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09 07:41:03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锦集12篇)由网友“一只番茄”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

篇1: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对活体水螅和水螅切片的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对水螅的观察,培养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因为水螅具备了腔肠动物所有的共同特点。

2.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因为进行本课教学时,正值三月上旬,我国许多地方从自然环境中采不到水螅,为此需要提早作好准备。

教具准备

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本章参考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

观察实物

识别结构

作好记录

汇报交流

观察结果

归纳整理知识要点

观看录像认识了解其他腔肠动物;知道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归纳特征

2.教学过程 说明:

①本课从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如:“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还是多细胞动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在动物界中,只有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的,其他动物都是多细胞的。腔肠动物就是一类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是怎样构成的?具有什么特点?常见的种类有哪些?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入手既设置了悬念,又激发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还导出了本课的课题,为上好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关于活体水螅和水螅体壁切片的观察,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重头戏,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没有条件的学校可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处理好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正确指导,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备课时,每组要配备观察用具和实物标本各一套,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的观察时间,活体水螅应放在小烧杯中,水量应以水螅能充分舒展活动为宜。有条件时,适当投放一些饵料,还可以观察到水螅的捕食现象。放水螅的水,要以无污染的自然河水为宜,如用自来水,要事先晾晒几天。为了使学生在观察时能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在观察前,教师要发给学生观察提纲,以便规范学生观察活动。

观察提纲设置下列内容:

水媳形态结构观察提示

体 色: 体壁分几层:

体 形: 体壁结构中,由细胞构成的有几层:

长 度: 体壁的细胞是否相同:

触 手 数量: 是否由体壁围成一个空腔:

触手着生位置: 这个空腔是否有一个外通的口:

触手是否能动: 体壁上是否有凸起:

有了观察提纲,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在组长带领下,对水螅进行逐项观察,并且作好观察记录,由于学生认识问题的水平不同,对某些问题的结论可能会有一些差异,这没有关系,因为这些差异会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归纳总结得到统一。

③汇报观察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并对汇报上来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成为系统的知识。汇报前,教师要深入到观察小组中去,筛选出观察仔细、记录准确、全面的小组,让他们做典型引路。汇报中,在典型的带领下,各组说出他们的观察结果,教师则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出水螅的有关知识。

④关于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和腔肠动物主要特征的教学。由于学生对腔肠动物的感性知识知之较少,不能较多他说出它们有哪些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可以播放一些有关腔肠动物的录像片。通过观看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腔肠动物,看完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对几种腔肠动物的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作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板书设计

第二章 腔肠动物

一、水螅

1.生活环境:淡水中

2.形态体色:乳黄色或浅褐色

3.结 构:体形:长圆筒状

体壁:由三层构成

消化腔:由体壁围成

口:消化腔的开口

触手:6~10条

4.生殖:出芽生殖或产生生殖细胞

二、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主要特征

1.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观赏、石油

2.主要特征:(略)

篇2: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

一、水螅

1.生活环境:淡水中

2.形态体色:乳黄色或浅褐色

3.结 构:体形:长圆筒状

体壁:由三层构成

消化腔:由体壁围成

口:消化腔的开口

触手:6~10条

4.生殖:出芽生殖或产生生殖细胞

二、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主要特征

1.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观赏、石油

2.主要特征:(略)

篇3: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

第二章 腔肠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对活体水螅和水螅切片的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对水螅的观察,培养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因为水螅具备了腔肠动物所有的共同特点。

2.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因为进行本课教学时,正值三月上旬,我国许多地方从自然环境中采不到水螅,为此需要提早作好准备。

教具准备

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本章参考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

观察实物

识别结构

作好记录

汇报交流

观察结果

归纳整理知识要点

观看录像认识了解其他腔肠动物;知道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归纳特征

2.教学过程说明:

①本课从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如:“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还是多细胞动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在动物界中,只有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的,其他动物都是多细胞的。腔肠动物就是一类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是怎样构成的`?具有什么特点?常见的种类有哪些?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入手既设置了悬念,又激发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还导出了本课的课题,为上好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关于活体水螅和水螅体壁切片的观察,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重头戏,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没有条件的学校可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处理好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正确指导,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备课时,每组要配备观察用具和实物标本各一套,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的观察时间,活体水螅应放在小烧杯中,水量应以水螅能充分舒展活动为宜。有条件时,适当投放一些饵料,还可以观察到水螅的捕食现象。放水螅的水,要以无污染的自然河水为宜,如用自来水,要事先晾晒几天。为了使学生在观察时能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在观察前,教师要发给学生观察提纲,以便规范学生观察活动。

观察提纲设置下列内容:

水媳形态结构观察提示

体 色: 体壁分几层:

体 形: 体壁结构中,由细胞构成的有几层:

长 度: 体壁的细胞是否相同:

触 手 数量: 是否由体壁围成一个空腔:

触手着生位置: 这个空腔是否有一个外通的口:

触手是否能动: 体壁上是否有凸起:

有了观察提纲,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在组长带领下,对水螅进行逐项观察,并且作好观察记录,由于学生认识问题的水平不同,对某些问题的结论可能会有一些差异,这没有关系,因为这些差异会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归纳总结得到统一。

③汇报观察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并对汇报上来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成为系统的知识。汇报前,教师要深入到观察小组中去,筛选出观察仔细、记录准确、全面的小组,让他们做典型引路。汇报中,在典型的带领下,各组说出他们的观察结果,教师则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出水螅的有关知识。

④关于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和腔肠动物主要特征的教学。由于学生对腔肠动物的感性知识知之较少,不能较多他说出它们有哪些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可以播放一些有关腔肠动物的录像片。通过观看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腔肠动物,看完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对几种腔肠动物的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作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板书设计

篇4:第二章 腔肠动物门

第二章 腔肠动物门

教学目标

1.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水螅的形态结构及对刺激的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的能力。

3.通过对比水螅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等特征,引导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通过对水螅生活环境的分析,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第一章讲了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实际上,动物界中除了原生动物外,都是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就是其中一类低等的多细胞动物。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研究水螅的形态和结构的特点和生理,对比草履虫的结构生理特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腔肠动物在进化上的重要地位。也更进一步了解腔肠动物是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2)通过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有助于掌握腔肠动物这个类群的共同特点:二胚层、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2.水螅的消化方式和水螅神经网的无定向传导以及观察水螅的结构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

(1)草履虫的消化方式是属于细胞内消化。而水螅,一方面有与草履虫一样的消化方式,即保留了细胞内消化,水螅内胚层的一些细胞直接把消化腔中的食物微粒包进细胞内消化。另方面水螅也有不同于草履虫的消化方式,即由内胚层的一些细胞分泌消化液,这些消化液进入消化腔中把食物进化消化,这种方式叫细胞外消化。

水螅的两种消化方式,学生是看不见的,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学生误认为:食物进入动物体后,就应该进行细胞内消化。为了纠正这种偏见,教师可以着重说明: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这里是体内,但在细胞外面,所以食物在消化腔里消化,叫做细胞外消化,与是否在生物体内进行不相关。(结合水螅的结构图说明更好。)

(2)水螅能够感受外界的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是由水螅的神经细胞控制的。但是,水螅的神经细胞是比较原始的,没有“中枢”与“周围”之分。细胞彼此交织呈网状,传导无定向。这种结构特点就形成了水螅对刺激的反应是:一处受到刺激全身缩成一团。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动物学的知识,对高等动物的神经传导缺乏理性的认识。所以,教师在突破这个难点时,可以先用挂图说明水螅神经网的特点;然后再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提高感性认识,同时可以举一些高等动物对刺激定向反应的例子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理解水螅神经传导的低等性和原始性。

(3)组织学生观察水螅的结构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平时对水螅了解得很少,所以做观察实验时,总显得很兴奋,容易乱动实验材料。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实验,一方面要在课前准备好饥饿状态的水螅;另一方面不能让学生随便振荡装有水螅的容器,防止水螅身体缩成一团,影响实验效果。

在组织学生观察水螅的体壁结构时,要引导学生能辨别水螅的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外胚层是体壁的外层,上有刺细胞;内胚层是紧挨消化腔的内层,上有腺细胞等;中胶层是介于外胚层和内胚层之间的一层无细胞结构的粘稠液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1)可以用草履虫的挂图进行复习提问,并引出本节的课题。例如可以这样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得出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实际上在动物界中只有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其他则全是多细胞动物。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是腔肠动物。腔肠动物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只有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里,下面以生活在淡水中的水螅为例来学习腔肠动物门的知识。

(2)也可以先放一段录像片,示意要学习的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大致形态、名称,然后提问学生并引出本节的课题。可以这样提问:①片中放映的动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②它们生活的环境怎样?它们叫什么名字?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本课题。

2.关于水螅形态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容器里的活水螅,估计水螅的体长。然后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水螅的体色、体形、外部结构和触手有多少条。教师可以把要求学生看到的内容出示在黑板上。

第二,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问:①水螅圆柱(筒)形的体形对水螅的生活有什么好处?②触手有什么作用?③口在水螅身体的什么位置?④水螅是多细胞动物,怎样证明它是多细胞的动物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做小结,并引导学生观察水螅的内部结构。教师可以这样说:水螅确实是多细胞动物,也就是说它的身体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我们可以把水螅的身体进行纵剖和横剖,看一看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水螅的纵剖切片和横切片用显微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对照讲解。也可以与学生实验同步进行。在学生显微观察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水螅的身体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体壁和中空的消化腔构成的.。

引导学生观察水螅的体壁是由几层细胞构成的,然后辨认外胚层、中胶层和内胚层。强调指出消化腔就是体壁围成的空腔。消化腔与外界唯一的通口就是水螅的口,触手在口的周围。

3.关于水螅生理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

首先提问:①水螅营固着生活,触手是它的捕食工具,水螅是如何通过触手把食物送到口中的?②送入口中的食物又是如何在消化腔中被消化和吸收的?③消化不了的食物残渣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④水螅对刺激有何反应?

然后请学生边思考上述问题边观察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多媒体教具把实验过程更清晰地展示给全体学生。也可以分实验组进行水螅捕食过程的实验。

(1)捕食:

水螅捕食靠触手,触手是如何把活泼乱动的水蚤送入口中的呢?这与触手上一种特殊的细胞――刺细胞有关。教师可请两个学生把一个活水螅制成临时装片,然后把制好的装片放在显微投影仪上,观察触手上的刺细胞。讲刺细胞的结构时,可参考教科书P9图Ⅲ-7,说明刺细胞中有一个刺丝,平时刺丝是盘曲在刺细胞中的,在刺细胞边上还有一个朝外的刺针,当活动的水蚤碰着刺针时,刺丝立即从刺细胞中弹出,把其中的毒素射向水蚤,使其麻醉,然后几条触手一起把水蚤捉住送到口中。(这个过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放录像进一步演示一下水螅捕食的连续过程。)

(2)消化:

送于口中的食物直接进入消化腔,绝大多数食物在消化腔中被消化,食物没有进入细胞内的消化方式叫细胞外消化。水螅仍有一些内胚层细胞可进行细胞内消化,它们像变形虫一样把食物微粒包进细胞内进行消化。所以说,水螅的消化方式有两种,即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两种消化方式哪一种更具优越性?进化地位更高?为什么?

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内胚层细胞吸收,并送到水螅的全身。消化不了的食物残渣由哪儿排出体外呢?――仍然由口排出,说明水螅的低等性。

(3)神经细胞的调节:

请学生用解剖针刺激容器中活水螅的某一部位,观察水螅有什么反应――立即缩成一团。想一想,假如我们的手用针扎了一下会有什么反应?以此来说明:水螅的神经细胞的调节能力是比较低等的,这与它们构成神经网有关。

水螅的体壁细胞已经有了分化,像刺细胞、腺细胞、消化细胞等都是分化的细胞。在外胚层细胞的基部还有分化的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都有许多突起,这些突起彼此交织成网――神经网(可以给学生展示水螅神经网的示意图)。还有一些突起与体壁细胞相连。当水螅身体的某一部位受到较强刺激时,刺激就会沿着神经网向四周扩散,使全身都会发生收缩反应。与高等动物相比,水螅神经网对刺激的无定向传导,也说明了水螅的低等性。

4.关于水螅的生殖的教学可以放录像,示意水螅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两种不同的繁殖方式。

说明:环境条件好时,水螅主要进行无性生殖――出芽生殖;环境条件不好时,主要进行有性生殖――精、卵细胞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如果能够培养出带有芽体的水螅给学生看一看就更好了。

5.关于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可以灵活掌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结合录像、挂图、投影片或标本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腔肠动物。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如:我们吃的海蜇皮就是一种大型的食用水母,它的营养价值很高,也可入药。再如:珊瑚虫的骨骼除了可以制成装饰品外,古珊瑚和现代珊瑚礁可以形成储油层,对开采石油有重要作用。珊瑚岛还可供生物居住,岛上鸟的粪便可作肥料,我国南沙、西沙群岛多数为珊瑚岛。

6.关于课后小结,可以这样安排:

(1)在新课结束后,可启发学生总结出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草履虫的特点,总结水螅高等、进化的特点。同时,也要说明水螅在形态、结构及生理上的原始和低等特征。

草履虫和水螅结构和生理对照表:

通过比较说明水螅比草履虫高等,结构复杂,有细胞分化。但水螅也有其低等的一面:有口无肛门、细胞分化不完全、神经网传导不定向等。不同的生物不论是高等还是低等,它们都有其特定的方式来适应环境。

篇5:第二章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l)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出芽生殖,认识霉菌的形态结构和孢子)。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命现象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探索精神。

(2)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重点难点

1.酵母菌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初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2.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因为通过本实验过程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思想情感,还可以给学生创造互相学习、协作共进的机会。

3.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理解起来有难度。

教具准备

酵母菌培养液,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稀释的碘液,吸水纸,放大镜,纱布。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利用实物激发兴趣导出主题

学生实验、观察实物、培养能力,强化知识

利用实验,使学生识记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理解总结

2.教学过程 说明:

(1)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真菌”一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上自带面包,然后开门见山:面包、馒头为什么暄软多孔?直接引出主题。这样,更贴近生活,对本节内容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关于酵母菌部分的教学,最好结合实验同步进行,因为酵母菌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教师可以拟定观察提纲,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仔细观察,避免盲目性,边观察边纪录,提高学习效率。观察提纲要依据教材内容,可适当调整,要科学、具体,形式不限,起到指导观察的作用。如:

①你找到酵母菌了吗? 确认吗? 它与气泡有何不同? 。

②酵母菌的形状 。

③酵母菌的颜色(染色前) 。

④你看到酵母菌的哪些结构?

⑤你能绘出一个酵母菌的结构图吗?请绘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⑥酵母菌含叶绿素吗?

⑦你观察到这种形状(带有芽体的酵母菌)的酵母菌了吗? 。

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教师应明确地指出,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好像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所以叫做芽。

酵母菌的营养方式,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两个小实验来解决这一难点,如:

<实验1>:教师在培养酵母菌培养液时,分别放在敞口的广口瓶和盖严的广口瓶中,课上让学生比较、区别(后者可嗅到酒香味)。

<实验2>:取盛有质量分数为5%蔗糖溶液的三角烧瓶两只,其中一只投入一小块新鲜酵母或发面、葡萄糖等,另一支摇晃后塞好瓶塞,都置于温暖处,一日后取出。或者取三角烧瓶两只,一只放入加有酵母的玉米粉湿面团,另一只仅放入玉米粉湿面团,都塞好瓶塞,皆置于20 ℃处,一日后取出。演示时先将有酵母的瓶塞换上带导管的瓶塞(注意速度要快),导管一端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顿时冒出气泡,石灰水不久变混浊,而对照的一瓶也按上述方法重复实验,则石灰水无变化。

通过这两个演示实验说明酵母菌有氧无氧都能生活。无氧时产生部分酒精。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再启发学生分析总结面包、馒头暄软多孔的原因。

关于孢子生殖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分析,不难理解。

在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时,由于酵母菌是无色的、较透明的,所以要将显微镜的光线调得暗一些,视野太亮不易观察。待用稀释的碘液染色后,再将显微镜调得亮一些,这样,就便于观察了。

(3)关于霉菌部分的教学,可以这样引入:青霉素治疗某些病的效果很好,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它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的,在20世纪40年代初被称为灵丹妙药,价格比黄金还贵,它就是从霉菌中提取出来的。

霉菌的教学最好与实验课结合起来(把实验拆开分别加在理论内容中),采用边观察、边讲解、边讨论的方式。要说明,青霉和曲霉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都是孢子的颜色造成的,它们的菌丝不含叶绿体,都是无色的,在指导实验时最好强调让学生分清青霉和曲霉成熟孢子的颜色。

关于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实验,教师可组织部分学生,如课外活动小组成员或实验小组组长都可以,在课外提前培养出霉菌,以备课上使用。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培养霉菌的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取潮湿橘皮或半腐烂的一小块苹果或一小块新鲜馒头,置于培养皿或小碟里,上面扣上一个玻璃杯,放在阴暗、潮湿、温暖(约20 ℃左右)的地方。几天以后,橘皮、苹果或馒头上便长出各种霉菌来。为了保证学生真正看清楚青霉的无色分枝的菌丝以及生长在菌丝上面成串的分生孢子,教师要指导学生,取材时必须挑取少量的、颜色很浅的绿色部分做装片(如果挑取颜色较深的部分,在视野里看到的只是大量绿色的青霉孢子;如果是挑取白色部分,在视野里看到的只是大量无色的菌丝)。这样,在视野里既能看到无色的分枝的青霉菌丝,又能看到生长在菌丝顶端的成串的绿色孢子。为了实验效果更好一些,可以在上述培养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人工接种培养(挑取第一次培养的青霉或曲霉,接种在橘皮上进行再次培养)。进行第二次人工接种培养的青霉或曲霉,不仅比较纯净,而且生长得很快,两日后可以供观察使用。

当材料准备好以后,教师起草拟定观察提纲,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学习酵母菌的基础上自拟观察提纲,提纲要有利于霉菌和酵母菌的比较,主要提出二者的区别来。如:酵母菌是单细胞的,青霉和曲霉呢?为什么?

在用针挑取青霉或曲霉时,除了注意挑选颜色外,不要挑得过多,以免聚集成堆不利于观察,在剥离展开时要顺着菌丝生长的方向,否则破坏了菌丝影响观察的整体效果。

在观察结束时,教师把内容引到霉菌与人类的关系上来,指导学生从有益、有害两方面认识霉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真菌

第一节 酵母菌和霉菌

一、酵母菌

观察酵母菌

目的要求: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出芽生殖。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稀释的碘液,放大镜,吸水纸等。

方法步骤:a.制片,观察形态和颜色;

b.染色,观察结构;

c.绘图。

1.形态:无色、卵形单细胞个体。

2.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3.营养方式:腐生生活。

有氧分解

酵母菌————→葡萄糖—→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无氧分解

酵母菌————→葡萄糖—→二氧化碳十酒精十能量

4.生殖方式: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

二、霉菌

观察霉菌

目的要求:认识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和孢子。

材料用具: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等。

方法步骤:a.用放大镜观察形态和颜色; b.制片,观察。

1.形态:由菌丝组成,多细胞。

2.营养方式:靠营养菌丝进行腐生生活。

3.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青霉:直立菌丝顶端呈扫帚状,孢子绿色。

曲霉:直立菌丝顶端呈现球状,孢子黄色、橙红色或黑色

4.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方面:提取青霉素、制酒等。

有害方面:某些种类黄曲霉能使人、畜致癌。

三、匍枝根霉 与酿造江米酒等甜酒有关。

篇6: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教学设计一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2)使学生能总结识记真菌的主要特征。

(3)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4)识记当地常见的食用菌种类及各自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1)通过食用菌的调查或养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的能力。

(2)通过食用菌的调查,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3)通过食用菌的养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思想情感方面

(l)通过学习食用菌对学生进行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教育。

(2)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命。

(3)通过食用菌的调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1.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以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和它与人类的关系是教学重点。因为蘑菇是大型真菌的代表,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应用价值很高,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食用菌的调查或养殖是难点。因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必须离开课堂,主要是在校外进行。除了事先布置、管理好以外,还需要学生独立进行的过程,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一个考验。

3.蘑菇的形成过程是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新鲜的成熟的蘑菇或蘑菇标本,蘑菇或其他真菌的教学图片、软件、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设置情景,引出主题

观察实物标本,识记蘑菇的形态结构

利用标本或教学软件,使学生理解蘑菇的形过程

发挥学生的作用,识记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首先展示蘑菇标本,激发情趣,再由学生引出主题。或者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歌曲一小段,调节课堂气氛,引出主题。

(2)关于蘑菇部分的教学,首先注意教学的直观性,最好课前分好小组,两三个人为一组,每组准备好蘑菇标本,上课时,按照观察提纲,逐步进行观察。观察提问要结合教材内容,有一定的程序性和层次性,要科学严谨,具体可行,体现指导性、方向性。如:

①蘑菇像什么?

②你们组的蘑菇标本呈什么颜色?是否含有叶绿素?

③都果把蘑菇比喻成一把张开的伞,那么伞盖、伞柄分别叫什么?

④蘑菇是否有生长在地下的部分?如果有,叫什么?

⑤把成熟的、新鲜的蘑菇放在白纸上,一手按住,另一只手轻轻地敲一敲,在白纸上是否发现有褐色的粉末落下来?如果有,你知道是什么吗?

⑥你能绘出一个蘑菇的外形图吗?如果能,请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⑦你观察时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在学生按提纲程序观察时,教师出示醒目的蘑菇的形态图,以便学生对照。把实验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并拟定观察内容,设计观察提纲,可以由浅入深,逐步解决,可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关于孢子落到条件适宜的地方就可以萌发出子实体,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这个动态的连续变化过程比较抽象,应先指导学生观察孢子,这个过程较简单,把成熟的蘑菇菌盖剪下来,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玻璃板上,玻璃板下面垫上一张白纸,轻轻敲打菌盖,即可见到落下来的孢子。然后,再提供不同发育期的蘑菇标本让学生观察理解。其做法如下:在培植时,最好选择较透明的培养基,每隔5天重新接种一次(保持一段距离),直到刚萌发出菌丝的个体和较成熟的个体都具备为止,还可以把不同发育期的标本放到稀释的福尔马林溶液中或70%的酒精中浸泡起来保存,以便随时观看。或者利用教学软件以动画形式来演示这一萌发过程,或制作能反映这一连续过程的复合投影片及活动挂图等。

关于如何区别有毒的蘑菇和无毒的蘑菇,目前没有简易的鉴别方法。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鉴别,如:a.颜色较柔和的一般无毒,而色彩艳丽的一般有毒;b.有小虫叮咬的一般无毒,而不招小虫甚至周围也没有小虫痕迹的,一般有毒;c.菌柄憨实粗壮的一般无毒,菌柄较细的一般有毒,等等。一定要教育学生,对不能识别的蘑菇,一定要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不要随意采食,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3)关于真菌的主要特征部分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比较酵母菌、霉菌和蘑菇,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部分的教学只要提及与细菌、放线菌一样,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复习了旧知识,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

(4)关于真菌与人类的关系部分的教学,请学生联系实际总结,教师点评,如有没有总结到的一些大型真菌,如木耳、灵芝、猴头、银耳等,可利用软件向学生介绍。

(5)关于(实践活动三)食用菌的调查或养殖(以调查为例)部分的教学,关键在组织者,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对教师、对学生都是一次考验,如果组织得当,受益非浅,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接触社会,学到一些在课堂、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情趣,初步尝试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加强学习印象,体现了素质教育。搞好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要拟定好计划,布置任务细致周密,要切合学生实际和当地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的人身安全要保障,防患未然。

第一,要使学生明确调查的目的。

本次实践活动是了解当地常见的食用菌的主要种类及其主要特征。学生自己拟定活动计划(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拿出来让学生讨论,看是否切实可行。

第二,选择调查场所。

a.一块长有食用菌的林地或草地。

b.一家农贸市场或食用菌养殖场。

c.某个有研究食用菌项目的科研单位或大学。

d.上网等。

第三,有适当的组织形式。

a.以小组为单位,一般4至6人,选出有责任心、热爱生活、有一定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其余学生也要有分工,要明确任务,做好准备。如:XX同学担任主记录,XX主要负责联络和收集信息,XX主要负责安全等。

b.活动时一定要有教师组织,不要让学生自己出去,以免发生意外。如果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做顾问。

第四,调查方式。

a.实地考查。

b.个别访问。

C.网上查询。

d.问卷获息等。

第五,让学生明确调查内容。

调查的项目较多,可以划分成问答题的形式,分给小组,使每个小组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任务。

a.当地食用菌主要有哪些种类;

b.每种食用菌的形态、颜色;

c.生长环境:温度、湿度、光照;

d.营养方式;

e.主要成分;

f.营养价值;

g.药用价值;

h.市场价格;

i.季节性;

j.有毒无毒;

k.味道;

1.鉴别方法;

m.其他。

第六,服装和活动备品。

a.穿宽松适合运动的服装,如果到林地或草地,要穿旅游鞋、长裤,裤角扎紧,以免遭蚊虫叮咬,最好带白帽,便于查找所在位置。

b.小铲,小木棒,记录本,笔等。

第七,整理记录。

活动中所记的笔录会很潦草,回来后利用课余时间加以整理、分类,有些还要添加数据说明,并做适当的分析。这样,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质。

第八,总结汇报交流

在校内开展一次交流会,口头交流,汇报调查结果。也可以通过其他形式交流,如办板报、办学报、网上交流等。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要有“存在问题一项”,让学生找出本次调查中不圆满之处,以利于下次完善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蘑 菇

一、蘑菇

1.形态结构:像把张开的伞,有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

2.营养方式:靠地下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 3.生殖方式:产生孢子进行孢子生殖。

4.鉴别蘑菇,不可随便食用。

二、真菌的主要特征

1.细胞内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2.能产生孢子,孢子能发育成新个体;

3.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属异养。

三、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

对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1.有益方面:可食用、药用、制酱油。

2.有害方面:使食品、纺织品发霉变质,使农作物患病等。

篇7:第二章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l)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出芽生殖,认识霉菌的形态结构和孢子)。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命现象的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探索精神。

(2)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重点难点

1.酵母菌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初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2.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因为通过本实验过程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思想情感,还可以给学生创造互相学习、协作共进的机会。

3.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理解起来有难度。

教具准备

酵母菌培养液,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稀释的碘液,吸水纸,放大镜,纱布。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利用实物激发兴趣导出主题

学生实验、观察实物、培养能力,强化知识

利用实验,使学生识记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理解总结

2.教学过程说明:

(1)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真菌”一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上自带面包,然后开门见山:面包、馒头为什么暄软多孔?直接引出主题。这样,更贴近生活,对本节内容产生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关于酵母菌部分的教学,最好结合实验同步进行,因为酵母菌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教师可以拟定观察提纲,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仔细观察,避免盲目性,边观察边纪录,提高学习效率。观察提纲要依据教材内容,可适当调整,要科学、具体,形式不限,起到指导观察的作用。如:

①你找到酵母菌了吗? 确认吗? 它与气泡有何不同? 。

②酵母菌的形状 。

③酵母菌的颜色(染色前) 。

④你看到酵母菌的哪些结构?

⑤你能绘出一个酵母菌的结构图吗?请绘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⑥酵母菌含叶绿素吗?

⑦你观察到这种形状(带有芽体的酵母菌)的酵母菌了吗? 。

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芽不是一个概念,教师应明确地指出,酵母菌细胞上长出的突起,比母细胞小得多,好像母细胞上的一个芽体,所以叫做芽。

酵母菌的营养方式,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两个小实验来解决这一难点,如:

<实验1>:教师在培养酵母菌培养液时,分别放在敞口的广口瓶和盖严的广口瓶中,课上让学生比较、区别(后者可嗅到酒香味)。

<实验2>:取盛有质量分数为5%蔗糖溶液的三角烧瓶两只,其中一只投入一小块新鲜酵母或发面、葡萄糖等,另一支摇晃后塞好瓶塞,都置于温暖处,一日后取出。或者取三角烧瓶两只,一只放入加有酵母的玉米粉湿面团,另一只仅放入玉米粉湿面团,都塞好瓶塞,皆置于20 ℃处,一日后取出。演示时先将有酵母的瓶塞换上带导管的瓶塞(注意速度要快),导管一端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顿时冒出气泡,石灰水不久变混浊,而对照的一瓶也按上述方法重复实验,则石灰水无变化。

通过这两个演示实验说明酵母菌有氧无氧都能生活。无氧时产生部分酒精。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再启发学生分析总结面包、馒头暄软多孔的原因。

关于孢子生殖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分析,不难理解。

在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时,由于酵母菌是无色的、较透明的,所以要将显微镜的光线调得暗一些,视野太亮不易观察。待用稀释的碘液染色后,再将显微镜调得亮一些,这样,就便于观察了。

(3)关于霉菌部分的教学,可以这样引入:青霉素治疗某些病的效果很好,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它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的,在20世纪40年代初被称为灵丹妙药,价格比黄金还贵,它就是从霉菌中提取出来的。

霉菌的教学最好与实验课结合起来(把实验拆开分别加在理论内容中),采用边观察、边讲解、边讨论的方式。要说明,青霉和曲霉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都是孢子的颜色造成的,它们的菌丝不含叶绿体,都是无色的,在指导实验时最好强调让学生分清青霉和曲霉成熟孢子的颜色。

关于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实验,教师可组织部分学生,如课外活动小组成员或实验小组组长都可以,在课外提前培养出霉菌,以备课上使用。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培养霉菌的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取潮湿橘皮或半腐烂的一小块苹果或一小块新鲜馒头,置于培养皿或小碟里,上面扣上一个玻璃杯,放在阴暗、潮湿、温暖(约20 ℃左右)的地方。几天以后,橘皮、苹果或馒头上便长出各种霉菌来。为了保证学生真正看清楚青霉的无色分枝的菌丝以及生长在菌丝上面成串的分生孢子,教师要指导学生,取材时必须挑取少量的、颜色很浅的绿色部分做装片(如果挑取颜色较深的部分,在视野里看到的只是大量绿色的青霉孢子;如果是挑取白色部分,在视野里看到的只是大量无色的菌丝)。这样,在视野里既能看到无色的分枝的青霉菌丝,又能看到生长在菌丝顶端的成串的绿色孢子。为了实验效果更好一些,可以在上述培养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人工接种培养(挑取第一次培养的青霉或曲霉,接种在橘皮上进行再次培养)。进行第二次人工接种培养的青霉或曲霉,不仅比较纯净,而且生长得很快,两日后可以供观察使用。

当材料准备好以后,教师起草拟定观察提纲,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学习酵母菌的基础上自拟观察提纲,提纲要有利于霉菌和酵母菌的比较,主要提出二者的区别来。如:酵母菌是单细胞的,青霉和曲霉呢?为什么?

在用针挑取青霉或曲霉时,除了注意挑选颜色外,不要挑得过多,以免聚集成堆不利于观察,在剥离展开时要顺着菌丝生长的方向,否则破坏了菌丝影响观察的整体效果。

在观察结束时,教师把内容引到霉菌与人类的关系上来,指导学生从有益、有害两方面认识霉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真菌

篇8:第二章第二节蘑菇 教学设计二

第二章第二节蘑菇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蘑菇的形态、颜色,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概括真菌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了解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继续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初步建立合理开发利用真菌资源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分析

1.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是因为:

通过学习蘑菇的形态结构及营养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蘑菇与酵母菌、霉菌虽然形态差异显著,但它们细胞基本结构、营养方式都相同,同属于真菌,所以学习这部分重点知识,是了解真菌主要特征所必须的。

2.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之二:

因为真菌是生物界的一大类群。种类很多,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有助于认识生物界的.全貌。同时真菌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了解这些知识,利于人们合理利用开发真菌资源,对控制其有害的一面十分必要。而了解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对以后学习生态学知识也是必须的。

3.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观察新鲜蘑菇。如何培养好新鲜蘑菇,以便于学生观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之一,因为在接种过程中很容易被污染。另外,新鲜蘑菇不易保存。

4.如何鉴别毒蘑菇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之二,因为目前很难简单概括毒蘑菇普遍存在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在广口瓶(或罐头瓶)里培养蘑菇,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的观察。

2.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在野外采集一些新鲜的蘑菇。

3.也可以课前到市场上买些新鲜磨菇,放在培养皿中,上课时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

4.还可以课前布置好,让学生上课时从家中带些干、鲜蘑菇来。

(二)教学过程

1.关于蘑菇形态结构方面的教学,采用实验观察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新鲜蘑菇的颜色,外部形态,注意,由于要观察蘑菇的孢子,要把它放在白纸上。另外,最好让学生在放大镜下观察。轻敲一下菌盖,看一下白纸上是否有孢于落下,孢子的颜色如何?接着让学生把菌盖、菌柄分开并观察菌盖下面的菌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指导学生边动手边认识蘑菇子实体的各部分名称。讲清蘑菇的子实体较大,所以是个体较大的真菌。子实体也是由菌丝构成的,蘑菇的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最后教师可通过实物和插图总结出蘑菇的形态像一把张开的伞,其结构包括子实体(地上部分,由菌盖、菌柄构成)和伸进土壤中的菌丝组成。

2.讲述蘑菇的营养方式时,注意让学生与酵母和青霉、曲霉进行比较。相同点是细胞内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腐生生活。在这里要说明蘑菇是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养分的,地下部分的菌丝为营养菌丝。

3.蘑菇的生殖方式。让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菌盖下面的菌褶,并观察成熟蘑菇的抱子。泡子的颜色呈褐色,可随风飘散,落到环境适宜的地方,孢子就可萌发出菌丝,而后从菌丝上生出于实体。

4.关于蘑菇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说出作为健康食品它对人类的益处。另外,蘑菇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对于学生的回答有不全面之处教师给予补充。如蘑菇提取物对肝病、白细胞减少症、诱生干扰素、溶解胆固醇、抗癌、冠心病、高血压等预防和治序方面的作用。蘑菇已成为开发天然药物资源的新领域,已被列为当代重要的健康食品之一。在世界人口日益增长的今天,利用废物生产蘑菇开发新的蛋白资源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蘑菇在我们的生活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特别强调有些蘑菇是有毒的,没有统一、简易。确切的鉴别方法。采到的不能识别的善菇,不要随便食用。

建议教师在这里补充一些其它食用菌的知识,用谈话法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其它食用菌,并让学生辨认一下书前面的彩图中的食用菌,教师最好准备一些其它食用菌的标本,让学生观察。

5.关于真菌的主要特征和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及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指手学生联系前面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让学生比较酵母菌、霉菌、蘑菇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而后归纳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1)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2)能够产生抱子,抱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孢子生殖;(3)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为异养。

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要强调与细菌相同,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从两个方面归纳总结,既对人有益的一面和对人有害的一面。对学生的回答要做出简单的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回答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补充。

在本节的教学内容中,由于蘑菇及其它食用菌学生比较熟悉,教师要注意调动激发学生内学习兴趣,把丰富的教学内容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篇9:第二章第一节酵母菌和霉菌教学设计

一、酵母菌

观察酵母菌

目的要求: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出芽生殖。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稀释的碘液,放大镜,吸水纸等。

方法步骤:a.制片,观察形态和颜色;

b.染色,观察结构;

c.绘图。

1.形态:无色、卵形单细胞个体。

2.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3.营养方式:腐生生活。

有氧分解

酵母菌――――→葡萄糖―→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无氧分解

酵母菌――――→葡萄糖―→二氧化碳十酒精十能量

4.生殖方式: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

二、霉菌

观察霉菌

目的要求:认识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和孢子。

材料用具: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等。

方法步骤:a.用放大镜观察形态和颜色; b.制片,观察。

1.形态:由菌丝组成,多细胞。

2.营养方式:靠营养菌丝进行腐生生活。

3.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青霉:直立菌丝顶端呈扫帚状,孢子绿色。

曲霉:直立菌丝顶端呈现球状,孢子黄色、橙红色或黑色

4.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方面:提取青霉素、制酒等。

有害方面:某些种类黄曲霉能使人、畜致癌。

三、匍枝根霉 与酿造江米酒等甜酒有关。

篇10: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本条标准时,不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3)利用网络表达、交流在“全球气候变化”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纬度(热带、温带、极地)气候变化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建立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的学习网页,内容包括:资料区;问题讨论区;成果展示区和信息交流区。

资料区:(1)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

(2)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关资料

说明:学生分小组将收集资料并及时整理后放在网页上

问题讨论区:(1)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化

(2)如何预防和适应近现代气候变暖的形势

说明:学生分小组将收集气候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理后放在网页上的讨论区

成果展示区:(1)分小组将收集的资料放在资料区

(2)可将收集到的资料(资料区及讨论区的内容)通过讨论后制作成图表、小论文、谩画、演示文稿、动画等。

说明:学生分小组选择制作其中一种作品

信息交流区:将收集到的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其他内容在本区交流。

说明:学生分小组将收集气候资料过程中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其他资料如气象日等放在本区作交流,作为知识的扩展。

上面制作网页是在课前完成,并作为本章开放性考查内容,作品可在课后作修改。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篇11:第二章实数的教学设计反思

第二章实数的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平方根》的第二课时.主要知识是平方根的学习和运用.教材是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所学的概念.概念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经过分析、综合去掉非本质特征,保持本质属性而形成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思维过程,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很必要的.所以在学习习近平方根的概念时,对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学生不太容易接受,往往丢掉负的平方根,因为这与他们以前的经验不符.对此,在平方根的引入时,可多提一些具体的问题.如“9的算术平方根是3,也就是说,3的平方是9.还有其他的.数,它的平方也是9吗?”等等,旨在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初步的平方根的概念.再让学生去讨论 一个正数有几个平方根?0有几个平方根?负数呢?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平方根的概念,然后通过具体的求平方根的练习,巩固新学的概念.

(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交流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如 把正方形的面积不断的扩大为2倍、3倍、n倍,来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等数学活动,从中感受学习习近平方根的必要性.

(三)设计之中多处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类比概念 “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区别和联系,“平方”和“开平方”运算.

(四)根据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上只安排了一道例题和几个想一想,为了让学生对新知巩固,我增加了部分练习题,围绕“平方根”这一知识点进行各种题型的变式练习.当然,选题要有层次,有梯度.老师们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取舍.

(五)建议

根据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建议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平方根置于算术平方根之前.

篇12: 八年级生物《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反思

八年级生物《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反思

本课是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节课,在这节课我首先给学生对本教材进行了大概的描述,把这册课本的'整体知识体系系统的介绍了一下,因为我们知道学生的好奇心的很强的,他们总想知道

本课我从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还是多细胞动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指出:“在动物界中,只有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的,(学过了草履虫)其他动物都是多细胞的。腔肠动物就是一类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腔肠动物是多细胞动物中最低等的。

腔肠动物是怎样构成的?具有什么特点?常见的种类有哪些?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入手既设置了悬念,又激发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还导出了本课的课题,为上好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发现,兴趣的高与低严重影响着一堂课是否成功。如果引课时候把我、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一直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兴趣,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

寻访小动物教学反思优秀

可爱的动物教学反思

小班动物的尾巴说课稿

《天然动物园漫游记》的教学反思

我们的动物朋友的教学反思

写意动物教学设计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设计

可爱的动物教学设计

动物游戏之谜优秀教案

动物细胞培养(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锦集12篇)】相关文章:

我的动物朋友教学设计2022-10-11

我的动物朋友主题反思2023-08-28

可爱的小动物教学设计2023-08-30

《天然动物园漫游记》优秀教学设计2022-06-03

《动物游戏之谜》教学反思2023-05-30

《动物名片设计大赛》教学设计2023-05-09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反思2022-09-28

美术教案-动物乐园2022-08-14

八年级生物《哺乳动物》教学反思2022-09-09

一年级可爱的动物教学设计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