交流的作用的。当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之后,还需要有足够的情感上的渲染。如何渲染?要让孩子们懂得,不是把一个相同的词重复一千次,而是真正运用一些修辞、比喻、白描、衬托、排比、夸张等等。一句“她的体重在以光速下降”就比“她瘦了”形象得多,也有趣得多。
情感的成分由于语文的人文关怀性而贯穿始终,要让孩子们自己意识到,语文学习的对象,不仅仅是考试要考察的知识,更是一种认知,一种心态,一个最美丽的故事。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若要追求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重视逻辑与情感的教学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令语文真正从形式到内涵都大放异彩,彰显其无人可敌的魅力,让学生们真正爱上语文,爱上独特的汉语言文学。
篇9:庄子的人文性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庄子的人文性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现代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获取吸收语文知识里的思想。庄子,作为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其思想和作品中的人文性思想值得学生掌握。
一、庄子思想的人文性
(一)尊重生命,关怀生命。
庄子于《内篇》所述:“夫大块载我以形,老我以生,失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他所阐述的,无非是陈述一个长于生活者,必也长于看待死亡,反之亦然。一个尊重生命,热恋生命的人,才会懂得如何去享受生命,创造更有意义的生命,让生命充实而有活力。一个漠视生命,厌弃生命的人,断然不会去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只会日复一日地无聊打发生命,甚至去扼杀别的生命。对生命的敬重是人类的终极关怀,是最为高级的价值关怀。一个懂得生命、尊重生命的人,他必然有自己的坚守,他不会暴殄天物,物丧其性,必然不会敝履红尘,自了其生。他会在自己精神的引航下向自己的航线坚定地走下去。这种情怀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时代尤为珍贵。庄子散文的核心就是对人的肯定。
(二)独立自由,自尊自强。
自由,是人类永远追求的梦想,是人类的终极性价值和终极追求。独立为人类最为高贵的品质。只有不依不傍才可能走向自由,获得自尊和获得别人的尊重。这种独立自由精神的人才是健全的人。在《养生主》中,庄子表述其自由、自尊的思想,说道“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蓄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泽雉虽然在野外求食艰难,“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但它并不希望把自己束缚在笼子里,囚笼的生活虽然条件优越,饮食不愁,但失去了独立,失去自由,失掉了尊严,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幸福。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独立自尊,也是我们今天在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笔宝贵财富。
(三)顺应自然,返朴归真。
庄子崇尚精神自由,把达到独立无待,绝对自由的“逍遥游”作为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所谓“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的活动,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即庄子散文中的真人,神人或圣人。这些理想人格的特征,庄子概括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顺应自然才能返朴归真,庄子的“返朴归真”的理想,意在矫正浇薄浮华,巧诈虚伪的颓风,呼吁保持人自然纯朴的本真天性。
(四)和谐冲淡、宽容豁达。
中国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和谐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庄子在《天道》里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谓之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也,谓之人乐;与天和者也,谓之天乐。”然而,现实生活又是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庄子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人不能正确地协调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将会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将有害于个体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相处时,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差异性,难免产生误解和矛盾,如果大家都豁达大度,宽容谅解,则有利于矛盾的解决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反之则矛盾加剧,人际关系恶化。一个人长期生活于人际关系紧张的环境中,将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会使人格扭曲,甚至为了丁点小事也会使人的行为走极端,产生一些令人扼腕痛惜的悲剧。
二、庄子人文性思想的语文教学实践
(一)平等对话、合作互动。
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语文教师要转变职业角色,以新形象、新姿态来渲染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新的教学理念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谓组织者,即教师必须改变自身是知识的拥有者和真理的化身的传统偏见,还学生主体地位。所谓引导者,即教师要以思想经验和学术诸多方面的人生积淀来引导学生成长,明确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而不是独揽真理的权威。
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和建构的地方,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尤其是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 这样的课堂是一个允许,包容,甚至鼓励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因为探险是人的天性。学生需要在关心、安全、理解、支持和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开展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探险活动。在这种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的人格受到良好的培育。
(二)激发兴趣,拓宽视野。
庄子散文蕴涵丰富的人文资源,但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篇章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教学中拓展学习其散文是十分必要的。但又不能是强迫式,而应激发学生兴趣,让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真正收到实效。那么老师的指导是必要的。
第一,指导阅读范围。如学习《秋水》(节选)后指导学生读完整的《秋水》,使学生了解庄子的世界观,还有学完《庖丁解牛》后要求学习《养生主》等。针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适度拓展学习范围,扩大学生知识面。
第二,指导学生开展辩论、演讲,写小论文,办墙报等活动。如学习《逍遥游》后可开展以“从《逍遥游》看庄子人格境界”、“我眼中的庄子”、“《逍遥游》中的自由”为主题的论文评比或者辩论活动,使学生在搜集资料,观摩评比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宽容和理解,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庄子散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为道家文化代表之一的庄子,他以独特的视角来关注世界,拓宽了人类的视野。他对现实生活的冷静分析、高度概括,对一些传统观念的`挑战和批判对后世影响极深。这些思想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为此,在教学实践中,以庄子散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人文素养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庄子散文博奥精深,许多伦理概念十分抽象,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诠释往往见仁见智、各有侧重。我们在探究其散文中的人文思想时,一定要善于理解和区分哪些是正面的、精华的部分,哪些是负面的、糟粕的内容。其寓言中的唯心主义、相对主义、绝对自由等观点当然不足为训,有些还必须批判剔除,但其中还有许多寓言由于蕴涵着前人丰富的经验,或者是形象惊世骇俗,出人意表,往往带来更丰富的积极意义,具有极高的价值。如《逍遥游》开篇有关鲲鹏的描写带有神异色彩,大鹏形象原本是说明“有待”,但它又远远超出了说明“有待”,它更能表现人们向往自由,鄙弃礼俗,一往无前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这个形象客观上给古今无数读者带来了积极向上的艺术享受。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读后就写有《大鹏赋》,极力赞美大鹏“雄姿壮观”,以寄托自己的胸怀。所以,对庄子散文,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必须清醒认识并力求避免其消极的影响,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拓宽视野,沙里淘金。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深入理解并适当拓展,引导学生扩大视野,将阅读和研究的触角突破教材的限制,涉及到更多的庄子散文作品上,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披沙拣金,去伪存真。如在学习高中语文课本中《秋水》(节选)部分时,可以适当扩大学习范围,涉及全篇内容。文字开篇写河伯因看到黄河水涨而自鸣得意,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来看到大海的浩瀚无边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这则寓言学生很易得到这样的寓意:宇宙无穷,知识无尽,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没有穷尽,因此学无止境;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那些坐井观天、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的认识是十分有害的等等。当然,这些“曲解”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应该鼓励的。同时,我们更应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勇于质疑。阅读了《秋水》篇后,才发现其本意是要通过大(大海)小(黄河)的对比,揭示事物的相对性,阐明“道”的难穷。只有阅读了全文才能把寓意上升到一个抽象、概括的高度。
(三)联系实际,善于取舍。
庄子散文的特点之一是形象大于思想,也就是他散文里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来表现他的思想体系,但其寓言、神话的客观意义非常丰富,往往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意图,具有更为广泛的深刻内涵。如《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它的原意是讲养生之道的。庄子通过这个寓言告诉人们,要养生就必须顺应自然,要时时处处避开矛盾斗争,尽力钻空子,像那把解牛的刀一样,才不至于受到损害,从而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但这则寓言实际上是总结了劳动人民长期实践得来的经验,所以它还能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的,一个人按规律办事,就能得心应手,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启迪人们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客观事物的规律,并遵循客观规律,才是提高效率,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16]因此,我们在进行人格教育的实践中,必须联系实际情况,善于取舍借鉴,剔除批判其消极观点,吸收利用其形象中惊世骇俗、出人意表的积极意义。
篇10: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性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索
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性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探索
本文从教材、教学、教师三个方面提出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性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强调以多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从而促进职校学生素养、精神、品行的健康发展.
作 者:林仙红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台州市路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刊 名:中等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ZHONGDENG ZHIYE JIAOYU 年,卷(期): “”(8) 分类号:G71 关键词:中职 人文性 阅读教学篇11:语文园地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一
一、我的发现
这一项安排了两组汉字,每组的前一个字都是学过的熟字,后一个字都是要学习的生字,而后一个字都是前一个字表示读音的部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辨一辨,从中发现规律--利用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在“我会读”中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巩固,记住生字。在“我会写”中引导学生写出带有“木、月、艹、宀”偏旁的字,从中加以巩固和运用识字方法。
过程建议:
我会认
1、学生看拼音读字、读词,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2、辩字形,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组中两个字的异同。
3、组词语,区别每组两个字的意思。
4、书中的学习小伙伴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生字的呢?你能帮她告诉大家吗?(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或熟字减一减的方法。)
5、出示“我会认”中生字,读准字音。重点指导:翘舌音“支”,后鼻韵“龙”。
6、扩词练习。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扩词。
7、改变语境,在不同语境中巩固生字。
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交朋友交通支招一支笔九龙坡龙头巨龙龙舟
要求请求凡人凡是平凡利用利益有利
我会写:
1、出示四组字引导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的相同点。回忆一下部首木字旁、月字旁、草字头代表的意思。
3、书中的学习小伙伴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字,你也能吗?
木字旁:树、林、枝、枫、样、杨、梅、柳
月字旁:明、肚、脸、胆、腿、脚、脑
草字头:草、花、蓝、苗、苹、苦、荷
宝盖头:宝、它、安、完、家、定
二、日积月累
这部分是由“我会读”和“读读背背”组成。“我会读”是本组教材中所学生字的复现,帮助学生加以巩固。“读读背背”是一首表现秋天丰收景象的儿歌,与“我会读”共同起到促进学生对语言积累的作用。
过程建议
我会读:
1、学生分小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后全班进行读词训练。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交流词语的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记住词语的好方法,全班交流,互相促进。
读读背背:
1、教师示范读。
2、轻声读儿歌,不认识的字,看看音节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品读,比一比谁读得有味道。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
2、拓展
将收集的秋天的儿歌读给同学听或自己写一写儿歌展示给同学。
(朗读时需注意:轻声:庄稼高粱葡萄一声:黄澄澄红彤彤)
三、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进行秋游的前期准备,主要是讨论去哪,要做些什么,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做事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培养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想说的热情,能说清自己的计划和理由,并能用商量的口吻与别人交流。在交际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取长补短的好品质。
交际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路线的资料。
组织过程:
1、创设情境、走进秋天。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秋天的美丽景色。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秋妈妈已来到了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美景,带来丰收,带来乐趣。我们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去秋游那有多好呀!可不去什么地方,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小组汇报,组内讨论。
引导学生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的路线资料,结合资料向小组的伙伴说说自己的打算,其他人要进行评价。
小组讨论谁的计划好,达成共识,进行补充完善本组的秋游计划。
3、全班交流,统一计划。
各组陈述本组的计划和理由,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用商量的语气进行讨论,集中大家的意见,确定秋天计划。
4、讨论具体事宜。
引导学生讨论秋天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秋游的分工。
5、总结评议,提出建议。
教师总结秋天的计划研究情况,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展示台
这次展示台是在本组教学开始就引导学生平时进行动手、动脑,创作关于秋天的作品,积累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的内容是学生自制的书签、贺卡、图画、诗歌等都是有关秋天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可让学生尽情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我眼中的秋天”活动:布置一个展示角或课上展出并交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意识。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篇12:语文园地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声母、韵母以及学过的生字。
2.分层教学,结合实际学认姓
3.学会儿歌“鹅”。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咏鹅》。
【教学难点】能够扎实地将每道题落实到位。
【教学准备】对以前学的知识看一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拼音。
2.巩固复习生字,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题
背背声母表、韵母表
指导学生按顺序找,边找边给其中一类画上记号,如韵母下画“-”,没画的就是声母;然后再分别抄写。
要求学生自己检查,读一读抄写的韵母、声母,数一数抄写的字母总数是不是23个。
指名读一读。
二、学习第二题。
请同学读读这两列生字。
看着样子,你能来连一连吗?学生尝试完成作业。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点拨。一对词语之间是反义词的关系。)
你还知道哪些反义词?
三、学习第三题
抽读生字卡片
请学生读一读课本中的生字。
四、完成第四题。
读读生词。
找到对应的词语,连起来
朗读重点指导后鼻音与翘舌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用“谁干什么”讲话。
2.能够背诵“咏鹅”。
【教学过程】
一、学习完成第四题。
1.读读题目。
2.读读句子,想想在横线上应该填什么?(干什么)
学生说
教师讲解完成句子的概念。句子有两部分组成谁和干什么。
二、学习完成第五题
教师请学生读题。
拿出蜡笔涂一涂。
指名读一读。
学习完成第六题
你能借助拼音读一读
会读的同学,你能读得更准一些吗?
理解“红掌”“拨”“曲项”的意思。
集体背诵。
有趣的游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2.能把自己做过的游戏说出来,互相交流,学习询问。
【教学过程】
1.看图激趣
(1)谈话:图上的小朋友在玩些什么游戏?这些游戏你玩过吗,你还做过哪些游戏?(板书学生说到的游戏名称)
(2)揭示话题,思考:你觉得哪些游戏最有趣?
2.以图为例,指导说“怎么有趣”
(1)《老鹰捉小鸡》有趣吗,怎样有趣?(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游戏的趣味。)
(2)《贴鼻子》游戏怎么做的?你做过吗?把自己做的情形说一说。
(3)小结:告诉别人游戏怎么有趣,可以讲做法,可以讲在做的过程中自己的感觉,也可以讲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游戏怎么有趣,对自己不熟悉的游戏也可以问问同学是怎么做的。
再推选代表把一个最有趣的游戏介绍给全班。
4.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可以继续询问,再评选出最有趣的几个游戏在课下做一做。
[语文园地一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篇1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内容回顾,资料交流:
⑵ 相信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更多,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
⑶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图文资料,并谈谈自己对西部的感受:
2、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⑴ 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杨》,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⑵ 小组交流:
① 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推荐给大家,并说说原因。
② 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
⑶ 全班交流、点评。
3、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⑴ 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⑵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⑶ 总结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然后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请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古诗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互相激励和启发。
3、建议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把喜欢的古诗或诗句摘抄到好词佳句本上。
《回顾拓展一》 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点 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难点 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故事的趣在何处?
2、交流:
⑴ 故事讲了什么,它有趣在什么地方?
⑵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趣味语文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最有趣的一个故事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趣味语文故事。
5、师生共同推荐课前搜集的诗词名篇。喜欢的学生可诵读或者吟唱。
二、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篇14: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3、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教学重点 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
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能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能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⑴ 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⑵ 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⑶ 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口语交际习作一》 第2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1、复习旧知: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2、提出习作要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⑴ 书信的格式
⑵ 信封的格式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 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⑴ 学生讨论。⑵ 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⑴ 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⑵ 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⑶ 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口语交际习作一》 第3、4课时教学设计
1、习作讲评
2、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⑴ 学生讨论。
⑵ 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⑴ 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⑵ 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⑶ 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二、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2、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3、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三、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王芳同学:
你好!
看到这封信你一定很奇怪吧!自我介绍一下吧!我的名字叫张润,是北京市梧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我的爱好是画画,在哪儿看到很喜欢的人或东西,如果方便的话我一定会把它画下来的,不方便我会把它记忆在我的脑海里,回家后我一定会把它画下来。我也很喜欢学习。不知道你的爱好是什么?
我长这么大,就一直在北京生活,我很想知道你哪儿是什么样?我先介绍我们北京吧!我们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相信你也一定知道吧!北京的景点我几乎都去玩过了,这儿有天安门、长城、人民大会堂等等。如果你想知道北京的什么,告诉我,只要我知道的,我一定回给你说。
看!我都忘了,我们现在开展了一个活动,希望你能喜欢,也希望你的参与。我们的活动名字叫“手拉手”。就是我们可以一起,做一些对社会和个人有用的事情。好了,就这样,希望你能回信并能开展我们的活动!
祝你
学习进步
王瑞
年 月 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
篇1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一)(人教版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
朱明银
学习语言是语文学习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好语言是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语文学科性质所决定的
语文是一个工具学科 、基础学科,它是学习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会学习、会思考、会交际的人,都有较强语文能力,反之,语文水平太低的人,不可能在学习、交际等方面取得多大的成绩。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语文这个用途广泛的广泛,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引导他们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需要引导他们学习语言形式。理解内容为学习语言奠定基础,而学习语言又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构成语文教学的整体。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目的要求重视语言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标准”把小语教学的任务归纳各两条,第一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第二条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标准规定的语文教学任务看,学习语言是首要的和重要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提高语言能力同提高人文素养的关系决定学习语言的重要。学习语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是所有学科的共性。就一个学生来说,当然要突出个性。语文教学如果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那就是喧宾夺主。失去了个性,这就不成为语文学科了。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促进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987年,联合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大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此后许多国家便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并付诸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念或战略,最初应用于经济发展领域,主要精神是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充分开发再生资源,不但要 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现在这一理论已扩展到教育发展方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合理利用和充分开发教育资源。一个是物质资源,包括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和多渠道等集办学经费等。一个是人力资源,一方面是充分调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把聪明才智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但是主要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才。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人的发展主要靠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学校自然要获取知识和技能,在步入社会之后,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不断获取新知识技术。21世纪是知识迅速增长和急剧变革时代,新知识增长快,由知识也极迅速。一个人要不断发展必须不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所以现在提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概念。学生在学校获取知识和技术主要靠老师的指导,离开学校之后主要靠自学。知识、技术作为一种信息,其载体主要是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强,就能从各种各样的媒体中不断获取世界上最新的信息,从而实现持续发展。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持续发展,我们应该特别重视语言学习,大力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学习薄弱的状况提出来的
崔峦在一篇题为《教改必须全方位进行》的文章中提出:“在理解能力上,要加强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下力气扭转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注重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品味的状况。”崔峦的话说明读教学确实存着重内容理解、轻语言学习的偏向。有的教师讲记叙文,就是让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主要内容,理会中心思想,给人感受是他上的思品课而不是语文课;讲说明文就是让学生弄懂自然常识,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一篇课文分析一两节课,很少有目的明确的成效显著的语言学习语言,这样的课当然是低效益低下的。语言学习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既能培养理解能力,又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学习语言。
第一章 理解语言
理解语言是学习语言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理解语言是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前提。只有理解了的语言才能牢固地储存在记忆里,才能正确而灵活地运用。没有理解,只靠死记硬背积累的语言,再多也不能运用于语言实践。理解语言有助于理解文本的内容。文本是信息的载体,它是借助语言来储存和传输信息的。我们要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接受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首先必须读懂语言。
理解语言主要包括理解语言的意义,理解语言的表达效果,理解语言的结构几个部分。
一、理解语言的意义
1.理解词语的意义
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理解在课文中的意义,理解了意义就为读懂课文扫清了障碍。但是许多词语尤其是单音节词往往是多义词。对多音词,应根据学生的经验和知识适当让他们理解其他的意义。小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一般都是放到一定的语境去或联系生活理解,很少照搬字典辞书做解释,所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意义也是让他们说出含有这个词的新意义的句子或短语之类。比如“花”课本上初次出现指的是“花朵”,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说出“开花的植物”“使用”等意义,如“栽花种草”“妈妈很节约,舍不得花钱买手机”。
2.理解句子的意义
阅读课文不能也没有必要逐句解读,只能理解那些对理解课文内容有中作用的句子的意义。理解句子的意义首先是理解句子的基本意义。但是有些句子除了基本意义也就是表面意义外,还有深层次的意义,通常叫蕴含着的意义。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意义。
理解语言的意义主要是理解词句的意义,理解段落的意义就是概括段落大意,理解篇章的意思就是概括主要内容和领会中心意思,这些都属于理解课文内容的范畴。
二、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1.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从意义精当的角度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体会词语表达的准确
例如: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守株待兔》)
一个“窜”字不仅描绘了兔子动作的快速,而且说明它当时慌张着急,来不及看清方向。正因为这样,它才会撞在树桩上,而且一撞就死。前言后语,和谐统一,协调一致,用“跑”或“飞跑”这些的词语很难表现兔子当时的情状。
②体会词语表达的鲜明
例如:他们游到荷花旁,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小蝌蚪找妈妈》)
“披”为什么不写成“穿”?青蛙的身子只有上面部分和侧面才是绿色的,下面部分是白色的,如果将“披”换成“穿”,会使人觉得青蛙全身都是绿色的,这不仅不符合实际,也与后文互相予盾。
③体会词语表达的简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绿”,据说王安石开始曾想用“到”、“入”等词,但都觉得不好,最后选定了这个词。“绿”不仅表现了“到”的动态,而且描绘出了春风吹到江南后引起的变化,到处一片新绿,生意盎然。信息量增加了,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把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展现在读者眼前。
④体会词语表达的生动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
“腾”“走”都可以写成“好像”“宛如”“酷似”等词,但这些词给人的感觉是五岭、乌蒙都是静态的,缺少生气;用“腾”和“走”,化静为动,让本来无生命的事物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勃,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红军积极乐观藐视困难的雄伟气魄。
⑤体会词语表达的新颖
例如: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美丽的小兴安岭》)
“抽”,可以换成为“长”、“发”等,可用“抽”不仅可以表明枝条是细长的,而且能使人联想到从笔筒里抽出铅笔之类的情景,让人觉得枝条似乎早已藏在树干内,现在只是“抽”了出来,所以眨眼间就伸长了一大截。这种表达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2)从色彩鲜明的角度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就是词语的褒贬色彩,这种色彩反映了说活人对所述事物的态度和情感。有些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凝固的,始终附着于词语本身,有的带有褒义,如“美好” “伟大” “高尚”等,叫褒义词;有的带有贬义,如“狡猾”“恶劣”、“阴险”等,叫贬义词。有的词语虽然并不直接表示对事物的评价,但也流露出一定的感情倾向,如“金灿灿” “绚丽”等表示喜悦,“黑洞洞” “荒凉”等表示不愉快,“贵宾”“光临”等表示客气礼貌,“战友” “同胞”等表示亲切,“挂花” “离开我们(死)”等表示含蓄,“完蛋” “垮台”等表示憎恶。正确选用这些带感情色彩的词语有助于鲜明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例如:
英堆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他穿过熊熊太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飞夺泸定桥》)
写红军,用“奋不顾身” “箭一般”等褒义词,表现了红军勇于献身,英勇神速的精神风貌,赞颂之情溢于言表;写敌人,用“狠狈”、“逃跑”这些贬义词,描绘出敌人的丑态和可悲的下场,憎恶之情流于笔端。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语本身不带褒贬色彩,但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就能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如:
我这样地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听见似的: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一夜的工作》)
“我们” “这样”这些代词本身并没有褒贬色彩,但在这段抒情性极强的文字里,“我们”带上了自豪之情,而“这样”则饱含着由衷的赞颂与崇敬。
②体会词语的语体色彩
词语的语体色彩,指词语适用的语言类别色彩,一般有口头语和书面语两种。词语带有明显语体色彩,有助于造成和表达内容相适应的语言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都数人的痛苦,我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今后我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土,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服务》)
在口语中用上“为人民利益而死” “死得其所” “寄托”、“哀思”等带有书面语体色彩的词语,使文章显得庄重、深沉,适应了悼念死者的表达需要,增强了感人的力量。
(3)从声音和谐的角度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词语的声音配合得好,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容易,有助于意义的表达,还能给人以美感。词语声音要产生好的表达效果,就要做到音节匀称、韵脚和谐、叠音优美。
①体会音节的匀称
根据表达的需要,让词语的音节匀称或成双成对地出现在一句或一段话中,使上下文互相对应。如: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同一句话中,分句与分句之间,双音节和单音节词互相对应,音节匀称,节奏鲜明,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和感人力量。
②体会韵脚的和谐
押韵指的是在不同语句中的同一个位置上,使用韵腹或韵腹韵尾相同的字,通常押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诗歌一般都要押韵。如:
月儿弯弯挂蓝天,小溪弯弯出青山,大河弯弯流入海,街道弯弯到校园。(《月儿弯弯》)
诗歌押了韵就等于插上了翅膀,从文学领域飞进了音乐世界,便于演唱,便于吟诵,平添了几分美的色彩。押韵使同一个韵在相同的位置上不断重复,这种声音上的回环往复,能充分地传达诗歌的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人的共鸣。
▲体会叠音的优美
相同的音节重叠起来就构成了叠音词。用上叠音词,文章念起来和谐动听,有较强的音乐性。如: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小小的船》)
多个叠音词语的使用,让诗歌念起顺口,听起来悦耳,富有儿童情趣。
叠音不仅有音乐美,还有绘画美,可以强化对事物的描绘。如: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美丽的小兴安岭》)
叠音词的反复使用,把小兴安岭树木茂盛、满眼翠绿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2.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体会一些特殊句子的表达效果。
(1)体会整齐句的表达效果
整齐句是指结构相同相似形式匀称的句子,主要是对偶句和排比句。整齐句可以使语言显得词语匀称,声音和谐,气势通畅。如: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这段话几乎全是整齐句,一泻无余地表达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
(2)体会被动句的表达效果
主语是动作行为发出者的句子叫主动句,主语是动作行为承受者的句子叫被动句。被动句有某些特殊的效果。
①有助于突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如:
妹妹紧紧地挨着我,轻轻地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了吗?”(《看月食》)
妹妹特别关心月亮的命运,所以用被动句来突出它。
②有助于前后分句叙述的角度一致,语气连贯,重点鲜明,也需要构造。如:
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飞夺沪定桥》)
如果把前一个分句改为主动句,语气就不那么连贯顺畅了。
(3)体会变式句的表达效果
句子成分按通常次序排列的句子叫常式句,在一定的语境里,改变常规排列的句子叫变式句。小学教材常见的变式句是主谓倒置。主谓倒置,通常是强调谓语,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赞叹的语气。如: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
主语后移,谓语提前,强调谓语,强烈地表达了志愿军离开朝鲜,离开结下深厚情谊的朝鲜人民时那种依依不舍的真实感情。
(4)体会无谓句的表达效果
只有主语部分的句子叫无谓句。无谓句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或强烈的感情。如: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鸟的天堂》)
无谓句表达了“我”对大榕树的喜爱之情。
(5)体会合说句的表达效果
使长句变为短句构成合说句,可以使语言显得更为简洁。如:
乡下恩家,不论什么时候,辩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乡下人家》)
把两个条件关系的复句表达的内容合成一个复句来说,结构紧凑,语气连贯,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如果改为通常的句式,那就显得啰嗦冗长了。
3.体会标点的表达效果
有的标点除了一般的作用,还有一些特殊作用。
(1)逗号的特殊作用
逗号有两种特殊作用。一种是用在用汉字表示序号之后将序号和正文隔开。另一种是用在并列词语之间,将并列各项隔开。具体有三种情形。
①并列词语结构比较复杂,并类词语之间用顿号,加大并列各项之间的语音停顿,念起来显得从容一些。如;
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野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光彩夺目的春天。(《燕子》)
“轻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野花”是个并列关系的短语,但其中各项都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尤其是最后一个结构更为复杂,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读起来语音停顿较大,就不那么急促了。
②并列词语中的一项或多项又有并列词语,因而内部已经有了顿号,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便于区分层次。如: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的石狮子后市竖着的狼跟大旗杆,可爱多了。(《乡下人家》)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是个并列词语,但内部的“青、红”又是有顿号隔开的并列词语,两个大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大小并列词语之间的层次非常清楚。
③为了强调并列词语的各项,用逗号来加大语音停顿。如: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这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现出一排独特的农家风光。(《乡下人家》)
“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这个并列词语各项都是一个词,结构并不发杂,内部也没有顿号,但是作者为了表达乡下人家种的花品种多样,就用逗号来加大语音停顿,以强调并列的各项。
(2)分号的特殊用法
分号通常用在并列复句的分句之间,可有时也用在其他关系的复句的分句之间。如: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乡下人家》)
分号前后的两个分句是选择关系。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花种》)
分号前后的几个分句是时间先后的承接关系。
(3)间隔号的作用
间隔号,不要求小学生会用,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是船舷,应让学生知道它的作用。
①用在古诗格律或词牌与诗词的标题之间,将二者隔开。如:
七律长征(《七律长征》)
卜算子送鲍浩然只浙东。(《卜算子送鲍浩然只浙东》)
“七律”古诗的一种格律,“卜算子”一种词牌;“长征”和“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诗和词的标题。
②用在外国人的名和姓之间,将二者隔开。如:
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跨越百年的美丽》)
“居里”是姓,皮埃尔是名字。
③用在书名与该书的篇章之间,将二者分开。如: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文言文两则》注释)
“孟子”是书名,“告子”是该书的一章。
④用在两项既有联系又有一定的差异的内容之间。如:
回顾拓展(《语文》六年级下册“目录”)
“回顾”与“拓展”两项学习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5)引文末尾点号的用法
引文末尾有时正好要用点号,点号是用在后引号的前面还是后面,有一些讲究。
①引文末尾如果该用顿号、逗号,顿号、逗号一律用在后引号之后。
“古稀”指七十岁,“古稀双庆”指两个七十岁,再加上“一度春秋”,也就是一年,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趣联巧对》)
“一度春秋”末尾的点号是逗号,所以用在后引号之后。
②引文末尾如果该用句号、问号和叹号,当引文是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引号前面没有标示提示的冒号或逗号,那句号、问号、叹号用在后引号的后面,其余情况,则用在后引号的前面。如:
这样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你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它(史记)既是一步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称为“史加之绝唱,无韵致离骚”。(《将相和》一课的“资料袋”)
引文都是一句完整的话,它前面又没有表示提示的冒号或逗号,所以引文末尾的句号用在后引号的后面。
4.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对修辞手法,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注意引导学生辨别和认识其结构,往往忽视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而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恰恰有利于提高阅读欣赏和习作表达的水平。所以对修辞手法的教学应将注意力转到体会表达效果上来。
(1)体会比喻的表达作用
比喻手法除了突出事物的某一特点外,还有其他表达作用。
①化抽象为具体,让人对事物有清晰认识。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汪伦为“我”送别深厚感情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用其深无比的桃花潭水作比,理解就很容易了。
②化陌生为熟悉,让人产生亲近感。如: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山水》)
没去过桂林的人对桂林山的形态很陌生,可是用“老人”“巨象”“骆驼”这些我们常见的人或事物一比,各种形状的桂林山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③化深奥为浅近,让读者易于理解。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石壁》)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看清事物全貌,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样的道理过于深奥,用观察庐山的事儿作比,道理就比较容易明白了。
④表达某种特殊的感情。如:
即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铺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燕子》)
把停息这燕子的电线比作五线谱,把停在电线上的燕子比作音符,把整幅画面比作赞歌,自然而又巧妙地“流露出作者对春景图的喜爱之情。
“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低价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夜莺之歌》)
把德国鬼子比作野兽,表达了说话人包括作者对敌人仇恨与愤怒。
(2)体会夸张的表达作用
夸张手法的主要表达作用是凸显事物特点,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直下三千尺”和“银河落九天”,突出了庐山瀑布高和长的特点。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观潮》)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突出了浪潮涌来时气势的强大和声音的宏大猛烈。
(2)体会拟人的表达作用
拟人手法把事物当人来描写,能够让人产生亲切感。如: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猫》)
猫的可爱溢于言表。
(3)体会设问的表达作用
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叫设问。设问的作用是引起人的高度注意,让答案深得深印入人的头脑。如: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比尾巴》)
前三句提问,引起注意;后三句回答,让人产生较深的印象。
(4)体会反问的表达作用
反问是无疑而问,答案就在疑问之中,其作用是加强语气。有两种情形。
①句子本身表示肯定意思,反问句就表示否定意思,而且比一般的否定句语气更强烈。如:
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一夜的工作》)
“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句子本身是肯定的,但反问句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即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而且否定的意思特列强烈,实际为绝对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
②句子本身表示否定意思(谓语前有表示否定的词如“不”“没有”等)反问句就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更为强烈。如:
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小珊迪》)
意思是谁读了这个故事都会受感动,但有毋庸置疑的意味。
(5)体会顶针的表达效果
后一句话的第一个自跟前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相同,这就构成了顶针。顶针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在于,使前后句子紧紧相连,环环相扣,结构紧密,语气连贯,在语音和文字上给人以美感。如:
这样的山环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篾筏小舟,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这样的水”连接着前后两个分句,是它们仅仅地连接在一起。
(6)体会衬托的表达作用
衬托也叫烘托,以次要衬托主体,烘云托月,突出着重要讲的事物。如: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山水》)
用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美丽的桂林山,意思是说桂林的山比泰山和香山还要略胜一筹。
(7)体会对比的表达作用
将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其作用是鲜明地凸显二者各自的特点。
《圆明园的毁灭》前面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壮丽和文物的丰富珍贵,让人想到创造这些物质文明的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紧接着就描写侵略者对圆明园的疯狂掠夺与毁坏。两相比较,善恶分明,各自的特点分常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一)(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16:语文园地一(自然景观) 导学案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主备教师:何锦弟
审批:覃梅君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语文园地一(自然景观) 导学案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17: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1、发现识字方法规律,总结中识字。
2、会认7个字。
3、积累词、句,能正确运用。
4、能大方地在同学之间表演、交流。
5、认识班上同学的名字,通过这种途径,扩大识字范围。
6、培养大方的说话态度和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交际。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独立思考,在学习中总结识字的方法,并能用于识字。
2、会认7个生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和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美的发现
我的发现: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比眼力”,看谁能得到“智力眼”的称号。
1、出示本组生字。
2、读一读。(标拼音的字,要注意把音读准)
3、你发现了什么吗?(可以小组讨论,互相启发)
4、小组派组员汇报。(评“智力眼”)
5、用带有拼音的生字,口头组词。
6、师小结,鼓励孩子把学到发现到的新方法,用到识字上。
我会认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把音发准)
3、说说你准备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4、生反馈。鼓励多种实际法。
5、作业练习:
1、形近字组词:
哥( ) 直( )平( ) 星( )
歌( ) 植( ) 评( ) 醒( )
星( ) 方( )
醒( ) 访( )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字词句,运用自如,并能大方地与同学交流。
2、能正确地书写句子,拼读正确,书写正确。
教具准备:
词卡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日积月累
我会读。
一、美的导入
1、自由读“成语”,遇到不会的字,拼出来。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
4、齐读。
5、用其中一个词语来说话。
我会写。
1、自由拼读。
2、连起来读整句话。
3、按田字格要求写正确。
4、再读一读。
读读背背。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读课文,找找有几段。
2、再读课文,说说每段讲了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美的升华
我会唱:(春天小歌王擂台赛)
1、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拉歌比赛。
2、评出“优秀小组”“优秀小歌王”。
识字擂台:
1、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卡片上(制成精心的卡片)
2、小组互相介绍自己的名字,互相认一认。
3、找到你想认识的小伙伴记忆他的名字。
4、把卡片贴在班级的一角,组织同学可后还可以认,看谁最先记住班上同学的名字。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填空:
春暧( )( ) 春风( )( ) ( )里无( )
五颜( )( ) ( )花盛( ) ( )歌( )语
笫三课时
(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
学习目标:
1、了解春天景色的特点,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歌声、图画等表现春天的美景,并通过交流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2、留心观察春天。
3、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关于描写春天的词句、文章、童话故事或图片等资料,学唱赞美春天的歌曲,画一幅春天的图画。
2、多媒体课件一组。
教学过程:
一、美的导入
春回大地 春暖花开 春风拂面
柳绿花红 百花盛开 万物复苏
1、指名读,齐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谈话、揭题:
是啊,春天来了!瞧,小朋友们正在寻找美丽的春天呢!让我们一起加人他们的行列吧!(出示课件: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课题)
二、美的发现
1、创设情境1:“说春天”
A、出示课件。(春姑娘微笑着对小朋友说:“大家好,我是春姑娘,听说你们都很喜欢找,能不能讲一讲和我有关的故事,背一背和我有关的古诗、课文呢?”)
B、学生下座位找好朋友说一说、背一背。
C、指名说、背、评议。
D、说说春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2、创设情境2:“找春天”
A、出示课件:(春姑娘:“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快和小伙伴说说吧!”)
B、分小组交流。
C、指名说、评议。
D、播放春季美景的有关录像,指导学生用上积累的词句说,说得好的及时给予鼓励。
3、创设情境3:“赞美春天”
A、谈话:既然大家都找到了春天,想不想用我们动听的歌声、多彩的画笔来表现它、赞美它?
B、自由组合成“创意组”“演艺组”和“剪贴组”
C、明确要求:
1、请创意组的同学合作画一画春天的图画,并写上描写春天的句子。
2、请演艺组的同学加上动作,歌唱春天。
3、请剪贴组的同学根据收集的图片合作贴出一本春天的画册,可以配上诗句或课文。
4、根据三个组的内容,准备几个问题向对方组提出。
5、“创意组”“演艺组”和“剪贴组”依次上台展示介绍,接受对方组的提问并回答。(说说自己的画和剪贴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这么画、贴,唱的歌里有些什么)
三、美的升华
1、出示课件。(春姑娘:“我真高兴,你们送给我这么多美丽的图画、动人的歌曲,还有那么好听的故事,谢谢你们!”)
2、教师谈话:是啊,春姑娘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一幅七彩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曲悠扬的歌,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进人美丽的春天吧!
3、播放乐曲《春天在哪里》,学生齐唱。
[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篇18: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我们的课余生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完成习作。
2、准确区别的不同读音。
3、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
过程与方法: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情感态度观:熟练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我们的课余生活
1、导入:
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乐趣与大家分享。
2、生分四人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
3、全班交流
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4、评议
(1)看学生他们的课作生活安排有何不同?(注意内容充实)
(2)选拔优秀,颁发小奖品。
(3)生谈交流后自己的打算。
二、习作指导
1、导入。
2、生选择写作题材
游戏娱乐生活:踢毽子、跳皮筋、跳绳……
课余辅导训练:网页制作、科技小发明、绘画写生、足球比赛……
个人爱好:小收集、小饲养、小种植、小演奏家……
家务劳动家庭帮手:洗衣服、餐具、打扫卫生……
3、写法指导:
这篇文章只需集中写一项课余活动或一件课余发生的事。
4、生拟定提纲、评议。
5、生起草。
6、生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7、生各自修改。
8、誊写文章。
三、日积月累
1、生自由轻声读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2、指名横着诚。
3、揭示发现:
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4、齐读巩固。
四、读读认认
1、生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意拼读。
2、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
3、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的共同之处。
4、齐读巩固。
5、单独指读横线条中的生字。
五、读读背背
1、师范读古诗。
2、师引导。
3、生模仿读。
4、比赛读。
5、师生合作、表演。
6、竞赛背诵。
六、展示台
1、小组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
2、了解展示准备。
3、举行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4、评选优秀展示组。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我们的课余生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文道统一,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人教版)(精选18篇)】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再见了亲人2023-01-30
如何备考高考作文2023-06-20
从《千字文》看语文教育人文理念的实现论文2022-09-20
登泰山记教案2023-09-29
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与尝试论文2023-08-18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学论文2023-02-20
初中语文组工作总结2023-07-05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应具有的文言素养论文2022-04-30
七年级上册教学教学工作计划2023-09-01
《小壁虎借尾巴》的改写作文400字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