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05 08:13:53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地理天气预报教学设计(精选15篇)由网友“上官喜欢”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地理天气预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地理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篇1:地理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

2、学会看天气预报

3、学会看天气图,掌握天气图上重要的天气系统。4、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并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

重点: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天气系统;天气图和天气形势;

难点: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简单的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引言:老师一直想去哈尔滨看冰雕,那同学们认为老师要出行前要注意点什么,或者要带点什么东西呢?

预设:多带点衣服

评价:也就是说老师要注意一下那边的天气和我们这里不太一样对吧。

追问:那么老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哈尔滨的天气情况呢?

评价:你们了解的真多!

我们看PPT: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121电话查询、开通手机短消息等方式。不同的方式,天气预报的特点也不一样,有的听声音(广播、电话查询),有的看文字(手机、报纸),有的图、文、声并茂。

其中,我们接触较多的一般是电视天气预报。

一:怎样看天气预报: 你知道天气预报用语的含意吗?

海盐某日天气预报:今明两天多云到阴,有时有小雨,降水概率15%,偏南风2-3级,15℃--23℃。

提问:从中你获取到哪些天气知识?

预设:知道了温度,会下小雨

过渡:那么很多信息我们是不了解的,比如降水概率、多云、阴是怎么区分的,大家一起来看ppt

1.云量:阴”指天空的总云量在8/10以上,“多云”指天空总云量在5/10到7/10,5/10到3/10为少云,3/10 以下为晴。

2.降水量:12小时内降水小于5毫米为小雨,5-15毫米为中雨,大于15毫米为大雨 ?

3.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小于30%降水基本不会发生。

4.气温:前者表示最低气温,后者表示最高气温的。

5.风向和风速

? 6.空气质量指数

有时候,我们天气预报上会出现一些天气符号,我们来认识一下。

天气预报我们能看懂了,那么每天的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天气图

二、天气图 --用来表示天气形势,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如何看天气图?

分析天气图时,首先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术语和常见的天气系统(以ppt图为例)

⑴等压线: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分析出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低压、冷锋、暖锋、台风等

⑵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锋面,它的结构特点是: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

1. 高压系统:越往中心气压越高的封闭的等压线。一般出现晴朗天气

2. 低压系统:越往中心气压越低的封闭的等压线。一般出现阴雨天气

3. 冷峰系统:冷气团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冷锋,常带来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 问:(为什么过境时会出现这样的天气?

预设:

追问:那么冷锋系统过境后的天气又有什么变化呢?

预设:

总结:俗话说得好,寒潮到来,一场秋雨一场寒,冷锋过后,天气会逐渐变冷,转晴,气压升高,我们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冷锋;

4. 暖锋系统:暖气团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暖锋,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是暖锋占主导地位

了,过境的时候常带来降雨天气,气温升高。 问:这又是为什么?

预设:

过境之后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总结:就如我们的春雨,一场春雨一场暖,暖锋系统会使得气温升高,天气转晴,气压降低,我们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暖锋;无论是暖锋系统还是冷锋系统,暖气团永远处于上面,冷气团在下面。

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刚才提到的几个天气系统,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分别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情况。

观测天气图的时候呢,我们要注意上面的的图例,如暖锋、冷锋,还有天气图上的日期等。明确冷锋、暖锋系统及锋面,同时关注等压线上的数字来得知高压区和低压区。然后根据锋面系统的移动方向来判断该锋面系统对所预报地区产生的影响,判断该地的天气趋势。

讨论:

1、根据图2—47找出当日影响我国的较大天气系统位置。

2、分析当日我国的天气形势。

3、预测北京、上海、广州未来24小时的天气。

问题:

古代劳动人民并没有现代科技手段,他们是如何预知未来的天气形势呢?

1、请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谚语。

蜻蜓低飞要下雨

东虹日头西虹雨。

2、你还能说出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吗?

篇2:地理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

2、学会看天气预报

3、学会看天气图,掌握天气图上重要的天气系统。

4、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并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

技能目标:

1、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

2、调查当地的天气谚语,能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情感目标:

1、建立对天气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

2、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和研究精神。

重点:怎样看天气预报;

天气图上的常见天气系统;

天气图和天气形势;

难点: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

简单的天气预报。

教学方法:课前学生查找 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和天气谚语 , 学会看图解答。共同讨论。 教学思路

1. 课前让学生收集气象信息,在学生已经了解天气要素特点的基础上,介绍收集气象信息、判断天气状况和天气预报的一般方法。天气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指导学生怎样判断天气状况,掌握一些预报天气的简单办法。

2. 然后引导学生去掌握,天气预报中的许多术语,如“阴”并不就是全天都是云,“晴”也并不一定是万里无云。

3. 最后让学生弄清楚怎样看天气图和做简单的天气预报。

4.展示几条当地的天气谚语,能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然后让学生展示他们找到的谚语并解释。

[教学过程]

引言:春光明媚,秋风送爽,春秋两季历来是出游的最佳时机,所以学校一般都会在这两个季节安排活动,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如果学校安排春游或秋游活动,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新课教学:

想一想你会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预报

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121电话查询、开通手机短消息等方 式。 天气预报方式特点是:有的听声音,有的看文字,有的图、文、声并茂。

请你说出以上天气预报方式的特点:

其中,我们接触较多的一般是广播天气预报和电视天气预报。

试一试哪位同学模仿广播员给我们作一次天气预报。

一:怎样看天气预报: 你知道天气预报用语的含意吗?

上海某日天气预报:明天阴到多云,有时有小雨,降水概率15%,偏南风3级,15℃--23℃。阴”指天空的总云量在8/10以上,“多云”指天空总云量在5/10到7/10,5/10到3/10 为少云,3/10 以下为晴。

12小时内降水小于5毫米为小雨,5-15毫米为中雨,大于15毫米为大雨。降水概率

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

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表示方法。

空气质量指数

二、天气图

--用来表示天气形势,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如何看天气图?

分析天气图时,首先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术语(以图2-47为例)

⑴等压线: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分析出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低压、冷锋、暖锋、台风等

⑵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锋面;

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冷锋,常带来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为什么)

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暖锋,常带来降雨天气,气温升高。(为什么?)

观测天气图上的图例,如暖锋、冷锋,还有天气图上的日期等。明确冷锋、暖锋系统及锋面,同时关注等压线上的数字来得知高压区和低压区。然后根据锋面系统的移动方向来判断该锋面系统对所预报地区产生的影响,判断该地的天气趋势。

讨论:

1、根据图2—47找出当日影响我国的较大天气系统位置。

2、分析当日我国的天气形势。

3、预测北京、上海、广州未来24小时的天气。

问题:

古代劳动人民并没有现代科技手段,他们是如何预知未来的天气形势呢?

1、请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谚语。

? 东虹日头西虹雨。

? 石头出汗,塘水要满。

? 鲤鱼河面跳,大雨将要到

2、你还能说出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吗?

课外探究活动:借助简单的气象观测仪器和天气图,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制作天气预报。

板书设计:2—5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一、怎样看天气预报

二、天气图

1. 天气图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2. 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低压、暖锋、冷锋、台风等。

3. 锋是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

4. 冷锋:冷空气暖空气移动;带来降雨、大风、降温

5. 冷空气移动;带来降雨、升温

教后反思:

篇3:地理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设计者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21-23页。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交流了解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可以用来预报天气。

2、借助视频,通过思考交流体验天气预报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3、借助视频资源的引导,了解制造天气预报的流程。

4、通过讨论交流,知道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

目标分解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

1、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影响的实例。

2、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2、基于教材特点 《天气预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一方面引导学生去关注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变化,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另一方面,以学生关心天气变化的活动为核心,阐明天气变化与人们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力求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积累,使学生对天气现象以及天气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3、基于学生实际

五年级的孩子对天气变化并不陌生,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经常受到天气的影响。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家长的指点,他们或多或少都对天气有所认识和了解。

教学重点

通过思考交流体验天气预报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知道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气象台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各小组讨论情况及课堂提问检测目标1、2、4的达成。

2、通过小组汇报情况检测目标3的达成。

教学活动预案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天气预报背景音乐,让学生们听后说出节目名称,进而引出课题。

2、趣味阅读

多媒体出示“下雨了”连环画,生阅读。回答:下雨前有哪些常见现象?

(目的:通过兴趣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阅读中找到下雨前出现的现象,勾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3、讨论交流

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和现象可以用来预报天气?天气预报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目的: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总结,生活中哪些事物和现象可以用来预报天气及天气预报对人类的影响,让学生明了只要善于思考总结,生活中处处皆学问,。)

4、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

通过看视频,了解气象台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并让学生同桌间相互说一说制作天气预报的

过程。

(目的:借助视频,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直观的体验制作天气预报的完整流程。)

5、获取天气预报的方法

根据生活经验,小组间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的方法找出得到比较准确而又全面的天气情况的方法。

(目的':多方面搜集获取天气情况的方法,为以后学生们坚持关注天气打下良好的基础。)

6、知识小链接

(目的:了解气象指数预报)

巩固练习

读一读下面谚语并说一说谚语的意思

1、初冬寒,春雨多。

2、古龙晒太阳,不久台风狂。

3、热生风,冷生雨。

4、九月寒霜十月雪

5、冬雪大,来年春暖多风沙。

6、三九四九冰上走。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天气预报

收集气象信息

气象资料分析

预报天气

篇4: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

地理教案-收听天气预报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计划地收听收看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通过“学做天气预报员”的训练,使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会看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2.掌握判读卫星云图的基本方法,了解卫星云图对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并初步了解卫星云图是如何制作形成的。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并且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谈起,并且按照平时电视节目中播放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着重强调对这些图的判断、解读。由于这些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进行后几节的深入学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题目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所以需要在进行本节学习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在初一学过的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的有关内容,这是进行后面学习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为主要目标,因此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安排学生自己画天气符号,并且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举天气符号,另一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播报员,反复练习,然后交换。另外,为了训练学生读卫星云图的能力,教师可以另外找一幅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天气预报,分析天气趋势。此外在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并试探预报短期天气。在简单地看与听的同时,主动的去参与实践。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 第四章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复习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的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下降。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启发引导)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哪个更为关注?(天气)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十分密切,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

(进一步提问)既然如此,人们如何了解天气的'变化?(通过天气预报)

(总结)所以,每当我们第二天要出门的时候,总会听一听天气预报。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了,于是人们就更加关注天气预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天气预报都预报哪些内容,他们是怎样做出这些预报的,最后我们学会判读天气预报图。

(板书)   第一节   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启发引导)同学们是不是每天都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什么新闻媒体刊登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请同学们看录像后回答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什么叫天气预报?

(录像) 某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学生看过录像,讨论、回答问题。

(启发提问)从录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你们知道这幅图是如何获得的吗?你认为从上面能获得什么信息?

(展示图片)展示卫星云图的挂图、照片,或录像机中的卫星云图镜头,也可以让学生看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

同学讨论、回答。

(板书)二、卫星云图

(教师总结)卫星云图计算在卫星上拍摄的图片,是由气象卫星给地球大气拍摄的图像。从图4.1可以看到气象卫星把摄取的图像信号发射到地面,通过地面接收系统接收显示出图片,得到一张卫星云图。

在卫星云图上,有蓝色、绿色和白色三种不同颜色表示的区域。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而且白色愈浓,表示云层愈厚,云层下面往往下雨就愈大。因此,卫星云图可以真实地显示出云雨区的位置、分布,尤其是能直观看到台风、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板书)  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学生读图判别回答〕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判别下列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1、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晴天)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天)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有雨)

3、范围较大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江南和华南)

〔转折过渡〕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时,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板书〕  三、天气预报图

〔指图讲述〕(P36城市天气预报图)在天气预报图上,用各种各样天气符号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气状况。而要想看懂这种简易的天气预报图,就需要认识一些天气符号。这样就能自己来判断某一城市的天气状况了。

〔板书〕1、天气符号

〔展示板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

〔指导学生读图〕请同学们按下列顺序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

(1)晴天、多云、阴天的符号;

(2)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阵雨、冰雪、雨转晴的符号;

(3)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的符号;

(4)雾、霜冻符号;

(5)冷峰、暖峰、台风的符号;

(6)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教师边画图边讲解),用符号表示就是:风杆上的小横道叫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标在风杆的左侧。风级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风尾,风力2级,二道风尾是4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

学生练习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活动〕教师安排学生自己提前制作一套天气符号,并且在课上给出2分钟,请学生快速记忆。以每两个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出示符号,另外一个人说出其意义,然后再交换。

〔转折过渡〕在识别天气符号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正确判读城市天气预报图。

〔板书〕 2、城市天气预报图

〔读图〕阅读城市天气预报图(课本图4.3)。由教师和同学合作,当天气预报节目播音员;教师报完城市地名后,由学生回答当地的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重点知识,一是如何阅读卫星云图,二是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听收看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天气预报,并把本地一周的天气预报内容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第四章  中国的天气和气侯

第一节   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二、卫星云图

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三、天气预报图

1、天气符号

2、探究活动

记录天气预报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天气符号;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的意识;通过连续记录天气这样一件事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科学精神。

活动具体安排:

连续一周收听每日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并用符号将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包括天气状况及风向、风力等。最后小组内进行核查,看谁记得准确。

日期

天气状况(阴、晴、多云等)

风向

风力

简易晴雨表的制作

目的:通过制作简易晴雨表,以显示睛、阴、雨天湿度变化及提高自己动手能力。

材料:

长约50cm,直径2.5cm木棍一根,直径20cm,厚1.5cm圆木盘一块,直径约为2cm的螺丝钉一颗,有机玻璃直尺,半圆尺各一把,一个百事可乐易拉罐,铁钉数颗,白纸一张,铁螺帽、脱脂棉、线、食盐。

工具:小锤一把,胶水一瓶,小钉锤一把,螺丝刀一把。

步骤:

1.用浓盐水浸泡脱脂棉,并烘干。

2.在木棍一端切一宽6mm,深4cm的小槽。

3.在有机玻璃直尺正中和两端分别用烧红的铁钉钻一个直径为5mm的小孔。用剪刀从易拉罐上剪下一根长5cm的指针固定在直尺中间。

4.在开槽的木棍一头,垂直于小槽横面,钻一小孔,把直尺放入小槽内并用螺丝钉固定,但直尺能灵活转动。

5.把量角器背面用胶水贴上一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待干后,用胶水固定在直尺后面的一半木棍上,当刻度盘。

6.把木棍的另一头用钉子牢固地固定在底部圆木盘上。

7.把小铁螺帽和烘干的棉球分别用线挂在直尺两端孔中,并调试平衡,使指针指到90°,这样简易晴雨表就做好了。

8.然后放在通风避雨处,观察几周,在刻度盘读出晴、阴、雨的范围。

原理:

盐类物质极易潮解,当空气湿度增大时,盐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重量增加,指针向右偏。相反,水分蒸发,重量减少,指针向左偏。

实验观测:

结果分析:

1.大致在90°附近5°以内为晴天。

2.大致在95°―100°之间为多云天气

3.大致在100°―120°范围内为阴天

4.大致在120°以上为雨天

5.通过看指针位置及变化,即可粗略预报天气情况。

城市天气预报图

篇5:地理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基于这一理念,本课时通过学习“欧盟”这一案例,让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教学重点:

欧盟在欧洲西部的作用及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欧盟的学习,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袖珍国”和欧盟的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是“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于月10日在中国拉开帷幕,到7月结束,为期近一年。出示一组幻灯片:故宫午门前音乐会光彩的舞台,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法国印象派画展之阿尔弗莱德·西斯莱《莫瑞桥》,法国艺术、烟火表演等精美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同法国的密切关系。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

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

学生:查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纬度位置:中纬度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认识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多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

学生:查阅“欧洲西部地形”图;分组查找欧洲西部的主要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和海峡。

学生:派代表点击课件,师生共同点评。

点击“英吉利海峡”位置,

教师:出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图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了北海与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为了减轻英吉利海峡的运输负担,英法之间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修建了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从伦敦到巴黎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依靠轮渡),缩短为3小时。”

(过渡)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

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

教师:点击课件,明确4国的位置及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习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

小结: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等突出的地理特征。

(过渡)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使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发达国家间的竞争与联合不可避免。在长期的竞争与联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欧盟)。

课堂活动二:了解欧盟。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盟成员国”图

学生:对照图册查找欧盟成员国的名称。

教师:点击欧盟会旗。讲解含义:由一块蓝色底上12颗排成圆圈的金星组成。12颗金星代表欧盟最初成立时的12个成员国。

欧盟从1993年最初的12个成员国,到年欧盟成员国已达25个。

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欧盟迅速的成长扩大?

教师:播放录音资料“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个地方吗?这里,司机开车跨越国境,无需出示任何证明,也无需任何检查;人们可以自由地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休憩。旅行时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在购买东西时,人们使用统一的货币,减少了兑换货币的麻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果你想到成员国中的其他国家学习,无需办理签证(少数国家除外),就像我们跨省学习一样简单,并且允许任何成员国的公民在当地政府和欧洲议会的选举中投票,在这里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里吗?”

教师:这就是欧盟成立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难怪一位法律学者认为根本不应该把欧盟看做一个国际组织,而应看做一个独特的实体。他们有着一致的对外关税,以及一致的对外贸易地位。同时他们用同一种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言,形成同一种势力,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课堂活动三:探究欧盟──为我所用

1.探究:从地理角度分析欧盟建立的基础?

地理位置相近,经济基础类似,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等。

2.请同学们读课本图8.16“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分析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1)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的位次(首位)

(2)欧盟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出口>进口)

(3)美国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进口>出口)

(4)“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图,为什么以轮船图形表示本区进出口比重?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本区贸易的影响分析)

3.小组讨论:如果不建立欧盟,欧盟各国以各自的经济能否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实力?

4.尝试探究:我们亚洲若要建立亚洲联盟,与欧盟相比,有哪些不利因素?(提示: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

5.从“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年)”图中了解我们进口、出口贸易占世界百分比比重较少。

教师:讲解20“两会”期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4年我们依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65万亿元,比增长9.5%;年GDP增长的目标为8%,显示我国实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因此,同学们更应努力学习、积极探究,为“中华的早日腾飞而读书。”

我的收获:

(1)你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什么启示?(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可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并加强了各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2)若给我国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亚洲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各国之间求同存异,排除各种不利因素,走向联合,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点评:本节课以“中法文化年”作为导入素材,从时事出发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欧洲发达国家风貌,形象生动,真实感强;以欧盟的变化作为知识的拓展,时代感鲜明;以温总理的报告和学生的收获为结束语,贴近生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教学新理念。本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前资料的准备偏离了主题,而应是体现欧洲发达国家的事物、图片,如英法海底隧道、法国艾菲尔铁塔、荷兰拦海大坝等。

篇6: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育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

教具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课时1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引入]

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活动]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副板书]

① 最北:81°N;最南:11°3′S;

② 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 、6.3 ,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启发引导]

[size=+0]

1.计算

a. 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 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 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 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板书]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万平方千米)

篇7: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总结

篇8:地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美国的位置、自然概况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知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条件、分布及主要特点。

2.了解美国经济对世界资源与环境造成的影响。

3.了解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4.理解农业地区专业化,学会分析影响农业带(区)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美国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2.学会分析图像、表格等各种信息的方法。

3.通过学生阅读各类地图,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4.通过学生收集美国经济发展对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等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5.通过学生掌握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学生了解美国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等事例,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繁荣和发达,树立全球意识、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3.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教学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讨论分析法。

四、课时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老师:在前边几章学到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是属于东半球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个崭新的章节西半球的国家。大家看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图找出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板书: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西半球的大洲主要是美洲,美洲又分为南美洲与北美洲。南美洲与北美洲是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以北为北美洲以南是南美洲。人们还习惯把美洲分为北美和拉丁美洲。大家在地图上找找属于拉丁美洲的国家和地区?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北美与拉丁美洲主要以美国与墨西哥的分界线为界,以南的部分就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主要说拉丁语。

讲授新课:近来一部《阿凡达》掀起了一股看3D电影的热潮,大家都知道是哪产的这部电影吗?

学生回答:好莱坞

教师:大家还看过好莱坞的哪些大片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大家知道不知道好莱坞位于哪个国家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好莱坞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区西北郊,是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市。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美国,了解美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大家看书图

9.5、图9.12和地图册找出美国有那几部分构成。

篇9: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建构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地理教学设计,只重视了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所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就经常会出现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1、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要合乎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

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地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分析各部分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锁定知识的“生长点”,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组织与安排,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

3、教学过程设计凸现“动与导”。

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方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篇10:《从天气预报说起》的教学设计

《从天气预报说起》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几则不同风格的天气预报。

2.学生欣赏,说说喜欢哪种天气预报的表达方式。

3.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寒暄倾向逐渐紧凑突兀诙谐

渗透甘霖几届丰富拟人描述

叙述报刊

3.学习生字

4.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成语。

2.交流

老生常谈:比喻没什么新意的老话。

正襟危坐:形容严肃、恭敬的样子。

不苟言笑:不随便说话,形容严肃。

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人的言论同样精彩。,或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

活灵活现:形容描述的人或事生动逼真。

平铺直叙:形容说话、写文章平淡无味。

3.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讲话是一门艺术,平时要多留心、多练习、多积累、多学习,学会生动有趣第表达。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

4.背诵这两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的开头、结尾两段。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作者闲话了哪些国家的天气预报?你对他们的印象如何?

2.出示表格,学生完成

3.交流

国别 预报员印象 语言艺术 听众感受

再读预报员的预报,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

三、课堂小结

篇11:天气预报教学反思

天气预报教学反思

《天气预报》这部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从实践出发,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像《天气预报》这样的课型,很容易把它上成资料介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因此,需要我们在上这类课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自己开发一些活动。这一课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设计天气符号以外,还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经历科学过程,体验科学的魅力。

2、明确学习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

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

3、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将视、听融于一体,把声、形、色、动态和静态加以组合。这些形式多样的信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其头脑中形成“为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的疑问,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得原本比较枯燥的知识性内容,变“活”了;也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将学生从被动应对者导向主动探究者。

在课后我还发现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应加以完善,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教学。

总之,总结经验是为了学会教学,通过以上的课后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业务技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照亮学生成长之路中的每一个标志,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篇12:天气预报教学反思

天气预报教学反思

《天气预报》这部分知识属于初一地理《中国的气候》中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从实践出发,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实际,将生活融入课堂。

这节课,我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感受的天气情况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今天天气情况进行描述,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从而得出天气的概念将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

我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而标志着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完成。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将图像、图形、符号、声音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卫星云图,辨别卫星云图、识别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图,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后我还发现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应加以完善,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教学。

总之,总结经验是为了学会教学,通过以上的课后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业务技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照亮学生成长之路中的每一个标志,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学反思《天气预报》的教学反思》一文

篇13:《天气预报》教学反思

本月课题《天气预报》选自《美丽大自然》主题中《自然现象》这一单元。《天气预报》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依据教材的要求制订了主要内容,其次由于本班有些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自然现象和天气预报的作用不是很了解。知道天气预报的作用,面对不同天气,做不同的防范工作。增长生活常识和经验。十月因国庆节放假和军训一周,上课时间只有三个星期。

语文:在第六周和第七周时我们主要学习生字和课文,在学习生字时主要讲解字和组词。对于字、词我们班的学生一层生(权、乐、田、锐、安、昌)能独立完成书写生字作业、能用所学的生字组词他们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较好;二层(炜、春、银、霞、豪、淞)能教师辅导下完成书写作业、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出字和词语他们的书写能力和表达较弱。三层(畴、倩、鑫)书写能力很弱只会临摹作业,表达在课上用心聆听,在老师的提醒下复述。

在讲组词时说句子,仿句一层二层都可以在提示下说出,对于自己造句刚开始时很困难。比如仿句:今天是晴天我们可以去郊游。仿句:今天是。表达出天气如何可以做什么,基本都能想出说出,但是换成自己用“晴天、阴天、雷雨天、雪天”造句时就不知如何开口表达,或者说出来语序不对。这个时候我就会马上纠正他们语序、引导他们慢慢的表达自己想法。到第七周尾和第八周时自己能可以说排比句了。比如:春天到了,天气越来越温暖了,人们穿的越来越少了,公园里的有人越来越多了。用……到了,……越来越 ……,……越来越……,……越来越……。看着仿句自己能说出较长的句子了。第八周复习课同学基本都能写出字说出组词和句子,能理解自然现象和气候,懂得了收看天气预报来加减衣服。

美术:本周的主题是天气预报,依据主题我首先教学生画天气预报的图标。

认识天气预报图标的基本特征,通过欣赏和观察知道天气天气图标是由太阳、云朵、雨滴、雪、闪电这些图案组合形成。每个天气图标代表不一样的天气,每种天气又有不同的自然气候,所以组合的图案都不一样。比如说多云天气时,因为天空上云层很多、遮住了太阳光线,使得阳光不充足,但是还是会出现太阳。所以多云图标是由云朵和太阳组成,我们在画多云图标时,要记住云朵遮住了太阳,所以太阳躲在云朵后面只有一半太阳,注意两者的前后关系。涂色大家涂得都和均匀,但是三层生不能分清颜色。比如:红色、蓝色、黄色分不清。接下来对于学生:锐、乐、孙、田、昌、淞:要求独立绘画物体;学生:蔡、华、倩、晓、炜、要求均匀涂色;学生:畴、鑫、霞要求认识每种图形和分清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等基本颜色。

我们还学习了吹墨画吹墨画是一种中国画技巧,是通过运气在卡纸上吹墨汁作画。因为学生的能力较弱,我们借助吸管在纸上吹墨汁来完成作品。以往我们班的美术课是涂色比较多,新的美术方法学习,学生也很开心。之后我也会教同学多一些的美术技法,丰富美术课题。

篇14:《天气预报》教学反思

《天气预报》这部分知识属于初一地理《中国的气候》中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从实践出发,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实际,将生活融入课堂。

这节课,我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感受的天气情况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今天天气情况进行描述,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从而得出天气的概念将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

我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而标志着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完成。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将图像、图形、符号、声音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卫星云图,辨别卫星云图、识别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图,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后我还发现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应加以完善,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教学。

总之,总结经验是为了学会教学,通过以上的课后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业务技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照亮学生成长之路中的每一个标志,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篇15:《天气预报》教学反思

《天气预报》这部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从实践出发,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归纳起来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像《天气预报》这样的课型,很容易把它上成资料介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因此,需要我们在上这类课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自己开发一些活动。这一课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设计天气符号以外,还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天气谚语,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经历科学过程,体验科学的魅力。

2、明确学习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

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

3、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而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将视、听融于一体,把声、形、色、动态和静态加以组合。这些形式多样的信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其头脑中形成“为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的疑问,探索的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得原本比较枯燥的知识性内容,变“活”了;也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将学生从被动应对者导向主动探究者。

在课后我还发现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应加以完善,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教学。

总之,总结经验是为了学会教学,通过以上的课后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业务技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照亮学生成长之路中的每一个标志,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地理故事

地理《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地理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教案

人教版地理说课稿范文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自然环境的教案

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说课稿

地理个人简历

地理天气预报教学设计
《地理天气预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地理天气预报教学设计(精选15篇)】相关文章:

七年级地理教案《法国》2022-12-19

高中地理《大气》说课稿2023-10-04

地理课福建省教案2023-01-10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2023-09-04

多变的天气教学反思2023-04-22

高中地理说课稿的2022-05-24

大气高中地理说课稿2022-05-06

七年级的地理《认识西半球的国家巴西》教案2022-09-19

初中七年级上地理教学计划2024-02-06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2023-05-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